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公共管理學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管理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管理學概念

        第1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一、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分項落實工作責任

        為了扎實推進課改工作,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切實負責,著力踐行課改各項具體工作,特成立以下12個課改工作領導小組:

        1、課改全面工作領導機構

        組長:

        成員:

        2、課程管理及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3、課堂教學改革及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4、選課指導中心

        組長:

        成員:

        5、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織:

        成員:

        6、綜合實踐活動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7、研究性學習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各>文秘站:

        8、通用技術課程管理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9、學分認定委員會

        主席:

        成員:

        班主任、學科老師,學生代表

        10、教分評價管理領導小組

        組長:劉克和 副組長:田明 張建清

        成員:魏亞明 蔡德軍 龔建林

        11、課改實驗課題研究及課改成果管理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12、課改“樣板校”輻射及檔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縣管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實驗中學)

        二、目標規劃,分期實施

        按照《成都市普通高中課改工作指導意見》和成都市課改辦工作要求,為積極穩妥地推進我校新課改各項工作,結合校本實際,著力做好八項具體工作:

        1、組織學習,加強培訓,更新觀念,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方式。

        2、編制我校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相關制度。

        3、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4、有計劃地進行隊伍培養。

        5、穩定并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6、抓好課堂教學。

        7、做實校本研修。

        8、著力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擬定三年目標規劃并分期著力實施:

        學校近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課改工作規劃目標是:“走進新課程,踐行新課改”:領會新課程改革精神,著力培訓教師,做好新課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師培訓及培訓后培訓工作,規范新課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學行為,注重“五項策略”,實施“六步教學”,努力研究新課程,規范教學設計,編寫新課程教學“導學案”,著力研究新課程目標“敘寫”和可操作性,加強學科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效,本階段要重點做好七項工作:

        1、制定“大邑中學新課程實施方案”,按八個學習領域15個學科的課程架構健全學科備課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課程下大邑中學“自主參與式課堂策略與模式。實施“三段(課前、課中、課后)、六步”課堂教學。

        2、強化老師新課程各項培訓及校本培訓,開發新課程資源,穩定教學質量。

        3、切實改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著力上好必修課,有效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4、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開出更多選修課,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5、做好學生學科模塊學習過程評價登記工作,做好學生學期、學年學分認定和登記工作。

        6、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和質量評價制度。

        7、著力做好市級樣板校區域性引領工作(建立課改推進工作月工作研討制度,并邀請縣管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參加,起好市級樣板校輻射、引領作用)。

        學校中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的課改工作規劃目標是“我與新課程同行”:大力推進三級課程建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著力推動“三個教學整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組織形式),努力實現三大提升(開發水平,教學水平,管理水平)。本階段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著力推進校本課改特色研究,凸顯符合大邑中學特色的“自主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三段”、“六步”課堂教學特色)。

        2、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微格”課堂參與式教學管理。

        3、有序推進校本選修課程。

        4、進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實際的選修課程、創新修習方式,提高選修課的教學水平和質效。

        5、大幅度提高必修課的模塊教學效果。

        6、著力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并逐漸

        總結、提煉出符合校本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內容、方式,評價和管理模式、特色。7、開好通用技術課,研究通用技術課程的方法與途徑,提高通用技術的實效性、彰顯通用技術課程的校本特色。8、切實做好學科模塊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工作,結合省會考和學籍管理,做好學年學生學分認定登記和上檔工作。同時做好學生補修、補考工作。

        9、切實做好教學課改教學質量監測評估工作。

        學校中遠期(20__年7月—2013年7月)課改工作規劃目標:“收獲新課改”:鞏固和發展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特色,形成符合學校辦學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精品選修課程,完善多元教學評價、學業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健全新課程下教學管理制度和運作模式,構建與新課改相適應的高考備考機制。本階段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1、構建符合校本實際且行之有效的課程管理機制。

        2、做好市級樣本校規定的新課改實驗研究、總結、提煉工作。

        3、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學科模塊教學設計庫、試題庫。編寫符合大邑中學校本實際的“導學案”,并形成大邑中學“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特色,以期推廣、運用。

        4、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整合,豐富和完善校園教學資源庫,使校園網絡和學科資源庫為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發揮顯著作用。

        5、建立符合校本實際的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資源庫,并以此形成特色。6、構建并形成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教師評價體系和機制,完善我校首輪新課程改革下的學分認定和教分評價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7、形成符合校本實際的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運行和管理體系。

        8、形成符合校本實際的學生選修課程,教師校本研修課程體系和特色,并進行推廣、輻射。

        第2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一、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運動”

        關于西方學者對公共管理的看法上的分歧暫且不談,僅就中國學界的研究來說,我國早期歷史文獻中的“行政”是指管理國家政務。當20世紀80年代行政學在中國恢復時,學者們提出:行政管理是伴隨著國家而出現的,有政府才有行政管理。行政是行使國家權力的管理活動,凡不屬于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便不屬于行政。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把行政確定為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不僅更符合漢語中行政概念的本意,而且也符合我國憲法對行政概念的界定。長期以來,我國學界主流觀點是把“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簡稱行政,是政府依法對國家事務、自身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活動。這一含義表明:行政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其他社會組織”,“公共行政學又叫行政學、政府管理學”。(注:曾明德,羅德剛:《公共行政學》,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2)

        80年代前后的西方行政改革,使得公共管理主體的“劃分很難有明確的界限,因為我們對公共服務概念的理解大大地擴展了。公共服務不僅包括政府的三個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個層次,而且包括非營利部門。所以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成為所有追求為公共利益服務的人員。”(注:張夢中:“美國公共行政(管理)歷史淵源與重要的價值取向—麥克斯韋爾學院副院長梅戈特博士訪談錄”,《中國行政管理》,2000,(11):44.)人們今天所講的公共管理,與名義上稱之的“行政管理”,而實際上的“政府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有政府,而且還包括社會中那些追求為公共利益服務的非政府公共組織。政府管理與公共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模式。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內的全社會開放式管理體系。政府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角,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還需若干配角。

        20世紀80年代前后,西方不少發達國家均出現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與之相伴隨的“新公共管理”,其實踐背景正是各國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的再造運動。

