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課堂;生活化;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一句話就道出了生活與教育活動之間密切的關系。無論什么學科的教育,其教學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并且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生活和教育是緊密不可分割的整體。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學科的教學工作與生活嚴重脫離,由于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識記而忽視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性。這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使得教學活動偏離了基本的教學目標,誤入了歧途。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些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把握教學活動的正確的方向。事實上,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學科,生物課本上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如果把它們還原到生活中的形態,我們會發現這些知識的呈現方式非常的生動鮮活。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懂得利用生物學科的優勢,把五光十色的生活融入到生物課堂上,這樣往往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一、利用生活現象創設教學情境
包羅萬象的生物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而以生物世界為基礎提煉出來的生物知識卻往往是枯燥乏味的。那么,我們是不是能想個辦法把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同生物課堂聯系起來呢?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現象來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利用鮮活的生活現象和實例來引入生物理論知識,這樣會令生物教學活動不顯得那么呆板枯燥,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有關生態系統的問題時,就在上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播放了兩段資料,一段是有關杜鵑鳥的“巢寄生”的現象,通過圖片、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示了大自然中這種有趣的“巢寄生”現象,另外一段資料講述的是“榕樹和榕小蜂”之間奇妙的關系。通過這兩段來源于生活的有趣的資料,使得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生物體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態系統,從而自然地引入了今天要講解的知識。通過這種有趣的生活現象來創設教學情境,可以發揮生活資料生動、直觀的優勢,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理論知識大有裨益。
二、利用好教材中的生活資料
生物教材是我們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和基本內容,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如今的新教材在內容設置上往往十分重視生活化的元素。就拿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來說,其中很多的內容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學習背景的。例如,醫療衛生保健中的生物知識、飲食健康中的生物知識、農業生產中的生物知識等等。這些以生活資料為背景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知識的切入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然而,教材中作為背景知識的生物資料畢竟有限,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資料內容給學生再適當補充一些資料,從而使得教材中的生活資料顯得更加豐滿,更容易發揮效用。
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是我們開展任何教育教學活動最終的目標,生物教學活動當然也不例外。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傳授一系列理論知識,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實現生物學科的目標,同時,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糖類、蛋白質、脂肪的內容時,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結合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和年齡,為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制定一份一日三餐的健康食譜。如果家庭中有肥胖者,怎樣制定飲食方案,如果家中有高血壓患者,在飲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通過這樣一個任務的完成,使得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現學現賣”,很好地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得學生感受到了課本上知識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有效激發起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
四、利用生活事物和現象設計作業
作業設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對于課堂教學具有不可或缺的鞏固和延伸的作用。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想打造一個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一定要重視作業設計環節的生活化,學會利用一些生活事物和現象為背景來設計作業。例如,我們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一些作業內容:調查目前市場上主要流通的轉基因類食品有哪些?一般的蔬菜大棚會用什么顏色的塑料,為什么?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出現過生態入侵現象等等。結合生活事物和現象來設計作業,可以令作業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做作業在很多時候不再被學生視為任務,而是一項有趣的課外活動。
在生物學科中推進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生物學科本身的發展要求。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把“生活”二字刻入腦中,把生物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為一體,這樣所學習的生物知識才是有價值的,這樣的生物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實現生物學科的價值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國華.淺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J].江西教育,2012年15期.
[2]王永靜.淺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1年11期.
[關鍵詞] 科學教育 生活活動 游戲活動 其他教育活動
自然角中的科學活動
課間小朋友們來到了自然角,觀察各種各樣的綠色植物和一些可以生長變化的種子,以及一些小動物,邊養護、邊做好記錄記錄。孩子們在養護花草的過程中會慢慢認識這些花草,和它們做朋友。在養護的過程中也許有些花草會生長茂盛,有些花草會逐漸枯萎,孩子們的好奇心會促使他們去追尋原因。如:早上幼兒來園時,我對孩子們說:“你們快來看,種子有點發芽了。快來給他喝點水,讓它長得更快些!”這樣,孩子們非常有興趣地給植物澆水,還給水生動物喂食。從而知道哪些花需要天天澆水,哪些花喜歡待在陰涼的地方。他們也會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并且學會一些觀察和記錄的方法,還會培養幼兒對小動物的愛心和責任感。而這些,相信這些都是孩子們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獲得的,真正是快樂獲取的過程。
