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課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評價評價主體評價目的評價對象
目前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對美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還不太完善或還沒有建立起來,致使評價的目的、主體、對象、方法、結果和解釋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與誤解,從而嚴重影響了美術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導致美術課程教學管理混亂、教學目標層次混淆、教學質量低下等諸多弊端。如何對美術課程的教學去評價,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評價”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決定某一事物的價值。在教學理念范疇內“評價”是課程標準的基本構成部分之一。具有診斷、反饋、質量監控、管理、導向等功能。
課程的評價是從一定課程評價實踐活動中概括出來的,然后把這些評價活動的各個環節綜合起來形成一定的評價理論體系作為指導評價的范式。美術課程的教學評價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說明式的。下面筆者圍繞評價的目的、主體、對象、范圍、方法、解釋、價值等這些基本要素進行探討,旨在為美術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構建“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評價目的
美術課程教學評價的構建,首先要從評價目的的改革開始。美術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則。所謂教育公平的原則,一是教育機會的分配不應該因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會、政治、文化及體質等差異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機會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異而實行有所區別的因材施教。美術課程的目的是為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藝術審美素質發展而創造平等公正的機會和條件。教學評價要由傳統的“甄別選擇”轉變為“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要保證能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少數“超常”學生追求卓越,評價要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
二、“他評”與“自評”主體的轉變和有機“結合”
美術教育是全社會審美素養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僅學生、教師和教育行政領導要參與,而且家長和社會各界都是評價主體。長期以來,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體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門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而受教育者學生被排斥在評價主體之外,單一地變成了評價對象。這樣,就形成了學生依附教師、教師依附學校、學校依附政府部門的評價關系,致使課程評價的主體是直線和單一化的,課程與教學評價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獨斷性。美術課程的評價主體要由“單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勵社會成員及學生家長以適當的形式參與各種方式的評價,教師、學校領導、學生、學生家長及政府部門皆是評價的主體,要改變由上而下的直線式評價關系,擴大評價的民主性與開放性。
學校美術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活動評價必須確立以尊重學生為基本前提,積極采用推行學生自評、組內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學生學會依據一定的標準和參照他評,進行自我評定,培養學習自信心和終身學習的愿望,使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活動,也是改革傳統美術教育封閉評價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從“課堂教學”轉變為“全方位學習”,從“固定課程表”轉變為“彈性課時約定”
傳統課程體系的設計及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其評價時空觀有極大的局限性,是封閉的和狹窄的。
從空間范圍來看,傳統美術課程的評價著重于課堂內或學校內的教學活動,其學習形式一般是講授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反復練習,因此排斥社會活動和實踐活動。改革后的學校美術新課程是一種內容廣泛、密切聯系實際的統整性課程,從傳統的以教科書為主的教學模式應轉變為廣泛運用圖書館、野外、家庭、美術館、展覽廳等,充分利用社會各種場地和各種課程資源,以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因而也必須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從時間編制來看,傳統的美術課程由于過分強調經典的繪畫技能與知識,脫離社會現實,不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類體系,還嚴格規定了各類教材的時數百分比,這種過于劃一的“美術教學大綱”最顯著特點就是課程與課程之間各自獨立,相互聯系較少,易于在課堂內按部就班地教學,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分配、教學活動的安排等均適宜按固定不變的課時編制,這樣就形成了學校傳統的上課時間表觀念,而把上課時間表以外的各種教學活動及其他類型的課程,如選修課程、實踐類課程以及隱性課程等均排斥在評價范圍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關于教學科目及其課時比例的統配,已進行了重大改革。對于教學計劃或課程計劃,不作全國絕對一致的硬性規定,把硬性規定改革為彈性的約定,這樣便給地方或學校及教師相當的獨立編制地方或學校課程的職權。地方、學校、教師或年級可根據實際需要,運用彈性時間,突破固定不變的課時觀念,加強課程及教學的實踐活動。美術課程標準的課程編制及實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須突破傳統的課時評價觀。
四、從“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從“注重技能操作”轉向“注重素質提高”
美術課程既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質”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個學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學生兩極化,又要使每個學生各種素質都能協調發展。對于美術課程教學的評價要由傳統的側重技能轉向注重學生的態度、心理和行為的評價,特別是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努力使評價內容與課程目標相一致。
按照素質教育的評價觀,應做到既關注“結果、產出”,又關注“過程、效率”。“產出”,即關注最終培養出的學生的數量和水平;“結果”即關注課程教與學的成果;“效率”,即為培養這些學生而付出的人、財、物資的數量;“過程”即關注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對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給予一定的尊重。影響美術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教材、學生原有水平、師資投入數量、教學技術手段、國家投資撥款、教學資料與設備等因素。但是,傳統的評價只注重“結果、產出”,忽視了“過程、效率”。由于現代學校美術課程新標準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學內容涉及諸多學科,教學過程需要多種資源,教師需具備多種專業的知識,因此更需要由傳統的只關注“產出評價”轉變為關注“投入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地反映美術教學水平,使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達到美術教育教學要求。
五、從集中的課程評價機制轉向課程與教學的“三級”評價制度
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課程體制的變革要求課程評價機制相應改變,而課程評價機制的改變要以課程體制的變革為前提。
地方政府部門,可依據國家制定的課程管理政策、課程標準和本地實際情況,制訂本地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規劃地方課程,編寫相應教材,并組織力量督導各級學校依據課程標準實施教學計劃并進行評價測驗,以保證國家課程標準的落實。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標準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自然環境與學校環境、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教學和測驗,并開發和選用或編制學校校級課程教材。對于評價的總結果,學校要負責及時地轉達給學生、家長及上級有關部門,保證評價結果準確地反饋給有關方面,為了解學生,改革美術教學,調整課程政策,落實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和解決在實施美術課程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
