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學專業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專科層次;小學教育;課程設置
小學教育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奠基階段,新世紀所需人才的許多素質都是從小開始培養的。小學教育的改革要求對思想觀念、教育教學目的、課程的內容選擇與編排、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反思與改革。
一、基礎教育改革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提出的挑戰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使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諧發展,從而更好地體現師范院校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性質。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的綜合性
目前小學階段設置了品德與生活、體育、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打破了傳統基礎教育課程中分科教學過早、容易造成知識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培養,使他們能夠對知識,對世界形成整體認識。小學教育課程的這種變化趨勢必然要求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隨之變化,要求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加強通識教育課程比例和重組專業課程,培養“全科型”師范生。
(二)基礎教育課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
現今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提供與社會生活貼近的機會。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基礎教育的這種變化給小學教育專業提出了新的課題,因為目前小學教育專業活動課程設置較少,以專業理論居多,很少有讓學生自己動手、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課程,教出來的師范生只懂理論,不懂操作,必須加強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針對基礎教育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新基礎教育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勇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專業加大教育類課程的比重,同時對教育類課程進行整合,加強教育類課程與小學教育實踐的聯系。
二、當前我校小學教育課程設置的不足
(一)從課程形式上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必修課多,選修課少
在所開設的課程中,必修課仍然占有絕對的地位,選修課的學分占到總學分的比例過小。可見,課程雖有彈性,但彈性依舊很小。大學教育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并且小學教育專業要培養的是基礎寬厚、適應性強的小學教師。所以,提供足夠的按條塊進行分類的選修課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保障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愛好修讀相應課程,開闊視野,發展個性。
(二)從課程內容性質上看,通識類課程內部結構不盡合理
小學教育專業(專科)開設的通識類必修課,雖然所占課程總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語、計算機、體育外,其余全是馬克思哲學原理、思想概論、法律基礎等方面的政治類課程,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的課程只在公共選修課中有所體現,門類少且不成體系。過于強調政治思想類的課程,對其他通識課程不夠重視,這樣的設置是與該專業所設培養目標中期望學生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學教育專科專業應當加強各方面通識課程的建設。
(三)教育類課程欠缺針對性
專科小學教育專業有必要適當壓縮一些理論課程,在此基礎上結合小學教育的特點,以必修、選修、微型課程等多種形式,開設一些綜合性的課程。在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上,可以開設兒童少年衛生學、小學班級管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等必修課程,提供了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情緒心理專題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案例研究等多門選修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增強工作后的適應力與創造力。
(四)實踐類課程缺乏
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只有教育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三種形式。第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教育見實習的時間過短,而且實習時間偏晚。學生一方面很難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有真切的體會與認識,不利于專業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難得到充分的鍛煉,不利于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小學教育實際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三、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構想
(一)準確進行專業定位
1.培養目標定向在小學
小學教師有專門的專業范圍――小學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務對象――處于兒童期的小學生;必須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能――從事小學教育必備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較高的教育教學技巧以及一定的音體美技能等;有公認的倫理規范一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善待孩子,以及活潑開朗、機智耐心等專業個性品質。
2.學科專業定格在專科
大專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五年制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以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為生源,小學教育專業應達到專科教育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說,它必須具有高等教育各專業的一般特征,即在學術層次上它必須達到專科教育水平的要求,其學歷層次要比原來的中師學歷高一層。
中師以初中畢業生為生源,學制三年,其課程設置基本為分科必修課程。其特點是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強調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普通話)等教師基本功的訓練。
(二)正確處理課程關系
1.通識類課程、學科類課程、教育類課程的關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可以這樣認為,通識類課程是課程體系的基礎部分,學科類課程是課程體系的實體部分,教育類課程是課程體系的條件部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結構取決于教師培養的類型。我們認為,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加大教育學科課程比例。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的比例與受教學生的年齡成反比。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學教育專業比中等教育專業師范性更強。小學教師比中學教師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藝術。
2.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關系
必修課程體現“綜合培養”,加強基礎。選修課程體現“有所側重”,加強深度,發展專長。具體操作時,在低年級主要開設必修課程,高年級后增大選修課程比例。這樣由“基礎”到“分向”到“專長”,以“基礎”為重點。選修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比例要比師范其他專業要高。
3.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輔相成。首先,兩類課程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為自己根本任務;其次,兩類課程在內容上具有互補性,具體表現為不同內容的知識互補、不同形式的知識互補。最后,兩類課程在學習話動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具體表現為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和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互相促進。但在同一課程體系中,二者應為主次關系。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按照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的原則構建的課程體系比較合理,才能發揮較強的整體功能。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學教育;課程體系
一、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1.以數學專業理論知識為主,輕視數學教育理論和教師技能的訓練
在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中,數學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為主,除了各個學校根據自身教學的特點稍微做出了一些改動之外,幾乎所有的學校在數學教育專業教學課程上的安排都是一樣的,都是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統計等學科為主,這些數學學科專業知識涵蓋了三大數學方法。同時,高職院校還在借鑒傳統師范院校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開辦了初等教學研究課程,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在保證畢業生將來可以掌握教學內容所必需的扎實的數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思想的同時,還能夠掌握在中小學教育內容中涉及的初等數學知識,這種做法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縮小小學數學教學在理論知識與實際教學之間的差距。
但是,數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以數學專業理論知識為主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其中主要表現在數學教育理論和數學教學技能兩個方面。在高職院校中雖然也開設了與數學教育理論和數學教學技能有關的課程,但還是比較少,基本上只有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教育學、心理學、教育見習實習等內容,這與院校對數學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相比是遠遠不足的。由于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與數學的聯系不是非常緊密,所以心理學、教育學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往往只能從教育學的角度對數學教育理論和實際進行教學,并沒有對它們進行現代數學教育學、數學教育心理學等更細致的學科劃分,再加上學時有限、教育資源硬件缺乏等因素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更不能滿足學生今后從事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2.數學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措施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對自身進行了教學方面的建設和改革,使自身的特點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編排新穎的數學教學的課件內容,充分利用微格教學等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技能培養方式、加強對未來教師在計算機操作能力方面的培養等。在這些改革和建設措施上,院校充分考慮了社會對數學教師崗位和職業能力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在將來能夠更順利地適應數學教師的職位。
但是,高職院校的改革措施大都是針對社會對中小學數學教師的需求,這些措施本身就脫離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例如,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子項目規定中重點強調的一項就是關于對將來數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然而,在目前各個高職院校的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并沒有專門針對數學教師職業道德能力的課程,由此可見數學教育專業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
二、改進我國高職院校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措施
通過以上對高職院校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進行改進:
1.加強對數學教育理論課程和數學教學技能兩方面的重視
