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

        第1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財務管理;資金

        我國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9%,曾有人預計,我國2008年通貨膨脹率將達到7.2%,我國企業已經切實體會到通貨膨脹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時期物價不斷上漲,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在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一、通貨膨脹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分析

        (一)資金需求量增加,資金的供應量反而減少

        通貨膨脹的發生,使得資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價的上漲,使采購同等數量的物資將需要占用更多的資金,企業為了減少原材料不斷漲價所產生的損失,或想在囤積原材料中獲得利益,企業就會提前進貨,進行超額儲備,造成了資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按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核算,會導致少計成本和虛計利潤,使得資金補償不足,企業必須通過追加資金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與之相反的是當通貨膨脹發生時,企業資金的供應量將會大大減少。在通貨膨脹期間,絕大部分企業都會發生資金緊張,企業間相互拖欠貨款的現象會更加嚴重,應收賬款的回收率降低,從而引起經營資金供應量的減少;在物價波動劇烈時,投機利潤大大高于正常的生產利潤,這時,越來越多的資金用于囤積商品、搶購黃金等投機活動,使閑置資金轉化成信貸資金的過程受到嚴重阻礙,大大減少了民間信貸資金的來源;當發生通貨膨脹時,國家會采取貨幣緊縮政策,會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使銀行的信貸規模大大減少,這也迫使銀行在進行貸款時特別謹慎,貸款的條件也會更加苛刻;通過提高利率,使得企業的資金成本不斷升高。物價上漲,引起利息率上漲,使股票、債券價格暴跌,增加了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籌資的困難;因此,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資金的供應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業資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二)企業持有貨幣性資產遭受購買力損失,持有貨幣性負債獲得購買力收益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由于貨幣性資產的金額是固定不變的,付出同樣多的貨幣,只能獲得較少量的商品或勞務,因而持有貨幣性資產必然遭受到一般貨幣購買力下降所帶來的損失。貨幣性負債,意味著債權人收到的款項沒有期初借給借款人的款項值錢,反之,也就意味著企業歸還貨幣性負債時獲得購買力收益。非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負債的價格一般是變化的,它們所蘊含的購買力不隨物價水平的變動而變化。一般物價水平變動是個別物價變動和幣值變動交叉影響的結果,個別資產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通常情況下是同一般物價水平變動趨勢一致。所以,當物價水平上升時,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也隨之上漲。

        (三)企業的再生產能力受到損害

        在通貨膨脹發生時,按歷史成本確認的會計收益,將會造成低估成本、費用,高估利潤,使得盈虧不實,最終也將損害到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其一,成本補償不足。銷售收回的補償資金難以維持企業簡單再生產,使生產資金在物價上漲時處于萎縮狀態;其二,負擔不必要的稅賦。在通貨膨脹下,企業高估收入低計成本,導致利潤虛增(甚至明盈實虧),從而引起企業應稅所得增加。例如,當通貨膨脹率為8%,稅前資產收益率為10%,如果企業以25%交稅,投資者的稅后收益僅僅為7.5%,甚至不夠補償通貨膨脹成本,該企業的稅后實際收益是-0.5%,從而損害企業的再生產能力;其三,當企業利潤增加時,股東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時的利潤是虛增的,這種虛利實分的現象,將會削弱企業的財力。這種情況的存在使企業喪失了補充存貨和更新固定資產的能力,也就是說,企業無法保持簡單再生產的能力。

        二、在通貨膨脹環境下財務管理的對策

        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筆者認為在通貨膨脹期財務管理應該采取以下相關對策:

        (一)現金管理的對策

        企業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主要是為了滿足三個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預防性需要和投機性需要。由于現金屬于非收益性資產,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期,持有的現金會遭受購買力損失,若現金持有量過多,勢必使企業遭受損失。然而,由于通貨膨脹期貨幣的供應量減少了,而貨幣的需求量卻增加了,如果企業缺現金,不僅難以應付日常的業務開支,坐失良好的購買機會,還會對企業的信譽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期,企業面臨著更多不確定的因素,企業臨時短缺現金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企業必須擁有足夠的現金來應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貨膨脹期,企業現金的管理目標首先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維持正常生產經營,而后再考慮持有現金所遭受的購買力損失。(二)存貨管理的對策

        存貨是企業日常運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存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時供應公司經營中所需要的存貨。持有存貨會發生儲存成本、存貨所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存貨的磨損等相關的成本,一般情況下,企業希望盡量減少存貨。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考慮物價上漲對存貨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要考慮由于國家實施通貨緊縮政策,社會投資、消費、出口等方面對企業產品的需求會減少。因此,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權衡利弊,需要儲備適當數量的存貨。除此之外,企業應該與客戶簽訂長期購貨合同,以減少物價上漲造成的損失。

        (三)應收賬款管理的對策

        在通貨膨脹期,應收賬款屬于貨幣性資產,會遭受購買力的損失,而且由于企業間的資金緊張,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業應該制定更嚴格的信用標準和縮短信用期間,要設立專人催收賬款,讓應收賬款盡快轉換為現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四)投資的管理對策

        投資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短期投資無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短期投資是指能夠隨時變現,并且持有時間不準備超過1年(含1年)的投資,一般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資是現金的暫時存放形式,其流動性僅次于現金,具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在國家經濟結構穩定下,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還不足以影響投資的贏利,短期投資就不必考慮通貨膨脹。長期投資需要充分考慮通貨膨脹。長期投資是指不準備或不能隨時變現,并且持有時間擬超1年的投資。一般包括長期債券投資、其他長期債權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和隨機性,必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能夠精確的預測通貨膨脹率對投資分析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在進行長期投資決策中,都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并對其影響加以調整,以免導致錯誤的投資。

        (五)減少稅賦的對策

        為了減少當期的稅賦企業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或是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期限,對存貨可采用后進先出法,對非專利技術、商譽等無期限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對應收賬款計提更多的壞賬準備等方法。由于在納稅范圍和應納稅額的界定上,法律都賦予稅務機關一定的職業判斷,企業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應該及時與稅務部門聯系與溝通,使得稅務局認可企業在通貨膨脹下的這種變更,從而達到減少稅賦的目的。

        (六)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

        為了讓企業在通貨膨脹下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再生產,企業要對某些價格變動劇烈的機器設備,按重估價值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對某些價格變動劇烈的原材料物資,按現行價格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只有這樣才能使資產消耗與補償平衡,保證企業再生產能力,使資本得以保全,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權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編制現金流量預算。通過現金流量分析,可以將企業動態的現金流動情況全面地反映出來。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構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從綜合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即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谷繼建等.通貨膨脹現狀及其對投資影響探究.特區經濟,2008,(1).

        第2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國有企業 財務管理 內部監管

        自1978年國有企業開始走向改革之路以來,國有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引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促進廣大勞動人民早日實現小康、步入富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證市場供應,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看到國有企業光鮮亮麗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潛藏在其背后的缺陷并及時提出改善措施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

        一、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現狀

        (一)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內部監管存在漏洞

        內部控制是企業在日常市場經營活動中采用的為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的一種相互制約的組織形式和分工制度。內部控制最早用于確保企業財產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內部控制的范疇已經逐步擴大,演變成為今天所說的內部控制系統。內部控制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有效地內部控制在規范企業的正常有效的運行方面有無可比擬的作用。

        近幾年來,國有企業違規操作最終導致破產的案例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培育了聞名國內外的三九品牌的三九集團,隨著其旗下的上市公司三九發展、三九生化相繼出賣給浙江民營企業鼎力建設集團,山西民營企業振興集團,“三九系”這一詞匯從歷史中消失。通過對其深入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三九集團最終消亡的原因在于其漏洞百出的內控體系。

        三九集團本是經營中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卻盲目擴大企業規模和效率,貿然進入與醫藥行業毫不相關的房地產、進出口貿易、酒業、金融等領域,放棄主業,導致管理失控。集團董事不重視財務管理,內部資金使用混亂,用人不當,出現信息不對稱,資產投向發生嚴重偏差。另外,其治理結構不健全,權力過分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為該企業的最終破產埋下了伏筆。

