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博弈論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博弈論;發展脈絡;理論體系
博弈論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參與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問題,是研究聰明而又理智的決策者在沖突或合作中的策略選擇理論。無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都會經常碰到利益相互影響的博弈問題,也會經常使用博弈去選擇策略,不管是自覺的還是無意識的。博弈論的思想極為深刻,內容十分豐富,引起了眾多經濟學家的極大興趣,贏得了經濟理論界的廣泛關注。
一、博弈論發展脈絡
博弈思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早就存在,但這只是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形成理論。在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博弈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著名的田忌賽馬的事例。在國外,1500年前巴比倫猶太教法典中的婚姻合同問題,也包含著明顯的博弈思想。博弈論應用到經濟分析中,是在19世紀中期,博弈論體系的產生、發展、繁榮,則是近幾十年的事。
現代博弈論思想在經濟上的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階段
最早的包含博弈思想的經濟學文獻,是1838年法國經濟學家古諾(Cournot)提出的寡頭市場產量競爭模型。而1883年法國經濟學家伯特蘭德(Bertrand)提出的寡頭市場價格競爭模型,把古諾模型里寡頭廠商的產量競爭變成了價格競爭。1913年策梅羅(Zermelo)提出的關于象棋博弈的定理是博弈論的第一個定理,提出的逆向歸納法是博弈論的第一種有一般意義的分析方法。這一階段,還有很多學者涉及了博弈論的研究,但都是零散的研究,沒有形成體系。
2、產生階段
一般認為,博弈論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產生的標志,是1944年馮?諾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該書在總結以往博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給出了博弈論研究的一般框架、概念術語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較系統的博弈理論。在此階段,還涌現出許多著名的博弈理論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和理論。例如,1950年納什(Nash)提出了均衡點的概念,1950年塔克(Tucker)介紹了“囚徒困境”博弈,1953年夏普里(Shapley)提出了合作博弈里著名的“夏普里值”,這些概念和理論共同構成了現代博弈論體系的核心。
3、發展階段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博弈論進入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1965年澤爾騰(Selten)提出了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的概念,1967-1968年海薩尼(Harsanyi)建立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論,1974年奧曼(Aumann)提出了相關均衡的概念,1975年澤爾騰又提出了顫抖的手均衡的概念,1982年克里普斯(Kreps)和威爾遜(Wilson)提出了序貫均衡的概念,1991年弗登博格(Fudenberg)和梯若爾(Tirole)提出了完美貝葉斯均衡的概念,這些都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博弈的理論。
4、繁榮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博弈論開始受到經濟學家真正廣泛的重視,并被看作重要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學的核心分析方法,開始貫穿幾乎整個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在宏觀、金融、環境、勞動、福利、國際經濟學等學科中也開始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有以博弈論為基礎重構經濟學大廈的趨勢。尤其是1994年納什、海薩尼、澤爾騰這三位博弈論學者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博弈論作為重要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權威性的肯定,也表明了博弈論已在主流經濟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博弈論理論體系
博弈論涵蓋的內容很多,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大類。如果博弈中存在有約束力的協議,就是合作博弈;相反,如果博弈中不存在有約束力的協議,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主要研究的是在有約束力的協議作用下,參與人采取符合集體理性的行動達到博弈均衡后,各參與人的收益分配問題。而經濟問題中遇到的多是在個體理性基礎上的決策,這使得基于個體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在經濟研究中廣泛應用。對非合作博弈的分類,主要涉及博弈的過程和博弈的信息結構兩個方面:
1、博弈的過程
從博弈的過程來分,博弈論可以分為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兩類。如果所有參與人同時選擇策略,或者決策雖有先有后,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的選擇,這樣的博弈稱為靜態博弈;如果參與人的行動有先后順序,而且行動在后者可以觀察到行動在先者的選擇,并據此做出相應的選擇,這樣的博弈稱為動態博弈。
2、博弈的信息結構
博弈的信息結構又分為關于收益的信息和關于博弈過程的信息兩方面。在關于收益的信息方面,如果各參與人完全了解所有參與人各種情況下的收益,稱為完全信息;而至少部分參與人不完全了解其他參與人的收益,稱為不完全信息。在關于博弈過程的信息方面,如果輪到行動的參與人全部能夠看到在他行動之前行動的所有參與人的行動,就是完美信息;而至少部分輪到行動的參與人不能全部看到在他行動之前行動的某些參與人的行動,就是不完美信息。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實際上是只針對動態博弈的,而靜態博弈中所有參與人可看作同時選擇策略,所以不存在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的問題。
