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

        第1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中職學校;體育課程;健康課程;“1+3”;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7)33-0040-01

        傳統的中職體育教學模式存在較多問題,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必須對其進行改革。在現有的體育教學模式改革中,體育教師應全力以赴,不斷總結教育經驗,探索新的體育教學方法。創建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借鑒其他學校優秀的教學模式,創新出更適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教學體系。

        一、中職學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練習

        中職體育課的安排形式是兩節課連著上,沒有課間休息時間。大多數教師在第一節課對學生進行體育項目教學,第二節課則讓學生自由練習。而中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差,在自主練習的課堂上很少有學生真正練習體育項目,以致于學生鍛煉身體的目標難以實現。

        (二)運動量少、體能差

        中職學生普遍體質較差,在體育達標測試中不能通過的學生很多,尤其是女生的800米與男生的1000米長跑測試。學生的體質差是因為平常不鍛煉,學生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中職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時,能夠組織學生參加的體育項目本就不多,而班上學生人數較多,每個項目進行時間較長,以至于教學進程太慢,教師也不能顧及每個學生的鍛煉,學生自身也存在偷懶的心理。

        (三)運動技能少

        中職學校每個班級學生人數較多,而學生的運動興趣存在差異,運動基礎也有不同。教師課堂上只能組織一些簡單的鍛煉,這不利于有基礎的學生提高體育技能。而學校要求每個學期學生至少要學習兩種以上的體育項目,為了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接觸兩種以上體育項目,只能將每種項目的學習時間縮短,這使學生無法掌握體育項目的基本技能。

        二、“1+3”教學體系優勢

        “1+3”教學體系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也符合中職學校的學制設置特點,還能發揮體育教師的特長,明確體育教學目標。在這種教學體系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還能使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得到改善。“1+3”教學體系可以使學生每個學期都能學到不同的體育技能,在選修課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體育特長,有助于學校發現體育優秀人才。

        三、“1+3”教學體系設計

        中職學生在入校以后,有四個學期的體育課程,包括一學期的體育規定項目學習和三學期的體育選擇項目學習。

        (一)第一學期學習體育規定項目

        新生入校第一個學期的體育學習屬于體育必修科目,所進行的體育項目也是規定項目,如田徑、身體素質鍛煉。短跑、中長跑、立定三級跳等都屬于田徑類,這些運動項目與校運動會的項目相聯系,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跳繩則屬于身體素質鍛煉的項目。每一個體育項目都應有明確的測試標準,以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為主,增強學生的體質。

        (二)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項目

        中職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有不同特長,根據教師的特長設置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對這些項目進行了解并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從入學的第二學期開始,包括第三學期、第四學期,都屬于體育選修課。這三學期學生選修的體育項目不能重復,每學期開學的第一節體育課在室內進行,教師對所有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進行詳細介紹,之后學生根據個人意愿選擇體育項目。

        (三)組成體育選項班

        學校只有一、二年級有體育課,學校應將所有班級的體育課程集中安排,同一時間段內只能安排一個年級的體育課程。每個體育項目的組成人員既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個項目班級人數最多45人。

        (四)設置達標測試月

        將每年的九月份設置為達標測試月,九月結束前必須對學生進行達標測試,十月份開始進行體育項目教學。在每年開學之初,教師按照原班級帶領學生集中進行測試,在測試之前不進行任何體育項目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練習,在進行項目測試時教師應相互協調,分項測試。

        (五)審報學生體育選修項課成績

        測試完畢之后,將學生的成績單交還給原班級的教師,原班級教師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匯總,并對學生的選項進行標注,以防止下學期學生選擇體育項目重復。體育成績匯總之后,原班級體育教師將其按照原始班級學生人員上報督導。

        (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與校運動會相聯系

        將學生的體育項目與校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如足球顛球、籃球投籃等。

        “1+3”教學體系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發揮教師的體育特長,還有利于中職學校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向曦

             參考文獻: 

        [1]陳建津.淺析互聯網思維下中職體育教學的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5(30). 

        第2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體育教學改革;體育課程;體育俱樂部;高校;高中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3-0005-04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大學和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呈現新的趨向,在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方面,由比較注重社會本位和學科本位轉向比較注重學生主體價值的學生本位;在課程目標方面,體育課程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及人文價值得到進一步重視,體育鍛煉價值和健康相結合成為新的追求;在課程內容方面,更加貼近和注重學生的現實生活,課程情境差異性的不斷提高,大學和高中體育課程內容逐步走向個性化;在課程實施方面,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結合,體育課程的實驗成為師生積極交往、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過程;在課程評價方面,發展性和終結性的課程評價理論成為評價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見大學體育課程與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價值取向、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方面有不少共同點,特別是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已接近大學的體育課程,高中選項教學和學生的體育專項知識技能的熟練程度給大學的體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的異同,找出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的發展趨勢,有助于處理好繼承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的關系,使我國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發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體育課程對比

        1.1 體育課程性質比較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稱《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指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從性質上看均為必修課程;從手段看均為身體練習;從層次上看,大學體育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明顯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況下,高中學生是“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達到健康的目的;而對大學生的要求,顯然是建立在大學生已經掌握和基本掌握了體育鍛煉技能的基礎上,要求大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而不再是“學習”。從最終的目的看高中生通過學習來達到身體的健康,而大學生通過合理的教育和鍛煉,除了達到身體健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體育的素養。

