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基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文化;視覺符號;平面設計;開發
1傳統文化符號的多元特質和重要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許多寶貴的文化資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視覺元素及藝術符號,這些文化瑰寶是華夏文明五千年發展傳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地域風情的生動寫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千百年來形成了睿智、包容、樸素而富于生活氣息的特質,呈現出形式多樣、變化無窮的視覺樣式,如京劇臉譜、水墨意蘊、書法篆刻、旗袍唐裝、碧玉青花、園林民居等等,蔚為大觀。這些傳統文化符號自成體系,個性分明,通過它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領略華夏文明獨特的藝術魅力,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和傳承的軌跡,獲得全面而深邃的審美體驗;它們不僅僅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和沖擊,更與東方人的審美理念和文化情結相吻合,它們雖然為中華民族所獨創,卻對全世界、全人類文化及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愧為是中國的珍寶,世界的財富。我們的祖先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今天的人們應當保護珍惜、努力挖掘并創造性的應用這些傳統文化符號,將它們轉變為現代藝術語言,運用于當今的生活。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包含了眾多獨具魅力、引人入勝的設計意蘊,既表現在現實物質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內,既是人們挖掘民族精髓的鑰匙,更是華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奇葩,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對現代設計有諸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深入挖掘其中的藝術元素和民族特質,融會貫通以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創意風格和設計理念,必將讓中國民族風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設計潮流中彰顯出更為奪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強傳統文化符號的融入是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基礎課程作為設計專業的方法論與認識觀,在整個設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導作用毋庸置疑,時代的進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斷涌現拓寬了設計基礎的概念及內涵,促使傳統的設計基礎教育進一步的提升與更新。平面設計是藝術設計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其概念是不斷豐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傳統的平面設計基礎教學被包豪斯的“三大構成”課程體系所主導,教學內容及形式長期缺少變化和更新,難免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對設計產生了厭倦的情緒。換言之,傳統單一的平面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平面設計不斷發展的需求,充實和和加強平面設計基礎教學體系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另一方面,當前平面設計除了要有獨特創意之外,也有明顯的本土化發展趨勢,強調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現方式,在對外對傳播信息的同時實現本土文化的廣泛傳播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個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平面設計教學承載著傳承文化,培養未來設計師的重任,應當注重學生傳統文化觀念和本土意識的培養,讓傳統文化符合這個元素貫穿于其基礎教學的始終。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包羅萬象,千姿百態,用最純真質樸的文化語言給后人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謂“符號”,即人類認識事物的載體,作為信息記憶和存儲的工具,符號也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國符號美學家卡西爾所言:“藝術設計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符號語言”,每一個設計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符號標識。按照當今平面設計發展的趨勢,如何將傳統文化符合與現代設計傳承融合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當中應該將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將傳統符號進行傳承、變化與重構,由此派生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完美結合的平面設計風格。從傳統元素切入,運用現代設計教育理念,實現中國傳統圖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與現代視覺傳達的有機整合。在平面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既有基礎訓練的強化,又有應用設計的延伸,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鑒于此,平面設計基礎教學要力求從傳統符號中引申出平面設計領域中最普遍的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從傳統中汲取更多營養,為設計基礎教育探尋新的可能。
3彰顯傳統文化特色,整合教學資源和內容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長期積淀下來的,從開始中華民族經歷過許多次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爭論與思辨,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中國的平面設計也遇到同樣的課題,出現過一味推崇西方設計體系而忽視本國傳統文化資源的誤區,從而導致本國設計發展集體失語的尷尬。全球化浪潮下,從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平面設計基礎教育更加應當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從文化傳承、文明建設和歷史責任的高度來定位平面設計基礎教育,真正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的設計教育觀,引導學生探尋蘊含在傳統文化符號中的民族精神,領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教育融合,并沒有什么捷徑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有的放矢的靈活運用。首先,要在平面設計基礎教學中重新解讀中國元素,將傳統符合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程體系,在學生的基礎訓練中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鼓勵學生在學好傳統平面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展開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來豐富和塑造平面設計語言和視覺形象,讓本土的元素與西方經典相互兼容,彼此滲透。中國的傳統符號可謂浩如煙海,極為豐富,例如,在基礎圖案課程中,可以專門設計一個中國傳統圖案的研究環節,先要求學生收集整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裝飾紋樣,先進行臨摹,不需加入主觀因素,盡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圖示、符號語言等,達到以形寫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創意和變形,大膽的進行藝術加工、設計實驗以及構思演繹,使之平面化、設計化和視覺化,達到舊瓶裝新酒的境界。再如,圖形創意課程中,專門從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抽取一些實例,如京劇臉譜、祥禽瑞獸或者是剪紙、皮影、泥塑、年畫等民間工藝,讓學生進行創意和設計,可利用各種設計形式和造型手法,表達方式不限,由點到面,引導學生從傳統的符號中挖掘圖形的語言,從傳統的文化中找尋到現代的設計觀念,找準傳統符號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為將來的專業學習打下文化觀念和設計語言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融合。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思想學術、制度禮俗、科學技術、實物古跡、書法繪畫、醫學武術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自強奮進的精神支柱。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現狀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肩負著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擔負著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先進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們之中不乏“追韓逐美”之輩,他們看韓劇、穿韓裝、過圣誕節、學習國外禮儀……,對于外來文化津津樂道,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淡漠甚至鄙視,不知何謂儒家文化之精髓、對中庸貴和之道不明就里,對忠貞守信、仁義孝悌的典故更是難以言狀,特別是對古代圣賢、名人軼事、經典名著、書法繪畫知之甚少,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這些都值得我們警醒。因此,要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燦爛文化和樸素道德思想,增強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淀。大學語文教學無可厚非地肩負著這一艱巨的任務,它融知識與道理于一體,是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載體和最佳資源。
