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中秋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中秋的成語故事玄宗游月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 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 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關于中秋的成語故事:貂蟬拜月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 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 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關于中秋的成語故事:月下獨酌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關于中秋節的成語故事。《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 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 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關于中秋的成語故事:吳剛伐桂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 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關鍵詞】顧客需求;中小企業;動態知識管理能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經濟全球化及企業多樣化經營的趨勢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生產導向、技術導向轉變為顧客導向。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經濟及顧客自身狀態的改變,顧客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知識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知識管理的目的、內容、性質、手段、方法及流程的研究,而未能將知識管理與顧客需求動態性結合進行研究,也未針對動態環境變化對知識管理具體應用和實踐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從顧客需求變化的角度出發,結合中小企業在質量、功能、成本和服務方面的知識管理能力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使知識管理具有實際的操作意義。
一、顧客需求和企業知識管理的關系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談論顧客需求時強調,“企業經營的真諦是獲得并留住顧客”。知識管理理念的創始人托馬斯?達文波特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創造一種環境讓每位職員能獲取、共享、使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知識信息以形成個人知識,并支持、鼓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對市場反應速度的管理理論和實踐。
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已成為現代市場需求的主流。客戶對產品的需求方向直接引導企業的生產目標,客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直接影響企業產品決策的成敗。因此,時刻關注顧客需求變化是企業首應關注的焦點,只有正確把握顧客需求的變化,企業才能生產出顧客所需要的產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和源源不斷的利潤源。而顧客需求的外部信息知識通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恰恰可以給企業創造一種環境,讓企業真正圍繞顧客需求去獲得、整理、儲存、共享、應用和創新的知識管理,降低生產、服務管理費用和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銷售額和利潤,促進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適應市場變化。
二、顧客需求的動態性與動態知識管理能力的內涵
2.1顧客需求的動態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市場細分的條件下,顧客需求對于產品的外觀、功能、質量、服務等都提出較高的要求,并愿意為滿足自身個性化需求支付較高的產品價格。因此,可以從顧客需求變化在質量、功能、價格和服務的動態體現出發,來詮釋顧客需求的動態性。
在激烈競爭的中小企業中,商品的差異非常少,同類商品替代品多,面對趨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無法控制市場價格,只能接受現有價格水平;因此企業只能通過控制內部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個商品的生產成本,減少管理費用等降低生產成本。在消費理念更新速度快、消費多樣化、差異化程度大動態環境下,如企業能快速有效地滿足顧客對體現現代科技前沿的功能的需求,就能很快處于本行業的領先位置,獲得超額利潤。在傳統的銷售服務受到顧客需求的動態環境中,只注重銷售員業務水平、銷售態度和售后對產品維修等業務無法提高服務效率的情況下,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對顧客需要商品的使用目的、情景和顧客狀態,提出貼身的服務在實踐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2.2動態知識管理內涵
Teece等(1994,1997)在戰略框架下引入了組織動念能力的概念,認為“動態”一詞是指為了與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保持一致,企業延續或重構自身勝任力的能力;而“能力”一詞則強調了戰略管理在正確處理、整合和重構企業內外部組織知識、資源和技能以匹配變化的壞境需求中的關鍵作用。Teece等從某些方面強調知識管理在動態環境結合企業內部知識來匹配環境變化需求的能力。徐海寧(2007)則認為動態知識管理能力即企業能夠適應快速的環境變化,建立并運用企業基礎資源,通過具體的知識工具和方法,促進知識的創新與共享,實現知識由個人向組織層提升,并根據感知到的內外環境的變化,整合組織內外部知識,按照組織的戰略發展方向,有效配置知識資源,推動組織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從而不斷形成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能力。
綜合已有觀點,本文認為動態知識管理能力是指在中小企業在實際運行中,根據顧客需求變化的市場知識,有計劃、有目的的整合、重置、更新和再造自身的資源,靈活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快速有效的提供市場所需產品,以滿足顧客現有和未來的需要的能力。
三、基于顧客需求的動態知識管理能力模型的構建
從顧客需求的動態性出發,結合企業的知識管理能力,構建了顧客需求的動態知識管理能力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動態知識管理能力模型
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了歡慶我國這個古老的傳統佳節,更為了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及感恩教育,我校成功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
一、總輔導員利用周一國旗下講話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中秋節”講話活動。
二、召開班會或專題中秋節文化、中秋民俗故事會。在主題班會活動中,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向大家介紹了中秋節的來歷,還用古詩詞誦讀和吃月餅等多種形式,了解了中國節日,增強了我是中國人,說中國話,過中國節的愛國情感。
三、用繪畫表達情感。學生們饒有興趣地畫關于中秋節的圖畫,月亮、月餅等,體現了濃濃的中國情。
