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規劃設計;效益
中圖分類號:S28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本文以沈陽市法庫縣馮貝堡鎮為例,簡要分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和要點。
1.項目概況
項目區位于法庫縣東南部的馮貝堡鎮,項目區涉及馮貝堡鎮周家溝村、富拉堡村、務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項目區為平原區,基本農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為93.33%,以農業生產為主。經過實地調查踏勘得知,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灌排基礎設施不完善。項目區的田間灌排基礎設施缺失較為嚴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現有設施長期無人維護,不能適應高標準基本農田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
(2)田間道路通行條件較差。項目區現有田間道路多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農業機械作業很不方便,加之無人管護,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出行困難,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2.項目總體布局
根據《法庫縣馮貝堡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及項目區實際情況,本項目總體布局如下:對務名屯及工夫屯的兩處新增耕地地塊進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機肥提高地力;對富拉堡、務名屯、工夫屯共8個區塊的旱地配套機井、水泵等農田灌溉設施,變為水澆地;對務名屯、工夫屯兩處排水溝進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農橋一座;在包括周家溝在內的4個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務名屯的高效農業區配備高、低壓輸電線及變壓器;整修四個村的田間道和生產路,部分田間道改造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設內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項目區內總體地形變化不大,地勢比較平坦。考慮耕作的需要,需對項目區內0.65公頃新增耕地進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為0.30m。每畝地加有機肥100kg。主要采用機械翻耕,將一定深度的緊實土層變為疏松細碎的耕層,從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納和貯存雨水,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進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層。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據項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資料,本區為巖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單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規劃對項目區內花生種植區進行灌溉,根據項目區以往實踐經驗及管護方便,均采用水泵從井中提水,由輸水軟管直接引到田間地頭進行灌溉。
管井井深決定于含水層埋深、水位變化幅度、設計水位降和施工條件等因素,確定井深基本到基巖不透水層。參考勘探成果資料,設計井深采用35m,施工時按實際地層情況,以進地層“中風化花崗巖”3m為準控制井深。
管井設計開口孔徑為φ600mm,井管采用鋼管,選配QJ型潛水泵,泵的最大外徑200mm,考慮安裝水泵方便,井管內徑應比泵體外徑大100mm~150mm,由機井設計手冊表8-45查選井管內徑采用350mm,管長最小900mm。終孔為600mm。
井管采用鋼管,外徑377mm,壁厚10mm。其中,0~5m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為濾水鋼管,鋼管為條形孔,長150mm、寬10mm~15mm,表面積達到20%~25%,濾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濾水管外部纏繞8-10目鐵紗一層,20目尼龍紗布一層,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濾料。下部32m~35m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鋼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為了在管井運行過程中,使隨水帶進井內的砂粒沉淀在管內,以備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項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臺為磚砌,均配備圓形鋼筋混凝土井蓋,輸水管道采用涂塑軟管,每眼井均配套潛水泵及柴油發電機組。
3.2.2 排水工程
項目區的排水體系比較完善,但部分排水溝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積嚴重,溝內淤泥、雜草等雜物較多,水流不暢;為了保證排水效果,對項目區淤積較嚴重的931m的排水溝進行清淤,清淤斷面為梯形斷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項目區規劃建設農橋1座,6m長、6m寬,下部結構為漿砌石墩臺,上部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橋。
根據項目區地形情況,在排水溝與田間道交叉處需布置過路涵洞,以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項目區共規劃71座涵洞,結構采用管徑內徑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為70mm,單節涵管長為2m,接管處設置伸縮沉降縫和止水。底部鋪設0.3m厚漿砌石基礎,0.1m厚砂石墊層。管身下設置漿砌石基礎。涵洞進出口布置200mm厚M7.5漿砌片石防護,寬度與基礎寬度相同,長度為1m~3m。
3.2.4 輸配電工程
項目區務名屯村中約有2000畝旱地,規劃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該區域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較強,交通便利。為促進馮貝堡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快速發展,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規劃在該區域架設高壓輸電線1.5km左右,低壓輸電線2km左右,配備250kVA變壓器1臺,以滿足該區域內作物灌溉用電的需要。
3.3 田間道路工程
3.3.1 田間道
項目區共整修田間道69條,共計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間道12條,共7241.57m,寬度4.5m、5m;砂石路面田間道57條,共28253.48m,寬度3.5m。
3.3.2 生產路
項目區共整修生產路20條,共計14029.53m,均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寬度均為3m。
4.效益分析
4.1 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農民熱切盼望解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黨的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獲得根本性的改變,農業生產將會有突猛進的發展。本項目的成功建設,將會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對其他鄉鎮甚至周邊縣區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4.2 生態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減少了旱、澇災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質地。通過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利、農業、林業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間道路工程建設,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改善農田小氣候,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促進農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和型社會的形成,將收到良好的生態效益。
4.3 經濟效益
本項目建設規模為1242.13公頃,總投資為2370.64萬元,畝均投資為1272.35元。經過測算,項目區耕地年新增凈產值可達202.42萬元。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本項目是經濟合理的,耕地經營管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顯著的,另外,如果考慮到項目實施后,種植結構調整和升級所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本項目的經濟效益將更加可觀。
結論
通過對沈陽市法庫縣馮貝堡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分析,該項目實施后,對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項目投入使用后,應加強對項目區各項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保障各項工程設施的正常運行。
關鍵詞:赫章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13-2
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意義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在已有基礎上再建成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此舉對于增強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深化和擴展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內涵等具有重要意義[1]。我們應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把建成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十二五”時期農村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務[2]。通過對項目區“山、水、田、林、路、村、人”綜合整治,提高土地質量等級,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對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按照貴州省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及《貴州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貴州省百萬畝土地整治工程規劃》和《貴州省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選擇貴州省赫章縣德卓、河鎮鄉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申報項目區。本文立足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際情況,以期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參考意見。
