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科新課程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3-0140-02
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傳統形式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高效學習需求。所以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必須要針對當前形勢制定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將學生的自主、合作和創新精神有效發揮出來,拋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發揮出來,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提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整體質量。
1 我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教師的指導不力 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比較注重進行生物實驗操作教學,只教授一些生物實驗內容,忽視了對學生實驗操作的指導教學[1]。在教學時教師的指導比較少,甚至讓學生自己發揮進行實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學生存在差異性特點,對學習能力強、自覺性高的學生來說,這種形式也許是比較好的,但對那些學生能力差、自律性較低的學生來說,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這樣的教學形式會影響學生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生物實驗內容的興趣,也無法提高學習能力,甚至帶來負面影響。
生物實驗教學欠缺合理的課時安排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直接進行動手實驗的機會要比教學時間少。高中生物實驗課程安排相對比較少,只用一兩節課時間無法將實驗內容完全講完,這樣使得學生無法將實驗步驟、理論、方法、結果等知識理解明白,對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2]。并且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只將實驗的原理和注意事項講授給學生,而實驗的技巧和方法沒有講授,這樣會使得學生因為沒學會實驗技巧,只能盲目進行實驗,完全失去實驗的本質意義,更無法保障生物實驗內容的有效性。
學生欠缺對實驗教學的正確認識 現在高中教學形式主要分為文科教學和理科教學。生物學科對于理科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學科,在學習生物科目時,很多學生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生物實驗學習[3]。對于文科學生來說,生物學科因為是副科項目,便應付了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是一種不同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進行生物實驗教學,學生欠缺良好的動手能力 由于對生物實驗的不重視,導致一些學生欠缺良好的生物實驗動手能力,這是由于學生觀念所影響的。而且由于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欠缺完善的教學器材,無法做到人手一個實驗器械,這樣也會影響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4]。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簡單,導致學生無法提起學習興趣,不愿意進行實驗活動。這是由于外在因素影響學生動手能力,由于這些因素,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無法將其作用發揮出來,導致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無法提高整體教學效率和質量。
2 提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做好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的課前準備 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前,生物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教師要讓學生將教學材料進行熟讀,做好課前預習準備,保障生物實驗能夠順利進行,教師也要將實驗的材料和器械準備好。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進行實驗示范,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教師要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及時對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生物實驗,保障學生能夠理解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讓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教師要注意在進行實驗時一定不要偏離實驗教學內容,確保生物實驗教學能夠將其作用發揮出來。
設計好實驗過程,激發學生學習d趣 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要根據實驗內容設計好教學,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教學結構的完整,教師教學知識要保持一定的整體性,這樣才能將生物實驗教學的價值凸顯出來[5]。教師要找到各個教學內容要素的內在關系,選擇良好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探索精神,通過不同的實驗提高學生思維活躍能力,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實驗教學內容。
安排好生物實驗課時 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要安排合理的課程,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生物實驗教學意識,讓學生和教師正確認識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且教師要注重生物實驗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可以將生物理論課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能力,增強學生實驗能力。教師要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有效鼓勵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運用良好的語言激勵學生學習生物課程,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順利進行自主實驗,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并且要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也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 結束語
在新課標下,高中要建立健全的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嚴密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保障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田秋云,徐建國,胡青平.新課程標準下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思考[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2):76-77.
[2]李國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0):155-156.
