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全面鋪開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社會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全球范圍內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課題,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術課程。按國家教育部的部署,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時間在我國中小學逐步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實施信息技術教育的緊迫形勢要求開展行動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規律。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施層面研究的不足
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從提出到實施僅僅兩年多,加上國際上可借鑒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隊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相當不成熟,尤其是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從國際比較研究的狀況來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特別是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研究遠未形成一定的共識研究成果。這種狀況對于已經全面鋪開的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不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險的。本課題正是基于對國內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現狀的考察與反思而提出的。“行動研究”一詞,一方面是指行動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著眼點主要就在于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研究。其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課程實施模式、課程評價量規等將成為重點研究內容。通過這些研究盡快改變“行動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術教師在職培訓與專業發展教師在職發展問題
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教師在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國依據計算機教育理念、目標培養出來的教師,應該怎樣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擔起教育信息化基層尖兵的責任是一個非常有意義、非常緊迫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幾所著名師范大學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是這些研究更多地針對“在職培訓”這一理念而并沒有關注到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層次。此次行動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希望通過對教師較長時間段內的專業發展狀況跟蹤,分析專業發展狀態變化的原動力,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立以及面向專業發展的培訓活動設計提供依據。
(四)學校發展、學習環境改善與校長之間的關系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以產業信息化帶動工業現代化”。在教育領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細胞——學校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發展,更是影響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改革結果的關鍵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手段單一,狀況令人擔憂
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一直是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領域中最受關注的方面。不僅在信息技術課程領域,在整個中小學教育領域里,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關于評價的問題。什么樣的評價適用于信息技術,什么樣的評價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什么樣的評價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是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六)信息技術教學理論的探索
同所有的學科一樣,信息技術學科也應有自己的教學理論。但由于該學科在我國剛剛誕生,因此,學科教學理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可喜的是,許多研究者開始注意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的重要性并積極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現階段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近兩年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經驗的總結,并且保留著大量并不適應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計算機教育理念。此次行動研究將在研究課程實施的同時,關注信息技術教學理論的發展。
在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歷史很短。2000年10月,國家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標志著我國正式在中小學階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雖然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研究隊伍,并在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研究方面、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培訓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都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隨著信息技術教育實踐工作的開展,與課程實施相關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信息技術教師是怎樣理解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怎樣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評價?如何建立適當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如何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怎樣開發與利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資源?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理論層面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行動研究》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的。本課題試圖立足于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環境,依據信息技術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有關問題,特別是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問題,以及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解決方案。
二、指導思想
(一)實施層面上的問題要在實踐中找到解決的途徑
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理論層面上的探討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釋的。無論是理論研究的依據、素材、問題的引出,還是理論研究結果正確與否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從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因此,所有的問題——不論是實踐層面上的還是理論層面上的,都必須在實踐中研究、檢驗。
(二)行動研究的對象是實踐層面問題,但目的是為了透過課程的實踐表象抓住課程設計的本質
課程的一切問題,從表象上來看都體現為實踐層面的問題。或者說課程研究者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出現在課程的實施這一階段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行動研究,關注的不僅是課程實施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過對實施環節的研究尋找、驗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設計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是面向過程,面向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評價