六、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不能局限于對現象的客觀描述和事實判斷,應該轉向價值判斷
教學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并且更注重的是價值判斷。在美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活動中必須考慮:依據什么樣的審美價值來確定評價標準?某種教學活動或者產生的教學過程或結果不能具備積極的價值,即使局部來看是優秀的,或者與我們的某些傳統價值觀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國美術教學評價大致是依據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標準的:一是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依據業已“格式化”的教學模式判斷其質量好壞;二是對教學結果的評價則主要考察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定教學目標符合的程度,這時的評價標準就是預定的教學目標,其相關的價值取向問題則在評價活動的考慮以外。
參考文獻:
[1]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育測量與評價.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8
[2]鄭林.歷史教育評價問題探討.北京師范大學
[3]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教育研究.2002
[4]李龍.教學過程設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號.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關鍵詞:技工學校;美術專業;素描;課程教學
一般而言,在美術專業的教學中,素描一直都是作為最基本的專業教學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專業功底,增強學生的造型、設計等方面能力,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就業和發展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當前很多技工學校在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對于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必要。故而,本文主要通過對于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提出一些有益的對策,以期有效提升學生素描課程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今后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學生素描功底不扎實、師資力量薄弱以及教學思想落后等多方面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一)技工學校的學生素描功底不扎實。目前,在技工學校接受美術專業教育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生素描功底不扎實的問題。這是由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原來就沒有接受太多的素描課程教育,很多人甚至基本上沒有學過素描。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美術專業功底不強,沒有繼續進入更高的學校進行深造,所以轉而進入技工學校學習。因此,在技工學校接受美術素描課程教學的學生普遍存在素描功底較差的問題。(二)缺乏優質的師資力量支持。由于近年來,很多技工學校不斷進行擴招,但是學校的師資力量并沒有獲得較大的提升,這樣就使得很多學校在美術相關專業的投入存在嚴重不足。尤其在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的學歷和職稱都比較低,從而使得素描課程的教學層次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這樣由于技工學校師資力量的不足,使得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三)素描課程的教學思想比較落后。在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思想比較落后,嚴重影響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時重技術輕理論,導致學生過多的重視素描技巧的學習,目光局限于素描的構圖、結構以及明暗關系等,而忽視素描理論的研究,這樣就使得學生理論素養不高,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學生獲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教師的教學比較注重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課下創作實踐,但是畢竟課堂的時間有限,學生還需要課下的加強訓練與社會接軌,才能取得比較長遠的發展,因此,這樣的教學觀念也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浪費比較寶貴的資源,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四)素描課程缺乏合理的教學方式。在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而且教學工具也比較簡單,這樣就使得素描課程的教學方式不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和創作。例如,在素描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對著模特或是石膏進行寫生,盡管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素描技能,但是嚴重束縛住了學生的創作思維,非常不利于學生開展有效的創作。同時,隨著素描教學的進一步深入,也需要學生能夠有效利用多種多樣的創作工具進行實踐,而技工學校的素描課程只能提供鉛筆和紙作為創作的工具,這就使得學生的素描學習與現代素描創作產生脫鉤的問題。(五)學生創作的評價方式單一。在技工學校的美術素描課程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作品的評價方式往往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對照實物的相似度來評定學生的作品優劣。盡管這種評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有效檢驗學生對于明暗、構圖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素描作品當中的很多東西,不是對照實物就能完全有效評價的,其中還包含創作者的修養、靈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僅僅依靠相似度的評價標準不能完全有效判斷學生藝術水平的高低。
二提升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教學質量的對策
為了有效提升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轉變過去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從而促進教學的提升。其具體策略如下:(一)加大對于師資力量的投入。針對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師資力量不足問題,需要學校不斷加大對于師資力量的投入,從而有效保障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學校積極加大對于素描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從而有效指導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學校不僅要在素描教學中,提供現代素描的各種實踐工具,而且還需要繼續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而促進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二)樹立新的素描教學理念。在當前的素描教學過程中,已經與傳統的素描教學產生很大的不同,不僅內涵更加豐富,而且在創作技法和美學思想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因此,技工學校在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進西方新的素描教學觀念,加強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強調藝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教師不僅教授學生傳統的素描技能,而且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西方的美術造型規律,了解西方的現代素描創作技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中西兼備,獲得良好的發展。其次,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素描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素描功底,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安排,促進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提升;另一方面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觀察和研究,進行有效的創作,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促進學生結合社會實踐進行創作。