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

        第1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相關熱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學

        把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發展任務之一,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為我國特殊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提供了良好發展的機遇。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質量是《綱要》的創新和亮點之處。近年來,國家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的教育政策,殘疾人受教育狀況越來越成為衡量教育公平實現程度的重要方面和內容,不僅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數量顯著增加,殘疾學生學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目前,國際社會對處境不利兒童(包括殘疾兒童)的教育日益關注和重視,如下理念已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權;讓所有的人包括殘疾兒童都能夠平等地接受適合其獨特需要的高質量的教育;隔離就是不平等(全納教育)殘疾兒童教育“零拒絕”即“不能拒絕”(所有殘疾兒童都應該接受免費的、適宜的義務教育)[1。以上理念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盡管中國特殊教育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無論是與國外特殊教育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我國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相比,特殊教育的發展都還明顯滯后。當前,我國特殊教育面臨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尤為薄弱;投入不足,保障能力有待加強;理念、內容和方法不適應時代要求等問題和挑戰。面對日益發展的中國經濟、日益提升的中國國際地位、國際特殊教育新理念帶來的新要求、新挑戰和國內殘疾兒童日益多樣化的特殊教育需求,中國特殊教育要想真正的得到健康發展必須完成六大變革或轉變。

         

        1.由特殊教育政策、條例向特殊教育法規、法律方面轉變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特殊教育法制建設工作迅速發展,與特殊教育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等相繼頒布。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國家和政府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疾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確立了國家和政府對殘疾人教育的政府責任。為保障憲法規定的實施,國家又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制訂,2008年4月修訂)和《〈殘疾人教育條例》等專項法律法規,再次宣布了“國家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毫無疑問,我國現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規在推動特殊教育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我國經濟發展和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相比,與特殊教育的發展要求相比,與殘疾人的教育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巨大改善與提高的空間。表現在:

         

        (1)現有法律條款缺乏強制性的條款。現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的法律責任,對違法主體的制裁缺乏法律依據,對被侵權者缺乏相關的救濟措施和手段[3]。由于法律條文規定不具體,造成相關部門互相推倭責任,執法部門難以操作。

         

        (2)特殊教育立法尚不完善。現有的法規級別不高,權威性不強,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一些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周邊的國家與地區都已經制定了專門的特殊教育法。如比利時的《特殊教育法》,美國的《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案》、韓國的《特殊教育促進法》,我國的臺灣地區也于1984年頒布了《特殊教育法》。

         

        (3)現有法律條款可操作性不強。目前已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條款原則性表述多,宣誓性的語言過多,部分條款用詞空泛,可操作性不強[2]。如2008年4月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第24條規定,“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捐資助學”。這樣的條款很難起到大的作用。

         

        如果不解決上述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中國特殊教育很難得到更大的發展。因此,首先需要不斷完善和修訂現有法律法規中不適宜的條款,去掉空泛的宣誓性的用詞,增加強迫性條款,制訂《殘疾人保障法》的司法解釋細則,以便減少相關部門互相推倭責任,增強依法行政和嚴格執法的能力。其次,逐步完成我國《特殊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周邊的國家與地區《特殊教育法》的經驗,以便解決現有的專項特殊教育法規級別不高,權威性不強,缺乏核心大法的困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特殊教育真正走到依法治教的軌道上。

         

        2.由三類殘疾兒童教育向特殊需要兒童教育的轉變

         

        我國特殊教育主要包括兩種教育形式,一種是特殊學校教育,另一種是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就特殊學校類別而言,目前主要有盲、聾、弱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主要招收盲、聾、弱智兒童中那些生活能夠自理、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殘疾兒童入學。就普通學校而言,目前也僅能招收部分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的殘疾兒童入學,其中以輕度為主。換句話說,盡管所有殘疾兒童都有權利接受義務教育,但并不一定都有機會。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國家目前僅能為一部分殘疾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過去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針對盲、聾、弱智三類殘疾兒童的教育,我們國家也僅為盲、聾、弱智三類殘疾兒童設立了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盲、聾、弱智三類殘疾兒童可以去特殊學校上學,一些輕度的殘疾兒童可以去普通學校去學習,其他類別的殘疾兒童,像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學習障礙兒童、肢體殘疾兒童、多重殘疾兒童等怎么辦?該去什么樣的學校兒童不是普通兒童沒有能力接受普通學校的教育學校沒有額外的經費和師資力量教育他們;即使校長禁不住家長的哀求,出于同情和憐憫接收了這樣的孩子入學,由于得不到特殊教育資源的支持,也只能是把所有責任和負擔轉給班主任教師,可想而知,班主任教師和殘疾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困境,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盡管近幾年有關特殊教育政策法規也指出,要為這些殘疾兒童提供義務教育,但責任不明確,大多停留在文件上。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國際組織和特殊教育先進的國家,都早已將殘疾兒童的概念擴展成特殊需要兒童的概念,為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特殊需要兒童不僅包括視覺、聽覺、智力、肢體等類別的缺陷兒童,也包括超常兒童、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學習困難兒童等。美國法定的特殊需要兒童有14種殘疾類別,鄰國日本法定的殘疾類別有9種,韓國也有8類,我國臺灣地區也規定12種法定的身心障礙類別JLM。因此,我國的特殊教育需要將殘疾兒童的概念擴展,制訂政策要求特殊教育學校招收其他類別的殘疾兒童,包括多重殘疾兒童,解決一些特殊需要兒童(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學習困難兒童、多重殘疾兒童等)無法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如果在教育部建立特殊教育司,各省能設立專門特殊教育管理機構,則會更加有利于特殊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管理。

         

        3.由特殊學校教育形式逐漸向融合教育形式的轉變

         

        (1)我國傳統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將被鑒定為盲、聾、弱智的三類殘疾學生安置在專門為他們設立的特殊學校內。為了解決殘疾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的問題,我國開始嘗試在普通學校安置殘疾兒童接受教育,也即殘疾兒童隨班就讀。近十幾年來,我國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人數不斷增加,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在校生數占在校殘疾學生總數的比例一直都穩定在60%以上,2001年還達到了?.86%[4]。可以說,從“九五”以來,殘疾兒童在校學生中,近六成以上殘疾兒童少年是在普通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我們國家并未把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放在與特殊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給予關注,表現在:隨班就讀的政策法規不完善。在我國已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或政策中都只強調了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學習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都強調了要全面推行隨班就讀工作,但對于接受殘疾兒童入學的普通學校經費如何撥付、殘疾兒童如何管理、隨班就讀教師如何培訓等卻少有涉及。即便是1994年教育部頒布有關隨班就讀的專項行政法規《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提到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逐步增加對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經費投入”,但僅憑教育部頒布的一紙規定能對各級人民政府有多大約束力是可想而知的。

         

        (2)隨班就讀的管理不到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管理與特殊學校的管理完全不一樣,特殊學校一個省也就十幾所,多的近百所,殘疾兒童相對集中,比較容易管理,而隨班就讀的學校比較多,但每所學校也就幾個或十幾個殘疾兒童,比較分散,管理起來會比較困難。目前在國家教育部的層面上僅在基礎教育司設立了特殊教育處負責基礎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的管理職能,上下對應,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中也只是在基礎教育處(科)中有一人兼管特殊教育,縣以下教育行政部門基本就很少有專職特教干部了,在這種特殊教育管理體制下,根本就沒有能力和精力管理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盡管有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所屬的教學研究部門設有1名專職或兼職特教教研員,但也杯水車薪,因此,很多地方的隨班就讀工作平時幾乎很少有人問津。況且,按行政管理的范疇,特殊教育處只負責三類特殊學校(盲、聾、弱智)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教司的義務教育處則負責普通學校義務教育的行政管理。如果普通學校拒絕接受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學習障礙兒童、肢體殘疾兒童等殘疾兒童入學,特殊教育處也難以管理。

         

        (4)隨班就讀教師職前和職后培訓培養滯后。從對隨班就讀現狀的研究和調查結果來看,隨班就讀師資質量令人憂慮。教育部特教處2007年組織專家組對隨班就讀師資狀況的調研結果表明,只有37.80%的隨班就讀的師資經過特殊教育培訓,而有62.20%隨班就讀教師沒有經過培訓[7。即使經過培訓,能夠由特殊教育機構集中培訓、或學校送出接受培訓占的比例也很小,大多是學校自己組織座談、研討等,培訓質量可想而知。如此現狀說明,隨班就讀教師職前和職后培訓培養滯后已嚴重影響了隨班就讀的教育質量。

         

        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仍然是國家特殊教育發展的主體,是我國解決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必然之路,但如何真正做到占在校殘疾學生總數比例60%以上的隨班就讀殘疾兒童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迫切需要國家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規。因此,建議:借鑒我國某些地區隨班就讀的經驗,根據殘疾類別,分別制訂不同類型殘疾兒童少年“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國家標準;實施在普通師范院校加開一年特殊教育課程以彌補和改善隨班就讀教師不懂特殊教育的困境;政府從財政上給予經費:國外特殊教育發展,實施殘疾學生教育5隨班就讀學校最基本的發展需要。

         

        4.由過份重視特殊教育硬件投入向滿足殘疾兒童需求的轉變

         

        我國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即方投入總和)從1998年的8.52億元增〕30.14億元,凈增近24億元;預算內特殊總量也由1998年的5.96億元增加到:億元,凈增19多億元[8]。不能說我們國不重視特殊教育的投入,問題是投入的^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士都在加緊翻新擴建、征地新建,大興土7區的特殊教育學校打造成校舍、硬件設^至是全世界第一,似乎只需要把特殊學世界一流,那么特殊教育的質量也就變J至于校舍建設是否適合盲生或其他殘S學校是否有足夠的殘疾兒童在校學習(愿意招生,居然每兩年就招一屆六、七個買的現代設備是否能夠有效使用(有些少使用或從來不用,作為窗口設備供來1都被放置在次要的地位了。一方面,特現代奢華,并配備有特殊教育領域一流的設備,但另一方面似乎學校的辦公經費非常短缺,甚至購買一些為殘疾兒童課堂教學的簡單教具都沒有經費支持,更不用說派遣特教教師外出參加培訓了。

         

        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資金建立特殊學校學校對促進特殊教育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一定數量和條件良好的特殊教育學校,高質量的殘疾兒童教育根本就無從說起,但問題是是否城市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都需要擴建或新建,需要建成什么規格的特殊教育學校?我們特殊學校的盲生,仍然使用著早被發達國家盲生淘汰的盲板、盲筆,扎寫著每天的作業,為什么不能從建豪華大樓的經費中節省一部分,為盲生提供又省力、速度更快的盲文打字機或盲人計算機等學習用具,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呢?

