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學經典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作文《弟子規》伴我成長。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才知道那時候做得有多么的不對。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弟子規讀后感,請您閱讀。
弟子規讀后感1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里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范,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里還有一個“黃香溫床”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席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并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后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后來,終于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里跳出來。王祥帶著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游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規讀后感2《弟子規》這本書想必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吧。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根據至圣先生孔子的教誨編成的一部知識豐富的書。這本書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范,禮貌待人,孝順父母等,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在學習這弟子規的同時,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別小瞧這三個字,其實這每三個字到含有一個深刻的道理,與《三字經》差不多。如果明白了這兩本書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弟子規”中的“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了。《弟子規》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想交朋友,千萬不要交沒有道德的朋友,要交有道德的朋友。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不了還有余暇,那就應該讀讀《弟子規》與《三字經》啦。國學經典不僅僅是《弟子規》,還有家喻戶曉的《三字經》,可同樣是三個字,有什么不同呢?
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吧。《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古人說:“熟讀三字經,方能知天下。”你說這三字經厲害吧。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的確確是一本十全十美的書,當然,讀過他,并會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讀過它的人,當然是受益匪淺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現代人都很少讀它了,甚至連看一眼都不愿意。大家可千萬不要這樣啊,你難道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嗎?你肯定回答,想。那你為何不去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呢?
是太難了吧,沒關系的,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啊。《三字經》、《弟子規》這兩本書都是差不多的,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一句話,但在這“三個字“里面,卻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們可以讓你變的十全十美,快來讀吧,它們正等著你呢!
弟子規讀后感3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云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凈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后,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著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脫,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后,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只“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于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蛻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蛻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丑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蛻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盡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恒,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蘊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說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說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蛻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里面跟領導、同事的關系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發會多出一根根白發。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盡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弟子規讀后感4《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后感5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的讀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導下,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只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現在學生不知道傳統文化,缺少模糊科學,從民族的明天來講,西方科學沒有改變世界內心的幸福感。如今,上海,臺北的學校都在進行經典教育,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滲入,讓學生讀經典。作為中學生,很多學生沒有讀過《三字經》《論語》《道德經》……而國學經典只有通過語文教學這個紐帶滲透給學生,怎樣滲透呢?主要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 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經典
1.1 舊指作為典范的儒家載籍本文由收集整理
《漢書·孫寶傳》:“周公上圣,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於經典,兩不相損。”《后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唐劉知幾《史通·敘事》:“自圣賢述作,是曰經典。”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載於經典。”
1.2 指宗教典籍
如:《圣經》《古蘭經》《大藏經》等。
1.3 指文獻典籍
如:李約瑟《中國科技史》,司馬遷《史記》,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等。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經典就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
2 學生必須知道為什要讀經典
中學生讀經典就是因為讓他們能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朱自清曾在《經典常談》一書的“序言”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經典重于文化與人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于其所傳遞出的與人類普遍命運、終極關懷、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價值,在于其作為民族、國家、社會可以藉此長傳不斷滋養后人的高尚品性與內質。經典之為經典,正在于其所攜帶的“形上”價值。沒有這一點,經典便稱不上經典。
在經濟全球化、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讓學生多讀經典,于己于國,都大有裨益。人的素質單靠學英語和電腦是培養不出來的。人的素質只能靠人文教育來培養;而閱讀經典,應該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學時期,對于文字已經有了相對較好的理解能力,中學生讀經典,不但能培養其內涵,也可以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導向。
3 指導學生閱讀經典的方法
第一是把人文經典當作主要讀物。讀什么書是學生時代就養成的習慣,現在的學生常對漫畫,雜志,故事類的書比較感興趣,一讓他們讀經典,他們常會唉聲嘆氣,說經典乏味難懂,所以應讓學生從小學養成讀經典的習慣,把經典當作最主要的讀物。
第二是用輕松的方式來閱讀。應該以正確的態度,輕松的方式來閱讀。只要有正確的態度,有興趣,有自己的判斷力,會活讀就好。把閱讀經典看作是一件輕松、簡單、有效的事情。
第三是絕不能將任何一個經典絕對化,神圣化。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實生活的創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
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于我們每一個人。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作為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讀不讀書,讀什么書,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現今社會的應試教育下,很少有學生去讀經典。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時間;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絡閱讀上。我并不反對影視和網絡閱讀,并且認為影視和網絡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絡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這里還有一個讀什么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的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 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魯迅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
