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的主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理解;掌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890年,馬歇爾(1842 —1924)發(fā)表《經濟學原理》,初步建立20世紀微觀經濟學。這是對19世紀邊際效用論及其以前的庸俗經濟理論進行綜合的結晶。該理論率先采用“經濟學”以代替?zhèn)鹘y(tǒng)的“政治經濟學”一詞,以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yè)為基本假定、運用邊際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統(tǒng)闡述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構成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主體,后經過20世紀中期的擴展,微觀經濟學不僅研究內容有所擴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論、建立了福利經濟學,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創(chuàng)新,如引入數(shù)理經濟分析法、博弈論等,還關注經濟理論的實踐應用。
微觀經濟學研究資源稀缺性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屬于“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西方經濟學”二級學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在高等教育中,微觀經濟學不僅已經成為所有經濟類課程和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也成為大多數(shù)非經濟管理專業(yè)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性、思維性、理論性和實用性并重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學課程體系中具有平臺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意義
學習該課程要具備一定的《微積分》知識。要學好《微觀經濟學》,需要具備《微積分》的知識。這要求學生要把微積分課程學好,這對學習好《微觀經濟學》課程有很大幫助。而學習好《微積分》課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上經管類的學生是文理兼收,特別是對于文科生,學好《微積分》非常困難?!段⒎e分》學不好,對于理解《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相關內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比如對于利用數(shù)學方法推導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有的學生在做題時,計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沒有較好地掌握求導公式,導致計算出錯誤的結果。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該課程難度大?!段⒂^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它的知識體系來源于西方。故《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國外的原版教材,還有把國外的書翻譯過來的教材,還有就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前兩種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國內學生理解的困難。即便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內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設、案例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會讓學生感覺比較生疏,造成學生理解的困難。該課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論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接受起來難度大。此外,這門課的內容邏輯性強,前后章節(jié)聯(lián)系比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內容掌握不好,要學好后面的內容,更是難上加難。還有就是這門課所涉及到的圖形多,坐標的表示又與數(shù)學上所學的相反,這些都增加了這門課學習的難度。鑒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核心課和基礎課,該課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學期,而此時,這些學生剛接觸了一兩門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更是剛剛接觸。而對學生本身來說,因為這門課是考研課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學生,會下工夫去學;而對于其他學生,特別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職上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精力有限,就會選擇知難而退,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影響教學效果。
2.該課程內容多。《微觀經濟學》包含的內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論、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政策等等,而這些理論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內容,如市場論又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壟斷市場。雖然這門課邏輯嚴密,學生們依然會覺得內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較困難。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面非常廣闊,如數(shù)學、金融學、財政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等,無論對老師或者學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對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大學教學活動中,老師一般都是站在講臺從上課講到下課,學生坐在下邊聽邊記的教學形式,學生只能理解和記憶教師所講的內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記錄、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上,很少有同學去主動學習和研究同課堂教學有關的經濟學知識,也很少能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經濟學的課堂上缺乏老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缺少學生與社會的雙向溝通。大多數(shù)教師也缺乏所教專業(yè)的實際工作經驗,因此,講課的針對性也不強。
三、解決的對策
1.學好微觀經濟學應多做習題。做練習題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經濟學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解決所提出的經濟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啟發(fā)式和對比式教學。啟發(fā)式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啟發(fā)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在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觀念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中國本土案例興趣的教法。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性強的特點,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多運用本土化的案例開展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把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潛力挖掘出來,從而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段⒂^經濟學》一些章節(jié)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如果注意對相關內容的對比,就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給理論和需求理論的比較,二者的概念、影響因素等大都一一對應。又如,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在結構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費者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以預算收入為約束條件,而生產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一定的成本為約束條件;在幾何圖形的分析上,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和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消費者的預算線與生產者的等成本線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費者消費的均衡條件與生產者生產的均衡條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場理論部分,不同類型市場的含義及長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過程,如果在講解的過程中注意對比不同類型市場的異同,就非常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對圖形的講解。在《微觀經濟學》里,有大量的圖形。學生如果對這些圖形不理解,想死記硬背就太困難了,也會漏洞百出。而一旦學生理解了這些圖形,會幫助他們掌握相關的理論,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加強對圖形的講解,講清它的推導過程,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某個圖形是什么樣的,還要明白它為什么是這樣的。同時,還要注重圖形和理論的結合,讓二者相得益彰,使學生能夠作到通過圖形來理解和闡述相關理論。比如在講解需求變動和需求量變動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時,就可以通過圖示法來說明。圖表可以清晰地說明了需求量變動是指由于商品本身價格變動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化,需求的變動是指商品價格本身不變情況下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動。又比如,在講解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時,把概念和畫圖結合起來,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講解斯威齊模型時,通過它的假設條件可以畫出彎折的需求曲線模型圖,結合圖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導出寡頭壟斷市場的價格剛性。此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問題。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很多名詞都有英文縮寫,也要求學生掌握。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縮寫,需要教師把這些概念的英文表達告訴學生,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又如,還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經濟讀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包括經濟思想史,一些經典著作,反映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經濟學動態(tài)》等,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的書籍,還有經濟理論應用方面的書籍如茅于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等等。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聲音的大小、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豐富程度、語言的幽默詼諧、板書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傊?,《微觀經濟學》教學就像是一門藝術,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而作為任課教師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經過不斷地改進,讓我們的教學趨向完善,進一步地提高教學效果。
4.穿插講解式案例教學。穿插講解式講授案例側重于講述與解釋方式呈現(xiàn)案例,用于說明和論證微觀經濟學原理與規(guī)律。教師在講解某一章節(jié)基本原理過程中,可以使用各種案例作為理論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論講解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如在講授“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自己選擇就業(yè)還是就學來解釋,機會成本的含義就是當選擇了就學而放棄了就業(yè),失去了四年就業(yè)應該獲得的最大收入,這個被放棄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學的機會成本;在講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時,學生難以理解,就以學生自己喝水的親身體會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別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難受,以此講解說明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的遞減規(guī)律;通過鄰居種花及工廠污染來講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通過“囚徒困境”和“田忌賽馬”等案例講授簡單的博弈論等等。此外,還可以引人國內外有關理解經濟學原理的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作為案例,使學生真正在心理上“樂”起來。通過所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生感到了微觀經濟學就是身邊的學問,學習的興趣高漲,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微觀經濟學理論。但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過于復雜,最好是一些對重點、難點能闡述透徹的小案例。這要求教師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現(xiàn)實生活,組織和積累一些案例,在課堂上能信手拈來。穿插式講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識點案例,能起到加強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劉施揚.《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改革的探討[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2).
[3] 張秋.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經濟市場,2009,(8).