        正因為如此,臺灣學者詹中原教授在他主編的書中,加進十分醒目的副標題,即《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詹教授在書中寫道:“了解新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學科發展的一部分。”“無論就理論及實務而言,‘公共管理’均是原本公共行政的典范內涵。”(注: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1.1.)作為特定歷史范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究其實質,把“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看成是公共行政學的分支內容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把“新公共管理”與我們所討論“公共管理”混為一談。

        二、公共管理學是一門新學科

        既然傳統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是以政府管理為基本內容的,那末從前面的分析可知,以公共管理為基本內容的一門新學科的建立已勢在必行。

        正如建立企業管理(學),以此去研究企業管理活動中的一般規律一樣,不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的公共組織作為管理主體,人們都可以從他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實踐中,找出關于研究公共事務管理的一般性規律,這些規律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的基本內容。誠然,它也會包括政府管理學的內容。企業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有它們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構成了作為研究所有管理活動規律的一部分,但它們也有由于各自研究領域的不同而獲得的特殊規律。探求公共事務管理活動中的一般性規律,實際上在傳統的行政學中早已開始。不過人們誤以為政府管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是它的全部內容,而這些理論與方法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中心”所總結得到的。

        作為獨立的新學科,公共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框架是什么?它與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框架有何異同?構成它的基礎概念又是什么?等等。在編寫《公共管理學》教材時,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回答,否則《公共管理學》與《公共行政學》會無實質性區別。

        公共管理包含著兩方面要素:管理性與公共性。從管理性分析,法約爾等早就指出,為實現管理中高效,需要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手段,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毫無疑問,公共管理中需要研究計劃、組織、控制等問題,但人們已從大量的《管理學》著作中對此非常熟悉。從公共性分析,對社會公共事務實施管理的主體(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他們擁有著公共權力,承擔著與企業目標不同的公共責任。這些目標是有效公平地向民眾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為了實現目標,公共組織需要不斷制訂與實施,旨在有效增進與公平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廣義)。為了保證達到這些目的,需要強化公共監督,倡導高尚的公共道德。因此,對公共管理可從兩方面定義:

        從區別企業管理與各種形式的私域管理出發,公共管理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是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所進行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定義的前半部是區別企業管理,定義的后半部是區別非企業化的私域中一切形式的管理。

        從公共管理所包括的基本內容出發,公共管理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是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在運用所擁有的公共權力,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在維護、增進與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眾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

        同樣,公共管理學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講,它要以那些擁有公共權力的公共組織,在維護、增進與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眾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為基本研究對象,它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與操作性很強的新學科。”所以,公共管理要研究如下基本內容:

        公共管理的基礎理論,公共管理系統公共利益公共權力公共責任公共問題公共決策公共產品(服務)公共資源管理公共項目管理公共監督公共道德法與公共秩序戰略管理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控制、協調、激勵等)公共管理的改革與發展

        三、研究公共管理的意義

        在我國,從名義上稱之的“行政管理”,而實際上的政府管理(包括政府對自身與社會兩個方面的管理)走向公共管理,這確實是理念上的一場變革。從這個變化中,人們容易注重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主體從僅由政府發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在內的多元化主體;二是政府把一部分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力,下放給社會非政府組織,甚至部分公共產品允許私人企業生產。這些結論基本上屬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我們認為,推行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開展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更大的意義是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我們不能從“政府中心論”出發看待這場變革,而要從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角度進行探索。具體地講,現代公共管理要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模式,動員全社會一切可以調動與利用的力量,建立一套以政府管理為核心的多元化的管理主體體系。政府不僅要下放權力,更多地是要認真考慮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公民。在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政府權力太大,剝奪了大量應屬于社會的權力,造成了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大萎縮,使得在如何發揮政府功能與社會功能方面形成巨大反差。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對應目標,應該是經濟改革的市場化、公共管理的社會化與政治發展的民主化。經濟市場化取向,人們對此已有了共識。而行政體制改革基本上還停留在政府機構的改革上,更多地是從政府自身需求安排的,沒有形成政府與社會較好的互動關系。這樣,政府職能定位很難跳出自身設定的圈子。不實行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就不會徹底。

        社會的共同事務應由社會自身來做。由政府獨家包攬一切對社會事務實施管理,并在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由此所帶來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否認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及在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是錯誤的,用政府管理代替公共管理也是行不通的。

        四、公共管理研究中幾個技術性問題

        既然公共行政研究的實質是政府管理,它與我們所討論的公共管理是有區別的。而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中,把一級學科定為公共管理,二級學科中包括了行政管理,MPA項目又把人們以往經常譯為“行政管理”的一詞改為“公共管理”,那末為了防止混亂,又能與國際接軌,我們有如下建議:

        1.把研究生專業目錄中的二級學科“行政管理”改為“政府管理”,英文是否可譯為"Administrationof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

        2.把研究生專業目錄中的一級學科“公共管理”譯為"PublicAdministration",與MPA的譯法相同。

        3.在中文譯為英文的過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一詞時,是否可譯為"Administrationof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而涉及到“公共管理”一詞時,均譯為"PublicAdministration"。

        第3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二本院校 公共管理類 案例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濤,隴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理論及公共管理教學方法研究;毛粉蘭,隴東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學教學及研究工作。

        一、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特征

        應用型二本院校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的、錄取批次放在第二批的大學本科院校。應用型二本院校主要區別與綜合性、研究性大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為主要目的,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所以說應用型二本院校應該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逐步降低傳統課堂講授法在教學中的比重。課堂教學是大學教學的主陣地,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和步驟。

        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性學科,公共管理類課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經濟學、政治學、公共行政學、公共部門決策理論與方法等課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組織為主體的公共組織,運用公共權力,整合社會資源,為實現公共利益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活動的總稱。所以說公共管理是基于公共管理實踐和管理經驗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公共管理學科試圖通過公共管理問題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尤其是對公共管理問題的實證研究,找到公共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來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公共管理強調以問題為導向。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只局限于知識傳授、理論講解“滿堂灌”現象和單一的教學方法,以及理論脫離實際和缺乏科學的情景性、實戰性、現場性等,不能勝任公共管理教學。公共管理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知識傳授、價值引導和能力提升的“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通過對公共管理學科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方法應該突破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逐步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專題討論法等。

