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課堂的優勢和缺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電子備課的優勢與進步
1.減輕教師備課負擔
傳統意義的備課是紙質備課,亦是教師的個體行為,教師自行鉆研教材、分析學生、研究教法、形成預案,并付諸筆,訴諸紙,書寫出來。而各級教研部門亦以教師的紙質備課作為考核檢查教師業務的重要依據。這一備課形式的初衷雖好,但是,其缺陷卻愈發明顯。首先,教師備課擺脫不了個人的專業視野,其備課的質量帶著強烈的個人認識局限,備課質量難以保證。其次,教師備課存在重復現象,特別是教學同一年級學科的教師,年度備課往往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再次,學校對備課業務考核的重點放在備課的節數、抄寫的質量上。這就導致教師過多重視備課的外在形式,而忽視了備課服務教學的真正用意。實施電子備課以后,教師省去了“抄寫備課”的負擔,“寫備課”的時間大量縮減,這就為教師專注研究教材、學生、學法提供了時間保障。而電子備課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也使教師備課有所側重,這對于工作量較重的教師是一種解脫,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
2.推進信息技術普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教師必須一馬當先,成為信息技術的推廣者與運用者,并通過信息技術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電子備課的廣泛實施,讓教師零距離接觸信息技術,也是信息技術操作方式的實踐經驗的原始積累。而電子備課的內容也必然包括教學課件、教學資源、教學軟件的開發與運用,這也拓展了備課的內涵,使備課更富實效性。
3.倒逼教研形式革新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使教師擁有更多的備課資源,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多的路徑。然而,資源的豐富性在為教師備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極有可能促使一部分教師通過復制加粘貼的方式完成備課,以應付教研部門的業務考核。這樣的備課實質上是一種抄襲行為,無論對教育教學還是對教師專業發展都沒有任何益處。因而,要杜絕這種現象,學校層面就必須實施備課方式的深度變革,并不是僅僅將紙質備課變為電子備課這種形式的改變,而是要逐漸嘗試電子備課作為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增加集體研究、同伴互助、課中檢查、課后研討環節,全面改革教研形式,將教研活動納入電子備課的前前后后,通過教研方式的深度變革推進電子備課的實質性改革,如此,才能盡可能地發揮電子備課的潛在效益。
二、 電子備課的缺陷與誤區
1.過度借鑒對學情差異的忽略
電子備課最突出的表現在于開放性,網絡資源為備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原始性材料,而校本教研通過集體備課、主備+輔備等形式也增進了同事之間備課成果的共享。不容否認,這些優勢對于備課的廣度與深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備課畢竟是個體行為,通過集體研究形成的優質教案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群體實施,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如若教師盲目照搬網絡資源,依賴集體備課的成果,而不考慮班級教學實際,不順應學生能力水平的話,備課也就失去了針對性,從而降低了備課的效果與作用。
2.集體智慧對個體思考的淡化
教研方式的深度變革促使電子備課強調集體合作、開放互動、共同研討,教師備課行為一改過去的“單打獨斗”,備課成果展現的是教師集體智慧。顯然集體的智慧、合作的力量形成的備課成果要優于教師的個體備課。但是,這樣的備課形式與教研形式,同樣需要警惕集體智慧對個體思考的淡化,避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對集體研討的過度依賴與信任,或是集體研討的參與面不廣,個別優秀教師成為制定教案、教學研討的主角,導致一部分教師失去個體教學思考的專注力與個性化。
3.信息技術對書寫技能的沖擊
據報道,一些大學教授在授課過程中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手段,離開PPT就無所適從,拿起粉筆更是提筆忘字。信息技術需要普及,但也要謹防對傳統書寫技能的強烈沖擊。特別是中小學階段,教師的書寫能力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如若教師書寫技能不高,就很難對學生產生引領與示范。傳統備課是教師筆墨書寫的重要形式,對于提高教師的書寫能力不容置疑,實施電子備課以后,教師紙筆書寫的機會減少,如何在不減弱書寫能力的情況下,避免信息技術對書寫技能的沖擊,應當進入教學管理者的視野,并通過三字培訓、練習等有效方式予以彌補。
三、 提高電子備課須要關注的問題
1.關注備前研究的寬度
電子備課要與教研方式深度結合,要做足備前研究的大文章,教學管理者要提高電子備課的實效就必須關注備課研究的寬度。提高研究的寬度要把握三點:一是教師的個性化思考。廣義的備課是教師在教學前的各項準備,教師基于學情對教學內容的個性化思考應是備課的要義所在。二是網絡資源的廣泛搜集。名師備課、優質課教案,大多是優秀教師思想的結晶或是教學團隊集體研究的成果,充分借鑒對于拓寬備課視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是集體研討的共識。廣泛參與的校本備前研討,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個性化思考的深入,觀點的碰撞可以激活思維、點亮智慧,也讓備前的研究更加具有寬度與深度。
2.關注教學落實的效度
備課是教師課前的準備,真正檢驗備課的質量還要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完成,再優質的備課如若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付諸實施也只能是一張白紙,再精彩的創意如若在課堂中不能落實,也將失去其潛在的意義。如何考核、檢驗電子備課的質量呢?教學管理者絕不能“紙上談兵”,就備課論備課,而是要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去驗證。管理者在課堂觀察中:一是要重點考察教師備教是否一致,落實備課服務教學的目的;二是要考察教師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問題,以學生學習活動的程度來認定教學設計的優劣;三是要考察教師課堂教學對電子備課的隨機改造與生成,關注教師對備課的個性化使用問題。
論文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時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飾自身發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師范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原來學習的教師教育課程也少,多為《教育學》、《心理學》,而且實踐訓練的時間短。如許多高校《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為54學時(每周3學時),少的只有36學時(每周2學時),教育實踐課程的學時也很少,一般僅為8周。這么少的學時怎能使學生掌握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際應用的能力呢,在教師教育較為完善的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心理學一般都在9個學分(162課時)左右,師資培訓課程中有大約一個學期的時間集中用于教學實踐,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進課堂、與學生相處的機會。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門類少,教學實踐訓練時間短,課程教學理論性強。可以想象,這樣的課程設置對后續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形成都難以起到應有的指導和支撐作用,更談不上形成教學實踐智慧。
2.教師入職培訓存在缺陷。
