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廣東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黃炎培.職業教育該怎么樣辦——中華職業學校十五周年紀念(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從“勞工神圣”的新倫理到“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04).
附1:《教師職業道德高于其他職業道德的原因及探討》
參考文獻:
[1]李樹青,薛德合.禮儀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實現[J].禮儀與文明,2002(1):51-55.
[2]王清風.加強和改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37-40.
[3]經柏龍.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楊春茂.論新時期中小學師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時期的教師修養[J].中國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會計職業道德滑坡與職業道德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羅宏、朱開熹.2002.“不做假賬”與會計學素質教育.會計之友.(1)
[2]廣東省財政廳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編委會.2003.會計職業道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3]于書林.2002.論會計人員道德觀.現代會計.(1)
[4]殷國濱.2002.淺談新經濟下的會計人員素質.現代會計.(2)
[5]財政部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會字[1996]19號
附3:《加強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提升公務員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健.論我國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D].內蒙古大學,2013.
[2]申慧英.關于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1).
2009年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現更名為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時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通過幾年的辦學實踐,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師生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構建了一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學士學位授予權。本文將立足于我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通過分析當前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困境,為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做出一些嘗試。
1 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辦五年來,一直執行創辦初期制定的專業教學計劃,即人才培養方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若干問題。
1.1 教學計劃中的實踐教學比例不合理
“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教育要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到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理解和體會課堂內學到的東西意義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學計劃中合理體現實踐教學,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目前,本專業已建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室,實際上只有一門電子政務實驗課在實驗室上課,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在制訂和修訂教學計劃時,需要對一些核心專業課程適當增加實驗課時。比如管理信息系統、社區管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等。
1.2 集中實踐環節相互分割
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相互割裂。本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學年論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四項。為了滿足學生實踐的需要,本專業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會、廣州市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廣東省佛岡縣招商局等實習基地。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時,基本上全安排在這四個實習基地。按照教學計劃,學年論文安排在第六學期,畢業論文安排在第七學期,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教育部規定先要寫學年論文,主要為以后寫畢業論文積累經驗。但是我們培養方案把學年論文時間僅安排一個學期,而且還是第六學期,第七學期就要開始寫畢業論文,這么短時間的訓練根本難以為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往往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學生還不知道畢業論文該怎么寫。所以必須重視學年論文的撰寫,凡經過學年論文的寫作訓練,到寫畢業論文時便駕輕就熟了。畢業實習時,由于時間安排在第八學期,很多畢業生不是要參加招聘會,就是要參加公務員考試,加上還要畢業論文答辯,往往不得不頻繁請假,根本就達不到實習的預期目的。最后,由于實習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實習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往往隨意指導敷衍學生實習,使得部分實習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實習的要求。
1.3 課外實踐重視不夠
關于教學過程中涉及的課外實踐活動等實踐,或多或少的表現得有些流于形式。因為沒有安排課時進行社會調查、調研、研究和參觀,也沒有相應的指導老師,多數實踐都表現得可有可無,難以保證效果。加上學生對實踐環節重要性認識不夠,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參加各種考試而耽誤參加各種實踐,使得實踐不能落到實處。所有這些情況都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面臨著許多困難。
1.4 實踐教學師資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的學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專業性不強。且大多是應屆畢業生直接走上講臺,幾乎沒有太多的關于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專業教師較為年輕、職稱較低,自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目前,從事專業實驗課教學教師僅1人,實驗課指導老師不足,難以有效應對學生的疑問。
2 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議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建立一個合理的、明確的和實踐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保證實踐的有效性,應重新區分各個實踐環節,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層次的實踐。
2.1 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1)實驗教學。首先,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為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使用多種方法來轉換和更新實驗室設備,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經管專業實驗室進行諸如辦公自動化操作及辦公軟件應用等課程實踐。其次實驗室配套軟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確保及時更新。如本專業的電子政務實驗室,使用南京奧派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好幾年,其中個別實驗已經過時,好幾個實驗步驟還基本類似,學生做完其中一個實驗基本上已經沒有興趣再做下一個,配套軟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對于專業課程實踐,比如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可以和經管專業聯合建立一個模擬招聘場所,最大限度地優化學校的實驗資源。
(2)實習教學方面。首先,增加認知實習環節。本專業的實習教學體系包括四個層次:平時的社會實踐課、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專業實習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建議在第一、二學期增加認知實習來彌補專業實習的不足。時間為期一周。可以將公共事業管理大致分為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和保障、社區等諸多方面,通過參觀學習的方式來了解公共事業管理的實際運作情況。讓學生較快地了解公共事業的實際運作情況和政策的演變過程。還可以結合一定的專業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性格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由不同的專業教師帶隊,對行政服務中心、人才服務局、文化局等進行為期一周的認知實習。通過這一認知過程,讓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切身體會公共事業管理的運行過程。
其次,適當調整實習時間。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同時都安排在第八學期,學生在此期間既要找工作又要準備論文答辯,不得不頻繁向實習單位請假,從而影響實習效果。建議將畢業實習提前到第七學期,這樣可以避開學生考研、找工作、準備論文答辯、考公務員等 時間段,以提高畢業實習效果。
再次,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結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點,盡量拓展和挖掘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可以分別和民企、社區、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內豐富的管理資源,建立“校內公共管理實習基地”。把學生派遣到學院內各個行政管理部門,讓學生親自體驗和參與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門的日常運作過程和辦公要務。這樣管理資源和教學資源的相互轉換,既拓寬了實踐教學渠道,又節省了實踐教學成本,實現了雙贏。
最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管理細則》等規章文件,規范實習管理。為確保畢業實踐實習工作,成立實踐實習領導小組,由系主任擔任實習帶隊教師,輔導員、教研室主任和責任心強的教師組成實踐實習指導教師,確保實習教學質量。嚴格制定和執行實習及實踐計劃,確保社會實踐和實習的時間。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專業實習計劃、畢業實習計劃及社會實踐計劃。安排專業教師與實習單位負責人員組成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全程指導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學生畢業實習的過程控制與管理。采取實地巡視或不定期電話聯系等多種方式,隨時監控學生是否在指定單位(崗位)按規定要求進行畢業實習,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處理。對每位學生每月檢查次數不少于1次,并做好詳細記錄。學生在實習階段逐日填寫實習工作日程,每周書寫實習周記,實習結束后撰寫實習報告。
2.2 增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加強實踐教學的關鍵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實踐教師隊伍。首先,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造就一批教學經驗豐富、適應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師。其次,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專業教師到公共事業專業實習基地掛職鍛煉,參與管理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和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再次,定期聘請實習單位的領導和職員來校講學,并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指導教師,利用他們豐富經驗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第四,增加實驗室配備人員。可以利用學院實驗管理中心人員適當兼任實驗課指導老師,滿足實驗課教學。
總之,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自覺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趙宏斌,周偉.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74-276.