基于信息技術學科實用性強、變化迅速、難以書面表述等特點,其課程評價將通過描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進步程度這一關鍵“幀”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進步”將體現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僅僅是“變化”。通過學生的變化了解變化背后的原因,并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幫助學生以后的學習。
(四)關注教師的發展,使教師真正能動、自主地參與課程實施和課程設計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強調教師與課程研究者之間的合作,整個研究活動中的許多具體項目更應該由教師設計完成而不是在課程學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長
在一所學校的信息化學習環境變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校長通過變更學校的學習環境影響課程的實施作為學校的行政主管,校長對課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調整“學習/教學環境”,間接地通過學生和教師來實現的。因此,行動研究必須關注校長的行為,加強對校長這一學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設想主要觀點:
①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研究是現階段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的重點;②通過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行動研究探索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模式與方法;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目標:探討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踐過程中,特別是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研究內容與子課題設計本課題分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論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研究和基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研究(分別簡稱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綜合研究)三類子課題。其中,理論研究已經基本確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理論研究的研究方向
這一類子課題試圖從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政策、設計、實施等方面開展理論性的研究,為實踐研究和綜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課題研究周期為1~2年)。已確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原理與理論基礎2.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論研究3.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理論研究4.信息技術課程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5.信息倫理與法規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6.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7.學校發展與信息化學習環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研究
這一類子課題試圖從區域發展、教學研究、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等視角開展實踐性研究,適合基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作為負責人承擔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周期一般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議):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區域性研究。包括區域整體性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行動研究(例如:h省(l市、n區)、區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行動研究(例如:經濟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區域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包括信息技術主題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質化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等。3.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推進。包括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環境研究、信息技術課程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推進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發展。包括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教師培養研究、教師培訓研究等。
論文摘要:為解決基礎教育領域嚴重缺乏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的問題,本文以河北民族師范學校為例結合地方高師院校及學生的特點,對在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了理論的探索和初步的實踐。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的重視。然而,在研究性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缺乏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師。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過程中普遍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構建起高師院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教育學》是高師院校的公共必修課程,選擇該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影響到更大范圍內的師范生,促使各學科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積累經驗、掌握方法、培養能力,為將來任教奠定基礎。
一、研究性學習概念界定
一般人們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廣義上,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狹義上,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形態,是為充分展開“研究性學習方式”所提供的有計劃的、相對獨立的學習機會。
本研究中,筆者將高師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從廣義上來理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學科領域和社會及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去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地方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序
(一)研究性學習前期準備
學生們由于長期處于接受式學習的思維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觸研究性學習時,很可能會表現出困惑、茫然和無所適從。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前,教師需要通過講座等形式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作必要的知識鋪墊。
(二)實施過程和方法
第一階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進行職責分工。
課題研究組人數一般以4~8人為宜,便于合作與集中。組員在小組中根據自身愛好和特長負責不同的研究任務,此外還要有不同的職責分工,例如,負責記錄研究進展和活動情況的“記錄員”、負責小組與教師以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的“聯絡員”等等。
第二階段: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
教師指導學生要注意選擇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這是學生選擇既有價值又適合自己的課題的必要條件。