為了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今后從事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充分結合,在教學課程中要加大在數學教育理論和數學教學技能兩方面的教學內容,比如,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教育手段、數學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中小學生思想、心理和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訓練等。可以開設的課程有:《數學教育學》《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史》《數學思維與心理》《數學方法論》《現代教育技術》《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等。
2.保證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的一致性
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要時刻保持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的一致性,首先,在教學課程中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著眼于為地方教育服務的特色;其次,還要滿足德育子項目。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數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性、集中性和可依據性。
根據全國各地區人才培養和社會需要的不同,高職院校在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所有的高職院校在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都要根據該地區的社會需要,并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充分發揮院校自身的優勢,努力改進和完善本院校的數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確保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順利落實,課程設置情況科學與否十分關鍵。自南師大首個小學教育專業開辦以來,小學教育專業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課程設置也基本成型[1]。但根據當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來看,課程結構依然亟待調整,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也難以滿足新時期對小學教師素質所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必須結合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理性地分析所存在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思路與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促進專業教師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結合當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國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并未制定統一的設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結合自身情況自主進行課程設置。本文以某高校為例,探討了該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該校設立小學教育專業較早,目前該專業分別了設置了文、理兩個方向,其課程設置在同類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課程設置情況
當前該校小學教育專業各課程一共2499個課時,學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見習兩周修2學分,畢業論文共5學分,實習8周修8學分。根據課程類別而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選修類,專業必修類、選修類課程四種。根據總課時情況,必修類一共2035個學時,學分一共115。而選修類464個學時,一共26學分。對于公共必修類課程而言,開設英語、政治、體育、計算機基礎四門課程。教學大綱及要求與其他專業相同,而計算機基礎第1學年開設,英語、體育為第一、二學年開設,政治課前三個學年均開設;對于專業必修課程而言,根據學科的不同也存在差異性,文科學時1208,理科學時共1210,學分數均為68;對于公共選修課而言,必選課程包括十個,任選課不同學期可供選擇的課程不同,一共180個學時,10學分;而對于專業選修課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課程,共284個學時、16個學分。就課程內容而言,課程包括通識類、教育類、學科類三種類型。以文科課程而言,通識類課程共53個學分,如政治、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必修課和統一要求的選修課;而教育類共32個學分;學科類共56個學分。
(二)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根據該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課程內容結構方面實現了通識類、學科類、教育類課程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課程內容的廣度、深度,實現了高教共性、師教個性、小教特性的有機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發展。課程內容方面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設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學、教研方法等課程,課程內容自成體系,內容愈發充實,加上加強了教育類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現代教育知識,便于其更客觀、理性地審視教育教學問題,幫助其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但應注意的是,該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很多問題:必修課多、選修課少。根據所開設課程體系,必修課占絕對性地位,選修課學分僅占總學分18.6%。這表明雖然該校小教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彈性,但仍很小。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需要提供條目分明的選修課,如此方可確保留出足夠的時間、空間,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需求及興趣研修對應課程,促進其個性化發展。通識類課程結構不科學。小教專業課程設置中,通識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但該校課程結構中,雖然通識類課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語、計算機、體育以外,其他均為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類課程,自然及人文科學課程未有充分體現。教育類課程缺乏應有的可行性、針對性。該校小教專業教育類課程多為分科或綜合程度較低的課程,各課程教學過程中多關注課程內在邏輯,不關注理論提升,導致與小學教育的具體需求不一致。實踐活動不足。該校小教專業課程設置中,未充分考慮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雖然設置了教育見習、實習、論文等,但由于見習、實習時間短無法得到充分鍛煉,不利于理論及時轉化為實踐。綜合課程不完善。該校綜合類課程仍然薄弱,為了順應科技發展的要求與日趨多元化的問題,必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學校必須增設綜合類課程,如合科、融合課程等。
二、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策略
結合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必須明確課程設置與建設的指導思想,即體現現代化教育理念,順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體現新時期對新型教育的要求,促進小學教師的專業化、規范化發展,逐步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新型課程體系。
(一)課程模塊的科學劃分
總體而言,為了完善小教專業課程設置,必須進行模塊劃分。一方面,應結合小教專業所要體現的專業共性,完善包括綜合素質、通修課程在內的通識類課程,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小教專業所應體現的師教個性,設置學科及教育專業雙專業教育[3]。此外,應結合小教專業所應體現的小學特性,增強實踐類活動,增設一系列完善的實踐類課程。具體而言:對于公共必修課程而言,應結合傳統政治、英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對課時的比重、內容等進行適當調整,減少政治課時,并積極輔以豐富的隱形課程活動作為補充;對于英語課程而言,應增設專業英語,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詞匯、閱讀、外文資料評價等知識,增強課程的針對性,順應小教專業要求。就計算機而言,應在精選內容方面增設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等一系列內容,提高學生的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施教水平。對于專業必修課程而言,為了順應綜合培養的要求,必須取消文理分科,統一進行設置,以滿足綜合培養與發展的需求。對于專業選修類課程而言,應在這類課程中體現文、理的差別。一方面,應增加此類課程的課時、學分比重,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對現有課程科目進行調整,將文理專業選修課進行綜合整理,確保專業發展的深度。此外,對于教育類選修課程而言,必須全面體現小學教育特點。4)對于公共選修課程而言,應轉變傳統的封閉式情況,充分發揮綜合類高校的條件,結合各學科統一進行選修課組織,增加課時、學分的比重,將傳統必選類轉變為任選,便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就業要求。此外,需要將多個模塊進行整合劃分,如分為素質教育、文修類、心理類、藝術類、專業類等。
(二)確保課程的貫徹、實施
課程設計與完善后,關鍵是貫徹和實施,如何將課程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是重點,這也是實現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就小教專業課程設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確課程結構的合理性,確保課程價值的實現、課程預期目標的實現以外,還需要在課程設置改革基礎之上,突破傳統課程實施方法,增強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從師技能。具體而言,可從如下方面著手:提高課程管理水平。一方面,應注重設置專業的課程顧問,為學生的科學選課提供專業化指導。由于新課程體系提高了選修課比重,雖然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很多學生面對復雜的課程體系不知如何科學選課,致使課程目標、培養計劃無法順利實現。因此,需要設置課程顧問開展專業化選課指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隨著專業層次的提升,必須注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結合小教專業教學要求,掌握小學教學的要求與發展情況,加強理論思考、實踐探索,同時,還應聘請優秀小學教師、教研人員來校授課、講座等,提高學生對于基礎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各學科教師應注重將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加以結合,積極優化教學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討論式、探究式、學導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分析、處理,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注重授“點”不授“面”,為學生留出足夠時間進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討式、開放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啟發、討論、案例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豐富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應注重打破高校的“墻圍”,帶領學生深入小學開展教學觀摩、研討,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教學能力,通過微格教學等方式開展模擬實踐與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模式,培養學生專業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應注重將論文研究作為課程進行全面實施。通過論文的研究、撰寫過程,培養學生科研意識與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確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三、結束語
一言以概之,小學教育專業進入高校師范體系的時間仍然很短,無論各方面都仍處于探索時期,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小學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校必須加快構建科學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注重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了解“做學問”前必須學會"做人”,這樣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實現由“教書匠”朝著“教育學家”的方向轉變。
參考文獻:
[1]盧兵,王智秋,楊圣佐.構建北京市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11):392-395.
[2]戚萬學,魏薇,路書紅.高師教育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3(06):233-238.
[3]紀國和.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協調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13,14(09):193-197,257.
