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連鎖經營管理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畢業論文
物流管理免費畢業論文:中國流通產業發展前瞻
一、中國流通業正處在產業化發展的起點上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年平均遞增15.3%。1999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1135億元,比1979年增長17.3倍。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流通業自身及相關的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第三產業的主體。
首先,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經形成;商品價格基本放開,市場在資源配置、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市場交易的透明度、開放度、公正性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本文轉載自第二,社會化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連鎖經營浪潮方興未艾,我國從90年代初開始導入這種經營組織形式,其后便迅速演變為現代商業發展的主要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到1999年底我國共有連鎖經營組織1000多個,2萬多家分店,年銷售額1000多億元,已約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5%。與此同時,我國商品批發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成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據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統計局在1999年聯合開展的快速調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國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含批發、零售交易市場)近6萬個,1998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總額為21086.8億元,相當于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2.3%和國內生產總值的26.5%。全國商品批發市場約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的80%左右。全國已形成一批規模較大、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較強的重點骨干市場。此外,流通主體正在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競爭實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國各類商貿集團大量涌現,除傳統的批發貿易商外,以海爾、聯想為代表的一批生產制造商也直接進入流通領域,構建自身的營銷網絡和銷售體系,實行工貿一體化經營,成為重要的流通主體。各類市場中介組織逐步發育,經紀公司、快遞公司、報關服務公司、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機構不斷涌現,提高了商品流通的專業化與組織化程度。
第三,流通業的對外開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國政府在商業領域實行對外開放試點,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業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沃爾馬、麥德龍、家樂福等一些大型跨國商業集團先后登陸,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倉儲式和會員制的大賣場等各種新的商業形式、業態和經營方式都已采用。外資商業的廣泛進入標志著中國商品流通業已開始融入國際市場,外資企業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促進了國內流通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各種業態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這使得中國的流通業現階段發展帶有明顯的跳躍性和急速擴張性。
第四,流通的現代化開始起步。主要是商業設施投資的規模與建設不斷發展,各種商品交易市場、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儲運中心相繼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開始顯現,物流體系建設正在帶動傳統倉儲業向現代物流發展。新的管理技術與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業的自動化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電子計算機、條碼、pos系統等現代信息處理手段逐步采用。流通業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柜臺銷售、經驗性管理逐步轉向專業化分工與規模經營,行業的資金與技術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著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過規劃和多渠道投資形成新的產業優勢。二、加快商品流通的產業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長,人均國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1.4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工業化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工業化進程遠遠沒有完成。要促進我國工業化和下一步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快流通產業化進程。
首先,流通產業化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條件。從世界上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都經歷了一個流通現代化的階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連續推出三個流通現代化的五年計劃,意在配套和促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韓國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流通產業化水平,為增強本國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再從我國的情況看,盡管工業化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相比較而言,流通產業化水平滯后于制造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成為制約我國工業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設施、管理手段、經營組織方式上基本還是沿用了原來的一套,經營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務水平差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以物流成本為例,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全年的物流成本為800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德國的物流成本約占gdp的10%,中國為30%。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實力。
第二,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看,商品流通業是第三產業的主體和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在后工業化時期,第三產業的加速發展成為產業結構發展演變的必然趨勢,而流通產業的率先發展能帶動第三產業。
三、流通產業化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重大舉措
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全球化將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的特征:一是跨國公司已突破反壟斷法約束,全球購并規模不斷擴大,將涉及更多的領域。二是網絡經濟將帶動電信、銀行、保險和運輸等全球服務業市場繼續擴張,并已經形成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連動的國際金融交易網絡。三是wto等多邊組織、國際政策協調集團和區域性的經濟組織,通過全球范圍和區域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安排,將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新的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快中國流通產業化發展具有十分的緊迫性。