        二、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法實施方法與步驟

        在公共管理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運用實際的例子、案例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公共管理的相關概念、原理。在這個層次上運用案例教學,主要是通過案例材料加深同學們對公共管理概念、原理的理解。

        三、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公共管理類課程案例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建立理論與實踐的紐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應用型二本院校的教學中,講授法教學占很大比重,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主要以理論講解為主,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不強,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很少,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但案例教學主要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公共管理問題,所以說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案例討論中,能夠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究的熱情,提出關于案例問題的具有個人獨特見解的解決對策。所以說案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創造力。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主要目的是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實際案例,案例教學主要通過分組動員、小組討論,討論匯報、小結等環節,主要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不斷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公共管理問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化為對知識的體會。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公共管理的模擬情境,訓練學生能夠在課堂短時間的學習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靠批評性思維技巧和能力來提出自己的觀點。③所以說案例教學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案例教學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公共管理活動中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而實際管理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理論傳授是不能實現的,而公共管理類課程案例教學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真實的公共管理實例,在案例教學中,通過對案例的學習、分析和案例中設置問題的解決,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學習了如何應用公用管理的原理解決案例中的公共管理問題,即如何通過組織、溝通、協調、激勵來完成管理的目標,如何配置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的調動組織員工的積極性等。

        四、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大部分在應用型二本院校,傳統教學方式占很大的比重,案例教學沒有被大面積推廣,所以說案例教學在應用型二本院校的有效應用還存在一定的障礙。

        (一)適合應用性二本院校教學的高質量的案例素材較少

        由于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大部分教材都是翻譯或引進國外的比較有聲譽的教材。所以在大多數案例素材都來自國外發生的事件以及以此事件為基礎所形成的案例。由于過別的差異、國情及文化傳統不同 ,所以大學生很難從國外的案例來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很難進行角色模擬,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對策也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可見我國缺乏高質量的本土化案例素材,嚴重制約了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推廣。

        (二)典型案例陳舊,缺乏實效性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中,我國的大部分教學案例較為陳舊,如在公共政策學中,課本上的教學案例較為陳舊,部分案例都是十年前發生的真實事件。國內出版的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選編,大都缺乏一定的實效性,部分案例比價陳舊,篇幅過長,針對性不強,沒有充分考慮到所用案例與學習者之間的相關度。部分案例情節和知識背景過于復雜,涉及知識點較多,由于學習者知識儲備不足,面對案例無處下手,逐步對案例及案例教學喪失興趣,因此不能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效果。

        (三)部分教師長期熱衷于講授式教學,不勝任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課前要認真備課,選擇、編寫符合教學內容的案例,又要制作相關的案例視頻或動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組織課堂教學,又要對案例進行分析,對各小組的回答進行較為準確的點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應用型二本院校,大部分公共管理學科的老師比較重視講授式教學方法,從事案例教學的能力不強。對案例的分析、講解不到位,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影響到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

        五、提高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效果的措施

        (一)尊重公共管理學科特征,樹立案例教學的理念

        按照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的經驗和慣例,以問題和案例為基本導向,展開課堂講授、研討、模擬訓練、案例分析以及社會實習,構成了其教育和培養方式的基本特色。④由于公共管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應用性,要使大學生更好的掌握公共管理知識,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應用性二本院校老師首先應該遵循公共管理的學科特征和學科本身的規律,樹立案例教學理念,重視案例教學的作用,不斷進行案例研究,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二)建設應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庫

        美國大學非常重視案例教學和案例教學庫的建設,如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學院就搜集了1300多個教學案例,供學生在學習期間使用⑤。要建立案例庫和數據庫,作為高校老師,首先要處理好高校與地方政府組織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的關系,獲得更多的關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資料,為編寫高質量的案例提供豐富的素材;其次要把有豐富案例教學經驗的老師組織起來,成立案例編寫組,專門負責公共管理教學的案例編寫工作;最后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典型、符合應用型二本院校實際教學需要的公共管理的案例,組織專門老師負責編寫、整理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制作影像資料或視頻資料。

        (三)加大應用型二本院校師資培訓力度,逐步推動教師隊伍轉型

        要想逐步擴大案例教學在應用型二本院校教學中的比重,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案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思考如何將學生培養成適應職業和公共生活的需要的職業人。教師在這種模式下更可能是一個導演、主持人、編劇、評論家,甚至制片人或者好觀眾。⑥因此首先應使教師逐步轉變教學理念,重視案例教學在學生能力提升和素質形成方面的要作用。教師應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學。要想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應該加大師資培訓的力度,鼓勵應用型二本院校老師到國內重點高校學習、進修、參加學術研討會,不斷提高案例教學的水平。如果條件允許,積極鼓勵教師到國外學習,研究案例教學。

        第4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 公共管理碩士 系統科學 復雜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縮寫為MPA)是為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其培養目標是為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管理人才。課程設置在MPA教育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利于學員知識結構的構建以及指導學員的工作實踐。我國MPA課程設置尚處于初步完善階段,課程結構一般分為核心課、選修課、社會實踐與研討。本文討論了面向MPA開設系統科學選修課程的必要性及意義,并介紹了國防科技大學在開設相關課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1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必要性與意義

        MPA專業學位教育的學科基礎是作為公共部門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是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活動,是研究公共管理機構的組織機構設置、管理過程、管理手段、管理效能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隨著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展,公共管理問題日益復雜,其理論和實踐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①

        公共管理研究對象復雜是公認的,而且其研究重點、范圍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有學者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變形蟲”。②單一學科、簡單還原論的方法是難以滿足公共管理科學這種“變形蟲”式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圍繞社會公共事務的解決,研究者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整合來自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數學、統計學、運籌學、未來學和系統分析等。多學科交叉與方法融合始終伴隨著公共管理的發展,非還原論研究策略也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目前對方法的關注主要來自統計學、數學、管理學等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當以復雜系統為研究對象、方法論研究為特點的系統科學發展并日益受到其它研究領域關注的時候,公共管理學相關的研究還不多見,也不十分系統,這樣的情況在國內尤為突出。③④