[關鍵詞]專業標準 數學教育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8-0023-03
《教師專業標準》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教師專業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開展中小學教師教育的院校要將《教師專業標準》作為中小學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
我院數學教育專業是師范類的傳統專業,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當前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不能完全覆蓋中小學數學知識,教師教育類課程開出率較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有效性融合不容樂觀,數學應用類課程無論選修還是必修數量相對較少,實踐環節較薄弱。近幾年,我們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數學專業課程設置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2年,我院數學教育專業獲得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立項,下面談談在《教師專業標準》背景下修訂和優化數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幾點認識和做法。
一、優化數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本專業課程設置堅持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注重課程內容的優化整合,科學地處理好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
1.突出師范特色。在課程設置中:減少學科專業課程,增加教育類課程;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減少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減少單科課程,增加綜合課程;減少傳統課程,增加創新課程,使學生有更多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2.重視綜合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強調數學理論的建構的同時,又能很好的處理數學知識、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的關系。讓學生把理論基礎知識掌握了,又形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整體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方法。
3.重視當今研究成果。在課程設置上,重視經典數學和近代數學的同時,開設現代數學新進展、新成果、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向學生介紹數學教育的國際比較和國內數學教育的進展動態,以及當前數學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4.重視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信息技術教學體系,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識、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使學生形成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5.加強教育類課程教育教學實踐環節。貫徹《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在數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體現高師數學專業的特點優勢,適應中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數學與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數學教師。
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在“ 以學生為本” 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根據培養目標,構建師范專業性、信息技術性、應用性和創新性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一)完善課程體系
1.精練數學專業學科課程體系
數學教育專業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 、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概率統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初等數學研究、普通物理等為數學教育專業主干課程。首先,我們從廣西農村中小學校的實際出發,本著學科專業課程“夠用為度”的理念,對部分學科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整合,例如:將高等代數、解析幾何這兩門課程合并為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一門課程,同時適當降低其系統性、完整性、嚴密性要求;其次,將課程體系分為基礎性課程、發展性課程和創造性課程,形成了一條主線,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為基礎性課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為發展性課程,概率與統計、普通物理為創造性課程的課程體系;各部分按知識層次進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基礎性、發展性課程和創造性課程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形成連貫、開放、整體的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結構合理,很好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
數學專業學科總課時680學時,比原課程設置的833學時減少了153學時,形成“更高效、更實用”的師范數學教育專業學科課程體系。
2.構建信息技術教學體系
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們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同時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一是重視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加大課時,由原來的一學期開課時間,改成一學年來開課。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原理、網絡原理、多媒體技術原理;同時,還要了解網絡信息的倫理道德修養;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計算機病毒和抵制計算機犯罪的常識等。
二是加大課件制作及教學演示課程,將《Authorware多媒體課件制作》、《Flas設計》、《網頁制作》列為必修課,還開出圖像設計、動畫設計、影視編輯等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課件制作及數學教學演示能力,這包括對數學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動畫、實物圖像、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借助于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將文本的教材內容轉換為更為直觀生動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學材料,如電子教案和網絡課件等。
三是開發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信息科學技術應用于數學教育的發展狀況,了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領域中的規律、特點和動向。使學生通過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來探究、發現、獲取、驗證、建構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意識,并形成自覺運用信息技術來學習數學的意識。
信息技術課程總課時為221學時,課程以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相結合的形式開設,部分研究型課程延伸到課后。
3.強化教育類課程體系
數學專業課程主要為學生提供數學學科理論知識,教育類課程分為兩類:一類是公共教育類課程主要為學生提供普通教育理論方面的知識,主要開設:心理學、教育學、三筆字、教師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師范生音樂和美術基礎、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課程。第二類是數學教育類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提高從師任教的技能和藝術,實現數學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向實際的教學行為轉化的核心課程, 融數學、教育理論于一體, 起著聯系數學學科課程與公共教育類課程的橋梁作用, 也在數學學科課程、公共教育類課程與中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之間起著“承上啟下 ”的作用。我們將數學教育類課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類, 開設數學解題研究、初等數學研究等課程;二是數學課堂教學研究類, 開設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中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教育測量與評價等課程;三是數學思想方法類, 開設數學史與數學方法論、現代數學思想選講、現代數學與中小學數學等課程。
教育類課程總課時52時,比原課程設置的408學時增加了121學時。
4.構建與農村中小學對接協作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加強與農村中小學校的聯系,在現有教育實習基地基礎上,進一步向農村中小學延伸,延長實習時間,教育實踐由原課程設置的4周增加到16周,構建包括基礎見習、課程見習、綜合實習、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的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將學生的教學實踐貫穿在在三年學習過程中。這一改革,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際教學和見習機會,使學生能夠完整了解一個學期的中小數教學全過程,更有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
三、以《教師專業標準》依據,全面推進教學方法、 手段的改革與創新
《教師專業標準》中教學方法要求: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激發與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方式,有效實施教學;有效調控教學過程;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因此,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我們顯得尤其重要。
1.要徹底改變目前部分教師課堂教學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口”的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實現從“教”向“學”的轉變和從“知識授受”向“問題解決”、“實踐探究”的轉變,積極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研究式、參與式、討論式、案例式、現場示范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還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信息工具探索數學的實驗,數據的模擬等,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和有效。
2.要求每位教師認真思考所任專業課哪些內容、哪些環節和哪些方面可用多媒體教學,積極開發和使用課件(至少占課程的20%),將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結合起來,確實提高教學效果。
3.將課程的一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授課教案、電子課件、教學錄像、應用案例、模擬試題等上傳到學習網上,讓學生共享,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內容,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開辟課程論壇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的平臺和與教師交流的場所。
四、結語
為了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師范院校的教師,我們應認真學習《教師專業標準》,全面把握《教師專業標準》的內容要求,根據中小學數學教師人才培養需求,抓好課程體系建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鉆研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廣西培養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作出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 馮娟.地方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分析[J].邢臺學院學報,2008,(4).
[2] 劉桂香.高職數學教育專業的現狀與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
[3] 馬嘯風.高師本科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課程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學前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103-04 收稿日期:2016-10-10
作者簡介:張瑞平(1968―),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頒布,“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備受各級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關注。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大批堅實安全的幼兒園,更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正是應學前教育事業這一發展之需,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發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專業標準》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標志著我國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步入專業化階段。高等師范院校,尤其是幼兒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幼兒園教師的主陣地,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培養合格甚至優秀幼兒園教師的重任,嚴格按照《專業標準》要求,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幼兒園專業教師隊伍。
本研究旨在解析《專業標準》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找出當前學前教育R悼緯燙逑抵寫嬖詰鬧饕問題,構建符合國家、社會及學生發展需求的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為高等專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專業標準》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啟示
1.《專業標準》的基本框架
《專業標準》作為國家對合格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范,其基本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建議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基本理念包括“以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內容由維度、領域、基本要求組成,它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對幼兒園教師分別規定了14個領域和62項基本要求,架構了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結構。
在實施建議部分,《專業標準》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開展教師教育的院校、幼兒園、幼兒園教師等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2.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啟示
《專業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指出,培養培訓幼兒園教師的院校要將《專業標準》作為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要重視幼兒園教師的學科特點,加強學前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完善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置幼兒園教師教育課程。依據《專業標準》要求,對照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現行的課程體系(以安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為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1)要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教育。
“師德為先”是《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強調師德與專業態度是教師職業的基準線。幼兒身心發展迅速、可塑性大、易受傷害,需要幼兒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熱愛幼兒,保護幼兒,并給予幼兒精心的呵護和教育培養。 《專業標準》從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四個領域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共提出了20項基本要求。
“重專業知識與技能,輕專業理念與師德”是我們現行課程體系的突出問題之一。對照我們現行的課程體系,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修課程,我們對學生“專業理念和師德”方面的教育都是滲透在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各科教學法等專業課程中,沒有專門的幼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沒有專門的學前教育政策解讀等相關課程,學生缺乏對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課程考核方式看,我們現行的考評比較注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評,而忽略了對學生價值觀、專業態度方面的考評。當然,價值觀、專業態度等很難用行為目標描述或檢測,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們不可以因此而棄之不顧,而要精心研究,找到合適的評價方法。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我們要依據《專業標準》,把體現價值觀、專業態度、職業道德的課程內容作為我們課程研制的重點,加強專業理念和師德教育,在全面考查學生素質的基礎上強調新時期對幼兒教師的要求。
(2)要重視并加強學生基礎文化素質的培養。
在專業知識方面,《專業標準》不僅要求幼兒教師具備幼兒發展知識、幼兒教育和保育知識,而且明確指出幼兒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了解中國教育基本情況、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等通識性知識。
