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畢業論文 本科生 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65-02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考查綜合學習成果的主要方式,是衡量總體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學士學位資格認證的首要依據。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學生水平、指導教師和學校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到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而要順利完成論文寫作,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低估。教師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指導的不足或過度都會影響學生撰寫過程中的收益程度和論文質量。因此,論文指導教師“指導什么”“如何指導”等問題值得摸索和探究。
一 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的必要性
畢業論文撰寫的實踐性很強,從選題到材料搜集,從寫作思路的調整到內容提綱的修改,無一不考驗和鍛煉著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畢業論文理論性強,篇幅長,要求較高的書面寫作能力,沒有經過系統的指導和訓練,就無法完成高質量的論文撰寫。而本科生對畢業論文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查閱文獻和獲取信息、知識的能力有限,論文寫作功底薄弱,需要科研功底深厚、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指導幫助。
二 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中的常見問題
1.論文選題與學生研究興趣及指導教師研究方向不匹配
學校分配導師的方式會對學生的論文寫作產生影響。導師分配通常是基于學生研究的主題而定的,學生的研究主題和導師的研究項目或研究領域相關時能實現師生雙贏。然而,在實踐中,導師們常發現學生的研究主題與自己的研究領域并不相關,因此無法提供專業的指導。目前,許多高校在畢業論文選題環節普遍都是先由指導教師選題,再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2.選題偏離專業要求
有些學生所選題目過于寬泛,論題過大,超出了自身論述能力范圍,看似面面俱到,實則論述膚淺;有些學生所選
題目范圍過于狹窄,論述拖泥帶水,顛三倒四,不利于開拓思維和創新能力發展,達不到論文撰寫的目的;有些學生所選題目難易度不適中,難度太大,在規定的時間內做不出來,可能會前功盡棄。或難度太小,不利于體現學生對本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3.指導過程和進度把握不當
部分教師認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畢業論文重在體驗過程,因此,沒有細心引導和啟發學生撰寫,沒有對論文初稿進行嚴格審閱并反復修改。也有教師認為,本科生就業形勢嚴峻,要求學生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論文寫作上是強人所難,為了加快論文指導進程,應付院系檢查,直接讓學生從給定的題目中選定題目,提供現成的相關資料,越俎代庖。
4.教師指導水平參差不齊
國家教育部規定,畢業論文必須由“具有相關專業的較高理論和政治素養及文字水平的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研究人員或具有研究生學歷,理論素養、政治水平、文字功底較高的相當于正處級以上的領導干部”指導,指導學生人數一般不能超過6人,而近年來學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論文指導教師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大多數指導教師又要兼顧教學和科研任務,其精力投入明顯不足,論文指導質量難以保障。
5.進度不均,寫作過程兩頭緊中間松
由于畢業論文開題和答辯時間間隔較長,因此,指導教師在論文開題和答辯之際對學生的督促較多,而開題完畢后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督促較少,加之學生忙于求職,論文寫作沒有計劃,寫到一定程度后才發現對課題展開容量把握不準,更換課題又來不及,重新寫作勢必會影響學生正常畢業,只能勉強寫下去,草草收尾。更有甚者臨近答辯前夕完稿,甚至連熟悉掌握論文內容、準備答辯的時間都難以保證。在這種情勢下,學生倉促參與論文答辯,答辯過程中常出現不知所措、答非所問或有答無辯,最終導致畢業論文完全喪失了畢業論文撰寫的初衷。
三 對策和建議
1.合理匹配指導教師研究方向與學生興趣
選題之前,各位指導教師應向學生講清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專長,以便學生找到同自己研究興趣相匹配的指導老師,確保指導老師對所指導的論題有足夠的積累和深刻的見解,對該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現狀有清晰的把握,為指導論文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2.指導過程應粗細結合,宏微觀并蓄
畢業論文的指導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忌面面俱到。教師應啟發學生自主選題,而不限定學生的選題范圍;應引導學生確定題目,而不是讓學生從給定的題目中選定;應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搜集,而不是直接提供現成數據和資料;應幫助學生梳理研究思路,而不是直接講明思路;應引導學生自己構建研究框架,而不是教師構建框架讓學生填內容。對論文寫作的認識、實施過程和總體框架進行宏觀指導,對內容、結構、語言、格式等方面進行微調、完善及語言加工潤色,即進行微觀指導。
3.重視論文開題報告指導
開題環節是做好畢業論文的前提,學生在準備開題過程中會查閱大量與論題相關的理論和文獻,借此對論題有初步的整體把握,對論文寫作計劃和時間安排有一個全局的考慮。通過撰寫開題報告,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組織方式串聯所學知識,并有機會自學補充空缺的知識點,強化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動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高質量的論文開題,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教師應把握論文寫作進度
指導教師應督促學生把握進度,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越俎代庖。確定題目,搜集資料,確定寫作提綱后,此時教師應與學生約定交初稿的時間和地點,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寫初稿。并定期使用電子郵件或電話與學生溝通論文的進展情況,以便于早日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當約定時間過半時,教師應進行督促。
5.提高教師的論文指導能力,促進教師的長遠發展
達到論文指導硬性指標的青年教師因缺乏指導經驗,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任務,對此,各高校應邀請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專門針對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論文指導培訓,組織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開展經驗交流活動,分享其多年的論文指導經驗和策略,也可以建立論文指導小組,由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帶領青年教師一起進行論文指導,擴充論文指導教師隊伍,逐漸消除由師資短缺和指導教師能力欠佳引起的論文質量問題。
如今,學生的個性特點日益突出,指導教師要不斷調整指導方式以便因材施教;信息資源種類日漸豐富,指導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技能,把握新動向以便獲取和辨別有用資源;研究方法日新月異,指導教師要不斷掌握新方法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選擇最佳的研究方法。因此,論文指導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多方面能力提高的過程。指導教師需要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傳授學生獲取和識別有效資源的能力以及遴選研究方法的能力,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和開發自身的科研潛力。
參考文獻
[1]趙菊.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質量的對策研究[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2]翟崑、王存鵬.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8(1)
[3]包國雄.指導文科類本科畢業論文的幾點認識[J].廣西高教研究,2002(2)
[4]葉云飛.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5]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廳〔2004〕14號
1999年起我國實施了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短短幾年內全國各高校學生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生數量有了數倍的增長。通過高校擴招,使得高校辦學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進了高校體制改革,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結構調整。然而,由于高校擴招,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教師素質、學科與專業結構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1]。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作為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科研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受各類因素的影響,地方綜合性大學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呈下滑趨勢因此,因此,必須構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加強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管理,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一、構建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背景
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師資、設備、實驗室和圖書等教學資源緊張,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組織管理有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致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呈下滑趨勢,很難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一)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各個高校都面對的非常嚴重的問題是:畢業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國和各類資格考試的認證中去,還有一些學生利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時間補修其它課程來完成學分要求;教學單位也非常重視就業率和考研率,對學生是否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也重視不夠”;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也忙于自己的學歷、職稱的提高,對學生無從顧及。可以說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是不能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瓶頸因素。
(二)教學經費、資源不足。雖然各個高校近年來不斷引進師資,加強硬件建設,但是相對學生數量的驟增,教師、實驗室等資源匱乏已經是各個高校暴露得非常明顯的問題。一名教師指導十幾名學生,剛剛留校的助教就開始指導畢業論文(設計),一個實驗室容納幾十人等現象一直困擾著各個高校,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絕不可能提高。
(三)指導、管理體系不完善。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學生數量大,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多樣,學校采用籠統、粗放的方式管理畢業論文(設計),沒有形成針不同專業的“多元化”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方案也是影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過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學校各級部門,尤其是教學單位對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管理力度不夠,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尤其是抄襲、代做等情況不能完全無法控制,也是各個高校出現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五)評估工作過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針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評估工作只局限于學校的層次,沒有形成校、院二級評估機制,而且評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結合,不能真正發揮評估工作的真正作用。
(六)選題、答辯環節的管理力度不夠。選題、答辯考核是否嚴格、公平和公正,對畢業論文(設計)有著強烈的導向作用。目前,各個高校非常重視選題、答辯環節的管理,但都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同時如何能更準確、更規范評定出畢業論文(設計)的成績也是各個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總之,抓好畢業論文(工作),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是一項系統工作,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并逐漸完善它。
轉貼于 二、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成[2]
一個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組織系統。要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有效實施,首先要建立起層次分明、銜接緊密、職責清晰的質量監控的組織系統。這個系統通常由學校、學院、指導教師、學生四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機構,它主要包括校長、分管校長、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校教學督導組以及教務處等相關機構,起著決策指揮、管理執行、監督評價的功能,是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第二層次是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機構,在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起主體作用;第三層次是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是教學質量監控的基礎,是進行具體的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檢查、管理的主要執行者;第四層次是學生,通過學生反饋學校教學和管理的質量[3]。
