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語篇分析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篇分析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篇分析法論文

        第1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節,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體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

        第2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1998年至2007年這十年間,隨著大學擴招人數的增加,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英語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其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有相應的改革方可適應不同層次大學生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在此重點闡述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

        1 分層次教學

        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還是《大學英語教學要求》,都提出“堅持分類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出“由于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入學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即使同一學校的學生入學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堅持分類要求,因材施教。”擴招后各高校的英語教學形式比以前更加嚴峻,表現出校間、學生間英語水平差異更大,英語課教與學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有必要對學生按成績實施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及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設計多層的教育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其原則是“因材施教”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展現各自的英語水平。

        如我洨根據新生入學后的英語摸底成績將學生分為A、B班。A班為英語基礎較好聽說能力較強的學生,B班為英語基礎一般或較差對英語掌握不扎實的學生。針對A、B兩種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別制定教學大綱。A班學生除正常的課堂授課外,還增加了英語網絡課程。這樣就極大的滿足了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吃不飽”的問題,全面提高其英語運用能力。B班學生除正常的課堂授課外,在每周固定時間增加了英語口語課多練習英語聽力及口語,逐步提高英語基礎差的學生的聽說能力。自分層次教學在我院運行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B班級分別有大批的學生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及各類演講比賽中獲獎。

        2 多運用情景劇教學法

        情景劇是指以文字劇本為依托、通過演員扮演人物角色、表演對話與動作來表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大學公共英語課堂上進行表演的情景劇,學生表演既可以以文字劇本為依托也可以脫離文字劇本即興創造,要求表演者用心地、盡可能真實地去扮演角色、表演對話和動作,從而表達一定的意圖、傳遞一定的信息。

        采用“情景劇”教學法可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外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在情景選擇時需要考慮到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學生編出的情景劇應該與教學的內容同步、相關,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3 多運用語篇分析法

        語篇分析法是指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教學方法。語篇分析法的側重點在篇而不在句,注意力放在通覽全篇、對文體修辭加以研究上,因此能夠使閱讀達到更高層次,進行評價和賞析。由此可見,語篇分析法在英語教學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語篇教學的課文講解順序是從文章整體入手,先介紹全篇中心主題、基本內容、層次結構和思路脈絡,然后由篇推進到段,講解各段段落立意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說,先講總體主題,再層層分析文章各部如何表達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將文章的脈絡在黑板上用框架列出,使得學生學習英語課文時,就像在上語文課一樣,不會感到英語課枯燥乏味,完全能融入到作者的寫作思維之中。

        一般來說, 英語語篇中常見的語篇模式有:1.原因—結果模式( cause—effect)

        2.問題—解決模式(p roblem—solution)

        3.一般—具體模式( general—specific)

        4.主張—反主張模式( claim—counterclaim )

        5.時間順序模式( time sequence )

        6.動作順序模式( sequential actions)

        7.比較模式( comparison)

        8.對立模式( contrast)

        大多數英語語篇都可以用這些模式去分析, 因此在進行英語精讀和泛讀教學時,可積極利用語篇分析模式來分析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 歸納, 推理和總結,建立新的背景知識并達到準確完整理解文章傳達含義的目的。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有效的理解閱讀材料,而且能夠在閱讀材料的同時獲得英語民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模式從更深層次上學習英語語言,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4 多運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信息的自由傳輸,使得教育資源在全世界的交換、共享成為可能。因此,網絡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趨勢。多媒體網絡技術環境下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動的語言素材,大量的語言輸入學習就交給了學生自己。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討論發現并思考問題,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課下,教師可以在校園網上建立有關英語學習的網頁,為學生提供英語新聞,英語論壇等欄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選擇學習內容,決定學習進度。這種自主的學習方式不僅體現了個性化的教學原則,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符合外語習得的基本規律的。

        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教學課堂,利用它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革課堂教學。

        第3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轉述動詞 文學類學術論文 中國作者 英語本族語作者

        0 引言

        轉述是學術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運用轉述可以體現作者對轉述命題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態度,為作者的評論開啟評價空間[1]。轉述動詞是轉述的重要信號之一,作者可以通過轉述動詞實現言語功能,導入被引用者的聲音,實現作者、被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恰當使用轉述動詞是作者尋求其交際目的與學科規范之間平衡的一種重要手段[2]。因此,對轉述動詞進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圖與學科規范之間關系的起點,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正確使用轉述動詞有助于提高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寫作目的。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語言轉述現象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從傳統語法、文體學、功能語言學等角度對語言轉述現象進行了研究。傳統語法重點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轉換關系上關注對他人話語的轉述策略[3]。在文體學領域,Leech和Short把對言語和思想的表征區分成五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和人物話語的敘事性報道,這種分類方法擴大了語言轉述研究的范圍[4]。功能語法學家Thompson則關注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指出轉述者對轉述內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上[5]。對批評話語分析學家而言,轉述動詞體現了語篇互文性和語篇中的多聲特征[6]。專門用途學者也注重對轉述動詞的研究,他們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關注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的功能,同時通過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關注轉述動詞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轉述動詞(Research verb)、語篇轉述動詞(Textual verb)和心理轉述動詞(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類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礎上做了類似分類。