四、撥打一個親情電話。在各班班科主任的組織下,我們的留守學生也在親情連線中與親人通話,表相思送祝福,共同傳遞著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
五、出一版黑板報。四五年級出一版以“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為主題的黑板報,使學生從中受到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的熏陶,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盼望已久的中秋節終于到了,月亮高高地懸掛在空中,明月如鏡,星斗滿天。在這八月十五幽靜的月夜里,我們全家人坐在奶奶家的院子里有說有笑,欣賞著中秋的月亮,吃著香甜的月餅、水果。頑皮的我,反背著手,搖頭晃腦地背著古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樣子特像詩人,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真是中秋佳節話中秋,全家人一起討論這關于中秋的故事,什么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突然,媽媽出了一幅對聯讓我們對下聯,她說:“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這是一幅對聯,李遲、李晗你們誰能對出下聯,對出來的有禮物送哦!”我一聽,心想:這次可不能輸給妹妹,我可是妹妹的崇拜著。于是我絞盡腦汁腦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來。爸爸這時表現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說:“我知道這幅對聯的下聯,但要等到除夕之夜才能告訴你們。”我一聽,誰還能等到除夕之夜呀!我這人性子急,不知道答案今晚也睡不著。于是我跟妹妹一使眼色一起撲向爸爸,連推帶拉地撒起嬌來,逼迫他說出下聯。爸爸***無奈,只好投降,給我們大家講了一個古代故事……
聽完故事后,我明白了:“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是說中秋節時的月亮是圓圓的,我們人間呢是十五日,是一個月的一半,所以說每個中秋都是月圓對月半。通過故事我知道了下聯是:“今宵年尾,明年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并明白了它的意思。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有了明顯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就當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開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應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就加以解決,讓初中生能夠在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中獲取充足的知識,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1.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1學生缺乏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
部分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古詩文教學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價值,古詩文的學習純粹是為了應付相關內容的考試,思想層面的懈怠,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出現懈怠,進而失去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造成了古詩文學習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不斷降低,而具體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古詩文內容和現代生活內容相差甚遠;第二,語法知識的應用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第三,古詩文的教學方式比較單調,死記硬背的環節比較多。
1.2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落后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幾乎都是以“單向式”知識灌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古詩文相關知識,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詞、句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是,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卻忽視了古詩文內容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由于沒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學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學生的記憶理解,導致古詩文教學效率的低下,進而造成了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
2.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方面,認識到只有學生興趣有了提升,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才能更好地開展。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唯美情境,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水調歌頭》一文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發揮出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之前,收集和文章有關的資料,如文章、圖片、視頻等,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由于《水調歌頭》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逐漸能夠感受到文章蘊藏的意境,進而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關于蘇軾背景的介紹時,學生一定會非常感興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提升了古詩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傳統文化教育也就更好開展。
2.2朗誦古詩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詩文作品擁有自身的特點,通常都會運用到押韻,因此在語言上具有極其豐富的韻律,每一個字每一詞甚至每一個音節都存在節奏上的變化,平仄音調抑揚頓挫[3]。所以,初中語文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教學,通過不斷的朗讀,引導學生對古詩文作品的韻味進行體會。以《水調歌頭》為例,在學習這篇古詩文的時候,語文教師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反復朗讀文此文,正所謂“書讀百變,其義自見”,通讀多變之后,學生逐漸把握了蘇軾“苦悶-向往-矛盾-豁達”的情感變化。之后,語文教師再對文中難以理解的、比較重點的字詞句進行剖析,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從而體會蘇軾復雜的心理變化。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水調歌頭》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對古詩文的進一步理解。
