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素質是指經過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循環往復的吸收和表達實踐中,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只有在交往過程中不斷熟悉語言、積累語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
1.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熟讀和背誦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少年兒童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的特點,使其適當地多熟讀、背誦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內容分析,強化朗讀背誦。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1.2增加適量背誦,樂于表達交流。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對學困生則區別對待,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但所有學生都必須樂于表達交流,將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為我所用,內化為語言能力。
1.3推薦誦讀材料,提高選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受到局限。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因此,我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現用教材雖有精選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2.延伸閱讀,在博識中積累語言
2.1合理取舍,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小學生在閱讀中,面對身邊各種各樣的書,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讀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讀,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教師如果不重視,學生很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如配套的課外閱讀教材、少兒報刊、主題借閱等,使學生在博聞強識中積累語言。
2.2看過留痕,指導學生學會勤動筆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等。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2.3搭建平臺,給予學生展示才華機會。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掌握了精詞妙句,他們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我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如讓"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語文活動課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在學習園地中開辟"讀書"專欄、"采蜜集"、"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3.適度練筆,從寫中積累語言
3.1知能轉換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采取有效的指導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學生潛能,促進知識和能力的轉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小學語文老師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想的用法,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有關句子"揚科的母親是個短工,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然后在學生明確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要求學生不變原意去掉聯想部分進行句子比較,體會聯想作用,最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聯系,再集體修改、評議,這樣知能轉換訓練就落在實處了。
3.2情感交融訓練。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親身經歷過的令人感動、使人難忘的事情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獨特體驗,就能寫出有特色的好文章來。如在教學《我的心事》時,課文教學到"我剛進屋,見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淚"一段時,我在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后,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會有許多話要對小姐弟說,他會說什么呢?"這樣一安排,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改革意見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4-0047-01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目前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仍以“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為主,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本應為參與主體,現實卻成為被動參與。所有實驗均在教師的指揮和安排下進行,教師觀念是學生要按要求完成實驗學習,掌握實驗方法及原理;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思考,按著教師教授的方法進行操作,完成學習及作業。這些方法和觀念嚴重限制了學生思路的擴張和創新性的形成。
(2)實驗設備落后。隨著醫學生物學的發展,許多新技術和設備日益增多,對于生物化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新的、先進的設備對于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性具有積極作用;讓學生了解先進設備的發明思路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物化學在醫療中的作用,并明白其作用機理,為進一步的臨床應用和醫學基礎研究奠定基礎。新的醫學檢驗技術及設備不斷更新,讓學生接觸使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對于未來臨床和科研具有啟蒙性作用。
(3)實驗教學內容枯燥。醫學學習本來就死板枯燥乏味,學生長時間浸泡其中,難免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而大多數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不重視,課時少,甚至作為選修課。實驗教學本來可以作為調節醫學枯燥乏味的調味劑,實驗內容豐富多彩,試劑變化多端,對大多數初次參與實驗的學生來說是神奇的。在合理的引導下讓學生理解這些變化的原理,了解生物化學的現實意義,改變對醫學枯燥的印象。在現在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參與地位,每次實驗課都是嚴格按照教師規定,完全是在指令下完成,實驗課依舊是完成作業,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其中,感覺枯燥乏味。學生在完成實驗報告的過程完全是抄襲實驗流程,無法體現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實驗的目的。
(4)缺乏實驗安全教育。醫學生物化學在實驗過程中接觸到很多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對人體會產生巨大的毒副作用,如丙烯酰胺等具有神經毒性。在醫學生物化學實驗開始前應對學生進行實驗安全教育,讓他們懂得如何實驗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試劑毒副作用,保護師生及環境安全。
(5)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脫離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化學是醫學基礎課,其內容為醫學生奠定臨床基礎,其目的是為臨床服務。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是理論學習后的實踐,學生進一步理解理論,能為今后的臨床工作做鋪墊。生物化學內容涉及臨床藥理學、醫學檢驗學、生理病理學等內容的深入學習和理解。
現在的生物化學實驗課是純粹的實驗課,與臨床無關,不能體現臨床的實用性。同時,教師和學生都處于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的狀態,不能體現其實用性的目的。
二、改革建議
(1)改變教學觀念,使學生成為實驗主體。教學學生占主體,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尤其在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明白實驗原理,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后,不能再限制學生實驗的流程,而要讓學生自行操作,不是在教師指令下完成。每個實驗的流程并不是不可更改和變動的,學生有疑問和新的操作方法都是允許的,經過教師的指導和論證,只要合理,就鼓勵學生去操作,實驗成功了給予鼓勵表揚,讓學生感覺到是自己有所發明和創新,他們就有了積極參與實驗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2)不斷更新實驗設備。科研和實驗需要先進的設備儀器來支撐,新的實驗設備對提高科研教學單位的科研能力和增加實驗承擔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時對于提升實驗教學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實驗室設備的更新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新鮮事,有刺激學生了解和求知的欲望,能提高他們對實驗的積極主動性。新的儀器設備具備先進的功能,現在部分實驗設備具備了人工智能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應在實驗教學中將新的儀器設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這種儀器的大概特征、使用方法。
(3)開展實驗安全教學課。醫學院校實驗課程較多,開展實驗安全教育是今后必須開展的課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許多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教師在實驗課開課前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知道哪類試劑有毒有害,如何盡量避免及減少接觸,發生中毒如何及時處理、實驗廢物如何處理等。在每次實驗前,教師應先告知學生本次實驗所用試劑及物品哪些有毒有害,操作過程應注意什么,這樣能為實驗安全、師生安全和環境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4)結合臨床進行實驗教學。醫學生物化學是醫學基礎課,具有重要的臨床作用。生物化學實驗結合臨床病案分析,不僅培養了醫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及綜合判斷能力,還增強了教師現代教育思想與觀念。醫學生物化學是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對奠定學生醫學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普遍性。實驗教學的提高對于培養醫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及綜合判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慶發.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問題及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界,2013(21).