        國內部分學者從認知語用角度研究引用現象中與認知有關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語在語篇中所完成的修辭功能[12]。有的學者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中使用的轉述動詞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學者分析了引用的結構形式及其與時態、語態的關系,探討了轉述動詞的類別及功能[18]。

        以Hyland為代表的國外學者的研究以英語本族語研究者的學術論文為語料,未涉及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而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選擇的語料大多來自應用語言學;以期刊論文為語料的種類及數量有限,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在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將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嘗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Springer電子期刊中選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學類論文共20篇,其中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各10篇。選擇語料時,研究者還考慮到論文期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據學術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運用人工識別的方法記錄論文全文中所有標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時間,頁碼)的地方,對所得語料進行分類統計。首先統計了兩類作者零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其次,分別對轉述動詞總次數、使用頻率較高的轉述動詞做了統計。最后,重點統計了兩類作者表示評價傾向的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并對以上各類型語料進行對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對轉述動詞的分類,運用過程法和評價法對轉述動詞加以分類[10]。按照過程法,轉述動詞可以分為三大行為類型,即研究行為(指研究者在研究結論或研究過程中對真實世界行為的陳述)、認知行為(指心理過程)、話語行為(指語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評價法,轉述動詞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明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具體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類,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

        Hyland沒有說明過程法和評價法各自的優缺點,也沒有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本研究認為,過程法基于研究行為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心理和話語三個方面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轉述動詞本質的認知,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性,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幫助讀者明確現作者的觀點。同時,評價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在對比分析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轉述動詞時基于Hyland的評價法,首先將轉述動詞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論斷;第二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從而間接幫助讀者了解現作者自己的觀點。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因為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構建的過程,反映了現作者對轉述內容的認知評判,并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科學論斷。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語言轉述現象的認知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蔣岳春.沖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潤英.社會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學術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53-57,69.

        [16]婁寶翠.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64-68.

        [17]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46-249.

        [18]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3-6.

        第4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關鍵詞: 論文標題;經濟學;體裁分析;對比研究;二語寫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現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化柏林(2007)對圖書情報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計發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核心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 中國翻譯,2002.

        [20]化柏林.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計量分析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3).

        [21]王成宇.英漢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J].外國語,1993,02:34-37.

        第5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銀行簡介;語類分析;價值觀

        企業簡介作為介紹公司產品與服務信息的推銷文體,在對外宣傳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的不少學者都從翻譯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的英文簡介大多是對中文簡介的照搬直譯,忽略了兩種語言間的語篇結構與文化的不同。語類分析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經龐繼賢、秦秀白等引入國內后,已被許多學者用來研究學術論文、商務信函等,對銀行簡介的對比研究還較為少見。本文以語類分析為工具,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語類對比分析,旨在發現兩者在語步結構上的差異,同時結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來探討其產生的原因。

        一、語類分析概述

        語類的概念源于法語genre一詞,意指類型和種類,該術語最早被用于文學和修辭學研究領域。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將他的《詩學》(Poetics)分為史詩、戲劇和抒情詩三種語篇語類。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學者巴赫金將該詞擴展到了非文學領域,用來指廣告、科研論文等各種語篇。近年來,許多語言學學者對這個領域產生了興趣,國外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的J.R.Martin,專門用途英語(ESP School)的Jhon Swales 和 V.k.Bhatia。Martin把語類定義為:一個通過語域來實現的有步驟的、有一定目標的社會過程。Bhatia對其做了進一步概括,提出語類是一種可辨認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由定義可知,交際目的是語類的核心,影響著語篇的風格和內容。

        語類分析是在語類概念的基礎上對語篇進行分析,是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重在探討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其交際目的。目前,語類分析可分為三個主要學派:新修辭學派(the New Rhetoric School )、澳大利亞學派(the Australian School)和專門用途英語學派(the ESP School)。新修辭學派重視語篇的社會文化語境,重點分析語類所體現的社會行為和目的。而澳大利亞學派主張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專門用途英語學派(ESP School)的Swales 和Bhatia常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為出發點,對語篇進行語類結構分析Swales 通過對科學論文導論的分析,得出了包含三個語步的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語篇模式:(1)確立研究范圍;(2)指出研究領域的空白;(3)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根據Swales的研究,Bhatia提出在分析語篇時,應從七個方面著手:(1)確認某一情景語境定的體裁文本;(2)查閱已有的文獻;(3)推敲文本產生的情景語;(4)選擇所要分析的語料;(5)研究規約語境;(6)進行語言層面的分析;(7)征詢專家的意見。由以上可知,專門用途英語學派則更側重于分析職業和學術語篇。該文所研究的是推銷語篇,目的是發現語類結構的特征,因此將采用Swales 和Bhatia的語類分析法,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對比分析。

        二、中美銀行簡介的體裁分析

        銀行簡介作為一種推銷文體,不僅要求內容簡明扼要,還需意思清晰明了,具有鮮明的語篇特征,因此頗具有研究的實用性。本文將對中美銀行各10篇英文簡介進行對比分析。試圖發現它們的語類結構特征,探討產生差異的文化原因。

        (一)語料選取

        國內的10家銀行選自標準普爾公布的2014年《中國五十大銀行》 中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發發展銀行、興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美國的10家銀行選自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美國銀行100強》,分別是:Signature銀行、夏威夷銀行、BankUnited銀行、SVB金融集團、第一共和銀行、普斯派瑞蒂銀行、商業銀行、聯合社區銀行、城市國民銀行和北方信托銀行。所有英文簡介均來自銀行的官方網站。