        系統科學是一門研究事物整體的學科,是一門從事物整體性的角度觀察世界、研究事物、認識問題的學問,是人類對于系統規律認識的總結。⑤系統科學作為橫斷學科,比一般的交叉學科如生物物理等涵蓋的范圍更寬。系統科學把事物看做系統(物理系統、化學系統、生物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大量實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人類認識、描述、設計、管理、控制系統的一般性的理念、方法與具體步驟,是各門學科的方法論和基礎。系統科學以系統論為哲學基礎,一般系統學作為基礎理論,運籌學、控制學、信息學等為基本方法,以系統工程為工程技術,為人類從整體的觀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

        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各國的高等學校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探索如何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加強通才教育,提高學生的思維素養,重視文理相通,擴展學生的視野,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MPA學員作為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高級管理人才,除了學習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還非常有必要學習系統科學這類通識性選修課程,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1)系統科學的思維。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MPA學員從整體出發、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的系統思維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2)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得MPA學員掌握構建、管理、運行公共組織以及合理高效處理公共事物的方法。(3)系統科學的工具。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得MPA學員掌握相關系統建模、分析、仿真的工具。

        2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教學實踐

        國防科技大學是在錢學森倡導下在國內最早開設系統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遵照錢老的專業建設思想和規劃,經過20多年建設和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⑥依托相關學科優勢,作為全國首批試辦MPA的院校之一,國防科技大學自2001年招生以來,開始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不斷探索、積極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熟悉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重點掌握動態系統理論、自組織理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復雜網絡理論以及系統工程方法論,使學員具備初步運用系統思想、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復雜系統問題的能力。

        2.2 教學內容

        按照錢學森提出的系統科學體系結構,系統科學可分為“三個層次一座橋梁”,其中系統學為基礎科學層次,信息學、運籌學、控制學等為技術科學層次,系統工程為工程技術層次,系統科學哲學為連接系統科學與哲學的橋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如下。

        第一講: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

        重點介紹系統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包括系統的分類、結構、行為、功能、狀態、演化;系統科學的概念及內涵;系統科學的體系結構。

        第二講:系統科學的發展歷程。

        主要介紹古代系統思想的萌芽;近代科學中的系統思想;現代系統科學的興起與發展;系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三講:系統學基礎理論。

        主要包括確定動態系統理論,包括軌道、暫態和定態解、軌道穩定性與結構穩定性;隨機動態系統理論,包括隨機過程與隨機漲落、主方程與福克普朗克方程;自組織與他組織、序的概念與內涵;靜態有序、動態有序;耗散結構與協同學;自組織理論的應用等。

        第四講: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主要介紹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包括Agent及其相關概念,包括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標識、內部模型、構筑快;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觀點,即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復雜適應系統的主要特點。復雜適應系統整體建模方法,包括刺激響應模型,包括規則的表示、適應度的修改與確認、新規則的產生;回聲模型,包括資源、位置;復雜適應系統軟件平臺等。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人工生命等。

        第五講:復雜網絡理論。

        該部分內容主要有復雜網絡的結構屬性,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性、積聚性、度關聯性;復雜網絡的結構模型,包括規則網絡模型、隨機網絡模型、小世界網絡模型、無標度網絡模型。復雜網絡同步動力學、復雜網絡傳播動力學、復雜網絡交通動力學、復雜網絡抗毀性等。

        第六講: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

        控制、控制論、控制系統;控制的任務,包括定值控制、程序控制、隨動控制、最優控制;控制的方式,包括簡單控制、補償控制、反饋控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度量、信息的傳遞;信息論的概念、信息論的歷史、信息論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運籌學的概念、運籌學的發展、運籌學的分支。

        第七講:系統工程概述。

        系統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發展歷史,系統工程的基本方法等。

        第八講:系統工程案例。

        系統工程發展史上的典型案例,以及當前國內外的熱點大工程項目等。

        2.3 教學方法

        理論、技術、方法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MPA教育質量與效果的重要保證,其中理論、技術與方法是核心,實踐是理解消化理論、技術、方法的重要途徑。系統科學是一門理論性、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甚至被學員戲稱為“MPA的哲學課”和“MPA的數學課”,很容易陷入“聽不懂、沒有用”的尷尬境地。

        考慮到MPA學員哲學、數學基礎普遍較差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案例驅動的教學方式,除了第一講、第二講以理論講述為主外,本課程教學內容均以實際案例作為入手點,通過案例引出理論、技術、方法,通過理論、技術、方法歸納總結實際問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例如,第三講動態系統理論我們從計劃生育政策講起,第三講自組織理論我們從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區別講起,第四講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我們就從股市震蕩、大規模講起,第七講系統工程我們就從三峽工程講起。

        此外,我們還引導學員結合現實世界中的熱點問題利用系統科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和討論。例如,我們在課程中討論了“從系統科學角度看中醫”、“從系統科學角度看風水”、“從系統科學角度看科學發展觀”、“從系統科學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機”等等。同時,我們還鼓勵學員結合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去理解和認識系統科學,并把它作為開卷考試的論述題。

        3 結束語

        MPA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學位教育,為培養我國公共管理領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開辟了一條新路。但同時也應看到,MPA教育在我國尚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時期,特別是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尤其薄弱。為此,必須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以促進MPA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探討了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必要性及意義,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介紹了國防科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希望與廣大從事MPA教育的工作者們一同探討。

        注釋

        ① 查爾斯?藍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進展[J].公共管理學報,2006(2):60-69.

        ② 劉霞.公共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趨勢[J].公共管理學報,2004(2):38-43.

        ③ 杜海峰,李樹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與復雜性科學[J].浙江社會科學,2009(3):13-20.

        ④ 朱正威,杜海峰,李樹茁,白萌.公共管理中復雜性科學研究的進展與展望――以農民工流動研究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09(4):114-119.

