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成本會計與核算會計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般情況下,成本會計核算對象與財務會計核算對象是一致的,都指社會化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二者要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會計核算的“資金運動”只是指“資金耗費”一方面。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中,“耗費”都是以“支出”來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們通常說的費用,后者則指我們常說的損失,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損失”不是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說的“費用”。對于費用,依據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為“產品成本費用”,即生產成本,還有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期間費用”;對于這部分“期間費用”屬不屬于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學界內不同學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及其爭議
所謂職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觀具有的功能;對于會計,其有兩個基本職能,分別是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確的進行“核算”及為企業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務,即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會計教材中,對成本會計職能的闡述除了“核算”以外,還涉及決策、預測、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監督”職能。總之,關于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不同學者認識不同,有認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成本會計基本職能除了“核算”,還兼具部分“監督”職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及其爭議
目前,學術界關于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存在著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經濟效益觀,第二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成本信息觀,第三觀點則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成本會計工作目標同時兼具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內容,具有多重目標屬性,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分別對應第三種觀點認為的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四)成本會計假設與原則設置及其爭議
關于成本會計假設及其原則設置,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對于成本會計假設,認為除包括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和持續經營外,還應該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設。如: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增加公平分配假設和對象假設,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變貨幣計量假設為多重計量假設,而不是貨幣計量一種假設。關于成本會計原則的設置,部分學者認為成本會計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即可,而有部分學者則認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性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以外,成本會計還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受益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
二、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與實務中相關專業術語使用混亂
1.“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
為了更好的進行成本核算,企業會計人員會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正常耗費進行不同的分類。其中按著經濟內容分類是重要分類內容之一,共分成八個種類,分別為外購燃料、外購材料、外購動力、職工薪酬、利息費用、折舊費、稅金和其他費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中對“耗費”的經濟內容分類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有的是“生產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以及“支出的分類”、“成本的分類”等,如此一來,關于耗費分類就出現了諸多不同表述,影響正常成本會計教學及工作開展。
2.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
我們在進行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計算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公認的等式,就是生產費用=產品成本。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再容易懂不過的等式,卻給我們的教學開展和讀者認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其中第一個困擾是,上述等式中已經明確生產費用等于產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會計教材中和部分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卻一再強調“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概念,意義有所不同,不可做一個概念論。存在的第二個困擾是,如果第一困擾中的說法成立,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為什么又將期初在產品成本計入到生產費用之中,這又造成了兩個不相融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二)學科內容橫向擴張過度及縱向深入不足
成本會計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終遵循與財務會計相一致的職能、假設和原則設置,服務于成本信息供給。在之后,加入了標準成本制度及與財務記錄相結合,至1956年單獨成本會計研究逐漸轉向管理會計研究,直接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會計理論、方法成為成本會計內容,并逐漸拓展到行為會計、責任會計和資本預算等多個領域,橫向擴張上有過度的趨勢;但此時關于成本核算的縱向深入研究卻顯得有所不足,特別是關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如成本要素應該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轉移分配應如何保證選擇標準的恰當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區別,部分內容則差異顯著,如有的主要內容是成本核算,同時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時將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而有的則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為主要內容,還有的成本會計教材將戰略導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內容結構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處;以多數成本會計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內容來說,基本都是按著知識點及其先后順序來安排內容結構;而對于各成本計算方法實例的編寫,則是直接從本月生產費用歸集完后即開始,基本忽略了依據不同生產組織、工藝過程特點和管理要求等來選擇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等等;人為割裂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礎知識之間聯系等結構問題依然存在。
三、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現實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問題對策與建議
筆者認為,在明確了成本與費用之間轉化關系后,“成本”才是成本會計的唯一核算對象;那么,在進行成本耗費分類時,就應該稱為“成本的分類”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問題對策與建議
成本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一種資產耗費與另一種資產形成的過程,中間不發生任何費用;因此,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分歧,筆者認為在進行各項耗費歸集、分配時宜統一使用“生產成本”表述。
(三)學科內容橫向過度擴張卻欠縱向深入問題對策與建議
就成本會計學科研究來說,雖說橫向上似乎有擴張過度問題,但是從會計學科這一大的研究角度講,相關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對于成本核算相關內容縱向研究深入不足問題,毋庸置疑是需要進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會計未來研究的重點。
(四)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問題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職業學校 成本會計 問題 對策
成本會計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及應用范疇,不同于其他會計學課程。成本會計是一門集知識、技能、技巧為一體的專業課,對于學生來說,雖有會計學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會計這門課,特別是成本的計算方法,還是需要我們去研究的。
1.現行成本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成本會計為成本管理服務的目標混淆。成本會計的本質特征是財務會計,其中心內容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會計的目標是運用成本信息資料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但是,由于成本會計內容的不規范,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失去了其效用,因而成本會計為成本管理服務的目標就不能實現。
1.2成本會計與其它學科內容重復交叉。主要是與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學科內容的重復交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成本計劃、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是財會人員與其它管理人員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進行的工作,因此將他們劃入財務管理學科。
1.3成本會計的研究滯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成本會計中的一些內容,如成本會計基礎理論、成本計算模式及成本計算方法缺乏深入研究,使成本會計不能跟上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其作用就不能更好的發揮。
1.4知識資源消耗理應成為成本的一部分。在經濟環境中,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企業之間競爭的成敗因素已不再是資本資源而主要是知識資源。我國傳統會計模式中,主要圍繞有形資產來設計和運行,實踐中一直把這種無形資產耗費放在期間費用,而不反映其價值補償積累。技術是人類的勞動成果,也是可以交換的商品,既然知識資源已成為生產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識資源消耗理應成為成本的一部分。
1.5網絡公司改變了成本會計核算的前提,成本計算將發生根本變化。由于網絡公司只是一個虛擬公司,因而進行成本核算時,傳統意義上的核算實體已不復存在。對于某一交易業務,要么是虛擬公司的各方獨立地進行成本核算,要么組成了一個臨時的“聯合財務部”進行核算,這些都與傳統的成本核算實體有本質的區別。由于網絡公司是一個臨時性組織,當某項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成本計算將發生根本變化。
1.6企業生產組織必須體現出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的需求豐富多樣,企業在生產組織與安排上必須體現出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技術的進步,使產品生產周期大大縮短,生產周期與成本計算期可能始終一致,分步法和品種法的核算顯得必要性不大。
