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

        第1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關鍵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做法;成效;問題;建議;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陽縣自2002年就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并被自治區作為寧夏南部山區的典型區域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投入,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別是2009年以來,把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與農業綜合開發結合起來,組織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梁峁溝坡臺綜合治理,農林牧副全面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區域產業培育、小流域生態治理協調推進,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態顯著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創新思路,提高認識

        彭陽縣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中低產田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業、水利、林業、科技等進行綜合運用,以促進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之路,創立了山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新模式[1]。

        1.2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縣委、政府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加快三個進程,推進四個轉化”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全縣各個流域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踏勘、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編制完成了《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十二五”規劃》。并積極探索以發展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為主,配套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爭取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寬農業綜合開發在南部山區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成為加快推進彭陽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1.3 多措并舉,統籌推進

        通過坡改梯,使人均基本農田擁有面積達1 333 m2以上,采取開挖水平溝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機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設節水示范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2-4]。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載體,統籌規劃各流域單元,以村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林水牧項目捆綁,按規劃要求實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1.4 明確責任,狠抓落實

        對于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一律實行行政干部包進度、包規模,技術干部包技術、包效益的辦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采取打攻堅戰的方式,集中勞力,集中時間,集中會戰,集中流域綜合治理,整村推進,落實到位,探索大規模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2 取得的成效

        3年來,彭陽縣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 835萬元。農業綜合項目的開發實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得到加快發展,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2.1 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營造優質經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換頭嫁接改造666.67 hm2、農田道路防護林20 hm2,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4%,基本上達到荒地林草全覆蓋,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和“山綠、水清、地平”的目標,既涵養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5]。

        2.2 改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近3年累計建成高標準坡改梯田200 hm2,拓寬鋪砂田間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處、建成容量不等的各類蓄水池12個,水保塘壩2座,新打及維修配套機井37眼,鋪設輸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溫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棟。項目區基本實現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耕的田園化格局,旱、澇、漬等障礙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進生態產業鏈形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通過3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培植了一批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如紅茹河流域的辣椒種植、肉牛養殖,長城塬的菌草生產,草廟的紅梅杏,北部山區的苜蓿草收儲加工、林地放養生態雞,彭陽果脯加工等優勢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果、草畜、勞務為主體,特色種植、多種經營并舉的格局,發展后勁持續增強[6]。

        2.4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設施外,還重視軟件設施的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各類農業科技成果,加強對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項目區共舉辦各種培訓班30期3 000人次,實現了10戶農民就有1名農民技術員。紅河鄉上王設施農業示范區是彭陽縣確立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園區之一,占地面積166.67 hm2,重點推廣水泥拱架和鋼竹混合結構2種棚型,共建成日光溫室50棟6.67hm2、移動塑料大棚2 758棟160 hm2,加之引進蔬菜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據測算,僅設施蔬菜一項可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彭陽縣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兼顧了山區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化了農業生產的結構和功能,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3.1 農業基礎環境差,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立項原則有一定差距

        彭陽縣地處寧夏東南邊緣六盤山東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殘塬區,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議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劃分上也應以小流域為單元,考慮到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約1 333 m2的實際情況,建設規模應在連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積控制在2 000 m2以內。

        3.2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與農業并重,治理措施多樣化,高標準農田涵蓋不足

        在小范圍集中成片的農田中,實行水利、農業和科技措施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溝上沿等高線統一放樣,進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風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因此建議將小流域綜合治理也納入高標準農田的范疇,以滿足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

        3.3 投資標準偏低

        一是自籌資金難以到位,導致實際投資標準低于計劃投資標準。二是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相應下降了建設標準。三是山區農田建設成本偏高。由于山區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飯田僅為1 333 m2左右,因此,在農田規劃設計時,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塊進行設計,相應的灌排渠系設置也較為緊密,從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襯砌的工程量與田間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響了實際的投資標準。

        3.4 資金整合程度差,項目開發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整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政出多門而產生的扯皮現象將很難避免。建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部項目資金由一個職能部門來投放,有利于項目的組織實施,有利于建設標準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舒琳.都市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研究與應用[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2] 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 促進農業轉型―對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土地,2013(9):57-58.

        [3] 楊邦杰,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夯實農業轉型基礎―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發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劉峻嶺,劉麗麗,等.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關問題思考[J].中國房地產,2013(20):54-57.

        第2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發達國家的土地整治技術比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術主要包括生態工程技術、環境影響評估技術、信息技術、規劃技術、鄉村景觀保護與重建技術等。德國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紀,在土地整治技術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現已普遍應用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統(LE-GIS),將土地整治的各種數據、圖件和權屬狀況等資料儲存于該系統中。俄羅斯的土地工程技術可追溯到15世紀,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過成立“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土地關系與土地整理問題國際研究會”,提出了統一進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與土地整理的理論與標準,研究景觀的、生態的土地整理設計理論和技術方法。澳大利亞的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重點是因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土地復墾問題,在土地復墾整治的計算機模擬方面取得了大量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視土地生態系統重建研究。Caya等將模糊專家系統模型(FuzzyEx-pertSystem)應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權屬分配得到更多農戶滿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塊總價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須要對地塊的價值進行評估,GIS技術在價值評估中有著很大的優越性。國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術已經比較科學、系統、規范,適應了土地整治實踐的要求。我國土地整治起步較晚,有關土地整治技術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實踐中非常缺乏技術支撐。我國急需從土地整治技術的工程化、標準化、信息化和系統化等方面構建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支撐體系,我國土地整治技術的核心是景觀設計與生態化整治技術。胡靜等為實現運用信息化手段對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對提高項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術支撐,對土地整治工程項目建設監測管理系統進行了研究與設計,從建設一體化監管信息平臺出發,構建了“中央—省級—縣(區)級”三級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王金滿等應用數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軟件的統計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區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測算方法和流程,并為測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鑒;葉艷妹等設計了農地整治中急需解決的路溝渠生態化技術和灌排溝渠生態化設計技術。2008年“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立項了首個土地工程研究項目“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對“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技術、土地整理工程施工關鍵技術、土地整理質量與生態監測關鍵技術、土地整理實施信息化管理技術、東部基本農田優質精細型土地整理技術、中部糧食主產區增量經濟型土地整理技術以及西部生態脆弱區保質生態型土地整理技術”等進行了研究,這也充分說明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適應了時展的需要和趨勢。

        2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目前,土地綜合整治包括:

        ①對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如根據需求和現狀將未利用地改良為農地或建設用地;