2 項目區基本概況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渡的烏蒙山區傾斜地帶,是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發祥地之一。項目區所在赫章縣德卓、河鎮鄉屬于黔西北中山高原區,被列入國家西部生態建設地區農田整治工程備選區域。項目區地處東經104度15分22秒~104度20分39秒,北緯27度18分31秒~27度21分38秒之間,地貌類型屬于高原丘陵地貌,處在山川之間的緩坡壩地上,平緩地向周圍沖溝處延伸,具有明顯的起伏變化界線,壩地方向受地質地形地貌河流構造的影響,受地形地貌構造控制,展布方向不一,地形相對起伏較大,項目區海拔在1995~2289.6米之間,平均海拔2142.3米,根據赫章縣水資源調查和實地勘查分析,項目區水資源豐富。項目區農業總人口有9961人,但貧困人口就有1949人,其中少數民族貧困人口有718人。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根據赫章縣提供的二調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分類統計,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372.68公頃。其中:水澆地78.92公頃,旱地704.19公頃,果園0.66公頃,茶園11.59公頃,其他園地0.14公頃,有林地202.28公頃,灌木林地39.77公頃,其他林地18.15公頃,其他草地17.86公頃,公路用地12.00公頃,農村道路11.20公頃,河流水面47.41公頃,內陸灘涂0.12公頃,田土坎175.98公頃,裸地6.33公頃,村莊39.75公頃,采礦用地6.32公頃。
3 項目可行性分析
3.1 項目區基礎設施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1.1 主要道路 從東至西北橫貫項目區的“赫章縣至威寧市”縣道,從南至北的“河――奎”縣道,全長為13.33公里,為項目區主要交通路線。項目區內的田間道路設施建設標準低,多為土質路面,遇雨天,路面積水,行走困難,影響農民田間耕作。田間生產主要靠村民行走自然形成的小路,不能用于農機的使用,農業生產不方便,增加了農業耕作成本。村莊公共道路寬度不夠,多為斷頭盡端路,道路等級低、局部道路斷面過窄,不足2米,道路系統不完善,給村民出行和田間耕作帶來很大困難。
3.1.2 灌排設施 德卓河由東向西流經整個項目區,項目區灌排溝渠多為土質溝渠,多為農民自發挖掘形成,田間灌排設施嚴重不足,項目區灌溉與排水系統不完善。
3.1.3 解決措施 在田間道路工程上,改善項目區交通條件,完善項目區田間道路系統;在灌溉與排水工程上,增設斗渠、農渠和排水溝,對灌排工程進行統一的全面規劃,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完善項目區的灌排系統。使項目區道路與灌排系統更加完善,建成旱澇保收地高標準基本農田。
3.2 項目區資金整合功能組裝計劃(多部門資金整合)
在保持現有資金渠道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為主體[3],更好發揮其引導和示范作用,聚合農村公路修建、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危房改造,以及以工代賑、扶貧開發、電力通訊等涉農資金,發揮資金整合的規模效應[1]。經過對項目區的實際調查和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得出相關部門配套資金情況有:項目區內縣財政部門的《赫章縣2013年度德卓鄉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資521萬元,規劃修建防洪渠6條,總長3300米,簡易便道橋10座,機耕橋5座,排澇溝2800米,修建機耕道2條,總長2900米,修建生產便道4條,總長4300米。縣水利部門的《赫章縣2011年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建設項目水利工程德卓鄉德卓河防洪工程》已投資330.01萬元對德卓村老街溝約1.2千米河段進行了整治。煙草部門的《赫章縣德卓鄉壩塘、水爐等村煙田土地整理項目》投資2139.95萬元,進行田土坎歸并,歸并區域為67.01公頃,整修排水溝6436.3米,新建田間道3.5米寬5460.70米,新修2.5米防洪堤長18928.8米;新修河道攔坎36座。多部門資金的整合投入,為項目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了資金和技術的保障。
3.3 項目區工程規劃布局
項目區符合省、市、縣的相關規劃,并且與相關部門的投資建設不重復,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布局,最終形成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土地利用活動。使項目區形成路成網,田成方,田間道路與灌排設施齊全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3.4 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3.4.1 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對田、林、路、村的綜合建設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建成的農田旱澇保收, 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 防止農村人口的外流。能夠減輕當地的就業壓力,維護了當地的社會穩定,增強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團結。
3.4.2 經濟效益分析 本項目總投資預算為4265.96萬元,按整理面積1008.82公頃計算每公頃投入4.23 萬元。項目實施后將實現在整理耕地面積種植玉米和烤煙,一年一熟。通過經濟效益分析計算,實施前項目區每年經濟純收入為854.90萬元,實施后項目區每年經濟純收入為1210.7萬元,每年凈增產值355.80 萬元。按還本年限法進行靜態分析,預計投資回收期為12年。
3.4.3 生態效益分析 通過項目建設,修建防洪堤、排洪溝、蓄水池和溝堤等水利設施,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減輕了土壤侵蝕動力。促進了生態環境平衡、提高土地的再生產能力、加快項目區人民的脫貧致富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3.5 項目實施措施的保障性
赫章縣德卓、河鎮土地綜合整治片區建設實施有保障。為了保障項目實施,赫章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了縣政府主導、國土部門搭臺、多個部門聯動、公眾參與、共同推進的責任機制,通過規劃統籌,推動、引導項目科學有序進行。且赫章縣國土資源局對該項目的現場進行了多次調研,并對本項目予以高度重視和支持。經前期調研,項目區農民渴望參與該項目,并希望盡早實施。
4 結論
研究表明,該項目有充分的建設技術保障,在貴州省重點投資的扶持下,同時通過多部門資金的整合,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密切合作,通過政府主導、國土搭臺、部門聯動、公眾參與、共同推進的責任機制,項目的實施能得到充分的保證,因此赫章縣德卓、河鎮鄉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2] 吳海洋.高要求與硬任務迸發新動力――談如何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J].中國土地,2011,10:16-
18.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概念界定;內涵;外延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
按照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1],2015年我國將建成2 666.67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進而2020年擬建成5 3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當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規模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工作重點,增強土地資源對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并提出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重點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2]。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3]。
2012年6月20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相關技術問題進行了闡述。但高標準農田作為新名詞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則還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問題。諸如: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內涵是什么,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等,這些問題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討和澄清。為此,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高標準農田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和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1 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界定
對基本概念的嚴密定義是任何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關高標準農田的最基本概念,給予其科學界定。
1.1 高標準農田
1.1.1 農用地、耕地和農田。
(1)農用地。農用地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5],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可見,農用地的范圍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澆地和旱地3個二級地類。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1億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農田。目前,對于農田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就查閱資料來看,農田的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2種。狹義的農田就是指耕地[7],中國古代有“已耕者為田”之說,因此農田應為經開墾耕種的土地;廣義的農田包括各類農耕生產用地,其范疇應介于耕地和農用地之間。農田分布受水分、溫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約,尤以水分的影響最大,因此農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較充沛或水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區農田較少。我國的農田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即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昌都,自東北斜貫西南一線的東南部。這些地區受季風影響,雨量充沛,是我國主要農作區。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田分布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可分為梯田、壩地、平壩田、沖田、圩田、條田、水田、水澆地、旱地和臺地等多種類型。
1.1.2 基本農田與一般農田。
(1)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這是從戰略高度出發必須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是最高產優質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8]。
(2)一般農田。是指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設和其他用地,被確定為農業使用的耕地后備資源。主要類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態退耕范圍的耕地、泄洪區內的耕地和其他劣質耕地等。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約為1.2億hm2,基本農田約為1.13億hm2左右,其他逾666.67萬hm2為一般耕地;而我國糧食主產區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大約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除了與各省市地區的耕地質量等別情況有關外,還與其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有關。鑒于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的高產性要求,高標準農田均屬于基本農田的范疇。
1.2 高標準農田建設