        1.2 體育課程目標比較

        《綱要》和《標準》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改變了傳統的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安排教學時數的框架,根據三維健康觀和體育自身的特點,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方面建立課程目標?!毒V要》對大學生提出的課程目標分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稑藴省穼Ω咧袑W生的課程目標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標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標。大學的發展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所長和有余力的學生確定的,也可作為大多數學生的努力目標”。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為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發展性學習目標”。從兩個層次的目標設置看,均從健康第一的思想出發,力求通過學生的體育鍛煉,去發展身體、提高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1.3 體育課程設置、學習內容比較

        從課程的設置上看,《綱要》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4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綱要》對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沒有統一的規定,只要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力求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并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

        《標準》對高中體育教學設置和內容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將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劃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內容是對全體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共同要求。為了與九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4級學習水平相銜接,《標準》設置了兩級學習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個系列(包括田徑運動,球類運動,體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運動,水上運動或冰雪運動,民族民間體育活動,新興運動6個運動技能系列以及1個健康教育專題系列)。

        高中課程共11學分,198學時(每1學分18學時)。其中田徑1學分,健康教育1學分,為所有學校、學生必須選擇和完成的學分。健康教育的18個學時的1個學分可根據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安排在高中3學年中完成,每學期3學時。健康教育必須單獨安排課時,健康教育課的形式可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多樣進行。

        其他學分可以根據學校及學生條件在田徑類、球類、水上運動、體操類、民族民間體育和新興體育項目中選擇。每個學生應該連續完成18學時的學習時間,才能給予學生評定學分。

        學生可以在某個系列中選擇多個模塊獲得相應學分,也可以在某個系列中的某個模塊中獲得多個學分,如某個學生在籃球模塊1中獲得1個學分后,還可以在籃球模塊2中獲得第2個學分。應該允許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項目?!八搅笔菫椴糠謱W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發展性學習目標。選擇“水平六”的學生必須完成“水平五”的10個學分后才能進一步學習,選修項目在4~6個學分。

        1.4 體育教學方法比較

        《綱要》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而《標準》也提出在繼承傳統體育教學優點的同時,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1.5 體育課程評價比較

        《綱要》中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和課程建設等3個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

        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師業務素養(專業素質、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教學工作量)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可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

        《標準》在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師的要求與《綱要》基本一樣,只不過《標準》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應選擇能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一些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體能的評價:學生體能學習成績評價的內容應有助于促進學生體能的全面發展,各??蓞⒄铡秾W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自行安排。對具體的考核項目,學生可以有一定的選擇權。

        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成績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以及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專項運動技能掌握與運用情況的評價應根據各校和學生選擇的具體運動項目進行,具體的評價內容可以包括規定動作的演示、在教學比賽中學生所學專項運動技能的運用、學生擅長技能的展示。

        學習態度的評價:學生學習態度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上的出勤和表現、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體育活動和健康教育活動的行為表現。

        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的評價:學生情意表現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學生合作精神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健康行為的評價:學生健康行為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如是否吸煙和酗酒、飲食習慣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況、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等。

        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學習評價可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觀察、口頭評價、測驗、技能評定、展示、成長記錄、量表評價等。體能的評價可采用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可采用觀察、展示、技能評定、口頭評價、測驗等方法;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的評價可采用觀察、量表評價、口頭評價等方法;健康行為的評價可采用觀察、口頭評價、量表評價等方法。

        在評價時,要注意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相對性評價相結合。高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成績的評價應采用等級評價制。

        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有教師的評價,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以及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中,體育教師應積極指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并加大學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在成績評價中的比重。

        《綱要》和《標準》對體育課程資源也作了規定。

        2 從比較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

        2.1 教學內容隨就業和終身體育發展

        高校和高中的課程性質比較表明,大學的體育教學必須也應該建立在高中學生學習水平的基礎上。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從目前的體育教學情況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驗正朝這個方向發展;而大學的體育教學顯得有些滯后。高中的體育教學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學習體育的知識、技能”去達到課程的目標。而高校的體育教學已經不是“學習”那么簡單了,它要求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課程目標。這里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合理的體育教育”是要“教給”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還是要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得到需要的東西?筆者的理解是,應該引導學生在自己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基礎上尋找適合于自己鍛煉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教或學”。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體育教學仍然停留在學生“學習體育技術、技能上”,當然“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還需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但實際情況表明,許多大學的體育課,尤其是大一的體育課,通常是教師主動教的多,學生主動學習的少。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目前高中培養的學生達不到《綱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顯示目前高校的體育教學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開展的體育俱樂部學習形式、根據學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狀況選擇學習項目等等教學改革,或多或少達到了《綱要》的要求。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仍然適應不了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2.2 體育形式從有形走向無形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驗結果表明:高中學生通過選項教學,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體育知識技能日益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正在不斷地加強。