二.主題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大自然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瞬息萬變,是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室。孩子們更有著天生和自然親近的本能,能夠和大自然親密對話,在幼兒園生活中,我們盡可能給他們提供一些親近自然的機會,在他們的眼里小草是他們的朋友,螞蟻是他們淘氣的伙伴。如: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開展《春天》主 題教育活動,組織孩子們去春游,看桃花,梨花,教師從小池塘捉回蝌蚪,然后再帶回教室,讓孩子們一天一天的看著蝌蚪是怎么樣變成青蛙的、春蠶是怎樣長大、結繭、變飛蛾的。其次,我們還帶他們到幼兒園的種植園地,種植蠶豆、青菜等蔬菜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們可以利用每天的散步時間經常地去關心它們的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與大自然親近,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手、眼、嘴、耳等各種感官真實地體驗著季節的更替,輕松地認識了春天的動植物,了解了陽光與水及植物生長的關系,獲得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探究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綱要》中關于科學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中,多次提到,諸如:利用“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只要教師善于發現、捕捉,就能引導孩子進行他們感興趣的科學活動,獲得他們需要的科學知識,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望與探索精神,使科學教育既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能指導幼兒的生活。“老師,樹上有藍莓”循聲望去原來是一個小朋友拿著老師制作的望遠鏡在觀察班級里窗前馬路邊上的香樟樹“老師你看,樹上有藍莓”我仔細一看原來是香樟樹結的籽,仔細看看還真的有些像藍莓。在寶寶眼里,生活中的未知就是他們需要探究的內容,因此,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品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我看見孩子們對樹上的種子感興趣,馬上引導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同時也制定了觀察的目標,組織孩子一起來觀察、比較發現藍莓和香樟籽的不同點和相像的地方。從那以后,寶寶對種子的關注就更多了。可見,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學會觀察幼兒,觀察他們――感興趣 的話題、活動中的需要、無法解決的問題等,就能從中尋找到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在根據孩子的需要設計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應該遵循“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孩子”的原則。
四.探究話題中的科學內容
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 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的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此外,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性強的材料供幼兒操作、探索,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自己的感官進行探索,還引導幼兒開展小組討論,與其他孩子交換看法,初步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了解了周圍生活中的科技產品及其與人們的關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許多的科學內容中是值得幼兒探究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成分,設計成以幼兒探究為主的活動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探究的需要。如:我們開展了“奇妙的傘”的活動,以生活中常見的雨傘為話題,帶領幼兒觀察一些不同不同材質的傘,了解了一些形狀、大小、顏色、各異的傘。在感知傘的多種用途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中,還感受到了傘的美麗、多樣。在數學活動中通過為幼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使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掌握了6以內各數的數數和形成,能區別高矮、粗細和各種幾何圖形。此外,我們還為幼兒提綱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做到人手一份學具,使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充分利用電化設備,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提高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五.游戲活動的科學設計
角色游戲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兒的喜愛,已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怎樣讓游戲活動不流于形式,能夠幫助幼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心智發展呢?我覺得,首先要了解小班幼兒的興趣、能力,精心準備有效地指導活動區。
幼兒知識經驗相對貧乏,但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有趣內容尤為好奇,經常聽到小朋友談論自己家的車子,便根據幼兒注意時間短、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創設了游戲探索區“停車場”,大小不同的汽車,并進行搭建;停車場:按不同大小汽車自制紅、綠燈玩具兩個。引導幼兒先扮演“小司機”,開不同大小的汽車,另外一名幼兒舉紅燈就要停車、舉綠燈就可以前進。
游戲區角的科學活動 幼兒園活動室中一般都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區角,而科學發現區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在科學區角中,既可以放置一些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沒有完成操作或還有興趣進一步探索的物體,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興趣不斷地補充一些新的物品,供孩子觀察操作。如在《有趣的磁鐵》很早之前小朋友們就發現老師黑板上的磁鐵很神奇,能把紙吸在黑板上。老師提問小朋友們知道磁鐵能吸起什么東西?好多小朋友們都說能吸起任何東西。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磁鐵到底能吸起什么吧~經過猜測、試驗,磁鐵能吸到老師放剪刀的罐子上,能吸到裁紙刀的刀片上,還能吸到剪刀上。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引呢每個地方都不放過哦!每個小朋友手上都有神奇的磁鐵,吸一吸吧~用你手上的磁鐵吸吸我手上的磁鐵~真有趣!讓他們觀察、比較、操作,孩子們由此有了更多的收獲。
這樣的自然角存在的意義有多大呢?怎樣做才能有所改善呢?我想到,比起觀賞性植物,孩子一定會覺得那些每家每戶都在吃的蔬菜等農產品更可親,更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可是,在活動室那么有限的空間里有可能種植農產品嗎?
偶然的機會,我從一間餐廳所建的平臺花園得到啟發,開始計劃利用大班活動室寬大的窗臺來一次小小的“田園革命”。當然,窗臺雖寬,但與大自然的廣闊相比,也只能算是方寸之地,想要營造良好的田園氛圍并不容易。這片“田地”上可以種什么,怎么種,怎樣引導孩子自主管理,這些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種什么
城市的孩子對大自然的了解多來自書本或音像資料,他們對于蔬菜等農產品是怎么來的了解得很有限。因此,當我將班級自然角的“田園革命”計劃說給孩子們聽時,他們都感到新鮮和有趣,并積極響應,有的說想種西紅柿,有的說想種玉米,有的甚至說想要種葡萄。顯然。這片小小的田地滿足不了所有孩子的需求,而且他們也沒考慮到農作物種植的季節性等因素。于是,我提醒他們:“班級的種植區只有窗臺那么大,對于你們想種的農作物,你們考慮過它們是長在地里的還是長在樹上的,有多大、多高,我們這幾種得下嗎?還有,是不是所有農作物都適合現在來種呢?”
