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翻譯;核心能力;模塊化
2006年,教育部批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培養翻譯專業人才。至2014年7月,共有152所高校獲得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批準。同年,翻譯本科專業進入教育部高等院校招生目錄,成為正式設置的本科專業[1]。作為語言理論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應用型專業,翻譯專業面臨當前數字化、網絡化和高校大文科改革全面推進的歷史發展機遇,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許多高校在進行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時不重視與技能、應用相關的核心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因此,通過對該類專業課程建設進行改革,從而帶動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是當前外語類專業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基于以上考慮,翻譯專業急需構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就業為導向,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已有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改革,改革和完善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增加應用能力實踐環節,建立完善的實訓基地,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一、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內涵界定
模塊化思想源于工業生產,2005年,德國應用科學大學(FH)開始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以解決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自成體系且各自為政的問題。同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的高校也進行了模塊化課程與應用型專業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模塊化教育傳入中國,并在工程教育領域得以實施應用。一般來說,所謂“模塊”,就是各專業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以技能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設置教學內容。它與現有的專業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打破了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將理論分解到各個技能模塊中去,而把學生暫時用不到的理論知識進行精簡,從而真正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為技能服務[2]。對以技能應用型為核心能力的翻譯本科專業來說,模塊化課程體系以技能分解為框架構建模塊及模塊組合,以職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組織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以下特點:第一,突出核心課程。課程模式不再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打破了固定的學科壁壘,從職業的實際需求出發來組織教學環節,突出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反映了核心課程的概念。第二,設計課程模塊化。課程模塊化既能體現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明確規劃職業生涯,以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三,課程綜合化。教學內容是根據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設置的,因此,不同的模塊都應以突出提高某一能力或技能為目的,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融合為一個整體。
二、翻譯專業核心知識能力結構及相應模塊劃分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保證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結合模塊化教學特點,我們需要緊密圍繞翻譯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從分析翻譯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出發,通過縝密的市場調研獲取從事翻譯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專業綜合能力分解。一般來說,翻譯專業的職業能力包括一般通用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技能實踐能力。一般通用能力指學生從事未來職業工作需要具備的日常知識和技能;知識運用能力指將系統學習的知識理論與日常工作進行結合的能力;技能實踐能力是完成業務工作的基礎,指實踐運用中的各項技能。根據上述界定,可以將翻譯專業課程體系分為三大模塊,即通識課程模塊、理論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模塊。根據三大核心能力對專業課教學體系進行模塊化整合,形成相應的三大模塊,構建全新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一)通識課程模塊
通識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一般通用能力。一般通用能力也稱通用職業能力,是指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3]。通用能力是從業者就業和求職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特別是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包括判斷能力、創造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獲取通用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一般不是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習來獲取的,而是通過學校有意識地引導和開設通識課程及一些實踐環節來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二)理論課程模塊
理論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即理論能力。在四年的大學系統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全面接受翻譯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進而掌握翻譯學科知識、相關學科知識,擁有職業素養。理論課程主要設置在大一、大二,通過兩年四個學期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翻譯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和實踐方向。
(三)實踐應用模塊
實踐應用模塊是培養學生翻譯的專業實踐技能的基礎,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石。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評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作為應用性學科,翻譯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需要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增加實踐教學環節(集中實訓或實習),突出三大核心能力的培養,構建涵蓋認知實習、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體系的框架,徹底改變以原有理論為主的培養模式。
三、突出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在上述模塊化課程體系中,通識課程一般高校均會開設,學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學習;理論課程模塊涉及的課程各高校也均有開設,學生掌握得也較好;實踐應用模塊涉及學校、企業等多類教學主體,教學環節復雜,課程組織實施難度也較大,是當前改革的重點。因此,我們在探究翻譯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建立培養核心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翻譯專業的核心能力包括譯者進行翻譯所需具備的雙語能力、非語言能力、翻譯專業知識、專業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因素[4]。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
創造更多的實踐實戰環節,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力采用引導式、互動式教學法。實踐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技能,提高實際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翻譯水平。
(二)編寫合適的實訓教材
“貼近企業應用實際、適應社會需要、反映現代技術發展趨勢”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色。結合專業方向特色,研究制定符合翻譯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課程實施方案和實訓指導書,鼓勵專業教師在對就業單位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符合實際需要、適應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教材。
(三)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
在學校原有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加強校企合作力度,與翻譯社、外資企業共建課程項目庫、雙師隊伍,添置實驗設備,開設滿足模塊設置需求和綜合性、創新性實踐項目。總之,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學信息化方法不斷創新。除了與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外,還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職業特點,提早進行職業規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翻譯進入職業化時代,職業翻譯教育必須時刻關注翻譯行業的發展及對職業口筆譯員的需求和要求,培養出適應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伍志偉,穆雷.構建翻譯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J].外語教學,2015(1):98-102.
[2]唐英.模塊化課程設計教學管理系統的設計與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尹金金,孫志河.關鍵能力的內涵比較與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26-27.