         

        如果不改變一談到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就是要投入多少多少錢用于建大樓或購買設備,似乎特殊教育只有大樓和設備這些硬件,那么特殊教育的質量就永遠不可能得到提高,殘疾兒童的教育需求不可能得到滿足。對于城市和發達地區,特殊學校建設已基本完成,應該逐漸完成向教育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在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殘疾兒童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讓每個殘疾兒童都學有所得。

         

        5.由城市發達地區特殊教育=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的轉變

         

        中國的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數量的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殘疾兒童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盡管特殊教育學校從1988年446所[9]增加到2008年的1640所[10],但他們殊教育學校分布來看,以2007年為例,各地分布非常不均,東、中、西部地區差異非常大。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四省都各有上百所特殊教育學校,而西部地區省份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偏少,尤其是青海、新疆、寧夏和西藏各省(自治區),特殊教育學校都不及10所。一方面是,發達城市的特殊學校的校舍越來越豪華,設備越來越先進,另一方面是,有些幾十萬人口的地區,連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都沒有。即使殘疾兒童可以去普通學大多集中在城繊達地區(見一。從目前中國特校隨班就讀'但整個地區都沒有幾個懂特殊教育的特殊教師存在,很難想像,該地區的殘疾兒童教育還能夠健康良好的發展。國家制訂的《“^^一五”期間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規劃(008年一2010年)指出[11],200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和西藏外,全國現有326個地級市(州、盟),尚有74個未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其中中西部65個,占未建特殊教育學校地級市總數的88%。全國現有縣(市、旗)934個(不含市轄區)人口在30萬以上的1246個,尚有493個未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其中中西部405個,占30萬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學校縣總數的82%。由此看出,中西部地區特殊學校建設仍然是未來中國特殊教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項工程,完成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由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變,可以極大的促進中西部地區殘疾兒童的教育規模和教育質量。

         

        6.由專門的特殊高校師資培養向普通大學開設特教專業培養方式的轉變

         

        據教育部2007年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特殊教育培訓的統計數據顯示112,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中,只有18976位教師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的培訓,僅占54%,換句話說,目前在特殊學校工作的教師中的人有46%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特殊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夠培養特殊教育專業的大學/學院數量太少。我國有為數不多的師范大學設立了特殊教育學院系/部,能夠為盲、聾、弱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培養教師,但很難滿足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需求。解決的出路如果只停留在國家多建幾所特殊教育高等學院的基礎上,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問題,特別是目前國家將要扶持中西部在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或殘疾兒童少年相對較多,尚無特殊教育學校的縣,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將需要更多的特教教師。

        第2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關鍵詞 特殊教育 科學發展觀 質優速快

        中圖分類號:G76文獻標識碼:A

        1 特殊教育目前的困境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的實施主要為兩大教育安置模式:隨班就讀和特殊教育學校。肖飛用了“有點困惑,有點擔憂”來描述我國隨班就讀的困境:普通學校班容量過大,老師沒有多余時間和精力照顧特殊兒童的需要;普校教師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識技能;缺乏對隨班就讀生的系統、持續地援助與支持。而特殊教育學校也面臨法制缺失、資金不足、師資薄弱等發展困境。法制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專門的特殊教育法律。經費方面,有調查顯示64.44%的特殊學校校長認為配額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師資方面,我國特殊教育學校中生師比11.98:1,而2002年的日本生師比已經是1.57:1了。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典型的表現就是“以人為本”的不足,形成了“重快輕好”的基本格局。未來特殊教育何去何從?這已成為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時代命題。

        2 特殊教育未來的出路

        2.1 科學發展觀是一切行動的綱領

        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全面準確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使科學發展觀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報告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概括為四方面: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推進特殊教育創新,樹立和實踐質優速快的特殊教育科學發展觀,這是特殊教育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

        2.2 第一要義是大力發展特殊教育

        盡管我國特殊教育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更要看到其進展以及對社會、特殊兒童發展起到的作用。且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要把握特殊教育發展規律,看到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發展規律的異同,創新特殊教育的發展理論。讓更多的特殊兒童獲得科學的文化知識,讓更多的特殊兒童實現自我發展,讓更多的特殊兒童看到生活的希望,這都需要特殊教育的存在。

        2.3 發展特殊教育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

        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就蘊含著豐富的“人本特教”的理念,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思想,《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起失者也”“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思想,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思想等等。因此,特殊兒童無論是選擇隨班就讀,還是進入特殊教育學校,要傾聽特殊兒童的心聲與意愿。我們要關注特殊兒童需要什么,而不只是我們一味的給他們什么。

        2.4 發展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其他教育安排上,都要考慮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要求。同時,全面發展并不是要同步發展,因材施教與補償教育非常重要。協調發展,要求努力促進特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各個環節與各個方面相協調,隨班就讀與特校安置的協調發展,還有城鄉特殊教育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堅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實現個人成長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促使特殊兒童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健康成長。

        2.5 發展特殊教育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我國城鄉特殊教育的發展差距還比較大,在教育經費投入上兩極分化尤其明顯。數據顯示,2005年東部地區遼寧、江蘇、山東特殊教育事業性經費撥款均過億元,而西部甘肅、青海,中部江西均不足1500萬。另外,在隨班就讀過程中,普通學校如何兼顧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的發展,特殊學校如何兼顧不同障礙、不同程度特殊兒童的發展。不能一味為了追求全納教育的實現程度盲目發展隨班就讀,這樣反而帶來負面作用。陳光華對我國大陸隨班就讀態度研究表明,目前社會對隨班就讀還沒有形成一個寬容的氛圍。

        3 積極推進科學發展的特殊教育

        3.1 繼續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

        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在法制健全程度、教育經費投入、師資建設、教師專業化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要不斷完善特殊教育的法制體系,盡快頒布《特殊教育法》。要繼續加大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從而為學校的環境建設、資源補充以及師資培訓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國家還要從政策等方面引導、鼓勵師范類大學大力培養從事特殊教育的專門人才。

        3.2 科學地理解全納教育

        目前,還有許多人對全納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全納教育就是隨班就讀,把特殊教育學校排除在外。我國國情決定了隨班就讀是實現全納教育的比較有效的手段,但又不能作為全納教育的全部。因此,只要能夠為特殊兒童提供一個開放、平等、不存在歧視、滿足個體發展需要的教育,都可稱得為全納教育。普通學校正規、開放、常態的學習生活氛圍與特殊教育學校專業的特殊教育水平和較豐富的特殊教育教學資源各有其長。因此要加強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的合作與互動,促使特殊兒童無論在普通學校還是特殊學校都能得到專業的教育。

        3.3 為特殊教育提供更加和諧寬容的社會氛圍

        目前我國社會對特殊兒童的拒絕歧視與錯誤認識仍然存在,如培智學校被稱作“傻子學校”,盲校被成為“瞎子學校”。這就為特殊兒童將來走向社會帶來很大的障礙與輿論壓力。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相關部門,都要積極引導對特殊兒童更寬容、正確的社會輿論,要淡化他們的“特殊”,強化他們的能力。一個寬容、開放的社會氛圍,是對特殊兒童最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肖非.中國的隨班就讀:歷史 現狀 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05(3).

        [2] 王輝.中國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6(10).

        [3] 蘇春景,劉英.關于“人本特教”的內涵及其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9(7).

        [4] 趙小紅.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建議[J].中國特殊教育,2008(10).

        第3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 發育遲緩 隨班入學 送教上門

        【中圖分類號】G521

        一、邊遠地區發育障礙兒童教育體制的主要形式

        由于我國邊遠地區地廣人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經濟文化又較對落后,黨和國家為保障殘疾人各項權利,提高殘疾人綜合素質,特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特殊教育形式。我國現有的適齡發育遲緩兒童教育體制主要有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入學和送教上門三種形式,其優缺點各為:

        1、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我國的寄宿制學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現在寄宿制學校正逐漸成為農村地區一種重要的辦學形式。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是寄宿制學校中的一種。為確保所有的適齡特殊兒童都能夠接受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省、市、縣都有一所或多所或公辦或民辦的專門招受或聾或盲或發育遲緩或綜合類的特殊教育學校。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的具有師資隊伍專業、有較為先進的軟硬件設置設備、食宿方便便宜、能享受國家和社會的關懷等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學校封閉式管理,讓兒童與社會相對隔離,影響了兒童社會化的進程的缺陷。

        2、隨班入學。隨班入學就是發育遲緩兒童跟隨同齡正常兒童到普通學校入學、同普通學生在同一班級上課接受教育的一種形式。其優點為:中輕度發育障礙兒童能就近入學,極大程度地保障了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力;不足之處為:缺乏專業教師和資源教室,兒童隨班入學變成了隨班就坐,教育康復和文化學習達不到最佳效果。

        3、送教上門。專業人員到無法在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入學接受教育的重度發育遲緩兒童家里,一對一或在專門的地方集中多位家長多名兒童,對家長進行康復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一種教育形式。優點主要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極好地幫助了無條件入學的發育遲緩家庭,有利于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對一教育能較好較快地幫助兒童成長;不足是費時費力費人,專業人員不可能時時與兒童在一起,教育效果受兒童家長參與度的影響。

        二、理想的邊遠地區發育遲緩兒童受教育形式

        由于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入學和送教上門三種發育遲緩兒童教育形式各有優缺點,借鑒國外先進的特殊理念,筆者認為,我國未來發育遲緩兒童的教育形式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其理想形式為:

        1、特殊教育學校+家庭教育

        一般出于孩子安全、教師工作量等情況考慮, 我國現行的特殊教育學校一般采取封閉式管理,家長開學時把孩子送到學校,衣、食、住、行全權由教師負責,如果沒有什么突況發生,家長只需在周未或學期未才接孩子回家與親人團聚。筆者認為,這種集中教育和管理的形式雖然有好處,但也避除或減輕了家長教育子女的義務,使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脫節,延遲了發育遲緩兒童發展進程。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特殊教育學校應改變原有的辦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管理措施,盡可能地讓發育遲緩兒童在接受學校教育后,當天回到家庭,回歸社會。如:無條件的兒童,則采用全日制教育;有條件的兒童則采取半天在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模式。