[2]張劍云,陳水紅.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1(03).
(Ma Shuju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student’s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gun to dig into the reasons. Language can not be independent of cultur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long with the language teaching,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obstacle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awareness; strategy
文化是指某個人類群體獨特的生存或生活方式,語言和文化都屬于社會現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在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且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不同的語言不僅是不同的文字與聲音形式,更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而文化需要通過語言進行傳播,因此二者的關系緊密且相輔相成。[1]
一、教師自身文化意識的提高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每個時期都有很多新的關于教學方法的理論成果不斷涌現,但對于大多數的高校英語教師來說,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他們還是會逐漸地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去,因此,作為教師,首先用從自身做起,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在英語教學中正確地而引導學生。[2]
1.更新英語教育觀念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英語的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在某種程度上說,英語已經變成了世界通用語。英語的使用對象也已不再局限于具有英語文化背景的人群,那么在這種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下如何提高英語使用者的交流能力呢?這個問題已然決定了高校英語教學的方向和目的。在高校英語教育中,英語教學不僅僅只是語言知識的教授,更是一種英語文化的傳播教育,使得學生能夠在實際的交際中盡可能的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的錯誤。[3]
2.培養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不意味著就能一定在教學中深入地貫徹這一理念,但是教師具有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就很容易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敏覺性,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就能自覺地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的對比認識,培養其對異文化必要的寬容度,讓學生從思想意識方面能夠理解異域文化的價值觀,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個人主義的實質內涵及個人隱私對西方人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語語篇中的直接表述有別于漢語習慣中表述的含蓄與隱晦。[4]
二、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1.文化滲透與詞匯教學的結合
語言是文化中最積極也是最活躍的元素,社會生活的改變,民族文化的發展也都會在語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應。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首先是通過詞匯顯示出來,而英語和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很多方面存在著極大地差異,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和文化對等的現象是極為少見的,因此,加強學習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顯得尤為重要。[5]
2.文化滲透與文本的結合
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課堂教學中, 與文本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直接進行介紹。比如在學習“Wisdom of Bear Wood”( 楊立民主編《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第六單元) 一文時, 如果學生不了解在西方國家人們之間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 就會難以理解故事中為什么小男孩兒直呼對方為Mr. Glasgow,而不是像中國的孩子一樣尊稱對方為奶奶。因此,在講解課文之前, 教師可以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西方人的這一習慣。在西方人看來, 無論年齡大小,直呼對方名字能夠顯示出彼此的平等關系,這一點跟我們中國的傳統習慣不太一樣。因此,教師在講解教材中具體文本的同時,要注意將相關的文化知識滲透其中,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接受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現的有差異的表述方式,從而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語語言表層所傳遞出的更深層的意義。[6]
關鍵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承襲的活態流變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民族共同體記憶和族群身份認同的特殊載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日漸瀕危,亟須加強保護。作為人類文化傳習地和活態文化基因保護庫的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四重功能,更有利于保護、傳承、研究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高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應將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融入教育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園文化活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延續民族文化的生命記憶。
一、高校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是將其融入教育教學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有責,不僅需要依靠政府的公權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合力保護。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功能,能夠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需要的人、物、科技等各種手段和文獻資源。高校與政府、企業、文博、劇團等社會機構相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是利用研究型人才、現代化技術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源、大學生傳播群體等條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之中,通過教育教學延續民族文化的生命記憶,增強文化軟實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在高校基礎上的系統科學的高等教育機制是人類文化延續的重要傳播途徑,具有天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為了更準確地展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高度,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最適合教學的元素提煉出來,在大學既定的教學框架和學科建構中嫁接這些本土元素,使傳統文化、民族本土文化與教育教學規范對接,進而與人才培養等水融。高校作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基地,有一套成熟的教學科研系統,在文化產學研一體化方面有獨特優勢,兩者互動整合將獲得雙贏,不僅有助于加強高校文化建設,拓展校園文化的內涵,提高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加深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體認與感悟,促使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優良學風的形成;還可以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改善傳承人的年齡結構和文化知識層次,化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進程中被外來文化淹沒甚至同化的危險,延續民間優秀文化的原生態血脈。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精神家園,在校園中通過學生一代代傳播,不僅能夠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民族血脈有效傳遞,更能陶冶大學生的美好情操,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