[3]莊偉娥.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8):253-254.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教育;物理科目;思考分析
【中國分類法】:G633.7
引言:我國一直以來在中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方面,所采用的應試教育模式過于落后,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當中,這種落后的教育模式由于只注重學生的練習培養與訓練,導致我國的中學生在物理知識的學習方面,一直都缺乏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或者是實用型人才.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更好的完善與解決,我國就需要在中學的物理課程教學標準方面進一步地改進,完善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方式與途徑,從而才能夠使物學科的重要作用發揮在我國的建設工作與其他研究工作當中,作出更好的貢獻。
一、中學物理課堂教學工作的新標準
(一)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我國的應試教育背景條件下,中學物理這門課程從來都是通過教師對書本的理論知識的分析與講解,來幫助學生進行解題的,從而使學生在此門科目的考試中能夠達到高分。而目前全球信息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證實了這一高分低能型人才的不科學,同時也對我國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今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等其他先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當中,我國中學的物理教師肩負著重要的教學任務,不能夠再像過去那樣只注學生的書面理論知識,而不重視實際動手實驗的重要作用。中學物理教師要對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與其他多方面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與調查,在熟絡學生關系的同時,還能夠將書本當中枯燥的物理理論知識,與學生周圍的日常生活互相結合起來,通過讓學生對熟悉事物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與認識,來達到學習物理理論知識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到有用的物理知識,而且也使自己的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與訓練,為自身的全方面發展奠定了一定的能力基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掌握好自己需要轉變的度,既要做到對原本教學模式基礎上有一定的改進,又不能夠完全地進行轉變,完全的轉變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方式的規律,反而起到阻礙學生擴散思維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自己完成物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好地提升中學物理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重要地位
在所有的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現在主體地位的一直以來都是學生,這也就要求中學物理教師在其課堂授學過程當中,傳授知識的中心點是學生群體,而不是以自身個人的教學模式為主體。例如在學習加速度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對于學生提出的速度與加速度的實際情況問題,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實際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物進行舉例,如小車在不同情況下的行駛速度,為學生學習加速度這一知識點提供更加全面到位的解說,這樣才能讓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三)教師要重視相關物理情境的設立
設立與物理理論知識有關的情境場景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點,更好地使教師的物理課堂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通過對相關物理理論知識的具體內容與實際生活案例情況進行聯系與對比,各中學的物理教師能夠在課堂的物理知識講解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物理科目方面的重要理論知識,相比較而言,傳統的中學物理教學方式中只有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比較困難。類似物理的實際情境設計還僅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學習中學物理理論知識的熱情以及積極性,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群體在各方面的能力,這些都幫助了學生進行更好地物理學習,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培養與發展。相關教師在建立與設計相應的物理情境時,也要注意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確保學生所學習到的物理應用知識是正確而且科學的,教師要注意不能夠將不切實際或者不相適應的案例與理論知識混在一起,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正確而且先進的物理知識。
二、新標準當中實驗對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作用
對于中學物理這門學科而言,它所建立的基礎是要具備一定的相關實驗報告,因此,無論是在教師的課堂實驗示范過程中,還是在學生自主動手進行相關物理實驗時,都要遵循物理實驗的相關準則。更為重要的是,中學物理教師應當重視實驗的實際意義,在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的情況下,讓學生盡可能地多動手進行實驗操作,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消化其所吸收的物理理論知識,并使學生通過在實際的動手操作當中,及時發現自己物理知識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使其進一步得到解決。學生自己在動手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能夠對物理實驗現象以及其相應的實驗裝置有進一步的觀察和了解,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都能夠得到培養與提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深入對相關中學物理知識的學習與認識。與此同時,各中學的物理教師還需要注意,在物理教學課堂進行物理實驗演示的時候,要基本還原實際的實驗操作步驟,而不能夠只是簡單地用語言文字來進行描述,這種方式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物理實驗的操作知識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我國中學的物理教學需要在多方面進行改進與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是實驗對整個物理科目教學的重要作用,此重要步驟的重大意義是不能夠被相關教師忽視的。總之,中學物理教師首先要完善與改進自身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夠保障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時,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以及相關的物理知識得到深入認識與了解,從而為國家的建設提供更多的物理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陶宏義,新課程標準下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1),88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生物實驗;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096-01