這樣,根據上述博弈的過程和博弈的信息結構兩個方面,我們可以將非合作博弈分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等類型。掌握了博弈的分類情況,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博弈問題,我們就可以將其歸于某一特定類型,根據這一類型的分析思路來解決這個博弈問題。
參考文獻:
[1]奧斯本,魯賓斯坦.博弈論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弗登博格,梯若爾.博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王文舉.經濟博弈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5]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關鍵詞:博弈論語義學; 博弈; 語言游戲; 實用主義; 辛梯卡
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哲學進行了語言學轉向,此后,哲學家、語言學家、邏輯學家關于語言哲學的研究方興未艾。語義學屬于語言哲學范疇,是關于符號或者語言符號與其所指對象關系的學科。在20世紀60年代,賈可·辛梯卡對博弈語義的思想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強調對博弈語義的基礎性思考,將語義解釋與博弈理論結合起來,創建了一階語言的語義賦值博弈理論,形成了博弈論語義學。至今,博弈論語義學已經成為影響最為廣泛的理論之一。
一、內容概括
博弈論語義學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結合起來,通過博弈過程來刻畫人們對命題語義的理解過程,最終以確定語句的真值。辛梯卡首先給出一個個體域,任何指派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加諸對象的變元,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后在給定的個體域中選擇某個對象改變將對象加諸變元的指派,從而將命題的值變為選定的對象,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梯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玩家分別為“證實者”和“證偽者”,對于一個句子,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該句子約化,直至最后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量和連接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以通過直接檢查當前指派來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證實者取勝,證偽者失敗,反之亦然。①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松地判定這些語言信息的真假。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辛梯卡等人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可能世界語義學。可以看出,博弈論語言學遵循可能世界理論的路徑,實質是對量詞做替換解釋。辛梯卡認為,“量詞所做的事情是從簡單或復雜謂詞的外延中對實體作出某些選擇。”②在博弈論語義學中,博弈過程就是為加諸對象的變元找到指派的過程,這是替換解釋的做法。基于可能世界理論,運用博弈論語言學,我們可以輕松地談論摹狀詞。這種處理方案反映了辛梯卡試圖擺脫本體論承諾的困擾,將指稱問題直接懸置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博弈論語義學中對象加諸變元的指派,體現了將指稱賦予語言表達式的蒙塔古格式的哲學進路。這種實際解釋的解讀反映了辛梯卡通過指派的意義尋求語句真值的訴求。語義博弈的最后將對原子句做出真值判斷轉化為對指派做出檢查,意味著多主體最后將達成意見一致,即對指派形成公共知識。通常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對于某一個具體對象會形成一種較為一致的理解和看法,即形成公共知識。當個人的背景知識與群體的公共知識不相容時,就造成了自己與其他人的溝通障礙。博弈論語義學通過明確指派的博弈語義形成了多主體的公共知識。多主體的博弈進程為自然語言賦值,將語言意義與博弈論對應起來,能夠刻畫公共知識的生成過程。
二、哲學溯源
自然語言與博弈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的觀點反復出現于20世紀。Paul Lorenzen 首先在20世紀50年代晚期為邏輯介入了博弈語義。而“后期維特根斯坦引人注目地由其《邏輯哲學論》極為清晰的邏輯結構轉向由規則生成的‘語言博弈’范例,而正如桑杜所說,有人(如斯泰紐斯)試圖在博弈隱喻中添加更多的實質性內容。”③正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辛梯卡提出了博弈論語義學。
辛梯卡說:“我們怎樣指出我們的語言所表達的意思?一種語言的一個句子與可描述的現實的部分如何聯系?對于后一問題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答案,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稱為圖像論。”④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在前期哲學中提出了“圖像論”,指出某個名稱的意義即為其指稱對象。圖像論是維特根斯坦對于本體論問題思考的結果。維特根斯坦的這種圖象與實在的關系被辛梯卡運用到了博弈論語義學之中。在博弈論語義學與圖像論的關系上,辛梯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⑤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按照辛梯卡的觀點,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
如果說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為辛梯卡確立了名稱-客體的對應關系,那么其后期的“語言游戲說”則解答了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的問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實際上是強調語言的使用。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詞的意義在于使用,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語詞具體的使用場合來確定語詞的意義。換而言之,一個詞的意義與語境是密切聯系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下具有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只有在各自游戲之中才能理解詞的不同意義。語言游戲的主要目的就是搭建語言和實在之間的橋梁。
