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種水產品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點。想要讓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穩定的發展,首先要認清農村經濟的現狀,關鍵是調整好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夠使農村經濟的發展逐漸能夠與高速的社會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的步調。同樣,作為中國經濟整體的一部分,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也能夠給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驚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種有效經濟成分。充分利用好農村的有效資源,調整好發展方向并適當放開經濟政策就能夠將羸弱的農村經濟扶持起步,使之為中國的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一.農村經濟的現狀
要看清我國農村經濟的現狀,首先要從各個方面仔細分析,再具體深入調研、實踐查看,才能根清、徹底地了解當今我國農村經濟狀況。
在安徽省臨泉縣張營鄉,我們得到的相關資料情況如下:
勞動力資源:全鄉鎮的人口約為24萬人,常年外出人口約為16萬人,其余為家庭留守人員;留守人員中青壯年占35.73%,其余為老人兒童,約為64.08%,還有一部分社會流動性人口。
土地資源:全鄉鎮共有可利用土地資源約為83萬4千多畝(09年統計),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產用地和林業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約為74.8%。
水力資源:張營鄉北靠泉河、南鄰潁河,加上內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稱)等內河支流,沿線總長度超過24萬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庫或池塘蓄水,為養殖業等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資源利用情況: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僅為87.3%左右,人力資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資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當一部分的良好資源被荒廢舍棄掉,這就造成了資源利用率低下的情況。
全鄉鎮人均經濟收入情況:鄉鎮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約為1.3萬元,去除外出勞工的成分,純農村經濟年均人收入僅為402元(包含經濟成本)左右。
總的來講,目前張營鄉農村經濟建設一直處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狀態,而且經濟發展失衡比較嚴重,弱質人口資源及劣質土地資源等并不能積極調用起來,這在資
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費;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積累過多,不能及時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術太過落后,不能及時引進、更新,趕不上時代經濟生產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農村經濟基礎及相關設施太差,人才引進困難。總體上來看,張營鄉農村經濟僅處在極端低下的自給自足狀態。
二.農村經濟能夠進行的調整
要發展好農村經濟,關鍵是對其發展方向的調整以及有針對性的進行政策調整,這就要求在經濟發展中能夠戰略性積極調用一切可調用的相關有利資源來進行經濟建設。
發展方向調整:在我國的農村,農、林、牧、副業占主要的優勢,所以向這些方面發展比較合理些。對于土地資源來說,中國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數人的手中,這是中國的人口決定的,很難改動,但也可以逐漸向少數人的手中轉移;水利資源屬于公共資源,但也要加強規劃,逐步實現綠色合理生產利用,堅決不提倡以環境換效益的做法;劣質土地資源也可以實現部分林業的規劃,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環保、實效的基礎上實現農村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總體上來講,抓環保,求效益,盡利用!
農村經濟政策調整:現在大多數的當地政府都對農民購農機進行補貼,目前這卻是不切實際的做法。首先要看清農民的購買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機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農業機器在一年當中半數以上的時間處于閑置狀態,利用率不足50%;再者,機器的維護費用,這也是相當高的一筆支出。這樣算起來,農村農業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收益幾乎沒怎么增加,導致農村經濟越發地不景氣。在農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現狀下,農機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這就需要把方向調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來。低成本,是指農民付出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應的補貼,這樣以來資源都能夠充分合理調動起來。 比如現在的農業貸款,政府擔保風險;農產品向外擴展市場,政府幫助拓展渠道;政府組建農機隊伍,農民(補貼)低價有償使用;政府幫助引進技術,向農民(補貼)低價轉讓;等等。要把補貼放在成本的差價上,這樣才能真正降低農業成本。
其他相關調整:其他方面的調整就是嚴格把關、簡化程序,對農業的自由發展放寬開放道路。比如一些證件、手續等的辦理方面。天氣就是時機,農業對氣候方面的依賴比較重,是不能耽誤的。
三.農村經濟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現在由于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許多大學生自愿到農村進行發展或創業,這就出現了相當現代化的農民。通過以下的一些案例我們來具體分析:
經典案例1:張營鄉李橋黃牛養殖廠
2008年秋季由李橋的幾戶外出打工村民回鄉創辦。政府幫助從外地引進肉質良好的種牛,并且為其擔保部分貸款風險;土地從農民那里轉租而來,飼料由農秸稈
經過相應的機器加工而來;工人也是從附近村莊招聘來的老農戶,對飼養牧畜有些經驗。 這個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夠到位。而養殖場的一些必需資源,如飼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來,充分利用了相關的廉價資源,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這里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也是一種趨勢,比如處理閑置的錢等資源,而不是純粹地放在銀行求取利息。