教師崗前培訓(人職培訓)是新補充的教師任教前的職前培訓,是一種初步的師范性質的適應性培訓。它對新教師轉變角色,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師崗位職責,完善綜合素質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第一步”。從目前的培訓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訓內容不全面。現在的教師崗前培訓僅限于教育法規、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教師職業道德四門課程,內容不全面。而美國新教師的培訓要求為:增加新教師對教學神圣職責的認識;探究和發展新教師的知識技能、表現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過他們對職業的奉獻,挖掘科研潛力;體現對所奉獻職業的快樂和追求。二是培訓過程缺少實踐性。表現為缺少實踐性知識的講授和實踐技能的訓練。培訓人數多,培訓內容不能結合各專業具體教學的要求,教師也不進行實踐技能方面的訓練,因此對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職后繼續教育中過于注重學歷學位,忽視教學實戲智慧。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理論智慧、工作熱情和教學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青年教師考慮較多的是學歷學位提升,外出進修讀研的人數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論類的課程很少(教育學專業除外),而且在三年學習中幾乎沒有教學實習。由于忽視“校本培訓”,忽視教師的課堂行動研究,結果是理論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而教學實踐能力幾乎沒有多大長進,這不利于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綜合提高。
4.來自教師個人的原因。
許多青年教師在工作之初,非教學工作時間偏多。有的擔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輔導員,有的要協助實驗室管理,有時還要完成領導布置的其他工作。這些工作讓青年教師付出了許多時間,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研究時間,客觀上也延緩了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從主觀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或存在著專業知識的偏差,或主體意識不強,進取心減弱,教學能力提高較慢。
二、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師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教育的目標偏重于培養學科專家型的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縱深發展型,沒有體現教學工作的專業特點。從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調整課程結構。目前的課程結構中,課程比例失調,教育理論課時偏少,必修課比例較大,選修課比例偏少,教育學科課程的地位不高,教學實施常流于形式。針對目前課程存在的問題,應進行改革,把課程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設計和規劃,在保證穩定性、繼承性的同時,增加前沿性知識;在保證課程系統性、完整性的同時,增加專題性、操作性課程。
(2)強化實踐性課程。實踐性課程是教師培養中的關鍵部分,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莫定基礎。但是,目前的實踐活動存在著問題,如教育見習實習時間短,實習基地少,指導力量明顯不夠等。因此,要延長教育見習實習的時間,增加次數;建立高校與中小學的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類似于臨床醫學的教學實踐情境。
(3)整合課程內容。由于學科發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綜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教師教育課程要體現這一要求。一是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的整合,使學科課程統一于實際的教學情境;二是加強教育專業課程本身的內在整合;三是加強綜合課程,開設一定數量的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課程。
(4)完善教師繼續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貫穿子職前和職后全過程的,教師繼續教育不單是提高學歷,更重要的是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速教師的自我成長,確保繼續教育的質量,把培訓與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要更新繼續教育的觀念,重視繼續教育的理論探討,建立適當的評價體系,提高繼續教育的實效性。
2.形成專業自我。
專業自我是教師個體對自我從事工作的感受、接納和肯定的心理傾向。庫姆斯(Combs)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教師的專業教育》中提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獨特的人格的人,是一個知道運用‘自我’作為有效工具進行教學的人。”高自我的教師傾向于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夠準確地、現實地領悟他們自己和所處的世界,對他人有深刻的認同感,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自我價值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專業自我形成的過程。研究表明,具有強烈的專業自我的教師常常具有自覺的職業規劃意識。當教師了解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認識到自己教學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時,才能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并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做出適當的調整。在規劃、調整、發展中逐步形成教學實踐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學習者。
美國學者舒爾曼(Shulman;L.S.)認為,教師的知識掌握包括七大類:教材內容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與內容相關的教學法知識;關于學生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環境的知識;有關教育目的、宗旨、價值的知識;哲學與歷史背景的知識。教師顯然和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觀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強自身學習。教師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自己始終看作是一個學習者,是一個研究者,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實踐學習。
4.將教學成長過程作為反思的對象。
經常性、有針對性的甚至是系統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師的創造精神,增強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青年教師要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決策、理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回顧、分析、評價,評判教學活動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以積極的心態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進教學的成長與發展。反思是教師自主意識的表現,是教師獨立于外在壓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計劃,如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學習及何時學習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將所訂目標和計劃付諸實施。這樣不斷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對自己的教學發展作出診斷,并尋求新的更好的發展策略。