(二)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制度系統。實現質量目標,必須建設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學、嚴密的規章制度,以明確各系統職能,規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并形成自我完善與優化的建設機制,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管理工作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學校應根據教育規律、國家政策方針以及實際情況,制訂《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辦法》、《畢業論文(設計)撰寫規范》、《畢業論文(設計)評分標準》、《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標準》、《畢業論文(設計)評估指標體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勵制度和政策,而且學院也應制定相應的畢業論文(設計)相關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較完整、科學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制度系統,涵蓋畢業論文(設計)管理中的各個環節,使畢業論文(設計)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評價系統。教學評價具有判別、診斷和激勵功能,學校在畢業論文(設計)管理過程中應堅持“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價方針,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并定期開展評估,充分發揮了評價功能,促進了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不斷提高。
(四)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反饋系統。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是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能否及時準確地反饋,對于能否及時解決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保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至關重要。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可分為管理反饋信息、教師反饋信息、學生反饋信息。管理反饋信息來自于管理層,主要是學院級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者;教師反饋信息來自教師;學生反饋信息來自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全程監控中,學校通過建立質量反饋制度、開展階段式檢查(開題檢查、中期檢查、答辯檢查、存檔檢查)、建立多層次的反饋渠道等,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論問題,又有實施中的可操作性問題。所以,在監控體系構建與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涉及到學校中很多管理部門、絕大部分教師和一屆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直接受他們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全校各級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畢業論文(設計)在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全校上下統一思想,為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監控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保證質量監控正常運作。要使質量監控正常運作和實施,必須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激勵機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質量監控的評價標準,可以使質量監控能有的放矢;建立獎勵機制有助于調動廣大教師、學生和管理隊伍各方面積極性。另外,要優化質量監控環節,提高監控的自動化程度,就必須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高科技在監控中的作用,使質量監控體系運行方便快捷,真正成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保障體系。
(三)體現以人為本原則,不斷優化質量監控體系。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的目的是保證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任務,實現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目標,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不是對教學人員的監控,而是對教學行為及教學管理行為的監控。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全員質量意識的提升。同時,應該隨時掌握質量監控的實施過程,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質量監控體系。
(四)分階段實施,實現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質量監控體系應能對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做到事先監控準備過程,事中監控實施過程,事后監控整改過程,然后進入下一循環的監控過程,形成長效管理。
總之,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中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實現對畢業論文(設計)的全程質量監控和管理,能夠進一步提高畢業生設計(論文)的質量。全國各類高校的管理者應該進行深入、持續的創新,不斷優化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以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靜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續發展之路——對高校擴招與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3~4
2.蔡青.論地方教學型大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66~68
1.中國化學論文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項目地域分布的比較研究
2.化學論文中表格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合成類化學論文前言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4.合成類化學論文摘要的基本標準及其審改實例
5.合成類化學論文題名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6.科技文獻檢索與化學論文撰寫
7.如何撰寫分析化學論文
8.提高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9.課程論文在公安基礎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0.化學論文中幾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論文的學科知識流動網絡的特征分析——以“藥物化學”學科為例
12.2002~2012年我國化學類高被引論文分析
13.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論文設計競賽的實踐與研究
14.醫用化學論文寫作的實踐教學
15.30種化學類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研究
16.千名醫學家推薦最新七大生物化學論文
17.課程論文與化學專業實驗一體化教學探索與實踐
18.淺談化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
19.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實踐
20.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的統計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學課程論文評價中的應用
22.縮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實踐——以《化學學報》為例
23.指導教師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作用
24.物理學、化學論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25.促進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幾點思考
26.美國化學鍍鎳年會論文綜述
27.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特征研究——以化學領域為例的實證分析
28.物理學、化學論文的寫作特點和要求
29.廣東省舉行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
30.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論文化學實驗的綠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概況
32.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在陜西臨潼召開
33.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和改革措施
34.電子期刊庫對于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的文獻保障狀況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化學學科用戶近五年SCI收錄論文為例
35.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控制的探討
36.試析化學類論文英文摘要特點
37.化學類論文圖形摘要的主要類型及設計技巧
38.諾貝爾獎與科學家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基于2000-2010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獲獎者的實證研究
39.化學基礎研究論文的引文統計與評價
40.我國化學論文產出的科學計量分析
41.農科院校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2.2000~2004年SCI-E收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論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標題詞匯特征對比分析——以化學類為例
44.國外新發表的皮革化學論文
45.綜述論文在化學期刊中的作用及編輯組稿策略——以《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的辦刊實踐為例
46.應用化學畢業論文教學中指導教師和實驗員角色的探討
47.小論文在分析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48.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有機化學)論文統計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
50.轉型目標下如何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51.課程論文在食品化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52.論文式實驗報告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53.中美高影響因子化學類科技期刊研究性論文標題用詞對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質量
55.化學專業科研論文的撰寫技巧探究
56.論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
57.高師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的問題及其撰寫要求
58.論文寫作在專科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59.一九八年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論文目錄
60.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式實驗報告
61.地方高校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探索
62.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與應用型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
63.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改進探索與實踐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學、碳——化學論文報告會介紹(Ⅱ)
66.指導化學工藝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
67.化學文摘(CA)對我國化學期刊論文的處理
68.提高獨立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69.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實施方案的探索及實踐
70.保障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錄我國分析化學類期刊論文的特點及對題名和關鍵詞的修改
72.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過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廣西大學化學化工類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73.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指導策略
74.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75.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學論文關鍵詞的選定與排序
77.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改革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78.化學化工常用軟件在相關科技論文中的應用
79.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創新性問題的思考
80.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81.淺談《科技論文寫作》在化學化工專業本科教學中的作用—以“合肥學院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為例
