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持續推進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提升法治觀念,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結合本年度我鎮開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周”活動的具體情況,現將我鎮的各項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1、思想統一,領導重視,根據縣文件精神,鎮政府迅速成立領導小組并出臺了活動方案,把開展好本次“祖國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長”宣傳活動,作為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精心組織實施。
2、保證了成效。把開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周活動與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依法治校創建活動、聘任法治副校長、文明社區創建活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了宣傳聲勢,保證了實效。
3、協調配合得當。法治宣傳主管部門加強了指導,周密部署,教育行政部門接到通知均制定活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在落實法治宣傳等方面起了關健作用。
二、多措并舉,突出教育內容
在本次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周期間,全鎮上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以部門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社會人人動員,學生個個參與,部門積極配合,各方齊抓共管,讓青少年在活動中每時每刻、每處每地都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之中:
1、爭取黨委、政府重視,下發專門文件。
2、召開教育行政負責人專門會議,部署方案。
3、在木塘垸中學召開“祖國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長”青少年法治宣傳的動員會,在會上由學生代表宣讀倡議書,學校教導主任做總結匯報,最后,由學生自發在橫幅上簽名,以活躍的氛圍,切身體驗的宣傳方式將此次青少年法治宣傳周的活動推向,營造出了濃厚的活動氛圍。
4、在木塘垸中學,以班級為單位開主展“我身邊的法律故事”主題班會,就憲法的地位、憲法的重要作用、憲法的基本原則、憲法蘊含的重要精神、憲法規定的基本內容等,進行了認真討論,交流思想,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此次宣傳教育周活動的認識和感受。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意義十分重大。我們將以此宣傳周為活動契機,繼續深入扎實地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積極探索,建立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法治教育網絡,為切實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傳播法律知識和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作出新的貢獻。
一、以青少年法治教育為重點,推進以法育人
將青少年法治教育納入“七五”普法規劃和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要點。全縣各級各類學校都開設了法治教育課,做到了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并構建起了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新機制。深入開展“法律進學?!被顒印R皇墙⑼晟屏藥熧Y、教材、課時、經費、考試“五落實”制度,選派了42名政治素質高、有責任感、業務精的政法干警到全縣21所中小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和法治輔導員,協助開展法治教育工作。二是結合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周等活動,積極開辟法治教育第二課堂,廣泛開展主題班會、模擬法庭、辯論會、“爭做最美守法少年”征文等生動活潑的青少年學法用法實踐活動。三是積極支持學校建立家委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法治宣傳教育格局。今年,全縣各中小學共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42場(次),上法治課50余課時,免費發放編印的《法律進學校》2300冊,受教育師生達3000多人次
二、開展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一)積極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積極利用“12348”法律服務熱線。為青少年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解答青少年的法律咨詢,以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為主陣地,在全縣鄉(鎮)設立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中心村建立法律援助聯絡點,在每個組落實一名聯絡員,建立健全了“點線面”的法律援助全覆蓋體系。暢通便民利民舉措,對青少年法律咨詢、申請法律援助,推行預約、上門服務,代為受理、轉交法律援助申請相關材料,法律援助中心對符合法律援助申請的青少年及時指派或安排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讓青少年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二)降低申請門檻,優化服務。對青少年申請法律援助開辟“綠色通道”,優先接待、優先受理、優先審批,實現青少年申請法律援助“零等待”。對青少年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害和其他嚴重侵權行為主張權利申請法律援助的,免于家庭經濟狀況審查。
(三)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督機制。督促承辦案件的律師、法律工作者認真做好案件的審閱、調查和開庭準備工作,對群體性或影響較大、較復雜的青少年案件,由法援中心工作人員指導或協同辦理。通過陪同會見,旁聽庭審,案件回訪等多措并舉,及時做好律師卷宗檢查,以多位一體的監督模式,來提升青少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辦案質量。
三、真情幫扶幫教,給予青少年更多司法關懷
縣司法局注重保護青少年矯正對象的自尊和隱私,對其宣告不公開進行,在宣告時進行紅色教育,通過講述紅色故事、解讀新憲法,讓青少年矯正對象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和洗禮。加強與縣檢察院未檢工作室銜接,充分了解青少年服刑人員的家庭環境、犯罪類型、成長過程、心理特點等情況,分析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制定差別化、個性化的矯正個案,確保矯正成果著實見效。對存在心理疾病、心理危機的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進行一對一溝通交流,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協調教育局、學校、就業處為青少年社區矯正對象在就學、就業等方面提供幫助,使其更好的融入社會。
關鍵詞:法治教育;常態化; 實效
中圖分類號:DF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068-01
中小學法治教育目標就是要實現:廣大中小學生人人學法、個個懂法、處處守法、時時用法。人人學法是中小學實施法治教育的先決條件,個個懂法是保障,處處守法是根本,時時用法是目標。《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堅持整體規劃、全社會參與,充分整合各種法治實踐教育資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學生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筆者認為,中小學法治教育常態化的指導思想仍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中小學生成長認知發展和法治教育規律,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中小學學科教學為載體,培養中小學生具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學法治教育水平,使學法、識法、懂法、守法、用法成為中小學生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主,同時,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要重視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法制教育資源,發揮整體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那么,怎樣做到中小學法治教育常態化呢?