新課程標準中的實驗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的生物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科學的教與學組織形式。探究式教學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前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真正理解生物,學會科學探究,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生物實驗探究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精心設疑,激發探究動機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式的進行學習,學生除了認真聽講還是認真聽講,根本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他們的好奇心受到了壓制,他們想象的空間受到擠壓。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生物實踐是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教師要注意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精心設計各種探究實驗,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逐步學會探究。”在探究實驗中,可采用“問題——探究”法。由教師設計適當的教學情景,學生提出問題或猜想假設,并自己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實驗,分析觀察,得出結論。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中,課本是用0. 3g/ml的蔗糖溶液使洋蔥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有部分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選用0. 3g/ml的濃度呢?如果用小于0.3g/ml或者大于0. 3g/ml的蔗糖溶液來分離,實驗現象會否一樣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讓學生分組進行不同的探究:探究洋蔥表皮細胞在不同蔗糖溶液中是否發生質壁分離與復原?分離情況如何?復原狀況又如何?下面的表格是他們記錄的數據:
從兩組實驗中看到:用0. lg/ml的蔗糖溶液時,細胞發生輕微的質壁分離,但現象不明顯,滴加清水復原較慢;用0. 6g/ml的蔗糖溶液時,分離很明顯,滴加清水但不能復原;而
用0. 3g/ml蔗糖溶液時,分離較明顯,而且分離速度快,有一部分細胞原生質層已經脫離細胞壁,滴加清水,復原較快,現象明顯。通過實驗對比得出:蔗糖溶液濃度過小,不容易發生質壁分離而且分離速度慢,蔗糖溶液濃度過高,導致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不能復原。因此,同學們得出—個結論:用0. 3g/ml蔗糖溶液最適合觀察洋蔥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我及時表揚了學生敢于質疑和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的做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重視過程,發揮主體作用
“實驗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不同,就在于學生不再只是聽老師貶味的講,看單調的演示,而是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里,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來確定時間的分配,進行方案的設計,實驗操作的實踐,對實驗的事實加以分析做出結論。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就能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創新設計,培養創造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致使學生一味地去背、讀、記,沒有時間去顧及發揮自由空間“創造”“發明”了。針對新課程特點,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問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更使得他們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思維更加活躍。在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和驗證,積極地去思考,從中迸發出更多的智慧和靈感。如果能長期讓學生處于這種環境下,就能漸漸地培養出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四、實驗評價,拓展實驗能力
關鍵詞 高中生物學 生物科學史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1 有助于體驗科學家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探索精神
生物學科的發展是一個在困難和挫折中曲折發展的過程,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百折不撓地追求關于生物學知識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動容,感受科學家們的艱辛和困苦,有助于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他們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例如:高中生物課本中關于光合作用的生化反應方程式看似簡單,卻是科學家們300多年時間堅忍不拔地探索點結果:1629年比利時科學家范?海爾蒙特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一株小柳樹種在裝有烘干土壤的大桶里,再用一個穿孔的鐵板蓋在大桶上,既允許雨水和空氣進入,又可避免土壤的流失。最后得出結論:柳樹重量的增加主要來自水而非土壤;1772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用小鼠作為實驗對象,他把小鼠放入一個缺乏氧氣的容器中,不久小鼠死掉;然后他又將綠色植物放入這個缺乏氧氣的容器里,重復上述實驗,結果小鼠能夠生存。普里斯特利的結論是:蠟燭燃燒會污染空氣,使小鼠窒息而死;綠色植物則能夠凈化因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植物提供和,釋放的是:第二組提供和,釋放的是。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這就直接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發現光合作用生化反應方程式的這段迂回曲折的歷程,有助于學生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巧妙的實驗方法。回顧科學家們的成長史、奮斗史,循著科學家足跡,領略他們的精神世界,接受他們的熏陶,從而培養了學生不畏艱辛、不怕失敗、探索真理的科學情感。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科學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
2 有利于學生形成敢于懷疑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的創造思路
正確的思路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取得成果的必要條件。如何推陳出新,多角度開發研究思維呢?我們可以從科學家們的工作方法中尋找到一些答案。孟德爾在研究豌豆遺傳時獨辟暖徑來用數學統計方法來設計實驗,這個實驗里面蘊含著很多工作思路,如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邏輯推斷、檢驗假設、演繹推理、分析結論、交流評價等。筆者在上課時引入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史實,既避免了傳統說教的弊端,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到:我們只有敢于質疑,跳出前人設置的條條框框,才能開拓思路,實現突破。
事實上,科學并非只是一成不變的事實和理論,而是由新舊事實和理論在一致與矛盾共同推動發展的。學生從前人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體會到科學研究的艱辛和科學家追求真理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
