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特殊兒童教育問題

        第1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策略

        目前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特殊兒童教育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很多學校都開始加強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但是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來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提升對學前特殊兒童的教學效率。

        一、學前特殊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社會對其的重視度不夠,很多人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這導致特殊兒童在社會中經常受到排斥以及歧視,使其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一些學校拒收一些特殊兒童。其次就是我國對于特殊兒童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缺乏一個專門針對學前特殊教育的法律。即使是一些條款中具有特殊教育的內容,但是其結構也不夠完整,法律的效力也很低,導致特殊兒童無法進行平等教育。最后就是家長的傳統觀念,對于特殊兒童家長來說,其心理十分復雜,十分焦慮與否定,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悲痛心理,這樣導致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無法保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另外,特殊教育師資規模也比較小、數量很少,導致了教師隊伍素質不一,影響了對特殊兒童的教育。

        二、做好特殊兒童教育的相關措施

        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轉變社會觀念,特殊兒童也是一個生命體,也需要別人的關愛與呵護。因此要做好宣傳工作,轉變人們的觀念,讓人們真正關注特殊兒童群體,避免出現歧視的現象。其次就是要做好對學前特殊教育的立法工作,要制定出專門針對學前特殊教育的相關法律,以此來保證好對特殊兒童的教學。并且不斷完善我國特殊教育的法制化進程,提升特殊兒童的升學率。然后就是轉變家長的觀念,做好對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教師要做好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不斷地研究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對兒童進行教育,要充分發揮兒童自身的潛能。家長要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改變自身的傳統觀念,讓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促進兒童健康發展。最后就是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做好對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對兒童的教學質量。教育部門必須建立一個特殊兒童教育支持體系,改變傳統的特殊兒童教育師資培養模式。不斷做好對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素質,更好地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

        要想做好對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學校必須要為其營造一個平等的受教育環境,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支持,同時家長要改變自身觀念,從而來做好對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

        第2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兒童;自閉癥;音樂教育

        當今社會殊兒童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他們由于天生身體上的缺陷,導致他們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專家學者將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筆者檢索了關于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和自閉癥兒童音樂教育的文獻97篇,經過研讀,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問題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是指通過音樂獨特的形式針對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兒童進行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關于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受到許多專家的青睞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產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認為“特殊音樂教育與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其次是音樂專業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連赟分別介紹了美、英、日三國的特殊教育,美國重視特殊音樂教育,為每位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和教學資源;英國的音樂課是特殊教育學校的基礎課程,且對特殊音樂教育師有專門的培訓;在日本,除了聾啞、盲人、養護學校及普通小學中的特殊教育班均開設了音樂課。一些學者把樂器教學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將鋼琴運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潔表示“特殊的音符領悟,促進他們學科的發展”。還有將現代的流行音樂與特殊音樂教育相結合的李亦輝、郝文濤,因為流行音樂較為貼切人們的生活,常常會使特殊兒童常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幫助特殊兒童適應現實生活。

        二、自閉癥兒童音樂教育問題

        音樂教育對于自閉癥兒童的研究促進了特殊教育這一領域的進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過音樂教育也產生了很多成果,這些成果有效的促進了音樂教育對自閉癥兒童的有效建設,劉英曼發現很多自閉癥兒童都存在著聲音敏感的問題,提出了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必須嚴格控制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孫韻通過對6名孤獨癥學生的研究表明,在音樂教學中要“以體態助說話”,正確使用體態語言對兒童進行輔助教學,即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增加溝通能力。宋麗曉認為要從節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的手勢和學生感興趣的圖片、音樂和游戲等活動方面入手。馬驍將肢體動作、舞蹈、語言等結合在一起的,強調了節奏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也大量采用了節奏性樂器,將歐洲、亞洲、非中的各個時代的打擊樂器進行改良,并被稱為“奧爾夫樂器”。在對自閉癥兒童的音樂教育的意義方面,龔文嘉提到了“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孤獨癥兒童在認知水平和行為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兒童在音樂活動中的表現可以反映他們心理各方面的成長狀況。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進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他們各方面的心理成長。

        三、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的作用

        隨著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的干預方法逐漸增多,在音樂治療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專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衛利通過對一名自閉癥兒童的音樂治療,結果表明“兒童音樂治療的基本訓練方法有律動、跳舞、歌表演、為樂器伴奏等”,治療師可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運用。張焱結合了音樂治療、結構化教育以及應用行為分析療法,對一例高功能孤獨癥兒童進行了行為訓練,結果表明在提高主動語言表達的動機、轉化和改善刻板行為、提高其社會適應情緒與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國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學法在自閉癥兒童的音樂治療方面也有所幫助,黃牧君提到了德國的音樂治療師格特魯德、卡羅爾和耶加德依據卡爾•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逐步發展并形成了系統化的奧爾夫音樂治療方法,他表示“其豐富的活動內容和靈活的活動方式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了音樂感知、身體律動、言語表達、情感體驗的機會”。對奧爾夫音樂同樣有研究的張墨文、鄭舒婷也介紹了國內外自閉癥的相關研究,在經過奧爾夫音樂治療后,自閉癥兒童的感知、交流、協調、創造、思考、理解、記憶等能力都有很明顯的提高。

        四、結語

        隨著社會不的進步,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自閉癥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的音樂教育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通過對此類文獻的研讀,筆者發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其一是師資方面,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師很多是普通師范類院校畢業,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業,缺少專業的訓練,因此在教師入職前,應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豐富專業知識,加強教師的整體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課程方面,大部分學校使用的是普通音樂教材,但這些教材未必適用于特殊兒童,很多特殊教育學校供音樂教室上課使用的器材較少,學校應找到適合自閉癥兒童使用且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音樂教材,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其三是不注重個別教學,大部分學校都是給學生進行同一內容、同一形式的音樂課程,沒有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在集體授課的同時,要根據每個學生情況的不同,對其制定不同的音樂教學計劃,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發展。

        作者:李葉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小威.中國大陸特殊兒童音樂教育(1995—2012)研究現狀分析[J].音樂大觀,2013,10:12-13.

        [2]連赟.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與現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3]郭潔.鋼琴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的實踐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4]李亦輝,郝文濤.流行音樂對特殊音樂教育的推動作用及現實意義[J].通俗歌曲,2015,04:62.