(一)中小學法治教育課程設置
1、課程課時依據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將法制教育納入學??傮w教育計劃。學校要保證法制教育時間,不得擠占、減少法制教育課時和法制教育活動時間。重慶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規定要保證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節課。
2、法治教育課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專題教育形式,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思想認識、行為表現和社會實際出發,開展靈活多樣、富有成效的專題教育活動,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法制專題教育要與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緊密結合,與安全、禁毒、預防艾滋病、環境、國防、交通安全、知識產權等專項教育有機整合,使之融為一體。――《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
(二)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建設
1、法治教師的培養
法治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開展前提。法治師資的培養是中小學法治教育建設重要環節。重慶市中小學法治教育培訓中心,加強對全市法治教育教師的培訓提高;依托重慶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強對各區縣法治教育專兼職教研員的培訓提高;同時,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訓,學習有關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識,建設一支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
2、法治教師的配備
法治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開展保障,積極探索在中小學設立法制教育專職崗位。中小學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專任或兼任教師,鼓勵高校法律專業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鼓勵其他教師參與法治教育。暫不具備條件的學校,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課教師的方式。完善兼職法制副校長(輔導員)制度,進一步明確其職責,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加強法律志愿者、專業社工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本地高等學校法律院系教師和大學生、離退休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員的專長,為學校法制教育服務。
3、法治教師的崗位培訓
加強對校長和教師的法制培訓,將法制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積極爭取縣政協、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以及普法辦和綜治辦部門的支持,組織縣級培訓,提高教師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組織一次校級法治專題培訓,同時建立教師業余自學法治機制,同教師繼續教育和年終績效掛鉤。
(三)中小學法治教育教材建設
1、學科課程教材建設;
要適時、相應修訂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在品德與生活課中設置專門課時,安排法治教育內容;高年級階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內容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比重,原則上不少于1/3,并適當安排專題教育;初中階段,采取思想品德課中設置專門教學單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學年以專冊方式,專門實施教學;同時適當安排專題教育,保證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節。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要設置專門的課程模塊,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冊方式,將法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課的獨立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選修課的課時。
組織開發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軟件、圖文資料等,積極推動學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課和示范課,聘請優秀教師錄制“法治教育講座”和“微課”,利用“網上夢想課堂”等平臺,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優質法治教育資源,讓中小學生了解憲法知識和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2、活動課程教材建設;
活動課程尊重學生興趣,利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幫助學生獲得法治人格的不斷發展;強調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課程的綜合性,有利于對世界完整認識。
充分利用主題教育、校園文化、黨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要將相關專題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與法治教育內容相整合,一體化設計教學方案。同時,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日、“4.26”世界知識產權日、“6.26”國際禁毒日、國防日、“12.4”全國憲法日等,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儀式,組織設計,滲透法治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驗感悟。
支持學生自主制定規則、公約等,逐步培養學生參與群體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養成按規則辦事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法治觀念。
3、社會實踐教材編寫;
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社會實踐活動。各地應根據實際,建設綜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在司法機關、相關政府部門或者有關組織、學校,建立專項的法治實踐基地;在統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安排相當比例的法治實踐內容,組織學生定期參加法治實踐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法治實踐情景中進行學習。
“七五”普法期間,我單位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實際,深入到中小學校和偏遠貧困地區開展法律宣傳,并不斷探索新途徑,創新新形式,拓展新內容,取得顯著成效,為今后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 主要做法