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轉變對辛梯卡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特根斯坦使用“游戲”來指稱目標導向的活動,諸如證實或者證偽的活動。辛梯卡延用了這一思想,他說:維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強調的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構成一個詞的自然環境并使該語詞從中獲得其意義的活動。⑥不難發現。辛梯卡同樣堅持認為語言的目標導向語言的本質,因此,在他的博弈論語義學框架下所研究的語義博弈,可以被看作是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一類語言游戲。
三、博弈方法
[關鍵詞]博弈論 經典博弈模型 博弈行為 博弈決策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于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從對“博弈論”簡要、通俗的介紹中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博弈,或者說,我們身邊的許多行為、現象都可用博弈來概括。“博弈論”不僅屬于經濟學,也理應屬于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這些學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論”那旖旎的學術風光和精細的分析技巧。“博弈論”的英語原文是Game Theory,直譯過來就是游戲論、運動論或競賽論。譬如在足球比賽中,雙方都想在努力鞏固防守的同時,積極進攻以置對方于“死地”。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博弈。“弈”在漢語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雙方行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賽中雙方的行為。當然,擴展開來講,企業之間的競爭、國家之間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戲”,只是游戲的內容不同而已。
一、博弈簡介
“博弈論”就是分析博弈行為和博弈決策的一門科學。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已于前不久為“博弈論”研究專家羅伯特?奧曼和托馬斯?謝林所獲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分別由納什、澤爾滕、海薩尼、莫里斯和維克瑞等“博弈論”專家分享。如此眾多的“博弈論”研究專家的頻頻獲獎,凸現了“博弈論”在主流經濟學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于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
我國古代有個“田忌賽馬”的故事,說的是齊威王與大將田忌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由于齊威王的最優、次優和較差的三匹馬分別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馬快,所以田忌總是以0∶3告負。后來田忌的謀士孫臏給田忌出主意,讓最差的馬去與齊威王最快的馬比,而讓最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次優的馬,讓次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最差的馬,這樣便以2∶1取勝。但我們還可進一步設想,如果齊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會在以后的比賽中也更改出馬的次序,當然田忌的出馬次序也應改動。雙方的出馬次序怎樣才是最合理的呢?這便是“博弈論”更深一層次研究的問題了。
二、一個非技術性的定義
博弈即一些個人、隊組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規定或定義一個博弈需要設定下面四個條件。
1.博弈的參加者。即在所定義的博弈中究竟有哪幾個獨立決策、獨立承擔結果的個人或組織。
2.各博弈方各自可選擇的全部策略或行為的集合。即規定每個博弈方在進行決策時,可以選擇的方法、做法或經濟活動的水平、量值等。
3.進行博弈的次序。在現實的各種策略活動中,當存在多個獨立決策方進行決策時,有時候需要這些博弈方同時作出選擇,以為這樣能保證公平合理,而很多時候各博弈方的決策又有先后之分,并且有時一個博弈方還要作不止一次的決策選擇。
4.博弈方的得益。對應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組可能的決策選擇,都應有一個結果表示該策略組合下各博弈方的所得或所失。
以上四個方面是定義一個博弈時必須首先設定的,確定了上述四個方面就確定了一個博弈。博弈論就是系統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義的各種博弈問題,尋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條件下,合理的策略的選擇和合理選擇策略時博弈結果,并分析這些結果的經濟意義、效率意義的理論和方法。
三、博弈的結構和博弈的分類
由于博弈研究的問題多種多樣,因此博弈模型相互之間的差別可能會很大。這些差別可以理解為都是博弈問題的結果差別。當博弈結構有差別時,博弈的結果和分析方法往往也有不同,因此對博弈的結構特點有所了解是很有價值的,在此我們提出博弈論問題的分類和博弈理論的結構。
1.博弈中的博弈方:博弈中獨立決策、獨立承擔博弈結果的個人或組織為博弈方。因此我們把博弈方分為“單人博弈”、“兩人博弈”和“多人博弈”。這里的“單人博弈”和“兩人博弈”,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指前面所說的博弈方,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經濟社會組織。
2.博弈中的策略: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內容稱為“策略”。
3.博弈中的得益:得益即參加博弈的各個博弈方從博弈中所獲得的利益,它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標,也就是他們行為和判斷的主要依據。
(1)零和博弈:它是常見的博弈類型,同時也是被研究得最早、最多的博弈問題。
(2)常和博弈:它也是很普遍的博弈類型。常和博弈可以看作零和博弈的擴展,零和博弈則可以看作常和博弈的特例。
(3)變和博弈:零和博弈和常和博弈以外的所有博弈都稱為“變和博弈”。
(4)博弈的過程:博弈的過程也是博弈結構的重要方面。根據博弈過程方面的這些差異,博弈問題通常分為“靜態博弈”、“動態博弈”和“重復博弈”幾個大類。
①靜態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時或可看作同時選擇策略,采取行動的博弈是靜態博弈。
②動態博弈:指博弈方的選擇和行動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據先行者的策略選擇來決定自己的策略。
③重復博弈:所謂重復博弈實際上就是同一個博弈反復進行所構成的博弈過程。構成重復博弈的一次性博弈也成為“原博弈”或“階段博弈”。