摘 要:
將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費用理論引入公共產品供給分析,給出了供給公共產品的主體確定的理論模型,并在威廉姆森范式擴展的基礎上得出了各個主體的邊界,認為最優(yōu)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的選擇和主體邊界的確定,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測算了中國公私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存在的交易費用,發(fā)現(xiàn)就我國公共產品的供給而言,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與第三部門可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關鍵詞:交易費用;公共產品;公共部門;私人部門
中圖分類號:F81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4-0064-08
一、引 言
公共產品供給是指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選擇以何種方式籌資并加以使用,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其實質是資源配置,屬于分配范疇。從世界各國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踐出發(fā)進行抽象,公共產品供給方式不外乎三種:政府供給,市場供給及自愿供給。
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是指營利組織根據市場需求,以營利為目的,運用收費方式補償支出的公共產品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是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基礎上,政府以公平為目的、以稅收和公共收費為主要籌資手段,利用公共資源供給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產品自愿供給是指公民個人、單位,以自愿為基礎,以社會捐贈或公益彩票等形式無償或部門無償?shù)鼗I集資金,直接或間接地用于公共產品的提供,并接受公眾監(jiān)督的公共產品供給方式[3]。這些方式是以不同的主體,遵循不同的原則,以不同方式和渠道籌集公共產品供給資金,決定使用去向并予以監(jiān)督的機制。
幾乎在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公共品供給的三種方式都在發(fā)揮作用,但三者的作用范圍有所差別,而且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三種方式的作用領域也有不同。公共產品三種供給方式是在空間上并存、相互結合發(fā)生作用的,作用的具體模式是多樣化的。大中小規(guī)模政府和非政府的單位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在地方公共經濟中能實現(xiàn)秩序和比較高水平的績效(奧斯特羅姆、帕克斯和惠特克,2000)。
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選擇和作用邊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公共品自身性質、技術條件、政府職能理念、公平效率標準、政府政策傾向、需求狀況和私人資本規(guī)模的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的供給方式,而且會導致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的不斷轉變[8]。
現(xiàn)代經濟學在20世紀最后30年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最重要的發(fā)展就是引進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在過去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后凱恩斯主義等主流經濟學里,都只有生產成本的概念,沒有交易費用的概念。企業(yè)的生產成本可以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在制度經濟學產生以前,主流經濟學認為廠商通過生產成本的調整來決定所要達到的產量。實際上到了20世紀最后30年,因為引入了交易費用這個概念后,人們發(fā)現(xiàn),在總成本里面有一部分耗費跟物理的、化學的產品制造的變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是為了交易而發(fā)生的,即制度經濟學中所論述的交易費用。將交易費用概念引入公共產品供給的研究將為研究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確定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本文側重于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解釋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選擇和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邊界確定,并對中國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交易費用進行了測度,最后部分提供簡要的結論。
二、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
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認為,費用分為兩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費用,即為簽訂契約、規(guī)定交易雙方的權利和責任所花費的費用;二是簽訂契約后,為解決契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條款到退出契約所花費的費用。交易費用的存在取決于三個因素: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機會主義以及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指耐用人力資產或實物資產在何種程度上被鎖定而投入到一個特定貿易關系,因而也就是在何種程度上他們在可選擇的經濟活動中所具有的價值。阿羅使用的交易費用概念更具有一般性:“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的運行費用,”它包括信息費用、排他性費用和設計公共政策并執(zhí)行的費用。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是普遍存在的,康芒斯將“交易”的概念和正統(tǒng)經濟學中“生產”的概念相對應,將“交易”分為三種類型:買賣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間的交換關系;管理的交易,即上下之間的交換關系;限額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對個人的關系。這三種關系類型覆蓋了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
按照康芒斯對交易的分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同樣可以歸入到交易活動中:首先,政府供給公共產品是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納稅人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稅金),政府利用稅收收入供給公共產品。其次,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是政府間的交易活動,下級政府是上級政府在供給公共產品上的人,為本地區(qū)供給公共產品,滿足地方公共需要。再次,同級政府之間在供給外溢性的地方公共產品上也存在著交換關系。因此,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也是一種交易,交易費用是客觀存在于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中的。市場供給公共產品是私人按照市場規(guī)則采用收費或政府補貼的方式進行的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活動,產生交易費用。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過程是一種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即捐助者捐助資金提供公共產品后獲得心理滿足或者稅收優(yōu)惠等的一種交易,按照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定義,在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過程(分散決策)中、籌資過程中、建立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會產生交易費用。
根據交易費用理論,對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分析,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1)搜尋信息的費用。即供給者為了獲取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了解公共產品特性、所需成本等信息所花費的成本。(2)談判、簽訂契約、規(guī)定交易雙方權利和責任的費用。例如在民主機制下,公共產品的供給是由“以手投票”機制來決定公共產品供給的品種和數(shù)量的,由于公共產品的特性和選民的消費偏好、價值取向存在較大差異,要通過一致同意或多數(shù)同意的原則來決定公共產品的供給方案,必然帶來較高的契約達成費用。分級財政體制下在決定由哪一級政府供給哪種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成本(稅收)如何在政府間進行分擔上的政府間多重博弈,也必然帶來較高的契約達成費用。(3)履行契約,收回成本的費用。(4)排他費用,即阻止不付費者對公共產品消費所發(fā)生的費用。(5)監(jiān)督供給者按所簽訂的契約供給公共產品所發(fā)生的費用。(6)避免消費者退出契約所發(fā)生的費用。
公共產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非排他性決定了不可能阻止不付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能夠享有公共產品帶來的益處;非競爭性決定了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從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即增加額外一個人消費該公共產品不會引起該產品成本的增加。由于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決定了沒有消費者愿意公布自己從公共產品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因此搜尋信息的費用是相當高的。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決定了消費者都期望他人去購買而自己順便享用它帶來的利益,也就是“免費搭車”,由此帶來的交易費用是相當大的。由于公共產品兩大特性的存在和交易費用存在的普遍性,決定了無論采用何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都會產生交易費用。
三、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及其邊界確定:理論分析
(一)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確定標準:一個理論模型
公共產品的市場交易存在著較大的交易費用,在某些情況下,政府代替市場供給公共產品可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政府取代市場,資源配置由價格分配方式轉為稅收分配方式(政府通過強制性的稅收征收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消除了“價格發(fā)現(xiàn)成本”,政府可以通過利用征集來的公共資源,按公共需要,供給公共產品。但當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超過一定規(guī)模時,政府活動的邊際成本遞增,因為政府在供給公共產品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機會主義行為和資產專用性等原因,也會產生交易費用,此時如果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因為采用分散決策、個人選擇的方式無償或部分無償?shù)毓┙o公共產品,能夠節(jié)約機會主義行為和資產專用性帶來的交易費用,使某種或某些公共產品的供給產生較少的交易費用,那么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將取代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從歷史和理論來看,同樣存在由于某一主體供給公共產品中所存在的交易成本超過其他兩個主體供給公共產品的交易成本,那么可能出現(xiàn)市場―政府或自愿,自愿―政府等可能的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變化路徑。
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三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作用的邊界在時間上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動[3]。在理論上,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最優(yōu)的供給方式的選擇,即公共產品供給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用。在忽略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僅考慮公共產品供給的生產成本時,無論采用何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都可以降到最低(Ronald D.Ripple and Yun Hsing(Y.H.)Cheung,1999)。因此,假定公共產品供給的生產成本既定,公共產品供給最優(yōu)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谶@一角度,本文通過一個理論模型來說明公共產品公共方式選擇采用的標準。