        2、隨班入學+資源教育室

        針對隨班到普通學校入學的特殊兒童,家長應該陪讀,如果課堂上沒有家長陪同也應該有專門的教師輔助發育遲緩兒童,給予他們學習上的幫助。在普通班級上完課后,發育遲緩兒童還應該到專門的特殊兒童資源教室接受特殊的康復和教育。總得說來隨班入學+資源教育室具有以下優勢:

        (1)隨班入學,保障所有的兒童都能就近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2)正常兒童與發育遲緩兒童一起學習,為發育遲緩兒童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3)資源教室里專業的教師和專門的康復機械能為發育遲緩兒提供最適宜的幫助。

        (4)集中學習,能省時省力,節省人力和經濟資源。

        3、送教上門+康復咨詢

        對于重度多重殘疾且無法到特殊教育學校或隨班入學的發育遲緩兒童,最好采取送教上門+康復咨詢的模式。各種專業康復人員定期到特殊兒童家中,針對病情或殘疾種類,根據康復理念與家長一起為該兒童制訂出合適的康復目標,尋找出適合的康復方法,把知識和技能教給家長,并定期進行康復效果評估。家長有困難時可隨時通過多種途徑如電話、視頻等向專業人員咨詢并獲得幫助。在送教上門+康復咨詢的模式下,康復人員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康復的具體工作需要家長去承擔。

        三、邊遠地區發育遲緩兒童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

        我國原有的特殊教育體制已不能很好地滿足發育遲緩兒童的需要,改革勢在必行。 總的說來,未來的特殊教育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

        1、減少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加大各普通學前及中小學特殊教育資源教育室的建設。

        國外專門特殊教育學校數量是越來越少,而我國則是越建越多。我國是農業大國,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大數家長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后根本不可能每天接孩子回家。由于把孩子全權交給學校教育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選擇離家近方便接送的隨班入學教育形式才是最好的選擇。大量的特殊兒童隨班入學,進入普校,這樣特殊教育資源教育室的建設顯得尤其重要。特殊教育資源教育室的建設在我國還處于新生階段,政府應加大投資和扶持這一新生事物的力度,讓其更好更快地促進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

        2、改變師資培訓方向,師資水平與國際接軌

        我國的特殊教育師資水平還有待提高。在我國,只要取得教師資格證的人都可以從事特殊教育,國外從事特殊教育的人不但要有能力、有學識、有特殊技能,還要取得普通教師資格證和特殊教育資格證才能從業,這種入門資格的不同,導致的結果是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與國外發展距離不斷變大,學生得不到較好教育,教師的待遇、地位也遠不入國外。因此洋為中用,改變師資培訓方向,師資水平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走捷徑、少走彎路才是我國目前發展特殊教育體制改革應考慮的問題之一。

        3、創設多種形式的教育形式,確保兒童能得到最好的康復和教育。

        如前所述在原有的教育體制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就創設多種形式的教育形式,確保兒童能得到最好的康復和教育。

        參考文獻:

        第4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1.繼續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適齡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以下簡稱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要基本達到當地普通兒童少年水平;已經“普九”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其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區要將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作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70%左右。積極創造條件,以多種形式對重度肢體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孤獨癥、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少年等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兒童福利機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2.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為殘疾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創造條件。具備條件的地市要舉辦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特殊教育學校要根據需要舉辦殘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拓寬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學生;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

        3.加快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家招收殘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應依據有關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專業)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擴大招生規模,拓寬專業設置,提高辦學層次。各地要為殘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有條件的城市和農村地區要基本滿足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級教育、民政、衛生部門和殘聯要相互協作,采取多種形式,在有條件地區積極舉辦0-3歲殘疾兒童早期干預、早期教育和康復訓練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學前特殊教育機構。

        5.大力開展面向成年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培訓。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多種形式的殘疾人技能培訓,提高殘疾人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6.采取多種措施,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將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納入當地掃盲工作整體規劃,同步推進。殘疾人教育機構、各有關部門和民間組織、殘疾人所在單位要積極開展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工作,使殘疾青壯年文盲率顯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實施殘疾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對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在“兩免一補”基礎上,針對殘疾學生的特殊需要,進一步提高補助水平。各地應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結合本地實際,支持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在人口30萬以上或殘疾兒童少年相對較多,尚無特殊教育學校的縣,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不足30萬人口的縣,在地市范圍內,統籌建設一所或幾所特殊教育學校。各地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堅持標準,確保質量。東部地區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區特殊教育規劃和國家有關建設標準做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作。

        各地要統籌安排在普通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者其他機構附設的特教班、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建設。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殘疾學生資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中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和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在校生中殘疾學生要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在特殊教育學校職業高中班(部)就讀的殘疾學生也應享受國家助學金。

        10.加大投入,確保特殊教育學校(院)正常運轉。各地要從特殊教育學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實際出發,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學校(院)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保證學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學需求。

        中央財政將繼續設立特殊教育補助專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繼續設立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費并不斷提高。中央財政加大專項補助資金投入,鼓勵和支持地方辦好現有的面向全國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學院。

        各地要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特殊教育學校(院)開展包括社會成年殘疾人在內的各種職業教育與培訓。

        三、加強特殊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

        11.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求,加強教育的針對性。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樂觀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課程改革中,要充分考慮殘疾學生特點,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勞動和就業等能力的培養。

        12.全面推進隨班就讀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重點推進縣(區)級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不斷擴大隨班就讀規模。

        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定期委派教師到普通學校巡回指導隨班就讀工作的制度,確保隨班就讀的質量。

        13.大力加強職業教育,促進殘疾人就業。特殊教育學校要在開足開好勞動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同時,開設符合學生特點、適合當地需要的職業課程。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加強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骨干專業課程的建設。不斷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學內容,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促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鼓勵和扶持各類特殊教育學校(院)、職業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殘疾人職業培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大殘疾人職業培訓經費投入,在生產實習基地建設、職業技能鑒定、就業安置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和具體扶持保護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進程。建好國家特殊教育資源庫和特教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促進優質特殊教育資源共享。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特殊教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特教學校要根據殘疾學生的特點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提高殘疾學生信息素養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15.深入開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設一支理論素養高、專業能力強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隊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質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門所屬的教學研究部門和科學研究部門應配備專職或兼職特教教研人員,組織并指導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繼續開展盲文、手語研究,使之更加科學、實用。

        四、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16.加強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要適應殘疾兒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強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專業建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師資的培養力度。鼓勵和支持各級師范院校與綜合性院校舉辦特殊教育專業或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各地在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時,要把特教師資培養納入培養計劃。加大特殊教育或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力度。注重特殊教育專業訓練,提高培養質量。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兒童福利機構等單位任教。

        各地要將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計劃,對在職教師實行輪訓,重點抓好骨干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要加強對在普通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其他機構中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和特殊教育學校巡回指導教師的培訓。要高度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培訓。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其他有關院校和專業機構建設“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基地”。

        17.配齊配足教師,確保特殊教育學校正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省級有關部門要根據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少、班額小、寄宿生多、教師需求量大的特點,合理確定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并保障落實。

        18.要切實采取措施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特殊教育教師享有特殊崗位補助津貼。各地要采取措施,確保國家規定的特殊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政策得到落實。要將承擔隨班就讀教學與管理人員的工作列入績效考核內容。要在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師和校長的比例。

        五、強化政府職能,全社會共同推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第5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以色列歷來重視教育,視教育為社會的一種基本財富和開創未來的關鍵。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8.6%為世界各國之最(最高曾達至|J9.1%)[2][3]。即使在前幾年政府大幅度削減預算的情況下,也要確保教育經費不減少。2005年全一體化國教育經費預算為55億美元,其殊教育的經費預算為5.5億美元。

         

        以色列的主要教育法規包括《義務教育法》(1949)、《教育法》(1953)、《高等教育委員會法》(1958)、《學校督導法〉>(1968)、《特殊教育法》(1988)和〈延長學時和増強學習能力法》(1997)等。依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所有兒童享有11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即幼兒園1年,小學和中學10年)。以色列的學校大多數是公立的,包括公立學校和公立宗教學校;后者側重猶太學科、傳統和習俗。父母有權為子女選擇進入哪一類的學校中學習。

         

        2以色列的特殊教育狀況

         

        2.1特殊教育對象

         

        以色列(〈特殊教育法》規定,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是指年齡在3—21歲之間,因其明顯的障礙,導致其在適應性行為的能力發展上受限制或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青少年[4。具體來說,這些兒童包括聾、盲、輕度智力落后***、智力落后、多重或重度障礙、行為障礙、腦癱、學習障礙、孤獨癥、精神障礙、發展障礙、語言障礙等。此外,超常兒童教育也受到關注。以色列教育、文化和體育部下設有三個機構分別管理特殊兒童教育事宜,即特殊教育處、學習障礙教育處、超常兒童教育處。

         

        在2005學年,以色列共有118,⑴0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各類學校中學習,其中有45,000多名在需要的學生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就學并接受特殊教特殊教育機構中學習,約占全體學生人數的2.6%,育幫助,約占全體學生人數的4.3%占所有特殊需占所有特殊需要兒童的38.2%;73,000多名有特殊要兒童的61.8%2.2《特殊教育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在(〈特殊教育法》出臺以前,以色列已有特殊教育的體系,但發展比較緩慢,在一些家長的推動下,議會制訂并通過了《特殊教育法》,明確了發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職責。根據《特殊教育法》規定,特殊兒童不僅可以與其他兒童一樣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而且還可以獲得由政府提供的交通、午餐等免費服務。對于在特殊教育機構中就讀的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可以為他們提供直到21歲的教育服務。以色列的《特殊教育法》對特殊兒童的鑒別和診斷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首先根據醫學診斷,將被認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篩選出來,再由專門的教育安置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聽證會由多方面的人員組成,包括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代表、教育部督導人員、學校心理學家、醫生、家長代表(非被聽證兒童的家長)社會工作者等。家長可以旁聽。類似的鑒定每隔三年要再進行一次,以防止誤判。

         