(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為了有效促進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開展項目教學和信息化教學,幫助學生使用西方現代素描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素描的造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西方現代素描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寫生過程中,更加注重將畫面中的點線面以及灰白黑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行寫生和創作。同時,在人物寫生過程中,可以更加注重人物形態與神態的結合訓練,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生技能和水平。在教學方式的改革過程中,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和信息化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項目教學法,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設置學習目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這樣就能有效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提升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一方面利用網絡中與素描教學相關的圖片、視頻,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各方面的創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網絡資源,還可以引導學生有效了解現當代素描發展的狀況,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提升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四)制定合理的評價方式。對于技工學校素描課程的評價方式,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進行師生互評,而且還可以進行學生互評以及自評等手段,綜合反映學生的素描學習狀況。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總結性評價,要主要依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和效果。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技工學校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積極轉變過去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水平,而且還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美術素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梁丹丹 單位: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媛.技工教育素描教學初探[J].中國培訓,2016(12):128.
[2]石江惠.中職美術素描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4(12):36-37.
相對于功利性的美術教育而言,還有另一種極端是對美術教育的不重視。在一些學生家長眼中,美術是一門“副課”,不能當做孩子學習的重點和方向,學習美術會耽誤其他功課的學習,因此對美術完全不重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容易出現美術學習可有可無的思想。同時,在非美術專業的班級中,美術課的時間常常被用于學生自習或是做作業,并沒有進行相應的美術教育;部分高中的美術課形同虛設。這些都對美術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
二、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改進高中美術教育
1.改變美術教育的觀念
過去的高中美術教育延續的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經歷的是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具體來說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要積極關心學生,對學生要加強引導,改變其不正確的學習觀點或者認識,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這種觀念的改變還體現在師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課改的目標,就必須摒棄之前教師高高在上的教育觀念,教師應積極融入學生。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美術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課程改革對教育的要求。美術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能的沿襲,更是一種創造,學生在模仿教師或其他作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將之加入美術創作。而此時的創造是一種無意識的、不成系統的、具有隨意性的創造。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是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加工創作一幅能夠表達自己思想或意義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進行適量的頭腦風暴訓練,以培養其創新能力。
3.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
美術教育作為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感知力、對美術技能的熟練度,然而這些對于新課改的要求來說還遠遠不夠。以往的美術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學生對美術的鑒賞力,而沒有直接地加強這方面的培養。新課改要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繪畫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鑒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傳授學生繪畫技巧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繪畫理論、藝術史、藝術鑒賞類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具體的措施有: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讓學生了解藝術發展史;開設藝術欣賞課程,讓學生能夠見識到來自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美術鑒賞能力。
三、結語
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具有的特點是理論和實踐性強,涉及的理論知識繁多,應用的多媒體軟件多,這就要求學生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理論概念,又要具有較高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課程所要求以及涉及到的多媒體的知識體系。然而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所具有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差異性,就要從整體的課程設置體系上綜合考慮,對前期以及后續課程做統籌安排,使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掌握達到實際要求的課程教學目的。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多媒體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然而理論的發展應用離不開實際的應用,為了便于理解課程涉及的理論知識,就必然要求學生能結合實踐操作來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因此課程要求學生能夠操作應用一些常用的多媒體軟件。課程的學時安排是51學時,要在這樣的學時里講授多媒體技術的所有原理理論以及操作一些常用的軟件,是不太現實也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課程的體系建設上,在本課程的前期安排《多媒體技術應用》課程,在這門課程里,學生主要學習音頻制作軟件CoolEditPro,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軟件,多媒體動畫制作軟件Flash的應用。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多媒體處理軟件,能實現對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的最基本的處理和操作,提升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實際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本課程設置對多媒體技術基礎知識的篩選,重點給學生講解該領域最基本和前沿的一些學科知識,并結合實踐環節,通過實驗的安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創新思維。