假設:(1)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tc可以衡量且是產量q的函數(shù)tc=tc(q)。
(2)不同的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pc=pc(q)=pq。
(3)供給者的收益函數(shù)tr=tr(q)。那么:maxπ=tr(q)-pc(q)-tc(q)
帕累托最優(yōu)供給的條件為:mr(q)=mpc(q)-mtc(q)
因此,在交易費用為0時,帕累托最優(yōu)的供給條件為:mr(q)=mpc(q)
假設: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供給同一種公共產品,且價格相等;Pq為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Gq為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TT為公共產品的生產可能性曲線,U為社會消費公共產品的無差異曲線。按照帕累托最優(yōu)的實現(xiàn)條件,公共產品生產的最優(yōu)點在TT曲線與U曲線的相切點N,此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tài),消費者選擇的數(shù)量對應的邊際替代率對應于生產者的產品轉換率,即RTSGq,Pq=RCSGq,Pq。
1.在不考慮公共產品供給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的情況下:
RTSGq,Pq=mpcGqmpcPq,
RCSGq,Pq=pGqpPq
因此,要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必然mpcGqmpcPq=pGqpPq,因為不同的供給主體供給同種公共產品,價格相等,因此,mpcGq=mpcPq,mpcGqmpcPq=1,因為pGq=pPq,過N點切線的斜率為1。
2.在考慮公共產品供給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的情況下,
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
在供給的公共產品為同質的產品時,RCSGq,Pq=1,
那么,mpcGqmpcPq=1,由于mpcGq=mpcPq,
因此mtcGqmtcPq=1,即在N點非政府部門與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所發(fā)生的邊際交易費用相等,方可實現(xiàn)效率最優(yōu)。
3.無法實現(xiàn)效率的情況下,公共產品供給在兩部門之間的調整。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TT的下半段(N點以下,不包括N點),如N1,此時曲線的斜率大于1,即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1,可得mtcGq>mtcPq,應該減少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增加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TT的上半段(N點以上,不包括N點),如N2,此時曲線的斜率小于1,即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qū)域A內,類似于N2點的情況,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過多,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過少;應該減少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增加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qū)域C內,類似于N1點的情況,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過多,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過少;應該減少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增加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qū)域B內,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與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均過少;應該增加非政府部門和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
(二)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邊界確定:威廉姆森范式的擴展
將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中發(fā)生的成本分為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假設生產成本隨著公共產品供給數(shù)量不斷變化,與公共產品供給數(shù)量成正比例的關系,公共產品供給數(shù)量越大,發(fā)生的生產成本越多,反之,生產成本越小。但是交易費用的大小取決于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機會主義以及資產專用性三個因素的影響,與組織的規(guī)模大小沒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關系,交易費用會隨著資產專用性的增強而呈現(xiàn)出類似于指數(shù)函數(shù)式的增長趨勢,隨著資產專用性的提高,組織偏離最佳供給規(guī)模的程度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組織單位交易費用遞增,呈現(xiàn)出“先降后升”,呈“U”字形變化(如圖2)。因此,在生產成本與公共產品供給數(shù)量呈正比例關系的情況下,交易成本的變化對界定組織的邊界能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將生產成本與不同組織的交易費用相加得到的總成本與社會可以接受的交易費用相比較作為區(qū)分公共產品不同供給主體邊界的依據。
圖2是包含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三種等級制度在內的威廉姆森范式的拓展模型。圖2中,OCG、OCM、O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生產成本,TCG、TCM、T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CG、CM、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總成本,分別為CG=OCG+TCG、CM=OCM+TCM、CF=OCF+TCF。
從圖2中可以看出,當交易費用允許值(社會承受交易費用的一般標準)為TC0時,E1、E2分別給出了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邊界:當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界于E1和E2之間時,宜采用市場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當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小于E1時,宜采用自愿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當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大于E2時,宜采用政府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小。
從圖2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當社會進步、技術革新等因素的作用使社會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普遍降低時(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交通運輸?shù)谋憬莸仁股鐣灰踪M用從TC0降至TC1),原有的組織形式將會出現(xiàn)一些“空洞”(如圖2中FM1、M2G1)而無法覆蓋這些領域,即在這些領域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都不再是實現(xiàn)外部效應內在化的最佳選擇,為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需求空間。
上述威廉姆森范式拓展模型雖然只是從公共產品數(shù)量這個單一維度分析了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行為的界限,但對我們正確界定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可以產生多方面的啟示:
1.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上既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和自愿供給的失靈,如圖2中FM1、M2G2。由于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使得購買公共產品的人無法阻止別人享用公共產品。既然“免費搭車”現(xiàn)象存在,那么,愿意花錢購買公共產品的人肯定不多,這樣就會造成公共產品的匱乏??梢?,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提供,造成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失靈。由于公眾對公共產品需求差異的存在,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時往往傾向于滿足大多數(shù)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受眾的選擇偏好。而一部分人對公共產品的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公共產品的政府失靈。由于公共產品自愿供給在第三部門和個人在籌集資金方面面臨的問題,慈善組織的業(yè)余性等固有缺陷的存在,使得自愿供給公共產品出現(xiàn)失靈,不能提供較大規(guī)模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2.政府、市場和以第三部門為主體的公共產品自愿供給部門之間可以相互彌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失靈問題。市場失靈雖然是政府干預的前提,但并非只要有市場失靈就需要政府干預,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也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同樣當政府供給公共產品存在失靈時,市場與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都可以起到彌補政府失靈的作用。
3.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決定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有效性的因素眾多,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必然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不存在始終如一的合理區(qū)間。
4.市場組織形式處于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過程之中。作為與市場相對應的組織,政府和第三部門都不可能是惟一的,雖然政府、市場和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費用,但其作用是有限度的,而一旦現(xiàn)有的市場組織不能達到效率最優(yōu),組織創(chuàng)新便會出現(xiàn),如產生一些新型的“中間組織”、一體化組織等等。顯然,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進步,供給公共產品的主體的創(chuàng)新將是持續(xù)的,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在條件成熟的將來,公共產品供給將會出現(xiàn)新的供給主體――“第四部門”。
四、中國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交易費用測度
交易費用是一個內涵廣泛的復雜范疇,完全意義上的交易費用的測算的確非常困難,在目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和統(tǒng)計方法下是無法完成。但如果我們借鑒諾思等人的做法,將國民經濟部門區(qū)分為轉換部門(transforming sectors)和交易部門(transaction sectors),借助于現(xiàn)有的國民經濟核算數(shù)據,外在性的交易費用(針對轉換部門而言),即交易部門(專門為經濟主體提供交易服務的部門)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是完全可以測算出來的。其數(shù)量應該等于全部交易部門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即交易部門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價值表現(xiàn)形式就是交易部門的增加值[10]?;谶@一認識,本文試圖對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中產生的外在性的交易費用進行測算。
(一)絕對交易費用的測算