1.2.1 中低產田改造。我國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在我國傳統的土地建設項目中,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改造中低產田比墾荒投入省、用工省、見效快,改造好了能長期見效益。改造中低產田的手段主要為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的綜合整治,整治后田塊更加平整,灌排設施更加完善,路網林網更加科學便利,田塊集中連片程度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耕地質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歷經10余年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在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土地整治的目標更加多元化;在內容上,已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和土地復墾等內容;在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區域綜合型特點更加鮮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綜合整治轉變,逐步演變為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2]。
1.2.3 高標準農田建設。
(1)歷史沿革。20世紀80年代前,限制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主要問題是氮磷肥力不足,隨著多年來化肥投入量和作物產量的持續增長,土壤氮磷養分供應狀況已有較大改進,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隨之產生的“低、費、污”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已逐步成為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新一輪核心問題。可見,為繼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條,只有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于土,才是建立我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2]。為解決這種現實困境與潛在隱憂,我國適時提出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是近年來的總趨勢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一浪高過一浪,耕地、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盲目攀比,置資源環境問題于不顧;土地產權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產權經濟機制缺失。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參與違法供地,引起部分行業和地區發展失控。另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也呈現“人減地增”的逆向發展趨勢,從而對耕地保護造成了一種“雙擠”局面。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緩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徑就是大力推進高標準土地整治,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流量,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的壓力,支持城鎮化進程。因此國家適時提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屬于土地整治的一種。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通過土地整理等方法,對農田進行土地平整和田間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田間防護林等建設,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使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如前所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建立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基礎上,為了應對當前建設用地過度擴張的嚴峻挑戰,提出的高標準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產田改造和傳統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升華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新時期著力打造的亮點。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科學界定
隨著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開展,需要給“高標準農田建設”界定合乎規律的內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觀地反映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實踐,二是要求能準確地指出新時期下土地整治的發展方向。
2.1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目前對“高標準農田”內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實際建設內容僅顯露于表象,有的項目其實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而實際土地質量根本未得到改觀。因此,高標準農田的科學內涵必須予以明確。現從以下5個方面界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2.1.1 動態發展過程與系統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與一定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現階段的高標準農田可以這樣理解: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經過科學規劃所建設的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高產高效,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農田。高標準農田是科學完備的農田基礎設施加先進的管理機制,綜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為依托的復雜系統工程[10]。
2.1.2 核心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綜合質量提升,有別于以往單純以增加耕地數量為目標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嚴重:一是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不均,全國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磷鉀俱缺;二是土壤沙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國土壤沙化面積已達15 33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5%,鹽堿化耕地面積為763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劇,干旱、半干旱地區有40%耕地嚴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綜合質量,提高農用地等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目標。
2.1.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1.4 創新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特點在于高標準,為此必須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保證其科技領先,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一流平臺。這種創新體現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彩色;以管理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量;以技術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強效益;以主體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添活力;以考評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加保險。
2.1.5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綠化防護、土壤監測等設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適宜機械耕作,便于集約經營,可有效抗御旱澇災害,確保旱澇保收;二是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符合農業高產穩產的要求,支持有機肥積造,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保證土質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鹽堿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備節能高效特征,生產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顯下降,不因提高復種指數而降低土地產出率,不因常年連續耕種而出現年度間的產量大幅波動;四是要能夠防御風、沙等各種自然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實現田園風光秀美,與自然和諧;五是對農田廢棄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狀況等實現跟蹤監測,監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資源使用效率。
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的界定思想
科學的建設標準,是保證高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建設成效的關鍵。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應對不同類型區的高標準農田工程,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使“標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標準農田界定標準的復雜性。從概念上講,全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該是高等級、集中連片的農田。但這種高等級究竟是幾等地,由于耕地質量等別區域間的不平衡,在保證一定面積的基礎上,各地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也不完全相同,這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耕地質量分等定級成果讓耕地有了全國統一、可比的標準。但國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是針對全國范圍制訂的,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統一用這個標準來建設高標準農田并不完全適合,必須針對各省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補充,以反映出我國耕地質量區域分布不均衡、決定因素復雜等特征。例如,目前優等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別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個省份,等別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等22個省區。在這種耕地質量國情下,很難一刀切出一個全國通用、對應某個等級的“高標準”。另外,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區域、局部性的耕地資源匹配情況不同,導致耕地質量等級建設難度不同,也會影響各省劃分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結果。