        ②對已利用地的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值,如對農地的改良、配套,進行集約化利用,建設高標準農田;

        ③對現狀土地進行土地市場一級開發支持經濟建設,對污染、災毀及破損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筆者基于長期的實踐經驗,結合實際提出了以下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2.1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工程

        非農用地是指農業用地和暫時難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巖、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農村聚落,大、中、小城鎮,工礦區,交通運輸、名勝古跡、旅游、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等占用的土地。我國非農業用地約占國土中面積的22.9%。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指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如水庫、閘壩、堤埝、排灌溝渠等),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農用地轉變為農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工程專項規劃的指導下,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治,對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可以實現資源的積極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資源集中集約化發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在工程中應遵循因地制宜、系統性、整體性和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內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電力、林業、道路等內容。在土地開發工程中應兼顧國家惠農政策,結合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如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等。

        2.2建設用地整備工程

        建設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資(土地開發建設費用)、通過工程手段為城鎮村及工礦等各項建設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載能力或建筑空間,不以取得生物產品為主要目的的用地。據土地所用權特點,建設用地整備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權委托企業,對一定范圍內的現狀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及未利用地)進行統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進行適度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使之達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氣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通電、通路、通訊、熱力、燃氣和土地平整),從而符合建設用地標準的過程。建設用地整備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過一定工程、生物或技術手段,使海域、沼澤或土質難以為建設用地所利用的土地達到建設用地的標準。例如,荷蘭、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將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作為建設用地,需要圍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澤地區的地基承載力較低,當作為建設用地開發時,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積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改善環境衛生狀況。

        2.3污損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損土地是指由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損毀,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來的使用價值和建設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損毀土地。對污損土地進行改良改造區別于其他廢棄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復損毀土地,并通過污損土地利用評價,使其達到農用地或建設用地的使用標準。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是指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環境質量惡化,對空氣、生物、水體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使其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受到影響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措施,對污染土地進行改造使其恢復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按地點可分為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和異位改良改造技術。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即對未挖掘的土壤進行改良改造;異位改良改造技術指對挖掘后的土壤進行處理的過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為物理改良改造技術、化學改良改造技術和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過物理過程的調節或控制,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將污染物與土壤分離或轉化為低毒或無毒物的改良改造過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術有客土和換土技術、蒸汽浸提技術、玻璃化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電動力學技術、熱處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學試劑,使其與土壤中的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如氧化、還原、酸堿、中和、聚合、沉淀等反應,從而使污染物從土壤中分離、轉化、降解成無毒或低毒性物質。典型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有化學淋洗技術、氧化/還原技術、溶劑浸提技術、施入改良劑或抑制劑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動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的過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從而實現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狹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廣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時也包括動物改良改造。

        2.3.2損毀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損毀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土地表土喪失或整個土地毀壞而造成土地第一生產力的喪失。損毀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損毀土地進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復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設和群落建設兩大內容。生境建設是對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為生物群落建造一個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設則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動物,其核心內容是植被。對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對于凸型地貌重塑則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礦山開采造成的土地損毀較為嚴重,對于礦山損毀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剝離—采礦—復墾”一體化工程技術,實現“邊開采,邊復墾”的良性循環。

        2.4低標準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標準農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高標準農業用地可定義為: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耕地,包括高標準基本農田和其他高標準農用地。低標準農業用地變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是通過對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使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使其能達到或基本達到:水源覆蓋實現方田化,灌溉實現節水化,秸稈實現還田化,耕作實現機械化,施肥實現配方化,種子實現良種化,田間道路實現沙石化,農田林網實現網格化,田間種植實現規范化,農產品實現無公害化。

        2.4.2低標準建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建設用地工程。高標準建設用地可概括為: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遵循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及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合理布局各業用地,調整優化用地結構,加強監管,通過科學技術增加對存量土地的各種投入,實現邊際投入等于邊際收入時土地使用價值最大化的利用狀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明顯提高。高標準建設用地建設最終是為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而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結構的優化完善。高標準城市建設要按照城市建設規劃,合理調整城市各業占地布局,嚴格控制大面積囤地現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標準農村建設可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對原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減少或消除農村大片閑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復墾工作。對舊工礦用地進行考證,對廢棄區進行生態修復,拆并不合理采礦區,做好原礦用地生態修復工作。

        3未來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

        21世紀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使規劃、設計、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信息、監測及標準規范等不同領域進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過系統集成與自主創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得到全面提升。未來的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以提高土地質量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實現從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并重的方向轉變。具體發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術將向的綜合化和集成化發展;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全面和深入的應用信息化;利用計算機仿真和模擬土地整治生態變遷;土地整治多源異構數據整合與互操作技術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向生態化、智能化、節水節地型和可視化發展;質量型和生態型土地整治技術將實現針對性、高效性和最優化;土地整治的景觀重塑和恢復工程技術;土地整治監測將從注重數量監測向數量、質量、生態和效益監測發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3.1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傳統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進的工程技術支撐,導致農田路溝渠使用壽命短,土地平整質量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態環境質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區、不同土地類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對于諸如溝渠、道路設計強度、建設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藝、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顯差異,對一些關鍵景觀斷裂點的修復也缺少精細化的工程技術支撐,這些均影響土地整治的可持續性和工程效益的發揮。因此,研發新的適應農田建設的規劃與設計技術,提出專門的精細化土地平整工程技術,應用激光技術進行土地精細平整作業,自主研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材料、新產品與施工工藝,增強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領域將是未來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2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把復墾工程作為礦區開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視礦區生態恢復、景觀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土地復墾、復墾工程與周邊景觀協調以及復墾土地的跟蹤監測與評價。因此,礦區復墾土壤的地表穩定與侵蝕控制技術、土壤結構破壞與污染的重構與修復技術、防治礦山生態災害技術、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技術及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集成技術等是未來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3污染土地修復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污染土地修復工程主要采用實驗室研究—中試或現場試驗研究—大規模工程應用的基本模式,修復基質由單一的土壤修復過渡為土壤和地下水綜合治理,修復技術涵蓋了物理、化學及其生物修復類型。因此,研發綠色可持續單一修復工程技術、多種修復方法耦合聯用技術、研制專用修復設備和藥劑產品是污染土地修復未來發展的趨勢。

        3.4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標準發展趨勢

        第3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近三年來,累計改造中低產田4.3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扶持產業化項目10個,爭取貸款貼息項目6個,通過項目實施改善了農民的生產基礎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扶持了一批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杭錦旗發展現代農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項目實施中的主要做法