在目前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實踐中,將國民經濟分為16個行業(yè):農、林、牧、漁業(yè),采掘業(yè);制造業(yè);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供應業(yè);建筑業(yè)、地質勘探業(yè)和水利管理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yè);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和餐飲業(yè);金融、保險業(yè),房地產業(yè);社會服務業(yè);衛(wèi)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yè);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業(yè);科學技術和綜合技術服務業(yè);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他。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yè)中的郵電通訊業(yè)部分、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和餐飲業(yè)中的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部分、金融及保險業(yè)全部、房地產業(yè)全部、社會服務業(yè)中的信息咨詢服務業(yè)部分屬于以營利為目的的提供商業(yè)的交易部門(私人部門),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則屬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提供公共產品的交易部門(公共部門)。因為統(tǒng)計年鑒中沒有第三部門(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主體)的數(shù)據,也沒有市場供給公共產品的數(shù)據,從已有的數(shù)據中也很難分離出公共產品自愿供給和市場供給相關的數(shù)據,因此,我們假設測算出的公共部門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市場供給與自愿供給)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為測算出的私人部門發(fā)生的交易費用。由于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只提供了1991年之后的各部門增加值資料,所以,本文的樣本區(qū)間只能從1991年開始。歷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或其他公開出版物沒有公布全部細分行業(yè)的增加值數(shù)據,所以,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和餐飲業(yè)中的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部分、社會服務業(yè)中的信息咨詢服務業(yè)部分的增加值的數(shù)據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1991―2003年間,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從業(yè)人員占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和餐飲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比重平均約為93%,信息咨詢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占社會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比重平均約為5%,我們暫且用從業(yè)人員比重代替其增加值占所在大行業(yè)中的比重,于是有計算公式:公共部門的絕對交易費用=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增加值;非政府部門的絕對交易費用=郵電通訊業(yè)增加值+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增加值+金融、保險業(yè)增加值+房地產業(yè)增加值+信息咨詢服務業(yè)增加值=(郵電通訊業(yè)增加值+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和餐飲業(yè)增加值)×93%+(金融、保險業(yè)增加值+房地產業(yè)增加值+社會服務業(yè)增加值)×5%。我們以國內生產總值代表私人部門每年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以財政支出作為公共部門每年供給的公共產品數(shù)量,那么,私人部門單位產品(私人產品)交易費用=私人部門交易費用/國內生產總值,公共部門單位產品(公共產品)交易費用=公共部門交易費用/財政支出。
1991―2003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相對交易費用與絕對交易費用如表1,1991―2003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交易費用的絕對額是不斷上升的,私人部門的交易費用由1991年的3 767.6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20 580.22億元,上升了5.46倍;公共部門的交易費用由1991年的662.1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3 138.46億元,上升了4.74倍。私人部門單位產品交易費用相對穩(wěn)定,在0.17億元―0.183億元之間,公共部門單位產品的交易費用則變化較大,1994―2003年間呈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由最高的0.220815億元下降為0.127321億元,從圖3可以看出,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與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在1998―1999年度相交,之前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高于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之后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低于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
(二)邊際交易費用的測算:實證檢驗
1.基本模型與變量的含義
Qg=c0+c1TCg(1)
Qp=c2+c3TCp(2)
其中,Qg為政府部門供給的公共產品數(shù)量,TCg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Qp為非政府部門供給的產品的數(shù)量,TCp為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c0、c1、c2、c3為常數(shù)項。
對公式1兩邊分別對TCg求導,對公式2兩邊分別對TCp求導,可以得出:
dQgdTCg=c1 (3)
dQpdTCp=c3(4)
因此,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為MCg=c1,非政府部門供給產品的邊際交易費用為MCp=c3。
2.數(shù)據與方法
考慮到數(shù)據的可得性,選取1991―2003年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本部分數(shù)據均來自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7》、《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5》的有關數(shù)據統(tǒng)計、計算得出。
估計方法為普通最小二乘法,所用軟件為EVIEWS3.1。
3.計量結果
(1)公式1的回歸結果為:
Qg=-4 836.224(-4.366)+8.87915.56TCg
R2=0.957 R2=0.953 F=242.236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看,R2為0.957,調整后的R2為0.953,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2)公式2的回歸結果為:
Qp=1 108.364(0.717)+5.5847.32TCp
R2=0.957 R2=0.9947 F=2 239.24
常數(shù)項c0的t檢驗值為0.717
Qp=5.66TCp(125.40)
R2=0.995 R2=0.995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看,R2為0.995,調整后的R2為0.995,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3)小結
從公式1和公式2的計量結果看c1=8.879,c3=5.58,因此MCg=c1=8.879,MCp=c3=5.58??梢钥闯龉膊块T供給公共產品所發(fā)生的邊際交易費用要高于私人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發(fā)生的交易費用。在我國,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的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可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五、結 論
1.按照康芒斯對交易的分類,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都可以歸入到交易活動中來。無論采用何種供給方式,在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都會發(fā)生交易費用,因此,公共產品的供給活動可以納入到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中來。
2.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三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作用的邊界在時間上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動[10]。在不同公共主體生產同質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一樣的條件下,最優(yōu)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的選擇,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fā)生的交易費用。
3.通過對威廉姆森范式的擴展分析認為,政府、市場和以第三部門為主體的公共產品自愿供給部門之間可以相互彌補各自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失靈問題,各個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時存在各自的合理邊界。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合理邊界。
4.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在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空洞”且不能彌補的情況下,將會產生有別于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新的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第四部門”。
5.通過對中國公私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存在的交易費用的測量發(fā)現(xiàn):從絕對量指標上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交易費用的絕對額是不斷上升的;從平均交易費用指標來看,私人部門單位產品交易費用相對穩(wěn)定,公共部門單位產品的交易費用則變化較大,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與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在1998―1999年度相交;從邊際交易費用指標來看,公共部門供給公共產品所發(fā)生的邊際交易費用要高于私人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發(fā)生的交易費用。因此,就我國公共產品的供給而言,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的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可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De Alessi,L.Property Rights,Transaction Costs,and X-Efficiency:An Essay in Economic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73):64-81.
[2] Leibenstein,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1966,392-415.
[3] 樊麗明.中國公共產品市場與自愿供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冰]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經濟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陳郁.企業(yè)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7][美]科斯,諾思,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譯文集[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8] 王磊,劉希勤.交易費用、政府邊界與財政體制改革[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2).
[9] 樊麗明,石紹賓.公共品供給機制:作用邊界變遷及影響因素[J].當代經濟科學,2006,(1).