        (二)財務管理人員工作技能有限,素質有待提高

        有效地財務管理需要輔之以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特別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掌握必要的電腦軟件和信息技術是對財務管理人員的硬性要求。但是,由于國有企業工作的相對穩定性,很多員工或者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動力和意識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掌握新的技術。這就導致了時代的要求與員工實際水平的脫節。而且,企業會計制度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總是在做著相應的調整,若沒有一顆謙虛謹慎的學習的心,想要有效勝任所擔負的工作也是遙不可及的。

        (三)財務管理目標不明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多樣性,比較常見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經濟效益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經營現金流最大化、財務風險最小化、融資最大化、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以及企業價值最大化,各種財務管理目標各有利弊,關注的點也稍有不同。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承擔的社會責任過于沉重,除了要控制好企業自身的正常運營外,還要關注社會的救助問題,切實貫徹履行國家的稅收政策,這一系列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導致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多重化、復雜化。在紛繁復雜的財務管理目標背后,機構龐雜 ,人浮于事 ,行政意識濃厚 ,官本位思想嚴重 ,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企業作為一個正常市場經營者最起碼的利潤追求。模糊、寬泛的財務管理目標逐漸流于形式。

        二、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原則

        (一)優化資源配置原則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的稀缺性是企業務必優化資源配置的源動力。社會資本資源的配置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而企業資源的配置通過管理手段實現的。企業財務資源配置可通過資產負債表的解讀來進行分析。例如,通過分析企業財務報告中的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的比例,了解企業在配置資產時是否合理;對利潤表中各項支出的占比所反饋的信息,分析費用是否合理,支出是否必須和相應的回報是否完全償付了所耗費的資產。

        (二)收支平衡原則

        收支平衡主要是指現金流量的平衡,不僅要在總額上達到現金收入大于現金支出,而且還要在各個期間達到平衡以及時點的平衡。現金最為贏利最少的流動資產,企業財務人員必須在權衡和預計一定期間的現金需求時,合理留存。保留過多的現金,很可能會錯過回報率較大的投資機會;而保留現金或流動資產多少,例如購買大量的長期債券等長期投資,在短期內,出現資金的需求時,很可能因為無法及時有效的籌集所需款項而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三)成本—效益原則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遵循成本補償機制確保投資效益。在企業財務決策中,關注收益實現的同時也要考慮成本增長的因素。在選定一項投資時,根據投資回報期、凈現值、內含報酬率、獲利指數等方法,確定所要投資的方向。在投資活動中,對所合理的支出做好記錄,對預算外的支出,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在每期投資活動結束后,還要回過頭來反思實際支出與預算的差別主要在哪方面,以供后期作出調整和改善。

        (四)風險收益均衡原則

        “均衡”的含義是指收益實現要以風險為代價,高收益要求高風險;低風險投資只能實現低收益。這項原則貫穿于現代企業理財的全過程。但這并不是說,只要有高風險就一定有高回報。企業應該合理評估自己所能承擔的風險水平和風險偏好,并選擇適合企業的投資方向。例如,風險喜好型企業一般愿意進行風險較大的短期投資,以期獲得超過低收益的短期投資。而相反,風險厭惡型企業則往往選擇債券等長期或短期低收益的投資。

        第3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資產減值;計量

        2006年財政部頒布《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一資產減值》準則。專門的準則規范體系使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更趨規范和:具有可操作性。

        一、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

        (一)確認標準

        主要分為永久性標準、可能性標準和經濟性標準,我國采用永久性與經濟性相結合的標準。永久性標準不承認未來經濟利益的波動,在實務中識別減值損失是永久性的還是暫時性的非常困難,給會計人員和管理當局帶來不少麻煩;可能性標準主要采用資產賬面價值直接與界限比較,在賬面價值高于界限時確認資產減值的發生,并不關注賬面價值高于界限發生的可能性;經濟性標準引入了可收回金額的概念。

        (二)確認時點

        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因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這體現了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一,企業在年度終了或資產負債表日必須對有關資產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必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平時各會計期末則可檢查或不檢查是否發生了資產減值損失,也可計提或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平時會計期末是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自主決定。

        (三)確認范圍

        國際準則規定如果存在資產可能減值的跡象,應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由企業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與國際準則相比較,新準則沒有采用產出現金單元的定義,而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采用了資產組和資產組組合的定義。

        (四)確認方法

        由于內外因作用,導致資產的可收回價值低于其賬面價值時。應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確認資產減值的方法有備抵法和直接沖銷法。我國目前采用備抵法,備抵法更體現披露目的,具有體現謹慎性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優點。但相對繁瑣;而直接沖銷法優缺點正好與備抵法相反。

        二、資產減值的恢復

        關于資產減值的恢復,FASB認為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后。資產的賬面價值成為新的成本計量基礎,企業不應在以后期間調整資產的成本,不允許轉回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最后一次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后,只有在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所使用的估計發生改變時,才能轉回以前年度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資產的賬面價值應增至其可收回金額,由資產減值損失轉回而增加的資產賬面價值。不應高于資產以前年度沒有確認資產減值損失時的賬面價值。這兩種觀點各有利弊,須針對準則而定。如果準則制定機構偏好謹慎,更多的重視準則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力圖避免因允許轉回造成的利潤操縱,那么就會采納禁止轉回的觀點:如果制定機構更重視準則和相關理論的關聯,希望更完美地再現理論的精髓,并不特別重視因允許轉回可能造成的利潤操縱。那么它就會采納允許轉回的觀點。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年度終了,企業應計提的減值損失準備如果高于已提損失準備的賬面價值,按差額補提損失準備;如果低于已提損失準備的賬面價值,按差額沖回已提的損失準備;已確認并轉銷的資產減值損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應當調整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基于謹慎性原則的考慮,我國對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情形嚴加限制,強調只有原來導致資產發生減值的因素在當期發生有力變化,使得其可回收金額超過賬面價值時,才允許轉回以前期間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三、資產減值損失的計量

        資產減值會計的計量由于不確定因素多,對外部信息作出正確估計和判斷較為復雜。《企業會計制度》和新準則采用了多重標準,針對不同類別和不同性質的資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最能體現其現實價值的計量屬性。對于未來短期內將要收回的流動資產,可以按可變現凈值計量;對于以使用為目的的短期資產,可以按現行成本進行計量;對于以出售為目的的短期資產,可以按現行市價、公允價值或可變現凈值計量;對于將會持續使用的長期資產,可以按可收回金額計量;對于將會出售的長期資產,可以采用銷售凈價、公允價值或可變現凈值計量。

        四、資產減值的列示

        準則中有關資產減值在利潤表上的列示及其與國際準則中資產減值列示的對比,見表1:

        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和存貨跌價損失計入“管理費用”賬戶,因其均為流動資產損失,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密切相關;長期投資減值損失、短期投資跌價損失以及委托貸款減值損失計入“投資收益”賬戶,三者均為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均為長期資產的減值損失,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相關度較小。若某種無形資產不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則全部轉入當期管理費用;而國際準則列入其他費用凈額。

        企業的資產減值損失在利潤表上分管理費用、營業外支出、投資損失分別扣減利潤總額,分別作為管理費用、營業外支出凈額、投資凈收益三個項目列示。按《企業會計管理制度》的規定,企業單獨編制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作為資產負債表的附表。將企業計提的減值本期增加數、本期減少數、資產賬面價值及凈值單獨反映,而以前則是在資產負債表主表上反映,現在資產負債表主表反映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固定資產凈額,這是重要性原則的體現。

        五、資產減值的披露

        IAS36對資產減值結果的披露闡述和規定較為詳盡,不但要求披露當期應當計入損益或直接沖減權益的資產減值的金額、在損益表中的項目、當期沖回的減值損失,還對分部報告中應披露的減值信息作出了規定。我國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資產減值相關的下列信息:當期確認的各項資產減值損失金額;計提的各項減值準備累計金額;提供分部報告信息的,應當披露每個報告分部當期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金額。相對于《企業會計制度》對披露內容過于簡單的問題,新準則有了很大的改進。

        第4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 新形勢;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與防范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一、財務風險的含義和表現