        [5]劉英曼.音樂教育對自閉癥兒童身心影響的調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6]孫韻.孤獨癥兒童音樂教學方法探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宋麗曉.自閉癥兒童音樂教學中集體活動課模式探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馬驍.音樂在自閉癥兒童行為認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樂天地,2012,05:42-45.

        [8]龔文嘉.淺析孤獨癥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J].黃河之聲,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衛利.個性化音樂治療在自閉癥特殊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音樂大觀,2014,11:142-143.

        [10]張焱.音樂治療干預高功能孤獨癥兒童行為訓練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08:38-43.

        第3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學校教育家校合作1前言

        隨班就讀是在西方回歸主流思想影響下,由我國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據我國國情探索出的對特殊學生實施特殊教育的一種形式,它以較經濟、較快的速度使特殊兒童就近進入鄰近的普通小學接受義務教育。據教育部2011年的公報,全國隨班就讀特殊學生人數已經占在校特殊學生總數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隨班就讀兒童在普通教育環境中接受的教育質量、個人的發展狀況和自身潛力的實現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隨班不隨學”的現象,因此,提升我國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質量成為比擴大隨班就讀規模更為迫切的教育問題。

        在我國隨班就讀兒童的學校活動中,家長參與對隨班就讀兒童和學校都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當前隨班就讀兒童的教育質量。為此,本文對北京市城區四所小學的隨班就讀兒童家長進行調查,并對個別家長進行訪談,全面了解家長參與孩子學校教育的現狀,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質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調查法,對北京市城區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情況及其態度進行調查分析。本研究選取北京市四所小學的1~6年級的隨班就讀兒童家長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問卷35份,其中有效問卷30份。在調查結束后,針對一些突出問題對個別家長進行深層訪談。本研究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分析

        3.1隨班就讀兒童家庭情況及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情況分析

        表1顯示,大多數(60%)隨班就讀兒童家庭結構為三代人家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調查的特殊兒童家庭中,特殊兒童屬于獨生子女的居多;特殊兒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較高,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從這些方面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子女數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其子女的學校教育。從家庭結構來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兒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時間來輔導孩子學習;對于那些屬于獨生子女的特殊兒童,家長的精力投入會比較集中。

        3.2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情況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93%的隨班就讀兒童家長經常在家輔導孩子做作業,67%的家長經常向班主任詢問孩子的學習表現,而對于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卻只有3%的家長會經常關注,有13%的家長經常和孩子一起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西方特殊兒童家長與我國隨班就讀兒童家長與參與學校教育的關注點不同,他們更重視特殊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對兒童的學業發展有所忽視。

        只有10%的家長經常給學校提供一些教學建議,在了解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則有50%的家長經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詢問、了解。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到,家長詢問的內容大多是當天所講內容、第二天的教學內容,以及孩子的作業等,而對于孩子以后的訓練計劃、長期目標、學期計劃等都不是很關注。

        英國的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種,按照參與深度遞增的順序依次是:專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費者模式和協商模式。當然隨著參與深度的增加,對于家長的個人素質、參與動力、參與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漸增高。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專家模式上,教師對兒童的教育安置擁有決定權,對家長具有決定作用,家長最多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咨詢對象。

        3.3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對參與作用p能力及家校關系的認識和評價

        表3顯示,家長一方面肯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對自己的參與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觀原因沒有參與學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訪談時,一位家長說:“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對于特殊教育沒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確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沒有時間去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這位家長的情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為此,學校應該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可以通過培訓班、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幫助家長提高參與意識與能力,以滿足家長對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識和培訓的需要。

        還有的家長擔心多提意見或詢問會引起教師的反感,有的家長雖然想了解學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獲得這些信息。這種想法和行為的背后原因如下:第一,是隨班就讀兒童家長與教師關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開誠布公地探討特殊兒童的教育。第二,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和教師之間缺乏有效交流的平臺,信息不能共享,對特殊兒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的家長認同“家長負責‘養’孩子,教師負責‘教’孩子”的觀點。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家庭和學校對特殊兒童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師與家長在多方面的合作,是進行特殊兒童教育的基礎。

        4結論

        絕大多數隨班就讀兒童家長(93%)經常輔導孩子做作業,大部分(67%)家長經常主動向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表現,只有極少數家長(3%)經常詢問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有少數(10%)的家長經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學方面的建議,極少數家長(4%)能夠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

        大多數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關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長意識到了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家長參與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隨班就讀兒童家長認為參與學校教育的方式應該多樣化,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現狀不滿意,并沒有滿足家長參與的要求。

        5建議

        目前,北京市城區四所小學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數量和質量都很低,不能滿足隨班就讀兒童的教育需求。這與我國上海地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體現了目前我國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總體水平堪憂。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5.1建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途徑

        隨班就讀兒童家長與教師要建立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發展的基石。學校和教師應向隨班就讀兒童家長提供其有效參與學校教育的途徑。

        5.1.1家長直接參與學校管理

        學校可以做出規定,明確家長可以直接參與學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家長一起管理學校、解決孩子在學校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對孩子的學校教育結果負責。通過這種形式使家長認識到學校教育工作是如何進行的,教師是如何教孩子知識,孩子是如何學的,家長就可以判斷這種教育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孩子,應該如何改進和完善學校教育,家長和教師可以相互表達意見和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在學校舉辦各種活動時,可以招募家長作為志愿者給學校以有力的支持,這樣家長既可以參與到學校活動中來,又可以了解學校的活動。學校應建立一種簡潔而清晰的活動描述,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文化水平、技能、時間、個人目標等方面來選擇所要參與的活動。

        5.1.2家長參與學校的課程教學

        家長除了參與學校管理,還應該參與學校的課程教學。家長參與孩子的課程教學的過程,也是家長接受教育的過程。對于家長而言,正像一個職業教育者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是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一樣,家長的教育知識與能力也需要有一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就為家長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能夠幫助家長樹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獲得教育的知識經驗,提高其育兒能力。

        家長參與學校課程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完善課程教學的過程。首先,教師通過家長能夠深入了解兒童的身體狀況及其興趣p需要p性格和行為等心理特點,提高了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水平。其次,家長參與有助于教師了解了家長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師在教學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再次,教師在與不同家庭結構或社會地位家長的交往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獲得了大量經驗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5.1.3切實建立“家長委員會”