        第5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紀70年代,公共管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學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促使公共管理產生是因為傳統公共行政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新”的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等公共部門應該關注公共服務的結果和產出,而不是提供服務的過程和規則,進而認為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技巧,對提高服務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處。

        (二)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在建設公共管理學科方面,雖然完成了將行政學或者行政管理作為政治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但是由政法專業轉型而來的研究者群體,導致在獨立性和成熟度上整個學科的研究隊伍還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內容。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傾向于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化取向,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強調第三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與大學生就業問題。對于市場化的就業需求,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素養、知識和技能結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運用知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協作能力等都還比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為大學的運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樣化的經費來源,對學者工作的積極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應結合我國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最新反思,真正實現教授參與大學管理,權力和主責主體多樣化,建設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新路徑。

        二、也談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類是管理學大類下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性很強,把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當做目標。

        (二)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大致可歸納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養和道德素質,掌握一兩門外語,具備一定計算機能力,扎實掌握管理學和經濟學理論知識,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學生進人大學后,從一年級開始設計實踐活動,并全方位地展開,以思想品德課的道德實踐為起點,外語、計算機、數學、體育等公共課。大二開始接觸初步專業知識,經管類專業基礎課里所涉及到的一些專業術語、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內容,進入大三后將陸續開起系列專業課,學生的專業知識日漸豐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原理,更快地掌握專業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來就業問題。新的時代挑戰與歷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構建創新型人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隨著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變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也都隨之變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每一個方面,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幫助工商管理類本科生積累人力資本、提高市場價值為導向,要提高學生在新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下管理工作的就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開放性和實踐性為主要特征作為基本教育原則。其次,要培養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兼具的專業人才,以適應未來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專業人才。

        三、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的區別與聯系

        (一)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的區別。高校管理類本科專業包括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兩大門類,各大門類內容又包括若干細分專業,如市場營銷、會計學、國際商務、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雖然同屬于管理學科,但又有著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標函數的差異、產權約束的差異、組織性質的差異、信息偏載程度差異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領域是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盡管營利性組織中也有行政管理問題,不屬于公共管理的本質。公共管理與政治直接相關,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當代新公共管理學派較多地借鑒了工商管理的理論、觀念與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的聯系。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學的范疇,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規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門的組織問題、領導問題、決策問題、執行問題、監督問題及其管理過程中的規律性問題,既是工商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公共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探究,構成了工商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共性問題,也就是二者之間的相同點。

        四、淺談解決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不但要求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要掌握管理科學相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還要求其具有足夠的管理工作相關的實踐能力,否則,其畢業后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容易紙上談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實踐可操作性,導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敗。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求高校在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上,不但要讓大學生系統學習諸如組織行為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理論課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規律,以及從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與技能,還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具有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情景,創造性地開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結語

        第6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公共管理,譯自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因而,有的學者也將其譯為公共行政、行政管理等。自1887年美國學者威爾遜發表文章《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以來,公共行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獲得了快速而長遠的發展。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學科。1991年在美國舉行的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是其產生的標志。自此之后,公共管理學、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其同組成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三大方向。

         

        王樂夫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組織為核心的各種公共組織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及其規律的學問。在某種程度和范圍內,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1]。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核心關系主要有三對: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其中,公平與效率是政府處理自身與市場、社會關系的前提,是三對關系的核心。

         

        一、相關概念

         

        (一)鐘擺效應

         

        鐘擺,原指時鐘機械的一個部分,通過左右搖擺產生動力以轉動齒輪,進而使指針勻速轉動以指示時間。后來,學者將這種現象運用到政治學研究領域,用以解釋某一陣營在一次選舉中獲勝后,會因為選民不想一黨獨大的心理,而使得該陣營在下次選舉中容易失敗的政治現象,即鐘擺效應(Pendulum Effect)。在公共管理學中,同樣存在以“公平”與“效率”為兩端的鐘擺效應,“公平至上”還是“效率至上”的問題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被反復討論,并各占上風。

         

        (二)公平與效率

         

        對于公平,較一致的觀點是將其視為一種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在這種價值判斷及行為規范下,公民基本上能夠實現權利、義務、經濟、機會等各方面的一個相對均衡。因此,公平不是絕對的平均、平等,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公平還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心理感知,很難被量化。

         

        效率,屬經濟學范疇,是指資源的有效使用與有效配置。效率可從宏觀及微觀兩個方面去理解。宏觀的效率是指整個社會的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社會財富是否因此而得到增加;微觀的效率則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效率是可以被量化的。

         

        公平與效率,二者相輔相承,既對立又統一。公平需要效率來保障,而效率則需要公平來體現。但同時,公平與效率又難以共存在。就公共管理而言,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效率。因而,公共管理的目標總是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徘徊。也因此,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也成為公共管理學所要研究的核心關系。

         

        二、公共管理理論發展過程中公平與效率的鐘擺效應

         

        自1887年美國學者威爾遜發表文章《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標志著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發展以來,公共管理理論對于公平或效率至上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傳統公共行政理論階段。這個階段主張政府工作的科學管理,提倡效率;第二個階段為新公共行政理論階段。這一階段主張政府的職能在于社會職能,強調公平;第三個階段為新公共管理理論階段。這一階段主張發揮市場的作用及政府優化,強調效率;第四個階段則是新公共服務理論階段。這一階段的主張再次回到公平。由此可見,公共管理理論關于公平與效率的討論大致經歷了“效率—公平—效率—公平”的過程,并將公平這一主張延續至今。

         

        (一)傳統公共行政理論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強調行政的獨立性,追求行政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為威爾遜、韋伯和泰勒。

         

        威爾遜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的觀點。他將政治與行政割裂開來,認為政治的重點在決策,而行政則是執行,行政可以獨立于政治之外。這一主張為公共行政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性。韋伯的學說為公共行政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框架。他認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以某種形式的權威作為基礎的,且其組織成員之間存在著下級服從上級的合法性。因而,官僚制是實施統治是合理的形式。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則為公共行政科學化、技術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人的理論學說共同推動著公共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并使得公共行政開始著力于專業化、普遍化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的研究,且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管理的標準化、程序化及權力的合法化。這些研究或主張最終都使得公共行政往效率的目標前進。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雖然在推動管理科學化、權力合法化方面作出了較多的貢獻,但在老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的社會局面下,則顯得無能為力。在民眾對政府的質疑聲中,新公共行政理論提出了政府應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目標應是公平。

         

        (二)新公共行政理論

         

        新公共行政理論的代表人物以美國行政學家沃多克、弗雷德里克森等人為主。

         

        1968年9月,在錫拉丘茲大學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舉行的以尋求公共行政發展方向為主題的研討會,標志著新公共行政理論的開端。弗雷德里克森的《走向一種新的公共行政學》一文及其著作《新公共行政學》,以及新公共行政理論代表著作《公共行政的精神》等,集中體現了新公共行政理論的觀點。