2.3特殊節日開展實踐活動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我國的民俗文化開展教學,通過民俗文化,學生能夠很好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進而對古詩文的理解更加容易,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中秋節前夕,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自習課的時間,讓學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關于中秋節的文章,然后在課堂上以朗誦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3.結語
【關鍵詞】主題教育活動 幼兒園課程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在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必須依據幼兒的特點,合理地安排內容,使活動的目標能夠綜合、靈活地將幼兒的需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兒園課程的整合符合《綱要》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是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環節,也是改革的重點。
幼兒園課程整合,是將構成課程的各個要素及有內在聯系的不同領域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整合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主要著眼于五大領域,以兒童發展為本,目的是激發幼兒主動學習,促進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主題教育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確定一個教育活動的主題,將各個領域有機結合后設計活動。活動主題內容的選擇比較靈活,可由教師進行預設,也可由幼兒的興趣生成,還可以由教師與幼兒共同選擇確定。首先,教師可以提前預設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也可以在活動中與幼兒共同生成;其次,主題教育活動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都來自于幼兒的生活;最后,主題教育活動應充滿趣味性,生動有趣的內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玩”的天性。通過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園課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主題教育活動的目標注重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是我國幼兒教育總的指導思想。傳統單一科目的教學活動,旨在讓幼兒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教育活動只能加強幼兒單一方面的發展,忽視幼兒發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題教育活動“中秋節”(大班)。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目標領域:語言。
(1)知道中秋節的日期。(2)了解中秋節的風俗,大膽表達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活動二:《八月桂花遍地開》。目標領域:藝術、健康。
(1)學唱歌曲,理解歌詞大意,唱出歌曲的歡快節奏。(2)通過創編舞蹈動作表現歌曲。(3)輕聲演唱,和大家聲音保持一致。
活動三:欣賞《靜夜思》。目標領域:語言、社會。
(1)有感情地朗誦所學古詩并理解含義。(2)幼兒間相互交流討論,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環境的寂靜以及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活動四:做月餅。目標領域:綜合。
(1)通過觀看錄像,幼兒了解制作月餅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2)積極體驗親自動手做月餅的快樂,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3)與同伴協調使用工具,活動后共同清掃環境衛生。
以上主題教學活動目標涉及五大領域,活動過程中將教師預設目標和幼兒活動生成目標相結合,根據活動進程調整教學內容,對幼兒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
二 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注重豐富性,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
整合(綜合化)作為教育內容的組織原則,指的是加強內容之間、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習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幫助兒童把從各方面、各領域和先后獲得的各種經驗加以統整和貫通,增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和實施時,盡量整合各學科(領域)的內容,并且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兒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才能
使幼兒學以致用。以“中秋節”主題教學活動為例: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
教學內容:(1)幼兒講述有關中秋節的故事;(2)老師根據情況,鼓勵幼兒將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敘述完整;(3)老師敘述《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幼兒根據敘述發揮想象畫出月宮。
活動二:欣賞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教學內容:(1)學唱《八月桂花遍地開》;(2)學跳扭秧歌,并根據節奏創編動作,自由舞蹈。
活動三:欣賞古詩《靜夜思》。
教學內容:
(1)欣賞《靜夜思》完整的電腦課件,觀察、交流和討論畫面,理解古詩大意,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2)教師敘述中秋節的由來:北宋太宗年間(976~997年)確定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節,又稱秋節、豐收節、團圓節等。中秋節這天,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時,全家人要圍坐在庭院里,祭月、賞月、吃月餅、飲美酒。圓圓的月餅象征家人團團圓圓。(3)再次欣賞課件,感受古詩中寂靜的環境,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感。(4)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活動四:做月餅。
教學內容:(1)認真觀看錄像,了解月餅制作的過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餅工具的使用方法。(3)與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餅的樣子。(4)游戲活動,師幼共同制作月餅。(教師注意提醒幼兒少放餡,輪流使用制作月餅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餅,共同品嘗做好的月餅,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中秋節”主題教學活動的內容涉及各領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整合時,不能簡單將學科領域的知識簡單拼接,形成“大拼盤”。并且選擇內容時將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平均分配或選擇齊全也是錯誤的,找到一個切入點,注重幼兒的興趣并與之生活相聯系,將所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主題系列活動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領域的特色,將各個領域的內容配套結合并應用,使幼兒在學習中自然地接受,減少相關內容的重復實施,提高活動效率。