關鍵詞:多媒體 會計學 情境教學法
《會計學》是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yè)課程結構及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和“經濟學類專業(yè)課程結構及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兩個項目確定的工商管理類各專業(yè)、經濟學類各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各高校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具有學習人數(shù)多、內容多、理解困難等特點,是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yè)學生普遍感到頭疼難學的課程。近年來對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教學改革問題已引起廣泛的關注,如王耕等(2005)從自身實踐中提出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趙瑩等(2006)以在校本科生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提出了針對本科生需求的教學改革設想。經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發(fā)現(xiàn),自2000年以來,發(fā)表的關于非會計專業(yè)會計學教學改革的論文已有50多篇,涉及到會計學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許多論文提出了應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引入案例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但是,尚未發(fā)現(xiàn)有文獻針對具體的會計學教學方法進行專門的討論。本文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設計了多媒體輔助下會計學情境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希望能對從事會計學教學的同行有所啟示。
一、會計學情境教學法理論基礎
我國的情境教學法研究是從我國教育專家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實驗開始的,從起初的情境教學法到情境教學再發(fā)展為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李吉林對情境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李吉林,1981,1991,1994,2007)。近年出現(xiàn)了不少將情境教學法用于高等學校教學的文獻,但將情境教學法用于會計教學的專門文獻僅有劉蘇雨和樂(2010)關于在會計實訓中實施情境教學法的研究。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試圖探討在非會計專業(yè)會計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設計。
(一)心理學 對于從沒有走出過校門的大學生,學習會計學總是感到困難,因為他們不熟悉會計所反映的經濟活動過程,難以準確理解教材中羅列的大量專業(yè)術語,厭煩講課中沒完沒了的枯燥數(shù)據。如果教師按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授課,必定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情境教學法為我們解決這一教學難題提供一條有效途徑。情境教學法是指通過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頓悟。情境教學法常要求學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去完成具體的任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在會計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根據情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積極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到積極的發(fā)動和促進作用,消極頹廢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到阻礙和抑制作用;愉快適度的情緒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偏激或低落的情緒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通過實施會計學情境教學法,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讓學生以特定的角色參與到經濟活動中,真實新鮮的體驗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會計的重要性,增強對會計的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快樂的事情。根據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掌管邏輯分析,包括言語活動,右半球掌管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動。傳統(tǒng)的會計學教學,局限于教師對會計概念、原則及核算的分析講解,所調動的主要是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通過會計學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經濟活動發(fā)生的環(huán)境,引起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的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xié)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關鍵詞: 網絡資源 地理教學 主題探究
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系統(tǒng)。將功能強大的信息技術變?yōu)榻逃蛯W習的工具,將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變?yōu)榻逃蛯W習的環(huán)境,使網絡環(huán)境和課程改革有機結合,這為地理學科的探究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诰W絡環(huán)境下地理教學的主題探究活動要正常有序地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必須重視以下方面。
1.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網絡主題探究活動要能夠有效有序地進行,必須遵循“一個目標、四個結合原則”。
1.1一個目標的原則。
課堂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建設者”。在網絡資源條件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學,要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培養(yǎng),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充分鍛煉綜合實踐能力。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觀點,發(fā)揮想象能力,培養(yǎng)在學習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習慣和創(chuàng)新膽識。鼓勵和幫助大部分學生將大膽的設想和創(chuàng)新計劃變成學習中的現(xiàn)實。讓學生自己領略探究―創(chuàng)新―實踐的實際意義,品嘗在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題探究活動時的成功和喜悅。這樣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xiàn)實世界相脫節(jié)的狀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教材內容與網絡資源相結合的原則。
地理新課標指出:“地理課程應致力于學生地理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痹谔骄炕顒舆^程中,以教材為基礎,掌握好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樣的主題活動才能更好地開展。教材內容往往受到表達形式的局限,而豐富的網絡資源則為地理學習活動提供了有效的補充和支持,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在高中地理選修課《旅游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電腦三維圖像,舉出幾個實例,對同一景觀不同位置觀賞得到的不同感觀進行分析說明,如武陵源群峰、黃果樹瀑布、洞庭湖與岳陽樓、漓江等;也可讓學生上專題網站分組查找世界上著名的瀑布,如美國的尼亞加拉瀑布,南美洲的伊瓜蘇瀑布,與岳陽樓齊名的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昆明大觀樓等圖片。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網絡資源為依托,能使學生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開闊視野。教材與網絡資源良好的內外結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而且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3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的原則。
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學科知識、增強能力的主要渠道,更是教師系統(tǒng)傳授知識的陣地。課堂學習活動通過師生近距離的互動交流,可以挖掘主題探究活動的素材,為主題活動尋找更多契機。但課堂學習往往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這也就決定了在課堂上進行主題探究不可能更深入、更廣泛。一般的主題探究活動往往只會停留在表層的探究,而不能達到深層探究的真正目標。課外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有機條件,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優(yōu)勢互補主題探究活動才能更好地進行下去。這里要特別注意,在學生完成主題探究活動后,一定要在課堂上讓各組學生對自己的探究結果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教師恰當、準確、及時地給予總結。這樣,主題探究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4網絡瀏覽與現(xiàn)實考察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的主題探究活動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網絡自身的特點決定了網絡資源的復雜多樣性。網絡資源常常會出現(xiàn)不準確、錯誤、內容過時等現(xiàn)象。開展網絡主題探究活動一定要讓學生在充分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盡量聯(lián)系實際進行考察,這樣的探究結果才會更加真實、準確。
高一地理下冊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lián)系》第四節(jié)“城市交通運輸”,介紹了城市交通運輸?shù)奶攸c、城市道路網和改善城市交通環(huán)境,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城市交通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我們以“西安的城市交通”為主題組織了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也發(fā)現(xiàn)有些網絡資源不夠全面,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學生利用電話訪問政府工作部門,實地記錄、實地拍攝相關照片,并把這些資料放到自己的探究報告中。通過網絡瀏覽與現(xiàn)實考察相結合進行的主題探究活動,會更科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它不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5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商討與教師輔導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主題探究活動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商討,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供更多機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商討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同時,由于網絡極大的信息量,教師也要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在網上進行地理遨游,但不能脫離軌道,要使教學在思考的自由性和大方向的組織下進行。