5.主動爭取外援,加強與專家教師的交流。
葉瀾教授在《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報告》中強調:“教育活動具有動態生成性,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
二、案例《第二次》教學片段及分析
我有幸參加《第二次》基本功大賽,在講到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搶掠和焚燒的這段歷史時,這樣啟發學生:“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什么?”大多學生應聲而答:“落后就要挨打。”“不一定,落后也不一定會挨打。”小明應聲而起。一語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炸開了鍋,議論紛紛,展開了小組合作大討論:“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對待落后的日本。”“落后打先進,遼夏金元入侵中原。”“落后與先進平等相處互通有無,如唐朝與周邊吐蕃、回鶻、南詔的和諧關系。”“落后受先進的援助,如蜀國幫助西南少數民族發展經濟。”“落后反擊先進,如埃塞爾比亞抗意大利入侵。”“落后必挨打,因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弱肉強食。”
一個“節外生枝”的突發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被“吸引”住,展開大討論,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再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求職的動力,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是保證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隱秘的動力。
三、教學反思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千變萬化的,在他們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盡管我們進行了充分預設,仍然存在眾多的生成元素。這些元素造就了課堂的多姿多彩,也造就了課堂的動態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瞬息萬變情況錯綜復雜,隨時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事件。它可能是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也可能是教師的失誤,可能是師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教師對學生的預估不夠,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揮教學機智,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并妥協處理,為課堂生成而隨機應變,以保證教學順利開展。
1.教學是預設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杜威說:“每一位老師帶著自己的哲學走進課堂,愈是優秀的老師設計的水平和質量愈高。”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教師智慧互動的火花。歷史老師一定要有課堂動態資源開發意識,合理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通過有趣的活動不斷生成新的課堂資源。
2.課堂現場動態生成彰顯學生思維的靈動性,是學生自覺凸顯課堂主體地位的有力例證。在課堂教學雙邊參與的動態過程中,師生建立平等互動的生態關系,因此教師理應尊重并珍視鮮活靈動的課堂生成,把它作為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資源。
3.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導致課堂的生成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就需要教師適度地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的引導與人文點化,對學生生成的個體差異回答或陳述不清的錯誤資源應運用教學智慧,采用語言補充、直觀輔導、舉例證明等方式讓全班同學清晰地感受這一生成資源的優勢所在,通過巧妙的引導等方式引領學生回歸到符合學生知識要求的正確軌道上,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
4.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情境性、及時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除相應的變動。”面對富有價值的課堂提問,教師不應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而應獨具慧眼,將“彈性靈動的問題,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資源及時地捕捉并理智地納入課堂臨場的設計范疇之內,從而讓課堂正真正呈現靈動的生機與跳躍性的活力。
總之,充滿動態資源生成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師應善于捕捉和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互促、教學相長的過程,成為開發師生的生命潛力、煥發生命激情的過程。讓我們共同關注生成、期待生成、駕馭生成,引領學生進入一片更精彩的學習天地,實現師生生命在課堂中的真正涌動與成長。
參考文獻:
[1]普通初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王曉春老師在《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中指出,教育有三種類型:權力型教育,道德型教育,智慧型教育。權力型教育依賴權力,道德型教育訴諸師德,智慧型教育寄希望于科學。在現行的中學班級管理中,也存在著這三種類型,即權力型管理、道德型管理和智慧型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思想正在成為我們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學生維權意識的提高,使他們不再惟命是從,因此單純依賴權力管理班級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和限制。當權力型管理與道德型管理陷入困境時,迫切要求我們這些教育者探究新的方法。在困難面前,許多一線的教師、班主任和一些真正的教育家們為我們指出了正確之路――智慧型教育。推行智慧型教育,作為班主任就是要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長朱清時教授曾引用基督教圣經上的話告誡科大學生:一個青年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做到三點:第一,要能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即仁;第二,要有勇氣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即勇;第三,要有智慧去區別這兩種事情,即智。筆者認為一名智慧型班主任必須做到“仁”、“勇”和“智”。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走出埋怨、謾罵的泥潭,做到“仁”
在我們的周圍,通常充斥著諸多的怨憤與不滿。薪酬與回報的不對稱,管理制度與體系的僵化,過多的考核與評比,學生的不配合與懶惰……,與埋怨相對應的是泄憤的謾罵,恨差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憤恨之中各種忌語有時也會脫口而出,更為嚴重都還有體罰。
埋怨、謾罵和體罰,其實是一條歧路,引人走向泥潭。世界上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通過埋怨、謾罵而成名成家的,沒有一位班主任是通過埋怨、謾罵而做好教育事業的。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冷靜面對,需要我們認真反思,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需要我們執著地追求。