[2] 崔長勇.完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途徑[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0(22):63-65.
1.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變的必然性和科學性
2.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
3.俄羅斯師范教育現代化再出發:方向與措施
4.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我國免費師范教育的新探索
5.“教師教育”不能取代“師范教育”
6.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及建議
7.試論師范教育體制改革的國際趨勢
8.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9.論我國后師范教育時代的教師教育制度重建
10.師范教育的轉型與教師教育發展
11.師范教育免費政策的歷史考察:1897-1949
12.免費師范教育碩士培養的困境前瞻與預防——基于綜合實驗區的探索
13.學前師范教育急需調整發展機制、加強宏觀調控
14.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
15.嬗越與創新:中國百年師范教育傳統及其現代意蘊——基于江蘇百年師范發展史的思考
16.緘默知識與師范教育
17.關于北京師范大學師范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18.試論師范教育的結構調整與制度創新
19.師范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標準:荷蘭的案例
20.師范教育與大學:比較分析及其對香港的啟示
21.積極推動師范教育轉型 構建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
22.師范教育研究30年——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23.從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狀況看師范教育的課程改革
24.試論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
25.俄羅斯師范教育政策調整的動因、策略與措施——基于《教育的創新發展——提高俄羅斯競爭力的基礎》報告解讀
26.師范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目標、對策與措施
27.從世界師范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看未來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走向
28.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29.新世紀中國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構想
30.國外師范教育層次結構的變革及其啟示
31.師范教育的傳統與變遷
32.畢生探索為師之道——管窺張敷榮先生關于師范教育的思考
33.建國以來師范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4.師范教育免費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目標及制度設計
35.后師范教育時代下我國師范生培養路徑的構建
36.師范教育與教師專業化成長:問題與對策
37.部分發達國家師范教育課程設置述析——兼談我國師范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38.當前俄羅斯師范教育改革研究
39.綜合大學辦師范教育:歷史、現狀與模式
40.強化還是削弱——略論“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換的問題與弊端
41.面向基礎教育,突出師范特色——地方應用型本科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42.師范教育體制的變化與師范生免費政策的存廢
43.教師職業專業化與我國師范教育
44.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的產生及其意義
45.師范教育實踐性課程的思考
46.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變的思考——從話語轉變到制度轉變
47.中國近代師范教育及教師待遇問題初探
48.中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49.師范教育的人文性與專業-教育學雙重性
50.民國初期的師范教育
51.臺灣師范教育轉型探析——以“師資培育法”的頒定為界點
52.師范教育的市場危機與國家的有限干預
53.教師角色轉換及其對師范教育的影響
54.我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省思——20世紀前半葉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研究
55.關于合并后的綜合性大學中師范教育模式的思考
56.反思性教學與高等師范教育的改革
57.英國大學與師范教育
58.高等師范教育應突出實踐取向——“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啟示
59.近現代廣東師范教育思想的歷史回溯與現實觀照
60.我國師范教育收費歷史與思考
61.西方國家師范教育機構轉型的路徑、成效及動因
62.高等師范教育付費主體變更的政策訴求及邏輯
63.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三性”辦學特色辨析
64.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
65.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制演變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66.高等師范教育課程發展走勢分析
67.師范教育開放化的現狀與前景
68.俄羅斯師范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破解路徑
69.新世紀我國特殊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整與轉型
70.綜合性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的潛在優勢與挑戰
71.公費師范教育:興邦強國的重要建議和國家設計
72.近現代我國師范教育的學費制度研究
73.從“三個學制”看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發展
74.美國重視師范教育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啟示
75.重新審視師范教育 實現教師教育綜合化發展——兼論陶行知的教師教育思想對我國教師專業化的啟示
76.百年中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77.師范大學生逆商現狀的調查及對師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
78.論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
79.日本教習與清末師范教育的創始
80.試論“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
81.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
82.現代師范教育的本體轉向: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83.重視職前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英國DfEE1998(4)號文件及其對提高我國師范教育質量的啟示
84.教師培養制度的變革: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85.試論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86.近代我國師范教育學費制度嬗變的內在邏輯及特征探析
87.論中國近代師范教育之源起
88.簡論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師范教育
89.論師范教育的特性
90.關于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的幾點思考
91.民國時期免費師范教育的衍變
92.綜合性大學師范教育的師范性研究
93.日本的師范教育與小學教師的培養
94.我國師范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與研究現狀
95.論我國師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進
96.20世紀上半葉康區師范教育發展述論
97.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及未來挑戰
98.免費師范教育背景下教師信念研究
>> 2004年新聞侵權研究綜述 2004年以來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綜述 2004―2014年10年間蒙古櫟胸徑生長規律研究 知識型員工激勵研究綜述 2004年 2004年 2004年~2011年我國檔案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研究綜述 2004年―2013年我國圖書館信息政策研究綜述 景德鎮市2004~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4年以來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理論研究綜述 灰色系統研究進展( 2004―2014) 2004年中國反腐熱點綜述 2004年世界軍事形勢綜述 2004年臺山市發展情況綜述 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綜述 知識型員工隱性激勵研究綜述 知識型員工的激勵管理研究綜述 2014年古希臘史研究綜述 2004年進入視野 2004年考試月歷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梁宏. 2012年中國勞動力狀況調查報告[M]//李培林,等,主編. 2014年中國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75-196.
[21]吳克明,賴德勝. 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22]溫海燕,陳平水. 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大學畢業生自愿性失業問題初探[J]. 生產力研究,2006(5):127-129.