(一)針對傳統的法律宣傳方式缺少趣味性問題,創新普法形式。一是適當的運用當下流行的新媒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臺進行宣傳,比如創建普法微信,并將微信二維碼張貼在各村廣告欄和學校公告欄,向群眾大力推廣“廣西普法微信”、“中國普法微信”等微信公眾號,鼓勵廣大家長、老師和學生通過微信平臺學習法律知識;二是充分運用第二課堂開展法律宣傳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生動、直觀、形式多樣、潛移默化的法律教育。今年以來,XXX開展在對中小學生開設普法講座過程中穿插趣味性的游戲,如角色扮演、互動問答等環節,通過參與這些環節提高青少年對學習法律的興趣和認知,增強學生守法意識;針對青少年吸毒問題,XXX還組織部分學生到公安局、派出所了解各種樣品和的危害,讓學生充分認識了什么是新型,怎樣防范新型和拒絕的誘惑。通過直觀、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在禁毒預防教育活動中增強了拒毒、防毒意識。
(二)針對當前社會對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認識有所偏差問題,拓寬普法對象。一是把監護人和家庭成員列為普法對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父母的言行舉動,對塑造青少年道德情操,遵紀守法觀念的樹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七.五”普法期間,XXX把父母和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列為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對象,通過走村進屯、通過“一村一法律顧問”平臺,向村民、向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涉及青少年學生方面的法律,教育廣大家長和監護人正確、認真的履行監護人職責;二是把黨委政府納入青少年教育普法對象。今年以來,XXX把社會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列入黨委政府、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多次組織領導干部共同學習有關青少年方面的法律知識,進一步發揮黨委政府在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為積極探索建立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的方式和制度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實現了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的新發展;三是繼續發揮法制副校長的職能作用。為了防止法制副校長流于形式,XXX加強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長工作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在學校內部,建立法制教育管理網絡,形成法制教育四條線,即黨支部工作線、團委工作線、教學管理線、后勤服務線,實行全體參與,全員育人,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學校的依法治理工作。
(三)針對當前青少年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問題,均衡普法資源。一是支持法治教育資源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支持普法志愿者、“一村一顧問”法律工作者和公職律師到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開展普法志愿活動,讓邊遠的農村地區的小學也能共享法治教育資源和法治文明成果;二是重點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和閑散青少年等重點群體的法治宣傳教育和服務支持,把對該類重點人群的管理、服務同法律宣傳教育密切結合起來,預防和減少他們違法犯罪。
二、取得效果
(一)新媒體普法工作取得明顯的優越性。在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格局下開展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拓了新陣地新載體,不斷豐富普法方法手段,成為了當前廣大師生、家長和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共享法律服務資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對一些普法資源難以惠及的偏遠地區,新媒體普法更具有明顯的優勢,對推動XXX“七.五”普法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學校為中心的法律宣傳效果顯著。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是需要開展法律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近幾年來,隨著“法律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和法治副校長的職能發揮,以學校為宣傳陣地,圍繞預防校園暴力、綜合治理校園環境、關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等主題,在廣大師生中認真開展一系列的法律教育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教育青少年的愛國守法、提升青少年同學的法治思維具有直接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法制教育
一、中學加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有什么樣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樣的中國。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多建一座學校,就可少建一座監獄?!痹谥鸩阶呱戏ㄖ螄业牡缆飞?,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校中學生法律意識不足的問題,切實加強中學生法制教育。2016年5月7日,山東省肥城市發生一起殺人案。警方通報稱,經初步調查,5月7日凌晨,犯罪嫌疑人14歲的辛某、17歲的李某酒后將七旬老人宋某毆打致死。目前我國14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明顯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呈“低文化程度、低年齡”趨勢。好多少年犯甚至自稱“14歲之前要大干一場,16歲之前你也可以干,但是到16歲之后就要收斂點”。
1第十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了六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的研究成果,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群體的研究表明,法制意識薄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64.7%在犯罪時“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調查中,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占65%;58.1%在犯罪時“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會受到處罰”;64.7%在犯罪時“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在“假如在違法犯罪前存在哪些事項,就不會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60.5%的未成年犯的回答是“知道犯罪的沉重代價”。
2這些數據顯示,我國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程度不夠高,對他們的心理不夠了解,因此,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讓他們知法、守法勢在必行。學校要通過法制教育,使中學生認識到法制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最重要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權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約權力的運作,防止權力的濫用。
