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

        第1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高速公路 運營管理 財務管理 標準化

        一、福建省高速公路系統標準化管理建設進程

        標準化管理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領導推進高速公路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以“標準成為習慣、習慣符合標準、結果達到標準”為指針,不斷思考與探索,總結經驗,在2008年開展施工建設標準化基礎上,于2009年將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拓展到全系統運營和綜合管理領域,部署制定了《福建省高速公路運營服務與管理標準化活動實施方案》,于 2010年編撰了《高速公路標準化運營及綜合管理指南》,形成收費管理、養護管理、路政管理、服務區與廣告管理、機電與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六本單行冊。并按“先行先試、突出重點、全面推廣”的原則,選取了福廈漳高速公路及機場所等16個點作為“示范試點單位”,專門編印了《福廈漳高速公路運營標準化管理》在全系統下發推行,以點帶面,大力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加快了全面推行步伐。

        二、全面推進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

        (一)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的意義

        財務管理標準化是要將公司財務的整個過程進行規范,在符合國家財經法規的前提下,本著服務業務、理順流程、查錯防弊、強化管理的目的,通過明確目標、規范流程、健全制度、信息化等,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標準化財務管理系統。通過標準化建設至少能夠解決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 解決財務活動普通參與者快速掌握財經法規的問題

        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中,高度強調財會制度依據,要求將所有的相關制度規范都納入其中,并做到持續更新。這就促使財務活動普通參與者能不斷接觸制度法規,自然而然加強了財經紀律意識,從而推進企業依法理財。

        2、 解決普通財會人員入崗、適崗問題

        財務管理標準化要求全面梳理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內容,細化崗位并制定工作標準,明確工作流程及相應考核標準,將工作經驗以標準的形式予以保存,一切工作按標準化程序進行,使在崗人員一目了然,也客服了因人員流動頻繁造成的工作經驗流失。

        3、 解決財務負責人權責不匹配的問題

        通過細化界定崗位,明確每個財務崗位的職責、工作流程、工作細則、時間及質量要求,以考核促進標準實現,降低了財務負責人責任集中化的風險。

        4、 解決領導決策層財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財務管理標準能推動財務信息化建設,只有信息化,才能實現數據的共享,實現財務管理的高效、準確、透明,從而作出合理的決策,優化企業資源配置。

        (二)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途徑

        在實施標準化管理前,筆者所在單位存在財務管理制度匯編、《內部控制手冊》等多項規范性內容,存在著對同項工作有不同標準和重復要求,一項制度是有效的、還是已經廢止不盡明晰,未能體現完整的業務流程,不便于查閱,標準控制點不夠突出,與精簡高效的管理原則有所出入。

        因而在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應首先從基礎工作入手,整理各項有效的財會法律、法規、制度,梳理各項財務工作業務流程,重新界定財務部門各崗位,將工作標準細化、量化到崗,明確考核要求,制定各崗位工作手冊。在各崗位工作手冊成稿基礎上,與信息化建設平臺結合,逐步完善公司的標準化工作體系。將財務管理的制度依據、業務流程、核算要求、格式、考核評價等幾方面標準予以統一,并通過平臺系統予以固化,與NC會計核算系統、NC預算系統、辦公OA系統、業務管理系統、員工績效考核評價系統形成協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財務管理標準化的主要內容

        1、崗位界定

        筆者根據單位實際情況,按部門職責與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對公司本部財務審計部設置了十個業務崗位,包括:主任、副主任、核算主辦會計、預算主辦會計、資金主辦會計、稽核會計、內部審計員、出納、會計檔案管理員、內部信息管理員。對征管所、交通執法大(中)隊、監控分中心等實行二級預算管理的基層單位,設置會計、出納兩個崗位。繼而針對每一個崗位編制一本崗位手冊,主要包含崗位界定、崗位職責、操作流程、工作節點、工作細則、績效考評五大塊內容。著重在工作細則中體現操作標準(時限標準、質量標準)、具體操作步驟和特別提示(對本項工作中易錯或難點進行提示),繪制流程圖及所需的表單,使崗位人員具體使用時一目了然。

        2、主要崗位職責與操作流程

        通過整理各項財會法律、法規、制度,梳理各項財務工作業務流程,總結出日常管理流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管理、財務預算與經營業績考核管理、資金管理、資產管理、稅收管理、擔保管理、利潤分配方案、內部稽核與審計、公司“三會”財務相關工作、財務人員培訓等十三大項操作流程。

        日常管理流程主要指行政管理任務,包括總結計劃、工作例會、公文處理、績效考核等工作節點。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日常會計核算、編制審定財務報告、財務報告對外信息披露、財務信息化NC系統使用與控制權限設置、會計信息檔案管理等工作節點。

        財務預算與經營業績考核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預算編制與財務績效指標上報、預算調整與考核目標值調整、費用報銷結算支付審批、監督預算執行、預算執行分析、二級單位預算分解與執行考核、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總結分析等工作節點。

        資金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編制資金使用計劃和籌資計劃、籌資計劃執行與管理、籌資的償還管理、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管理、銀行票據管理。資金安全管理等工作節點。

        資產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存量及新增資產管理、固定資產處置管理等工作節點。

        稅收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稅收計算、申報、繳交,溝通協調稅務、審計關系資金預算、資金賬戶管理、資金繳撥管理、內部調劑管理、資金籌措管理及對外擔保管理等工作節點。

        擔保管理主要包括擔保業務的調查評估、報批,擔保業務的執行和管理等工作節點。

        利潤分配方案流程主要包括組織起草公司利潤分配方案等工作節點。

        內部稽核與審計流程主要包括組織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實施及自我評價、監督審核公司經濟事項、對下屬單位進行財務檢查、內部審計、工程項目竣工決算審計等工作節點。

        公司“三會”財務相關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起草財務相關議案等工作節點。

        財務人員培訓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財務隊伍建設、組織人員培訓等工作節點。

        三、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容易出現標準制定“照搬照抄”問題

        標準化建設人員須由業務骨干精英構成,要堅持“寫到就要做到”的原則,認認真真、實事求是寫標準,強調標準有依據、可操作,照搬照抄形成的標準,對工作改進沒有任何好處。

        (二)容易成為一項“專題運動”

        標準化建設時轟轟烈烈,結果卻成為“墻上”工程、“面子”工程。這就要求建設過程必須財務人員全員參與,人人建言獻策。標準制定后要通過現場會議等形式反復對標準討論、審核、確認,廣泛征求具體崗位人員意見,建立起符合實際、經得起考驗的長效標準化體系。并一定要將考核評價納入標準化建設內容,以考核為手段促進標準實現。否則標準一套實際又是一套,將造成企業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容易出現業務流程不閉合的問題

        在標準業務流程梳理制定過程中,對于各部門、崗位有交叉的工作內容,尤其容易出現流程運行中斷、不完整,“斷口”問題,因而要特別針對業務流程進行閉合性審核,使得每項業務都在完整的流程中運行。

        (四)標準化建設是一個活動過程,即制定標準、實施標準、并隨著管理改進及時對原標準進行總結、修訂,之后再實施

        每循環一次標準就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充實新內容,產生新效果。因此標準化需要一個良好的反饋通道,使標準不斷地根據法律法規、會計制度、新業務的涌現進行調整,適合新要求。否則一個原本有效的標準體系就會漸漸失效,甚至成為阻力。所以財務標準化進程是永無終點的。

        標準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作。明確流程只是標準化建設的第一步,重點是以標準明確管理目標,以流程固化管理程序,將合理規范的流程上升為財務標準,推動制度建設,推動財務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并通過與國內領先企業、系統優秀企業及內部先進單位之間開展“立標、對標、達標、創標”活動,實現財務管理更優流程、更高效率,使財務管理工作更好地為高速公路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第2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一、稅收會計核算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收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不明確