[23]吳克明.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大學生自愿性失業[J]. 江蘇高教,2004(2):40-42.
[24]Lanvin, B. & Evans, P.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3[R/OL].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Employment. (s.d.)[2014-03-16]. .
[32]劉維奇. 收入分配對我國教育消費的影響[C]//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5:150-156.
[33]楊衛軍. 當前“知識失業”是過度教育還是教育深化?[J]. 教育與經濟,2003(9):63.
[34]陳曉燕.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的經濟學分析[J]. 武漢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6):55-58.
[35]楊竹節. 論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J]. 江蘇高教,2003(3):52-53.
[36]吳回生. 知識失業現象、原因和對策[J].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8):19-22.
[37]楊青.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91-92.
[38]鄭文力.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19-121.
[39]許林,許麗. 國外“過度教育”問題研究對我國解決“教育深化”問題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09(8):153-155.
[40]譚崇臺. 發展經濟學[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176-179.
[41]袁祖望. 走出高校擴招的認識誤區[J]. 現代大學教育,2001(3):35-38.
[42]寇學臣,等. “知識失業”:從“教育過度”到結構調整[J]. 遼寧教育研究,2007(1):20-22.
[43]劉長亮. 從篩選假設理論淺析我國“知識失業”現象[J]. 學理論,2011(3):94-95.
[44]史越清,王效仿. 知識失業問題的總量性原因實證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94-98.
[45]牛風蕊. “教育過度”――知識失業的悖論[J]. 現代教育科學,2006(6):27-30.
[46]賴德勝,孟大虎. “知識失業”加劇凸顯政府職責[J]. 人民論壇,2007(8):44-46.
[47]賴德勝,田永坡. 對中國“知識失業”成因的一個解釋[J]. 經濟研究,2005(11):111-119.
[48]賈曄楠,李仙娥. 對我國當前“知識失業”問題原因的經濟學分析[J]. 教育探索,2006(7):34-36.
[49]盛,周玉龍.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知識失業――基于一個修正模型的分析[J]. 中國市場,2011(4):13-15.
[50]劉蘭,肖利平. “知識失業”與中國勞動力市場建設[J].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50-53.
[51]耿永志. 基于內外市場分割的大學生“知識失業”問題探析[J]. 職業教育研究,2007(2):68-69.
[52]盧菲菲,黃建如. 我國大學生“知識失業”問題探析――基于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視角[J]. 湖北招生考試,2011(4):27-30.
[53]黃英良. 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分割與知識失業[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
[54]李薇輝. 對“知識失業”問題的理論探討[J]. 上海經濟研究,2005(3):75-82.
[55]馮浩. 知識失業凸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J]. 青年教師學報,2007(11):99-102.
[56]馮浩. 知識失業與大學生創業教育[J]. 才智,2008(9):20-21.
[57]馮浩,李華香. 從知識失業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J]. 中國成人教育,2006(6):28-29.
[58]邊文霞. 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 現代財經,2010(4):92-97.
[59]翟娟娟. 基于經濟學視角的知識失業問題分析――以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為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6-42.
[60]袁祖望. 大學生失業問題的辯證分析[J]. 江蘇高教,2007(4):90-92.
[61]王永蓮,吳忠平. 內部人控制視角的“知識失業”[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24-26.
[62]林霓裳. 企業短視行為對知識失業的影響――基于北京市用人市場的調查分析[J]. 人口與經濟,2010(1):44-47.
[63]楊衛軍. 對當前“知識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 教育科學,2004(2):1-3.
[64]陸萬軍. 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治理――基于職業搜尋的理論視角[D]. 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7-78.
[65]陳迎明. 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研究十年回顧: 2003-2013――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獻的分析[J]. 現代大學教育,2013(4):35-44.
[66]岳昌君. 中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研究綜述[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北京大學論文集,2004:23-32.
[67]王靜珊. 當前青年“知識失業”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1-4.
[68]周鑫. 試論知識失業引發的社會心理效應及其對策[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202-204.
[69]鄭元凱. 淺析我國知識型失業的成因與治理對策[J]. 華東經濟管理,2007(4):74-76.
[70]楊冬民. 對人才資源中“知識失業”現象的探析[J]. 經濟問題,2004(4):22-24.
[71]王志凌,石實. 知識失業者的就業激勵-保障體系探析[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2):196-198.
[72]王淑楨. 金融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對策之文獻綜述[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73]黃芳. 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兼談知識失業問題[J]. 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53-56.
[74]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學科發展調查[J]. 教育研究,2010(9):107-36.
[75]陳依娜. 我國知識失業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
[76]田永坡. 高等教育擴展與“知識失業”:國外的研究和經驗[J]. 高等教育研究,2006(7):103-108.
[77]林志強,祁琳. 知識失業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J]. 河南社會科學,2010(9):215-217.
[78]常懌. 論媒介素養與大學生就業解困[J]. 云夢學刊,2007(12):84-85.
[79]梁清. 直面教育的“類發展困境”――對教育研究的社會學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5):5-8.
[80]張成武. 知識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策略[J]. 現代教育科學,2007(6):67-69.
[81]李豫黔. 從知識失業現象分析我國高校文科建設――兼論文科招生規模與教育教學質量的統一[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19-24.
[82]李豫黔. 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視野下的文科知識失業分析[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5):34-40.
[83]武向榮. 教育擴展中的過度教育現象及其收入效應――基于中國現狀的經驗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2-136.
[84]張京京,張原瑞. 高等教育最優規模探討[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1-9.
[85]尹希果,王燕飛,譚志雄. 中國高等教育深化問題及對策[J]. 教學研究, 2006(3):95-98.
[86]劉得揚,袁霽. 我國知識失業現象的“托達羅模式”解讀[J]. 煤炭高等教育,2008(11):24-27.
[87]趙世奎,張彥通. 過度教育的預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81-84.
[88]張源源,劉善槐. 大學生就業不公平問題探析[J]. 教育研究,2011(9):51-55.
[89]鄭勤華. 印度的高等教育擴展與知識失業[J]. 教育與經濟,2005(1):55-58.