        (一)準確選擇項目,嚴把立項設計關。我辦在項目區的選擇上一看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好不好,農業增產的潛力大不大;二看鄉鎮領導班子有沒有開發積極性;三看群眾有沒有積極性;四看項目區內是否有龍頭企業帶動。項目區確定后,規劃設計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的原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以水利工程配套為重點,以道路和林網為框架,水田林路統籌安排,實行綜合治理,嚴格按照自治區、市投資定額等規定的要求,多方征求意見,編制出領導和群眾都滿意的設計方案,保證了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遵守財務制度,嚴控資金使用。在資金管理上,一是嚴格按照《鄂爾多斯市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旗區級報賬實施細則》執行,實行“專戶、專賬、專人”三專管理,推行了縣級報賬制,嚴格履行報賬程序,確保資金的專款專用。二是邀請會計事務所和審計部門對年度項目的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審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斷完善項目庫建設,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完善項目庫管理。一是重視入庫項目的選擇,我辦高度重視項目庫建設。土地治理項目庫圍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選擇鎮鄉和群眾積極性高的,村領導班子有力的地方入庫,同時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需求,優先考慮種植龍頭企業和大戶入庫,給予重點扶持,項目按每年2萬畝的規模,已確定三年的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在入庫時注重選擇相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前景,能帶動周邊農業及相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解決農民就業的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合作社,已入庫的項目財政補助項目22個,貸款貼息項目12個,都是我旗近年優先發展的產業化項目。二是項目庫的管理上,切實加強對項目庫的動態管理,確保儲備庫的不斷充實更新,對已實施、已建成的項目要及時注銷,入庫項目在三年內仍不具備立項條件,則從項目庫內清除,對入庫的項目要定期清查,對已不滿足當時申報條件的項目要及時清理或變更,每年上報的項目需要從項目庫中擇優確定。

        (四)加大信息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為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宣傳工作,我們在每年年初制定了本年度宣傳工作實施方案,下達了具體的宣傳調研內容,制定了目標任務和獎罰措施,為鼓勵大家積極投稿,對在重點新聞媒件采用且稿件內容與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有關的,給予一定物質獎勵。通過深入實地,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撰寫出《杭錦旗現代農業的思考與建議》《注重各個環節確保土地治理工程質量》《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努力搞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文章在各級刊物發表。

        二、項目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0.1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1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36萬畝,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5.3萬畝,年節約水1122.94萬立方米。項目區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基本農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二)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項目區累計改造中低產田4.3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開挖疏浚渠道108.88公里,襯砌渠道113.24公里,建渠系建筑物617座,修筑機耕路248.77公里,通過項目建設,農業灌溉條件明顯改善,通過渠系完整配套,使項目區農田灌溉時間縮短,灌溉所用人工也明顯減少,農作物的有效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改善了道路交通條件,提高了農田機械作業程度,方便了農業生產。

        (三)科技水平明顯提升。項目在狠抓基礎建設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優良的農作物品種,以優質玉米、油料為示范農作物,選用經鑒定、注冊適合當地生產的玉米、油料新品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并聘請農業專家進行全程生產指導、咨詢;圍繞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強對區內種植戶技能培訓,培訓的內容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業機械化作業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培訓630人次。通過科技培訓,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示范和引領作用得到發揮。

        第4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近年來,農八師148團始終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不斷創新思路舉措,科學規劃、打造精品,有力推動了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上檔次、上水平。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搞好規劃設計,不斷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實現了農業綜合開發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飛躍。

        一、加強宣傳,深入發動,充分調動項目職工區群眾的積極性

        始終堅持“圍繞開發抓宣傳、搞好宣傳促開發”的指導思想,切實把宣傳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農業綜合開發整體工作之中。通過宣傳積極爭取職工群眾參與、支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提高項目區干部職工群眾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思想認識,為營造良好的農業綜合開發環境,同時強化宣傳載體的作用,在宣傳的主體、方法、手段上求創新,著力擴大農業綜合開發的社會影響,通過召開職工大會、廣播、電視、板報等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意義,宣傳農業開發政策,大造輿論聲勢,充分調動項目區廣大干部職工群眾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的積極性。

        二、加強項目庫管理工作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建設是農業綜合開發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搞好項目建設的基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是一項長期性、連續性的項目工程,項目庫的建立結合團場連隊的現狀,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通過項目建設使每個項目區之間達到路相通、渠相連、林成網,提高機耕路的通達率和防護林的覆蓋率。同時由于項目要求上報的時間相對較短,要在較短時間內將前期準備工作做實做細,完成高水平的現場踏勘,避免臨時拼湊項目,減少和避免由于前期工作倉促所造成的決策失誤,在短時間內高質量上報項目的有效辦法,就是建立高質量的項目庫,作為滿足農業綜合開發連續不斷進行選項而設立的一項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做好開發規劃的基礎上,擇優儲備項目,擇優篩選,使申報立項工作規范化、經常化。

        三、科學布局,認真規劃

        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在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的功能和作用,以高標準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為切入點,按照有利生產、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的原則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行的目的,切實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工作。一是因地制宜搞規劃,根據項目區的自然條件,突出重點,調整優化產業,進行綜合治理。按照田塊方整化、溝渠標準化、道路網絡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間林網化、灌溉節水化、渠道防滲化、作業機械化進行規劃設計,并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廣納民意搞規劃。充分聽取項目區職工的意見和建議,遵循他們的種植傳統,在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完成項目初步規劃,進行公示后進一步完善。三是邀請專家搞規劃,邀請農業、水利等部門的技術專家,對項目區進行系統考察,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系統規劃,確保項目區"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做到項目區結構調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廣科學合理。

        四、嚴格施工管理

        在項目實施中,始終把“質量第一,規范施工,力爭質量管理創優,工程施工創優”作為工程建設的目標,建立、健全了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做到程序清晰,有章可循。工程質量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施工單位是否按圖施工,是否按規范施工,為此,農發辦的工程技術人員,長期駐守在工地,督促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有關質量標準進行施工,對工程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使各施工單位真正能夠做到目標明確、程序清楚、組織合理。各施工單位均配備了現場技術負責人、安全員、質檢員,切實履行好自檢自查的職責。此外,按照“三控制、兩管理,一協調”的原則,授權監理公司,全權委托監理公司負責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監理公司派出了一名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工程師常駐工地進行現場巡視檢查,對施工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對基礎處理等關鍵隱蔽工程實行旁站監督施工。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為了督促監理、施工各方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責,我們將工程建設質量的好壞,工程進度的快慢與施工、監理單位的經濟效益緊密掛鉤,使得利益與風險同存,從而確保工程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如期進行。