82.提高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83.科技創新導向的化學化工類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思考與實踐
84.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
85.“《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具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6.提高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為例
87.“《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8.“《化學學報》2013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9.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分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90.應用為導向的《化學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教改探索
91.《結構化學》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的思考與嘗試
92.有機化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國成為化學論文大國
94.28屆地質大會有關礦物巖石地球化學論文摘要選
95.強化化學本科畢業論文實驗教學環節的幾點探討
96.化學十年:世界與中國——基于2001-2010年WoS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導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模式的探討
98.國內期刊近期發表的油田化學論文題錄
[關鍵詞]畢業論文(設計) 理工科本科生 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 H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9-0111-03
畢業論文(設計)是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最后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在系統掌握專業知識、技術及平時教學訓練的基礎上,在畢業之前提交的一份綜合性答卷。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不僅能反映出本科生的專業水平和參與科研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校的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無論在實驗內容或格式規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和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筆者就在日本學習期間的經歷和接觸到的畢業論文(設計)做法,比較了日本與我校和兄弟院校理工科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做法,重點分析了日本理工科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設置的一些特點和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實驗方法和經驗,為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進一步改革提供參考。
一、畢業論文(設計)的定位、起始和完成時間
日本和我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都定位為學士學位論文,是本科生畢業之前提交的一份綜合性答卷。在修完教學計劃中所有課程的同時,本科生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答辯才能獲得本科畢業資格和學士學位。在日本,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首先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而后已經確定研究方向的學生直接去找指導教師,根據雙向選擇來確定本科生所屬研究室及導師。本科生做畢業論文的時間為一年,從第七學期開始,本科生在修第七學期計劃課程的同時就開始從事畢業論文(設計)相關的工作。本科生在最初的幾周或幾個月里要了解情況、參與和熟識相關的研究工作、收集和了解相關的資料、掌握有關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規程,最后和導師協商,選定研究題目。而各研究室也為新生舉辦特別研討(輪講)會,在研討會上,首先由研究室負責人介紹本研究室的總體情況、各成員的簡歷、研究課題及項目、年度活動計劃(學術報告會、實習、參觀、調查、旅游、聚會)等情況。接下來由幾位學生(包括博士生、研究生、四年級學生等)報告最近一段時間內的科研情況,最后還舉行一個小型聚會,給新生創造另一個“近距離”相互了解的機會。而我校和國內部分高等院校大多是在第七學期末時由教師出畢業論文題目給學生,學生只看題目和導師就選題,根本不了解該題目的研究內容。由于這時已經是學期末,學生正處于最緊張的復習考試階段,教師也處于出題改卷、計算考核成績的最忙時期,大部分教師對學生沒有安排實際性的任務。第八學期開學后,學生才著手了解情況、查閱收集資料、制定實驗計劃,并購買相關藥品材料,開始做實驗。因布置時間過遲,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不能及早進入狀態。加之最后一個學期也是很多學生參加就業招聘會、研究生面試、考各種資格證和畢業補考的時間,諸多因素使得學生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畢業論文(設計),這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造成了影響。
二、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提倡循序漸進
在日本,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后,導師不要求學生馬上就開始做實驗(設計)。他們首先給學生創造一個適應、了解和掌握畢業論文(設計)做法的條件,要求學生重復和了解前人的工作,選修有關的課程,收集資料,自學有關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在研討會上作簡單的報告。總而言之,第七學期是學生適應、了解和掌握有關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和初步進入正式制作畢業論文(設計)的階段。在此階段導師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及自主意識,在已了解和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確定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和內容。在第七學期末的某次研討會上就專門作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開題報告,爭取導師和研究室人員的指導意見和建議。各種條件準備就緒以后,再開始做實驗。相比較而言,我們只有一個學期(實為14周,有些學校甚至只有半個學期)的時間做畢業論文(設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沒有創新性,連自主性也很難有了。
三、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注意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
在本科教學中,畢業論文(設計)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鍛煉和提高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離校前對其掌握理論知識程度及其實際應用能力的最后檢驗,是對其創新意識與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綜合訓練和升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向他們傳授具體知識更重要,授人以漁勝于授人以魚。在本科教學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性教學環節時間最長的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和獨立自主意識的重要環節。只有培養出學生的獨立自主的精神,學生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日本,在實驗課和制作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中,學生都要親自動手,獨立完成有關實驗和儀器的操作。此外,學生必須親自查閱、收集、整理資料,擬定實驗計劃,訂購儀器、藥品,訂做實驗裝置。從掃描儀、投影儀、復印機到大型復雜儀器設備的使用,導師一般是不會親自去教的,他們要求學生自己看說明書解決問題,有關畢業論文(設計)的所有實際問題也要求學生自行解決。
四、畢業論文(設計)是培養自覺性和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過程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性教學,學生擁有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因此畢業論文(設計)的順利完成和質量取決于學生的自覺性和綜合素質。在日本,從家庭到學校以及全社會都非常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整個社會的道德素質也很高。這個從做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身上也可以體現出來。每個研究室和導師給學生提供電腦,每個實驗室也都有電話,電話隨時可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但是利用網絡進行聊天、玩游戲等娛樂性活動的學生很少,而將研究室的電話用在私事上的情況就更沒有了。研究室的所有學生都配有鑰匙,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各種貴重物品也放在桌子上,不鎖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公用實驗室和大型儀器設備24個小時開放,學生(提前預約)隨時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我們學生的素質教育,道德建設還需加強。另外,日本學生的穿著打扮也相當樸素,在實驗室和校園內幾乎看不到幾個一起閑聊的學生。導師經常提醒學生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就夠了,很多學生已養成了這種習慣或遵循這個規則,在實驗室熬夜的大有人在。他們既樸素、勤奮又自覺的精神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這點值得導師在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中在學生面前反復提倡,更值得我們的學生學習。
五、在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提倡環保意識
在畢業論文(設計)完成過程中,學生面臨親自配制各種溶液,處理各種廢物等問題。這種問題的處理不僅影響室內環境和個人的健康,而且影響室外環境和他人的健康,如果處理不妥當會直接影響本人和他人的健康,從而間接地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進度和質量。在日本,每個研究室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了包括管理水暖電、儀器藥品、廢品處理、學生行為規則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學生手冊。導師也經常提醒并監督這方面的工作。在研究室鋰電池、金屬、玻璃、塑料、紙張、可燃物、不燃物等廢棄物都分類裝箱,化學廢棄物也要分類存放。酸類、堿類、有機物、無機物都有專門的回收桶。而對于那些毒性很大的廢棄物,研究室單獨設立了回收桶。連紙盒的小釘子,玻璃瓶的金屬蓋子都分別存放。如有違規行為,環境監測部門就馬上通知學校有關部門,調查肇事者,并對其進行處罰。可喜的是師生們已經把遵守這些規章制度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很少出事故。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學生做實驗的場地很小,一般每個學生只有1-2米長的實驗臺,人員密集,但實驗場地還是很干凈、很整齊。在學校每位教師基本上都有屬于自己的書房和實驗室,教師幾乎每天從早上九點工作晚上七八點,甚至很晚都在那兒備課、從事研究和處理日常事務。學生也都有學習備課的房間。實驗室與學習備課區是嚴格分離的。這樣業余時間既可以把教師留在學校,也可以保護師生的身心健康。而我們很多學校不僅沒有把垃圾分類存放的制度,就連有毒物品也不進行特殊處理和特殊存放。大部分教師在學校沒有自己的書房,只有實驗室,實驗室和學習備課室也沒有嚴格的區分。
六、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的研討會制度
日本大學里都有研討會制度。[2]一般每周一至兩次,每次2-3小時。研究室的所有人員包括導師(教授、助教、講師)、博士生、研究生、三~四年級學生都參加。他們(每次幾個人)輪流介紹自己的科研情況或國內外的科研動態,匯報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內所作的研究工作,遇到的問題和今后的計劃,并回答師生提出的問題。導師圍繞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對于有些問題導師會進行重點講解。要投稿的論文也先在研討會上宣讀并征求意見,然后再進行修改。當科研上有所進展時,其摘要或全文會貼在走廊里,供師生參閱,這樣既可傳播和交換信息,也可炫耀自己的實力,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或項目,獲得社會的支持和尊重。
這種研討會制度有以下優點:1.由于每個學生,無論是博士生還是本科生都得每隔一段時間在眾人面前作匯報,這就給學生增加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使其既要認真做準備,也要抓緊時間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2.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多種綜合能力的機會。從查資料、擬定實驗計劃,訂購藥品,使用儀器到數據處理,歸納總結寫成文稿,制作多媒體等都得學生親自完成。3.導師、博士生、研究生及本科生都要參加討論,這就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思想、集體合作、互相提高的機會。4.臺上的學生得到鍛煉,臺下的學生受到啟發,這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和研究的氣氛。有時,某個學生對其他學生的激勵與啟發作用比教師講課的效果還好。在研討會上學生敢思考,學方法,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大有益處,值得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倪哲明,(日)增田慎治.日本大學化學教育的特點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0,(4):34-39.
[2] Satoshi Niibori. Assessment Method of Master and Doctor Thesis[M].Japanese:Dobukan Co.Press,2002.6.
[3] 陸玉梅,唐世學.畢業論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 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8(1):32-35.
[4] Yoshimatu Shibata.The New Principle of Education[M]. Japanese:Yuhikaku Co. Press,2003.3.
[5] 于青春,何江濤.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的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04,(2):90-92.
[6] 郭長虹.值得借鑒的日本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做法[J]. 教書育人:學術理論, 2006,(5):96-96.