        按照我國現行對會計體系的分類方法,把會計分為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類。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會計是預算會計體系的組成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會計并非預算會計的組成部分,稅收會計與預算會計是并列的關系。對于這一問題,國家有關的會計制度和準則中沒有明確說明,甚至在1997年預算會計制度改革中出臺的一系列預算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稅收會計,給人的感覺似乎稅收會計不屬于預算會計。因此,從上個世紀后期開始,稅收會計總是獨立于預算會計之外,其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始終不明確。正是這種模糊定位使對稅收會計的研究無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制約了稅收會計的進一步發展。

        (二)稅收會計核算功能趨于統計化

        從現行稅收會計核算科目設置和核算內容來看。歷次稅收會計核算改革或會計報表的調整,都是根據稅收政策的變化而變化,核算內容越改越復雜。核算指標和核算體系越來越龐大,也使得稅收會計核算的信息化舉步維艱。目前,全國尚沒有一套成熟的稅收會計核算軟件,其原因就在于對稅收會計核算功能的定位不準,從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屬于統計范疇的,會計與統計不分,所需的統計指標用會計核算的方式反映和獲取,勢必加大會計核算難度,也不利于稅收會計職能的發揮。

        (三)現行稅收會計制度的設計過于復雜

        1、會計核算單位設置層次過多。稅收會計設置了上解單位、混合業務單位、雙重業務單位和入庫單位四種不同的會計核算單位,四種核算單位核算范圍不盡相同,除了入庫單位完整地反映了稅收資金運動的整個過程之外,其他三種核算單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稅收資金的運動過程。這種多層次的會計核算單位的設置,雖然與稅收征管機構的設置比較接近,但從會計核算體系上看并不科學,造成了對同一核算對象多次重復核算問題。

        2、會計核算科目設置較多、較繁。由于稅收工作的特殊性,經常要求稅收會計對同一個數據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映,以滿足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稅收會計明細科目的設置非常復雜。主要是明細科目層次多。例如,反映“欠繳稅金”的科目,既要按納稅戶設置明細,以滿足分戶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稅種設置明細,以滿足分稅種管理的需要,有的還要按征收單位或征收人員設置,以滿足考核各單位或各征收人員的工作質量的需要。稅收會計明細科目的這種復雜性在其他專業會計中較為少見。

        3、會計核算憑證的取得缺乏客觀性。稅收會計核算的主要憑證――稅票,既是完稅證明,又是預算收入憑證,還是統計核算憑證;同樣一份稅票,它的不同聯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稅金核算憑證,有的是入庫稅金核算憑證。幾乎所有的稅收會計核算憑證均由稅務機關統一制定、統一印制,絕大部分憑證由國家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統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縣級稅務機關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規定的格式自行印制,這種主要核算憑證由一個部門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會計核算客觀性的條件。

        二、稅收會計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1、在核算內容上,應主要從進行稅收收入的核算,逐步過渡到對稅收成本收益的核算。應對稅收會計進行重新定義,確立新的稅收會計核算體系,改革核算內容,明確劃分范圍。在對稅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觀稅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單位和稅種來源的核算,取消分戶核算,進一步減輕稅收會計的核算壓力。在支出核算上,確立一個基本核算單位,支出項目分別從人員經費、征收費用兩方面進行核算。

        第3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一、稅收會計核算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現行稅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別是近年來稅務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現行稅收會計核算日漸凸現出與稅收發展的不適應,嚴重地滯后于稅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稅收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不明確

        按照我國現行對會計體系的分類方法,把會計分為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類。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會計是預算會計體系的組成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會計并非預算會計的組成部分,稅收會計與預算會計是并列的關系。對于這一問題,國家有關的會計制度和準則中沒有明確說明,甚至在1997年預算會計制度改革中出臺的一系列預算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稅收會計,給人的感覺似乎稅收會計不屬于預算會計。因此,從上個世紀后期開始,稅收會計總是獨立于預算會計之外,其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始終不明確。正是這種模糊定位使對稅收會計的研究無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制約了稅收會計的進一步發展。

        (二)稅收會計核算內容存在局限性

        從稅收會計的定義來看,稅收會計核算的對象始終圍繞著稅收資金運動,實質上就是圍繞著稅收收入的實現、征解、入庫、減免和提退進行核算的,而對稅收成本這一問題卻視而不見。目前,因我國對稅收成本缺乏一個科學、規范、系統的核算體系,社會上對我國稅收成本率的高低說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國的征稅成本率高達5%~6%;有的人士則認為。我國的稅收征收成本率大約為4.7%左右。而目前發達國家的稅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間,低的如美國為0.6%,日本為0.8%;高的如加拿大為1.6%,法國為1.9%。相比之下,不論就高還是就低,我國的稅收成本都是一個突出問題,這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強調增產降耗的今天,已經成為稅務機關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三)稅收會計核算功能趨于統計化

        從現行稅收會計核算科目設置和核算內容來看.歷次稅收會計核算改革或會計報表的調整,都是根據稅收政策的變化而變化,核算內容越改越復雜.核算指標和核算體系越來越龐大,也使得稅收會計核算的信息化舉步維艱。目前,全國尚沒有一套成熟的稅收會計核算軟件,其原因就在于對稅收會計核算功能的定位不準,從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屬于統計范疇的,會計與統計不分,所需的統計指標用會計核算的方式反映和獲取,勢必加大會計核算難度,也不利于稅收會計職能的發揮。

        (四)現行稅收會計制度的設計過于復雜

        會計制度的設計是圍繞會計目標,依據基本會計法律法規來進行的。現行稅收會計制度設計除了要遵循一般會計法律法規之外,還要結合稅收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稅收征管工作的需要來設計。由于這個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稅收會計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顧稅收管理本身的業務需求。從現行稅收會計制度的設計情況看,存在著會計核算單位設置層次過多、會計科目設計繁雜、核算程序不統一等問題,具體表現在:

        1.會計核算單位設置層次過多。稅收會計設置了上解單位、混合業務單位、雙重業務單位和入庫單位四種不同的會計核算單位,四種核算單位核算范圍不盡相同,除了入庫單位完整地反映了稅收資金運動的整個過程之外,其他三種核算單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稅收資金的運動過程。這種多層次的會計核算單位的設置,雖然與稅收征管機構的設置比較接近,但從會計核算體系上看并不科學,造成了對同一核算對象多次重復核算問題。

        2.會計核算科目設置較多、較繁。由于稅收工作的特殊性,經常要求稅收會計對同一個數據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映,以滿足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稅收會計明細科目的設置非常復雜。主要是明細科目層次多。例如,反映“欠繳稅金”的科目,既要按納稅戶設置明細,以滿足分戶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稅種設置明細,以滿足分稅種管理的需要,有的還要按征收單位或征收人員設置,以滿足考核各單位或各征收人員的工作質量的需要。稅收會計明細科目的這種復雜性在其他專業會計中較為少見。

        3.會計核算憑證的取得缺乏客觀性。稅收會計核算的主要憑證--稅票,既是完稅證明,又是預算收入憑證,還是統計核算憑證;同樣-份稅票,它的不同聯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稅金核算憑證,有的是入庫稅金核算憑證。幾乎所有的稅收會計核算憑證均由稅務機關統一制定、統一印制,絕大部分憑證由國家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統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縣級稅務機關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規定的格式自行印制,這種主要核算憑證由一個部門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會計核算客觀性的條件。

        4.會計明細賬設置量過大,且大量使用多欄式。一個基層稅務機關所管的納稅戶常常有幾百戶,多的達幾千戶,稅種一般有十幾種,每個納稅戶都要繳納幾種稅,這需要設置大量的明細賬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納稅戶就有多少明細賬.并且為盡量減少明細賬的設置,大部分明細賬都采用多欄格式,其賬簿的長度均超出其他專業會計所能承受的水平,會計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實質,使稅收會計核算日趨復雜化。

        二、影響現行稅收會計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稅收征管模式對現行稅收會計核算改革的影響

        現行的稅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稅制實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進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納稅申報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這一模式下,稅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隨著國家“金稅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設,在全國逐步實現了“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目標。2004年安徽省通過CTAIS(中國稅收征管信息系統)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征管數據的省級集中,征管數據的省級集中徹底改變了原有稅收會計核算模式,使直接從事稅款的征收和入庫業務的稅務機關無法行使會計主體職能,省級國稅機關成為會計主體,擔負稅收會計核算職責。這對建立在直接從事稅款的征收和入庫業務基礎上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將產生一定影響。