3 有助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標準》明確提出,“獲得生物學基礎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可見,《標準》已經向生物學教師提出了必須具備生物科學史方面的素養的要求。生物科學史的發展歷程和經典實驗中除了涉及生物知識外,還有化學、地理、物理等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對相關交叉學科的認識,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在講授生物科學史時,要想達到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等目的,教師首先自己要以科學的方法去融合各學科內部的基本概念、理論和定律,廣泛利用網絡技術、計算機和社會資源,了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對所教內容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內容的價值和意義,也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自然界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的現象與規律,使學生學習的興致更加高漲,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 有助千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教學實驗是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切入點,是科學研究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滲透生物史的教育,還有很多教育功能,例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學科,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學發現和創造的源泉,是檢驗生物學理論的唯一標準。科學家們執著不舍的精神、操作實驗的正確方法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路,可以對學生的實驗能力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實驗水平,從而間接地達到顯著提高學業成績和學習興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史教育,將生物學史教育與中學生物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條捷徑,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法進行指導,有利于學校教育改革的實踐。
5 小結
可見,生物科學史的合理運用和滲透,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升、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總體上看,在理論層面上,人們對生物史教育的價值及其作用仍然一知半解;在實踐層面上更沒有找到將生物史融入科學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經驗和現實告訴我們,重新認識和挖掘科學史的教育價值,探索生物科學史教育行之有效的模式,是當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急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生物教學教育者,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世界生物學史吉林教育出版杜.
[2]溫青,光合作用的發現(課件),武夷山:生物省骨干教師培訓,2004,5.
[3]羅世煒,利用生命科學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襄樊職業技術學院2004,8.
[4]郭曉強,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科學史的初步探索,生物學雜志-2004,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關鍵詞:高中生物新課改 實驗教學思考
引言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針對高中生物實驗課的特點,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學生動手思考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1、如何進行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1.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意識
在以往的學生實驗中,實驗材料、試劑都是書本上指定,課前由教師準備好的,實驗時,學生完全按規定的步驟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成了不用思考的機械操作者,甚至到結束時都沒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教學沒有給學生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和余地,也不允許他們有任何意義上的標新立異,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思考的獨立性。新課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實驗,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方法,然后讓他們自己去主動查找資料,弄清實驗原理,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實驗全過程的認識,提高實驗課的效率,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課本中有多個實驗要用到洋蔥根,這樣洋蔥根的培養可以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除了按教材上的方法培養外,也可嘗試其他的培養方法,如“沙培法”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培養洋蔥根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就感,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2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有時,實驗不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以往教師總是要求學生照搬正確操作的實驗結果,其實此時鼓勵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并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可以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例如,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有的細胞重疊在一起,看不清細胞的形態,我讓學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驟出現錯誤。通過分析,學生得出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解離時間短,二是制片過程壓片沒壓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但對知識的引用能力和領悟能力卻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培養了綜合處理生物學信息的能力。在今后的實驗中,學生都能認真對待每一步驟,主動提出問題,對實驗的某一部進行改革,增強了實驗的興趣,也培養了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又如,學生在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常不能根據觀察對象的特征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來使用,學生經常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對低倍鏡、高倍鏡特征的無知,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這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即視野小,而且倍數越高,觀察材料的厚度就要越薄。因此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低倍鏡所看到的面積大,適宜觀察材料的整體結構,以及尋找觀察目標。只要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就能正確選用低、高倍鏡。由低倍鏡換高倍鏡時,假如圖像不太清楚,只需調節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圖像了。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確使用高倍鏡。
1.3調控好課堂教學,讓學生的探辯能力得以提高
