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上冊語文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門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地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然而,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師只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不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難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只是被限制在書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學世界之中,喪失了對地理學科應有的生命價值和生活價值的探索。這種缺乏生活感和現實感的初中地理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地理形成親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筆者將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生活體驗,選取教學案例
新課改比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結構,設計教學案例,使新舊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那么就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新學知識。
所設計的教學案例,可以是教師的生活體驗,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且生活體驗的范圍也不僅僅拘泥于地理學科。一些學生覺得習以為常的現象,如四季變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實是與地球運動狀況密切相聯系的。教師在講述“地球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如果能以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為教學案例,就會使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富有生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發探究相應的地理知識。
例如,教學商務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交通運輸網》時,教師可以拿出幾種火車票,如動車票、老式非空調車票、空調車票、高鐵票,然后告訴學生坐不同火車的體驗和感受。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科學選擇出行的方式,也能讓學生借此理解交通運輸知識。
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體驗,也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教學案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影響氣候的因素》時,在講述地理條件對氣候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初中語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名句,讓學生明白氣候差異也會導致景觀上的明顯差異。
二、根據鄉土資源,選取教學案例
鄉土資源,是學生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鄉土資源,還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在課堂上應用鄉土資源,能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覺得教學內容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樂于接受所學知識。為此,教師應選取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為教學資源,讓教材知識點和鄉土資源有機融合,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親切的環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水資源》時,為了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舉當地自來水廠處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播放自來水廠用沉降等物理手段處理污水的過程,了解細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應用等。從這個例子中,學生了解到水污染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又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本地有什么鄉土資源。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本地區是如何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的。最后,教師再總結鄉土資源的開發方式。這樣教學,能讓學生在發現身邊的鄉土資源的同時,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根據時事熱點,選取教學案例
盡管地理是一門時效性比較強的學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數據和信息還是難免會落后于時代。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師只有緊跟時展的需要,及時選取最近發生的時事熱點作為教學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學符合學生的需要。在選取時事熱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更新教材的過時信息。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中國的疆域與人口》時,教師應該出示我國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并告訴學生,由于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戶”,再加上流動人口數量增多,會出現多報或漏報戶籍的現象。然后,教師再根據我國目前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讓學生探討我國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師也可以針對近年來發生的時事熱點來安排教學,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與我國汶川大地震進行比較。通過這些措施,學生感覺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聯,從而與時俱進地學習地理知識。
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84-01
在英語文化體系中,英語原聲電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僅是英語環境下畫面與聲音的有機融合,更是英語文化氛圍、英語知識和英語情境的有機融合,其所具有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多樣性是其他英語素材所不具備的。英語原聲電影已成為教師用來引領學生感悟英語文化、學習英語知識、品味英語魅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中筆者將對原聲電影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一些看法。
一、利用原聲電影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在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把原聲電影引入到初中英語課堂,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直接、形象地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Where’s my schoolbag?”中的疑問句教學為例,其教學過程如下:首先,教師以英語原聲電影《獅子王》(Lion King)中的電影片段作為切入點。伴隨著該影片中主人公的精彩亮相,以及主題曲《生生不息》(Circle Of Life)的響起,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來,思緒也進入到教師預設的情境中來。然后,教師將原聲電影中辛巴的一個片段“This is my kingdom.If I don’t fight for it,who will?”作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到疑問句式的教學中。與此同時,按照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對疑問句式展開了教學。最后,教師選取了Lion king中的一個電影片段作為疑問句訓練的切口,引導學生進行疑問句應用訓練:
Samba:Dad,we are pals,right?
Mufasa:Hm,right.
S:And we’ll always be together,right?
M:...
S:Really?
M:Yes.
