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新能源科學與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能源科學與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能源科學與技術

        第1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學生創新能力

        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指省屬本二類型的高等院校。這些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一般都安排藝術設計理論課程,但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在這些院校中的受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以偏重“應用型”作為借口,大量刪減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這嚴重影響了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功能的發揮,如不改變,就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重視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的作用

        創新是藝術設計的靈魂。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藝術設計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它為藝術設計人員在藝術設計創新道路上節省了大量的理論摸索時間,為藝術設計創新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成功經驗,為藝術設計人員設計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強有力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基礎。我們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要重視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不斷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不斷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設計理論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是本二類省屬地方院校,受招生批次、地域、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招藝術設計類學生大部分文化成績較低,學習藝術設計理論的積極性不高。要通過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高校與教師就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革新,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設計創新能力。

        1.革新舊有觀念,引導學生重視藝術設計理論學習。

        高校與教師要真正重視藝術設計理論教學,革除片面重視技法教學、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可有可無的舊有觀念,革除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有長遠目光,從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設置、課程建設、師資配備等方面強化藝術設計理論教學;要改變學生只重直覺、技能而輕視邏輯推論、理論思維的思想觀念。所謂“應用型”是在一定的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的“應用型”,藝術設計理論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名設計師創新能力的大小,往往與他所學習的及自己總結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多少成正比。高校與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高度,引導學生重視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

        2.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化,逐步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結構越完善,設計創新能力越強。而要使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結構完善,則必須使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有一定體系。刪減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課程設置七零八落,不僅會嚴重損害學生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化,首先要保證藝術設計理論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門數開足、課時充足。其次要注意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開設的時間先后順序、前后聯系性和對專業技能課程的指導作用。基礎類設計理論課程如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設計概論、設計藝術史等在一二年級開設,其中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在設計概論、設計藝術史前面開設。三四年級隨著專業技能課程的不斷開設,可伴隨著開設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設計方法學、民俗學、設計倫理、設計思維科學、設計文化等課程。這樣才能使得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讓學生較全面地學習藝術設計理論知識,逐步提升他們的設計創新思維能力。

        3.革新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習慣。

        目前,藝術設計專業設計理論本科階段教材大部分偏于史論發展過程的講解,對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背景,設計師的生平、設計組織的發展概況和歷史意義等方面講述內容過多,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教師往往“滿堂灌”,學生的聽課效率低。由于文化基礎本來就相對薄弱,學生往往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材編寫者應當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實際,編寫適合的教材。教材內容分必修與自學兩部分。必修部分刪繁就簡,在理論知識上留下最重要的、目前應用價值高的核心理論和與之相配套的應用實例,在設計史知識上留下一些重要的設計風格、設計流派、設計師及其作品的介紹性內容。在必修部分設計史論內容的編寫上,不宜深挖,而應注重基本知識的傳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無需將所有知識點都講透,而應留下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課后去研究與探索。在選修部分,可以適當多介紹其他不同流派的設計師和不同風格的作品,適當加以分析,引導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研究。這樣,既能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習慣。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使用,注重課堂實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綜合利用講授法、圖示法、討論法、案例示范法、習題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保持經常性的交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討論法有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教師、同學針對某一命題展開廣泛交流,改變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用耳不用腦的不良習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提高藝術設計理論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講解某一設計理論或者某一設計歷史知識時,不僅要配合圖例講解,而且要聯系實際,采用這一設計理論進行創作示范,給學生留下學以致用的深刻印象。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創作示范,不僅能便于學生理解某一部分設計史論知識,而且能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設計訓練。

        教師要改變設計理論教學只是單純講授設計理論知識的傳統觀念,在課程教學中,針對某些重要設計理論知識,可以適當增加課堂訓練,這樣既能使學生的設計實踐知識得到拓展,各種設計技能得到訓練,又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些史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學生對設計理論知識作用理解不清的認識狀態。例如,我在講授藝術設計史課程中“新藝術”運動章節知識時,在這部分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用“新藝術”運動時期典型的“C”型、“S”型自由流暢的抽象線條進行創作示范,并要求學生根據我所給的與當代實際運用緊密聯系的課題進行設計創作,最后我進行集中的作業講評。我校在藝術設計理論教學過程中常常輔助以藝術設計訓練,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設計創作技巧與經驗。第二,通過設計訓練,學生較好地理解了相關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便于以后在設計中更好地運用。第三,學生認識了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與專業設計課程的聯系,認識了藝術設計理論對專業設計實踐的指導作用,提升了學習藝術設計理論的積極性。第四,檢查了學生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哪些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學生掌握了,哪些沒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熟練,都可以通過設計訓練檢查出來,便于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補充與強化。第五,學生提升了藝術設計創新能力。

        5.采用網絡手段,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服務。

        當今世界,網絡無所不在。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到學校相關教學網絡或自己設立的網頁上,這有利于學生課外學習。同時在網絡上,師生可以展開交流,學生的作業、相關問題可以通過網絡提交,教師直接在網絡上批改,便于批改意見的及時反饋。我校采用網絡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使用網絡查找與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豐富藝術設計理論知識,進一步提升設計創新能力。此外,通過網絡信息查詢,學生還可以在網上不斷參加設計競賽,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結語