        家長可以建立自己的組織,在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方面起帶頭作用,如建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委員會的代表參與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學計劃設計和實施,如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參與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同時,在委員會中,家長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傳閱相關資料,一起討論有關問題,如介紹家庭教育經驗,充分聽取并考慮家長的合理意見和建議。

        5.1.4建立家長咨詢服務制度

        學校可以設立“家長咨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來訪的家長,幫助家長解決遇到的教育難題,也可定期為隨班就讀兒童家長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給予心理安慰,使家長和孩子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信心,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

        在家校聯絡上,學校可以為家長專門建立網絡交流平臺,網絡平臺可以為家長提供更為快捷、方便的互動和服務。隨班就讀兒童家長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校在網站上對家長的建議和意見進行答復;家長還可以在網上和教師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方法,教師可以讓家長更加了解他們的苦衷;家長之間也可以在網上進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紹教育經驗,互相勉勵。家校雙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隨班就讀兒童的教育。

        5.2切實提高普通教師的隨班就讀工作能力

        現在,隨班就讀兒童所在班級的教師大多數是普通教育教師,他們沒有受過特殊教育的培訓和訓練。普通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應開設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課程,如特殊兒童心理教育、特殊兒童教學法、手語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兒童家長教育方面的課程。教師具備足夠的特殊教育知識、技能,才能積極改進現有家長工作,主動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從實際出發照顧不同家長的差異,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幫助和引導家長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到孩子的教育,與家長共同促進隨班就讀兒童教育。

        參考文獻:

        [1]鄧猛,朱智勇.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25-129.

        [2]肖非.中國的隨班就讀:歷史、現狀、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05,(3):3-7.

        [3]王強虹.聾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1999,(1):31-35.

        [4]劉頌.北京地區培智學校家長和教師對家長參與的態度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1,(3):11-16.

        [5]李術.論全納教育中的家長參與[J].中國特殊教育,2004,(4):5-8.

        第4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富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大批農村人口紛紛離開土地涌向城市,選擇進城務工的生存發展道路。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對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當的教育,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教育研究領域中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兒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和發展權,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教育問題,關系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廣大家庭和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研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國婦聯日前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達28.29%。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需要給予更多關心和幫助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但是從總體上看,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長時間缺位,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產生諸多問題。

        (一)親情關懷缺失

        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導致的親情關懷缺失,是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無奈,也是留守兒童各種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們長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不能像其他兒童那樣擁有父母的呵護,得到應有的親情關懷。這種長久的親情隔離導致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疏遠,有些子女不愿張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還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二)心理問題驟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和父母相處、交流的機會,很多留守兒童沒有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接觸較少或不愿意接觸。他們常常表現出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悲觀消極、不善于表達等自閉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異、暴躁叛逆,有的憂郁焦慮、自暴自棄,嚴重的甚至有輕生傾向。長此以往,這些兒童將很難樹立正常的自我價值觀。

        (三)學習興趣減低

        由于家庭監管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疏忽,多數留守兒童學習較為困難。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有的經常課堂違紀,有的撒謊逃學,有的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于學校和學習的興趣大大減低,個別留守兒童甚至對學校和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下滑較為明顯,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四)道德意識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難以得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缺乏道德養成教育和紀律約束,容易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偏差,養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有的還染上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問題頻出

        部分留守兒童因年齡太小,父母又不在身邊,缺乏約束和監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兒童患病得不到及時醫治,由溺水、觸電、斗毆等引起的意外傷亡事件也屢屢出現。同時,留守兒童還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標,特別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風險更大,近年來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猥褻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轉型的產物和結果,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帶來的問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交織在一起。這些問題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認真分析研究。

        (一)社會因素

        政策性壁壘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因素。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制結構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最大障礙,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性壁壘。由城鄉二元制結構衍生的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不僅人為形成了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界限,也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分化。這種現階段難以跨越的城鄉鴻溝和羈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員的自由流動和發展,也對城鄉教育產生著重大影響,由此產生的中考、高考戶籍地考試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子女不得不在戶籍地學習生活。

        在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思想影響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關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產生的經濟效益和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而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建立外出務工家庭的專門檔案,也沒有對農村留守兒童做過任何詳細統計,更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這些因素導致了目前個別地方政府的教育責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這些老人一般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對孫輩較為溺愛,對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對其頑劣行徑舍不得嚴加管教。其他親戚因為留守兒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出于各種原因放任自流,對留守兒童監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寄宿在親戚家中,很難產生歸屬感,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這種溺愛或放縱性的家庭環境,使得留守兒童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無約束的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等極端性格。

        家長觀念的偏差也是影響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長認為讓孩子讀書,還不如早打工、早賺錢,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還可以掙很多錢,這種觀念無形中降低了對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進步。部分外出父母因無法長期照顧、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質的方式進行補償,用金錢彌補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錢過多。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和心理都還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手里過多的零花錢往往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氣,極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這種監管不力和畸形補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道德發展和個體社會化都會帶來負面影響。(三)學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農村地區,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較差、教學設施較為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合格師資緊缺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農村中小學除了講授文化課的智育教師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術、音樂、英語、體育等方面的教師比較缺乏,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生活指導教師,不能為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提供更悉心的關懷和照顧。同時,由于農村教師教學負擔過重,一些教師幾乎沒有與學生的課外交流和談心活動。這種缺少特殊性、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對策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公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由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多種原因造成的,是社會轉型中的成本和代價,這個成本和代價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同時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規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大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力度

        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兒童權益的保護,使留守兒童享有和其他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健康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社會協調機構、法制服務機構應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法律環境。

        (二)強化政府職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機會,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義務教育質量的差距。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分割體制,逐步弱化或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體制,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促進城鄉居民之間的合理均衡流動。凸顯政府的教育責任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內容。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促進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改變不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狀況,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能夠與城市兒童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服務。

        (三)加強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學校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法制觀念,促進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著眼于學生的長遠進步,適應社會發展規律,遵循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長規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學習和生活狀況,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學習培訓班或其他形式的專題講座,加強對教育者或監護人的培訓,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監護人的水平。要建立齊抓共管、師生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探索實行班主任責任制,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方式等要登記造冊,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四)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營造溫馨生活環境