關鍵詞:網絡工程;模塊化教學;計算機專業;項目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9-0247-02
一、模塊化教學的必要性
計算機專業教學以培養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該目標決定了計算機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對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計算機專業教學應突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應用技能為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科體系為中心,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基礎寬泛,覆蓋知識點多。比較適應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而不能很好地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塊化教學以能力培養為關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已成為一種國際公認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范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將一門課程模塊化,可以充分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主導思想,同時構建一門專業課程完整的應用能力訓練流程,這些“模塊”之間相對獨立,但從整體上看又是互相耦合,彼此聯系的。這樣的課程體系真正體現了教、學、練的統一,體現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能力培養理念。
因此,計算機專業開展模塊化教學將有利于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實現以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專業培養目標,探討計算機專業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對契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二、模塊化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現狀,結合模塊化教學的內涵特點,模塊化教學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設計。模塊化教學以職業需求為基礎,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因此模塊化教學應首先成立計算機專業職業分析調查小組,分析實際工作情況。如通過大量走訪信息產業相關企業、考查兄弟院校等廣泛調研,確定專業對口崗位群,分析各個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對照卓越標準,融合專業新技術形成本專業的能力標準和課程目標。然后再既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目標分解,形成可以量化的模塊,并結合課程設置規律和教學實際對課程模塊進行分類,據此選擇教學內容。
2.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條件。為了使模塊化教學能夠順利實施,實現其教學目標,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模塊化教學突出應用技能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學校必須有足夠的教學設備支持模塊化教學的開展,比如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模擬實訓場地等資源,并充分利用校園網絡開展網上教學,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模塊化教學必須建立配套的師資隊伍,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首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業務素質,形成自身的教學特長。
3.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研究建立合理的模塊化教學評價機制是模塊化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結合模塊化教學的特點和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實際情況,明確模塊化教學評價的核心是專業實踐能力評價。形成學生評價為主,專家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自我評價為輔的多元化體系。根據模塊化教學的知能結構制定適合模塊化教學的評價標準。建立和規范模塊化教學評價制度。
三、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方案
本研究在我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出發點,研究循著“調研確定職業崗位群分析對應的專業能力形成專業能力標準對照能力標準分解知識要素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以項目為導向實施模塊化教學評價模塊化教學方法成效”的思路展開。具體的實施方案如下:
1.確定崗位群,分析職業能力要素。遵循模塊化課程以行業需求為基礎的理念,對計算機的人才需求市場進行調研,確定專業所覆蓋的崗位群,分層次確定崗位。計算機行業的崗位可分為管理崗位群,如項目經理;中高級崗位群,如系統分析員、系統架構員、軟件設計師等;初級崗位群,如測試員、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等。還可以將初級崗位群按技術不同進行領域細分,如將程序員細分為Web程序員、移動程序員、嵌入式程序員等。分析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如測試員需要具備制定測試計劃、開展白盒測試、黑盒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等能力。
2.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專業能力形成本專業的能力標準,確定本專業的能力模塊,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可分為科學知識、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三大能力方面。以專業能力為例,又可細分為軟件分析設計能力、軟件實現能力、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能力、數據庫設計與管理能力、軟件項目管理能力、專業基礎能力等。以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能力為例進行能力要素分解,可將其分解為白盒測試能力、黑盒測試能力、自動化測試能力等等,白盒測試可分為邏輯覆蓋測試、路徑覆蓋測試等知識點,黑盒測試可分為等價分類法、邊界值分析法等知識點,將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的知識點組成軟件測試課程模塊。計算機專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3.以項目為導向展開模塊化教學。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是模塊化教學的主要方法,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逐一覆蓋模塊化課程的各個子模塊知識點,最后形成完整的項目,達到模塊化教學的目標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協作學習。
4.進行模塊化教學評價。模塊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重點強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對模塊化教學進行評價時應綜合考慮教學目標,綜合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學生的最終成績構成為:平時成績*0.2+項目過程成績*0.4+項目報告及答辯成績*0.4。其中,平時成績的評價依據為出勤及課堂表現,項目過程成績的評價依據為項目各個子模塊的實現情況,項目報告及答辯成績的評價依據為最終項目整體的完成、項目報告的完整性。
四、總結
模塊化教學體現了我校轉型發展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計算機專業偏重技能實踐的專業特點,促使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相關人才的需求。(1)教學內容按模塊組織;(2)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3)促進了教材建設:模塊化教學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通常以項目案例為支撐,需要不同課程知識的交叉融合,傳統教材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目前模塊化課程還沒有廣泛推廣的前提下,很難有現成的教材直接用于模塊化教學,因此為了滿足模塊化教學的需要,必須研發適用于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4)避免了知識的重復講授;(5)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本項目的研究是順應我校轉型發展的要求,對提升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譚晨.基于模塊化教學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2]周志明,黃偉九,王興國等.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26(9):116-118.
[3]張慧坤.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模塊化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職業,2012,(6):25-27.
[4]胡洋,蘇琳.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8,(3):142-143.
[5]鄭浩,陶虎,王曉輝.高校模塊化教學模式及其效果評價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439-441.
關鍵詞:模塊化;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一、前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農業學校所在地是玉林,其旅游產業形象日趨明顯,旅游經濟進一步凸顯,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城市田園風光景色秀麗,很多村莊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發展鄉村旅游頗有潛力。近年來,該市旅游部門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推動現代農業與山水、生態、民俗、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迅速。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玉林對具備旅游和觀光農業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對于人才的素質、技能要求也逐步提高。人才需求由原來的單一技能型人才向復合型、全面型、國際型轉變。但由于原來的人才培養手段單一,原有的專業設置存在缺陷致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全面發展存在障礙,學生所掌握技能單一。所形成的職業能力具有局限性,技能缺乏延展度和缺少專業技能核心能力,缺乏繼續學習、創新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因此,我們必須以課程體系改革作為載體推進中我校旅游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以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本位,為旅游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
二、明確課程體系改革主要目標
學校針對社會行業及企業的需求變化,以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為目標,進行課程開發,拓展專業領域,堅持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原則,以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本位,重點培養能適應高標準酒店、旅行社、景點服務等旅游部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人才。
在經過廣泛的行業、企業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然后在與企業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得出典型工作任務,并描述本專業學習領域;再經過試點班級試行,專家的論證后,再形成相對成熟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第一年的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為目標;第二年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為目標;第三年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