         

        新公共行政理論認為傳統公共行政理論過多地強調權威與效率,沒有承擔起社會責任,也沒有對公民需求加以考慮,于是造成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對立。鑒于此,新公共行政理論強調公平與民主,認為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應對公眾負責,應考慮公民的需要,并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公平為最終目標。基于此,新公共行政理論主張行政機構應進行相應的變革,建立一種有回應性、參與性的民主行政機構。

         

        與傳統公共行政理論最大的區別在于,新公共行政理論更注重“公共”二字,其對社會公平、政府社會責任、民主行政等價值的追求,使得公共行政學研究的范圍擴大、內容增多,極大地推動了公共行政學的發展。遺憾的是,新公共行政學并沒有在公共行政學研究的進程中成為主導范式。一是由于其自身缺乏概念和理論上的連貫性;二是由于其倡導的社會公平、社會責任等,過于理想化。但在后續的研究中,其對“公平”的追求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等提供了可借鑒之處。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

         

        以管理至上的“新公共管理”學說是近現代以來指導歐、美地區政府改革的重要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論以奧斯本、蓋布勒等人為代表,在其著作《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一書中,詳細的闡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與主張。

         

        新公共管理理論,常與“企業化政府”、“后官僚體制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等詞、句緊密相聯,可見其主張、學說與市場緊密相聯。但與公共選擇理論關注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主張以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作用來解決問題的觀點不同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論關注的重點仍是政府公共部門的內部。該理論主張通過市場機制來完善公共組織部門的管理。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蘊涵的兩大基本理念。管理的自由化要求公共組織減少煩瑣、不必要的規定、約束和制約,讓管理者來管理;管理的市場化要求公共組織引進競爭機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借鑒市場化的管理手段優化公共組織的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張,具體表現在十個方面:

         

        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

         

        第二,社會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

         

        第三,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

         

        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

         

        第五,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

         

        第六,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第七,有事業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費;

         

        第八,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

         

        第九,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

         

        第十,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學者們根據歐、美等地進行政府改革的實踐,總結其經驗而形成的思想。它將政府從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轉而擔任公共服務促進者、購買者、參與者或監督者等多種角色,在大大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的同時,對緩解政府財政危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歐、美等地的政府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但新公共管理理論仍遭到較多的爭議,尤其是其引入競爭機制的觀念使得較多的學者認為這會對社會公平、正義等帶來損傷。而在眾多的批評聲中,主張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重新定義政府角色的新公共服務理論開始占據有利地位。

         

        (四)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代表人物以羅伯特·登哈特夫婦等人為主。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管理者在進行公共事務管理及執行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職責既非劃槳也非掌舵,而是建立一些具有整合力、回應力的機構,以向公民提供服務及放權為主要工作職責。其主要觀點集中在七個方面:

         

        第一,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

         

        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

         

        第四,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第五,責任并不簡單;

         

        第六,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

         

        第七,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建立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它雖然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容進行了批評,但同時也保留了其優秀的部分。新公共服務理論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政府改革方面所存在的重要意義,但同時,它又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補充、修正。新公共服務將公民參與、公共利益等納入公共管理的范圍,并對政府的角色給予了重新的定義,將政府定位于戰略管理的地位,從而拓寬了公共管理的深度和廣度,并將政府從細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對公共管理進行宏觀規劃,使公共服務的提供更具合理性、有效性,更貼近公民的需求,更接近“公平”這一最終目標。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新公共服務理論在考慮公平的同時,對于效率同樣給予的重視。

         

        三、結論

         

        關于“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各個理論,均給出了相應的答案。我們也可以看出,不論是“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總會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政府職能的重新定義而有所改變,就如同鐘擺一樣,來回擺動。但與此,我們也可以發現,不同理論的學者們雖然在公平與效率的重視程度上有所側重,但如何兼顧兩者則是學者們更加熱衷的話題。如新公共服務理論雖然不贊成新公共管理理論注重效率的觀點,但它在自己的理論觀點中,仍肯定了效率的作用,并考慮將效率與公平結合,以實現公共管理的最佳狀態。

         

        相信在今后的討論,是“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仍將是公共管理學者討論的熱點話題,但如何將二者結合、兼顧,想必是公共管理學更加熱門的話題。就如同鐘擺一樣,在來回擺動之后,終會歸于平靜。

        第7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在區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協調關系,才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而區域公共竹理是區域內的多元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問交義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

        區域公共管理是現代公共管理學與區域科學在新的時期和新的實踐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然而理論的發展始終落后于實踐的步伐,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論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論所具有的意義等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反映實踐和服務實踐,對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正如任何理論的提出都來源于積累一樣,區域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也同樣經歷了一個發展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區域的空間有限性與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趨勢之間的矛盾催生了區域經濟概念的提出,此后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如地理學家、理論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經濟這一實踐領域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主要發展成為兩大不同的學科群:一是區域經濟學;一是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理論研究的焦點都在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地方政府間的關系。然而由于國家學科設置等歷史原因,政治學和行政科學一直沒有能在區域發展領域內開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徑。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涉及到“區域行政”,但該領域學者側重的是從行政區劃改革的角度來研究區域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問題,這里的“區域行政”并不是實際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區域發展進行研究的新的途徑,主要是從管理學的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適度的原則出發考察中國行政區劃存在的種種問題。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學和行政學的發展,政治學和行政學在區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徑:一是區域政治研究;一是從行政科學角度出發的區域行政。區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區域公共行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區域行政的一種深化。本文試從我國區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論成果基礎上,通過對區域和區域內關系的研究提出區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對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一分析。

        一、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現狀

        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現實和服務于現實,而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滯后現實的階段。在學界,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劉鋒和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陳瑞蓮教授,兩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本著不同的目的對區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見解。劉鋒教授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持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中山大學的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實質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我國區域行政進行研究的開創者。她在對區域行政深厚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一些問題作了述評,認為任何一門學科和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主義與區域競爭的崛起、經濟市場化下的區域政區間競爭加劇以及區域公共問題的大量興起;而國外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間競爭理論、地區競爭力與區域創新研究、政府間關系與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實證研究。同時,她也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義做了闡釋,僅從理論創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動區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另一方面,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開,也能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對現代公共管理學學科創新。這些認識是深刻并富有創新意義的,然而,這些認識是在區域行政研究的基礎上對區域公共管理的一個簡約性的概括并沒有對區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以及其實質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要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區域與區域行政