高校大都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的地方,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而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又是我國高校的辦學要求和職責,因此,高校必然要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作為文化參與主體,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設和服務中應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持,充分利用自己在科學研究中的知識創新優勢和現代化技術手段,投入到非遺保護工作和優秀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來。在尊重與傳承民族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吐故納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出謀劃策,從學理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理論問題,從科技研發層面推動政產學研用的有效結合,進而為政府部門提供專業保護人才和智力支持,為企業提供科研技術支撐。通過文化教育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和傳播,凝練并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知識生產力,提高科技創新力,培育文化競爭力,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為當今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和動力,還通過普及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培養復合型人才。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傳心授的活態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和創新可觀可感的各類文化載體,例如樂器、服飾、裝飾品、工藝品、原始曲譜等原生態載體。這些原生態載體和通過網絡、錄音、攝像、光碟、攝影、多媒體留存下的現代影音資料都需要保護。高校已有的文化空間設施和信息網絡設備都非常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系統化的搜集、整理、保存和開發。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陳列館等文化空間設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載體作用,組織大學生在報告廳、展覽廳、禮堂、廣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收藏、研究和宣傳。
二、通過課堂教學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高校的獨特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高校的育人體系中,就必須進入課堂教學,從而需要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拓展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開發相關課程,建構校本教材等。
文化強國首先要保護好文化,其次要運用好文化,因此,保護、傳承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但我國教育體系還缺少培養相關人才的專業設置。因此,地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地區的高校,要卓有成效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就必須進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設置,調動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參與、推行學科改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聯合政府部門、文化企事業單位共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通過新專業的設置,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奇缺和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學習、傳承創造等問題,培養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知識、擁有文化創造力、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屬于民俗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高校要在這些傳統課程和非遺專業的基礎上改革課程的結構、性質和內容,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學融入專業課程中,大力開發和構建必修和選修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必修課側重于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的基礎課,選修課側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地方區域文化實踐的教學融入。此外,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象征,能夠反映出地方區域內鮮活的民族文化的精神風貌,因此,需要在教學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特點組織高校專家學者、文化保護人士、文化傳承人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教材,把本土的神話故事、歌謠戲曲、曲藝說唱、音樂舞蹈、皮影剪紙、刺繡編織以及傳統民俗禮儀、節日慶典、游藝活動等遺產資源寫入校本教材之中,提升當地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公共空間,同時也培養高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愛好,使傳統文化在高校得以接續傳承,進而保護本土文化資源。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體系中,還需要拓展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進行現場演練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具特質的教育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也要根據民間文化的特點而不斷創新。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媒介的發展和普及,可以將傳統的課堂講授、田野觀摩、實踐體驗與影視音像欣賞和博客創作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到村落、廟會、社區、傳承人居住地、文化展演中心進行觀摩、創作、演練,讓學生在課堂傳授、現場觀摩、田野調查與原生態演練四維一體的文化空間中感受民間文化的美麗、粗獷與精致,通過現場演練開展各種各樣的非遺技藝交流和才藝表演會,從而建立起立體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模式。同時,還可以建立師生博客,進行博客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教師以文字、多媒體、圖片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課件、圖片等上傳博客,也可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信息整合和轉載,讓全社會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對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心得、體會、經驗等上傳博客,培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體系中,還要注重打造人才隊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與教學研究,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促進特色學科建設。高校要制訂人才培養規劃,積極引進高學歷人才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鼓勵教師和研究人員通過深造、進修、訪學、學術研討等,提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的科研支撐體系,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研究基地。同時,高校還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新高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為一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中心,積極為地方政府機構提供非物質文化信息咨詢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展現活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高校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課題研究,一方面研究非物質文化的現狀與發展情況,厘清它們的概念、內涵、意義和價值,研究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方法、規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理性的指導;另一方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方面的課程設置、教學教法、教材建設等問題,申報教改課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路徑、優勢、方法。如此,既可以為高校功能發揮做些基礎性探索,拓展高校教書育人、科研、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人才培養力度,促進高校學科發展和學術整合;又能夠使廣大師生和民眾正確認識民族、民間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進而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保護與傳承的行為認知模式,使之自覺保護與傳承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
三、通過校園文化活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要充分利用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大學生進行“展、學、演、練、研”,開展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展演活動,發揮文化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在制度創新與人才培養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支持。
首先,應多開展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高校應該積極籌備資金,豐富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如批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類社團,積極開展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鼓勵學生進行相關文藝演出,同時,提供相關場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比賽、知識競賽、辯論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暑期社會實踐等校園活動,加強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延續中華民族文化密碼,進一步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化普及。