2.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地理教學主題探究活動的注意事項。
2.1精選探究內容,合理安排時間。
教師需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挑選的內容是學生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所能達到的,一般以教材里的案例為主。此外,還有來源于生活的,能引起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案例。如以“節(jié)約水資源”為例,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了解并思考自己家庭和學校的用水情況,我國、世界的水資源分布狀況,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探究其合理與不合理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法,等等。
2.2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啟發(fā)和引導。
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地理教學的主題探究活動,并不是說不要教師指導。相反這種探究活動對老師的指導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活動進行之前,教師要了解并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感知情況,幫助學生把已知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地理觀點,進而提出相應的探究課題。
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組織、引導的尺度要把握好,引導不到位,學生會很盲目;引導過于具體,就像是給了結果讓學生來進行記憶,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多給學生一些方向性提示,在寬松的思維空間里,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獨特的問題。這樣學生對所探究的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想學、樂學,繼而獲得思維發(fā)展。
2.3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能力培養(yǎng)。
基于網絡環(huán)境進行地理教學的主題探究活動是以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經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像科學家一樣進行課題研究,有利于養(yǎng)成敢于質疑的良好思維品質,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尊重事實,重證據、重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使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方法、能力的滲透式培養(yǎng);同時根據學生思維展現(xiàn)過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時機加以點撥,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進行觀察、分析、類比、聯(lián)想、歸納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
3.讓學生體驗在網絡環(huán)境下地理教學主題探究活動的快樂。
新課改要求我們創(chuàng)設輕松活潑的地理學習環(huán)境,實施愉快教學。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題探究活動,能夠實現(xiàn)師生間、學生間、學生和社會間、課堂內外等的多元互動,體驗學習之樂。
3.1自主探究,共同參與,讓學生感受快樂。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質疑是啟動思維活動的源泉和動力。通過問題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地理教學的主題探究活動時,教師需事先準備好能夠產生矛盾和提出問題的事實材料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促使學生利用提供的學習材料和網絡資源,把所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加以重新組織,使各知識點之間相互聯(lián)系,構成知識體系,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明確探究問題。在完成一次主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了這項活動,并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質疑,不斷地探索知識,感受快樂,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主動學習、共同合作的精神。
3.2學以致用,豐富體驗,讓學生分享快樂。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題探究活動并獲取地理知識完成探究報告,學生的觀察、思維、自學、表達等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究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增進了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這樣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愉快積極的情緒,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地理教學的探究活動,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收集材料并篩選、整理,熱情高漲,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學們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分享成果的喜悅和合作的快樂,從中體驗到成功感和成就感。
總之,基于網絡環(huán)境進行地理教學的主題探究活動,不是簡單地把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演示工具,而是把網絡資源與地理知識、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機整合,整合的最終目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舞臺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在開放式的探究活動中不斷豐富知識,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田徑 課余訓練 注意問題
田徑是在校學生十分喜愛的運動,它既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手段,又是其它運動項目的基礎。許多學校都設有運動隊,以便組織學生進行課余訓練,參加各級比賽,但我們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教練員在訓練的安排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訓練的效果,為了科學系統(tǒng)地安排訓練,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抓住身體素質發(fā)展敏感期,打好身體素質基礎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各項身體素質增長的速度不同。所謂身體素質發(fā)展敏感期是指,身體素質自然增長最快速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進行科學的訓練,會獲得明顯的效果。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特別注意身體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如10歲以前,骨骼有機物質多,無機鹽類少,因而骨骼、韌帶柔韌,富有彈性,關節(jié)活動范圍大。這時,應多做柔韌性練習。到10~13歲時,人體神經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身體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此時應特別注意通過發(fā)展高頻率和協(xié)調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歲時,加強一般力量和靈敏素質的訓練。15~16歲時,可以開始采用較大重量的負重練習來發(fā)展力量;較長的練習距離來發(fā)展專項耐力。
二、進行全面的身體訓練,掌握多種運動技能
學校田徑訓練的內容應以全面的身體訓練為主,選擇和安排要全面多樣,使學生的各個部位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學習掌握多種運動技能。依據在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人體是在大腦皮層統(tǒng)一調節(jié)下的完整統(tǒng)一的有機體的理論。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某一方面的發(fā)展,都會影響其它方面的發(fā)展與提高。田徑運動各項目技能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促進作用,學習掌握多種運動技能的過程,既是一個挖掘技術潛力的過程,又是擴大運動技能和培養(yǎng)靈敏、協(xié)調等素質的過程。不僅要學習多種運動技能,而且還應學習一個項目的多種姿勢,如學習推鉛球的側向滑步技術和背向滑步技術,學習跳遠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學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躍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欄跑的攻欄等。使身體勻稱全面的發(fā)展。
三、處理好運動負荷的量和強度關系
運動負荷是指做身體練習時所承受人體的生理負擔,表示運動負荷大小的指標有“負荷量”和“負荷強度”。負荷量反映著負荷對機體刺激的量的大小,負荷強度反映著負荷對機體刺激的深度。人體機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須在適宜的運動負荷刺激下實現(xiàn)。運動負荷增加過快,特別是超過人體所承受的范圍,不僅不能提高運動成績,還會損害健康,甚至導致傷害事故。運動負荷過小,或者人體對某一運動負荷產生了適應,人體的機能得不到足夠的刺激,訓練效果就不大。因此,我們應該使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相互配合逐漸增加,盡可能的讓運動負荷控制在適當?shù)姆秶鷥取υ谛W生,通常先從增加負荷量開始,當他們產生一定的適應后,再增加強度。當增加負荷量的時候,安排的負荷強度應小一些;當增加負荷強度的時候,安排的負荷量應小一些。這樣,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交替地不斷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負荷能力。
四、合理安排練習順序與間隔時間
只有在訓練中合理安排練習順序和間隔,才能使身體機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勞積累帶來的傷病,取的最佳的訓練效果。如在有氧耐力練習后進行力量練習,就不能使人體能量物質有效利用。應該在準備活動后先進行力量練習,這時體內能量物質血糖的消耗,來自肌糖原和肝糖原儲備的分解。接著進行有氧耐力練習,在糖原下降后機體能氧化消耗更多的脂肪供能。一般練習的順序是:在準備活動后,靈活性和速度性練習在前,耐力練習在后;技術性練習在前,身體素質練習在后;學習新技術的練習在前,復習鞏固性練習在后。同樣,我們運用重復練習法進行速度訓練時,由于間隔時間過短,身體疲勞沒有消除,必然導致下次練習強度下降;或間隔時間過長,練習的興奮性將降低,這都不利于進一步的練習。下面給出的是間隔時間對人體機能的影響,可作為安排訓練時參考。在1~20秒很短的間隔時間內,能調節(jié)運動員的呼吸節(jié)奏,緩解緊張情緒;在30~60秒練習的間隔時間內,能使運動員的心率下降很多,恢復部分肌肉疲勞;大強度負荷的重復練習至少需要3~4分鐘的間隔時間;5~10分鐘的間隔時間能使運動員心率接近正常水平,多應用于耐力訓練;20~25分鐘較長的間歇時間,能使身體肌肉和內臟器官系統(tǒng)機能充分恢復,心率趨于正常;2~12小時的恢復間隔常應用在一天多次訓練或比賽中;1~2天的恢復間隔能預防過度訓練帶來的傷病,或準備比賽的調整。
五、重視速度訓練