        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重視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在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中的教學研究,從教學觀念革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多樣化、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聯系等方面,為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服務,讓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在新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2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展定位 一流專業建設

        0 引言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我國于2012年在原有的風能與動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合并統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準長沙理工大學增設“風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長沙理工大學也因此成為繼華北電力大學之后,第二批開設該專業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開始招收“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正處在創立摸索向定位發展轉變階段。2016年我國啟動高校“雙一流”建設戰略,中國高校改革實質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開展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定位與一流專業建設的探索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1 “能源革命”給新能源產業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推動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學安排調峰、調頻、儲能配套能力,切實解決棄風、棄水、棄光問題。這些發展部署都屬于新能源的范疇,必將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201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將高效太陽能利用技術、大型風電技術、先進儲能技術等新能源領域創新列入重點任務,開展大型風光熱互補電站示范,掌握高參數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開展大型高空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研發 100米級及以上風電葉片,實現 200~300 米高空風力發電推廣應用;研究太陽能光熱高效利用高溫儲熱技術、分布式能源系統大容量儲熱(冷)技術,積極探索研究高儲能密度低保溫成本儲能技術、新概念儲能技術以及全新混合儲能技術。新能源產業技術的創新離開專業技術研發人才,給新能源專業人才帶來就業的利好,同時,對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勢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辦學模式也需適應新情況,進行教學“革命”。

        2 供o側結構性改革對新能源專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給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大學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主要為社會培養和提供專業人才。但從高等教育“供給側”現狀來看,人才供給結構并不令人滿意。高校專業同質化非常嚴重,部分專業市場需求趨近飽和,而新的專業結構調整未能及時跟進,導致某些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在作為供給側的高校卻無法供給。高等教育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質量的剛需人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科研體系與社會需求結合不緊密、人才培養和與社會需求不一致、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能源而已,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內部產業的結構調整,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以及配套儲能之間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養,根據國家或行業的需求增強人才有效供給、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對高校新能源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如何精準定位,培養什么類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因此作為新能源人才供給方,高校新能源專業面臨解決人才“供需錯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給的挑戰,相應的教師隊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據人才需求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能源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3 “雙一流”建設戰略對新能源專業建設提出新目標

        2017年我國全面啟動高校“雙一流”建設,建設一流學科是眾多高校發展的重點。學科的發展以專業為基礎,專業以學科為依托,建設學科為專業建設提供發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學的新知識、師資培訓、研究基地;而專業主要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發展的基礎,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在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專業口徑、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使用、教材、實驗設計與開設、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學科建設微觀實施。因此,“一流學科”的建設離不開具體專業的建設。之前,國家評價專業建設水平以國家特色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的方式評價,在“雙一流”建設戰略下,新能源專業建設應以建設“一流專業”為新的目標。

        4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目前新能源專業存在以下幾個特點:新專業,教育部2010年設置的專業;新技術,新能源專業涉及技術領域多數屬于新技術;新教師,專業教師以年輕博士為主;新行業,新能源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的諸多突出問題:缺乏專業歷史沉淀、缺乏系統性專業資源、缺乏傳統的社會影響力。專業建設存在以下不足:(1)專業定位和培養方向模糊;(2)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知識結構不成體系、不能相互支撐。(3)缺乏合理的實踐和實訓體系。

        這些不足將影響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定位與建設,我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面臨同樣的問題與不足,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開展建設一流專業的研究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5 我校新能源專業建設的幾點建議

        建議一,專業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能源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定位的影響;(3)我校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相關學科實力調查分析;(4)結合我校辦學特色、能源類專業辦學優勢,研究我校新能源專業開設太陽能方向的優勢和特點。

        建議二,“一流專業”建設:(1)師資專業方向缺口分析與一流師資打造;(2)科研學術成果反哺新能源專業教學的途徑分析;(3)專業實驗設備增設與專業實驗開設研究;(4)基于“一流專業”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過程管理體系研究。

        建議三,教學課程體系:(1)高質量新能源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素養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及核心課程教學大綱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專業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專業實驗和實踐教學系統的研究。

        建議四,專業實踐教學環節:(1)新能源專業實驗課程的更新;(2)核心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調整;(3)仿真、認識、生產、畢業等實習基地的建設;(4)省級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項目申報及建設。

        6 結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時機,通過調查研究、分析論證,確定適應新能源產業新特征、切實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一流專業”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朝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專業建設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報,2016-04-18.

        [2] 田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高校力量.湖南日報,2016-03-13.

        [3] 熊超,袁洪春,朱錫芳,潘雪濤.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J].時代教育,2013(19):37.