接著,我交給孩子們一個任務,回家去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有哪些農作物是適合當季種植的,推薦一種并說出理由。一周后,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專門的“推薦演說”。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關注到了農作物植株大小和種植區面積的協調,也有孩子從農作物管理的便利性或實用性方面來進行推薦。興興說:“我推薦種毛豆,毛豆不會長得太高太大。這個周末我回鄉下奶奶家,看到奶奶已經開始種了。”琪琪說:“我在種子商店看到了菠菜籽,那里的老板說菠菜適合在春天和秋天種植。而且菠菜很矮,窗臺上也可以種。要是我們種上一排,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菠菜了!”就這樣,我們通過調查、討論,解決了“種什么”的問題。孩子們也通過親身到農村體驗、找有經驗的人詢問、和父母一起上網查詢等方式,初步了解到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相關特點。
二、怎么種
農作物品種已經選定,可是,該怎么種呢?全種在泡沫盒里,似乎單調乏味了些。是不是可以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美感的環境,在引導幼兒關注種植區的同時,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呢?
考慮到孩子們有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燈籠的經驗,我們就開展了一次“變廢為寶”的創意活動。從搜索網絡資料、激發創意到討論可行性,從親手繪制設計圖到邀請家長輔助制作,孩子們將原本棄之不用的“廢品”做成了農作物成長的“居室”:有著粉色裙邊的泡沫蛋糕盒是蠶豆的家;木質酒盒中,香菜安然地曬著太陽;將易拉罐橫截并巧妙連接,組合成了動感十足的“韭菜列車”;廢舊的足球、籃球也拿來作為容器,營造別具一格的“青蔥歲月”……在這里。杯盞瓶罐都成了農作物的棲息之所,成就了孩子們小小的田園夢想。
此外,我還在種植區安排了一些有趣的種植小實驗。讓孩子們體驗大自然的奧妙。如,把豆苗種在透明的飲料瓶中,瓶身包上遮光紙,在瓶身上開口,與管子或其他飲料瓶連接,組合成“迷宮”,不久,孩子們會觀察到豆苗在黑暗中摸索著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出口。又如,倒長在簍子里的豆芽、水培芋頭等有趣的現象。孩子們通過觀察對植物的生長條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三、怎樣管理
種子或幼苗種下去后,孩子們充滿了期待。“暗房”里的豆苗能找到出路嗎?土里的種子什么時候能發芽?黃瓜的藤會怎么爬?蠶豆花怎么才能結出飽滿的果實……我將孩子們提出的一系列有關植物生長的問題記錄下來,呈現在“問題墻”上,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時時關注植物的生長變化,主動照料植物。
每天,我都會選擇合適的時候讓孩子們“播報”觀察到的植物生長的最新信息。“今天香菜長出新葉子了!”“土豆居然開出了白色的花!”“黃瓜長出了卷須!”……當然,孩子們觀察到的植物生長情況也并不都是令人振奮的。比如,黃瓜長出了卷須,孩子們提出可以把活動室的簡易書架搬過來,讓黃瓜藤沿著書架攀爬,這樣就不用另外搭架子了。可是,沒多久他們就發現黃瓜的卷須沒有像他們所想的那樣沿著書架向上爬,長長的黃瓜藤還是匍匐在窗臺上。孩子們有些著急了,請我來幫忙。我沒有直接點明其中的原因,而是找來了幾根筷子,讓孩子們拿繩子固定在書架上,再將趴在窗臺上的黃瓜藤搭在書架上。幾天后。孩子們有了重要發現:黃瓜的卷須沒有攀住書架的木條,卻都卷在筷子上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故意問孩子們。“可能因為書架的木頭太寬了,而筷子是細細圓圓的吧?”壵壵試著分析。孩子們好奇地圍著書架,都想仔細看看黃瓜的卷須是怎么纏繞著爬上去的。接下來,孩子們紛紛收集吸管、蘆柴棒等,為黃瓜藤的攀爬“添磚加瓦”。在植物生長過程中,這樣的事時有發生,我也時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等待并引導孩子們自己發現和解決。
植物生長的細微變化時刻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他們為第一朵開出的花喝彩,為忘記澆水而自責,他們也在為番茄搭支架、給菠菜間苗的勞動中了解到這些農產品在擺上餐桌之前發生的故事,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樂趣。
一、精選巧用社會資源,生成深層的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國家規定、地方指導、學校開發的必修課程,各省各地都相繼開發了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教材或資源包。以我校為例,我們有浙江省級的教材《人?自然?社會》;紹興市級的教材《我是紹興人》和學校自編的《養成教育123》。細細研讀這幾套教材,便能切身感悟到教材開發者的智慧和別具匠心。這些教材注重“面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注重滿足本地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活動過程的實踐與創造,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個性色彩。從地方課程資源的角度來看,各縣市綺麗的自然風光都可作為一筆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能與深層次價值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自覺、自發地利用有效資源,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才能得到展示。
紹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在幽靜的巷弄中,尋覓一個個歷史故事或傳說……《走街串巷識路名》這一主題就由此而來。讓學生對紹興“年輕的路”和“古老的路”進行對比,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紹興這座聞名中外的水城,知道了很多河與橋的名字演變成了路的名字,而路名的背后還藏著有趣的故事等,從而激起了學生對紹興的熱愛之情。烏篷船是水鄉獨特的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因此,《交通工具大變遷》這一活動主題就由烏篷船入手,來開展“紹興交通工具的小調查”:過去和現在紹興都有哪些主要的交通工具?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展望未來,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我們該設計、使用怎樣的交通工具?