        《特殊教育法》要求特殊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特殊教育教師資格,特殊情況下需經教育部批準方可臨時任教。對于學校中的其他專業人員,如心理學家、醫生、治療師等,要求依照衛生、勞動和福利部門的規定,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強調對特殊學生按照個別化教育原則,對其課程、教學方式、學業成績的評估等做出相應的調整。2.3特殊需要兒童的安置特點。

         

        在實踐中,以色列采取的是一體化策略,但并不排斥特殊教育機構。特殊需要兒童安置的基本原則是從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是否推行“全納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他們也有不同的認識。一種看法是所有的兒童都有權利入學,而無須“被納入(included)”。例如,目前盲生全部都在普通學校學習,因此該國沒有專門的盲校。而聾生的80%都在普通學校就讀,15%在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殊班學習,只有5%的聾生在特殊學校學習。

         

        以色列在對特殊兒童進行安置時,強調從學生的教育需要出發,而不是僅僅看其缺陷的類型。如對于那些因疾病而需要長期住院的兒童,并不一定有身體的缺陷,但也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補救教學的措施。由于大多數特殊兒童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教育服務,近年來,特殊教育領域更加關注的是有嚴重障礙或多重障礙的兒童。

         

        在采用一體化策略將特殊需要兒童盡可能安置在普通學校的同時,特別強調要幫助普通學校的教師在觀念上和技能上做好準備,能夠適應這些不同的學生。因此,需要有各種專業人員向普通班的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

         

        2.4特殊教育機構的課程及教學

         

        以色列的特殊教育學校特別注重特殊兒童的康復和全面發展。各類特殊學校都建有語言治療室、作業治療室等,有的甚至還有游泳館,對兒童進行游泳治療。有許多學校都引進了感覺訓練室,在這種感覺訓練室里,通過采用燈光、熒光、音響、不同性質的物體(水、沙等)以及多媒體手段等,創設一個可以刺激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多種感官,從而使兒童獲得快樂體驗的教學環境。

         

        許多學校都明確辦學的目的是促進特殊兒童的發展,使他們能夠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一員,享有有質量的生活。因此在教學別注重對兒童的自理能力的培養。如在智力落后兒童教育中,將感知一運動、情感一行為、個人、認知、溝通、社會和職業技能等領域整合起來,促進智力落后兒童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自我照料、自我決定、問題解決和整個人生發展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為學生提供許多走出校門、在外住宿、在社區工作和與普通兒童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實現適應社會的目標。

         

        由于以色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特殊學校的學生差別也很大,這不僅是智力或身體狀況的差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中,各特殊教育學校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如有的聾校同時使用著三種教學語言:希伯萊語、阿拉伯語和希伯萊手勢語。

         

        由于學生的差異很大,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堅持人性化原則。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根據特殊兒童的特點,給他們提供必要的輔助教具,采用直觀性教學和趣味性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在以色列的許多學校引入了一些教學改革項目,如以工業為例的思維訓練、一起學數學、獲取學習經驗這些訓練對于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5超常教育的特色

         

        人才是以色列強國的最重要資源,以色列特別重視對超常兒童的教育,而且形成了其獨特的教育方式。目前該國有5種針對超常兒童的特殊教育項目:

         

        (1)午后額外課程:3—6年級的學生如果在超常兒童鑒別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成績處于前3%之列)['則被推薦到超常兒童訓練中心參加午后額外課程的訓練。通常這種訓練每周安排一個下午,向超常兒童提供普通學校所不開設的一些特殊課程。目前有4200多名學生參加這一形式的學習。

         

        (2)充實中心: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超常兒童平時在各自的學校中就讀,但每周有一天到地區性或跨地區的充實中心參加特殊訓練。每個訓練項目都根據其學生群體和所在地區的特點而有各自的特色。如分別設有針對阿拉伯學生和猶太學生的充實中心。41%的超常兒童參加此項目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所喜歡的課程。目前在充實中心接受訓練的超常兒童有4900余名。

         

        (3)超常兒童班:由于超常兒童在認知、情感和社會需要上有特殊要求,因此有必要為他們設置單獨的班級(20—25人),通常附設在普通學校之內。高中階段的超常兒童除了在本班上課以外,還可以選修其他課程,這樣他們有機會與普通兒童一同上課。比起普通班,他們的課程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寬加深,同時富有挑戰性,并且根據需要増加特殊的提高課程。必要時學校還會通過増強項目或研討學聽課(通常是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目前有2300多名學生在這類班級學習,占所有超常兒童的17%

         

        (4)特殊學校:將一些超常兒童集中起來安置在專門的特殊學校里,這種學校的課程設置強調將科學、人文、藝術等多方面課程整合起來,其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培養能適應社會的人才而非機械的“電腦”。這類學校的教師隊伍組成是多樣的,對于少數有特長但無學位或教師資格的人員,經推薦、考察也可從教,以使超常兒童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教師。

         

        (5)大學超常班(部分時間制):在大學設立超常班,但并不是全日制的。通常這類兒童在中小學附設的特殊班中學習或在充實中心接受訓練,然后定期到大學選修課程,課程形式一是為學生設計一組課程進行系統指導,二是由學生自選,導師加以輔導,不強調系統性。

         

        鑒于每種安置形式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在實踐中強調根據每個超常兒童的特點提供與其人格、興趣和智力特點相適應的教育。今后超常兒童教育的方向是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而新的模式則強調質量,主張采用整體化策略來統籌超常兒童的學習,不僅要考慮智力的發展,而且要關注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擴大超常兒童的范圍,逐步將那些在體育、藝術、音樂、戲劇、領導才能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兒童選。

         

        3以色列特殊教育中的問題

         

        盡管以色列的特殊教育體系比較健全,國家、社會和公民對特殊教育比較關心,特殊教育投入較大,在特殊教育發展模式上保持自己的特色[9],但由于該國的特殊國情,在特殊教育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由于以色列存在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為特殊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問題,一些特殊教育的理念不能真正得到落實。如有的早期康復性質的特殊教育機構設在一些保守猶太人居住的社區,而其學生則來自全城甚至周邊地區,這樣如何利用社區、借助社區的資源來開展教學就成了一個問題。進而也就影響了特殊兒童通過參與社區活動實現康復。其次,特殊兒童究竟應該安置在普通學校還是特殊教育機構,這不僅是長期存在的有爭議的問題,而且在現實中也發現,部分特殊的特殊班。通過考察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發現特殊教育機構所培養的兒童是開心的,他們的自信心強,主動與人溝通,能夠獲得一技之長,學生們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精美,可以與市場上的工藝品相媲美。而普通學校所附設的特殊班中,盡管教師工作很努力,但學生的反應卻很遲緩,看上去這些兒童并不是那么的開心,表現出發展上的明顯落后。而這類特殊班的投入也很大,教師、助手、志愿者加在一起,幾乎和學生人數一樣多,從人力的投入和產出的效果(學生的發展)來看,教育的效益是不高的。

         

        第三,特殊教育對象和特殊教育機構都存在著弱勢群體。盡管以色列的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完善,但由于大量的新移民遷入,有許多家庭處于社會經濟不利地位,同時各類特殊教育機構的發展也極不平衡,有的機構辦學條件比較差。他們在特殊教育的整體發展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引起關注。

         

        4以色列特殊教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4.1明確政府職責,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以色列歷來重視科技和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典范通過教育立法,將舉辦各類教育明確規定為政府的職責。在其《特殊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地方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各級政府都有專職的特殊教育主管官員和項目協調員,絕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都是公立的,其教育經費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地方政府負責學校的校舍、設備等建設,通過明確分工,確保了教育經費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特殊學生享有比其他兒童更多的優待。這些舉措具有一定超前性。此外,猶太文化中歷來就有扶弱濟困、幫助他人的優良傳統,因此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也主動參與到特殊教育事業中來,如一項針對住院患兒開展的信息技術項目,就是由一個非政府組織通過己有的醫院學校來實施的,他們幫助患兒借助網絡獲得繼續學習和與其他兒童溝通的機會。

         

        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狹義的層面上,僅有盲、聾、智力落后教育建立了比較齊全的機構,而孤獨癥、腦癱、多重障礙、慢性病兒童等的教育被忽略了。許多家長、慈善組織創辦的民間特殊教育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白但由于這些機構的辦學條件差、專業性師資缺乏、無法得到專業指導,在辦學質量和發展規模上都受到限普通學校教師缺乏教育學習障礙兒童的良策。而現有的超常兒童教育項目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針對這一情況,應盡快出臺《特殊教育法》,將各類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統籌考慮,同時在新的法律中應特別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及保障加以明確規定,使不同的部門都能承擔各自的職責,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4.2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發展

         

        以色列特殊教育機構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貫徹人性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注重將特殊兒童融入社會,為他們獲得有質量的生活創造條件。一些教育家和教育機構致力于研究如何改進特殊兒童的學習,他們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策略和改革項目這些改革在教學中行之有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在多數特殊教育機構,都配有專門的治療室,根據特殊兒童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廣泛開展諸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藝術治療、動物治療、游泳治療、感覺訓練等康復訓練[10。而在輔助器具方面,為特殊兒童考慮的可謂無微不至,如對手的動作不靈活的腦癱兒童制作專門的異型鼠標,為腦癱兒童編制了電腦專用軟件。由于信息技術是該國的優勢產業,一些專門的學習軟件和網絡資源被開發了出來,并應用于特殊兒童的教學中,許多特殊教育學校都普遍使用電腦輔助教學,促進了特殊兒童的發展。在職業技能訓練方面,從最基本的感知一運動訓練開始,幫助他們鍛煉雙手,體驗成功。雖然并不強制殘疾學生高中畢業后服役,但如果特殊兒童自愿申請,他們也會允許這些特殊兒童到軍隊中體驗生活。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受教師權威論的影響,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參與,特別是對特殊兒童,教師保護的多,如同保姆一樣,事事都替學生包辦,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如何以課程改革為契機,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本,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4.3處理好特殊教育、一體化教育、全納教育的關系

         

        以色列的特殊教育有其獨特一面,他們既鼓勵通過一體化教育模式解決特殊兒童的入學問題,但同時也保持著相當數量的特殊教育學校。體現出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靈活、務實精神。不管從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不刻意追求一種固定模式,而潛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特殊兒童教育狀況差別很大。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合并、縮減特殊學校的現象,同時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融合趨勢也初步顯現;在中等發達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項目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而在欠發達地區,特殊教育尚有許多空白,隨班就讀工作舉步為艱。因此,究竟應該將特殊兒童安置在什么機構中,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情況來決定。普通學校要向有跟班學習能力的聽力、視力、肢體殘疾兒童敞開大門,而特殊學校則應發揮各自在師資、設備、教學經驗、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成為隨班就讀項目的支持中心和資源中心。同時還要關注全納教育的發展趨勢,積極調整自身的服務方向和辦學思路,成為未來全納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4尊重差異,尊重多元文化