第三階段: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制訂的是否合理決定了課題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應包括課題的名稱、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實施步驟與進度、成果的表達形式、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在制訂課題研究方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根據課題內容的不同選擇最適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階段:進行開題報告。
指導教師組成評審小組,所有課題小組參加。第一步由小組匯報:課題的由來、課題的意義、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計劃進度及人員安排;第二步由評審小組和全班學生對其開題報告提出質疑,小組成員針對問題進行答辯;第三步是評審小組評議,綜合各方意見,決定能否開題;第四步是向各組提供修改意見,組織學生豐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階段:小組實施課題研究。
在本階段,學生按照課題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整方案,使課題得以完成。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進行分工合作,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開展調查、走訪專家和有經驗的實際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關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對信息進行處理--判斷信息的真偽,識別信息的價值;將資料整理、歸納,使其條理化、邏輯化;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第六階段:成果交流,結題報告。
學生將本組的研究成果撰寫成課題研究報告發表在網上,指導老師進行初步評審,同時,各組可以在對別組的研究成果進行質疑和評論中進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開結題報告會。由每組匯報人員在限定的時間內簡要匯報開題后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體驗與收獲。
(三)總結評價
研究性學習評價在研究性學習中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研究性學習能否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關系到研究性學習意圖能否實現。對高師院校學生實施教育學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應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內容多視角化、評價全程性、評價激勵性原則,在研究性學習的前、中、后期進行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
參考文獻
[1]周光禮,朱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學習理論及實施模式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顯而易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別是教師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收效。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走出對研究性學的認識誤區,不少教師認為,中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文化課,搞研究性學習應放在課外,不應作為必修課;搞研究性學習,農村中這的教學條件還不足、執行有困難,很難搞出名堂來;搞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成績,降低升學率……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要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要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性學習中課題實施的一般過程是:選題立題─成立小組、制訂方案─課題實施─課題結題─成果展示。選題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1)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找課題,如“濃硫酸氧化性的實驗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測定”;(2)從學生身邊找課題,如“對人體無害的修正液”、“空調滴水問題的解決”;(3)從各種媒體上找課題,如“長江三角洲7000年來岸線演變和未來預測”等。成立小組、制訂方案,主要是選聘好指導教師,確定課題組長、寫好課題開題報告,開課報告應包括課題背景、研究的目的意義、人員分工、研究步驟、所需條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課題實施主要為文獻閱讀─網上查找─實地考察─專家走訪─資料整理─實驗論證,課題成果可以是課題報告、論文、作品、產品或設計方案、建議等,課題報告主要有課題名稱、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執筆人,正文包括引言、論點、論據、結果等。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關鍵詞: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有效性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課程改革后政治課教學發生的顯著變化和突出亮點之一。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教師對如何深入、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認知上很模糊,選題“隨意化”、研究過程“形式化”、研究結果“空洞化”。那么如何才能使研究性學習在政治課中深入、有效的開展呢?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從以下三方面談談看法。
一、合理分組、精心選題
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間進行拓展研究。換句話說就是所選主題應與所教學科目、所教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其次,研究性主題的選擇要有挑戰性。教師在選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至少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挑戰性,個人獨立解決比較困難,而通過小組討論探究能夠解決,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合作欲望。再次,研究性主題的選擇要有獨特性。有的老師在選題時,直接從網上找了幾個別人已多次使用的主題。我們知道當前學生查找資料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網絡搜索,當學生搜索到一樣的課題時,思維很容易受到別人研究內容的影響,這樣會大大制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二、搜集資料、小組討論
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展開小組討論是提高研究性學習有效性的關鍵。搜集資料是研究性學習實施階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需學會用各種方法搜集與課題相關的信息資料,然后分析、整理、歸納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去掉與課題關系不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利用有用的信息。小組討論是推動研究性學習有效開展的重要形式。教師要告訴學生討論的內容包括哪些,一般情況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交流各人搜集的資料。雖然每位同學都根據組長布置的任務搜集了一些資料,但對其他人搜集的資料不是很了解,所以交流資料可以使每位組員對本組研究的課題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②刪選資料。有的同學搜集的資料對課題的研究很有價值,但也有同學搜集的資料和課題的關系不大,這就需要成員進行討論,對信息資料分析、整理和歸納。③列出提綱。研究性學習最終是以課題報告作為價值呈現形式的,在進行資料的交流和刪選后,各小組組長負責領導小組成員在討論的基礎上,列出本小組研究課題的提綱,為接下來寫課題報告做好鋪墊。
三、優化報告、展示成果
出色的成果、優秀的結題報告是研究性學習最有效的價值論證。
任何文章只要仔細審閱,都會發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因此,每個小組在完成課題報告的初稿時,我都要求各組組長在一個星期后召集組員對初稿進行審閱、修改。因為人的思維有“滯后性”——寫完就修改,往往跳不出原構思的“圈子”。所以擱一段時間后再修改,原先的思路淡薄了,或許能得到新的啟發,這時修改的效果就會更好些。當各組完成初稿的第一次修改后,我再組織小組間的相互交流,因為課題報告都是各小組精心寫出來的,自己覺得很恰當的才寫進去的,要自己去發現哪些地方不恰當就不那么容易了,互相交流有助于找出問題及時修改。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兩次修改,課題報告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即是在課程具體研究結束后,各課題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研究過程用各種形式予以展示,如多媒體、錄像、攝影、圖片、實物、書面材料等,并組織相關師生觀摩、評比。這樣的展示評比活動一般是在課題結題后舉行,其目的是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給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欣賞他人的成果,學會肯定優點,尋找差距,開闊視野,提高鑒賞和評判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選題指導;大膽假設