2.今后成本會計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
2.1完善成本會計的理論體系,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的指導作用。完善成本會計理論,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著創新精神、務實態度和嚴謹作風,深入企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的指導作用。
2.2總結、推廣成本會計方面的經驗,學習和利用外國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企業在長期成本會計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會計學術界應認真總結,加以完善和推廣。如編制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推廣邯鋼“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等。西方成本會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引進西方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是很重要的。我們應結合國情和企業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本會計理論體系。
2.3充分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強力推進成本會計電算化進程。現代企業成本會計工作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饋速度,增強了業務處理能力,對于及時、準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會計電算化應用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推動會計電算化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加快會計電算化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將會計信息系統融入整個企業管理系統,通過應用電算化,為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技術支持,為企業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一)成本核算難以準確進行。目前,我國政府會計體系中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也稱作現金制。收付實現制能夠具體地體現政府部門實際的收入支出狀況,避免傳統方法中容易出現誤差的弊端,在行政單位會計、財政總預算會計、事業單位會計中應用廣泛。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政府業務量逐漸增加以及政府改革的需求增強,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準則已經不足以處理繁多的政府會計事務。在收付實現制下,缺乏對公共產品的成本核算,而且非現金交易也不能及時核算,難以實現收入與成本的配比,無法提供詳細的項目成本或每一期間費用的信息。
(二)資產運行難以準確核算與披露。任何一個政府在給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時,其使用的不僅是靠稅收和舉債而來的資金,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政府擁有的資產。例如政府投資主辦的國有企業或非企業機構,政府所有的土地、建筑物、道路、橋梁、河流、山川等有形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但是我國政府的很多資產并未完全列入資產賬目,即便是對其所擁有的資產進行核算,也是僅限用于登記與核查審計。當用于購置與構建政府資產的財政預算資金支出后,能夠用于其記錄與核算的原始數據就無法再進行恢復。沒有列入政府資產的項目,就不能按市場價格或公允價值來估計其價值,這些資產在今后的使用年限里所產生的折舊或者攤銷金額,以及這些資產的運作水平和運營效率都不能進行準確的核算與完整的披露。
(三)預算管理改革難以推行。政府需要向公眾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此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這就要求政府能夠對其投入資源的成本及其產出進行有效的確認、記錄和計量。預算作為一種規劃與控制機制在政府管理中占有支配性地位。當一項預算通過并實施,成本信息作為預算的反饋,已發生的成本可以與預算進行比較,服務于成本控制。所以,不論政府采用什么類型預算,政府成本會計都將會發揮重要作用。殷紅(2012)指出,目前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長期債務不預提利息,不能真??、準確地反映各政府部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成本耗費與效率水平,不能適應開展績效預算管理的需要。推行績效預算是我國預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標,由于政府會計尚不核算成本,我國當前并不具備推行績效預算的條件。
二、政府引入成本會計將面臨的問題
(一)資產的計量難度大。政府成本中一些資產會出現難以計量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成本會計信息為績效型政府服務。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的目的(如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的資源或承擔的債務的貨幣價值。但是并非所有被消耗的資源都能被準確地計量和確認,如自然資源,其成本計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將其進行資產化以及成本管理的難度很大。同樣也很難將其業績與成本進行直接配比,因為業績測量比成本測量更加抽象,更加困難。因此,如何對政府的業績進行測量考評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引入權責發生制需要過渡期。財政部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明確規定政府會計中的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這意味著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體系要向逐漸引入權責發生制進行轉變。但我國大部分從事政府會計的工作人員習慣于傳統的收付實現制下的政府會計模式,缺乏對權責發生制等會計核算原則的深刻理解,這不利于權責發生制的引入,也不利于我國政府成本會計的改革發展。
(三)缺少配套的成本會計信息系統。由于我國政府會計缺少成本會計體系,也就缺少配套的成本會計信息系統,而且成本會計的核算過程需要大量的財務和非財務數據信息,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這些財務和非財務數據信息的采集、加工作業都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國政府機構的信息化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各類管理軟件的功能日趨強大,大幅提高了信息采集和處理工作的效率,標志著構建成本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環境逐漸成熟。
三、我國政府成本會計的發展策略
(一)制定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環境能夠保障在政府機構引入成本會計這項工作順利進行,有利于提高各級政府機構對于引入政府成本會計的積極性。通過對引入并推行政府成本會計有關國家的考察發現,它們均制定并了與政府成本會計相關的法律或規章制度。美國國會先后通過了首席財務官法案(1990)、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1993)、聯邦財務管理改善法案(1996)等多部法案,均涉及到政府成本會計問題,并且FASAB還專門針對政府管理成本會計制定了相關的美國聯邦政府會計概念框架,即管理成本會計準則(SFFAS No.4)。特別是美國聯邦財務管理改善法案(FFMIA),為美國聯邦政府的財務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除了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還應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成本會計準則。成本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應該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也要與其他會計準則相協調,與會計處理原則保持一致。在政府成本會計準則中,該體系至少應包括政府成本會計的目標、對象、核算原則、核算基礎、會計處理方法等,還要包括政府成本會計報告等內容。
(二)推行獨立的成本會計體系。我國現行的政府會計體系中包括政府預算會計與政府財務會計,政府預算會計對政府預算資金的收入、支出、結余的情況進行記錄和報告,政府成本會計披露關于政府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成本信息,同時在預算會計中,制定預算審批的標準需要參考成本會計核算資料。成本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差異在于,成本會計的核算應該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為此,國際上部分國家對政府會計進行了改革,如新西蘭把成本會計和預算會計融合,法國采取的則是把成本會計和預算會計分離。貝洪俊和施建華(2010)橫向列舉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法國以及IFAC的政府成本會計研究成果,提出構建政府財務會計、政府預算會計以及政府成本會計的三元政府會計體系。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預算會計系統、財務會計系統和成本會計系統“三足鼎立”的政府會計模式的國家。由于我國政府會計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我國可以適當借鑒法國的做法,將政府預算會計與政府成本會計分離,在現行的政府預算會計體系和財務會計體系之外,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政府成本會計體系。政府預算會計與政府成本會計這兩個體系之間既存在聯系也存在區別,政府成本會計為政府預算會計提供預算審批的信息,但在核算方法和核算內容上將會體現出一定的差別。
(三)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有效結合。引入權責發生制需要經歷一個過渡與適應的過程,國家正在積極地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實現權責發生制需要與收付實現制形成良好的結合,在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初期,要以收付實現制為主,發揮政府職能的主要作用。隨著政府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的參與管理職能逐漸向綜合管理職能進行轉變,權責發生制的應用范圍在不斷地擴大,而收付實現制的應用范圍不斷地縮小,最終形成以權責發生制為主?А⑹嶄妒迪種莆?輔的政府會計核算基礎。《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政府會計體系包括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其中預算會計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對政府會計主體預算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進行會計核算;而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政府會計主體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或者事項進行會計核算。未來我國的政府會計的核算基礎存在轉向權責發生制的良好預期,對政府機構的成本會計構建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成本會計 成本 教學 特點
本會計作為會計學的一大分支,是會計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非常重要。但據很多學生反映,成本會計很枯燥,上課提不起興趣,計算量大很難學,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作為教師又應該如何盡量避免上述情況教授好這門課呢?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與教訓,談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上好成本會計第一課
(一)課程介紹。
1.什么是成本。學習成本會計的時候,學生基本已經學過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對會計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這里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成本。那么什么是成本呢?由于生活中這個詞經常提到,先讓學生進行思考,談一談自己對成本的認識,不妨問一問跟學生關系最為緊密的上大學的成本,通過分析計算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成本有更加具體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清楚四年大學所付出的代價,從而更加珍惜每一節課,每一天。最后再介紹教材中那些較為專業的概念,告訴學生本門課程的成本主要指工業企業生產產品的成本。
2.工業企業的產品成本應該如何計算――舉例說明。先提出問題:“財務會計中大家就學過,產品完工入庫,結轉成本10 000元的會計分錄。借記‘庫存商品’科目,貸記‘生產成本’科目,金額均為10 000元,那么當時我們如何知道完工產品的成本就是10 000元呢?”其實是成本會計告訴財務會計的,所以通過成本會計的學習,學生就可以知道產品的成本究竟是如何計算的。