二、大學語文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的素質教育課程,其內容包涵了哲學思想、自然事理、社會倫理、民族意識等,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課程,有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審美,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曾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加強文化人才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教育”。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困境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而運作乏力,主要表現在:學生語文功底較差,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高職院校以學制短、專業課程要求高、實踐教學比重大等為由,擠占大學語文課時,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把它開設成為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程,學時安排不固定,時開時停,隨意性較大;在師資、教材、教法、評價等方面也較為混亂。由此,大學語文漸漸喪失其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隨之擱淺。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打鐵先要自身硬。高職院校教師要大膽進行教學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盡快成“名”成“家”。要與時俱進,新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和特點,改變傳統的純文本授課方式,選定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分成“模塊”,例如在文言文教學單元,除了教學本身的目標、任務和知識點以外,還可融入歷史人物、社會風俗、地理人情、哲學思想等小的模塊,組織設計好“每一次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項目或單元,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討論、鑒賞、比較、研究、專題報告、講座等方法和各種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調動學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思維活躍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修身養性,提高個人做人與為文的品位。
(二)編寫適用教材和講義,強化技能培養。
高職院校要拓寬人才培養的知識和能力的內涵,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業務操作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沒有過渡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不斷加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就要圍繞其人才培養目標,以提升學生語言功底、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為主要任務,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教師在編寫講義和教材時,要廢除以選用教材為樣本而編寫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課程體系為唯一依據的教材體系,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和講義,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結合,依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可融入演講(辯論)技巧、口才訓練、職業道德、民俗文化鑒賞等技能培養的內容,增強文學知識的深度與厚度,強化思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培養對應的專業人、崗位人,并為其接受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打下基礎。
(三)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綜合評定學生。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不能僅以一張試卷衡量學生的成績,要取締原有的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將學生技能的掌握、興趣的保護與激發、求知欲的滿足、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化為評價標準,形成涵蓋知識、能力、素養各方面指標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進行全面檢測和綜合評價,體現過程性考核與能力性考核??刹捎每谠嚺c筆試相結合、論文與答辯相結合、論文寫作與閱讀能力考查、口語表達能力考查等形式,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現代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要與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現代文明同步,加強對學生在語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禮儀、社交能力、人文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人格尊嚴,確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從而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倪懷慶 關于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與教學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吳曉燕 關于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10期
[3]喬守春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途徑.《天津電大學報》.2011年第1期
[4]王蘊玉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初探.《學術論壇》.2012年5月
一、態度上:堅持批判繼承、轉化、發展的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消極保守落后一面,精華與糟粕相互結合。因此,在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時,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全面、科學、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成長的社會環境、知識結構、理想追求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轉化、發展是我們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的三種方法。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之上的,有其形成和發展特定的歷史環境。因此有些傳統文化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性。批判的繼承是我們對待傳統道德最基本的態度與方法?!袄^承,就是經過批判分析之后,取其正確的、積極的、有價值的東西,拋棄那些錯誤的、消極的、沒有價值的東西?!盵1]轉化是賦予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必然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為整個封建社會服務,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當代社會價值。傳統文化中有些內容需要我們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進行轉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之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服務。發展是傳統道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實現轉型,獲得新生?!盵2]在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時,既要體現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又要體現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斷的發展創新中才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才能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實效性。
二、內容上:堅持先進性、貼近性、現實性的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盵3]“優秀傳統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詩詞歌賦,其內容之深奧,形式之華美,情感之充沛,表現之多樣,令人嘆為觀止。”[4]只有正確的把握傳統文化的內容,才能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時體現出它的價值和作用。我們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強化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利用傳統文化時,所選擇的內容一定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例如“仁愛”價值觀、“重義”道德觀、“和為貴”和諧觀、“重勤儉、講孝道”家庭美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精神、“民為邦本”“貴民”“重民”精神。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家長制、小農意識、消極保守、固步自封、重利輕義等消極的思想和觀念,我們要加以否定、加以排斥。同時,在內容選擇上,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專業背景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學習、貼近生活”的原則。只有把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只有傳統文化能夠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慮,只有傳統文化成為大學生成長中的精神動力,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增強傳統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拉近傳統與現實的距離,最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上:堅持多樣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對于大多數工科院校而言,沒有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上的缺失。