其次,組織大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練學習。學校可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校園,聘請他們做兼職教師,讓他們在高校進行表演和傳授,編排舞蹈、美術、體育、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向學生傳授非遺制作技藝,讓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在場”的直接了解,從而使瀕危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得以在校園中延續和發展。學生親身參與演練舞蹈、美術、體育、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由觀眾成為演員,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更具有成就感。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參加相關非遺學習和演練活動的過程發到自己的博客當中,技藝傳承人的親手調教可以讓大學生親身參與民族文化的延續,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最后,組織大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和創新性試驗計劃研究。高校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力量,具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我們的大學生尤其是農村大學生身邊,有許許多多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喜慶儀式、婚俗、葬俗、拜神、祭祀、滿月、服飾、音樂、史詩歌舞等民俗儀式,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但是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中,這些伴隨大學生成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消亡,亟須大學生去保護。因此,高校應該組織大學生文化采風隊,到農村去,到少數民族地方去,到偏僻地區去,進行實地田野考察,用錄像、攝影、口述、筆錄等收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老師的指導和學校經費的支持下,申報相關課題,開展創新性試驗計劃研究,通過查詢文獻,設計課題,獨立論證,進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部分理論與實踐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跨文化意識;德育
0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語言同時表達、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實。”(Kramsch,1998)因此,語言教學不能脫離文化教學而獨立實施。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應具備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學一方面為語言教學提供真實的語境來促進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學習者在了解目的語文化的同時反省母語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
《漢典》中“德育”的解釋為“養成學生道德意識、道德判斷和道德實踐為目的的教學活動,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大綱上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與人文精神。
高職學生大多擁有10年左右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多為應對考試,教師和學生不由自主地將英語學習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點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學與德育滲透,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與德育滲透長期滯后。
英語文化的學習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高職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綜合應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學生的人文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開闊視野,更加自如地應對學生未來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此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實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在高職英語課堂中跨文化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
1 課程前期準備
通過將跨文化教學融入高職英語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師需要在課程前期進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學準備及課程設計準備工作。
1.1 教師德育思想素質提高
目前大多高職英語教師比較年輕,而且是在應試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缺少對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授課前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識。首先,教師應該熟讀跨文化教學的相關書籍,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知識水平,才有可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講解,教導學生正確學習。其次,需要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教人先正己,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1.2 課程設計準備
為了較好地將跨文化內容融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在課程設計方面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努力尋找可以將跨文化知識引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切入點,教師在對所教授的英語課程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識中與之內容相接近的部分,將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要尊重每一種文化。讓學生體會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討值得我們借鑒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設計教學的互動環節,盡可能地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對自己進行指引與“修正”。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的感想以及他們對課程掌握的程度,適時地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2 課堂教學實踐方法
2.1 開發學習跨文化知識的相關活動
將跨文化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集思廣益,開發活潑有趣的學生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內容,開展跨文化知識比賽;可以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討論不同文化中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還可以指導學生對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題進行寫作。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跨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 利用英語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學與德育滲透
可以將相近主題的英語課文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引入點,在對英語課文的講解上融入中西方文化內容進行概括、評論,使學生體會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相通的奇妙之處。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翟象俊,2008)教材為例,課文 Thanks,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通過一封在母親節來臨之前寫給母親的信,作者講述了在其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的關愛與教誨。作者的母親以身作則教育兒女,作者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課文His Life’s Work講述了一位父親在妻子死后,含辛茹苦地將7個年齡從2歲到16歲不等的孩子養育成人的故事,文中透露出了父親的仁愛,對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以及子女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教師在講授這兩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引入中國文化中“孝”的內容,同時可與學生分享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內容,讓學生理解“孝”是個體在社會中存在的責任的開始,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2.3 與英語教材對比融入跨文化教學與德育滲透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英語課文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地方進行比較。例如,“西方人如何對待工作、生活,西方人怎么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時間概念,西方人的婚戀觀, 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魏春霞,2011)討論不同文化中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對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而且可以通過耳濡目染,使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使知識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達到完美的結合。
3 結語
經過將跨文化知識融入高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使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提高跨文化意識,提高道德素質,同時通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對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內涵,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3.