         

        以色列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在特殊教育中也存在著多種文化的差異[11。在對待不同文化上,以色列采取了開放的態度,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將選擇和做決定的權利交給公民。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校尊重多元文化,根據學生所在群體的文化特點實施教育,在許多學校里,既教授希伯萊語,也開設阿拉伯語課。不管是移民子女,還是少數民族學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

        第6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 歷史演變 近代中國

        一、國外特殊教育的歷史演變

        一直以來都有特殊學生,但并非一直都有能夠滿足特殊學生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務。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社會,收容所是為多數殘疾兒童提供保護的場所。在當時的收容所里,包括肢體障礙的兒童,感官障礙的兒童(即盲或聾的兒童),并出現了所謂“”和“瘋子”的兒童,即現在特殊教育所涵蓋的智力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兒童、情緒或行為障礙(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但當時收容所的殘疾兒童并不能稱為特殊教育的教育對象,原因在于當時社會的殘酷對收容所里的兒童(大部分是孤兒,無論殘疾與否)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考驗,即使他們最終能夠存活下來,在收容所里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尊嚴,在當時條件和情況下,不存在能夠滿足殘疾兒童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務。

        18世紀末,美國和法國相繼爆發革命,社會主流思想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由以前的極權模式轉移到社會公民的個人權利。同時,作為近代教育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夸美紐斯及其著名的泛智教育觀點的出現,為特殊教育的發展以及特殊教育對象的界定起到了開拓的作用。18世紀末,出現了為感官障礙的兒童設計的有效教學方法。在1799年,伊塔德對當時出現的“野男孩”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教育,逐漸改善了男孩的聽覺、視覺,并使“野男孩”能通過在紙條上寫字的方式和他人溝通,而伊塔德根據“野男孩”的教育過程寫下的實驗報告《叢林之子》也成為蒙臺梭利早期從事智障兒童教育的藍本。蒙臺梭利在1898年提出“兒童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的觀點,蒙臺梭利注重發展智力落后兒童的感知運動能力,形成一整套的“蒙臺梭利方法”。同期,還有一些教育實踐家在特殊教育領域展開行動,例如世界上第一所專門針對智力落后兒童進行教育的學校是伊塔的學生塞甘于1837年在巴黎開設的。由于前身收容所的宗教背景,一些品德高尚且富有責任感的神父也創辦了為殘疾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的學校,例如法國神父萊佩于1770年創辦的世界上第一所聾校,神父阿羽依于1784在巴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盲校。19世紀初,人們開始對前文提到的“”和“瘋子”的兒童開始第一次系統的教育嘗試。目前為止,本文只提到了歐洲的醫生、教育學家在特殊教育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確實關于特殊教育的很多起始工作都是在歐洲發生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特殊教育在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近代中國特殊教育的開端

        中國的特殊教育是在近代社會發展起來,由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中國特殊教育起源和發展過程帶有濃重的移植性和宗教色彩。我國近代歷史上最早的盲校是由英國的傳教士穆.威廉在1874年建立,最早的聾校則是由美國傳教士梅爾斯夫婦建立。特殊教育的發展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體現,正如劉全禮指出的:人類理性光芒照耀下的科學進步與博愛、平等的思想是特殊教育產生的直接思想基礎。在西方傳教士的直接作用下,近代中國的特殊教育事業體現出進步、博愛、平等的光芒。

        中國近代歷史上由傳教士發起的特殊教育的開端,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有直接關系。在由傳教士創立的特殊教育學校里,其教授課程不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例如澳門女塾對盲女教授凸字法從而進行圣經的背誦。但客觀來說,由傳教士引入的西式特殊教育學校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本土的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這之前幾千年來,我國殘疾人屬于“有養而無教”的狀態,正如達儒所言:“我國數千年來,于盲人列之殘廢,矜其無告,僅有養而無教。能司其職者,以樂官樂師為著,此則雜廁于卜命星象之流。”

        中國本無特教,直到近代西方傳教士到來。西方傳教士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國建立特殊教育事業,其背后是當時西方國家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的支持。西人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殘疾人以及其家庭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西方傳教士創建的特教學校,對中國特殊教育的影響力相當深遠,直到1909年第一所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盲啞學校保定盲啞學校,都擺脫不了教會的色彩。中國非教會的特殊學校,是1916年才誕生的湖南導盲學校以及南通盲啞學校。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的出現,則是1927年南京市立盲聾學校的成立。

        從外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特殊教育剛起步時,經常會受到新思想的影響而起伏。特殊教育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同樣不易,西方傳教士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為中國建立了近代特殊教育的范式基礎。雖不可避免帶有宗教傳播目的,但外國特殊教育對近代中國特教發展的教育對象、教育目標、教學設備、課程、教材、教師資源、教育媒介、教學組織方式都起到了先導和規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

        [2]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

        [3]李芳. 試論蒙臺梭利的特殊教育思想, 特殊教育, 2000 (6).

        第7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一、兒童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工作理念探討

        (一)醫學康復和特殊教育相結合

        醫教結合是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工作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孤殘兒童具有多重、重度障礙的特點,醫教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孤殘兒童特殊教育實施醫教結合,旨在采用多學科合作的方式,根據孤殘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對孤殘兒童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康復,開發其潛能,使每一個孤殘兒童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發展。“醫”主要是指以功能恢復為主要目的的康復醫學。目前,康復醫學的主要手段包括作業治療(OT)、物理治療(PT)與言語語言治療(ST)等,已是兒童福利機構和康復訓練基地的主要內容。“教”主要是指通過教育教學,增長孤殘兒童的經驗,培養他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他們的身心能在現有潛能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醫教結合正是指將醫學康復手段與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在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個體需求基礎上實施的一種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

        (二)缺陷補償與潛能發揮相結合

        缺陷補償是將有機體未被損害的部分代替、彌補已損害的部分,產生新的機能組合和條件聯系,或者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工具與手段使機體被損害的部分技能得到部分或全面恢復。潛能開發則指的是充分認識到兒童存在多元智能,關注兒童的優勢和潛在功能。對于孤殘兒童開展特殊教育,既要強調對其缺陷進行補償和康復,也要強調充分發現其優勢和能力,缺陷補償可以更好地發揮孤殘兒童的潛能,而潛能發揮可以進一步體現缺陷補償的成果,要使兩者統一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重點訓練與多重干預相結合

        重點訓練與多重干預相結合是孤殘兒童特殊教育的另一項原則。重點訓練是指對孤殘兒童的教育康復要有重點,要先解決孤殘兒童康復中的主要矛盾,解決其突出問題。例如,對于腦癱兒童來說,盡管他可能同時存在語言、運動、認知等多方面的障礙,如果運動障礙是主要障礙,就應該首先對運動障礙進行康復。多重干預則是指對孤殘兒童的訓練要綜合運用醫學康復和教育訓練多種方法對兒童進行多方面的訓練。對孤殘兒童的訓練,在重點訓練的基礎上要展開多重干預,形成康復教育訓練的合力,因為次要要素的解決有時也會影響到主要要素的解決。(四)早期干預與終身支持相結合特殊教育要遵循早發現、早干預的原則。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在幼年被收養的,從早期干預、學前教育入手,適得其所。學齡前階段是孤殘兒童身體功能恢復的關鍵期,也是孤殘兒童心理功能康復的關鍵期。孤殘兒童早期干預是指為5歲以前的孤殘兒童提供醫學、教育、營養、養護等一系列內容的服務,以防止潛在危險的發生或者減輕殘疾帶來的次生危害。孤殘兒童的特殊教育應重點關注學前階段,應為這一階段的兒童盡早展開評估,制定“成長檔案”,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康復方案。與此同時,孤殘兒童也需要得到終身的支持。對于孤殘兒童,環境的轉換對他們挑戰巨大,要重視幫助孤殘兒童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后教育等階段的“平穩過渡”,為他們做好知識技能、心理功能和環境支持方面的準備。尤其是在就業之前,要盡量為孤殘兒童提供各種職業訓練,幫助他們協調與社區和職業場所之間的合作,以獲得更多的平等進入社會的機會。

        二、兒童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工作網絡架構探討

        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既不同于正常的九年義務教育,也不同于盲、聾、啟智等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應具有自己獨立的體系、課程、教材和教學形式。筆者建議:在省一級的浙江民政康復中心,設立孤殘兒童中等職業培訓學校,重點對全省各兒童福利機構智力低下,但有勞動能力,可類似于工療工學的形式,成才后幫助其尋找愛心企業,從事簡單的生產勞動。在市一級兒童福利機構內設立特殊教育學校,輻射全市福利機構和周邊社區殘疾兒童。以學前教育為主,填補浙江省早期特教空白等問題。對于大齡兒童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可采用送教上門的形式或在兒童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擇期送兒童到課堂。在縣一級兒童福利機構設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學點或加掛培智學校的牌子,促進學前教育早期介入、早期發現,早期啟動康復訓練。在社區普遍建立特殊教育站或者中心,為社區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依托和載體,推行自愿者服務,為社區殘疾兒童提供特教服務的同時,還為殘疾兒童家長提供培訓和支持。同時,要鼓勵民間力量興辦兒童康復和特殊教育機構,政府應引導規范,扶持發展,可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促進民辦兒童康復和特殊教育機構提供有效的服務。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力量建設,將兒童福利機構、社區特殊教育老師納入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培訓范疇,并給予教育經費的資助和師資力量的培訓,制定政策,確保教師同等待遇,編寫材和教學大綱。建議建立“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所謂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班級)是指兒童福利院根據自身特點,創辦能夠接受各年齡段、各類障礙兒童的教育機構。綜合性表現在:一是教育對象的年齡和障礙類型是綜合的;二是教育方式、內容等是綜合的。