我們研究的大部分是重復博弈的原博弈都是靜態博弈,或者說是由靜態博弈構成的。這種由同樣一些博弈方,在完全同樣的環境和規則下重復進行的博弈,在現實中有很多實際的例子。如:體育競技中的多局制比賽、商業中的回頭客問題、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或競爭等等,如果不考慮環境條件方面的細小變化,都可以看作是重復博弈問題。
5.博弈的分類和博弈理論的結構
博弈結構這些方面的差異對博弈結果和博弈分析都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博弈分類相互之間都是交叉的,并不存在嚴格的層次關系,但我們還可以根據各種分類對博弈分析方法影響程度的大小排除大致的次序。
(1)是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達成某種有約束力的契約或默契,以選擇共同的策略,此種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屬于非合作博弈。
(2)是分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與變和博弈。
(3)是分為靜態博弈與動態博弈。
(4)是分為完全信息博弈與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種博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擁有全部的相關信息,只擁有部分相關信息的便屬于后一種博弈。
四、“博弈論”中的經典博弈模型
根據博弈定義,小到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國家之間的傾銷反傾銷、制裁和報復等,都有可以歸結為博弈問題。“博弈論”中有一些由點及面、發人深思的經典案例,這些案例不僅使專業研究人士如醉如癡,也使一些普通民眾興致盎然;不僅成為“博弈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整個經濟學領域中的學術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設警察局抓住了兩個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獲得的證據并不十分確切,對于兩者的量刑就可能取決于兩者對于犯罪事實的供認。警察局將這兩名嫌疑犯分別關押以防他們串供。兩名囚徒明白,如果他們都交代犯罪事實,則可能將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們都不交代,則有可能只會被以較輕的妨礙公務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會被立即釋放,不交代者則將可能被重判8年。
對于兩個囚徒總體而言,他們設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個囚徒在選擇不交代的策略時,都要冒很大的風險,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將可能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對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種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對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兩人都會選擇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個體理與集體理之間的矛盾、沖突。
囚徒的困境博弈的重要意義,在于類似的情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市場競爭的各個領域和方面,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以及政治、軍事和法律等各個領域問題中,都有類似囚徒困境的現象。
2.智豬博弈
假設豬圈里有一大一小兩只豬,豬圈的一頭有一個豬食槽,另一頭有一個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撳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若小豬去撳,大豬先吃,大豬可吃到9個單位,小豬撳好后奔過來,則只能吃到1個單位;若大豬去撳,小豬先吃,小豬可吃到6個單位,大豬吃到4個單位;若同時去撳,奔過來再同時吃,大豬可吃到7個單位,小豬吃到3個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大豬采取何種策略,小豬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邊等待大豬去撳按鈕,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豬總是會選擇等待,大豬無奈之下只好去撳按鈕。這種策略組合就是名聞遐邇的“納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給定一方采取某種策略的條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處為大豬撳按鈕)。
智豬博弈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如大股東行使監督上市公司的職責,而小股東則坐享這種監督帶來的利益,即所謂“搭便車”;愛清潔的人經常打掃公共樓道,其他人搭便車;等等。
3.斗雞博弈
兩只公雞面對面爭斗,繼續斗下去,兩敗俱傷,一方退卻便意味著認輸。在這樣的博弈中,要想取勝,就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至少要顯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來,以迫使對方退卻。但到最后的關鍵時刻,必有一方要退下來,除非真正抱定魚死網破的決心。
這類博弈也不勝枚舉。如兩人反向過同一獨木橋,一般來說,必有一人選擇后退。在這種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種可選擇的策略運用。如那種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點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獨木橋上的另一人。還有夫妻爭吵也常常是一個“斗雞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總有一方對于對方的嘮叨、責罵裝聾作啞,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卻怒火。在企業經營方面,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條件下,一家企業投資了某一項目,另一家企業便會放棄對該項目的覬覦。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14- 0134-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50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高等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也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以及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場所。