近年來,設施生產中的安全和衛生質量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工作重點、社會關注焦點和群眾反映熱點。隨著設施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溫室內落后的施肥、施藥技術已成為中國設施農業生產發展進入新階段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中國加入WTO以來,在面對國外嚴格綠色壁壘的新形勢下,園藝產品的質量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因此,重視和加強溫室安全化生產,有效控制溫室生產化學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指導,事關農業增效、農產品的品質和食用安全,同時事關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設施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
設施農業生產改變了傳統生產的發展和經營模式。目前,多數設施農業生產區為了降低設施內的濕度,將生產中的灌溉方式由傳統大水漫灌轉變為滴灌,這樣既減少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降低了設施內病蟲害的發生規模。但采取滴灌技術后,化學肥料如何合理地施入土壤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防治病害等,是設施種植管理人員面臨的新問題。
目前,國外比較普遍應用的是以色列生產的溫室施肥注肥系統。該注肥系統可以實現多種肥料的同時注入。但這種注肥系統的最大不足是:設備的購買及維修保養成本高,該注肥系統較適合大面積連棟溫室使用,使用時要求使用純凈水,不適合在中國大面積應用。
在中國,目前設施生產的施肥方式通常采取人工方法將肥料撒在土壤的表面。也有一些是在灌溉管路中安裝注肥器,使其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注入到灌溉管路中。但這種方法的最大不足是:每個溫室必須都安裝1個注肥器,從而增加了溫室生產成本,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很困難。另外,目前,設施生產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背負式噴藥機噴灑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但是,噴藥機的壓力不穩定、霧化差,造成化學農藥噴施效果較差,農藥使用效率低、浪費嚴重,使設施作物以及土壤中有較多的化學農藥殘留,影響到設施生產作物的品質和銷售。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開發了一款能在設施溫室生產中使用的注肥施藥一體化系統。該系統可以在多個溫室之間移動,可以根據需要電子控制切換施肥、施藥功能,能夠滿足設施生產科學施肥、高效施藥的需求,是適合中國溫室生產應用的溫室專用智能設備。
系統原理
該設備的目的是解決設施作物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過量使用的問題,希望通過科學合理施用肥料和農藥,減少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加壓滴灌系統水流的壓力差驅動注肥泵進行作業,完成向滴灌系統的注肥作業:利用加壓泵對需要噴灑的化學農藥加壓,通過噴頭對溫室作物進行噴藥作業。系統利用安裝在機架上的塑料罐容器作為注肥系統的盛肥罐,同時該罐在進行化學農藥噴灑時又作為系統的盛藥罐,利用安裝在系統上的電子控制系統來實現系統的注肥和化學農藥噴灑系統不同功能的相互轉換。圖1為電子控制系統原理圖。
該系統是將注肥系統和化學農藥噴灑系統安裝在一起的組合式系統,其構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機械結構部分,第二部分為管路系統部分,第三部分為系統電子控制部分。系統通過壓力模塊為注肥和農藥噴灑系統提供系統各自所需的壓力。當系統作為注肥系統使用時,控制系統可以設定準確的注肥量。當溶液筒的液位達到最低液位時,系統將提供報警并且切斷系統電源,停止注肥作業。當作為噴藥系統使用時,控制系統則可以對待噴灑農藥進行加壓處理,并通過壓力自動調節模塊和專用的噴霧噴槍實現化學農藥的高效噴灑。
該系統主要應用于設施農業的精準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并可以在不同的溫室之間進行移動,可供不同的溫室精準注肥和農藥高效噴灑之用。系統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0%~15%,節約化學農藥20%~30%,可減輕設施農業過量使用肥料和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精準施肥高效施藥一體化系統實物圖見圖2。
系統性能指標
系統性能指標如表1。
產品特色
操作面板醒目明了 界面設計簡單使用,功能分區明顯。左上方是程序輸入區,在設備開始作業時用于編寫自動工作的控制程序,操作鍵盤有7個按鈕可以根據需要編寫控制程序,下方的2個發光二極管用來指示設備的工作狀態,右上方是手動操作區,用3個功能按鈕來靈活控制設備的工作狀態,施肥和施藥分別使用2個不同的外接保險,可以保證路損壞后另一路還能正常工作,外置旋鈕保險能方便地更換保險管,面板安裝了紅色醒目急停開關,以方便緊急情況下設備迅速斷電,三位功能總開關能控制電路在施肥和施藥2個功能之間靈活切換,模式撥打開關能進行手動模式和自動模式的選擇,手動模式下不用程序控制也能使設備正常工作i左下方是簡明操作須知,設備的養護和使用注意事項用四句通俗的口訣總結出來。控制箱面板見圖3。
噴霧噴槍高效實用 噴槍結實耐用,扣動把手能靈活調整噴霧錐角和噴射距離,采用可以旋轉的快速接頭與高壓管連接,操作時靈活方便,安裝防滴裝置,在開關間隙能有效地防止噴嘴霧滴滴漏,減少藥液浪費。可以噴灑殺蟲劑、殺菌劑,也可為葉徑類作物噴施葉面肥。圖4為高效防滴霧化噴槍實物圖。