在練習過程中,保持原有視頻背景的同步播出,引領學生在電影情境中互換角色,練習對話,從而掌握疑問句式。
二、利用原聲電影學習語法難點
英語原聲電影是英語語言知識的提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點。并且,英語電影中的知識點往往是建立在相應的電影場景之中的,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在難度較大的語法學習中更為奏效。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3“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為例,教學過程如下:首先,在教學之初,教師結合教材中的相關案例對于一般將來時“be going to”結構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將學生的思路初步引向語法教學的方向,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打下基礎。然后,教師將英語原聲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對話的片段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片段的剪輯與組接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尤其是女主人公的臺詞:“You’re going to get out of here.You’re going to go on…”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對臺詞中的一般將來時語法結構、用法等進行了講解與知識傳授。最后,教師重復播放《泰坦尼克號》中的對話片段,并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對話,期間讓學生用相似的語調、語氣和臺詞進行模仿與練習。完成分角色模仿訓練之后,教師還可以將其中“be going to”結構換成相應的單詞,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延伸與強化。
三、利用原聲電影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和運用。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新課標所要求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拓展與延伸英語課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既能讓學生從電影故事中得到知識和語言的熏陶,還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產生用英語交流、學好英語的欲望。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0“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為例:首先,教師以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內容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通過“I’m going to be…”句式訓練,讓學生暢談夢想,引領學生通過句式訓練來展開關于夢想的討論。然后,教師引入英語電影《阿甘正傳》作為教學素材,引領學生在電影情境中盡情體會和感悟一個美國人的奮斗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再對“Life was like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的經典對話中關于人生、夢想、未來的內容進行闡述與延伸,讓學生對此有較為深刻的感悟。最后,在初步完成了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如以“阿甘的成功之路”為主題展開討論,或組織一次題為“My dream:I’m going to be…”的英語演講,以此提高學生運用英語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教學智慧 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12-0009-02
作者簡介:唐瑞(1979―),女,江蘇灌云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連云港市板浦初級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智慧教學”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有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為了課堂好看,花架子太多,學生看起來很活躍,其實問題膚淺,沒有調動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二是以“樸素課堂”自居,局限于課本、課堂空間狹小,沒有深度、沒有內涵。
真正的語文教學要“活”起來,必要時可以跳出教材,節外生枝;可以外引內聯,遷移融合;可以以虛擊實,虛實相映;還可以旁征博引,舉一反三。總之,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智慧教學”,把語文課堂變成“智慧課堂”。
一、語文課堂應進行多維溝通
課堂教學中,信息的傳遞,師生的交往,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立體的、交互作用的。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是:“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多維的溝通是以師生“與書本溝通,與生活溝通,與社會溝通”為基礎的。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溝通互動、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可以互相學習、集智取長,深化理解;和生活、社會溝通,可以關注生活、學習生活、培養“大語文”學習觀,加深情感體驗,提高語文素養。
在蘇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母狼的智慧》教學中,筆者先讓小組討論文中動詞和景物描寫的作用,學生深入課本,理解了母愛的偉大。筆者接著就舉了一個例子: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親把手指咬破,讓自己的鮮血滋養了孩子的生命。這個例子營造出震撼心靈的氛圍,筆者借此把學生引入生活和社會,讓學生說一說:“社會生活中,你還看到或聽到過哪些讓人動容的母愛?”學生積極發言,有感情地講述了汶川地震和云南纜車事故中的很多事例。筆者最后總結道:“在大災大難面前,處處閃現著著母愛的光輝,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又是如何關愛你們的,有哪些讓你感動的細節,請同學們寫下來。”
二、語文課堂應喚醒學生智慧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催生學生內心沉睡著的智慧之花。沒有枯燥無味的知識,只有枯燥無味的教學;沒有缺乏智慧的知識,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學。在學生的答問或質疑中,往往有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討論,喚醒學生智慧的問題。語文課堂中,教師提問時要注意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要有把握全局,即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智慧。
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奇妙的克隆》一課的教學中,有一個學生提到了騾子。筆者趁機以這個問題啟發學生,“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生物,騾子是有性繁殖還是無性繁殖呢?是不是克隆呢?”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課堂上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又引導學生查資料,請教專家,上網搜索等。第二節課上,學生都準備了很多的資料。再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黃鶴樓》一文中有“遂以名樓”一句,對于“遂”的解釋,有一個學生解釋為“于是”。筆者讓他再舉個例子,學生于是舉了《鄭人買履》中的“遂不得履”,意思是“于是”。筆者反問學生:“遂不得履”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嗎?有學生答:“應解釋為終于。”筆者由此引導學生辨析“于是”和“終于”有什么區別,學生翻閱古漢語詞典、各種工具書,引經據典地展開了討論。