        (二)現行預算體制和稅銀庫一體化對稅收會計核算改革的影響

        在現行財政預算體制下,稅收的主要職能是收入職能,它要求稅務機關能準確核算各預算科目(稅種)和預算級次(中央與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況,它并不關注稅收資金在征收過程中所處的形態.它關注的是從稅收資金的形成到劃入國庫成為財政資金的時間越短越好,隨著稅銀庫一體化的實現,這一時間將會大大縮短,開票即入庫。除了欠稅等稅收資金之外,稅收資金在稅務機關賬上停留的時間將更加短暫,這對核算稅收資金的占用形態以及資金來源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稅收會計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認為,總體思路應是:圍繞稅收資金運動過程,建立從稅收資金產生到入庫、收入與支出相對應的核算體系,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資料,進行加工、匯總,總括地反映稅收資金的運行、稅收成本支出規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過程。

        (一)在核算內容上,應主要從進行稅收收入的核算,逐步過渡到對稅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應對稅收會計進行重新定義,確立新的稅收會計核算體系,改革核算內容,明確劃分范圍。在對稅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觀稅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單位和稅種來源的核算,取消分戶核算,進一步減輕稅收會計的核算壓力。在支出核算上,確立一個基本核算單位,支出項目分別從人員經費、征收費用兩方面進行核算。

        (二)在核算層級上,稅收聯合征管軟件上線后,實現以省為單位的數據集中

        這個集中的意義主要在于進一步降低稅收成本,對于稅收會計核算來說,目前安徽省實行的“集中核算、分級管理”的核算模式,統計的意義大于會計,便于統計而不便于會計核算,特別是不便于進行稅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會計核算層級上,層次不宜過多,應以稅收經費獨立核算單位為稅收會計核算單位.便于進行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個地區稅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據上,稅收會計核算憑證逐步實現無紙化

        隨著納稅申報網絡化的實現,依據電子數據處理稅款的上解、入庫等各項業務將是稅務部門的主要業務,因此申報表、稅票等紙質核算憑證已失去目前核算憑證的原有功能,將逐步退出會計核算并最終將被各種電子轉賬等憑證所取代。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電子繳稅完稅憑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2】155號)規定,當實行稅銀聯網電子繳稅系統后,稅收會計核算稅款征收情況的原始憑證可使用電子數據。作為書面資料的電子數據和紙質資料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嚴格進行檔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確立會計核算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加快開發全國統一的稅收會計核算軟件

        一是以規范稅收會計核算業務為基礎推進軟硬件建設。注意防止稅收會計核算業務與軟硬件建設出現“兩張皮”的問題,在確立會計核算主體單位的基礎上整合核算流程,以優化組織機構為前提,優化業務設置,使各項稅收會計核算業務和工作流程適應計算機處理的要求,進一步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傳輸等各方面的業務操作,軟件的設計開發必須不斷適應稅收會計發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個系統的標準化建設水平。以完善的會計科目設置、代碼標準,數據標準、接口標準為基礎,實現與綜合征管系統(CTAIS)的連接,按照平臺統一、一次錄入、數據一致,信息共享、綜合利用的原則,分步實施,實現會計核算軟件平臺的標準化:按照統一組織管理的原則,統一數據采集的口徑,規范業務流程,提高數據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實現稅收會計核算的標準化。

        四、稅收會計核算亟待改革的問題--稅收成本效益問題

        (一)確立有別于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核算的稅收會計核算體系

        從核算內容上看,稅收資金在性質上也有別于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和財政預算資金,稅收資金脫胎于企業生產資金,是企業生產資金在經營過程中發生增值的部分,稅收資金又終止于財政預算資金,稅收資金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特殊存在形態。同時,在稅收資金的征收、入庫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又是財政預算資金的組成部分。這種獨特的核算內容決定了稅收會計必須實行有別于現行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的核算形式,建立獨立的稅收會計核算體系。

        (二)建立稅收成本效益指標評價體系

        考慮稅收成本收益問題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不斷降低稅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稅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稅收成本效益指標評價體系,通過一系列的評價控制指標以及對這些指標的核算,達到不斷降低稅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稅收成本預算制度、考核制度與監管機制

        要把稅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為評價稅務機關工作成效大小的一個重要標準,要樹立成本觀念,注重成本核算,講求效率。只有考核稅收成本,強化稅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稅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對實行成本核算、降低稅收成本的正確認識

        第4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教育局的總體目標,加強計劃財務管理,加大經費籌措力度,加快學校建設步伐,開拓進取,求實創新,為建設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服務。二、工作目標

        1、教育經費籌措要有新成效

        進一步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穩定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堅持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依法確保“三個增長”、“兩個提高”。對沒有明確土地出讓金用于教育的比例,要繼續爭取當地政府按省政府規定,予以明確。要貫徹落實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確保農村學校辦學經費。要進一步做好教師工資統一發放工作,按省政府規定,“將教師工資納入財政預算,依法確保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確保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20__年晉資所需資金,解決拖欠教師地方性津貼問題,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

        在依法加大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同時,要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通過捐資助學、引進外資、組建教育集團、銀校合作和盤活學校存量資產等途徑,拓寬籌措渠道,加大籌措力度,取得籌資新成效。

        2、基本建設要上新臺階

        全面啟動浙江省萬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以實施萬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為抓手,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建設,促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__年,力爭全市有10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標準化學校,確保每縣(市、區)均有學校評定為省標準化學校。

        為達到普及高中段教育和提高優質高中比例的要求,繼續做好高中學校的規劃建設。通過新建或擴建提升高中學校檔次,擴大優質高中辦學規模。市區完成*一中遷建、*二中擴建、金東高中新建和湯溪中學擴建等重點工程。啟動市區城西高教園區、特殊教育中心和學前教育的規劃。完成全市學校改水改廁工作。

        3、計劃財務管理要上新水平

        加強計劃宏觀調控,合理制定我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根據社會需求和生源的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各級各類學校的招生計劃,使我市教育持續協調發展。

        充分利用會計核算中心作用,不斷完善集中統一會計核算制度,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提高教育系統理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4、學校布局調整要有新進展

        按照我市加快城市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穩妥推進”原則,做好學校布局調整,20__年要消除單班小學和3班規模以下的初中。

        5、資助貧困學生要有新舉措

        繼續通過推行教育券制度和建立貧困學生免費入學制度,保證經濟困難家庭子女不輟學。進一步加強對獎學金、助學金的管理,充分發揮其作用,解決貧困生的實際生活困難。有條件的縣(市、區)應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免費入學。

        第5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前言

        電力企業進行集約化的財務管理主要表現在對財務管理體制的改革,建立企業績效的考核系統。在現代企業會計信息化的背景下,財務管理日益向著集約化轉變,集約化可以這樣進行解釋:集中人力物力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節約高效的生產活動。集約化主要以內涵式的增長為主要目標,通過進行生產要素的排列組合來進行財務管理,實現經濟效益,促進電力企業的發展。標準化建設就是將企業的財務管理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標準,進行統一的分配和管理。現代企業一般推行集約化的財務標準化的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性增長。

        一、電力企業進行集約化財務標準化的工作重點

        1.統一電力企業的生產要素的分配標準

        正如對集約化概念的解釋,在進行財務管理時,要求各部門之間進行緊密聯系,在相關財務管理的制度下,將企業的人力物力進行整合,進行統一配置,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時,將財務工作與業務工作聯合起來,進行集約化管理,使其工作流程基本統籌一致。在進行財務管理的要素分配上,在進行節點的設置上,要根據具體的電力收費情況進行確定,在財務管理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生產活動中的具體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讓企業在進行人員配置,物力資源的分配上能基本達成一致,降低會計的工作難度,實現人力資源的節約。