探究性實驗教學既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注意合作學習和開放學習,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探究性學習課堂需要一種探究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學生可以進入探究天地,以研究者、發明者、批判者、評論者的角色出現,對問題進行分析,對設計進行論證,獲得結論,對過程進行評價。“自問自答”式的啟發和“滿堂灌”不適應探究性教學。探究性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放下“權威”,走入學生中去,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是問題的發現者、研究者、解決者。引導并且鼓勵他們自主活動。自主進行探究。但是,大多數教學目標的完成,都離不開師生的互動活動,高中生畢竟年齡小,閱歷淺,經驗相對缺乏,在探究活動中往往屬于“弱勢”的一方,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非常重要。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要“導”得準確,離題萬里的導向是大忌;要“導”得合適,大包大攬和淺嘗則止都是要注意避免的。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探究活動發動不了,探究意識不能激發,常常進入“啟而不發”的境地,教師沒能把握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重要原因。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探究性課堂走入另一個極端所要注意的問。只要師生把握好各自的位置,學生就能在實驗探究中獲得提高。
2、新課程實驗的發展方向
由純理論內容向帖近生活的方向發展。新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優勢,通過生物實驗拉近生物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例如一些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的“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之類的實驗,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的生產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連。同時,新課程注重讓學生關心身邊的現象,觀察和探究身邊的事物,從中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斷增強學生對生活中生物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由按部就班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設計方向發展。由于設計實驗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學生智力的開發,能有力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3、結束語
生物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標下生物教學的重要理念的體現。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做好生物實驗教學設計,提高實驗課的效率,是教師對日常教學的一種思考,也是新教材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一定要做好各項實驗教學工作,促進實驗教學各項工作和基本設施的完善,做到開展好生物實驗教學,確實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馬新平.我國教育經費來源結構分析與國際比較[J].商業時代,2010(27).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媒體;有機結合
新課程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正在火熱進行,我們教師應該以此為契機,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特點,合理地制定適合學生發展和學習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高中生物課堂實現真正得高效,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多媒體的使用對于優化和整合生物教學內容、教學教程和教學方法,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讓抽象的變直觀,讓平面的變立體,讓靜態的變動態,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1.再現自然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必修二模塊《遺傳與進化》中的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時,我們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與教科書一致的“樺尺蛾”的視頻案例。內容簡介如下:
英國有一個小山村,在村外的樹林里棲息著兩種樺尺蛾,一種淺色,一種深色,樹林里的小鳥以樺尺蛾為食。幾十年后,這個小山村變成了工業城市,工廠排放的黑煙漸漸把樹干染成了黑色。由于黑煙的污染,淺色的樺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樹干上,目標顯著容易被鳥類發現而不易生存下來;深色的樺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樹干上,體色與周圍環境比較一致,不易被鳥類發現而生存下來。這就是工業污染區深色樺尺蛾占多數的原因。這樣利用視頻直觀地去探究、分析,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能更好更深地理解課本中的文字介紹內容,更深地理解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更深地理解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2.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在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相關資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把酶本質探索的相關內容給學生進行展示,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又如,在講授必修二模塊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現》時,其中有一部分是關于孟德爾的生平進行介紹的,教師可以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把這段孟德爾的生平介紹制入其中,以一種課外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科學家孟德爾的相關信息,又能很直觀的、深刻地讓學生明白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努力,培養學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品質,以及科學的創新精神。利用多媒體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科學家的科學成果的認知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恰當使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有很多動態、抽象、微觀、邏輯思維強的生物學知識,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興奮的傳導、DNA的復制、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激素的反饋調節、神經系統的調節等等。這些均是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它們看不見、摸不著,而且過程性很強,需要學生有很好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中若只是一味地借用靜態的模式來輔助教學,如借用板圖,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對其進行理解并掌握,但是教師如果將這些重難點制入多媒體,例如借用多媒體中的flas演示其過程,就能變靜止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新穎,從而能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實現高效課堂。另外,高中生物實驗的探究是個難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合理地設計、分析實驗是當前教學的一大主要目標,而且在教學中有很多實驗是無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實驗視頻教學的模式,給學生播放視頻資料,把不能親手做的實驗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在放映時,教師可以合理地去設計實驗學習的方式,如邊放映邊解釋的方法,使學生在直觀化、趣味化的學習過程中,再得到強化,進而突破重難點。
二、高中生物教學與多媒體有機結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媒體制作不結合實際,影響教學效果