        第3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簡介

        東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農、工、理、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農業部省部共建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始建于1948年8月,是學校建立最早、在學科建設和培養人才方面具有強大優勢的農業工科學院。學院現設有:機械設計及制造工程系、農業機械化工程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和工程技術基礎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自2012年開始招生,依托于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多年的建設經驗與條件,立足于農業大學,結合自身的特色,以生物質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為主要方向,培養服務于新能源產業,具備新能源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能在新能源技術與裝備領域從事研究與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性研究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情況

        學校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覆蓋了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方面的內容,專業面較寬,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適應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人才需求特點,本科畢業生就業渠道寬廣,符合我國“厚基礎、寬口徑”的本科人才培養方針,更深層次專業人才可以通過設置專業方向和研究生階段解決。東北農業大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定位在“工程”上,依托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深厚的工程背景,培養具有工程特色的新能源領域的人才。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東北農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于新能源產業,具備新能源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有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質,能在新能源技術與裝備領域從事研究與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性研究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與此對應的人才培養要求是:(1)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新能源工程專業所需的技術基礎及專業知識,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了解本專業工程技術的前沿和發展趨勢。(2)具有較好的人文、藝術修養,勤奮進取、團結合作的工作精神。(3)掌握化學分析、熱工基礎、機械與工程設計、管理以及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轉換技術方面的知識與基本技能。(4)具有新能源工程技術與裝備的科研、開發及應用等基本能力。(5)能閱讀本專業外文文獻,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及文獻檢索基本技能。(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綜合素質高,具有基本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完善課程體系

        明確的培養目標為合理制定課程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學校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課程體系上圍繞著熱能與動力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三個依托學科進行設置。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工程制圖、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流體力學、燃燒學,機械設計基礎、能量有效利用、能源微生物等。由于農業類院校以生物質能為主要方向,因此在主干課程上加大了化學類課程比重,同時也兼顧了熱工、流體和力學方面的課程,力爭做到“厚基礎”。專業課主要包括:新能源工程概論、生物質能工程、風能工程、太陽能工程、新能源裝備設計、生物質能經濟學。在新能源工程概論中重點介紹新能源的基礎知識以及能源與環境等內容。專業課以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三大新能源為主干課程,并配以裝備設計和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能重點掌握最主要的新能源的工程、裝備和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寬口徑”的人才培養。

        強化實驗實踐教學

        第4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摘要:《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是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開設的兩門專業必修課,也是該專業大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熱工類課程。該課程具有知識豐富、專業性強、課時多等特點。在《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課程教學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一環。本文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對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新能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新能源專業的畢業生,肩負著為國家能源發展貢獻力量的重要責任。為達到培養專業知識面廣、基本功扎實和創新能力強的本科人才的目標,作為新能源專業非常重要的必修課――《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1,2]。此前的相關文獻中報道了《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教學的優秀經驗[3-6]。本文在此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熱工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的優化和精選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作為專業必修課,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講授最有價值的知識點成為教學的關鍵。

        熱工類課程由《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兩門課組成。《工程熱力學》按熱力學基本概念、熱力學第一定律、理想氣體的性質與過程、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氣體動力循環、水蒸氣、蒸汽動力循環、制冷循環、理想混合氣體和濕空氣、實際氣體的性質等內容分為若干章節;《傳熱學》按照傳熱基本概念、穩態熱傳導、非穩態熱傳導、對流換熱、熱輻射及輻射換熱、傳熱過程與換熱器等分為若干章節。由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屬于新興產業專業,學科領域廣泛,涉及能源類(如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化工類(如基礎化學、物理化學、新能源材料)、力學類(如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等多門課程和領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應充分考慮到不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的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點產生重復。另外由于《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課程難度較大,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清課程中的要點和基礎知識。可以以“基本原理―公式推導―影響因素―實際應用”為主線介紹該課的有關知識,建立每章知識結構圖,讓學生清楚該門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對重點的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進行原理介紹,仔細推導相關公式,讓學生夯實基礎,使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不會混淆概念,相對輕松地應對課程。此外,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介紹空調在夏天與冬天的工作原理、冰箱開門對室內的影響,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熱力學定律進行分析,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優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始終能反映本學科的專業特點和學術水平,加強學生對后續專業方向的把握。

        二、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以創新性地教帶動創新性地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發展經濟,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這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道路。與此對應的是,要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加大教學與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學與科研互動水平。在當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身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主力軍的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成為目前高校教學的難題和重點。傳統的直白講課和搜集各種習題以供學生練習只會讓課程變得生硬和枯燥,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普遍的抄襲作業和遲到早退等不良現象。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就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教師通過對平時科研工作成果的再學習,并結合對教材的研究,創造性地運用某些方法,使學生對重要問題達到本質上的領悟。在這種途徑中,教師的創新思維方式以及從中體現的一言一行,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帶動學生進行創新學習、開發創新思維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傳熱學》教學時,學生往往對傳熱的基本概念,尤其是二維與三維的導熱理論及方程很難理解。一般地教學方式是,教師在黑板上進行微觀導熱原理推導,得出一維傅里葉導熱定律和二維三維傅里葉導熱定律,并給出幾個常用的導熱方程。這種教學方式中,推導過程比較晦澀,給出的方程也較為難懂,學生們很可能只會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將導熱理論與生活問題相結合,或者采取數學建模的方法,將導熱方程與實踐相結合,選取最適合該問題的模型,以達到課程有趣生動、富有創新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以創新性地“教”帶動創新性地“學”,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以后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探索中打下良好基礎。