在此背景下,“兩課”的課堂成為工科院校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作為工科院校的“兩課”教師,一方面要承擔“兩課”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無形中也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耙鰪娊虒W實效性,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自主自愿地對所學知識從認識理解到情感認同,然后升華為理想信念,最后轉化為行動指南。”[5]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覺地學習傳統文化,增強傳統文化自覺意識。教師可以根據具體任課課程、教學章節適時的講授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兩課”教學過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此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配合課堂教學。特別是制作內容豐富,富有吸引力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講解激發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再次,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讓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單一的由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課前布置熱點問題,課中討論、演講等手段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理論,學習知識,增長實際才干。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交流討論,以此深化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結合起來,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皟烧n”教學是強化工科院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要發揮其他渠道的作用。作為高校的領導要在思想形成統一的認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校園先進文化建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條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報、BBS、微博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學??梢耘e行關于傳統文化的國學講壇、專題講座、征文、辯論比賽、演講比賽,可以開設《古詩詞鑒賞》《古典文學》《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在全校形成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通過多種傳播手段,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論文內容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精神財富,文章在分析當今高校美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現實需求基礎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傳統文化土壤,應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以期發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是高校美術教育的現實需求
傳統文化對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生態,并且難能可貴地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古往今來,教育都強調“文道結合”,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傳播和技能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熏陶砥礪道德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實現對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則是取之不盡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崇高的人性光輝,胸懷、仁愛、誠信、修身、立志、廉潔、犧牲……這些美德都是傳統文化的信仰,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信仰。
傳統文化對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哲學和藝術的結晶,在中醫、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各個領域積淀了無數令人為之傾倒的作品,其形態、功能、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脫離傳統文化的積淀空談藝術修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人們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如果對《洛神賦》毫不知曉,則很難對畫中展現的情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體會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無法進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同樣,如果不了解“云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誕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術教育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是美術學習和創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入更深的藝術境界。
二、傳承發展——當今高校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亟待加強
“重知識,輕素養”根深蒂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在提升人文素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術技能傳授,忽視審美感受培養;二是注重美術形式學習,忽視文化底蘊積累;三是注重美術學科本身,忽視跨學科交流。這種局面下,美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導致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蒼白、難以厚積薄發,因此,強化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文化功底,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重洋輕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重洋輕土”的現象,表現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術教學模式,側重西方美術能力鍛煉,比如繪畫上過分重視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畫)、速寫等西方畫種教育,忽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重視這些并無不妥之處,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輕土”。這種情況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識尚且模糊的狀態下,盲目追求“中西結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視精神內涵,這對培養真正優秀的美術人才并無益處。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立足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拿來”得更理直氣壯,避免陷入盲從和消極。
三、多措并舉——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升
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個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在各個方面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對高校美術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優化課程設置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梢钥紤]在高校美術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加大跨學科交流的力度,把優秀藝術作品引入課堂,充分利用課程設置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2.在創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祭祀儀式,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實踐,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創新教育模式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也應相應擴展,發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勵的互動教育關系。
3.在搭建交流平臺上下功夫。交流平臺是課程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要結合高校實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學術研討、課題研究、藝術展示、訪問學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交流溝通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學習交流,又注重發展創新,讓學生在充分貼近吸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創作靈感源泉,探索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中華文明在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留給我們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堅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國際化、全球化,美術教育一定能夠更加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梁方曉.論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文化建構[J].藝術教育,2009(8).