有些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宜在初中進行,也有人以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到校外學習活動,這都是誤區。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很好地解決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應對學業水平考試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指導先行,做好選題指導
初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應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三個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做好詳細的預案,把每個階段、每個環節應做的事設置得詳細、具體,特別是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尋找問題,學會觀察,發現問題(研究課題)、記錄問題、查找資料。初步理解尋找信息的途徑,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整合、概括,學習怎樣提出問題。我們在選題中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學生知識能力所及的課題,將其范圍界定在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象的范疇內。
通過動員,學生的研究熱情很高,很多小組都提出自己的課題,結合本地、本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設計了兩個研究性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其中利國地區微山湖生態系統研究這個問題比較切合實際,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確,為此我將該研究性課題細化為:水資源以及養殖業;微山湖周邊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的調查;南水北調對利國地區生態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初中生在智能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較弱,對于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相對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輔導在前,學生實踐在后,按照“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精心設計地理探究活動的過程,讓學生“重演”地理學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歷程,像地理學家那樣觀察、思考、提出假設、得出結論。
在研究性學習中,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來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按照分工的小課題進行網上和圖書館、閱覽室雜志中資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資料卡;做成一份問卷調查,由微山湖畔黃山村的學生進行調查;由我本人親自帶隊到事先選好的地點進行考察、拍照、采集樣本。最后按照分工進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調查報告的撰寫和展板的設計。后來我們通過學校將“對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保護的建議”報送給相關部門,受到環保部門的好評。調查活動中同學們學會了搜集資料、分析問題,主動地運用了所學的地理知識、理論去分析問題,如繪制利國段微山湖簡圖、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氣溫和降水圖等,都給我帶來了驚喜。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進行學科間知識的借鑒,如生物、政治、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我也通過自己的收集給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平臺,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研究性學習的發展。
通過研究性學習,同學們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有利于他們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勵評價,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學習評價必須遵循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依照初中研究性學習具體目標進行評價。評價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關注“做得好不好”,而應該多關注他們“是否做了”,多進行過程指導;要運用表揚勉勵的手段,分階段評價的方法和從發展的觀點去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學習報告(將整個的研究原因、方法、過程、結論形成一個研究報告)、展板(圖片、文字)、地理小論文、地理手抄報、研究性學習的感想、體會反思等。我們學校兩個研究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學生撰寫了質量很高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并做成展板獲得區教研室綜合實踐活動一等獎,受到學校、家長的好評,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關鍵詞:完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英語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強調教師的教轉向了現在重視學生的學,但是,由于英語學科的獨特性,英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目前很多學校的英語研究性學習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階段,還需要對英語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完善。
一、學校要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切實可行的條件
1.進行研究性學習對硬件的要求
學校要保證學生可以在校內的圖書館或者互聯網找到所需的相關資料。
2.學校應盡量減少學生的負擔
這樣使學生有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從整理資料到撰寫開題報告再到展現研究成果以及最終的評價,每個環節都需要指導教師和學生付出大量心血,因此學校應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動,在課程安排上也要考慮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際,確保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
3.要調動廣大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作為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開展研究性學習絕不是為了裝飾門面,要積極邀請專家對參加研究性學習的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對于指導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物質獎勵,鼓勵教師的積極性,不應該采用高壓政策強迫教師指導學生。
4.“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有“課程成本”的觀念
比如,為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如何對教師進行培訓?應如何科學計算教師的工作量?如何增加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經費投入等等,必須防止不顧學校實際情況的浮夸做法,因地制宜地加以實施。
5.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對研究性學習的管理即要抓好開題、搜集處理資料、結題三環節的管理。首先是開題決不能草率,學生選到的每個課題必須能詳細陳述該課題的產生背景以及該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研究此課題所具備的主客觀條件;其次是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組織活動必須嚴密;再次,結題必須人人動手。小組資料可以共享,但結題報告必須人人書寫。
6.加強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組織管理
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收集資料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外出,就給學校提出了如何進行組織管理的問題,學校必須組織嚴密,指導及時,確保學生外出真正是在收集資料。