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4 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國學經典
我國的國學經典有很多,我個人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生應該完成《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的閱讀。而初中階段則應該閱讀四大名著,《莊子》《道德經》《古文觀止》。
5 國學經典在我班的滲透過程
(1)每周課時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好合理的計劃,才能在保證正常教學,又不給學生增加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的滲入。教師要做好每學年,每學期,每個月,每周,每天的閱讀計劃,按照計劃給學生布置閱讀經典的任務。至少保證每周一課時的經典閱讀。
(2)要求學生準備閱讀經典的記錄本,記錄經典語句,讀后感以及對經典內涵的理解,從而明白做人的準則,原則。
(3)要做好五個一。
第一,每天都讀經典,可以是一則論語,一章《老子》,也可以是一首古詩。
第二,每周都要寫讀后感,不限字數,但一定要寫出人生道理或者自己最大的收獲。
第三,每月都有筆記展覽,口語交流。同學可以通過交流進一步加深對經典的理解。
第四,每學期都有一次經典閱讀競賽,學期末小組評比。
第五,每學年每名學生至少要讀一部完整的經典,并有閱讀筆記。
《弟子規》讀后感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這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超多,什么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什么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后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里干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見后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就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大家肯定都明白,也會背下來,可是你明白《弟子規》寓意嗎?我明白,并且我還把它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了。你呢?此刻我來帶你去看看。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一天,我來到必勝客去吃飯。一進去,我就被眼花繚亂的美食給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勝客多吃一點,因為這是難得的美味,僅有在我考試好的時候才能吃到。服務員帶著菜單來了,我點了一個夏威夷匹薩、一份薯格、一盤泰式口口香、一盤雞翅、兩杯咖啡、和一塊蛋糕。
餐上齊后,我開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后,我絲毫沒有感到飽的感覺。但過了幾分鐘,我覺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后,準備上床睡覺了,但我的肚子還是很不舒服,怎樣辦呢?我只好將就睡了。我剛躺在床上,不舒服的感覺就來折磨我了。我躺著等,等著什么時候胃會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等不住了,心里越來越著急。這時,我有個主意,這就是——吃藥。
我叫爸爸起床,給我找藥吃,爸爸給我找了一盒“嗎丁啉”我吃了一片后,繼續睡覺。躺在床上后,我感覺舒服多了。一個小時后,我最終入睡了。這難受的感覺整整折磨了我5個小時。
經歷過這次教訓,我以后可要細嚼慢咽,晚上要少吃飯,我以后可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了。我也最終感受到“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話的寓意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食物,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可明白了,你明白了嗎?
《弟子規》讀后感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著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并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盡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后,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三字經讀后感,請您閱讀。
三字經讀后感1寒假里,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閑暇之時,隨手翻閱,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小學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閱起來,讀后竟愛不釋手,感嘆自己幼時沒能閱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農家,蒙學時期沒有師長指點誦讀過《三字經》,其實那時家庭也沒有條件給我買課外書。高中時被分流到理科班,從此與國學類書籍更加疏遠。盡管求學中耳聞過《三字經》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從來不曾全文通讀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盡管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書于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并不影響《三字經》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后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座右銘。關于為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于教子,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于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茍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說它“全營養”,是因為《三字經》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鑒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說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后的學習,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于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于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余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于各個朝代先后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并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梁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讀后感2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于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系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專題作文>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并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并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于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后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后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后感3《三字經》、《弟子規》可真是兩篇寶貴的好文章啊!今日我讀了一遍,才知其中蘊含著天地間的哲理是我們這些“90后的青年男女”所不懂的。今天,我就把我看過的《三字經》、《弟子規》的感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師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不錯,我們在童年所養成許多習慣都與父母的平日里的習慣息息相關。比方說有的父母喜歡隨地吐痰,被他們熏陶出來的孩子也是喜歡隨地吐痰的,又比方說有的父母喜歡讀書,被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喜歡讀書。可見,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好的影響將讓你走上正道,壞的影響將讓你走上邪門歪道。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細想想平日里你們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啟蒙老師,而老師則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們教我們讀書,教我們算術,教我們孝敬父母,教我們明理。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時無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讓你擁有一顆明智的心和聰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讓你擁有純潔、高尚的靈魂。老師是我們心中最美的太陽。
孝親、敬長
既然他們賦予了我們本來所沒有的才能,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我們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們呢?孝敬父母,不能總讓父母操心、生氣,因為氣大傷身啊!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呢?孝敬父母,要聽父母的話,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們就應該積極努力、不遺余力的去做,因為父母不僅賦予了我們生命,還對我們有恩惠,這樣的恩惠不應該忘記,而應刻骨銘心,牢記一生!孝敬父母,我們更應關心、體貼父母,父母勞累了,我們應該主動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們要把藥親自端給他們。古時候有個黃香為父溫席、扇涼,難道現在的我們為父母做一點點小事都不愿么?
