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倫理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學生的交際水平,因此,教師在法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法語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語文化,熟悉中法的文化差異,如果教師只關注單詞和語法結構,會極大地挫傷大家的積極性,定期組織學生表達自身的法語思想學會在適當的場合運用適當的法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指出學生的問題,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適當羅列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法國人說法語的習慣,這樣能夠更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中法文化差異,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說出法語,避免只講述法語語音和詞匯的情況。此外,教師應該多比較中法文化,增強學生對法語文化的敏感性。
2.教師應持續(xù)進行法語教學學習
教師應該不斷為自己充電,進行法語學習,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變化,日常積累時不能只上升法語基礎方面,應該重視法語文化方面,多閱讀這方面的小說、多看這方面的電源、多聽這方面的音樂、多關注這方面的網站等等,總之,讓自己愛上法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法國文化,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法語課堂上多進行法語語境訓練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討論的范圍主要是法國文化方面,這些也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刺激他們多說,還可以模擬法國的日常生活場景,用法語展現出日常生活,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既掌握了法語,也熟悉了法國文化,此外,還能夠發(fā)現學生身上的文化問題,及時糾正,效果顯著。
4.要求學生課后多了解法國文化
課上,教師可以播發(fā)一些積極向上的法國電影和音樂,提高他們的法語文化素養(yǎng),教會學生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法語學習方法,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學生慢慢領悟,但是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只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此外,由于課后的時間比較多,教師多鼓勵學生閱讀法國書籍,書籍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等,還要多看法國電影、多聽法語音樂、多瀏覽法語網站等等,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課下以組的形式查找資料,并進行整理,上課時按組進行匯報,這樣能夠增加學生對法國文化的了解,并且還提升了表達能力,總之,通過這種多途徑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感受法國文化,深層次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法語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語法上比較中法文化
由于兩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導致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句子結構不同,漢語中很多句子沒有主語和謂語,但是法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這充分顯示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尤其法語重形式的特點反映了法國民族文化,因此,教學中比較法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
6.結束語
1.1PBL教學法PBL教學法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創(chuàng)。該模式以臨床問題為切入點,以探究自學為主要方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PBL教學法分兩種:一種是純PBL教學法,也叫經典PBL教學法,即整個課程只設置一種教學方法;另一種是混合型PBL教學法,也叫非經典PBL教學法,課程設置以PBL教學策略為主的兩種以上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滿足學生需求。PBL教學法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近些年一些護理教育者將該法引入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普招??谱o理專業(y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后,學生期末成績、病例分析題成績均明顯高于接受傳統(tǒng)教學法的學生,對PBL教學滿意度也高于傳統(tǒng)教學法。護理本科生同樣也對PBL教學法評價較高,認為該教學法使他們查閱資料、分析和口頭表達等能力得到提高,對學習內容更容易理解及掌握。趙莉萍對高職護理??瓢鄡蓚€組的內科護理學教學分別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和PBL教學法。結果顯示,PBL教學組在提高學習興趣、溝通技能、分析推理能力及師生交流能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組,但學習節(jié)奏及學習系統(tǒng)性的認可度低于傳統(tǒng)教學組。因此,PBL教學法雖然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綜合實踐能力,但也存在耗時、節(jié)奏慢等不足。熊良圣等也指出,接受PBL與LBL結合教學的學生在考試成績及對教學法的評價方面高于單純接受LBL或PBL教學的學生。PBL教學法最近幾年得到眾多研究,普遍的結論是有益于教學,起到教學相長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處。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部分院校已逐步放棄了單純的PBL教學法,而采用在PBL教學基礎上增加理論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我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傾向于非經典PBL教學法,認為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的PBL教學,能夠互補增益,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職生年齡較小、自學能力和自律性較差,機械套用PBL教學法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同時PBL教學法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領導和組織能力、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并有充足的課前備課時間;要求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與查閱文獻及歸納總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學習計劃有效地實施和完成。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使用PBL教學法,可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1.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倡導,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案例都來自真實情境或事件,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該教學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案例教學法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受到重視,尤其是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CarnegieTaskForce)在《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一書中,特別提出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欒孌在中專生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與傳統(tǒng)教學法比較,發(fā)現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參與程度,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在護理本科生中應用案例教學法也取得顯著成果,案例教學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因此,應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但案例選擇要經典和難易適度。李健芝等指出案例編寫要具有真實性、客觀性,有利于啟發(fā)學生臨床思維;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突出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注重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案例教學法成功的關鍵是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案例要具有科學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要緊扣內科護理學重點和難點,以保證內科護理學課程授課效果。教師在選擇案例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調研,精心設計案例討論的每一個問題,保證問題間的聯系性;教師要經常到臨床收集病例,斟酌選取適合的教學案例,避免隨意性和不完善性,且表述清楚,保證學生聽得明白,以達到互動效果。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是分析資料、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教師僅僅起引導和鼓勵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思維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病例討論,調整討論內容和深度,爭取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已經在以“準護士”身份參與真實病案的護理討論,有助于其工作后的角色轉換。