噴霧壓力模塊化,易于維護保養 噴霧壓力模塊選用電流為10 A的高效靜音直流蠕動泵提供噴霧壓力,泵的出液口采用螺紋密封活動接頭,方便維護。該蠕動泵為靜音高壓泵,工作時噪音極低,長時間工作時散熱良好。圖5的噴霧壓力模塊集成了穩壓模塊,可以自動調整壓力恒定在0.8 MPa,當噴霧開始時自動加壓,噴霧暫停時停止加壓,自動調節壓打匣定在額定的工作壓力。安裝有壓力表和充電蓄電池電壓表可隨時監測壓力模塊的工作狀態。
繞管器靈活調整,藥管伸縮自如 繞管器(見圖6)安裝在設備的前端,把手可收縮回去,噴霧作業時可以兩人配合,靈活地收放藥管。該繞管器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避免高壓藥管在地面上摩擦損壞藥管保護層,防止溫室作業時高壓藥管因在地面長期摩擦引發管脹裂危險。繞管器選用鋁合金材料,輕便結實,也可靈活拆卸,里外全部有防銹漆,可以適應溫室濕熱環境工作。
簡單培訓即可操作設備 針對中國目前大部分溫室種植人員農機操作技術水平較低的現狀,精準施肥高效施藥一體化系統專門設計了手動工作模式,一般人員簡單培訓即可操作設備。另外,將施肥施藥兩種功能集于一機,這樣能減少溫室智能農機的購買使用成本和維護保養成本,適合中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時必須穿專門的防護服,帶防護口罩,如圖7。噴霧的霧滴直徑和噴射距離、噴頭錐角可通過噴槍的自動調節開關進行調節,噴射距離的調節范圍為0.5 m~3.5 m,基本能滿足不同高度作物的植保需求。噴藥系統的噴霧壓力可以手動調節,分為高、中、低3個壓力檔值,通過撥打開關進行調節。持續工作時間可達5h(高壓力檔),可以在噴藥模式下推動一體化系統進行移動作業。一體化系統的外輪廓寬度為0.5 m,能夠在溫室內道路上靈活推動。
施肥作業配合滴灌管道,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按照設定的濃度加入灌溉管路中,在每個溫室中都安裝了不同接頭形式快速接頭,接頭只能和一體化系統上唯一的管路連接,將一體化系統開關切換到施肥模式,插上快速接頭,打開水管閥門后,一體化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動控制電磁閥開閉,按照設定的濃度恒定地向滴灌管路中注入肥料。
應用實例
關鍵詞:《觸龍說趙太后》 “揖” 訛字 讀破
胡習之先生在《中“揖”字的讀音》一文中認為:“‘揖’讀‘xū’,有誤導‘揖’同‘胥’(即‘揖’是‘胥’的通假字)之嫌。所以我認為此句‘揖’還是應該讀它固有的音,即‘yī’。”其實胡先生的擔心是多余的。
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雜志二》“揖之”條:“隸書‘胥’字作,因訛而為‘咠’,后人又加手旁耳。”“揖”是“胥”字之誤,在這里“揖”就是一個“訛字”,“訛字”也叫“訛”“誤”“訛文”“誤字”“字之誤”,指古書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出現的錯字。“訛字”現象中最常見的是“形訛”,也叫“形近而誤”“形近而訛”。因字形相近而把一個字寫成另一個字(楊劍橋,2003:290~291)。王念孫之子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十二“形”條:“經典之字,往往形近而,仍之則義不可通,改之則怡然理順。”這意味著適當的“改之”能夠使得經典文通字順,這種做法是有合理性的。當然,這并不表明后人可以望文生義、亂改經典。
進而言之,“胥”被誤寫為“揖”,屬于古代漢語中的“讀破”現象。傳統訓詁學給“讀破”下的定義是:(1)指改變某字原來通常的讀音,以表示詞義或詞性的轉變。如“王”讀“wàng”,作動詞。(2)也作“易字”。指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通假字現象(楊劍橋,2003:230)。這個定義不包括訛字的改讀。通假字可以改讀為本字,訛字理所當然也可以改讀為本字,只要說清楚是哪種改讀就可以了。現代訓詁學已經考慮到了這種情況。“破字”,也叫“讀破”“破讀”“改讀”“易字”,其作用是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①的。“破字”“易字”有時也指改正形誤的字。“破字”“讀破”還用來改變某字原來的讀音以表示意義或詞性的轉變,通常是改變聲調。也就是說,異字改讀、訛字改讀、同字改讀都屬于“讀破”。胡先生所說的“誤導”其實是指術語使用上缺少區分度的問題,正所謂“表達形式單純,所以讀者得不到明確的認識”(洪誠,1984:189~190)。杜子春在《周禮注》中用“當為”改錯字,用“讀為”說假借字,筆者認為就很合適。我們現在都用“讀”來作注,過于籠統②。為了表達的清晰,我們可以這樣處理:“‘揖’讀‘xū’,‘揖’是‘胥’字之誤。”只要有足夠的補充說明,“誤導”的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與表音文字不同,強調的是字的形、音、義的結合,就訛字和通假字來說,讀本字的音,才會讓我們聯想到本字的義,而讀破對于正確理解文言文文意是大有裨益的。所以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輔《中學教材全解·高一語文(上冊)》注“揖”為“xū”是可取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出土戰國楚系簡帛文獻音韻研究”[12YJC740032]的成果之一。)
注 釋:
①廣義的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
②學術術語規范化的問題一直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雖然學術
術語“因時、因人,甚至于因書而有所不同”(參見洪誠《訓詁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頁)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學術術語使用上的規范問題。現在是信息技術時代,溝通、交流變得容易起來,在國家統一的大前提下,對學術術語作一個統一的規范是完全有可能的。希望學術術語能像漢字一樣早日實現規范化。
參考文獻:
[1]王念孫.讀書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引之.經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4]洪誠.訓詁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根據出土文物的佐證,中國最遲在三千五百年前就發明了文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記錄、交流的國家之一,中國人書寫漢字的歷史十分悠久,在長期的書寫過程當中,中國人形成了許多有條理的、框架宏大的、體系完備的書法理論與書法教學經驗。中國的書法,用變幻莫測卻有規律可循的線條與筆畫,填充了空曠的白紙,美輪美奐,異彩紛呈,構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一道文化景觀。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說,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書法的教學,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需要在語文課中,使用大量的教學時間進行教學的,對于書法,也是需要學生使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課下的學習以及鞏固。高中語文教材對于書法的教學是極其重視的,在高一語文教材必修第一冊的“梳理探究”這一環節,就有大段的關于古代以及現當代書法鑒賞、學習的篇幅。所以,語文教材的編寫者,也是對高中語文的書法教學,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數對學生的未來,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而在高考試卷的評判當中,學生書寫優雅與否、清晰與否,對分數的高低,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跡越好看,評卷老師的心情就會越舒暢,所給分數就會達到極致。反過來,在高考與其他各類型的考試中,有不少的學生學習不錯,在卷面上呈現的知識點頗為精確,但就是因為書寫混亂不清,閱卷的老師經過努力也認不清,最后只好按錯誤處理,這樣就降低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人生發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由此可見,書法的訓練,尤其是硬筆書法的訓練,對于學生試卷的解答,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應當將硬筆書法的教學置于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書法的教學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更長遠的是,通過潛移默化,可以讓學生深入品味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韻味,增強中國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藝氣質,對他們的人生產生長遠的積極的影響。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當今的語文課堂上對于書法的教學,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首先是由于語文教師對于書法教學的忽視,以及學校在教學資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當今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書法教學,呈現出了邊緣化、淡漠化的狀態。其次,即使有的語文教師根據課程的要求,開展書法教學,教師也大多因為沒有受到過系統的書法教學的培訓,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錯誤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書法教學,這樣,即使學生付出頗多的心血去學習以及練習書法,也事倍功半,從實踐效果來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
二、如何提升高中語文書法教學的質量
(一)要從政策上以及態度上支持高中語文書法教學
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書法教學,首先需要的就是學校在條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師生對這件事的重視。第一是學校方面應該做的事情,學校應該首先明確書法的學習對于語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績的重要意義,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級,安排足夠數量的書法教學課時,應當積極聯系出版社,為學生訂購書法學習配套教材,為學生學習書法、師生之間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時,學校方面從激勵學生苦學書法這一角度考慮,應當多多舉辦類似書法競賽、書法節之類的活動,促使學生們踴躍參加。第二,教師要對書法教學予以重視,把眼光放得長遠,不能被分數的功利性牽制,應當從學生的終身素質的培養高度著眼,在高一、高二階段,尤其是高一階段,教師應當側重于學生基本功的培養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對學生書法的教學,而在布置練習題方面,應當盡量以做精題、精做題為主,避免因為學生陷于題海戰術耽誤了學習書法、陶冶情操的寶貴時間。另外,身為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應當在課余時間積極充電,學習更多書法以及高中書法教學的知識,這樣書法教學才能豐富多彩,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二)關于教材、字帖的選擇