關鍵詞 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9-00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Liu Guofu1, Li Hui2, Xiong Yan1
Abstract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properties of postgraduates, the important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ways, i.e. graduation thesis,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可持續提高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對各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提出挑戰,從不同角度研究、實踐促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已成為世界性的課題。其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促進本科生教育及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中極具探索潛力的一個方面。國內外一些高等學校近年來紛紛開展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和巴黎大學為代表的歐洲各國大學近年來為順應社會和教育的變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各自利用其龐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項目資源,建立一種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以提供新的本科教育體驗,提高本科教育質量[1]。國內一些高等學校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針對不同本科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積極成立本科生院,設立本科生科研計劃,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和本碩連讀試點等,逐步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機制[2]。從這些舉措來看,不同程度地開展研究生教育拓展本科生培養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極大地促進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些舉措的實施和在其他高等學校的逐步推行,使得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規模擴大招生后,生源質量相對降低情況下,仍能保證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
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大學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已成為一種共同趨勢,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資源提升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認識。盡管國內對于研究生教育促進本科生培養機制研究的相關理論、實踐正處于不斷深入研究、探索階段,尚未建立起完全成熟并廣泛推行的運行模式,但在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等教育擴招的今天,有效利用研究生這一重要資源,充分發揮其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將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本科教育的發展,更好地培養優秀的人才,完成高校的核心職能[3]。針對研究生在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優勢和特點,筆者擬從畢業論文、大學生科技活動和本科導師制3個環節分析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優勢和特點
在本科教育中,研究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進,這將有助于開拓學生思維,從而大大提高研究生與本科生雙向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有助于形成兩者相互支持發展的良好態勢。
1.1 研究生是本科學生的良師益友
研究生剛通過嚴格的考試,一般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已經接觸了專業的前沿研究方向。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生通常剛經歷過本科生活,對大學的學習、生活都非常地熟悉和了解,了解本專業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所在,他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便于他們溝通交流,可以對本專業學生的學業、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給予較全面的關心和指導,幫助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相對于教師來說,研究生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其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向任課教師反映學生對教學的意見以及向學生傳達任課教師對學生的愿望要求。這樣在教與學兩方面有效地傳遞教學信息,不但可以促進任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壓力,容易形成良性循環,達到教學相長。這一切正是成為良師益友的有利條件[4]。
1.2 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經歷,對本領域的科研以及實驗操作比較熟悉,可以對本科生實施具體的實驗指導。研究生的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手把手地教,通過帶領本科生實驗,讓本科生參與到科研工作當中,既提高了本科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水平,也鍛煉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對于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重要的意義。
1.3 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養
通過指導本科生的學習和生活,解決本科生的實際困難,研究生自己也得到鍛煉,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通過指導本科生實驗操作,鍛煉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這樣,研究生畢業之后不光是在知識水平和實驗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上也都有所進步,提高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為研究生畢業之后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對其將來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
大部分研究生與本科生年齡相差無幾,具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容易溝通;而且專業知識比較豐富,對科研領域接觸較多,思維相對活躍。根據上述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擁有的優勢和特點,筆者認為研究生作為導師的主要助手參與導師的本科人才培養任務,主要有協助指導畢業論文、參與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對本科生的多重指導、參與并輔助指導本科生的科技活動等3個方面。
2.1 協助指導畢業論文[5]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中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它是本科4年學習成果的一個反映。對于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專業技能、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畢業論文環節也存在兩個問題:導師數量不足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在連年擴招以及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聘,造成論文實踐環節的不連貫性,因此畢業論文的質量大打折扣。
針對畢業論文階段的問題,可以選拔聘任部分進入課題研究階段的研究生,讓其擔任本科生畢業論文階段助理導師,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結構合理的本科生指導隊伍。指導教師可以在選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對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總體把關,而文獻檢索、實驗指導、數據分析等具體指導工作則可以由研究生來完成。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少指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而且通過研究生協助指導,能夠保障本科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接受更多的實時指導,避免因指導教師忙于各項工作對本科生指導不足的現象,有利于本科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切實體會到科研的過程,能夠有效地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2.2 參與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對本科生的多重指導[6]
本科生導師制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對提高本科生質量,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學分制、選課制普及的基礎上,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由于研究型大學的教師一般都承擔了大量的科研、教學任務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本科生人數眾多,在此情況下,要實現給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備一名導師,顯然是不現實的。根據國外的教育經驗,一般采用“金字塔”式教育輔導方式,即“導師”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直接輔導本科生,利用研究生教育的優勢,反哺本科教育,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本科生在與研究生進行合作研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定期討論自己的學習研究計劃,學習如何進行探索和發現的基本技能,可以使本科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基本的科研素養,從而使他們對科研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2.3 參與并輔助指導本科生的科技活動[7]
大學生的科技活動既有普及性的科技制作和實踐訓練活動,也有學生自主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設想,自主設計進行的創新性研究與實踐活動。通過工程實踐研究素質訓練和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培養學生一定范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目前,許多高校已將大學生科研素質訓練和科技活動納入到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逐步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創新實踐活動并重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然而,大學生科技活動涉及科技氣氛營造、科技活動開展、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管理、課題咨詢指導專家和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科技活動實驗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評審與激勵等諸方面的工作,當科技活動成為本科生“必修課”的時候,就需要足夠的指導者。為保證本科生科技活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發動與鼓勵研究生加盟到本科生科技活動與創新實踐中,鼓勵具有科研經歷、掌握研究方法的高年級研究生或博士生擔任本科生科技活動的輔助指導教師,這樣不僅化解了本科生科技活動短缺教師矛盾,也將高年級研究生和博士生活躍的思維、廣博的知識及研究方法運用到具體的項目指導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本科學生。
3 總結
研究生在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潛在作用。通過協助導師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既可以培養研究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與奉獻精神,又在本科生與導師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融洽了本科生與教師的關系,帶動更多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科學研究團隊中來,接受更多的知識教育與團隊合作意識的熏陶,可謂一舉多得。相信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生必將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為本科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而達到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明,張金鳳,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進本科人才培養機制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6):66-71.
[2]郭明,廖中武,趙坤.研究生課程體系拓展本科生培養方式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6):714-717.
[3]鄭興華,盧洪,湯德平.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提高本科實踐教學質量[J].高教視窗,2008(10):216-217.
[4]周小紅,鄭興華.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視窗,2008(10):216-217.
[5]何江濤.研究生協助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利弊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09(2):42-44.
關鍵詞:Seminar;模式;教學實踐;應用
作者簡介:張小兵(1978-),男,陜西寶雞人,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學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3-0046-03