[90]駱四銘,王小敏. 印度“學位與職位相分離”政策及其啟示[J]. 復旦教育論壇,2012(1):88-92.
[91]吳軍. 化解教育深化和知識失業之困的思考[N]. 貴州日報,2010-06-08(011).
[92]謝作詩,楊克瑞.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J]. 教育研究,2007(4):45-48.
[93]付八軍. 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相關性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
[94]毛亞慶. 高等教育發展的知識解讀[J]. 教育研究,2006(7):24-29.
[95]張少雄. 學習的永恒維度與永恒評價指標[J]. 大學教育科學,2013(6):88-91.
一、不斷地學習,加強和提高了理論修養。
xx年12月9日那天,工作室集中活動,蔣老師要求每人選一本書回去讀,最后桌上的《班主任兵法》隨即引入我的眼簾,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霸氣,拿到手后,翻開書本第一頁,我便被蔣老師的暖心舉動而感動,書上貼了一張小巧精致的贈言: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的海洋。贈言旁邊還附有一大束玫瑰,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此書中《實戰篇》的故事又何曾不是我自己的故事的真實寫照呢。真的是我們廣大班主任學習的好書啊,正如書本卷頁所說:篇篇是美文,招招是良方。雖說已是看完了《班主任兵法》一書,但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細細品讀、欣賞和推敲學習的地方,里面的一些管理教學方法一定會對我的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我自己在理論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只有不斷的學習,加強理論修養,才能讓我自身的品味提高上升一個層次。
二、作為班主任,初步形成自己風格的雛形。
通過此次參加蔣xx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班主任工作的艱辛和不易。聽完李季教授的講座,讓我學到了許多一般專業培訓所學不到的東西。第一次聽了李xx教授《小故事,大道理》,《小視頻,大教育》等獨樹一幟的德育教育方法,我就愛了上它們,就一直在琢磨著每一次的班會課要上些什么,給他們看些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教育學生非常有效。在上個月中考倒計時還剩60天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學習狀態出現了疲態,學習成績好的越學越帶勁,成績不好的就得過且過,消磨時間度日,我及時召開了一個主題為《堅持就是勝利》的班會課,在課上我運用了《小故事,大道理》這種方式,給他們講述了英國達人秀中相貌平平,運氣特差的保羅.波茨歷經艱難險阻,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最終成為冠軍的故事,上完這一課后,學生深受感動,對他們觸動影響較大,如今學生們的學習也回歸了常態化。同時,學生們也愛上了我這種講故事明道理的方式。我覺得我要堅持下去,力爭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存在問題及今后努力方向。
關鍵詞:通識教育;通識課;調查;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楊立剛(1976-),男,山東濱州人,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0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東南大學通識課程建設項目、2013年東南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基于“3+2”模式的通識課教學改革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3-16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114-02
推行通識教育是目前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內容,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至關重要。[1]以往專業性教育容易忽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易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邏輯思維及表達能力薄弱等弊端,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不利,推行通識教育勢在必行。[2]通識教育與傳統專業教育不同,具有非專業教育、人性教育、思維方法教育等特點。通識課程是實施通識教育的主要途徑,通識課程的建設對通識教育具有重要意義。[3]課程內容的篩選和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是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對于通識課程來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課程評價體系對是否能夠順利通識教育至關重要。通識課程內容強調基礎性、全面性,也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整合性與融通性。[2]通識教育評價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有效措施。[4]本文通過課程問卷調查并結合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課程考核方面的教學實踐對通識課程食品科學概論的課程建設進行了探討。
一、課程調查情況
1.課程教學內容調查
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應進行精心的選擇與設計,并在教學過程中不管完善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既要體現學科的知識結構,又要追蹤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食品科學概論課程授課專題包括食品發展史、食品品質、食品原料學、食品加工、食品質量控制、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新型食品、食品消費及心理、食品法規等。為了解學生對各專題知識的需求程度,在教學中設計了課堂調查問卷,設計問題為“你覺得下列食品科學的有關內容對你來說是否非常重要,即你希望是本課程講授的重點(可多選)”,調查結果見表1。
表1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前5位“非常重要”的專題內容分別為食品質量控制(57.1%)、食品添加劑(45.3%)、食品品質(39.8%)、食品消費及心理(37.3%)、新型食品(27.3%);認為前5位“重要的”課程專題內容分別為食品品質(45.3%)、食品添加劑(41.6%)、新型食品(37.3%)、食品加工(35.4%)、食品原料學(31.1%)認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課程專題內容即認為應該是課程教學重點的專題內容前5位分別為食品添加劑(87.0%)、食品品質(85.1%)、食品質量控制(80.1%)、食品消費及心理(64.6%)、新型食品(64.6%);另外食品加工(57.8%)、食品法規(50.9%)也被半數以上學生認為應該是課程教學的重點;食品原料學(44.7%)、食品包裝(34.2%)、食品發展史(29.2%)被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認為是課程教學重點。為了了解學生對除了課程安排的授課專題內容以外的食品相關問題的需求情況,在問卷中增加了問題“除了以上內容,你認為食品其它方面的哪些內容是你非常感興趣的,并希望能在課程中進行重點講授”。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有食品與健康(34.8%)、食品安全(16.1%)、特色食品與國內外食品比較(9.3%),其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還有熱點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食品廣告、食品貿易與營銷、食品文化、傳統食品發展等。
表1 課程專題內容需求狀況調查
項目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了解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食品發展史 17 10.6 30 18.6 100 62.1 13 8.1 1 0.6
食品品質 64 39.8 73 45.3 24 14.9 0 0.0 0 0.0
食品原料學 22 13.7 50 31.1 76 47.2 10 6.2 3 1.9
食品加工 36 22.4 57 35.4 59 36.6 8 5.0 1 0.6
食品質量控制 92 57.1 37 23.0 28 17.4 3 1.9 1 0.6
食品添加劑 73 45.3 67 41.6 19 11.8 2 1.2 0 0.0
食品包裝 15 9.3 40 24.8 81 50.3 20 12.4 5 3.1
新型食品 44 27.3 60 37.3 51 31.7 5 3.1 1 0.6
食品消費及心理 60 37.3 44 27.3 45 28.0 10 6.2 2 1.2
食品法規 33 20.5 49 30.4 69 42.9 6 3.7 4 2.5
2.課程考核方式調查