三、課程體系改革實施過程
(一)邀請企業專家加入,成立課程改革小組
實施課改,需要團隊的力量,因此首先成立了課改小組。課改小組成員的結構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學校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按1:1比例構成。企業專家為11位,來自當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行社、景區和酒店。目的是有利于了解行業、企業發展動態,廣泛開展市場調研,及時為課程改革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2.本校教師有專業課和公共課教師按2:1構成。專業課教師8位,公共課教師5位。目的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在專業教師和公共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教育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型人才。
(二)明確責任,各司其職
成立課改小組后,明確課改小組成員責任,各司其責,發揮所長。責任具體分配如下:
1.企業行業專家職責
(1)積極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給出指導性意見,努力完成團隊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
(2)定期參與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
2.專業課教師職責
(1)協助帶頭人工作,積極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主持或參與編寫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建設、課件庫、教學錄像、習題集、教學案例、實驗室配套建設;主持或參與該課程的課程標準;
(3)立足課改,積極開展科學研究;
(4)定期參與聽課、評議、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并做好記錄;
(5)定期召集學生座談,及時掌握教學質量信息,搞好課程評估、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質量評估監控工作。
3.公共課教師職責
(1)服務與學生專業崗位能力的提高,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教學有效性和征對性。
(2)主持或參與編寫相關基礎課程的課程標準。
(3)定期參與聽課、評議、教學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等活動,并做好記錄。
(4)定期召集學生座談,及時掌握教學質量信息,搞好課程評估、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質量評估監控工作。
(三)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小組制定調研計劃,到本地相關旅游事業單位以及各星級酒店、旅行社、景點等進行行業、企業調研,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技能要求,分析、研究我校旅游專業教育教學與行業人員素質的關系。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在深入調研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的調研報告,為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四)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提煉典型工作任務
邀請當地旅游事業單位以及各星級酒店、旅行社、景點等11家企事業單位的專家,與旅游專業全體教師一起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參會的實踐專家是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嚴格挑選,平均有10年以上行業工作經歷,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與豐富中、基層實踐經驗。
在實踐專家研討會上,運用頭腦風暴法,實踐專家介紹自己的實踐工作經歷并總結自己職業發展歷程中各階段所擔任的典型工作任務,之后進行分組討論、集體匯總,最終得出了旅游服務與管理(農業觀光經營)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之后,專家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典型工作任務描述進行論證,對于職業崗位職責、職業素質要求等做出明確的要求,并做出相關修改,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
(五)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進而得出專業課程
在實踐專家會上,實踐專家已經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了詳細、科學的描述,專業教師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進而得出專業課程。
(六)成立試點班級,將“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成果投入試驗性實施
成立試點班級,將“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成果投入試驗性實施。創新“體制改革試點班”專業課程體系,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和技能提升,合理開展才藝類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最后對于試點班級課程合理安排聽課次數,召開教學研討會,對試點班級教學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
(七)實施校企對課程體系改革的雙監控、雙評估的質量監控
由企業、行業專家、學者組成隊伍,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發揮在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調整方面的顧問、咨詢、信息交流的作用,并參與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論證工作。“雙監控”是指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對課程教學質量的監控。“雙評估”是指學生的實訓和實習的成績和表現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評估。
論文摘要: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要根據涉外旅游市場的需求來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涉外旅游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通過4個模塊、3個階段、有目的的教學設計明確了教學目的,優化了課程安排,最終達到培養符合涉外旅游市場需求的人才的目標,同時符合涉外旅游專業教育的內在規律和學生個性發展。
隨著我國旅游市場的對外開放,涉外旅游市場迅速發展起來,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高職院校在原有的旅游管理專業基礎上紛紛開設涉外旅游專業。高職教育具有兩個屬性,一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屬性,一為高等教育的屬性。目前,我國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中沒有很好地體現出這兩個屬性,尤其職業技術教育屬性,導致高職涉外旅游專業培養目標不準確,培養方式與就業有差距。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問題,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學校的課程。課程設置指學校為學生所提供的教學科目和教學活動的安排,課程設置的結果就是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性課程體系和實踐性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根據一定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由相關學科知識及實踐環節按一定比例及邏輯順序排列組合而成的知識系統。”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的設置,尤其取決于課程體系的改革和發展水平。
1當前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特點
高職院校的涉外旅游專業從設立之初起,各學校就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尚未對此達成共識,一致認為缺陷不少,問題仍然比較嚴重。
1.1課程體系專業定位模糊
目前,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普遍體現出定位模糊的特點,沒有認清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職業中專的區別,出現兩個極端,部分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齊,使培養出的人才沒有明顯的高職特色,實踐能力達不到要求;部分的高職院校把涉外旅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滿足旅游業大量需要的初級技術職員和一般服務員的層位,為保證高就業率,而不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效指導,學生潛力無法得到可持續的充分發揮。
1.2課程體系與就業脫節
課程體系的制定者對旅游行業和就業市場的了解不夠,閉門造車現象突出。教師到行業從業很少,造成課程體系死板僵化,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需要嚴重脫節。教學手法傳統單一,不能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學生畢業后還要再一次進行實踐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本。
1.3課程體系帶有拼接色彩
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拼裝特色,主要表現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各類課程、外語課程的簡單加和現象,導致涉外旅游專業往往成了旅游管理專業的附屬專業,沒有自己的專業特色。進而造成課程體系的內在聯系性差、系統性差、教學內容的重復、外語課程和旅游專業課程分離現象十分明顯。還有部分的高職涉外旅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過多,涉及的知識涵蓋了旅游專業相關學科的很多內容,學生普遍感覺到什么都學,但到具體應用時卻感覺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識的深度不夠,不能熟練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使自身的發展陷入被動,這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相違背的。
1.4課程體系受教材制約
當前市場上適合高職用的教材很少,受教材制約,導致外語教學與旅游專業知識教學脫節。比如現在在市場上就很難找到適合高職涉外旅游(韓語方向)專業用的教材,現有的大部分都是純語言而沒有結合專業的教材。由于在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考慮教材的問題,導致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只能把語言課和專業課分開開設,能進行雙語教學的專業課很少。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的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有旅游管理和外語兩個專業的簡單疊加,只是簡單地在旅游專業教學中多設置幾節外語課,或者是在外語教學中加入簡單的專業知識;另外一種是完全就搬本科院校的設置方式,基本不考慮高職院校本身的特點。根據高職涉外旅游專業的定位,結合旅游市場的情況和用人單位用人的情況,涉外旅游教學有必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構建具有高職涉外旅游專業教學特色、突職業教育、多學科結合的課程體系。
2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
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一種教學模式。“所謂模塊,就是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將相關的知識組織在一起的結構。”模塊課程體系,是指整個課程結構以模塊化的形式進行構建,根據每一階段的培養目標,將幾門課程組成一個大的模塊,幾個大的模塊組成某一專業的課程計劃,也有人將之稱為板塊。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是根據市場需求先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該目標將課程分解為若干模塊,同時,根據各個職業方向的不同要求,設計出職業方向課程模塊,并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應。模塊課程體系以其靈活性與開放性受到高職院校的歡迎。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如下。