以教室中的一張講桌為例,假設某車間某月只生產這一張桌子并且當月投產當月完工,讓學生定性分析講桌的成本包括哪些內容。學生會想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然后再讓學生定量計算成本中的每一項,最后相加即得到一張講桌的成本。一張講桌會算了再問十張這樣的講桌怎么算,大家肯定會說按同樣的算法計算出總成本除以10,這個時候應該分三種情況解釋:十張桌子月末都完工、都沒有完工、部分完工部分未完工。前面兩種情況好計算,關鍵是最后一種情況會牽涉到“縱向分配”,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心中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可以告訴學生這是以后重點要講述的內容。一種桌子成本的計算講完了,再假設某車間某月新投產了兩種桌子,即講桌和課桌,又應該如何計算它們的成本?提示學生兩種桌子可能會共同領用一種原材料,一個生產工人也可能生產了兩種桌子,車間發生的制造費用也需要在二者之間分配,即“橫向分配”,這個問題點到為止,以后也會做重點講述。但一定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橫向分配”,什么是“縱向分配”,并且要知道在產品成本計算的過程中肯定是先“橫向分配”再“縱向分配”。
3.成本會計的主要內容及其重難點。通過上述簡單的小例子可以很好地告訴學生成本會計能解決什么問題,使學生對成本會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再結合教材目錄,簡單介紹每一章主要講什么,并分析它們有著什么樣的邏輯關系,然后畫出重難點,便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成本會計的主要內容是工業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各種具體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當然這些也是對應的重點和難點。
(二)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成本會計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近期來看,初級會計職稱考試中會計科目的考試,CPA考試中財務成本管理的考試都涉及到本門課程的內容;長遠來看,不管今后學生是直接就業還是讀研深造,學習本門課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重視并且學好這門課程,第一次上課就必須給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比如課前要及時預習,課上要認真聽講,課后要獨立完成作業等等,并制定出具體的獎懲措施,日后嚴格執行。
二、成本會計的特點
(一)邏輯性強。成本會計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邏輯性特別強,即前后各個章節都是一環扣著一環,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成本會計的基礎理論部分主要是圍繞其基本職能――成本核算展開的,具體而言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程序指的是對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最終計算出產品完工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的過程,主要包括各項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跨期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制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以及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五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各項費用在各種產品之間的分配,即“橫向分配”,最后一部分是生產費用在同一種產品的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即“縱向分配”。“橫向分配”是“縱向分配”的基礎,必須先進行學習,而“橫向分配”內部四個部分的次序也不能改變,有著嚴格的邏輯關系。在學習基礎理論之后,再結合企業的生產特點及管理要求才能選擇具體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種基本方法: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兩種輔助方法;分類法和定額法。在這些方法中,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品種法學習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對其他方法的理解。
(二)相近概念多。在成本會計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相近的概念,有些只是一字之差,有些只是順序顛倒,但它們的涵義卻有著較大的差別。例如直接生產費用和間接生產費用、直接計入費用和間接計入費用、消耗定額和定額消耗量、工時定額和定額工時、費用定額和定額費用、定額消耗量與定額費用等等,究竟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與區別?把握這些概念對于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具體的計算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方法多種多樣。如上文所述,在成本會計中,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種。除此之外,在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中,也涉及到很多的分配方法,例如材料費用的分配,有定額消耗量比例法、定額費用比例法、產量(體積、重量)比例法等;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有五種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法分配法、代數分配法和順序分配法;制造費用的分配包括四種方法,包括生產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有七種方法,包括在產品不計算成本法、在產品按年初固定數計算法、在產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計算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算法、約當產量比例法、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算法以及定額比例法。這些方法思路都比較簡單,計算也只是涉及簡單的加減乘除,單學起來沒有多大難度,可是對于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別容易混淆,甚至搞不清楚某種方法是在什么時候學的。
(四)計算量大。成本會計不像之前所學的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主要以賬務處理為主,以計算為輔;恰恰相反,它是以計算為主,賬務處理為輔。成本會計的主要內容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程序中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前面已經述及,這其中的每一種方法都有一定的計算量;而后續各種具體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在選擇產品成本對象之后,都要用到程序中相關的分配方法依次展開計算,每一次計算可能都得保留小數,并且前面如若出現一點閃失,就決定后面再也算不對了。此外輔助方法定額法在使用過程中也牽涉到很多的計算。
三、成本會計日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結合成本會計課程的上述四個特點,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課堂知識,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教學方式。成本會計邏輯性很強,計算量很大,且數字之間有著嚴密的勾稽關系。首先,使用多媒體很容易將本門課程的邏輯框架以及每一章每一節的基本內容以結構圖的形式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且在后續講到具體內容時還可以回放,進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其次,成本會計經過大量的計算之后,其結果主要體現在各個分配表和明細賬之間,而這些賬表之間的數字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采用多媒體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清晰易懂,也節約了重復板書的時間;最后,成本會計的計算很多,過程也較為復雜,如果只是通過幻燈片播放,學生就會印象不深刻,容易導致眼高手低,所以具體的計算建議采用板書,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親自動手算一算,提高其積極性。所以,建議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
(二)采用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由于成本會計中的計算方法多種多樣,這些方法的側重點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有著各自的優缺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講授這些相關內容時最好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比分析它們的共同點及其區別,便于學生掌握理解。例如,成本會計中雖然有很多的分配方法,但這些分配方法的分配思路及其命名都是一樣的。思路如下:先確定“分配誰,分給誰”,再選擇分配標準;計算分配率,“××分配率=待分配數額/各分配對象分配標準之和”,并進行分配,“某分配對象應分配數額=該分配對象分配標準×對應分配率”,這樣分析后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一些方法的計算;再比較一下這些方法的名字,定額消耗量比例法、產量比例法、生產工時比例法、約當產量比例法等,經過分析之后會發現,成本會計中所有的分配方法都是以“分配標準+比例法”命名的,這樣學生再看到這些名字時心里就很清楚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幾組概念,應該放到一起給出清晰的涵義,然后比較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利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還有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的五種方法、制造費用分配的四種方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的七種方法、產品成本計算的三種基本方法以及兩種輔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等內容都可采用比較分析法教學。
(三)采用案例教學。成本會計如果僅僅采用純理論的教學,就會使那些復雜的計算顯得單調而枯燥,所以最好能在重要的章節結束之后結合學生所學知識講述一個案例,這樣既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提高其自主性。但所選擇的案例一定要貼近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較好地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另外對于選擇的案例一定要精心組織,要求學生課前做好準備,課堂討論時做好引導啟發,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最后要做好總結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斷地提高學生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融入實踐教學環節。成本會計的實踐性、操作性很強,最好能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有多種形式:一是認知實踐。即組織學生到管理比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參觀,實地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生產工藝流程以及成本會計工作組織、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對抽象的理論知識。二是進行模擬實習。成本會計邏輯性強,前后內容聯系緊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紹成本計算方法時,由于篇幅所限,例題內容不完整,使學生雖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個環節的內容,卻很難將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計算數據的來龍去脈,難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過程。通過模擬實習,可以將成本核算的全過程完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成本核算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模擬實習可采用手工模擬和電算化模擬兩種形式。三是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S
參考文獻:
1.焦躍華.成本會計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黃湘等.成本會計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琴.成本會計教學思考[J].會計之友,2009,(12).