Seminar發軔于18世紀德國,起源于大學的哲學和語言類教學,隨后被美、英、法等國借鑒,并逐步演變和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教學和科研雙重功能的課程教學模式,是歐美高等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Seminar模式不拘泥于教學方法的創新,它強調對課程教學目標和組織方式的創新以及促進課程知識的有效生成等。在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時代背景下,Seminar模式將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巨大作用。
一、Seminar起源與內涵
Seminar(先生音譯為“席明納”),德語詞匯,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原意為培育幼苗的“苗床”,后演化為“與教師共同研討問題的學生班級”。Seminar最早見于18世紀虔敬派教育家A. H. 弗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中,并由德國著名學者J. M. 格斯納于1737年率先引入哥廷根大學。而后,德國著名教育家W. 洪堡將Seminar學習研究理念帶進柏林大學,造就了一所與傳統大學風格炯異的研究性大學。[2]近代德國大學的Seminar對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希臘、荷蘭、比利時等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3]
Seminar在英文中有“研究班討論會”、“研討班課程”、“專家討論會”等含義,簡稱作研究班、研討會或研究組,其中“研究組”的使用在科研領域更為普遍。它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教師安排的也有學生自己組織的(此種形式的Seminar多見于國外高校)。目前,國內許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在開展類似的學術活動,但多數是教師提議創建并有教師參加的;同時,seminar課也開始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嘗試應用。
二、Seminar結構與分類
1.Seminar結構
Seminar通常由主持人介紹、主題報告宣講、討論與交流、教師總結與點評等四部分組成,[4]一堂典型的Seminar模式課程的基本形式和程序如下:
(1)主持人介紹(1~2分鐘)。主持人一般由任課教師擔任,對報告人的學習和研究背景作簡要介紹,并宣布本次課的討論主題,概要介紹主題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不作任何學術方面的界定和評價,以避免為接下來的討論定基調和影響學生的自我判斷。
(2)主題報告宣講(15~20分鐘)。報告人利用多媒體對自己的專題進行論述。由于一般有1~2周的準備時間,報告人將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某一問題的研究進行較深入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融入發言中。該部分是對學生的學術素質以及作風、禮儀、形象、多媒體制作、現場駕馭能力等總體水平的檢閱,并要求學生衣著整潔、禮貌謙虛、語言流暢。
(3)討論與交流(15分鐘)。這一階段主要是圍繞主題進行交流。針對報告內容,課程參與者(教師、學生等)均可以向報告人提問,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指出報告中或多媒體演示中的錯誤,或要求報告人對某些內容進行解釋或表達看法。這是Seminar模式課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學術積累和思維才智,有利于推動學術爭鋒和思想交流。
(4)教師總結與點評(3~5分鐘)。這一階段主要由主持人進行專題評點,簡短地對討論進行總結,對課堂中出現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論一般不作“是”或“否”的絕對性評價,以避免對以后的專題討論定基調,影響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進行學術思維和交流。
2.Seminar分類
就目前國內教學現狀而言,Seminar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兩類:其一,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后學生提問和討論,對有一定難度、廣度與深度的專題,教師布置相關的思考題,并提供參考資料(包括文本資料和網上查到的資料),讓學生自行學習、準備,這種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其二,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發表見解,教師穿針引線,啟發引導,使課堂成為知識探討的舞臺。這種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以往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由學生主動培養興趣、尋找問題、探索創新。
三、Seminar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Seminar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河南理工大學自2004年向教育部申報成立全國第一個公共安全管理本科專業,并于2005年招收第一屆學生以來,課程體系建設、完善一直是教學研究和改革工作的重點。“公共安全演習設計”作為公共安全管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實踐性很強的本科必修課程(開設在大三第一學期),課程所涵蓋的內容除去基礎知識部分適宜教師講授外,演習設計方法和組織實施等核心內容更適合通過專題討論、課堂實踐和仿真模擬開展教學,引入seminar模式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在給公共安全管理專業2005~2010級本科生講授“公共安全演習設計”課程時,基于對國外高校開設演習設計課程情況的掌握,選取全部十章內容中的第二章“演習方案與演習準備”、第四章“演習設計步驟”、第五章“桌面演習”、第六章“功能演習”、第八章“演習評價”等章節,[5]采用seminar模式類型一組織教學。
在課程實踐中則以學生為主體,采用seminar模式類型二,即以“演習全過程”為背景,布置開展了“演習通報”、“演習啟動”、“演習管理”、“演習評估”和“演習終止”等專題討論。按專題內容將全部學生分為6組,每組8~10人,提前2周布置給學生去準備,針對該部分內容提出基本要求和思考題(見表1),并介紹有關參考書及期刊資料。各小組推選1~2名發言人,在“演習全過程”seminar課堂上,各發言人就專題內容作介紹,限時15分鐘,小組成員可以對報告人的發言進行補充;發言人講完后,同學們就報告內容提出疑問或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言人就所提問題作出答復(認同或反駁),討論十分熱烈。為保持教學進度,有時不得不中止課堂討論,進行小結,鼓勵課后繼續討論。
表1 “演習全過程”seminar課堂討論要點
序號 演習全過程 討論要點
1 演習通報 演習概況,包括演習類型、演習范圍、演習目標及主要參演者
通報方式及注意事項
2 演習啟動 演習開始的一般模式,包括報警方式及報警信息傳遞
3 演習管理 演習場景和情節的更新及其與演習目標的關系
演習信息流與參演者行為的監控
演習的中止與恢復
4 演習評估 評估與演習目標的關系
評估的相關準備,包括評估員遴選與培訓、評估標準與評估細則制訂
演習評估的啟動
5 演習終止 演習終止的時機
終止演習的條件
六屆學生的總體反映是:“公共安全演習設計”課程采用Seminar模式能夠讓他們較真實地參與“演習”,掌握實際動手設計一場演習的知識,懂得演習設計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具備了獨立設計演習的能力。通過小型課程研討——Seminar教學模式的嘗試,結合學生的反映,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視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度增加Seminar課教學內容。
2.Seminar模式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應用
2009年上半年,采用Seminar模式首次指導公共安全管理專業第一屆(2005級)本科生畢業論文,學生論文范圍包括社區應急救援能力評價、建筑物地震疏散撤離方案研究和應急管理志愿者服務等幾個方面。
論文選題環節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意見,對不能主動選題或選題重復者,結合其掌握應急管理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情況,幫助確定論文題目。本小組9名學生的論文選題情況是:7人自主選題,2人協助選題,且全部為新題研究。確定論文題目后,向學生推薦幾部應急管理方面的重要著作和期刊,鼓勵學生試著尋找論文的切入點,主動構思論文框架。兩周后,進行第一次Seminar,小組中每位同學都要發言,扼要介紹自己論文的基本構思和文獻查閱情況。針對發言人的報告,其他同學提出不少問題和建議,開拓了發言人的思路。在匯報和互動討論中,同學們都得到一些啟發,并學著審查自己的研究思路。最后,結合各報告人的匯報和討論情況逐一確定學生各自所開展論文研究的思路和進度安排。本小組基本堅持每兩周開展一次Seminar,學生匯報研究進度和論文寫作情況。其中,在論文開題匯報和中期檢查環節,學生大都匯報了論文的階段性成果,在自查基礎上進行互查,對共性問題作統一要求和界定,既避免重復勞動又可以有效保證論文的質量和進度。在論文定稿階段,安排了最后一次Seminar,每位學生都較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論文,包括研究背景及意義、文獻綜述情況、主要研究內容及其實現途徑、主要研究結果,并列出難以深入分析和把握的問題。參照本科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給出確切的修改意見,著重強調了論文格式和引注等問題,并簡要說明了本科學位論文答辯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項。此后,運用Seminar模式繼續指導本專業2010~2012屆本科畢業生16名,取得較好效果(其中2人獲校級、6人獲院級優秀畢業論文)。
實踐顯示,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過程中引入Seminar模式具有如下優勢:能夠較好掌握學生論文工作進度,保證其研究的持續性和研究方向正確;學生在論文研究中所遇到問題的交流,對本小組其他成員是經驗和啟示;及時發現并解決共性的問題,避免其他同學走同一彎路;學生歸納總結和口頭表達能力有較明顯提高,回答問題簡潔正確、要點突出;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是,可以讓即將讀研究生的本科畢業生熟悉Seminar這種學習模式,對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啟示。
當然,Seminar模式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中雖然具有這些優勢,但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主題發言的學生準備不充分、小組討論組織不起來、難以形成觀點交鋒等。這些可能與本科生的研究基礎(能力)薄弱、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不全面有較大關系。但正因為如此,更應該在本科教學和指導本科畢業論文中引入Seminar模式(或其他更好的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索和創新的品質。
3.Seminar模式在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作為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問題的一種學術交流形式,Seminar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更是團隊培養的重要方法。知識經濟時代的基礎和核心是知識創新,需要創新人才。把研究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在課外教學中引入Seminar模式是培養研究生創新素質、發展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前已述及,研究組開展的Seminar模式的學術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個人課題進展匯報和文獻報告。其形式和功效簡介如下:
第一種Seminar(個人課題進展匯報)中,報告人將實驗(試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或遇到的挫折告訴大家,這樣同組其他研究生不必做此實驗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經驗積累,并杜絕重復勞動和資材浪費。一般而言,與小的研究組相比,大組除了科研設施完備、研究經費充足、高水平專家富集以外,實驗室的經驗積累也是一個重要優勢。同一研究組里的工作多數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個人課題進展匯報為內容的Seminar,在評述研究成果和檢查研究進度之余可以為本課題組新老成員提供更實用的實驗經驗和技巧。
第二種Seminar(文獻報告)將給研究組成員提供一個快速獲取文獻信息的機會。課題研究中,每個人所承擔的任務是有限的,人的精力同樣有限,從他人精心準備的文獻報告中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過程、發展方向及研究意義是一條捷徑。相對于個人課題進展匯報,文獻報告短期內似乎實用性不大(但有例外,比如介紹與所從事研究方向或課題相近的文獻報告等),但這對于以后的發展以及對整個大學科的理解還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從中汲取養分。
Seminar的規模和范圍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研究生較多的團隊,一般以課題組為單位開展Seminar為宜;研究生較少的團隊則可以考慮以系、院、甚至學校為單位開展Seminar。此外,還可以根據研究內容開展Seminar,同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生一起進行研討,這樣可能收效更大。
現階段,本科為其他專業出身的研究生比例不小,如何能夠讓這些研究生更好、更快地彌補研究生階段所缺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除課堂教學外,課外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的一個重要渠道。河南理工大學瓦斯地質研究所堅持每周開展一次Seminar模式的研究生課外教學活動,目前以教師(所內教師和外請專家)作學術講座和課題組作研究進展匯報為主。筆者所在瓦斯地質研究所“構造煤”研究團隊主要開展構造煤結構及其物性特征研究,實驗研究較多,適宜開展Seminar,本小組基本堅持每2周一次研究生個人課題進展匯報和(或)文獻報告,視具體情況確定報告人數和報告內容。結合筆者研究生學習階段和作為研究生指導教師的經歷,認為Seminar模式對培養研究生益處良多:能做到對學生的檢查和督促,了解課題研究進度;有助于學生積累素材,每一階段的實驗數據和討論結果是形成論文的基礎;能促進交流,讓學生了解他人關于課題的研究方法、實驗步驟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合作研究。Seminar是目前多數研究組采用的培養模式,研究生要適應這種模式。
四、結語
Seminar是指通過教師指導小型課程研討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于教學和(或)研究中某個問題或某些問題直接交流的討論會,目的在于發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對新知識、新領域的探索和創新。Seminar模式在西方國家高校已廣泛使用,但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學實踐顯示,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時代背景下,Seminar模式必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躍忠.論Seminar教學范式的現代價值[J].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8-20,38.