二、中學法制教育中的“五少”現狀
我國中學教育中法制教育情況很不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法律一無所知,法制觀念淡薄,缺少起碼的法律意識和守法觀念,法治教育變成學校教育短板的現象并不少見。
(一)課程設置少。在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八年級一門法律基礎課,而小學和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置,或者僅僅流于形式,因此,中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是有限的。
(二)考試占比少。中學教育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運轉的,而在中考和高考中,法律知識基本上都不是考試的內容。在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過分偏重于中考、高考考試科目的學習,很少能夠開展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動,存在法制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三)學用結合少。絕大多數中學的法制教育課僅表現為法律知識的傳授,將法律知識的傳授和法制教育的培養等同起來,導致學生雖然學習了法律知識,但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不會運用法律來認識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法制教育的實際效果比較差。
(四)專業教師少。目前學校的專業法律老師很少,大多數上法律課的老師都由政治老師代替,他們有的可能完全不了解法律,也有的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課程設置形同虛設。
(五)家長引導少。多數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智育,而缺乏對孩子的思想引導和做人的教育,導致不少青年學生在品德、心理、人格上出現不少問題。
三、大力加強中學生法制教育
(一)中學可以開設專門的法律課程。中學時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快速發展,逐漸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法律等實踐課程的缺失,使青少年面對激烈的社會矛盾沖突時,不懂得用法律指引行為。為此中學應該開設法律課程,編寫專門的法律教科書,引進專業的中學法律教師,創新法律教學模式,讓廣大青少年知法懂法。
(二)在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重視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是進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了解法律知識、養成法律意識的最佳途徑。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能力和道德素質,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將法律知識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在教學形式上,教師要盡量多采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鮮活案例,吸引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這些法律現象背后的法律道理,從而更好地提升法律教學效果。
(三)在課外活動中開展多元的法制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學法用法。學校和家長都要高度重視中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在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的同時,必須借助社會文化力量和公共環境資源,營造全方位法制教育環境。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法制宣傳活動,如可以通過辦黑板報、櫥窗宣傳,法律知識搶答、講講身邊的法制教育小故事等方式,生動形象地達到宣傳法律知識的目的;組織學生參觀檢察院、法院、監獄或者旁聽庭審,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法律;進行模擬法庭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法效果。
(四)指導中學生用法律引導自己的行為。法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要做到守法、用法。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初步形成時期,情緒情感表現沖動、幼稚,很多時候在行為控制方面有所欠缺,導致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所以在通過法律知識掌握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用法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在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能夠指導他們來找尋法律的規定,從而合法合理的維權;在遇到沖突的時候,能夠對法律有所敬畏,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出現違法犯罪情況。通過知行合一,真正保障青少年學法守法能夠落到實處。綜上所述,青少年在中學階段,就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內容,培養知法、守法和依法辦事的觀念、習慣,為依法治國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許恩銘 單位:宿遷中學高三8班
參考文獻:
[1]張彩云.中學法制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2,(7),192
[關鍵詞]思想政治學科;法制教育;公民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重要的治國方略和奮斗目標。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上升趨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政治教師責無旁貸。政治教師應該發揮政治學科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學科滲透,加強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法律意識,做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課堂教育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依托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
一、自覺提高法律素養是加強法制教育的前提
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決定其教學活動和育人活動的成效。中學政治教師進行法制教育必須具備以下素質:一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熟悉我國的憲法與多數法律法規,諸如《刑法》《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只有心中有法,才能講解有法。二是必須具有良好的將法制滲透于教學的能力。中學政治教材融入了很多法律知識,要善于在教學中將政治知識與法律知識有機結合。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法制人文情懷。一個優秀的政治教師,身上應該有民主精神與法制情懷。這應該成為政治教師身上的一種穩定恒久的氣質與特點,并且讓這種素質在法制教育中展示。