為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體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我國高職院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現狀卻不樂觀,不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也并沒有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為了對博弈論理論下,高職體育教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從博弈論的背景以及與體育之間的關系出發,指出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探究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博弈論視角下高職體育教學的實現路徑。
一、博弈論的背景以及與體育之間的關系
(一)博弈論的背景
博弈論這個概念首先是由諾依曼提出來的,它不僅是運籌學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數學科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把博弈論又稱為游戲論、或者是對策論。博弈論中不同名稱的由來主要是由博弈論的性質,以及主要內容所決定的。一般情況下,學術界在對博弈論的研究過程中,更傾向于對競爭問題,以及一些對手之間的對抗進行研究。而在博弈論的研究過程中,其重點研究內容為如何對決策進行選擇的問題,但是從客觀上講博弈論比對策論的應用范圍大。在日常生活中,對策論往往被用于某種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但是博弈論的范圍卻寬泛很多,不僅包括了對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包括了對問題的開頭、結尾以及相關環節的研究。簡而言之,博弈論就是對問題進行決策,以及如何完成?Q策,并獲取成功的一種理論。決策論,也可以理解為是指導人們在相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如何做出正確選擇的科學。
(二)博弈論與體育之間的關系
從表面上看,博弈論與體育運動這兩者之間似乎并沒有聯系。但是仔細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博弈論和體育運動,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聯系。首先從博弈論名稱由來的角度出發,博弈這個名詞是從競技體育中發展、引申而來的。博弈理論在體育中的應用范圍相對較廣,不但包括了在體育競賽當中的應用,也包括了在體育理論建設和完善方面的應用。體育博弈就是指,在競技體育過程當中普遍存在的競爭、沖突以及對抗。博弈現象在體育競技的過程中,應用十分廣泛,并且在很多體育活動,尤其是體育比賽中都有著較好的體現。此外,體育競技過程中的對抗性還表現在:競技體育的雙方在心理戰術以及運動機械的發明等方面。其實不只是體育競技,體育運動本身就充滿了競爭,同時也充滿了博弈思想。
首先,從身體素質方面上看,對于運動員而言,無論是他們參與什么形式的比賽,都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從一定程度上講,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和比賽結果。所以,不同運動員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博弈情況,是十分明顯的。其次,從專業技能的方面上看,對于大多數體育運動和體育競技來說,很多項目都是以體育技能競爭為主要的競爭方式,因此這種體育上的博弈主要是體育技能方面的博弈。接著從戰術方面來看,很多體育競賽,尤其是一些很多人參與的體育競技,合適的體育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很多人數參與的比賽中,參賽的雙方之間的較量,并不是某一個個體之間的較量,更是兩個團隊之間的較量,所以說良好的戰術,是這類比賽取得成功的關鍵,也可以說這種體育競技方式是以戰術為主進行的博弈。最后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運動員在競技體育的過程中,環境相對緊張和激烈。所以,體育競技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情況下,心理素質較好的運動員,更容易在體育競技的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探究的意義
目前,國內很多學者認為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研究是十分沒有必要的。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研究,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由于體育教育并不能為社會直接帶來生產力上的提高,所以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進行研究,意義并不明顯。其實不然,對高職院校的研究,完善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無論是對高職院校,還是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甚至是對體育自身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首先,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進行研究,是時展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逐漸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生的體育素質的高低,也成為了高校對學生整體素質考察的一項重要標準。為了提升高校以及學生對體育教育的認識,教育部還提出了“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宣傳口號。由此可見,高校必須積極順應時展的要求,對高校的體育教育進行探究,并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改革,只有這樣高校體育教育才能夠更好的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完成對社會優秀人才的輸送,進而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其次,對體育教育進行探究,也是高職院校長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高職院校逐漸意識到了內涵教育的重要性。