        (二)板書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多媒體技術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呈現使課堂教學達到了全新的境界。在《傳熱學》的講授中,一維的傳熱理論和公式很好理解和應用,但二維與三維牽扯到微觀傳熱理論,以至于推導過程較為復雜,傳熱方程較為抽象難懂。因此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多媒體課件,通過動態描繪各向同性材料的微觀傳熱過程,讓學生理解不同形狀材料在具有不同位置的熱源時如何進行熱傳導。通過繪制動態的卡諾循環過程,使學生深入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并理解第二類永動機無法制成的原因。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由于信息量大、內容廣,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可能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因此在教學中對于難度較大的基礎理論部分和原理的學習,板書不可缺少,使學生能夠有充分時間緊跟老師的思維去理解每一個知識點。

        (三)課程教學與科研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調研小組,每五個人為一組,選擇新能源與熱工基礎理論相結合的課題,通過查找國內外科技文獻,調研總結新能源專業前沿知識,形成調研報告,鍛煉學生閱讀科技文獻的能力,提前為畢業設計的開展奠定基礎。各小組也可以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實驗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并通過文獻調研,形成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知識系統。課程結束時,各小組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學作匯報,授課老師根據報告提出問題,該組同學進行即時答辯,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覆蓋面廣、知識點多,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在成績的評定方式上,可以設定了四項考核內容,第一部分是學生考勤、課堂互動表現和課堂筆記,通過此部分的考核,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鍛煉學生提煉課程重點內容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根據每個小組的調研報告、PPT展示、答辯情況打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第三部分是每節課結束前的思考題,采取加分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第四部分是傳統的期末考試,考試內容為課程講授的基本內容,專業性強的理論部分強調定性了解,讓學生對熱工基礎有個整體的認識。

        隨著新能源科學領域的不斷發展,熱工基礎理論散發出強大的活力。根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特點,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使課程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登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61-62.

        [2]登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生物質能方向)人才培養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36-237.

        [3]武和全,姚永騰.對“工程熱力學及傳熱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下旬),2015,(4):90-91.

        [4]武和全,吳云強.提高“工程熱力學及傳熱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23):267-268.

        第5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關鍵詞:光伏電池;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教學方式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1

        一、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但與我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是新能源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嚴重不足。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落后于產業發展,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當前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大學教育的本質目的是發展每個學生個體,并且獲得學生的認可與社會的肯定,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使培養的學生所具有的知識與能力具有競爭力,并且得到社會的認可。常州工學院是一所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直追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常州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針對學生如何掌握各種知識與能力這一問題,結合常州工學院的辦學定位、地方本科高校生源特點,以及當代“90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個性化特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實現課程知識體系與學生能力結構的有效融合。在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創建以“二八定律安排課內課外時間與內容分布的完整教學過程、二八定律控制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導課堂比率的互動教學方法、二八定律分配教學資源的現代教學手段、二八定律劃分課程成績考核比率的全程考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以“主動型課堂”為特色的“二八式”課程教學新模式。

        二、“二八式”的完整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授課的45分鐘內,或者一門課程的四、五十個課時全部由老師講授,而應將45分鐘的課堂按二八定律分為20%的時間由老師講授,80%的時間由學生演講與討論,并且將45分鐘課堂拓展為課內和課外兩個過程,課內所學的知識與花的時間只是完整教學過程的20%,課外所學的知識與花的時間為這個教學過程的80%。

        課內采用“二八式”互動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提高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效率。整個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多個專題教學,每一個專題安排2至3節課,老師占用課內20%的教學時間,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等措施,對每一個專題的知識體系框架、技術原理進行摘要式的講授與呈現,并對下一個專題內容進行布置。課內余下80%的教學時間,讓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專題內容,將課外學習過程中搜集的資料與學習內容通過PPT演講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并展開討論,教師只是一個記錄員與成績評定人員,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主導的“主動型課堂”。

        課外,老師布置的專題內容,采用“二八式”的現代教學手段,迎合當代“90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個性化特征,激發學生興趣,養成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20%的學習資料與內容可來源于教材,80%的學習資料與內容可來源于圖書館、網絡、論壇等課外教學資源,這樣學生展現的PPT不會重復,而且凸顯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以及反映了學習過程的態度與效果,迎合了“90后”的張揚個性與網絡控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二八式”的互動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上,形成學生主導課堂,占用80%課內時間,講授80%教學內容,教師是裁判為特點的“二八式”互動教學方法。

        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課程采用專題教學的形式,整個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多個專題教學,每一專題內容,老師利用課內20%的教學時間,講授20%的專題內容,講授一些啟發式、概述性的、摘要式的專題內容,并對下一個專題內容進行布置。課內余下80%的教學時間,學生將在課外學習過程根據老師布置的專題內容,搜集的資料與學習內容通過PPT演講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并展開討論,學生演講與討論的學習內容將占據整個專題教學內容的80%,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為主導的“主動型課堂”。

        四、“二八式”的現代教學手段

        光伏技術這種新興行業,技術更新非常快,教材上的知識與技術遠落后于產業領域,要想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必須快速更新課堂教學內容。

        采用“二八式”的現代教學手段,實現20%的學習資料與內容可來源于教材,80%的學習資料與內容可來源于圖書館、網絡、論壇等課外教學資源,同時學生通過展現PPT,凸顯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及反映學習過程的態度與效果。這種教學手段符合當代“90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迎合了“90后”的張揚個性與網絡控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專業綜合技能。

        五、“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

        高等教學應該更看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為學習過程影響學生在將來工作中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尤其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行為,工作能力、工作行為,而非專業課、專業知識。因此,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考核方式也應該注重能力考核,而非文字記憶與解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PPT演講與討論過程,能夠較好地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與效果、學習行為與能力。教師做好每一個記錄,并評定每一堂課程的學生成績。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20%來源于期末考試試卷,80%來源于課堂上的PPT演講與成績討論。這種“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能更合理地反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行為,更有利于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與能力的提升。

        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采用“二八式”課程教學新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主導的“主動型課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專業綜合技能,促進課程知識體系與學生能力結構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偉東,艾建軍,楊坤.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12).