第一,傳統產業的主導地位為流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我國現實出發,傳統產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仍是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柱。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豐富而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最大的比較優勢。在整個國際分工中,中國正逐步成為眾多工業品的世界性生產基地,成為跨國公司的加工基地。中國正在躋身于世界生產大國的行列。如何采用高新技術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如何實現一個工業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是我們面臨的任務。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最大的市場仍將是傳統產業,這在客觀上為商品流通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對它提出了產業化的要求。構筑商流、物流的全球性網絡,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套,還需要管理技術、管理手段的更新,使流通的產業化勢在必行。
第二,流通產業化是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流通產業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即較低的流通成本與較高的增值服務,核心是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制造業的狀況看,長期以來,我國在傳統體制下,實行產銷分離、內外貿分離的管理體制,不僅與現代流通產業的發展趨勢相悖,而且成為我國加工制造業發展的重大缺陷和先天不足。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流通對生產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國在分銷服務領域與國際上的差距比在生產技術上的差距要大得多,只是由于這一領域的國內市場保護,使矛盾還沒有充分暴露而已。
分銷服務實際上是現代商品流通的另一種說法。
分銷服務不僅僅提供商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務,服務的內容覆蓋流通的全過程。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分銷服務已成為產品增值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比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分銷服務還越來越成為產業競爭的重要手段。目前國際跨國公司采用的重要競爭策略之一,就是通過提供銷售過程中的各種服務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競爭力,使顧客難以離開供應者,同時又使新的競爭對手難以進入該領域,由此看來,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商品流通領域的分銷服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誰通過領先技術、網絡商路掌握了分銷渠道的控制權,誰就能在競爭中操有勝券。中國加入wto以后會使這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暴露得更加突出,服務競爭已成為產業競爭的重要內容,服務增值也是產業的重要利潤來源。面對新的國際分工和制造業的全球競爭,要增強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除繼續引進技術、改進管理外,還要在流通產業化上下功夫。
第三,再從商貿服務領域看,我國傳統商業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面臨商業全球化的嚴峻挑戰。目前我國傳統的商貿企業基本上仍是在相對封閉、狹小的市場范圍內開展業務活動,經營規模小,經營方式單一,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的應變能力差,流通設施和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尤其是生產的組織服務能力薄弱,按現代商品流通標準衡量,總體上仍處在傳統商業階段。中國在加入wto以后,無論是傳統的零售業和批發服務,還是制造業的分銷服務活動都要面對國際流通業的競爭。即使是國內市場,也已成為國際競爭的舞臺。在與跨國公司、國外企業同臺競技中,贏家與輸家只有一把共同的尺度流通效率最大化,流通成本最小化。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流通業必須加速其產業現代化進程,這是中國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惟一選擇。
四、確立趕超型的發展戰略目標
電子商務為實現流通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機會與可能。首先,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成長模式。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流通效率和競爭優勢的取得主要是靠經營規模和管理技術,而規模與技術的背后又主要取決于資本實力的較量,電子商務所依托的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打破了以往經濟增長的法則,其核心是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比特對原子的替代,即數字的傳輸替代了相當一部分傳統的物質運動和信息交換方式,替代了人們面對面必須付出大量時間和交易成本的交流。電子商務在時間上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使傳統經濟增長法則和企業運作方式發生變化,虛擬企業運用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構筑自己的網絡帝國,規模經濟的神話被打破,中小企業照樣可以與大企業平等競爭。
第二,流通服務業占有先機。從商品流通業自身的特點看,服務性產業、中小企業居多,多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在整個經營活動中人力成本、服務性成本所占比例明顯大于其它行業。電子商務使銷售活動的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企業無須通過構造一座座有形商廈去實現自己的銷售,廠商也不一定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才能賣出產品,從而可以大大節約流通的人力、物力。同時還可以大大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經營方式較之傳統的流通方式無疑更具競爭力。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指導;創新;實踐
近年來,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在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方式方法創新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穩定在97%左右。其基本做法和措施可以概括為追求一真,兩個落實,抓住三點,依靠四緣,五項創新,六條措施。
追求一真:即真實反映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生命。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報告工作的通知》及《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學院領導反復強調就業率的真實性,決不允許在畢業生就業率問題上弄虛作假。在有關部門通報了個別中介機構違規操作的情況后,學院及時進行了對照檢查,發現有7個學生的簽約虛假可疑,遂對這7個學生的情況進行了逐個了解,及時更正。
兩個落實:即考核獎勵制度落實,人員、場地、經費落實,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基礎。
一是進一步落實了就業工作激勵機制,制定與完善了學院對各個系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獎勵考核辦法,加大了獎勵力度,較好地發揮了各個分院(系)的積極性。由于政策到位,各個系各顯神通,尤其是在充分發動廣大教職工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分院(系)的積極性發揮出來,就能進一步充分發揮教研室、專業教師與班主任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員參與,為做好就業工作奠定基礎。二是以2005年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為契機,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我院畢業生就業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基本實現了就業工作人員、場地、經費的落實,充分保證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抓住三點:即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關鍵。