三、語文課堂應準備幾種預案
教學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靜態”展示的,是一個“動態生成”和“智慧利用”的過程。為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的動態發展為內容,即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和展現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的知識、智能、情感、思想等在動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有教師上完課之后抱怨學生不發言、學生不配合等,原因便是忽視了語文課堂“動態生成”的性質。
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多準備幾個預案,根據學生的反應和參與程度,隨時調整上課方法和節奏。其實,把問題分解或換個問法,也會實現預期的效果。荊州市語文教研員余映潮老師在上完《七顆鉆石》觀摩課后,介紹自己的備課過程時,就說明自己準備了一個預案――“詩意閱讀”:分三個環節:進入錄音棚――朗讀;暢游智慧泉――討論;來到創作室――寫想象片段。有了預案,上課有底,也不愁學生不配合。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父母的心》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生活中有哪些細節讓你感受到父母對你的愛心?”學生對此回答不夠積極,于是筆者拿出了提前準備的視頻歌曲《常回家看看》《懂你》在課堂上播放。學生看到視頻中的生活細節,思維立即活躍起來,回答積極而踴躍。
備課當然不應只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師“備課時心里要有學生”。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加速器、劑、催化劑,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會激發學生的潛能,發揮錦上添花的效果,給課堂以驚喜。
運用教學智慧,吸引每一個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靈的交互、思緒的飛揚,能讓學生不再唯唯諾諾、亦步亦趨、小心翼翼。教師要學會等待和抓住教育時機,用一個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個智慧的心靈去喚醒更多智慧的心靈,讓語文課堂成為教師和學生的“智慧課堂”。
參考目錄:
[1]虞燕紅.課堂中的六個有效對話機智[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9,(Z3).
關鍵詞:議論文;知識樹;學習成效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知識樹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完成文章結構框架的梳理,并進行文章要點和信息的獲取,從而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因此,有必要在論點、論據較多的議論文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樹的運用,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議論文知識。
一、應用知識樹解讀議論文基本知識
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對議論文基礎常識的解讀。但是,學生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知識,才能更理性地完成議論文的學習。而應用知識樹,卻可以使議論文的基本知識一一列出,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因為,在議論文知識樹上,教師可以將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畫成樹的“果實”。具體來講,就是將議論文知識點概括為:結構、論證方式、論證方法三要素和語言這幾大部分。而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完成文章的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果實”上利用圓圈、星星等圖案畫出各知識點下屬的小知識點,從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成議論文知識的學習。
二、應用知識樹解讀具體的議論文
【關鍵詞】閱讀方法 篩選信息 比較閱讀 創造性閱讀
帕斯卡爾曾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語文教學要求我們教會學生有思想,首先要教會學生閱讀,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都在積極探索,為改進閱讀教學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閱讀教學的現狀還是不盡如人意。
教學片段(一):閱讀《春》一文后,教師歸納:“這篇文章給我們描繪了‘春草圖’……五幅圖畫,課文的段落劃分是這樣的……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學生們仔細地聽,認真地記。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仍然沿襲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如何體現?學生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體現?又怎么談得上在像《春》這樣優美的文章中獲得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呢?
教學片段(二):《偉人細胞》閱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認為文章中的賈里是偉人還是普通人?”學生甲悄悄翻閱輔導資料和同桌小聲嘀咕:“資料上對賈里的評價肯定是對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個體文化差異,社會時代背景差異,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對作品原初尋繹理解的差異,有差異才是正常的,每個人的見解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專家教科書的結論并非唯一。
“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這一點我設置了五種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指導活動。
一、合作閱讀
“獨學而無友”,合作閱讀順應時代的潮流而生,它指明課堂閱讀實際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群體閱讀”,是學生、教師、編者、作者的“四方對話”。 教學《黃河頌》時,我采用了全班學生都參與的表演式誦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凝聚了同一種情感,達到了同一個目標,受到的感染超越了語言文字本身的意義,這是教師辛苦講解永遠也達不到的生動境界。如《〈〉節選》《變色龍》等文章都可以通過全體師生的合作編成課本劇,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
二、選擇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對所有的內容“一視同仁”“平分秋色”,而要通過閱讀,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語句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到“點”的閱讀方式。
在教學《美麗的西雙版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①西雙版納美麗而神秘,挑選你自己喜歡的畫面,高聲朗讀。
②你為什么喜歡這段文字呢?它是如何表現西雙版納美的?
③用這些比喻句描寫有何好處?