        第5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在國際上,對陷入經濟困境、文化困境和身體狀況不佳等困境的兒童進行補償教育,已經成為普遍趨勢。在中國,也有相似的教育救濟概念提出。但是《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在這項事業上,從概念到操作,都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完善。

        現行教育救助系統不力

        因自閉癥而被學校希望轉學的學生李孟,今后很可能繼續在深圳普通學校就讀。殘疾兒童和少年是我國教育弱勢群體主要人群。根據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普通學校應當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但是實際上,很多普通學校并不具備接受殘疾兒童和少年入讀的辦學條件和能力。

        2005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修訂殘疾評定標準時,明確將自閉癥患者首次列入了殘疾評定范圍。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方俊明介紹說:“雖然自閉癥患兒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因為法律層面的規定多具原則性,可操作性不強,各地的執行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在一些地方,普通學校拒絕自閉癥患兒入學的情況時有發生。”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衛生局與市殘聯聯合委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評估機構組織專家評估組對深圳戶籍的殘疾兒童進行評估,通過教育評估的孩子,建議普通學校接收。然而,深圳自閉兒童很少接受評估,隨班就讀依然具有隨意性,學校對其是否適合隨班就讀也無法做出專業判斷,家校間的摩擦也會增加。

        在深圳市召開的“推進建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支援體系研討會”上,有教師發言說,置身追求高升學率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日常工作的壓力很大,還要承擔對特殊兒童的超常付出,承受來自其他學生家長的壓力,況且普通學校教師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并不專業,這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十分苦惱。

        方俊明說,在很多國家,不掌握一定的特教能力,就沒有當教師的資格,因為在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很少,隨班就讀情況非常普遍。雖然學界曾多次呼吁在師范教育中開設特教必修課,但目前我國仍有很多師范院校沒有將其列為必修課。同時,各類特教專業人員的匱乏和專業水平不高,制約了特教資源的支持。

        在方俊明看來,一方面普教人才培養要順應融合教育的趨勢;一方面,要建立起特教人才的資源中心,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此外,教師編制問題、特教專業人員的待遇問題、特別資料輔助設備的配備以及環境改造等也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民間組織是救助主體

        深圳市民愛特殊兒童福利院院長謝頻曾經做過統計,深圳市14歲以下的特殊兒童約有2.5萬人,而深圳市殘聯公布的資料顯示,該市特殊需要兒童康復服務機構只有2 5家,來自教育系統的僅有1家。2萬多孩子中,只有少數能在專業機構的康復教育中成長,其他學生大都在普通學校就讀。這使得自閉癥孩子在普通學校中途輟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2008年,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發起了“融愛行”隨班就讀支援計劃,培訓幫助特殊兒童走入普通學校的特教助理。該計劃發起人戴榕表示,家長聯名致信學校驅逐自閉癥學生并非孤例,“融愛行”計劃經常會遇到這種事情。由于缺少專業支持,學校在自閉癥兒童教育過程中實際上處于困境。山東省殘聯副主席、中國精神病協會孤獨癥委員會主任委員由仲通過微博評論說:“請不要埋怨那19位聯名阻止自閉癥孩子入學的家長和校方,只有很少數自閉癥孩子進入學校就讀,還有太多的自閉癥孩子是被鎖在家里甚至捆在家里的。”

        壹基金“海洋天堂計劃”項目負責人劉會峰表示:“所有壓力都在家長和老師身上,沒有專業的支持系統,沒有充分的社會認知,普通學校對自閉癥孩子的教育要落實真的很難,需要各方充分的溝通、理解和支持。”

        上述人士或為民間志愿者,或為公益組織負責人,其職責均為公益性質,而非政府專門機構負責人。這是因為,他們代表了目前我國對教育弱勢群體進行救助的主要機構,而這些分散于民間的組織,其救助能力十分有限。

        事實上,一些實驗性的補償教育活動,已經在某些學校零星地進行。

        一個小學校長的補償教育實驗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平水鎮中心小學校長羅秋茍在本校發起了對留守兒童的“書信活動補償教育”。羅秋茍發現,農村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越是落后山區比例愈大,他們的成長經歷中缺少親情關愛,缺少家庭教育。羅秋茍決定,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償性的家庭教育。

        他選擇了一個五年級班進行試驗,試圖通過書信活動――“親情綠絲帶”書信活動,促使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對話。

        活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寫信。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學生通過電話,獲得父母打工的詳細地址、郵編。學校買來信封、郵票,指導學生寫信、寫信封――五年級兒童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成功寫信的。第二階段:就是學習寫信表達思想。這一段,主要指導三點:書信格式、內容表達、字跡訓練。第三階段:鞏固、熟練、激發興趣。當第二階段開始之際,要求每位同學寄出一封信或收到一封信,都必須登記,第一次收到的信不僅登記,還要在學生本人同意前提下,給老師看一看,其目的是調查了解家長對開展“親情綠絲帶”書信活動的反應。在這一階段,羅秋茍布置學生通過電話、書信與家長交流寫信的體會。效果非常好,學生的體會非常深刻、全面,一致認為寫信非常有意義,收到信非常激動。很多孩子因為取得小小成功而增強了自信心,大多數孩子提高了寫作興趣。尤其是補償了孩子親情教育,加強了寫作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們一個個懷著成功的喜悅,用質樸又孩子氣的語言,道出了真切的感受。羅秋茍總結認為:“活動加強了孩子和家長的心靈溝通,增強了親情,解開了常年見不到父母的心結。孩子們在轟動中變得活潑、開朗、敢說敢言了。”

        不僅是學生與家長的感情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們普遍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并且掌握了書信溝通的技能,這會受用終身。

        概念之惑:補償不是救濟

        國際上通常把保證處于困境的兒童享受正當教育權利的行動稱為補償教育,有黑人兒童補償計劃、更高視野計劃、頭腦啟迪計劃、免費午餐計劃、殘疾兒童補償計劃等補償教育方案。這些方案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

        在中國,補償教育并不是通行的說法,相類似的說法是教育救濟。上海民法專家,被稱為“萬國名師”的萬國學校法學教師段波評論說,救濟和補償都是為了消除過去發生的不公平事實造成的錯誤而做出的救助行為,但二者有區別:補償的性質是法定的,補償者對被補償者的補償行為具有還債性質;救濟通常是慈善性質,施救者并不欠被救者什么。