由于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變得日趨細化,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的培養出現了同質化傾向。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程式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不利于高校教育的長期發展,給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發展,也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因此,高校要積極對體育教學進行研究,并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行改革,達到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目的。最后,高職院校對體育教育進行探究,也是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我國的就業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就業難逐漸成為了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以后,必須要面臨的問題。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對教育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對一些不符合時展的模式,要進行主動的改革,當然這里也包括對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良好的身體基礎。
三、基于博弈論的高職體育教學研究
(一)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博弈意識
高職院校之所以開展體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進而在實際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最終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通過博弈論的視角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博弈思維。良好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博弈的過程中,對比賽形式進行主動地分析,進而幫助學生取得較好的比賽成績。高職院校的體育競技活動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博弈者擁有一個良好的思維能力來作為支撐。在激烈的體育競技過程中,如果博弈的一方沒有較好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對現場的博弈情況進行分析,更無法根據現場的局面來為自身制定出一個具體的行動方案。而正確的行動方案,是博弈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因此,良好的思維能力和體育博弈意識,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合作博弈能力
體育競技的形式和種類都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有單人的體育競技,也有團隊的體育競技。不同的體育競技之間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對于雙人體育競技而言,最重要的是競技雙方的實際能力,和心理素質等。但是對于多人的體育競技來說,競技雙方中不同個體的實際水平,以及現場發揮情況很重要,團隊之間合作博弈的能力也同樣很重要。由于時代的發展,學生們更喜歡彰顯自我,并在實際的生活中習慣于個性化的表達,這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活動都是單人完成的,很多體育活動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對學生進行博弈能力的合作式培養,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與發展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團隊比賽的過程中,常常不顧及團隊的利益,而盲目的展示自我。這需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此外,為了更好的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合作博弈能力,高職學院的體育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了解。在對學生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并且在團隊比賽中為學生設定出適合其自身發展以及有利于團隊發展的角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明確了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后,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對競技比賽進行模擬練習,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才能夠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確,才能夠更好地在團隊發揮優勢作用。只有作為個體的每個學生都切實提高了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高職院校學生的協作博弈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三)注重對學生進行策略戰術的培養
在競技體育的過程中,如果競技雙方中任何一方,掌握了較為成功的戰術理論,都會給自身在體育競技的過程中,帶來較大的優勢。因為對于團隊而言,一旦擁有了一套較為成功的策略戰術,也就意味著這個團隊在實際的博弈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進而有助于博弈者在比賽的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由此可見,對于博弈的雙方而言,積極主動地對優勢策略進行挖掘,是博弈者的重要任務。但是策略戰術并不存在于博弈雙方每次的博弈過程中,而是需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以及博弈者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對有現有的策略戰術進行發現和總結。由于每個團隊適合的優勢策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時候還會存在著相悖的情況。因此對于每個團隊來說,尋找適合自身的策略戰術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博弈者在找到?m合本團隊的策略戰術以后,還要根據這個策略戰術對團隊進行培訓,以便增加對這個策略戰術的熟練程度,并對該策略戰術中的一些不合理部分進行及時的改正。