因此,政治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法律知識,利用空余時間多閱讀法律方面的書籍,充實自己的頭腦,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
二、抓好課堂滲透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關鍵
政治教材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材涉及到了很多與青少年生活密切相連的法律知識,如公民的人身權利、民利、消費者權益保護、依法進行網絡交往、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等法律內容。
教師要認真鉆研政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對學生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進行法制教育滲透,使政治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利用“國體政體”這一內容,教育學生懂得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了解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并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通過法制滲透教學,學生們增強了憲法意識,樹立了憲法觀念,能夠自覺地維護憲法的權威,懂得維護自身的各種權利。
此外,要尋找法律知識的切入點和滲透點,把法律知識自然融入政治教學之中。
三、創新法制教學方式是增強法制教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要講好思想政治課,必須根據理論和實際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用鮮活的教學內容、現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要想使學生真正理解法律知識,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僅有空洞的理論說教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大量的案例來講解。因此,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十分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案例和材料??梢园堰@些案例、材料制成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網絡化優勢,以精美的視頻和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效果,強有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開展課外主題活動是加強法制教育的有效延伸
關鍵詞: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社區參與
美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law—relatededucation)源于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有關美國憲法、人權法案和獨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學。法治教育于1975年被正式列入社會科課程范圍,從那以后,美國一半以上的州都將法治教育增加到社會科課程當中。法治教育雖然在社會科課程中所占的份額很小,但作為實施美國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實現美國公民教育培養“民主的公民(democraticcitizen)”的目標發揮著重要作用。
法治教育也譯為“與法律相關的教育”,是一種與憲法相關的民主教育,而非單純的法律條文教育,也不是專業的法學理論教育。《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將其定義為“用與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統及它們賴以為基礎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觀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裝備非法律專業人員的教育”。萊明(Lerning)與海利(Healy)認為,法治教育是“一種有組織的學習經歷,它向教師和學生提供理解法律制度賴以建立的價值和原則的機會”。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在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多元民主社會中有效地發揮作用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即能夠意識到法律是如何影響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響法律。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法治教育的學習理解自己所屬的公民社會,生活并積極投身于其中,成為具有法治意識、支持民主制度、積極參與的公民。
法治教育的目的強調了法治教育應關注影響現實情境中現實的人的現實法律問題,應通過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學習經歷來提高他們的能力。法治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社區成員身份,而非單純的學生身份,關注其對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理解;期望學生在面對并解決爭執與沖突,討論與分析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理解法律,運用法律。這從根本上決定著社區參與(communityinvolvement)是法治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
一、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中社區參與的內涵
社區參與泛指社區成員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公共活動,影響社區權力運作,分享社區建設成果的行為和過程。社區參與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人們對其會有不同理解。在美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中,“社區”是指可以為學生提供現實的學習和社會行動機會的學習情境,社區可以是學校本身、學生的生活社區、全市、全州、全國以至更遠更廣的地方?!皡⑴c”的規??纱罂尚?,也可分別由學生和社區作為行動主體,既包括律師在教師教學時遇到有關法律概念的問題時給予的幫助,也指學生有組織、有準備地到地方法庭的參觀活動,或是全州以及全國范圍內的模擬法庭比賽等。
從社區參與的主體,即“誰來參與”這一層面上看,對于學生來講,雖然在整個過程中不乏為社區服務的成分,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主要是一種學習性質的參與,即在社區的真實情境中試驗、內化和運用在教室中學到的知識,從而獲得法治教育期望在學生身上培養出的技能、形成作為一個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應具備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對于社區中的人員,尤其是資源人士(resourcepeople)——可以作為資源被引入法治教育中的社區中的人員——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服務性質的參與,是在履行作為社區成員對社區公共事務應盡的職責,當然不排除社區資源人士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的機會。
從社區參與的客體,即“參與什么”這一層面上看,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在法治教育的四個要素中都有體現,這四個要素是課程內容和概念,教學方式和情境,技能,態度、信仰和價值觀。但是社區參與對它們的影響方式是不同的,對于課程內容和概念以及教學方式和情境兩個要素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是“直接的”或者“顯性的”,而對于后兩者的作用則是“間接的”和“隱性的”。