三 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注重以游戲為主,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是以教師計劃為主的教育活動,也可以是以幼兒生成為主的教育活動,但無何種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幼兒是“對話”的伙伴關系。教師在幼兒的活動中承擔著多種角色,是集引發者、幫助者、支持者等為一身。例如,主題教學活動“中秋節”,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活動中,老師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與交流中秋節的相關內容;活動二,師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動作,教師幫助幼兒創編舞蹈動作,鼓勵幼兒自由跟隨歌曲進行舞蹈,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途徑,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游戲就是小孩子們的工作,因此,游戲作為有效的教育方式,運用于幼兒參與的各項活動中。
幼兒通過教師創設的游戲環境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創造性的發揮,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游戲中教師是幼兒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兒的玩伴,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將月餅做成各種形狀,解放幼兒的思維,最后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餅,師幼感受著成功后的喜悅。
四 主題教育活動的評價注重促進教師和幼兒的共同發展
活動評價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推動活動進行,在活動反思中促進教師發展。在實施中,要從活動目標出發,總結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策略。特別是教師,應該對照目標和結果,反思過程、分析問題。將每一次的活動進行歸納,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將工作經驗推廣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中秋節”活動的目標之一是:了解中秋節的相關風俗習慣,樂于大膽表達并與同伴交流。可是活動結束卻發現有五六個幼兒不愿意與其他幼兒交流,表現出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獨自玩耍的現象。過后,教師了解到,這幾個幼兒由于家長不重視,沒有認真地給孩子講解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因此,孩子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活動之后的反思中,教師總結出應充分地進行活動準備,為目標實現提供必要的條件。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由來、寓意和習俗,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策劃相應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幼兒園中秋節主題活動方案2021最新,歡迎大家來閱讀。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1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通過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體驗分享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過節的快樂。
活動形式:班級集體活動
活動內容:介紹中秋節、故事、兒歌、各類游戲等。
活動時間:20__年_月_日
環境創設:
1、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
2、懸掛燈籠,水果圖案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3、展示幼兒在節前觀察月亮、繪制出的“月亮變化冊”。
(事先發放記錄單)。
區域活動:
1、繪畫:提供水果圖片,供幼兒繪畫——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兒制作月餅。
3、美工:提供各色彩紙、膠水、繪畫筆供裝飾節日的燈籠。
4、制作燈籠:運用空瓶子、彩色膠帶、色紙、粘貼素材,做一個燈籠。
家園共育:
1、家長晚上帶著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并講講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2、與幼兒一起準備燈籠,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兒節前節后連續觀察月亮,并記錄月亮的變化。
介紹中秋節: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小朋友知道中秋節是哪一天嗎?(農歷八月十五)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豐收節。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最美,月色最皎潔,人們看到圓月就會聯想到一家人的團聚,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過節吃的月餅也做成圓形的,象月亮一樣,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水果豐收,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在中秋之夜,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象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
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戲1:《水果拼盤》比賽
游戲玩法:
每個家庭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名稱,基本特性。舉行制作水果拼盤大賽的活動。
游戲規則:
1、以三個家庭為一小組,發放號牌。
2、在規定時間內,不但要比造型還要比桌面整理。
3、幼兒參與性將作為優先評獎標準。
4、獎項有:配合默契大獎和造型獎。
游戲2:猜謎
“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請你猜猜是什么?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2設計意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著許多洋溢著濃厚東方文化色彩的傳統節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節日正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民俗節日,無不大力弘揚著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傳承民族精神。
時值中秋節的來臨,讓我們的孩子了解這一傳統節日,學到科學小知識,并且在活動過程中把禮儀滲透到各個細節處。
總體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豐富幼兒的科普知識,了解“月食”現象,與影像知識。
3.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活動時間:
中秋節當天下午14:30——17:30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園所室外與教室能凸顯中秋節日氛圍的環境布置。
有些簡單,再具體些,都可以準備哪些具體的材料,列舉出來,有圖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準備:繪畫工具;燈泡、皮球(大、小各一個);手電筒、白墻/屏幕;月餅、水果、盤子、水果刀。
其它準備: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話筒、條幅等。
活動過程:
全園孩子參加,通過自愿報名的形式選擇自己活動的項目。
活動一.美麗圖,我來畫
時間:14:30——15:30
活動一、二、三、四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有一個統一的時間就行,活動五的時間可以另加的,但要結合實際定時間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準備一些中秋相關的圖片貼、掛在教室。
讓孩子在作畫期間尋找靈感,以及準備繪畫工具。
活動目標:讓孩子用繪畫的手法表達自己認識的中秋節,開發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
活動過程:形式不限,畫風不限,工具不限,作畫出與中秋相關的美麗圖畫。
作畫期間,其它幼兒以及家長可以保持秩序的觀看。
作畫后(15:50)教師幫助幼兒一起把畫粘貼在教師四周墻壁上。
過程太簡單,形式、畫風、工具雖不限,但是也要給老師提供一些可參考的,否則老師會覺得很空,例如:水粉畫、水墨畫、黏貼畫、添畫、手工折紙、剪貼、拓印、砂紙、陶藝、裝飾瓶子(將瓶子外層圖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畫,也可在瓶口處系上絲帶作為裝飾)等等,都可以,每種后邊說明玩法,具體需要準備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師參與指導,都需要配合哪些環境布置,供老師參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師可以選用,這樣老師就覺得簡單多了。
活動二.小故事,大家講
時間:15:00——15:50
準備:提前兩天教師給講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務,和家長一起尋找、準備中秋節的小故事。
目標:準備期親子互動,提高家長的認識。
通過孩子講故事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
1、先由一名教師生動的給大家講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兒輪流上臺講故事,幼兒獨立講,其他人做觀眾,要有觀看的禮儀。
要求:家長、教師、幼兒都保持安靜狀態聽故事,并對講者用以掌聲鼓勵。
第一組作畫的幼兒邊聽故事,邊作畫。
可以再豐富些,比如,小講臺可以怎樣布置,觀眾席怎么擺椅子,上臺講故事的幼兒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換成其他的名字,要對幼兒有吸引力)并附上咱們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師選擇
2、可以將故事改編成劇本,幼兒排演成情景劇,情景劇的表演和講故事可以穿插著進行,提前準備好道具和服裝,小演員要畫好妝,舞臺可以跟講故事的是同一個舞臺
活動三.學科學,懂知識
時間:16:00——16:40
道具準備:投影儀/手電筒,白墻/幕布,月亮圖片,摳畫出嫦娥形態的紙板;燈泡,氣球(大、小各一個);整間教室都要遮光
知識準備:熟悉一些物體、動物的輪廓形狀。
注意:
1、在幼兒進入此活動教室前,老師要跟前來的家長和幼兒溝通好,活動時的注意事項:要盡量保持安靜;由于活動室內很黑,請幼兒不要亂跑以免磕傷;
2、如果空間不夠,可以選擇大一點的教師或分批進入。
目標:開發幼兒的創造力與藝術想象力,培養手指精細動作,和動手能力,模仿能力;豐富幼兒科學小知識。
活動: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師引導幼兒用小手做各種各樣的動作,激發幼兒對手影游戲的興趣。
教師通過一個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據故事做出相應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師與幼兒共同摳畫出嫦娥奔月形態的紙板,用紙板遮擋在屏幕與投影儀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貼上月亮圖片。
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此方法,既讓幼兒更生動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讓幼兒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識。
(三).神奇的月亮
1.導入:展出各種形狀的月亮圖片。
2.模擬月食全過程:使用燈泡代替太陽,一個孩子舉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還在舉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開燈泡,大皮球圍繞太陽轉,小皮球圍繞大皮球轉,觀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對方的黑影遮擋的情況。
第二個和第三個活動,是否嘗試過,是否在操作時能完成?
活動四.齊動手,共勞動
時間:16:40---17:15
準備:各種水果與食品、水果刀、盤子
目標:培養幼兒幫助父母做家務的良好行為習慣。
活動:幼兒、教師、家長齊動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師與家長幫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餅等。
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制作水果拼盤以及食物作畫等。
此活動都要準備什么(除了水果、還有哪些圖片)?準備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盤,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類
什么人負責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擺?
制作月餅都需要準備什么?制作過程是怎樣的?
畫雞蛋要準備哪些圖片供幼兒參考?
活動五.吃月餅,同分享。
時間:17:15——17:30
準備:若干名教師做為引導員,個人小餐具,音響,樂曲。
活動: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擺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園共同品嘗。同時欣賞歌曲《春江花月夜》、《爺爺為我打月餅》等。
備注:
1、前四個活動的方式想有個小調整,原計劃是幼兒報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個教室活動,這樣可能幼兒會覺得沒意思,所以,在這里做一下改動,先報名做活動,然后自己報名的活動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參加或參觀其他的活動。
家長陪同,然后整個活動中老師、幼兒、家長都要有禮儀行為,比如:不影響他人、學會排隊、等候、老師在指引家長時的手勢語,迎賓時要注意的禮儀等等,這些環節都要體現出來。
2、一共四個活動,四個教室,如果幼兒園班級較多,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班級搞同意個活動,幼兒園可以自己按實際情況安排。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3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知道為什么要過中秋節,什么時候開始過中秋節。
2、幼兒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資料,并學會分享交流資料。
活動準備
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資料,以及一些中秋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
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那些節日嗎?