        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觀念上的空間概念,但不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沒有嚴格的范疇和邊界以及確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區域。對區域的含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征與均質性特征來劃分的;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社會學把區域看作為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類社會聚落。區域經濟學對區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要對經濟區域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同時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內涵:首先,區域是一個有限的空間概念;其次,經濟區域必須有相應的公共管理層級以提供公共服務;第三,區域在經濟上盡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地區;第四,任一區域在全國或更高一級的區域系統中擔當某種專業化分工的職能。區域劃分,常采取兩種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區域分成不同的兩種類型,一是同質區域,二是極化區域(也叫集聚區域、結節區域、功能區域)。

        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是基于其它學科對區域發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對區域的界定應該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但行政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自己研究的側重和偏向,因而我們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必須界定一個適合行政學科研究的區域概念。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把區域定義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慮的一片地區”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區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種載體,體現各種關系和利益。在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中,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從地理學或經濟學的研究中受到啟發,認為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范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同質性的地域單元”。本文支持這樣的界定,但筆者以為,既然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而這一定的標準可能是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那對區域的理解我們必須突破從地理學或行政區劃研究出發的關注角度,從對其范圍的關注轉向對其內部實質內涵的關注。如果我們將區域內的主體按照較普遍的三分法劃分為國家、市民社會和私人領域的話,可以發現,區域內各主體在不同的利益領域內形成各種交錯重疊的復雜關系。區域作為區域發展中行政學科研究途徑的基礎性的概念,它更實質的東西在于它所蘊涵的多元主體和多領域利益之間復雜的關系,這是由行政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基于對區域的認識,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認為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間協調關系,尋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根據這一理解,區域行政的行為主體應該是政府,強調的是政府間(同級政府之間與上下級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對政府的協調來達致區域內優質公共服務的提供。這是區域行政的基本內涵,那么區域行政與區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區域行政為什么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樣的區別國外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層出不窮,但什么是公共管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我國有學者在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的基礎上認為現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祉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在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比較分析上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據,但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便是在公共管理和傳統公共行政比較中,公共管理的行為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其他各種的社會力量,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體;在公共管理的性質方面,公共管理要體現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體應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在行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復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不可否認,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區域行政走向區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論基礎的,除了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還有市民社會理論和治理與善治的理論。我國學者在考察我國現代化進程時認為,“要擺脫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兩難境地,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實現一種思維的轉向,不能像以往的學者那樣,把目光的聚焦點只放在政治權威的轉型上,因為中國現代化兩難的癥結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國家與社會之間沒有形成適宜現代化發展的良性結構,確切地說,在于社會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治的結構性領域”,為此,他們引進了西方的市民社會理論,并依據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進行改造,“中國的市民社會乃是指社會成員按照契約性規則,以自愿為前提和以自治為基礎進行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私域,以及進行參政議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學者已有的共識的觀點來看,市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1)私人領域;(2)志愿性社團;(3)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作出評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4)社會運動。市民社會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后在全球范圍內的再度興起,與當代世界各國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及對此的理論反思有密切的關系,面對現實,理論家們對國家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引發治理和善治理論的產生。什么是治理?在關于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在1995年發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政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的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種實踐的科學,毫無疑問也會存在失效的問題,為了完善治理理論,理論家們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說,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最佳關系。善治具有五個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種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幾個基本的共同點:一是它們都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不僅包括了政府還包括私人領域和市民領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標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協調的達成并達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過協商和調整,在認同的基礎上統一行動。

        綜合對區域和以上理論的認識,本文認為區域公共管理是與區域行政有本質性區別的概念,可以將其界定為:區域內的多元主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間交叉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幾個內涵:(1)區域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主體,包括政府組織、私域組織和第三部門;(2)目的是解決由經濟、政治或社會其它領域構成的復雜的交錯性問題,實現最優的共同利益;(3)區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與經濟市場領域和政府公共領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競爭和壓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協商和調解;(4)對象是區域內個體和共體之間相互形成的交叉重疊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瑞蓮,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緣起與發展[J]政治學研究,2004(1)

        [2]王諍,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8-61

        [3]楊龍,我國的區域發展與區域政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3(4)

        [4]劉鋒,新時期公共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蘭克·杰萊塔尼,區域經濟學導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239

        [6]陳瑞蓮,張緊跟,試論我國區域行政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7]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5-12,

        [8]陳慶云,我國公共管理的基本內容及其重點[J]公共行政,2003(1)

        第8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國內一些高校正在試驗一種新型的交叉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比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試驗構建了交叉復合培養平臺。其中信電分學院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融入創意和創業教育元素,探索跨專業、跨院系復合交叉培養方式。其外語分學院試行英法雙語人才培養,成功培養出兼備英法雙語能力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人才[1]。華中師范大學致力培育具備多學科專業優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開設了“化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數學—經濟學”、“計算機—美術”、“化學—物理學”“、日語—國際貿易”等多個交叉培養實驗班[2]。交叉復合人才培養模式試驗都涉及人才培養方案里的課程設置改革,跨學科交叉課程群的開發與建設正好應運而生。下面將探討在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為滿足對海洋經濟與管理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開發建設跨學科交叉課程群,實行交叉復合培養人才的問題。