【關鍵詞】民間美術課程;資源;整合
民間美術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它是構成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立足于本土適應本土民間民俗習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使原本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賴以生成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面臨危機,有的正逐步走向蕭條,衰退和消亡?,F代流行文化的價值取向正在讓人們逐步疏遠自己民族和地方文化。民間美術課程與民間美術文化資源相結合,傳承民間美術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呼喚。
20世紀初,在我國魯迅和鄭振鐸先生最早提出了對于關注和研究民間文化的倡議,至8O年代,國內興起了一場鄉土意識回歸的思潮,在此影響下中央美術學院于1986年設立了民間美術系,在中國高等藝術學府首次開辟了對鄉土藝術的研究與教學,與此之后民間美術課程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其他幾所地方美術院校相繼開設,使民間美術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系統中的改革與探索加快了步伐。
高校民間美術課程的開設,不僅在大學生中弘揚了中華民間傳統文化,具有“繼承”和“傳播”的天然優勢與特殊功用。高校是通過對專門知識的系統傳播和綜合修養的規范培育,是在造就高等級專門人才的過程中,進行文明傳承,推動社會進步的系統工程。
高校美術類專業民間美術課程在整個教學產研進程中形成豐厚的資源,如一、教育資源,體現在針對民間美術課程的教學研究所形成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課程教案、編寫的教材、發表的研究性的論文等;二、學生資源,體現在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提高,對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傳承關注意識的提高,學生校內興趣小組的建立與網絡溝通推廣平臺的建立等。三、商業資源,體現在學生臨摹作品和設計作品通過網絡平臺或與企業結合的方式、渠道進行發售。
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充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從教學角度而言,對當地民間美術資源的普查與篩選,了解民間美術資源在地區與形式上的差異,探究民間美術資源的課程表現空間,并尋找本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實際應用,拓展高校課程資源。選擇具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倡導基于資源的師生教學方式。民間美術理論的收集和進一步研究,有利于民間美術的發展。同時對于教學內容的定位、更新和優化,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合理選擇教學媒體,教學力求有很鮮明的特色和很強的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目的。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課程教學資源,包括課程相關課件、教案、論文、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等。
同時,從教學成果的開發和利用上來說,教學的最終結果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學生通過對民間美術課程的學習,從臨摹學習到最終將設計與傳統民間美術形式相結合,在對傳統民間工藝繼承的基礎上,將現代設計元素注入其中使傳統民間工藝煥發新的生機。將設計成品轉化為產品,與企業相結合設計開發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等,也可通過淘寶等網絡平臺,將自己的設計品轉化為產品,形成實際價值和資源。這種形式從側面促進了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播和發展。
從校園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播和發揚來看,通過成立校園民間美術興趣小組,在校園倡導周末創意市集,搭建新浪微博平臺,微信交流平臺等方式,促進校園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此次,從思想育人角度來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結構的變化,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人文土壤日漸稀薄,很多傳統習俗漸漸淡化,一些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形式漸漸淡出我們的眼簾,甚至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開發與利用民間工藝,可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與愛好,加深他們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學習民間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熱愛家鄉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借鑒民間藝術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優秀傳統,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民間美術知識理論的傳授,不僅激發和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推進地方傳統美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學生對地方傳統民間美術文化的保護意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內涵;中醫研究生教育
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一批同時具備傳承祖國醫學精華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從30多年前我國高等院校開設中醫研究教育開始,發展至今,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中醫藥人才,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異化的現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醫教育管理者的重視。雖然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離不開西醫的沖擊和中醫臨床訓練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傳統文化內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內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1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為中醫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歷法、氣象物候、陰陽五行等百家之所長,并在認識和調節人體的過程中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并形成一套獨特的,且具有豐富內涵的中醫理論體系[1],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那么中醫也就失去了發展的根本。