我們都知道,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要很好地實現高中生物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更是一門藝術。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不考慮所任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就一味地對所學內容進行無盡的擴展,例如搜集過多的信息,使多媒體的信息量過大,從而頭重腳輕,沒有真正實現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還有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時,只是簡單地將教材內容“電子化”,仍然沒有擺脫教學的乏味。還有些多媒體在制作時插入了很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動畫或音樂,使我們的教學變成了“花架子”,從而沖淡了我們的教學主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讓我們的課件有張有弛,才能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
2.多媒體制作切入的時機和方式不合理,影響教學效果
多媒體制作中,教師要結合視覺效果、光照變化、課堂氣氛等多方面考慮課件的切入時機和方式,而不是不考慮課件與教師教學語言的銜接,一味地簡單切換,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變或一盤散沙,沒有系統,而且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我們解決重難點。
3.讓多媒體取代了黑板,不利于知識的強化
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確能很好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使用情有獨鐘,則會起到反作用,大大降低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有些教師單純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而不再恰當時機配以板書、板圖,讓學生的思維一直都只停留在多媒體展示的內容中,沒有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識的跨度,這樣將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提高,無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這種課件讓教師無法很好的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進行靈活的調整,將導致教學信息最終的流失,不能起到多媒體應有的輔助教學作用,更無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生物;高考現狀;教學對策
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統一規劃,高中新課程改革將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經有廣東、山東、海南、寧夏、江蘇、福建、浙江、遼寧、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龍江、陜西、吉林15個省、市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據的則是2010年高考考試大綱(大綱版),在兩種類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題,本文將對全國各個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學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題型等方面做詳細的比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學對策和建議。
一、生物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版考試大綱的特點
新課標實驗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學科的命題要體現生物課程屬于科學課程的性質。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在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對考生的表現進行測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考試大綱與新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大綱版的考試大綱也已經向新課標的目標要求靠攏。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學科情況比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蘇和海南以生物單科試卷形式考查,江蘇卷滿分為120分,海南卷滿分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學“拼盤”的理綜試卷形式考查,理綜試卷總分大多數為300分,只有山東為240分。這樣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導中學生既要均衡發展,又能突出個性與特長,并借此緩解中學當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來以理綜形式來考查是大勢所趨。從三科比值來看,未進行新課標高考的理綜試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為72分,占總分的24%;進行新課標高考的省份中,廣東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總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總分的30%。從整體來看,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在整個理綜試卷中,還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學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學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這是我們生物教師值得欣慰的,也體現了教育部門的決策者們意識到了提高學生生命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對于中學生物教師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2.生物試題類型及命題特點
除廣東理綜卷有2個雙選,江蘇單科卷有5個多選以外,單選和非選擇題是大多數省份所采用的題型模式,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試難度,減輕了學生負擔。從命題特點上來看,各省、市試題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生物教學特點,考查考生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理解和掌握;關注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2)體現生物科學時代性,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產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現狀;試題內容盡量與中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3)通過概念圖、裝置圖、實驗流程圖、曲線圖和表格等形式,從基本、核心、重點等知識領域,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科學分析實驗的能力、識圖能力、運用數學模型解釋生物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實驗數據、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通過圖表分析所獲得的信息后,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學基本素養和實驗能力、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與方法和創新精神的能力。在各個省市的試卷中,實驗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學對策
1.以課標為本,夯實基礎
仔細研讀《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明確復習方向很重要。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中高中生物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要求,更新教學觀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認真備課,科學設計,做好課后反思。
2.聯系生活實際,關注時代熱點