風險管理系統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和風險監督四個主要組成部分。風險評估分為: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定量評估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評估方法,定性評估是在定量評估不能實現時的一種替代評估方法。風險應對策略的選擇主要考慮的是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企業經營理念和風險的大小,風險承受能力一般是以定量計量為主,對于無法定量的一般采用集體決定的模式進行管理,不能制定具體指標為標識的應對管理控制制度,管理成本和控制風險都非常的高。
風險監督的對象可能是風險定量計量的指標,也可能是與風險大小關系密切的其他關鍵指標,因此風險監督報告以數據形式為主。由此不難看出,風險管理系統的難點和重點是因果分析和數值計量。風險管理系統中的因果分析與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中的動因分析雖然目的并不相同,但是其本質和基礎是一致的。在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中能夠提供企業運行過程中各種動因驅動因素的因果分析結果,同時能夠提供詳實的時監控數據和計量結果,這些分析結果能夠為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提供直接支撐,這些監控數據能夠為風險定量計量提供寶貴的歷史數據和為風險監控提供時時數據。因此,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對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作業成本會計在全面預算系統中的應用價值
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按照使用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集團公司管理使用的預算報告系統和面向生產部門的業務預算管理系統。預算報告系統是把業務預算管理系統生成的報表匯集加工的系統,更多的是程序化的軟件模塊系統。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是面向具體業務的管理系統,與預算報告系統分屬于不同的應用領域,交集很少,因此,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對改進預算報告系統起不到實質性作用。
業務預算管理系統和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的應用范圍是一致的,都是用于具體的生產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管理的具體對象都是具體的交易業務,區別在于業務預算管理系統主要是未來的交易業務,而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核算的是交易業務的歷史數據。
業務預算管理系統是通過對交易業務的計劃管理,實現業務預算,然后通過對業務的結果進行預計和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計量,最后生成一定格式的業務預算報表。交易業務按照交易過程的不同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作業組合,要對交易業務進行高質量的預計和計量,首先應該預計各種交易業務的預期結果,然后才能恰當的進行計量。交易業務的種類繁多,且影響交易業務的結果的因素很多,在傳統的成本核算系統中,無論是對具體交易業務進行核算還是歷史數據的查詢收集都非常困難,如果對各種交易業務進行精細化管理控制其高昂的實施成本和由于成本核算系統缺陷帶來的數據計量誤差足以使其失去實際意義。如果業務預算管理系統采用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模式進行管理,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模式的業務預算管理系統中,首先,由企業管理部門制定工作計劃,然后,將計劃分解成具體的交易業務計劃,通過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將交易業務分解成作業,進而實現把交易業務計劃轉化成作業計劃,然后利用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提供作業相關的歷史信息實現對作業計劃的合理預計和計量,最后生成業務預算報表,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有成熟的理論依據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采用作業成本會計管理系統模式的業務預算管理系統能夠合理保證業務預算的精確度。
三、總結
論文關鍵詞: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國對物流成本的定義是根據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標準物流術語》中的規定:“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即產品在實物運動過程中,如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各個環節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
根據上述概念可將物流成本劃分為保管成本、運輸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費在保存貨物上的費用,既包括倉儲、殘損、人力費用及保險和稅收,又包括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運輸成本主要指貨運費用,即運輸部門的運作和裝卸費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其物流部門能夠合理有效的運作而進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動所耗費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據行業以及歷史情況確定一個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運輸成本的總和計算得出。
2、傳統物流成本與現代物流成本的區別。傳統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對外支付的物流費用,如支付的運輸費、保管費以及材料的購買費、裝卸費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業核算的一小部分費用。而現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業對外的物流費用,還包括企業內部發生的物流費用。企業內部的物流費用包括企業內與物流中心相關的人員費用、設備折舊費用、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以及流通過程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等,其中把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這是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費用計算的最大區別。由于企業內部的物流費用一般會分散統計于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當中,使得企業難以明確劃分和單獨核算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這部分物流費用便成為了企業成本管理的重點。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觀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業應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統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業能夠準確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產成本中所占的地位,進而及時發現企業物流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企業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其次,利用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所提供的資料,可以為企業編制物流預算和預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正確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準確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強物流成本的會計核算和管理,將對提高企業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關于物流成本會計核算辦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論上尚沒有統一的方法,企業大都根據自己對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運用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業成本,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隨意性,使企業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準確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還沒有真正計算過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個別企業計算過,也是由于采用的計算標準不統一,對物流成本中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各自內涵的確認不統一等,造成其核算結果間缺乏可比性。要解決我國企業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盡快制定出物流成本會計核算的規范和計算標準,使企業對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標準規范,計算結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業應提高對物流成本會計核算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相關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強對內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監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義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對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內容,降低物流成本與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內容。加強物流成本管理對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動的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學合理地組織物流活動,加強對物流活動過程中費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據物流成本計算的結果制定物流計劃,從而達到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徑
第一,企業要根據物流成本的會計核算對象確定本企業物流成本核算的具體項目。按照物流成本會計核算管理的要求,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憑證和賬簿,這是物流成本會計核算的關鍵。企業還應根據物流成本的核算特點設置適合本企業的物流成本會計報表,編制其物流成本會計報表,提供本企業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過實現供應鏈管理來降低物流成本。隨著當今企業間價格競爭的激化,現代物流成本控制不僅強調局部控制,更應重視系統化的綜合控制。伴隨著ECR等新型供應鏈體制的出現,企業應考慮在新型物流供應鏈管理體制下從產品制造到最終用戶整個過程的整合優化,協調企業與其他企業(如零件供應商)、運輸商以及客戶之間的關系,實現整個供應鏈活動的效率化,從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從流通全過程的視角降低物流成本。對于物流企業或是企業的物流部門來說,控制物流成本不僅僅是本企業或其物流部門的事情,而且還應該考慮從產品制成到最終用戶整個流通過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隨著折扣店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廠商必須適應零售業這種新型的業態形式,展開直接面向零售店鋪的物流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建立新型的符合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的物流中心和自動化設施,這些投資可能從短期來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從企業整個流通過程的長期發展來看,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績效。
第四,通過建立物流責任會計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責任會計制度是根據不同級別的物流管理部門和人員應負的責任,搜集、匯總及報告有關資料的一種會計制度,它能把責任實體控制與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以“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歸集成本,進而實現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參考文獻:
[1]易華.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華.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尹明發.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分析與對策[J].企業經濟,2007.8.