在高中書法教學上,光有學校方面的主動,以及教師的辛勤奉獻,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學校以及老師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書法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學習書法的效果同樣會大打折扣,這是由于學生個人的書法寫得怎么樣,學生個人的天賦以及認知的差異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學生只靠對學習的激情以及長期的堅持是遠遠不夠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練就一手優美的書法,并且形成鑒賞書法的深厚素養,還是需要教師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輔導以及訓練。首先,教師要慎重選擇書法教學的教材范例。當今的社會風氣異常浮躁,書法出版物魚龍混雜,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適合高中生臨習的,比如說很多當世所謂名家的字帖,其實只是徒有虛名,仔細看來筆意媚俗。但是可悲之處就在于,高中語文教師,往往對學生臨習的字帖不加甄別,讓學生胡亂去書店買字帖臨習,但是,學生的鑒賞能力趕不上老師,往往會買一些粗制濫造的字帖,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練字的成效低下,甚至會越練字,書法越差。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進行書法教學的時候,沒有為學生選擇好臨習的范本。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在為學生選鋼筆行書字帖的時候,以鄒慕白的行書字帖為最佳,因為鄒慕白的行書,不僅筆畫構造相對簡單,而且筆意連起來看,具有藕斷絲連之感,適合高中生進行答題以及快速書寫。在為學生選擇鋼筆楷書字帖的時候,需要注意學生的性別、天賦,現當代書畫家的字帖,是不適合給高中生練的,因為當代的楷書字帖缺少意蘊。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們可以多為學生們選一些古代書法名家的字帖進行教學。一般來說,女孩子適合學習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的硬筆化字帖。趙孟頫的楷書,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女孩子多臨寫趙體的硬筆楷書,可以養成柔中帶剛、風姿綽約的形態。而男孩子則更適合學習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玄秘塔碑》的硬筆化字帖。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嚴謹,筆畫鋒棱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媲美,被后人譽為顏筋柳骨。男孩子臨習柳體楷書,不僅與男孩子陽剛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養男孩子的骨氣。對書法天賦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習唐代鐘紹京的《靈飛經》的硬筆化字帖,《靈飛經》是唐代小楷的巔峰,堪稱字字飄逸,字字絕妙,天賦好的學生臨習《靈飛經》,可以增添飄逸峻拔之氣。而對于那些較為欠缺書法天賦的學生,教師應當指導他們使用薄薄的描紅紙,附著在語文教材之上,每日堅持描畫印刷體的文字。因為印刷體的鉛字,有著橫平豎直的顯著特點,既沒有結構上的靈巧,又不要求寫字時候的腕力,所以即使書法天賦很差的學生,只要堅持描寫印刷體文字,也可以最終做到在答卷的時候字跡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碼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關于學生練習書法,字帖臨寫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語文書法教學當中,即使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做了合適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導學生臨習字帖的時候,培訓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書法教學,教師往往就是讓學生買字帖,不再進行學習書法方法的指導,學生也不了解學習書法的方法,因此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單純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紅紙。這樣,學習書法的效果不會太好。其實學習漢字書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經成型了,古人常常這樣進行書法教學,那就是描紅、臨摹、創作有機結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人練習書法有充裕的時間和濃厚的文化底蘊,當代的高中生,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還有大量的其他課程作業需要完成,因此,書法教學中的描紅、臨摹、創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夠的時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可以如此布置作業,每日只練習字帖里面的兩行字,在描紅字帖之前,先對要描紅的部分進行臨摹,之后進行字帖的兩行描紅,描紅之后再對這幾個字怎么寫進行反思,反思過后再一次臨摹,最后進行創作,也就是自己寫兩行字帖以外的內容,創作的內容以規定背誦的語文文言文為主,這樣的書法學習作業使得描紅、臨摹、創作三者有機結合,總共練字的內容只有8行,這樣既不會因為學習書法給學生造成太大的負擔,又可以督促學生背誦課內文言文。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