        我們在培英中學、高州第二中學、汕頭金山中學、中山紀念中學、佛山第一中學、中山桂山中學、深圳高級中學、增城中學、增城仙村中學等學校進行了3年的課程改革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高于對照班。體育的技術、技能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驗工作已經進行了3年,隨著改革的深入,全國高中將全面進入課程改革的實驗。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驗表明,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和學分管理制,將使高中畢業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從2007年開始,大學新生入學的體育水平將不斷提高,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也有了相當的基礎。再過幾年,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將帶著自己的體育專長進入高校,那時,再讓學生進行選項,再讓學生參加低級的俱樂部形式的學習,恐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勢在必行。到了學生們都身懷體育技術技能、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不斷牢固建立的時候,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價值已經沒有。換一句話說,有形的體育教學形式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無形的體育教學形式將代替目前的體育課,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校體育俱樂部,或者與高校聯姻的各種社會體育俱樂部。

        2.3 學習內容愈顯專業特點和就業、終身鍛煉取向

        第3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Abstract:Along with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s school mentality, the specialized structure,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aise pattern's transformation, treads the teaching link to become the raise application talented person's principal mean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which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urriculum project work saved to locate, the request not to be explicit; The curriculum manages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conf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es and so on questions with difficulty, locates, the flow standard,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to manage, aspects and so on process monitoring, effect evaluation, proposed further standard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link,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reform measure.

        關鍵詞:高校 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Key words:University curriculum project practice teaching

        作者簡介:張冬敏,(1981.10―)女,遼寧建昌人,西安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社會保障精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172-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對高等院校的辦學思路、專業結構、管理方式和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堅持搞好實踐性教學環節既是培養社會所歡迎的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更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所以,高校在建立人才培養模式和深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三部分。

        課程設計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學生掌握了較堅實的專業基礎理論、較廣泛的專業知識和基本實驗方法后,進行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初步形成科學研究的綜合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增強學生職業意識、擴大視野與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設計存在問題分析

        由于長期缺乏規范性制度,當前高校課程設計工作仍存在多方面問題,包括課程定位、要求不明確;課程管理組織工作混亂;教學效果難以評定等方面問題。

        1.課程定位、要求不明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隨之逐步轉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技術知識,高等教育中為部分課程開設了課程設計,即在課程理論授課結束后設置專門的實踐環節。

        多年來,管理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中一直存在著定位與要求不明確的問題。因此教師們只能根據個人理解和本課程的情況自主發揮。于是出現了課程設計內容與課程理論內容相脫節;課程設計題目長年不變;課程教學活動被簡化為布置課程論文作業等問題。

        2.課程管理組織工作混亂

        課程管理組織模式是指教學管理機構,即校、院、系教學管理部門,對課程管理的責權配置和隸屬關系。課程管理組織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效果。

        高校課程管理工作一般由教務處、學院、系三級負責,在教務處的組織領導下,各院系遵照統一的規范,開展教學活動。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由于專業性強、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原因,教務處往往將對課程設計的管理責任下放到學院,由學院組織領導相關課程設計實施工作。但實施過程中發現,課程設計教學往往成為教學管理工作的盲區,使其教學活動前期無人組織,后期無人監控。

        3.教學效果難以評定

        教學效果評定是指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規范標準,通過對課程教與學等教學情況的系統檢測與考核,評定其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作出相應的價值判斷以期改進的過程。教學效果評估是對教學進行檢驗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教學效果評估。

        課程設計由于其教學過程的復雜性,較之考試課程,對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所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如何選擇評估要素、評估內容;確定評估標準;規范評估方法等問題都成為了課程設計教學效果評定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二、課程設計管理規范

        為進一步規范實踐教學環節,保證課程設計教學任務的完成,本文從課程定位、流程規范、組織管理、過程監控、效果評定等方面提出改進課程設計工作的一系列措施。

        1.課程設計的目的與基本要求

        課程設計教學對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學生進行的階段基礎知識或階段專業技能的訓練,實現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培養手段,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檢驗。

        課程設計教學要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思想與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擴展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初步的專業技能為目標。

        2.課程設計的工作程序

        為了保證課程設計任務完成,提高課程設計教學效果,應當理順課程設計程序,明確課程設計各階段任務,指定負責人員,并由專人監控。

        3.課程設計的組織和管理

        課程設計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應由學院、教研室和指導教師共同承擔。

        學院負責組織教研室根據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相應的課程設計大綱;協調與課程設計有關的院(系)內各種資源;審定題目及指導教師;具體組織和管理課程設計環節,檢查課程設計的進展情況及完成質量。

        各教研室應具體制定與本教研室有關的課程設計大綱,組織教師審定題目及設計任務;配合教務處、學院做好各項檢查工作;做好資料的存檔及保管工作;課程設計的保管期限應不少于2年;優秀課程設計應長期保管。

        指導教師應在學期初申報課程設計選題,提出場地、設施使用申請。課程設計開始后,指導學生完成課程設計,按時提交成績,及時向教研室匯報相關情況。

        4.課程設計教學大綱

        課程設計教學大綱是教學計劃所設置的教學環節擬達到的教學目標及具體教學要求,它是安排課程設計教學、組織學生課程設計和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各教研室應制定相應的課程設計教學大綱,經教研室主任審定后,由學院匯編成冊。