具有紹興鄉土味的資源還有許多,如《方言土語大轉盤》《唱起老酒謠》《有趣的紹興小戲》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主題。其實,我們身邊的事物本身并不構成資源,只有開掘出事物本身所蘊涵的教育意義,才能使之真正上升為資源,從而開掘出深層的活動主題。
二、即席捕捉自然資源,生成多元的活動主題
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實踐園地,是最值得潛心品味的地方。雪花飄飄時,孩子們能及時感受這難得的冬天厚禮;花壇里的小花開了,我們可一起滿懷喜悅地看花兒那美麗的臉龐;課間,孩子們也會三五成群地欣賞大自然中的每一個變化,毛毛蟲爬出來了,樹葉變黃了,喇叭花開了……這個大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廣闊的空間。因此,在選擇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我們也可引導學生從關注自然生活入手,生成多元的活動主題。
近年來,紹興的市容市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綠化更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紹興的“顯山露水工程”,使市民看到了青山;“環城河整治工程”還了市民一江綠水……可以說,是“綠”美化了紹興。根據這一特點,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緊緊圍繞“人類的好朋友――花草樹木”設計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在實踐中體驗、培養對自然的關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整體盤活家庭資源,生成熟悉的活動主題
人們常說,家是溫馨的港灣,親情的搖籃,是每個人成長的起點。家庭生活是五彩繽紛的,飲食起居、休閑娛樂、消費理財、家庭勞作、老人贍養等都是我們熟悉的話題。如以這些充滿情感的家庭生活為著眼點,就可以不斷生成有特色的主題。
清明節是我國從古代就有的一個傳統節日,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12月,清明節被國務院定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怎樣過好清明節》這一主題活動的開展,就是讓學生通過如:收集清明節詩歌、故事、傳說;調查古代和現代人們選擇祭祀方式的異同等活動來進行研究,并針對調查到的情況談談自己與家人準備如何改變目前的祭祀習慣。讓學生明白在清明節除可向親人表達思念之情外,更應向廣大的英雄、遇難者表達敬意和哀思。
再如,愛是人類生存的美德,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口老齡化”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大社會現象。子女們忙于工作,越來越多的老人感到孤單、寂寞,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和人們的理解……那么,讓這些備受長輩們疼愛的孩子們去走近那些需要關愛的老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關注家中老人的生活現狀著手,延伸到學生對農村老人和城鎮老人生活狀況對比的調查,就可生成《傾聽老人的心聲》《城鎮、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等研究主題。
四、充分關注個體發展,生成鮮活的活動主題
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雖然教師的各種能力在不斷增強,但始終得明白一個道理:離教師最近的“材”就是學生,開展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不能舍本逐末,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顧。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才是課程資源“就地取材”的出發點。要通過各種體驗活動使學生逐漸認識自己,引導學生從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角度去挖掘主題。
動畫片由于其畫面直觀、形象,內容通俗易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于動畫片有著特殊的興趣,如加以深入挖掘,定能對孩子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就是這樣一部深受孩子們喜歡的熱門動畫片。《喜羊羊進我們班啦!》系列活動的開展,可組織學生開展“盤點科學發明”的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課外大搜查,詳細記錄“慢羊羊”和“灰太狼”的發明,并在教室設立科技角,分層放置各種游戲材料,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趣的科技小游戲,如紙陀螺競時賽、扔不破的雞蛋挑戰賽等。
生命彌足珍貴,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維系著社會的穩定,牽動著家庭的幸福,關系著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城市的開發,生活的進步,讓我們擁有了便捷的交通、優美的居住環境。但是一系列新型的安全問題以及那些原本不被人發覺的安全隱患就暴露出來了。根據這一社會現象,可以引導學生生成《安全在我心中》這個主題,讓學生根據這一主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飲食安全知多少”“煙花爆竹中的冷思考”等小課題進行研究。
面對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只要我們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善于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等領域入手去提煉和生成鮮活的主題,就能看到一朵小花、一棵小草所蘊涵的教學價值,“巧婦”也不用“難為無米下炊了”。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讀物;情感
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有了更多的課外時間,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充足的課外時間,把興趣引導到課外閱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意義
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智慧,培養自學能力和良好習慣,而且有利于鞏固學生課內所學的字詞和讀寫知識,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其實,不單語文學科,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借助于課外閱讀的配合與補充。廣泛的閱讀可以使課堂中的新概念、新事物納入學生從課外各種書籍里學習到的知識體系里去。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就會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學生就會覺得知識是使他“頭腦中已貯存”的東西掌握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通過實施“多學科,新知識,教點滲透”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就會不局限于教科書,那么尋找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就會成為自覺的行動。