【關鍵詞】 會計分立; 預算會計; 支出周期; 成本會計
【中圖分類號】 F8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4-0002-04
一、引言
如果說財政預算系統提供“第一道防火墻”――用以防止盜用和挪用并有效利用公共資源[1],那么,政府會計就是第二道防火墻。作為財政管理的技術基礎,政府會計用以合理地確保:財務交易得到適當記錄,預算執行的財務合規性控制,準確核算政府活動的完全成本。基于第一個目的而發展起來的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涵蓋現金(收付實現制)會計和權責(應計制)會計兩個基本的次級分支,以及作為兩者變體的修正現金會計和修正權責會計。使用現金會計記錄政府活動構成任何政府會計體系的底線:即使沒有其他分支,現金會計亦絕對不可或缺。正因為如此,現金會計在公共部門具有久遠的歷史,而且將持續存在下去。
然而,簡潔而低成本的現金會計亦有其局限性:不能提供預算執行控制和完全成本的充分信息。權責會計將交易記錄的范圍擴展到資產、負債與凈資產,從而提供了更全面的成本信息。但是,預算執行控制所要求的那些信息類型――與撥款使用相關的信息,依然無法呈現在權責會計中。只有訴諸基于支出周期(Expenditure Cycle)的預算會計――真正意義上的預算會計(Budgetary Accounting),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此外,權責會計雖然包含了“費用”要素,從而為核算公共部門的完全成本提供了基礎,但依然無法解決財政績效(Fiscal Performance)管理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將相關的成本費用準確追蹤到特定規劃(Program)下的作業(Activity)、產出(Output)和成果(Outcome)上,這正是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面對的中心任務。與私人部門相比,公共部門開發成本會計的難度大得多,但其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
近年來,隨著績效管理理念與實踐的興起①,準確核算與跟蹤產出和成果的完全成本(Full Cost)的訴求得到強化。廣義的績效主題涵蓋公共服務外包、政府購買和PPP(公私伙伴關系)模式,以及更為“激進”的、與傳統投入預算相對應的績效預算。沒有微觀層次上對產出與成果的完全成本的核算與跟蹤,達成績效管理的目標是不可能的。畢竟,績效(Performance)概念的兩個基本成分就是“所得”與“所失”的比較,后者通常需要完全成本的表達。現金(流出)并不代表完全成本――某些情況下只占完全成本的一小部分,因此,現金會計基礎的決策――將“所得”與消耗的現金資源進行比較,其可信性和可靠性都高度令人質疑。
迄今為止,中國的政府會計改革將重心置于開發權責會計與財務報告上,預算會計和成本會計開發一直沒有提上日程。官方和主流話語使用的“預算會計”并非真正的預算會計,看看其會計要素的界定就一目了然:“收入”“支出”和作為兩者差額的“預算結余”典型地屬于財務會計要素,而非預算會計要素。基于這些要素產生的財務信息對預算執行控制的價值相當有限。由此可知,現行的預算會計有其名無其實。
真正意義的預算會計與成本會計的缺失,顯示中國政府會計體系殘缺不全的現實。假以時日,將嚴重拖累現代財政制度建構和公共部門治理改革,兩者都高度依賴政府會計體系的支撐。當務之急,莫過于對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和成本會計三個分支的功能與差異建立清晰認知,在此基礎上辨識與確立政府會計改革的優先議程。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分立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
真正意義的預算會計是用于追蹤政府撥款及其使用的政府會計,又稱撥款會計。基于公共財政管理和制定決策的目的,每個國家都需要通過預算會計來追蹤和記錄涉及撥款及其使用的營運事項,其核算范圍覆蓋撥款(包括撥款的分配和撥款的增減變動)、承諾、核實(服務交付)階段的支出以及付款階段的資金撥付。民主治理要求預算文件作為法定文件(Legal Document)s束行政管理者的活動,而預算文件必須借助預算會計來準備并證實其法定合規性[2]。
以上四個階段構成完整的支出周期,用于刻畫“預算執行過程”的循環特征:始于撥款(預算授權),經由支出承諾和交付核算,終于公款流出政府(流向收款人)。預算執行就是由相互繼起的支出周期構成的支柱循環,這一循環提供了逐筆、全程和實時追蹤公款流動的“預算執行信息”。成本會計無法提供這些信息,財務會計(包括現金會計和權責會計)的視野則過于狹隘:缺失對支出周期中上游信息的記錄②。
部分地由于這一原因,在當前政府會計和信息系統中,很難設想包括各級人大在內的監管部門能夠有效監控預算執行過程。
多年來,中國為“加強人大財政監督”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所有這些努力都出現了方向性偏差:沒有集中精力開發基于支出周期的預算會計技術,以及以預算會計信息為核心的互聯互通的信息系統建設,以致人大對預算執行信息的“不知情”――包括無法真正了解預算執行究竟到了哪一步――非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有意義的財政監督從何談起?財政審計面對的問題如此類似。
就技術能力而言,建構真正意義的預算會計并不存在實質困難。所以,預算會計改革動力不足和滯后的根源,主要源于支持性改革環境的缺失,而后者又與缺失對預算會計的專業理解及其內在價值的認知密切相關。
低看預算會計、高看權責會計的傾向在學界和政府中都很普遍,這正是導致開發權責會計興趣遠高于預算會計的主要原因。這項改革的主要價值在于彌補現金會計的局限性,但即使精心設計與實施,也無法取代真正意義的預算會計。權責會計的所有要素幾乎與A算執行過程“不搭界”,即無力提供始于撥款(授權)終于付款的連續、完整和動態的畫面。一般地講,依賴現金會計和權責會計達成對公共資金的逐筆、全程和實時監控,猶如天方夜譚。
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功能差異也表現為“內外有別”。財務會計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受GAAP規范,主要通過對外報告與披露滿足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預算會計無須遵從這樣的規范――迄今為止并不存在這樣的地區性或國際性規范,反映了預算制度受各國特定政治、歷史與環境制約的固有特性,從而使預算會計的功能大體上限定于提供內部管理(預算執行過程的財務合規性控制)資訊。簡而言之,預算會計主要提供“內賬”,用以滿足政府自身(內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財務會計主要提供“外賬”,以滿足組織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盡管兩者的界限并非絕對。
功能差異也帶來了信息來源與性質的差異。財務會計框架內,無論現金基礎還是權責基礎,都不能提供監控預算執行所需要的關鍵信息,包括預算授權、支出承諾和應計支出信息。同樣,在預算會計框架下,與支出周期各階段交易相關的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政府財務狀況的披露要求完整地記錄政府資產與負債,也要求完全成本信息,這些信息都不是在支出周期中產生的,它們獨立于預算的運營過程。確切地講,它們是在預算運營流程之外產生的。
由此可知,在財務會計之外發展功能獨立的預算會計有其厚實的客觀基礎。一種選擇是采取類似美國的“兩賬分立”模式:一筆交易,同時做“財務會計分錄”和“預算會計分錄”,很復雜。美國標準總分類賬中有4 000個用于預算會計的相互獨立的自求平衡的賬戶組,而其他的賬戶是用于權益會計(Proprietary Accounting)的,兩套賬戶的存在使得設計及實施會計和財務系統變得相當復雜[3]。更好的選擇是“兩賬合一”:只做一套財務賬,然后再補充和調整為預算賬,積累經驗和取得進展后再從中獨立出來。此為上策。