1.2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中醫學是一門具有獨特性的生命科學,除了需要從傳統文化的理論中吸收精華外,又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以《靈樞?本神》為例,它認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氣”的產物,雖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環境也具有密切關系[2]。這種中醫思想體現了道家觀點,說明我國古代的黃老哲學對于中醫理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中醫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的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與其他思想文化體系比較,中醫具有道術兼備的獨特優勢,是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傳統哲學等已經成為歷史,其理論無法繼續發展,但是中醫卻能夠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隨著時代的發展會不斷融入新的理念。
2 傳統文化內涵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的現狀
2.1人文課程設置的比重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醫專業都開設了很多西醫課程,但是關于人文類的課程設置卻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開設這類課程。因為從學生從小到大所接觸教育模式來看,西醫的理論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們的學習習慣,而且西醫理論在理解上的難度也小于中醫,這就間接減少了學生和傳統文化的接觸時間,而且西醫的思維模式對于中醫的思維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學生對中藥的作用產生質疑。雖然部分院校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和人文課程設置的重要性,所以開始增加了一些人文類課程,但是和專業課程相比,這類課程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課程之間的聯系也較少,很少能聯系中醫專業的實際情況,所以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醫研究生的人文素養[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醫輕文現象 我國研究生的學習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導師指導、學科聯合和自主研究相結合方式,中醫專業的研究生學習也不例外。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實現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培養研究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4]。盡管如此,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也比較單一,存在嚴重的弊端,會讓研究生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課題領域內開展研究,而忽視了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中醫研究生的人文知識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們撰寫的論文中的語病和別字等問題較多。
3 中醫研究生教育融合傳統文化內涵的具體方法
3.1掌握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開展傳統文化內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們對這一知識的了解程度,這樣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我們曾經對一年級研究生進行過一次針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抽樣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11%的學生對傳統文化根本沒有興趣,還有約26%的學生對它并不了解。為了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我們可以采取定期開展調查問卷的方式,通過數據分析來了解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中醫研究生的知識學習,提高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
3.2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 導師在向中醫研究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適當的融合一些傳統文化知識,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具體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知識和中醫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對此產生學習動力[5]。②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名醫的典故,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在日常的授課中引入醫德醫風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能從古代醫者身上感受到他們“醫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6]。
3.3創造多元化的學習氛圍 這一措施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來實施。從硬件措施上來看,可以從打造和諧文明、具有中醫藥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著手,在公共場所布置具有豐富內涵的名人雕塑、名醫長廊、箴言等文化作品,營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從軟件措施來看,可以依靠校園網絡平臺,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間,讓學生隨時隨地能搜尋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識。
綜上,對于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合在中醫研究生的教學活動中,需要中醫教育者不斷在實踐中進行總結、發現和探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很難取得長遠發展。因此,在中醫研究生的教育中,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其充分融入到教學中,才能真正提高中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為繼承和發展中醫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費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以對四所中醫高校的訪談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醫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與建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8):38.
[3]郎明.國學課程之于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4):80-81.
[4]萬志強,溫紅娟,闞俊明,等.中醫藥院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過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4,11:5-6.