1.3情景教學法情境學習理論是1990年前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JeanLave教授和獨立研究者EtienneWenger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情景教學法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配合,以護理某一情景患者為內容的教學方法。在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有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從而實現交流和相互促進。情景教學法通過實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模擬醫(yī)院的護理場景,力爭做到學習與臨床實踐零距離。李云麗對情景教學法在中專生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顯示,學生對情景教學法滿意度較高,基礎知識成績及綜合素質均得到顯著提高。情景教學法符合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的要求,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該教學法應用于??苾瓤谱o理學教學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學生認為情景教學法可以提高其學習興趣,促進知識掌握,提升臨床應變能力,因而支持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引入該教學法,并積極參與演示。王思婷等的研究表明在本科護理專業(y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大部分學生經歷了由生疏到熟練的進步,能夠記憶所學技能的要點,學生均反映,親身體會和實踐如何在模擬人和患者家屬身上收集資料、進行系統(tǒng)評估和護理技能操作,比在課堂上單純學習理論知識收獲更大。情景教學法成功的關鍵是情景設立和角色扮演。現代高科技電子產業(yè)為高端模擬技術提供了保障,學生輪流扮演患者和護士,模擬臨床場景進行護理評估,總結護理診斷,擬定護理措施。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表演能力,所以課前教師應讓表演能力強的學生指導其他學生扮演患者。教師既要熟悉患者習慣的表達方式,也要熟悉護士護理患者的程序和溝通技巧。情景教學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評判性思維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因此,應注意調控課堂節(jié)奏,學生會因認知能力不足而導致課堂紀律散亂。
2臨床實踐教學方法研究進展
2.1臨床路徑教學法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一疾病而制訂的一個有時間限定的診療計劃。20世紀80年代美國第一次將其應用于健康照顧系統(tǒng),1995年哈佛醫(yī)學院首次將臨床路徑理念與臨床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醫(yī)療護理。2005年引入我國,2009年我國正式啟動臨床路徑管理模式,以臨床路徑為平臺對醫(yī)院實習生進行教學,該教學法稱為臨床路徑教學法。張園園等將臨床路徑理念引入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帶教管理中,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臨床護理路徑規(guī)范了臨床帶教模式,更新了教學思路與方法,調動了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護生護理工作的法律意識。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目前固定在112個病種,臨床路徑帶教模式的應用沒有規(guī)范化,缺少成熟的標準,一些臨床路徑帶教只是根據本醫(yī)院情況自行擬定的,特別是缺乏對不同學歷護生臨床路徑帶教的研究。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完善臨床路徑帶教模式,統(tǒng)一標準,規(guī)劃不同學歷護生臨床路徑帶教模式。
2.2循證護理教學法20世紀90年代初Albadicenso教授在循證醫(yī)學基礎上提出循證護理的觀點。循證護理教學可提高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幫助護生轉變護理觀念,在護理實踐中自覺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現存的實踐模式尋求實證,展現更多的理性思考,用科學證據而非經驗和直覺決定護理行為。國內循證護理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這方面正規(guī)的師資培訓,也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教材。目前都是小范圍開展,研究時間和研究對象都有很大局限性,應用效果可行性評價和反饋依據不夠充足,這都給本研究帶來很大困難。筆者認為應該擴大研究范圍,探索出可行的循證護理教學方案。
3小結
檢驗醫(yī)學內容更多的是形態(tài)學及抽象的生物學反應等常規(guī)示教不可能確切表達的內容。多媒體技術以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可以將微觀、抽象的內容轉換成形象、宏觀可視的圖片或動畫,能給學生呈現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理解準確,記憶深刻,又便于教師的控制,具有使用方便、簡單實用、控制靈活等特點,提高學習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幻燈在課堂中應用最廣泛,每位教師應多掌握幻燈制作的技巧,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注意美觀,條理清晰,可以插入各種有寓意的圖片,甚至是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偶像,比如當介紹自身抗體檢查時,可以插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明星:邁克爾.杰克遜,但多媒體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的板書教學,教師仍然要利用板書在重點和難點進行詳細講解,做為補充。
2精選教材
醫(yī)學專業(yè)使用的教科書,與現代檢驗醫(yī)學相比,內容滯后,脫離實際較遠。比如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抽血時間現在已經改為0、1、2小時各抽血1次,而《健康評估》第3版教材仍是0、30分鐘、1、2、3小時各抽血1次。目前,教材種類繁多,要精選能反映最新理論,貼近實際,指導實踐的教材。有些教材,學生畢業(yè)工作后幾乎不再使用,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指導臨床工作。檢驗項目的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每年可能都會更新,教科書很難跟上這個速度,所以授課時,將現在的新理念,新標準傳授給學生,免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使學生在生產實習時能更快的融入臨床實際工作,思維跟上技術發(fā)展的步伐。教師在備課時,要精通教材,并盡量博覽本學科各種權威書目,向學生推薦參考書籍,了解學科的新進展,新理論,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方能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
3檢驗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溝通應是教學改革的重點
長期以來,臨床與檢驗缺乏溝通,造成雙方不信任,不理解,不尊重,很難確保醫(yī)療質量。近10年,越來越多的檢驗專家提出檢驗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性,并已經在切實的做著這樣的工作,學會與臨床溝通是檢驗人才的發(fā)展出路,也是檢驗醫(yī)學學科發(fā)展的必然。檢驗人員要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主動參與臨床的診療中。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y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y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這個過程需要所有醫(yī)護人員的配合與理解,比如分析前,具體工作全部由醫(yī)師和護士來完成,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必須加強交流與協作,相互學習、相互理解、相互配合。醫(yī)生申請檢驗項目,需要醫(yī)生對該項目的適應證、臨床意義、采集要點等完全知曉,而且醫(yī)生應知道實驗室都開展哪些項目,如何選擇。臨床醫(yī)師對檢驗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需要與檢驗科溝通、聯系。標本采集是檢驗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不合格標本大部分是檢驗分析前造成的,尤其標本采集過程,需要采集人員掌握采集手冊,也需要檢驗人員進行宣教,保證醫(yī)療質量,減少醫(yī)療糾紛。在分析后質控中,幫助臨床醫(yī)師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患者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yè)務,滿足臨床需求。分析后的臨床溝通工作在微生物學檢驗中尤其重要,微生物檢驗醫(yī)師要參加臨床的會診,并要給出合理的建議,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監(jiān)測所在醫(yī)院的耐藥譜,細菌譜等等,這些將提升醫(yī)院感染疾病的診療及感控水平,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林發(fā)全等認為無論在校教育,或是在職教育,檢驗醫(yī)學應該改變過去不重視檢驗與臨床溝通的教學狀況,在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或臨床醫(yī)學概要等課程中增加檢驗與臨床溝通的專題內容。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組織好案例教學,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選擇合適的、恰到好處的案例.教師在案例選擇上應考慮學生的專業(yè)方向,所選案例要體現鮮明的專業(yè)特點和教學目的,如關于決策分析問題,對經濟管理方向的學生可以講信貸風險綜合決策問題,對信息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講電站建設問題.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案例,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對學生專業(yè)課的掌握起到促進作用.案例的選擇要有趣味性和代表性,并且能充分體現運籌學的思想方法,如背包問題、七橋問題和報童賣報問題等,學生學習起來饒有興趣,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專業(yè)教師缺乏企業(yè)實踐經驗,學校也缺少統(tǒng)一案例庫和案例教材.這就要求高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度,充分地調動各專業(yè)教師和學生、各企事業(yè)單位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地挖掘相關案例資源,建立和完善案例庫.
2結合現代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授課的方式上除了單純的板書教學,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日趨成為常態(tài).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等不同的方式來展現運籌學的內涵,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水平.不再受版面限制的高效率的電子板書,課程信息量更大,而且教師可以根據授課需要,隨時將需要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更好地理清問題脈絡.強大的圖形和動畫功能也是多媒體教學中的一個著重點.如講授運籌學中圖解法時,利用動畫演示搜尋最優(yōu)點的整個過程,學生會感到更清晰生動.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各種數學軟件,如Mathematics,Matlab,Lindo等,進行數值模擬和驗證結果,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模型和算法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提高學生的運籌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要精心挑選簡單、直觀和生活化的案例,除了圖片和動畫外,必要時還可利用超文本技術鏈接視頻和計算機互聯網絡等,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通過讓學生分析一些有專業(yè)背景的、綜合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案例,達到增強學生應用意識,掌握應用方法的目的.如在講授曲線擬合這種抽象的近似方法時,可以將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云對應的曲線作為研究對象,除了演示曲線擬合的近似動畫,還可以鏈接一段原子彈爆炸的視頻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從動畫和影像演示中,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既抽象又枯燥的概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關鍵.想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最迫切的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應對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的關系有正確的認識,真正實現師生地位的角色轉換,使案例教學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此外,教師應該而且必須精通運籌學以及相關課程的基本內容,了解與運籌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和前沿問題,這樣才能夠挖掘生動的教學案例,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靈活地處理學生在案例分析和討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創(chuàng)新案例教學的方法.只有建設一流的運籌學教師團隊,才能保證運籌學案例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滿足教育和教學的需要.