        第6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新興戰略性專業吃香

        這是2012年實施新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以來第二次公布新增備案、審批專業。按照新的專業設置規定,對新專業目錄里有的專業,按有關程序經教育部備案即可;而對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以及新專業目錄中沒有的新專業,則須報教育部審批。據了解,此次新增備案專業1804個、審批專業70個,只有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索馬里語、中央美術學院的實驗藝術、大連海洋大學的水生動物醫學3個專業是新專業目錄沒有的專業。

        今年高校新增備案和審批專業,最熱門的恐怕要數“物聯網工程”。共有85所高校新增物聯網工程專業,既有寧波大學、湖南師大等一本院校,也有很多二本、三本院校。為何物聯網工程這么吃香?據了解,物聯網被譽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被納入我國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規模將超過萬億級,人才缺口巨大。武漢大學計算機網絡研究所所長黃傳河教授介紹,物聯網工程專業增幅近年來在全國最大,加上這次新批85所,全國開辦物聯網工程的高校已達351所。

        事實上,吃香的不只是物聯網工程,很多與新興戰略性產業相關的專業都很吃香。通過對新增專業結果統計發現,共有武漢大學、揚州大學等46所高校新增新能源(能源)類專業,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58所高校新增納米材料與技術、微電子材料與器件等材料類專業,河北大學等33所高校新增中醫制藥、生物制藥等專業,大連理工大學等26所高校新增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空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類專業。

        近年來,國家決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新能源技術、新一代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培養提出巨大需求。教育部2010年曾下發通知,要求有關高校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新興戰略性產業主要包括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農業和醫藥,以及空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等五大產業。

        揚州大學這次申報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談到申辦該專業的初衷,專業負責人楊華教授指出,盡管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先后審批24所高校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但新能源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仍嚴重滯后,人才培養的規模不大,教學質量不高。新能源人才不足已經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障礙,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此,揚州大學決定依托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實驗室、風洞實驗室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專業設置緊貼國家戰略

        在此次新增備案和審批專業中,與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新型城鎮化、文化產業等戰略相關,語言文化類專業、房地產類專業、建筑類專業升溫。據統計,電子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51所高校開辦翻譯專業,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27所高校開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廣州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15所高校開辦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25所高校開辦城市管理、城鄉規劃專業。

        廣西師范大學今年新增翻譯專業,該校外國語學院院長劉玉紅介紹說,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國家對外交流開放合作的深入,翻譯人才愈發重要和稀缺,每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廣西博覽局都直接到廣西師范大學要優秀翻譯。所以該校翻譯專業便應運而生,學校將打造精品課程,培養品牌學生,著力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譯能力。“首屆預計招生60人,兩個班。”劉玉紅說,學校有辦學基礎,目前有10多個教育實踐基地,今年開始招生的翻譯學本科生,博士和教授將直接給新生上課。除了廣西師大外,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橋頭堡的云南、貴州等地,還有遵義醫學院、昆明理工大學等10多所學校開設翻譯、法語、泰語等語言交流類專業。

        此外,在此次新增審批專業名單中,還有一批警察學院開設了“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重慶警察學院副院長陳家遜表示,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安全日益凸顯,今年2月底,中央專門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意在加強網絡安全管理。不過,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人才卻相對緊缺。以重慶市為例,網絡安全與執法人才需求量大約是5000人,但現在不到2000人。此次重慶警察學院申報了“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就是要彌補網絡安全執法方面的短板,但遺憾并沒有被批準。

        專業建設有其內在規律

        此次新增備案、審批專業的就業形勢如何呢?撤銷專業是否都是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說,此次教育部新增專業名單中,有8個是就業狀況良好的“綠牌專業”,包括地質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共有32所高校開設。但也有部分就業預警的“黃牌”“紅牌”專業,共有23所高校開設動畫、數學、生物工程、英語等“紅牌專業”,35所高校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等“黃牌專業”。從被撤銷的專業來看,26個撤銷專業中,只有5所學校開設的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漢語言文學3個專業屬于就業形勢較嚴峻的“黃牌專業”。

        王伯慶表示,“總體來看,專業設置跟就業形勢的相關性不強。當前,高校專業設置仍缺乏社會需求導向,專業開設要有辦學條件論證,但缺乏實證的、科學的需求論證。”