        財務風險是指財務問題和風險融合在一起,是構成經濟風險的一個主要成分。在現代財務中財務風險是一個居于主導地位的領域,主要表現在已下幾個方面:

        財務風險是一種具有預知能力的可能。主要是說明財務風險能夠有據料到風險程度,如果對風險不能夠進行準確的評估和了解,不能化險為夷,就不能減輕風險所帶來危害和必不可少的損失。具體來講,人們在做某件事情之前,都要對這件事進行最壞的打算。通過這些方面,才能對風險有所了解,并能測量風險程度。若用開率來表示,表現結果就是概率分布特征。

        財務風險與風險的報酬是直接聯系的。風險程度和風險報酬成正比的關系,風險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好的報酬總是要伴隨高風險的財務。所有報酬的取得,都有相對應的風險需要付出,風險和報酬具有替代效應。財務風險,實際上就是預期的收益與實際的收益的變化差異及其概率。財務風險是財務活動的主要問題。它在企業財務的重大決策中位于主要地位。企業財務的決策主要包括籌資方面、投資方面、股利方面、資產重組四個方面。企業財務在決定過程中,不可以與財務風險的方向相反,一旦與財務風險的方向相反就會導致財務決策的組成部分失去依靠。例如:企業在籌資決策的過程中,包括籌資方式,發行股票多少、債券等籌資方式進行選擇,對籌資費用挺進行合理的考慮以及對財務結構方面和資本內容都應將財務風險的知識運用其中,進行比較、權衡利弊。再者說,從企業投資決策的這方面上來看,企業應全方位尋找優秀的配置,它決定一家企業在資產如何利用才能是資產總值有所提升,其中既包括企業資產的預算和企業資產的長期計劃,企業在長期內的投資應達到怎樣的水準,這些都必須遵循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的分析理論。再或者說,公司的良好決策和資產重組決策,涵蓋對股利的發放和股利金額的多少,應該用怎樣的發放形式,怎樣安排合理的股利政策,及其資產重組中對資產內容應該怎樣的選擇,對資產重組狀況進行剖析。這些都應該圍繞報酬與風險中存在的交換定律來加以比較和了解。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來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企業是在委托關系上產生的,現代企業關系包括由各種委托關系。它包括了企業所有者與經營人之間以投入資金的比重來保證資金的增值為目的非委托關系:債權人與經營者兩者之間為了達到母的為依據的委托關系;以及企業經營者與企業結算單位負責人兩者之間,以此來達到委托對象的目標的關系。相關部門負責核算的人作為對象的關系。在企業中相互關系之間有能夠決定和企業利益的基本因素,因此這也與財務風險之間有著重大關系。在關系中委托方盡可能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將預期效果全權交給方并與方達成一致簽署合約,用這種簽署合約的形式來確保預期的效果;方也應該接受委托方的監督與制約,以此來到對委托利益的承諾。在企業的契約分析中,企業契約有病不完善的特點,在不能硬性規定所有成員的義務和權利。信息的不平等性也是財務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委托關系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委托方為了使雙方的利益糾葛降到最低、減少風險和成本、提升了的效益、限制方面對委托方的不正當利益行為而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但由于委托方對行為的信息掌握的不完善,因此也足以說明由于信息不平等的問題存在的可能性,人運用信息資源但卻不能以犧牲委托人利益為前提,為自己謀利的行為,這是委托中必然存在的道德風險的問題。

        三、企業財務風險成因的辨識

        當下我國的企業產生的財務風險有許多不同的因素,有企業的外部因素,又有企業自身本來就存在的其他因素,并且不同的財務風險的背景下形成的原因也大有不同。在現實工作中,我國仍有許多企業的財務員對治理財務風險不能夠進行正確的認知和了解,缺乏全面的了解意識的風險意識。

        1.財務決策失策

        財務決策缺乏實質性的指導會使決策的失誤率有所提高。在投資行為過程中,由于企業對投資項目認識的不夠全面和缺乏廣泛的了解,對與決策有關的信息知識掌握得不全面不透側以及決策者能力過于低下等原因,這些情況會使決策失誤的現象頻繁發生。財務決策失誤也會導致投資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投資目標,所投資金無法按規定時間收回,企業的財務風險更具有挑戰性。

        2.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

        企業與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與上級企業之間的聯系,在資金管理和收益效果安排等多個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會導致企業資金利用率下降,資金流失現象嚴重,企業財產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企業資金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企業債務資金所占大小超過預期。資金構成主要是指在企業所有資金的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所占比重。企業賒銷所占比重大時,這時候就應該提高對收賬款的約束。就目前來看,由于我國大部分市場逐漸變化為買方市場,企業產品存在銷售不出去的可能性。要想增加企業的在市場上的銷量,天公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大量企業采取賒銷的方手段進行產品售賣,導致企業收賬款的有所提高。同時,因為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沒有進行充分了解造成收賬款失控,影響企業資產的流通和發展。

        四、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措施

        1.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與企業各種長期的籌資比例和構成情況有關,從一般的理論上來講,企業的綜合資本對企業的資本結構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綜合資本低率低,那么資本結構就越佳,財務風險也就越小。如何實現一個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并且能夠讓融資風險和成本達到相互配合的作用,是一個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體現。我國的企業目前正在朝著一個合理的資金結構邁進,適當地調節負債水平,不僅要對負債經營充分利用,從而或許杠桿收益,同時還要防止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的財務風險。在決策的過程中,管理者要根據具體的生產經營狀況對未來的資金合理預測,通過成本計算的方式,對籌資方式的風險進行分析,通過權衡各種籌資方式的利弊與成本,讓企業的綜合資本達到最低,從而獲取最佳的資本結構。

        2.提高財務管理的決策水平

        關于財務管理的決策正確性會影響到企業財務管理的工作的成敗,所以根據經驗來進行決策、根據主觀意識來進行決策會大大地增加決策的失誤性,在財務決策方面需要科學和合理的手段來對財務風險進行防范。企業必須在財務管理上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從本質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不斷提升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通過民主投票的形式來獲取大眾意見,再集中最佳方案,不僅降低因個人主觀意見而帶來的決策失誤,同時也能夠增強企業管理的透明度,每個職業的員工都應擁有監督能力,這也是現代化企業建設的重要特征。為了進一步防止因決策帶來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的過程中要綜合各項信息,要考慮會影響到決策結果的各項因素,并且盡量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利用科學的模型進行分析,對各個可實行的方案認真評價,從中摸索到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為決策失誤而產生的決策風險。、

        采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風險。企業對外投資可以對多種產品類型進行投資,不局限于單一的產品投資,這樣可以有效地實現對投資風險的分散。一般情況來說,長期投資的風險會大于短期投資,股權的投資風險會大于債券的投資風險。對外投資可以在分散的情況下,實現短期預期的投資收益。針對較大的投資項目,企業可以采取與其他企業共同投資的方式,實現收益共享,在承擔風險上也能夠得到分散,避免因為企業的單獨投資而單獨承受風險。

        3.增加企業的現金流量

        資金的流動情況能夠衡量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內部擁有高度的資金流動性,是保證企業財務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方案,同時也可以恰當地減少財政的壓力,如何實現現金的持有需要考慮時間成本,如果目前手中持有過多的先進,那么會因為較高的占有額度而失去其他的獲利機會。如果持有的現金過少,就會面臨資金不能滿足調動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需要選擇一個合理的調動機會,如何實現資金調動又可以滿足流動性資金的需要,這需要企業確立出一個最佳的現金持有量,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在流動性風險前提下的效益最大化。

        不僅如此在現金流量上要進行控制,同時也應該在庫存方面,加強對存貨的管理,實現庫存的優化管理,減少庫存積壓,加速庫存的流轉性,讓庫存在流轉的過程中停留時間變短,實現變現的效率增強。在制定相應的分期收款政策時,需要定期考慮收賬款的占用額度與占用時間,盡可能地減少企業的壞賬情況,降低在應收賬款方面的管理成本,選擇邊際利潤的最大化,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對于應收賬款的管理上企業也可以采取相關的保理業務,即企業因為賒賬銷售形成的應收賬款通過一定的條件來轉讓給銀行,讓銀行對企業進行資金的提供并對其負責管理。交由銀行來進行收賬與壞賬的擔保,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收回賬款,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實現資金運轉的加快。