此外,課外閱讀還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不僅以觀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父母、教師、英雄人物、勞模、科學家,以至同學,而且還以書籍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作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把自己的行為同“理想的化身”相比較,從而評價自己行為的優劣。這些榜樣和楷模,許多都是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獲得的。
二、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形成
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形成受到推薦讀物、閱讀方法、讀書活動等外部條件以及學生的求知欲望、閱讀的志趣、知識的儲備、閱讀技能的掌握等內部條件的制約。有的學生初步具備了內部條件,但是不熟悉有哪些有趣的書籍,因此影響著閱讀興趣的形成。另一種情況是由于求知欲不強,或者由于閱讀技能掌握得不夠,學生不善于理解著進行閱讀,而是囫圇吞棗地瀏覽一遍,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需要加強指導。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很明顯的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產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的性質有密切的關系。據調查,兒童讀書興趣的發展分為以下五個時期:4至6歲是神話傳說期,對于沒有時間、空間限制的神話傳說很感興趣。6歲至8歲是寓言故事期,對于人類生活的法則寓于傳說故事中的寓言故事發生興趣。8歲到10歲是童話故事期,對以實現生活為題材,經由想象所構成的故事產生興趣。10歲至13歲是傳記及傳奇故事期,對于人類謀求生存、征服及開發大自然的緊張冒險故事或傳記故事產生生興趣。13歲至14歲起始于文學期,開始對情感發展有關系的故事產生興趣。這些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三、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1.介紹有趣的讀物,幫助兒童讀好最初幾本書
教師應該首先是課外書籍的積極閱讀者,特別應該熟知優秀的兒童讀物,可以選擇基本有趣的故事書朗誦或講給學生聽,激發他們的興趣,進而引導他們自己去閱讀。當學生開始獨立讀書的時候,應注意關注他們的好奇心理、求知欲等心理特點,考慮到他們的興趣和能力,替他們選擇適當的書籍,幫助他們讀好最初幾本書。開始閱讀時,應根據他們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幫助他們挑選淺顯易懂的故事書,這樣就會逐步調動起兒童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其讀書的信心和興趣。
2.給予自由選擇的余地
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教師要引導他們自主選擇自己愛好的書籍,按自己的步調閱讀,要講求閱讀方法,既讀得快,讀得正確,又不準讀遺漏。總之,一切不要過多干預,要讓學生愉快地閱讀。
3.做好學業指導和生活指導
選擇適合共讀的繪本
書海漫漫,最重要的是配合孩子的程度和個性,挑選有益有趣的好書。例如:孩子由于口語能力尚且不足,最適合讀圖案豐富的繪本。每個孩子天生不同,需求也不同,不要只聽別人說,要自己多讀,在網上找書摘和插圖多研究,也可讓孩子自己選書,或是購買有品牌的出版社引進的精選繪本、本土原創有口碑的繪本。
繪本不僅具有不同的功能,還可在不同地點使用,最適合想把教育融入生活的父母和老師使用。
給孩子選擇繪本的最快速方法
鎖定有品牌的出版社所引進和原創的繪本。
關注得過繪本大獎的書。例如美國的凱迪克大獎,英國的格林納威大獎,亞洲地區的日本雙年插畫獎、信誼幼兒文學獎、香港豐子愷圖畫書獎,等等。這些獲獎作品都是教育專家、出版專家和文學專家從眾多作品里挑選出來的,基本涵蓋了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科普教育等各個主題。有些繪本雖然小朋友乍看并沒感覺,但是很多家長自己看了卻很喜歡,就會拿來和孩子分享,例如《勇氣》,家長給孩子讀這本書,孩子無形中也受感染,遇到事情比較不會退縮,關鍵是挑選適合自己孩子性格和年齡的內容。
先從吸引孩子的繪本開始。什么繪本最受親子師生青睞,可上網輸入“繪本”或“親子共讀”等關鍵詞,就可看到很多網站如當當網、京東網、紅泥巴讀書俱樂部、三葉草故事家族、悠貝親子圖書館等,都有介紹適合共讀的繪本。
根據不同年齡選擇不同材質和形式的繪本。
繪本有各種分類:
以功能區分:包括洗澡書、枕頭書、觸摸書、手制書等。
以材料區分:包括布書、木頭書、塑料書、厚紙板書、有聲書、紙卡書等。
以內容區分:包括家庭生活故事、幻想豐富的寓言童話、校園生活故事、偉人傳記、動植物、大自然的故事、科幻小品、優美的詩歌、冒險故事、游記、幽默笑話、謎語等。
以包裝區分:包括精裝書、平裝書、立體書。立體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原名“可以動的書”“手工操作的書”。
一、營造自然生態教育環境
1.創設綠色世界,讓孩子感受自然,啟蒙幼兒的環保意識
在幼兒的眼睛里,大自然是一個絢麗多姿、充滿無數問題的世界。為了讓幼兒能夠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們幼兒園組織他們走進“綠色的天堂”。走進幼兒園,到處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孩子們親手播種的花草迎風搖曳。春天,我們帶孩子輕輕走在撒滿花瓣的綠色小徑上,觀賞蝴蝶與小鳥共舞;夏天,我們帶孩子圍坐在茂盛的合歡樹下,傾聽蟋蟀與知了鳴叫;秋天,我們帶孩子躺在紅葉林中,拾滿地的彩葉覆于全身嬉戲;冬天,我們帶孩子在翠綠的松柏樹間,擲雪球,打雪仗。一路走來,園內各種張貼環保標志,設置垃圾分類回收箱,顯得整潔又寬敞。
2.營造濃郁生態特色的室內外環境,注重幼兒情感體驗
蒙臺梭利說:“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幼兒的認知結構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幼兒園室內外環境應具有目的性。例如:我班以森林為主題,創設環境。首先,森林是一切綠色生命和大自然小動物生長的地方,師生共同討論:森林里有哪些小動物、植物呢?其次,根據討論結果來動手做。幼兒參與我們選擇了一些廢舊的牛皮紙、掛歷紙拼貼大樹的樹干、葉片和花草。幼兒從家中帶來各種包裝箱改裝鳥巢,懸掛在教室各處,教師再用卡紙做一些栩栩如生的小昆蟲、花草等,走進教室就像走進一個大森林。幼兒動手動腦的成就感和為小鳥找家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覺得特別快樂、特別有意義。幼兒自己都會說,我也是森林王國的一員,我要和森林里的一切做好朋友!隨機我講了沒有森林,將會有沙塵暴,水資源也會遭到破壞等危害,小朋友聽得特別認真,懂得了不能破壞生物,熱愛環保的道理。