        2.統一節約、高效的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標準

        在進行節儉高效的財務管理工作時,要將財物管理的內容進行細致化區分,保證各部門的工作是具有不同的效果的。內容細致化又利于區分各部門的職能,在進行財務管理的工作時,能更高效進行相應工作的審核。進行集約化的財務管理就是將整個財務過程進行細致分工,將會計核算、會計預估、財務資金管理以及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風險評價等工作進行分工到位,各部門的工作互不干擾,實現高效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獲得工作效益。

        二、電力企業推行集約化財務標準化的意義

        1.有利于優化資源,提高資金的管理效率

        電力企業在進行集約化的財務管理時,充分進行資源的配置。在企業進行資金使用時,可以進行集中采購,集中付款,集中進行財務支出的聯合活動,在進行這一聯合過程中,能夠減少人員的支出和時間的支出,更有效的進行資金的使用。統一的資金利用,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會計工作的數量減少,減少財務管理工作的流程。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2.強化財務監控能力,降低市場風險

        電力企業在進行集約化的管理中,主要進行會計評估。這個評估過程不僅是對電力企業產值的評估,還包括對財務資金使用情況的評估、對市場存在風險的評估。通過將財務的監控能力與會計評估能力進行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評估分析,將監控數據與評估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完善監控體系,在會計評估工作中更加熟練。在進行會計評估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審查,踐行效能監察,有效防范市場風險,在遇到緊急風險事件時能及時做出反應。

        三、電力企業推行標準化財務建設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財務資金管理制度

        集約化財務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的制度,包括財務資金管理政策、會計工作的考核政策、激勵獎懲的政策。在進行這些政策的完善過程中,建立相關的數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集約化的財務管理的現狀進行管理制度的改善。電力企業對于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統一考核,在進行工作的分配上,主要是工作落實到人,責任落實到人,避免無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統一會計政策,進行標準化的建設

        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在對會計工作的范圍上進行了擴大,根據電力企業的發展需求,要求全企業統一執行會計標準,規范會計正則,避免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出現偏差。重點規定企業的資產統計的方法、產值預估的方法,風險評價的方法,企業各類資產的分類標準,企業的盈利情況和負債情況。集約化的標準就是將這些政策進行整合,會計在進行財務管理師能靈活運用會計政策,并且使工作的繁瑣程度降低,明確各單位在使用會計標準中的優缺點,使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3.加強對固有資產的管理

        固有資產的購進作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格外加強管理。由于供電企業屬于國企,近年來國家對于固有資產的統計極為重視,在供電企業中對固有資產的管理是其核心工作之一,每個企業東應該及時對企業的固有資產進行清算、整合,要有具體的賬目,和具體的固有資產的購進情況,將固有資產的賬目與資產支出的數據,以及企業活動的收入能夠進行整合,將三部分的數據進行交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對固有字長就你行價值評估,及時了解市場信息,保證固有資產的最大化利用。

        4.建立科學的資金預估管理體系

        在進行企業資金的預估中,一定要運用專業理論進行評估,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加強對全面預算的監管,落實電力企業的發展策略,在預估中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建立輸入與支出的預估評價系統,將得到的具體數據與具體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是否獲得效益,在進行資源的整合運用中,供電企業是否在進行集約化的財務管理中實現效率與效益的最大化。

        第6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防范

        一、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業務工作的現況

        為了切實防范和化解會計風險,加強對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和差錯情況的研究,我們搜集整理了湖南省內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間的會計集中核算業務工作情況,主要呈現以下五方面特點:

        (一)會計核算業務總體業務量逐年下降

        2006-2012年上半年全省會計集中核算業務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見圖1)。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現代化支付系統的運行暢通了資金匯劃渠道,從根本上減少了核算環節,停辦了部分會計核算業務,參與同城清算等業務的金融機構也逐漸減少,導致了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業務量萎縮;二是隨著各金融機構自身資金匯劃系統不斷更新,核算體制和核算業務自成體系,徹底打破了以人民銀行為中心的核算局面,改變了過去跨行、異地資金匯劃業務必須采取“先橫后直”的結算方式。三是會計集中核算系統運行后,縣支行營業網點核算級別降低,業務處理趨于簡單化,業務往市(州)人民銀行匯集,加之部分縣支行已取消發行庫業務,業務總量逐年減少。

        (二)會計核算差錯率逐年下降

        近年來,全省會計核算網點普遍加強了對會計核算工作的管理,會計核算質量有明顯提升,會計核算差錯率大幅下降。從事后監督部門發出的全省會計集中核算事后監督通知書中記錄的差錯筆數來看,全省人民銀行系統會計核算差錯筆數從2006年的242筆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46筆,下降了8099%,差錯率從2006年的032‰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008‰(見圖2)。

        (三)差錯類型以規范性差錯為主

        從我省會計核算業務事后監督統計情況來看差錯類型分布情況,規范性差錯最多,主要包括憑證要素類差錯和賬戶賬務類差錯,其中不合規會計憑證差錯和賬務處理差錯占比較大(見圖3),其次是資金清算差錯和賬務核對差錯,分別占比15%、12%。以上差錯主要是對制度的誤解或操作員誤操作而引起的。重大會計事項處理差錯和系統參數設置差錯共占比6%,前者是因為操作員和會計主管均未按業務流程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后者是因為操作員業務不熟、誤操作或一時疏忽而沒有依據規定及時準確的變更系統參數。

        二、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主要形式

        從近年來基層人民銀行營業部門會計核算工作情況來看,總體運行情況良好,但有些差錯仍然屢禁不止。當前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業務中核算風險和核算差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制度風險

        由于制度不健全、制度沖突或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造成控制盲點,致使人民銀行會計基礎工作存在一定風險隱患。一是制度控制有盲點。以財政存款繳存業務管理為例,按照《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操作規程》相關規定,金融機構只需在月初向所在地人民銀行提交“上月月末日日計表”,用于相關數據勾稽審查。故每月中、下旬辦理財政存款繳存業務時,金融機構無須提交報表,使得人民銀行營業部門無法審核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造成金融機構財政存款漏繳、少繳現象時有發生。二是崗位職責不具體,支付系統規章制度及其業務處理手續雖明確規定了部分會計核算崗位的設置,但未細化崗位職責和操作規程,某些操作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存在造成責任不清和風險隱患的可能性。三是制度規定不全面,缺乏對一些特殊業務處理的具體規定。如非清算賬戶透支的處理,核算密押卡的保管,登錄支付系統的識別信息的定期設置等均沒有詳細的規定。

        (二)操作風險

        人民銀行會計核算工作中的操作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操作風險,具體表現為印押證等重要物品未按制度要求進行保管使用,賬務處理出現差錯,賬務核對出現差錯,在業務系統中操作失誤,重大會計事項未按要求審批報備等。柜臺人員業務操作的合規性、準確性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金融機構支付清算業務操作風險,主要是指金融機構未按要求繳存法定準備金或財政存款、提交的憑證不合要求、回單簽收不及時、中央銀行會計核算電子對賬系統(以下簡稱電子對賬系統)操作失誤等。從我省各級人民銀行電子對賬系統日常賬務核對反映的情況來看,金融機構對賬人員由于業務操作不熟練要求撤銷賬務比對結果、未達款項說明要素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未達款項說明不全,易給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帶來資金在途風險。

        (三)系統風險

        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以下簡稱ABS系統)目前主要存在的系統風險表現為:一是系統內部控制功能不完善。如系統沒有設置會計主管授權審批強行控制功能,易造成實際工作中先處理業務后補辦審批手續而不留痕跡的現象。2009年來全省14筆重大會計事項差錯中就有13筆是因為沒有經有權人審批而產生的。二是系統預警功能不完善。如ABS系統對法定存款準備金賬戶沒有形成實時監控,存款準備金低于規定下限的提示只有日終登賬后才能發現。一旦出現金融機構資金缺口在清算窗口短時間內難以籌措現象,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三是系統賬戶控制不嚴密。支付來賬僅以賬號作為識別標志自動入賬,無法校驗支付來賬的收款人戶名與本地存款賬戶的戶名是否一致,更不能自動判別支付來賬收款人賬號、戶名是否相符,存在資金匯劃風險。四是網絡故障、設備老化、外部突發事件、應急措施不力等給安全運行帶來的不確定性。據統計,2009年來,全省ABS系統因硬件、軟件或網絡故障造成無法開機或登陸、后臺進程異常、無法備份、支付進程終止、報文發送失敗等現象有216次之多。