現(xiàn)代田徑運動技術發(fā)展的特點顯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強調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擺動;長跑采用高步頻技術;跳躍從以“可控速度助跑”變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擲則要求最后出手動作盡量快,都強調了“快”字。田徑運動的成績主要取決于速度,這一點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所講的速度,不僅是跑的速度。這個速度的含義包括:所有的訓練內容,如包括跑的練習、各種跳躍、力量以及技術練習等,都應該有速度的要求。例如:慢跑練習不能使任何一個徑賽項目成績提高;力量練習完成的動作速率慢,幾乎沒有田賽項目需要這種能力。在校學生速度訓練宜采用一些快速動作練習。例如:對突然發(fā)出的信號快速應答反應動作;短程追逐游戲、接力跑、追球跑;80米以內的加速跑、間歇跑、行進間跑;短距離斜坡跑、順風跑、牽引跑;快速跨步跳、單足跳、擺髖練習等。要求:采用多種訓練手段,在學生興奮性高、運動欲望強的情況下進行。注重練習動作的自然放松,避免簡單地過多采用那種大強度的計時跑。
六、科學安排女運動員例假期的訓練
在校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身心尚未發(fā)育成熟。因此,我們在訓練上應進行科學安排,尤其是對女學生更是如此,要充分考慮到她們的生理特點。但在目前學校實際訓練中,一般的教練員對這個問題還不是十分重視。女學生在例假期間一般不休息,照常進行正規(guī)訓練的情況經常發(fā)生,有時還安排一些跳躍性和力量性練習,這樣對學生的健康損害極大。我主張從月經來潮的前一周開始,運動負荷逐漸減小,直到月經期內維持相對最小的運動負荷。月經期后運動負荷逐漸增大,在月經后一周達到相對最大。維持一段時間后,在下次月經前一周又逐漸減小,循環(huán)往復進行。例假期間只進行一般的活動,如散步、慢跑、一般性的體操等練習。建議女學生沒有特殊情況周六和周日不要休息,可以進行正常的訓練。因為,女學生平均每月一次例假,一般需要四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若例假剛好不是趕在周末,就會影響四天的正常訓練,在加上周末休息幾天,一個月下來實際上練不了多長時間。因此,我認為女學生的訓練應該根據她們的例假周期來科學安排。也就是說平時不進行調整,利用例假期自然調整。
一、關注幼兒興趣,引導幼兒深入觀察
幼兒生活的客觀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對周圍的許多事物和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對什么都感興趣。但因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興趣易變,要讓他們在感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學習,必須給予適時引導。讓他們了解從觀察開始是最重要的,會觀察了,才會發(fā)現(xiàn),有了感性經驗,才能由此及彼,發(fā)展主動探索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日?;顒又幸朴谧プ∮變旱呐d趣點,教師及時介入,引導深入觀察,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例如,有一天,諱俊小朋友帶到班上一冰塊,圓圓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棉俊高興地說:“冰塊能變成水,看看?!币贿呎f著一邊放在桌子上,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因為我的介入,孩子們高興地說自己家里也有冰塊。結果第二天,許多孩子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冰塊,他們摸摸碰碰、比比看看、推推,玩得不亦樂乎,于是主題活動“好玩的冰”產生了。生活中的冰在哪里?還有什么樣的冰?冰上有什么……孩子們帶著疑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開始了冰的大搜索活動,主動觀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冰,一入園就高興地述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議論、交流中又進一步拓展了視野。
二、創(chuàng)設適宜于幼兒探索的良好環(huán)境
《綱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庇變旱陌l(fā)展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xiàn)的,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怎樣創(chuàng)設適宜于幼兒探索的良好環(huán)境呢?
首先,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尊重和支持的環(huán)境,營造一個幼兒愿意去探索、去學習的氛圍。中班幼兒規(guī)則意識慢慢形成,他們的行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是破壞性,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犯錯的權利。幼兒犯錯后,教師應努力探索幼兒出錯背后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對幼兒犯錯給予一定范圍的理解,讓幼兒在勇于犯錯中慢慢地敢于探索,而逐步地形成一個鼓勵幼兒探索的心理環(huán)境。有一次,一個好動的浩田在科學領域里拿了一塊冰往地下扔,“噗”一聲冰就碎了,周圍的幾個男孩覺得好玩,紛紛效仿起來,我遠遠地看著,沒有干預。這時,做事認真的朱玄說:“冰不是這樣玩的?!焙铺镎f“是?!蔽覇査骸氨趺赐婕炔凰橛趾猛??”旁邊的志云說:“推著玩,看這樣?!薄拔覀円餐嫱?。”通過做做、摸摸,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玩法。在活動中,應時時留意幼兒的心理、興趣的變化,并能靈活果斷地變“節(jié)外生枝”為教育時機,引領幼兒進一步探索,獲得更多的感性經驗。
其次,區(qū)域活動作為開展主題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隨主題活動的開展,在不同的活動區(qū)域中教師應投放一些讓幼兒易于操作,也讓幼兒易于探索的活動材料,去引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在科學區(qū)里我們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盒子和放大鏡,孩子們非常喜歡。另外,幼兒由于知識經驗貧乏,所以他們的探索往往需要老師有策略地引導。建構區(qū)的盒子很多,可是每次玩過之后,活動場地都是狼藉一片。為改變這種情況,首先我們利用故事教育幼兒玩完了玩具要放回原處;其次,引導幼兒回憶商場、超市里的貨物是怎樣擺放的;再引導幼兒討論區(qū)角里的盒子應怎樣擺放。以后組織幼兒玩盒時,情況就好多了。這樣,通過日積月累的教育,引導幼兒形成一種探索的習慣,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探索性主題活動,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發(fā)展
一、恰當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方法,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提問,而學生提問的時候占據少數(shù),主要是因為學生不敢提問和提出的問題缺乏深度,探究的質量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恰當?shù)匾龑?、鼓勵不敢提問的學生,讓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勇敢地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為學生的提問創(chuàng)造空間。
例如,在學習課文《觀潮》的時候,我們應該向學生展示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針對同一個事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如“觀潮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寫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實際上描寫的是什么?我們從作者的筆下還能感受到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提出問題質量不高的問題,還調動了學生自主提問的積極性。
二、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
合作學習是教育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學習任務,通過自主的探究學習,明確分工、互?猶致?、达硶癫识?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同時,合作學習也是促進學生自主提問的重要策略,合作學習的創(chuàng)建為學生提問提供了一個自由、輕松、民主的環(huán)境,讓學生置身于輕松的氛圍中,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思維,提高提問的積極性和問題的質量,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課文《爬山虎的腳》時,我們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課文,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合作探究問題,如“課文是如何描寫爬山虎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之后找到答案:“爬山虎生性隨和,適應能力比較強,喜陰、耐干旱,生長較快……”“這篇文章主要是向我們表達了觀察事物要仔細,培養(yǎng)我們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課堂提問的重要途徑,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提問的積極性。
三、利用游戲,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
游戲是促進小學生發(fā)展,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最好、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特點,將游戲教學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游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并且勇敢、大膽地提出問題。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激勵 競爭力
縱觀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灌輸?shù)拇罅繖嗤缘氖聦嵑徒Y論,課堂上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主體作用得不到體現(xiàn)。根據目前調查情況,高職管理類教學方法還存在許多弊端,與教育教學改革不相適應,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shù)院校管理類教學普遍沿襲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呆滯,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因而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參與式教學的含義及特點
(一)參與式教學的含義
“參與式”教學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國。最初,“參與式”并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英國的社會學專家在國外進行國際援研究的時候,總結出來的一套社會學理論,逐漸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參與式”教學法。它是一種合作式或協(xié)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利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的積極成分,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參與式教學的特點
1.主體的轉變
“參與式”教學的重心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向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由觀眾變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與主角,教師則由主演變?yōu)閷а?改變了教師 “一言堂”的現(xiàn)象。
2.教學形式的轉變
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從桌椅的擺放、教室的布置、師生的行為舉止到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是開放的。開放的課堂,形式是多樣的,氣氛是活躍的,學習內容是豐富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平等的。