        結語: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運行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管理部分,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之間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給企業。當企業在面臨外部的風險時,內部經營也會出現一定的風險。企業需要靈活把握對財務的管理,積極發揮財務風險防范的作用,保證企業的利益能夠長期有效地實現。

        [參 考 文 獻]

        [1]趙冬梅,王曉霞.從全球金融危機看我國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與預警[J].唐山學院學報,2009(5):58-60

        [2]高蓉.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67-70

        [3]李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建設研究[J].時代金融,2014(27):86-91

        第5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證券市場、證券稅收體系、稅收政策

        我國的證券稅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證券所得稅和財產稅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對于證券流轉課稅的規定較為健全,近年來稅收杠桿對證券市場的調節,也主要體現在印花稅的稅率調整上,而證券所得稅和證券財產課稅在我國尚未形成體系,我國還需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以流轉課稅為主的稅制結構,這是符合國情的。證券稅收的整體稅負水平,可以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也是各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的共同特點。以上兩個特點決定了我國目前構建證券稅收體系的重點在于具體稅種的完善。

        一、證券交易環節的課稅政策

        根據我國現行證券稅收政策,在證券二級市場上買賣股票的行為應當繳納印花稅。證券交易印花稅自開征以來,在增加財政收入、調節證券市場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稅種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在稅收立法上缺乏規范性。現行證券交易印花稅是在缺少基本稅收法規依據的條件下所做的變通,套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第11個稅目“產權轉移書據”和第13個稅目“權利許可證照”的規定,就稅收法律依據而言是不嚴謹的,因為印花稅稅目采取的是列舉法,股票并不在列舉范圍內,而且在“無紙化”的交易形式下并不存在實體的收據,因而對股票憑證征稅的依據不足。況且“產權轉移書據”一般是指不動產,比照執行理由并不充分。由此可見,印花稅條例中缺乏對證券交易征稅的專項稅目,以此為依據征稅不夠規范。二是稅收調節范圍偏窄,稅率設計單一。現行的證券交易印花稅僅對二級市場上的股票交易征收,而對國庫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投資基金等的交易不予征稅,課稅范圍較窄,不僅影響了證券稅收的調節面,而且也造成了“窄稅基、重稅負”的局面。此外,證券交易印花稅由證券交易所電腦系統自動扣劃,區別于一般的印花稅納稅人在應稅憑證上加貼印花稅稅票自行完稅的方式;現行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分享,也與印花稅的地方稅屬性不符。總之,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稅制改革的深化,開征證券交易稅以取代證券交易印花稅已成為我國證券稅制建設的必然選擇。

        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證券交易稅的設計如下:

        1.課稅對象。目前證券交易印花稅的課稅對象主要限于二級市場上的股票交易,而對國債等券種則不征稅。從實際情況看,這些券種籌集建設資金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發行環節,而在證券市場上的交易性質則與股票相同,而且交易過程中同樣存在投機行為。在二級市場上,國債已擺脫了政府籌資工具的特性,只是作為一個交易品種出現,投資者看中的也是它轉讓能夠增值獲利,從這一意義上講,它同股票并無區別,因此這些券種也應納入證券交易稅的課稅范圍。按照普遍和公平原則,證券交易稅的課稅范圍應涵蓋所有進行交易的有價證券。因繼承和贈予而發生的證券轉讓不作為此稅的課稅對象,這兩類非交易性轉讓宜分別納入遺產稅和贈予稅的課稅范圍。

        2.納稅人。證券交易稅宜實行單向征收,以證券交易中的賣方為納稅人,改變目前證券交易印花稅雙向征收的辦法。這樣做有利于證券持有人形成“惜售心量”,吸納更多資金入市,從而利于鼓勵長期投資、擴大證券市場容量。同時,證券交易稅的納稅人較原證券交易印花稅應有所擴大,既包括在證券市場上出售有價證券的單位和個人,也包括出售未上市證券的單位和個人。

        3.稅率。證券交易稅的稅率可按證券種類實行差別稅率,以便有效地對某些特定券種加以扶持,體現國家的宏觀投資政策。我國目前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雙向總計為4‰,與其他國家的相應稅種相比稅率較高,但考慮到我國近期內還不具備開征資本利得稅的條件,對轉讓證券的調節功能將全部由證券交易稅承擔,因此不宜盲目大幅降低稅負,以免妨礙其發揮調節證券市場的功能。稅負水平宜保持開征前后的平穩過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微幅調低,但不宜大幅減低。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尚未開征資本利得稅的條件下,將證券交易稅的稅率定在2‰較為合適。

        4.起征點。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現行證券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中小投資者在信息的獲取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利益容易受到侵犯,為保護其投資積極性,應在證券交易稅中設置一個起征點。這一出發點是合理的,但從性質上看證券交易稅屬于行為稅,即對證券交易行為進行調節,理應具有普遍性,不應受金額所限,而且如果設立起征點,很容易導致投資者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來避稅,影響證券交易稅的實施效果。因此我國的證券交易稅不宜設置起征點。

        5.稅收管轄權。我國現行證券交易印花稅是作為共享稅來管理的,在收入劃分上實行中央與地方分享,由中央政府和深滬兩地按一定比例分成,這樣其他資金來源地政府就被排斥在收益分享之外,同時深滬兩地政府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兩地交易所爭奪企業上市與追求高額成交量的過度競爭在所難免,這在客觀上激化了各級政府的矛盾,也不利于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因此,改革后的證券交易稅在收入劃分方式上應作調整,實行中央、深滬兩地與其他地區共同分享的政策,由中央政府與各地政府按確定比例分成。具體操作方式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按照上市公司所在地來確定稅收收入的歸屬;另一種則是按照投資者交易地來確定如何劃分。兩者比較,前者由于我國目前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而邊遠及經濟相對落后地區上市公司較少甚至沒有,如果以上市公司所在地為標準劃分證券交易稅收入,將不利于各地區均衡發展,但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更新,邊遠及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股民人數將呈上升趨勢,采用后一種方法則可以避免這一弊端。有鑒于此,宏觀政策上理應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筆者認為采用后一種方式較為合適。

        二、證券投資所得的課稅政策

        綜觀各種觀點,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股份制公司究竟是“虛擬法人”還是“實體法人”上。按照“虛擬法人”理論,股份制公司實質是股東與公司之間的一種契約,公司只是為實現股東的投資目標的一種組織形式,股東與公司的最終利益是一致的,公司這個經濟團體并沒有獨立于股東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因而在對股份公司征收公司所得稅之后,就不應再對股東獲得的股息和紅利征收所得稅,否則就會導致對同一課稅對象的重復征稅。而“實體法人”理論認為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為相互獨立的不同經濟實體,股份公司的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股東的利益,按照這一理論,股份公司取得應稅所得應繳納公司所得稅,其股東分得的股息和紅利也應繳納相應的所得稅。基于對上述兩種理論的不同認識,就形成了不同的所得稅制度。

        我國股份制企業的大批涌現和正式的股票交易的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相應地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都明確規定:股息、紅利收入為所得稅的應稅收入。從實際運作來看,我國有關的所得稅法具有以“實體法人”理論為基礎的所得稅制度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個人投資者股利收益的課稅上。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擁有債券、股票而取得的股息和紅利收入,按照20%的比例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并且不允許扣除任何費用,這實際上是對同一筆股利收益征了兩次稅。這種狀況嚴重違背了公平原則,如不及時糾正,就很難從根源上解決證券市場上投機過度的問題。

        從解決方案來看,主要有扣除制、差別稅率制、免稅制和抵免制幾種方案可供選擇。考慮到我國財政的承受能力,目前不宜采用免稅制,幾種方案對比,較為合適的辦法是采用歸集抵免制。具體而言,即對個人投資者獲得的已納過企業所得稅的股利收入繼續征收個人所得稅,但允許將上一環節已繳納的企業所得稅視同本環節已納稅款從其應納稅額中部分或全部扣除,以此來部分或全部消除重復征稅現象。對公司所獲股利則保持現行的征稅辦法。