在學校應該好好學習,這不僅是一種尊敬師長的表現,更是一種孝敬父母的表現,好好學習不僅回報父母,還回報了社會、國家。老師賦予了我們許多,我們更應好好對待他們。有的學生總是和老師對著干,唱反調,上課起哄,無故曠課。你們怎么不用大腦想想,你們這樣做對得起老師么?老師一心只想叫同學們學好,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更應尊敬老師啊!首先見到老師要問好,這是最起碼的、一個高中生必備的禮貌和涵養。我們更要為老師著想,將心比心。別看老師平時對我們嚴厲,但要明白嚴也是愛,嬌慣反而是害!對于以上的父母、老師,我們都應當把他們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對待自己的父母、老師啊!
學習、刻苦
《三字經》中曾說過:“少不學,老何為?”的確,現在不為將來的幸福奠基,那我們的將來應該怎么辦?未來的日子怎么過?這些問題我們想過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個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問我自己:“未來的日子怎么過?將來的幸福我該怎么創造?”想破了大天,去終于言歸正傳,歸到一句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積累起來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們才會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動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學習,敷衍了事,又怎么會成功呢?
文化、差異
我們是“90的青年男女。”雷鋒精神在許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祿的形象或許大多數青年已經從記憶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卻是“月光族”和“韓流”。路邊常常有人行乞,可現在的青年又有誰去關心一下他們呢?青年們已經忘記了本國的一些節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異,講話怪異,造型怪異,著裝更怪異,一切都怪異到了極點,真不知道現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單純、樸素、老實,真的可以為《弟子規》做形象代言了!
道德、修養
一人隨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傳染疾病事大,更影響市容!難道真的就以為吐一口痰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錯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臟話罵人,隨地小便,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難道我們的世界就應被那些沒道德,沒修養的人糟蹋?唉!或許只是由于地點不同罷了!他們并沒有把外界當做自己的家,他們再沒有修養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聲罵人和便溺的!他們并沒有想過該怎么融入這個社會,一個人的修養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
仁義、禮智
仁義、禮智是儒家所宣揚的傳統,唉!只可惜現在社會中的仁義、禮智已經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卻淡淡表現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撿到別人財物會主動歸還失主的畢竟是少數,這少數人還有些良知,而那些沒有良知的,早將財物揮霍一空。同學中有人受欺負了,同學們頂多會關心安慰一下,又有誰去想過為那個受欺負的學生討回公道呢?我總會趕緊向老師報告或者去找那個欺負學生的學生,去找他理論,要相信人間有正義,公平尚存啊!要有愛心,要仁愛啊,同學們!
誠實、守信
做人要誠實,有信譽,別人才會信得起你,我們有許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著誠信這一優良傳統,到了我們這代反而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淡化了!平日里我們總是不能按時參加約會,這讓舉辦約會的人很尷尬,所以我們必須按時,古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們不能否認,做人守信到永遠是一個人必備的品德啊!誰也不能將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個人無信譽,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90后的青年男女”希望你們看了本人這篇讀后感可以反省一下,改變一下自己。
三字經讀后感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朗朗的讀書聲久久回蕩在教室里。咦?這不是膾炙人口的《三字經》嗎?再看看我們,搖頭晃腦,活像古代的小書童,正如癡如醉跟隨老師學習人生的道理。看到這,聽到這,你是不是有點疑惑了?哈,讓我告訴你吧!我們學校開展了一個“學習中華經典,爭做君子少年”的活動。要知道,《三字經》《論語》《弟子規》自古以來就是高尚的人生哲理。現在世界各國的小朋友也在學習這些中華經典;聯合國總部高高掛起的牌匾就是《論語》中有名的一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可見,我們中華文化傳統,在世界有著崇高的地位。身為國人,怎能不學習一下祖先留給我們這些后代極為珍貴的經典呢?