[2]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8-163.
[3]胡海濤.Seminar教學法在醫學繼續教育課醫療糾紛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8,6(2):142-143,152.
關鍵詞:地質工程;課程體系;課程改革;實踐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為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決定從2009年起擴大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招生范圍,我國在所有碩士專業(軍事碩士除外)中,開展了全日制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實行全國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吉林大學地質工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也是從2009年正式開始招生。
地質工程是研究人類的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對于專業學位來說,地質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當于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的研究領域,它是以數理化和地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質結構與地質背景涉及的工程問題為主要對象,以地球物理技術、地球化學技術、鉆探技術、數學地質方法、遙感技術、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手段,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導性工程領域。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招生時間不長,其課程體系還不成熟,課程內容還不全面,許多學校還是沿用學術型碩士或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地質工程專業也不例外。為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課程體系建設是首當其沖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內容。
二、課程體系建設理念
(一)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而制定,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完全不同于學術型碩士的培養目標,一是人才類型定位,由“研究型”調整為“應用型”;二是在能力培養方面,將“從事科學研究”調整為“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增加了素養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故其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
(二)以目標引領理論學習,夯實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還要求畢業生“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與學術型碩士的區別:一是由“學科”變為“專業(或職業)”;二是專業知識由“系統的”調整為“寬廣的”。故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和課程設置中,要始終突出目標引領,在夯實基礎理論的同時,還需拓寬專業知識;要以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問題為主要教學方向,合理設置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
(三)以理論支撐實踐,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緊密銜接,理論教學主要在校內完成,實習和實踐教學可以在指導教師所研究的科研項目野外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中,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以理論支撐野外實踐和實際工作,提高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指導作用。
三、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內涵,與學術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體系內涵相似,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模塊的優化和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強調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應用原理、實驗驗證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內容。課程內容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處理好目標、內容、組織、評價四大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工程目標為導向、以內容為載體、以組織為紐帶、以評價貫穿全過程,使得課程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觸及本質。改革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目標的核心指導作用,目標一經決定,內容的選擇和活動的組織都要以達成所定目標為取向。改革要在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指導下,加強課程教學目標、內容、組織、評價之間的融合與完善,通過目標性和過程性評價進一步加強四者的聯系。
(二)課程模塊的優化: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和選修課模塊等四大模塊。前三大模塊的課程都為學位課,也是必修課,選修課模塊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據需要設置。課程模塊的優化是在總學分一定的前提下,對其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等課程的學分比例是合理和最優的。課程模塊的優化,還要重視同一模塊內和不同模塊間課程的整合與優化。在滿足基礎知識和拓展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讓研究生有較大的自主選修權,這樣才更有助于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生教育目標。
(三)課程體系的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應有利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把研究生課程內容和野外實踐相結合在整個培養模式中,要加強課程教學與實踐訓練間的聯系。要把課程體系的構建放眼于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更大的環境中進行全面考慮,即從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和工程生產等培養環節,全面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改革,才能真正發揮課程教學在整個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吉林大學地球信息探測技術學院地質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面向基礎地質調查與地質資源探查與開發領域的需求,培養以應用型為主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程管理人才,分為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等四個研究方向。
(一)四模塊式課程設置:課程學習階段采用了學分制結構體系,每個研究方向在總課程學分不低于32學分的前提下,將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等四大模塊(如圖1),公共基礎課模塊為全校所有研究必選課,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養能力,4門課可獲得分;專業基礎課模塊為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而設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設置課程10門課,共22學分,而每個研究方向只需選擇5門課,可獲得12學分;專業課模塊為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四個方向共設置了13門課,共26學分,每個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個人愛好選擇4門課,可獲得8學分;實踐教學課模塊為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而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其教學課程內容也不同,每個方向不低于6學分。
(二)三段式培養模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年限一般為3學年,將其分為“課程學習+生產實踐十畢業論文”三個培養階段,各1學年。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即“課程學習”為1.5學年,“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為1.5學年。減少了理論學習時間,增加了生產實踐的時間,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雙導師制指導論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的“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制,校內導師為第一導師,由學院本專業碩士生導師擔任,以校內導師為主,負責學生培養計劃的制定,學位論文指導等;企業導師為第二導師,選聘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作為第二導師,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參與研究生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四)一體化教學基地建設:課堂學習和生產實踐離不開教學基地建設,我們構建了“四個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教學基地,校內教室和實驗室為第一教學基地,“校內導師的科研實驗室”為第二教學基地,校內“國家一省一校級”重點實驗室為第三教學基地;“校外的產學研平臺”為第四教學基地。校內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硬件建設是指建設研究生公共實驗室,軟件建設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種研究生創新課題及各類研究生科技創新活動。在加強校內教學基地建設的同時,我們還廣泛利用校外教學資源,與校外近十多家單位建立了產學研的合作關系,一方面為各單位培訓人才,另一方面,為地質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和實訓平臺。
五、實踐效果與思考
通過七年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我院已有四屆全日制專業學位畢業研究生,除一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外,大部分畢業生就業于國土資源、石油化工、工礦企業、工程設計院、資源勘查與評價,工程測量與測繪等單位,從事設計、施工、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吉林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布在三個學院,本文主要介紹了地球信息探測技術學院的課程建設情況,還有建設工程學院地質工程方向和地球科學學院礦產普查與勘探研究方向未做介紹。整個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本文研究僅是一個方向,也只是初步探索,其課程體系建設還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創新與完善。
關鍵詞:環境科學專業 教學體系 改革 發展模式
我國的環境科學本科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80年代得到穩步發展。在專業設置方面,也經歷了與國外早期環境科學專業多以原有學科為基礎相似的階段。環境科學專業多脫胎于傳統專業,如給排水工程、化學工程、工業分析、水文地質、植物保護、土壤農化,等等。在辦學中受母專業及師資的影響,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甚至培養規格和教學基本要求,在校際之間都有不少差別。尤其是新設點的環境科學專業大多辦學條件較差,實驗教學環節薄弱,造成培養的人才質量不高、專業方向狹隘、就業渠道不暢等問題。因此,在我國目前的新形勢要求下,大學教育模式改革要向辦學形式多樣化和專業設置多樣化方向發展,對于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的教育而言,如何使其對人才的培養由精英型走向大眾型,這是一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環境科學專業特點及現狀
1.環境科學專業特點
環境科學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幾十年在實踐中的發展,已從各相關傳統學科中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學科體系,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1)綜合性強。對環境問題的系統研究,要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多種科學知識,因此,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
(2)研究領域廣。環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環境系統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規律。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技術科學諸多方面;研究的空間尺度從宏觀的宇宙環境到微觀粒子,時間跨度從萬年到皮秒計。
(3)分支學科多。在現階段,環境科學主要是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環境問題,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建立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許多分支學科。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有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物理、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等;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有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等。
(4)研究的科學整體化。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時,必須在科學整體化過程中,全面考慮,實行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充分運用各種學科知識,對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及其控制途徑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