④你能也寫一個比喻句描繪一下“春天的柳樹”嗎?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思路是“自主選擇深入挖掘精讀感悟拓展延伸”,四個步驟層層推進,學生在閱讀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歸類閱讀
這是一種系統的閱讀方式,它利用閱讀文本中隱含的遷移因素,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將學生閱讀的內容有機的連接起來。閱讀文本可以是同一單元間的延伸,各冊教材間的延伸,也可以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歸類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如:
魯迅 :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年級上冊)
小說:《孔乙己》(八年級下冊)
小說:《故鄉》(九年級上冊)
可以是同一題材的,如:
懷念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八年級上冊)
的《回憶我的母親》(語文課外讀本)
陸其國的《這就是母親》(語文課外讀本)
學生在閱讀中歸納總結,學會比較分析,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或橫向或縱向的知識體系,擴大閱讀容量,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比較閱讀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擴展思考的范圍。如閱讀《孔乙己》《范進中舉》兩篇文學作品后,我構建了四個層次的比較分析:
①比較孔乙己,范進兩個文學形象的共同點、不同點。
②分析魯迅,吳敬梓對孔乙己和范進態度的異同。
③比較兩篇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有何不同。
④你對兩個人物形象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或理解。
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對兩個文學形象有了自己的認識,明白了吳敬梓對范進的“三分同情,七分嘲諷”,理解了魯迅對孔乙己懷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
五、創造閱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1SectionA(2d+3a-3c)。學習不定代詞的用法,復習過去時態,利用所學的功能語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充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會用一般過去時進行信息交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熱愛大自然。
這一話題使學生樂于用自己所學英語知識參加各種英語課外俱樂部,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渴望掌握英語語言方面的知識。教學重點是能通過讀、說、寫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學難點是不定代詞的用法。
[學情分析]
用英語談論交流假期的旅行地方,有助于激發八年級學生表達的積極性,更加使交流得心應手。同時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渴望掌握更多英語方面知識的欲望,也使學生更樂于用自己所學英語知識參加各種英語課外俱樂部,這是學習本節課的有利因素。但是,很少有學生能使用所學知識運用自如,特別是使用過去式表達。教師應因勢利導,展示各地有名的L景名勝吸引學生,激起英語表達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不定代詞、過去時來交流并且熟練掌握他們的用法。針對學生自己的實際經歷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用英語表達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熱愛大自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 學會談論自己和他人過去發生的事情和活動。
2. 總結學習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詞的用法。
3. 練習運用所學的句型及句式結構。
[情感目標]
學會用一般過去時進行信息交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用所學的功能語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復習運用本課時出現的新詞匯。
2. 教學難點
(1)復合不定代詞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閱讀填空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Make a report as usual like this
What’s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s everyone here?
How was your weekend?
How was your summer vacation?
Where did you go?
2.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traveling for myself. (To interest the students)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o review the phrases we have learned)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Ⅱ. Lead in and role-play conversation
Show Ss the picture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
T: Can anyone tell me what it is in the picture?
S1: It’s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
T: That’s right! Do you know where is it?
S2: Yes! It’s in Guizhou Province.
T: That’s right! I went there last summer vacation with my family.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S3:I went to...
T: Get into pairs and ask your classmate about their vacation.
Then listen and match the people with the right place,and read it silently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ave Ss work on their conversations in pairs then ask three pair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below.