二、廣大一線教師要真正能夠勝任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重任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并不容易,作為指導教師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對研究性學習,要有系統而全面的認識
因為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必須對研究性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精通,否則怎么去指導學生呢?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在接受系統培訓時要認真學習外,還要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學習新的理論,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點,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幫助我們科學地總結自己和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從而克服經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為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做好知識儲備。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親自參與探究、研討工作,進一步把握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掌握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2.教師要轉變觀念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強調“研究”“創新”,因此研究性學習在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指組織學生個人或研究小組就某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而且師生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就基礎性知識開展的質疑、研討,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更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鼓勵學生敢于同教師爭辯,進而否定教師的意見。開展研究性學習,可先從加大課堂教學的研究氛圍及方法入手,教師多聯系實際,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結合教學內容引申、推廣到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針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有目的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3.充分發揮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師應從宏觀上把握課題,選題恰當與否對研究性學習是否能順利完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選題要切口小,易操作,否則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進程,甚至根本無法進行下去,因此,教師對課題研究的進度和深度要做到心中有數,隨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把學生的探索熱情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使課題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在一定的層面上結題。
(2)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對研究結果的處理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研究報告的撰寫方法、研討交流活動的組織方法等,此外還應注意研究方案的制訂,方案要切實可行,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研究,使學生通過研究過程確實達到提高能力和增長才干等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目前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尚無遵循的評價標準,筆者通過參與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盡可能對評價加以評價:
(1)應注重過程和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的重點首先是學生的參與研究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其次是關注學生是否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中去,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即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
(2)評價要貫穿其學習的全過程,在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中,評價要貫穿于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整個過程,包括:問題的提出、課題的確立、開題、組織實施、結題報告的撰寫、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全部研究過程。評價既是對過程的評價,又是在過程中的評價,只要學生圍繞課題認真進行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即使未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要給予成功的評價,以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
(3)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的學習形式,整個過程不僅強調教師的指導,更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它所涉及的主體是多元的,因此,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主體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師、學生家長、學生本人和學生小組都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情況,進行評價。盡可能改變一言堂的狀況,盡量公平、公正。
總之,研究性學習作為新生事物,目前仍屬于初創、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廣大一線教師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和改進,同時,教育部也應出臺一些輔助措施,并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以使研究性學習逐步走向完善。
參考文獻:
[1]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7-19.
(1)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視野是廣闊的,他必須站在農業生產經營者而不是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學生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可以及時得到反饋,具有真實感,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主動性強,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過程之中,選擇和利用一切資料,自由地與教師和同學商討探究過程中的每一只攔路虎,當學習結束后,學生從中所獲取的知識將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真研究,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3)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與農民接觸,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和研究中關注社會、關注人生。(4)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擺脫單一的學習模式,使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培養起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態度、習慣與技能。這種素質是現代社會對學習者的要求,將使學習者終身受益。
二、研究性學習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在涉農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我們首先召開動員會,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認識,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邀請當地農民、干部、技術人員講課,組織參觀訪問,讓學生了解當地基本情況,誘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及動機;還要開展一些專題講座,如“課題的選擇與確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論文撰寫的要求”等,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這些專題講座也可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依次進行。