2.環境科學專業現狀
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導致了對環境科學人才的很大需求,這種需求直接表現在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市場上,產生了比較廣闊的就業前景,并影響高等環境教育的培養規模和范圍。盡管我國各地區由于經濟、文化的差異,導致環境科學專業在各地區的布點數量不同,但環境科學專業幾乎覆蓋了全國(圖1)。從環境科學專業在各類型大學的布點數來看(圖2),綜合性大學最高,為54;次之是師范類大學,為30。
二、國內外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對比
從專業結構看,國外發達國家大多專業方向豐富,專業設置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我國,過去環境科學專業受母學科制約,專業方向劃分過細。目前我國的環境專業本科生教育正在向寬口徑、適應面廣等方向發展,以改變過去那種在本科就開始培養“專業人才”,以至分配面窄,很難適應實際工作的狀況。
從辦學要求看,無論在國內和國外,其辦學導向都是與社會需求盡量取得一致。在培養目標上,各國普遍強調要對學生能夠進行全面的文化素質培養,在“知識”“能力”和“做人”三方面做到有機統一和結合;在國外,比較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我國對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多年以來強調培養“專家”和“專門人才”,著眼于畢業后的職業,要求畢業后能“專業對口”。因此,培養學生只重深度,不重廣度,近年來雖已逐步擴大培養口徑,但還不夠。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這種缺陷已經暴露出來,表現最突出的是畢業生工作適應面窄,適應能力差。致使畢業生就業困難。
在課程體系和學分制實施方面,國外設置的課程類別大致與我國相同,全部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國外實施學分制與我國一個明顯的不同點是,國外學生在選修上的自由度非常大。專業課數量眾多、涉及面廣,在指定選修課和必修課中也設置若干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甚至允許在校內其他系或學院選修其他領域的課程;在我國,學分制中規定的必修課學分多而選修課學分少,而且在選修課中,也只有本系開設的選修課程或一些全校性的選修課可供選擇,而這些選修課少到若漏選一門則可能學分不夠,使學生在近乎完全同一的模式中學習,這就造成了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難以應付實際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國外不嚴格限制學習時間,學生只要修滿學分即可畢業,而我國依然實行四年制本科教育。
三、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方向
環境科學的獨特性決定了高校環境類專業所需基礎課內容廣,專業課門類多。然而,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如何在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制訂出較為合理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
1.拓寬基礎,文理滲透
環境問題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范圍內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在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環境、資源、技術、經濟、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多滲入經濟、人文及行為科學的內容,加強文理滲透,提高人文修養,尤其是必須進行經濟、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歐美發達國家高校環境類專業的課程設置無統一模式,但其共同的特點是具有寬厚的基礎,幾乎數理化、天文、地質、生物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都設有必修課或選修課。基礎課主要集中在數學、化學、力學、經濟、人文及行為科學等方面。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環境類專業其文科課程約占總學分的13%,體現了文理滲透、加強素質教育的意圖。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還開設職業寫作、職業技能等多門職業素質教育課程。Brown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執委會成員的職責之一就是指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點和愛好制訂有效的和多樣化的專修課程計劃,使所選課程密切相關,并以一體化的論文為終點。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
2.發揮特長,辦出特色
我國目前辦環境類專業的院校不少。各高等院校應發揮各自特長,辦出自身特色,不應強求統一模式。要注重專業課程的補充更新,通過開新課或在原有的課程中補充若干新章節來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使之能及時敏銳地反映學科的新進展以及當前環境決策和舉措中的新觀點和新動向,盡可能使學生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3.多設選修課,擴大選課自由度
目前,我國高校選修課程占總學時比例小,可供學生選擇的范圍非常有限。這樣的教學計劃必然導致同校同專業的學生所學課程都相似,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能力培養。國外高校這方面做得較好,如德國Stuttgrat大學選修課約占總學時的30%。英國的一些大學為解決因師資不足造成選修課缺乏現象,甚至可跨校、跨國選修課程。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此外,可讓學生自己選擇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與內容,并讓他們在高年級階段圍繞該研究方向與內容選修相關的專業課。這樣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畢業的學生,所學的專業課可能差別較大,以避免知識結構單一。
4.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由于環境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和工程設計與實踐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因而不可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室工作、項目設計、野外實習等形式。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講課時間應少于實踐課時間,精講多練。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了解環境科學專業的性質,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實驗能力、科研和工程設計能力,同時掌握科技論文寫作方法,參與學術交流。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多參與一定的科研工作或參與完成實際工程,對提高就業率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四、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模式探討
1.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模塊和內容體系
我國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模塊大致如圖3所示。
環境科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應體現強化專業基礎,拓寬專業方向,重視專業技能的改革的基本原則。其基本思路就是:
第一,把環境科學的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按照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層次和認識規律的要求,確定各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組織、選擇和合理安排課程的教學內容 及相應的教學要求。
第二,按知識體系的功能與作用將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工程原理基礎和專業基礎以及專業課五個基本模塊,各模塊所設基本課程見圖4所示。這樣的課程結構能更好的反映不同層次的課程所能提供的知識內容,更能反映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
在具體辦學當中,各大學依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對于專業課程的安排各有不同。如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設置比較全面,涉及到了化學、環境管理學、環境工程學、環境倫理學、環境生態學等各個方面;工業類大學則側重工業的特點,開設了一些偏重于環境工程方面的課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等作為其主干課程;地礦類大學將其專業課偏重于地質學方面的內容,如中國地質大學開設了水文地質學基礎、環境地學等地質類的課程;師范類大學側重環境管理和生態學方面的培養,主要開設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理學、植被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作為其主要專業課程;林業類大學主要開設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水土保持學、生態學等偏重于資源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課程而體現出其專業特色;化工類大學主要開設了有機分析、現代生命科學導論、分子生物學、化工工藝學等偏重于生物和化學類的課程作為其基礎課程,體現出其在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方面良好的專業基礎;農業類大學則十分重視土壤、資源和生態方面的課程,主要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地理與調查、土壤-植物-環境分析、養分資源管理、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普通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等課程。
2.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
目前,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還仍然比較薄弱,還不能完全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適應,不能滿足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需要。因此,為培養合格的環境保護人才,全面提高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環境科學實踐性教學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則顯得尤為必要。
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目標提出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應包括認識性環境實習、環境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四個環節。
(1)認識性環境實習。主要包括:①一定區域內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現狀,如森林、灌木、草原的天然分帶性,草原生態環境現狀,干旱戈壁、沙漠環境現狀,城市環境特征及現狀;②環境演化及其環境效應,如河流源區的森林涵養水源效應,沙漠綠洲的形成演化及其環境效應;③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如干旱內陸河流域的水環境問題,戈壁、沙漠生態環境及問題,礦山環境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④環境保護措施和污染防治技術,如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土地荒漠化及沙漠治理技術,“三廢”污染防治技術等。
(2)環境專業課程設計。環境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學科知識,這就決定了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都應包含有實踐教學的內容。例如,《環境監測與評價》必須要有各種監測儀器使用操作的實踐教學內容,也包括對取得的數據進行環境質量評價的過程;《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應有污水凈化機理的實驗和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等實踐教學內容;《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應安排大氣顆粒污染物物理性能檢測、大氣污染物凈化等試驗和安排去火電廠參觀煙氣除塵裝置;《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固廢的收集、轉運、分類貯存,壓實、破碎、分選、固化,發酵堆肥,熱解、焚燒,填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過程。
(3)生產實習的內容。環境科學專業生產實習的內容既包括專業課程設置所涵蓋的內容,也包括教科書中還沒有反映的相關內容。主要有環境現象和環境問題調查分析方法,環境質量監測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污染控制原理和治理技術方法,環境地質災害預測評價,環境政策、法律和環境管理等。環境生產實習要求學生親自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工作,如參與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分析,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狀況進行監測,參加一項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
(4)畢業論文的內容。畢業論文實行導師制,即由一名本專業講師以上職稱的老師或校外相關技術人員擔任導師,指導3~5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內容可涉及環境科學相關專業所有知識點。
五、結語
我國各類院校在辦環境科學專業時,應發揮自己的特長,辦出自身特色。環境科學本科專業應在堅持“統一性”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殊性”,突出“個性”。統一性,就是要在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據本學校相關學科優勢和自身條件以及畢業生服務行業、部門和區域的要求,使培養的人才在某一領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優勢。也就是要注重培養方向的目的性、專業課程模塊設置的合理性及其與實踐教學環節的協調性。另外,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及行業變化的需求,適當補充或更新專業課,通過開新課或在原有的課程中補充若干新章節來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使之能及時敏銳地反映學科的新進展以及當前環境決策和舉措中的新觀點和新動向,盡可能使學生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滿足就業的需求。只有這樣,環境科學專業才有活力,才能真正為社會所認可。
參考文獻:
[1]李順興,鄧南圣.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5(4):92-96.