        五、建立健全管護制度

        第5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攬全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田、林、路、水、村綜合開發,實施工程、科技、生物、服務綜合配套,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扶持壯大優勢產業基地,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建設最富最美新做出積極貢獻。

        二、主要任務

        (一)一萬畝土地治理項目

        完成投資90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55萬元、省財政180萬元、市財政配套46萬元、群眾自籌(包括籌資投勞)228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涉及坡頭鎮栗樹溝、左山、白道河、佛澗、店留5個行政村。

        1.水利措施:投資771萬元,建設小型蓄水池9座、5800立方米,鋪設地埋管道53000米、出水口900個,新安裝變壓器2臺、架設農電線路1000米。

        2.農業措施:投資60萬元,新開機耕路5000米。

        3.林業措施:投資13萬元,栽植農田防護林5000株。

        4.科技措施:投資38萬元,實施3個科技項目。

        5.其他措施:投資27萬元,用于管理、資產管護等。

        (二)產業化經營項目

        1.國家重點產業化經營項目:建成市年產12萬噸家兔專用飼料加工新建項目,總投資933.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40萬元、省級財政56萬元、市財政配套14萬元,企業自籌723.9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購置年產12萬噸全價顆粒飼料自動化控制生產設備一套,新建生產車間及配套設施3000平方米,并完善附屬設施。

        2.省級一般產業化經營項目:建成市6000頭祖代原種豬場擴建項目,總投資390.7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70萬元、省級財政28萬元、市財政配套7萬元,企業自籌285.7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豬舍15棟5000平方米、飼料加工廠房300平方米及其配套設施。

        3.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建成市年出欄4萬只父母代伊拉種兔繁育新建項目,總投資260.8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80萬元、省級財政32萬元、市財政配套8萬元,企業自籌140.86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標準化兔舍2棟3100平方米及配套設施、購置養殖設備500件(套)。

        三、工作重點

        (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注重實效的開發方針,在區域化布局的基礎上,建設優勢基地,實施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水、林、路、田、村綜合治理,橋、涵、閘、井、泵綜合配套,工程、農業、生物、科技綜合應用,全面打造高標準農田。同時,注重農田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林業和農業措施,搞好林網建設和土壤肥力保護,為實現農業的優質、高效、安全奠定基礎。

        (二)以產業化經營為重點,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綜合開發效益。重點圍繞全市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加大產業化經營項目與土地治理項目的結合力度,以扶持優勢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為主,重點培植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三)以科技推廣應用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將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農民的科技培訓作為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放大開發效應,使項目區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自覺性明顯提高,有效促進科技進步和農民增收。

        (四)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切實促進農民增收。一是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發展工業、商貿業、旅游業等產業,拓展農業綜合開發外延,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內涵;二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手段,以現代經營體制為關鍵,以實現綜合效益為核心,大力推行綠色安全、循環生態、精準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活服務、保障就業、觀光旅游、生態保障、文化傳承等功能,實現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五)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著力服務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全面促進農村繁榮。農業綜合開發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要與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加快項目區的新農村建設,帶動為農民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水、電、路、村莊等設施建設和治理,著力改善村容村貌;要帶動發展循環經濟,發展農村沼氣等新能源;要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帶動勞務輸出,提高農民的素質,提升農業經營水平。

        四、強化管理

        (一)嚴格工程招投標制

        土地治理項目中財政資金建設部分,嚴格實行工程招投標制度。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以下簡稱農開辦)委托專業的招投標機構進行招投標活動,招投標過程在市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監察局、審計局、政府投資辦、項目所在鎮等有關單位的監督下進行,嚴格按照有關程序、標準、條件和規定,確定施工企業。

        (二)強化資金報帳制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所有無償資金的使用必須實行報帳制。按照合同約定工程實行階段性報帳,報帳的程序是:施工單位提出申請,以施工合同、監理簽證及工程建設投入費用單據為依據,填寫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進度表和提款報帳申請書,經市農開辦、市財政局簽字同意,方可撥付。工程竣工后,市農開辦、財政局、審計局、政府投資辦和施工單位共同做好工程決算及審核工作,通過對項目計劃、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驗收表、提款申請書和工程進度表、稅務發票、工程決算書、施工記錄八項內容進行審核后,預留5%的工程質量保證金,其余工程價款直接撥付到施工企業。質量保證金期限為1年。

        (三)實行項目和資金公示制

        按照真實、及時、公開的原則,在項目申報前、實施中和竣工后三個階段,通過設立公示牌等形式,對規劃方案、農民籌資投勞方案、建設內容、主要工程數量、資金使用計劃、投資完成情況、項目預期效益、運行管護等內容向項目區農民公示,廣泛聽取農民意見,接受農民監督。

        (四)堅持工程建設監理制

        市農開辦通過招標形式確定專業監理單位,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設實施情況進行監理,按照建設合同控制工程建設投資、建設工期和工程質量。監理單位負責審查施工單位的組織設計、施工技術方案、施工進度計劃;控制工程建設施工材料、設備質量及工藝流程;組織工程建設質量綜合評定等。同時,在工程保修階段,還要負責檢查工程質量狀況,承擔質量責任,督促施工單位保修。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工程建設監理參照執行。

        (五)完善項目竣工驗收制

        項目竣工后,市農開辦組織市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發改委、政府投資辦、監察局、財政局、審計局及項目所在鎮、村組成聯合驗收組,重點對工程的數量、質量、布局、工程管護、開發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驗收。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與帳目、實地察看、走訪詢問、反饋意見等步驟,對項目建設、資金落實與使用、工程管護、開發效益、開發措施和經驗等內容,進行市級自驗,時間安排在2010年12月下旬。省級驗收時間安排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六)健全項目后期管護制

        堅持建管并重,在工程移交后,項目所在鎮村要按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后期管護的要求,定人員、定報酬、定制度、定獎罰,嚴格責任,與市公安、水利、林業等部門配合,依法管理,嚴管重罰,確保工程發揮長期效益。同時,2010—2011年度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區的林網產權必須落實經營主體,切實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保全增值、滾動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市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強化服務。項目所在鎮及村要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做為一項重要工作,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扎實推進,保證項目建設順利進展,取得預期效益。