        課程設計教學大綱應包括設計的目的和任務;設計的學時和學分;課程設計內容;設計的基本教學要求;課程考核辦法與成績評定;參考資料(課程設計指導書等)等內容

        5.課程設計選題

        課程設計選題要遵循教學計劃對該環節的要求,有利于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題目的深度、廣度和難易度要適當,使學生在計劃時間內經努力能夠完成任務。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優先選擇與生產、科研等密切相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題目。為及時反映管理實踐活動的迅速發展,課程設計題目應不斷更新。

        選題工作應在學期初完成。課程設計題目由指導教師擬定后提交教研室審查批準后實施。每學期各教研室對當學期課程設計選題進行登記匯總,并填寫課程設計選題統計表,由學院匯編成冊。

        6.課程設計指導

        課程設計開始后,指導教師要向學生下達課程設計任務,提出設計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確定設計方案。課程設計過程中,指導教師應隨時檢查并掌握學生的設計情況,解答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完成設計內容。

        7.課程設計考核

        課程設計成績根據學生設計態度、設計任務完成進度、設計任務完成質量綜合評定,也可組織答辯。

        指導教師評定課程設計成績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內容:設計任務完成情況;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情況;設計方案合理性;設計態度優劣;獨立工作的能力高低;設計報告文本格式是否規范等。

        指導教師應認真審閱學生的設計結果,寫出評語,評定成績。課程設計的成績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分評定。優秀比例一般不應超過15%。

        8.檢查與評估

        課程設計檢查與評估工作主要以各教研室自評為主,由學院組織相關專家成立評價小組不定期進行抽查。

        課程設計教學質量評估主要從教學基本條件、教學實施過程、課程設計效果三個層面,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教學管理、教學準備、師資力量、選題、學生工作完成情況、成績評定、課程設計質量等九個方面進行評估。

        知識要求評價是指對課程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獲取新知識的作用效果的評定,可以通過查閱課程設計教學大綱進行檢查。能力要求評價是指對課程設計對學生基礎訓練與設計能力培養作用大小的評定。教學管理評價是指課程設計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相關資料保存情況。師資力量評價是指對課程設計任課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和人均指導學生人數的評定。選題評定是檢查課程設計題目是否符合課程的基本要求與理論課結合緊密;是否深廣度與工作量相適當。成績評定是對評分標準和成績評定公正性的評價。課程設計質量是對設計報告書質量及教學訓練是否達到相關要求的檢查。

        三、結論

        課程設計是學生在完成一門或多門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綜合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查閱相關資料完成方案構思或方案設計計算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既動手又動腦,獨立實踐的機會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鍛煉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專業課的教學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當前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教學組織管理不嚴謹,沒有一套完整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規范及考核體系,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教學質量主要依賴于指導教師的責任心和學生的自覺性。

        為了進一步完善高校課程設計管理制度,提高課程設計教學質量,本文從課程定位、流程規范、組織管理、過程監控、效果評定等方面,提出了課程設計工作的改革辦法。課程設計是實現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培養手段,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檢驗。由學院、教研室和指導教師共同承擔課程設計的組織管理工作。規范課程設計教學大綱、審查課程設計題目、加強課程設計指導、統一課程設計考核標準、定期評估課程設計教學效果等都成為了課程設計管理工作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雪申. 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課程設計的思考[J]. 職業技術教育. 2006(20):37-38

        [2]王哲,郭長俠,董光. 淺談課程設計模式[J].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8):89-91

        [3]姜玉芝. 關于提高本科生課程設計質量的探討[J]. 財經界.2008(5):185-186

        第4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教學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4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教學科目,在小學階段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對課程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和消化,提升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同時還能夠在學生思想道品質形成初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指向,使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全面的認知和了解自己所處的現實和生活,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切實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和綜合素養。

        在新的教學形式和社會發展形式之下,如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在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積重難返的教學問題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著諸多的教學問題,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改進和提升。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現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對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實現課程的有效性教學有所裨益。

        一、現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1.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和約束,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認為講解課程的目的,就是在于讓學生掌握和背誦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課程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導致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功利性教學色彩,只關注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點的講解和灌輸,而忽視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從而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只是一味地跟隨教師的知識點講解,進行機械式的接收和消化,背負著較大的課程學習負擔,根本無法感受到課程學習中存在的趣味和魅力,難以實現課程教學對于學生所應有的陶冶和熏陶作用,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作用的發揮,以及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

        2.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只關注課程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而忽視對于課程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教學情境的創設,使現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呈現出一種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狀態。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無法真正的融入到課程教學環境之中,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接收和理解,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以及學生課程學習效率的提升。

        3.教師的課程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在現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仍然處在傳統課程教學理念的影響和約束之下,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點的灌輸和講授。這種傳統的課程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處境之中,不僅無法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在這種壓抑的課程教學方法壓制之下,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產生一種厭惡甚至是排斥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學生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問題的相關解決策略

        1.轉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理念,全面把握課程教學,提升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切實改進課程教學問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教學。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設計者和主導者,教師個人對課程教學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技能的高低等,對于課程教學能否順利有效的展開與實施,有著根本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從自身出發,嚴格要求自己,加深自身對于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使命的認知和把握。充分認識到在小學階段向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不僅僅是要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講解,更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到課程知識之中,對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和優良品質,進行挖掘和學習,切實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所擔負的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修養的教學使命和教學責任,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問題,提升課程教學水平。