(二)指導學生提課題和選課題
課題由教師提出和學生提出相結合,由教師引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教師要為學生勾畫若干大的概念框架,這些框架涉及農業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研究方向,并進行細化,確定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范圍要小,操作性要強,必須立足運用課內知識、現有能力去拓寬知識、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在千陽縣水溝鎮蔬菜科技示范園的實踐教學中,在展開工作前,通過調查了解,結合當地的生產特點,師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農業專業協會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2)怎樣才能使科技與農業生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轉化為生產力?(3)蔬菜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4)病蟲害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影響。(5)綠色農業的現狀、前景,應當怎樣科學地實施綠色農業生產?(6)農業生產結構現狀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當地資源?(7)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與可持續發展。(8)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除教師提出部分研究課題外,要引導、鼓勵學生提出若干課題,然后進行篩選,確定后公布。每名學生從中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也可另立其他課題。
(三)成立課題小組
學生根據所選的課題,自由組成課題小組,教師可作優化調整。每個課題小組一般由3—6人組成,選舉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協調、上下聯系、記載活動情況和匯集資料等工作;并為每組選聘一名蔬菜協會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我們組建了6個課題組,水溝鎮有6個行政村,每個課題組對應一個村展開調查研究。
(四)共同設計研究方案
由課題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討論,共同設計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導教師審看和評閱,指導教師提出意見和修改建議后,小組再進行討論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對可行為止。
(五)小組實施合作研究
各課題小組按照研究方案,由組長根據人員情況及研究要求,進行分工合作,收集資料,其方式有:參觀訪問、實地調查、實驗、查閱文獻等。教師要及時了解掌握情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課題組要根據研究要求開好階段性的小結會議,每個成員如實地交流各自的活動情況,對研究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全組共同討論,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給予指導幫助。同時擬訂下次活動計劃和方案。一個課題往往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的調查和反復的研究,直到他們能夠界定問題,并形成和修正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蔬菜的無公害生產”這一課題研究中,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問農民、蔬菜協會工作人員、村鎮干部,了解到水溝鎮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西紅柿、黃瓜等品牌蔬菜生產的旺季,病蟲害嚴重發生,仍需大量施用農藥。為什么所謂的無公害蔬菜卻離不開農藥呢?面對這種狀況,學生繼續開展研究,并進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態環境脆弱、生產管理粗放、技術落后等是根本原因。為進一步提出對策,學生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并接受教師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涉及的知識點的理解,煅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環境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六)整理資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動中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數據,依據課題方案,進行篩選、歸類、綜合、分析,提練為某些結論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或調查報告,全組進行討論、修改,定稿后交給指導教師審看,然后根據指導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對報告再次討論和修改,直至定稿。這個環節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在專業知識、科學精神和態度、資料整理和加工、思維程序和方法、總結報告的撰寫等方面給予指導。
(七)舉行總結報告會
各課題組將研究成果在組間進行展示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觀摩,取長補短。最后召開總結報告會,邀請村鎮干部、蔬菜協會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代表及教師作評委,進行答辯。各課題組對研究成果進行陳述和展示,并解答評委的提問。在答辯過程中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饋信息,這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還對促進當地生產具有一定的價值;當得到承認后,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增強自信心。最后,教師要認真負責地對全班開展的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總結,肯定成績,提出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對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績較為突出的小組或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研究性學習應根據學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學習的切入點不同,這樣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強的學生,可自己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獨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報告。(2)對不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進行引導,問題由教師提出,學生圍繞問題收集并開展研究工作直至問題解決。教師應經常反思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并制訂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各種課題,為學生創造積極投入學習過程的機會。教師應明白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靈魂,即靈活的技能、廣泛的知識以及思考的習慣,總是努力尋求讓學生學會為學習承擔責任的方法,要確保課堂的學習,以得到相關的和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為宗旨,時刻作好準備去應付來自于學習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教師的一切學習促進方案都要把知識內容放在一個概念框架內來考慮。
四、在涉農專業學習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興趣;思維