        二、海洋與公共管理跨學科交叉課程群設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經濟發展急需海洋與公共管理復合型人才我國海洋經濟戰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對海洋與公共管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國務院批準出臺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了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事業的指導方針和行動綱領。面對海洋經濟和各項海洋事業飛速發展的新形勢,高等院校也將迎來對海洋方面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別是對既精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又掌握海洋經濟和海洋管理知識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與公共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要求國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規定在海洋科學專業里設置一些有關海洋管理的課程,基本思路還是屬于理工科專業知識配備一些海洋管理知識的傳統套路,其人才培養基本定位在:行業技術+行業管理知識=本行業管理人才(技術官僚)[3]。但是,現代經濟社會經常需要一些跨行業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機關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識,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領域知識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員。他們視野開闊,可以兼顧多方面管理業務,還具有通盤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質和能力,更適合在政府機構壓縮、人員編制精簡的新形勢下擔任工作。高層次的管理人才不僅要掌握本行業專門知識,還要了解國民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識,要能夠理解國家對本行業管理政策及其在國民經濟社會全局中的作用。從工作性質來看,海洋管理屬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職能屬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屬于公共事業管理。所以,在原來開辦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或者行政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開設跨海洋事業與公共管理的交叉課程群,可以為較快地培養出社會急需的交叉復合型人才提供一條便捷途徑,還可以省去正規設置新專業的程序上的麻煩,并且具有根據社會人才市場需要,靈活調整培養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與公共管理交叉課程群設置的構想

        第9篇:公共管理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整體性治理;網絡結構;協調;整合

        在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西方國家開始了一場新的尋找“公共部門協調與整合機制”的改革運動。這一趨勢不僅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些被稱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鋒的盎格魯一撒克遜國家非常明顯,而且在其它并沒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國家也日益顯現。

        一、整體性治理興起的背景

        從理論淵源來看,整體性治理的出現既是對傳統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戰略性回應,又是一定意識形態的折射還是合作理論的一種復興,只不過其內容要更加復雜。

        首先,整體性治理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它是對傳統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過程中造成的嚴重“碎片化”的戰略性回應。傳統公共行政范式適合于大工業社會的生產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規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體性治理風行于西方國家還有著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后新公共管理時期,在美國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批評并對其大有取代之勢的是新公共服務理論,代表人物是羅伯特.登哈特。在英國,對新公共管理的批評發展起來的是整體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卻克.鄧利維。英國新工黨政府實行的“協同政府”即是作為一種象征,它與之前連續執政18年之久的保守黨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回應了對英國中央政府“空心化”導致的責任問題和能力問題的擔憂。此外,新工黨對“第三條道路”理論情有獨鐘,整體性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第三條道路”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層面的折射。第三條道路力圖超越傳統左與右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以適應社會現狀和發展的需要。在第三條道路的影響下,工黨政府所推行的整體性治理,既主張繼續借鑒企業競爭文化與市場機制來實現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過協商、協調、整合與合作的方式來實現社會平等、公正等民主價值。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在推行整體性治理時也有同樣的政治考慮和意識形態色彩。

        最后,整體性治理理論也是傳統的合作理論和整體主義思維方式的一種復興。當前,面對復雜化、動態化、多樣性世界的挑戰,整體主義思維再度風靡學術界。整體主義思維方式和合作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行之有效并有廣泛應用的傳統方法和論域。但是,深受經濟學帝國主義對公共管理研究的入侵和影響,整體主義思維一度被輕視。以社會資本理論、多中心治理理論、組織網絡理論等為主要流派的各種協作理論為整體性治理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要素,使得整體性治理理論在摒棄新公共管理時期盛行的個體主義思維的同時,復興了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

        二、整體性治理的治理機制

        隨著公共問題復雜化,跨部門的公共議題不斷增多,協調與整合問題再次受到重視,并賦予時代的內涵。因此,與遵循經濟學邏輯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體性治理追求的是更注重全局、“通盤考慮”的戰略,它借鑒的是其他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和文化理論)的理論而不僅僅是經濟學的。畢竟,在治理的過程中,政府只是作為行動者之一,公共管理發生在由不同行動者組成的網路結構當中,沒有一個行動者有絕對的權威和權力來支配其他行動者的行動,各組織是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1.協調機制

        官僚制的特色之一是分工和專業化,這必然伴生協調需求,因而協調是公共行政研究永恒的主題之一。但是,由于時代背景和組織環境的不同,協調的目標、范圍、方式相應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賦予了“協調”這個古老概念以新的內涵,并形成了新的話語體系。新公共管理很重要的一個不同點在于,整體性治理還是以官僚制為基礎。佩里。希克斯在論及整體性治理時也是以官僚制為背景的,這與新公共管理要打破官僚制的努力是不同的。因此,協調是整體性治理中涉及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整體性治理的語境中,“協調指的是在信息、認知和決策方面理解相互介入和參與的必要性,并非定義不精確的行動”。

        在誘導和動員機制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在于選擇恰當的行動者和資源,動員相關的諸如資金、人員、專業知識、技術、信息等各種資源參與到網絡結構中去處理復雜而棘手的公共問題。因此,動員是網絡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2.整合機制

        整合是整體性治理中涉及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在整體性治理的語境中,整合是指“通過為公眾提供滿足其需要的、無縫隙的公共服務,從而達致整體性治理的最高水平”。政策內容的碎片化及政策利益部門化等問題遠不是政策內容所主導形成的,而是由制定政策的體制所決定的。通過政策合并達到政策一致性已經成為歷史,尋求新的整合方式是整體性治理的改革方向所在。整體性治理著力于政府內部機構和部門之間的功能整合,力圖將政府橫向的部門結構和縱向的層級結構有機整合起來,并試圖構造一個三維立體的整體性治理整合模型。

        3.信任機制

        整體性治理內生的網絡治理結構是多個組織相互依賴的結構,組織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系。不同的行動者和組織,在缺少合法權威領導和價格機制誘導的條件下,為什么會聯合起來去共同解決面臨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呢?因此,在行動者和組織之間建立信任是整體性治理所需的一種關鍵性要素。信任是一種核心的凝聚力,是合作達成的勁合劑,是任何社會往前走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信任又是不確定、易逝和有風險的。

        三、結語

        作為一種日益勃興的公共管理新范式,整體性治理的復雜性在于,它的提出無疑是同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因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整體性治理的可能。問題是,無論在什么時候,科技本身只是一種工具,科技深受政治的影響而且由政治賦予其意義,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在既定的價值體系和制度安排下,達成目標的手段。因此,整體性治理最大的障礙可能還是來自政治系統自身的反對。

        參考文獻:

        [1]陳振明,薛瀾. 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J]. 中國社會科學,2007

        [2]藍志勇,陳國權. 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論述評[J].公共管理學報,2007

        [3]金太軍.從行政區行政到區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態嬗變的博弈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免费偷拍一区2区三区 |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 | 思思九九热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 中文字幕免费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