課程成績考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既可以使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目的,也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手段,又是檢查學生學習質量和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為了解學生對課程考核的意見,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為“通識課程的考核方式你希望以哪種考核方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32.3%同學希望課程考核以課程論文成績為主;而有34.2%的同學希望課程考核以課程論文為主,但參考平時討論成績;有21.7%同學認為應該綜合考慮課程論文、平時討論及出勤率等;有9.3%的同學希望課程考核成績中課程論文和平時討論各占一半;另外有2.5%的同學希望課程考核注重平時討論,考核時以平時討論成績為主,參考課程論文成績。
二、課程教學實踐與分析
1.課程專題教學
通識教育具有基礎性、通融性、深刻性的特點。[5]通識教育基礎性的特點要求學生在人類廣闊的知識領域進行基礎性學習,結合食品科學概論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需注重通過各專題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本學科領域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識教育通融性即綜合性的特點是要體現學科的通融性,要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在學科的交叉學習中形成跨學科的創新能力。通識課程應要體現學科發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綜合,不僅關注科學,還要關注科技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強化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6]這就要求通識課程不僅教學內容要進行精心設計,還要考慮采用合適的教學形式。從問卷調查來看,學生比較關注熱點問題及實際案例的分析,因此在專題內容教學中穿插采用案例教學方式,即可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實現由感性認知深化到理性思維的過程。在食品科學概論多個專題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學科交叉性,結合各個專題的特點,分別引入經濟、物流、銷售、管理、環境、人文倫理、法規等多個學科知識進行專題討論,通過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等不同領域知識在食品科學學科內的交叉融合,使學生了解不同知識領域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人、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意義和價值。[6]通過專題式教學實現學科交叉的融合式通識課程教學方式,既使學生掌握了本學科領域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又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較好地實現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
2.課程考核體系
通識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通識教育的教學評價。通識教育的評價要從通識教育的目標出發,具體到學生課程的考核,更要從通識課程的培養目標出發,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習過程評價,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通識課程考核應明確考核目的,考核內容廣泛,考核方式多樣化,并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7]通識教育教學目標可分為知識領域的教學目標、能力領域的教學目標和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5]食品科學概論課程設計教學目標為掌握本學科基本知識與學科領域學術思想;培養交叉學科的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綜合運用課程知識撰寫課程觀點報告,文字流暢,觀點報告要求觀點清楚,具有一定的綜合理性推理能力;具有良好溝通和表達能力。
食品科學概論課程建立了基于教學目標的課程考核體系,該考核體系采用多指標綜合考查方式,并注重過程考核。課程考核包括平時成績、課堂專題討論、隨堂討論、課程論文等組成,平時成績反映了學生平時參與課程學習的情況;課程論文的撰寫反映了學生根據本課程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同時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報告撰寫等資料搜集和信息處理能力;通過隨堂課堂討論和專題討論等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另外在課程考核別注重考查學生參與程度。在教學中,這些考核方式大多嵌入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嘗試實現嵌入式課程考核方式。[8]通過對多形式指標的綜合考核,建立有效的學生成績考核體系,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水平。
3.課程教學反饋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除了教師的主動性教學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注重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意見,以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結課評語中對于教學內容與形式寫有“內容形式非常豐富,調動了課堂積極性”、“講解聯系實際,講練結合”、“結合最近發生的食品熱點問題,引發我們思考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生動,貼合實際,趣味性與科學性并重”。由此可見,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設計在通識課教學中對于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對于課程的嵌入式隨堂討論及專題討論,學生也給予了積極評價。在課程教學別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及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動態,不斷改進教學質量。學生在結課評語中寫道“課堂氣氛活躍”、“很人性化的課”、“喜歡搜集學生的上課建議”、“上課自主性強”、“注重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別出新意的考核方式”、“展示環節很好”、“注重課堂互動”、“能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在課堂上給與學生表現機會,要求上給與足夠的自由”等。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科進展及學生反饋意見等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持續評價,并改進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從而保持課程教學的教學生命力。
三、展望
通識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知識與人格、理智與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9]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開發,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關鍵。課程體系與內容是否科學,教學質量是否優良,將決定通識教育的效果。[10]因此,需根據通識教育的目的與要求,篩選優化課程內容,探討多樣化教學方法,努力探索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建設,并在教學實踐中對通識課程體系進行持續更新與改進。
參考文獻:
[1]李志義.關于通識教育的思考[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1):1-7.
[2]周奔波,丁為,王細芳.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初探[J].高教論壇,2005,(2):16-19.
[3]周曉輝,陳舒懷,駱少明.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35.
[4]李曉莉.大學通識教育評價的制約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2,(14):177-178.
[5]馮惠敏,黃明東,左甜.大學通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指標設計[J].教育研究,2012,(11):61-67.
[6]劉樂舟.試論提高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途徑[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70-171.
[7]李楠.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的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65-69.
[8]史彩計.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評價的一種方法:課程嵌入式評價法[J].復旦教育論壇,2007,5(2):44-47.