        對弱勢群體兒童給予補償教育還是教育救濟?對此,湖南師范大學教師孫中民撰文認為,教育救濟是基于道德訴求,今后有必要發展成為制度補償。

        孫中民表示,我國當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種基于道德訴求的濟貧式救助,責任主體界定不合理,項目雜亂,資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規范。教育救助的責任主體是政府部門, 民間組織還是學校,國家的有關文件缺乏明確界定。責任主體不明導致我國教育救助實施項目雜亂,不同部門實施不同的項目,相互之間缺少溝通聯系和統一規劃,救助資源缺乏有機整合,使救助體系整體效應難以發揮,造成社會救助資源分散,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果。應該實現從臨時性救助到制度補償的轉變,從基本受教育權救助向綜合救助轉型,建立協調有序的救助管理體制。

        改變“救急不救窮”現狀

        中國有句俗話叫救急不救窮。本意是說一時有難的人容易救助,長期經濟困難群體很難救助。近年來,經濟困難群體子女的教育救助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一些問題也隨之逐漸暴露出來。

        2012年11月16日,5名失學流浪兒童被發現死于云南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街頭垃圾箱內。這5名兒童(其中4人因超生沒有戶口)都是當地人,因各種原因全部輟學在家。孫中民認為,這5名兒童的遭遇是中國當前教育救助不力的典型代表,如果不失學,他們也就不會外出流浪,從而死在垃圾箱中。這也反映出我國教育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家庭經濟貧困,父母離異,子女眾多,照顧不力。

        第6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 歷史演變 近代中國

        一、國外特殊教育的歷史演變

        一直以來都有特殊學生,但并非一直都有能夠滿足特殊學生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務。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社會,收容所是為多數殘疾兒童提供保護的場所。在當時的收容所里,包括肢體障礙的兒童,感官障礙的兒童(即盲或聾的兒童),并出現了所謂“”和“瘋子”的兒童,即現在特殊教育所涵蓋的智力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兒童、情緒或行為障礙(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但當時收容所的殘疾兒童并不能稱為特殊教育的教育對象,原因在于當時社會的殘酷對收容所里的兒童(大部分是孤兒,無論殘疾與否)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考驗,即使他們最終能夠存活下來,在收容所里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尊嚴,在當時條件和情況下,不存在能夠滿足殘疾兒童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務。

        18世紀末,美國和法國相繼爆發革命,社會主流思想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由以前的極權模式轉移到社會公民的個人權利。同時,作為近代教育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夸美紐斯及其著名的泛智教育觀點的出現,為特殊教育的發展以及特殊教育對象的界定起到了開拓的作用。18世紀末,出現了為感官障礙的兒童設計的有效教學方法。在1799年,伊塔德對當時出現的“野男孩”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教育,逐漸改善了男孩的聽覺、視覺,并使“野男孩”能通過在紙條上寫字的方式和他人溝通,而伊塔德根據“野男孩”的教育過程寫下的實驗報告《叢林之子》也成為蒙臺梭利早期從事智障兒童教育的藍本。蒙臺梭利在1898年提出“兒童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的觀點,蒙臺梭利注重發展智力落后兒童的感知運動能力,形成一整套的“蒙臺梭利方法”。同期,還有一些教育實踐家在特殊教育領域展開行動,例如世界上第一所專門針對智力落后兒童進行教育的學校是伊塔的學生塞甘于1837年在巴黎開設的。由于前身收容所的宗教背景,一些品德高尚且富有責任感的神父也創辦了為殘疾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的學校,例如法國神父萊佩于1770年創辦的世界上第一所聾校,神父阿羽依于1784在巴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盲校。19世紀初,人們開始對前文提到的“”和“瘋子”的兒童開始第一次系統的教育嘗試。目前為止,本文只提到了歐洲的醫生、教育學家在特殊教育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確實關于特殊教育的很多起始工作都是在歐洲發生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特殊教育在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近代中國特殊教育的開端

        中國的特殊教育是在近代社會發展起來,由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中國特殊教育起源和發展過程帶有濃重的移植性和宗教色彩。我國近代歷史上最早的盲校是由英國的傳教士穆.威廉在1874年建立,最早的聾校則是由美國傳教士梅爾斯夫婦建立。特殊教育的發展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體現,正如劉全禮指出的:人類理性光芒照耀下的科學進步與博愛、平等的思想是特殊教育產生的直接思想基礎。在西方傳教士的直接作用下,近代中國的特殊教育事業體現出進步、博愛、平等的光芒。

        中國近代歷史上由傳教士發起的特殊教育的開端,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有直接關系。在由傳教士創立的特殊教育學校里,其教授課程不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例如澳門女塾對盲女教授凸字法從而進行圣經的背誦。但客觀來說,由傳教士引入的西式特殊教育學校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本土的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這之前幾千年來,我國殘疾人屬于“有養而無教”的狀態,正如達儒所言:“我國數千年來,于盲人列之殘廢,矜其無告,僅有養而無教。能司其職者,以樂官樂師為著,此則雜廁于卜命星象之流。”

        中國本無特教,直到近代西方傳教士到來。西方傳教士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國建立特殊教育事業,其背后是當時西方國家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的支持。西人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殘疾人以及其家庭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西方傳教士創建的特教學校,對中國特殊教育的影響力相當深遠,直到1909年第一所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盲啞學校保定盲啞學校,都擺脫不了教會的色彩。中國非教會的特殊學校,是1916年才誕生的湖南導盲學校以及南通盲啞學校。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的出現,則是1927年南京市立盲聾學校的成立。

        從外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特殊教育剛起步時,經常會受到新思想的影響而起伏。特殊教育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同樣不易,西方傳教士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為中國建立了近代特殊教育的范式基礎。雖不可避免帶有宗教傳播目的,但外國特殊教育對近代中國特教發展的教育對象、教育目標、教學設備、課程、教材、教師資源、教育媒介、教學組織方式都起到了先導和規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

        [2]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

        [3]李芳. 試論蒙臺梭利的特殊教育思想, 特殊教育, 2000 (6).