4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形成科學評價機制
教師可利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把物理化學中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的知識,巧用生活中的實例,言簡意賅解決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吸引學生聽課時的注意力。如,講稀溶液依數性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冬季下雪時,城市道路路政人員在路面撒食鹽?學生討論歸納,是應用依數性的凝固點降低原理。醫(yī)院輸液用生理鹽水濃度0.9%,葡萄糖注射液濃度5%,高于或低于這個濃度是否可以?會出現什么癥狀?最后用滲透壓原理說明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注射液,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和血漿正常滲透壓維持平衡而配制的等滲溶液。
2充分使用標準簡潔普通話教學,增強師生互動
少數民族學生多數漢語基礎差,聽課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顧及這些民族學生,授課中要控制好合適的語速。少數民族學生先把漢語轉化為自己的民族語言再進行思維和分析。理解記憶需要一個過程,用標準普通話講授,授課內容深入淺出,避免個人的方言,避免冗長的句子和生僻詞語,以及文言文和歇后語。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理解,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吃透教材,掌握知識點。另外,在講授臨界狀態(tài)時,CO2臨界溫度與壓力對應關系,即P-V圖,讓學生提前預習,課上師生互換角色,少數民族學生充當“小老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促進物理化學專業(yè)課的學習,同時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言表達能力,增加其鍛煉機會。
3綜合利用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不高,教學過程中,完全依賴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學生會覺得是在“看電影”過眼煙云,熱力學公式特別多,公式推導這個環(huán)節(jié),切不可圖省時省力,離開傳統(tǒng)的板書演示。一定要在黑板上認認真真地詳細推導和講解,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思度,掌握推導的技巧和技能。當講授Bi-Cd相圖,用步冷曲線繪制相圖時,用動畫flash將課本中的文字和簡單的插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視聽語言展現在學生面前,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采用“精講多練”,注重講授習題的解題方法
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學課上講的能聽懂,課后看書也能看懂,就是做題時不知從何下手”,或者,不知該用哪一個公式合適。解題時學生缺乏靈活應變能力,原來題目上稍微改動一些條件、更改一下數據順序,學生就束手無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備課時準備些有針對性選擇題、判斷題,課上教師講授完新課,及時讓學生練習,加強對概念,定律的理解。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這些題必須記筆記。在做作業(yè)之前,多舉各種類型的例題,讓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yè),學生若抄襲作業(yè)一次,從平時成績中減去3分。利用課外時間專門給學生安排習題課和輔導課,并詳細分析講解作業(yè)習題。在講解化學平衡習題時,給學生講清楚,在解題以前首先必須對題目進行仔細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驟是:寫出正確的化學反應式,并配平;寫出反應物或產物的起始濃度或壓力;找出反應物或產物的平衡濃度或壓力;寫出化學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
5注重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一、充分認識在實驗教學中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意義
1、開發(fā)學生智力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
我們教育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智育即包括化學實驗知識技能的傳授,又包括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有人認為智育就是傳授知識,這顯然是把“智”當作“知”來理解了,這是不全面的。人無知識不行,但光有知識沒有智慧更不行,有了知識不會用,知識就是僵死的東西。有了知識又有了智慧,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把實驗知識、技能轉化為實踐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因此,實驗教學中須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2、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科技人才的基本措施
近幾十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反映科技成果的科學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由于新的知識層出不窮,學生畢業(yè)后必然會遇到他們所不熟悉的新科學應用技術、新的發(fā)現、新的成果,那時,他們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去弄懂、掌握、應用它們。因此,只有認真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才能使學生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化學實驗教學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化學實驗這門課程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進行論證,使理性認識轉化為感性認識,并在感性認識過程中,通過實驗技能知識的積累和獨立思考,不斷豐富觀察力、想象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開發(fā)。例如,在乙醇制備乙醚的實驗中,學生已知副產物有乙烯生成,但副產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發(fā)現得知:反應首先是乙醇與濃硫酸作用,生成硫酸二乙酯,反應伴有放熱。然后乙醇進一步與硫酸二乙酯在加熱條件下作用生成乙醚,但如果反應時溫度過高,則硫酸二乙酯分解生成乙烯,同時伴有碳化副反應現象發(fā)生。
這是學生在掌握乙醇加熱生成乙醚的基礎上,在實驗中通過觀察得出新的理性認識,使其智力得到鍛煉。
二、在實驗教學中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方法
1、要加強“雙基”教學,為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奠定基礎
智力和知識、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一個人對客觀事物一無所知,就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缺乏一定的知識,就會阻礙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因此,要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教師就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從化學實驗這門學科而言,就必須通過課堂理論課的教學,把反映客觀物質本質性的知識,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的理性知識,在實驗中加以檢驗,并對實驗中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達到智力開發(fā)的目的。要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講練結合。所謂“精講”就是畫龍點睛地把實驗的重點、難點和實驗成敗的關鍵講清楚?!熬殹本褪歉鶕虒W目的,精心安排設計各種實驗內容,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2、堅持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為開發(fā)學生智力創(chuàng)造條件
智力的開發(fā)與學習知識雖有密切的聯系,但智力的開發(fā)又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對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靈活運用,使理論知識滲透于實驗操作之中,實驗的事實結果又能升華為理論。如果教師是注入式灌輸的,學生就只會死記硬背、照方抓藥、機械的模仿操作,智力就難以開發(fā)。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常會得出一些反常的實驗現象,有的甚至實驗失敗。對此,學生往往會向教師提出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提問,教師應該與學生一道共同分析實驗操作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并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這樣才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深入細致地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驗,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觀察、思維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ofsomegrammaticalproblemsthatarenotsoeasytobeexplainedbyothertheories.(3)Valence
grammaticaltheorycanhelp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teachingofChinesegrammar.
Theaimofthispaperistoillustratethat,inorder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eachingC
hineseasasecondlanguage,languageteachersmustlearnsomegrammaticaltheories.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宜大講語法,更不能大講語法理論,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這不等于說,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可以不關心語法,可以不學習語法理論。事實告訴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懂得