在今天學習的《三字經》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于就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一段了。這一段三字經主要寫的是“孝順父親”和“尊敬兄長”,而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幼童,一個是九歲的黃香,一個只有四歲的孔融。讀過這一段,我感慨萬千,意識到自己的不是。冬天的時候,總是早早地鉆進自己的暖被窩,從來沒有想過父母冬夜是否溫暖;我雖然是獨生子女,但我平時與朋友同學一起時,如果碰見兩人都喜歡的東西,也不會退讓。做人豈能如此自私自利,你需要的,難道別人都是不需要的?都是人類,需求就一樣。所以,我決定讓今晚來改變我,要做一個為他人著想,孝順雙親,無私的人。
現在的夜晚已有些許寒意,正是我為父母做事的好機會。對了,還要把表姐叫來呢!表姐很快就“大駕光臨”了,我忙把我霸占了她很久的《水滸傳》拿出來還給她。她很詫異,我說:“對不起,表姐。之前你三番四次地問我,我都要以不同的籍口把你的書死死霸著。現在,我把這本《水滸傳》還給你。表姐聽了后,笑笑說:“沒關系,慧慧。我想你也是因為太愛著這本書,所以才會這樣的。不過,這樣的行為可不好,要看就直接說,無所謂的。”“知道!”我高興地點點頭。好,我已經成功一半了。
時間有點晚了,該是睡覺時候了。我沒等父母注意,一下子鉆進他們的被窩,準備暖被窩。暖了一陣子后,被窩就無比的溫暖了。我又怕被父母發現
,聽到腳步,立刻起床回到自己的房間睡覺。雖然是睡覺,但我卻豎起耳朵聽著動靜。忽然,我聽到,“好暖和啊!”我心滿意足了,心里暗暗歡喜,我睡得十分香甜。
《三字經》能陶冶性情,令人學習到很多知識。這些古代中國的老人言,會一直銘記在我心中。我會把這些千古名言領悟深刻并充分運用在人生道路上。
三字經讀后感5《三字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讀起來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老師說:“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封建思想的意識,學習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傳承。誦讀經典,健康成長,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每個人初生之時,其天性都是善良的。善是人類的本性,其差別原因極少。只是后來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而產生了差異。如果兒童不從小就進行良好成才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意識等教育,其先天的人性就會因外界的影響而隨之改變;后天的教育因素的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使得人的性格產生了種種的差異;在教育的規律中,重要的是貴在專一、持之以恒。老師說:“人,自有生之初,天賦人性,人人皆有,個個同得,就因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教育塑造了不同的人性。”
這對我今后的人生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學習《三字經》做有所作為的人太重要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孟母為了他的兒子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其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織布,孟子卻逃學回家,母親大怒將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斷了杼,織布就無法再繼續。
一、把握整體概貌,學生循序漸進
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國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因為任何雜亂的、零散的或者管中窺豹式的學習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學生對國學的進一步了解。要想讓兒童比較全面準確地了解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須對他們施之以相對系統健全的國學教育,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國學概貌。從橫向上,就是要體現國學的整體概貌,精選那些最有利于學生成長、相對易懂的文學、文藝類知識和道德修養等國學內容。如王財貴教授就把經典分為四個層次:最高層次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第二層次是《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層次是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第四層次是《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這就體現了其整體性。從縱向上,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建構起一定的教育梯度,體現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蒙學”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相聯系,“蒙學”大多以朗朗上口的音節、淺顯明白的語言去介紹闡釋做人道理及文學歷史常識,且使用的多是簡單易懂的常用字,易于低年級學生接受,可以與課堂識字教學進行一體化操作,背誦與認讀雙管齊下,短時間內迅速擴展識字量,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這樣通過縱橫兩個維度以此達成既健全又系統,既重點突出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
二、呈現原始文本,學生理性思辨
從國學的形成過程來看,國學典籍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時期,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遺跡。刪減經典,割裂了原始文本的內在聯系,殘缺的片段無法或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歷史原貌,造成誤解也就不可避免,這樣不利于我們理解歷史和傳承文化。從國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國學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既代表人類的美德,也反映人類的劣性。我們學習國學經典,不是因為它盡善盡美,而是它與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一種血脈的聯系。內容的善惡美丑,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現實。之所以呈現原始文本,就是要讓學生敢于質疑,就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的思想在精神心靈深處勃發。
三、學習方式靈動,學生成為主人
當前的國學教育大多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創造力的培養。我們認為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獨立地去學習,把“要我學”的觀念轉變為“我要學”的思想,這樣我們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要實現這樣的國學教育思想,應該把國學課程定位為建立學生大文化視野的通識課程,它不是語文課程的補充,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輔助教材,應該把培養目標鎖定為:親近母語,文化播種與德性培育。為此需要在中小學國學教育領域實現國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和中小學語文教學多領域多學科的互動與整合,要打破其“讀經”“背經”的單一化模式,挖掘出其中更多更廣可資借鑒的內涵和方法,實現國學學習方式的靈動,同時要突出對策方法的可操作性、應用性,使其好用實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采用習慣養成法,親子共讀、小手牽大手法,古詩文情境設置、多媒體展現法,師生共背、評比鼓勵法,還可以組織學生寫讀后感、出墻報、演講、表演,舉辦經典誦讀主題班會等。