從社區參與的方式,即“如何參與”這一層面上看,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是“課堂中的社區”與“社區中的課堂”的結合,前者主要依靠社區資源人士進入課堂或在課堂中模擬社區實現,后者的形式比較多樣,主要指學生走出課堂,在社區中繼續法治教育的各種途徑。
二、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中社區參與的實施
社區生活能夠為學生提供的豐富信息和各種實踐機會使得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形式多種多樣。具體的社區參與過程會因具體情境而有所不同。
形成“課堂中的社區”的主要方式是社區內的資源人士進入課堂中為學生做講座以及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的對于一些著名案例、有爭議案例或者社區內法律問題的模擬、辯論等活動。這些方法在美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中極為普及,尤其適用于一些因各種原因無法使學生走入社區接受法治教育或者此類機會較少的學校。
可以創建“社區中的課堂”的參與活動在法治教育的社區參與中所占比重很大,具體形式較多,主要可以歸入實地考察(fieldtrips)與實習(internships)兩種類型。在實地考察和實習中,學生獲得面對真實情境、獲得接觸到作為普通人的法律專業人員的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中學到的關于法律系統、法律程序、立法過程等方面的知識不再是抽象的,遙不可及的。推動學生形成對法律的正確認識,使他們不再將法律看成是神秘復雜的,超出自己理解范圍的事物,而將法律看作是可以幫助自己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或完善的事物。獲得對法律以及法律專業人員新的認識。
事實上,法治教育中的許多社區參與是課堂中和社區內都可以進行的,例如,模擬法庭,既可以邀請法官等專業法律人士進入課堂作為裁判在教室中進行,也可以在法庭中實地進行。
學生在具體的參與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參與程度深淺是有所不同的,學生可以進行觀察(observation)、服務(service)與行動(action)三種程度由淺至深的社區參與。
(一)觀察
在這種參與形式中,學生是一個不介入的“觀察者”(theobserver)。學生完全作為一個“外人”進行社區參與,不介入所要研究的活動當中,只履行觀察者的責任。參與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信息。比如,學生可將在法庭中發生的各種活動中的一個作為觀察目標,向法官詢問此活動的功能,觀察此活動發生作用的整個過程并將所得的信息記錄下來,作為理解有關法庭審判程序的知識的輔助資料。
(二)服務
在“服務”中,學生是“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theobserverastheparticipant),主要參與到與法律相關的具體職業中。在這種參與形式中,學生較少直接參與,是一個較被動的研究者,只在需要時提供一些服務,或者輔幫助,充當服務者的角色。學生可以為其提供服務的人員很多,如少年訓誡所的官員、州檢察官、教授憲法的教授、司法部門的文員等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人士。這種參與活動使學生能獲得一些法律相關職業的培訓并對自身的職業探索和定向有一定的幫助。
(三)行動
“行動”這種參與形式使學生直接地參與到法律政策制定以及執行過程中,參與的目的是帶來相應的社會或經濟等方面的變化。學生可以積極地參加一些組織,如婦女投票者聯盟(theLeagueofWomenVoters)。也可以自行成立組織,開展活動,如由學生組織的、旨在降低合法駕車年齡的活動。這種參與形式要求學生具有勸說、組織、倡議的能力,比其他兩種參與形式對學生的要求更高,整個過程也更為復雜。同時也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法治教育中的一些核心卻抽象的概念,如法律、權利、公正、自由、平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在“行動”中學生可以充當完全的參與者(thetotalparticipant)或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theparticipantastheobserver)。“完全的參與者”身份使學生全力投入,成為他所要研究的活動中的一個“職員”,這種參與形式有時會使他除了對他參與的一個或幾個方面有所了解以外,無暇顧及和分析整個活動的其他方面,阻礙他對所要研究活動形成的完整認識?!白鳛橛^察者的參與者”的學生在社區參與中具有雙重身份,雖然仍然作為參與者直接參與活動,但同時也是一名觀察者。學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坐回來”(sitback)去觀察一下所要研究的活動的全景。
三、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中社區參與活動的特色
自美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正式實施以來,社區參與在學生對于法律知識性課程內容的掌握,研究、思考、交流與社會參與技能的培養,有關法治、民主、權利、義務等概念的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方面一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體現了一些特色。
(一)社區參與重視社區資源人士的“儲備”工作
社區參與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在于是否獲得了足夠的社區資源人士的支持。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所需的社區資源人士的“儲備”工作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擴大社區資源人士的來源,選擇合適的社區資源人士,將盡可能多的人員引入社區參與活動中。二是注重對于教師和社區資源人士的培訓。
合適的社區資源人士不僅指那些各自領域的權威,或是重要的公眾人物,也指普通的法律工作者、自愿者、退休人員等。同時選擇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資源人士,代表不同的年齡、種族和性別群體以應對背景不同的學生,使學生對于資源人士具有親切感。除了律師、法官、警察等與司法職業直接相關的人員可以充當社區資源人士外,法律學校的學生與教師,來自不同行業的熱心于法治教育的志愿者也是合適的人選。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一直重視對社區資源人士進行有關教育教學知識的培訓,幫助資源人士同學生更好地溝通。同時,給予教師在法律知識方面的培訓,以彌補教師在這方面的不足并使教師自身可以成長為資源人士。并采取各種措施推動資源人士參加培訓,如同法律學校協商,將參加培訓課程所得學分計入法律學校學生在校的學分當中。又如為教師開辦可以獲得大學認可學分的暑期研討會。
(二)社區參與對參與雙方都具有積極作用
社區參與是一種具有互惠性質的活動。社區參與在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理解法律、法律系統、法律程序的同時,也使參與的社區資源人士和機構受益非淺。立法、司法機構通過參與,可以在社區內為機構樹立起服務于社區的良好形象。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的有關這些機構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形成對它們的正確認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體對于這些機構的評價。對于參與人員更是如此,他們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到法律專業人員和其他職業的專業人員一樣有著繁重的工作壓力,在努力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梢砸桓乃麄円酝o學生留下的負面的或不真實的印象,提升學生對于司法職業為社會公正所負有的重大責任的理解。
