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復習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歷史教學;復習策略;中考
中考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學生日后的生活有重大影響,初中歷史作為一個重要科目,對它的復習也愈加重視。而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應有的效果,提高復習效率,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一、基礎知識強化
1.初中歷史考查范圍廣,知識面全,如果知識只是敷于表面,答起題來是無法做到得心應手的,這就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強化訓練,進行強化記憶,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對整體知識有一個知識架構,這樣答題才能做到得心應手。例如,《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這一節當中,我們不但可以了解原始的幾種人類的名稱、生活處所等,還相應地會了解原始文明的幾個發祥地。這些知識相互關聯,考試極易一起考查,因此,要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
2.要加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注意中外歷史事件的異同,進行比較和歸納,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較,歸納知識點,進行強化記憶,從而達到強化知識點的目的,這對于日后答題有很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知識點記憶的主次性,加強重點知識的記憶,對次要知識點不必浪費太多時間,改革是熱點和重點,需要對各大改革進行強化記憶,并加以區分,注重它們之間的聯系,提高復習效率。初中歷史的學習關鍵在于抓住歷史事件的整個體系,將之變成自己的知識網絡,這樣不但利于記憶,也利于分清主次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答題網絡和方式。
二、答題技巧強化
1.答題要注重各個知識點的聯系,答題要全面,切忌片面。多進行實戰訓練,提高思維敏捷度、答題速度和答題準確性。一個好的題目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聯合,在審題的過程中,如果僅僅片面地切入,著重一個方面,不能全方面解答問題,導致考生失分。
2.提高表達能力,答題緊扣題義,條理清晰,突出要點,言簡意賅,要點齊全,切忌思維混亂,離題萬里,不扣題義。筆試考查的不光是知識,也考驗的是答題人的表達能力,例如,同樣是知道題目的解題方式,但是在組織答案時,出現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的現象,閱卷人就會減少給分。
3.注重答題規范性和條理性,思路清晰,要點明確,語言準確,邏輯嚴謹。還要注重卷面整潔度,做到序號化,使要點一目了然,從而提高卷面書寫分。在中考中,答題的規范和書寫的整潔和條理是獲得分數的關鍵。例如,在考試當中,往往會出現考試的成績和自己預想的成績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是題目本身學生不會,而有可能是因為不規范的答題或者是卷面的不整潔,閱卷人不能準確地找到答案導致的考試分數低。這是考試中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
三、“三限”的復習策略
1.限時,提高答題效率。中學的歷史具有復習的知識點多、線多、面寬的特點。中考中歷史考試的難度也在逐年的攀升,因此,這就要求學生提高注意力,按照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試卷的試題,也就是實際作戰能力的高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僅是在考試時提高做題的效率,也要求我們能夠在平時嚴格要求,進行“實戰演練”,把平時的練習當做是重要的考試,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敏捷性。
2.限地,提高心理素質。在往年的中學歷史考試當中,因為怯場導致考試失利的現象層出不窮。因此,良好的應試心理素質也是取得良好成績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個方式:考前要進行限時訓練,做到不同桌,單人單座的方式,這樣無形當中普通的教室就會出現一種考場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當中,學生逐漸克服了緊張心理,為考試打下了基礎。
3.限字數,提高表達能力?,F代化的考試出現了很多的要求,對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學生要注意條理清晰、言簡意賅、要點突出。但是往往學生的答題一味地羅列史實,不得要領。這樣在日常的教學或者是考試的過程中,可以限定答題字數,做到史論結合,要點清晰。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初中的歷史教學要注重改革。在初中的歷史考查當中,學生要想取得一個良好的考試成績,在考前的知識積累過程中,要由點到面地全面學習,加強學習體系的建立??荚嚨倪^程中,克服緊張的情緒,提高答題的效率和準確性,為中考的歷史考試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許扣鎖.初中歷史結課形式簡談[J].中學教學參考,2014(04).