近年來我們學校多次舉行“研究性課題”的討論和實施方案,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級各學科都確定了研究性課題,學生都踴躍參與到這一行動中。本人就此談談生物“研究性課題”的實施和一些想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選修本中有“調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等10個課題。新大綱要求“教師要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著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尤其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和“這些課題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課題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完成”。由于學校基礎條件較差,又是剛開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個課題的研究活動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我校在開展“研究性課題”教學中,要求教師制訂幾個課題以供學生選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題大多只有一個課題名稱,而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時間不能得到充分保證。為此在研究性課題――“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教學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細化、確定研究題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課題,涉及面較廣,應首先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聯系當時、當地的實際條件,引導學生盡量地細化題目,選擇確定一個較小的適合自己的子課題具體進行研究。例如,“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可引導學生先將其細化為“萘乙酸(NAA)對蘋果(梨、楊、柳等)插條生根的影響”等若干個子課題,然后再指導學生結合具體實際(材料的選取、器材的準備、藥品的配制、時間場地、方式方法等)選定具體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點。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協調學生活動的全面性,即有盡量多的研究方向、盡量多的子課題。
二、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
題目確定后,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是否有一個科學、詳細的實施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題目,即所確定的較小范圍的有具體方向的研究課題;目的,即通過活動要明確的問題,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論依據,包括實驗原理、假設、預期結果等;材料,包括時間、范圍、內容、場地、儀器、藥品等;方法、步驟,指采用的具體方法,活動的具體步驟,研究的主要方面,記錄的主要素材(現象、數據)等等;結果結論,根據對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斷而形成的科學、系統、確切、理性的結果結論。
下面是一個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實驗設計案例:
實驗題目:2,4-D對花芽分化的影響。
實驗原理:2,4-D對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設),能延遲的開花時間(預期結果)。
目的要求:學會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學會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鞏固理論知識。
實驗器材:盆栽(5組,每組2盆~3盆)、2,4-D母液、小噴霧器、移液管、燒杯等。
實驗步驟:
a.配制濃度分別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選取5組盆栽(每組2盆~3盆)編號,放置在光照、通風、水分、溫度等條件適宜的相同環境下管理。
c.分別用配制好的4種不同濃度的2,4-D溶液噴灑編號1組~4組的植株(第5組作為對照組)
d.實驗記錄:定期觀察、測量、記錄的發育情況。
e.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可靠性(出現誤差的原因);繪出濃度與時間的函數圖表;分析2,4-D濃度與花芽分化時間的關系,得出相應的結論,寫出實驗報告。
思考題:用2,4-D處理植株對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響。
注意,在指導學生制訂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應提醒學生:科學性,即嚴密的理論依據,嚴格的操作過程、步驟;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實際,簡單可行,效果明顯;創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點,有創新意識。
三、總結、交流研究成果
本階段是整個活動過程的高峰和重點,也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可分兩步走:一是歸類整理,即把每位學生或小組的活動成果、報告按一定的順序整理、歸類。二是總結交流,對本次活動中有創新意識的、方法科學、可行性強的、預期效果顯著的、環節齊全、步驟嚴格等代表性的題目,單獨整理撰寫出詳細的研究報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會、答辯會、報告會等各種方式在全體同學中交流,也借此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是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歸宿的活動課程。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看,它具有如下優點:
1.研究性學習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的三位一體
參加任何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都需要綜合各學科的知識,運用和發展多種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合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體驗中,給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方法對頭,才有可能順利完成任務。從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處理和分析,從調查研究到研究報告的撰寫,從設計實驗到實驗實施和實驗結果的分析,都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和方法,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中,逐步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臺階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形成,還能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難、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發展。
四、在“研究性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1.認識不到位
在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下,社會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都以學生學習的結果――考試分數作為主要依據。這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2.時間得不到保證
研究性學習從課題的選擇,到調查研究、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總結交流,周期較長。而現行的教學內容偏多,教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課業負擔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即使實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無終。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機會少,以致于學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五、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計劃中的必修內容,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它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合力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是教育無限發展的空間。從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出發,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做好組織和具體的指導工作。
2.掌握方法為研究性學習鋪路架橋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之前,要進行方法論的指導,降低操作的難度。教師可就處理信息的方法、實驗設計程序、如何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的格式等,開設專題講座,增強可操作性。
3.理順關系,使研究性學發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評價者,是配角。學生是策劃者、操作者、自我評價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喚創新。其次,協調好主、客觀因素。
4.總結經驗,讓研究性學習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學習實施后,師生要及時總結。總結是評價的基礎,總結是為了開拓未來。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后,總結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并轉化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將成為學生今后學習中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教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1):28-49.