[關鍵詞]課程地圖;應用型人才培養;行業需求調研
[中圖分類號] G64 [文I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125-03
高校對于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的首要問題,是應該詳細了解用人單位對于應用型人才的素養和能力的具體要求,通過了解企業對于學校提供的課程的意見反饋,來調整以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編制課程地圖可以清楚地反映應用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幫助應用型高校學生清楚明白地進行未來職業生涯規劃。[1]
一、調研方法說明
本次調研的目的是通過行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初步確定人才規格、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進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編制課程地圖打好基礎。本次調研通過E-mail方式對67家企業進行標準化問卷調查,返回140份問卷;對其中的43家不同行業、規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進行詳盡的實地訪談,彌補內容深度的不足。標準化問卷回收后,利用spss.Statistics.17.0進行數據分析,同時,與實地訪談的結果進行對比和印證,使得我們的分析結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有保障。
調查組通過E-mail方式對67家企業進行標準化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員工,其中進行實地訪談的43家企業的調研對象主要是企業高管和部門主管。從調研的地域來看,廣東省有26家,海南省有22家,其余32家在全國其他省市。在實地訪談中,從所有制性質看,調查對象有29家私營企業、7家外資企業、4家國有企業和1家混合企業;從所處的行業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旅游服務業、信息服務業三大行業;從規模看,調查的企業中有15家是1000人規模以上,8家是200~1000人規模,21家是200人以下規模。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行業的崗位需求
通過對本次調研的數據進行分析可得知,目前各行業對人才緊缺度反應不一致,認為非常緊缺的比例為3.6%,認為比較緊缺的比例為23.74%,而72.66%的企業認為對人力專業人才已滿足需要。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人力專業人才需求在海南及廣東區域已基本滿足。
(二)行業的人才需求
1.關于職業資格證書
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在企業中的關注度,是我們關心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可知,65.47%的企業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重要,其中認為非常重要的比例為23.74%,認為比較重要的比例為41.73%。這要求人力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提前了解未來就業市場對職業資格的要求,做好充分準備。
2.關于英語等級和計算機等級
48.92%企業對人力專業畢業生英語的等級要求為CET4及以上,其中35.97%企業對英語等級要求為CET4,12.95%企業需要CET6,而46.76%企業對英語水平沒有要求。這一結果在現實中也得到印證,大部分私營企業和國企對英語水平要求不高,而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對英語的口語能力要求較高。
63.98%企業對計算機能力有要求,其中30.95%企業認為人力專業畢業生應達到計算機一級水平,而33.03%企業認為應達到計算機二級水平。雖然28.78%企業認為沒有要求,但依據現代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計算機能力的重要性很明顯。
3.關于課程重要程度排序
依據實際工作情況,筆者對11門學科基礎課程的重要程度進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NO.1 人力資源管理,NO.2 管理學,NO.3 市場營銷學,NO.4 財務管理,NO.5 勞動經濟學。該結果對人力專業的教學計劃安排和課程設置有重要影響。
依據實際工作情況,筆者對11門人力專業課程的重要程度進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NO.1 管理溝通,NO.2 薪酬管理,NO.3 培訓與開發,NO.4 工作分析,NO.5 組織行為學。該結果對于專業課程的重新設置具有指導作用。
4.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
在人力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方面,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達成一致意見,依次是:NO.1 溝通能力,NO.2 解決問題能力,NO.3 團隊合作能力,NO.4 適應能力,NO.5 遵守職業倫理,N0.6組織策劃能力,NO.7領導能力。實地訪談還增加了以下方面的核心能力,具體包括:分析總結能力、靈活變通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突發事件處理能力、人際關系敏感度。
在針對應用型人力專業本科畢業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方面,問卷調查的結果依次是:NO.1 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NO.2 基本社交禮儀,NO.3 健康人格,NO.4 人文涵養,NO.5 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實地訪談的結果顯示,除了問卷中的五個基本素養,還增加了兩個基本素養:一是抗壓能力,二是敬業精神。
(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綜合對企業的實際調研一手數據,結合以往確定的培養方案中關于人才規格、基本素養和能力的表述內容,我們初步擬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素養為:1.共通素養:創新意識、保持熱情、健康人格、適應與學習能力、基本社交禮儀。2.專業素養:良好溝通、團隊合作、職業道德、情商與抗壓能力。
初步擬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為:人力資源敏感度、分析與決策能力、團隊激勵能力。
三、基于課程地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
課程地圖的概念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后臺灣地區一些高校開始引入課程地圖的理念,近年內地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專業開始使用課程地圖,用于直觀地展示教學計劃的各個環節的關聯。[2]許多高校引入課程地圖的目的,是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否具體反映在所制定的教學計劃、課堂教學和學習效果測評中,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最低要求。[3]
為響應教育部倡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三亞學院進行了基于行業需求調研的課程地圖編制的嘗試工作。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所進行的關于人才的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的需求調研結果,結合業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結合三亞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走向調查,根據三亞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構想,學院構建了基于行業素養與核心能力需求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地圖,如下圖1所示。
根據三亞學院的人才培養構想,大學生應當具備基本素養、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素養。大學生基本素養由通識課程實現,具體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模塊。這些模塊教學和實踐指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中的共通素養部分。大學生的專業素養由專業課程模塊完成培養,具體包括專業入門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驗環節以及實踐教學模塊。這些模塊指向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和核心能力,同時指導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
其中專業方向課程的形成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定位,所進行的企業需求調研以及三亞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走向分析,以及參考其他高校的經驗,初步確定兩個專業方向:一個是人力資源管理師方向,另一個是旅游+方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由創新創業課程模塊構成,該部分模塊與專業課程模塊一起指引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
四、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
應用型大學可以通過行業需求調研來了解行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編制反映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課程地圖,可以使學生“適應性地學習”,真正培養業界所需核心能力之專業人才,達到“畢業就可就業,就業即可上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6]
1.根據調研結果,結合國內其他同類高校的經驗,應該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核心課程進行提煉,模塊化其他專業課程,使教學內容對應企業的具體崗位要求,使學生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期望,進行有針對性的未來職業生涯規劃。
2.學生在校期間需要更廣泛地接觸實際工作,這是這次調研得到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最多的反饋意見。相應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應包括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比如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業類型、考試方法和內容、畢業論文等環節。學院還需要針對90后學生的特點,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同時探索互聯網教學的有效形式。
3.通過此次調研可知,企業普遍反映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需要大力增強實踐經驗。許多企業提出應該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將與海南省內外有意愿合作的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在日常教學環節中盡量使教師及學生盡早接觸實際工作現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使其適應企業的實際要求。
[ 參 考 文 獻 ]
[1] 董文娜.課程地圖是什么?[J].教育發展研究,2014(17):56-63.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國醫學院校的課程地圖[J].復旦教育論壇,2010(3):90-93.
[3] 柯曉玲.國外高校課程地圖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62.