所謂“博弈”(Game),是指某些個人或組織作出相互有影響的決策,它不僅包括撲克、橋牌等游戲,也包含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合作和沖突現象。博弈論又稱“對策論”,研究的核心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
博弈論的原始思想萌芽于2000多年前,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典籍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中都充滿了博弈的案例。“田忌與齊王賽馬”就是我國耳熟能詳的博弈實例之一,但這不過是博弈思想的雛形,現代意義上的博弈論則是20世紀的貢獻了。一般認為,1944年同馮·諾伊曼(Von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合作發表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提出合作博弈的基本模型,標志著現代博弈論的開始。50年代,博弈論巨匠輩出,納什(Nash)提出了非合作博弈論,塔科爾(Tucker)定義了“囚徒困境”,從而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的理論基石。60后代,澤爾騰(Selten)將納什均衡引入動態分析,創立了“精煉納什均衡”的概念;海薩尼(Harsanyi)則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論研究,隨后出現了不完全信息博弈論。至此,博弈論的理論構架基本完成。
博弈論可以劃分為合作博弈(cooperative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game)。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參與人能否在行為時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達成則是合作博弈;反之,不能強制他方遵守協議,各參與人只能選擇自己的最優戰略,則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強調團體理性、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則強調個人理性、個人最優決策。我們談到的博弈多指非合作博弈。
博弈有兩種劃分:從參與人出場的先后順序來看,博弈分為靜態博弈(staticgame)和動態博弈(dynamicgame)。靜態博弈指博弈參與人同時選擇行動或非同時行動但對前者行動一無所知;動態博弈指參與人行動有先后順序,且后行動者能夠觀察到先行動者的選擇。從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知識來分析,博弈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前者指每一個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戰略和支付函數有確切的了解;后者則恰好相反。將兩種分析結合起來,我們就有四種類型的博弈: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1.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納什均衡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講的是,假設博弈中所有參與人事先達成一項協議,規定每個人的行為規則,那么,在沒有外在強制性約束時,參與人是否會自覺遵守協議。如果參與人自覺遵守該協議,則構成一個納什均衡:給定其他參與人遵守協議的情況下,沒有人積極偏離協議規則。換言之,如果一個協議不構成納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動實施,因為至少有一個參與人會違背這個協議,不滿足納什均衡要求的協議是沒有意義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和“性別戰”(BattleoftheSexes)是任何一本博弈論著作都會提到的納什均衡特例。
2.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
動態是世間萬物的基本特征。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只是一種獨特的理想狀態。在現實中,當后一個參與人行動時,自然會根據前者的選擇而調整自己的選擇,而前者也會理性地預期到這一點,所以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選擇對他人的影響。1965年,澤爾騰通過對動態博弈的分析,提出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概念,它要求任何參與人在任何時間、地點的決策都是最優的,決策者應該隨機應變,而不是固守前謀。這就推導出子博弈的概念。當參與人的戰略在每一個子博弈中都構成納什均衡時,則形成“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也就是說,組成“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戰略必須在每一個子博弈中都是最優的。
3.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貝葉斯納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指的是,參與人共同行動,沒有機會觀察他人的選擇。每個參與人的最優戰略只能是在給定自己的類型和他人類型依從戰略的情況下,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在項目投標中各承包者的標價高低之爭就是一個應用例證。
4.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
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中,后行動者觀察前者的選擇并獲得其偏好、戰略空間等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斷;而先行為者也知道自己行為的效用,會有意識地選擇某種行動掩蓋或揭示自己的真實目的。“黔驢技窮”就是一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例證。
國際機制理論的理性主義流派概述
當前,國際機制的研究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對國際關系理論學者形成沖擊,引起他們持續的濃厚興趣,并表現出非凡的整合能力,對國際機制研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加以整理和批評已經成為學者們重視的工作。德國著名國際機制理論家沃科爾·利特伯格認為,國際機制理論有兩種理性主義流派:新現實主義國際機制理論和新自由主義國際機制理論。(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1-2.)