“重專業知識,輕基礎文化素養”是我們當前課程體系的又一主要問題。目前,我們的學生多為三年制或五年制大專,學生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而幼兒園的課程包括五大領域,涉及的知識范圍廣泛,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在幼兒園教育中就會捉襟見肘。而在我們的課程體系中占大部分的是教育類課程和技能課,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方面的課程內容明顯欠缺,尤其是三年制大專,除思想修養、大學語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幾乎沒有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素養課程。為此,我們在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時應重視并加強基礎文化類課程。
(3)要重視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能力為重”是《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該標準從7個領域對幼兒教師的能力提出了27項基本要求,特別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具有觀察了解幼兒、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的能力;要具有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對兒童的激勵與評價等基本保教實踐能力。而實踐課程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最重要的途徑。
縱觀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實踐課程不能落到實處是主要問題。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進行教育見習、實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我們的實踐課程在第一到第五學期基本都是在校內觀摩幼兒園錄像或模擬實踐,學生缺乏觀摩和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最后一個學期,學生雖然有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但多是放羊式的,缺乏老師的專業指導與監管,甚至有的學生因對口升學、找工作等多種壓力,只拿著實習鑒定表讓某個幼兒園蓋了個章,而沒有去實習。為此,我們應關注現實,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改革與發展對幼兒教師的新要求,重視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建立長效的校企或校園(幼兒園)合作機制,實行“雙導師”制,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具備相應職業能力的幼兒園教師。
(4)要重視并加強學生自我反思與發展能力的培養。
“終身學習”是《專業標準》的又一基本理念,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具有不斷進行專業化學習、實踐、反思和提高的意識與能力。《專業標準》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要“學習先進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在教育工作中學會主動收集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學會制訂個人專業發展規劃,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中,廣泛開設各門課程,涵蓋多個方面,使學生在學習時空上獲得延續性,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指в胙盜罰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掌握較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保育和教育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為此,我們將以《專業標準》作為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的指導,根據幼兒園教師崗位需求及學生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結構合理、適應學前教育發展的課程體系。
1.幼兒園教師崗位職責及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1)崗位職責。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對本班工作全面負責,其主要職責如下:①觀察了解幼兒,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制訂和執行教育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
②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合理組織教育內容,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游戲材料,開展適宜的教育活動;
③嚴格執行幼兒園安全、衛生保健制度,指導并配合保育員管理本班幼兒生活,做好衛生保健工作;
④與家長保持經常聯系,了解幼兒家庭的教育環境,商討符合幼兒特點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務;
⑤參加業務學習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動;
⑥定期總結評估保教工作實效,接受園長的指導和檢查。
(2)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根據幼兒教師崗位職責,幼兒園教師的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職業能力分析
根據幼兒園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可概括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八種職業能力,即:職業認知與適應能力、環境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除職業認知與適應能力外,其他七種能力恰恰是《專業標準》對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七個領域要求。為了更好地構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我們對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見表2)。
3.課程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專業標準》及幼兒園崗位職責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的分析,構建了新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1)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專業必修課程。
依據上述分析,我們把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能力及30項基本要求作為課程目標,并根據此目標來確立課程內容,設置了26門專業必修課程(見表3)。
(2)加強基礎文化素質培養,構建公共基礎課程。
根據國家對大學生基本素養、幼兒園教師通識性知識的要求及學生發展需要,除上述專業必修課程,我們加強了公共基礎課程,以夯實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其中公共必修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和發展規劃、軍事理論、就業指導、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大學語文素養、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科學基礎等。
(3)兼顧學生個體優勢,開發專業拓展課程。
為保證學生個性化發展,凸顯學生的優勢,增加學生的職業競爭力,我們還設立了大量專業拓展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幼兒教育前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指導、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0~3歲嬰兒保育與教育、育兒百科、幼兒經典繪本導讀、幼兒影視作品欣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幼兒園科學活動小實驗、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課件制作等。
(4)強化實踐環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為培養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根據《專業標準》及《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建議及要求,我們同時構建了實踐教學體系(見下圖)。
綜上所述,我們新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四個模塊: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方高校 漢語國際教育 協同 實踐
一.引言
構建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體制機制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協同,已經成為系統推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方法。”(李儒壽,2013)目前,國內關于協同培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站在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從宏觀層面研究協同培養機制的內容、實現路徑(何郁冰,2012;楊路,2013;張兄武,2013;羅堯成等);分析當前校企合作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蔡新良,2012;李忠云,2012等)
(2)從微觀的角度研究某個專業或某門課程實踐內容的協同教學。其中以醫學、工學專業的研究居多。
雖然國內關于協同培養的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如:重視協同培養宏觀理論的構建,缺少具體學科協同教學研究;醫學、工學的協同培養研究較多,理學、文學專業相關研究較少。
而當前“落實人才培養工作中心地位,建立協同培養體制機制,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是我校一步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總體思路。在此思想指導下,在醫學、工學等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協同培養研究的帶動下,對人文社會科學等具體類別課程教學資源的協同建設研究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之一,是將“協同培養”落到實處的具體努力。本文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為例具體探討“協同培養”在人文類學科的實施辦法。
二.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資源匱乏
在我國,地方高校尤其是內陸地方高校存在著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學習資源缺乏、專業發展缺乏特色等問題。而地方高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這些問題更為突出。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交流的方式才能掌握國內外漢語教學的最新資源,而這些資源集中在北京少數高校中,雖然每年北京語言大學會組織漢語國際教育暑期培訓班,但能夠參與其中的教師還是少數,而真正能夠運用到教學中的可共享教學資源仍然無法做到充分共享。其次,地方高校留學生生源不穩定,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實習基地較遠,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
與國內一流大學相比,地方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毫無優勢可言,如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與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調整教學方向和教學實踐內容,構建可操作性強、可充分利用的教學資源庫是發展本專業的方向之一。
(二)課程教學強理論弱實踐
地方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同其它教育學類別課程一樣,強理論而弱實踐。學校采用211教學模式,雖然大學四年最后一年都是教學實踐時間,但是前三年的學習基本上以理論學習為主,少量的實踐學習也是以發展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主的自主創新訓練項目。因此,學生未進行漢語教學實踐之前的理論學習,任課教師的教學猶如紙上談兵,與學生之間無法建立直接的理論感受;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困難,教與學都味同嚼蠟,課堂互動較少。傳統的理論講授式教學模式難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激情,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問題亟待解決。
(三)實踐教學條件較差
由于地處中部省區,本地區的對外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與國外的交流合作相對較少,學校的留學生生源不穩定,數量少,只能通過與外校合作的方式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但這種實踐教學耗時長、學生管理不便且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導致外在實踐教學條件難以保證維持。這種實習狀況僅限于畢業實習,日常教學實習更是無法保證。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開展協同培養方式,就是要打破地域和資源壁壘,突破自身的這種缺陷,一做到資源共享,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
(四)缺乏對實踐師資力量的評價與監管制度
學生在外實習基本上是散養的方式進行,沒有固定、統一的指導老師,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摸索鍛煉,與在本地進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相比,還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實踐師資力量,對實踐指導教師也沒有相應的監管與評價制度,無法保障教師與學生的權益,也無法保障教學實踐的科學有效。
三.“協同教學”在語言學類課程的實現路徑
協同教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共同對同一學生群體的教學負責”的教學模式(王少非,2005)。這是一種綜合教學模式,由學校協同教學、學生協同學習、社會協同合作的方式構成,能夠將學生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各方力量互動協調起來,促使資源和平臺的充分利用,使學生學習手段最優化。高校的協同教學主要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模式。內部協同指學校內部不同學科、專業及團隊之間的協同合作;外部協同指不同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所之間、高校與企業、高校與地方政府或其它社會單位之間的協同合作。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的協同教學可通過這些方式實現。
(一)通過校內協同的方式整合漢語國際教育相關課程資源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種綜合性學科,涉及到漢語語言本體、教育學、第二語言習得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與綜合。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可以和本校內部的教育學、學前教育、外國語學院的相關課程協同合作,打破不同學科、專業和院系之間的壁壘,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分享教學資源。
通過校內協同的方式建設語言教學類課程群教學資源,可以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和教學資源的浪費。比如:與學前教育專業協同教學兒童語言習得部分內容;與外國語學院協同合作共建《漢英語言對比》、《第二語言習得概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文學院內部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中學語文教學法》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可進行資源整合、改革,使校內外課程資源配置優化,避免資源浪費,也使整個課程群的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
(二)通過校企協同、高校與培訓機構協同的方式開發新的教學實踐點
學校與校外機構協作是協同培養的重要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采用與培訓機構、中小學協同開發的方式能夠保證教學資源的實踐性和真實性。湖北文理學院地處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襄陽以其歷史文化、汽車工業和中學教育聞名,其中汽車工業與法國、日本等國有密切的技術交往。據調查,近年來到襄陽進行長期技術交流的外國人員越來越多,工作之余學習漢語的意愿也比較強烈,學校可以通過為來襄外籍工作人員提供商務漢語培訓的方式與二汽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進而在本地尋求并建立一個小規模的實踐教學點。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的建設,關于語言康復、兒童語言口吃等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創新的社會實踐方式建立語言康復中心,為有語言障礙的特殊人群提供專業幫助,從而尋求一種新的語言實踐方式。
(三)通過利用其他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的語料庫整合開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教學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很多教學資源,如中介語語料庫、課堂教學示范課、教學軟件等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等網站都提供了大量的學習材料。教師可利用微信公眾號或其它方式引導學生收集相應的學習資源,建立本課程群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各種教學案例資源庫、留學生中介語語料庫等。以教學案例作為協同開發的課程資源主體,保證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真實有效的同時,使教師的教學能夠有的放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也能為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便利條件,為語言教學類課程群的立體化教材建設做好儲備工作,保障該課程群科學有序地建設。與此同時,資源庫建立應以社會需求為指導思想,以漢語言教學的最新課程標準的符合度為原則,收集、整合教學案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
(四)通過創新機制鼓勵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
通過各種獎勵機制鼓勵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創新學生協同學習方式。一、同一班級內部建立學習興趣小組,進行分小組教學,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與互相幫助。在分組教學中,教師需要轉換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充當活動的組織者或者資源庫,在必要階段對學生工作進行點評與提示,或在充分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答疑解惑。總而言之,淡化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此外,這種協同學習方式需要求小組內部分工精細,責任到人,人人參與。二、將高年級學生中的優秀學員挑選出來以助教的形式一對多輔導低年級學生的課程學習,甚至可以讓高年級學生以教學實踐的方式給低年級學生講課。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運用協同教學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各方的資源和力量,克服地方高校的一些條件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盤活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內外的學習中來。但是如何協調好各合作單位、個體的權責和利益仍需要我們去專門探討。
參考文獻
[1]王少非.協同教學:模式與策略[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3).