        (二)研究結果

        根據Swales和Bhatia的語類分析模式,筆者對中美銀行的英文簡介進行了語步分析,其結構與分布頻率如下:

        表1 中美銀行英文簡介中的語步與步驟分布

        研究發現在中國銀行的簡介中:語步一為讀者提供銀行的整體印象;語步二告知了讀者該行的產品和服務類型;語步三描述了銀行的資產總額及營業區域,展示了銀行所獲成就,目的是證明銀行的實力、建立銀行正面積極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客戶與合作者。語步四是企業文化的體現;最后一個語步是為有意合作者提供信息。美國銀行的簡介除第四個語步外,其他語步與中國銀行大致相同。原因在于中美銀行簡介有相同的交際目的。但兩者的一些語步或步驟的出現頻率存在差異,并且美國銀行簡介中,一些信息會被設成鏈接或視頻等,以供讀者有選擇的點擊查看。這部分差異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解釋。

        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維度

        在“銀行概況”這一語步中,中美銀行簡介都介紹了銀行的總體概況,如創立時間、銀行性質和發展歷史等。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的簡介中幾乎都提到了銀行所屬類型,如“國有銀行”或“股份商業銀行”,而美國的銀行簡介中卻少有涉及。美國銀行簡介提到了第四個步驟,即創始人,但中國銀行的簡介中無一提及。

        這一差異除了與兩國的經濟體制有關,還可以用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中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來解釋。根據霍夫斯泰德1980年的調查,中國傾向于集體主義文化,而美國更崇尚個人主義文化。集體主義社會提倡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人們強調集體目標,并期望他們的內群體來照顧他們,作為交換條件,他們對集體擁有絕對的忠誠。在這種環境下某一銀行如有國家或團體的支持,則說明該企業在各方面都具有強勁的實力。國內的銀行,雖不都屬于國有企業,但都是由國家扶持的或上市公司。因此,在簡介的開頭說明銀行的性質是為了讓讀者對其產生信賴感。個人主義文化中,沒有圈內圈外的區別,更注重個體的目標以及對企業做出的貢獻,鼓勵追求個人的權利和成就。因此,美國文化認為,企業的成功與所屬組織無關,而是來自于個人的努力。所以美國銀行的簡介很少說明企業的性質,反而有時會提及該行的創始人。

        2. 權力距離維度

        在“銀行實力”的語步中,有“實力描述”和“實力展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中,中美銀行都用了具體的數據描述了銀行的資產、盈利與分支機構的情況,讓讀者直觀認識到了銀行的發展狀況。第二個步驟中,中美銀行通過展示媒體、組織授予的榮譽或排名來證明企業的實力。但與國內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簡介中,這一步驟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十篇語料中僅有三篇簡介展示了銀行所獲得的獎項。此外,中美銀行簡介中榮譽授予者的分布也不盡相同。

        表2 中美銀行簡介中榮譽授予者的分布情況

        中國出現頻率美國出現頻率

        機構組織685%133%

        媒體457%266%

        排名571%133%

        由表2可知,中國銀行簡介偏愛向讀者展示機構組織授予的榮譽或排名,而美國銀行簡介則更注重媒體的評價。這一差異與文化維度中的權力距離有關。權力距離指人們對組織或機構內權力較少的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中國的權利距離指數排名為12-14,屬于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上下尊卑、等級觀念較強,權利小的群體更強調服從和尊重權利大的群體。因此,當該銀行得到國家機構組織的認可并授予獎項或給予排名,不僅銀行員工會感到驕傲,連讀者也會對其更加信服。與中國不同,美國屬于低權力距離國家,人們沒有等級觀念,強調人與人之間平等,更加重視個人能力的發揮。所以美國銀行簡介更傾向于展示媒體給予的評價來吸引顧客和投資方,而不是國家機構授予的獎項。

        3. 不確定性規避維度

        為了突出銀行的優勢,中國銀行簡介在第四個語步中交代了其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等;美國簡介則展示了銀行為確保客戶、股東或員工的利益所做的努力。此外,通過分析語料可知,中國銀行的英文簡介都是由段落組成的文本形式,語步結構也較為固定,大部分都是先介紹銀行概況,其次是產品或服務介紹,接著介紹銀行實力、企業文化,最后少數銀行會顯示聯系信息。美國銀行的簡介則形式多樣、語步靈活,有時會設置信息鏈接、視頻等,沒有固定的模板。這些差異可以用文化維度中的不確定性規避來解釋。不確定性規避指人們對于不確定、模糊的因素所感到的威脅并回避的程度。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強的文化中,人們往往會通過制定各種規則或制度來減少不確定的因素。相反,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的文化中,人們容易接受變化和新事物的出現,愿意面對風險和挑戰。根據霍夫斯泰德的調查,中國不確定性規避較高,而美國是不確定性較低的國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銀行通常會制定指導思想或目標,并在撰寫銀行簡介時遵循以往的寫作模式,以此避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美國企業追求個性化,所以在撰寫銀行簡介時就體現出了多樣性。

        三、結語

        通過對10篇中美銀行英文簡介的語類對比分析,發現了兩者在語步結構上的異同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文化因素。英文簡介是企業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撰寫國內銀行簡介時,避免照搬直譯中文簡介,提倡把文化背景考慮在內,這樣寫出的銀行簡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際客戶,達到宣傳效果。(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Longman, 1993.