[4] 王春梅,陸珂珂.質量視野中的臺灣高校課程地圖――基于臺灣東華大學的案例[J].復旦教育論壇,2014(3):78-82.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 教學研究 教學科研 教育科研
當前,新課程改革、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教育活動的復雜性都要求中小學教師進行科研活動。但是,到底什么是科研?有哪些類型?這是廣大中小學教師有效開展科研首先應當解決的問題。
一、直接服務于教學的研究――教學研究
談到科研,一些中小學教師常抱怨:“我們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搞研究?”“我們平時主要時間都花在教學上了,根本沒有時間寫論文,做課題。”……在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看來,科研似乎等同于寫論文,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其實,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進行著著一種最基本的研究,即教學研究。
所謂教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現象、教學事實所反映的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并運用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認識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學現象和教學未知領域進行研究的過程。[1]
通俗地講,由于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教育者在運用基本教學理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教育問題,為了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一步完善,教育者采用一定方法收集教學現象信息,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對問題進行描述、分析、預測,提出解決策略,最終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研究者需要跟其他的教育者合作交流,但中心都圍繞著教學問題。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分析,教學研究可概括為四類:一是研究教學目標,二是研究教學內容,三是研究教學的實施過程,四是研究教學結果的評價。而從教學要素的角度來看,教學研究可以分為:對教師本人的研究,對學習者的研究,對教學信息的研究,對教學媒體的研究和對教學環境的研究。不管是哪種研究,最終的結果都是服務于教學,與此同時促進教師的個人發展。
二、科學性指導下的研究――教學科研
(一)教學科研的內涵
教學科研即教學科學研究,是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致力于探尋問題的原因、解決途徑以及普遍性規律而進行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科學探索活動。[2]它強調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教育的規律,其研究的結果一般可以推廣,常以論文、專著形式反映出來。科研對理論的深度和研究的規范性要求較高。
對于教學研究與教學科研的認識,存在著一些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教學研究與教學科研不同,并從兩者的范疇、直接目的、思維路線、操作過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作了區分,認為教研是必需的、通俗的,科研是高尚的、正規的。[3]而有的學者認為兩者沒有區別,只是中小學教師的“教研”實踐將教研的原有概念泛化了。我認為教學研究與教學科研本質相同,因為它們都是以教學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都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只不過教學科研相對于教學研究更加強調“科學性”。
(二)教學科研的科學性分析
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等現象規律性的認識,它以系統的有組織的知識形態反映出來。科學被看作是有組織的有系統的且可以驗證的正確的知識,同時也被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指經由科學的邏輯方法所獲得的知識。[4]
“科學性”表明了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研究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形式,應該是一種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和充滿自我反思的探究,而不是零散的隨意的基于經驗的思考。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參加研究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具備科研的意識,端正科研態度,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科學研究當成是教師職業必不可少的部分,讓研究和教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同時教研還必須具備基本的理論(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研究方法等)和科學精神,要遵守一定的科研規范,要實事求是,要正規。所以它又有別于一般的工作總結、經驗匯報等。
三、層層深入的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即教育科學研究,對于其內涵,一種說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采用科學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驟去認識教育現象,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研究活動”。另一種說法是“指的是運用教育理論、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教學及其管理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從而揭示教育想象和客觀規律的創造性實踐活動”。[5]
根據研究的性質和層次,我們可以把教育科研分成三大類,可以用三個W來表示,即“What―How―Why”。
What層次: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是對各種教育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在解釋和論證別人的理論和觀點。這類研究包括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等。
在教育科研活動中,可以對揭示性問題進行各種調查;可以對實際問題進行說明;也可以對某些現狀提出看法。What型研究的任務主要是描述和解釋教育事實,揭示教育規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問題。
How層次:比What層次更高一層,不單是在論證別人的觀點,更需要撥開迷霧,把分散、不全面的觀點進行整合,揭示和建立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形成整體的系統的觀點的研究。它所研究對象不是單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種情況,而是某些現象或某一事物的諸多方面。How研究成果往往是對某個教育規律的認識,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調查或實驗的基礎上對某一教育問題的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其任務是提供教育價值取向和規范取向,回答“教育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Why層次:就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更深入一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是一種“形而上”的在抽象意義層面上的思維,是一種智慧的應用,是形成獨立見解、取得創新性發現的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它是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探索新知識,研究出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和產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學的實際價值或理論意義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種新觀念、新設想、新理論,可以是一項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現形式的成果。
四、教學研究、教學科研、教育科研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三者的聯系
教學研究、教學科研和教育科研從本質上說是一致的,研究對于學生來說,都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教師本人來說,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和效益,提高科學育人的水平,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三者有密切的聯系。
從研究的層次來看,教學研究是基礎,而教學科研和教育科研是它的完善和發展。教學研究的成果是科研的重要素材,如果沒有平時教研活動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很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那教育科研的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而教研成果是生動而具體的個別經驗,要將其提升至可以普遍推廣的理論,就必須上升到科研的階段,通過教育科研對其進行深加工。
從研究的范疇來看,教學研究和教學科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教研和教科研。從范圍上看,教育的范圍大于教學,教學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種類型。
從三者的作用來看,教研給教育科研提供條件,豐富教育科研內容,教育科研促進教研,指導教研工作。由于教學研究側重于應用方面,又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可以為教育科研提供豐富的素材。因此,它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來源。同時,只有通過科研實踐活動,才會對教育實踐中的事物、現象理解得更深。
圖1 教學研究、教學科研和教育科研三者的關系
(二)教學研究與教育科研的區別
由于教學研究與教學科研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兩者只是科學性方面的差異,因此在介紹三者區別的時候重點把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進行分析和比較。教學研究與教育科研的區別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科研與教學研究的區別
1.研究目的不同
教師的教學研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從而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中小學教師的教研主要是以教書育人為主要目的;而教育科研是一種對已有規律不斷檢驗的活動,它的目的在于構建科學知識體系、探究教學理論和教育規律,從而為教師的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它是一種探究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2.研究對象不同
教研是一種實踐運用研究,是運用教育理論、教育規律來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它的研究范圍比較窄,主要針對在具體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包括教學的內容、過程、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個別的微觀的問題。而教育科研研究的范圍較教研更廣泛。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以及有關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是教育科研的對象。科研還包括對未知領域的教育理論、教育規律的一種探索驗證。
3.研究過程不同
中小學教師的教研其實是一個“從做中研究”的過程,不同于寫論文、做課題,它一般的操作過程是: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踐反思。反思是教師教研一種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研的關鍵環節,反思的意識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教師教研的高度。教研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如說課、集體備課、集體研討、教材培訓、優質課評比等)來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教研不要求具有嚴格的連續過程。研究的時間較短,一般以一個月、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為段。
而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的研究活動。一般的操作過程為:選擇課題―查閱資料―進行研究設計―實施研究―撰寫報告―研究總結。它的研究周期一般比較長,有些課題從開題到結題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4.研究成果不同
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為新的教育理念、科學知識,其主要形式有論文、專著、課題報告、操作方案等。由于研究程度和方法不一樣,教研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教學問題的解決,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管理的科學,以及學生的進步,等等。
5.研究成果的推廣性不同
教育科研是對教育規律的揭示和教育理論的創新,側重于理論性研究。因此,它的研究成果可在大范圍內推廣應用。而教學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局部、微觀的研究,從而解決教學問題,為教學實踐服務。因此,它的研究成果推廣性比較小,往往只適應于某個學科、某個地區或某個單位。
6.研究的科學性不同
由于是科學研究,教育科研要求有嚴格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靠性。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研究活動。而教學研究沒有太嚴格的要求,它常以個別的現象和經驗為基礎,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對教學現象的揭示缺乏深度。
五、結語
中小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但只知道教學而不懂得研究的教師永遠只是個“教書匠”,研究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通過教學來發現問題,促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通過科研的深入研究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到相輔相成。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了解研究、學會研究,正確處理好三種研究之間的關系,讓教學研究、教學科研和教育科研有機的結合,以教育科研帶動教學研究,以教學研究帶動教學,從而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國龍.教研論[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26-27。
[2]中學物理教師教學科研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9.