對于多媒體技術涉及的其他一些硬件和軟件,通過課程的介紹和使用,讓學生能夠了解這些軟件的基本功能,后續可以把其中的一些軟件的學習使用作為選修課程,例如3DStudioMAX、MAYA、Authorware等課程,進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和應用這些軟件,提高實際操作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從教學的考核方式上改革,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起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要從考核方式上改變死記硬背,紙質考試的單一方式,注重教學過程管理,考核的結果要體現教學過程及教學管理。科學評價學生對于課程的掌握程度及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主要內容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涉及多種行業領域,如遠程教學、企業管理、辦公自動化、遠程醫療、藝術、建筑設計、游戲、文化娛樂等領域。這就對課程內容的講解和取舍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課程內容的安排上要既考慮知識面的廣泛性,也要考慮學時的限制,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要考慮課程的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學生的易于理解性、實際的操作性等各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和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安排了既有老師理論的講解,也有學生實際的操作。安排理論講解27學時,實驗操作課時24學時。主要內容包括:
1.多媒體硬件設備
了解和使用多媒體硬件設備,如聲卡、顯卡、視頻采集卡、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掃描儀、話筒、電子音樂合成設備。
2.音頻信號處理技術
主要講解音頻信號的特點、人類的聽覺特性、頻域掩蔽效應、音頻信號壓縮技術、常見音頻編碼標準。介紹音頻處理、制作軟件,如數字音頻處理軟件SoundForge、CoolEditPro2.0,MIDI制作軟件MidiS-oftStudio、Cakewalk。實驗安排:應用CoolEditPro2.0,實現:聲音的數字化與格式轉化;聲音的剪輯;處理噪聲;淡入淡出;音頻的不同格式。
3.圖像信號處理技術
主要講解圖像信號的特點、色彩基本概念、人類的視覺特性、圖像信號壓縮技術、常見視頻編碼標準、圖像文件的格式。介紹圖形、圖像制作軟件。如圖形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矢量平面設計軟件Illustrator、Corel-Draw等。實驗安排:PhotoShop軟件,實現功能:調整圖像;圖層和選區;濾鏡;圖像不同格式。
4.圖形多媒體技術
講解計算機動畫特點、三維動畫主要技術、真實感圖形技術、非真實感圖形動畫、虛擬現實技術。介紹動畫制作軟件。如二維動畫制作軟件Flash,基于流程的圖形編程軟件Authorware,三維動畫制作軟件3DStudioMAX、MAYA、3DFlashAnimator。實驗安排:應用Flash軟件,實現:逐幀動畫;運動動畫;變形動畫;引導層動畫和遮罩層動畫;創建按鈕;創建交互性;添加音頻、視頻。應用3DStudioMAX軟件,實現功能:三維動畫制作;建造模型;添加材質;創建運動;完成場景。
5.視頻信號處理技術
視頻信號的特點、時間域與彩色掩蔽效應、視頻文件的格式、視頻信號的壓縮技術、視頻壓縮標準。實驗安排:介紹視頻處理軟件。如非線性編輯軟件Premiere;實現功能:字幕特效制作;素材視頻的刪除、拆分、粘貼;流行動態鏡框效果制作。
6.三維立體多媒體技術
主要講解立體視覺的基本原理、立體電影原理、立體電視原理等。實驗安排:應用軟件Photoshop,實現:三變圖像設計;彩虹圖像設計。
7.網絡多媒體
介紹網頁制作軟件,用html編寫網頁如靜態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網頁開發和網站管理軟件Dreamweaver,流媒體技術。實驗安排:使用Netmeeting組織網絡視頻會議。
三、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實驗配置
多媒體軟件的要求決定了實驗用計算機的硬件配置。由于實驗要用到很多軟件,實驗室中學生用計算機硬盤容量不得低于20G。由于實驗中往往要同時運行多個軟件,電腦內存容量最好大于512M。在眾多的多媒體軟件中,Photoshop、3DStudioMAX對計算機硬件的要求較高,實驗室一般安裝IntelPentium4處理器、1GB內存,顯存為128M、具有Dircet3D10功能的顯卡以上的硬件配置。
四、教學方式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采用了案例式教學、實踐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方式,將學科的前沿技術、與學生相關的問題納入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并找到答案,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傳授知識,更在于指導學生如何思考,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隨著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除了能理解教師講解的知識外,還能在實踐中學到教師沒有講解的知識,拓展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歸納學習重點,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難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恰當的布置平時作業,要求學生按時完成。對于本課程的實驗,通過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完成相關的實驗并提交作品,來達到行為和思維訓練的目的。針對每章的課程內容,在教師講解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安排有針對性地實驗。在實驗中,安排了一部分是基本操作性實驗,另外一部分能體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驗內容。使學生便于理解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并能結合學科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
五、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容量大,涉及軟硬件資源多,合理地進行教學資源建設,能夠使學生易于獲得所需的學習資料,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基礎實驗室應能連接到互聯網,并且要配置一立的服務器以存放各種實驗資源。因為視頻媒體通常都比較大,要保證學生便于下載所需實驗資源。實驗室要能流暢地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驗效率。教學資源建設中,主要提供的有:
1.課程說明、教學大綱、考核說明等。
2.有關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輔導資料,如各章節的重難點介紹、PPT課件,包括制作一些音頻課件,視頻課件。
3.教學所需的一些常用軟件,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方便。
4.編寫教學的實驗手冊和試題冊,指導學生更好的完成實驗任務,同時能加深對教材理論知識的掌握。
5.提供一些實驗所需的素材,提供一些老師收集積累的素材、優秀作品、往屆學生完成的優秀實例,供學生參考。
六、教學考核方式改革,注重教學的過程管理
課程考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紙質卷面考試方式,注重教學的過程管理,更加科學的設置考核體系,通過考核方式的引導,使學生既要掌握本課程要求的理論知識,也要提高學生知識的實際操作技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積極主動性,體現對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課程的考試成績是本學期的各項模塊的綜合成績,主要由平時上機成績(40%)和期末考試成績(60%)組成。平時上機成績包括基礎操作性實驗(50%)和創新性實驗(50%)兩部分。
七、總結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技術可能性;實際教學效果;悖反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體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使用多種電子媒體,如投影、幻燈、錄音、錄像等,而自從計算機技術普及之后,多媒體教學才開始真正地普遍實施,我們今天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嚴格意義上應該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它替代了多種電子媒體綜合運用的電教方式,使得教學過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多媒體教學在理論上確有其特有的技術優勢,如計算機屏幕的直觀展現,超鏈接技術帶來的人機交互可能和多路徑選擇,網絡的跨時空性等,這些從理論上而言都有助于實現現代教育觀念所倡導的開放式教學、主體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增強課堂互動性并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但從多媒體教學普遍實施以來的課堂效果來看,這些優勢之處似乎并未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帶來了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呈現出一種技術可能性與實際效果之間的悖反。