        [2] Bruce, I. Results sections in soc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s:A genre analysi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 (2):105C124.

        [3]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80.

        [4] Holmes R.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7, 16(4):321-337.

        [5] Martin, J. 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JohnBejamins, 1992.

        第6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校園足球;青少年;發文量;被引頻次;高被引頻次論文;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5-0114-05

        Abstrac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papers on school football (juvenile football). chool football, as part of school sports is a component of education, aiming at training athletes with various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we should mobilize the multi forc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clubs, society and parents, construction modern youth football concept and culture which take the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ean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learning as the key and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fection as the goal. On this base, we will foster football-playing population wit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and train modern skillful football players that are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well-educated.

        Key words: school football; teenagers; amounts of published papers; citation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cited papers; evaluation

        校園足球的提出是基于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現實社會背景,目的是通過發展足球運動來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足球運動以其獨有的特點和魅力超越了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贏得了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在國際足球運動大發展的今天,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卻與之相悖,落入了不進而退的怪圈。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數量逐年銳減,1990-1995年,65萬人;1995-2000年,61萬人;2000-2005年18萬人[1]。據中國足協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3.8億中國總人口中足球人口降至2.7萬人,注冊球員僅有8 000名[2]。中國足球后備人才的嚴重匱乏,使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鑒于中國足球運動發展狀況,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推出和實施校園足球發展規劃。為進一步推動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2014年教育部提出新修訂的校園足球改革方案。校園足球及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成為體育科研領域的研究熱點,體育專家及學者從制度創新、教體結合、教練員培養、競賽組織與管理、政府、足協、俱樂部的職能與作用等各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與數據來源

        以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為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采用專業檢索,構建檢索式為:(U = '校園足球' OR U = '青少年足球'),并將發表時間限定為:檢索時間限定在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共檢索出文獻4 109條。

        1.2文獻計量法

        以CNKI為數據源,采集作者、期刊和機構的發文數據,進行統計、分類、排序及分析研究。

        1.3數理統計法

        檢索出相關論文的發文量、被引頻次和高被引頻次的論文3項指標的前20名,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歸類和排序,并進行分析研究。對各項指標數據,采用秩和比法(RR)排序。通過秩轉換,獲得無量綱的統計量RR,以RR值對評價對象的優劣進行排序或分檔排序。

        1.4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文獻數據的統計、歸納、排序、綜合的邏輯分析,以揭示文獻各種特征與關系的方法。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作者發文量、被引頻次RR前20名

        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是文獻計量學兩個重要的評價指標,發文量反映了作者在該研究領域的科研活躍度和科研產出量,被引頻次反映了論文受關注的程度和論文質量。2001-2015年以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為主題共發文3 416篇。統計結果顯示,以校園足球為主題的論文2009年以后開始出現爆發式的增長,2009年20篇,隨后逐年增長,到2015年猛增至700多篇,在此之前的研究論文大多是以青少年足球為主題詞。原因是2009年和2014年實施校園足球規劃方案的決策掀起了校園足球的研究熱潮。

        表1所示,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作者發文被引前20名,位居前列的作者是徐金山、張慶春、何志林、李衛東和董眾鳴,5名來自上海體育學院,3名來自北京體育大學,2名來自沈陽體育學院。有12名作者來自專業體育院校,20名作者共124篇,總被引頻次2 845。

        研究者普遍認為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和教育的組成部分,其發展也必須回到學校體育和教育的發展軌道上,回歸育人為本,充分利用足球這一平臺,激勵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等多重目標,最終實現教育的完整與學生的全面發展[3]。體育運動在構建青少年持久個人資源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青少年認知功能的提高和智力發展,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自信心與幸福感的獲得[4]。開展校園足球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讓學生在娛樂中喜歡足球,愛踢足球。張慶春認為,少年兒童從一開始就應學會將足球視為一種快樂游戲去體驗和享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認識到足球的魅力,也會為他們一生鐘愛足球打下基礎[5]。 通過開展校園足球運動來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增強學生體質、展現學生風貌、體現學生的意志力和體育精神,這是校園足球的本質所在。

        開展校園足球要因地制宜。我國在校學生有2.7億,符合標準場地的學校僅有8 000所,同時缺乏有資質的足球教師。校園足球可開展5人制和7人制小場地足球運動,世界著名球星馬拉多納、羅納爾多、梅西都是從街頭足球走向世界賽場的,他們從小就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成為球星。

        [JP3]研究者認為開展校園足球應以普及為主,建立長效機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即使全國足球學校達到2萬所,即使足球人口達到2 000萬,學生還是要一天天長大。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要堅持持久戰,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做好長期的思想準備,做到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提高基礎上的普及,以足球為先導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學生通過校園足球活動能提高其柔韌性、靈活性和協調性,這為今后學生從事其他體育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業人員的眼光應放遠些,普及足球運動的目的最終還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三方面的全面發展。