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刊登了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方向。無論是其發言的身份,還是探討的話題,堪稱權威重磅。他強調在高考命題中,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于立德樹人的獨特功能,弘揚和考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高考為國選材的重大使命。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谶@樣的背景,在課堂教學中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期待具有重要意義。
在復習備考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期待。
一、關注文化常識
貴州省采用的全國課標Ⅱ卷在2015年首次出現了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由于之前的關注度不夠,導致這道題的得分率較低。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我認為在新一輪的復習備考要加大對文化常識的關注。
文化常識比較零散,需要對其歸納。大致可以歸納為十一類: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目、錄辭書、古代軍制。由于這塊知識系統性不強,很多學生在記憶時都靠死記硬背,這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我認為可以在梳理的過程中尋找相關知識的邏輯性來滿足學生對這塊知識的期待。
以科舉制度為例,可以將科舉相關的知識按學生――學校――教師――學習內容――考試級別――錄取這樣的思路進行歸納整理。
如考試級別可以歸納如下:
這樣,學生就能在理解和聯想的基礎上來記憶,既省時又牢靠,可以在考試中準確作答。
二、關注文化類人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貴州省采用的全國課標2卷12題實用類文本閱讀幾乎都是人物傳記,進幾年選擇的人物涵蓋了科技界、軍事界、文化界。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在今年的模擬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文化界人物,如龐樸、湯一介、季羨林、朱自清、葉嘉瑩、楊絳、閻肅等。首先,這些文化界的人物本身就是各類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傳承的有傳統詩詞、有文藝散文、有音樂;其次,他們身上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如朱自清先生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體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葉嘉瑩女士一生奔波體了對古典詩詞的執著堅守,閻肅老人嘔心創作體現了對音樂的癡愛。這些精神和品質對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高中生而言無疑是最好的精神之鈣。
因此,在復習備考中,加大對文化類人物的關注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寫作部分積累寫作素材。
在具體的積累過程中,又可以將這類人物進行分類。如下圖所示:
積累了相關人物的素材文章后,可以利用時間集中閱讀,尋找類文的規律,暢談閱讀啟發。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應對12題的解答,又能為寫作部分積累到寫作素材,還能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
三、關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有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現代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通過教化而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然后讓這些人走向社會,去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旨在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完善。所以,關注人文精神意義重大。
2015年,全國課標卷Ⅰ卷和Ⅱ卷中出現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在更高層面上考查了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完善。Ⅰ卷中女兒檢舉揭發父親的不當行為,意在引導學生在面對親情和法律之間怎樣抉擇,Ⅱ卷中要求學生在三個風采人物中進行比較權衡,意在讓學生對不同的精神品質進行評價。無論是Ⅰ卷還是Ⅱ卷,都在考查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注人文精神,可以利用各類作文材料來實現。如下圖所示:
通過對大量作文材料的分析,既可以達到審題訓練的作用,又可以豐富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
【論文摘要】 2006年南開大學突破堅冰,首先打破了博士生“零淘汰率”。當時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的反響。2009年夏天,南開大學又有33名博士生不幸被淘汰。我國的淘汰率深受我國二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以及現在“嚴進寬出”的大背景的影響,使我國缺乏必要的淘汰機制。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自然面臨著教育質量下降的危險與質疑。為此,應當樹立正確的淘汰評價觀念,加強淘汰機制在各個環節的作用。
一、影響我國淘汰機制的原因
我國的淘汰率深受我國二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同時我國現在“嚴進寬出”的大背景也是影響淘汰率的因素。
(一)我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
在我國二千多年的文化發展中儒家的思想慢慢成為主導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流價值觀,對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倡導“仁者愛人”,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這種思想對于淘汰制的實施有較大的影響。導致研究生導師、論文評閱人、答辯委員會成員等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普遍都存仁厚之心不忍淘汰不合格的學生。另一方面,公眾把教育和學校過于理想化了,在被教育的過程中,有成就者會被神圣到光宗耀祖,被淘汰者會認為失敗到一敗涂地,這是一種“病態”的期待。學校因管理需要而讓一些學生“淘汰”或者退出的做法,已經超出了公眾所能接受和承載的限度,因此,“淘汰”在我國不被公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我國“嚴進寬出”教育大背景的影響
我國高等教育的“低淘汰率”是和大學準入機制的“高淘汰率”相對應的,在高考時已經淘汰了大批不合格的學生,這個考核非常嚴格,而且是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公眾會認為,通過了高考而進入大學的多數都是好學生,因此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應該是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通過艱苦努力進入大學后往往心情放松要求松懈,60分萬歲心理占據主導。這一點是我國高等教育 “低淘汰”最根本的原因。
二、我國高等教育淘汰機制的現狀
我國傳統的考試機制給高考、考研和考博都帶來了激烈的競爭,但是在學習過程和評價標準上卻相對要求寬松,容易拿到相應的學位。
(一)培養模式缺乏淘汰機制
淘汰制的踐行,體現在研究生招生、課程學習和論文幾個階段對研究生培養的實行淘汰的環節上,研究生導師、論文評閱人、答辯委員會成員等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普遍都存仁厚之心,即使在某個培養環節遇到了不適合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但在處理時,往往網開一面,不愿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研究生接受教育或獲得學位受到影響,同時由于相應的配套措施的不到位,這些直接實施淘汰制的相關人員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被淘汰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培養過程缺乏淘汰機制