        (四)管理風險

        會計核算中的管理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是事后監督的局限性和滯后性。事后監督以非現場監督為主,與前臺截然分離,難以真正杜絕人員代崗、重大會計事項“先斬后奏”等不按規定流程操作而事后監督部門難以從會計資料上發現的現象。二是信息不對等的影響。金融機構職能部門之間、金融機構與人民銀行之間信息不暢通帶來影響,如存款賬戶日間透支、日終清算資金排隊引發的清算窗口開啟等大多與資金調度信息不暢有關。三是會計風險排查與評估機制不健全。各級營業部門雖然每年都按要求開展了風險排查與評估,但大都局限于簡單的常規會計檢查與分析。從個人問卷統計情況來看,73%的營業會計人員沒有接受過專門的風險排查與評估培訓,22%的人不了解風險排查內容,36%的人對本崗位風險僅是一般性了解。

        三、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的原因分析

        從上述幾種形式的會計核算風險產生的導因來看,有制度本身的客觀因素、有教育培訓方面的因素,還有人為的主觀原因,從深層次歸結起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度建設滯后與流轉環節不暢通

        一是制度建設滯后于業務發展,造成制度與業務脫節,形成制度盲區和控制盲點。如2012年5月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TCBS)上線后,國庫部門向營業部門提供的國庫存款計息積數清單改為計息清單,TCBS能自動按照日利率生成利息金額,而營業部門沿用的仍是按年利率手工計息,計算口徑的差異造成計算的利息金額存在差額。如何統一兩個部門的計息口徑,規避年利率換成日利率出現無限小數帶來的問題,暫無制度文件作出明確規定。二是制度流轉環節不暢通。由于營業部門只負責會計核算的具體操作,會計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在會計(支付結算)部門,制度的流轉容易出現脫節的現象,造成文件執行部門特別是縣支行營業網點不能及時落實文件精神,產生與制度規定不符的業務差錯。

        (二)制度落實不到位

        從近年來湖南省會計業務大檢查和事后監督部門反饋的情況來看,我省會計核算工作仍存在制度落實不到位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風險意識淡化造成違規操作。隨著核算業務工作量較以前明顯減少,部分會計人員風險意識開始逐漸淡化,加之核算工作具有日常性、機械性和繁瑣單調等特點,部分會計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導致屢糾屢犯差錯時有發生。二是制度執行存在偏差,制度落實不到位。如相關制度規定“各級行應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崗位輪換,對重要會計崗位人員實行強制休假制度。”但事實上,全省會計人員中76%的人存在兼崗現象,享受過強制休假的僅占47%。沒有充足的人員保障作為前提,制度的落實有一定難度。

        (三)人員現狀與崗位需求不匹配

        近年來新系統的推廣和新業務的發展,對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調查顯示,我省營業會計人員現狀與崗位需求不相匹配現象較普遍。一是會計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全省在編營業會計人員平均年齡40歲,40歲以上、50歲以上占比63%、12%,人員配置難以適應業務發展和核算電算化要求。二是會計人員綜合素質難以適應業務要求。一方面,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全省營業會計人員中無會計證的人數占比20%。另一方面,業務培訓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不夠,據統計全省只有75%的營業會計人員接受過崗前培訓;對本崗位操作制度和流程掌握達到精通的僅9%,熟悉的為61%;93%的人有加強自身培訓的需求。由于培訓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只會照菜單進行機械操作,對業務運行有一定影響。

        (四)會計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

        2006年人民銀行頒發的《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內部控制指引》對強化內部控制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各級行也在風險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扎實的工作,但會計風險管理機制仍然存在缺陷。一是風險評估機制不健全。目前會計風險評估大多根據經驗判斷,主觀因素較多,加之個別業務系統、崗位常年處于無業務處理狀態,容易被忽視,留下風險隱患。二是獎懲機制有待完善。調查顯示,全省各級分支機構對待會計差錯大多存在重罰輕獎的現象,正向激勵機制相對欠缺。調查顯示,全省91%的分支機構針對會計差錯制定了很明確的懲處措施。18%的會計人員感覺工作很累,9%的人認為壓力很大,37%的人認為壓力較大,且68%的人認為壓力主要來自工作。由于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會計人員對職業認同感不強,責任心也會隨之降低。

        (五)縣支行內控制度難以有效落實

        近年來,縣支行會計人員緊張、年齡老化現象與業務發展、內控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凸顯,縣支行核算差錯居高不下。2009年來,全省會計集中核算差錯中縣支行差錯占比91%。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會計人員結構失衡。全省縣支行在編會計人員平均年齡42歲,40歲以上的占比73%,年齡老化現象較嚴重。二是會計人員兼崗任務繁重。由于縣支行會計、國庫合署辦公,會計人員兼崗比例達到86%,遇業務量大、非常規業務情況容易忙中出錯。三是合同制用工管理難度加大。由于部分縣支行在職員工無法滿足會計核算上崗要求,縣支行營業網點99%的合同制用工被安排在核算崗位上。待遇的差別和工作壓力及人員的流動、思想的波動都給管理增加了難度,也為風險防范帶來了隱患。

        四、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管理的相關建議

        針對湖南省內會計核算業務工作的現狀和會計核算差錯情況分析,我們提出基層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

        (一)強化制度建設與執行,構筑嚴實的制度“防火墻”

        一是掃除制度盲區。對相關會計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梳理,及時補充制定新制度,實現“一個業務品種,一套業務流程,一套規章制度”,確保制度建設與業務發展同步跟進;對制度辦法中對操作規定模糊之處加以完善,解決制度沖突,確保業務操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并落實晨會、周會制度,對重要時間、重要業務、重要崗位開展風險預警,達到全面掌握會計核算風險狀況的目的;加大對日常業務的監督檢查力度,實現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有效結合,杜絕違規操作,切實防范會計風險。

        (二)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一是加大培訓力度。利用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和遠程培訓系統,擴大培訓覆蓋面,將培訓逐漸延伸到縣支行一線會計人員;加強金融機構支付清算業務操作培訓,督促其提高業務操作水平。二是豐富培訓內容。加大會計業務知識、操作技能培訓力度,確保常規操作無差錯;加強會計風險普及教育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培訓,提高會計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及緊急情況下的快速反應能力。三是確保培訓效果。通過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會計比武等方式鞏固培訓效果,培養學習標兵、競賽狀元和行業標桿,充分發揮正面激勵和典型明星示范作用。

        (三)加強內部管理,嚴防道德風險

        一是杜絕不合規兼崗。根據內控制度要求,合理確定崗位設置和人員職責分工,確保核算質量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安排兼崗。二是完善會計人員獎懲機制。以正面激勵為主,建立責權利對等的獎懲機制,進一步調動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三是加強會計人員儲備,建立跨部門或跨地區會計人員調劑機制,為會計核算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四是強化思想動態管理。注重人文關懷,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會計人員的思想動態和職業訴求,增強其集體歸屬感和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自豪感,嚴防道德風險。

        (四)加強風險管理,推進風險評估標準化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完善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工作交流機制,建立大額資金匯劃預約聯系制度和高管談話制度,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核算風險;加強與事后監督部門、內審、紀檢監察等各監督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加大會計檢查力度和事中控制。二是建立健全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加快會計風險評估標準化建設,構筑面向全系統、覆蓋所有業務領域和風險點的風險評估與風險預警機制;定期組織開展風險排查與評估,全面查找風險隱患和管理漏洞,及時進行風險預警,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五)強化應急管理,提高會計人員應急處置能力