抓重點。一是抓近幾年就業相對困難的系(特別是紹興分院)及專業,認真分析研究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輕重緩急,做到綱舉目張、重點突破。二是緊緊抓住畢業生猶豫不決、有就業崗位但不愿簽約的心態,針對“不缺崗位缺定位”的現實情況,教育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找準定位,從基層做起。與此同時,制定了對未就業畢業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規定離校時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可以向學院提出申請,免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這一措施的推行,一方面可以提高一部分就業確實有困難的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已經有崗位但猶豫不決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三是抓考證與職業技能鑒定。我院積極為學生提供相關考證信息,組織畢業生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參加各種考證,通過考證提高實際操作技能,增強就業能力。我院在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過程中,注意教學計劃與證書標準的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銜接,與用人單位的需要銜接,初步形成了學歷證書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局面,職業技能鑒定已經成為學校與用人單位聯系的重要紐帶。
抓難點。即注重和強調“抓兩頭帶中間”,要做好學習好的學生與就業有困難(特別是就業有困難的貧困生)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抓學習好的學生的就業,可以樹立正氣和典型;抓就業有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可以保持穩定。實踐證明,只要抓好了兩頭,就能帶動和促進中間層面的畢業生就業。
抓熱點。通過對畢業生開展就業形勢和政策教育,及時解決畢業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如“專升本”問題,雖然我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教育為主,但一部分學生對“專升本”還是比較關注。學院根據學生的要求組織了培訓,由教學研究室利用業余時間專門為畢業生開設高等數學課程輔導。2006年,我院“專升本”的報名人數為87人,最終有42人通過了選拔考試,通過率近50%。又如部分畢業生要求“戶檔分離”的問題,我院也采取了比較靈活的措施。通過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實際問題,廣大畢業生切實感受到了學院對他們的關心,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的自信心與自覺性。
依靠四緣:即地緣、行緣、血緣、學緣,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途徑。
充分利用地緣、行緣、血緣、學緣的關系,尋找就業崗位,捕捉就業需求信息,使不少畢業生在有目標的情況下重點“攻關”,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途徑?!耙劳械胤缴鐣洕l展辦學校,依托行業需要辦專業”是我院始終堅持的專業建設的原則。我院的大部分專業都與浙江省供銷社下屬的流通企業及新農村建設有關系,如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依托蓬勃發展的“長三角”會展經濟,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與杭州華商集團聯姻等,使大部分畢業生通過地緣、行緣找到了工作。與此同時,我院還十分重視利用血緣、學緣的關系,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親自參加校友紀念會、座談會等,與歷屆校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目前啟動的尋訪有成就畢業生的“春華秋實”活動將為更好、更廣地利用校友資源奠定基礎。
五項創新: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保證。
一是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就業指導。對畢業生加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教育,引導畢業生充分就業。所有專業都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不再是畢業生的專利,而是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我院就業指導教師于2004年下半年就在杭州下沙高教園區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公共選修課,這是浙江省教育廳根據各高校資源共享的要求推出的,來自14所高校的學生選修了這門課。當然,我院的學生更具資源優勢,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課。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同時,還要做好畢業生就業政策與求職技巧方面的指導,有計劃地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網站、講座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在不同的層面上開展工作。同時邀請省人才交流中心的領導、有關用人單位的負責人等到學院進行就業指導。轉貼于
二是努力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通過開辟就業信息專欄、利用電子熒屏、開通短信平臺等形式及時向學生傳遞有關就業方面的信息(包括各地舉辦招聘會的信息與用人單位的有關信息)。同時,在“浙江省中小企業網”上2006屆畢業生信息,據不完全統計,有40多名學生就是通過這一渠道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協議。全院各系群策群力,有的進行了全系教師總動員,利用教師的關系為畢業生尋找就業門路。如信息技術系要求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的同時,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
三是為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雙向選擇的平臺。學院每年聯系幾百家用人單位參加學院組織的大小類型的招聘會,如2005年度先后舉辦了30多場招聘會,提供了近4000個崗位,還成功地承辦了“浙江省2006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會高職類專場”招聘會,近300家用人單位參加了招聘,有1.5萬左右的省內外畢業生參加應聘,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具體組織工作得到了教育廳領導與招聘單位的好評。
四是進一步發揮各個系就業指導咨詢室的作用。面對面的就業咨詢應做到人員、地點、時間三固定,同時每個系應向本系畢業生公布咨詢熱線,及時解決畢業生就業遇到的疑難問題。
五是就業指導服務“三進”,即進課堂、進社區、進市區。學院除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外,還在學生社區設立了就業服務指導中心,每天都有教師全天值班(上午8︰00~晚上22︰30),強化服務,切實為畢業生就業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以及推薦信、推薦表的打印復印等服務。同時,考慮到學院離市區較遠的實際情況,為了方便畢業生,還在市區設立了辦事處。
六條措施: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補充。
要積極發掘、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讓廣大學生關心就業,參與有關就業的各項活動,提升學生就業的綜合競爭力,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必要補充。近幾年來,我院具體采取了以下六條措施。
一是成立學院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由學院的教師和校外專家擔任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和咨詢,具體活動的策劃、計劃、運作、執行等則由學生自己完成。
二是舉辦模擬招聘會。我院邀請了人才中心的領導、有關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作為嘉賓,并擔任現場主考官,對十幾位模擬應聘學生依次進行面試,主考官現場對每位參加面試的學生逐個進行非常到位的點評,使在場的每一位學生領會了面試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受益匪淺。
三是開展百家企業進校園活動。學院所處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現代工業、外向型經濟與高教科研的重要基地(全球500強企業中有31家在開發區投資,人才需求很大),為了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我院開展了下沙“百家名企進高?!被顒?,目的是使企業了解學生,讓學生了解企業。
四是承辦下沙高教園區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與學院的創業方案設計大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
五是組織召開校友交流會。學院不定期地邀請有成就的畢業生,特別是一些在基層創業的畢業生回母校現身說法,教育學生找準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六是開展“浙商精神”進校園活動。根據我院商科類學校的特點與培養“小業主、小老板、小經理”的定位,廣泛開展了“浙商精神”進校園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競爭、合作、立業、建功意識。
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社會對學校品牌的認可度以及學校的辦學特色、培養的人才是否適應社會的需求。但不可否認,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水平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