        開展校園足球要積極宣傳足球文化。足球運動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自然及社會環境孕育出不同類型的足球文化。校園足球孕育的是未來的“足球先生”,而非足球流氓、足球痞子,要避免不良現象對青少年身心的影響,如“年齡造假、以大打小、隊員冒名頂替、假球、黑哨、、不服從裁判”等不良行為。這些問題會產生不正當的競爭,敗壞足球文化和社會風氣,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礙中國足球的正常發展。這些問題在研究中多次強調,只是在實踐中忽略掉了。中國足球經過了60年的發展,走過了彎路、偏路,道路曲折坎坷,最終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10]。

        2.2期刊發文量、被引頻次及RR前20名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園地,學者可以在學術期刊發表自己的學術研究,甚至是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看法。學術期刊傳播的學術創新、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推動著學術繁榮。學術期刊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和旗幟,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文之光和科學之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6]。現代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和科學訓練,這一點從2015年的世界游泳錦標賽和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中國隊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看出。在世界游泳錦標賽中,中國取得15金、10銀、10銅,金牌和獎牌榜首位,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中,中國取得1金7銀1銅,獎牌榜排名第四。游泳和田徑是體育金牌的大項,過去我們很少在這兩個項目上取得獎牌,甚至一度懷疑我們的體質和人種不適合此項運動,然而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在科學指導的訓練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人種學說也不攻自破。在中國足球徘徊不前的時候,人們開始質疑中國足球,再次提出“人種”的問題。毫無疑問解決中國足球的問題,需要科學,需要耐心、細致、嚴謹的科學研究和科學訓練。

        表2是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期刊發文和被引頻次RR前20名。其中,核心期刊有10種,發文252篇,占總發文量733篇的34.38%,被引頻次為4 302,占總被引頻次5 527的77.84%。核心期刊被引頻次高,說明學術論文的質量高、水平高、受關注程度高、學術影響力大。前20名期刊,有9種體育院校的學報,有5種體育科技期刊,這些都是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運動研究的主要期刊。

        這些期刊論文對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運動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校園足球的發展應該緊扣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從現代教育要求出發,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學習為主,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智力發展、人格完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的全面發展的人”[7]。校園足球就是學校體育中的一項運動方式,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形式,不能賦予太多的使命和任務,讓學生輕輕松松地上陣,快快樂樂地踢球。足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它有很強的娛樂和教育功能,參與者能夠感受到運動的快樂,而家長也希望孩子參加運動來擴大交往的范圍,培養完善的人格。“學校體育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擁有體育天才和體育成績,而是能夠培養健康、陽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青少年”[8]。

        2.3高被引頻次論文前20名

        高被引頻次的論文是文獻計量學評價的重要指標,反映了論文的研究熱點和創新性,說明論文質量高、學術影響力大。表3所示20篇高被引頻次的論文有9篇是論述足球訓練體系和訓練理念的問題;20篇高被引頻次的論文,有19篇來自于核心期刊,說明核心期刊具有很強的學術研究導向性及影響力以及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為研究者提供了學術研究的趨向。

        20篇高被引頻次的論文對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現狀、青少年體質、青少年足球訓練體系、訓練理念及人才培養、教練員狀況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按《校園足球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產生2 000萬足球人口,以千分之二的比例計算,產生青少年足球注冊人口4萬。校園足球在普及的過程中會有一批孩子追求更高的目標,學習正規足球,進入專業訓練。按青少年力量素質、速度和耐力素質、靈敏和柔韌素質生長特點來看,8~10歲是較好發育期,也是接受足球訓練的最好時期。但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能夠進入職業隊,成為足球天才的也只是很少的人。

        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歷程是艱難曲折的,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走出困境。要持續開展校園足球,促進青少年足球運動水平提高,首先要轉變足球理念。在青奧會上指出,讓體育價值重新回歸,重視個人在體育中的價值提升而非是錦標主義的過分體現。讓外國朋友看到中華體育精神和中國人民的意志力,更看到通過賽事收獲的其他寶貴附加意義[10]。

        足球運動既是學校體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組成部分。足球運動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它能夠“育德、育智、育體、育文化”。“從校園足球到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是普及和提高的過程,是連貫性的,是在培養社會各型人才的同時培養運動員的。在普及的前提下選拔精英梯隊進行精英人才的重點培養,在學籍學校不變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訓練,通過競賽進行選拔”[9]。研究人員指出,青少年足球訓練是學校、俱樂部、協會、社會和家長共同參與的事情。足球發達國家有些成熟的經驗值得借鑒。如德國足協大力推動俱樂部、協會和學校間的合作,認真對待文化課的學習,俱樂部配有文化課老師,輔導文化課,同時配有心理教師,當孩子的文化課有缺失時,會停止其足球訓練;日本也有青少年足球長期培養規劃,建立自上而下、環環相扣的訓練體系,他們的理念是讓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喜歡足球,享受足球的過程,接受足球教育,傳播足球文化,以更寬的視角來看待足球。反觀我國在足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過于看重比分、急功近利、情緒浮躁,違背了青少年足球運動人才成長及培養規律,對青少年足球運動缺乏長期的戰略性認識。