2、向幼兒介紹中秋節,包括時間,來歷。
(1)教師請幼兒介紹,并請其他幼兒傾聽從中知道了哪些,與別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師介紹自己的材料,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3、擴展幼兒經驗,并介紹中秋節的習俗,讓幼兒了解更多。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嗎?師:除了吃月餅,我們還干什么呢?
4、教師向幼兒介紹獲取資料的方法。
師:“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識,那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
(1)幼兒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渠道。
(2)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從哪獲取知識:方法及渠道。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4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通過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體驗分享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過節的快樂。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能在調查、訪問、欣賞等活動中獲得中秋節的相關經驗,并大膽地進行表達與交流。
3.能安靜的傾聽同伴的表述。
〔活動準備〕
1.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資料和豐富相關經驗。
2.幼兒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圖書。
〔活動過程〕
1.交流相關經驗,知道中秋節的時間和有關風俗習慣。
(1)幼兒自由結伴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
(2)集體交流,豐富相關經驗。(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調查表的內容進行交流,提醒幼兒能安靜地傾聽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關經驗。
指導語: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節的事情或問題?
2.通過欣賞圖書《嫦娥奔月》,了解中秋節的有關傳說。
(1)欣賞圖書,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內容。
(2)交流自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
指導語:你從這本書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3)邊看圖書邊完整地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4)交流自己聽過的其他傳說。
活動二:為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伴奏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嘗試選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揮演奏的過程中,能與集體的演奏保持和諧。
3.體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活動準備〕
樂曲磁帶、樂器(小鈴、舞板、鈴鼓等)。
〔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進一步感受歌曲歡快的風格。
指導語:你們還記得這首歌嗎?名字叫什么?聽了有什么感覺?
2.通過身體的動作,感受歌曲的節奏。
(1)邊聽歌曲邊拍手,初步表現歌曲的節奏。
(2)共同設計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3)看指揮分聲部進行身體動作。
3.嘗試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
(1)模仿樂器演奏的動作表現歌曲節奏。
(2)嘗試看指揮,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提醒幼兒在演奏過程中,注意有節奏地敲擊樂器。)
(3)交換樂器進行演奏。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5活動目標與準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體驗節日的快樂;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開展前,進行墻飾布置,墻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給幼兒講述關于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美工課上,幼兒學會了用橡皮泥捏月餅,會沿著扎有小孔的月亮圖形紙撕月亮(提供用縫紉機扎出小孔的月亮圖形紙;制作投影片或掛圖:一幅中秋節夜景圖,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投影片或圖片;錄像帶:中秋賞月;音樂磁帶《飛月夜》、《月光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室墻飾的變化,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2、出示投影片或掛圖:中秋節夜景圖,引導幼兒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月亮,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分別出示四張不同形狀的月亮投影片或圖片,啟發幼兒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彎彎的小船、像一塊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餅、像圓鏡子等。
)
3、放錄像:“中秋賞月”,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4、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錄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師生一邊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放錄音),一邊品嘗月餅和秋天的水果,共享節日的快樂。
6、操作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捏月餅、撕月亮(用縫紉機扎出小孔,變成月亮的形狀,讓幼兒撕下來。
)
活動區域設置與日常活動組織:
1、組織幼兒參觀大班的游戲“樂樂月餅超市”;
觀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畫《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區,提供月餅盒子、橡皮泥、吹塑紙、蠟光紙等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材料創造性地表現月亮和月餅。
3、在圖書區提供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桂花樹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
在語言區幼兒看月亮圖片說月亮的詩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熟悉的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或兒歌講給同伴聽。
5、學習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與家長溝通計劃:
1、活動前,請家長給孩子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月餅的歌曲或詩歌。
2、請家長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帶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并將觀察到的月亮畫在紙上,裝訂成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簿。
3、請家長帶幼兒到食品超市,觀看各式各樣的月餅。