世間的任何事物,只要執著地追求,都會有收獲。對追求者而言,是不存在失敗的,因為即使實現不了最初的夢想,也會獲得一些潛藏在夢想背后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的價值有時甚至遠遠超過他們夢想的價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古代的煉者,為了長生不老,到山林里采藥煉丹,長生不老丹沒有煉出,結果卻發現了對人類很有用的水銀、火藥及一些技術。歌德本來是追求一位姑娘的,一年后,人沒追到,手上卻多了一件副產品――《少年維物之煩惱》;倫琴在實驗室里蹲了六年,本來是想找晶體光譜的,結果光譜沒找到,卻意外地發現了X射線……
如果你現在是一位正在為教育夢想而奮斗著的人,千萬不要停下你的腳步,意外的驚喜也許明天就會降臨。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沉著應對各種復雜的教育問題,做到“勇”
大家普遍認為現在的學生難“管”。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的知識不完全是從教師這里獲得,他們從媒體,從網絡得到了許多學校得不到的知識。教師在他們心中不見得還有神圣感,許多方面他們是從上往下看我們。再加上學生群體維權意識的覺醒,這必然對我們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由此也帶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少數學生不正確的維權思想和維權方法,極個別頑劣學生甚至利用制度不完善和缺陷,向班主任發難。如果班主任不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不懂得一些基本管理知識那只能干生氣。
曾經有一年高二分班,筆者我接手了一個有名的紀律混亂的班級,班級中有好幾名“刺頭”學生,其中尹同學是全校有名的問題生:上課睡覺、不遵守自習紀律、談戀愛,與老師爭吵;整天與一些不良學生混在一起,有時甚至尋釁滋事,打架斗毆;就寢時經常偷偷抽煙,甚至翻墻外出打游戲、上網……面對這樣的學生,埋怨、謾罵甚至體罰都無濟于事,那只能讓問題更加嚴重,把狀況變得更糟。
經過認真思考和精心的準備,筆者首先對他無視老師權威,破壞班級紀律,干擾正常教學秩序的行為進行糾正。開學沒幾天,年級管理老師發現他的口袋里揣著香煙,讓他把香煙拿出來,他硬是不拿,而且還傲慢地說:“老師沒有權利搜查我的身體。”氣得這名老師把他領到我這兒。我清楚的知道這是糾正其錯誤思想的一次契機,也是對其一貫囂張惡習的一次打擊,如果此次不加以糾正,后面就更沒辦法教育與管理。
了解完具體情況后,筆者溫和地請他把口袋里的東西拿出來看看,他遲疑了一會兒,還是把剛才的話重復了一遍。于是筆者平靜地對他說:“你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權利,很好,說明你還是一名懂道理的學生;老師是沒有權利搜你的身體,老師怎么可能搜你的身體呢?這不是知法犯法嘛!但是你還是未成年人,因此需要監護人。在家父母是你的監護人;在學校班主任、老師就是你的監護人,老師雖然沒有權利搜你的身體,但是有權知道你口袋里是什么,你既然否認你口袋里面是香煙,那你得拿出事實證明一下。如果你繼續固執下去,那我看只有請你的父母來協助我們證實了,或者請我們學校法制副校長(派出所副所長)來解決了。你自己選擇吧!”說完讓他先到辦公室外邊想幾分鐘,再給我答復。過了一會兒,他低著頭進來,承認自己口袋里面是香煙,希望老師給他一次改錯的機會。筆者于是順水推舟的讓他自己把抽煙的歷史寫下來,今后如有類似情況發生,根據校規提出一個具體有效和切實可行的辦法,并在班會上張貼公布讓大家監督。
如此經過幾次較量以后,蔑視老師、破壞班紀的行為終于得到有效地遏制,同時班級風氣大為好轉。
三、班級管理要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到“智”
對于一個生理有缺陷的人,我們很難去做補救,但對于心理、品德諸方面發展畸形的人,我們必須盡力去做改變和補償的工作,使之成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應僅僅揚其長而避其短,甚至遮掩其短。有時候甚至生理的缺陷也能化短為長。
美國柯達公司在生產照相感光材料時,需要工人在沒有光線的暗室里操作,但培訓一名熟練工人需要花很長時間。后來公司發現,盲人可以在暗室里活動自如,只要稍加培訓就能上崗,而且他的活要比正常人精細多了。柯達公司從此以后就大量招用盲人從事感光材料的制作。柯達公司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短處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崗位下,會轉化成長處,變成優勢。所以,若能巧用短處不失為明智之舉。
關鍵詞:評價語言;贊賞性;幽默性;形象性;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4-020-1
教師課堂評價語言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回答、作業、演示、表現等作出的評價性語言。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發展,恰當的評價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一、贊賞性評價語言――激發自信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對學生的贊賞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贊賞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贊賞每個學生微小的進步,使學生在贊賞性評價中獲得自信。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經常使用飽含情和愛的激勵性課堂用語。在對學生評價時尤其關注對“弱勢”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護和激勵,讓他們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與進步,對未來學習充滿信心。
案例《愛如茉莉》教學片段:
師:文章中的映兒通過父母之間的普通小事感受到了愛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芳香怡人。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你認為愛像什么呢?請以“愛如 ”的句式來說一說。
(同學們認真思考后,陸續將手舉了起來,這時我發現連平時最不愛舉手發言,成績一直沒起色的一個男同學也將手舉了起來,我非常高興,趕緊抓住這個時機,請他回答。)
聽到他的發言,全班同學都不禁為他鼓起掌來。同時,班里的其他學生,尤其是平時發言少的同學也開始躍躍欲試了,可謂一舉兩得。
案例中,我在指導學生進行拓展練習時就考慮到發言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的一次次微小的進步,以積極的贊賞性評價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殷切希望,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功能,讓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幽默性評價語言――意味深長
幽默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能使人產生愉悅感,而且能于笑聲中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效應。因此,幽默的語言也是評價語言的首選。
如我在上公開課《九寨溝》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傾聽指定學生朗讀描寫九寨溝自然風光的第三自然段,并微笑著說:“看看誰的朗讀能將大家帶入那美輪美奐的童話世界中去。”學生朗讀完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時,我詼諧地問道:“他把我們帶進去沒有?”學生們小聲回答:“沒有。”“哎,他只是把我們帶到了九寨溝的邊上,就不管我們了,是不是?”學生和聽課老師齊聲笑起來。我接著用鼓勵的語氣提出:“誰能再試一試,把大家帶進九寨溝去?”另一學生站起來朗誦,結果這回還不如上一個同學。我又風趣地開了個玩笑:“哦,他不但沒有把我們領進去,反而又將我們領出來了。”霎時,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學生在書聲瑯瑯、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中獲得了求知的歡樂,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在心頭”!