        3結語

        在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運動研究領域方面,體育科研人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借鑒了不少國外的先進經驗,發表了數千篇的研究論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了該研究領域作者和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的分布及重點研究領域。具體為,發文作者工作單位以專業體育院校為主,表明專業體育院校是校園足球研究的堅實堡壘,他們擁有強大的研究陣營;文獻分布的期刊涉及20種,核心期刊有10種,其中被引頻次占77.84%,體現了核心期刊的論文質量及其學術影響力,它們代表了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運動研究的整體水平;高被引頻次的論文集中于對校園足球開展現狀、青少年體質、訓練理念及教練員狀況方面的探討與研究,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從數千篇的研究論文內容來看,發現諸多共同觀點,如校園足球既是學校體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J2.2mm]的組成部分,需要兩手抓;開展校園足球運動,應重視其教育的功能及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傳播;校園足球在普及與提高的過程中,要積極尋求俱樂部、體協和社會力量合作培養模式,學校在為社會培養各種人才的同時培養運動員等。這些觀點經過總結提煉,都可形成有關校園足球和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理論體系,豐富該研究領域的基礎性研究,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曹發祥,侯磊.中國足球運動演變的社會分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09.

        [2]鐵曉林.校園足球活動推廣過程中問題的探討.當代體育科技,2015(16):74-75.

        [3]何強.校園足球熱的冷思考.體育學刊,2015,22(2):5-10.

        [4]郭玉江. 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積極情緒擴建理論模型構建.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72-76.

        [5]張慶春.青少年足球訓練理念與實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47.

        [6]邱均平.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49.

        [7]劉世宏,陳海. 發展校園足球現存主要問題及改進策略.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4):113-118.

        [8]姚健,于宏亮,張樹來,等.學校體育在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程建設中的路徑選擇.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2):21-25

        第7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多模態話語分析;多模態意義

        一、引言

        詩歌向來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精煉的語言,優美的韻律和結構,具體地和藝術地表達人類的心靈。目前國內外的文學批評家和語言學家雖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詩歌,但都強調詩歌的特殊功能和文體特征:詩歌利用詞匯的音樂美來表達人類的情感和心靈感受,強調想象性和完美性。大部分學者對詩歌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利奇的變異理論,從語音變異、詞匯變異、搭配變異、語法變異、語義變異和書寫變異等方面解釋和探討詩歌的魅力。雖然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已經被用來嘗試解讀大量的英語視覺詩,但來在中國古代詩詞的解讀上還未曾涉足。本文就從中國三千年古代文學史長河中挑選出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這位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的愁緒糾結所在《聲聲慢》來發掘和展現中國古代詩詞詩歌所呈現的多種不同表現意義,感受古詩詞給人們帶來的特殊魅力。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

        傳統的語篇分析一般只注重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對其他符號如圖像、聲音、顏色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將語篇分析的研究范圍擴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其它領域,即把單模式的語篇分析法擴展到多模式來分析多模態分析中,模態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多模態指的便是除了文本之外,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符合話語,或者說任何由一種以上符合編碼實現意義的文本。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絕對單一模態的語篇是很少見的,而多模態語篇則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們交談時常伴有手勢和表情等,人們可以在一張網頁上既看到文字和圖片,又聽到背景音樂。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

        Kress和Van Leeuween認為,多模態語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交流模態(如聲音、文字、形象等)來傳遞信息的語篇,因此,區分單模態和多模態的關鍵在于有幾種符號參與了語篇的構成。顧曰國認為,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他認為區分的關鍵在于有幾種感官參與。綜上所述,多模態語篇應分為啟用單一感官的多符號語篇或啟用多感官的多符號語篇。

        三、《聲聲慢》中的多模態意義

        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語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它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功能。所有符號資源都具有社會意義,屬于特定文化。它們表示意義的潛力被設計者經過思考的動作而被選擇。多模態符號(詞語、文字、信件、色彩、字體)的復雜信息反映了設計者的興趣。詩歌的創作通常以新穎的構思,豐富的想象力,極具個性的表現形式來突出和強調其藝術性,以此來刺激人的感官使讀者得到享受和樂趣,給人以韻律美、意象美和言辭美。所以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典型的多模態意義。張德祿也指出,系統功能語言學是最適合于研究多模態話語的理論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系統功能語言學不僅關心語言內部的運作機制,同時還研究語言外的環境和動因;(2)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話語的意義和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上;(3)意義的實現是以多模態形式進行的,語言只是這些形式中最有效的一種。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是她一生憂患經歷的總結。除了樸素清新的語言緊扣悲秋之意,詞人以鋪敘的手法,通過晚風、歸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意象,表現秋日黃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詞中所寫的愁,由于以國破家亡的具體生活為背景,包含著深沉的內容,與一般無病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語。充分發揮聲律音調的表現力,是這首詞的一個突出特點。開頭的七組疊字,分三個層次寫出詞人的動作神態、外部感受和內心愁苦,由表及里,層層遞進,而且多用聲音比較壓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梁啟超語)。全詞字音的選擇和組合,也體現出明顯的壓抑感,具有特殊的音樂效果,真切地傳達了詞人內心的憂郁和沉痛。 轉貼于

        第8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高校畢業生在面臨選擇就業或繼續深造時表現出焦慮或不知所措往往是因為他們對自身沒有良好的自我認識與評價,而SWOT分析法提供了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判斷的模式。由學校職業規劃部門安排相應指導教師,通過學業狀況、自身條件、周邊環境、社會需求四個方面[3]指導學生比較自身在考研與就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自我評價體系,消除面對考研與就業選擇時的彷徨不安情緒。