        一是制定完善系統應急預案,針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和方案,防范突發事件的發生,確保ABS系統安全穩健運行。二是加強應急資源的儲備管理,完善災備建設。及時維護會計核算業務系統應急設備,擴充應急后備隊伍,確保重要業務崗位人員實現AB角,為正常的支付清算和金融秩序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三是針對會計核算中的薄弱環節和系統運維中曾經出現的故障,加大應急演練力度,提高會計人員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保障系統的不間斷性、業務的連續性和數據的完整性。

        第7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 會計信息化; 諾蘭模型; 內外一體化; 業務會計一體化

        一、引言

        2009年4月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推進會計信息化的意義、目的、任務、措施和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關于會計信息化的認識還存在研究論題多樣化、觀點多元化、階段劃分多重化等問題,因此容易照成教學概念模糊,會計信息化進程定位不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界定會計信息化發展階段以及發展趨勢對我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研究和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會計信息化發展階段

        諾蘭模型是美國管理信息系統專家諾蘭(nolan)1973-1980年,通過對200多個公司、部門發展信息系統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的mis管理信息系統。該模型分起步、擴展、控制、集中、數據管理以及成熟的六階段模型。后人在此模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認為在此過程中it技術在mis的應用包括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主要表現為從局部應用、內部集成應用、經營網絡重組到經營范圍重組的應用過程;同時it的應用對組織變革的影響使得組織變革從自動化、合理化、流程重組向立足點變革發展;同理信息在mis中的作用越來重要,信息的利用主要從以計算機應用于數據加工處理為主向信息提供、信息利用以及信息戰略為主發展,同時帶來的回報和風險也越來越大。

        謝詩芬教授指出會計信息化就是建立技術與會計高度融合的、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ais),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ais作為mis的子系統,其發展亦存在從低級到高級、it在ais中應用深度和廣度的發展過程、組織變革以及信息利用的規律。基于諾蘭模型,筆者在前人劃分的基礎上把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過程分成以下幾個階段:萌芽階段(1981-1983年)、緩慢發展階段(1983-1989年)、有計劃有組織發展階段(1989-1999年)、業務會計一體化階段(1999-?)、內外一體化階段、成熟階段等六階段,其中前三個階段屬于會計核算的信息化階段,簡稱會計電算化階段。

        三、當前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優劣勢分析

        當前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屬于企業級會計信息化發展階段,即以組織為整體的信息化環境下開展的會計信息化工作。

        (一)ais的優勢分析

        1.業務和會計經營網絡重組

        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使得會計流程遠離業務流程,降低了業務系統和會計系統的協調性,但組織的價值活動并不是獨立的集合,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的流程應是相互協調的,本階段將以組織戰略目標為依據設計ais的it戰略目標,ais的設計以符合組織整體管理和決策的需要為目的,全面改造組織的業務流程,實現組織業務流程、會計流程、信息流程以及控制流程的集成,從而實現組織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為一體,并對組織各部門之間的經營網絡重組,因此ais逐漸融入到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當中。

        2.ais的內部控制由局部控制向以企業為整體的內部控制發展

        隨著會計信息化的發展,ais的內部控制逐漸趨于以組織為整體的集中管理,即ais的規劃、設計、實施同企業的整體戰略整合在一起,構建戰略一體化的is,戰略性的信息系統突破單純的ais擴展到經營活動一體化的信息系統,使用is對業務流程控制和實施跟蹤,因此不再區分會計、業務和管理控制,會計、業務和管理控制已經嵌入ais中;隨著ais的與企業mis集中的整體化,使得原來基于權利制約和崗位分置的內部控制逐步發展為以信息流、業務流、控制流等為基礎的控制,控制內容上增加了信息系統的控制、風險控制、信息安全訪問控制、信息初始化控制以及軟硬件資源控制等。

        3.ais功能由提供會計信息為主向利用會計信息為主發展

        隨著會計信息化發展,核算層ais功能更加完善,提供的會計信息突破了歷史的、滯后的、貨幣計量等限制,還提供實時的、對內的、非貨幣、相關度高的會計信息,ais能夠完成對相關的會計信息進行匯總、統計、分析、對比,進一步深入透視組織的經營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因此ais對會計信息的利用深度由提供信息為主向利用信息為主發展。ais的主要功能也以核算為向管理為主發展,其以財務會計為中心,在完成基本財務核算的基礎上,輔助企業進行管理分析,包括完成資金管理、成本價格管理、收入利潤管理、項目管理、投資分析等管理型財務工作。

        (二)劣勢分析

        1.組織內外信息孤島

        當前的ais只能提供若干財務指標,初步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無法自動獲取、提供高度相關的同行業、上下游企業、國內外經營環境等數據以綜合全面反映ais管理功能。因此ais雖然實現了企業內部價值鏈的信息化構建,但組織內外之間價值鏈的信息化仍處于斷裂狀態。即企業當中各種業務數據的來源根點不是銷售和采購部門而是上下游企業、同行業競爭者、銀行等,企業數據的終點(信息的利用者)不僅僅指內部管理人員、員工以及會計人員,還包括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而組織內外信息孤島的存在使的企業產生了內外價值鏈信息化的斷裂帶,因此當前ais無法自動獲取高度相關的內外信息以及通過標準化的模式向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使其進一步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控制受到限制。

        2.會計管理的職能局部實現

        ais管理職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層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來源內部、表現貨幣和非貨幣化、形式結構化的會計信息對組織當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經營狀況進行初步的反映和控制,僅僅是會計管理職能的初步實現和會計信息的初步利用。因為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僅通過若干財務指標無法全面反映,還需要同行業數據、上下游企業、國內外經營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該種分析方法沒有固定程序、既定結果,屬于半結構化決策,實現信息化較為困難,鑒于以上特點筆者把該階段歸結為會計管理信息化初步階段,簡稱會計管理信息化初始階段。

        3.內部控制問題突出

        業務和會計流程的一體化以及經營范圍的重組,各部分之間協調機制的建立直接依賴于組織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組織管理的復雜化,容易造成權力與義務邊界模糊、管理責任難以界定、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的現象,例如會計憑證的編制,在傳統時期如果出現錯誤一般由會計部門采用藍字補充登記或者紅字沖賬等方法進行修改,而現在隨著業務、會計一體化的發展,憑證生成主要由業務數據根據憑證觸發器自動生成,存在數據源點原則,憑證的錯誤主要由憑證觸發器或者業務的正確與否確定。同時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被改造,信息系統在組織內的范圍和重要性增加,知識和信息成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重要資源,企業的運行管理、戰略制定、授權和控制越來越依賴于信息系統,增加了信息資產和信息系統相關的風險,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脅,對信息依賴性越強,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以及逆向選擇風險越大。

        四、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

        (一)構造內外一體化的ais

        所謂內外一體化的ais主要應用價值鏈管理理論,重組組織內外會計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流程,通過信息流實現內外協同運作,構建內部企業戰略聯盟,實現整個價值鏈增值的內外一體化模式。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組織和上下游組織、商業伙伴以及銀行等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他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數據處理和管理變成多個主體共同的職責,因此要求組織ais的構建不再局限于本組織的范圍之內。因此未來的ais一是能夠實現內外企業戰略聯盟關系支持下內外數據在一定授權基礎上的共享,同時組織內控的邊界逐漸模糊;二是是內外組織之間的數據接口標準化建設逐漸完善;三是會計流程、業務活動流程、控制規則、審計規則逐漸融合到ais當中,成為ais的一部分。

        (二)突出ais輔助決策職能

        隨著內外一體化的發展,ais的收集、加工、傳遞、報告變得越來越簡單,即ais會計核算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越來越完善。會計報告提供的標準化建設逐漸趨于成熟,對內不僅能提供內部業務和財務信息,還能提供同行業數據、上下游組織、國內外經營環境等綜合數據,將提高所有各聯盟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控制和決策能力。信息的利用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ais更加突出輔助決策能力,當然ais的決策能力主要是輔助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而不是代替其進行決策。ais能夠通過建模、仿真、模糊數學等對比、分析同行業之間的競爭狀況,反映價值鏈企業聯盟整體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進行預測和決策,因此it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范圍不僅是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的應用,還包括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

        (三)ais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的國界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國家和國家經濟體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跨國公司和集團型企業,希望ais能實現集團企業統一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和利用,也希望ais能夠適應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法律、制度。ais應該具有支持多語言、多國會計準則、法律、制度、報告形式的要求,同時也將促進各國之間會計準則、制度、法律、報告形式國際化趨同。

        (四)ais立足點轉移

        筆者認為會計信息化首先作為企業信息化的一部分應該真正實現融入到企業信息系統當中,隨著內外價值鏈信息化構架的建設,ais的立足點逐漸發生轉移,ais的目標一是要提高所有各聯盟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控制、決策的能力;二是從價值鏈企業聯盟整體價值管理出發,提升整個價值鏈會計管理工作、監管、分析、決策的能力。因此當前的ais應適應提升整個價值鏈企業聯盟整體和長遠戰略策略發展的需求,實現組織間信息和過程的集成。

        【參考文獻】

        [1] 謝詩芬.會計信息化審計研究[j].財會月刊,2000(2).