一、本應有利于人文課程中情感內容表達的多媒介表達手段卻帶來了課堂上師生情感交流的貧乏
蘇赫姆林斯基說:“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課程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的。在人文課程的課堂上,情感交流應該優先于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溝通,人文知識的傳授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枯澀、干癟,味同嚼蠟。而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多媒介表達的生動豐富,教師在設計、制作和操控課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傳統的講臺上,教師經常在講臺與臺下的學生間走動,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達與反饋的途徑,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而當下的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則被束縛在多媒體操縱臺上,為了使課件內容完美呈現,必須時刻關注多媒體課件的播放進程,而學生也只看課件不看老師,只關注課件上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視聽盛宴”。這樣一來,傳統課堂上教師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眼神等和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逐漸從教學過程中淡出,師生之間進行思想碰撞與情感交流的途徑被貌似生動豐富的多媒體所截斷,影響了課堂氣氛的融洽、和諧。
二、本應有利于課堂理解的形象直觀的視聽呈現卻帶來了抽象思維能力的退化
強調形象直觀一直是現代教育的特點,因為形象生動的知識呈現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強記憶。多媒體教學綜合聲音、圖形、影像的呈現方式正好實現了這一要求,但當我們在把大量技術引入課堂加強形象性的同時,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對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是我們教育的目標之一,而且抽象思維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發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課程,就其美育目標而言,要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不只要“悅目”,更重要的是“賞心”。以大學語文為例,它是需要通過接受者在理解語言意義的基礎上,運用想象和聯想等抽象思維活動才能夠進入的藝術天地,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種抽象、平面的表達媒介,視聽的多媒體呈現能夠彌補文字的這一弱點,但如果過分的依賴音像教學,可能使學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講并非誘發想象力,而是在束縛想象力。文學藝術中的鮮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讀者調動自己的一切生活經歷和情感經驗去體會和感悟的。通過聯想和想象,每個讀者內心都能獲取新的和獨特的東西。如果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學生又過于嗜好熱鬧的音像畫面,那么這種手段用得越多,似乎離語文學科的本質和語文教學目的就會越遠。而且在當下這個“圖像過剩”的時代,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讀圖”遠過于“讀書”,我們需要引導他們保持和發展閱讀文字、思考問題的文化習慣,如果學生只感興趣于直觀的畫面、悅耳的音樂,而對于閱讀文字缺乏耐心,沒有熱度和激情,那么其語言能力就難以提高,就會對優秀的文句、優美的文學缺乏敏感,無動于衷不知美在何處。
三、本應擴大課程容量的信息輸出方式卻帶來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下,對于信息的獲取應該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得人類進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從人類接收信息的生理過程來看,對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種感官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多媒體對于信息的立體呈現方式更有利于人類獲取信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綜合了視覺、聽覺的多媒體教學能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遺憾的是這個速度卻遠遠超出了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多媒體教學中信息量過大,呈現速度過快,停留時間短暫,易出現“信息飛逝”現象,學生不僅跟不上,還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直接導致接受知識能力下降。一節看似流暢連貫,畫面精美,聲音悅耳的多媒體課在無形間就演變成了一場現代化的“滿堂灌”。
四、本應方便操控課堂的方式卻帶來學生主體性缺失
【關鍵詞】民間美術課程;資源;整合
民間美術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它是構成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立足于本土適應本土民間民俗習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使原本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賴以生成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面臨危機,有的正逐步走向蕭條,衰退和消亡。現代流行文化的價值取向正在讓人們逐步疏遠自己民族和地方文化。民間美術課程與民間美術文化資源相結合,傳承民間美術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呼喚。
20世紀初,在我國魯迅和鄭振鐸先生最早提出了對于關注和研究民間文化的倡議,至8O年代,國內興起了一場鄉土意識回歸的思潮,在此影響下中央美術學院于1986年設立了民間美術系,在中國高等藝術學府首次開辟了對鄉土藝術的研究與教學,與此之后民間美術課程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其他幾所地方美術院校相繼開設,使民間美術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系統中的改革與探索加快了步伐。
高校民間美術課程的開設,不僅在大學生中弘揚了中華民間傳統文化,具有“繼承”和“傳播”的天然優勢與特殊功用。高校是通過對專門知識的系統傳播和綜合修養的規范培育,是在造就高等級專門人才的過程中,進行文明傳承,推動社會進步的系統工程。
高校美術類專業民間美術課程在整個教學產研進程中形成豐厚的資源,如一、教育資源,體現在針對民間美術課程的教學研究所形成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課程教案、編寫的教材、發表的研究性的論文等;二、學生資源,體現在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提高,對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傳承關注意識的提高,學生校內興趣小組的建立與網絡溝通推廣平臺的建立等。三、商業資源,體現在學生臨摹作品和設計作品通過網絡平臺或與企業結合的方式、渠道進行發售。
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充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從教學角度而言,對當地民間美術資源的普查與篩選,了解民間美術資源在地區與形式上的差異,探究民間美術資源的課程表現空間,并尋找本土資源課程開發與實際應用,拓展高校課程資源。選擇具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倡導基于資源的師生教學方式。民間美術理論的收集和進一步研究,有利于民間美術的發展。同時對于教學內容的定位、更新和優化,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合理選擇教學媒體,教學力求有很鮮明的特色和很強的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目的。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課程教學資源,包括課程相關課件、教案、論文、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等。
同時,從教學成果的開發和利用上來說,教學的最終結果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學生通過對民間美術課程的學習,從臨摹學習到最終將設計與傳統民間美術形式相結合,在對傳統民間工藝繼承的基礎上,將現代設計元素注入其中使傳統民間工藝煥發新的生機。將設計成品轉化為產品,與企業相結合設計開發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等,也可通過淘寶等網絡平臺,將自己的設計品轉化為產品,形成實際價值和資源。這種形式從側面促進了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播和發展。