Emphasis the keys
(導入時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詞組和句型Huangguoshu Waterfall,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ent with my family并寫到黑板上。同時復習了前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設計說明:從教師談論自己入口,拋磚引玉,讓同學們簡單分享假期有趣的事情,引出今天的重點內容。
Ⅲ. Try to Find
一、復合不定代詞總結:
some, any, no, every與-one, -thing可以組成八個不定代詞,它們分別是:
someone,
。
【注意】當形容詞修飾不定代詞時,應放在其后面;復合不定代詞作主語時,都作單數看待,其謂語動詞為單數第三人稱。
[教學反思]
一、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標準理念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以學生個性成為基本目標的一種課程,使得主體價值得到充分展現。它既是一塊處女地,充滿生機,同時又使人心生陌生感與挑戰意識。筆者是一個農村中學的教師,更感到在農村中學開展綜合性活動的艱難: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農村的學生也更能貼近生活與自然,但是又由于農村特殊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使得農村中學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城市學校有很大的差別:農村中學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對于外界的信息資源了解不及時,學生閱讀量小,知識面窄,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對陳舊,著重教育學生應試的方法,而忽略了對于綜合性的學習與研究。因此很多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都很淡,語文課很多時候就成了他們的“思想休息課”。這些現狀都給我們以警示。如何學習并在教學中實踐這個嶄新的課題?我認為首先應當樹立新課標理念,要意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不是瞬息可成、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農村中學教育基礎較為薄弱,更應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在實踐中摸索、總結。
二、引導學生收集信息資源
以往的語文教學,課本是僅有的信息源,教師是惟一的信息傳遞者,課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場所,農村中學潛在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與利用。綜合性學習教育理念的提出,為農村中學充分挖掘當地教學資源提供了可能。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優厚的自然、文化資源,大力開發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鄉土教材。
(1)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從自然中吸取語文資源
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水道縱橫,屬于魚米之鄉,較為偏遠,學生從小就是習慣在這樣較為封閉的環境中長大的,往往忘記周邊的生活,其實當地也有自己自然資源,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善于去觀察,去發現,領略著自然現象中的美妙,如在進行“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綜合性活動時,有學生寫到了當地特有的濕地,發掘濕地上特有的蹤跡,并整理成文字,流利的進行表達。這樣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也讓他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2)引導學生走進勞動中,在勞動中吸取語文資源
農村中學學生有很多都參加過農事勞動,他們對農事的過程與心理的感受和認識是城市學生無法比擬的,這是一筆豐富的語文資源。人教版七年級、八年級語文教材已給我們提供了便利,像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的“人物風采”、第二單元的“童年趣事”等就是很好的課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一單元引導學生進一步去觀察、體驗,并結合自己的農事經歷和感受,寫寫自己的童年趣事,或者描述父母親勞作時的形象,體會父母親勞作的情感,討論實際報答母親的方式等,最后的感受也許要比從任何報刊雜志、網絡上搜集到的作品都來得更直接、更深切。這也非常切合現在大力提倡的勞動教育、感恩教育要求。
(3)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吸取語文資源
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社會資源是生活中的生產勞動和人際關系,學生再不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認為科技創新、國際風云等等與自己無關,失去民主、合作、競爭、進取等現代意識。語文學科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沿著“家庭 ――社會――祖國――世界”的思路,語文綜合性學習正可以以此作為資源,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生活。如:開展“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綜合性學習活動時,筆者讓學生在周末體驗一下賺錢的經歷,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報酬,體驗錢的來之不易,讓他們了解到社會生活的艱辛。
三、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仍處于主導地位,身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更應該從農村學生實際出發,長期“滿堂灌”式的教學,我們的學生早已習慣“沉默是金”了。教師在設計綜合性學習時要設想如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這一點。“學習資源和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及體驗的聯系方面,農村孩子生活豐富,這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如:八年級上冊,我就找準了學生生活最常見的事物:橋,讓他們搜集資料,這就激起了他們的興趣,有的拿出攝影或親自動手畫,或上網搜集世界各地的橋與自己家鄉的橋對比,覺得自己家鄉的可愛,還看到了家鄉和世界的差距,更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的熱情。
四、需要展示活動成果
在學習中與他人分享,善于展示自己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農村條件有限,所以最常就是舉辦“手抄報”,進行作文展評,評選出優秀的作文、手抄報、文字圖片等張貼展覽。通過主題展覽,讓學生有很大的成就感。如圍繞“話說千古風流人物”這項綜合性學習內容,我建議讓學生分組結對,通過書籍、網絡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撰寫各種解說,并根據資料商量學習活動成果的展示形式并預演,合作完成任務,學生互動合作,興致很高。
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對以往的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這樣才能使生本教育很好地服務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讓思想
品德課堂充滿活力
。
關鍵詞:生本教育 思想品德課 激揚生命 活
力
我國當代知名的教育家郭思樂倡導“生本教育”這種
全新的教育思想,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以生
命為本,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它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