1.作為一門課程,“”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尋找收集資料──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而英語學科教學是以教材為依據和載體,教學過程是圍繞完成教材所規定的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的過程。
2.在英語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主,“知識”在教師那里,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單向“求學”,是知識的接受者;研究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負責完成,它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權利,同時也承擔達到目標的義務。
3.英語教學偏重于學生通過記憶、練習、重復等方式掌握學科基礎知識達到簡單的目的;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4.英語教學活動一般在課堂上進行;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不局限于課堂,它根據問題的需要走向開放的,向社會索取知識。5.英語學科教學的評價方式一般是以分數為手段的標準化;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綜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活動以及體驗為依據。
二、英語研究性學習與英語學科教學是有聯系的
從我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來看,1.課題的提出基于英語教學,根據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問題、、等提出探索性課題。如:英語語法學習和詞的用法,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不同,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以及從教學內容延伸出的課題等。2.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運用已學英語知識查閱因特網上、圖書館中的大量英語材料;運用英語與外籍人士交流,對他們進行調查訪問。3.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知識完成部分課題的結題報告。4.在答辯過程中,課題組學生得運用英語來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闡述。
三、如何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英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實施計劃
1.課題:(1)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2)美式與英式英語的不同(3)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4)東西方身體語言的異同(5)講英語國家的概況(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6)漢英句子結構的異同(7)語法的學習和詞語的用法總結(8)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目標:(1)增進學生對西方國家、、人文、地理、餐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了解。(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基礎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探索創新精神。(4)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群體意識。(5)使學生了解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意識。
3.計劃:第一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四周時間第二步:資料收集階段十二周時間第三步:結題階段六周時間第四步:成績評定階段四周時間第五步:總結與展示階段三周時間
4.預計到的障礙:(1)缺乏資料來源(2)對西方文化無親身體驗(3)在遇到困難時可能出現畏難情緒(4)指導教師是否具有駕馭能力5.對策:(1)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利用因特網、圖書館、報刊雜志等查找所需資料。(2)近可能多地聯系外籍人士,對他們進行調查采訪。(3)注意研究過程中反映出的情況,及時調整計劃,針對問題借鑒他人經驗及時解決。(4)加強學習和方法學習。
6.預期成果:(1)總結報告、調查報告、論文、心得體會等(2)按照實施計劃進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由課題指導組進行分組,此時課題組的學生和教師已打破了原來教學班的界限,如:我指導的課題組“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由來自同一年級四個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課題組在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寫出開題報告,課題指導組進行開題評審工作。(3)資料收集階段。該階段是整個研究性學習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在每一次活動前指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填寫好活動安排表。每次活動之后作好記載,學生互相交流心得體會。(4)結題階段。作為指導教師應開設講座,讓學生懂得撰寫總結報告、論文、調查報告等的格式,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工合作寫出結題報告初稿,交各小組討論,對初稿加以補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績評定階段。首先根據課題組的開題報告、活動資料(包括筆記、資料、照片、活動情況記錄、階段總結等)、結題報告、小組答辯情況,由評審組打分,然后課題小組再根據得分情況、小組成員在整個活動中的參與情況,評出小組成員的等級。(6)總結與展示階段。學生對自己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情況進行反思、總結,互相交流學習,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時邀請家長參加。
四、實施性課程的體會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處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學生才是整個活動的中心,教師在很多情況下是以協調者或協助者的身份出現,協助學生解決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麻煩。
2.教師不再是權威,對教學不再具有壟斷。不是教師說的就是標準答案,課題所需的各種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很多知識已經超出了教師的專業范圍,如本課題中涉及到的烹飪、營養等。
3.教學不像課堂教學那樣有較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靈活多變性。
4.教師成為更加主動的學習者。由于英語教學內容有教材可依,導致有的教師長期以來依賴教材,不思進取。而面對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師無優勢可言,同學生一樣,要學習的知識太廣闊了,從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課題所涉及的其他專業知識都需要教師認真學習,否則難以適應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