經典案例2:張營鄉武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
2010年返鄉的幾名畢業大學生聯合創辦了這個蔬菜大棚種植基地。自己學習研究種植技術,并進行相關的技術處理;從附近的村莊雇傭留守人員進行雜草處理、農藥噴灑、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過蔬菜商販賣到縣城等附近各地。
這個案例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創辦自己的產業,也是一種思想、一種手段。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和環境因素;集中了相當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這也是一種趨勢。
經典案例3:張營鄉龐莊中草藥種植基地
這個種植基地也是由返鄉大學生自己創辦的,政府擔保部分貸款風險;中草藥種植技術直接從相關廠家引進,接受廠家的直接指導;其他的非技術方面的問題大多雇傭附近農民去處理;成熟的草藥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關協議賣給給予相關指導的廠家,其余的方可自由買賣。
這個案例來說,逐步從外界引進技術來進行生產,也是一種趨勢。 所以,根據現在農村的大多經濟現象來分析,未來的農村經濟發展有以下幾個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資將逐漸源高度集中化,以適應大規模及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與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趨勢。
(2)優質資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聯合承包。
(3)農業生產逐步實現區域化。這主要是根據原材料及相關主要制約因素的影響而出現
的正常現象。據資料顯示,現在的工業生產67%以上都在原材料產區建立廠區,這也將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之一。
(4)生產逐步實現高度機械化。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發生的現象之一。
(5)農村經濟逐步實現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賴,各種產業之間總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的。
其他的種種現象總還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間的過度現象等。
但總的來說,在農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現狀下,各種生產實現規模化、集中化發展是一種趨勢,這樣就使得農村經濟的循環鏈條將更加豐富和完善,這是中國經濟現代化高速、穩定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結
相對來說,從經濟效益、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等方面來說,目前中國的農村經濟還是開發的初級階段。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并改進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制約條件,農村經濟還是能夠給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帶來驚人的收益,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任何經濟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過于落下步調,能夠將低迷的農村經濟拉起來,其必將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不朽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營鄉政府政務公開資料 2009.08~2011.08
2. 臨泉新聞《農村經濟專報》欄目 2009.12
3. 阜陽《潁州晚報》 2010.12
4. 阜陽《阜陽日報》 2010.09
5. 阜陽《潁州經濟報》 2010.12篇二:大學生暑期農村調研報告
關于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的調研報告
一.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到20XX年7月25日
三.實踐調查員:唐修峰(農業資源與環境132班)
四.調查目的:一是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和現今農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讓很多當代大學生了解現在農村的狀況,特別是向我們這些農學專業的同學,如果不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當今農村的基本情況還怎么為建設現代新農村做出一些實際的貢獻。
五.調查方式:主要是針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的建設,制作一份詳盡的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其他的就是走訪形式,因為我就在農村,小學初中高中有很多同學,好多都是農村的,我借著暑假時間,到他們家去做客去訪問當地的一些情況。
六.前述:由于我本來就出生與農村,所以我對農村的情況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家里的許多親朋好友同學也是在農村,所以在走訪方面比較容易.我們村的情況和我們縣的絕大多數村的情況都差不多,所以我們村的情況也間接反映了我們縣其他村的情況.
七.調研內容:
前言: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國內生產總值高速提升,人們的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而今我國的gdp一年比一年高,現在已經超越了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中等以上的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可謂是一片繁榮.而大家可別忘記了,我國仍是農村人口占大多數,依舊是農業大國.那么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建設就尤為重要了,只有建設好農村,才能帶動全國的更好發展,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那么現在的的農村狀況又是怎么樣呢?我對我的家鄉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這幾年的發展變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下面是我對我們縣的情況:
(一).概況:
無為縣地處皖中,屬蕪湖市管轄,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與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
肥市百余公里,距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面積2433平方公里,總人口141萬,全縣19鎮,4個鄉.