        (二)嚴格管理。農業綜合開發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和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嚴把工程建設質量,嚴格工程建后管理,確保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做成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第6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盡管高材,但還需實踐檢驗。檢驗的最好場所就是田間地頭。在甘蔗新品種的引進、培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中,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夠用了,他堅持自費訂閱報刊雜志,經常購買農業科技書籍,爭取各種學習機會,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論和知識水平。與此同時,他參加云南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班學習,順利通過了18門課程的考試,取得了研究生學歷。

        趙炳華的首要工作,就是武裝農民的頭腦。

        在擔任昌寧縣農廣校常務副校長期間,趙炳華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這個平臺,根據農民的需求組織舉辦了各類科技培訓班150多期,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

        2006年調任縣農科所所長后,趙炳華組織農科所通過召開農業科技培訓會、現場培訓會和品種觀摩會,進行以水稻旱育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及水稻、大麥、小麥、玉米、洋芋等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培訓,每年培訓農民2萬人次。

        2008年,依托“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實施,組織農科所科技人員,深入20個行政村,舉辦培訓班100次,授課1800學時,現場操作指導323次,培訓內容涵蓋水稻、玉米、甘蔗、茶葉、核桃、水果、反季節蔬菜、畜牧養殖和生產管理、農產品包裝以及市場營銷等。

        常年扎根基層,趙炳華對經濟作物和相關前沿課題進行了研究。參與完成了多項省(部)級下達的試驗、示范課題及國家糖料基地建設項目,在研究方法、試驗設計、分析方法等方面均處于省內甘蔗施肥技術研究的先進水平,填補了保山市甘蔗施肥技術研究的一項空白。許多技術成果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2006年開始,趙炳華主持完成了水稻育種工作,育成推廣水稻新品種10多個。昌寧海拔差異大、山脈走向不同、立體氣候明顯,稻瘟病容易發生且生理小種多,毒性較強,省內很多抗性好的品種在昌寧很難過關。趙炳華組織科技人員有針對性地育成了“昌粳8號”、“昌粳9號”兩個抗性較好的水稻新品種,通過在保山騰沖、施甸及鳳慶縣的習謙、勐佑等地示范推廣應用,深受歡迎。到2010年累計推廣面積達100多萬畝,為我省1400―1900米海拔稻區高產水稻種植闖出了新路。

        縣農科所還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科技推廣項目”,兩年來已完成示范推廣面積2萬畝,水稻良種繁育基地200畝,培訓科技人員4000人次。項目區水稻平均畝產增產200公斤以上,大麥平均畝產增產70公斤以上,洋芋平均畝產增產500公斤以上。

        針對昌寧縣熱區出現的辣椒、苦瓜等反季節蔬菜生產中土壤板結、病害增多、落花落果、授粉不良等現象,趙炳華帶領農科人員深入調查,反復跟蹤試驗,研究出了“稻菜輪作”、“深溝養水”兩項核心技術,杜絕了上述現象,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第7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關鍵詞】土地治理;項目;質量

        一、存在的幾點問題

        1.設計尺度模糊,方案粗糙。一部分土地治理建設項目在設計階段未充分尊重項目所在地干部群眾的意愿,或部分干部群眾一涉及到個人利益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被動、抵觸的情緒,有的農民甚至會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更有甚者在方案遵循意見后遇到干部更替,人為再次干預調整變更,設計無一個規定的尺度,難以形成一個切合實際的經得住推敲的方案,再加上部分設計人員未深入實地進行細致勘測,應付了事缺乏責任心,這樣設計出來的方案猶如“紙上談兵”,群眾認可度不高,施工圖樣無法實施。

        2.土地項目眾多,資金分散。一個土地治理類項目多個部門實施,而各部門條線的年度考核和工作業績規定,又促使地方各部門對項目區選擇捉襟見肘,甚至出現重疊,尤其對矛盾小的、配合度高的鄉鎮,多個部門或多年的項目都投放到此,甚至出現同個項目區不同部門項目輪流做的現象,而且各個部門項目名稱不同,但實施內容基本雷同,如農業綜合開發的土地治理項目;農業部門的高產創建項目;水利部門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此類項目大同小異,基本就是渠道、溝閘新建完善,供水、生產道路優化等等,但資金分屬不同部門,難以形成合力,更多地造成投資分散,投資標準低,資源重復濫用,綜合效益難以發揮。

        3.招投標準較低,質量堪憂。土地整理項目的招標公告一般規定施工單位的資質達到三級(含三級)以上均可。由于對資質限制較為寬松,借資質、項目工程質量不達標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有的新建機站配套設施不到位,不能正常運轉,無法抽水,有的新修建渠道達不到質量要求,無法排放水源,導致部分田塊。而相關監理、建設單位審核把關形同虛設,不僅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且極易滋生腐敗問題。

        4.維護主體不清,實效難現。在現行的分散經營體制下,特別是蘇北貧困縣大部分鄉鎮、村集體經濟薄弱,許多建設好的工程由于管護不到位,高標準基本農田發展不可持續。由于缺乏必要的管護和科學的運營,兩至三年時間,建好的設備、設施,破損嚴重,當地后續維護經費無從生根,再加上本身群眾素質局限對公共財產愛護程度不足,建設初期的良好愿景,往往達不到長期效益。

        二、項目建設的幾點建議

        1.建立設計方案良性互動機制。設計方案制定結合當地情況,并注意和項目區所在鄉鎮、村民互動。土地整理項目是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在項目申報立項方面,設計人員不僅要通過審閱項目申報立項、規劃設計、概算、合同和設計圖等資料,實地查看項目現場的地形地貌,審查申報立項是否真實合規、項目設計是否符合當地實際、規劃設計是否合理等問題;還要走訪群眾,獲取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設計方案應反饋給所在鄉鎮、村,酌請鄉鎮、村組織相關人員、村民開會研討、修改、協調部分矛盾,最終設計方案添設鄉鎮、村審核意見同意后非影響工程實施方案不得變更,即使變更也需履行鄉鎮、村民開會研究通過后按規定申請變更,減少人為干預。

        2.整合涉農資金部門多頭亂象。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是有限的,要提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綜合效益,就必須做好涉農資金的整合,集中資金辦大事,省、市、縣農發機構要在整合和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上,提高認識、迅速行動、主動作為,及時調整農發項目庫,主動與當地的統籌規劃相銜接。建議在不改變資金投向的前提下,積極推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與農業、水利、國土、林業等相關項目資金的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共同考核新機制,有效解決項目工程重復建設,多頭管理,資金投入分散等問題。