[2]樊雪飛.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
【關鍵詞】中考歷史 解題效果 試題特點
在新課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試的形式出現,因此中考歷史復習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便是:明明已經在課堂上將知識講得一清二楚了,為何學生一考起來還是一塌糊涂?實際上,知識的講授和書面的考試,既相互關聯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書面考試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中考歷史復習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系統方法。
一、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從初中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七八年級的歷史教學主要是打好學生的基礎,而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將會面臨一個重要的新任務,那就是引導學生將初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這種整合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能夠使學生對初中歷史形成一種整體觀感,對歷史有著一種宏觀的感知;第二,它能夠幫助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題目,畢竟中考的歷史題目往往是建立在綜合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的。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九年級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綜合歸納能力。教師在整體把握初中歷史知識的前提下,應用心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知識點進行精華式的概括,從而為初中歷史知識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系統。
當教師完成了對知識的整合之后,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示范如何對知識進行總結,例如將、第二次、、等歷史事例放在一起進行歸納和比較,這樣既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也可以增進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題過程中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其次,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歸納知識點的方法,如時間線索法、比較法、相似歸納法等,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具體地感知如何進行歸納。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在日常的教學上習慣性地要求學生對某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讓學生在頻繁性的實踐中真正增強自身的總結能力,并且將這種知識歸納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只有這樣,九年級的學生才能具備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整體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種習題中應對自如。
二、讓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技巧
中考的歷史題目并不完全是知識的考核,其中還包括著各式各樣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之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題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歷史題目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以選擇或填空形式出現的客觀題,二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的主觀題。在歷史客觀題方面,教師主要應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排除能力。在歷史材料題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尋找能力以及書寫能力。
在確定這些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出初中歷史的答題技巧。在處理歷史選擇題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將兩個不符合的答案進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兩個答案中權衡哪個更加接近題意。也可以教會學生掌握聯系法,即根據題干在選項中選擇最具有聯系的答案。在處理歷史材料題時,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堂上訓練學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細閱讀并且認真理解完題目后再閱讀原材料;第二,劃出材料關鍵句,圈出問題關鍵詞;第三,根據問題找出答案所在的區域;第四,根據材料的內容分條列點進行作答。這種“四步走”的答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多讓學生進行實戰演練,在“真槍實彈”中讓學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步驟和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戰演練的結果,為學生指出不足之處,并且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答題的技巧。
三、增強答題的心理素質
當學生提高了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題的技巧之后,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復習中還應重視另一點,那就是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實踐證明,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知識的掌握度并不是影響學生答題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質的好壞有時也能左右著學生的答題成果。因此,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平時的練習或測試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
1.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歷史題目往往是以綜合型的形式出現,題目也具有新穎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學生往往在拿到題目時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覺自己無法駕馭題目,從而在喪失自信心的情況下發揮失常。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訓練和練習中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題目,這樣學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題的思維邏輯,消除陌生感和恐懼感。
2.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
歷史題目往往存在著許多關鍵性的細節,倘若不細心審題,隨時可能做出錯誤的答案,這些因細心而失分的情況經常在歷史考試中出現。為了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在平時的練習中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在處理易錯題時提醒學生應注意哪些關鍵性的細節,或者將那些易錯的細節進行整理分發給學生,減少學生做題的錯誤率。