2.1就業導向確定課程體系的目標和內容
就業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瞄準職業方向并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在課程體系中清晰體現;課程設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確定課程內容,每個課程模塊都有明確的就業指導目標,同時兼顧到學生學習發展的規律性。
2.2用模塊化確定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
建設課程體系首先對行業就業崗位的能力進行分解,根據崗位的能力要求將課程進行模塊的劃分,將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為文化素質模塊;再將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課程設計為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應用模塊,以上兩個模塊為專業通用的課程;最后將職業范圍內適用于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設計為滿足就業需要的職業方向課程模塊及職業技術模塊,職業方向模塊易于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銜接。學生潛力培養模塊、專業素養培養模塊和多個職業方向技能模塊合成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
2.3模塊化課程體系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強調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所以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通過選修課程模塊和預實習選擇專業方向的設計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確定好的模塊有的放矢,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所選的模塊上,不斷地鉆研直到精通,強調專項技能的強化。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內容模塊,做出相應的教學要求、指導和評價,讓學生也能負責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活動,主動地學習。
2.4模塊化課程體系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靈活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有很強的靈活性。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專門針對市場上對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來確定一些模塊的學習,這一部分在設置的初期留出一定的時間,到需要的時候靈活設置,適時調整,可以通過選修課程和專業講座等來實現。
3就業導向的涉外旅游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設計
構建就業導向的涉外旅游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要根據該課程體系的特點,并結合涉外旅游專業的特殊性,采取一些措施來進行。
3.1對涉外旅游市場進行調研
作為面向職業和崗位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設計一定要與市場緊緊相扣。構建課程體系之前必須認真分析問題,有計劃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場和企業中去進行調研,確信將要開設的課程是目前企業需要和正在使用的。
首先,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編制過程一定要與企業相聯系進行。組成由校內、校外人士(主要是企業的專家或管理人員相結合的專業委員會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
其次,對涉外旅游企業現狀進行調研,分析涉外旅游專業對應的職業方向,確定職業方向所需知識、能力與態度的教育模塊;分析每個職業方向模塊應具備的專門技能和知識;得出相應的調研結論。
再次,調研人才市場和涉外旅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分析每個方向的人才需求情況;根據調研情況對學生選修人數做調整,有必要的時候要通過競爭來達到合理的學生學習人數控制。
最后,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課程體系目標。設置高職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要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施,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體系改革必須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服務,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進行。
另外,教師也應該增加到行業就業的經驗。教師如果沒有到行業鍛煉的實踐經驗,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的建立就不會符合市場的需要,教學活動也會與就業實際脫節。
3.2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
在市場調研和學科特點分析的基礎上設計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體系首先以旅游市場就業需要為目標,分解目標,逐步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所以,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要考慮涉外旅游市場的需要、教學時問和學科特點幾個要素來進行設計,并且與實踐教學聯系。根據以上這些要素,構建高職高專涉外旅游專業課程體系的具體框架如圖1。
該課程體系的創新體現在4個方面。
(1)充分體現了“理論+實踐”的高職教學原則。此體系中,實踐課程不再是學生學習周期結束后的最后一項學習,而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實踐訓練。第一階段是通過學生到企業預實習的方式進行;第二階段通過周末頂崗實習進行;第三階段通過最后的畢業實習進行。3種實踐方式的成績最終都納入學生學習的總學分中,在學習中,如果學生沒有這3項的學分就無法拿到畢業證書。
(2)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原則。根據涉外旅游市場就業情況的分析確定學習目標,同時兼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素質的培養確定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把從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潛在能力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分3階段完成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能3個方面的培養。根據“基本素質一職業能力一崗位技能”的培養方向,確定每個階段的具體培養目標,然后在目標的指導下確定課程培養模塊,最后分析這一模塊中包含的課程內容,確定具體的課程體系。再根據市場的變化需求,靈活的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對于所有學生都必需掌握的核心內容,采用必修課形式,對于非核心性課程則采用選修課形式,以適應學生之間的差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學習時間上,適當的把暑假時間納入課程體系中。暑假自主學習的時間,由學生自由安排,但是要求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暑假學習制定評價體系納入學分中。現階段高校學生有兩種來源,一類是參加工作后再參加高考的,還有一類是高中文理科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再考入高職涉外旅游專業來學習的,學生的目的性很強,其工作期間的實踐可以算入學分中。高中畢業的學生由于沒有實踐經驗,因而入學第一階段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自己尋找與所申請專業一致的企業進行為期2~6月的預實習,學校通過帶班師傅的鑒定對學生進行考核并且納入學生畢業學分中。通過預實習的過程,讓學生對行業有感性的認識,以后的學習就更加有針對性,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
(4)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同步進行。課程體系設置中加強了外語的學習,但是不是單純的加多外語課程的課時,而是在原有專業課上采用雙語教學,形成外語教學的外語基礎課程到專業外語基礎課程再到雙語教學專業課程的漸進培養方式,旅游專業知識學習與外語學習從原來的分開進行到同步進行轉變。
4就業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支持體系面臨的挑戰
4.1學校教學管理制度
就業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實施,必將對傳統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模式產生較大的影響,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革。
首先,學校學分制度面臨挑戰。由于預實習、周末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加人到學生學分統計中,對學校學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現行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模式面臨挑戰。該體系實施后,由于學生選修與選專業方向的影響導致班級設置會受到影響,班級管理、學生評優等出現新問題。因此,必須建立信息化的學生選課和成績管理系統,排課方式將進行大的調整,選修、重修等也將遇到新問題。
4.2教材
目前,盡管開展高職院校涉外旅游專業的學校為數不少,但教材編寫工作并沒有能很好地滿足高職涉外旅游專業實踐的需要。
首先,專門教材較少。當前高職高專涉外旅游專業教材很大部分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壓縮版,針對高職高專涉外專業的教材很少,這些教材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偏難、偏深,課程內容不同程度交叉重疊。更有一些專業方向,尚沒有相應的專門教材,比如韓語、日語方向等很難找到專業與外語結合得很好的教材,這為課程體系中雙語教學的開展提出了難題。
其次,教材的更新較慢。涉外旅游專業的教材的老化問題嚴重,最新的行業信息難以很快反映到教材中來。教材跟不上課程體系的需要,導致最終出現課程體系向教材“妥協”的局面。限制了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
再次,技能性的教材較少。目前大部分教材普遍強調理論基礎,技術應用性知識少。
4.3師資
課程是靠教師來實施的,合格的高職師資對于課程實施的效果至關重要。目前要實施這一課程體系,師資水平是一個很大的制約。
高職涉外旅游課程體系是應用性的課程體系,教學中也強調應用性,同時它強調外語的應用。它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有旅游理論水平,還要有旅游行業實踐的背景,另外還要有專業外語能力。在專業課教學方面,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應用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同時要能進行雙語教學。不但要懂理論,還要懂實踐,能靈活應用雙語的“雙師型”教師是涉外旅游專業的基本要求,所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能夠進行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質量達不到要求。由于旅游業發展快,知識更新換代迅速,專業教師都比較年輕,因此,專業教師隊伍不穩定,高學歷、高職稱和“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教師未能及時得到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和提高。
關鍵詞: 應用型 模塊化 課程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作為一項發展任務。伴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入,社會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應用型本科高校日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目前隨著區域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高校應用型人才供給與產業、行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據調查顯示:“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1]大學畢業生認為“解決當前就業難的方法”選擇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為“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31.94%)[2],兩項選擇反映了高校課程之于就業價值的缺失,導致學生就業信心缺乏。由此可見,課程改革是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核心。