從校園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播和發揚來看,通過成立校園民間美術興趣小組,在校園倡導周末創意市集,搭建新浪微博平臺,微信交流平臺等方式,促進校園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此次,從思想育人角度來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結構的變化,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人文土壤日漸稀薄,很多傳統習俗漸漸淡化,一些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形式漸漸淡出我們的眼簾,甚至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開發與利用民間工藝,可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與愛好,加深他們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學習民間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熱愛家鄉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借鑒民間藝術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優秀傳統,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民間美術知識理論的傳授,不僅激發和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推進地方傳統美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學生對地方傳統民間美術文化的保護意識。
論文摘要:后現代藝術觀念既影響著世界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深深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無論從美術教育理念、還是從美術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和結構模式方面,它都對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后現代藝術是在西方藝術界出現的一系列藝術現象。它改變現代藝術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理念,而提倡藝術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把多元化作為核心的后現代藝術觀念一開始就滲透到了西方的美術教育中。在現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其發展趨勢表現為倡導以人為中心,強調美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材料包括聲、光、電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都與后現代主義所呈現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構化等特征是分不開的。在此影響下,西方各國家出現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力圖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個體的潛能達到全面發展。同時,強調擴展美術學習的領域,把美術與各學科聯系起來,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主動探究,形成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影響下的西方美術教育,也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藝術是人的內部生命的表現,也是人的本能,要培養充分和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開設藝術課程。”在現代全球化與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環境下,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現代藝術觀念也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對美術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后現代藝術觀念倡導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論,強調文化觀念多元并存,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現在:首先,強調統整的課程觀以達到培養人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技能為本(而非美術制作技巧)代替內容為本的課程,并強調課程的統整”。閉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去了解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學會藝術等。這種多視點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學生自覺地回到藝術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藝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斷保持下去。另外,美術教育改革強調人文性的學習。21世紀,隨著信息化、數字化年代的到來,理性和感性的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偏離了自然,人們認識到藝術是理性和感性趨于平衡的途徑,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學習被高度重視。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學習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使個人感情和整個人類的情感源泉聯系起來,個人經驗與人類的豐富經驗接通,以促進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所以在課改中“不以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為目的,試圖改變藝術教育中學生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技能的方式,把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原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識技能滲透到某個人文主題中,讓孩子圍繞該人文主題展開輕松愉快的學習”。閉人文主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術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義關愛精神和審美價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后現代藝術觀念“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影響著美術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美術教育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養人的個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國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過的藝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把美術教育作為引導兒童發展的工具,從而培養兒童的個性,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也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促進他們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對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的影響
“20世紀初以來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讓位于更為復雜的、不可預測的系統和網絡,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后現代藝術觀念也影響著我國美術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變革。200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基礎教育改革項目,包括普通學校美術課程標準;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4年初,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條例”進行了修訂。其中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而實施綜合、探索的學習,必須要擴展美術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包括校內資源、校外資源、信息化資源、教師資源,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以提高美術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在課程改革中,把“統整的建構主義”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統整各派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汲取該學說的合理內核,并從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四個方面建構素質教育的理論框架”。