[2]陳偉琪,張珞平.關于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教學的思考[J].福建環境,2003,20(2):11-13.
關鍵詞: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類型進行了重大調整,確定開始招收以應屆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逐年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國家計劃五年內調整為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計劃十年內調整為專業型研究生占碩士研究生培養總量的 70%,工程碩士是專業學位的一種類型。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起步于1997年,經歷了試點培養、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三個階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涵蓋40個授權領域,200多家培養單位,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類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實踐性、應用性、職業性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顯著特點。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我國首批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為石油行業院校,具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工程、石油化學等石油特色鮮明的學科領域,承擔著培養石油石化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任。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成為教育部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試點單位,努力打造專業學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研究生成為能掌握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2]。它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重視工程實踐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與工學碩士在培養體系上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和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基礎薄弱,對于如何提高實踐能力、達到預期培養目標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失衡,體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招收對象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這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和工作經驗。學生入學第一年首先進行課程學習,課程也就成為學生獲取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中介與橋梁。因此,課程設置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研究生專業基礎的寬廣度和研究潛力能否發揮,決定著研究生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3]。
經過多年發展,學術型研究生在課程教學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課程體系。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學科的課程設置仍沿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思路,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嚴重缺乏。選修課程偏少。除政治、外語和專業基礎課外,選修課程所占學分相對較少,有些領域選修課學分僅占學生總學分的1/4。
(二)“雙導師”指導效果欠佳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直接指導者,在研究生各個環節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采取“雙導師制”,研究生不僅有校內導師指導還擁有由企業專業人員擔任的校外導師指導。雙導師的設定就是為了彌補校內導師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達到共同指導的目的。
石油學科聘請100余名企業專家擔任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校外導師。但是校外導師因對人才培養認識不足,而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環節較少。即使在企業實踐基地,工程應用工作并未讓研究生過多參與,甚至個別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放羊”狀態,實踐能力培養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教育部《關于制訂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的應屆本科生要參與不少于一年的專業實踐。對學校而言,實踐基地的建設對培養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專業學位教育起步較晚,適應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驗不足。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規模逐年增加,增幅較大,而實踐教學平臺數量與學生規模相比明顯偏少。管理部門對已建立的實踐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管。一是學校和企業相距較遠,與企業溝通不夠,從而對實踐基地建設情況掌握不及時。二是培養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導致實踐方案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影響培養效果。
(四)畢業論文缺乏工程實踐設計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采取教育部推薦的“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的三段式培養模式。學位論文的選題強調應用性、開發性和實踐性,考察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所依托的課題一般應直接來源于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技術背景和應用價值,但在學位論文完成階段,很多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學術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實踐方面涉及較少,并且與專業實踐環節相脫節,缺乏工程實踐設計。
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石油學科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逐漸暴露的問題,結合實踐能力培養實際,構建由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位論文工程背景等方面為組成要素的培養體系,這些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相支撐,逐步形成以課程設置為基礎,以實踐教學為手段,以學位論文為載體的培養體系(見圖1)。
(一)發揮石油學科優勢,構建特色實踐課程體系
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滿足石油石化企業人才需求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學科領域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的。課程體系是培養方案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指出,“科學設計課程分類,根據需要增加研究方法類、研討類和實踐類等課程”,“鼓勵培養單位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開設實踐性課程”。該意見強化了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性。
1.優化課程結構,廣泛開設選修課。結合石油石化企業的人才培養目的及知識結構需求,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科領域和專業的性質,制定培養方案,著力體現工程碩士培養的工程性、實踐性和職業性,課程設置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三部分組成,適當調整開設的專業課程,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在選修課方面強調涵蓋內容廣,除開設油味濃的專業課外,還開設交叉課程,包含現代管理、技術經濟、計算機等方面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課,知識面得到擴充。
2.改變教學模式,增設實訓課程。以往的教學模式基本都是“填鴨式”教學,石油學科改革教學模式,采取“授課”和“實訓”相結合的模式,為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開設了校內實訓課程,采取理論學習、案例教學的方式,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例如:地質工程領域開設“油氣勘探地質綜合技術實訓”、“油藏地質基本技能實訓”、“綜合地球物理勘探實訓”和“地球物理測井綜合實訓”,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開設“油氣田開發設計與應用”、“油氣井工程設計及應用”、“采油采氣工程設計實訓”、“油田化學工程與應用”實訓課程。實訓課程的開設,使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得到有機融合,培養研究生初步具備分析工程實踐問題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以后的專業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雙導師”指導
學校在工程碩士導師隊伍建設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雙導師”指導作用,為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保障。
1.加大對指導教師的考核與遴選力度,包括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主要采取每兩年對在崗導師和申請新增導師進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選。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對不符合當年遴選條件的導師實行停止招生。將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并且在企業科研項目較多的教師選擔任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以保證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更加結合實際。
2.加強企業導師培訓,充分發揮企業指導教師的作用。企業導師對行業工程應用方面深入了解,對指導學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過對企業導師培訓,明確包括授課、講座、工程實踐、學位論文、實踐基地建設等在內的導師職責,使導師充分認識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特點和發展規律,激發企業導師參與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熱情。
3.全面提升校內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建設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基礎。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能完全依賴于企業導師,應逐步提高校內導師工程實踐能力。鼓勵校內導師參與石油石化生產一線的生產實踐,參與應用型課題研究,也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
(三)深化與石油石化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構建綜合實踐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是石油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載體和依托。經過幾年的發展,石油學科建成了校內實踐實訓平臺、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相互依托的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見圖2)。校內實踐實訓平臺是依托學校建設的,科研實力較強的研究所、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或者校辦企業,除了開設一般實驗課程,校內實踐基地還著力建設高仿真訓練系統,加大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建設校企聯合培養基地。依托產學研合作,學校逐步在勝利油田、中原油田、遼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慶油田等石油石化企業建立石油學科全日制碩士專業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近40個,包括企業實習基地、全日制碩士專業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等。
圖2 綜合實踐教學平臺
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聯合培養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發揮其培養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是目前大家關注的問題。校企雙方協商成立聯合培養基地管理委員會,由其全面負責培養基地的運行。管理委員會人員來自校企雙方,通過定期協調、溝通和反饋,有效保障培養基地的運行。培養基地如果連續三年沒接納研究生參加專業實踐和論文研究或不具備培養條件或管理混亂,協議將取消。
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培養基地參與到科研課題和技術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企業同時將大量的科研開發資金投入到培養基地開展科研攻關,來自企業、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內在激勵機制使學生能夠主動去開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為完成高水平論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將學位論文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
學位論文階段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最后一個階段,應和專業實踐階段緊密結合。首先,論文開題在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進行,此時學生對生產實際、行業現狀有了一定認識,可以結合專業實踐內容,選定論文題目,邊實踐,邊開展論文。其次,學位論文選題應具有工程背景,強調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和可行性,選題應來源于生產實際,或者是導師已立項以及準備立項的技術課題,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最后,審查專業實踐完成情況。學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的,不能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需要重新參加專業實踐環節等。評定研究生論文還應參考現場實踐工作量、綜合表現及現場實踐單位的反饋意見等,綜合評定論文成績。
通過專業實踐環節,明確生產實際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論文選題,在國家油氣重大專項項目、校企聯合科研項目的支撐下,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開展學位論文工作,最終由企業專家為主導,進行質量把關。通過這些學習環節的銜接,激發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提升解決實際生產難題的能力。
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和目標。石油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為石油學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為其他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樹立了典范。培養體系建設不僅鞏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了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研究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研究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崗位要求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平,楊連茂,甄良等.淺議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實踐能力
培養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
的若干意見[Z].教研〔2009〕1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