為了讓幼兒了解大自然,培養他們對動植物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如在教室里專為孩子們開辟的自然角和動物角,養著許多適合生長的動物和植物,如蘿卜、洋蔥、大蒜、小魚、烏龜、螃蟹、泥鰍、龍蝦等,采用值日制度,讓幼兒輪流照顧、觀察,孩子們因此掌握了許多動植物的知識。我班的孩子對小動物非常感興趣,他們會自己去觀察它們是什么樣的?它們在干些什么?它們和小伙伴在一起住得開心嗎?孩子們用繪畫、記錄等多種方法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并且孩子們生成了自己的討論話題“水里生活著哪些小動物?它們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樣?它們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它們是吃什么長大的?”孩子們通過向爸爸媽媽了解,通過自己的發現,通過老師的幫助,了解了許多有關水生動物的知識。種植和飼養的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從小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二、開展滲透式生態環境教育
1.將教學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加深幼兒對環境保護的理解
滲透式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將生態環境內容滲透到相關學科之中,化整為零地實現其教育目標。如科學活動中,結合“水”“聲音”等內容,讓幼兒懂得干凈的水和安靜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意義,并教育幼兒不喝臟水,不在公共場所和家中大聲喧嘩;音樂活動中,教幼兒唱《愛護小樹苗》等有關環保教育內容的歌曲時,可引導幼兒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去做;語言活動中,選擇兒歌《花兒好看我不摘》等環保內容。各領域以生態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彼此相通,互生互補,成為一種有機融合的生態式教育。
另外,教師要注意以專題環保教育為主,把環保教育作為一個中心點,將環保知識從這一中心點向四周輻射,從一領域切入,兼及其他領域。如我們在大班開展“減少垃圾”的專題活動中,開設了“廢物從哪里來”“廢物多了會怎么樣”“動腦筋讓廢物變寶”等內容,通過展覽、繪畫、利用廢舊材料等讓幼兒進行美工制作以及開展參觀、談話、小木偶表演、小實驗、游戲等有趣的活動,使幼兒了解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護環境必須從我做起,從自身感受中獲得環保知識。
2.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游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真正的發揮,他們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悅和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環境保護教育要寓于各種游戲之中,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受教育。幼兒園開展游戲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商討,利用生活中無毒無害的紙盒、飲料罐、膠卷筒、紙板等廢物,制作游戲材料,讓幼兒懂得“廢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融入真實環境感悟自然
1.在家園一致的互動中,收獲共同的快樂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幼兒園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必須取得家長的支持,讓家長了解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長配合我們注意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如“我是快樂的環保小衛士”這一家園聯誼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帶領孩子一起行動,爭當綠色小衛士,請家長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一方面讓幼兒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吸取豐富的環保知識;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環境污染狀況,感受重視環保的呼聲,從而不斷增強環保意識。
2.利用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強化幼兒的情感教育
幼兒天生喜歡親近大自然,能以自身的感受體驗大自然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均很親切。我們可充分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且在真實的環境中開展活動,能讓幼兒更加深刻地體驗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幼兒園可開展主題郊游與參觀體驗活動等,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發現、探索和學習,引導幼兒注意認識自然環境的瞬息萬變,學會欣賞自然環境的美麗多姿,感知生命的豐富多彩,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激發對自然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培養對環境的關愛之情,體驗環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相互關系。例如:帶領大班幼兒參觀附近河道后,提出“如果造紙廠的污水排放在河道里會怎么樣”等假設,然后共同做實驗――取一瓶受污染的水、一瓶純凈水分別養金魚,讓幼兒觀察總結其結果,進而思考水污染以及怎樣防治污染和愛護生態環境的問題。
關鍵詞:學生;創新戰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26-01
1.情境創設
是情境創設的主導者和調節控制者,活動單設計中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感知,對美術內容盡快了解,產生探究美術的強烈欲望,明確美術學習的目標。教學中,教師首先進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完全的抒發出來,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這樣,既豐富了孩子的情感體驗,也行成了孩子心靈的共鳴。因此,教師應可能的設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創設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運用電教手段,通過音樂和畫面,將蘊含在作品中的隱性情感盡情展示出來,讓孩子感知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美,真心的情感美,精神的高尚、善良、誠摯,從而養成孩子美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教學《鳥和家禽》一課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鳥和家禽的關系,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設置一個有趣的故事,使學生明白鳥、家禽與大自然的關系,讓學生明白了大自然創造了鳥類和家禽,并采用欣賞錄像或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情境,動靜相結合,豐富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為畫出豐富的畫面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2.探究釋疑