四、結語
總之,在中考歷史的復習中,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從質上提高學生的解題效果,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還要在細節上想辦法讓學生掌握解答各種題目的技巧,最后還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解題心理素質。只有這三者并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歷史解題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三歷史 有效復習 復習策略
初三是學生備戰會考最重要的一年,不僅學生學習任務重,教師教學任務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統地提高初三歷史復習的有效性,保證學生復習效果,是很多教師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初三課程任務重、課時有限,復習時教師往往采用講練結合的傳統復習模式,以致學生感到厭煩和疲倦,無法掌握、理解、應用重要的歷史知識,且極易遺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從而導致復習效果差。為提高初三歷史復習有效性,教師要改善復習模式,采用適宜學生的有效復習對策。
1.制訂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
初三復習時,學生共需復習六冊歷史教科書,所以有必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詳細復習計劃。制訂和實施好的復習計劃意味著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個學生實際情況不同,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其制訂復習計劃。此外,教師還應兼顧班級大多數學生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整體復習計劃,例如:初三上學期講完這一學年需學習的上下冊歷史內容,下學期則進行循環復習。初三是教師教學任務重的階段,為保證在上學期講完上下冊歷史內容,且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結合考試范圍和教師目標要求,向學生講解重難點內容,對于其他較為簡單的知識點可適當簡化。初三下學期復習過程中,教師至少應進行兩輪復習,第一輪復習應結合《會考說明》要求,系統地復習初中所有歷史知識;第二輪復習注重專題復習,即教師擬定專題題目讓學生不斷練習,并記憶知識點。結合第一輪和第二輪復習,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初三學生歷史復習效果。
2.激發學生復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復習時教師要采用多媒體課件、聯系實際生活等措施,激發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興趣,進而調動其復習積極性,取得理想的復習效果。
在初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歷史學科特點,應用多媒體課件有效結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源,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歷史復習,從而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復習人教版初三歷史上冊《俄國十月革命》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并串講俄國十月革命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圖片,也可組織學生根據圖片記憶學過的歷史知識,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復習范圍內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歷史意義及該章節的重難點知識。
歷史的功能是服務于現實社會,初三歷史復習中聯系實際生活,關注時事熱點,可激活歷史復習課堂,轉變學生接受歷史復習的心態,即由“要我復習”轉變為“我要復習”。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簽署“購買”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這些事件進一步惡化了中日關系,教師可將此時事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復習中日關系專題。
3.指導學生結合歷史知識規律復習
與初中其他學科相比,歷史需推理的知識少,需記憶的知識多,尤其是初三復習階段,沒有科學的復習方法,僅靠記憶無法復習好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間地點等。歷史是一門知識有特點、有規律的學科,即每個歷史階段、歷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聯系和前因后果,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規律性,應用先分后合法、集中歸類法、一石多鳥法等進行復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復習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為零,先分頭記憶再整合記憶。例如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歷史事件時,分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背景、經過、結果、歷史意義,之后根據事件內在聯系整體把握,并進行綜合記憶。
集中歸類法是指按一定順序、規律集中歸納相同或相近性質歷史知識,之后擊破式地進行學習和記憶。例如,復習改革變法時,可按歷史發展順序列表集中歸類關于改革變法的歷史知識,該表內容包括朝代、時間、人物、改革變法內容、影響、意義等方面。
一石多鳥法是指復習相關歷史知識時,由此及彼地聯想擴充,有機結合和掌握同類歷史問題。例如復習《》這一歷史知識時,可聯系《》、《》,這三個條約不僅喪權辱國,影響也逐漸加深,使中國從開始、加深到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強化基礎和重難點知識
復習初中歷史過程中,完成基礎架構搭建和弄清基礎知識點后,需對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進行強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礎和重難點知識。對歷史基礎和重難點知識的強化,不僅能強化學生復習效果,而且能培養其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三復習歷史時,教師要注重復習歷史基礎和重難點知識。例如復習《侵略與反抗》時,侵略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等不僅是基礎知識,而且是重難點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辯證分析侵略對中國的利與弊,即侵略破壞了中國文化、資源、經濟等,并導致人員傷亡,同時侵略也摧毀了中國舊制度,喚起了民族意識,發展了部分地區商品經濟。
總之,初三歷史有多種復習方法,每次系統復習均有一定側重點和連續,復習時由于基礎知識鞏固、重難點知識突破相互滲透、摻雜,導致學生難以取得復習效果。為提高初三歷史復習有效性,教師要采用適宜學生的有效復習對策,即在復習過程中,制訂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指導學生結合歷史知識規律復習,強化基礎和重難點知識。
參考文獻:
[1]張震宇.淺談初中歷史第二課堂的幾種可行方式[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
一、提高教師歷史素質,促進發散式教學實施