2.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指導思想。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統、肥沃的土壤條件、優良的生態環境、便捷的田間道路、適度的農田規模、較高的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科學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主要體現在:經過土地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至少應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個質量等別(等別劃分據《TD/T1004-2003 農用地分等規程》)。一般來講,農田每提升1個等級,平均增產糧食1 500~2 250 kg/hm2,生產水平低的農田,增產潛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高標準農田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屬合理。
可通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成果等基礎數據,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里的元素進行檢測和評定,查明建設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狀況、耕地質量等級和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等。將“提高1個等級”作為可測定、可考核、可檢驗的平均標準提出來,體現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學精神。該界定標準雖具可操作性,但過于籠統,具體的質量等級界定應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根據不同省、市、地區土壤特征、農用地類型等分別制定細則,并出臺相應的地方行業標準。
2.3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外延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就是保證土地建設可持續發展,其外延寬泛,應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等層面上,論述高標準農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從以下幾方面闡述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外延。
2.3.1 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標準農田建設,無論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間道路、農田林網以及小氣候等多種因素組成的有綜合功能的生態復合系統。該系統以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3.2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用高標準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高標準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高標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高標準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高標準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建設高標準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強有力的政府行為來保證宏觀上的有效調控、微觀上的協調運作;并需要調動各部門積極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設合力。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很多,相應的科研和設計部門要全面理解國土、農業、水利、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業內外相關標準;施工人員也必須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才能擔負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開發任務;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
2.3.4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因地制宜開展有差別化的整治活動。我國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出臺,從國家層面對各環節以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耕作層厚度等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標準”并非全國通用的絕對標準一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一種統籌區域特征的差別化土地整治活動。比如,東北平原區應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注重改善基本農田生態;云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加強坡耕地整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見,“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說更是對農田建設過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從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實施符合當地特征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
2.3.5 高標準農田是需要切實加強后期管護,保證工程效益持續有效發揮作用的建設項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項目實施后將土地和固定資產移交給項目區鄉鎮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員會等管護主體后,整個工程就基本結束了,之后少有問津,這無疑使發揮資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要全面加強工程后期管護:嚴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護主體,做到責任明晰;明確工程產權歸屬,使受益人、所有人、管護人合一,充分調動群眾對于管護工作的積極性;重新審視當前管護經費全部由鄉鎮、村來承擔的局面,考慮將部分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及時跟蹤工程管護實效,加強工程管護監管。
3 結語
高標準農田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和新生事物,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地方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本文針對高標準農田及其建設問題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4 參考文獻
[1] 地球雜志編輯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建4億畝高標準農田[J].地球,2012(6):12-15.
[2]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2-2011,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12-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7]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3-9.
[8] 鐘毅,陳超,蔣夙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J].國土資源刊,2012(6):86-87.
一、總體目標
堅守耕地紅線、貫徹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占補平衡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工作,禁止耕地“非農化”,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二、具體措施
(一)分解下達2016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指標。及時將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目標下達到各鄉,明確耕地保護的責任和義務,確保耕地質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二)做好鄉“十三五”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終期考核。2016年為“十三五”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實施情況的開局之年。我鄉要履行耕保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細化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責任考核工作,配合鄉考核辦完成對各村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中期考核,并密切配合鄉耕地保護領導小組對各村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終期考核。
(三)2016年耕地保有量面積不低于721.44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52.79公頃。要不斷提高對保護基本農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提高認識,自覺、積極、主動地抓好這項工作。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保護統計臺帳,使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做到六定:定面積、定位置、定質量、定標志(保護標志)、定責任(保護責任人)、定措施(保護措施)。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上建窯、建房、建墳、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基本農田;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加強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土地肥力,鼓勵基本農田承包經營者增施有機肥料,及時制止污染基本農田行為。進一步完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度。將全鄉的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和保護面積通過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的農戶和地塊補充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資金保障工作。
(四)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做好鄉2016年度耕地增減變化情況和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及補充耕地計劃執行工作,重點做好建設占用耕地、災害損毀耕地及設施農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工作。
(五)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做好我鄉高標準基本農田前期方案設計和招標工作,加強項目全程監管,切實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上級下達我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
我國南方稻作區7省市水稻專家10月11日來到福建省尤溪縣麻洋村,對中科院院士謝華安承擔的農業部再生稻研究項目進行測產驗收:再生季百畝片干谷單產486.36千克,加上頭季稻單產800.9千克,示范片再生稻全年平均單產1287.26千克,實現了高產栽培目標。
我國綠色食品準入門檻將提高
為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綠色食品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部新修訂的《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對綠色食品標志審核和發證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并全面強化了證后監管。