合作。生本教育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而為學生好學而設計
的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含義。它的思想是建立在針對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從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角度,筆者深刻感受到它給我們廣大
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沖擊,促使我們對
以往的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幾年來,本人一直
致力于探討把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改革與生本教育相
結合的路子,讓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呈現出生機和生命力。
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采取一些新的教學策
略,希望能和廣大教育同仁一起探討。
一、轉變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
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
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這樣的課堂教
學會使學生越聽越煩,昏昏欲睡。生本教育則是要求改變
以往“以教師為本”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本”
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要求教師要擺正自己應有的位置,把
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讓學
生主動去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才有利于學生
的全面發展,拓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
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純真的友情》這一內容時,
根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要求,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
(多媒體出示):男女同學之間正常交往有什么作用?此時,
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他們進入了自由發揮、討論的環
節,學生1 說:“我有這樣的體驗,男女同學在一起學習,
學得特別起勁,正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
請大家把目光投到45 頁第一段,那叫‘異性效應’”;學
生2 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很渴望與異性同學交往,
可總覺得有不自然的感覺,有時還有排斥的心理。但如果
我們只與同性同學交往,無異于放棄了一半朋友,也失去
了與異性同學互相學習的機會,很矛盾。”;學生3說:“剛
才同學2 所說的情況,我想不少的同學也有這樣的體會,
那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男女同學應該正常交往,才有益
于我們身心的健康。”;學生4 說:“還有利于形成團結
的班集體氛圍。”我帶著笑容對學生們說:“剛才幾位同
學說得真棒!還有不同的見解嗎?”學生5 說:“男女同
學正常交往的作用有很多,請同學們把目光移到46 頁第一
段,那就是同學3 和同學4 的觀點,大家給掌聲!”在掌
聲中我稍作歸納后,接著向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多媒體
出示):男女同學之間交往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很快又
進入了自由質疑環節,學生6 說:“男女同學過多交往,
是早戀行為嗎?早戀好嗎?”沒想到學生6 的這個問題使
全班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7 說:“早戀當然不好,
但男女同學交往多一點,也許是為了解決學習上的難題。”;
學生8 說:“希望同學7 說的情況是真的。但早戀會影響
我們的身體和學習,我們千萬別陷入早戀。”;學生9 說:
“人進入青春期都有對異性產生愛慕的心理,但早戀是不
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男女同學是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卻要把握分寸,互相尊重。”;學生10說:“交往時要大方,
要注意時間、場合,要自愛!”學生1 直接說:“很明顯,
那肯定是早戀!”;學生11說:“整天呆在一起,壞事多!”;
學生12 笑著說:“早戀是書上的風景,現實生活中我沒見
過,誰敢來一個!?”,這時,有幾個學生急了,說:“搗
亂!真不道德!”一下子,學生們分成幾派,表面上看課
堂氣氛很“混亂”,但我在心里為學生積極的參與、多維
的思考感到由衷的欣喜。于是,我微笑著繼續發問:“剛
才幾位同學說得很精彩,哪位同學能用最精煉的話做一個
小結?”話音剛停,學生13 迫不及待的大聲說:“異性同
學交往應遵守的原則是――自然、適度。”我說:“謝謝你!
請用你娟秀的字體把它寫在黑板上,好嗎?”學生13 跑上
了講臺,用紅粉筆寫下:“自然、適度。”此時,掌聲再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87•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次響了起來,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隨著我簡單總結,
這堂課便拉上了帷幕。
生本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是一種符合生命成長規
律的綠色課堂,使思想品德課堂上洋溢的那種生命的活力,
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意
氣風發、積極自信。這種“在表面上看不到教師,但有處
處有教師身影”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
積極性。
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教會學生學習
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
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實際上就是強調――要
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
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更多地獲取知識。但不是所有
的學生都會很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的。這時,教師就要
想辦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教會他們學習,就象想
讓一個不太愛吃西瓜的孩子而讓孩子主動去吃西瓜。我認
為最有效的辦法是:你可把西瓜做成一個個漂亮的玩具模
型去逗他吃一樣,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
欲望、教會學生學習的好辦法。
如在講八年級上冊第二課“良師與益友”這一內容之
前,我沒有機械地讓學生去預習教材,而是巧妙地通過設
計課前活動引導學生去預習,激發學生從各個方面去了解
老師、走近老師。課前活動的主題是“教師喜歡什么樣的
學生?”,活動的步驟大致是這樣的:課前,要求各科代
表找時間與各科任老師談心,請各科任老師提一條對學生
的要求;課上,朗讀老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感受老師對
學生的關心、愛護;課下,全班學生舉辦尊師座談會、給
老師表決心等活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實際行動增
進師生情誼。
下面摘錄幾條課前各科代表請科任老師提出的對學生
的要求:
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拼搏無極限,
相信:機會是創造來的,不是等來的! ――班主任
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 有興趣去學習, 是
學好的根本, 學習語文也一樣。 ――語文老師
知道在適當的時候管制自己的人是聰明人!