[2]黃學錦,向敬松.談高校課堂上的分組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8).
[3]練有揚.協同培養: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路徑[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
[4]袁久和.地方院校經管類專業“四位一體”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湖北民族學院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
[5]楊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及其實現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3(1).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學前教育;核心課程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要求:“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1]怎樣才能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以學前教育專業為切入點,組織開展了有關研究。
一、研究實施的背景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完善專業課程銜接體系,鼓勵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和教學資源。[2]課程是學校教育實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首先是課程的銜接和教材、教學資源的銜接。從現實需求看,目前中職學校的專業教學普遍存在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就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專業課程的教學標準參差不齊,課程結構的科學性、系統性不強。課程科目、課時設置隨意,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足等現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職教材與高職教材的內容存在著脫節、重復、偏難等問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師資嚴重不足,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師的專業成長環境相對匱乏。第三是學生在校學制短,頂崗實習隨意、效果差。有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難以適應,甚至有被退回教學單位和自動放棄實習的現象;即使在崗工作幾年,但由于學習時間短,導致基礎差、能力低,不能進一步學習提升,轉崗、轉行的現象非常普遍。以上幾個原因導致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學生專業水平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置于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確定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學前兒童教育學、學前兒童心理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音樂基礎、美術基礎、舞蹈基礎等7門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組織市域內有關中高職學校教師開展課程建設實踐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任務和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任務
1.研究目標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中職階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任務。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中職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能從容面向一線、實踐至上、腳踏實地、崗位成才。
2.研究任務
(1)堅持中高職分段系統培養、優勢互補,以就業為導向,建構中高職銜接專業核心課程標準體系。目前中職學校的課程標準存在與高職標準脫節或重復等問題,因此,需要堅持中高職系統培養、優勢互補,明確中職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合理確定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建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2)突破課程教學改革的瓶頸,加強教材建設,突出教學實踐性。目前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課程與行業需求脫鉤,許多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開設,忽視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中職課程建設應重基礎、強技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基,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五個對接”。(3)探索新時期“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促進師資專業化成長。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規定,中職教師既要有較好的通識性知識、教學設計能力、實訓實習組織能力、教育評價能力等,還要有教學研究和專業發展能力。但當前職教師資隊伍“閉門造車”現象嚴重,與行業嚴重脫節的教學課堂較為普遍。應讓教師們走進行業一線、體驗行業實踐過程,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提高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研究內容
1.確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與高職相銜接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2.探索中職與高職銜接的核心課程計劃。包括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等,擬定出課程開設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區域特色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7門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編寫出版融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為一體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指導本區域中職學校教學。
4.探究中職學前教育專業7門核心課程基于課程標準的題庫建設機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調研,摸清需求采用訪談、問卷、觀察等方法,對在校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職一年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中高職教師、幼兒園園長和骨干教師等進行調查,搜集各類實證材料,通過比較分析,獲得了行業、社會對學前教育工作者職業要求的認識,形成《中高職銜接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研報告》,為準確定位中高職銜接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依據,提高了研究的實效性。
(二)全面布網,協同研究
1.構建研究網絡,組建研究隊伍
本研究全面“布網”組建研究團隊,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進專題研究。其構成為“課題組———聯合教研組———學科組三個層級”。聯合教研組的構成特點是:(1)中高職聯動教研,突出課程有效對接。成立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聯合教研室,定期開展課堂教學觀摩、主題研討交流、單招考前培訓指導等中高職聯合教研活動,讓中高職教師相互了解教學基本情況、課程建設,商討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對策。(2)校際協作交流,重研究過程。組建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研聯組,組織區域內的中職學校之間開展教學研討、交流活動,逐步形成統一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的共識。(3)校企聯合研培,關注實踐研究。組建校企聯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機構、中高職院校、優秀幼教機構聯合協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研討、科研指導、實踐考察觀摩等活動。研究組織構成圖示為:第一個層級是統領,第二個層級是關鍵,第三個層級是基礎,在共同的目標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
2.確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規格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礎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奠定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能力,為學生后續發展打好基礎。從“就業教育”角度出發,隨著社會的發展,學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視,圍繞學齡前兒童群體的智能開發,形成了巨大的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由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重點確定為:合格的幼教師資、保育員和學前期兒童社會培訓的師資。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良好職業理想、基礎扎實、技能過關、實踐能力強、能夠面向幼教機構、家政行業、各類嬰幼產品開發和嬰幼特色服務等一線的應用性專門人才。
3.培養職業核心素養,擬定具有本區域特色
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中職核心素養體現在專業理念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方面。根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標準(試行)》《高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標準》提出的能力要求,結合本區域行業發展需求和多元化就業需求,中職學前教育7門核心課程標準強調學前教育行業的職業性、專業性、實踐性,其體例為:課程性質與地位、課程目標、課程對象、前導和后續課程要求、學分及課時數、課程內容及安排(包括本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習指南、教學建議)。
4.從寬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理念出發,擬定專業核心課程計劃
根據本專業培養人才目標和中職生學習特點,針對當前本市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安排隨意、專業技能課脫離實際、實習實踐課時不足等問題,課題組從寬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理念出發,擬定出幼兒衛生與保育、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園教育活動教程、音樂基礎、美術基礎、舞蹈基礎等共7門專業核心課程計劃。其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有序進行教材建設
研究組組織各學科組骨干教師討論、研究,明晰了“開放、實踐、整合”的學前教育專業教材編寫思路,確定“主題式或者基于工作過程、問題項目式”的應用性教材編寫模式,增強對教材內容選擇、組織、功能的專業特色認識,提高教材專業性、適用性。在此基礎上,組建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中高職骨干教師、幼兒園骨干教師、職教教研員編寫隊伍,有序地推進核心課程教材的編寫。
(三)強化監測,提升質量
1.每兩年對頂崗實習前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水平進行抽測,并形成專業學業水平分析報告
抽測立足于體現“導向”和“診斷”的作用,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引導教師落實基本職業技能、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抽測按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二年級學籍學生數的40%隨機抽取,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操作能力,以衡量學校專業教學工作效果,查找目前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為研究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依據,引導教師們高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要與職業實踐需求密切結合,促進實踐教學的不斷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課程標準的題庫建設機制
題庫由所有擔任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共同參與討論后再進行建設,并由教研機構和高職院校專家依據中高職課程標準進行審核驗收,以保證入庫的題既能全面覆蓋課標要求的知識點,又能在每個知識點上保證難易一致,保證每次試題的穩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設想
本研究的開展,促進市域中高職銜接的實踐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成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勞動力市場獲得較好的職業競爭力。
2.教師發展: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促進教師進一步專業化發展,造就一批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雙師型”教師。
3.學校發展:規范本區域中職學校課程設置,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良性發展。下一階段本研究將著重開展以下工作:第一,圍繞職業核心素養修訂課程標準,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第二,優化“主題式或者基于工作過程、問題項目式”應用性教材編寫模式,編寫出體現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受師生歡迎,適應課改、人才培養及專業建設需要的優質教材。第三,進一步完善專業教學配套資源,包括教材配套課件或者輔助資源包、建立專業教育資源平臺、常態性組織各種相關研討交流活動,以豐富的資源服務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第四,加強題庫建設,完善題庫的日常維護、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觀、有效地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學改革推進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EB/OL].(2014-05-02)[2016-06-20].