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生活、自然的熱點問題,關注新事物、新技術、新成果、新觀點。2010年廣東試題中的氣候變暖與碳排放,江蘇試題中藥用植物的保護和開發等等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這種試題的出現是對新課程的較好體現,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關注這些熱點問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
3.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理應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加強實驗技能、方法和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分析、多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養和科研思維。
4.適當訓練,勿入題海
要適當增加訓練而不陷于題海之中,注重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維過程和思想結果的表述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對于生物學科和廣大生物教師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的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課堂中體現新課程、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課程標準下的評價體系;高考復習該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考試模式等等,對于廣大生物學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和挑戰。
參考文獻:
[1]2010年高考各省試題及答案匯總.http://省略/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2]2010各省市考試說明解讀.http://省略/gkdg_6255/.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 新課程 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現象,讓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學到知識,并對學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本文主要對影響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進行分析,然后提出應對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
1.價值取向偏離
盡管素質教育在我國推行多年,但是高中階段面臨的是高考,多數學校大多以升學率為目標,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須明確應試能力與學生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學生的應試能力是教育階段的一項考核指標,提高應試能力無可厚非,但是高中教學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以單純應付考試為目標的教學,并且將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僅僅定位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種價值取向的作用下,生物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變為機械、重復的識記,教學活動成為一種任務,失去應有的價值。
2.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在社會中受到重視,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一部分教師存在對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認識或者認識不夠具體的現象,還有部分教師對生物學科的重點與難點認識不清,在教學活動中,僅僅是依靠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活動,很多教學環節都脫離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忽視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學重點、教學要求的劃分。而學生在新課程標準下,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理解難度增大,逐漸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變差。
3.教學方法失當
對于高中生物教學而言,在課堂設計中,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按照教學的實際內容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或者心理特征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展開教學,這就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符,違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課堂中教師成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情景教學是生物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把握,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情景的設計中流于形式,情景教學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導致教學難以達到目的。
二、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正確認識教學價值取向
盡管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與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二者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并不是不可調和的,而且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關聯。對于高考命題要求而言,明確要求以測試學生的能力為主導,考查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及應用程度,對科學技術、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協調的關注程度等,因此,新課程標準與高考大綱在理念上是抑制的。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素質展開教學活動,同樣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當然,如果拋開考試,只談素質,在當前的高中教學中是不現實的,而拋開素質,只考慮升學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二者不可能完全融合,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二者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多媒體技術的充分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教學教學過程中也大量應用到多媒體、互聯網等設施,這些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調動多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產生及發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為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3.教學方法的優化
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方法的正確選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以及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很多創新型的教學方法不斷出現,如自主研究法、情景教學法、探究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等。這些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在特定教學環境下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然只有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1)多樣化的方法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掌握學生學習的特點,并選擇學生能接受的、喜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和探索,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要明確設計。在新課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尋找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目標設定中,應該考慮到德育目標和情感目標。