三、發展獨立的政府成本會計
在過去,成本會計被認為是一種用各種技術將成本分配到特定成本對象(比如某一活動成本、生產產品成本或提供勞務成本)上的會計方法。在這種觀點下,成本會計為實施權責會計提供支持。成本會計現在被看作提供關于政府活動的成本信息和相關數據,用以滿足各種管理決策的信息需要。
除了在財務會計處理中決定存貨或其他類型財產價值的傳統作用外,成本會計還承擔了許多根本的管理職能,主要包括預算制定、成本控制、服務定價、績效評價、規劃評估和各種經濟抉擇(比如服務外包)。
采用現金基礎的政府通過以支出信息為基礎開展成本分析,以及資產確認和消耗的估計,也能提供近似的成本信息。采用權責會計的政府可通過相關會計科目的分析,獲得管理決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當前國際上主流的看法是:在確定如何提高可用信息的質量時,除了考慮財務報告采納權責會計的優點,還應該考慮使用成本會計進行管理的優點,績效評價與管理是其中最關鍵的方面。政府的本質是服務人民,具體而言,就是以合理的完全成本提供足夠數量與質量的產出,以促進意欲的財政成果。政府不僅要對產出和成果負責,還應對這些產出和成果所消耗的成本負責。可以預料,成本會計的使用范圍和重要性,將隨著績效管理的擴展而得到擴展與提升。
權責會計不能代替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要開發獨立的成本會計技術才能得到預期成本――區別于財務會計中的實際成本。許多重要的管理決策考慮的成本不是歷史成本,而是預期的未來成本――只有未來才是相關的,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這些成本信息對于實施績效管理和績效預算特別有用,并且大多不出現在財務會計的“費用”要素中。
評價財政績效尤其需要大量詳細的關于作業層面的成本信息,作業成本法(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作為政府成本會計的精髓,尤其需要被獨立開發。權責會計為核算成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但在精細地核算公共組織運行成本方面,單純的權責會計是不夠的,需要有更加專業化的成本會計作為補充。基于此,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經開發了應用于公共部門的成本會計系統,用以支持績效導向的預算和財政管理。一旦預算申請要與最終成果相聯系,預算與會計系統的功能就需要從主要強制控制,轉向更多地進行計劃和管理[4]。在這種情況下,績效管理就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般地講,成本基礎(成本制)是會計基礎的另一種變體,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會計基礎,但在公共組織出售商品與服務(如醫院)定價等場合很有用。成本基礎的特征如下:(1)以使用或消耗資源概念來確認交易;(2)成本會計旨在記錄提供商品與服務的成本;(3)屬于會計系統的附加內容而不是提供信息的一種基本方法。
與績效計量相關的成本核算,一般包括以下步驟:(1)區分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2)將所有成本費用歸集到產出上;(3)將成本分配到成果上。
就前景而言,財政壓力的持續強化也要求加快政府會計技術的開發。自2011年開始,隨著經濟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的來臨,中國歷時約15年的財政收入超高速增長時代結束了,但財政支出壓力有增無減。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成本會計技術幫助管控公共部門成本費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劇增。
對績效的關注和追求進一步強化了成本會計的需求。績效管理的本質是:政府應以合理成本向其公民提供數理充分、質量可靠、及時、平等和渠道暢通的基本公共服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化時代,那些無力以合理成本提供服務的國家,必將淪為國際舞臺上的二流甚至三流國家。
如同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一樣,在公共部門中應用成本會計亦有困難和局限性。主要的技術性困難出現在完整收集成本費用數據,并按相關性原則大致準確地追蹤到特定規劃、產出及其成果上,但界定與計量產出――更不用說成果――在許多情況下并非易事,這在“上游集體物品”如法律、司法服務與公共政策領域尤其明顯。相比之下,貼近公眾的“下游集體物品”如垃圾采集與處理等“民生”領域,難度小得多。其他困難包括預算分類與會計分類系統及其匹配性。但主要的困難出現在政治意愿上,后者又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政府是否面對緊迫的財政壓力。即使這些壓力十分明顯,控制成本與支出的政治意愿也可能不足。畢竟,公眾(而非“內部人”)才是公共部門成本費用的真正承擔者。
成本計亦有其局限性。即使公共部門的成本會計得到精心設計與實施并且運轉良好,對預算執行控制的作用也是支持性的而非主導性的,更不是替代性的。相對于成本信息而言,開發全面的預算會計技術,用以系統改進與強化預算編制、執行控制以及預算評估與分析,在中國現實背景下更具優先性。這也是本文致力闡明的一項改革議程:開發成本會計與開發全面的預算會計都是需要的,但后者應置于更優先的位置。
四、結語
由于對“功能分立與互補”以及預算會計的相對優先性認知不足,現行政府會計在體系上并不完整,偏重現金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對缺失了真正意義上的預算會計與成本會計,表明建構良好的政府會計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沒有良好的政府會計提供的技術與管理支持,將既不會有安全的政府,也不會有積極作為的政府。“安全”(權力得到有效制衡與監管)的財務底線是:確保對政府活動進行完整的會計記錄和預算執行控制;“積極作為”的財務底線是:保持對公共官員以合理成本交付服務的激勵。由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和成本會計三個分支構成的政府會計體系,能夠最優地支持這些功能。
三個分支在功能上,進而在信息類型上存在根本差異,因而需要獨立開發:任何一個都無法替代其他分支發揮作用。與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相比,預算會計的獨特之處,主要在于提供了支持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財務合規性(Compliance)控制的關鍵信息,從而確認“行為對錯”――區別于前兩個分支關切的“結果好壞”。對行為對錯的關切在公共部門尤其重要,因為它幫助我們判斷公仆們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正解地做事以及負責地做事。這些都是財務會計與成本會計無力達成的功能。
然而,當前的政府會計改革戰略存在方向性偏差:將發展權責會計置于比發展真正意義的預算會計更優先的位置。本文建議優先開發基于支出周期的預算會計方法與技術,并與現金會計相結合,至少應優先開發承諾―現金基礎的雙重記錄的政府預算會計,后者在歐洲大陸被普遍采用[5]并經歷了時間考驗。另一個建議是:在開發權責會計的同時一并開發成本會計技術,尤其是開發作業成本法以支持績效導向的財政管理。
【參考文獻】
[1] MIKESELL J L, MULLINS D R. Reform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Improvements,Disappointments,and Workin-Progress[J].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2011,31(4):1-30.