探究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鉆研熟悉教材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所提出的每個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伙伴們的相互作用和教師的相機點撥下,思維由淺入深,最終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并有新的發現和啟示,提高其獨立取得知識的本領。從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設疑是引發孩子探究學習興趣,激活孩子積極思維的催化劑。學習美術過程本身是探究與表現客觀事物美的過程。孩子在感受或表現客觀事物美的過程往往會遇到自己所無法解決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就會產生一定困惑。這時,教師適當設疑引導孩子探究解惑,孩子就會豁然開朗,從而興趣勃勃地繼續感受美,從中獲取新的經驗,新的技能。并有新的發現跟啟迪,從而提高孩子獨立學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如在三年級教學《三原色與三間色》一課時,運用課件教學,引出童話故事人物"歡歡",在整個動畫演示過程中,都是由"歡歡"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比如說,三原色有哪些?三間色有哪些?如何調和出三間色?答案在書中,看哪一組回答的最快;電腦中"原色和間色"的動畫演示,以及精美的范畫等,通過教師的設置疑難問題讓學生互變交流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時間跟空間。然后分組討論決定,并動手嘗試調色,從而發現問題,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中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活躍,內在的求知需要得以滿足,為自我表現創新打好基礎。
3.自我展示
這一環節是學生主體性實踐和認識活動階段,是孩子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教學指導時一方面要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照顧到層次不同學生的表現狀況,有針對性地輔導,使孩子對自己能力的提高獲取自信心。特別強調進行合理的想象與夸張,老師不要給學生施加壓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展開思維活動。老師和孩子之間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一些心靈自由的空間,不要限制學生應該怎么畫,而是先給學生一個畫畫的主題,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發揮,去想象,給學生一個無限的空間。不管畫得怎么樣,一開始就要對學生的畫予以肯定,讓學生盡情地畫,讓學生自己通過平常的觀察加上自己的想象去加工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畫畫時,學生會自然流露,隨心所欲,異想天開,我們不要給孩子的心靈加上一些框,圈住學生或者否定學生的天真想法,多提供機會讓孩子想象的源泉無拘無束的奔涌,啟發引導學生去自由想象。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于動腦,又培養了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在學生創作時,不要扼殺孩子作品中所體現與眾不同的東西,多給學生張揚個性、表達內心想法的空間,因為每個孩子對事物的感知和審美會不一樣,體會也不一樣。老師可以通過繪畫、手工、雕刻等活動,訓練孩子的創造能力。在孩子創作前,我都會讓孩子起來自由發言,說說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或者說說你會怎么做,之后,鼓勵孩子大膽創作,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發揮,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如何更好地向孩子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呢?要在課堂教改和技能訓練中來體現,培養孩子用線條、色彩、圖像表現自己的意向和技能。
4.講評延伸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荷花》。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葉圣陶,葉爺爺是哪里人?
生:江蘇蘇州人。
師:對,葉爺爺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生:作家,兒童文學家。
師:不錯,看來你們從上一節課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葉爺爺的寫作風格還記得嗎?
生:語言潔凈,感情樸實。
師: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和語言背后藏著的情感。(板書:語言情感)那《荷花》這篇課文,哪些語言讓你喜歡,這些語言中都藏著葉圣陶爺爺什么情感呢?讓我們翻開課文一起來繼續學習、發現、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畫面,賞荷花之美
1.讀懂大意
師:讓我們循著荷花的清香來到荷花池邊!(屏顯第2自然段)自己放聲讀一讀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邊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讀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邊看到了荷葉、荷花。
2.賞荷葉,讀出畫面
師:讓我們一起來觀賞荷葉。誰來讀讀寫荷葉的句子。
師:(出示句子)自己讀一讀這句話,你腦子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到荷葉很多,荷花池里到處都是碧綠的荷葉。
師:具體是哪些詞讓你感受到荷葉很多的?
生:挨挨擠擠、一個個。
師:你能不能跟大家具體說說,在讀著“挨挨擠擠”這個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我看到荷葉很多很擠,荷花池都擠不下了。
師:(出示荷葉圖)看,荷葉多得怎么樣?
生:池塘幾乎看不見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葉。
師:是呀,緊緊地挨著擠著,你能讀好這個詞嗎?
生:(讀后)我覺得有的荷葉都被擠到旁邊荷葉的底下去了,一層又一層的。
師:是呀,層層疊疊,就像詩中所說“蓮葉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葉數量多,還感受到荷葉的什么特點?