        對于國有股、法人股也應適用同種稅率征收所得稅。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對包括國有股、法人股在內的所有股東課征相同的股利所得稅,將國家股東、法人股東和個人股東置于同等地位上,有利于實現“同股、同權、同利”的目標,可以加快國有股上市流通的步伐。

        對于股票股利,目前規定以派發紅股的股票票面金額為計稅依據課征個人所得稅。由于紅股收益具有很大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在分配股票股利時,股東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收益,其后是否能夠獲得收益還要取決于市場因素所決定的價格走勢,因此有些學者主張對其免稅。但這一利潤分配形式對我國證券市場有著特殊影響,對其課稅的主要意義并不在于籌集收入。由于這種形式既不需公司支付現金,又因可能引劇股價上漲而深受投資者歡迎,因而送紅股被上市公司廣泛使用,但高比例的派送紅股不利于上市公司樹立回報投資者的意識,又因會引起股價上揚而助長投機氣氛,同時還會帶來隱性擴容效應,如果不對其加以引導必然弊大于利。因此在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權衡對紅股征稅的利弊,有必要繼續保持對股利征稅的現行辦法,同時通過完善證券法律法規等來強化對上市公司的約束力,以抑制公司盲目送紅股的行為。

        三、證券交易所得的課稅政策

        證券交易所得作為資本利得的一種,具有偶然性與不規律性等特點,它在證券市場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殊效應。從我國情況來看,一方面投資者對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承受能力還不足,同時在稅收征管方面仍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因此目前還不具備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條件。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日漸規范,投資者心理的成熟及征管水平的提高,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是一個必然趨勢。設計證券交易所得稅需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計稅依據的選擇。從形式上看,證券資本利得的實現有3種標準:一是只要證券市場上某種證券的價格高于該證券的買入成本,即視為證券增值實現;二是當投資者實際出售證券所獲收入高于其買八成本,凈收益劃歸投資者的資金賬戶時,作為證券資本利得實現;三是當投資者將轉讓證券所獲凈收益撤出股市時,視為證券資本利得實現。這3種判斷標準實際上是證券投資過程中的不同環節,選擇不同標準即是確定不同的課稅環節,其對投資者及證券市場的影響也大不相同。如果以第一種方法為基礎,即證券交易所得一經產生,就應當被確認并予以課稅。這其中有兩個問題:一是價值尚未實現的資本增值不易測量和計算,實際操作起來工作量很大,結果也不一定準確;二是對尚未變現的增值部分課稅,可能會導致一些現金不足的投資者被迫出售其持有的證券,這將會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利于證券市場發展。如果采用第三種標準,由于投資者連續投資,在兌現離場時資本利得的確定及虧損的彌補等問題很難確定,實際操作時困難很多。而如果采用第二種標準,即只有當證券售出。賬面增值已經成為現實增值時,才對實現了的轉讓收益征收證券交易所得稅,這樣可以避免以尚未實現的潛在的“虛擬所得”為征稅依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鑒于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并且稅收征管水平也較低,三者相比較,選擇第二種方法較合適,即以投資者已實現的增值收益作為計稅依據。

        2.稅負的確定。從促進證券市場發展的角度看,證券交易所得稅稅負不宜過重。一方面,由于證券交易所得的獲得往往要經歷一個周期,在其中的某一年度內收入大量實現,而在其他年度則寥寥無幾,對其征稅會產生“集中效應”。另一方面,對證券交易所得課以重稅,可能會導致“鎖定效應”,即投資者為達到避稅目的,被迫采取不出售或推遲出售證券的方法,這將干擾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削弱證券市場的活力。

        3.鼓勵長期投資和再投資。為鼓勵投資者再投資。對單位及個人所獲得的資本利得用于再投資的部分,可以減征或免征證券交易所得稅;還可以通過運用差別稅收政策,區別對待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抑制巨額游資頻繁進出證券市場以減輕由此引起的市場波動。

        綜上所述,我國構建證券稅收體系的總體目標是在保持整體稅負較低的前提下,形成一個由多稅種構成的多環節調節的稅收政策體系。這一體系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各稅種之間相互銜接,揚長避短,共同發揮調節證券市場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周正慶《證券市場導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第6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一、財務政策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

        財務政策一般指財務主體利用一定的辦法有意識地改變財務對象,以達到企業理財目標的指針。財務政策因具有國家和企業兩個不同的主體而產生兩種不同的目標取向和表現形式:

        (一)就國家主體而言,財務政策是國家以財務規則、制度等形式對企業財務方面所作的規范,它是一種強制執行性的財務政策。其基本目標是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種配合,對企業財務活動進行規范和限制。從財務政策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資本金的來源形式和管理的規定、現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固定資產折舊辦法的規定、成本開支范圍和標準的規定、利潤及其分配政策的規定等;從財務政策的表現形式上看,主要是《企業財務規則》和各行業的財務制度。

        (二)就企業主體而言,財務政策是企業在國家財務政策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現實要求所制定或選擇的一套自主的理財行動指南,它是一種自主選擇性的財務政策。其基本目標是配合企業經營政策,調整企業財務活動和協調企業財務關系,力求提高企業財務效率。從財務政策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風險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資管理政策、營支資金管理政策、投資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從財務政策的表現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靈活的內部財務制度。

        在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屬物,無獨立自主經營權,企業財務行為只能是一種被動行為,財務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執行性財務政策,供企業選擇的余地非常有限,導致企業“無財可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特別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財務主體的確立,企業財務行為成為一種積極的、主動行為,自主選擇性財務政策成為理財人員自主理財的外在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財務政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實現整個企業經營政策和財務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規范和優化公司理財行為,提高企業理財效率的重要基礎。

        二、企業財務政策的選擇

        企業財務政策涉及到活動的方方面面。從理財內容看,主要包括:融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慶的財務政策就有風險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資管理政策、營運資金管理政策、投資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下面就財務政策的選擇問題進行討論。

        (一)風險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風險是一個較難掌握的概念,如何定義存在著爭議,但無論如何,風險卻是客觀、廣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資、投資、營運資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財活動中,并且對公司實現其財務目標有重要的,使人們無法回避和忽視。一般而言,風險和報酬的基本關系是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因此風險管理政策選擇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風險,而在于在報酬和風險之間作出恰當的抉擇。其決策原則是:當報酬率相同時,應選擇風險小的項目;當風險相同時,應選擇報酬率高的項目;當決策項目風險大、報酬率也高時,則取決于報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險,以及決策者以風險的態度。

        從理論上講,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有區別的,可能采取三種態度:愿意冒險、回避風險、中庸之道。據此,可供選擇的風險管理政策主要有:

        1.回避風險政策。這是一種保守的風險管理政策。對于那些回避風險的決策者,總是以無風險作為衡量各種被選方案優劣的標準。事實上,這種政策并不經常采用,因為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總是與報酬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風險也就沒有豐厚的報酬,一個成功的經營管理者是不會采用這種風險管理政策的。

        2.控制風險政策。這是一種冒險的風險管理政策。采用這種政策,要求公司在經營管理中,要正視風險,極力采取相應措施來控制風險,以減少因發生風險可能給公司帶來的損失。在理財實踐中,這種風險管理政策經常被采用。

        3.轉移風險政策。這種政策是指對某些可能發生風險損失的財產或項目,用轉移的方式轉出企業,并交換回較為保險的財產或項目,如:用轉手承包的方式把有風險的項目轉包給他人;以參加保險的方式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等。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賒銷是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方式,是企業為加強競爭、擴大銷售、開拓市場而選擇的出路。利用這種競銷手段,就必然產生商業信用問題。當然,企業銷售商品并不是對任何一個單位都可以給予商業信用,而是應當先制定信用政策,據以對各個客戶進行評價,衡量是否可以給予商業信用,并對其數額加以調節和控制。因此現代公司理財必須將信用管理政策的選擇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信用管理政策的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應收賬款占用水平、市場競爭的程度、公司的銷售狀況、客戶的信用等級和公司信用罐及管理能力。若公司當前應收賬款占用少、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銷路差、客戶信用等級高、信用制度嚴密以及管理能力強,可實行適度寬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則可以實行適度從緊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企業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三個要素構成:

        1.信用標準政策。為了評價、證實和判斷購貨單位的信用情況,用以確定對其可否給予商業信用或達到一般的信用期,需要有評價這種信用的程度的標準,一般要有五個內容:(1)客戶品質,即購貨單位過去履行償債義務,遵守商業信用的品德,這是對客戶能否給予商業信用最重的評價因素。(2)償債能力,這是銷貨單位的信用部門對客戶過去的償債情況、未來的盈利趨勢、當前的經營狀況等,進行調查和研究以后所作出的主觀判斷。(3)財務能力,根據客戶的財務報表以確定客戶凈資產的大小和獲利的可能性,作為其賒銷賬款限額的依據。(4)提供的擔保品,對于信用期較長的單位,則需要研究其可能提供償還債務的擔保品,如流動資產的內容及其變現能力。(5)經濟情況,主要是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客戶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影響。很明顯,采用以上五項標準,對需要給予商業信用的客戶分別進行評價,是保證應收賬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2.信用條件政策。信用條件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現金折扣兩個方面。在企業制定信用政策的過程中,企業首先必須確定賒銷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業采用的信用期越長,賒銷的商品就趙多,發生的銷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潤也可能越大,而且壞賬損失也可能越高。其次還要確定合理的現金折扣政策,它是為了鼓勵客戶提前付款所給予的優惠。現金折扣的實施可以加速應收賬款的收回,但要發生折扣支出。因此,現金折扣的制定,要通過分析給予折扣所減少的應收賬款資金占用

        和給予現金折扣所發生的支出來進行。

        3.收賬政策。收賬政策的制定要寬嚴適度。如果收賬政策過于寬松,可能導致客戶更加拖欠貨款,增加與應收賬款投資相關的成本;如果收賬政策過于嚴格,可能導致公司失去較多的銷售機會,影響公司未來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長。因此企業必須根據現實情況來制定合適的收賬政策。

        (三)融資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融資管理的實質在于負債融資和融資方式的選擇及其融資比例的決策。負債是公司的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幾乎沒有一個公司只靠資本,而不運用負債資本就能滿足資金需要的。負債融資與融資相比,負債融資的還本付息壓力大,但資金成本一般較融資低,且不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而融資則是一種高成本、低風險的融資方式。

        事實證明,負債融資對企業經營個有重要的意義,會給公司經營帶來正面和負面的雙重性影響:適度的負債不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資金成本,而且可以產生財務模杠桿作用,即不論公司利潤多少,負債資本的利息是固定的,當公司的投資報酬率高于利息率時,會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過度的負債會加大公司的財務風險,甚至使公司陷入財務困境。

        從國際慣例來看,確定長期資本中負債資本和資本各自的構成比例及其相到關系,實質上是資本結構決策的核心問題。因此融資管理政策的選擇必須建立在資本結構優化的基礎之上。從理論上講,各公司都應有其最佳的資本結構,但實際工作中還沒有一個科學的方法判斷資本結構的最優點。通常只能根據財務經理的經驗和判斷能力來作出決策,為此在制定融資管理政策時,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負債經營政策的選擇必須以資本結構的優化為基礎。根據西方資本結構理論,可采用以下兩個標準來判斷資本結構是否“最優”:一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一般認為,一個公司要達到最優的資本結構,就是要使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二是公司的總價值最大化。從根本上講,財務管理的目標在于追求公司價值的最大化,所以公司的最優資本結構應當是可使公司的價值最高。當然公司的價值只有投入市場才能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且公司的市場總價值應該等于其股票的總價值加上債券的價值。

        2.考慮影響資本結構的主要因素。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公司的風險程度。公司的風險對融資方式有很大的影響,若公司的風險大,舉債就不如發行股票理想。(2)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越好,舉債融資就越有吸引力。(3)銷售的穩定性。如果公司的銷售穩定,則可以較多地負擔固定的債務費用,否則,就會冒很大的風險。(4)管理者的態度。如果管理者討厭風險,就可能盡量減少負債資本的比例。(5)貸款者的態度。大多貸款者都不希望公司的負債比例過大。(6)公司所處的行業。不同的行業,資本結構有很大差別。

        3.進行融資的每股收益分析。判斷資本結構的合理與否,還可以通過分析每股收益的變化來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反之則不夠合理。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行的,根據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可以分析判斷在什么樣的銷售水平下適于采用何種資本結構。

        (四)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營運資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動資產、流動負債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總體安排。良好的營運資金管理必須依靠一種切實可行的、能夠有效地考慮風險與報酬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營運資金是公司短期籌資與投資的具體體現,它在數量上等于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后的余額,因此它體現著公司在流動資產及其籌資安排上的效果。

        營運資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穩健型和冒險型三種,它們各有利弊:冒險型政策的凈流動資本最小,風險最大,但其總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穩健型政策的凈流動資本最大,風險最小,但其總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與風險則介于二者之間。每個企業應當根據自己對待收益與風險的態度,在這三種政策之間作出恰當的選擇:

        1.正常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公司以短期資金滿足流動資產的資金需求,以長期負債或資本滿足固定資產的資金需求。這種政策減少了公司不能償付到期款項的風險,它要求公司能夠準確銜接資產變現和負債的到期結構。

        2.穩健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公司用長期負債或資本來滿足固定資產和長期性流動資產的資金需求,而且短期負債來應付臨時性流動資產的資金需求,由于短期資金來源產生于公司正常的經營過程,公司無法將它們控制在盡可能低的水平上,因此,這種政策的實際運用會遇到困難。

        3.冒險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公司以長期負債或資本籌措部分固定資產所需的資金,以短期負債來籌措全部流動資產和部分固定資產所需的資金。由于公司中的短期能力有限,可能沒有足夠的短期資金來滿足,所以這種政策的風險最大。

        (五)投資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投資管理是現代公司理財的一個重要內容,選擇科學的投資管理政策來指導投資管理至關重要。投資管理政策是為了使企業在長時期內的生存和發展,在充分估計影響企業長期發展的內外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對企業長期投資所作出的總體規劃。企業投資管理政策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合理地、科學地組織培植企業生產力,解決企業將來如何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企業選擇投資管理政策必須考慮以下四個原則:(1)從屬性原則,即企業投資管理政策的選擇必須符合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符合企業總體發展目標;(2)導向性原則,即企業投資政策一經確立,就成為企業進行投資活動的指導原則,是企業發展的綱領;(3)長期性原則,即投資政策是為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它不僅確定企業發展方向和趨勢,也規定各項短期投資計劃的基調;(4)風險性原則,即投資政策本身不能消除風險,因為投資政策實施成功,就會給整個企業帶來生機和活力,使企業得以迅速發展;反之,將會給企業帶來較大損失,甚至陷入破產、倒閉的局面。企業投資管理政策按性質不同,可劃分為穩定型、擴張型、緊縮型和混合型政策四種:

        1.穩定型投資政策,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政策,它適用于企業外部環境近期無重大變化,投資維持現有水平,企業充分、有效的利用現有資源,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現有產品的利潤,以積聚資金為將來發展作準備。這種政策實際上是產品轉向的一個過渡階段。

        2.擴張型投資政策,是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新的產品生產和經營項目。其核心是發展和壯大。具體包括市場開發、產品開發和多樣化成長(即經營新的產品或服務項目)。

        3.緊縮型投資政策,該政策一般有兩種:一是完全緊縮型投資政策,即企業受到全面威脅時,將全部資產清算以收回資金、償還債務;二是部分緊縮型投資政策,是將企業部分非關據產品或技術出賣,緊縮經營規模。企業在經營決策嚴重失誤,經營優勢喪失,或者在取得競爭勝利時放慢競爭節奏時宜采用這種投資政策。

        4.混合型投資政策,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同時采取穩定、擴張、緊縮性等幾種政策。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選擇