        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活躍課程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的有效性教學。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雖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但同時也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教學特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只有真正激發起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創設有效的n程教學情境,才能夠使學生融入到課程學習過程之中,和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配合和互動,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挖掘。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應該突出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理念,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和事件,引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之中,拉近學生和課程教學之間的距離,活躍課程教學氛圍,創設良好的課程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

        第5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java程序設計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1 Java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手法單一

        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忽視了java語言具有極強實踐性的特征,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加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具體的語法細節上,完全忽視了解決問題的整體思想,從而使學生感覺這門課程學習既“苦”又“枯”。“苦”指的是學習的內容較多,學到的東西不會巧妙的運用;“枯”指的是學生剛剛接觸這門課還沒有產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感到很枯燥。

        1.2學生對課程的難度認識不夠

        傳統的語言教學更加注重對java語言基本語法知識的講解,那些編程的例子也只是用來驗證語法的規則,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語言編程過程中只看到表面的一些東西,卻不知較深層的含義,不能吃透、學以致用,使得學生在學完課程后,只能簡單孤立地做點小程序,學生開發設計能力差,最終不能達到提高學生編程能力的目的。

        1.3實踐能力差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習java目的較狹隘,大多數學生在學習java語言時只注重應試教育忽略了設計的應用和開發,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模仿或者是直接照抄書本上的例子,學習知識點不能做到隨時整理,對系統開發認識概念較模糊。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理論掌握得較好,也能在實驗中實現一些孤立算法,各個知識點之間沒有建立相關串聯,一旦被要求完成一個實際的完整項目時,則會茫然。

        以上諸多問題究其根源是學生學習動力的缺乏,解決的辦法就在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和信心,最好的途徑就是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讓其能力得到肯定和承認,讓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動力。針對于此,有必要對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2 Java教學方法改革對策

        (1)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交錯使用,同時,還參考目前做得較好的培訓機構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以項目為驅動,將知識溶入到實際開發中,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是較理想的。首先,教師在教學時,把課本上的案例教學和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相結合。設計出另一個與此項目類似的新例子,例如:網上訂票系統,此案例和要求學生開發設計的項目有較多相似的地方,大大降低了學生設計項目的難度,有利于學生產生對此課程學習的興趣,帶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設計項目加以劃分。教師要對項目進行合理、科學的劃分,將網上訂票系統劃分為多個部分:用戶登錄、車票信息、車票添加打破購物車中、網上結賬等功能,培養學生在學完書上的案例后對自己設計的項目進行劃分。接著,進行項目設計。課程學完之前的幾周,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分工,仿照教師根據軟件工程的思想,進行系統開發設計。

        (2)強化訓練。在前面內容學習時,要求學生不能用可視化開發工具,而是用記事本寫代碼,每一行代碼都要手寫,這種強化訓練使得學生寫代碼能力大大提高。除了以上提及的教學方法外,還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參觀學習。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每次課后將PPT、程序案例、項目任務、授課筆記、api幫助文檔等資料上傳到校園ftp;利用郵箱課后答疑;為學生提供技術論壇網址等。

        (3)考試是對教學效果的測試手段,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F如今,Java課程的考試還是采用筆試的方法,此項考試模式只是注重考察語言的理論知識,而完全忽略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考察,這樣的考試模式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結合Java的語言特點,除了筆試之外,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還要增加各種考試一級項目設計的考核。這些都將作為最后期末的總成績的一部分。

        3 結語

        總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提高學生程序編程能力,而且更要培養一定的軟件開發和設計能力,有利于今后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Java程序設計作為Java系列課程的墊腳石,學好本門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Java程序設計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注重實踐設計。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將項目教學模式在計算機課程中加以推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

        第6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一w化 包裝結構設計 實訓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226-02

        基于“一體化”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堂的教學質量,還能夠融匯與貫通包裝設計理論知識點與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筆者結合個人實踐教學經驗,對包裝結構設計課程進行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的改革措施展開粗淺的探討與分析,以期為廣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1 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含義

        一體化教學是在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實質就是根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將教學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一體化,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

        有效性教學則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講,高職院校的有效性教學,則是指高職院校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不斷發展自身的職業能力。

        尤其是包裝結構設計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課程,因此,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上,更要注重一體化實訓課程教學的運用,以職業標準為根本依據,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崗位工作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走向就業的能力。

        2 基于“一體化”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有效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2.1 對包裝設計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構建“一體化”模塊

        為了更好的落實與執行一體化有效教學,發揮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作用,首先應該結合包裝設計崗位的職業需求,對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體系進行有效整合,構建“一體化”模式。第一,包裝結構設計專業教師應該與校外實訓基地的負責人緊密溝通、合作,共同制定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包裝結構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包裝設計專業人才教學目標;第二,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應該加重實訓教學比重,即以應用能力為主線,對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改革,讓實訓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學時達到2∶1;第三,包裝設計課程體系設計要體現職業能力系統化培養的特點,以能力為本位,按照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來設置課程模塊,將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按類別分為若干技術或技能模塊,每個技術或技能模塊作為一個教學項目,通過校內包裝結構設計實訓室模擬工作情境,實施項目引導式教學,進而設立相應的工作任務、學習領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在實訓中可以視項目大小、難易程度規定完成的項目時間。