        (一)硬件

        根據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的相關標準,兒童福利院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班級)應符合建筑標準的要求,為學校提供專門場地,并且配備充足的教具等設備。1.安全要求: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的位置應選擇在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的兒童福利機構內或兒童福利機構附近,遠離噪聲和空氣等污染源,避開較大的市場、工礦企業和娛樂場所。避開地震危險地段、泥石流易發地段、滑坡體、懸崖邊及崖底、風口、洪水溝口、輸氣管道和高壓走廊等,符合兒童福利機構的建設標準。2.空間要求:學校布局合理,區域劃分清晰,校舍設計符合殘疾學生特點,生均用地面積85平方米以上,生均建筑面積30平方米以上,生均綠化面積10平方米以上。學生活動區樓房一般不超過4層。學校根據需要設置學前教育班、義務教育班、職業教育培訓班等。每個班要有相配套的教育室、活動室、盥洗室、儲藏室等。戶外要有足夠的活動場地以及種植養殖區。3.設施要求: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還要充分考慮孤殘兒童的殘疾種類,合理設計設施器材,如戶外要有大型玩具,戶內每個班要有專門的教學掛圖、投影、錄像、電視、電腦、投影儀等設備。4.孤殘嬰幼兒生活室和活動室:由于兒童福利院中孤殘嬰幼兒比例較大,應借鑒幼兒園生活和活動室建設、布置經驗,創設有利于孤殘嬰幼兒成長的環境。

        (二)生源

        綜合特殊教育學校主要針對福利機構內的孤殘兒童(大部分為不具備條件到普通幼兒園、普通學校和普通特殊教育學校就學的多病多殘、重病重殘的孤兒),特別是針對0—6歲殘疾兒童,應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進行早期干預、早期教育和康復訓練。有條件的地方可招收社會貧困家庭殘疾兒童,包括聽力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和自閉癥兒童等。

        (三)模式

        為了對兒童福利院內的特殊教育教學形成支撐,落實醫學康復與特殊教育相結合、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相結合的理念,可在現有康復訓練室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整合式教育康復模式”。該模式是指以兒童發展領域為出發點,以心理、教育和康復的整體全面發展為目標,圍繞各認知領域分別設立相應的康復教育室,各康復訓練室相互之間共同合作,相互協調,共同對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和教學發揮支持作用。在前期,可以開設訓練室,包括運動能力評估與訓練室、心理行為評估與訓練室、認知能力評估訓練室、語言能力評估與訓練室、學科能力評估與訓練室。(見圖1)。上述訓練室的功能如下:1.運動能力評估與訓練室(運動治療室):運動能力評估與訓練室主要針對有運動障礙和感覺統合障礙的兒童進行訓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精細的口部感知覺及運動訓練,以提高其運動和感覺統合能力以及口部運動能力,促進兒童體能、智力及適應能力的發展和全面康復。2.心理行為評估與訓練室:心理行為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兒童設計的康復訓練方案。訓練的目的在于減輕兒童的內心壓力,改變兒童的不良行為方式,誘發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強自我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身心積極發展。兒童心理與行為障礙的治療方法中影響較大的有游戲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音樂療法。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種治療方法能適合所有兒童,可以整合多種方法,積極應用。3.認知能力評估與訓練室:認知能力評估和訓練包括學前和學齡兩個階段。學前兒童認知評估的內容包括空間次序、動作序列、目標辨認、圖形推理、邏輯類比五個方面,訓練內容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數字認知、圖形認知、序列認知、異類鑒別、同類匹配等。學齡兒童認知評估的內容包括數字推理、圖形推理、異類辨別、情景認知、記憶策略五個方面。訓練內容則包括數字推理、異類辨別、語義理解、坐標推理、記憶策略、問題解決等。4.語言能力評估與訓練室(語言治療室):語言能力評估與訓練室主要針對單純性語言障礙或由于智力發育遲緩、腦性癱瘓、自閉癥、學習障礙、聽力障礙等原因所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語言能力進行康復和教育。訓練的內容可以針對語言的四個要素(語音、語義、語法、語用)來分別展開設計。訓練時要結合兒童的具體語言發展階段:無意識交流階段(0-4個月);有意識語言交流階段(4-9個月);單詞階段(9-18個月);雙詞句階段(18-24個月);早期造句階段(24-36個月);熟練造句階段(3-5歲)和語法派生階段(5歲以上)來制定具體的訓練目標。5.學科能力評估與訓練室:學科能力的評估與訓練室主要致力于評估兒童的學習適應力,尤其是語文和數學能力。該訓練室可以綜合地評估兒童學習資源的管理策略和監控能力,從而針對性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以對兒童的學科能力進行訓練。6.其他康復訓練室:目前兒童福利機構中設置的物理治療室、傳統康復治療室、引導式教育室也可以為教育教學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四)師資

        辦教育首要解決的是師資問題,要把特教工作開展起來,還要深入下去,必須要有相對穩定的、有教師資格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特教師資需要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應該具有康復知識、醫學知識、特殊教育知識,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文藝、體育等方面的技能。這些教師可以來源于現職調入,師范生分配或者本職單位職工培訓后上崗。雖然來源渠道不同,但都應具備特殊教師的基本素養。兒童福利機構建立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或特殊教育班后,通過引進人才、定期輪訓、主動參加教育部門舉辦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等,提高業務素質。業務上要主動接受教育部門的指導,爭取重視、理解和支持,提高民政特教機構專業化水平。在兒童福利機構從事特教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主管部門要主動關心、認真落實他們的待遇,確保師資隊伍的穩定。

        (五)課程

        綜合性特殊學校的課程應針對教育對象的特點,靈活地選擇各類課程,尤其以生活適應性課程為主。在課程的組織形式上,在現階段,孤殘兒童可能比較難以實施分科課程,而綜合性主題課程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綜合性主題課程是指孤殘兒童教育中,圍繞特定的、與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從每個兒童的智力、能力水平出發,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從而發展兒童認知、技能水平以及適應能力的課程。這種課程形式以其靈活性和內容的實用性見長,能夠迎合孤殘兒童復雜的特殊需要,并能夠照顧兒童巨大的個體差異,同時使得兒童學到實用而有意義的知識和技能。綜合性主題課程具有綜合性、實用性、實踐性、生活化和教學的層次性等特點,在內容的設計上可以采取輻射式,即分知識領域設計內容,各領域中內容的難度分層遞進(見圖2)。在內容確定下來以后,實際授課可以活動為單元,在每個單元中具體落實各個領域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進行難度分級,在實施教學時根據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選擇難度級別。在明確分級教學以后,再分級編寫教學材料,教學材料重要體現各個領域的教學要求。這些教學材料的內容目前可以借鑒浙江省幼兒園的教材內容,還可以借用浙江省編的培智學校的語文、數學教材的內容。在借用的基礎上,通過3年左右的探索、積累,逐步編寫適合兒童福利機構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使用的各種單元活動教材。(六)教學采用個別教學和集體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建議針對每個兒童的實際發展狀況,在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其每周要接受個別教學和集體教學的時間和比例。個別教學是指針對兒童的特殊教育需求,進行單獨的教育訓練,這可以通過上述各個評估和訓練室來完成。集體教學則要根據兒童的能力進行分級開展集體授課。此外,還要根據兒童的學習特點、偏好、殘疾狀況進行分級教學,其目標是為兒童盡可能創造接近課程內容的機會。建議集體教學至少要有一位主班教師和一位輔班教師配合協調。

        三、兒童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工作支持系統

        (一)教育部門的支持

        在孤殘兒童的教育上,教育部門和民政部門應打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界限,攜手擔當對孤殘兒童的教育和培養責任。兒童福利機構特教班和專門特教學校是特教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政系統特殊教育工作人員是特殊教育教師中的一員。各地教育部門在開展工作時不能忽視兒童福利機構里尚有一大批殘疾兒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事實,在抓特殊教育工作時應將兒童福利機構的殘疾兒童切實納入本地區的殘疾兒童教育工作之中,與當地實施的殘疾兒童教育工作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檢查、評估和驗收。2010年,《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浙委[2010]96號)中強調,要完善特殊教育布局和結構,把社會(兒童)福利院、聾兒康復中心等從事教育的工作機構納入特殊教育體系,逐步使符合辦學條件的機構發展成為特殊教育學校或教學點。這給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工作帶來了契機。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加強聯系,多進行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共同切磋教學技藝,使得每個殘疾兒童受到適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

        1.教育教學指導支持

        兒童福利機構自辦的特殊教育學校要爭取教育部門必要的教育教學指導。包括教育的目的、方針、政策方面的指導和各類特殊教育教學的指導,如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學組織和設備等。其中,地方的特殊教育學校可以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支撐平臺。目前,普通特殊教育學校已經從單一的教學機構,逐漸轉變為地區性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擁有提供教育咨詢、開展教學評估、提供巡回式教學指導、開展教師培訓等多項職能。兒童福利機構在開展特殊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與地方特殊學校取得廣泛聯系,深入合作,充分獲取區域內優質的特殊教育資源。

        2.師資培訓支持

        當前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在特殊教育技能上亟需提升。在專業教師的培養上,要爭取參與教育部門開展的相關特殊教育師資培訓。要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一是亟需夯實教師的特殊教育通識知識基礎。孤殘兒童個別差異極大,在班級的編定上往往要求跨專業、跨科目、跨年級和跨殘疾類型。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課,還要熟練掌握各個障礙類別的特點、診斷、教育教學要求,熟悉不同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等。二是亟需提升教師個別教育計劃(IEP)制定和運用的技能。孤殘兒童的教育十分強調個別化,強調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特點制定相適宜的教育矯治對策。個別教育計劃是一種根據殘疾兒童身心特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針對每個殘疾兒童實施的教育方案。它既是殘疾兒童教育和身心全面發展的一個總體構想,又是進行教育教學的指南性文件。福利機構的特殊教師要學會如何制定和運用個別教育計劃,包括如何測量兒童現實的教育水平,如何制定年度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如何進行教育安置,如何提供特殊教育服務和如何評估教育服務的效果。三是亟需增強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能。除了要學習特殊教育理論、特殊兒童心理學和特殊兒童診斷和測評等,教師還需要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基本教學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學習適宜于孤殘兒童的各類教學模式,包括游戲教學模式、生活技能教學模式和發展性教學模式。四是亟需強化教師的康復技能。孤殘兒童具有多重、重度障礙的特點,醫教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康復能夠促使孤殘兒童的身體功能、心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針對孤殘兒童的認知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需要掌握運動康復、語言康復、心理康復等技能。并且,需要在學習相關教育技能的基礎上,將康復變得趣味化、游戲化和整合化。五是亟需拓展教師開展融合教育的技能。融合教育是讓殘疾兒童在最少受限制環境中接受教育,依據殘疾類型的不同,設置各種類型的特殊教育形式,滿足兒童的教育需求,達到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融為一體的目的。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也是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參與權的進一步體現。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對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有所了解,并能夠在各種教育條件下展開全融合、半融合等教育活動。