        [2] 何日勝.會計電算化系統應用操作[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5):1.

        第8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企業集團 財務 標準體系

        一、財務標準體系建設與會計制度設計的異同

        提到財務標準體系建設,就自然聯想到會計制度設計。兩者本質上都是財務標準化的表現形式,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團化。前者更適用于成員單位業務高度同質化的企業集團,后者主要著眼于本單位或者個別會計主體。二是流程化。前者基于價值管理理念,應用流程管理工具,著眼于從業務發起到財務記賬的全價值鏈活動,重點關注財務與業務融合,后者通常局限于財務機構自身業務。三是信息化。前者依賴信息化手段固化財務標準,展現海量標準化信息,條件成熟的企業集團還可以開發流程監控系統實現在線流程的實時監控,后者通常展現為工作手冊形式。

        二、企業集團構建財務標準體系的必要性

        企業集團構建財務標準體系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強化財務管控的需要。如何加強對所屬成員單位的財務管控是擺在企業集團財務負責人面前的一個難題。構建財務標準體系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它既體現集團總部的方針導向,又結合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二是規范財務管理的需要。企業集團管理層級多、鏈條長,規范管理難度較大。建立健全統一的財務標準體系,有利于提升企業規范化管理水平。三是提升運營效率的需要。制度和標準都是企業管理者意志的體現。制度一般是定性、定向的,在宏觀上引導企業發展。制度成熟、具體化后形成標準。標準解決一項業務流程如何實際完成,可操作性更強,有利于提高企業財務運轉效率。四是節約建設成本的需要。集團總部主導,頂層設計,統一對集團現有財務工作進行梳理,制定適用于各級成員單位的財務標準體系,可以避免盲目分頭建設帶來的重復成本。五是夯實信息化基礎的需要。標準化與信息化相輔相承,標準化是信息化的基礎,只有業務流程化、流程標準化,才具備開展信息化的條件。

        三、企業集團構建財務標準體系的目標與原則

        (一)建設目標

        以財務工作流程為基礎,梳理整合國家財經法規、企業財務規章制度,按照“統一建設、高度融合、協同推進”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實現業務、流程、崗位全面覆蓋,實現標準、流程、系統的有效銜接,滿足財務管理需要,支撐財務戰略實施。

        (二)建設原則

        一是統一建設。堅持集團總部主導、頂層設計,統一標準制定、統一標準、統一組織實施。二是高度融合。按照全業務、全流程、全崗位覆蓋的要求,堅持財務標準體系與業務體系相結合、與管理實際相結合、與信息系統相結合,系統構建財務標準體系。三是協同推進。堅持財務標準體系建設與財務信息化管理相適應,與企業標準體系充分銜接、有序推進。

        四、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的總體結構

        按照GB/T15496《企業標準體系要求》等國家標準,結合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內涵,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由財務基礎標準、財務技術標準、財務管理標準和財務工作標準組成。

        首先,國家財經法規、企業財務戰略、國家和行業通用標準從外部對企業財務標準體系施加影響,是后者制定的依據。其次,財務基礎標準位于財務標準體系的第一層,包括企業采用、實施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以及企業自制的財務基礎標準,其他財務標準應該符合財務基礎標準的要求。再次,財務技術標準和財務管理標準位于第二層,二者之間應該協調配套。最后,財務工作標準體系位于財務標準體系的第三層,是財務技術標準和財務管理標準共同指導和制約的下層標準,應同時符合財務技術標準和財務管理標準規定。

        五、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財務基礎標準

        財務基礎標準是財務工作領域的通用條款,也是制定財務管理標準和財務工作標準的基礎和依據。主要包括:財務術語,如會計科目、固定資產目錄;財務代碼,如GB/T12406-2008《表示貨幣和資金的代碼》;計量單位,如GB/T17295-2008《國際貿易計量單位代碼》;財務信息化標準,如財務軟件功能標準、數據接口規范等。構建財務標準體系時,財務基礎標準的來源既有直接采用國家標準,也有企業自行制定。

        (二)財務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是對企業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訂的標準。從財務管理角度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屬于財務領域的技術性活動,因此可以將《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法規視為財務技術標準,它回答:財務工作應該達到何種要求,即明確了開展財務工作的要求。財務技術標準的來源主要是直接采用國家會計準則,如果企業自行制定適用于本單位的會計核算辦法,也可作為財務技術標準。

        (三)財務管理標準

        財務管理標準是開展各項財務管理活動所應遵循的標準,它回答:為達到財務技術標準提出的要求需要采取何種程序、方法、途徑和步驟,即規定了實現財務目標的方法。企業財務管理要適應業務實現方式、服務生產經營活動。行業不同、管理模式不同,財務管理標準必然不能相同。因此,財務管理標準的來源只能是因地制宜由企業自行制定,決不能生搬硬套,如何制定財務管理標準也是構建財務標準體系的重點和難點。

        (四)財務工作標準

        財務工作標準用于明確財務部門各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它回答:開展財務活動過程中各級財務機構、各類財務人員的權利和責任,即確定了財務工作流程中的責任。財務工作標準不是獨立的標準,它依賴于財務管理標準。財務管理標準是從財務流程角度,分析一個財務流程可以分解為幾個工作環節,每一環節由誰承擔什么職責。財務工作標準是從財務人員角度,分析一個財務人員需要服務于幾個財務流程,在每一流程中承擔什么職責。實際上,兩者從不同角度看待財務工作。可見,財務工作標準源于財務管理標準。

        六、企業集團構建財務標準體系的實施步驟

        一是體系搭建階段。在制度文件梳理的基礎上,制定企業集團財務基礎標準和財務技術標準。該階段主要是直接采用國家有關標準,也可以自行制定,如會計科目、固定資產目錄、會計核算辦法等。二是流程設計階段。在開展業務辨識、流程梳理的基礎上,集中企業集團各單位財務骨干,統一制定適用于各級財務機構、各類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標準和財務工作標準。三是流程實施階段。按照“先試點、后推廣”的實施策略,在企業集團全面實施財務標準體系。首先各成員單位應開展差異分析,分析財務標準與本單位實際情況差異,確實無法實施標準化的業務向集團總部申請以特殊業務形式保留。然后,集團總部統一研究,在“同意保留差異”、“繼續實施標準化”、“修改集團統一標準”等三種意見中做出選擇后批復成員單位。最后,各成員單位按照集團總部批復意見和優化完善后的標準開展流程調整,確保與集團統一財務標準保持一致。四是系統優化階段。實現財務標準與系統應用相融合,將財務標準運用于財務應用系統中,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剛性約束。

        七、流程化管理夯實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基礎

        流程承載了財務技術標準、財務管理標準和財務工作標準,一個流程原則上對應一個管理標準,因此流程設計是建立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的核心。流程設計成敗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清晰反映流程分類。通過對企業集團各級單位、各類業務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從管理職能、工作職責、具體財務工作等維度科學設計流程分類體系。二是完整體現流程內容。流程設計的內容至少包括適用范圍、引用文件、術語、崗位職責、以流程圖形式展現的管理活動內容、具體實現方法、檢查與考核、報告與記錄等。三是科學設置流程崗位。可以按照“不可拆分的最小工作責任主體”原則設置標準財務崗位,其崗位職責不因組織結構或人員調整而變化,從而保證了流程的適用性和穩定性。