一、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應有特征
課程體系指在一定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系統。它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這里所說的“課程體系”不涉及系統內部所含各種具體內容,更是對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特點觀照。
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遵循能力本位的課程觀。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和層次定位,這種能力體現在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有效對接職業崗位的實踐要求;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運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能力,包括組織管理、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可見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專業教育,因此課程體系應有自身特色。
首先,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理應體現學術性。“以學科為中心”是當前許多專家學者批評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最大弊病,但學科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教學仍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點。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既要區別于傳統高校而強化應用實踐,又要與四年制高職專業根本不同而立足學科基礎,因此以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為主,融入學科概念、學術元素,建立基于學科指導下的能力本位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應是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準則。
其次,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還應指向職業性。職業性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緊密相隨,是高等教育發展不可回避的價值選擇,它與學術性的關系演進不斷豐富著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內涵,且在當今大眾化背景下被更多地強調。應用型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職業傾向性比一般本科要強,應體現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有機結合。因此課程體系設計既要依據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必要的構建,又需要根據社會職業需求進行課程創新,使課程體系建設與時俱進,有效支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再者,應用型課程體系必須具有靈活性。傳統課程體系因其相對封閉使教學內容和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產業的發展、部門的調整、個性化需求的多樣,使課程處在變革之中,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必須建立自調節機制以順應變化而獲得可持續發展;同時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應留有足夠應付各種變化的回旋余地。這種靈活的彈性課程體系能積極應對各方面變化,避免做出傷筋動骨的改造。
二、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適用于應用型本科教育
基于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特征,探索模塊化設計思路,能有效改善目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國經歷了二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歐美各國通過設立應用型教育培訓機構或學校培養急需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出現英國多科技術學院、法國高等專業學校、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美國社區和技術學院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課程改革是這類學校的重點。博洛尼亞進程以后,歐洲應用型高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實施模塊化,它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3]。“模塊”一詞最初是建筑、計算機等行業的術語,模塊化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的過程,有多種屬性,分別反映內部特性。在系統結構中,模塊是可組合、分解和更換的單元[4]。所謂“模塊化課程體系”,簡單地說,就是按程序模塊化的構想和編制原則編制設計課程體系和課程,使之形成模塊結構。
可以把模塊想象成“積木”,任意拆分和組裝,具有非常靈活的特點。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突破傳統的線性結構,有利于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要求,對學科知識的重新梳理與分解,對原有課程知識點進行優化、重組,避免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利于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強實踐的能力要求,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實施理論、實踐、練習、研討同步式一體化教學模式,達到知行合一;同時有利于針對應用型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對接行業發展和職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開發企業課程,而解決高校課程的相對滯后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和就業取向,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習效果。
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必然是一個對教育性資源重新選擇的過程。縱觀課程發展史,無論是課程理論研究還是課程實踐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即對教育性資源的選擇與更新[5]。按照哪些標準選擇教學課程,如何保證各課程之間合理的平衡,怎樣為每門課程選定最基本的、首要的內容和較次要的內容,避免過于頻繁而倉促地修改?顯然,這是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的焦點,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的永恒主題。
三、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構途徑
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在課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的“模塊化”設計打破了原有學科中心的結構體系,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從“學科一行業一職業”鏈視角,立足于學科基礎,結合行業標準,對接職業需求,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原有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重構,構建出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單元(即模塊),由此彰顯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圖 應用型本科模塊化課程體系示意圖
1.整體謀劃宏觀模塊。宏觀模塊對于某個專業來說,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整體框架,需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要求。因此,要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做好頂層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應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細化人才規格要求,對應職業的職責任務和國家職業標準制定具有專業特點的能力標準。在此基礎上,重新梳理學科專業知識系統,按照基礎服務專業、專業服務行業指向,構建基礎模塊、核心模塊和方向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
2.統籌構建中觀模塊。中觀模塊是整個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核心基礎,它是宏觀模塊構建的基礎,同時是微觀模塊構建的指向。中觀模塊的建設任務就是按照培養目標對基礎、核心和方向三大模塊進行細化,關鍵是根據專業能力標準,確定能力實現課程及合理配置。專業核心模塊設計要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按照產業和行業需求對原有學科知識進行刪減、重組與增設,根據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及重要程度進行教學時數和時間分配。
專業方向模塊是實現與社會行業需求有效對接的橋梁,其設計更鮮明體現了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職業性和靈活性。以職業和崗位群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打造特色化課程群,并根據行業產業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培養方向與“社會及企業”對接、教學內容與“職場及崗位”對接、教學方式與“實踐及實訓”對接,實現校社(會)、校企(業)、校崗(位)協同確定人才培養規范。為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各專業可構建兩三個特色化培養的方向模塊,鼓勵引進高端行業、企業培訓,開設考證類、技能類等課程,設計好交叉復合的模塊課程,開展以企業為主體、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教學模式。
3.精心設計微觀模塊。微觀模塊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石,劃分的依據是專業對應的能力要素。微觀模塊的建設任務就是“模塊化課程”的設計。各教學內容以知識單元為依據構建模塊,改變傳統以線性結構組織教學內容的方式為以非線性結構的方式,將相互之間密切相關或者有邏輯關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學習模塊。“模塊化課程”作為“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每個“模塊化課程”在“模塊化課程結構”中承載著獨特的功能與責任,每個“模塊化課程”必須準確把握本課程的性質、定位與特征。根據每門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整合與重組教學內容,針對課程教學目標中的關鍵知識和能力點進行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
表 新聞學專業基礎課程《廣播新聞采制》的模塊化教學內容設計
該課程打破以章節為單元的傳統課程內容體系,以廣播新聞采制的業務流程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設置四大實訓模塊,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廣播新聞實務操作,貼近媒體的真實需求。每個實訓項目力求盡可能多地涵蓋廣播實務的關鍵知識點,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可擴展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不僅是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模塊化課程”內容的設計,“模塊化課程”之間知識能力結構的系統規劃和優化設計。模塊化不是把原來的課程簡單歸類冠上“模塊”這一名稱,而必定是需要對課程“大動干戈”,可見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改革唯有顛覆性的重塑,才能迎來新生。
參考文獻:
[1]鐘志敏.高校應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N].中國青年報,2007-03-03.