四、人本興趣為先,激發學習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的內部推動力。但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產生的前提是兒童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而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通常是很短暫的,任何強迫式的做法都可能把它扼殺于萌芽當中。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健全硬評價與軟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探索一條有形評價與無形激勵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如可以對學生進行“量化記載”考核評價,每生一張檔案卡,用于記錄學生已背過的古詩文內容,和背誦時間、熟練程度等。這樣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誦讀狀況,另一方面還讓學生不斷享受成功的喜悅,并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還可以讓學生寫心得體會,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做到“有所感”、“有所樂”、“有所知”、“有所為”。 這樣才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的興趣,才能激發他們對國學的求知欲,才能向學生展現國學魅力,展示我們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
五、營造育人環境,讓經典教育“潤物無聲”
校園環境是特色學校的外顯形式,體現在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建筑及各種設施布局等,是特色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努力賦予校園環境以文化的特質和教育意識。它能使學生、家長、教師受到潛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積極的暗示,是學校特色的隱形環境,讓人一走進校園就像打開一部立體、多彩、會說話的教科書,就能感受到學校鮮明的主題特色。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1
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保存下來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是祖國文化的遺產珍貴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們對于自然災害與疾病作斗爭的記實,同時也說明人民在實踐中逐漸掌握自然界的規律,認識疾病并逐出提高總結成功經驗,進而能更好地掌握人體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與疾病作斗爭的能力。
內經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體系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被后世尊為“醫學之宗”的《黃帝內經》吸引初出入中醫殿堂的我。
內經中有關人體內臟形態功能的記載很豐富,這都是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總結得出來的。早在先秦西漢時期就有了如此詳細的解剖知識,從此可知我國古代文化的高明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在內經中就有“剖而視之”的說法,說明我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體解剖。內經也提出了關于血脈循環的概況,這比西歐古羅馬名醫蓋倫提出“血液循環的中心是肝臟”的學說要正確,而且也要早得多。與十七世紀英國醫生哈威用科學方法證實血液循環原理早一千幾百年。這為我國在世界醫學領域畫上了璀璨的一頁,是我們的驕傲。
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是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哲學來概括、解析和提高,臟腑學說更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理論基礎上。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內經》在強調整體觀念時,其特點是不重視人體的內在結構性,而強調功能的聯系性。《內經》按照各臟腑的作用性能而分歸為五臟六腑,并運用陰陽統一法則來解釋臟腑之間的關系。這關系是功能的主臟氣,藏而不瀉屬陰,六腑功能主傳化物,瀉而不藏,屬陽。根據陰陽學說的概念,陽主表,陰主里。這就是臟腑的'表里關系。《靈樞》本神篇“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這種臟腑相結合是根據經絡學說的循環路線,每一經都屬一臟或腑。如“手太陰肺之脈,下絡之腸上膈屬肺。”在生理病理上這種相合也是有事實可見的,脾和胃就是經常相互影響而致病。又如小腸有火,口舌生瘡,舌為心之苗,這我們都可以在生活實踐觀察和體驗得到的。此外,內經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論來闡述和概括脈腑目的關系。
內經認為“五藏上通七竅外合皮毛血脈肌肉,外通四肢百骸”。這說明內臟與全身各組織也是相關的。
機體內部五臟六腑的功能相互關聯但又各司所職。但都是在心主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各骯臟組織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協調。“主明則下安就是的印證。”
2)機體與環境的統一。《內經》明確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說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古代醫學家總結出內臟生理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變化有關。“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素問·生氣通天論》。又如“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生熱……”并認為“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這都強調到了整體觀念。這種整體觀念與現代一些醫學的局部觀點截然不同。
內經還指出了七情所生與臟腑有關聯。這說明內經在精神活動方面的內容有較豐富的記載。“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愛,腎在志為恐”。這說明古代醫家早已觀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動與臟腑有關。
“怒傷肝,喜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愛傷肺,喜勝愛;恐傷腎,思勝怒。”這說明情志話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問題,這更能說明七情不協調對機體有重要的影響。
內經的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體系是不相同的,我認為最明顯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脈,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外,還是君主呢。心還主神明呢,統領其他臟腑功能。同樣,肺除了司呼吸外還主一身之氣,與全身水谷代謝有關,肺還主治節,與皮毛、鼻竅聲音有關。腎臟為五臟六腑之精氣及生殖之精,腎還主骨,生髓通于腦等等,五臟六腑相互關聯顯而易見吧。
內經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認為主要還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結果。古代醫學以生產實踐經驗總結為基礎,而現代醫學以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再利用科學儀器作試驗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初學者讀了《黃帝內經》的內臟學說的幾點體會。當然,初出茅廬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不過,讓我們共同努力,從理論到實踐,全面開展祖國醫學的學習,讓祖國醫學繼承發揚光大,讓中醫的明天更加輝煌!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2
最近閱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一次閱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
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下麵來說說我閱讀《黃帝內經》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的讀後感。