三、形象性評價語言――意境深遠
課堂教學評價如能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擬人、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就能使評價更富有感染力。形象的評價語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領略到了老師的語言所創設的豐富意境,喚醒了學生的聯想,以往學過的語言被激活,融匯到新的語言學習中,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比如,當課堂上聽到了悅耳的朗讀時,可以這樣評價:“讀得好,好在聲音響亮,像個小小播音員。”“寫得精彩,讀得振奮,老師聽得也振奮。”反之,朗讀有缺陷時可采用“讀得真好,再把X字的字音讀準就更好了”等類似的評價。
這一句句動情的話語,似春風如春雨,催開了學生心靈的花朵。我們平時可以廣泛搜集,加強積累,使評價語言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最好能讓學生學而不厭,聽而不倦。
四、針對性評價語言――有的放矢
在過去,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概括性太強,簡單的一句“你真好”、“你真棒”、“不錯”就可以評價學生了。可是教師卻沒有給出具體說法,這樣的評價不能更多地關注每個孩子的特點和成長中的新變化。我們應該多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比如“你的字寫得更漂亮了!”“你讀書的聲音更洪亮了!”通過這樣的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串聯和并聯》一課原有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抽象致使一些教師無的放矢
由于串聯和并聯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所以教師一般只重點講解串并聯電路的物理規律,這樣就導致學生們雖然死記硬背了這些抽象的規律內容,卻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它們。如果初中物理教師不能把抽象的規律具體化、生活化,極容易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盲點。如此一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就被大大削弱了,導致教師經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無的放矢的窘境。
2.填鴨式授課導致師生之間反饋不明確
雖然串并聯電路的內容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探究環境,但由于實驗器材有限,原有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如果教師在整個課堂上都運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那教學就會演變成為填鴨式授課。這樣只會把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而師生之間的交流微乎其微。如果課堂上沒有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那么教師就難以把握學生是否真的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點,難以知道學生是否能跟上目前課堂的授課速度,等等。
3.過少的實驗內容降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無論哪個階段的物理教學,實驗無疑都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在“串并聯電路”的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課上的實驗教學環節是浪費時間,學生直接看書中的結論就可以;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書上直接就有實驗過程的圖片,學生完全可以看圖說話,沒必要非親自動手操作實驗。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很難進行知識的內化與融合,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更是難上加難。
解決辦法
1.通過問題或任務驅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初中學生對初中物理中出現的電流、串聯、并聯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還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或任務驅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一旦將抽象事物具化成生活中的實例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利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自主鞏固已學習的知識,也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學設計。例如,在講解“串并聯電路”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運用生活實例――小熊臺燈兩只眼睛的亮暗。教師通過讓小熊臺燈全亮或僅有一只眼睛亮的不同要求,引導學生學習串并聯電路,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2.營造個性化的學習支撐環境
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講授法,也讓師生之間的交流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加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加快了解彼此的進程,為課堂教學的順暢、高效奠定基礎。
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教師要為每個學習片段準備聽講式、讀懂式、探究式等不同學習類型的支撐環境,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學習。例如,在“串并聯電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如《串聯電路的特點》《并聯電路的特點》《電路連接技巧》等微課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撐;也可以通過探究工具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可以通過東北師范大學的初中物理教學平臺,隨意選擇器材來完成探究任務,找到控制電路的不同方法,從而得出串并聯電路的知識。
3.有效地增多實驗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課程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操作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本方式之一。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實驗器材的更新速度與日俱增,再好的學校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及時更新。這時,就需要引入平臺來支撐初中物理高效教學。例如,在東北師范大學的初中物理教學平臺上,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應有盡有,學生不用去實驗室操作,學校更不必花大價錢更新實體實驗器材。該平臺軟件會定期更新,其性價比和可操作性遠大于實體實驗室。例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時,學生可以登錄該平臺,在仿真工具中找到電學、電路工具,便可找到實驗器材(電池、導線、小燈泡等),這樣做實驗安全又便捷,也極具個性化。
《串聯和并聯》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五章第三節。重點是知道什么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并會連接簡單的串聯、并聯電路。難點是認識串聯、并聯電路,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串聯、并聯電路的連接特點及區別。
2.教學對象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學過電流和電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電流與電路相關知識,并可以獨立地繪制簡單的電路圖,有能力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簡單的電路。當然,連接實體電路的經驗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少有的。
3.教學目標制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讀、會畫簡單的電路圖;知道什么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會連接簡單的串聯、并聯電路。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生活燈的例子體驗串聯、并聯電路的連接;通過東北師范大學初中物理教學平臺中的仿真電學、電路工具了解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區別;通過做任務、做實驗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說出日常生活中采用簡單的串聯、并聯電路的實例,培養觀察能力;認識到探索物理實驗科學之路并非易事,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4.運用智慧教育相關理念設計教學框架(如下頁圖1)
智慧課堂的構建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用任務驅動法來推進教學進程,使學生能在不斷做任務的同時攻克學習的重點、難點。每當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進行知識的總結與調整,使任務的難度逐漸遞增。
5.教學過程
①用熊貓眨眼的情境導入,讓學生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什么樣的電路會使熊貓臺燈的兩只眼睛都亮,二是什么樣的電路會使熊貓臺燈只眨左眼,三是什么樣的電路會使熊貓臺燈只眨右眼。學生們可以邊思考,邊在東北師范大學初中物理教學平臺(如圖2)上的仿真電學、電路工具中找到相應的實驗器材,進行多次試驗。