[2] RECK J,LOWENSOHN S,WILSON E.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al & Nonprofit Entities[M]. 1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Irwin,2010.
[3] LAINE M,KREYCHE C A. Revisiting Fede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J].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2005,54(2):50.
(一)二者之間相互聯系
人力資源價值是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而獲得的最終效益,是對員工在工作期間所能夠提供的未來價值的估計,人力資源成本可以被當做人力資源的投入價值,而人力資源價值就可以說是人力資源的產出價值,所以說,人力資源成本是人力資源價值的基礎,人力資源價值反過來促進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企業投入多少人力成本而產生的效益就是人力資源價值,人力資源成本與價值互為因果關系,沒有人力資源成本的投入,就不能維持人力資源價值,甚至導致其可能出現下降的趨勢;人力資源價值的提高會要求人力資源投入更多資本,以達到更大的企業效益。人力資源會計的核心是人力資源價值,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為企業人力資源決策和投資提供參考信息,促進企業科學合理決策。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從反面襯托出了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為企業帶來的顯著效益,這種效益才是企業需要的實際經濟價值,也最能全面反映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狀況。
(二)二者各展所長
從整體看來,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主要在目標、核算方法和核算角度三個方面有所不同。在目標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人力資源成本會計計量的主要目標是基于滿足企業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部門的需求進行計量,服務于跟財務報表相關的人,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主要目標是根據企業內部的實際需求采用不同計量方法進行核算,為管理和經營據側服務。在核算方法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會計處理辦法主要是采用財務會計進行數據的統計、核實,核算結果更加科學、準確,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是企業提前對人力資源價值的預估,其核算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且某些會計原則違背了傳統會計原則。在核算角度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以企業投入為出發點進行核算,核算當員工入職、離職、工作的時候所耗費的資本,也就是人力資源成本價值,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是以企業產出為出發點進行核算,企業根據人力資產的價值預估未來人力資產可提供的服務價值,這兩者區別差異很大。這三個方面的不同是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各展所長的表現,只有充分把人力資源成本會計與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結合起來,才能對企業的人力資源價值做出更準確的計量。
二、對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結合的建議
(一)多種分配模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現代企業是企業投入者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契約關系網絡,當中受益最多的就是投資者和債權人,當然,投資者和債權人所承擔的風險也就相應最大。人力資本是企業的組成要素,如果人力資本出現問題,那么資本所有者就會面臨利益受損的情況。如何提高人力資本所創造的價值,要求企業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結合按生產要素的分配方式,給予勞動者與其貢獻率同等的勞動報酬。而生產要素分為很多種,如果企業只是按照資金作為分配要素,拿走勞動者創造的其他產品,那么就違背了公平性原則。作為一個想要擁有商業競爭力的企業,應該保證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權益,把剩余勞動產品作為勞動者報酬的一部分,如此,人力資本權益就被納入企業資產之中,企業將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二)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
補償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生產者的必要價值、剩余價值是組成產品價值的主要因素,可創造額外平均利潤和內涵利潤,對于內涵利潤,人力資源所有者可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擴大內涵,生產獲取利潤,這一部分的利潤按照工資進行分配,增加勞動者的額外收益,并使之越來越高。提高勞動者報酬,鼓勵企業員工團結一致提高科學生產力,為公司創造利益。獎勵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單位,表現越優秀得到獎勵越多,增加員工福利,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激勵企業發展科學技術,創新思維,大力發揮科技在企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減輕員工負擔,創造人力價值,加快企業發展的步伐。
三、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人力資源成
本會計結合的優劣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研究的基礎是計量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全部投入成本費用的多少,并把企業的投入成本費用作為人力資源的價值,實現用貨幣來計量人力資源的價值,但人力資源的價值受諸多因素影響,如果在出現變動的情況下進行預估,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則很難為人力資源價值提供準確完整的評估數據,從而讓人力資源無法進行準確判斷。以人力資源會計自身的缺點和人力資源自身的特征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將人力資源價值模式加以運用,對成本會計進行適當的補充,再以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數據為基礎,兩者相輔相成,真實地反映人力資源的價值。另外,當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面對同一個對象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后,由于其人力資產使用時間的延長,其累積數據會趨向于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預估數據,因而,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其具備了結合基礎。
四、結語
近年來已有眾多學者致力于探究基于不同行業下的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本文以制造業為切入點,研究其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制造業存在大量的物流業務,有效的物流成本會計可以提供信息支持企業優化整合企業的物流,為企業的管理者/決策者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關鍵詞:制造業 物流成本 會計核算
一、制造業物流成本的構成
要對制造業的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以及有關賬戶的設置進行一個正確有效的選擇,必須首先對制造行業的物流成本進行分類界定。
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按成本范圍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供應物流成本(指將企業所需生產材料通過采購從供給方輸送回企業所發生的物流費用)。
2.生產物流成本(指產品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物流費用)。
3.銷售物流成本(指從產成品包裝—入庫—銷售網點—客戶,及其反向的退貨物流活動過程所發生的成本)。
4.回收物流成本(指退貨、返修物品和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等從需方返回供方的物流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流費用)。
5.廢棄物流成本(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的物流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流費用)。
二、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的影響因素