1.強調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后現代藝術是綜合的藝術,現代美術教育已是綜合的教育,美術課程改革也主要以綜合性為原則,從傳統的分科走向綜合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學科觀念,以綜合的學科觀念而代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逐步使學科門類達到綜合。基礎美術課程資源的改革同樣受到影響,進人21世紀,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注重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在課程設置上,強調消除對于實用美術的輕視,將“工藝美術、現代設計”與強調審美的精神功用的“純藝術”結合起來。
3.對“過程”與“技能”的同時并重。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把美術課程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也并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
4.以素質教育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則主要體現以素質教育為依據,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美術的能力,改變過去以美術知識、技能為內容標準,而充分體現美術的情感性;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讓美術課程和生活、自然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乃至中國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下,“學校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更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焦點”。
二、揚棄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促進中國美術教育健康發展
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世界各個國家的美術教育改革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樣也推動著我國21世紀美術教育改革前進的步伐。然而,后現代藝術觀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一種理念,是西方社會矛盾的產物,而我國的藝術觀念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傳統,美術教育在這兩種文化觀念不斷沖突的情況下,應在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中合理的部分,推進美術教育改革進程。另一方面,我國是第三世界國家,不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后現代藝術觀念作為西方的產物,我們應該合理地吸收其優點,找到適應我國美術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導美術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的同時,筆者認為,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從合理性方面看,它確實能讓人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危機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物欲膨脹而導致的人文精神價值的失落等等。后現代主義的批判精神對現代化發展有一定的約束意義。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嚴重的弊病,不僅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就是對于當下的社會文明、現代教育,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首先,后現代主義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認為是崇高和高雅的藝術打上了當代商品經濟的印記,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獨立的價值。后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沖擊,導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在后現代主義的浸下變得相當模糊、淡化,這就難免導致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復制性”導致“快餐文化”的泛濫,使千錘百煉、嘔心瀝血的文化力作和精品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可能,個性、創造力、批判熱情、現實精神都消失殆盡。
論文摘要: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影響著世界美術教育的改革,無論從美術教育理念、還是從美術教育課程觀方面,它都對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西方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西方后現代藝術取代了現代藝術,使走入困境的西方藝術峰回路轉。后現代藝術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回歸性、折衷性、混沌性與多重性,相應地表現在不求純粹、善待傳統、非個人化、多種標準幾個方面,如對當代藝術不局限于視覺形式,繪畫超越平面限制,雕塑與風景、建筑相結合,對于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要很好也地加以利用等。后現代藝術一改現代藝術的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理念,提倡藝術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從而使世界藝術沒有明顯的界限,達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形成一定的全球語境。
在全球化與多元化語境下。世界各國大力提倡藝術教育,并對藝術教育進行著一系列的改革,后現代藝術觀念成為影響現代世界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現代主義雖然思想龐雜。“但其實質還是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因此,表現在現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則強調美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材料包括聲、光、電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都與后現代主義所呈現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構化等特征是分不開的。在此影響下。西方各國家出現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如九十年代初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視覺文化教育”等觀點。世界美術教育改革倡導以人為中心,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個體的潛能達到全面發展,同時,強調擴展美術學習的領域,把美術與各學科聯系起來,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主動探究,形成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從注重知識目標轉向人的目標,從單純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向全面發展和個體潛能挖掘轉變。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從側重理性知識向感性、理性并重轉變。
二、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