【關鍵詞】幼師轉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4-0017-06
1997年9月,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并入華東師范大學,組建成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拉開了我國師范教育結構調整和幼兒師范學校轉型的序幕。十多年來,我國幼兒師范學校的轉型經歷了艱苦摸索、痛苦磨合、穩步發展等階段。目前,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在繼續,但總體而言,已進入相對平穩的內涵建設時期。
一、全球視野下的我國幼師轉型
我國大規模的幼兒師范教育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四五十年來,中等幼兒師范學校不僅造就了一支熱愛幼教事業、多才多藝的師資隊伍,形成了以“三學六法”①為主體的課程體系,也為培養中專學歷的幼兒教育師資和培訓在職幼兒園教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實踐對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層次、培養規格和對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整幼兒師范學校的布局和辦學模式、理順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體制、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已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一調整既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也符合世界各國師范教育發展的趨勢。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后,隨著學校的大量設立、教育的普及,師范教育在西方各國迅速發展。師范教育初興時期,幼兒園師資主要來源于中等師范學校的畢業生。隨著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世界大多數國家(美國、俄羅斯、日本、瑞典、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希臘、芬蘭、盧森堡等)的學前教育專業入學要求是必須修完高中課程(即12年基礎教育課程,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獲得畢業證書,通過國家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
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年限和層次都已達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芬蘭、法國、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瑞典等國都是在大學中進行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比利時、丹麥、盧森堡、荷蘭、葡萄牙等國的師資培養機構主要是教育學院。就培養年限而言,最短也需要三年,即相當于高等職業教育。年限最長的是法國,學前教育師資必須高中畢業擇優錄取并修完三年大學(通識)課程,再接受兩年專業培養。
在辦學模式上,發達國家有獨立和整合兩種模式。獨立模式以3歲為分水嶺,包含保育和教育兩個階段,并涉及歸屬社會福利系統還是教育系統的問題。在小年齡段,對幼兒的醫療和社會保育性更強,對師資的要求較低;在學齡前兩到三年,對幼兒的教育性更強,對師資的要求較高。比如,希臘就有兩套平行的培養系統:半日制幼兒園(3~5歲)的教師要接受四年大學本科教育,而全日制日托中心(6個月~5歲)的教師只需接受三年半的高等職業教育。但大多數國家,如美國、奧地利、芬蘭、西班牙、瑞典、意大利、葡萄牙、愛爾蘭、俄羅斯等都實行整合的模式,只是不同的機構培養目標側重點不同而已,這種不同往往通過課程設置體現出來。美國幼教師資的職前培養采用非師范型的培養方式。美國大學中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招收已獲學士學位的學生或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作者攻讀學前教育碩士、博士學位,以培養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或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高層次學前教育師資。大學的早期教育系或教育學院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美國一些社區學院早期教育系學生經兩年學習獲得幼兒園教師工作證書,畢業后可直接就業,也可進大學再學習兩年獲學士學位,成為培養5歲以下兒童的日托中心教師。此外,美國還有許多學術團體或私人機構承擔培訓幼兒園教師的任務,這些部門培訓的人經政府部門考核后發給從事幼教工作的資格證書。可以看出,美國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是多層次、多渠道的,層次也是較高的。
對我國師范教育曾有過重大影響的蘇聯師范教育,存在培養目標單一、專業劃分過細、修業時間過長、課程比例不協調等弊端,缺乏應有的靈活性和競爭性,嚴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1992年,俄羅斯聯邦對師范教育進行了結構改革,推出了多層次的師范教育,同時強調教育的人性化,重視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改革后的俄羅斯師范教育有三個特點:一是培養目標多層化,既能培養中等人才,也能培養高等人才;二是使學生得到了平等競爭的機會;三是使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國臺灣省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培養兩年制專科學歷的幼教師資。自90年代初開始,全省13所高等師范學院的幼教系相繼承擔起培養本科學歷幼教師資的任務,加上近年來一些研究生畢業后加入幼教師資隊伍,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臺灣省學前教育的發展。
放眼全球,對學前教育培養目標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提高學前教育師資的學歷水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此相應,對幼兒師范學校進行結構調整也是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內地各省(市、區)60多所幼兒師范學校都面臨著結構調整的任務,這些學校的大致情況可分四類:第一類,并入型。并入高等院校(包括高等師范院校或綜合性高校),成為高校中的一個學院、一個系或一個專業。第二類,獨立升格型。在原校建制和結構不變或與其他中專合并的情況下,由中專性質的幼兒師范學校升格為大專性質的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高等職業學校。第三類,改建型。改建為師資培訓中心,承擔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有些幼兒師范學校則改辦普通中學。第四類,維持型。保留原中等師范的定位和幼師的培養目標,同時開辦其他專業的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
并入型和升格型的學校都將培養目標從中等學歷的幼教師資提升到大專甚至本科學歷的幼教師資,這將是我國學前師范教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培養目標的調整、培養規格的提升反映了我國學前教育的水平不斷提高,反映了幼兒師范教育為社會發展在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將有條件的幼兒師范學校并入相關高等院校,部分高校設立學前教育專業,是實現調整學前教育專業設置、提高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師資職前培養的質量。少數條件較好的幼師,也可以經過一定的調整、充實,升格為高等幼專,但要控制總量,嚴格審評,確保規模和質量。
在幼師轉型的進程中,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首先,要充分認識我國國情。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大國辦教育、窮國辦教育。如果脫離這一點,不顧實際,一味地提高培養規格,不僅為學校的人力、物力所不及,還可能造成人才浪費。因此,學前師范教育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的改革一定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學校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做到統籌兼顧,還要允許專業人才的多層次發展,承認各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例如,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努力實現學前教育師資學歷大專化和本科化,而在中、西部地區,要努力實現學前教育師資學歷中專化和大專化。在我國相當多的地區,中等學歷的幼教師資仍有需求,因此應允許部分地區的幼兒師范學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培養中專學歷的幼教師資。就全國范圍而言,學前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存在多樣性是客觀現實,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需求多樣化的實際情況的,應允許各學校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辦學質量和規格。
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國的師范教育結構調整被認定為政府行為,在調整過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作認真、全面、客觀的調查和預測,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師范教育結構的調整應該從實際需要出發,不能根據主觀臆測或為調整而調整,一哄而散或一哄而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在作出決策時要充分尊重學校的辦學自,充分尊重學校和師生的意見,充分尊重幼教師資培養的固有規律。同時,要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努力突破現行條塊管理體制對幼師結構改革的制約。我國現有的幼兒師范學校一部分屬省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一部分歸各市教育行政部門管轄,也有的屬省、市教育行政部門雙重領導。在結構調整中,很多市屬幼師難以與省屬高校聯合。有些校長感慨地說,幼師“含在嘴里是塊骨頭,吐出來是塊肉”。某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跨條塊的聯合辦學或合并舍不得放行。有些地方則過分強調結構調整中的政府權力而無視學校辦學的自,為合并而合并,既增加管理成本,又不利于發揮大學的資源優勢,達不到結構調整的真正目的。為了避免不恰當的合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全局為重,以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為重,支持幼師跨條塊擇優聯合。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原屬上海市教委管轄,在上海市師范教育結構調整中成功并入部屬重點高校華東師范大學,為跨條塊合并提供了一個范例。
第三,要愛護幼兒師范系統的原有師資隊伍。學校合并或培養規格提升后,原幼師的專業師資隊伍必然會面臨提升自身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考驗。學校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的規劃,按崗位、年齡、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針對性地進行計劃培養,防止師資隊伍人心渙散。學校領導要關心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的心理建設,幫助他們順應變革,振奮精神,繼續追求。
二、幼師轉型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