目前,學者們對物流成本會計的核算還存在相應的分歧和不一,但是綜合概括來看,物流成本會計的核算模式大致可劃分為兩大派別:單軌制與雙軌制。如何選用單軌制還是雙軌制,很多的學者已經從是否符合我國現階段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是否符合企業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收益與成本是否匹配,是否與企業現有成本核算方法相適應,以及是否符合我國企業物流成本的管理現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和比較全面的比較分析。對于這兩種模式,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劣勢。在不同的企業環境下都有自身的優勢。有學者認為對于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更適合采用雙軌制,也有學者認為采用單軌制和雙軌制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更加合理。對于生產制造行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選擇比較:
1.企業的規模大小,或者說是企業與物流成本相關的業務量的大小。一般規模較大的制造企業與物流相關的業務項目又多又繁瑣,因此利用雙軌制能夠更系統全面、準確真實的單獨反映出有哪些項目費用(物流成本種類核算、)但是對于一些中小型的制造業來說,可能與物流相關的成本項目類比較單一和簡單,這個時候也可以采用單軌制。在遵循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的情況下,直接在一級科目相關成本費用下增設一個二級科目,如物流成本,然后再在下面分設各個明細科目。期末成本會計核算人員再根據二級科目和明細科目進行常規的賬務處理之外,還要形成一份物流成本費用的報告,更好的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物流方面的決策時提供數據支持。
2.會計人員和管理決策者的知識結構與專業技能。單軌制顧名思義即企業全部采用會計電算化的形式來進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拋棄傳統下的手工記賬模式。這對于很多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充滿了挑戰,很多人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的教育背景或培訓經歷,使得公司的成本核算信息的編制人員沒法有效地在信息化條件下及時有效的向管理者提供物流成本信息。
此外,單軌制的實施和有效運轉需要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決策者對會計電算化有一定的了解,支持公司的信息化建設,適應這種信息的呈報方式——電算化下的成本信息呈報格式與傳統手工下的信息匯報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管理者對信息系統缺乏了解,不會運用便捷的信息系統,便難以及時有效的掌握到信息系統提供的更為及時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其決策缺乏數據支撐。
而雙軌制對于公司的會計人員和管理決策者的知識結構與專業技能要求要低一點。因為在一段時間里公司的物流成本會計信息有兩套系統同時運轉,給會計人員提供一個轉型的時間差。這也使得公司漸變式的適應IT環境下的會計核算和呈報方式。但是雙軌制也存在自身的缺點——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若該局面長期存在,會使得決策者對信息的把握程度降低。
3.操作簡便性以及人工費用角度考慮。一直以來,物流成本的會計核算就是一個復雜且繁瑣的工作。實務界素來存在“物流費用冰山”這一形象說法,即企業對外支付的物流費用在總物流成本的比例很小,而在企業內部形成的各種物流費用才是構成企業物流成本的部分。但是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并未具體設置“物流成本”這一科目,而是把相應的物流成本歸入相應的資產(原料的運費)、成本費用(企業各個工廠協作生產的運費)以及其他科目中去,致使物流成本會計不能很好地核算企業的實際物流的耗費情況,更無法完整的反映企業物流活動的全貌。使得具體核算的操作性和人工費用也不容易得到合理的控制。傳統成本核算法與作業成本法(ABC)是現有的最常用的兩種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這兩種核算方法在單軌制和雙軌制下均可實施。如果能匹配好,則可以簡化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了也使人工成本無形中得到了節約;如果不能很好地匹配,則核算工作可能費時又費力,使企業的會計工作不便于整體高效地開展。單軌制可以實現在同一信息系統中提供多種成本核算信息,而在雙軌制下可能不能有效的刻畫企業的物流成本信息。所以,企業在進行選擇時,一定要考慮到核算工作的操作簡便性以及人工費用。
三、制造業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思路探討
基于上述對比分析可知,在企業物流成本核算中單軌制和雙軌制各有優勢:單軌制則充分考慮到當前國內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簡單易于操作,能大致反映出企業的物流成本,對于費用的核算更擅長,便于費用管控;而雙軌制則可以借助兩套信息系統來分別提供不同的信息,能更具體、客觀、全面地反映企業物流成本信息,便于企業診斷物流問題,優化整合企業物流供應鏈。但是考慮到制造業的特點以及客觀環境的影響,充分利用這兩種方法的優點,將這兩種方法融合,不改變現有的的成本核算體系,通過增設新的會計科目是比較合理的方法,此外,為了使其即能達到現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要求,又能明細地反映出物流成本費用,可以借鑒雙軌制的優點,一方面,提供傳統報表,另一方面,增設物流成本費用相關報表。
1.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會計科目的設置。根據前述分析,可以在現有成本核算體系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增設 “物流成本”和“物流費用”兩個一級會計科目,其中“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能直接對象化或者可以間接分配的物流成本費用,其成本項目類別主要包括包裝成本項目、裝卸搬運成本項目、運輸成本項目、倉儲成本項目、流通加工成本項目、物品損耗成本項目、保險和稅收成本項目等;而“物流費用”是指需要間接計入或者分配計入物流作業的一些日常費用,其主要費用項目有折舊費用、物流信息費用、通訊費用、會議費用、管理人員差旅費用、辦公費用等日常的管理費用。仿照“制造費用”的設置方式,“物流成本”也可以在分解為間接物流成本和直接物流成本兩個二級科目來核算企業的物流成本,如倉儲、裝卸以及運輸等環節發生的各類成本。同理,“物流費用”也可以按企業的核算的需要來進行下一步分解。這樣就可以更加細致的反映企業的物流成本,便于企業的監管。
2.物流成本賬務核算流程。與常規的企業會計核算不相同,物流成本賬務核算有一定的特殊性,當然其仍然是遵循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的。物流成本的核算需要區別成本的習性,即按直接物流成本和間接物流成本來分別核算。根據發生的業務原始憑證,把物流活動直接耗費物資人力直接計入“物流成本”及其對應的“直接物流成本”。會計分錄如下:借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貸記“相關科目”。對于那些為物流活動而耗費的又難以直接對象化的費用,則計入“物流成本——間接物流成本”賬戶,歸集之后到會計期末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作業成本法或者其他分配標準)轉入“物流成本—— 間接物流成本”。會計分錄如下:借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貸記“物流成本——間接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流轉歸集分配完畢之后,可以按“制造費用”的分配方式將物流成本轉入相應的產品成本中去;但是對于那些物流管理決策中會考慮的機會成本等隱性物流成本,他們不一定實際發生也不在企業兩大報表中反映,可以按照規定的物流費用計算公式以及存貨統計資料計算物流費用,比如存貨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可以用庫存占用資金乘以一定時期內投資者的期望報酬率即可,這些費用發生的時候即可計入當期“物流費用”, 并直接列入利潤表,和其他的期間費用一起沖減當期損益。
3.物流成本報告。此外,為了更加系統的呈報物流成本信息,也是便于管理者決策,企業的會計人員應當基于上述會計數據來編制 “物流成本報告”——詳略兼顧,信息充分。這樣避免在分析物流成本時陷入碎片化的境地,便于綜合把握和監控企業的物流成本。
所以有必要在企業內部編制物流成本報告,報告的主體部分是“物流成本報表”。這樣可以充分反映企業物流成本費用的項目和支付形態,此外輔助文字與圖表進一步形象化呈報企業的物流成本信息。通過這些會計核算方式和管控措施促進企業的物流優化和整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當競爭越過國界,各國各地區的區域市場日益呈現全球化融合的態勢,國內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企業的管理要越來越精細化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生存和成長的空間。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物流供應鏈扮演者機器重要的角色,企業必須時時刻刻能監控自己的物流運轉情況——主要反映在物流成本上。企業需要設置相應的核算制度,構建核算體系,來實現這一目標。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進行才能確保物流成本核算體系的完整,核算體系的完整有序才能保證企業經營者的合理決策,才能保證企業發展的持續穩定。
當然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結合案例進行分解物流成本會計這一思想和理念。這在未來的研究中要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在數據允許的情況下還進一步展開大樣本的檔案式的實證研究,探究物流成本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雍蘭利,魏鳳蓮.《物流管理概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
65-176
[2]王翊,謝合明.《制造業物流成本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51-90
[3]胡利民.論企業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模式的選擇[J].物流技術及應用,2010,(3)
[4]穆海平.企業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J].價值工程,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