在現代全球化與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環境下,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現代藝術觀念也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對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二十世紀末。多元文化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堅持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強調建構多元文化的多元教育環境使美術教育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論,文化觀念多元并存,認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成為學生們解讀視覺圖像的基礎和前提。這種理念影響著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改革。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則強調統整的課程觀以達到培養人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技能為本(而非美術制作技巧)代替內容為本的課程,并強調課程的統整”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去了解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學會藝術等。這種多視點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學生自覺地回到藝術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藝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斷保持下去。另外,美術教育改革強調人文性的學習。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的到來。理性和感性的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偏離了自然,人們認識到藝術是理性和感性趨于平衡的途徑,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學習被極度地重視,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學習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使個人感情和整個人類的情感源泉聯系起來,個人經驗與人類的豐富經驗接通,以促進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所以在課改中“不以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為目的。試圖改變藝術教育中學生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技能的方式。把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原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識技能滲透到某個人文主題中。讓孩子圍繞該人文主題展開輕松愉快的學習”人文主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術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義關愛精神和審美價值感的提升。還有。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后現代藝術觀念的“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影響著美術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美術教育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養人的個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國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過的藝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把美術教育作為引導兒童發展的工具,從而培養兒童的個性,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也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促進他們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對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
關鍵詞:高中美術;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因此,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如今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我們應該時刻掌握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術課程中更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術鑒賞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1.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直的追求,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它孕育于豐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術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進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各種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美術家們在創作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在受到所處環境、文化的影響。高中美術欣賞課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在美術鑒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中去學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2.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新課標下中學美術教學應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實現人文追求,相對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人文教育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更為重要。學校教育就應該以德為治,在教學中應做到以德為先,美術課的內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積極健康的人文思想,從藝術品的欣賞中挖掘德育素材,將德育等人文教學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價值觀。高中美術課中,欣賞課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也是現今教學、教育的現實要求。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若干建議
首先,在以往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說多是以美術知識為側重點,人文知識、素養為輔,所以,教師應該要轉變觀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要以發展的全面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現,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其次,人文文化素養包含在廣泛的現實環境及其文化中,美術欣賞也不能孤立,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例如,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綜合教學。把音樂引進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心境,體驗藝術的真諦,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制作課件,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這樣可以創造美術鑒賞課文化情境,以圖文并茂、圖聲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鑒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既自覺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觀念。
再有,通過欣賞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講解,向學生滲透作品中所表達的積極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讀大師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時,講述有關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讓學生走進梵高的所在情境,以體會到俯仰張弛掙扎的向日葵,充溢著張力的新生命在凋殘痛苦的舊生命中誕生,這樣學生在鑒賞時,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來的壓抑人生,以及了解更為重要的梵高的愛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記下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過美術鑒賞教學,使學生了解到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無論是中國水墨畫的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的抒情詩學,寫意畫學;還是表達了生活勇氣和生活熱情的民間藝術品,都將學生的思想升華到對民族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的贊美和熱愛上,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有目的、有重點地發掘人文因素,使學生能具備一個特別的眼,一顆多感的心,一份豐富的情,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更好地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真正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