[2]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EB/OL].(2014-01-28)[2014-06-12]http:///p/2837765258.
[3]余國江.課程模塊化: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轉型的路徑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99.
[4][美]KirkKnoernschild著,張衛濱譯.Java應用架構設計:模塊化模式與OSGi[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5]郝德永.課程改革:愿景與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8):100.
一、實驗室安全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難點
高校實驗室研究工作涉及各個領域,實驗儀器種類和實驗手段各有側重,這使得高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應具有多層次、專業化等特點。國外高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規定主要側重實驗儀器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實驗過程中的傷害以及緊急處理內容,規定制定的細節縝密、操作性和實用性強[1-3]。目前國內各高校在實驗室安全教育方面也開展了許多工作。北京理工大學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對新入校本科生進行消防培訓,指導學生親身進行防火、滅火的訓練。北京大學廣泛征求各院系和實驗室相關人員和教師的意見,建立了全面的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體系[4]。盡管如此,受宣傳方式和教育資源的限制,國內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5-7],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8]如下。
1. 普遍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不重視,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書本上,沒有引起工作人員、教師和學生的關注。
2.現有安全管理教育課程體系不成熟,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對象,課程內容不具有專業化、層次化的特點。
3.安全管理教育形式單一,局限于發放安全手冊和講座等傳統形式,不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對此,建立一個完善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體系迫在眉睫,如何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掌握安全防護、防護措施和緊急事故處理應對技能,降低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率,成為高校綜合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課題[9-12]。
二、模塊化安全教學體系
以我校機械與車輛學院為例,針對機械與車輛學院各級實驗室實踐教學任務繁重,具有面向專業廣、儀器設備種類繁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建立模塊化安全教育體系如上頁圖1所示,該安全教育體系具有模塊化、全程化、層次化和多樣化的特點。
(一)模塊化
該安全教育體系可按照內容、研究對象、專業等形式拆分成不同模塊,根據培訓目的和授課對象的不同調整授課內容。比如針對低年級學生,使用事故應力處理模塊和環保教育模塊,對學生重點進行事故應急措施和安全技能培訓;對高年級學生,采用安全教育的專業化模塊,針對高年級學生需要進入各個專業實驗室使用儀器進行學習,重點側重指導他們對儀器的安全操作等內容。
(二)全程化、全員化
安全教育始終貫穿教學、科研活動的全過程。同時,進人實驗室的人員包括教師、學生、實驗室其他工作人員,有時也包括參與實驗的校外人員,涉及人員多而廣,所有涉及人員都要接受必要的實驗室安全教育。
(三)多層次、專業化
學院實驗室涉及的學科眾多、專業性強,層次不同的實驗室人員更替頻繁,甚至有部分風險性高的創新性實驗。安全教育課程應能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條例,比如機械工程專業,專業實驗室內的數控機床較多,需要對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首先進行設備安全操作指導,防火、防電等事故預防措施,以及緊急狀況的處理技能;動力能源與傳動專業,常用到油液等材料,需要培訓學生安全處理實驗廢料等。安全教育不僅涵蓋專業實驗,還包羅人身安全救護知識等。因此還設置了安全救護模塊的課程,請醫護人員現場指導學生如何處理人身傷害等。
(四)多樣化
學校主要通過分發安全知識手冊以及課堂授課等傳統方式對學生和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根據調查發現,學生更偏向于實戰演習和觀看視頻等學習方式,對比傳統的課堂理論授課和宣傳資料發放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甚至認為傳統的方式流于形式化,實用性不高。為此,本課程體系引入多樣化的教育方式,通過舉辦安全知識競賽、學生安全主題小品晚會、安全技能比賽等,加強安全實戰演習訓練,通過培訓學生使用滅火器、危險逃生技巧,模擬火災現場人員疏散,燙傷、燒傷事故急救處理技能等實戰演習;指導實驗室安全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和佩戴,水、電設施的安全操作等,提高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互動性,增強學生的安全管理意識,自救能力和應急事故處理能力。
一、確定課程目標,有的放矢
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們日益提升的生活標準,越來越使得界面設計成為數字信息設計與傳播各個環節中極其關鍵的一環,業界對UI設計師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其工作職能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圖形設計(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主要是軟件產品界面的視覺設計;二是交互設計(ID,Interaction Design),主要設計軟件的操作流程、樹狀結構、交互模型、操作規范等;三是用戶測試或用戶研究(UE,User Experience),其目標恰在于測試交互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圖形設計的美觀性。
(一) 崗位需求分析
從招聘信息來看,崗位需求多為UI設計師、高級UI設計師、Web界面視覺設計師、交互設計師、游戲UI設計師、軟件UI設計師、手機UI設計師等幾類,對專業的要求多集中在美術、設計、人機交互、計算機、多媒體等相關專業。
(二)崗位技能分析
從以上崗位的職責描述及任職資格來看,多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跨學科、綜合性的理論素養和實操能力。具體來說,一是熟練使用Photoshop / Flash/ Dreamweaver / Illustrator等工具軟件;二是精通CSS、HTML語言及其規范,初步了解后臺和程序開發之間的關系和邏輯;三是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良好的設計表現力;四是對用戶體驗有深入理解,具有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儲備。
(三)課程目標分析
依據數字媒體專業定位及培養方案的具體情況,本課程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創新理念和實際動手能力的界面設計人才,通過模塊化教學使學生掌握界面設計的核心理論、本質規律和設計流程,并能夠熟練運用相關軟件獨立完成1-2種類型小型項目的全套界面設計方案,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圖形化界面的設計能力,并使其具備更貼近社會需求的職業素養。”
二、構建模塊體系,提綱挈領
基于以上崗位分析與課程目標分析,將課程內容整合為三大模塊,采用1(基礎理論)+1(技能演練)+3(5選3,專題設計)模式,進行模塊體系的構建。(圖1)
(一) 基礎理論模塊
基礎理論模塊是課程的核心模塊,以廖宏勇編著的《數字界面設計》為基礎進行內容整合,主要介紹界面設計的基礎理論、本質規律與設計方法。
1.認識界面:介紹界面的涵義、分類,界面設計的特征,以及圖形化用戶界面的發展歷程等內容。
2.人本界面:介紹認知與設計的關系以及界面設計中的人因工程,幫助學生了解界面設計準則背后的心理及生理依據,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戶體驗。
3.界面的整體設計:結合具體案例介紹界面整體設計中的分析階段與實施階段,分析階段主要完成用戶與任務分析、市場與目標分析,實施階段包括對象的模型化與界面的視圖設計。
4.界面的視覺設計:與案例分析和軟件應用相結合,介紹界面設計中的隱喻、視覺原理與視覺流程、界面設計的藝術語言,以及界面元素的設計,是基礎理論模塊的重點內容。
(二) 技能演練模塊
技能演練模塊主要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圖形設計軟件Adobe Illustrator的使用,內容包括AI入門、圖形創建、對象組織、圖形編輯、文本編輯、基本外觀、藝術效果外觀等;適當增加其他界面設計軟件的內容,使教學更加貼近行業應用。