        3.管理經驗支持

        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特殊教育的質量。為了提升特殊教育的質量,兒童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需要爭取普通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經驗的支持,包括學校的日常管理、校風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各類經驗。兒童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應定期參與特殊教育管理經驗交流會,獲取各類政策信息,提升相關的管理能力。當前,迫切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學習教育部門相關的管理經驗:一是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的經驗。為了把特殊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必須以規范的制度來約束、要求工作。為此,兒童福利機構必須學習一般特殊教育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和運行的經驗,包括特殊教育工作制度,特殊教育教學檢查工作制度,融合教育管理制度等。二是特殊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經驗。兒童福利機構需要學習一般特殊教育機構在教學科研管理方面的經驗,包括如何制定教學科研計劃、如何安排教學研討活動,如何安排老師上示范課,如何引導教師開展科研等方面的制度等。三是孤殘兒童檔案管理的經驗。孤殘兒童的極大差異使得檔案記錄對于他們極為重要。兒童福利機構應借鑒一般特殊教育機構中個案檔案制定和管理的經驗,包括個案評估、個案觀察、個案追蹤和個案反思等方面的管理經驗。

        (二)醫學康復訓練中心的支持

        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學校還要爭取普通康復機構的支持。在醫教結合的理念下,孤殘兒童的特殊教育尤其要重視區域醫學康復訓練中心的優質資源,要加強與醫院康復訓練中心、社區康復機構等的合作,為孤殘兒童提供康復訓練方面專業化的服務,以彌補學校設施設備與專業技能的不足。例如,浙江省民政康復機構的浙江民政康復中心擁有比較完備的康復器材和設備,具有寄宿、日托、點托、函授等多種辦學形式,開設了自閉癥心理矯治區、聽力語言康復區、智力障礙康復區、唇腭裂術后兒童語言康復區和腦癱兒童語言訓練區,能夠為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提供較大的支持。

        (三)家庭和社區的支持

        兒童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學校還應該積極爭取家庭和社區的支持。在全球融合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孤殘兒童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內狹隘的教育,特殊學校的教育應該融入社區、進入家庭,從“圍墻式”教育轉變為包括社區、家庭等多種社會環境的開放式教育。特殊兒童的課程也不再局限于兒童能力范圍之內的不完整教育,而是一種開放式、基于兒童人生價值體系和目標追求的個人需求課程和課程發展規劃。特殊兒童所處的環境也不僅僅是學校內部的環境,而是一個無障礙的社區環境、信息環境和人文心理環境。要在開放、平等、融合的環境和氛圍中,促進孤殘兒童的發展,提升孤殘兒童的生活質量。為此,福利機構的特殊教育學校要經常性地組織孤殘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院內外活動,如社區演出、超市購物等,拓展兒童的視野,鍛煉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也可以把院外的學生、幼兒園小朋友請進來,讓孤殘兒童與他們共同學習、玩耍、交流感情,使其最大程度地接近社會,融入社會。與此同時,兒童福利特殊教育學校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也要積極發揮特教資源中心的功能,為社區殘疾兒童服務,真正實現輻射社會、延伸服務的功能。

        (四)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第8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關鍵詞:香港;重度殘疾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3-0156-02

        香港特殊教育的宗旨是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提供適當的教育,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使其能獨立生活及適應社會。香港特區政府的現行政策,是盡量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入讀主流學校,讓他們在普通學習環境中與普通學童相處和溝通,以接受全面的教育。

        一、香港重度殘疾兒童教育概況

        香港共有特殊學校60所,分為視障兒童學校、聽障兒童學校、肢體傷殘兒童學校、輕度智障兒童學校、重度智障兒童學校、嚴重智障兒童學校、群育學校和醫院學校八個類別。根據智障兒童的輕重程度,又劃分為可教育類、可訓練類、可養護類。重度殘疾兒童學校有10所(其中5所為宗教辦學),如明愛樂勤學校和靈實恩光學校。這兩所學校均以6-18歲智商在25以下的重度智力障礙殘疾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寄宿。開設課程有語文、數學、藝術、體育和德育等,高中還開設有計算機、科技與生活等課程,部分班級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開設自理課、輔導課和引導教育課等科目。學校教職工包括專職教師、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社工、護士、助理和技師等。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原則

        香港政府對經評估鑒別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制定了特殊教育原則,即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盡可能與普通兒童一視同仁,安排他們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但對這些在普通班級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因他們的需要不同,會得到特殊的重點指導,因傷殘情況而無法適應普通教育的兒童,不得已才安排進特殊學校就讀[1]。特殊教育中心或特殊教育學校還提供巡回教學服務,就如何教育傷殘學生,向普通學校教師提供意見。

        三、香港重度殘疾兒童教育的特點

        1.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確保學校運行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包括明愛樂勤和靈實恩光兩所重度殘疾兒童教養學校,其90%以上的運作經費均來源于政府撥款,僅有小部分經費通過社會募捐或相關基金提供,中、小學特殊教育均實現完全免費。教育局根據每個學校的學位安排服務人數并提供資助,不僅提供編制內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而且也為專職醫療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護理人員及宿舍部人員提供工資待遇和補貼。同時,香港政府還為殘疾兒童提供殘疾補貼,根據殘疾程度,標準從1200元/月-2400元/月不等,并為經濟困難殘疾兒童家庭提供困難津貼,基本解決了殘疾兒童的教育和養護問題,解除了殘疾兒童家庭的后顧之憂。由于重度殘疾兒童教養學校在養護等方面需求比其他學校大,因此明愛樂勤學校的學生有36人,教職員工有50人,師生比約1:1.4;靈實恩光學校有學生104人,教職員工有110人,師生比約1:1.1,生均經費均為每年約20萬港幣。

        2.參考美國課程,采用量體裁衣式教育方式

        香港特殊學校多采用美國特殊教育課程,同時根據學生能力和需要,把校本課程作為教師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和設計個別化課程的參考,各班級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再依據學生個別發展的需要并配合現有資源,發展生本及班本課程,并將治療項目,如感統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視覺策略等融入課堂活動、日常生活流程和宿舍生活內,真正做到量體裁衣式教育教學。為配合個別化教育的需要,學校除專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外,還聘有其他各類工作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社會工作者、護理人員、宿舍部工作人員等。

        3.注重運用有感光教育方法

        為適應重度殘疾兒童教育的需要,多感光設施設備和課程在香港特殊學校得到廣泛運用。靈實恩光學校以行為檢查表(BPI)和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MAS)來評估學生的行為種類及原因,發現有一半以上學童行為問題的主因與感覺有關。為此,學校設置了靈活、互動的感光室,運用聲音光速、u-design等先進多媒體互動軟件,并結合不同的方法來豐富多感官的訓練手段。如水療、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等,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香港在學校建筑設計和選材上別具心裁,通過不同的用料材質來刺激學生的感官。該學校在新鴻基地產的協助下,在香港建立起首個感官花園,整個花園顏色鮮艷,設計對比分明,材料凹凸質感,結合學校先進的感覺統合治療設備和課程,增強訓練學生的感覺接收能力。

        4.重視教師培訓

        香港政府制定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架構。從2007年起有系統地對全港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教師提供基礎課程、高級課程和專題課程,以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其中教師培訓課程中的專題課程針對性很強,分為八項學習課程,即自閉癥學生教育、智障學生教育、肢體傷殘學生教育、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學生教育、視障學生教育、聽障及言語障礙學生教育、中文科教師專題課程(特殊學習困難)、英文科教師專題課程(特殊學習困難)。除了教育局提供的特殊教育課程外,香港教育學院也開設了120小時的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供教師選修。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種形式是由教育局不定期舉辦的有關特殊教育發展的研討會及經驗分享會。靈實恩光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各項培訓和參觀活動。學校2009年還曾推行藝術治療,并事先為員工舉辦有關講座。

        5.重視家長參與

        明愛樂勤學校認為,當學校接收了一名殘疾兒童,就等于接收了一個家庭,學校和家庭將密切協作為殘疾兒童開展服務。同時,學校將與家長一道解決殘疾兒童家庭中的問題,如住房和經濟糾紛等。學校通過家長日、溝通會及信函等與家長溝通,并成立家職會,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義工工作,在學校的統一規定和整體安排下,家長為自己孩子服務的同時,也必須為班級的其他學生服務,做到一視同仁。例如伙食、衣著等方面不能在班上搞特殊、開小灶等,使家長成為照顧學生及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力量。學校還專門安排家長休息室以及住宿室,為家長參與學校教學活動提供便利。靈實恩光學校成立了家職會,鼓勵家長來做志工、義工和助教,籌辦親子和師生同樂活動,通過家長參與式教育教學,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

        6.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的作用

        香港注重發揮社工在殘疾人施教和養護中的作用。社工不僅要處理學生有關事務,如處理及跟進學生個案及進行家訪、安排新生收錄及離校生轉介、加強家長之間的聯系及溝通等,而且同時也負責聯系政府有關部門協助安排及提供有關設施、聯絡其他特殊機構及(民間)團體。明愛樂勤學校歡迎周邊社區居民和社會人士來校義務勞動、義務助學。有些議員夫人是學校的長期義工,每月都會到學校做義工,這樣不僅傳遞愛心,而且有助于擴大特殊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和關心殘疾兒童教育。

        7.注重教學效果評估

        香港特殊學校建立了常規化的教學評估機制,每學期均進行階段評估和總評估,在學期末均進行全年教學檢查,運用評估結果對教學和課程做出修訂。在評估過程中,明愛樂勤學校采用多方參與的評估方式,學校教職工包括教師、專業評估人員、管理員、家長均參與到學生學習情況的評估當中。學校為學生建立了詳細的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地記錄學生學習歷程、課外活動和學生日志等,全面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的情況。