        第7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化;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098-02

        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快,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可是由于客觀原因的束縛,他們無力解決子女進城問題,于是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未成年群體。

        留守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容易出現心理障礙、性格缺陷、消極思想、價值取向偏差及社會行為規范引導的缺乏等諸多問題,他們的社會化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化發展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所謂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包括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1]當前,對于留守兒童的社會化教育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來闡釋留守兒童社會化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應對策略。

        一、留守兒童社會化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

        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將試從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缺失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結構的不完整

        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是不完整的,他們通常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與其他的監護人一起生活始終是無法取代父母對兒童教育的強大作用力和滲透力,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特殊性,造成了社會化過程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2.家長教育意識的缺乏

        留守兒童的家長大多教育意識薄弱,仍存在很陳舊的思想。首先,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導致農村女孩失學輟學的現象較為嚴重。其次,讀書無用論,認為多讀點書不如多掙些錢。再次,忽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他們常把教育的責任推托給學校,并且不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無形中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不利的影響。

        3.父母之外監護人監管的不利影響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通常分為幾類。首先,在爸媽都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多數交由祖輩監護。這就來了許多問題,一是祖輩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兒童早期智力的開發也有很大的影響。二是祖輩年紀大了,很多事情對他們來講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祖輩身心的衰老和退化,一些消極情緒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留守兒童。而且祖輩常常會心疼和溺愛孫子女,久而久之對其身心發展很不好。

        其次,也可能交給父母輩的親戚朋友照顧。他們有自己的家庭與孩子,可能只能滿足留守兒童的溫飽問題,而顧不來留守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這對于他們的成長無疑會有不利的影響。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1.教師對學生學習和情感關心不夠

        俗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與學生在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培養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然而由于農村條件和教師自身不足的限制,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情感關心不夠。表現在:一方面,農村教師的教學任務重,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短缺,精力的有限無力應對太多問題。另一方面,老師通常偏愛優等生,而在學校往往被視為雙差生的留守兒童,常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這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2.家校之間疏于溝通

        良好的教育效果,應該是家庭與學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一方面,由于留守兒童的家長常因為工作太忙和奔波流離沒能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另一方面,教師沒有樹立好的教師職責和教育理念,常常為了省心,就不管不顧。教師與家長缺乏溝通、配合不好,就無法對原本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進行正確引導。

        3.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順應時代的發展,當前已普遍實行素質教育,開設多種學校課程。然而由于農村教育投入少,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的不足及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學校在課程設置表面上看似合理,實質上卻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農村小學,開設了多種課程,但實際上教授的科目與課程表的安排大相徑庭,教學質量也很差。迫于升學的壓力,大多也只能填鴨式的教學,無法達到課程安排的實際效果。

        (三)社會功能的缺失

        1.農村經濟發展落后

        我國的城鄉發展極不平衡,農村經濟落后是導致農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為了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基層政府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而他們的子女卻不得不留在農村,這使他們從小就缺乏家庭的關愛,再加上農村教育的落后,兒童的整個教育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2.現行戶籍制度的缺陷

        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就必然要打破二元化的戶籍結構。“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人們由于出身的區域不同而導致了身份‘天然’的差異,更使進城務工人員長久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2]目前,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已在逐步推行,但仍存在不少弊端。這種二元分割結構,依然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的主要制約,這必然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和壯大。

        3.大眾傳媒的消極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顯得日益重要,它帶來了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悉心的照顧,他們不懂辨別對自己積極的事物,這必然使他們在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面前不能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留守兒童社會化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留守兒童的社會化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不論是留守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的監護人,還是學校與社會,都應該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1.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作為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父母應該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首先,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即使不在身邊,即使再忙,也應保持與子女溝通。其次,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摒棄消極傳統思想,要鼓勵子女努力學習。再次,要與監護人及老師保持聯系,關注子女各方面狀況。

        2.其他監護人應樹立角色意識

        既然父母將子女托付管教,監護人就要承擔起父母的重任,樹立角色意識。努力營造近似完整家庭結構和良好的家庭氛圍,并且與孩子的父母、學校及時溝通。

        (二)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1.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的心理極易出現扭曲和變形,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并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課和設心理健康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及時發現和矯正其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引導他們的健康成長。

        2.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

        針對目前農村教師素質普遍不高的現狀,要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首先,要增強教師責任意識。多關心留守兒童,積極與他們的父母溝通,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雅斯貝斯曾經指出,“單個的教師不管多么富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但如果缺乏某種整體上的支撐,則終將表現得軟弱無力。”[3]其次,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再次,堅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支教,給學校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3.改進教育教學模式

        “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來分析,個體的活動若要對他人發生積極的影響,他就必須積極地調動自己的行為,使他在與對方互動過程中表達出對方所希望得到的東西來。”[4]就學校教育來說,要更加注重師生間的互動,不斷地改進教育教學模式。傳統的教育模式,多用填鴨式的灌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新的教學模式,應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讓老師通過觀察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各種情況,并能給予引導、指正和鼓勵。

        (三)發揮社會積極作用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統籌大局,采取有效措施,承擔起留守兒童社會化教育的公共責任。其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這是解決兒童社會化問題的經濟基礎。其二,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強完善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其三,深化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公平合理地對待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問題。

        2.社會各界齊心協力

        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首先,要發揮社區的積極作用。社區要積極開展各項娛樂活動,組建志愿者團隊,共同幫助留守兒童,關心他們的成長,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其次,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加強媒體的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另外,也要引導留守兒童正確運用大眾傳媒,通過現代手段與外界交流,增長知識,拓展視野。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社會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影響的原因錯綜復雜的,對這類特殊兒童的社會化教育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是某一個主體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一起來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楊菁,王曉宇.論中國的家庭暴力對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J].探索與爭鳴理論月刊,2005(3).

        [2]陳洪.學生流失現象留給人們的思考[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12.