②教師根據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恰當的總結,然后拋出任務一:聲控燈電路。它是指研究人員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開關,天黑時,自動閉合,天亮時,自動斷開;利用“聲敏”材料制成“聲控開關”。當有人走動發出聲音時,自動閉合,當無人走動時自動斷開。那么在此種情況下,這兩種開關的電路是什么樣的?學生可以通過仿真電學工具進行探究,教師適時總結出串聯電路的特點。為了及時鞏固知識點,教師還通過小動畫視頻提出了保險柜電路問題。
③根據學生的狀態適時地拋出任務二:衛生間電路。它是指小明家里的衛生間安裝有照明燈和換氣扇,有的時候需要使用照明燈,有的時候需要使用換氣扇,有的時候二者都需要使用。那么在此種情況下,電路是什么樣的?學生仍然可以通過仿真電學工具進行探究,教師適時總結出并聯電路的特點。為了及時鞏固知識點,教師還通過小動畫視頻提出了護士值班電路問題。
④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向學習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出任務三,實現課堂上的分層教學,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此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任務三仍然是以學生生活為背景的實例:教師通過小動畫視頻演示一個老式的樓梯照明電路。為了節能,此設計的電路中含有兩個單刀雙擲開關。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平臺上自行探究此問題,并在課后展示給教師查閱,檢驗是否正確。
⑤最后,教師拋出一個能夠貫穿整個電學內容的問題――小彩燈明明看起來像是串聯,為什么一個燈不亮了,別的燈還能亮?教師先不告訴學生答案,讓他們自己上網查閱資料。然后在講到焦耳定律時再提出這個問題。完成這個思考題之后,播放關于串并聯電路知識體系梳理的微視頻進行課堂總結。
關鍵詞 地理教育 教育研究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通過對師范類地理專業的授課調查,我們發現,該專業的教學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教學效果尚不理想,這將難以滿足該專業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創新素質的培養,也將延緩該學科的發展,降低地理的社會意義。因此有必要對該專業的教育教學進行分析總結,以提升該專業的教學質量。
1 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方面
1.1.1 學生對專業有排斥心理
據實際調查,社會對地理學的認同度不高,目前在校的學生中,65%的學生是被調劑而來,25%的學生大多因成績不高為保證升學被迫選擇地理專業,僅10%的學生是因喜歡地理而選擇該專業,再加上地理專業就業壓力大,使得多數學生對地理專業認同感低,對專業存有排斥心理,對專業的學習積極性也低。
1.1.2 男女生比例失衡
目前師范類專業性別比例失衡已經開始影響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①調查得知,地理專業女生比例長期維持在75%左右,導致試驗、野外考察等實踐教學中,實習指導教師過多關注學生身體、安全等事宜,很多體力消耗較大、觀測時間較長、野外設備較多的實踐考察內容被迫壓縮,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1.1.3 文科生比例逐漸增高
地理專業在部分師范院校為文理統招專業,此類院校中,文科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最高的已經超過80%,這一跡象正逐漸影響著該專業的教學效果,并對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原因在于,文科生的理學基礎比較差,但地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物理、化學基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歸納演繹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這些基礎和能力是文科生的薄弱環節,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理之間的轉化是教學過程所遇到的另一個難題。
1.2 教學方面
1.2.1 教學風格單一
目前,地理專業的課程教學風格相對單一,教學方法主要以傳統填鴨式、灌輸式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尚不能將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完美結合,未能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語言、表情、動作、心理等手段化教學活動相對不足,②教學效果未能達到最佳。另外,在實際教學場景中,部分教師往往只專注于課本知識點的講授,創造性的教學活動相對較少,教學設計缺乏新穎和靈活,對教學事態的感知和辨析度低,缺少判斷及控制能力,③教學藝術化、智慧化水平相對較低。
1.2.2 教學環境多注重設施環境
部分院校對現代化的教學環境理解存有瑕疵,認為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即為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因此加大了多媒體教學場所及設施的建設。然而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不僅包含設施建設,還包含多媒體應用技術培訓和多媒體課件建設。目前,該專業的課堂教學主要關注設施環境的改善,后兩者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其結果表現為:(1)部分教師由于多媒體應用技術水平較低,或者課堂展示效果不理想,或者放棄使用多媒體教學,降低了多媒體資源的利用率,出現了資源浪費;(2)多數課件設計簡單且文字居多,基本為課本內容的復制,失去了多媒體教學的意義;(3)教師使用的課件部分為網絡共享資源,授課教師并不能完全把握課件制作者的思路,且課件中的照片多來自網絡,教師現場采集的實景照片很少,導致對很多地質現象、地貌類型的講解都處于非全面狀態。
另外,現代化的教學環境還包括自然環境、時空環境等物理環境,甚至還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系等社會文化心理環境。其中時空環境指將教學活動在規定的時間里有序地安排在有限的空間里。在地理專業教學里主要表現在能否在教室、實驗室、實踐基地等教學空間內科學地分配學時,實現這些空間的最佳利用。目前該專業的課堂授課及實驗、實踐時間安排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各教學環節所需要的學時會因任課老師的教學安排而做出調整,造成教學課時安排不合理,應有的教學效果無法體現。此外,部分院校會因為特殊原因而更改開課時間或調整實踐考察計劃,這對師生生理及心理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1.2.3 實踐環節不足
實踐環節是地理專業課堂教學的延續、理論知識的補充,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野外考察與研究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建立起跨度極大的地學時空觀念,④促進理論內容的理解。但目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依然無法完全展開,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造成:⑤(1)“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普遍,實踐教學激勵程度不夠,實踐教學能手缺乏;⑥(2)教學資金不足,導致實驗模型陳舊,設備更新緩慢,野外實習基地建設近乎停滯;(3)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創新,與新的地學理論及新的地理技術脫節;(4)實踐教學課時較少,設置內容簡單,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1.2.4 與中學地理教學脫節
中學地理教學是基于普通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行為,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實施等方面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大學地理課堂很少參考中學地理課程標準,部分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對教學內容有所傾斜,造成學生課堂所學與未來工作脫節。
2 教學改革與提升
2.1 提升教學魅力,扭轉學生情緒
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是對教學效果的極大考驗,也是對教師業務水平的極大考驗。結合地理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從課堂教學上吸引學生,并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不僅需要教師有更為扎實的專業知識、更為廣闊的學科視角、更為科學的課程設計、更為新穎的教學展示、更為精彩的表達藝術,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的人格魅力、聰穎的人文智慧和機敏的教學判斷,即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藝術與教學智慧全面結合的有效教學。
2.2 實施有效教學,改善教學效果
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有效的教學計策和謀略,即有效的教學策略,包括三個方面:(1)教學策略,涉及講授策略、組織討論課堂策略、提問策略;(2)輔助教學策略,涉及適應性教學策略、創建課堂環境策略、激勵策略、運用非言語手段策略;(3)管理策略,涉及管理課堂策略、管理教學實踐策略、管理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策略。⑦教師對這些策略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不僅需要對當代教育理論長期的教學研究,還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實踐積累。
目前老一輩的地理教學專家正逐漸退出教學舞臺,而新一代年輕教師尚未做好承接的準備,該專業的教學人員出現年輕化趨勢,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瓶頸。為改變這一局勢,一方面需要教學單位對授課教師進行長期持續的有效教學培養,并為教學提供便與其全面展示的教學場所;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綜合修養,樹立為人師表、崇尚職業的教師形象,在授課前自覺地對教學活動及其因素進行宏觀與微觀的統一計劃、評價和調控,以追求最佳的教學效率。
2.3 加大實踐力度,提高教學質量