        2.2 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上要靈活運用一體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第一,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可采用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就是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時,教師往往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包裝設計項目直接交付到學生們的手中,讓學生們自己確定項目、制定計劃,并進行自主學習,執行項目計劃,最終給出項目總結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從旁指導。因此,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包裝結構設計項目的每一個實施環節。

        第二,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其實質就是以任務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在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中,如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往往是通過實踐活動去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自己確定任務目標,提出任務要求,對任務進行逐一分析,最后完成任務,進行總結與評價。也正是如此,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們對包裝設計專業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所以,這種教學法最大的優點則在于,充分發揮并提高了學生們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們的個性發展。

        第三,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采用自由討論教學法。自由討論教學法就是在包裝設計實訓課堂上以會議的形式,將學生們召集起來,并讓學生們自由討論,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設想與提案,并做好記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做任何的評價。當談論結束,大家都擁有自己的談論結果以后,再由師生共同進行探討,從而形成一個個豐富且正確的創意點。而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勢則在于訓練了學生們的發散思維,且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2.3 構建并且不斷完善一體化實訓基地的教學條件

        只有擁有完善的一體化實訓教學基地,才能夠為一體化有效教學的實施提供最為基本的保障。所以,各個高校都應該構建并且不斷完善一體化實訓基地的教學條件。各大院校應該針對當今社會對包裝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反復進行調研與研究,切實掌握人才發展與人才需求現狀,進而清楚的了解高校自身應該努力的方向,并基于此對一體化實訓教學條件進行構建與完善。包括:配備相應的包裝、印刷專業器材設備,配套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施,還有模擬包裝印刷企業的環境設計。這樣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可結合器材設備來講解相關的包裝印刷原理,在進行實操演示時,又可以進行理論延伸的穿插,通過理、實交替教學,讓學生“在工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工作”,真正實現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的意義。

        2.4 為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構建“一體化”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檢查學習效果,反映教學水平。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并且落實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就必須為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構建“一體化”的考核評價體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體化”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應遵循考核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相一致的原則,以工作任務為基本主線,以培養學生們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為基本重點,實現包裝設計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訓一體化,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一體化。各大高校在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一體化”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上應該采用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去體現考核的真實性。并且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樣考核評價方式,進一步淡化理論考試,增加職業素養考核,強化實踐技能考核等。

        2.5 加強對包裝結構設計專業教師“一體化”師資力量的培養

        教師一體化程度是直接影響實訓課程有效性的關鍵要素之一,要實現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一體化的有效教學,必須要實現教師的“一體化”。打造具有很高專業理論水平又懂真實包裝制作,具備較強的一體化教學思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一體化教學目標的直接保障,因此構建一體化的師資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各大高校都應給予高度重視。

        3 結語

        正是因為包裝結構設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設計課程,所以,該文筆者才從多個角度入手,對包裝結構設計實訓課程的“一體化”有效教學展開了粗淺的探討,也是希望通過該文筆者的闡述,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行在今后包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上提供全新的思路,提供不同的教學見地,從而大家一起去完善一體化實訓課程有效教學模式,去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佳華.論高職院校包裝設計實訓課程改革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6):177.

        [2] 陶曉峰.高職會計實訓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D].南昌大學, 2009

        第7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1 教學現狀分析與分級教學意義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被確立為國家骨干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后,如何進一步提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的教學質量與內涵,如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和精心謀劃的戰略課題。

        目前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對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采用的是傳統的面向全體學生統一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實行同樣的考核標準。而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專業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地區發展的差異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所帶來的入學時學生智能傾向、認知風格、知識能力的參差不齊,對這種傳統的“統一管理、統一授課、統一考核”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分級教育就是在承認學生差異的前提下,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針對學生不同的智能傾向、認知風格、知識能力等,來構建教學情景和評價體系,因材施教,使學生各盡其能、各有所獲,效率優先,兼顧平等,從而保證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有所長。

        2 分級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

        2.1 學生分級

        學生分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針對智能傾向、認知風格、知識能力不同的個體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情景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實施的時候學生分級的主要原則有兩個:一是個人意愿,即充分尊重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二是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可以通過對基礎知識的評測進行展開,通過個人意愿和測試成績相結合,依據正態分布的規律,把學生分成提高級、基礎級和認知級三層。為了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緊迫感和積極性,學生分級要實行“半期動態分級制”,即在學習課程進行一半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重新分級,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進行學生分級的時候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說分到認知級的學生有沒有自卑心理,要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多溝通,多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更主動和諧的發展。

        2.2 教學目標分級

        根據不同級別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各個級別學生要求應達到的學習目標,以便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例如在進行理實一體化課程《C語言實訓》教學時,提高級學生的學習目標側重放在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基礎級學生的學習目標側重基本知識和基本編程方法的培養,而認知級學生的學習目標則主要側重編程基本知識的認識與了解。

        2.3 教學內容與方法分級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分級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各個級別不同的教學目標,來分別構建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情景、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評級體系等。