我國師范教育結構調整、幼兒師范學校轉型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它全面推進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建設,促進了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層次和規格的提升,推動了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對最終提高我國幼兒園辦園質量和學前教育整體水平,促進我國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轉型后的學前教育專業首先面臨的是專業建設的任務。高等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既具有師范性,也具有職業性。這兩個特性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以往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在中等師范學校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師以及教育科研和管理人員上,如今這樣的培養目標已不復存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把培養幼兒園師資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幼兒教育對師資有特殊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建設必須在師范性與職業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專業建設的核心是課程建設。課程建設也是最終落實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
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以“三學六法”和藝術教育為主體。除“六法”具有明顯的學前教育專業特點之外,其他課程主要從鄰近專業延伸(或衍生)而來。例如,從學校教育專業延伸過來的課程主要有教育學、教育史、比較教育等,并衍生出學前教育學、幼兒教育史、學前比較教育學等;從心理學專業延伸過來的課程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并衍生出幼兒教育心理學、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從醫學專業延伸過來的有生理學、人體解剖學、衛生學等,并衍生出幼兒營養學等;從藝術專業延伸過來的鋼琴、聲樂、舞蹈、美術課程,不僅保留著藝術專業的基本教學內容,也沿用著藝術專業的培養方法和教學風格。
這樣的課程集合,形式上好像合乎邏輯,實際上并沒有整合成充分體現學前教育專業自身特點和真實需要的課程體系,不僅內容龐雜,體系混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沒有很好地將師范性與職業性有機結合。
我們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類課程(不包括公共必修課)應包括以下四類。〔1〕
第一類:基礎理論課程,包括心理學概論(含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綜合體系)、教育學概論(是一個含教育學原理、學前教育學、教育人類學、教育社會學的綜合體系)以及幼兒教育思想史和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等史論課。
基礎教育課程承擔著立論的功能。一名教師必須理解這些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觀點,并能運用這些理念和觀點指導自己的專業行為。基礎教育課程要少而精。這些課程必須高度概括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既要反映學科的精華,又要緊密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需要。我們先以幼兒教育思想史為例來說明此類課程的重要性。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中外教育史或中外幼兒教育史。由于教育史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實踐的沿革和變遷,內容過于龐雜,而事實上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不同歷史時期有關幼兒教育的認識及其理論形態的形成,以及這些理論形態對當今的影響。對于學前教育專業來說,創建一門幼兒教育思想史的課程,顯然要比泛泛而談的教育史更有指導意義。事實上,今天涌現在幼教領域中的眾多課程模式和理念,與幼兒教育思想史有著不可切割的內在淵源關系。了解了幼兒教育思想史,就能更深刻地把握現實,把握實質,有效地提高未來幼兒園教師的文化自覺性。
再以兒童心理發展理論這一課程為例,我們同樣也能體會到該課程的理性價值。以往的兒童心理學(包括嬰幼兒心理學)較多地介紹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有它的合理性,但這些學科所反映的內容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很難全面反映兒童的整體面貌,而且具體數據會隨著研究方法的改變而改變。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了解這些知識是必要的,但還不夠。他們需要在了解具體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發展理論,以便從更高層面上把握兒童發展的趨勢和全過程,能夠運用發展理論解釋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具體問題,能夠運用理論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增強自身的專業自覺性。更重要的是,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能有效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精神,增進他們對科學理論的價值和科學研究的局限性的了解,促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中自覺貫徹科學精神,不輕易迷失學術方向。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太多,理論太少;隨意性大,實際效果小;重教學成果,輕發展成果;重即時效應,輕長期效應。這類現象說到底都與學前教育界理性思維能力偏低有關。如果我們不去從根本上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科學精神,這類怪圈就會無限制地延續下去。
目前,《幼兒教育思想史》(杜成憲、單中惠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王振宇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已經被很多院校作為教育類課程的教材,這對推進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類:專業性課程,包括學前兒童發展與評估、學前兒童健康營養與安全、幼兒園課程論、學前兒童游戲與組織、幼兒園與班級管理、家庭與社區教育學、幼兒手工藝制作與幼兒園環境設計、幼兒音樂舞蹈創編、幼兒文學創作、0~3歲嬰兒保教以及各科教學活動設計等。
專業性課程的功能在于培養學生具有幼兒園教師必備的知識和能力。這里重點說明兩個問題。首先是各科教學活動設計,其次是關于藝術教育問題。
各科教學活動設計由傳統的六科教學法(語言、計算、常識、音樂、美術、體育教學法)演變而來。我們知道,傳統的“三學六法”是我國幼師的課程主干。自從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可以相應劃分為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后,六科教學搖身變成“五大領域教育”,但無論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中還是在幼兒園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基本內容和方法還是沿用了“六法”。“六法”的主要問題是在分科教學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知識體系,過于偏重傳統的“教師中心”教學法,這一點需要改進,但我們也應看到,“六法”蘊含的元素是幼兒園的任何教育活動都不可缺少的,不能簡單地拋棄。我們應該對傳統的“六法”加以改進,將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結合起來,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對教學內容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學會有效地組織、安排幼兒園教育活動,并通過見實習學會融會貫通、綜合使用。因此,各科教學活動設計既是傳統“六法”的延續,又是“六法”的升華。這要比按五大領域教育分類更容易教學和被學生掌握運用。至于各科教學活動設計具體開設哪幾門課程,還要進一步研究。有些課程名稱需要改動,如“計算教學法”改為“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常識教學法”改為“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等等。
藝術類課程的改革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另一個重點和難點。強化藝術類(包括體育)課程的教學,是我國幼師普遍的教學傳統。這對于提高幼師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技能技巧有一定作用。但學前教育專業中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與藝術專業的教學目標有所區別。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類課程要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學前教育的實際需要:通過教授藝術類課程,重點幫助學生掌握在學前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彈唱、伴奏和幼兒歌舞創編以及兒童畫、幼兒園環境布置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同時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對幼兒藝術的美感感知能力。調整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絕不是單純削減藝術類課目或課時的問題,其關鍵是轉變教育觀念,發揮教育智慧,研究學前師范教育中藝術教育的目標和規律,研究新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新的教學思路。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中嘗試制定了合理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的鋼琴教學成為上海市高校的精品課程,在探索讓學生盡早進入伴奏、彈唱方面取得了初步經驗,值得繼續探索。
第三類:工具性課程,包括學前兒童行為觀察與行為指導、信息技術教育、學前教育課件制作、教育統計與教育評估應用、教育科研方法等。
一名稱職的幼兒園教師應該學會讀懂孩子。要讀懂孩子,就必須會觀察孩子,懂得他們的言談舉止和面部表情,了解他們情緒變化中蘊含的需要。〔2〕這些應該是幼兒園教師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技能技巧”。開設學前兒童行為觀察與行為指導這門課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愛兒童、懂兒童、幫兒童的教師素質,從而更好地接近、了解和幫助兒童。這門課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如何制表、如何記錄,也不是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變成心理醫生,而是通過大量案例分析,讓學生把握幼兒的行為特點和內部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支持。將觀察兒童和對兒童進行行為指導列入工具性課程,是對傳統幼兒園教師“技能技巧”的拓展。
第四類:實踐性課程,包括專業思想教育、當地幼教改革現狀和動態、見習與實習、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目前,國內有一些學前教育專業設在高等職業學校內。高職教育強調工學結合、項目引領、任務驅動。這為充分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性與職業性的結合,以及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性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高職學校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到有條件的幼兒園及其他早教機構去頂崗。
以上四類課程構成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主體部分。實際上,這個課程體系蘊含著一根“培養人―培養教師―培養幼兒園教師”的主線。如果以此為目標進行課程建設,相信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內涵建設的質量,有利于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也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大面積的課程和教材建設不是幾個人、幾個學校就能勝任的,或者說,大面積的課程和教材建設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科研項目,因此,需要通過有效途徑組織專業理論工作者、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出版社編輯人員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項任務。