目前我國博士生仍然采用的入學考試制度,淘汰機制前置,入學后不再有規定的淘汰率,只要學習成績達到較低地規定要求就準于過關,缺乏競爭性,不能完全體現高端人才培養的特征,制約了大學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引入博士生資格考試和中期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的辦學和科研水平,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將淘汰機制后置使博士生考試成為規避功利、潛心學術指揮棒的關鍵步驟。
(三)評價體系缺乏淘汰機制
當前我國博士生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也不夠完善, 評價的程序方法不規范。絕大部分高校對博士生科研能力評價采用規定篇數的方式進行。這樣簡單的、機械式的評價標準, 現實中不僅不能客觀綜合地反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而且造成了博士生為完成論文指標而弄虛作假、濫竿充數的現象。
三、我國高等教育淘汰機制的改革措施
我國的淘汰制一直主要強調準入機制,集中在入學淘汰。使我們的高等教育自然面臨著教育質量下降的危險與質疑。為此,應當樹立正確的淘汰評價觀念,加強淘汰機制各個環節的作用。在入學淘汰環節,對于研究生選拔,應加大學校自主權,加大復試的比重;同時完善監督體制、分權體制。在課程學習淘汰方面,一方面要嚴格課程考核,防止“營養學分”出現;另一方面要進行綜合考試鑒定的淘汰,將平時學習與年度性的資格鑒定結合起來。博士生招生制度也要健全合理的淘汰機制。目前我們的入學考試制度過分注重對碩士課程掌握情況的考察, 尤其是對外語能力的考察, 很難評估考生的能力平臺以及考生對今后研究領域的理解能力和對某一學科的研究潛力, 勢必影響博士生教育終極目標的實現, 更無法體現高端人才培養初衷, 最終將限制中國博士生教育的發展, 不利于向中國前沿和基礎科研領域輸送真正的合格高端人才。這種淘汰機制應當以寬口徑的選擇博士生資格考試參與者為起點, 立足我國目前教育資源、教育制度環境, 強化博士生資格考試對考生在跨學科、跨國界、甚至是跨文化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科研潛力的篩選。要建立科學規范的、嚴格的、系統的、完整的研究生培養的申請制度、考核制度、評審制度、淘汰制度及監督制度。還要擁有靈活的、彈性的、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實施淘汰機制的善后措施。
結論:
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淘汰機制進行分析后,我們會發現其實淘汰機制和激勵機制一樣,是為提高教育的質量。高校是培養人的機構,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特點,適應不同的發展路徑。淘汰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更適合的發展路徑。相信建立暢通的渠道和完善的淘汰善后措施后,終有一天,“淘汰”將不意味著失敗,而是自然的退出,是人生重新選擇的開始。
參考文獻
1 曹麥玲. 中美師范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比較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2 Report of the Centennial Commission, http:/ /utexas.edu/ its/ work/ comm125/ CENTENIA.PDF.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普通高校,發展,對策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論文參考網。高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就是要培養大學生邁向社會建設中所需要的強健體魄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完成大學生價值的升華。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多增加一些民族體育的內容,對繼承發展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進民族團結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再現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諸方面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1、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勞動與生活方式、經濟、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體中許多活動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娛樂、健身功能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和方法體系。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的制約和影響,并被一定的社會關系所包圍。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當中的民族意識、文化心理、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規范、審美心理,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文化,是民族體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以下特點。(1)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創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態。(2)傳承性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個民族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紐帶,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被每個民族自覺加以繼承的。(3)某一地區的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所處的區域環境以及由區域環境而帶來的自然條件不同,使各個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方式,這就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競爭性。(5)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歷史進程,給民族傳統體育造成的影響也是有差異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也間接地反映時代的特點。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體育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健康,養成科學合理文明的生活習慣和鍛煉習慣,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已經成為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由于受到資金、科研水平、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中的開展仍然面臨諸如專業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內容等多種方面的問題。如目前出版的學科專業教材還不是很豐富,而趙對全國不同地區共50所高校開展的9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情況,針對從事教學的教師及所具備的場地、器材進行了調查統計, 發現部分高校只將民族傳統體育放在課外活動中作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并沒有納入教學內容。用于傳統體育的教學經費只占3%左右。應該認識到,不論是在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認識方面,還是在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普及的具體操作層面上,都存在相當多的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3、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中開展對大學生在思想意志品質的培養、增進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終身體育思想意識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民族體育項目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豐富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民族傳統體育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符合大學生純真、活潑、積極向上的心理特點,作為現有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完善,有利于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由于民族體育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使學生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從而有效地壯大學生體育鍛煉隊伍,擴大體育人口。面對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存在的經費嚴重不足、體育場館和運動器材缺乏等問題,普及和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太極拳、舞龍舞獅、龍舟、跳繩、踢毽、拔河等,可大大減輕學校對體育教育投入的負擔,既經濟又具有實效性。論文參考網。