這種互惠性的典型例證是社區參與活動中的警察與學生。在社區參與活動中,警察接觸的不再只是問題學生、犯罪的青少年,而是大多數能夠代表青少年常態的、普通的學生。這樣的接觸豐富了警察對于青少年的認識,也加深了警察對于青少年的了解。同時,學生在與警察的接觸過程中,接受警察幫助或者幫助警察的經歷可能會改變他以往形成的關于警察的“壓迫者”的印象。
(三)社區參與強調與學生在校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
在同樣的社區參與中,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結論。這是因為“教育結果不是主要取決于學生在校內和校外學到了什么,而是取決于這些經驗是如何設計的”。法治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注重依據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設定目標,并以此目標作為學生和其他參與人員和機構的行動向導,從而保證取得預期的效果。
社區參與同學生在校學習內容的聯系還體現在兩者是相互支持的。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必須展示出對于在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法治教育的社區參與不單單是由實地考察或者社區資源人士在課堂中講座所組成的,更為重要的是對在法治教育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強化和運用。社區參與不但涉及到在法治教育課堂中學到的知識,也促進其他方面知識的應用,如寫作能力、語言技巧、計算能力等。同時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所發掘的自身的新能力。
(四)社區參與鼓勵參與人員的獨創性與自主性,重視反思
法治教育不是給予人們準備好的問題解決方案,而是試圖幫助人們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在社區參與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對于獨創性、自主性的尊重。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能力自行選擇主題與資源人士,幫助教師設計實施方案,并且在具體過程中根據情況可以隨時改變方案。在參與活動中,學生有機會自由發展和運用自己的想法做出重要的決定。社區資源人士在參與過程中可以因時因地適當地改變參與活動的進程。他們的獨創性對于法治教育課程的編寫有著重大影響,而且他們也直接參加法治教育課程的編寫,從而提高了教材的專業性。
一、深入分析教育誤區,認清法治滲透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誤區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可是許多家長們卻忽視子女道德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只注重考試成績不重視習慣培養和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還有一些家長過分寵溺,導致孩子自私、驕橫、任性。許多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罪犯具有以下心理行為特征: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依附性強而生活自理能力差、好逸惡勞心理突出、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社會性"、"獨立性"。獨生子女的心理偏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由錯誤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所造成。這可概括為過度教育、過度保護和過度照顧。過度教育,比如成天逼孩子認字、作文、彈琴、習畫、學外語,沒完沒了,使孩子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扼殺孩子天性。過度照顧容易使獨生子女變得自私、任性、驕橫,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為別人著想,不懂得尊重長輩、遵守紀律,走向社會也不懂得尊重別人。過度保護容易導致獨生子女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不能吃苦,缺乏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其二,由缺乏教育條件所造成。此處所說的缺乏教育條件主要是指獨生子女從小沒有兄弟姐妹為伴,缺乏兄弟姐妹所構成的社會生活條件,即由兒童相互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獨生子女由于幼時缺少與小伙伴一起游戲的集體活動,既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競爭,他們獨占了家長的關愛,久而習以為常并視為理所當然,容易形成自私心理;基于自私又容易產生嫉妒心;兄弟姐妹間的愛情是發展成熱愛他人的基礎,而獨生子女缺乏這一基礎,因此許多獨生子女缺乏謙讓、寬容、愛心;由于孤獨,許多獨生子女性格孤僻、愛鉆牛角尖,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的突出問題。他們由此習慣于享受生活中最優越的物品而吃獨食兒,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少了以前一大家子中兄弟姐妹中互諒互讓的傳統禮讓精神,也就造成了他們大社會生活中習慣于將美好的事物據為己有而獨占。因此,在青少年中頻頻出現搶奪他人物品或得不到后故意損壞的事情。
二、改變教育教學模式,發揮課堂主戰場作用
社會環境變了,孩子現狀變了,作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教育,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得當。教師往往是不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只是照搬課本知識對學生進行強硬的灌輸。單調的說教,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形式單一。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忽視了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貫徹到學校全部課程的教學和各項工作中去,更不注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僅僅憑借幾節德育課或簡單的主題活動是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當然,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當今教育思想的制約,比如教師對學生只能說服教育,不得有體罰、變相體罰等,這就等于給了學生上方寶劍,教師也因此顧慮重重而失去了教育的主動權,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傳統的教育方式延續了上千年,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師傳授,學生接受。且不說這一教育模式如何,單從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產生的現象不難看出。學生的學發生了畸變,他們變成了接收裝置,裝滿了一模一樣的東西,隨之他們也成了千萬個雷同的產品,也就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填鴨式教學”等詞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這一精神可以理解,我們只要改變過去的那種“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但要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我校在試行了近兩年來的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改革中,深深感受到自主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巨大改變,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思想意識的轉變。
主要從自醒、自勵、自制意識的轉變到競爭與合作意識的轉變和評價及認知社會意識的三方面轉變。