實際教學調查發現,實踐教學一方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的能力,促進野外經驗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研究提供必要的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可以彌補部分學生專業基礎水平低、空間思維能力不足的缺陷,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認同度,構建教學師生互動的共鳴區,活躍室內教學氣氛。
加大地理專業的實踐力度,首先應建立多元的實踐教學系統,系統的關聯個體應當以實驗室、精品考察路線建設為基礎,指導教師培養為核心,實踐指導教材編寫為輔助;其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計劃應具有戰略意義,除包括時間、內容、目的、指導教師等常規內容外,還應當包括:各項實踐教學的發展趨勢及權重、實習基地的延伸點、學生自主性的拓展內容、現代教學環境下的新型環節、實踐教學實施的保障與持續措施等;再次要改革實踐教學的激勵、評價體系,變原有古板單一的模式為靈活多維的考評系統,以提升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2.4 其他方面的優化
師范類地理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應該是多方面的,單從某一角度去改善而忽略各因素之間的聯系,勢必收效甚微。除上文所述外,應當優化的方面還包括:(1)對教師進行現代多媒體技術培訓,加強多媒體課件建設,提高多媒體教學質量;(2)合理安排各教學環節的課時量,發揮各教學空間的優勢,實現最佳教學效果;(3)選擇優秀的教學參考材料,并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插圖,降低課堂教學的枯燥性;(4)組建合理的班級規模,提高學生的教學滿意度;⑧(5)形成科學的考核模式,全面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6)加強對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解讀,實現大學教學與中學教學接軌。這些方面的全面優化,必然會提升該專業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為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和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師范類地理專業的教學滿意度,有必要對該專業的教學進行大尺度的全面提升。這些提升應當從扭轉學生對地理的排斥心理入手,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并借助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在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智慧來活躍課堂教學,增加地理學課堂魅力,最后依靠實踐環節加深教學印象、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達到大幅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
注釋
① 艾述華,陳俊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范專業生源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0).
② 何莊,王德清.關于教學藝術概念的理論反思[J].教學與管理,2007(9).
③ 程廣文,宋乃慶.論教學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④ 陳亞恒,劉會玲,劉樹慶.加強專業基礎課教學提高地質地貌學教學效果[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2(2).
⑤ 陳駿,胡文,李成.地質學實踐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07(1).
⑥ 隋振民,王宇,馮君等.地質地貌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J].中國農業教育,2012(1).
[論文關鍵詞]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 模式現象 學生活世界
校企合作是當前廣泛提倡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源頭是德國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該模式利用企業的力量與資源,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切實學到能夠即時應用于企業生產的實際技能,并盡快熟悉企業的環境,加強了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減輕了政府對職業學校經費投入的壓力,故而受到了廣泛歡迎。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優勢,卻很少注意它可能存在的缺陷。即使偶爾有人討論該模式存在的不足,也只是在經驗層面上談論該模式實際運作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從根本上審視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實際上,雖然校企合作是一種優點明顯的職業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職業教育模式一樣,也存在一些內在的缺點。現象學近些年來對我國的教育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該角度來審視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該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因而文章擬從現象學的角度來關照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的實踐,并對之進行評論。
一、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異化
1 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目的。在本質上,企業不是教育機構,企業的使命是生產、銷售或服務,賺取利潤,而不是培養人才。從文化理念到實際運作,企業都迥異于學校。在我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職業院校學生的勞動力,并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源。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業與學校的某些關鍵性人物的私人關系基礎上建立的。換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不會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學生,不會在意學生全面的、健康的發展,企業既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義務。
2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職業院校之所以大力推廣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之所以樂意積極與企業合作,主要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有利于學生的就業,但卻幾乎沒有在理論層面上深入思考該模式正確的,理想的目的是什么,當然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企業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導致該模式在實踐中常常會偏離“教育”的軌道。
3 從現象學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可以說,受到熱烈贊譽的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其實際目的卻是非常狹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校企合作理想的、應然的目的應該是什么?從現象學的視角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養成學生真正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現象學宣稱自己“是一種‘做’哲學的方式,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套體系”,并且是一門真正的嚴密的科學。現象學認為,哲學首先是一種“思”的活動,其使命不是給予人們一大堆現成的知識或所謂的“規律”,而是確認思維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并開闊人的視野,啟迪人的思維,促使人們深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斷地尋求人存在的意義、宇宙存在的意義。可以說,在現象學的視野中,思考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狀態。
那么,對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養成學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所謂智慧,從現象學的觀點看,不是學生記住的文字信息,也不是經過訓練掌握的技能。在考試中能夠獲得高分或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都不是智慧的標志。智慧是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技能與智慧不同,知識與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而是教學必不可少的媒介,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對于學生來說,知識、技能所承載的個體價值應該是智慧的養成。教育過程不能僅僅指向可觀察的結果,更應是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思”,并走向“自覺地思”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把學生帶人到“思”的狀態中的過程,是一個學生通過“思”而獲得生活的意義與人生價值的過程,是一個主體的自我觀念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而不至于銷蝕學生的主體性,導致他們迷失在所謂的“知識”叢林之中,或淹沒在無意義的勞作之中。