學生階段是各種技能形成的最佳時期,特別是人的協調、靈敏、柔韌和速度等身體素質正處在發展敏感期,只有相應地學習、訓練多種技術,掌握各種技能,身體素質才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包含的類型繁多,其中適合于學校開展的項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學校體育中充實民族傳統體育內容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極大。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強調的是人體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僅僅是衡量人的運動經歷,而非是體育水平的標志,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對運動技術加以較大程度地改變,擺脫了技術規范對人的制約,使人在活動過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暢。論文參考網。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是終身進行民族文化規范教育的最好載體,各民族文化的規范要求凝聚在運動項目之中,被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成為生活中良好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人的一生,為其健康服務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能夠終身得到教育。學生在掌握這些技術的同時,形成相應的運動技能,運動技能形成之后,極易形成人的運動習慣,對終身健身活動很有幫助,便于人們向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轉化。學生步人社會后民族傳統體育的終身教育作用還將始終發揮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的措施和建議
4.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的珍品,是構成民族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努力繼承民族傳統體育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給予民族傳統體育應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可以使大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通過民族體育文化的學習,學生在對技術的掌握、規則的學習、理論的了解過程中,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成分的影響,使學生全面系統地領會中華民族精神,并不斷地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和行為。弘揚民族意識和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不僅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輸一種思想、一種意識、一種精神。
面向新世紀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學生。隨著國家對人才培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之際,更要求學校體育教育把培養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等內化到體育教育的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中,為此,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觀念都需要重新轉變,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都應做出相應的變革。體育教育的根本基礎還在于體育文化,沒有文化就形成不了體育,沒有文化也發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知識和內容。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的修養和思想道德的修養都很有益處。
4.2 推進民族傳統體育進入普通高等學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和體育教育專業課中,已經開設了部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開設的面還不夠廣,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并將其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體育院校,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和掌握當地主要的民間傳統項目,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培養。
4.3 給予必要的經費投入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設離不開一定的經費投入和物質基礎。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需要積極支持各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4.4 構建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通過借鑒民族學、文化學、社會學、民俗學等方面知識基礎上,將不斷成熟的體育文化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倫理學、體育民族學、體育人文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管理學,以及體育方面的自然學科理論充實其中,不斷地吸納交叉學科的成熟理論知識,逐漸完善和充實學科體系。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相互依托的、開放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理論體系。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技術體系是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體。學校體育必須結合地區實際,吸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精髓來充實學校體育,必須選擇代表各個民族體育文化的內容作為學校教育中民族體育的技術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術分枝,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要發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為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才服務。要健全學校體育文化,使學生全面發展,具備較強身體素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后備人力資源。
5 結論
5.1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5.2 民族傳統體育在普通高校的發展目前還非常薄弱,需要不斷加強經費投入和師資培養的力度。
5.3 要不斷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為自身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 蘆平生.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94-100
[2] 趙. 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4)
[3] 趙玉娟.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4)173-175
[4] 黃銀華.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154-157
[5] 王希恩.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狀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