[3]吳義昌.科研.教研與中小學教師[J].當代教育論壇.
關鍵詞:高等院校;輔導員;工作技能
社會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教育的變革等因素都對當今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新形勢下,輔導員的工作任務日益繁重,工作質量要求逐漸提升,輔導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此,高校必須重視輔導員工作,不斷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技能,以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各項挑戰,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努力。
一、輔導員工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1.促進輔導員的角色轉變
高校中設置輔導員這一工作崗位,是為了輔助高校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獲得幫助。但是,隨著高校教學工作的不斷完善,以及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高,輔導員需要轉變自身角色。輔導員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學生日常學習和管理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困難的發現者和解決者以及學生的知心好友等角色進行轉變。當前高校對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推進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使輔導員更好地承擔自身的職能。
2.促進高校輔導員體系建設
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輔導員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開展需要進行完善的體系建設。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為促進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動力:第一,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能夠有效帶動高校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對輔導員體系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第二,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能夠幫助高校更好地開展日常工作。高校要充分認識到輔導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合理分配相關資源,促進高校輔導員體系建設。
3.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
在新時期,高校對輔導員角色的重新定位,使輔導員能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管理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工作更好地開展。第一,輔導員技能的提升,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工作的開展效果,這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和教學工作都有積極作用;第二,輔導員技能的提升,能夠促進輔г庇胙生深入交流,使輔導員了解學生的需求。這樣,輔導員工作的開展將更有針對性,工作效果的提升會更加明顯。
二、輔導員工作技能存在的問題
1.工作技能無法滿足要求
目前,很多輔導員在工作技能方面都無法滿足相關要求,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在進行輔導員選拔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使很多工作技能不達標的應聘者擔任輔導員,導致其技能無法滿足輔導員工作的需求;第二,高校缺乏完善的輔導員培訓機制,他們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通過自身的摸索和探討不斷修正工作內容,這導致很多輔導員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熟悉自身的工作;第三,部分輔導員對自身的要求比較低,沒有積極學習和工作,因而工作中逐漸暴露出了一些缺點。
2.工作態度有待提高
在高校中,雖然輔導員的工作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輔導員并沒有認識到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工作態度并不是特別積極,因此對工作技能的提升產生了消極影響。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很多輔導員都是競爭教學崗位失敗,最終轉崗成為輔導員的。他們覺得輔導員工作前途比較渺茫,因此會一直關注新的工作機會,如果有合適的工作會放棄輔導員工作。所以,在進行輔導員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并沒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第二,目前,很多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并不高,而且工作內容比較多,工作時長比教師長。因此,很多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比較低,無法有效開展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
三、輔導員工作技能提升的策略
1.提升輔導員的工作信心
高校要幫助輔導員樹立工作的信心,激發其工作熱情,使其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管理服務,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促進輔導員工作信心的提升,是工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方面。提升策略可以參考以下幾點: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輔導員工作考核機制,提升其工作積極性。例如,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圍內舉辦輔導員技能大賽,通過教學、管理等技能的評比,選出那些工作表現優異的輔導員,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第二,高校可以組織一些聯誼活動,使輔導員和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利用一些游戲項目、趣味活動幫助輔導員與學生更好地交流,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配合輔導員的工作,尊重輔導員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讓輔導員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以此促進輔導員工作效果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取得較大的進展,提升對工作的信心。
2.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新時期高校對輔導員工作進行了重新定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有所增加,工作難度有所提高。促進輔導員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應該為輔導員的相關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建設完善的校園網絡,使輔導員能夠利用網絡更好地進行交流與合作,進行信息的收集和共享,這對輔導員工作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第二,高校輔導員可以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分配給學生干部,一方面能夠減少輔導員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生。
3.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成績
輔導員的工作成績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因此為了促進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需要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成績。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全校輔導員中開展論文評比工作,輔導員結合自身的工作教學經驗撰寫論文,高校聘請專家對輔導員的論文進行評選,并將論文獲獎與否納入輔導員的工作成績總結中去;其次,選取那些在學生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績的輔導員的工作經驗作為案例,運用到輔導員的培訓工作當中,使輔導員提升自身的工作質量;最后,對高校的輔導員來講,與其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所以高校可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讓他們對輔導員的工作進行評價,進而指出輔導員學生工作中的不足,促進其提升工作成績。
四、結語
本文重點論述了輔導員工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性,指出了輔導員工作技能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作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對促進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提供了相關策略。本文的總結和分析能夠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進一步發揮輔導員在高校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幫助高校更好地肩負起人才培養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