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醫講的養生,就是我們每天要按照人體的本性去做,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說一定要因循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我們人體也是一樣。人們為什麼說某個人貪生怕死就說這個膽小如鼠,很多人會意認為只是個口頭禪而已,其實它是有道理可尋的。子時—膽經當今,而“子”在生肖中為鼠,這個時辰陽氣特別的小就象老鼠一樣。故此,“膽小如鼠”這個詞就出現在大家的口中。在這裏我就不一一列舉十二時辰的養生法和道由。《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歸為一類是分析,為什麼豬想胖那麼
快呢,那是因為亥時就是三焦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是豬,豬怎麼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麼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那兒哼哼,以次來養自己所以豬就是養胖的。從取象次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豬是茅艾鬱悶情緒的,豬要鬱悶也長不胖了,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部通常的象。人體是一個系統(版權歸:Www.HaowORd.COM),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3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說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匯: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
什么叫魄力?在中醫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現。所以"魄"是肺氣足的體現。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說的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說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許多人對中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說老百姓并不懂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說,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其中道理,介紹兩個例子。
我們中國人練功的時候,我們打大自然太極時,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那么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么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就是要打開的三條陰經,然后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立姿勢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部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羅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當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溫熱的,宣發的東西,在中醫里,生姜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小學生讀書會活動方案范文1一、指導思想
為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構建小學生課外閱讀科學體系,為營造書香校園,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增長見識,發揮潛能,提高素質,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我班也定了閱讀計劃。
二、方法與措施:
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帶領學生潛心閱讀經典美文, 領略中外名著,吟詠古今詩文,強化國學教育,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
1.控制作業量, 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時自由閱讀時間。 不斷地探索課外閱讀指導的思路,逐步形成課外閱讀的基本課型,如: 指導課:這種課型主要是教給小學生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等;采用摘 錄好詞佳句和感想相結合的形式。
推薦課: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我上好推薦課,通過講解主要內容、朗誦精彩片段等向學生推薦讀物,也可以同學之間互相推薦。
欣賞課:這種課型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閱讀材料,可以通過配樂朗誦、角色 表演等各種方式,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鑒賞,受到美的熏陶和感 染,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審美能力。
匯報課: 這種課型是在學生課前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匯報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 感受與收獲。主要形式有:讀后敘述、交流評論、表演展示等。
2、努力實現資源共享 教師要利用好學校圖書室閱讀資源,制定圖書閱覽的計劃 ,包括每周的閱 讀篇目 。
3、師生同讀一本書,盡力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書籍記載著人類成長的歷程,是人類歷史的見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在讀中形成與書為伴、 與書為友的良好讀書風尚,實現讀書使人明智, 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目標。
4、培養閱讀興趣 有計劃地舉辦讀書故事會、 佳作欣賞會、 人物評論會、 讀書看報心得交流會、 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辯論賽、讀書筆記展評等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
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舉辦 讀書節,邀請家長和師生共同參加。諸如名 著欣賞講座、閱讀名著演講、文學社采風、征文比賽、朗誦比賽、文藝演出等閱 讀交流活動。組織書香班級、親子共讀書香家庭、班級閱讀之星、 十佳博覽之星、詩詞誦讀大王評比,激發學生讀書熱情,提升學生讀書 質量。
5、注重考核評比給學生適當壓力。盡可能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之中。以檢查促開展,以活動促提高,嘗試采用活動評價、作品展示、讀書記錄 卡等形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評價,建立學生的課外閱讀檔案。
三、具體安排:
1、創設濃郁的班級閱讀氛圍。利用好班內空間,建好班級文化等。
2、發動學生,充實班級書櫥。
3、以讀書計劃為標準,向學生推薦書目,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讀物。
4、倡議家長與學生共讀一本書。
5、利用好學校的圖書室和閱覽室,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積累知識。
6、利用電子閱覽室,向學生推薦中華讀書網、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等 閱讀網站,引導學生學會網上閱讀。
7、定期開設語文名著閱讀講座或名著欣賞講座。
8、每學期舉辦兩次讀書筆記展、讀書卡片展、閱讀手抄報。
9、每月開展一次讀書心得交流、賽詩會、文學人物評論會。
10、每學期最后評選出班級閱讀之星 、 詩詞誦讀大王 、最佳讀后感 獎 、最佳讀書小報 、親子共讀書香家庭等評比活動,激勵學生自主讀書。
小學生讀書會活動方案范文2一、活動目的: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讀書,和書成為好朋友,讓他們的童年浸潤在沁人心脾的書香里。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提高欣賞的水平。
3、讓學生在讀書中體驗到讀書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4、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愛書、愛讀書的習慣,陶冶情操,獲得愉悅。
二、讀書口號:
好書伴我快樂成長!