生:荷葉很綠,書上說“碧綠”。
師:碧綠就是綠得――
生:綠得像碧玉一樣,青綠顏色。
師:短短一句話,不僅寫出了荷葉數量多,顏色美,并巧用比喻寫法,(板書:像)寫出了荷葉的形態美,多么生動的語言呀!我們一起想著畫面,輕輕地讀一讀。
3.賞荷花,細品文字
師:(出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讀讀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頂開挨挨擠擠的荷葉,用力地從荷花池中鉆出來。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從荷花池中冒出來。
師:荷花使勁地冒出來,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來,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來,想讓大家看看自己的美麗。
師:想展示自己的美麗,帶著滿心的喜悅和期待出來的呀,請你讀。
生:荷花冒出來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生讀)
師:聽出來了,荷花是充滿了快樂地出來的。同學們,你們看,一個“冒”字把荷花寫活了,多么傳神。讓我們在朗讀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齊讀)
師:“冒”出來的白荷花,有哪幾種形態?
(生交流三種形態,出示三幅圖并引導學生尋找對應的文字)
師:哪些詞讓你感受到了荷花剛剛開放?
生:“才”“兩三片”讓我覺得荷花剛開。
師:你看,短短一句話,用詞多么準確與洗練。(生讀)
師:全開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歡它嫩黃色的小蓮蓬,嫩黃色讓我感覺蓮蓬很可愛。
師:潔白的花瓣襯托著嫩黃的小蓮蓬,多美!正是這種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脫俗的美。
師:寫花骨朵兒的句子,哪些詞讓你欣賞,為什么?
生:飽脹。
師:“飽脹”意思懂嗎?
生:就是吃得很飽,都發脹了,我覺得讓我感受到花骨朵兒鼓鼓的。
師:它正積蓄著力量,準備開出最美麗的花朵,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語言方式
師:作者連用三個“有的”寫出了白荷花三種不同的形態,非常精彩。讓我們在朗讀中再次感受一下這種表達方式。(生齊讀)
師:你從這樣的語言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愛荷花。
師:(板書:喜愛)讓我們把這份喜愛之情和這美妙的語言悄悄珍藏在腦海中吧。(指導試背這一段)
三、欣賞畫面,學用文字,贊荷花之美
師:(多媒體映示的荷花形態)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勢呢?
生:我看到了立著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觀賞美景。
師:還看到了哪些姿勢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葉下,好像怕太陽曬黑了自己。
生:我覺得荷花躲在荷葉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兩朵荷花挨在一起,像兩個好兄弟在聊天。
……
師: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學著書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這幾種姿勢寫得具體、形象些嗎?(出示: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有的,有的……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練習后交流)
生: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賞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葉下,像在乘涼。有的兩朵緊挨在一起,像兩個好兄弟在聊天……香氣輕輕地飄散著。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師:真是千姿百態。難怪作者這樣說――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讀)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真了不起。
師:這是作者對美麗的大自然發出的由衷贊嘆呀!讓我們想象著剛才的畫面,也來由衷地贊嘆吧!(生齊讀)
四、入境誦讀,想象中豐富情趣,品快樂之情
師:(播放音樂,渲染情境)看著,看著,作者深深地沉浸在這美麗的畫面中,看著,看著,他忽然產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
師:荷花,你站在陽光里感覺――
生:我感覺非常溫暖、舒服。
師:一切多么美好。一陣微風吹來――
生:(生接讀)一陣微風吹來……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師:美麗的荷花,你和伙伴們一起在風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覺非常快樂、很溫馨。
師:隨風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覺真是美妙。過了一會兒,風漸漸地小了,風慢慢地停了――
生:(接讀)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
師:靜靜地享受這美妙的清晨,這時,好朋友來了――
生:(齊讀)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師: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魚,還可能會有哪些朋友來與你聊天?
生:小青蛙會過來和我聊天,告訴我昨晚捉害蟲的事。
生:小蜜蜂飛過來,告訴我勞動最快樂。
生:小鳥飛過來,告訴我這兒的景色真是美麗極了。
生:蝴蝶飛過來,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師:頭頂上有陽光沐浴,腳下有池水蕩漾,身邊有朋友細語,多么溫馨,多么舒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份和諧與美好!(生配樂齊讀)
師:過了好一會兒――
生:(齊接)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師:你們說說,看荷花的怎么會變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這樣想象的。
師:是呀,面對這一池美不勝收的荷花,怎能不讓人浮想聯翩,讓人陶醉其中?(板書:想象)
師:同學們,我們讀著課文,讀著這樣優美的、有趣的語言,你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熱愛荷花。
生:作者覺得很快樂。
生:作者覺得很溫馨,很舒服。(板書:熱愛、快樂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拓展延伸
師:其實葉爺爺眼里、心里,帶給他快樂,讓他喜愛的不僅僅是荷花,還有生活中的許多事物,他還這樣寫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學校里看牽牛花,朵朵都有飯碗大,那紫色鮮明極了,鑲上一道白邊兒,更顯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牽牛花,朝著可愛的陽光,仰起圓圓的笑臉。
還有一回,在公園里看金魚,看得出了神,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條金魚。胸鰭像小扇子,輕輕地著,大尾巴比綢子還要柔軟,慢慢地擺動。水里沒有一點兒聲音,靜極了,靜極了……――葉圣陶《詩的材料》)(師生合作配樂朗讀)
2.小結:回歸“情感”與“語言”
師:在葉爺爺眼里,一草一花,一鳥一蟲都是美好的,他對它們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所以他的筆尖才會流淌出這種美的語言。
3.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