教師是學生歷史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提高教師的個人歷史素質,才會使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提高具有可能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內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與正確的人生觀。要應用發散式教學方法,教師的頭腦中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具有將歷史知識進行橫向與豎向聯系的能力。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歷史學科知識儲備不足,缺少其他學科的知識,根本不能引導學生進行發散式的歷史學習。因此,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個人歷史素質,是加強發散式教學法應用的首要前提。比如在講解“第二次”的時候,許多教師會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灌輸。從第二次發生的歷史背景開始,分析第二次出現的原因,講解過程,最后從戰爭參與的雙方角度來表述此次戰爭的意義。初中生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其沒有新鮮感,也不敢有厭惡感,只是呆板地記憶知識。而實施發散式的教學,教師在講解第二次的知識時,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下英國工業的發展程度與中國工業的發展程度,將二者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發散式的教學,就是從大的方面講到小的方面,從世界落實到國家,從國家發展落實到事件發展,使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到微觀進行思考。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了,學科知識豐富,教學水平提高,初中生才有機會受到發散式教育,快速提高自己的歷史水平。
二、關注并且利用思維導圖,促進發散式教學實施
思維導圖,對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利用思維導圖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會使學生的學習新鮮感提高,也方便學生記筆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復習效率。在過去的歷史學習中,教師會將與歷史事件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羅列,利用大括號的形式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將其作為筆記內容抄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這樣的教學行為雖然沒有錯誤,但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久集中。許多學生沒有規范的記筆記習慣,自己在課上記的筆記,在課下經常會不認識,搞不懂自己寫了些什么。而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以思考的思路作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會使學生的筆記記得更加輕松,復習活動也更加便利。只要學生肯思考,思考導圖的積極作用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比如在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八國聯軍”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讓學生從這一核心出發,列出八個分支,將侵略我國的八個國家寫在第二級別的分支上。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到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點,像侵略時間、原因、方法、結果、條約、影響等,這些知識點可以作為三級分支被記錄。教師組織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查找,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肯定,在任務的驅動下,歷史學習積極性提高。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掌握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發散性思維得到培養,歷史學習整體水平上升。
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能力,促進發散式教學實施
學生的想象能力與發散式教學應用的順利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初中生的歷史學習來講,想象力是其學習路上的重要引導力量。學生具有想象能力,就會具有創造能力。歷史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歷史學科不僅嚴謹與科學,也隨意與寬松。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合理想象,比如,對歷史事件的后果以及影響進行想象,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想象力在發散式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對于初中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想象絕不意味著胡思亂想,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合理想象。同樣,在講解第二次的時候,一些學生提問:“老師,我覺得可以不發生?!苯處熉牭竭@樣的看法,不要馬上否認學生的想法,而是要通過交流與討論來了解學生這樣想的理由。教師可以提問:“你為什么這樣想呢?”學生說:“的發生,是因為我國進行了進出口貿易,英國發現了我們的好,就貪婪地搶劫我們的物品?!睂W生的看法不無道理,但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教師要適當引導,讓學生在想象中牢記歷史事實。
一、目前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的現狀
目前的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的功能和價值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課堂實效性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低效,有的教師對教學思路沒有理順,只顧教師講評,輕視學生接受,洋洋灑灑有千言,學生收獲較少。二是無效,有的教師把教學任務當成負擔,只顧應付課堂,忽視學生感受,只對問題正誤,不言出錯原因。試卷講評過程草草了事,對學生知識建構沒有起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的效果。如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過于單一,只是單純依據課本評價和定位,不能有效挖掘其他材料來拓展和深化。對于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能客觀的做出分析和評價。三是負效,有的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出現表述前后不一致,互相干擾,只顧隨心所欲,無視對知識遷移的影響,雖然“八方聯系”,卻非“渾然一體”。如在試卷講評的過程中混淆知識層次,專用術語表達模棱兩可,對歷史知識點的細節要求過多過濫,導致學生在建構知識時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二、相關教學策略在提高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有效性中的運用
(1)自主學習策略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的運用。自主學習策略主要用于課前糾錯和講評課后學生目標的制定。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糾錯的方式可以對相關的知識點加深印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另外,自主學習的方式對于考試以后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內容的選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單元考試講評結束以后,可以讓學生制定出短期的目標,在考后反饋測試中評選“奮斗標兵”,讓學生體會超越自己的愉悅;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堅決防止“形式”上的自主,教師要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試卷講評課中做到“我的課堂我做主”。它會讓優秀的學生更加游刃有余,脫穎而出。暫時落后的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考試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找準自己學習的切入點,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迎頭趕上。