        第8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地方綜合性院校;學前教育;特色課程

        1地方綜合性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1.1部分院校缺少對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課程的研發

        泰勒在《課程研究入門》中提到:“課程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運行的手段。沒有課程,教育就沒有了用以傳遞信息、表達意義、體現價值的媒介。”[2]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外顯途徑,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水平。但當前部分院校在沒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培養方案的前提下,便已經開始著手申報增設該專業。多數院校秉持“尊重傳統,避免出錯”的原則,唯市場和用人單位的利益至上,采取簡單復制的方式設置學前教育課程。但對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構建何種課程體系、能夠開設何種特色課程缺乏思考。這就導致學生在今后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難以突出特色、彰顯優勢。

        1.2部分院校缺少對學前培養方案的定期研討

        當前,部分院校地處地級市而非省會城市,且新設專業缺少影響力、知名度較低,受地域和專業知名度的雙重影響,難以引進高素質的博士人才或高職稱資深教師,而優秀的碩士人才則因學歷限制而難以獲得相同的待遇。這使得部分院校學前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個別課程須由外聘教師進行授課。此外,部分院校無法成立學前教研室,或教研室的教師數量較少,難以保證定期召開專業研討會,不能及時發現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也難以研發凸顯學校及專業優勢的特色課程。

        2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創新

        長春大學作為新一批增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地方性院校,早在制訂培養方案前就認識到提高學前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是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必備前提。這就涉及了學校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即“教什么”的問題。課程作為保障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前提。因此,長春大學結合自身特色和二級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專業優勢為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了如下特色課程:

        2.1明辨性思維課程

        當前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后仍沿襲中學時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缺乏對新事物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這就導致多數學生畢業后難以融入創新型與學習型社會,無法靈活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無法全面客觀地思考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此,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了明辨性思維課程。該課程是國家基金委引進的國外本科互認課程(ISEC)體系中的一門重要的通識性教育課程。課程以開放、民主、互動、批判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對已有結論進行質疑。[3]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以專業性與批判性視角看待當前的教育問題,形成全面、客觀的思維模式,提高自身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雅思英語

        在教育國際化浪潮下,英語仍是學校考核的重點科目。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不僅有利于其掌握前沿的學科發展動態,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所在的國際教育學院與俄羅斯的孔子學院聯系密切,且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升學壓力,創新性地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設了雅思英語課程。學校希望通過雅思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學生的就業優勢。[4]

        2.3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2017年頒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也明確提出:“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由此可見,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能夠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對兒童進行差異化教學也是當前學前教師需要掌握的教學能力之一。長春大學作為我國第一所同時也是亞洲第一所專門招收殘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學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模式。結合學校特殊教育專業優勢和當前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專門開設了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特殊兒童早期干預課程,目的是引導學生既具備普通教育的知識體系又具備特殊教育的知識體系,既能了解全班兒童的知識性學習,還能探究如何在班級中和諧容納特殊兒童。[5]

        2.4提高實踐學分

        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明確提出了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的職業基本能力,即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且《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指出教師須注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見,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辦學質量的現實需要,既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而長春大學作為應用研究型大學,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應用技能,在保證學生取得畢業總學分的前提下,始終堅持分階段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學分。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為例,不僅每學期都會保證兩周的幼兒園見習活動,而且增加了專業課程中的實踐學時,引導學生適時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除了開展上述特色課程教學以外,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也會定期組織教師針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狀態與課堂表現進行研討,及時發現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并對培養方案進行完善。在遵循學生專業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專業信念,養成良好的專業品質,培養學生獨特的專業技能。

        3地方綜合性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課程的探索

        地方綜合性院校發展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具體要求如下:既要有完善的課程體系,也要有獨特的培養方式;既要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整體需求,也要考慮高校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既要著眼于當前教育的整體形勢,也要結合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借鑒長春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課程模式,地方綜合性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專業發展:

        3.1完善學前教育課程模式,突出專業特色

        在課程理念上,學校要彰顯育人價值,強調學前專業人才的人文情懷培養,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努力培養具有教育情懷、具備高尚師德、心系幼兒發展的學前教師。因此,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除了須注重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專業情感與專業道德的養成。在課程設置上,學校也要著眼適應幼兒園發展的新需求,更加專注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創業能力。可充分調動本校教育教學資源,將各相關專業優質課程進行共享,適當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課程的建設;可提高實踐學分,給予學生更多走出去的機會,拓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場域空間,延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時間,全方位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本領,更合理地定位學前教師的角色;努力構建層次分明、目標清晰、結構合理、內容完善、實踐豐富的優質學前教育“課程群”。

        3.2搭建多樣化教師學習平臺,提高教師能力

        一是要搭建專業能力提升平臺。在課堂教學方面,學校應落實一對一、老帶新的導師制,聘請學校的骨干教師或教務督導組教師定期為新教師傳授經驗,可通過觀摩課程、共同備課、同上一堂課等方式提高新教師的授課水平,并及時發現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之處。此外,學校也應定期組織專業研討,在研討中及時調整課程開設順序、優化課程科目,并結合社會教育熱點及學校發展特色,共同研討專業特色課程建設,全方位優化學前培養方案。二是要搭建科研能力提升平臺。由于多數新教師缺少獨立組織科研的能力,且部分院校禁止教師在入職前三年申報課題,因此可以鼓勵新教師參與到骨干教師申報的科研課題工作中,并為學前教師提供線上線下的學習機會。在學習中,引導教師借鑒其他高校學前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課程模式,思考所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并深入探究科研過程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4結語

        第9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6-0029-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肇慶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廣東省3-6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項目編號201310580019),肇慶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肇慶學院學生學術引導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留守兒童的界定

        研究者的視角不同,對留守兒童的界定也不同。馮建等認為,“留守兒童是對我國廣大農村、城鎮地區存在的一種特殊兒童群體的稱謂,主要是對由于兒童雙親或單親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一種親子離異現象的描繪。”吳霓等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而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由父母單方或孩子的長輩、親戚代為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范方等人的研究認為,“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雙親長年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未成年孩子。”周福林等人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有一個共同點,即父母雙方或一方沒能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因此,要界定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必須把握以下三個特點:第一,生活在農村或城鎮地區的兒童;第二,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時間外出務工,不能與其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第三,由父母以外的人承擔照顧和撫養義務的兒童。留守兒童的出現,意味著兒童的監護權發生了變化,原來由父母雙方共同監護變為由父母一方或父母之外的人監護,監護的方式主要有隔代、上代和自我監護三種。留守的類型也可以細分為兒童單獨留守、兒童與父親留守、兒童與母親留守、兒童與父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母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其他親屬留守等六種。以上特點不僅是判斷是否屬于留守兒童的要素,同時也表明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基本生活狀況。

        二、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

        1.留守兒童現狀研究。

        (1)留守兒童數量急增,總體規模擴大。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與2005年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留守兒童快速膨脹。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年的調查發現,學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38.37%,比2005年增加了47.73%;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分別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32.01%和16.30%。與2005年相比,小學和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可見,學前留守兒童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呈減少趨勢。