重慶舉辦第四屆國際茶業博覽會
第四屆中國(重慶)國際茶業博覽會暨首屆重慶購茶節于10月18日至21日在重慶展覽中心舉行。據悉,本屆茶業博覽會規模宏大,亮點紛呈。近年重慶茶業交易活躍,全國名茶紛紛登陸重慶市場。這次茶博會的茶具、茶文化相關家佩,令人大開眼界,茶業經濟發展還有著廣闊的空間。
中央財政追加50億元農村危房改造補助金
記者獲悉,財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達2012年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50億元,支持部分地區完成60萬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財政部指出,今年農村危房改造由試點階段轉向全面實施,補助范圍擴大到全國農村地區。中央補助標準為每戶平均7500元,在此基礎上對建筑節能示范戶每戶再增加2500元補助。
至9月末我國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858家
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858家,其,中村鎮銀行799家。
40多萬農村居民用上了低價代燃料電
在安徽休寧縣召開的全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現場會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國已有52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項目建成發電,新增代燃料裝機容量12.3萬千瓦,解決了40多萬農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問題,保護森林面積150多萬畝。
我國5年新造改造油茶林2000萬畝
從近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舉行的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上獲悉,我國油茶產業近年取得了快速發展,5年來,全國新造和改造油茶林2000萬畝,參與油茶產業發展的企業已達1300多家,帶動200多萬農戶種植油茶,2011年全年我國油茶產業產值達到245億元。
國內大超市“農超對接”全覆蓋
從全國“農超對接”現場會上獲悉,限額以上(年銷售超過500萬元)的超市連鎖全部實行“農超對接”。全國開展“農超對接”的超市連鎖已超過800家。“農超對接”作為現代流通方式,實現了農民增加收。
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建設提速
近日,從國土資源部召開的基本農田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獲悉,我國計劃加快推進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建設,以此推動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任務。現階段建設示范縣的目標在“十二五”期間,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建成不少于2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關鍵詞:土地整理問題、對策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土地整理的現實意義
1.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土地整理是補充耕地、進行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途徑。土地整理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土地集約利用,增加優質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相適應;
1.2 在我國,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的多樣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國土資源部在借鑒海內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礎上,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
1.3 土地整理主要針對改變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的建設,進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農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有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整理后土地經營范圍擴大,宜種性廣,從而可以增加耕地數量,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可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強市場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市場為引導,明晰土地使用權,并完善土地市場,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益;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規模經營以及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土地資源比較優勢的提升。
2.2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完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標及任務:
“十二五”期間,通過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億畝,補充耕地2400萬畝;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穩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規劃期間整治農村建設用地450萬畝,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積極開展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大舊城鎮、舊村莊、舊廠礦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復墾,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生產建設活動新損毀土地全面復墾,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35%以上,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及時復墾。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確權在先的原則,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類面積準確、權屬手續合法,沒有產權糾紛。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權屬調整的,要在尊重權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時編制、公告和報批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組織簽訂權屬調整協議,并確保調整結果公開、公平、公正,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土地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要重點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問題及隱患
1、投資資金存在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較大數量的資金,由于各區的自然資源及經濟條件的不同,各區農村土地利用的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匱乏,其主要來源于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和中央補助專項資金,它包括:(1)土地閑置費;(2)財政預算安排的開發耕地專項資金;(3)耕地開墾費;(4)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5)按規定用于土地開發整理的其他資金;(6)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及中央補助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許多地方財政沒有固定的投資來源,沒有可靠資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資金運作發生斷糧現象,無力將土地整理工作順利進行。
2、農民權益難以保障。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土地制度歷經變遷,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土地帶來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證所記載權屬界線早已模糊不清,不能準確反映權屬界址,相當一部分為農用地的土地所有權不明確,權屬調整難以進行,實際使用者與登記的使用者不一致,導致土地權屬紊亂,整理時糾紛不斷,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3、新增耕地質量低劣。為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需要大量的開發整理土地,而結果是很多地區整理出的耕地質量低劣,即新開墾的耕地質量遠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片面的追求數量,忽視了對質量的重視。普遍存在政府對土地整理的目標過分強調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規不夠完善,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不夠,功能難以顯現。現如今,增加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是整個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較大的不良影響。
五、土地整理的對策及措施
5.1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健全土地整理,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主動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加強與相關部門機構溝通協調,規劃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在規劃土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
5.2落實資金保障。在保持現有資金渠道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為主體,引導和聚合相關涉農資金,共同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發揮綜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費按照“集中資金,重點投入”的原則,支持各地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并在分配時與各地上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執行情況掛鉤。結合土地流轉,鼓勵民間資金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拓寬資金渠道。5.3加強信息化管理。按照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整理監測監管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進行集中統一、全面全程監管,在線實時報備工作,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現實性強。
5.4協調好各種內部關系 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在規劃實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協調好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農戶以及其部門的協調工作。當項目規劃方案實施出現不合理時,由施工單位報監理單位,認可后上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在15日之內給予答復,以免造成嚴重地延誤工期和耽誤農民的種植時間。