(2)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的運用。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主要運用于課堂的試卷講評時疑難問題的解決。在個人糾錯遇到難題以后,組內糾錯就顯示出巨大的力量,組員之間相互切磋,相互提醒,很快就會讓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在彼此的交流中,知識得以鞏固,成員之間增加了信任,形成了相互促進的氛圍。在組內糾錯中,當對方提出難題向另一方求助時,集體的力量得以彰顯,他們心中的集體責任感會油然而生。因此,真正的合作學習并不是將學生置于小組中,更重要的是促進整個小組的合作學習。
(3)問題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的運用。問題教學的積極倡導者波利亞對“好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思維起于疑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更深層理解并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成為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習者的一種模式。在初中歷史試卷講評課中,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分析試卷時,適當地拓展和知識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一種問題教學的策略,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運用學生的已學的技能和知識,大膽設想,開拓思路,把支離破碎的知識通過教師的有效設問形成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24―01
初中歷史升學考試,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考試,既是學業水平測試,又是對學生三年學習歷史素養情況的總檢測,也是一次能力水平的測試。它還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選拔合格學生的任務。鑒于此,筆者對如何做好初中歷史“中考”升學考試復習,淺談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提高認識,研究中考,早做準備
1.中考對學生是極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復習效率,取得理想的復習效果,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2.對試卷結構要有清楚的認識。歷史試卷依據課標和歷屆考試,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的難、中、易比例為7:2:1,基礎性試題占的比例較大,所以中考學生成績優良與否,首要因素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此,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要爛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必須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
二、了解學生,分階段進行復習訓練
現階段尤其農村初中學生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應試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師告訴現成的答案或結論等現象。因此,老師應由淺入深、有重點地分階段復習,加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1.聯系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時效性。面對浩如煙海的復習資料,教師要按照學科的時政性、熱點性挑選出一套復習資料。如,在講話中,向全黨提出三個“必須牢記”,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上述材料涉及考點“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可將時政與考點有機結合選出復習資料。
2.重視本學科的《會考指導》,自己編寫學科知識體系。依據課本逐單元、章節全面系統復習,重點解決學生復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促進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專題歸類,融會貫通。在知識全面復習后,對歷史知識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現。這樣,學生將所學知識能中外對比,辨識異同,形成橫向和縱向聯系。如,八年級第一單元主題“侵略與反抗”可歸納如下表:
概括為:四次、三個主要條約、兩條主要線索。也可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對外關系專題列表。學生可依此構建知識網絡清單,又為進入高中學習專題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精選試題,強化模擬訓練
訓練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途徑。練習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會考指導》聯系考點對知識訓練,從不同的角度、層次,精心設計、有針對性地篩選題型,活學巧練。同時,還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導學習,及時檢查落實,做到精講精練,落到實處。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易混知識點進行歸納,列出清單,對所選習題進行區別、比較。如,學生學完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后容易出現混淆,張冠李戴,為了準確定位知識,可對上述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列表比較異同,精心研究,選出高質量的試卷。
四、答題訓練
1.審題能力訓練
審題能力是一種閱讀能力,也是一種理解能力。首先是關鍵詞語的理解,著重是解題思路、步驟、方法和技巧。特別是要加強對引述的史學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時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選材料和課本知識點的聯系。
2.表述能力及答題的規范化訓練
教師要訓練學生,規范答題,為此要對同類題型歸類強化訓練如讀圖分析、實踐探究等,在反復訓練中讓學生掌握解答同類題型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講計劃;學進去;講出來
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新的一輪課改背景下,推出“學講計劃”?!皩W講計劃”以新課改理念為準繩,以轉變傳統教學為目的,以實現“會學”“樂學”為宗旨的課堂模式的質的飛躍,是對新課改推進十幾年經驗的總結和改革的深化。
下面,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案例,談談學講計劃的實施策略。
一、改變“五步法”,突出“六環節”
傳統的教學,一直沿襲復習、導入、新授、練習、復習“五步教學法”?!皩W講計劃”顛覆了“五步教學法”,作為全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注重先學、討論、交流、質疑、反饋和總結六個環節。
1.先學
先學,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問題提出后的主動思考?!傲h節”中“先學”重在指課前預習,通過課前預習,達到先“學進去”之目的。
2.討論
教師根據重點和難點,提出討論性質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如《從開皇之治到貞觀之治》的第一目“隋統一全國和貞觀之治”的教學,課堂上對于“隋文帝楊堅的勵精圖治”的內容,設計兩個討論題:
(1)為什么隋文帝統一全國?
(2)隋文帝統一全國有什么意義?