語法,學習掌握一定的語法理論,將大大有助于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舉例來說,語言構造的層次性和
層次分析法是語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老師絕對不能在課堂上給外國學生大談語言構
造的層次性和層次分析法,但是老師自己如果具有一些這方面的理論知識,那么在教學中就能用通俗易懂的
語言較好地分析說明一些外國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的語言現象。請看下面三個例句:
(1)衣服晾干了。
(2)坑兒挖淺了。
(3)頭發(fā)剪短了。
這三個例句從格式上看,都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了”,但它們所表示的意思卻并不相同。例(1
)的意思是,洗了的衣服需要晾干,通過晾曬,達到了晾干的目的。我們不妨把這種意思概括為(A)“預
期目的的實現”。例(2)的意思是,坑兒挖得過于淺了,不合預期的要求。我們不妨把這種意思概括為(
B)“預期目的的偏離”。例(3)則有岐義,既可表示(A)“預期目的的實現”——頭發(fā)長了,需要剪
短,理發(fā)后達到了頭發(fā)剪短的目的;也可以表示(B)“預期目的的偏離”——頭發(fā)剪得過于短了。下面是
類似例(1)的句子:
(甲)杯子洗干凈了。
衣服熨平了。
隊伍排齊了。
關系理順了。
菜刀磨快了。
以上各例具體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預期目的的實現,即都表示(A)意。下面是類似例(2)的句
子:
(乙)衣服買貴了。
雨鞋買大了。
西墻壘矮了。
木板刨厚了。
照片放小了。
以上各例具體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預期目的的偏離,即都表示(B)意。下面是類似例(3)的句
子:
(丙)坑兒挖深了。
照片放大了。
衣服染紅了。
馬路修寬了。
繩子接長了。
以上各例具體意思各不相同,但都既能表示預期目的的實現,也能表示預期目的的偏離,即既能表示(
A)意,也能表示(B)意。上述語言現象,外國學生肯定會感到迷惑不解,他們很自然地會提出這樣的問
題:這些句子格式相同,都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了”,為什么在意義表達上會不一樣?作為一個對外
漢語教學的老師,如果沒有句法構造層次性的觀念和層次分析的知識,將很難回答外國學生提出的上述問題
;相反,如果他有句法構造層次性的觀念和層次分析的知識,就比較容易解釋清楚上面所提出的問題。那就
是這些表面看來相同的句子之所以會表示不同的意義,原因就在于內部詞語組合情況不同。只要對例(1)
—(3)分別稍作層次分析,它們的不同就可以顯出來,請看:
表示A義表示B義
(1)衣服晾干了(2)坑兒挖淺了
——————————
——————
————
(3)頭發(fā)剪短了頭發(fā)剪短了
——————————
——————
————
很明顯,當表示A義時,動詞和形容詞先組合成述補結構,然后那個“動詞+形容詞”的述補結構再與
“了”組合;當表示B義時,則形容詞和后面的“了”先進行組合,然后“形容詞+了”作前面動詞的補語
。
總之,作為一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員,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語法理論和語法分析方法,就能把一些學生感
到困惑的語法現象講深講透,解釋清楚。
二
這里想介紹一種新的語法理論——配價語法理論。其實這種語法理論也并不新了,不過在對外漢語教學
中,似還未運用這種語法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說這種語法理論還是新的。
配價語法,是五十年代由法國語言學家特思尼耶爾(LucienTesniere,亦翻譯為特尼耶爾、泰尼耶爾、
特斯尼埃)提出來的。他于1953年出版的《結構句法概要》(Esquissedunesyntaxestructu-rale)
,就使用了“配價”這一概念;1959年問世的《結構句法基礎》(Elementsdesyntaxestructurale)
則標志著配價語法論的形成。
“價”(法文valence,德文valenz,英文valence/valency,漢語亦稱“配價”“向”)這一術語借自
化學。化學中提出“價”(亦稱“原子價”,或稱“化合價”)的概念為的是說明在分子結構中各元素原子
數目間的比例關系。取氫原子為一價,某種元素的一個原子能和多少個氫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換多少個氫
原子,那么該元素就是多少價。如水分子式(H[,2]O)中一個氧原子總是跟兩個氫原子化合,所以氧
的原子價是二價。當初特思尼耶爾在語法學中引進“價”這個概念,為的是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個名詞
詞組(稱為“行動元”)。動詞的價就決定于它所支配的行動元的數目。動詞可比作帶鉤的原子,它能鉤住
(即支配)幾個行動元,那它就是幾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不能支配任何行動元,那它就是零價動詞(漢語
中的“地震、刮風”就是零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一個行動元,那它就是一價動詞(漢語中的“病
、醉、休息、咳嗽、游泳”等就是一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兩個行動元,那它就是二價動詞(漢語
中的“愛、采、參觀、討論”等就是二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三個行動元,那它就是三價動詞(漢
語中的“給、送、告訴、賠償”等就是三價動詞)。
當初特思尼耶爾只討論動詞的配價問題,現在已經進一步討論形容詞配價問題和名詞的配價問題。先說
形容詞。例如“美麗”(孔雀很美麗),它只能跟一個名詞詞組(孔雀)發(fā)生關聯,所以“美麗”是一價形
容詞;可是“熱情”(她對顧客很熱情),它可以關聯到兩個名詞詞組(“她”和“顧客”),所以“熱情
”是二價形容詞?,F在說名詞。例如“大?!保灰笠欢ㄅc一個名詞詞組發(fā)生關聯,所以它是零價名詞。
親屬稱謂名詞(如“弟弟”),一定要與另一個指人的名詞發(fā)生關聯(某人的弟弟),所以“弟弟”是一價
名詞??墒窍瘛耙庖姟眲t又是一種情況?!耙庖姟币笥袃蓚€名詞詞組與它關聯——一個是持意見者,一個
是意見針對者(如“他對今年考試提意見”“他對今年考試的意見”里的“他”和“今年考試”就是名詞“
意見”所關連的兩個名詞詞組)。所以“意見”是二價名詞。
從世界范圍看,德國在配價語法研究上是最有成就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德國(當時不論是東德
和西德)德語語法學界開始引進配價語法理論,德語語法學者普遍感到,原先語法研究和語法教學中的許多
疑難問題,在運用配價理論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于是在德國的德語語法研究和德語教學中,配價語法理論
的影響日益擴大,出現了研究配價語法的。特別是在對外德語教學,都摒棄了傳統(tǒng)語法學體系,而普遍
采用配價語法理論;另外編寫出版了好幾部有影響的配價詞典;一時間產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配價學者,如
博林克曼(HennigByinkmann)、艾爾本(JohanneErben)、赫爾比希(GerhardHelbig)、邦茨歐(Wilhe
lmBondzio)以及恩格(UlrichEngel)、舒馬赫(HelmutSchumacher)等,以致在國際語言學中有“配價
語法理論產生在法國,發(fā)展在德國”的說法。
在我國,最早引進配價概念的是熙先生。朱先生在1978年發(fā)表的《“的”字結構和判斷句》[
①]一文中第一次運用配價概念解釋了“的”字結構的岐義現象(當時朱先生用的術語是“向”)。但是,
類似配價的觀念,四十年代就有了。1946年,呂叔湘先生在《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
②]一文中,有那么一段話:
細想起來,“施”和“受”本是對待之詞,嚴格說,無“受”也就無“施”,只有“系”。一個具體的
行為必須系屬于事物,或是只系屬于一個事物,或是同時系屬于兩個或三個事物。系屬于兩個或三個事物的
時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別;只系屬于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只覺得這么一個動作和這么一件事物有關系,
施和受的分別根本就不大清楚?!?/p>
呂先生在這段話后加了一個注:
照這里看法,動詞的“及物、不及物”,“自動、他動”,“內動、外動”等名稱皆不甚妥當,因為都
含有“只有受事的一頭有有無之分,凡動詞皆有施事”這樣的觀念。照這里看法,動詞可分“雙系”與“單
系”,雙系的是積極性動詞(activeverb),單系的是中性動詞(neuterverb)。
文中所說的“系”,就大致相當于特思尼耶爾所說的“關聯”(connexion);注中所說的“雙系”與“
單系”就大致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二價”和“一價”(或“單價”)??上蜗壬@個觀念和思想,呂
先生本人和他人在后來都沒有引發(fā),沒有進一步論述和運用,鮮為人知。所以七十年代后,中國有關配價問
題的研究與討論主要是從國外借鑒來的。
配價語法理論引入我國后,就立刻引起了我國語法學界的廣泛興趣和重視。繼熙先生之后,張斌、
吳為章、范曉、廖秋忠、劉丹青、袁毓林、張國憲、譚景春、王玲玲、沈陽和陸儉明等學者先后發(fā)表文章,
或深入探討配價理論,或運用配價理論來觀察、分析一些漢語語法現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
我們從國外引進一種新的語言學理論主要是為了促進漢語的研究與教學。從這十多年來的研究情況看,
配價語法理論在解釋某些漢語語法現象方面確實能提供一種新的分析角度。我認為,配價語法理論對于對外
漢語教學無疑是有幫助的。下面不妨舉些實例來作說明。
漢語語法學界對于“的”字結構已經討論得很多,對于由動詞性詞語加“的”所形成的“的”字結構(
下面記為“VP+的”),以往的語法論著也曾作過如下較為詳細的描寫:
一、“VP+的”指稱V的施事。條件是施事成分不在VP中出現。例如:
做完了的可以走。
去上海的已經走了。
會修理錄音機的就他一個人。
我們這里抽雪茄煙的不多。
送你書的是那位叔叔。
二、“VP+的”指稱V的受事。條件是受事不在VP中出現。例如:
吃的已經準備好了。
他把沒有做好的也拿來了。
我買的是永久牌自行車。
借圖書館的都已經還了。
三、“VP+的”指稱V的與事。條件是與事不在VP中出現,或者與事以第三人稱代詞的形式在VP
中出現。例如:
我送過書的請留下來。
我給他書的叫張三。
你送他們書的都是些什么人?
四、“VP+的”指稱V的工具。這有四種情況:
1.如果VP是“(NP)+V”,以V能帶工具賓語為條件。例如:
抽的是煙斗。(抽煙斗)
我洗的是涼水。(我洗涼水)
他切的是那把刀。(他切那把刀)
2.如果VP是“(NP1)+V+NP2”,以表示工具的NPi能作“(NP1)+V+NP2”
的主語為條件。例如:
(我)切熟肉的是那把刀。
(那把刀(我)切熟肉)
這支筆是(我)畫畫的。
(這支筆(我)畫畫)
我自己做了個舀水的。
(這個瓢(我)舀水)
3.VP是“用(它)來+V+(NP)”(V如果是單音節(jié)動詞,后面一定要帶上NP)。例如:
用(它)來舀水的是那個瓢。
(*用(它)來舀的是那個瓢)
那花生油是用(它)來炸油條的。
(*那花生油是用(它)來炸的)
那鐵錘是用(它)來鍛煉身體的。
(那鐵錘是用(它)來鍛煉的)
4.VP是“V+(NP)+用+的”(V如果是單音節(jié)動詞,后面一定要帶上NP)。例如:
熬藥用的擱在柜子里。
(*熬用的擱在柜子里)
裁衣服用的是那把剪刀。
(*裁用的是那把剪刀)
那種尺是測量地形用的。
(那種尺是測量用的)
五、如果VP是一個單個的動詞,那么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會有岐義。例如“吃的”這個“的”字
結構就有岐義——既可以指施事,如“吃的舉手”;也可以指受事,如“我買了些吃的”。
以上就是在引進配價理論之前一般對由動詞性詞語加“的”構成的“的”字結構的認識。以上認識應該
說是符合語言事實的,然而尚不能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A.有的“VP+的”,如“吃羊肉的”“媽媽做的”等,能作主、賓語,能單獨指稱事物,例如:
吃羊肉的舉手。[作主語,指稱施事]
我吃媽媽做的。[作賓語,指稱受事]
而有的“VP+的”,如“地震的”、“張三參觀展覽會的”,不能作主、賓語,而且不能單獨指稱事
物,例如我們不能說:
*唐山是地震的。[作賓語]
*張三參觀展覽會的是昨天。[作主語]
這種“的”字結構只能作定語,例如:
這里是地震的中心。[作定語]
張三參觀展覽會的時間還沒有定。[作定語]這是為什么?
B.以往的論著已注意到有的“VP+的”有岐義,如“吃的”,可以指稱“吃”的施事(如“吃的舉
手”),也可以指稱“吃”的受事(如“買些吃的”)。但是,不是所有的“VP+的”都有岐義,如“我
給張三的”就沒有岐義,它只能指稱“給”的受事(所給的事物,如“我給張三的是書”)。那么什么情況
下會有岐義,什么情況下不會有岐義呢?
C.當“VP+的”作名詞的定語時,由此而形成的偏正結構,有的其中心語可以省去,有的則不行,
例如:
a.他駕駛的車是奔茨車。
(他駕駛的是奔茨車)
b.他駕駛的技術很好。
(*他駕駛的很好)
a.在河里游泳的孩子是我的兒子。
(在河里游泳的是我的孩子)
b.在河里游泳的時間不能太長。
(*在河里游泳的不能太長)
這又是為什么?