        據了解,部分學校新增的專業,可能是其它學校撤銷的專業。江蘇師范大學今年撤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該校副校長方忠表示:“我們在大量調查論證基礎上,停招服裝與服飾設計,是因為該專業不符合學校發展大方向,就業前景也不理想。”與此相反,揚州大學卻在今年將“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調整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對此,方忠說:“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建設有其內在的規律,它要求學校必須把專業設置與建設的穩定性與動態性相結合,把社會需求與自身辦學特色、特長相結合,加強預見性,強化實踐性,才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

        麗水學院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城市化發展使得大量少數民族人口涌入東部,對當地的民族事務管理工作帶來新問題,迫切需要有民族理論和熟悉民族政策的專業人才。麗水學院長期對聚居在麗水境內的畬族及其他移民族群進行研究,有一定辦學基礎和特色,因此今年新增了“民族學”專業。

        對高考填報志愿有一定影響

        第7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2013年初,《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 "規劃》面世。《規劃》明確,未來我國能源發展將向綠色、多元、低碳化轉變,向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協調發展轉變,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調整能源結構的關鍵。

        2013年全國兩會,新能源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在眾多的提案和議案中,涉及新能源的內容非常多。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具有清潔性的優點,同時,對于解決能源的可持續供給問題,對于調整國家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未來哪個國家能夠引領潔凈能源經濟,哪個國家就能引領全球經濟”在《2010年國情咨文》演講中奧巴馬將新能源提高到關乎國家安全的地位。新能源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能源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在我國,隨著國家對綠色GDP越來越重視、各項新能源鼓勵政策和新的環保標準的出臺,新能源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央企電力巨頭涉足新能源

        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主體主要是民營企業,但是,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壓力和新能源產業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雙重驅動下,國有企業進入新能源領域的數量日益增多,部分央企電力巨頭紛紛加快了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領域整合的步伐。

        國家電網公司。2005年成立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網新源”),開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發電。同年7月,與龍基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有限公司(簡稱“南網能源”),以電能為核心領域,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合同能源管理與節能服務,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等業務。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成立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建設與經營,以風電開發與運營為核心,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成立大唐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7月,重組改制成為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的開發、設計、投資建設、經營管理,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新能源相關設備的研制、銷售、檢測與維修、與新能源業務相關的培訓、咨詢服務等。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成立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華電集團新能源項目,包括風能、小水電、分布式能源、太陽能、核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建設、生產及電力銷售;負責新能源項目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管理以及安裝、調試、運行和監理;負責華電系統CDM項目的統一組織、統一開發和統一結算;負責新能源應用技術開發和咨詢等。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成立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國最大風電企業。是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開發的電力企業,也是中國新能源行業的領軍企業。致力于從事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的投資、開發與利用。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成立中電國際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導核電),主要從事風力發電、中小水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領域,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開發、投資、建設和運營。

        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是新能源的主要開發形式,核能作為清潔、高效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核電是調整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這些央企巨頭在傳統能源領域之外向新能源領域的延伸,勢必加大了對新能源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與“國家隊”在全國范圍內跑馬圈地的同時,人們強烈的意識到,推動新能源行業前進的人力資源卻捉襟見肘。整個新能源行業,無論是核電、風電、太陽能行業,還是相關的裝備制造業——新能源專業人才的大量缺乏已成為制約當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最大屏障之一。中國廣核集團公司(原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等核電企業,目前只能通過加快人才流動的速度,如通過企業內部的人員調動或加快人才在核電企業之間的流動來擴大人才總量。

        我國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在新能源人才的培養上目前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但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晚,且至今還沒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養體制。2006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可再生能源知識和技術納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課程。2007年,華北電力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個可再生能源學院,但僅開設了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風能與動力工程三個專業。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開始建立新能源學院或實驗室。如華南理工大學在2008年8月28日建立了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新能源研究院于2008年10月19日成立,旨在組建一個以國際新能源發展前沿為導向,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為動力的新能源研究和應用開發的科技攻關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公共平臺、創新基地;南昌大學于2008年10月6日成立了全國首個太陽能光伏學院;河海大學經教育部批準于 2008年新增設“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后更名為“風能及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具有風力發電工程設計、研究、運行等知識的工程技術人才。在核電人才的培養方面,只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南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少數幾所,每年畢業生的數量難于滿足核電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據統計,2007年,全國共有11所高校開設了教育部認可的核專業,并于2008年開始招生,截至2012年,全國開設了相關核專業的院校已有30多所。2010年,浙江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11所大學成為首批經教育部批準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截至2012年,全國共有34所大學經審批開設了該專業。面對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人才儲備卻并未跟上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目前具備培養新能源高新技術人才能力的院校可謂鳳毛麟角,且開設了新能源專業的部分院校也不免存在調研不充分、對市場缺乏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匆匆上馬的情況。一項權威調查表明,我國目前一些重點理工大學的教學資源優勢還未完全在新能源領域釋放出來,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能發電及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專業等領域的課程開設得還不夠,在新能源專業設置和科研人才培養方面還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

        新能源企業應對人才短缺之策

        一方面是企業對新能源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高等院校需加快新能源專業設置和科研人才培養。還有一個客觀事實就是,高校培養的這些學生走出校門后并不能馬上上崗,還需要經歷一個實踐鍛煉的過程。有專家稱,各院校能夠大面積培養新能源人才至少得在3-5年后。而即便3年后各高校都有能力培養高端人才,那也得經過至少4年的本科學習,這也就意味著,新能源行業要全面緩解人才匱乏問題最快是在7年后。面對目前新能源產業現有人才極度短缺,后備人才梯隊不完善的局面,新能源行業內部是如何破解人才短缺這一問題的?