(三) 專題設計模塊
專題設計模塊包括圖標設計、Web界面設計、軟件界面設計、游戲界面設計和移動設備界面設計五個部分,其中圖標設計為必選專題,其余四個專題根據個人興趣選修兩個即可,這樣既能照顧學生興趣,又能保證所選專題的學習深度,更契合社會崗位的需求。
三、轉變教學方式,因勢利導
根據各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注重學生參與,強調團隊合作,通過激勵引導,提升設計能力,培養動態思維意識。
基礎理論模塊與技能演練模塊穿行,有效避免了各模塊獨立教學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內容割裂的情況,既能夠將設計理論轉化為內在因素來指導設計實踐,又能為學生掌握軟件基本操作留出足夠的時間。當前兩個模塊的學習結束,開始第三個模塊的時候,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界面設計理論和軟件操作技能。
(一) 集中講授
基礎理論模塊以講授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引導作用,將學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之中,避免因過多的外在形式對學生學習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現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密,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具體到專項技能,盡管綜合素質備受重視,但是人才的綜合素質建立在單項模塊化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特點是融合了多學科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復雜的學習體系會造成重復性的低效率,要保證學生能夠在短期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就需要從課程體系的模塊化開始。
關鍵詞: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就業能力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它融合了電腦操作技能和藝術設計兩個方面,因此在培養人才時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較高。特別是在信息化社會中,電腦技能已經成為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但是,電腦技能在融合了藝術設計相關內容后必然會有較為復雜的知識脈絡,要厘清交叉的新興學科就必須將其模塊化。模塊化可以使學科知識體系化,教師能夠有重點地進行知識講授,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模塊化教學的內涵
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的要求脫節,這就造成了學校培養的人才在能力上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為了改變這種困境,需要將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明晰化,用模塊化的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模塊化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將學科知識體系分成相關的模塊,在模塊的范圍內確定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電腦藝術設計是一門融合電腦操作技能和藝術設計理論的學科,在教學上對理論和實踐都提出了相應的目標。以往的教學以教師為核心,以教材為主,而模塊化課程體系要求轉變這種教育理念,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實踐。模塊化將學習內容類比成工廠的程序性生產,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分都成為單獨的成分,但是在組合后又能夠成為一個整體。它將目標細化,將流程線條化,能夠給人清晰的認知,從而使學生快速了解相關課程內容。
二、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課程模式
模塊化課程模式的建立要結合課程本身的特點,還要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相結合,專業課程在設置上可以將具有相似性的課程合并,整合現有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根據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課程可以模塊化為三個部分:公共基礎模塊、專業技能基礎模塊、藝術鑒賞模塊。
1.公共基礎模塊
電腦技能種類較多,有的技能是社會普遍要求的,有的只是專業需要,因此在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需要將具有公共性的課程分離出來。公共基礎模塊中的相關學科知識是對電腦技能的基礎性介紹,把握這些知識是為未來更深入地學習電腦技能奠定基礎。公共基礎模塊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科基本常識,樹立正確的學科導向。
2.專業技能基礎模塊
專業技能基礎模塊是為了培養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在這一模塊中,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電腦技能操作,特別是相關的軟件模塊與平面設計模塊,學生能夠有側重點地深度研究學科發展的狀況,能夠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學習的專業技能。以Photoshop為例,學生可以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研究軟件在專業發展上的利用途徑。
3.藝術鑒賞模塊
藝術鑒賞模塊是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中的關鍵部分。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除了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的電腦技能,還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藝術鑒賞。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將具有美學培養價值的課程安排在電腦藝術設計教學中,安排專業教師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將鑒賞與教學融合,使學生在領略藝術魅力的同時開闊視野,激發學生藝術設計的靈感。
三、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首先需要明確專業的發展特點,根據學科知識的特征系統優化教學資源,具體而言,就是要將相關的知識系統化,為學生提供一種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安排。當然,在模塊化建構之后還需要采取其他方式保障實施的效果。
1.適應社會需求,完善課程體系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有自身的專業培養目標,在社會中也存在相應的職位與之對應,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社會職位的需求變化,及時完善模塊化教學體系的內容。特別是要根據專業能力培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有步驟地培養相關專業能力。
2.優化師資力量,科學選擇教材
模塊化課程體系建構在宏觀上保證課程結構的合理性,但是課程的實施還需要專業教師利用科學的教材來完成,這就對教材和教師提出了標準和要求。教師應當熟練掌握電腦技能知識,同時具有藝術鑒賞與評價能力,并能夠在模塊化課程教學中改善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選用編排科學的教材,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3.加強教學實踐,融合創新意識
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以往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知識當作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而在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中,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電腦技能方面的知識。同時,學校創建的相關教學平臺能夠有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藝術鑒賞模塊,學生的藝術靈感和創新精神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
作者:尚冬華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段曉允.電腦藝術設計在三大構成中的應用.才智,2014(17).