運用配價理論,就能比較好地回答這些問題,而且會解釋得比較清楚而又深刻。要知道,“VP+的”
能不能作主、賓語,“VP+的”會不會產生岐義,這決定于以下兩點:
(一)V的配價數,即V屬于幾價動詞。從配價的角度看,現代漢語里的動詞,可分為四類:
1.不強制要求與某個行動元關聯的,這大多是反映自然現象的動詞,這類動詞我們就稱它為零價動詞
,記為V[0]。例如:
地震、刮風、下雨、下雪……
2.強制要求與一個行動元關聯的,我們把這類動詞稱為一價動詞,記為V[1]。例如:
病、醉、休息、咳嗽、游泳……
3.強制要求與兩個行動元關聯的,我們把這類動詞稱為二價動詞,記為V[2]。例如:
愛、采、參觀、討論、改良……
4.強制要求與三個行動元關聯的,我們把這類動詞稱為三價動詞,記為V[3]。例如:
給、送、告訴、退還、賠償……
(二)V的行動元在VP中出現的個數,即V的行動元在VP中出現幾個。
根據以上(一)、(二)兩點,就能說清楚什么樣的“VP+的”能作主、賓語,什么樣的“VP+的
”不能作主、賓語,只能作定語,什么樣的“VP+的”會有岐義。具體如下:
1.由零價動詞構成的“V[0]+的”,不能單獨用來指稱事物,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強制性行動元。
在語法上,這種“的”字結構(如“地震的”)不能作主、賓語,只能作定語(如“地震的時候”)。
2.由一價動詞構成的“V[1]+的”,能作主、賓語,能單獨用來指稱事物,它所指稱的就是V[
1]所關聯的那個行動元。由于V[1]只能關聯一個行動元,所以這種“的”字結構不會有岐義。例如:
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
“正在游泳的”這個“的”字結構在這里是作主語,指稱“游泳”的施事。這個“的”字結構沒有岐義
。
如果V[1]關聯的行動元在VP中出現,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也就不能再單獨指稱事物,而且這
種“的”字結構在語法上不能作主、賓語,只能作定語。例如:
我們游泳的時間是下午4—5點。
“我們游泳的”在這里是作定語,它不能單獨指稱事物。
3.由二價動詞V[2]所構成的“的”字結構,如果V[2]所關聯的兩個行動元都不在VP中出現
,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可以作主、賓語,可以指稱事物,但有岐義。舉例來說,“參觀”是二價動詞,
它關聯兩個行動元,一個是“參觀”的施事,一個是“參觀”的受事。在“參觀的”這個“的”字結構里,
“參觀”所關聯的兩個行動元一個也沒有出現。因此,“參觀的”可以作作主、賓語,可以指稱事物,會產
生岐義。例如:
參觀的到左邊排隊。
[“參觀的”作主語,指稱施事]
參觀的是工業(yè)展覽會。
[“參觀的”作主語,指稱受事]
如果VP中V[2]所關聯的行動元只出現一個,那么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仍可以作主、賓語,仍
可以單獨指稱事物(指稱另一個行動元),但不會有岐義。例如:
參觀展覽會的是北大學生。[作主語]上例“參觀”關聯的一個行動元(“參觀”的受事“展覽會”)
已在VP中出現,所以“參觀展覽會的”這一“的”字結構就只能指稱另一個行動元(“參觀”的施事),
沒有岐義。再如:
張三參觀的是工業(yè)展覽會。[作主語]
上例“參觀”關聯的一個行動元(“參觀”的施事“張三”)已在VP中出現,所以“張三參觀的”這
一“的”字結構就只能指稱另一個行動元(“參觀”的受事),也沒有岐義。
如果V[2]所關聯的兩個行動元都在VP中出現,那么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就不能單獨指稱事物
,在語法上就不能作主、賓語,只能作定語。試以“張三參觀工業(yè)展覽會的”為例,“參觀”的施事(張三
)和受事(工業(yè)展覽會)都在VP中出現了,所以這個“的”字結構不能單獨指稱事物,不能作主、賓語,
只能作定語(張三參觀工業(yè)展覽會的時候)。
4.由三價動詞V[3]所構成的“的”字結構,如果V[3]所關聯的三個行動元都不在VP中出現
,或者在VP中只出現其中一個行動元,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可以作主、賓語,可以單獨指稱事物,但
是有岐義。這與二價動詞的情況相仿。試以“不給的”(“給”關聯的三個行動元都沒在VP中出現)為例
:
不給的舉手。[作主語,指稱施事]
張經理我是不給的。
[作賓語,指稱與事——張經理]
不給的是英漢詞典。
[作主語,指稱受事——英漢詞典]
再以“我給的”(“給”的施事在VP中出現,另兩個行動元未在VP中出現)為例:
我給的是張經理。
[作主語,指稱與事——張經理]
我給的是些衣服。
[作主語,指稱受事——衣服]
再以“給學校的”(“給”的與事在VP中出現,另兩個行動元未在VP中出現)為例:
給學校的只有周經理一個人。
[作主語,指稱施事——周經理]
給學校的我已經準備好了。
[作主語,指稱受事]
再以“給雞蛋的”(“給”的受事在VP中出現,另兩個行動元未在VP中出現)為例:
給雞蛋的請馬上來把雞蛋領走。
[作主語,指稱與事]
給雞蛋的不是我。
[作主語,指稱施事]
如果VP中出現V[3]關聯的兩個行動元,而由于V[3]能關聯三個論元,所以由此構成的“的”
字結構仍可以作主、賓語,仍可以單獨指稱事物(指稱另一個行動元),但不會有岐義。例如:
我給張三的是雞蛋。
[作主語,指稱受事]
給張三雞蛋的一定是他。
[作主語,指稱施事]
我給雞蛋的就是那個人。
[作主語,指稱與事——那個人]
如果V[3]關聯的三個行動元都在VP中出現,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一般就不能單獨指稱事物,
就不能作主、賓語,只能作定語。例如“我給張三雞蛋的”就不能單獨指稱事物,在語法上就只能作定語,
因為“給”關聯的三個行動元(“給”的施事、與事和受事)
中心語是V的行動元
開車的人開車的
他吃的蘋果他吃的
擴大招生名額的學校擴大招生名額的
群眾擁護的干部群眾擁護的
顯然,用配價理論來觀察說明由動詞性詞語都在VP中出現了。請看:
我給張三雞蛋的時候,老李在場。
上面用了“一般”這個字眼兒,所以要說“一般”,因為有特殊的情況。那就是當與事由第三人稱代詞
表示時,由此構成的“的”字結構雖然關聯的三個行動元都在VP中出現了,但是還是可以作主、賓語,還
是可以指稱事物,不過只限于指稱與事。例如:
我給他雞蛋的是那個人。
現在,說一說為什么當“VP+的”作名詞的定語時,由此形成的偏正結構,有的其中心語可以省去,
有的則不行。這個問題也是用配價理論來解釋比較清楚?,F在我們把由“VP+的”作名詞定語所構成的偏
正結構記為:
VP+的+NP
如果NP是V的一個行動元,即NP是V的一個配價成分,那么這個NP可以省去;如果NP不是V的
一個行動元,即NP不是V的一個配價成分,那么這個NP不可以省去。例如“不游泳的學生”,其中心語
“學生”是動詞“游泳”的行動元(“游泳”的施事),所以那中心語“學生”可以省去。如“不游泳的學
生可以先回去”也可以說成“不游泳的可以先回去”。但是“不游泳的理由”,其中心語“理由”就不能省
去,如“不游泳的理由待會兒告訴你”就不能說成“*不游泳的待會兒告訴你”,原因就在于作為中心語的
“理由”不是動詞“游泳”的行動元。再看下面的實例:
中心語不是V的行動元
開車的技術≠開車的
他吃的時候≠他吃的
擴大招生名額的問題≠擴大招生名額的
群眾擁護的原因≠群眾擁護的
加“的”構成的“的”字結構,就更容易把問題說深說透,也更容易讓人理解。總之,配價理論有助于
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有助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下面再舉一個實例——關于介詞結構“對(于)……”作定語的問題。
由介詞“對(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加“的”后可以作名詞的定語,例如:
對(于)考試的意見
對(于)身體的害處
對(于)祖國的感情
關于介詞結構“對(于)……”帶“的”作定語的問題,以往的語法論著已有所論及,有的已觀察得比
較細。譬如,指出不能修飾單音節(jié)名詞,例如:
*對(于)黑社會的仇(比較:對(于)黑社會的仇恨)
*對(于)家鄉(xiāng)的情(比較:對(于)家鄉(xiāng)的感情)
所修飾的名詞也不能是具體名詞,請看:
*對(于)《紅樓夢》的論文
*對(于)農村情況的影片
雖然作了上述的描寫,而且這種描寫也是正確的,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根據這些描寫,仍然
會說出不合漢語習慣的話來。例如:
*他談了一些對(于)家庭的話題(所修飾的是非單音節(jié)名詞,是抽象名詞)
*他介紹了對(于)外交工作的原則(所修飾的是非單音節(jié)名詞,是抽象名詞)
這是為什么呢?從配價理論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就變得清楚了。
前面說過,名詞也有配價問題。名詞的配價表現為該名詞要求與另外的名詞在語義上構成從屬關系。不
要求與另外的名詞在語義上構成從屬關系,這樣的名詞,我們稱為零價名詞,如“大海、天空、空氣”等;
如果只要求與一個名詞在語義上構成從屬關系,這樣的名詞,我們稱為一價名詞,如“哥哥、弟弟、叔叔、
爸爸、爺爺、姑父”等親屬稱謂名詞,“質量、脾氣、價格”等屬性名詞,“腳、手、鍋蓋、抽屜”等部件
名詞,等等;如果要求與兩個名詞在語義上構成從屬關系,這樣的名詞,我們稱為二價名詞,如“意見、興
趣、態(tài)度、害處”等。還沒有發(fā)現有三價名詞。
最近李小榮運用配價語法理論很好地考察、研究了介詞結構“對于……”作定語的情況。她不僅正確地
指出了能受介詞結構“對(于)……”(加“的”)修飾的名詞只限于二價名詞,而且對能受介詞結構“對
于……”修飾的二價名詞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分類。她分了以下幾類:[③]
1.情感、態(tài)度類,如“感情、興趣、信心、靈感、感覺、反應、戒心、敵意、熱情、好感、態(tài)度”等
。
2.見解、論點類,如“看法、見解、偏見、結論、印象、意見、感想、觀點、說法”等。
3.作用、效果類,如“作用、效果、意義、責任、吸引力、解釋力、洞察力、好處、害處、益處”等
。
4.方針、政策類,如“方針、政策”。
下面試以“情感、態(tài)度類”名詞受介詞結構“對(于)……”(帶“的”)修飾的情況為例,說明這類
名詞確實都屬于二價名詞。
“情感、態(tài)度類”名詞,都是表示人或感情動物對人或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的。它們的兩個配項分別是“
情感、態(tài)度的持有者”和“情感、態(tài)度所針對者”。介詞結構“對(于)……”(帶“的”)修飾這類名詞
時,介詞“對(于)”的作用就在于引出“情感、態(tài)度所針對者”。例如:
(1)(他們)對(于)祖國的感情
(2)(人們)對(于)旅游的興趣
(3)(人們)對(于)弱者的同情心
(4)(他)對(于)藝術的靈感
(5)(群眾)對(于)這件事的反應
例(1)名詞“感情”就有兩個配項,一個是感情的持有者“他們”,另一個是感情所針對者“祖國”
。介詞“對(于)”就引出感情所針對者“祖國”。余者類推。
有時,介詞結構“對(于)……”帶“的”出現在名詞前所形成的結構會有岐義,例如:“對校長的意
見”,就可以有A、B兩種理解:
A.對校長的意見
12
1—2“定—中”偏正結構
B.對校長的意見
12
1—2介詞結構
很清楚,A和B內部層次構造不同,意思當然也不一樣。這種岐義現象也是用配價語法理論來解釋才比
較清楚而深刻。那就是當介詞“對(于)”的賓語成分在語義上可以任意地理解為“的”字后面的那個二價
名詞的任何一個配項時,那么整個結構就會有岐義。
顯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當給學生講授介詞結構“對(于)……”(帶“的”)作定語的問題時,如
果能注入配價的思想,肯定有助于外國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介詞結構“對(于)……”(帶“的”)作
定語的用法。
下面再舉一個實例——關于能受介詞結構“對……”修飾的形容詞。
形容詞能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例如:
對顧客很熱情|對學生很嚴|對這一帶很熟|對工作很負責
關于這一點,有關論著早就談到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詞都能夠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
如果不是,那么哪些形容詞能夠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能受介詞結構“對……”修飾的形容詞有什