        3.強化完善工程招投標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項目工程招投標機制,維護招投標工作的正常有序合理進行,首先是對不同類型的土建工程進行分類處理,對不同類型的工程應該采取不同形式的招投標方法。對一般農田水利工程,采取公開招投標,這些工程一般矛盾較小,便于操作,外來工程隊施工問題不大。對需要調田、毀綠等骨干工程或較大的的工程,主要以議標的形式,由鄉鎮水利站實施,有利于矛盾的協調,更有利于提高當地政府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項目完成后工程的正常維護。項目工程招投標主管部門,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招投標的監管工作,建設互聯互通的誠信體系,做到科學合理的定標,遏制不正當的投標,禁止轉包已中標的項目工程,建立健康有序的招投標機制,確保工程順利實施。

        第8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一、十三年來我縣農業開發建設取得的功績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張桌子、三把椅子”組成的灤平縣農開辦,經過領導的嘔心瀝血的籌謀,經過全體員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艱苦卓絕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績。在2005獲得河北省壩上土地治理項目“先進縣”稱號,在2006-2008年連續三年獲河北省土地治理項目“創業杯”稱號,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廳評為“先進集體”。曾多次獲縣委縣政府 “實績突出單位”“特殊貢獻獎”等獎勵,并且在檔案內業管理達到“省一級”標準。事實證明,灤平縣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我縣的服務“三農”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十三年來我縣農業開發建設取得的工作業績

        農開辦全體員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灤平大地上的鐵的事實,足以證明農業開發業績。盡十三年來我們完成了諸如金溝屯、張百灣、小營、紅旗和虎什哈等五個強鄉重鎮鎮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灤、潮河干流區完成26個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灤平縣長山峪維祥香瓜基地、王家溝農場日光溫室園區、張百灣河北徐國友蔬菜示范園區、偏橋日光溫室采摘園區、兩間房和偏橋食用菌示范園區等重點工程建設。截止2010年底,全縣共完成各類建設項目23個,其中土地治理項目5個,生態治理項目10個,科技推廣項目8個。項目總投資9900.3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333.0萬元;項目建設總規模33.02萬畝,其中改造中低產田13.14萬畝,人工造林16.38萬畝,科技推廣3.5萬畝。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舊井81眼,配套336臺套,修防滲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鋪設地下輸水管道229.85km,架設農電線路39.94km,修農田路61.3km。

        經調查測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畝年增產糧食200kg,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計新增灌溉面積7.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4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970萬kg,年新增蔬菜生產能力440萬kg。森林覆蓋率提高3.66個百分點。年節省水資源780萬m3。治理后的項目區達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連,地下管道縱橫交錯,橋涵井電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成績顯著。

        三、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的治理模式

        我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多種有效的治理模式。我們根據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農業功能區的劃分,并根據不同類型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據不同時期的建設標準確定不同的建設內容,先后實施壩上生態農業項目、土地沙化治理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等幾類項目,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使全縣農業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

        治理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分為灤潮河干流區和灤潮河川溝區。

        1.灤潮河干流區

        包括金溝屯、大屯、張百灣、虎什哈、紅旗、小營等六個鎮,主要分布在灤河、潮河干流區,這些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經濟比較發達。在治理過程中,以大力發展防滲渠系配套為主線,以新打淺井、維修舊井、地下輸水管道為輔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樹造林,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瓜、果、蔬等高效經濟作物。在農業措施上加大農田路網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率,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打造農業綜合開發亮點工程,使其成為展示農業綜合開發形象的示范窗口。

        2.灤潮河川溝區

        包括安純溝門、巴克什營、平坊、灤平鎮、長山峪等的5個鄉鎮。該區由于水資源緊缺,地力條件差,在治理過程中興建一批蓄、引、提、節水工程,大力發展地下輸水管道、揚水管道,推廣先進的微灌、滴灌技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合理開采地下水,井灌溝排。工程、技術、生物措施相結合,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

        四、農開項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項目實施與管理也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表現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農業綜合開發強調集中開發,連片治理,使項目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的高標準農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們的基本縣情,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以來耕地緊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縣人均耕地僅1.03畝。在項目區框架建設中,由于修建田間道路有時會占用耕地,若遇到順茬地則可能占用同一農戶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這種“一家受損,全村得利”的情況尤其不好處理,個別行動過激的農民甚至阻撓工程施工。根據我國農村現行土地政策,重新調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項目村也沒有機動耕地,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又不允許支付占地補償,給項目建設帶來難度,往往也影響到干群關系,使農業綜合開發這一惠農政策在少數農民心中打了折扣。

        2.農民籌資投勞落實難

        農業綜合開發農民籌資投勞執行“一事一議”政策,但議事容易,落實困難,特別是在經濟比較落后和基層班子軟弱的村更顯突出。從2011年起,雖然土地治理項目自籌資金比例降為占中央財政資金的20%,但大多數鄉村集體經濟還不夠發達,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自籌資金中的籌資和以物折資難度非常大。此外,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務農的多是老弱婦孺,出義務工也很難得到響應。隨著工程招標制的推行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標準的提高,項目工程大部分由專業隊伍施工,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的機會不多,即使參與了,效果也不佳。農民投工投勞不但工程質量難以統一,而且效率較低。而用專業的機械施工,不但標準質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農民籌資投勞不僅執行難度大,還容易在農民自籌上產生弄虛作假的現象,不利于農業綜合開發健康發展。

        3.工程運行管護難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雖然也制定了管護制度,并層層簽訂了工程管護責任書,但管護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狀況還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項目區,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農田道路、防滲管道出水口、水閘等工程的損壞程度也比較嚴重,并且由于村級經濟薄弱使受損工程不能得到及時維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產權和管護主體呈多樣性,難以統一管理。有的產權歸集體所有,有的歸個體或法人,由于產權歸屬不同,造成管護主體各異,管護意識差。例如,有些機井、農田道路、農電線路、防滲管道等工程為農民集體財產,由村集體進行管護,管理拖拉;群眾對與己無關的工程不加愛護,常使部分工程受損;二是公安機關對損壞行為缺少懲治力度。由于對工程損壞現象的調查取證困難,對損壞行為不能實行有力的懲治,因而難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變壓器、農電線路、啟閉機、閘板、泵房門窗等野外工程丟失;四是管護隊伍和管護機制不完善。大部分項目區缺少穩定的管護隊伍,管護人員的誤工補貼或報酬難以落實,工程的日常維護不能正常進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凍融損壞嚴重,致使部分工程報廢。