(3)教學情境的創設。由于生物學科的科學性和理論性較強,如果單純地依靠理論進行教學,那么學生不會產生興趣。而借助生活實例對生物知識、生物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用情境導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前,分析教材,從生活中尋找與教材相符的案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4)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近年來,教學評價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及時地評價與反饋對學生的學習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特點,用不同方式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錢雪松.如何實現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進行[J].新課程(中學版),2012(12).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課程文化
中國分類號:G633.91
0.引言
在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生物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同時在現代科學領域的發展過程中生物技術也是重點研究對象之一。生物學科作為基礎自然學科之一是農業科學、藥物科學以及環境科學的重要基礎,其主體研究對象是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生命現象,學生在生物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對知識進行掌握,同時還要領悟到生物學科中所涵蓋的文化,這對于學生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1.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下對課程文化的理解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教師對各門學科進行的有計劃,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一切的活動的總和。沒有課程設置,就無所謂學校教育,由此可見課程設置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課程改革在課程上下了功夫,力求推動課程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課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產物,是一個學校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在傳統的課程文化中,重視課程的工具性更甚于人文性,文化的傳承迫切需要將學校課程作為手段,對諸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科學成果等進行傳播和學習。但是在現代教育影響下,學校課程的設置不應僅僅局限于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更應正視課程本身的文化內涵,注重將人文性和工具性進行統一[1]。并注意保留民族自身的特點,當然還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從而有所創造和生成。
2.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下課程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實施促進了課程文化重建,而傳統課程重視工具性,忽視人文性的特點使得課程改革的難度加大,加之教師和學生角色問題,更加確定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從當前教學環境來看課程文化重建主要受到以下問題制約。
2.1 重工具性,輕人文性
在當下,重視課程的工具性的固然重要,但是對人文性的要求也不可松懈。工具性強調的是理性地對知識的認知學習過程,對文化的復制和傳遞,而人文性則更多地注重非理性的情感的認知過程,注重對文化的創新和再理解。在高中生物課程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要將理性和情感相聯系。在課程教學中,不論是重視工具性,忽視人文性還是重視人文性,忽視工具性都將造成生物課程的畸形發展,兩者不可偏廢其一,重視兩者的結合才能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如在對高二生物《細胞生活的環境》這個教學內容進行講授時,除了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對細胞的相關知識進行理解時,還應該將其上升到人高度,把微小的細胞與人的成長相結合。
2.2 教師、學生的角色尚未轉變
教育是對人的教育,這其中應該體現出人的價值和人的觀點。在傳統文化影響下,往往忽視對人的價值肯定,教師只是知識文化傳播的工具,學生是接受的工具,兩者都缺乏對文化的理性思考。但是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下,教師從知識傳授者這一重要角色中解放出來,逐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在課堂的教學中,也不能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學習實踐[2]。學生不再是純粹知識接受者,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來進行學習。如在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教學中,采用學生自主進行概念對比的學習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結合高中生物課程標準重建新的生物課程文化
要實現對課程文化的重新建構,就必須對原有的課程文化有所改變和創新,努力探索出一條新的課程文化發展道路。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積極開發和研究校本課程,強化研究隊伍的建設,實現課程文化重建的意義。
3.1 積極研發校本課程,實現專業化特色
校本課程是與國家、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它彌補了國家和地方課程的缺陷,立足于學校的自身問題,通過校長、教師的合作探討,對學校實踐進行改進,對學校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解決[3]。校本課程的研究,使學校設置的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也使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安排上,不應局限于國家和地方課程,學校還應該以自身的特點為基礎,研究出適應于本學校發展的生物課程,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3.2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促進課程文化的重建
教育改革的施行最終都是通過教育者來實現的。要實現課程文化的重建離不開強大的師資建設,課程文化的重建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和平臺。要在課程文化重建中有所建樹,就應該在綜合能力和專業精神上都有所加強,分享在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引起其他教師的借鑒和學習。通過積極的合作討論,摸索課程文化重建的方向和道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研究小組,為促進課程文化的重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4.結語
高中生物課程文化的重建是長期的一個過程,在新課改影響下進行課程文化的重建應該值得學者和學校教師的重視和研究。以高中新課程標準為導向對課程文化進行重建,以此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培養取得成效,這將大大促進生物教學水平提升從而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會學.更新教育理念,適應課改要求――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上的嘗試[J].新課程(中學).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