從現象學的視角看,當前校企合作的目的顯然不是定位于學生智慧的養成,明顯有失偏頗。如果不在現象學所提倡的智慧養成的層面上把握教育的目的,如果對企業與學校的本質區別重視不夠,如果不以智慧養成作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過是培養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們可能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動手操作的技能,但心智不健全,支配靈巧雙手的卻是貧弱蒼白的靈魂。因此,如果迷失了正確的目標指向,校企合作不僅無益,反而會妨礙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會阻礙正確的職業教育目的的達成。從校企合作的實踐看,這一教育模式的應然目的顯然早被異化了,甚至從來就沒有確立過。在這個意義上,現象學的觀點無疑是對無目的地、淺薄地倡導校企合作者的一個警示,是應該,而且必須嚴肅地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與旨趣。
二、生活世界是校企合作中培養學生智慧的介質
通過校企合作幫助學生養成智慧,首先就要努力促使校企合作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并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經驗層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實際上,它是現象學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一個概念。胡塞爾所謂的“生活世界”,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我們個人或各個社會團體生活于其中的現實而又具體的環境,它是一個前科學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其一,生活世界是一個非課題性的世界,即是一個不言自明的世界;其二,它是一個奠基性的世界;其三,它是一個主觀、相對的世界;其四,生活世界是一個直觀的世界,即是一個日常的、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換言之,所謂“生活世界”,就是指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的世界,即每個人平時要不停地接觸、與之打交道的周圍世界。它是可感、可視、可操弄的世界,范圍有限,但卻是絕對真實的,其存在是不需要質疑的,是我們思想的基礎與出發點。雖然生活世界是原初狀態的,但卻是我們的思想、意義、價值的來源與基礎,所以,胡塞爾又指出它是一個意義世界,在某種意義說也是一個人文世界。每個人每天都要休息、工作,要與他人交往,這樣的真實性不容懷疑,同時,也只有在工作與交往中才能獲得個人生活的意義。這些就構成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世界,即意義世界。
僅僅把生活世界界定為前科學的、非課題性的世界,還不能真正把握這一概念的重要價值,還必須從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比較的角度來進一步闡釋這一概念。生活世界是與科學世界相對而言的。人類具有思維、創造的功能,我們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原生態的社會生活作為研究的對象,創立了文化與知識,尤其是以學科體系呈現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構成了異于生活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即科學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而科學世界是由生活世界衍生的。當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科學世界早已成為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實際上,學生所學習的文化知識就屬于科學世界的范疇。但是,必須注意,科學世界本質上與生活世界是不同的,它不能超越生活世界,不能取代生活世界的基礎性。科學世界可能正確地反映了生活世界,也可能與生活世界不一致,甚至扭曲了生活世界。
在校企合作中,工作技能無疑是真實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效組成部分。這一點正是校企合作的一項優勢,既不像普通教育那樣拘泥于書本知識、科學世界而遺忘了生活世界,也比職業學校更能讓學生接觸真實的世界。例如,現在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設備早已過時,學生學的一些工作技能在工廠的生產中早已淘汰了。而校企合作可以避免職業學校的教學與真實的工作相脫節。然而,“意義”的內涵不僅限于此,僅僅讓學生接觸真實工作情境,學會實用的技能并不代表校企合作能夠讓學生自然地獲得生活意義。
現象學指出,要認識生話世界,就必須超越實體思維,轉而采取關系思維的方式。關系思維就是每一個存在者與他者相遇、碰撞,由此產生了意義。換言之,生活世界是一個意義世界,而科學世界是結構性的知識世界,“現象學視野中的世界,既是一個發生著的世界,也是一個結構化的世界。發生著的世界顯現的是世界的可能性、生動性、差異性、復雜性、豐富性;而結構化的世界,顯現的是世界的確定性、抽象性、同質性、簡單性、秩序性。結構世界關注關系的存在狀態,而意義世界關注關系的發生。”因此,校企合作要幫助學生獲得意義、養成智慧,必須注意三點:其一,不能僅僅專注于具體工作技能,必須讓學生理解工作與其生活的關系,讓他們體會工作對其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性,對其生活的意義,借此促進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熟。其二,校企合作在重視工作技能的訓練的同時,應當讓他們體驗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職場中的規則、企業文化與制度等,為他們從學生向“單位人”“企業人”過渡做準備,也讓他們對周圍的生活世界獲得真實的認識。其三,學校與企業只是學生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學生的生活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學習之外的生活環境可能與學校、企業的環境相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校企合作不能局限學生的視域,不能剪裁學生的生活。相反,應該超越書本、企業生產的束縛,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并據此開發、設計校企合作的理念與流程,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狹隘的技能訓練的陷阱,真正幫助學生獲得生活的意義,促進他們智慧的成長。
三、校企合作中學生智慧養成的路徑
第一,經由“回到實事本身”而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個寬泛的指稱。在校企合作中,教育者要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意味著應該參與、觀察、體驗學生中發生的各種真實事件,即回到實事本身,而不是把校企合作局限于書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回到實事本身是現象學哲學的基本態度,意思是指我們要認識世界,要體悟世界的意義,就必須擺脫結構化的科學世界的束縛,把科學知識給我們描繪的固定的、同質化的世界圖景放置在一邊,轉而直接面對我們周圍的具體可感的世界,真正關注、參與各種事件與活動。
關鍵詞:有效教學 思想政治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政治學科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們的備課要素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更加豐富。備課也應該講求效益,實現“有效備課”。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批判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分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2、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并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1、有效“講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處于被動靜聽狀態,單調乏味,如果內容過多或過長,就極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質不佳、記憶力差的學生少有獲益。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但是,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卓爾不凡。它以它的“優勢”使之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延續下來,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一直以來,好老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老師,好的“講授”也總
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2、有效“提問”與“傾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和“傾聽”。
有效教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許多課堂中生成的亮點,就是教師在有效傾聽的時候發現并運用個人的教學機智實現的。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不斷地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思課堂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反思的策略就是寫本課教后小結,就一節課的內容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或理性思考。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寫總體的成績與收獲,力求新穎有意義;寫局部的做法與經驗,力求獨到而實用;寫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力求解決而提高;寫過程設計的缺陷與教訓,力求深刻而警醒;寫學生的創造智慧與評價,力求激勵而發揚。要體現“以小見大”,從細微處入手,點滴細節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籠統反思,抽象而不著邊際。通過這一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好形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加強教學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