3.教學效果的轉變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實踐、調查、考察、探索,盡一切的努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二、“參與式”教學在高職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參與式教學的前提
參與式教學的過程是互動的,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來說,互動意味著自身主體性的體現(xiàn),自我個性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才能深入學習。在互動課堂里,要形成一種互相尊重、互相鼓勵的課堂氣氛,它能使學生在一種充分放松的狀態(tài)下張揚個性,實現(xiàn)自我。
(二)為學生搭建參與學習的平臺是參與式教學的要件
1.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巨大動力,它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滿自信,主動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在教授高職管理類課程時,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貼近生活,緊跟社會前沿熱點,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給學生提供互動的平臺。例如,在教授《企業(yè)管理》時,就可以讓學生自愿分組,自主創(chuàng)業(yè),模擬經營,充分理解管理的職能與經營策略;而在教授《市場營銷》時,可以讓學生模擬銷售,體驗營銷的魅力。
2.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空間
在互動的課堂里,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和多種教學資源的利用??梢試L試通過E-MAIL、QQ、MSN、手機短信、博客等方式向學生布置個性化的電子作業(yè),要求學生經研究性學習后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文本、圖片、動畫、PPT等多樣化、多類型的課程學習成果,同時還可以將這些學習成果在校園網或互聯(lián)網上公開,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傾聽更多的意見。
(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1.積極鼓勵,勇于質疑
在高職管理類課程教學中,許多問題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要積極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表達出來,例如,在模擬案例時可以設定多種情景,在不同的情景下,你如何做,或者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體會換位思考的重要;并且可以嘗試加強大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力度,如在討論、辯論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根據教材的知識點和社會現(xiàn)實,以自己的興趣設置討論、辯論話題,在交流溝通中開闊視野、歷練思維、澄清疑惑,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實戰(zhàn)反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2.及時把握,適時評價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動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發(fā)性和動態(tài)性和不確定性,恰恰是這些動態(tài)生成因素對課堂效果產生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把握和利用這些動態(tài)生成因素,給予適度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時刻把握每一個發(fā)展學生的契機。互動的課堂是開放的、真實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方位的交流,是充滿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zhàn)的課堂,是快樂學習的課堂。
三、“參與式”教學在高職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的激勵理論。激勵就是激發(fā)鼓勵,就是通過滿足個人的某些需要, 去激發(fā)人的內在動力, 產生某種行動意愿的心理活動過程。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
外在性需要所指向的目標是當事者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huán)境所支配的。而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工作或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xiàn)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當外在激勵強而內在激勵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當事者將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只看作是外在激勵的推動。只有當外在激勵弱而內在激勵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和有挑戰(zhàn)性。
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在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來自學習的趣味、意義和挑戰(zhàn)性,學生便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克服困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成就。在參與式教學法中,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同學的肯定與配合,也使外在激勵加強。在這種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都得到加強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顯著提高,有效地激發(fā)學生主體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 ――理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2] 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和特點[J].安徽教 育學院學報,2007(4)
一、導語故事喚情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只要有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就會讓這堂課有朝氣有活力,為這堂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情境教學中導語可以提前完成學生心理期待,切合教學內容的包含情感的導語能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如在教人教版美術第八冊《迷宮》這一課時,我就利用了故事啟發(fā)。我繪聲繪色和大家講大熊貓在常州迷路的故事:大熊貓到常州恐龍園安家啦,可是卻在路上迷了路,找不到恐龍園了……邊說著,我將大熊貓去恐龍園的路線圖畫在了黑板上。學生漸漸進入故事情節(jié),都紛紛想辦法來幫助小熊貓走出像迷宮一樣的路。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熱情空前的高漲,這是我所沒有料到的驚喜。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教師介紹迷宮的畫法而感到枯燥和蒼白,反而能更快的記憶住繪畫的方法。因為幫助了大熊貓,他們也學會從游戲中去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和滿足。學生不僅從故事中主動獲取知識,也對真、善、美的一次深切體驗。
二、音樂渲染動心
繪畫是用筆、線條、色彩、光線等元素巧妙組合在紙上的空間藝術,作用于人的眼睛,觸動觀者的心靈。而音樂則是用節(jié)奏、旋律、和聲、強弱等手段,在樂器或聲樂上進行組合的時間藝術,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聽者的情操。兩者在節(jié)奏、韻律、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處。如果把音樂語言與美術語言很好的溝通起來,就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使教學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個真正嘗試將音樂展現(xiàn)在畫布上的藝術家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將繪畫和音樂也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色彩好比琴鍵,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和反響!” 美術教學將這兩門息息相通的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創(chuàng)設了優(yōu)良的教學情境,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節(jié)奏活潑旋律輕快的音樂會使人感覺愉悅和輕松;節(jié)奏緩慢悠揚的音樂會使人感覺溫婉而安定;節(jié)奏遲緩沉重的音樂會使人痛苦和壓抑。
三、兒歌猜謎悅境
如果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首要開頭――導入中運用兒歌猜謎來激趣,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如此輕松的情境中,學生更易接受。因為兒歌會讓人瑯瑯上口,與常規(guī)通俗的語言相比,更方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例在教學蘇少版美術第四冊《動物朋友》時,我運用小朋友喜歡兒歌的這個特點,編造兒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大象大象,鼻子真長。卷起青草,放到嘴里,嘗嘗;吸進池水,噴到身上,沖涼。干活光用鼻子,鼻子越用越長?!眱焊韬喍痰膸讉€字卻將大象的特點講的直接明了,學生更容易接受。他們高聲的朗讀,很快就掌握了大象的特點。隨后,我讓學生自己來為小動物編兒歌。沒多久,學生們就從兒歌中自己總結出繪畫小動物的方法:要抓住動物的特征。同樣,在同一教材《花兒朵朵》一課中,我巧妙的運用了猜謎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瓣兒彎彎像卷發(fā),寒風冷雨它不怕。 百花凋謝它開花,中秋時節(jié)到萬家。――打一花名”。問題剛一提出,學生踴躍發(fā)言,學習興趣高漲。同時,通過猜謎,學生們不僅了解了的外型特征,也從中增長了知識,知道了的生長季節(jié)。這樣做不僅能有效的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四、扮演角色入情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魅力在于讓學生在欣賞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實,在碰撞中覺悟,在思索中成熟。而小學生處于好動愛說敢想的花季,那么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表演的情境,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愉悅、融洽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接受新知識。這也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服裝貼花設計》這一課時,就設計了模特表演游戲。開始我就讓一個學生戴上漂亮的貼花走模特步,學生們看到穿著鮮艷華麗的模特同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學習興趣。隨后的教學,幾乎很順利的開展開來,學生都迫不及待得想要參加到“服裝設計師”這個行列來。中間,我還在評比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最佳演繹獎: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上來表演,組成“模特隊”,來試穿由同學設計的各式各樣造型奇特的貼畫服裝。教師播放音樂,模特隊排隊表演,并由其他學生當評委給每組打分,看哪一組表演得最好,并說說好在哪里。通過表演、展示、討論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還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有趣的表演展示活動,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五、用多媒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