――思想品德老師
課堂上,每當科代表念到一個科任老師對學生提出需
要進步的要求時,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他們顯
得那樣興奮、激動,熱淚打濕了他們的眼眶……。通過此
項活動,同學們真正感受到了老師們提出的要求充滿著真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教育教學•
誠、充滿著期待,飽含著對自己學習和成長的關心、愛護
和殷切的希望。
課下,我讓學生召開以“我愛我的老師”為主題的班
級座談會,學生態度認真,他們在座談會上熱情洋溢言語,
都蘊含著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尊師之情、贊師之情、愛師
之情。隨后,各科老師陸續收到了學生們向老師表決心的
紙條。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以下幾位學生向科任老師所表的
決心――人稱數學天才的張水生同學向數學老師寫道:“老
師,您是我的知音!是您引領我漫游著數學的王國,我永
遠感謝您!老師,我不會丟您的臉的!相信我!”;搗蛋
大王謝裕開同學向語文老師寫道:“老師,我真后悔以前
沒有好好地學習語文,其實,學好語文對我的寫作等方面
都很重要。從今天開始,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你看我的行
動吧!”;有點自以為是的朱曼同學向我寫道:“我以前
總覺得思想品德課沒有什么好學,您的課我都沒有認真聽。
但現在我終于明白,其實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都是您教給
我們的,我以后一定要專心學習思想品德知識,絕不食言!
老師我愛您!”……讀著學生們充滿真誠的話語,我們都
被學生們的尊師之情所感動,體會到了身為人師的幸福。
由此也使學生們懂得這樣一各道理:只要我們愿意真誠地
與老師溝通,就能在我們與老師之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使老師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通過課前、課上及課下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
趣,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活
動中有所感悟,在活動中開始踐行。
三、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
揮與拓展
傳統的教育方法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學,
訓練出來的學生可以深入地學到許多東西,這對于他進大
學考試有許多幫助。但這種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學生只宜于
考試,不宜于做研究工作。而21 世紀則是要求培養更多的
創新型、研究型的人才,顯然,傳統教育方法已不適應時
代的需要,那就必須改革舊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教學方法,
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生本教育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就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競爭、克服困難、自主創
新等良好品格的形成,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與拓展,也
增強了學生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是課前搜集、整理資料。如
本人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一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一內容時,布置學生將要學的內容做課前預習,引導學
生自學,感受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并將
之寫成材料,多方查閱有關父母無私的愛的典型事例,并
•88•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教育教學•
把學到的知識和發現的問題做好記錄,實現自主探究。在
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形成自己的個體方案,為課堂上交流打
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自己構建知識框架,這是自主學習、
自主探究的過程。其次是課上分組討論。我把學生分成四
個自然組,然后讓學生把課前體會到、搜集到的有關父母
無私愛的資料,上課時以競賽必答題的方式,由各小組輪
流派代表上講臺來展示自己組體會到、搜集到的資料,并
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交流個人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一
兩件感人的事。實現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和學習成果的不斷
豐富和提升。再次是師生互動交流。課堂上,在教師簡約
有序的組織下,由各小組派代表主持本小組方案進行交流,
其他組員踴躍補充,教師在以下問題上引導或發言:1、父
母給以我們的恩情有哪些? 2、為什么要孝敬父母? 3、
如何孝敬父母?這樣通過學生的問答、師生的問答等形式,
使互動交流達到,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最后
是學生總結,整理經驗,教師指導使學生養成善于歸納積累,
探尋規律的習慣。教師讓學生明白:父母給我們的愛是世
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孝敬父母是為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探討,團隊合作的能
力有所提高,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斷進入
創新的天地,找到了自我發展的空間,有了獨立自主學習
的樂趣,增強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生本教育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
習欲望、拓展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讓學生
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人。生本教育讓初
中思想品德課堂充滿活力,它不僅關注到學生知識的內化
與生成,更能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與價值的提升,它給學
生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它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把握;
它給學生困難,讓他自己去面對;它給學生問題,讓他自
己去解決;它給學生條件,讓他自己去創造。
作者簡介:李凱嬋,女,(1969年11月―),本科學歷,
中學一級教師。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稱號和中考成果一等獎。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1997年