三、準備工作:
1、對學生做好宣傳發動工作,使學生認識到開展讀書活動的意義,明確讀書活動的目標、任務。
2、調查學生擁有圖書和閱讀的情況,建立班級圖書角,推選好班級圖書管理員,在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
四、活動措施:
1、讓每位學生制定個人的讀書計劃,使他們充分合理地利用課余時間來讀書。如安排中午的時間,晚上完成家庭作業后的時間,活動課的時間,周六、周日的休息時間。每天讀書不得少于半小時。
2、每周四中午活動時間用30分鐘舉行集體讀書活動,確保讀書的質與量。每月一次個人讀書成果展示。同學間相互交流不同形式的讀書記錄、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在每個學生捐書的基礎上,建立起班級圖書角,并請班級中的兩位同學作好每天借書的記錄工作。在家里教育學生要設立自己的小書庫。在此基礎上,同學與同學之間,還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的活動。
4、.老師做好導讀工作,引導學生閱讀方法。提倡個性閱讀,初步教給學生讀書做記號,讀書做筆記的簡單讀書方法。本學期必讀五本書以上,鼓勵學生多寫讀后感日記。
5、老師和學生一起共讀精讀一本書或上網共享讀書資源,并交流讀書心得。
6、開展家庭讀書樂活動。提倡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家長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讀物或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共議一本書,共寫讀書隨筆。
7、學期結束時進行 讀書小博士讀書小碩士 讀書小學士 評選。考核學生的閱讀情況,鼓勵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和好書交朋友。
小學生讀書會活動方案范文3以新課程理念為行動指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目的,以建設有品位加特色的書香校園為落腳點,樹立大閱讀觀,拓寬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引領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我校課外閱讀活動計劃。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在班級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
2、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通過讀書活動,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學習。
二、活動構想:
1、制定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
2、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三、建立組織
組長:李秀萍 副組長:王小蒲
組員:各科語文教師
四、具體措施:
1、時間落實。我校各年級每周開設2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并列入課表,專時專用;每天確保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30分鐘。
2、保證閱讀數量。要求一、二年級采取聽讀和自讀結合的做法,每期要保證學生讀1本書;三、四年級學生每期至少讀2本書;五、六年級學生每期讀4本書。
3、各班建立組織。各班建立班級讀書會的組織機構,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個書友隊,設隊長一人,要為書友隊取個別致的名字,想一句讀書口號。
4、各班建立圖書角。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及學生自愿訂閱的圖書,保證學生有書可讀,有好書可讀。
5、活動落實。自信來自鼓勵,習慣決定人生。我們定期開展一些班級學生喜愛的活動,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樂在其中,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能。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舉行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讀書心得交流會,好的讀書筆記的展評等。予以公布表揚表現好的學生,滿足學生的榮譽感,激發其閱讀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會逐步學會自學,審美、想象、思維、表達等各方面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指導落實。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起興趣,提示方法。閱讀的方法指導也是多樣化,可以指導理清情節,評論人物;可以提幾個思考題,要求讀后回答;可以指導欣賞語言、寫法;可以看錄像,欣賞音像資料提供的內容,指導寫觀后感等等。對課外閱讀指導,教師同樣是精心備課。
7、檢查落實。對課外閱讀是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課外閱談的篇目、字數是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是經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
8、建立家長聯系卡制度。課外閱讀,就其形式來講,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外讀書。因此與家長配合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這種方法要以適度為準,同時要以學生同意為前提,根據學生的讀書需求來進行,否則,效果則相反。
一、 國墨書香,創造幽雅的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因此我校在環境教育這方面精心構思,讓國學的點點滴滴滲透于學校的每個角落和教學實踐之中,形成鮮明的校園文化特點。
(一) 讓每一面墻會說話,能育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學校充分利用樓層長廊做文章,在走廊的墻壁上,懸掛經典古詩文、成語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圖、弟子規、論語、三字經和學生自己制作的詩文配畫、書法、國畫、剪紙等作品。書寫漂亮的古詩文,吸引著學生們的腳步,這是學生們的“第二課堂”。學校的圍墻是一條“傳統文化長廊”,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上具有重大貢獻、重大影響的人物和文化精粹、傳統節日等,可謂“上下五千年,濃縮這一廊”。這百米“傳統文化長廊”已經成為我校校園文化的一大亮點,每逢課間,學生們三三兩兩駐足觀摩、討論,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學習。
(二) 讓每一個櫥窗能宣傳,可欣賞
學校的每一個櫥窗都是宣傳“課堂”和展示學校特色的主要陣地。在校門口最顯眼的宣傳欄里,我們向大家展示的是國學啟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誦讀之星”排行榜,操場東側的四個櫥窗是“國學小書院”的活動展示陣地,教學樓通道的三層櫥窗分別展示學生的書法、國畫、詩配畫作品。我們充分利用好櫥窗,增強校園文化對全體師生的感染力,使櫥窗成為展示學生素質特長的有效載體。