4、活動在中秋節前一天進行,中秋節晚上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賞月活動,創編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話傳說中遠古時最著名的射手,曾經為人間除了許多兇禽猛獸,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從王母娘娘那里要來的長生不老藥。嫦娥吃下藥以后,身子突然輕飄飄地飛了起來。她身不由己地飛出了窗口,越飛越高,升上了夜空。飛啊飛啊,一直向月亮飛去。到了月宮,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間。她叫玉兔為她搗藥,想吃些能降落人間的靈藥,回到羿的身邊。可是玉兔沒有搗成靈藥,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宮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這個故事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補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時候人們中秋拜月的對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像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像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媒體、商家的炒作下,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等“洋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都市年輕人。中國人開始沉浸在西方節日的狂歡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陽、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則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只注重其形式,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當我們逐漸冷淡中國傳統節日時,外國人卻逐漸喜歡、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韓國、日本、朝鮮等國家,他們至今還在品味佳節的樂趣。韓國江陵市的“端午祭”被批準為其國家級第13號“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予以保護,每年吸引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很多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習慣也往往一知半解,使得傳統節日連存在的最基本理由都模糊不清。
一、當下傳統節日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壓力過大,害怕過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對自己的要求過高,而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導致很多人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面對著更大的壓力,甚至產生恐慌。
(二)對傳統節日期待性降低,過節成例行公事。
現在的大學生是無法想象父母那一代的,他們生活水平很低,家家期待過節,可以改善伙食,但是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每天的伙食比過去過節水平還高,大家卻少了對傳統節日的期待。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競爭壓力也相應的加大,為學業為生活終日奔波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熱情來營造節日的喜慶氣氛。
(三)攀比應酬送禮的節日讓人心生膽怯。
節日帶來的經濟負擔、親情關系、朋友交往、應酬操勞、娛樂過度等因素,讓人們對過節產生了不良的情緒。過節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壓力,一種負擔,一種無奈。
(四)傳統節日在現代化潮流中,不能與時俱進。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搬進了城市,對農村的不熟悉更加劇了這種狀況,使得這種現象令人堪憂。
(五)西方節日入侵,國人缺乏保護傳統節日意識。
西方洋節涌入中國,嚴重沖擊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很多民族的民間特色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現在的大學生盲目跟風,缺乏去粗取精能力。在現代社會名利和物欲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到各種名目繁多的娛樂項目上。很少有學生有興趣及耐心去尊重和承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現代人情感日趨淡漠,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缺少了以前的期待和盼望,在傳統節日到來時,更多地表現為害怕與無奈,對傳統節日的敷衍和冷落就是一種表現。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重視中國傳統節日從政府做起,傳統節日再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較有影響的節日約160多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再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
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起關鍵性的作用。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政府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門應采取緊急措施予以重現。不僅端午,中秋有法定假日,其他所有的大型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應該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并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圣體”。
多年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教授日前表示:“挖掘春節、清明、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國家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丟棄了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陳竟強調,中國傳統節日中包含著重要的人文和歷史底蘊,是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而根是不能忘記的。
(三)加強傳媒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力度。
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么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拍攝、搶救,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
轉貼于
化,然后請嘉賓和研究人員來宣傳,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由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節日知識宣傳給大學生。
我們要利用好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和傳遞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會對傳統節日進行宣傳,讓人們了解傳統節日,引導人們重視傳統節日。其次,應該挖掘節日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有層次地舉辦相應的文藝活動,如舉辦關于節日的演出、展覽等,還應舉辦學術活動,研討如何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相結合。而舉辦文化活動的目的是要弘揚節日文化,不能讓傳統節日流于形式。
(四)創新傳統節日內容,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文化。
近些年來,重現“清明賜火”等傳統習俗不僅大大豐富了清明節的旅游文化活動,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費方式。一些踏青賞花路線中加入了農事桑蠶、祭祀紀念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掃墓和祭奠活動也融入了不少傳統節日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的內容也在推陳出新,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鞍山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里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里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