        加大培訓力度

        培訓對于現有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在各企業內已形成了普遍共識,因而,加大對新能源培訓的投入和培訓力度,提高人才當量密度成為整個行業的共同選擇。國家電網公司在“十二五”教育培訓工作意見中強調,要加強特高壓、新能源等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加強以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等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技術標準、生產實用技術等為主要內容,實施技術人員的培訓開發工作,著力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攻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2012年,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13年-2015年干部職工教育培訓中期規劃暨管理提升計劃》。明確提出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要形成“網絡式體系”:橫向——按照專業技術領域不同,形成核電操縱員培訓、核燃料工程知識體系培訓、后處理工程知識體系培訓、核能開發科研項目管理培訓等;縱向——按照專業技術人員層次不同,形成以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中層專業技術人才、初級專業技術人員等不同層次的培養,從而形成整體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體系。

        中國廣核集團在培訓上也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體系。大亞灣運營培訓中心在引進法國操縱員的培養方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逐步建立了以在崗培訓、技術理論培訓、模擬機培訓為主的“三位一體”培訓體系,同時以選拔、培訓、考核、取照、復訓為具體手段來保障運行人員的培養質量。此外,運營培訓中心還自主開發了520門標準化的培訓課程。每門課程具備“七件套”,包含課程描述單、培訓任務書、標準教案、標準教材、標準考核大綱、標準試卷、標準的評價單,保證了核電專業培訓的縱深度和及時性。

        作為實現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引進、自主化發展研發平臺、工程建設載體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為加快推進相關核電技術自主化進程,帶動核電關鍵環節技術進步,組織了國內13個集團32家單位開展了AP1000核電技術推廣和培訓,先后選送30多萬人次到技術轉讓方接受培訓,為三代核電標準化、批量化和系列化安全高效建設創造條件。

        建立企業大學

        多年來,國內核電企業通過校企聯合、海外引進等多種形式構建著自己的人才庫。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從企業戰略發展考慮,打造屬于自己的企業大學,制定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逐漸實現人才的自主培養,才能為核電的安全運營、核電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效支撐。

        2005年,中廣核組建了“核電學院”,核電學院統籌內外部培訓資源,建立了管理培訓、核電運營培訓、核電工程培訓和與高校聯合辦學四大支柱體系。其中,管理培訓分領導干部系統培訓、通用管理培訓和新員工入職培訓,旨在培養核電各級管理干部和新員工。核電運營培訓包括大亞灣核電運營培訓、陽江第三代核電運營培訓和各核電基地運營培訓中心,旨在培訓核電運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核電工程培訓則包括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和調試培訓,目的是培訓核電工程設計、工程管理人才。而與高校聯合辦學培訓,則充分利用企業和高校雙重資源,從大學生中選拔優秀人才,結合企業實際,開展針對性的系統培訓,為核電人才的快速成長提供多種渠道。員工從進入中廣核到培養成為合格的技術人員,再至培養成高端科研與技術人才,亦或者被培養成管理人才,中廣核都為其成長的每個階段提供了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

        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同樣有著屬于自己的“企業大學”——國核大學。“這是一所沒有基地的虛擬大學,大學整合了國內外優秀課程資源和公司知識創新成果,搭建了覆蓋全員、滿足隨時隨地地學習、支持個性發展、融合知識管理的網絡學習平臺。”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副總經理魏鎖介紹。為了保證員工學習效果,國核大學先后制定了培訓管理、學分管理、講師建設和課程開發等管理制度,并將教育培訓與人才選拔、績效評估等工作緊密結合,實現了干部培訓和人力資源的一體化。

        2012年11月,中核集團整合核工業研究生部與核工業管理干部學院資源建立了核工業大學,梳理教育培訓資源,進一步強化了培訓研發部、培訓部、合作辦學部、職業教育培訓部等四個部門職能;創新辦學模式,建立了科學合理的教育培訓和人才培養體系,為其人才隊伍建設、儲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人才培訓基地

        近年來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不斷深化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培訓工作。2011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核電建設國際培訓中心”落戶中國核建,為中國核建培養高技能人才隊伍搭建了很好的平臺。2012年其高技能人才培養更駛入了“快車道”——建立了全球首個以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國際核電人為主的“國際核電高級人才培訓基地”,以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中國核建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和以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為主的“中國核建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多方面的系統教育培訓,為世界各國和中國核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制定特色人才培養計劃

        為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各核能企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核電五大“訓練營”。在國核大學的助力之下,國家核電構建了涵蓋所有員工的多元化人才發展體系,并確定通過實施“五力項目”,以培養核心骨干人才。所謂“五力項目”是指:培養企業中高級經營管理及后備管理人員的領導力訓練營,培養科技創新人員的科技力訓練營,培養核電工程項目管理骨干人員的工程力訓練營,培養合格核電站操作人員和生產運行人員的運行力訓練營,以及提升新員工向心力和歸宿感的新生力訓練營。