        股利理論研究的焦點在于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是否相關的問題,目前存在著兩種著名的股利理論:一是股利無關論;二是股利相關論。事實上,無論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是否相關,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項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選擇科學的股利政策對于保障股東權益,協調股東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的發展,穩定股票價格,維護公司形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公司股利政策的選擇必須考慮以下公司內部和外部的有關影響因素:(1)從內部因素上看,主要有盈利狀況、變現能力、籌資能力、投資項目、償債能力等;(2)從外部素上看,主要有法律限制、股東要求和債務合同約束、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對以上這些因素的不同考慮,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股利政策:

        1.穩定股利政策,是將股利支付額固定在一個已定的水平上,在較長時期內不隨公司盈利情況的變動而變動的股利政策。實施該政策,能消除投資者對未來股利的不安全感;便于股東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減少鳳票投資風險;盈余減少不會引起社會反響。但該政策的局限性在于股利的支付與公司的盈利情況聯系不緊密;盈利下降可能導致公司的財務危機,實際上影響股利的穩定性。

        2.變動股利政策,指股利支付隨著公司盈利情況的變動而變動的股利政策。實施該政策的好處在于:股利支付的數量與公司的盈利情況聯系緊密,體現了“多盈多分,不盈不分”的原則,也減輕了公司的財務壓力。但是,該政策容易使股東感到公司經營不穩定,從而影響公司股價。

        第7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利弊范文

        簡而言之,財務管理就是為了實現與企業同一目標的服務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一個廣為接受并深植于心的觀點是:不盈利的企業是不道德的。因此,財務的有效管控,是通過日常的財務活動反映出企業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一個全過程,對最大化實現企業價值起到核心作用,也是一個初具規模企業應首要關注的目標。

        一、財務管理的真正目標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想對財產取之有道,對客戶和公眾應該誠實守信,遵循職業道德和操守;而在企業內部,則須通過經濟核算和高效的管理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實現。然而,雖然我們天天談論提高效率,改進質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利潤的時間價值,同時也存在對行業風險估計不足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公司的利潤來源趨于多元化,因此與公司利益相關聯的人不僅僅包括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客戶、供應商、員工等。因此,我們在確定財務管理目標時,就不能忽略這些群體的利益。那么,作為現代服務行業之一的知識產權業,以我們的視角來闡述我們對財務管理目標的理解,只有滿足了客戶需求和合理的員工利益需求,才有可能實現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三者之間應該是一個動態平衡狀態,而非對立的博弈關系,從而實現銷售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那么關心員工的福利待遇,創造優美的工作環境,不僅是因為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資本之一,更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二、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

        在了解了財務管理的目標后,可將公司的基本活動大體分為投資、籌資、運營和分配大體四個方面,對公司而言,籌資是企業面臨生存發展的基礎,企業只有將資金盤活不斷增值,才能體現出資金的時間價值。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都依賴于資金的運營效果,并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日常經營活動的模式;所以財務管理就要求對日常經營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和控制,使其具有高效性,那么就需要成本管控貫穿于公司運行的每一個環節,公司的利潤就來源于以上每一個環節的共同作用,也是我們實現企業目標的手段和環節。1、成本費用的分析

        和任何企業一樣,知識產權業的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為此,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成本的習性,在知識產權行業,可以把它理解成案件量或者業務量與公司成本之間地依存關系。通過掌握它們之間的規律性,來為企業接下來的管理決策和改善經營的策略提供可靠的支持,還可以對以后的長短期投資決策和企業預算編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成本在一個企業中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對其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在現代企業中,一般會將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一定會計期間和業務量范圍內,不會受到案件量和業務量變動的直接影響,而相對不變的成本,稱之為固定成本,例如

        作為現代服務行業之一的知識產權業,只有滿足了客戶需求和合理的員工利益需求,才有可能實現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從而實現銷售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

        服務業中涉及到的像固定資產的折舊、房租租金、人員固定工資、五險一金、廣告費、培訓費、及辦公費等,這些都應歸于固定成本項下的支出。

        模型:上述模型圖中展示了固定成本的特性,即總

        固定成本不隨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動,而單位固定成本則會隨著業務量的遞增而成本遞減。這樣就使我們知道了固定成本的基本構成和基礎特性。舉一反三,同樣很容易理解變動成本的特性,其即為直接作用于業務本身并隨之變動的費用,就如同一個案件的官費和為此案件的各種提成等支出,業務量的增減與變動成本呈正相關關系。變動成本的特性正好與固定成本相反,案件總成本隨業務量的遞增而增加,相對單位案件的變動成本則不會變動。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之比是衡量一個企業管理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而言,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之間的比例越高,企業的運營風險越小。因此,在企業管理運營中,如何將固定成本轉變為變動成本,進而合理控制變動成本,是一個遠比多辦幾個案件更為重要的工作。在極端理想情況下,最優秀的企業的運營成本都是變動成本。然而,考慮到現實,在實際工作當中,幾乎所有企業的成本都是兩者兼有的情況。混合了這兩種成本的特點就形成我們常說的混合成本。為了管理需要,我們通常將混合成本再分解為固定和變動成本兩個獨立的部分,分別進行財務核算。

        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找到成本與案件量和利潤之間到底有哪些內在聯系,并發現它們之間的均衡點,從而了解公司的盈利空間為何。為說明起見,假設:每件專利新申請案件的費為P,一個人本月完成新申請案件數量為Q,人完成每件新申請案件提成為R,支付給人的固定成本(基本工資,五險一金,房租水電,辦公分攤費用,以及支持人員的費用等)為F,利潤為 Y,則可得出以下公式:

        Y = P x Q – Q x R - F = Q (P-R) - F

        由此可知,當Y=0時(盈虧點),Q(P-R) = F,進而可以推導出:P-R=F/Q。也就是說,當支付一個人的所有固定成本F與其完成的案件數量Q之比和客戶支付的費P與支付該人完成每個案件的提成R之差相等時,公司沒有盈利,如果公司希望提高盈利,最好的辦法是提高費單價P,或者提高人的效率使其在單位時間內按照質量要求完成更多案件,除此之外,就只能降低支付人的固定成本或提成金額。

        由此可見,在無法左右案件的費收入的情況下,如果希望保持員工的合理收入,提高員工的產出效率和降低固定成本,是任何一個企業的最佳選項。

        再看一個假設:不考慮官費因素,針對以下三種費按加權平均進行邊際利潤分析,且預計固定成本總額180萬元。

        結果綜合邊際貢獻率=36.92%的話,那么在每

        在企業管理運營中,如何將固定成本轉變為變動成本,進而合理控制變動成本,是一個遠比多辦幾個案件更為重要的工作。

        種類型的保本業務量能夠確保的同時,我們假定預測國內專利的市場環境較好,如果將它的目標利潤定為250萬元,固定支出是60萬元,那我們可以想要實現目標利潤,通過對目標利潤的分析,可以計算出目標的案件量必須達到3100件就能實現我們既定的目標。當我們的經營目標確認后,我們不考慮市場價格變動因素的話,還用這個案例做一個對比,除了增加案件量能實現目標,還可以通過什么途徑達到預期目標呢?就需要我們從影響利潤的其他因素著手,顯而易見控制固定成本及其變動成本,使其按一定比例下降也可以實現目標利潤。所以我們就要考慮了,那么在擴大市場規模的同時,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發展的空間,正確衡量自身企業的最低的安全保本界線,需要更加合理的規劃預期的經營目標,也就是一個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在驅動力。

        成本費用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公司利潤的多少,也決定了在市場環境中的自身發展和競爭力的強弱;但是,控制成本不是目的,其關鍵是要通過有效途徑合理分配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挖掘企業的內在動力,拉升在未來市場中的競爭力。通過上述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通過控制成本可以實現預期利潤,所以,想要預測在以后一定期間內的經營目標,就需要建立一套預算系統來規劃未來的經營活動。

        2、預算管理與分析

        規劃公司在未來一定期間內經營的活動和方向,并按此執行的活動費用就是預算,目的是服務于實現企業總體目標。古人就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至理名言,我們國人開展預算也早有歷史記載,清宣統年間就有了具體的預算方面的工作,在19世紀末真正的預算管理開始應用于大多美國的企業,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很多國內企業也早已經意識到公司的預算管理的重要性。