二是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
主要體現在獨立思考學習,獲取新知的能力;反思、回顧存在問題,拓展創新的能力;合作、交流與表達的能力;適應社會與競爭的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已完全改變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更提高了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 ,也為法治滲透教學提供的良好平臺。
三、找準法治滲透的切入點、將法律法規的學習有機融入實際生動的課堂教學
一 學校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1、強化素質教育,淡化應試教育,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這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發展,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的培養,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學生兩極分化的嚴重現象。一方面產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沒有理想的群體;另一方面人為地產生了大量的“雙差生”?!半p差生”屬于被歧視、被排斥、被放棄的群體,這些學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礎,他們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好感,在家得不到父母的關懷,他們從學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在社會上找不到正確的位置,很容易誤入歧途,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素質教育的途徑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提出,又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法律素質教育,這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含、層次和養成規律,對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2 建立法治教育課程體系,開展法治教育,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能夠接受到系統的法制教育,這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關鍵措施。法制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沒有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有法治教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軟任務”。
3、學校也應聘任從事法制教育的專職教師
法律是一種專業性、技術性、規范性很強的專業,而且現實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需要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必須具有相關的法律知識,能正確地理解法律條文本身的含義,能熟練地運用法律規范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有關問題。同時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能靈活地把課本上的法律知識與現實生活別是中學生的行為密切聯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了解到什么行為違法,什么行為犯罪,違法犯罪的后果和應當承擔的責任,從而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雖然有些中學已聘請了法制副校長,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多數學校沒有進行必要的法制講座,再加上他們往往本身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或者只是擺擺花架子,這種情況下,很難適應法制教育的需要,也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因此,作為學校應當聘任政法院校畢業的或從事法律工作的具有法律知識的教師充實學校教師隊伍,使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隊伍專業化。這樣才能真正把學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 學校與家庭雙方建立互動聯系
1、當好監護人,鞏固第一道防線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職責
我們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對象,家長的思想觀念,言行和文化素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托爾斯泰說“在一個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時,在那里才能產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先鋒榜樣,一切有關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的談話都將變成空談”。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你下崗擇業時充滿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對挫折不斷追求。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家長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脫節有關。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父母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責任人,也是第一責任人,當好監護人,鞏固第一道防線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職責。
2 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學校與家庭雙方建立互動聯系。對于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地承擔組織和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把素質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學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識介紹給家長。在對未成年人進行預防犯罪教育時,應當將計劃的內容告知學生的家長,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據學校計劃,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教育。同時作為學校尤其是班主任應與學生家長建立經常性的對話互動聯系,定期地從家長那里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為,通過家庭信息反饋,與學校學生的行為進行比較,制訂相應的對策。通過學校指導,使他們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不但能主動關心子女,棄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代之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教育,而且能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 學校教育要與社會大環境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