么特點?這種形容詞的語義配項是怎么樣的?這很值得探究。
不是所有的形容詞都能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的,像“大、紅、深、漂亮、干凈、聰明”等等,
都不能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例如我們絕不說:
*對這個蘋果大|*對這件衣服很漂亮|*他對計算機很聰明
那么什么樣的形容詞能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呢?引入配價理論能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上面說過,形容詞也有配價問題。在語義上要求必須有一個配項與之配搭的形容詞,我們稱之為一價形
容詞;在語義上要求必須有兩個配項與之配搭的形容詞,我們就稱之為二價形容詞。我們看到,能受介詞結
構“對……”修飾的正是二價形容詞。上面所說的“大、紅、深、漂亮、干凈、聰明”等,之所以不能受介
詞結構“對……”的修飾,就因為這些形容詞都是一價形容詞;而前面舉的“對顧客很熱情|對學生很嚴|
對這一帶很熟|對工作很負責”這些實例里的形容詞“熱情、嚴、熟、負責”都是二價形容詞。
如果設A[2]為二價形容詞,設X和Y為二價形容詞所配搭的兩個配項,那么二價形容詞的語義配置
式可表示如下:
A[2]
XY
或表示為:
A[2](X,Y)
對二價形容詞來說,X是主體,Y是對象,因此二價形容詞的基本語義表述式為:[④]
A[2][某人/某事/某物對某人/某事/某物]
能受介詞結構“對……”修飾的二價形容詞,根據其具體意義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A[2]1情感態(tài)度類,如:“氣憤、恐懼、麻木、生氣、友好、熱情、友善、熱心、冷淡、客氣
……”。例如:
大家對腐敗現象很氣憤
他對什么事情都很麻木
他們對我們很友好
張三對人很熱情
那狼狗對她特別友善
老板對他很客氣
2.A[2]2經驗認知類,如:“內行、在行、精、精通、熟、熟悉……”。例如:
他對炒股票很內行
張三對修摩托車最在行了
他對電視機很精(通)
李老頭對這條山路很熟(悉)
3.A[2]3有用無益類,如:“有用、有害、有利、有益、無用、無益……”。例如:
這個人對我們有用
抽煙對身體有害
形勢對我們有利
有的形容詞能表示多種意思,它的價也會因意義不同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作為形容詞“熟”,起碼
有三個意義:[⑤]
(1)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如:“西瓜已經熟了?!?/p>
(2)(食物)加熱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如:“飯熟了。”
(3)因常見常用而知道得很清楚。如:“這條路我很熟?!?/p>
義項(1)、(2)的“熟”在語義上都只跟一個配項發(fā)生聯系,所以都屬于一價形容詞;而義項(3
)的“熟”在語義上就要求有兩個配項與它聯系,所以它是二價形容詞。因為它是二價形容詞,所以它可以
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例如:
他對這一帶地形很熟
他對這條山路很熟
而義項(1)、(2)的“熟”就不能受介詞結構“對……”的修飾。
很清楚,如果我們具備配價語法理論的知識,能運用配價語法理論的分析思路來說明形容詞受介詞結構
“對……”修飾的情況,也無疑有助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四
最后,我還想重復一下文章開頭所說的話,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宜大講語法,更不能大講語法理論,
但是,這不等于說,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可以不關心語法,可以不學習語法理論。事實告訴我們,對外
漢語教學的老師懂得語法,學習掌握一定的語法理論,將大大有助于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我認為,配
價語法理論就很值得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學習、了解,這種語法理論會幫你進一步打開思路,幫助你解
釋一些其他語法理論所難以解釋或難以說清楚的語法現象。
附注:
①載《中國語文》1978年第1、2期;又見熙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
0年。
②見《漢語語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6年,北京。
③參見李小榮《從配價角度考察介詞結構“對于……”作定語的情況》,見《配價理論與漢語配價語法
研究》(即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④參見張國憲《論雙價形容詞》,見沈陽、鄭定歐主編《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
⑤據《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參考文獻:
特思尼耶爾(1988)結構句法基礎,胡明揚、方德義譯、選評,見胡明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馮志偉(1983)特思尼耶爾的從屬關系語法,載《國外語言學》第1期。
韓萬衡(1992)德語配價句法,商務印書館。
熙(1978)“的”字結構和判斷句,載《中國語文》第1期、第2期;又見《現代漢語語法研
究》,商務印書館,1980。
文煉、袁杰(1990)談談動詞的“向”,見《漢語論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吳為章(1)(1982)單向動詞及其句型,載《中國語文》第5期。
(2)(1993)動詞的“向”札記,載《中國語文》第3期。
廖秋忠(1984)現代漢語中動詞的支配成分的省略,載《中國語文》第4期。
范曉(1991)動詞的“價”分類,見《語法研究和探索》(五),語文出版社。
陸儉明(1)(1990)“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載《漢語學習》第1期。
(2)(1991)現代漢語不及物動詞之管見,見《語法研究和探索》(五),語文出版社。
袁毓林(1)(1993)準雙向動詞研究,見《現代漢語祈使句研究》附錄,北京大學出版社。
(2)(1992)現代漢語名詞的配價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
譚景春(1992)雙向和多指形容詞及相關的句法關系,載《中國語文》第2期。
劉丹青(1987)形名同現及形容詞的向,載《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
張國憲(1995)論雙價形容詞,間沈陽、鄭定歐主編《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
沈陽(1994)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李小榮從配價角度考察介詞結構“對于……”作定語的情況,見《配價理論與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即
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沈陽、鄭定歐(1995)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就要明確教學目標。第一,知識目標。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本課程理論知識,明確知識理論原理與應用原理,熟悉課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第二,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具備獨立操作實驗實訓課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大型項目,對相關知識運用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能提出創(chuàng)新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第三,情感目標。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能積極參與各項創(chuàng)新活動,最終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2教學方法的選擇
理論、實踐和創(chuàng)新結合的教學方法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設計三個方面的學習的緊密結合來設計。
2.1理論教學方法
理論知識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研究的基礎,是實踐和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基礎,主要以講授法為最佳。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捎糜趥魇谛轮R,也可用于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進行”。講授法并不是意味著老師講,學生聽這一簡單的行為活動。言語的理解是一系列積極的、在經驗知識指導下的操作活動。在講授法的條件下,學生不是消極的接受知識,而是對教師語言的分析、理解和存儲的整體的過程。綜合看來,講授法具有在短時間內提供給學生大量知識的優(yōu)點,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在《教育大辭典》中解釋: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工程測繪、社會調查等。旨在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養(yǎng)成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獨立工作能力。各類型高等教育共有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實驗、實習、工程訓練、實訓、課程設計等。實踐并不是理論教學的簡單的延伸,而是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所學理論課知識得到感性的認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2.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創(chuàng)新教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使學生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就是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滲透到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貫串在整個培養(yǎng)過程當中。
2.4理論、實踐和創(chuàng)新結合的教學方法
理論、實踐和創(chuàng)新結合的教學方法把三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教學過程中各占一定的比例,不否定傳統(tǒng)的講授法和實驗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添加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調節(jié)。
2.4.1案例讓學生找
教師將理論知識的應用案例布置給學生,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舉出合適案例。首先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才能找到合適的案例。其次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最后,由于所占的角度不同,同學的講解更容易理解的掌握,同時促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