讓學生對隋文帝統一全國的原因以及意義進行闡述,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自主談論,相互討論,自主發表議論和看法。這個過程,既為小組展示“講出來”做準備,也是“組內的互講”,小組內的“講出來”,小組內的“各抒己見”。
3.交流
交流是討論環節的升華,討論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是組際間的展示,也就是把小組內討論的結果向其他小組展示,這個環節不僅包括知識點的交流和展示,還可以包括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前搜集到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等的交流,以拓寬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二、“學進去”是“學講計劃”的基礎
1.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興趣
教師巧妙創設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如《從開皇之治到貞觀之治》第一目的教學,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呈現陳后主荒無度的情境:營建洛陽、乘龍舟出游、發動對高麗的戰爭等。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了陳后主的荒生活,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腐朽的宮廷生活,不顧人民的死活,這個朝代終究會被,建立新的朝代,隋文帝便統一了全國,他統一了全國,意義是什么、作用如何等,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進去”的主要過程?!皩W進去”既可以自主“學進去”,也可以合作“學進去”。不論是自主學進去,還是合作探討而學進去,教師的主導作用――點撥引導,不可忽視。教師除了點撥引導,關鍵還在于任務的分配,將大任務下的子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有利于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可做,都有合作的任務和問題,使合作有所依。
三、“講出來”是學講計劃的宗旨
1.講要點
在課堂上,教師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自主對問題進行探討和思考,講一講預習中對于教材知識的思考和收獲。
如對于“隋朝的創舉――大運河的開通”的教學,這個知識點是教學的重點,提出問題:開通大運河的目的、路線、作用是什么?提出問題后,先讓學生或自主思考,或討論交流,之后再講出來。在講出來的基礎上,探討出“大運河的單字記憶法”。
2.講疑點
這里的講疑點,包括兩個部分的疑點,在自主預習中找出來的疑難之處。在課堂上的交流環節,將這些疑點說出來,或小組討論,或組際討論,以解決自主預習中的疑點。此外,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每一個學生不可能對一節課所學的內容都完全把握,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勇于提出不懂的地方。如“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對于這個句子,七年級的學生未必能理解,就是理解,對于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也難以理解。為此,學生提出來,或自主思考,也可以再探討,或者請教老師簡單給予點撥: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對于古代水上運輸糧食的原因,可以讓學生結合目前的鐵路、公路、航空等的發達而聯想到古代的交通有哪些,答案便浮出水面。
3.講總結和感受
新課結束之際,一般是教師對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強調,學生處于“接受狀態”。而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個小結也讓學生完成,讓學生到黑板上建立一節課的知識脈絡結構,培養梳理知識的能力,也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系統歸納。
學講模式的實施,教學過程不能拘泥于教師的“講”,不能讓“應試教育”束縛師生的手腳,教師應以生為本,以發展為本,以教促動,以動促學,因境而變,對課堂教學進行綜合把握,及時診斷,對學生的學習全面把握,精心設計,積極開展和實施“學講”,讓“學講”助力初中歷史課堂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李志賢.談初中歷史互動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J].學周刊(A),2012(7).
關鍵詞:初中歷史;角色轉換;主動性;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是活潑的初中學生,他們好表現,喜歡就課堂上的某句話或某件事發表評論,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長,思維發散。因此,常規課時異常活躍;活動課時渾水摸魚;受批評時或狡辯、或強烈抵觸;批改作業時,看到的是應付了事,甚至是空本子。面對這種種狀況,我不斷尋找原因,調整方法,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做出以下分析:
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為什么初中歷史課堂會出現如此多的不和諧現象?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中考指揮棒的作用。江西省的歷史中考為開卷考試,卷面滿分50分,與政治合卷,這就決定了學生的重視度不夠,公開場合稱其為小科目,私底下,學生都稱歷史為副課(與主課相對),其言下之意可想而知。第二,受歷史學科特征影響。歷史學反映的是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又不能通過實踐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提問較少,授課內容較多,留給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少。教師教得枯燥單調,學生學得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上述現象,那么,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尤為重要。
二、解決方法