(五)展開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打開傳統文化學習新篇章。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需要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于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傳統文化歸根結底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大學生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大體上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結合課文內容,挖掘傳統節日內涵。
現有教材中盡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古典文學中常涉及節日,往往節日是誘發作者情思、體驗的導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節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學可通過體驗節日,進而賞析節日與詩人情感的聯系。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節展開的。教學可首先通過師生互動談中秋的方式“熱身”,引出蘇軾是在離開弟弟蘇轍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寫的,埋下伏筆,中秋節與哪種意象最為相關?詞作中是否出現了該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該意象的?等問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在賞析詩作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月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物體,將月亮、月宮、中秋節的聯系自然地引出,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中包含濃厚的團圓、事圓、人圓的意味,對照詩人現有的境遇,詞作中才有詩人往返于人間與月宮的情緒。
2.將傳統節日引入語文活動中。
除了課堂教學外,主題活動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語文活動包括辯論會、演講會、寫作等。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既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所注重的。比如舉辦清明節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分組收集跟清明節有關的文學作品、經典名句、音樂、各地的清明風俗等,并在班級匯報各自成果,接受同學、老師的提問。在真切的節日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3.在課后閱讀材料、考試中增加傳統節日的信息比重。
為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為少的情況,大學生可在課后閱讀材料補充傳統節日題材的內容。通過此方式將傳統節日的信息延伸到課堂外,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比如《中秋詠月詩三首》、《端午日》、《古詩十九首》、《春酒》等都是優秀的課外閱讀資源。
關鍵詞:語文學習 綜合性學習活動 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語文教學中,應怎樣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給孩子學習語文帶來另一片新天地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瞪大雙眸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教學《三打白骨精》后,讓學生講講《西游記》的故事;學習《牛郎織女》,也可以讓學生談談另外三個民間故事的內容。另外成語歸類、古詩詞積累、故事集錦等,都能進行這樣的拓展訓練,都能把學生的視線由課內引到課外,既開闊了視野,又培養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也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教育理念。
二、放飛心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來設計和實施相關學習活動,這樣學生才會對活動傾注全部的熱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語文教材中其實就有很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由課文內容產生了很多的問題,但有的問題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也就很有必要了。如,三年級教材《跟蹤臺風的衛星》,學生對這個題目中的“臺風”、“衛星”很好奇:什么樣的風叫臺風?它有多大的危害?衛星是什么樣子?它有哪些種類,分別有什么用處?老師可以就這些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探究。
三、張揚個性
我校借助愛國、感恩、誠信、學習、生活、惜時等十大主題,通過演講課、課前演講、班會演講、國旗下演講、廣播演講、活動演講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感恩、誠信、學習、生活、惜時等教育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膽略,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通過巡講,通過點講驗收,通過口才之星、口才能手的評比,推動學生演講的開展,也張揚了學生個性。
另外利用口語交際中的話題,如,小學生要不要看電視,小學生能不能上網等,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展辯論會也能錘煉學生的語言,還可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眺望窗外
語文綜合性學習應樹立大語文觀的思想,把世界作為學生的教科書,讓學生在非文本內容中學習、感悟。老師可以把語文課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會,把書本知識融到開放的綜合實踐天地中。
《桂花雨》一文通過回憶童年在家鄉賞桂花、搖桂花、食桂花的趣事,表達熱愛故鄉、懷念故鄉之情。學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愛家鄉什么(或家鄉什么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對于灌南人,灌河是家鄉河、母親河,素有“蘇北的黃浦江”之稱。可以開展另一個綜合實踐課題《走近灌河》,并指導學生通過外出調查、采訪,或上網搜集、文獻資料查閱等,了解灌河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民情、習俗、傳說、特產等。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形成子課題,然后幫助他們制訂計劃,準備攝影機、照相機、筆記本、筆、自行車等調查工具。根據計劃進行實踐,培養學生調查、社交、合作、運用、處理資料和信息等能力,培養團結協作、努力奮進的品質,培養學生熱愛灌河、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建設家鄉的熱情。
五、穿越時空
如,《孔子游春》生動地向我們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帶著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情形。你對孔子了解多少呢?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及言論呢?這些思想在今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可以以“走近孔子”為主題,利用網絡資源感受孔子。在教學《嫦娥奔月》時,可以開展綜合實踐課題《走進中秋節》。小孩子對中秋節的概念就是蘇北農村所說的“八月半”,中午好好地吃一頓,晚上賞月、吃月餅。那么對于中秋節的起源、傳說、相關的詩詞、風俗習慣等學生了解的不多。可以設計不同內容和不同層次的板塊,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圖書資料,閱讀收集一些“我國傳統節日”的名稱、習俗、傳說等,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還可以開展關于月亮的研究,把學生的視線又帶到深邃的宇宙。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六、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