2.4.2疑問讓學生答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問,教師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并在總結答案的過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問題,再通過進一步的查找資料和相互討論得到綜合性的結果。通過這種方法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2.4.3鼓勵學生提出創(chuàng)新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
鼓勵學生依靠所學知識進行擴展,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理解,在課本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創(chuàng)新知識的演講與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并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思考、參與教學的樂趣;對學生的想法與創(chuàng)作進行記錄備案,給學生獎勵。通過這樣微小的積累過程,可能剛開始學生并不能提出多么有創(chuàng)意的制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了創(chuàng)新思維之后,就后收到很大的效果,使課堂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課堂教學方法不再單一,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3教學過程的實施
首先,教師必須熟悉課程知識和相關行業(yè)知識,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掌握本學科需要的知識,對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提出指導意見,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給予評價和提出修改方案;對學生有耐心,課上講解,課下交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溝通,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研究能給予正確建議;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生一起研究探討相關知識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第二,學生不再是傾聽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課堂上積極思考,課下查找相關資料、討論總結所學內容,搜尋相關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大膽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見解,并經過實踐發(fā)明創(chuàng)新。第三,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評估體系。調整理以往考核比例,改為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創(chuàng)新成績三部分考核的模式。理論考核仍以期末考試為考核形式;實踐成績根據學生平時的實踐過程表現給予打分,成績由教師、學生代表和學生本人三部分取平均值,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能力;創(chuàng)新成績由班級組的評估小組依據學生在課堂及課下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創(chuàng)新作品打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形成規(guī)范的實踐過程和創(chuàng)新設計的歸檔材料,以便作為考核依據和今后學生學習和借鑒的依據。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更加認真去研究和實踐,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標準。
4結論
首先,法律人應當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捍衛(wèi)者。法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法律人是把公平正義踐行到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者,法律人自身信仰中的公平正義觀念是老百姓得以信任法律和國家的最有效途徑。作為有良知的法學研究者,未來的法學家、法官、檢察官、律師或是立法專家,都應當是是時代良心的體現者。法律人肩負著為國家行法治、為人民爭權力、為社會求正義、為萬世開太平的重任,為我國法治進程的推進添磚加瓦是法律人的職責所在。法律人不是江湖義士,不是劫富濟貧的俠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是法律人必須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做到既不畏權貴,又不同情心泛濫,凡事不先入為主,不主觀臆定,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盡量做到不偏不倚,不驕不縱才是法律人應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其次,法律人應該是法律的忠實踐行者。法律作為國家懲惡揚善、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促進國家繁榮發(fā)展的有效工具,只有法律人嚴格遵守法律,堅持依法行事,運用其在法學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價值觀、善惡觀和是非觀來指導自身實踐,才能正確辨別孰是孰非,也才能將法律的初衷良好地踐行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轉型期,讓法律成為人民的信仰還有待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讓人民相信法律、相信司法工作者、相信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于法律人是否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去解決人民面臨的每一個需要法律人去解決的矛盾。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法治中國的生存發(fā)展之道還有待時間來做進一步的磨合,法律人所能追求的就是盡量做到讓每一個決定都有理有據,讓每一條建議都于情于理能夠被法律和當事人所接納。最后,法律人應該是有著獨立思維能力的個人。
法律文字的存在是幫助法律人進行是非判斷和解決糾紛所能依據的相對客觀的標準,法律人應當堅守自己的法律尊嚴,做到能夠對每一個事件進行獨立判斷。法律人還應該對自己有著正確的定位,并且能夠堅持捍衛(wèi)法律尊嚴和保有不被收買的決心和信念。輿論監(jiān)督作為社會監(jiān)督的方式之一在司法活動中有著其獨特的影響力,法律工作者應當運用其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法律職業(yè)倫理觀去引導輿論方向,不讓輿論的聲音左右自己對事件的定位。我們國家有著同情弱者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法律也并非不保護弱者,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客觀事實和證據是法律人判斷事件和作出決定的最主要依據,主觀上的同情心和善良不能夠成為支撐法律人做出抉擇的重要支撐點。
二、法學教育在法律人職業(yè)倫理培養(yǎng)中的地位
先生著有《法律教育》一書,提出法律人應當具備三中素質:一為法律道德,一為法律知識,一為社會常識。真正能夠長治久安的穩(wěn)定社會是法律職業(yè)化程度較高的社會。因此,要把法律職業(yè)和法律從業(yè)人員看得比一般職業(yè)和一般從業(yè)人員更為重要、更為崇高、在職業(yè)準入和認知要求上也更為嚴格的職業(yè)。①以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人”為宗旨的法學教育,承載著塑造法律人思維模式和教會法律人研習法律文字的重大責任,在法治社會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地位日益凸顯。
首先,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yè)倫理形成的基礎。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yè)生涯的終身伴侶,接受了什么樣的法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一個人能夠有著怎樣的職業(yè)生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校給老師和同學提供交流的空間,老師影響學生于有形和無形之中。法律人職業(yè)倫理未必以單獨的一門課進行教授,但是從走進大學校門開始,同學們通過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以及對于各種耳濡目染之學校和老師的行事作風,再加之閱讀學校提供的各類相關書籍,便慢慢形成了一種思考習慣,當這種思考習慣根植于內心,也便成了法律人職業(yè)倫理觀形成的要素之一。法學教育還是法律人從學校走進法律界的一座橋梁,法律人走得穩(wěn)不穩(wěn),不僅要看法律人行的正不正,還要看橋梁結實不結實。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支撐每一位法律人走好自己職業(yè)生涯路的堅實后盾,所以法學教育作為法律人打基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著其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其次,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yè)倫理觀得以長期維系的有效保障。從1999年我國《憲法》納入了“依法治國”的理念到現在對法制中國的倡導,我國的法治進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推進。但是,各類司法腐敗現象依然存在,人民大眾對司法的信任仍然有待加強。我們不得不反思,社會大染缸為何一步步改變甚至腐蝕了一個個純潔的法律職業(yè)者處于經濟高度增長而社會生活劇變期的中國,又是如此急迫地需要法學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給。法學家、法官、檢察官與律師等法律職業(yè)人自當擔負起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對于形形的“以權壓法”、“以錢誘法”和“以情融法”引致的各種司法腐敗,知法懂法所以更熟知法律漏洞卻目無王法的律師、濫用司法權污蔑司法權威的法官和檢察官是不能以法制不健全而推卸責任的。這些現象的發(fā)生,歸根結底是法律人職業(yè)倫理的缺失,而最能夠填補這個缺失的恰恰是我們的法學教育。②倘若法學教育能夠培養(yǎng)法律人把法律職業(yè)倫理視為自己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習慣性出發(fā)點,并時時刻刻用自己習得的法律職業(yè)倫理觀指導和約束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那么法律職業(yè)隊伍被老百姓所信任的程度就會越高,法制中國的建設也將會邁上更高的臺階。而法律職業(yè)倫理的觀念形成以后能夠得以長期維系的保障便是在法律人職業(yè)生涯中的每一個階段加以鞏固和強化。法學教育對法律人職業(yè)倫理的培養(yǎng)應該是伴隨著法律人一生的教育,學校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跟隨者法律人職業(yè)生涯的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也是讓法律人曾經堅定的法律職業(yè)倫理觀在踏入社會和工作崗位以后還能夠得以長期維系的重要保障。最后,法學教育是完善和發(fā)展法律人職業(yè)倫理的外在動力。