[關鍵詞]課程體系 軟件技術專業 標準化 模塊化 項目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8-0116-02
[收稿時間]2013-05-21
[作者簡介]周樹語(1974-),男,重慶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碩士,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模式識別。
一、引言
在全球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軟件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致使軟件人才供不應求,軟件技術相關職位已經成為市場的熱點和起薪較高的職位。然而,軟件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專業性強,從業門檻較高,軟件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涌現出新技術和新應用,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高職學生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的認知特點與行業對從業者認知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因素都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
本文提出構建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內容標準化、結構模塊化、實施項目化“三化”特征的課程體系,使其行業特征更鮮明、組織結構更清晰、教學內容更科學。既能有效滿足行業崗位能力要求;又能快速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還兼顧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三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三化”課程體系涵義
1.內容標準化:根據軟件行業相關崗位的國家職業能力標準,結合行業和知名企業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通過分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崗位定位,并制定出定位崗位的崗位能力標準。以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構建軟件技術專業的職業能力模塊,從而確定課程體系,形成課程標準。通過這一過程,國家、行業及企業的職業資格標準已經融入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能緊密結合與行業的崗位能力要求,防止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的脫節。另一方面,崗位能力標準、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也會隨著行業崗位能力要求的變化而作出相應調整。
2.結構模塊化:專業所定位崗位的崗位能力要求之間存在交叉重合,也存在內部的邏輯性。以專業所定位的核心崗位和拓展崗位的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構建職業能力模塊。依據職業能力模塊,解構之前偏學科化的課程體系,重構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在行業主流技術快速更新換代時,通過替換個別課程模塊或部分模塊課程,從而使教學內容快速適應行業技術發展。
3.實施項目化:在課程體系實施時,將來自合作企業的真實項目根據課程目標進行解構、重構得到仿真項目案例,將仿真項目案例分解為任務,用任務串聯知識點,貫通課堂教學全過程,實施時采用“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既體現了軟件行業的行業特征,又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能較快掌握行業主流技術和工具,還能通過從形象到抽象的路徑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二)課程體系構建線路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總的構建線路為:“行業崗位分析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定位崗位能力標準制定職業能力模塊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項目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施課程體系的更新和移植”,具體描述如下:
1.參照國家、行業、企業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行業、企業調研,從而實現軟件技術專業的崗位定位,制定出崗位能力標準,使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建立在堅實的行業崗位能力需求上。
2.依據核心崗位和拓展崗位的崗位能力標準之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在充分考慮變化性的基礎上構建職業能力模塊,將崗位能力標準轉換成職業能力要求,歸口到對應的職業能力模塊下。
3.從職業能力模塊向學習領域進行轉化,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解構真實項目,重構仿真項目案例,以項目任務串聯課程知識點,制定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并應用到軟件技術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
4.隨著軟件行業的快速發展,為適應行業技術進步,勢必對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更新。由于課程體系在構建之初就設計用模塊化結構來適應變化性,因此只需替換易變課程模塊中的相應課程,就能使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快速發展。
(三)“三化”課程體系的實現
在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重慶市軟件行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結合高職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確定以培養應用軟件開發人才為專業主要人才培養目標,兼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進行重慶市軟件行業崗位分析,將軟件技術專業的就業崗位定位于軟件編碼、界面設計兩個主要崗位和軟件測試、技術支持兩個拓展崗位。通過分析、提煉和歸納國家、企業和行業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出軟件技術專業的崗位能力標準,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依據崗位能力標準之間的關聯性,構建出六大職業能力模塊,分別為計算機應用能力模塊、界面設計能力模塊,個體編程能力模塊、軟件開發基礎能力模塊、開發平臺應用能力模塊、軟件工程實施能力模塊。根據職業能力模塊中的職業能力要求,向學習領域轉換,構建出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而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并進行序列化,融入項目案例串聯課程知識點,制定出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標準。
依據課程標準,教學時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發放要素齊全的任務單,明確教學內容,規范教學過程;課程考核與國家、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課證融通”,學生可以選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替代課程考試,目前可實施“課證融通”的職業資格證書包括:軟考“程序員”、“軟件測評師”職業資格證書,微軟系列資格證書,國家工信部的CEAC系列資格證書。“三化”課程體系的構建如圖1。
四、結束語
一方面,在實施“三化”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師生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其教學成效逐漸顯現,學生就業率和對口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也獲得了一些 “三化”課程體系的成功應用案例:如通過增設“開發平臺應用能力”課程模塊中的WPF課程,實現了課程體系向.Net新技術的升級;又如,通過將“個體編程能力”課程模塊的C/C++課程替換為Java課程,將“開發平臺應用能力”課程模塊的.Net平臺替換為Android平臺,實現了課程體系向相近新專業-移動互聯網專業的成功移植。以上實際效果和成功案例證明了“三化”課程體系是行之有效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 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9).
[4] 夏喜英,邢玉林.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原則.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