歷史插畫是歷史教材中常見的模塊,這些插畫圖片對文字進行了補充和說明。然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卻很少有人能夠重視對歷史插畫的講解,教師往往只是關注文字部分的講解,而學生一般也只是跟著老師的思路在書上記著筆記,劃著重點。但其實,歷史插畫存在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中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少,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講臺上不停的講課,不停的向學生灌輸著知識,而學生就在下面不停的記著筆記,生怕漏下教師口中所謂的考試重點。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1]。首先,這種教學模式導致課堂的學習氛圍非常壓抑并且沉悶,這讓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或者頭暈的狀態,不利于學習;其次,即便是沒有走神的學生來說,這種不停歇的學習方式也會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教師為了趕學習進度,提高教學效率而不停歇的教學方式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學生沒有時間去對問題和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只能通過大量的課余時間去消化和吸收,遠遠沒有在課堂上的效率高。久而久之學生會因為繁重的課業壓力導致對歷史學習進一步失去興趣,也就導致了歷史學習成為初中生心目中乏味無聊的代名詞。
二、初中歷史插圖的應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主動學習”,才能學習好。如果我們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那么將會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并且可以提高歷史學習的成績。與此同時,養成一個對于知識的渴求欲望以及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習慣可以給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因為畢竟我們不能教學生一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終究是要獨立面對生活。初中歷史插圖恰恰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初中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態度,因此我們要探究初中歷史插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忽略了插圖的作用,導致學生對于枯燥的文字產生厭倦的情緒,不利于歷史的學習。如今我們要改善這一現象,將歷史插圖與文字結合起來。比如,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有一張圖叫喬冠華開懷大笑,我在講到這一課的前一天,將圖片放大通過投影儀展示給學生們并布置家庭作業:找出有關頭像的相關信息,比如圖片中的人在干什么,他為什么要開懷大笑,照片中的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這個事件說明什么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小問題,但是卻幾乎涵蓋了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并且這些小問題并不會耗費學生幾分鐘。然而,就是這短短的幾分鐘有時候甚至會比一堂課要來的有價值[2]。因為,這是學生自主的去尋求答案的過程,這期間學生會積極的思考以及歸納總結,其實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養成一個習慣,會讓學生一看到圖片就會想到這些問題,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通過歷史插圖加深歷史知識印象
研究表明,我們人類對于文字的記憶是最弱的,而圖片向我們傳達的信息要高出文字很多倍,并且其占用的空間卻相對小很多。這就意味著,學生們看到一幅圖片之后可以聯想到很多東西,然而看到一個字的時候卻只會局限于這個字。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入對插圖的描述來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印象。如上文所述,如果我們只通過文字來描述1971年10月,第二十六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我相信如果不進行復習,下次上課會有大部分人忘記這段話。而如果是通過這些文字來描述上述圖片,那么會加深學生對插圖的印象,而圖片總是比文字更容易牢記。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插圖的應用,來增加學生的印象,強化識記。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賴于插圖,否者會導致學生對于歷史框架的掌握出實現問題,這同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
3.通過插圖讓學生更好的復習備戰考試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已經了解了歷史插圖在教學中的應用,但是可能會有很多教師仍然覺得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們的教育中仍然十分重視分數和成績。其實我認為,通過歷史插圖能夠幫助我們學生進行更好的復習。如果有可能,我們甚至可以將這些插圖統一到一起,然后根據插圖來復習知識點。學生看到一個圖片之后,會聯想到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夠一一得到答案,那么就可以換到一下張,如果想到了什么問題卻沒想出答案,就去找出答案將答案寫在圖片旁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極大的避免浪費時間,對于看到圖片就能想到的知識點說明已經完全掌握也就不需要進行反復的識記,這是我們在復習文字內容的時候所不具有的作用。另外,在考試前學生們通常是很緊張很焦慮的,這個時候如果再去看厚厚的筆記資料等只會加重焦慮的情況,而這個時候我們使用插圖來復習檢驗學習成果等都顯得容易的多。
4.舉辦歷史插圖比賽
我們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通過舉辦歷史插圖比賽來提高校園學習歷史的熱潮。既給歷史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也激勵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我相信只要我們有興趣去做一件事情,那么這件事將會變得有意義,變得輕松容易,甚至還可以鞭策自己克服懶惰的心理。比如,我們可以面向整個校園學生來進行報名,還可以以年級為單位單獨舉行,按照參加報名的人數的多少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初試,一般初試只要筆試就可以,可以設置選擇題和判斷題,這樣可以節約時間[3]。另外,通過初試的學生就可以繼續參加比賽,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就可以是多種形式的了。比如我們可以在每個環節中學生固定回答題目之外設置搶答環節,通過這些附加題可以很快的拉開分數距離,并且這種競爭形式會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因為,無論是插圖的應用還是競賽的舉辦,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們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初中生歷史成績,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題目的選擇上不宜選擇過難的題目,這樣會導致觀眾不能很好的融入比賽氛圍當中,對于比賽的關注度降低,甚至會影響對歷史的興趣。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