構建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和需要的課程體系,是學前教育專業建設的核心。這是一項充滿挑戰性和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布魯納說過:“一門課程對教師比對學生更有意義。如果這門課程不能改變、鼓勵、困擾以及啟發教師,那它對他們所教的學生將不會發生影響。供教師教學用的課程必須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對學生有什么影響,它勢必憑借對教師已經產生的影響而表現出來。”〔3〕本文的構思并不是一張藥方,只是呼吁同仁們一起來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需要的課程體系。這里最要提防的是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只追求經濟效益、搞低水平重復建設。把學前教育專業和課程建設好了,才不會錯失師范教育結構調整和幼師轉型提供的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1〕王振宇.面向21世紀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G〕//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司.師范教育研究項目結項報告.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司,2001.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小班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09-02
小班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出現在我國的教育改革進程當中。實施小班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了教育公平化;同時,也激發了教師的教育機智,促使教師不斷鉆研,從而提高教學效益,使教育有了變得更加精致的可能。小班化教學模式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一些核心基礎課程中得到了應用,例如在鋼琴、聲樂、舞蹈等課程中應用較廣泛。但一些高職院校教師在實施小班化教學中,對小班化教學的特征及內涵理解不夠,或是一些客觀條件限制,使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效果未達到預期。筆者結合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以及查閱相關文獻,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實施小班化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施小班化教學的必要性
小班化教學由于班級學生人數減少,更加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得到老師的充分關注和單獨輔導,人人能在充裕的空間和時間中充分活動,教師因材施教,同時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是重點為幼兒園培養師資的學校教育,隨著時代進步和教育的發展,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們的重視,所以社會需要更多更高素質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課程設置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方面,可以看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非常有必要實施小班化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
(一)教學重心由“教”轉移到“學”
小班化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角,他們大膽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上課由被動變為主動。未來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都需要這個素質和能力,以利于對日后的教學活動進行組織。
(二)培養過硬的專業技能
鋼琴、聲樂、舞蹈、美術、手工是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這幾項技能需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斷地實踐練習,但是每個人的特長、能力水平、接受知識的程度不同,就要求教師區別教學,逐個擊破,才能充分幫助學生利用自身的優勢,發揮特長,掌握“基本功”,組織以后的教學活動。這一點,正好體現了小班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三)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精神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小班化教學,創設的課堂情景是學生喜歡的“競賽場”“展示場”,不是枯燥單調的接受知識,而是完全利用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進行現場的模擬,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增強,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實施小班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數量不足
從實施小班化教學的師資條件來看,目前的教師人數是遠遠不足夠的。如果按照小班化教學的教師配備標準來看,師生比一般為10比1,對比現今的師生比例相差很大。一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班級人數為40-50人,較少點的班級人數也有30人左右。這樣,如果實施小班化教學,要求教師至少是原來的3倍,這無疑增加了很大的師資壓力。
(二)師資質量達不到要求
小班化教學涉及面很廣,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有所提高,特別是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在教學技能上“一技多能”,具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有些是經驗較豐富的老教師,在接受小班化教學模式時存在一些不適應,教育觀念比較保守,缺少活力,較難更好地組織小班化教學。也有一些是應屆畢業生進入學校教學,這樣的新老師又缺少實踐教學經驗,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到教學中,在組織小班化教學中,控制和組織課堂的能力不足,會影響小班化教學的效果。
(三)小班化教學環境有限
小班化教學要求更好的教學環境,尤其是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等。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課程中均有美術、手工制作、鋼琴、聲樂以及舞蹈等專業基礎課,這類課程需要有充分的教學資源輔助教學,比如鋼琴室、舞蹈室、手工室等需要更多硬件教學設施和利于教學的寬敞教室,以及教室的環境布置等,這些都是小班化教學需要面臨的問題。
(四)小班化教學沒有得到廣泛重視
多數學生和家長,甚至一些老教師都根本沒聽過“小班化教學”,沒有認識,就更談不上認可,所以缺乏對“小班化教學”的宣傳。也有多數老師對小班化教學的內涵及意義理解不夠,理解較為片面,習慣將“小班化”教學與“小班教學”“重點教學”之類的教學等同起來。只看到表面或形式的變化,卻不知小班化教學的關鍵卻在于教師教學思想、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組織等實質上。
(五)評價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對于教師的評價,繼續采用普通班級教學的評價模式進行,對實施小班化教學的教師產生誤導,采取小班化教學的教師們為了順利完成教學評價,會忽視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不協調的教學評價體系,阻礙了小班化教學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著采用一般性考試和標準化測試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評價標準,而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廣泛性、知識的寬廣性、情感態度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等方面的發展性評價。
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實施小班化教學的策略
(一)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創造適宜開展小班化教學的條件
第一,根據小班化班額配置比例,保證學生數、教師數和教室數的匹配。一般來說,小班化教學要求一個班的學生人數在25-32人之間,每班配備教授不同學科的多名教師,同時多功能教室如鋼琴彈奏室、聲樂室、舞蹈室、手工室等,要根據班級人數進行配套。此外,在上課教室內要求配置多媒體計算機、電視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并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第二,重視教學環境的設計。小班化教學的教學環境,教室、活動室、走廊等設施及布置所構成的硬件教學環境,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學習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此外,也包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交往所形成的教育氛圍及人際關系等軟件教學環境。為滿足小班化教學要求的設施配備和教學環境,以及對教師的培訓,落實教師待遇,都需要付出相對于普通班更高的教育成本。加大教育投資是實施小班化教學的經濟保證,沒有充足的教育財政投入,一切都將成為空話。
(二)培養和引進高質量的師資
一方面,更新教師觀念,組織教師培訓。對于一些老教師,存在舊的教學思想觀念,還是習慣于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多數也是要走向幼兒園教師崗位,需要組織教學,進行學前兒童的日常管理等,如果缺少課堂的實踐演練,在以后的實習和就業中會面臨很大障礙。所以要先轉變教師的思想,讓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對于年輕教師們,要加強培訓,定期組織觀摩學習,提高新老師們的教學組織能力。
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專家,指導教學。為了更加體現學前教育專業小班化教學的優勢,聘請幼兒園以及早教培訓機構等優秀的專家、老師到大學生的課堂中進行授課指導,用她們在該專業的優秀工作經驗幫助學生們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和技能。
(三)小班化教學開展形式多樣化
當一些高校不具備小班化教學的充足的教室資源和師資條件時,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合班與分班教學靈活結合,選擇適合本校學生的教材,教師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安排,制定包括合班分班上課時間、地點、形式等內容詳細的教學計劃。如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聲樂課等,在一般理論學習部分,可以進行普通班集體授課,而在技能展示部分,將班級人數分為2到3組等,不同組別的學生根據課表的時間回到教室上課。這樣既可以使每個學生充分利用到教學資源,也可以給不在那個時間段上課的學生復習鞏固的時間,更有利于學生技能知識的掌握。
(四)完善小班化教學的評價系統
小班化教學的評價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健康發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除了將最終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標準外,還要將學生們的階段性的技能匯報以及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獲獎的情況等內容放進教學評價體系中,既是對老師們的一種肯定,也是對學生的激勵與促進,所以要將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淡化選拔性評價。只有不斷完善評價體系,才能推動小班化教學的順利進行,達到真正想要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麗紅.試論小班化教學的評價方法[J].教育評價研究,2004(7)
[2]鄒碩.小班化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
[3]李彩雁.小班化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
[4]農嘉,孔麗云.小班化教學模式在高職中的實踐[J].廣西教育,2014(9)
[5]閆守軒,朱寧波.小班化教育實踐困境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
[6]劉徑言.高校實行小班化教學的構想與可能途徑[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