法律職業(yè)倫理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經養(yǎng)成就萬世不變的。知識的更新、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都要求我們無論是專業(yè)知識還是專業(yè)素養(yǎng)都能夠與時俱進、揚長避短,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法學教育是法律人形成法律思維的先導,亦是鼓勵和教會法律人推陳出新的先師。人們的倫理觀念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改變,法律人在固守公平正義的底線的同時,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接受時代的進步。法學教育不僅為法律專業(yè)學生或是法律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也在此氛圍下激勵著他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巧,時刻進行教育與自我教育,給予了他們一股強大的成長推動力。
法制中國的建設促進著法律的變革,而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在在實踐中得以良好運用,還得靠法律人來踐行。法律人的閱讀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此時便能夠得以體現,而保證法律人能夠正確把握立法目的和宗旨的關鍵不僅在于法律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功底,還在于法律人接受了何種教育以及內心秉承著何種理念去解讀。在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缺失的狀態(tài)下,法律從業(yè)人員又會秉承什么樣的處理原則或是運用哪一條相關法律原則來加以解釋和運用到具體情況中也要求法律人有著良好的法律職業(yè)倫理去駕馭,這一切也離不開法學教育的跟進和督促。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yè)倫理養(yǎng)成、維系和得以發(fā)展的護航者和引路人,沒有良好的法學教育,法律人職業(yè)倫理就容易缺失,法治中國的建設步伐就會變得尤為緩慢。法學教育在培養(yǎng)法律人職業(yè)倫理方面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法學教育對法律人職業(yè)倫理的培養(yǎng),進而能夠向國家和社會輸送一批批有法律道德、有法律知識和有社會常識的法律精英。法學教育推動著法律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培養(yǎng)了適應時展和符合法制中國建設之需的具備良好法律職業(yè)倫理的法律職業(yè)隊伍。
三、法學教育在法律人職業(yè)倫理培養(yǎng)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法律人的職業(yè)倫理是法律人走入法律行業(yè)從事各類法律活動的思想基礎,其形成和發(fā)展都有賴于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法學教育承擔著為凈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培養(yǎng)一批批有著較高職業(yè)倫理的高素質法律職業(yè)隊伍的歷史責任,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塑造法律人的法律思維、強化法律人專業(yè)知識和提升法律人的法律職業(yè)技能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首先,法學教育能夠培養(yǎng)法律專業(yè)學生較為職業(yè)的法律思維法律職業(yè)隊伍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嚴密的思維和緊密的邏輯是法律人必備的專業(yè)素質。公平正義是法律人必須始終恪守的思想理念,而法學教育正是教會法律人思考和運用法律的一種及其重要的方式。法理學、法制史和憲法學課程的開設從法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演進過程到法律的制定修改過程,再到對以往法律制度和現存法律制度的思辨和運用上都授予了法律專業(yè)學生一個法學領域內應有的法律思維模式系統(tǒng)圖。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法理學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法律的入門知識,塑造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學世界觀,培養(yǎng)了他們對于人類社會法律生活的哲學態(tài)度。同時,通過法的基礎理論、法的基本范疇和方法的研習,塑造了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及相關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這門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了解了每一個法律條文背后的歷史推動力和社會進步所需要做出的各種相應改變,幫助學生從歷史的淵源上去尋求每一個法律部門和每一個法律條文的存在價值和發(fā)展方向。憲法規(guī)定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通過對憲法的學習和對憲法學的研究,學生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國家法治發(fā)展的狀況和需要完成的目標,進而學會思索為推進我國法治進程而需要進行的努力。
法律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借以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法學教育是幫助學生以最快速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走進法學的大門的首要選擇方式。通過對法制史、法理學和憲法學的學習,學生更容易明白法之“平之如水”的內涵和堅持公平正義的意義。法學教育對培養(yǎng)法律人職業(yè)倫理的重大作用之一便體現在幫助法律專業(yè)學生塑造職業(yè)的法律思維,從而讓公平正義的理念深入每一名法律專業(yè)學生的內心。其次,法學教育能夠強化法律人的專業(yè)知識法學是一門專業(yè)性極強的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唯有經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才能在實踐中很好地幫助國家和人民解決具體矛盾和問題。法學教育在我國分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階段,大多數有法律教育資格的學校在本科教育階段都為法律專業(yè)學生開設了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等基礎性的法律部門的課程。法學教育不只是教會了法律專業(yè)學生研讀法律文字的能力,而且?guī)椭蓪I(yè)學生了解了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融會貫通加以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的法律功底和強化了法律專業(yè)學生將所學專業(yè)知識深入和細化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而研究生階段大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于法學本科的同學進行有方向有目的的疏導教育,讓學生在自己所報考專業(yè)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自己所學專業(yè),從而在所學專業(yè)知識的研究層面和實踐層面上都顯得更為專業(yè)和更具效率。此外,法學亦是學生形成是非觀、善惡觀和價值觀的一個客觀參考標準,法學教育在幫助法學專業(yè)學生深入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法律人職業(yè)倫理形成和發(fā)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源泉之一。最后,法學教育能夠提升法律人的職業(yè)技能法學教育向社會輸送著具備各種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律師、法官、檢察官、仲裁員等等的法律職業(yè)人才。
唯有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的法律人才能勝任國家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即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解決人民生活中的糾紛和矛盾。法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向學生傳授法律系統(tǒng)知識、原理和制度,也在于提高學生的職業(yè)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嚴謹的法律思維,更在于提升法律人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和技巧。法學教育活動中的模擬法庭的建設幫助學生提升了自己運用專業(yè)知識和運用法律邏輯和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讓還沒有資格走進法律行業(yè)的法學專業(yè)學生也有機會體驗作為一名真正法律人的感覺。一切以法律為依據,模擬各種角色來處理具體案件的教學形式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就培養(yǎng)了一定的思維直覺、思考模式和處理方式,并且能夠得到資深老師的點評和意見,具備這些一定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學生踏入社會就一定不會是只會紙上談兵而無法獨立工作能力的初生牛犢。此外,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所在城市處理的各類公開審理案件的旁聽也讓法律專業(yè)學生對日后自己即將從事的行業(yè)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旁觀者到日后的參與者,學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在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思考,也對法律專業(yè)學生今后走入法律相關行業(yè)奠定了一定的職業(yè)基礎。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