        中廣核“白鷺計劃”。對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的中廣核為加大管理者轉型的培養,應運而生了“白鷺計劃”。該計劃包含破殼計劃——新入職員工的轉型訓練,助跑計劃——新任基層管理者的轉型訓練,展翅計劃——新任中層管理者的轉型訓練,翱翔計劃——新任運營高管轉型訓練,讓員工完成從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再從管理他人到管理管理者,最終達到管理企業的轉型目標。

        第8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關鍵詞: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李峻峰(1976-),男,四川會理人,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邱克輝(1955-),男,四川資中人,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項目編號:SZH1109JC02)、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項目編號:SZH1109ZY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3-0083-01

        當前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于傳統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廣泛應用,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經濟。然而這一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大力發展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于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世界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1,2]因此新能源技術必將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五個技術領域之一,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是實現新能源的轉化和利用以及發展新能源技術的關鍵。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本科專業是為適應我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而設置。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是由材料、物理、化學、電子、機械等多學科交叉,以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及其器件設計、制備工程技術為培養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專業。[3,4]

        盡管我國多所高校以前有與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相關方向的專業進行人才培養,但是作為一個進行系統人才培養的新專業,其相關專業課程的建設是相對滯后的,因此設立該專業的各高校均或多或少面臨該專業的課程建設問題。尤其較多學校均把新能源材料概論作為該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因此建設好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對于該專業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在專業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成都理工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具備堅實的材料、物理、化學、電子、機械等學科基礎,系統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設計與制造工藝、測試技術與質量評價、新能源系統與工程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應用研究型人才。為達到這一專業培養目標,所構建的課程體系中,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處于聯系該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等)與專業核心課程(如材料科學基礎、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等)的重要位置,也是該專業同學接觸專業方向內容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因此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具有聯系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建立初步專業知識框架奠定專業基礎、培養初步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興趣的重要作用。

        二、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建設

        根據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在專業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該課程教學應該達到如下目的:培養學生建立起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的學科知識框架,掌握新能源材料相關的重要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了解主要代表性新能源材料的成分、結構、工藝、性能及其關系,了解新能源材料的國內外發展動態,為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筆者設計的新能源材料概論課程內容結構如圖1所示。

        對于新能源材料概論的課程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從介紹能源著手,包括能源的定義與分類、世界能源結構、中國能源現狀、能源危機問題等;其次引入新能源問題,包括新能源的概念、分類、特點、各種新能源簡介等;再次介紹材料相關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的概念與分類、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四要素即材料的組成、結構、合成與加工、性能與應用性能及其相互關系等;然后在以上知識基礎上介紹新能源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概念、分類、任務與面臨的課題等;最后分章介紹目前主要的一些新能源材料如發光材料與半導體照明發光材料、金屬氫化物鎳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核能材料、相變儲能材料等。在這些新能源材料的介紹中通常以相關新能源器件工作原理入手,通過原理介紹引出相關器件的核心材料,再對所涉及材料的成分、結構、合成與加工技術、性能與應用性能特點等分別介紹。

        在上述課程課程內容具體實施中,必須堅持強化“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同時保證知識的系統性、新穎新和前沿性,以達到奠定專業基礎、培養專業興趣的教學目標。根據目前已實施的兩屆學生教學效果來看,達到了預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

        三、關于課程建設的思考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構成部分,是課程內容的具體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施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教材,而教材內容又必然反映前期課程內容的組織。通常一門課程的教材都是經過慎重編選,其知識體系合理,內容科學,可以基本保證學生學習的正確性。并且教材的知識結構及順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教師完善教學方法。[5]從目前現有的幾本新能源材料概論相關圖書來看,或者內容偏重于專著的形式而不太適合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使用,或者偏重于上述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且難度較深而不適合剛入門學生的使用,或者編寫較早而難以跟上目前該領域發展前沿動態,并且基本上都缺少作為基礎課程教材使用相匹配的系統思考題與習題,因此根據目前現有教材難以很好地完成上述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筆者已經根據新能源材料概論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按照上述內容結構在著手編寫盡可能適合大部分學校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使用的新能源材料概論教材。

        對于一個新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新能源材料概論具有聯系學科基礎、奠定專業基礎、培養專業興趣的重要地位,是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是除了課程教學內容外,教學方法、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支撐性、本課程與各學校該專業的特色相結合等問題均應該進行深入探討。此外還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強調教學效果。成都理工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建設必然將不斷地關注全國其他院校本專業及其相關專業的課程改革發展動向,為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生玲,郝宇.中國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優消費路徑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0):137-143.

        [2]江凱,楊美英.全球新能源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水電能源科學,2010,28(1):151-154.

        [3]安春愛,米曉云,柏朝暉.淺談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建設[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6):107-108.

        第9篇:新能源科學與技術范文

        關鍵詞:能源 產氫 生物質合成 TiO2 化學動力學 活性位

        Annual Report of Surface Photochemical Kinetics Research 2013

        Yang Xueming1 Wang Bing2 Zhu Junfa2 Ren Zefeng3

        (1.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 University o fScienceand Technology of China;

        3.Peking University)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丝袜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日韩欧美精品一本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a亚洲v | 亚洲乱码小电影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