近年來,一些地區進行的土地整理改進了農村生產、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了土地合理利用和農民增收,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功不可沒,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支撐。 盡管我國對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論不足,許多地方開始土地整理的時間不長,但取得的顯著效益表明,在我國開展土地整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土地整理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家對土地整理市場化發展還缺乏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過法律法規來規定土地整理的內容、目標、程序、規劃設計、資金來源以及處罰辦法等,解決土地整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工作會議》2012年4月24日
關鍵詞: 耕地質量 基準等 耕地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341文獻標識碼: A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Feature Analysis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Chongqing
ChenLing1,2,LuoZhuo1,2
(1.Chongqing Land Resources and Housing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20,China; 2.Land of Ministry of land natural resources use key laboratory, 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02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trengthen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Chongqing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result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ongqing "circle high and low wings, and gradet strong vertic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level 1 as a reference, translated Chongqing cultivated landarea 956,562.37 Hectar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mastered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nd made releva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Reference level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0引言
近年來,建設占用優質耕地,耕地污染等現象被頻繁曝光,在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的面前,耕地質量出現明顯的下降。為加強耕地質量管理,提升耕地生產能力,國土資源部在全國部署了農用地分等成果補充完善工作,要求進一步優化耕地質量等別評定體系,進一步細化與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相銜接的耕地質量數據。重慶市按照相關技術要求,完成了1:10000比例尺耕地圖斑的等別評定,建立了縣級1:10000耕地質量數據庫和市級1:50萬耕地質量數據庫。本文依據重慶市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數據庫,總結了重慶市耕地質量等別分布現狀和規律,分析了耕地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1重慶市耕地質量等別分布特征
1.1高等級耕地分布較少,耕地質量整體水平偏低。全市耕地集中分布在7等-12等,其中10等耕地面積最大,為818966.08公頃,占耕地總量33.45%,7等耕地9880.28公頃,占耕地總量0.4%,12等耕地83262.58公頃,占耕地總量3.4%。按國家1-4等為優等耕地,5-8等為高等耕地,9-12等為中等耕地,13-15等為低等耕地的標準,重慶無優等耕地分布,高等級耕地265098.8公頃,僅占耕地總量10.8%,中等級耕地總量2183192.09公頃,占耕地總量89.2%。根據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測算方法,重慶市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略低于全國的9.8等,整體上處于全國中偏下水平。
1.2耕地質量等級空間分布不平衡,呈現出“一圈高、兩翼低”的特點。受光、熱、水、土壤資源和種植習慣等因素影響,高等級耕地集中分布在“長-墊-梁-忠”和“潼-合-銅-璧-永”及兩翼山間平壩區。渝東南石漠化地區和渝東北秦巴山區主要以11等和12等耕地為主。
四個指標區耕地質量狀況差異較大,9-10等耕地渝西方山丘陵區、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渝東北中山區比重分別達到67.37%、62.55%、54.44%,渝東南低中山區11-12等耕地比重達到53.25%。四個指標區平均等別排序為:渝西方山丘陵區9.5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9.7等>渝東北中山區10.1等>渝東南低中山區10.4等。
圖1 重慶市耕地質量等級面積分布圖圖2 重慶市耕地質量等級分布圖
1.3耕地質量等別垂直布局特性強。將耕地等別與海拔作相關分析后發現,重慶市耕地等別分布與海拔有較強的關聯。海拔300-500米的渝西方山丘陵區、渝東部河谷平壩及山間盆地丘陵地區大多都分布8-9等較好的耕地,海拔600-800米的南華鎣山-方斗山之間的向斗丘陵、坪狀低山區主要分布9-11等耕地,海拔800-1000米的平行嶺谷區西段背斜山脊以及秀山、酉陽東部坪狀低山頂區分布11-12等較差的耕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平行嶺谷區東段背斜山脊線,向斜坪狀喀斯特山區及山地峰頂地區耕地較少,總體質量較差。
2以基準等折算的耕地面積情況
2.1以國家平均等為基準折算的耕地總量
國家耕地質量平均等9.8等作為基準等,對應的標準糧產量為570公斤/畝。依據重慶市各等別對應的標準糧產量與570公斤/畝的比值,可確定等別與基準等之間的折算系數。經計算,7等折算系數為1.49,8等為1.32,9等為1.14,10等為0.96,11等為0.79,12等折算系數為0.61。用折算系數分別乘以各等別面積得到基于9.8等的重慶市耕地總量為2433360公頃,與同期的土地變更調查耕地總量2448290公頃相比降低14930公頃,降幅為0.6%,面積變化不是太大。
2.2以國家1等為基準折算的耕地總量
國家1等標準量產量為1450公斤/畝,與重慶市7-12等對應的標準糧產量相比得到,7等折算系數為0.59,8等0.52,9等為0.45,10等0.38,11等為0.31,12等為0.24。用折算系數乘以各等別面積得到相當于全國1等的重慶市耕地總量956562.37公頃,與同年土地變更調查耕地總量2448290公頃相比降低1491727.63公頃,降幅為60%,面積變化較大,說明重慶耕地質量低下。
3影響耕地質量提升的障礙因素
3.1耕作層厚度
坡地是我市主要的耕地類型,具有“碎、散、瘦”的特點。盡管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變化和建設,投入大量資金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水土流失的趨勢仍然較嚴重,尤其是石漠化地區和石骨子土區域經過暴雨、山洪沖刷,導致耕作層土層厚度不足20cm,極大地影響了農作物種植。如果被占用或被浪費的耕作層土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能被覆蓋在較貧瘠的耕地上增厚土層,能有效改造耕地質量。經測算,土層厚度或耕作層厚度增加10cm,耕地等級可提升0.4等,
3.2灌排能力
農業、水利、國土等部門組織實施了大量的農田基礎設施配套項目,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農田的基礎設施,但因為山洪、暴雨而導致基礎設施破壞仍比較嚴重,再加之資金投入有限,農田水利依然是農田設施的“短板”,表現在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溝、渠、塘等設施后期管護不利,堵塞、老化造成功能弱化,加之“兩翼地區”山高坡陡,降雨量過于集中,相關配套設施易被沖毀,耕作層土壤易被沖刷,直接影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經測算,灌排能力提升10%,耕地等級可提升0.24等。
3.3耕地利用方式
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耕地利用方式發生較大變化,這種變化使土壤理性結構也發生一定變化,容易導致耕作層土壤減少。另一方面,經營者沒有及時進行培肥,重用輕養,耕地撂荒,不合理的利用也是促使耕地質量隱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4耕地質量保護措施
4.1嚴格基本農田劃入劃出,重點加快推進全市存量基本農田高標準化建設。當前應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劃入劃出調整,確保劃入的基本農田等級不低于劃出的基本農田等級,基本農田一旦劃定,任何機構或單位不能隨意調整其布局。同時應按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等規定要求,加大資金投入,嚴格項目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嚴把高標準基本農田準入門檻,做到建成一塊,劃入一塊,寧缺毋濫,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建成53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4.2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在已有農用地分等定級和土地調查成果基礎上,依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我市已全面更新了耕地質量等級狀況,建立了與土地調查相配套的耕地質量等級數據庫。為確保耕地質量基礎數據庫的現勢性,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的基礎上,對因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現狀變化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行為等帶來的耕地質量等級變化情況,及時開展更新評價,實施動態監管。
4.3布設耕地質量等級監控網,掌握耕地質量動態變化規律和趨勢。當前,應在耕地質量等級監測試點的基礎上,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為重點,逐步擴大監測范圍,在省、市、縣、鄉三級布設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確定監測點位,配套相應的設備,組成全市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對耕地質量實行動態監測,全面掌握耕地質量變化規律和趨勢。同時,充分利用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加強對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土壤保護和利用,加強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動態監測。
5結論
研究表明,重慶市耕地質量等別略高于云南、貴州、,但低于四川省,整體上處于全國中偏下水平。市域內高等別耕地分布較少,耕地質量等別空間分布不平衡,基本形成了以西南(萬盛)-東北(萬州)近似直線的耕地質量等級南低北高的差異特征線。利用標準糧折算體系,以全國平均等9.8等和全國1等為基準,折算重慶市耕地總量分別為2433360公頃和956562.37公頃。針對重慶市耕地質量現狀和保護情況,今后要建立健全耕地數量質量占補平衡工作機制體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整治項目選址和規劃設計技術要求,積極開展建設占用和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評定工作,適時開展耕地質量保護紅線劃定,為實施“占優補優、以補定占”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張青璞,孔祥斌,鄖文聚等. 重慶市國家級農用地分等匯總前后等別分布規律[ J ] . 農業工程學報,2 0 1 0 ,2 6(1 0 ):2 9 7 - 3 0 3.