        預算管理的種類繁多,也有不同視角、不同類型的預算內容,而經營預算則為企業日常活動提供向導,它同樣也包含很多分支,例如銷售預算、生產、期間費用預算等項目,大多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采取相對應預算編制才能達到效果。就行業的特點而言,這里更多的希望探討從費用預算角度進行分析。

        公司管理費用項目具有內容復雜和涉及面寬的特點,因此必須根據業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采取預算措施。首先,我們將管理費用按類別分為兩類:一種是約束性費用,例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勞動保險等不可控制的這類費用,這方面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預測,歸口各個職能部門編制預算即可,這部分費用相對比較有制約性,費用列支基本上沒有什么彈性,一般應該采用固定預算。而另外一種預算性質,與公司的戰略決策和分解的執行方案有直接的關系,像廣告宣傳、職工培訓、參加會議等項目。這類費用的預算編制必須根據前期的花費,和過去幾年的管理和業務經驗,結合公司的費用標準和控制要求,將費用分解到各職能部門來編制預算方案。此外,再對比一下約束性的費用,該費用的變動因素非常多,所以視為費用預算的重點。項目預算是否能夠到位,是在分析比較上年度的預算的執行情況而定,在充分考慮影響各個項目費用的因素等條件,用以確定預算期的數額。對于之前沒有過預算編制的企業,則應根據經驗提出大致預算范圍,分解到各個部門據此編制預算,然后逐年降

        公司管理費用項目具有內容復雜和涉及面寬的特點,因此必須根據業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采取預算措施。

        低預算編制和執行的誤差率。

        一般經營預算是全面預算的起點,那么在談到最后的環節就是指財務預算的編制,它集中反映了利潤、現金流和財務狀況在預算期的目標。其中現金預算也是預算體系中相當重要的預算項目,是經營預算和長期投資預算等其他預算實施的保證。所以在這里介紹一下現金預算的作用。

        一個公司賬面利潤再多,公司也有可能面臨著現金流的中斷,保證現金流的最佳持有量無論是對經營者還是對債權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透過現金預算可以清楚的知道現金什么時間流向哪里,可以合理調劑資金的余缺,安排投資或是籌集資金,同時提高自身償債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夠掌握現金持有的最佳數量,以便根據持有量來確定我們預算期末的現金余額呢?我們在做財務分析時就不得不考慮現金不足的情況和現金超量的情況,并在這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

        上表設定三個現金持有方案,其中,衡量占用資金成本和管理資金的人力及其他成本,再加上由于該方案帶來如果現金持有不足情況下所承擔的損失成本,比較每一個方案成本之合。不難看出,占用成本與資金持有量成正比,現金的持有量越大,相應的投資成本也加大;而短缺成本正好反之,資金越是充足則現金短缺的風險可能就越低。綜合看,顯然B方案是我們通過成本分析得出的持有資金的方案。

        鑒于現金的收支是大多數企業最為關注的財務信息,這里僅對資金控制的現金日常管理做一個簡單分析。現金雖然收益性最差,但流動性卻是最強;企業每一天都會有業務發生,才需要有維持正常運行的現金儲備;與此同時,還要有一定量的現金作為風險金和投資性現金需求。對于現金收支,應該盡量縮短現金周轉期,提高企業應收賬款的回款率,并盡可能地延長應付款項的周期。

        從理論上講,如果企業的收支在時間和數量上都一致,我們就可以不持有現金,但這種情況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簡單的理解是企業提供的一種信用和賒銷等方式就是應收賬款的形成,其核心的目的就一個 ——利潤最大化。在知識產權行業里,對資金的占用首先就是應收賬款的資金占用,在給客戶,尤其是外國客戶,提供服務時,行業基本是先提供服務再開具賬單收款,這就相當于為客戶提供了一定期限的信用期,即所謂賒銷的方式,其顯然和現銷有著明顯的區別,這樣一來,賒銷可能導致銷售量變大,與之對應相關的收帳成本也會增加,產生壞賬的可能性也越大。應收賬款的管理有必要量化到銷售額與成本增減的關系,以便衡量采用什么樣信用政策能保證公司利益的最高。應收賬款的信用政策原理,就如同某案件的利潤率大于壞賬率的話,該信用政策是可行的。如果該客戶能滿足最低信用標準,一般也會對該客戶約定一些條件,約束款項的收回條件,信用期間是最常被企業使用的一種信用條件,如果信用期間長,贏得的收益就大,成本費用也隨之增長,反之則相反;究竟采用多長的應收賬款期間就取決于該信用期間對應的利潤的高低而定。

        假定幾個條件:案件賬單的收款期為開出賬單后30日內支付,該客戶的案件年銷售量50件,年銷售額 25萬元,單位變動成本率是 60%,估計風險投資的報酬率10%;如果試圖通過延長該客戶的信用收款期限到60日,很可能會增加來案量到55件,在單價及變動成本均不改變且固定成本費用不變的情況下,該筆案件收帳費用也會由3000元提高至5000元,壞賬損失由12500元提高至17000元;據此核算出改變信用期后可增加稅前損益是 0.2萬,簡化分析應采用 60天的信用期;考慮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可能性,也許為了提前

        在行業發展中,好的財務管理應該考慮到資金的合理運作,讓現金在一定范圍內有效地流動起來,同時也需要考慮到降低籌資成本,充分估計財務風險都是非常必要的。

        收到費用還可以部分采用現金折扣及折扣期的方式,采用的折扣是否適當也要合理衡量利弊,進一步還可能考慮到隨案件量增長與之對應的墊付官費占用情況,也會影響到應收賬款的應計利息,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各個企業對采用什么樣的收賬政策,是積極的收賬政策還是緩和的收賬政策,有時還需要根據各類客戶的信用水平等相關聯因素,盡可能地減少壞賬的發生。

        3、分析籌資階段風險杠桿系數

        現金就相當于一個企業的血液,貫穿于企業的經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公司必須持有一定能量的現金才可維持正常的經營,一個是要滿足自身的需要,另一個需求是如何擴大公司的規模,追求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在行業發展中,好的財務管理應該考慮到資金的合理運作,讓現金在一定范圍內有效地流動起來,同時也需要考慮到降低籌資成本,充分估計財務風險都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項籌資的主要方式,個人、銀行及金融機構的貸款都是常見的形式,而貸款考慮合理的分配長短期的借款是很重要的,如果近期償債壓力大,可以選擇長期債務來抵消部分短期債務,這也是通過債務調節資本的結構的一種表現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有時經常會碰到購匯付款的情況,這時可以考慮采用遠期結購匯的形式;簡單說通過國外行先行墊付,我們把人民幣押給開戶行,等待外幣預期匯率下降的時候,在償付給行,就會產生匯兌收益;公司在該短期貸款中獲利。

        銀行等機構借款、融資租賃的形式等,像這些都是屬于債務型的資金,考慮到控制財務風險問題,現階段可以利用間接采納的籌資方式,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取得而且有成本低的優勢。除了在籌資方式上的選擇,還要優化自身資本結構,合理運用財務杠桿的效應。在這里需要考慮兩個杠桿的效應,一個是經營杠桿,另一個是財務杠桿。

        需要注意的是:經營杠桿D OL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和產銷業務量變動率的變化有關系。

        杠桿系數包括財務風險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越高說明企業利潤受市場環境等影響越大,也可以認為是風險也越大。財務杠桿系數可以放大資產報酬變化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假設如果資產的報酬率是20%,那么該企業不會存在財務風險嗎?如果沒有經營風險系數的話,也就不會有財務風險。但是如果沒有經營杠桿系數,也仍然可能會有經營風險,因為經營風險隨時都可能有。

        將這兩種風險組合在一起來反映整體經營風險。在杠桿的作用下,經營杠桿系數和財務杠桿系數之間就有了配比關系,也就是一個系數高的話,那么另外一個系數就會低。舉例,固定資產占比重大的資本型企業,經營杠桿系數就高,那相對的風險就很大了;所以企業就一定會考慮控制財務上的風險,也就一定會壓低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管理的目標還是追求優化的配置,預知企業經營風險的可控性,更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的依據。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 | 亚洲一区乱码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