        八、信息化支撐助推企業集團財務標準體系建設

        第9篇:會計核算標準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油田企業 成本標準化

        標準成本是一種將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相結合,以標準成本為目標,運用標準成本差異分析方法,結合成本核算制度與賬務處理體系,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耗費實施監督與控制的成本管理。它是指預先制定成本標準,將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比較,揭示成本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明確經濟責任,消除不利差異加強成本控制的一種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統。

        控制成本是永恒的主題,面對復雜的生產環境,分散的作業場站,龐雜的管理環節,龐大的資產規模,實現經營向生產過程全面延伸,必須通過管理創新來實現。油田企業成本控制的難點在于影響成本的因素眾多,傳統的經營管理很難做到精確預算作業成本,直接造成了責任與考核難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完全掛鉤。油田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為實現經營管理精細化提供了信息平臺支持。通過標準體系的建設,真正實現預算有標準,過程有控制,結果有考核的經營管理目標。

        一、細化作業單元,制定標準體系

        石油企業標準成本通常以單位成本標準表示,即按產品最小單元,分別對材料、人工、燃料等制定的標準。它是針對明細產品在各成本中心而制定的,分為消耗標準和價格(定額)標準。制定的依據是工藝規程、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指標、歷史消耗資料等等。成本中心分為油田公司采油隊三級。

        標準成本體系是指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預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預算三部分。

        集中核算模式下,各作業單元要轉到以成本費用管理為中心,做好對成本費用的預測預算、核算分析、監督控制工作。油氣生產單位主要是對“油氣生產成本”、“制造費用”、“輔助生產”的管理和核算。費用部門主要是對“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的核算和管理。

        應用標準成本管理功能,建立基于標準成本和作業過程的預算管理機制,將預算管理與標準成本相融合,以標準成本、作業過程和生產部署為參數,科學編制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并根據生產經營的變化,滿足預算的彈性動態調整,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在“算”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實現科學預算、精準預算,實現生產與經營、技術與經濟的融合統一。

        二、油田企業標準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實現

        油田企業標準成本集中管理改變以前分散管理的模式,實現數據的最底層直接采集,整個分(子)公司在同一系統平臺、統一數據平臺下進行業務處理和管理分析工作。系統集中是集中核算的基礎。集中核算:作為一個會計實體,按照統一的會計政策、統一的業務流程在同一帳套中進行整個分(子)公司的會計核算工作,并對各項經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監督控制。責任中心:承擔一定經濟責任并享有一定權限與利益的企業內部責任單位,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運作單位,是成本費用發生和受益的對象。責任中心不僅僅包含集中前的一個會計實體,也可以是會計實體下的一個成本中心。專業公司板塊:根據股份公司業務管理模式,分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化工與銷售、天然氣與管道四大業務板塊及科研與其他板塊。業務類型:同一板塊的不同業務分類,如煉油與銷售板塊分為煉油類型和銷售類型。業務單元:業務板塊下的分(子)公司,如大慶石化分公司隸屬于煉油與銷售、化工與銷售兩個板塊,雖然是一個分公司管理,但是兩個業務單元,上報兩套報表。集中管理是指整個分公司(可能多個業務單元)一套賬。作業單元:業務單元的下一級單位,如采油廠、煉油廠、化工廠。子作業單元:作業單元的下一級單位,如采油大隊、車間等。

        三、維護作業標準分析

        維護作業是指為滿足油氣井正常生產需要,實施各類油氣井井下維護作業發生的成本。維護作業可分為檢泵、檢管、機械排液、換封、調配、封井、井況監測、油氣藏監測、稠油熱采、其他共十項。

        維護作業是經常發生的,而且同一口井每年可能發生多次不同的維護作業或者一種維護作業實施多次。維護作業發生的頻次與油井的免修期有直接關系,一旦確定某井或某區塊的免修期,就可以計算出其一年的維護作業發生次數

        。影響油井免修期的主要因素有:結蠟周期、工作制度、井下管桿使用時間等等。對各區塊的油井維護性作業標準的確定,需要考慮到以上因素對免修期的影響:結蠟周期越長則油井免修期越長,反之則越短;沖次越大,則油井免修期越短;井下管桿使用時間越長則油井免修期越短。根據經驗一個區塊上每年發生的各類維護性作業量(井次)是相對穩定的,統計每個區塊上的每年維護作業的總井次再按開井數平均作為制定各類維護作業的基數,因此制定維護作業標準時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是通過歷年各項維護作業井數與開井井數的權重,即各類維護作業井數占總開井數的比例,則可計算出每種類型維護作業的基準標準=平均基數×作業比例。

        二是根據維護作業記錄和作業井的各項資料,采用正態分布的方法,選取對維護作業影響較大的因素,例如:結蠟周期、沖程、沖次、產液量等,確定主要影響因素。

        三是根據生產管理現狀,確定不同維護作業的影響因素。檢泵、結蠟周期、沖程等對各種維護作業的影響大小不一,如沖砂與檢泵周期無關,測壓僅與泵深有關等。

        四是各維護作業選定的影響因素,根據正態分布劃分區間,制定級差系數。

        經過上述四個步驟可以制定出各種維護作業的作業數量標準(井次),價格標準按照每井次的指導結算價格執行。

        最終維護作業的標準=維護作業的基準標準(井次)×級差系數×每井次價格。

        四、健全責任體系,保證公正考核

        隨著職能的變化,油田企業財務人員工作內容也發生變化,從日常的會計交易處理、成本核算,轉向資金計劃、預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更多地參與企業的財務管理和經營決策,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油田企業建立自己的責任中心,責任中心作為會計實體、成本中心的標識信息,必須具有唯一的代碼。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運作單位,是成本費用發生和受益的對象。每個層次的責任中心所涉及的經營運作、費用、成本等不應交叉。責任中心不僅僅包含以前的一個會計實體,也可以是會計實體下的一個成本中心。

        油田企業的考核體系制定財務集中核算模式下業務單元和作業單元的考核指標,考核指標應具有代表性,不含有虛值的成分(如以內部價格計算的內部利潤等),能綜合反映本單位的業績。業務單元要建立以油田企業考核體系為核心的內部考核指標。作業單元應建立以“單位操作費”等成本指標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體系。費用單位應建立以“費用”節支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指標體系。

        五、結語

        油田企業標準成本體系的建設,實現了經營管理從事后分析到過程預控的轉變,增強了經營指導生產的主動性。作業標準成本的制定,實現了經營預算從統計分析向科學計算的轉變,體現了預算的精確性。成本責任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基層單位從要成本到控成本的意識轉變,增強了全員成本控制意識。標準成本體系的建設,是油田企業“建設層面標準化建設模式、操作層面的標準作業程序、管理層面的標準化流程管理”在管理方面的大膽創新,是適應大油田管理的有益探索。經營向生產的全面延伸是經營工作的努力方向,標準成本體系的建設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有效手段,標準成本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必將對提高油田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隨著經營管理精細化要求的不斷提高,標準成本體系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完善,包括標準制定的進一步細化,預控功能的進一步改進等等,這項工作仍將是我們創新工作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張精軍.加強油田企業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徑[J]. 現代商業, 2007,(30)

        [2]涂莉文.對油田企業成本管理問題的思考[J]. 管理觀察, 2008,(07)

        [3]楊小云,姜全兵,李防震.加強油田企業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徑[J].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06,(04)

        [4]郭黎峰.淺談提高油田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8,(07)

        [5]劉朝暉.油田企業成本預算管理初探[J]. 中國總會計師, 2010,(02)

        [6]魏華.油田企業成本管理的誤區及對策[J]. 財務與會計, 2006,(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揄拍视揄拍在线视频菠萝 |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在线观看a视频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