[3]高向軍,馬仁會.中國農用土地等級評價研究進展[ J ] .農業工程學報,2 0 0 2 ,1 8 ( 1 ) :1 6 5 - 1 6 8 .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統籌城鄉;內涵挖潛;保護耕地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的,對未合理利用的土地進行整理,對因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修復,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等活動,包括農用地整理、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等。在新形勢下,土地整治不僅是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的重要手段。隨著陜西省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的啟動,筆者全程參與了前期調研工作。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各區縣可補充為耕地的后備資源越發稀少,新一輪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需向多個視角轉變。源于此,結合各區縣對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現狀,對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中的幾個新熱點問題談些個人想法,以期拋磚引玉,為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新形勢下的西安市土地整治規劃
隨著“國家鼓勵土地整理”、“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政策的明確,土地整治的范疇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轉變,內涵也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但是,目前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著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突出,近郊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矛盾顯著,城鎮土地無序擴張、低效利用等問題。
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承擔著實現全市耕地動態平衡、保障糧食產量等戰略落地的重任。經調研,一方面各區縣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為完成建設用地審批,近年來各區縣陸續委托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在省內其他市縣補充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另一方面,各區縣土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的面積較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確定“十二五”期間建設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西安市如何在資源、人口、空間、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復雜因素的約束下,堅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現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戰略的重大目標,這對土地綜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亮點,統籌城鄉,深化土地整治內涵
目前,西安市的城鄉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統籌工作不僅僅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統籌城鄉工作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單純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城鄉發展失衡問題;二是擁有較多土地的農民卻只有較低的收入;三是城市對農業產出的需求缺乏有效地傳導機制,農業土地的比較經濟效益仍然較低,影響農民在進城后將土地向規模經營轉變的積極性。
造成以上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西安市在落實統籌城鄉的政策中缺乏必要的載體和抓手。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經濟能夠得以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城市對農村要素的吸納,突出表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由農村流轉至城市從事非農產業。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村勞動力與城市資本的分工合作,極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社會財富、促進了工業化進程。相反,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的機制卻嚴重滯后,盡管政府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市場化的、利益導向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還遠未建立起來。新形勢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實現對當前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通過土地整治,進一步打破城鄉隔閡,擴展城市資本與農村土地資源自由交換和流轉的渠道,要讓更多的農村資源得以進入市場,通過城鄉之間各種資源的自由交換與合作,提高農民的收入。
隨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在西安市的推進,高陵縣借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開展的統籌城鄉發展在東樊村取得成功,“東樊模式”已成遠近聞名的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典型。在新一輪規劃中,如何深化“東樊模式”內涵,在推動“農民趕超城里人”的基礎上引導產業落地,引導轉換身份后農民的主要生產內容從農業生產轉為非農產業將是新一輪規劃的重要內容。
三、以強化市地整治為特色,內涵挖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西安市主城區建成區面積2000年為187km2,至2010年已增長為395km2,增加了2.11倍。預計到2020年,西安市主城區面積將達到574km2,這種需求給土地征收帶來巨大的壓力。隨著經濟的起飛,西安建設國際大都市和西咸一體化發展的需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對土地資源的消耗也進入快速發展期。這意味著不僅建設占用土地的速度會加快,而且建設占用土地的規模也會不斷增大。《西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確定西安未來將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新增建設用地總量達423km2,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積為364km2。要實現364km2“占補平衡”目標,壓力非常大,也對新一輪規劃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思考如何實現“占補平衡”的同時,通過內涵挖潛,提高現有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水平,將是另一條重要的途徑。
在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中,應強化市地整治并以此為特色、亮點。要規劃好西安市城市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構建合理的制度框架。首先要明晰城市土地產權主體,構建土地產權市場并完善與土地儲備制度相配套的機制體制,適當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2)創新城市土地整治的主體組織制度,運作模式,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工作,形成立體多維空間開發的市地整治模式。(3)注重5個互動:市地整治與“退二進三”(傳統工業結構調整)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商圈改造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交通(快速通道、地鐵等)整治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產業集群培育互動、市地整治與副中心建設互動。(4)引進社會資本,設立土地基金,完善和優化市地整治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四、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保護耕地,實現總體動態平衡
根據《西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陜西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的任務要求,西安市新一輪規劃需要落實補充7.2萬畝耕地的目標。由于西安市地形地貌特點,市域南部的秦嶺山區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5%,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和東部臺塬丘陵區,此區域同時也是各類建設用地的集中區。
在新一輪規劃中,不應再以補充耕地數量為主,而是更加突出了耕地質量建設和產能提升,讓耕地提質“看得見”。規劃圍繞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以農田平整工程和水利設施配套為重點,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按照節約用地、設施配套、路網通達、突出特色的原則,結合城鄉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安排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采用暗灌、微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和田間生物工程措施,提高農田空間利用率,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美化農區景觀的效果和能力。形成3—4個“相對集中、集中連片”的千億斤糧食主產區。規劃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在建成后要實行統一命名、統一設立永久性標示和統一集中監管,充分發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示范作用。
五、以一張圖工程為契機,創新舉措,保障規劃切實實施
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分類標準,認真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和變更調查。加強耕地后備資源的調查、評價和檢測,加強土地整治實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在三維空間內對土地資源信息進行定性、定量和定時分析,做到“一張圖”的管理模式,向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土地資源的基礎信息和規劃服務并對土地整治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系統監測、追蹤與反饋。依托土地利用“一張圖”工程建立了土地整治監管平臺,全面加強耕地數量、質量、權屬管理和動態監管。
引進現代土地整治的創新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引進和采用相關領域的創新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以便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提高效率,不斷增加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例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合理輪作,永續利用。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本著由點及面、由易入難的原則,逐步開展土地整治,做到規劃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示范一片。
強化規劃實施經濟調節機制。一是要建立激勵機制,遵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社會資本和個人資本進入土地整治領域;二是要有效聚合相關涉農資金,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和杠桿作用,達到“各做一道菜,共辦一桌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M].地質出版社,2011.
[2]張軍連,李憲文,劉慶等.國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01).
[3]劉志仁.陜西省基本農田區域整治的態勢與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09).
[4]李濱,曹軍.對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如何加強土地整治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3(08).