        例如在進行理實一體化課程《C語言實訓》教學時,提高級學生的教學內容應側重算法設計、編程思想、知識的綜合應用等,以項目教學法為主開展教學,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站在更高層次上分析和解決問題,鼓勵并引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等,培養學生較好的編程能力與編程素養。基礎級學生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對C語言基本知識、基本技巧的掌握。以項目教學法和案例驗證法為主開展教學,而教學內容要作適當取舍,側重與編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編程技巧的培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編程素養,達到后續課程對C語言知識的基本要求即可。認知級學生的教學內容側重對C語言基本知識的了解和C語言基本編程的體驗,主要以對項目的驗證為主進行開展教學。

        2.4 實訓項目教學分級

        由于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要求的不同,在進行實訓項目開展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級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實訓項目,例如在上面提到的《C語言實訓》課程中進行循環語句學習的時候,提高級學生可以用具體的實際系統進行展開,比如銀行模擬取款系統,基礎級的學生主要用實訓指導書上基本的項目任務進行展開,而認知級的學生主要是通過驗證型的項目進行學習。從而做到分級教學主張的效率優先、兼顧平等的原則。

        2.5 評價考核方式分級

        為了與分級教學相適應,還要根據不同的級別設置不同的評價考核方式,主要體現在評價內容不同和評價方法不同。提高級學生的評價體系以項目完成情況、項目答辯、平時表現法、筆紙測驗法等方式進行?;A級學生的評價體系以項目完成情況、平時表現法、筆紙測驗法等方式進行。而認知級學生的評價體系以作業評分法、平時考核、筆紙測驗法進行。

        3 分級教學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

        由于分級教學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等不同,從而導致了學生的教學班與行政班的不一致性,增加了系部管理的難度,也對課程安排有一定的要求,這就需要系部、教務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的重視和協調。同時可能還會出現提高級學生的驕傲自大、不思進取,而分到認知級的學生有自卑心理,自暴自棄。這些都需要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多溝通,多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實行“半期動態分級制”,即在學習課程進行一半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重新分級,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緊迫感和積極性。

        第8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農村小學 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

        目前,農村小學的體育課大部分還延續著傳統模式。隨著學校教育教學不斷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暴露出一系列的不適應性。深化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形式,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人文教育手段,提倡項目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思維方式,挖掘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作為體育教師,怎樣去上好體育課,從而讓每個學生體驗到體育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呢?

        一、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保持。

        《新課程教學設計》明確指出:“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學生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傳統的體育教學過與重視運動節能的系統傳授,過于強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運動興趣,結果導致學生既沒有很好的掌握運動技能,也沒有激發參與運動的興趣和熱情。

        實際上,學生多學或少學一些運動技能,掌握運動動作是否規范,并不是最重要的(當然,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使學生多學一些運動技能,掌握的運動動作也盡量規范一些。)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是體育課堂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即使學生的運動技能再多,技術動作在規范,如果對運動沒有興趣,不堅持參與體育鍛煉,那么,學了也是白學、學也無用。因此,新課程體育教學觀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放在重要地位。

        二、關注學生的起點,注重個性化發展

        走進學生,關注學生的起點,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實行差異性教學。

        農村小學生大多數是體育中的弱勢群體,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特別大,一些學生甚至對體育有畏懼心理。因此,教師應該走進他們,真切的關心他們,摸清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實際,針對他們不同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身體素質等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擾,提高自覺練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到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以激勵他們的學習體育的動機與興趣。

        由于學生的體育素質差異性較大,我們只有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練習的項目,也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項目、自由編組、自主學習與鍛煉,教師必須鼓勵他們鍥而不舍地堅持鍛煉。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愛好把全班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進行不同項目的練習。按興趣上課使學生的特長從小就有所發展,體育教師針對個人的特長集中、系統、全面的訓練,培養體育骨干。小學生的可塑很強,只有合理訓練,才能使其內在的潛能得到發展,技術水平會不斷提高。

        其次,按性別分組。針對性別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授課內容。女生可以選擇跳繩、玩呼拉圈、羽毛球等授課內容;男生可以選擇籃球、引體向上等授課內容。這樣的授課形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喚醒他們自覺鍛煉的意識,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器材來實施教學與訓練,多想辦法,活用器材設施。

        農村小學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資金短期實現高標準的場地與器材設施,只能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完善和補充,所以,農村小學教師應該著眼于現實,要針對實際情況來實施教學與訓練,不要僅因為設施不充分就不起用這些設施。既然場地和器材短期之內不會有大的改觀,我們就應該把立場放在目前,想辦法怎樣才能把現有的場地器材靈活用好,有的老師可能會因為器材不夠用就干脆不用,結果使學生的各種體育活動受到限制,成了最大的犧牲者。其實大家提高認識,在課堂組織結構上多想想辦法,組織嚴謹些、分組細些,靈活變通之下同樣還是有出路的。