        2.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研究。劉正奎的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狀態焦慮水平上明顯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兒童;年齡越小時父母就離開的兒童,其焦慮水平越高;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次對其焦慮水平也有重要影響。劉宗發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年齡和父母外出情況對其孤獨感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年級的升高,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呈遞增趨勢。程黎的研究顯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明顯地高于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兒童,而父母雙方均在家兒童的自尊水平與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兒童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對年幼的兒童來說,他們嬌弱的身體需要父母的關愛,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父母的呵護,他們懵懂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引導。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導致他們在焦慮、孤獨、情緒障礙、自尊等方面的問題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

        3.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研究。劉宗發提出:“對于留守兒童自身而言,要意識到社會支持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地尋求社會支持,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葉敬忠認為,隨著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也發生了變化,留守兒童與外出者關系疏遠,而與現實生活中密切聯系的成員的關系有所加強。曹建平認為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社會支持的朋輩性、親子關系的殘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會交往的閉鎖性和自主性。”王秋香認為,“由于父母的外出,父母和家庭在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弱化,同輩群體會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產生消極影響。”不難發現,同輩群體的支持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利弊兼具,如何進行正確引導,挖掘同輩群體支持的積極因素,消除消極影響是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一大難題。

        三、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1.監護人因素。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研究發現,親屬有物質使用問題、犯罪史和教育技巧低等都會導致兒童再次進入寄養系統的高風險。父母和看護人的溫暖理解或支持溫暖等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有積極意義。葉敬忠認為,“母親作為監護人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得到較好的照顧,而隔代監護下的留守兒童問題最多。”另有研究者發現,對留守兒童而言,即使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 但只要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得當, 監護人積極給予“替代性”父母情感和責任,這樣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發展水平相似甚至發展得更好。可見,監護人的選擇對留守兒童成長有重要意義。

        2.父母因素。

        (1)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頻率和親密度。雷靂等指出:親子溝通和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之間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溝通可以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異常的溝通則造成性或非社會性心理行為。如果留守兒童的情感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親子關系日趨消淡,他們難以獲得良好的自我感受、產生安全感和自尊心,從而導致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

        (2)家庭的完整性。單親家庭中的留守兒童,他們的不安不僅來自父母離開自己,還有父母的離異或離開。徐陽的研究發現,單親留守兒童既要承受家庭破裂的壓力還要承受單方父母外出的壓力,這些兒童大部分是問題兒童。

        (3)留守類型。有的留守兒童是由父母中的一方養育,有的由于父母雙方的離開處于親屬寄養狀態中。戴柔兒的研究分析,輾轉于不同家庭中的留守兒童會面臨特殊的心理發展任務:維持于父母的心理連接,維持與寄養家庭代養者的心理連接,平衡與父母、代養者之間的心理連接。

        3.學校因素。

        (1)學校辦學模式。肖敏等人的研究發現,相對于非寄宿制留守兒童,寄宿制留守兒童情緒管理能力增強。這表明寄宿制可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校作為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為了兒童能健康成長,減少安全事故,寄宿制學校不失為一個好的辦學模式。

        (2)同伴關系。彭麗秀等關于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與同伴關系分析的研究顯示,同伴關系與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與同伴關系呈顯著正相關;并與生活滿意度的各維度呈顯著相關。當兒童沒有辦法與父母隨時聯系,缺少關愛時,同伴關系給予了留守兒童情感上的支持。

        4.社會因素。

        (1)留守兒童的數量。“相對剝奪感”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當一個村莊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甚至成為主流群體時,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產生一種共識,不感到陌生,他們就沒有相對剝奪感的出現,從而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2)當地的風俗文化。同一姓氏集居的村落,具有血緣關系,村里成員的監管對兒童行為有較好的影響,留守兒童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具有優良教育傳統、重視兒童教育的村落,也會對留守兒童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3)當地的治安狀況。蔡澄邰等人的研究發現,由于放學后學校管不了、父母無法過問、祖父母放任也難管,導致放學后時間成為管理真空時間。而近年來農村小鎮上一些公開的或隱蔽的網吧,大量招徠甚至引誘在校學生,兒童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此外,農閑時節,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無事可做就會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這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四、留守兒童研究的展望

        以往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問題,這對今后的研究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一定的幫助,但我們也發現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可作為今后研究的方向。

        1.研究對象的選擇。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已發生變化,學前兒童成為留守兒童的主流,目前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在學齡期(小學和初中),關于學前留守兒童的研究還比較少,這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2.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已有研究大多采用調查研究的方式,這樣的研究結果受到研究方法本身的限制。就留守兒童問題本身來說,量化的研究方法過于粗放和簡單,觀察法、訪談法、敘事法、行動研究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可能更能發現某些重要的內容。

        3.研究的地域性。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出現與我國經濟的發展有關,所以它的存在必然與區域經濟發展有關,各地的留守兒童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差別?如何針對地域差別給予相應的教育建議?這也是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重要應用價值。

        4.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問題。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我國城市化進程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務之急,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和建議應從實際出發,才能真正為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

        [2]吳霓,程秀杰.義務教育階段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課外活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升梁山縣韓崗鎮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3).

        [3]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4).

        [4]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2006,(3).

        [5]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6]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

        [7]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

        [8]劉宗發.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研究[J].教育評論,2013,(2).

        [9]程黎,王寅梅,劉玉娟.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2).

        [10]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7,(5).

        [12]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J].文史博覽,2006,(7).

        [13]Koh E,Testa MF.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kin and non-kin foster homes:Do the risks of foster care re-entry differ?[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 33(9):1497-1505.

        [14]黃艷蘋.家庭教養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學院,2006.

        [15]葉敬忠,王伊歡.留守兒童的監護現狀與特點[J].人口學刊,2006,(3).

        [16]王玉花.從心理彈性理論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

        [17]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6).

        [18]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19]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0]戴柔兒,賈曉明.親屬寄養兒童分離與個體化發展的個案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

        [21]肖敏,葛纓,曹成剛.農村寄宿制留守兒童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11(31).

        [22]彭秀麗.湘西少數民族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及教育啟示[D].湖南科技大學,20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 亚洲产在线观看亚洲第一站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网 |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