【關鍵詞】規劃;耕地;農田保護
前言
隨著重慶市對耕地農田保護的越發重視,近些年,全新規劃思路的耕地農田保護之路也在探索之中。如何創新舉措,進一步提高耕地保護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探索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因而,需要依照“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要求,強化耕地保護目標責任,不斷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基本農田建設和基礎業務建設。從土地農田整治人員的角度出發,需要從規劃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更多的建設性舉措。
1 落實土地規劃
1.1 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生態退耕
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糧食生產能力以及耕地資源的特點出發,綜合評價并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退耕標準、規模和速度。在生態退耕的重點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地區等,實施人均1畝基本農田建設工程,一方面保證生態退耕地區“退得下,穩得住”,另一方面保證這些地區的農民有基本的口糧來源,使得退耕還林工程等在實施補貼完成后,有穩定的糧食來源。除此之外,在繼續做好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和復墾力度,特別是加強重慶市重點地區基本農田整理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提高耕地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 建立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數據庫
為了配合好這一措施的順利進行,重慶市建立了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數據庫,給基本農田建立了檔案并落實到地塊,共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識,埋設基本農田保護界樁。通過一系列工作,所劃定的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不降反升,還提高了耕地集中連片程度,對于促進耕地農田保護起到了積極明顯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基本農田保護區掛設一幅幅耕地保護宣傳標語,以警示人們進行耕地農田保護的重要性,引導農戶樹立耕地農田保護觀,積極配合政府的政策和工作。
1.3 穩定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
根據重慶市耕地農田的總量和質量,規劃一定的任務量,即期內重慶市基本耕地農田保護任務須達到一定的公頃量。根據基本農田劃定的相關規定要求,保證數量、提高質量,按照總體穩定的布局原則,與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相結合,以農用地分等成果為參照,規劃好基本農田的布局。新劃定的基本農田原則上必須是耕地,并且有利于基本農田的集中連片。
1.4 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
重慶市各類城鄉建設不能夠非法占用基本農田。例如,占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地農田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些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綠化隔離帶和防護林建設,對于這些行為也應當禁止。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由于選址特殊無法避讓時候,基本農田的必須按照“先補后占”的原則,補劃數量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
1.5 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與管護
對于基本耕地農田的保護,還可以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之中保護。重慶市在加大對基本農田的建設和管護時,逐步推進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綜合性提高耕地農田的質量。還可以建立基本耕地農田保護區,以財政補貼的制度形式鼓勵耕地農田的保護行為,綜合通過多方途徑籌集基本農田建設資金,以重點投入的方式擴大耕地保護規模效益。
2 加強土地整治管理
2.1 落實農田保護工作
要想做好耕地農田保護工作,建立耕地保護制度是根本,然而,抓好落實是任務之關鍵。對于每一次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情況都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對于考核通過且表現優秀的要給予相關獎勵,獎勵落到每一戶農戶,以激勵農戶們的積極性。對于考核不通過的,在繼續給予引導,引導其調整工作進度、方法和目標。在壓力考核制度下,農戶大大提高了保護耕地農田的意識,各負責人紛紛表示要依照法律、依照規定合理使用耕地。
2.2 強化監督工作
強化監督,是促進重慶市耕地農田保護責任社會化的有效手段。加強監督可以有效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行為。多名村級協管員,就像設立在耕地上的遠程監控探頭,時刻盯著耕地上的細微變化,分管土地執法工作者要監督每一塊耕地的使用。除此以外,重慶市通過拆除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建筑,大大震懾了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對于占有耕地農田的違法建筑強行拆除,并給與一定數額的懲罰,提高復耕土地面積。建立健全對違反國土資源管理行為巡查、制止、查處、報告、備案、責任追究等專項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違法行為。要把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動態巡查作為國土管理主要日常工作,及時發現、制止濫占耕地和基本農田行為,對違法情況嚴重或難以及時制止的,須及時報告區綜合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查處。
2.3 土地綜合整治管理
在重慶市個地方土地整治項目工地上,地方土地整治中心工作人員和工程監理人員需要認真細致地檢查著每一道工序。在地方政府引導下,將土地整治與推進新農村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有效將農業綜合開發、水利、林業、國土、交通等各種涉農政策、資金、項目向土地整治項目區傾斜。加大耕地農田保護投資使用資金,落實土地整理項目,擴大實施規模和計劃新增耕地面積。增設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確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除此以外,還可以改造中低產田,以改建成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或者建成“三高”農業基地。重慶市還可以通過“聯戶并地、改土興業”的方法促進重慶市各地方流轉的土地面積,整合社會資金,以吸引和培育多家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項目區發展無公害蔬菜。放開土地流轉使用制度,規定農戶可將土地進行有償流轉,這樣又可以使得農戶就近到蔬菜基地打工,增加人均年收入,真正讓群眾在土地整治中得到了最大的實惠。嚴格執行建設占用耕地“先補后占”和“占一補一”制度,保質保量完成補充耕地任務。積極推進整鎮、整村國土整治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政府下達的重點蔬菜基地、標準果園、基本農田示范區、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等建設任務,用好用活涉地政策,聚合涉地、涉農資金,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
2.4 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耕地保護管理水平
加強耕地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重點開發保護性耕作、地力培肥、中低產田改良、退化耕地修復等技術。深入研究、建立耕地保護的預警、預報、評估技術體系,使國家糧食安全和耕地保擴成為可動態監測、及時預警、相機調控和科學評估的政策體系,提高耕地保擴的中長期規劃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耕地農田保護對于重慶市農戶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對于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保證和農田使用的保證。為了確保耕地農田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在全新規劃思路下進一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以促進耕地農田保護工作的展開和落實。與此同時,也希望重慶市各級政府能夠給予農田耕地保護更多的重視和政策導向。
參考文獻:
[1]苗利梅.等.談談基本農田的保護與建設[J].資源與產業,2011(3).
[2]王萬茂.基本農田保護:歷史與反思[J].專家在說,2009(6).
[3]林增杰,張鋒.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調控研究[J].地質出版社,2005(9).
[5]溫喜棉.基本農田保護芻議[J].農技服務,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