        四、將民間的一些體育游戲融入進課堂教學中,營造出一種自主合作的教學氛圍,讓體育課始終充滿盎然的活力,激發學生熱愛體育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了快樂,學生如何會喜歡上你的體育課呢,小學生都有活潑好動和貪玩的性格特征,在體育課堂上,如果每一節課都按照書本上規定的軌道去走,那也是枯燥乏味的,有時適當地增設進一些傳統的民間體育游戲,這既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創設出了一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營造了一種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如:推鐵環比賽,規定路程、時間和技巧,學生在比賽中得到了各種綜合素質的鍛煉,這既鍛煉了技巧,又鍛煉了跑的速度,這比單一地練習短跑或長跑就有趣得多,同學們也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和鍛煉方式,老師的壓力也得到了減輕。又如踢毽子比賽,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男、女兩組進行比賽,每次比賽分三局:“第一局,男生一次,女生一次,踢毽子數量最多的那方為勝;第二局,每方各踢3次,多的一方為勝;第三局,對踢(又稱盤踢),一次定勝負。”比賽開始,“1個、2個、3個……”在同學們叫喊聲中,比賽的同學越踢越有勁,贏了比賽的同學心里異常歡喜!輸了比賽的同學也覺得很有意思!整個一節體育課都充滿了趣味性,全體參與的意識得到了增強,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總之,提高農村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場地、器材和課堂組織教學幾個方面。如: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是關鍵所在,有了數量充足,思想上進,業務過硬的體育師資隊伍,體育教學質量才會有保證,否則再好的體育硬件設施也是枉然。又如:體育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對全面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大力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我們廣大農村體育教師應克服場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開發各類體育資源,立足課堂,精心設計組織教學,備好上好每一堂體育課,為廣大農村孩子的健康成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小學體育課程標準

        [2]新課程第200期希望出版社

        第9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體育教師 課程改革 教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決定體育教學工作順利完成的根本保證。新體育課程改革帶給體育教師許多全新的教學理念。體育教師對新理念是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將新理念循序漸進地融入體育教師的實際操作,及時發現并解決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是為保證新體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而長期需要做的工作。

        一、解析新課程標準,轉變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

        1.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

        我國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和“片面側重競技運動”的影響,使得體育教師習慣于系統傳授運動技能,過于關注了運動技能的細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眾所周知,體育課程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而不是要培養高水平的運動員,如果我們照搬競技運動的內容和方法來訓練學生,那對學生的健康實際上是弊大于利的。因此,體育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

        2.樹立“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過去學生不喜歡體育或者不喜歡體育課學習,它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體育教學一味地強調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良好的心理感受和愉快的體驗。因此,體育教師應當樹立“學生發展為中心”,重點關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愉快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身體活動和學習技能的過程當中來獲得這種感受和體驗。

        3.樹立“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體育興趣愛好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終身體育”的目標,但體育課程有別于其它的課程,它與學生未來的升學、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興趣對于體育學習尤為重要,因為興趣是人行動的內部的動力,學生只有形成了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他才會去參與體育活動,才會堅持參與體育活動,從而才有可能把體育活動成為自己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體育教師應當樹立“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成運動愛好,使學生自覺自愿的學習體育,并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

        二、新體育課程教學的特點

        1.教學內容選擇要求合理

        新體育課程標準首先是強調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在教學內容上直接體現為,要包含營養、安全、環境等全面的健康知識;還有在五個課程目標中除“運動參與”、“運動技能”之外,教師還要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教學內容熟悉。其次,新課標在所要求的目標上給教師創造、發展留有充分的空間,體育課程標準在各個年齡段都是五個目標和六個不同層次的水平目標要求。

        2.課堂教學組織要求有效

        首先,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要面對運動技能參差不齊、學習興趣不同的學生。目前,我國體育課程資源有限,許多學校體育教學無論在師資、場地器材、班級容量都無法滿足個別教學要求。這對體育教師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和發展學生的興趣帶來很大的難度。新體育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強調的是發展學生學習興趣和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把握好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度。教師一方面要保證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一方面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三、新體育課程的特點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

        體育新課程改革無論在教學認知能力方面還是操作能力方面,都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加深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盡快轉變觀念,改變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把新課程理念轉化到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之中。體育教師必須走出舊的教學觀念的圈子,才能更好走進新課標。

        1.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

        新課標的實施使得許多體育教師感到體育教學失去依托和方向,無所適從。因為,體育教學大綱讓很多體育教師所產生的照本宣科的慣性在短時間內還不會消失。新課程改革將以往的教學大綱改為了課程標準,過去的教學大綱在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評價都有較嚴格的規定,教師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理解課程標準。

        2.加強教學設計的創新

        教學設計是體育課堂教學的藍圖,體育課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事先緊湊有效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改革形式下,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管理方式使得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上可以考慮本地、本校的特色;目標統領課程的體系下,教學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值得體育教師注意的是,新課程對學生的學法提出了重視,這是以往課程改革所欠缺的。以上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教學設計不能死板、過分程序化,創新應該成為新體育教學設計的一大特色。

        3.增強課堂組織管理能力

        很多人認為組織和管理是學校行政人員的責任,其實管理是分層次的,教學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活動。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擔當一個組織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這種能力顯得尤為突出,體育教師首先要思考怎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怎樣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同時還不能忽視教師的決定性作用;課堂的開放不是無秩序,而是需要更穩定的秩序;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興趣學習應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獨立。

        在新課程改革形式下,體育教師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在教學能力上需要提高的地方還很多??傊匀藶楸?,充分考慮學生是教師要堅持的理念,因為體育課程始終是一門以身體活動為載體,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傳承優秀體育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質功能的課程。本質功能決定了體育課程是要以學生為本,要充分考慮學生。也決定了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也是以學生的利益為導向的。

        參考文獻:

        [1]王穎.21世紀初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探析[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1

        [2]陳邦權.師范學生體育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 | 熟女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 |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