        2制定明確目標,做好考研或就業的準備工作

        通過SWOT分析,學生已對自身優勢和劣勢有了初步認識,也對將來的規劃道路有了一定了解。此時,指導老師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對于確定考研的學生應做好初期的服務與指導工作。例如,根據考研復習人數安排考研專用教室;印發往年工程管理專業研究生招生學校基本信息(如研究方向、初試科目、復試科目、參考教材、導師聯絡方式等,如表3),從而節省學生查閱時間,使得報考工作一目了然,方便盡早聯系導師并確定方向。由于工程管理專業設立較晚,是一個新興專業,因此很少有學校針對不同的就業方向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培養,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課都上,但學生什么都沒學精。對于確定不繼續深造而走上就業崗位的學生,可以在第六學期為他們提供具體就業方向的選擇,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及喜好進行選擇,這樣也更有利于對人才進行分類細化培養。

        3制定特色培養方案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四上學期往往會安排學生進行實習,而此時正是考研學生們復習沖刺的階段。因此,為了應付學校安排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等材料,學生們往往弄虛作假,通宵達旦完成長達幾十篇的實習日記,這樣做既沒有達到學校安排實習的本意,同時也浪費了寶貴的復習時間。因此,為了鼓勵學生想要繼續深造的熱情,并保證考研復習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可減免考研學生的實習任務。同時,開設考研政治、英語、數學及專業選修課,并成立考研研討班,為考研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及有力的指導團隊。另外,對已經確定就業方向的畢業生們開設相應的專業選修課,夯實專業基礎,如表4所示。同時,為不同就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使他們能夠在真正就業前做好理工與實踐相結合的準備工作,從而在就業競爭時更具優勢。

        4畢業設計/論文分類指導

        對于參加考研的學生而言,碩士階段的學習更注重創新及把實際問題抽象成學術問題并進行研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應該在本科階段就進行培養。經過碩士研究生統一報名及考試后,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基本已經確立,在準備畢業設計/論文時指導老師可將這部分學生帶入自己的課題組,使學生能盡早接觸項目,從而更早熟悉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然而,對于即將就業的學生而言,經歷了幾個月實習經驗的積累,他們更能了解在實踐中存在哪些問題,把這些問題提煉出來與相應的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相結合,能有效促進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提高。

        5結語

        第9篇:語篇分析法論文范文

        1.1研究方法和目的

        此次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內容研究法。文獻分析法著手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現狀和問題的收集和分析,提出改革課程相應的策略。內容研究法主要是為了弄清此課程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情況,包括了研究結論的幾個方面:when,where和who。具體來說是指發表的時間、在哪兒發表的及研究的對象與如何遵守。

        1.2研究樣本

        此次的研究主要通過中國知網的期刊論文,進行關鍵詞等多種方式的搜集和搜索。由于搜集的時間范圍是從2009到2013年。使用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篩選后符合研究主題的有125篇。

        1.3研究結果分析

        1.3.1發表時間分析

        總體來說研究比較積極,但是在近幾年論文的數量有所減少,說明理論的研究比較成熟,而對策和實踐的研究比較少,這是今后的重要方面。

        1.3.2發表期刊分析

        發表的期刊主要指論文在2009到2013年發表的期刊中的數量關系。從是否發表在重要期刊加以分析,發表在核心和重要期刊的總體較少,而且很不穩,波動較大。

        1.3.3研究的對象

        可以將這些研究的對象按不同學校分為專科及以下,本科,211及985大學和其他。從圖3中可以看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在本科的學校,而專科和211以上的學校很少。因此此公共課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階段,我們應該加大對其他方面的研究和重視。

        2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在對125篇論文進行分析匯總后,拿出其中34篇提及到公共課現狀問題方面的論文進行研究,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分類,分為以下5類:

        2.1教學培養與目標

        課程培養途徑單一,課程定位與目標不清楚并且與社會脫軌。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都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的,其統一課程內容的設置忽略了師范生各專業的差異。同時教師很少聯系實際,大部分學生甚至有些代課教師都不清楚學校對于教育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

        2.2教學內容

        通過對以上論文及對各高校和市面上教材的考察和翻閱,發現教材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比如實踐與理論的脫節,沒有照顧到各個專業師范生的學業背景等等,總體來說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真正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具體來說表現為:內容很多,但沒有重點;未兼顧各專業學生的學科背景;教材編寫不成熟;課程內容和講授的不足;沒有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方面的知識。

        2.3教學評價

        評價理念落后,不重評價反饋,評價標準不合理這三點是通過對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的結果。許多高校對課程的評價基本都是些比較輕松的筆試。并且筆試中主觀題居多,只需簡單記憶即可。同時教師和高校教學方面的緊張,如班級容量大,學生多,難以進行有效評價。

        2.4教學觀念和手段

        2.4.1教學觀念落后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就要運用現代的教學觀念,及時更新和學會新的教學理論,剔除過時的不適合學生發展的理論,但在多媒體技術不斷普及的今天,大多數的教師僅僅把所講的內容搬到了課件中,實質沒有多大變化。而且代課教師對當今教育思想、進步的教育方面的技術理論、時新的數字媒體等缺少了解。