        4.單位投資標準、質量標準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質量層次不齊

        1999年平均畝投資100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材料費、人工費等費用的不斷提高,發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資標準偏低,當時國家只對工程材料費進行補助,且由村級組織出農建工施工,施工標準低,致使工程質量不高。雖然現在提高了標準,但材料費和人工費的迅猛增長,項目自籌又困難,項目建設資金還是比較緊張的,許多地塊所需工程建設內容不能一次性解決。

        四、今后我縣農業開發工作發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如何進一步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使之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項目建設布局如何?項目發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即應該回顧以往總結成功經驗,又要與時俱進,開拓更新思路,使我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需要。

        按照國家農開辦的要求大力實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重點,大力開展增強水利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主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完善提高灤潮河流干流區骨干糧區工程建設以外,注重縣周邊小鄉小鎮建設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揚水蓄水工程、風能提水等形式滿足偏遠山區耕地用水需求,大力發展板栗山楂等林果產業和食用菌產業,加大經濟欠發達周邊鄉鎮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縮小鄉鎮之間農業生產條件差異。

        具體發展方向如下:

        (1)金溝屯鎮梁后村——張百灣五道嶺村的灤河干流區和虎什哈鎮大河北村——虎什哈鎮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區,實施高標準的基本農田建設,完善提高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產出率,增加糧食產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高產高效。

        (2)巴克什營鎮、長山峪鎮、付營子鄉發展以果品、瓜果為主的御路旅游觀光農業和設施蔬菜產業,重點實施噴灌、微灌技術。

        (3)付家店鄉、馬營子鄉、鄧廠鄉、虎什哈金臺子川、五道營鄉、西溝鄉、平房鄉、安純溝門鄉等地段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山地林果產業,推廣集雨蓄水、截潛流蓄水等措施,進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實施節打蓄引工程。

        (4)大屯鄉、灤平鎮主要發展蔬菜科技園區建設,推廣新品種、提高蔬菜品質以發展微灌為主,提高品牌戰略。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著重做好下工作:

        1.鼓勵土地流轉經營,化解工程建設中各種矛盾,解決農民自籌難問題,促進項目健康發展

        項目耕地一經流轉后,首先解決工程規劃散亂局面,統一種了植結構,打破組戶界限,使工程規劃布局趨于合理。其次解決農民自籌難問題,讓流轉經營大戶出工、出資,補充了項目自籌資金短缺問題;第三,工程占地問題易解決,因為農民將延包期內耕地流轉出去,本身已獲利,自己又打工掙錢,對工程占地問題意見相對減少,為項目區高標準設計奠定基礎。第四,有利于項目結構調整。項目區耕地流轉后實行集中管理,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濟的發展。第五,有利于項目管護,土地流轉后,落實了管護主體,工程由經營大戶看管,有人維修,并能落實管護資金。我縣2011年項目區規模5000畝,共流轉耕地4400畝,占建設規模的88%,建設占地1000余畝高標準溫室園區一處,占地400畝科技含量高的噴灌園區一個,占地600畝高標準園林園區一處,占地500畝的乳牛、肉牛青儲飼料基地一個。且項目區統一平整后經營戶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農用機械耕作與運輸,使機械覆膜、機械播種、機械施肥得以普遍應用。使2011年項目區結構調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當年施工當年見效。

        2.整合項目資金形成合力,推進項目區上檔升級

        把項目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整合各方面的建設資金,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歸口申報、統籌規劃、各司其職、各具特色、各記其功”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統一監管、統一考評”等原則,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項目相關政策,與其他行業項目接軌,資金能否順利整合的關鍵是:各部門相互協調項目申報時間,由于項目規劃設計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項目申報內容重復,工程重復建設,有的無法實施,還容易產生借用工程現象。只有統一申報時間,各方項目管理單位共同商議區域項目整體規劃,按計劃分工設計自己項目,才可能達到資金合理整合。整合資金有利于將水利、農業、林業、科技和農業產業等分散的資金統一聚集,形成強大的資金合力,推進互補,推進項目區檔次的提升。

        3.降低農民自籌比例或取消農民自籌,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民籌資投勞落實難問題,建議國家進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項目中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制定占地補償政策,提出具體和適宜的補償標準,解決部分農民利益受損問題;我們在工作中感到,各鄉鎮對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偏高的反映較為強烈,盡管目前自籌資金比例已降為占中央投資的20%,但隨著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標準的提高,自籌資金的絕對數量并沒有減少,換言之,畝均自籌資金額度沒有太大變化,農民負擔一樣重。因此,建議取消農民籌資投勞的硬性規定,可根據具體項目和當地實際情況,自行組織鄉村自籌或農民籌資投勞,自籌資金多少可作為項目競爭立項的條件之一,積極性高的可優先立項。

        4.搞好農業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與產業化項目兩類項目自身結合,發揮農業開發自身“綜合”優勢

        為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應逐步提高,使兩類項目有機結合,使工程建設——基地——產業三者結合,優勢互補,形成鏈條效應,形成高效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機制,農業綜合開發到哪里,結構調整就跟進到哪里,以開發帶動產業,以產業放大效益。重點圍繞高效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園區,調整產業結構,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產業特色,發揮農業開發自身合力效應,促進項目發展。

        5.完善先建后補機制,加快工程進度

        第9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效益范文

        各區管委會,各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新一輪綠色南通建設(20__~2018年)的意見》(通辦發〔20__〕85號)精神,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不斷提高林木覆蓋率,鞏固“全國綠化模范縣”成果,推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大美海安”,現就2014年全縣造林綠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兩沿三園”建設為主體(即沿路、沿水、工業園區、農業園區、農村家園綠化),以“三增”目標為核心(即林木覆蓋率增長、森林蓄積量增加、林業綜合效益增強),堅持依靠群眾、依靠科技、依靠創新,進一步拓展植樹造林空間,加強生態保護管理,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切實改善我縣生態和人居環境。

        縣城區城東、海安兩個鎮按照創建園林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的要求,積極開展綠化達標活動,在大力拓展公共綠地小區綠化的同時,繼續做好機關、學校、醫院、廠區等企事業單位的綠化,努力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林木覆蓋率已達20%以上的雅周、曲塘、大公三個鎮要完善鞏固提高,打造高標準綠化示范鎮,確保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6%以上;林木覆蓋率未達20%的李堡、角斜、白甸、墩頭、南莫五個鎮要充分挖掘造林綠化潛力,2014年林木覆蓋率基本實現20%。

        二、目標任務

        20__年我縣林木覆蓋率為22.24%,距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林木覆蓋率達24%還差1.76個百分點,還需凈增林木面積3萬畝左右。根據市政府綠化要求,結合海安縣城鄉一體化林木覆蓋率規劃,2014年規劃成片造林2萬畝、四旁植樹50萬株、新建完善農田林網5萬畝、完善提高68個村莊綠化。