(二).1.經濟發展 2011年無為縣全縣生產總值達27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人均gdp約18907元。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農業增加值為18.9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全縣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52萬噸,增長0.3%;油料總產量8.2萬噸,
增長10.1%;蔬菜播種面積2.3萬公頃,蔬菜總產量55.6萬噸,增長7.7%。無為縣近年來取得的經濟成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撐。
2.產業結構轉型 近幾年,無為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獲得顯著提高。現已基本建成沿江內圩40萬畝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區60萬畝水稻、 沿江洲地20萬畝蔬菜、西南圩畈區15萬畝水生經濟作物、沿堤與丘崗地區千萬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網地區20萬畝特種水產六大區域化生產優勢產業帶,糧、棉、油、蔬菜、畜禽、水產品六大主導產業分別成為國家和全省優勢產業帶重點開發產業。這說明全縣的農業產業化正在逐漸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 生源的嚴重匱乏:
1 由于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加速,導致農村的勞動力快速向城市涌入,這也致使大量的兒童跟隨父母到城市就學。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由于生源的不夠,導致很多的村級小學合并、撤消,基本上每個鄉只有一所完全的小學,也就是平均三到四個村才能有一所小學,集合到一起,一個班也就20個人,生源的不夠導致了村小學規模的嚴重萎縮。
2 老師的數量不夠、專業單一: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每所完全的小學只有2到3名老師,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兩三個人怎么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呢?在這里,就體現了農村教育的一個發展現狀:復式教學。也就是一個教室同時有三個年級的學生在上課,但只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在這種輪番教學的情況下,老師勉強夠用。其次在專業性方面,每個老師都是全能,既要會語文、數學,又要會體育、美術、音樂等,相比之下,基本上全都是業余水平。至于英語這方面的教學,根本就沒有這個師資。
3 對教學認識的盲目性:
由于現如今高校學費的高漲、就業壓力大等因素,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泛濫。主要是我們的上一代普遍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在父母思想的指導下,很多小孩從小就養成了厭學、抽煙喝酒、打架斗毆等不良習慣,在這種環境下認真讀書的沒有幾個,大多數只是把九年義務教育讀完,好早早進入社會。 4鄉村教師責任心的缺失:
在調查中我們注意到鄉村小學教師的工作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從事復式教育的老師,既要充當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又要在生活上去幫助學生。但也有一些老師則不同,他們只是把教學當成簡單的謀生工作,上課時簡單應付,下課后則是沉迷于搓麻將等娛樂;在有的小學甚至出現了由兩名老師承包一個學校的做法,從而領取編制內所有人員的工資。教師是個崇高的職業,承擔著教人育人的重責,每個老師都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5現如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加深,相繼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實施了陽光晨跑計劃、營養早餐計劃、校車安全計劃等,旨在為年輕的一代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合理調配教育資源,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良好、公正的教育。
(四) 農村基本設施的發展:
1 交通發展狀況: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以前鄉鎮一級基本都是石子路,水泥路都很少有,而到了村與村之間則都是泥路,交通出行異常艱難;如今自從國家實行了村村通道路聯網工程,村與村之間水泥路的全覆蓋終于得以實現,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隨之而來的便是收入
的不斷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與此同時,村村通道路聯網工程在建設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路段被少部分人承包,以致出現了個別路段道路質量不達標;道路沒有專人定期檢查維護,使道路過早老化等。
2 新農村建設發展狀況:
住房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在新農村建設中每家每戶都能夠從原來的舊房子中搬到嶄新的小樓房中,從生活條件來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實際情況中并非如此,很多農民因為得不到理想的補償條件就干脆不搬,而負責新農村建設的外包開發商為了早日完成工程進度減少損失,往往以威逼恐嚇驅使不愿搬的農戶搬走,對于態度堅決的則雇人上門恐嚇毆打,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在新農村建設的整個計劃中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的農村都已經完成了新農村的建設,并開始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土地的優化規劃。
3 農村新型合作社的發展狀況:
在這次農村發展調研中,新型合作社的發展是一個亮點。根據不同鄉村的經濟、農業發展狀況,各個村都有獨特、個性鮮明的發展項目。無為素來是魚米之鄉,有的村落則大力發展漁業,從魚塘承包、飼養,再到開發銷售路徑,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都能在一個小村落中得以整合;還有的農村則發展瓜果蔬菜大棚種植,從正常的蔬菜市場銷售到生態園游覽觀光,每個環節無不體現著新型農村合作的無限發展潛力。但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的初期,每個環節都需要完善,都需要趨于成熟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新型農村合作社無疑使整個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最亮的點。
(五)農村環境問題
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老一輩的口中說到: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濫。小時候,家鄉的水是清澈的。河里魚蝦成群結隊,傍晚時分河里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著螃蟹,一邊嬉戲,我們還時不時到河里面去游泳。可隨著我漸漸的長大,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里沒有了魚蝦。那條我小時候記憶中的河流漸漸的消失了。
1 環境基本概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黨和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村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著巨大的支撐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特別近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然而在人們越來越奢侈的物質享受的背后,卻是生態的失調、環境的惡化。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到處可見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嚴峻的問題正在威脅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同時也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2 農村污染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