        2.4.2教學手段和方法過于傳統

        基本還是老師說,學生聽。學生大多數只能看看圖片視頻等,甚至只能通過文字自己想象,結果造成學生沒有興趣聽,教師往往也失去動力繼續講下去。

        2.5其他方面

        除以上幾大問題以外,還發現了許多和本課程開設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

        2.5.1教學環境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作者對教學環境的理解,現代教學環境是指在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為優化和提升教學效率、效果而建立的系統化的現代教育技術設施與條件,建立學校現代教學環境,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條件,包括現代硬件和軟件環境。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教學環境的問題,尤其同學們對教學環境存在的很多缺陷有很多感觸:①學校軟硬件條件落后,限制了課程實施;②校園網建設緩慢,功能不完善,網絡資源匱乏;③多媒體網絡教室設備陳舊,網絡接入問題百出;④缺少與硬件相關的配套應用軟件,多媒體的數字資源滿足不了日常的教學活動等等。

        2.5.2學校教職員工和領導的不重視

        大多數的教職員工和領導都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課程,缺乏對該門課程的清楚的認識,對于培養新型教師的缺乏信心,同時也不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如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監管力度不夠,管理松弛。

        2.5.3實驗課開設的問題

        實驗課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和實踐緊密地結合到一起,但是在對此課程的實驗課的調查中發現:開設課時數少;學生紀律差;缺乏必要的評價;實驗課時使用設備媒體落后,有的無法進行實時操作。

        3教學對策探究

        3.1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學培養和目標方面的現狀的分析,再結合《中國教育技術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兩個標準對現今中小學教師以后的專業化發展提出的目標,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能夠理解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具備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2)能夠有效利用教育技術;(3)能夠進行各種管理和設計等工作;(4)能夠從社會責任角度促進學生在利用技術、資源方面能夠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規范地成長。

        3.2教材內容

        可以從以下著手改進:(1)適當增多課時數;(2)開設相關課程以便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比如開設PS、FLASH等軟件課程,或者在必修課“計算機基礎”中增加相關內容,使得學生有相應的實踐基礎;(3)針對各專業學生設置不同的內容分類;(4)在教學內容中,應該體現出學生為主的先進觀念。

        3.3教學評價

        科學、正確、合理的教學評價在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給學生各種展示的機會,另外加強學生互評和自評。本課程的考核可采取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采取電子檔案袋、作品評價等形式進行考核。期末考試占30%,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中筆試占70%,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分值分別是30分、10分、10分、20分、30分。實驗操作成績占30%,筆試和實驗成績各為100分。

        3.4教學觀念和手段

        3.4.1教學觀念

        首先代課教師要對當今先進的教育理論有所了解,其次應該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樹立培養適應網絡多媒體等的信息化新型教師的教學新觀念。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放在主導的地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等等,運用教學新觀念指導教學。同時,教師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們的不同學科背景的問題,這種觀念的確立對于更好地促進教學很有幫助。比如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在現實中需要多練習文字編輯軟件和英語學習軟件的應用,而對數據處理軟件的掌握則不需要太精通等。

        3.4.2教學手段

        此課屬于公共課,課時數比較少,但師范生較多,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①抓住重點。教師在課前應該制定切實的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的風格特點等的分析,設計出適合的教學方案,運用適當的教法,提升教學效率;②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準備詳細的例子并運用多媒體模擬真實場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③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使用系統的設計方法,充分發揮創造性,設計出高水平的作品,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總之,教學方法的變革,除了需要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和探究,還需要他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作,享受學習、探究、配合的過程,真正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綜合利用和實踐動手能力。

        3.5其他方面

        3.5.1教學環境

        高校應加大加快網絡信息環境的建設進程,使學生能用上新型的網絡或者計算機軟件各種軟硬件資源,加強校園網的構建和應用工作,幫助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但還應認識到教學環境的維護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和維護不到位,學生就不能有效地使用軟硬件資源,教學過程和實踐中的珍貴資料就不能及時地更新和上傳,無法保證學生能持續不斷地獲取最新的資料。

        3.5.2教學隊伍

        (1)邀請學科內權威的學者參與教學實踐研究。通過之前的統計分析,鮮有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關注和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研究。教育技術學是教育教學理論和網絡計算機及多媒體等技術結合的一門科學,這種結合不只是融合和簡單的加法,相當于乘法甚至超過乘法的一種結合,會在教育領域和技術領域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應該鼓勵或者督促業界學者和專家關注和參與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把教育技術的精髓注入此課程中,使其真正能承擔起培養新型教師的重任。(2)構建穩定、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團隊。通過背靠高校中的電教中心或者教育技術專業這個大樹,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建立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團隊。由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并且突出實踐性,可以根據教師的不同優勢,分成各個小組,比如,編程能力較強的教師分在編程組,善于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師分為一組,教師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快更好地完成研究和教學任務。

        3.5.3實驗課

        在每次實驗課前,除去在課堂中講解的理論知識外,還要進行實驗前的指導,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教師還應及時收集他們的作品,給予正確積極的評價。還可以結合校園網和論壇等形式及時進行交流和評價。

        4結束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日韩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 | 亚洲精品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喷潮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