第九期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7年9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聯系,重在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覺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應該說,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十分必要。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城市學校有聲有色開展起來的時候,這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許多農村初級中學卻碰到了從未有過的尷尬。農村初中學校語文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到30%,學生真正參與并積極投入過活動的不到15%。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形同虛設,這是幾乎所有人看到這一調查數據后的感慨。農村初中要立足于本地、本校的實際,因地制宜,斟酌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同樣可以實現這一課程設置的目標。
一、注重農村學生的特點,活動開展有的放矢
農村初中的學生,因其所處環境限制,視野比較狹窄,為了升學,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鉆研”課本上,語文活動肯定較少。但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這種全新的課程,必然有著比城市學生更為強烈的興趣與愿望。如果我們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師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強烈的語文心理需求,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高度去看待它,就很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意識。此外,農村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很容易對他們所處環境中美好的東西“熟視無睹”。比如視野的開闊帶來的內心舒暢,麥浪涌起帶來的豐收喜悅,房屋上的一叢草,家里井水的清涼等等,他們認為這和人的每天吃飯睡覺一樣,是極平常的,這些東西根本不會在他們心里泛起一點漣漪。作為語文教師,如果能把它布置成作業先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再加以引導、點撥,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把他們平時不屑一顧的、司空見慣的東西重視起來,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比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尋覓春天的蹤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作為農村的學生就有著城市學生所無法可比的參與優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在家里觀察燕子的活動、花的開放、草的萌發,也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去校園周邊的山林野地踏青,讓他們在活動中對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行重新的認識、詢問、記錄,然后引導他們以自己喜愛的語文形式(或日記,或童話,或寓言等)表述出來,這不但提高了他們學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們對春天的認識,尤其是對自己熟悉的農村的認識。
因為農村那些被他們“熟視無睹”的東西現在可以發揮大用處了。有一個命名為“自然”的小組展示了一組秋天的事物,有秋天的收獲的土豆、茄子、蘿卜、玉米、白菜、胡蘿卜……更難得的是,他們還展示了秋天的土、水、風、雨,當然,風聲、雨聲是用錄音機錄的,雨水是用礦泉水瓶子裝的。他們不僅展示了秋天的實物,還介紹了他們的觀察所得。對于學生的這種積極投入和突出表現,做老師的能不感到欣慰嗎?最后,我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與認識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自然,學生的習作大多寫得很動情也很生動。
二、注重教材內容的取舍,活動開展不拘一格
對于農村初中來說,文本是師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最主要的資源,科學利用文本資源,是農村初中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農村教師深深地感覺到,現行人教版教材內容有不適宜(或者說很難)在農村中學開展的幾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對此,我認為,農村中學應該在新課程精神的指導下,革新觀念,大膽改革和創新,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拋開教材的束縛,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以保證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對于上邊所舉的活動,我和學生商量,對這些內容大膽進行了刪減,同時補充了《誰不說俺家鄉好》、《走進名著》、《農村環境問題不容忽視》等內容。而對于一些不能全面開展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替換。比如進行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時,因為無法滿足搜集現代化大橋資料的條件,我便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當地農村山間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橋”,展示時,學生的作品琳瑯滿目,有的畫,有的寫,甚至有的還帶來了用竹片自制的模型。
對于教材中設置的活動形式,我們教師也可靈活加以改變。如在進行七上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我愛我家》時,我對其中的一項活動“我家的一件珍品”進行了形式上的改造。事先,我讓學生準備好家中的“珍品”,明白這“珍品”的來龍去脈及其價值,然后模仿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鑒寶》進行“珍品”展示,由兩個教師扮演“專家”對同學的“珍品”進行評價。學生捧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珍品”,小心翼翼地呈遞給“專家”鑒定,回答“專家”的問題,講述“珍品”中負載的故事,聽“專家”的高度評價,內心的感受比單純地向同學講述要深刻得多,這種活動形式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注重校本資源的挖掘,活動開展富有特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并進一步提出要求,“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對于農村初中來說,在開發和收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資源上存在比較大的難度,但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精心挖掘,耐心總結,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