        8.主動參與科研,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器材

        明愛樂勤學校以自己學校為實驗基地,與公司合作開展特殊教育課題研究,開發重度殘疾兒童需要的器材和教學軟件,公司將器材和軟件推向市場來滿足更多重度殘疾兒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僅僅參與科研和實驗,不參與市場的利益分配。另外,明愛樂勤學校擁有自己的小型加工廠,學生需要的一些輔助器材,如桌椅、床、拐杖等都是由學校的教職工親自動手制作的。這些輔助器材的制作標準不僅超過了政府的標準配置,而且依據學生需求制作的輔助器材在實用性方面更加貼合學生的需要。

        四、啟示

        1.重視特殊教育師資的培養和培訓

        香港鼓勵和支持各級師范院校與綜合性院校舉辦特殊教育專業或開設特殊教育課程,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兒童福利機構等單位任教,重視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

        2.優化重度殘疾兒童教育學校的師資隊伍

        重度殘疾兒童教育目的不僅僅是教育,更多的是訓練、治療和康復。香港針對重度殘疾兒童教育的特殊需求,合理配備學校教職員工和各類專業人員(包括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心理治療師等)的比例,保障重度殘疾兒童教養學校的正常教學與治療康復訓練等工作。

        3.開展個性化教學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為每個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包括學習、治療、訓練在內的課程表,實施量體裁衣式的個性化教學。

        4.創設有利于重度殘疾學生發展的環境

        “學校協同家長給學生作適當的生涯規劃,再搭配有效的生態評估與教學”[2],以促進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發展出最高潛能。同時加強宣傳力度,讓全社會都關心愛護殘疾兒童,充分用好政策,積極爭取全社會的廣泛支持,疏通各種就業渠道,保障和拓展殘疾學生的就業渠道,為殘疾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方駿,熊賢君. 香港教育史[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47.

        [2]彭霞光. 中國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六大轉變[J]. 中國特殊教 育,2010(9):3-8.

        第9篇:學校兒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關鍵詞] 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職能

        隨班就讀是基于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納教育,是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實現教育平等的必經途徑,也是發展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重要形式。孟萬金教授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納教育理論:人本特教――以人為本的中國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關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

        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學校為隨班就讀教育的發展提供平臺,為殘疾兒童的學業發展提供保障,是實踐層面支持系統中最核心的環節,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探究學校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的角色與職能,以及如何發揮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在隨班就讀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隨班就讀事業的發展。

        一、學校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性和問題

        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結合起來服務于所有的兒童,讓各類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平等的教育,是保障殘疾兒童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幫助殘疾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重要體現。我國非常重視隨班就讀工作,頒布了各類文件以保證隨班就讀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中,學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學校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性

        我國在1986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19條第2款規定:“普通學校應當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體系。”并要求“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校在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社區教育、家長培訓、選派巡回教師等工作的作用。”

        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所有的支持最終都體現在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上,學校是學生系統性地接受教育的場所。學校是隨班就讀工作開展的實施主體,在履行上級政策的同時,也需做好隨班就讀的工作計劃制定,做好科學的教育管理,合理設置課程方案、科學制定課程標準等工作。

        2.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學校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隨班就讀工作在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基本上實現了殘疾兒童能進入普通學校并接受平等公正的教育。但是,不難發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研究者曾對湖南省部分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了學校在開展隨班就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學校無論是在校園環境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殘疾學生安置、經費保障、教育管理及教學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學校對殘疾學生安排也不太合理,將不同類型的殘疾兒童、不同年級殘疾兒童安置在同一個班級中,導致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質量較低。同時由于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管理,比較容易流失。

        在學校環境建設方面,資源教室是隨班就讀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設施。我國較為成熟的資源教室集中于北京和上海,而且主要存在于小學,很多學校并未配置相應的資源教室。同時,資源教室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資源教室的使用較少、資源教師的專業水平較低等。教師的能力高低是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成功與否的關鍵。調查表明,不少教師不僅缺乏職前特殊教育培養,也普遍缺乏職后特殊教育培養。資金保障是學校環境建設、師資力量培訓、教育管理等的基礎,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導致了學校無法發揮其在隨班就讀工作中的作用。

        二、學校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應有的角色與功能

        1.政策實施與制定者

        在隨班就讀開展過程中,學校扮演著制度、計劃的制定者和政策實施者的角色。學校要認真履行上級政策及任務,同時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和制度,完善各部門管理以及對學生的管理。如明確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目標,對每個殘疾學生制定相應的個別教育計劃。在制定制度與計劃時,學校需要堅持以殘疾學生為本,根據學校殘疾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隨班就讀方式與方法,形成具有學校乃至地區特色的教育模式。

        2.鑒定者

        不同于普通兒童,殘疾兒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更需要關愛和幫助,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殘疾兒童都適合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校應根據國際標準對學生進行全面檢測,將殘疾兒童的治療等各方面情況進行記錄,以便為每一個隨班就讀學生建立完整的個別化教育檔案。同時,每年定期對殘疾兒童進行檢測并記錄情況。鑒定是為了讓孩子及時得到治療并且接受適當的教育。

        3.建設者

        對于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來說,學校提供的方便他們學習生活的軟硬件設備是至關重要的,可見建設者是學校的重要角色。目前大部分學校資源教室的建設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學校需要對這些問題重視起來,及時籌措經費,合理規劃使用經費,為殘疾兒童配備齊全的教育、學具等設施設備,使資源教室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學校是提高隨班就讀師資水平的建設者,學校的重視是基礎、培養是關鍵、檢驗是保障。首先,學校需要意識到師資力量培養的重要性,并且確定隨班就讀師資的培養目標,通過讓隨班就讀教師參加進修及請特殊教育專家進行現場教學指導等多樣化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專項培養。而后,在隨班就讀實踐過程中檢驗培訓的效果及作用。

        4.合作者

        在隨班就讀工作開展過程中,接納殘障兒童的普通學校需要和特殊教育學校、殘障兒童家長以及社區緊密聯系及合作。普通學校可以與特殊教育學校合作,利用其資源優勢,使其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還可以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對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生進行生理和心理康復訓練,并安排專人負責解答普通學校教師的咨詢問題,共同解決存在及新出現的問題。同時,家長是接觸孩子最多的人,需要時刻與教師保持聯系,及時反映孩子的情況,以便教師更好地了解和幫助孩子。

        三、學校如何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發揮應有的角色與功能

        總體來說,目前學校要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中發揮應有的角色和功能,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完善硬件設施,健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

        資源教室等硬件的建設是推動隨班就讀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資源教室是直接為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提供服務的硬件設備,因此,要提高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質量,就需要配備適當的、以服務于殘疾學生需要為核心的教具、學具、玩具等設施設備。由于每個殘疾兒童的情況不同,學校還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并有效運用資金,建立適用于學校隨班就讀發展的資源教室及其他相應的設施。

        2.提高師資水平,保障隨班就讀工作順利開展

        師資水平直接影響到隨班就讀的教學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國隨班就讀師資水平還有待提高,研究數據顯示,對隨班就讀教師進行多樣化的職前、職后培訓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保障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但是,不少學校并沒有這個意識,也未采取過邀請特教專家為教師進行講座培訓等行動。因此,學校里無論是領導還是教師,都要增強加大培養教師專業能力的意識。教師要主動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和本領,積累特殊教育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

        學校首先可以“請進來”:根據國家規定比例,在普通學校配備相應的特殊教育教師以發揮輻射作用,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請特殊教育學校一線教師親臨現場指導;二是“送出去”:學校需要明確師資的培養目標,并制定送培計劃,派送教師去參加隨班就讀或特殊教育的培訓,與不同地區學校溝通交流,吸取經驗,并結合理論和自身實際情況將別人的好做法運用于實踐中;第三,進行“地區內部研討”:學校定期組織教研活動,與特殊教育學校、其他學校定期進行教育教學的探討研究,總結出適合本地區隨班就讀發展的方法。

        3.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隨班就讀質量

        加強科學管理是保證隨班就讀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首先,學校需要積極履行上級部門的相關政策,同時,學校需要根據殘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工作計劃及管理制度。其次,學校需要在入學前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智力、聽力、視力等情況進行檢測與鑒定,從一開始就了解真實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再就是建立隨班就讀檔案資料,并與殘疾兒童家長進行交流并記錄有關資料,同時為每位殘疾兒童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及制作檔案,殘疾兒童所有資料如作業、成績、輔導記錄等資料放入檔案中,以便研究。最后,學校需要制定相應的評估方案,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合理地考察隨班就讀教師教學質量,以了解隨班就讀工作的質量。

        4.加大宣傳合作力度,達成多方共識

        隨班就讀學校需建立隨班就讀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多種形式向孩子們(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家長、教師及社會傳播隨班就讀的作用,增強他們接受特殊教育的意識。

        普通學校需要加強與特殊教育學校的聯系與合作。特殊教育學校應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牽頭隨班就讀教師參加研討,探索隨班就讀教育教學方法,并結合地區特色,創造出新穎實用的方法。因此,普通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的緊密合作是確保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基礎。

        其次,學校需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們的監護者與陪伴者,殘疾兒童的家長及普通兒童的家長對殘疾兒童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的未來。有些殘疾兒童家長并不愿意對外承認自己的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不接受與學校合作。有些甚至雇人在家照看孩子而不是送入學校。同時,有些普通孩子的家長認為班級里面有殘疾孩子會影響到正常孩子的學習及成長。因此,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相互交流,消除普通孩子家長的擔憂,并增強其對特殊教育的了解。同時,與特殊教育學校等機構聯合舉辦殘疾兒童家長培訓班,傳授特殊教育相關知識,幫助殘疾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參考文獻

        [1]賴伙琪.為每個特殊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隨班就讀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4,(02).

        [2]張沖.以人為本,樹立中國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萬金教授創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義[J].中國特殊教育,2008,(09).

        [3]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第三版)[Z].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4]李天順.讓隨班就讀在特教事業中承載更重要的責任――在全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J].現代特殊教育,2011,(01).

        [5]李妍伶.成都市隨班就讀學校資源教室方案建設和運作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6]孫穎.北京市資源教室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13,(01).

        [7]李澤慧.近二十年我國隨班就讀教師培養研究回顧與反思.中國特殊教育,2010,(06).

        [8]郭錫.我國隨班就讀師資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畢節學院學報,2013,(31).

        [9]孫凱凱.如何發揮特教學校在隨班就讀保障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网色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人人爱草免费国产视频 | 婷婷色五月开心综合 |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