        三、建設重點

        1.河堤綠化。全縣境內有一級河7條197公里,二級河19條302公里,三四級河1700多公里。一、二級河道綠化是全縣農村綠化主攻目標,冬春著重抓好栟茶河15公里(角斜、李堡、城東西場段)、北凌河16.5公里(角斜、李堡、大公段)和通榆河12公里(海安鎮、大公鎮段)兩側河堤綠化,力爭單側綠化寬度20米植樹3-5行,建設生態防護林帶,面積1200多畝;同時各區(鎮)每年要有計劃地整體推進1-2公里河堤退耕還林工程,作為河堤綠化樣板工程,面積180畝。(由水利局牽頭負責,相關區鎮實施)

        2.圩堤綠化。結合退圩工程,退圩與綠化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主要是在南莫、白甸、墩頭三個鎮退圩堤25公里左右,按照要求整體實施到位,面積550畝。尚有未綠化的圩堤約1500畝,亦綠化到位。同時對往年實施的圩堤林帶缺株斷壟的地段結合森林撫育項目,按標準進行補植,形成完整林帶。(由水利局牽頭負責,相關區鎮實施)

        3.灘涂綠化。20__年我縣新圍灘涂約3萬畝,開發潛力較大,亦是全縣綠化的重點之一,按照一次規劃,先易后難,逐步到位的要求,今冬明春灘涂成片造林面積700畝。(由濱海新區負責)

        4.道路綠化。為提升綠化形象,縣境內新328國道(含東沿至臨海高等級公路)62公里,新204國道33.65公里,按每側向外各擴30米的要求,整體推進,按可綠化總長度55%計算,綠化面積3000多畝(由農委牽頭,相關區鎮實施)。新建農村四級公路100公里左右,按每側各栽植1~2行喬木樹的標準進行綠化,綠化面積1200畝(由交通局牽頭負責,相關區鎮實施)。同時相關區鎮要做好高速公路綠色通道缺株、枯死地段補植工作,配套溝系,嚴禁林下種植高桿作物。(由農委、水利局牽頭,相關區鎮實施)

        5.城區綠化建設工程。圍繞創建園林城市的要求,重點抓好東洲公園一期、鳳山路綠化等重點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840畝。同時對20__-2013年完成的10大道口,缺株、枯死地段在2013年12月份前全部補植到位,確保綠化效果。(由住建局負責)

        6.農業園區綠化。在推進“一園三區六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程中,各區、鎮要按照規劃的現代農業園區規模,加強園區現有道路和河流的綠化,加大園區農田林網的建設力度,達到農田林網建設標準。對因園區、萬頃良田建設、拆遷減少的面積,要通過加大新建園區道路、河道、成片林的綠化,來彌補損失掉的綠化面積。重點做好雅周現代農業園區和蘇臺現代農業設施園區綠化,綠化面積1500畝。(由農委牽頭、相關區鎮實施)

        7.工業園區綠化。加大全縣工業園區的綠化力度,重點做好工業園區道路的綠化,同時所有的廠區,閑置未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廠區空地,要宜栽則栽,充分利用閑置土地進行綠化造林,通過近三年的綠化造林,使工業園區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今年計劃綠化面積1500畝。(由住建局、發改委牽頭負責, 開發區、高新區實施)

        8.村莊綠化。全縣210個村經過前幾年的努力,已有50%左右的村達綠化合格村建設標準。今冬明春重點完善68個綠化合格村的建設,每戶擁有喬木樹20株以上(由農委牽頭負責,相關區鎮實施)。縣內新開發的小區包括農民集中居住區,要求其建成后綠化率達35%以上,著力培養洋蠻河小區、銀杏花園、平橋村、胡集村等居民小區建設水平(由開發區、高新區負責)。

        四、推進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造林綠化季節性強、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各區(鎮)各部門要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既要全面推進,又要突出重點,明確責任,落實舉措,及時解決造林綠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縣下達的綠化任務。

        綠化委員會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落實。農林部門牽頭做好全縣的綠化規劃、檢查、驗收、匯總上報,具體負責村莊綠化、經濟林建設。住建局負責城區綠化。農發局負責農業開發項目綠化。水利局負責新疏浚河道、圩堤綠化。交通局負責道路綠化。發改委、教育局、衛生局、機關黨工委分別牽頭負責廠區、學校、醫院和機關事業單位的綠化考核,開展綠化達標競賽活動。宣傳部門搞好綠化宣傳,增強全民綠化意識和環保意識。紀檢部門負責造林進度和質量督查。縣級機關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實施好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的庭院綠化,組織干群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形成綠化環境、人人有責的氛圍。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造林綠化是一項投入大,生態效益明顯的公益性事業。凡是公益性林地,綠化以縣鎮兩級政府為投入主體,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綠化由單位承擔;商品林以收益者投入為主。新建生態防護林:連片面積5畝以上,苗木規格達標,每畝株數不少于34株的,每畝以獎代補400元;新擴經濟林:連續面積5畝以上的,每畝以獎代補150元;村莊綠化達標:根據20__和2013年驗收確定的村莊做好完善補缺,通過驗收的撥付剩余的40%資金。列入縣重點綠化工程,另行下發實施方案和補助辦法,其他的由鄉鎮配套。整合國家、省項目資金,用于全縣綠化建設。

        (三)落實樹木管護責任。新建成片林第一年驗收實績列入考核,撥付資金50%,第二年按保存實績結算補助資金,提高樹木保存率。

        對新造林,必須按要求明晰樹木產權、落實管護責任。凡符合林權發證的單位和個人,林業部門積極服務做好確權發證工作,保護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所有綠化實行工程化造林,按照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招投標。中標單位落實管護期為2~3年,養護期滿后按樹木保存情況支付資金。

        農村四級路、河道等綠化,落實“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做到綠化管護,道路養護,河道清理,環境整治相結合。對20__、20__、20__年列入國債防護林項目以及20__年中央預算內投資造林,要跟蹤服務,加強樹木管護,保證保存率達95%以上,確保栽一片、綠一片。

        縣公安、交通、工商、林業監管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嚴厲查處未經批準,未辦理砍伐證、運輸證,擅自砍伐、采挖樹木的單位或個人,對情節嚴重的要依法嚴懲。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免费大片 | 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 |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不卡片 | 亚洲成年在线影院 | 日本免码va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