(三) 讓每一個教室求創新,展個性
教室環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陣地,我們力求體現班級特色。每個班都以古代詩人來命名,并以此詩人為專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從中了解詩人的生平和作品,領悟詩人的精神品質。班級中除了詩畫、詩文,還辟有詩園來展示學生閱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如書法展、讀后感、手抄報等。在如此濃郁的國學氛圍中,學生們有的輕聲朗讀,有的模仿字體,獲得了豐富的學習生活空間。
(四) 讓每一種資源可利用,顯特色
我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園環境資源彰顯我們的國學特色。校門正對面以書本形狀展示“讀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字樣的雕塑,教學樓和綜合樓之間的花壇正中心的一塊巨石上鑲嵌著“博學博愛”的金色大字,花壇葡萄架下(我們稱之為對詩廊),懸掛古詩詞名句供學生們課余對詩,校園的上下課鈴聲播放古典優雅的古箏演奏曲……在這充滿古詩意韻的書香校園里,國學經典真正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 多種載體,開展典雅的國學活動
根據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國學啟蒙教育為基礎,積極探索有效途徑,通過“讀經典”“聽經典”“看經典”“寫經典”“講經典”“唱經典”“畫經典”“評經典”八條渠道,讓學生感受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素養。
讀——我們利用早自修、課前、誦讀課、課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晨讀、路讀、夜讀。誦讀形式多樣,或輪誦,或配樂朗誦,或游戲中背誦,使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欣賞,在誦讀中成長。每當晨讀鐘聲響起時,我們的學生在國旗下齊誦中華古詩文,每當經典上課樂曲鈴聲響起時,我們的學生會自覺進入教室背起古詩文,每當下課路過古詩文長廊時,我們的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著中華古代美文。
聽——利用午間時間,紅領巾廣播站播放古詩文,供學生欣賞;開設“國學之聲”詩文小廣播,由學生朗誦、賞析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教師通過網絡下載優秀的古詩文誦讀作品,讓學生聆聽、模仿,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看——通過文化長廊、詩文圖展以及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電子屏幕每天以滾動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每周一詩”;教室黑板的一角開設“每日一句”欄目,學生上課前總要先讀一讀、看一看欄目中的古詩詞名句。就這樣,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古詩文記住。
寫——讓學生做詩文卡、辦手抄報、制詩文集,還鼓勵學生嘗試創作兒童詩,通過“紫竹園詩會”、手抄報、廣播臺推薦發表等,給學生們提供抒寫生活、抒寫感受的舞臺,激發學生們創作文學的愛好和欲望,發現培養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講——讓學生交流體會,辨明道理,利用“班會課”開設古詩文論壇、講成語故事、舉行古詩接龍賽等,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國學底蘊的舞臺。
唱——在誦讀的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讓他們記得更好,開展歌唱古詩文的活動。如孟郊《游子吟》、蘇軾《大江東去》等古詩詞歌曲,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去唱古詩文,或請音樂老師給古詩文譜上好聽的曲調,或在游戲中編成歌謠,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誦讀經典的樂趣。
三、 身正為范,打造儒雅的教師隊伍
要開展國學啟蒙教育,教師首先要具備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面對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還必須具備民族文化的素養,如國畫、武術、剪紙等藝術。我校積極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自覺將國學啟蒙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各環節。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校本研討,內容包括課堂教學研討、實踐活動研討、誦讀效果研討等等,形式有公開課教學、論文交流、匯報演出、競賽評比等。學校不僅請專家來進行指導,同時還利用一切機會,派骨干教師外出學習。為了提升教師自身的素養,鼓勵每位教師練毛筆字,背古詩文,參加以“與經典同行”為主題的古詩文朗誦比賽。
四、 學文約禮,培養文雅的少年君子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從開學初就先交給孩子預習方法,爭取每節課都做到先學后教,而不是無創意地進行課堂,同時常布置一些動手作業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讓生的自學能力逐漸得以提高。
二、重視早讀,合理安排早讀內容。
制定早讀計劃,結合本學期的閱讀計劃,把早讀任務落到實處,細化到每周甚至每一天。比如,每天早讀課前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進行課外閱讀和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早讀課再按當天早讀課的安排進行,合理安排利用寶貴的早讀時間,一學期下來,通過早讀的利用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增大了許多,部分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好習慣,益眾生。”“習慣決定成績,細節成就完美。”這兩句話是我這學期一直給孩子們強調的話,因為對于接受知識,孩子們都不成問題,但平時的學習考試中正是因為其粗心、馬虎、態度不端正等原因,才出現了這樣那樣不該出現的問題。所以強調習慣、加強習慣養成我從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每一次課堂問題的回答、每一次寫字姿勢、甚至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中抓起。從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中我更看到了抓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四、閱讀、作文教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