新現實主義國際機制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行為體之間的權力資源分配極大地影響著機制的出現、某問題領域機制的存在及其性質,特別是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國家會考慮無政府狀態下的相對權力,對國際機制的效率形成制約。這些觀點都體現在霸權穩定理論中。利特伯格認為,霸權穩定理論是“基于權力的國際機制理論的經典理論模式”,(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86.)而克勞福德認為,霸權穩定理論是新現實主義對機制產生最權威、最普遍認同的解釋。(注:RobertCrawford,RegimeTheoryinthePost-Cold WarWorld:RethingkingNeoliberalApproachestoInternationalRelations(Dartmouth:DarmouthPublishingCompany,1996),p.57.)霸權穩定理論的基本機制理論主張是:霸權國家建立了自己的霸權體系,并制定該體系的基本原則、規則、規范和決策程序,霸權國的實力與威望是其他國家接受這些國際機制的重要前提;霸權國利用這些機制維持霸權體系,最大限度地獲得自己的利益;同時,為了維持該體系,它愿意向體系內的其他國家提供“公共商品”(PublicGoods),容忍“搭便車行為”(Free-rider);霸權國的衰落或急劇變化,則該體系的國際機制發生相應變化。
新自由主義機制理論在過去10多年影響巨大,成為分析國際機制的主流理論。其基本機制理論主張是:國家是追求絕對收益的理性自我主義者,只關心自己的得失;承認權力在國際機制中的作用,但認為國際機制是國際關系中的獨立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強調國際機制在幫助國家實現共同利益中的重大作用;活躍在特定問題領域的國家擁有只能通過合作才能實現的共同利益;不確定性是國際機制形成理論的核心,世界政治存在廣泛的不確定性。國際機制幫助達成政府之間意愿的契合。行為體相信這種安排會幫助達成互利的安排。換言之,沒有國際機制,則協議無法達成。國際機制正是通過降低不確定性來促進國際合作的。新自由主義機制理論是國際機制理論的主流學派,其影響也最大。該派理論用相互依賴的概念將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理論整合意義。
博弈論與國際機制理論
在過去十多年里,國際機制理論在國際合作的分析中獨占翹楚,而博弈論在分析社會、經濟和政治現象中應用最為廣泛。兩種理論都以探討無政府狀態下的競爭與合作問題為核心命題。這種平行并非巧合,因為機制理論從博弈論中借取了許多知識能量。理解促進合作的戰略邏輯是解釋無政府狀態下國際機制起作用的關鍵。在討論霸權、問題聯系、相對收益和相互依賴時,博弈論的解釋力有目共睹。這些恰恰是國際機制理論討論的重心問題。(注:AndrewKyddandDuncanSnidal,"ProgressinGame-Theo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gimes",inRegimeTheory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ed.VolkerRittberger(Oxford:ClarendonPress,1993),pp.112.)
早期的博弈論分析國際合作的總體問題,其目標在于探究國際合作在無政府狀態下如何發生,但對國際機制的特殊作用關注不夠,國際機制在合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突出和明確的分析。克拉斯納、基歐漢等使用博弈論分析國際機制的作用,促使現實主義和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機制理論逐步成熟。
克拉斯納用“性別戰”博弈模型來描述基于權力的國際機制理論,既現實主義的國際機制理論。所謂“性別戰”是指熱戀中的一對男女安排業余活動的博弈:或者去看足球,或者去看芭蕾舞。
這里有兩個納什均衡,男女二人期望在一起,但到哪兒卻是需要選擇的。這里有一種先動優勢(first-moveadvantage),即誰先采取行動。該博弈模型用以解釋國際合作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該模式中,追求一致的努力使欺騙不再存在,實際上偏離協議的行為被視為非理性的。克拉斯納指出,智力在解決合作問題上的作用下降了。而在機制形成與變遷中權力的決定性地位突出了。(注:StephenKrasner,"GlobalCommunicationsandNationalPower:LifeonthePareto
Frontier",WorldPolitics,1991,Vol.43,pp.336.)在這里,合作不是相互協調,而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協調。在這方面,國際機制并未展示多少自主和彈性,但卻常常是權力分配和伴隨利益的關鍵性中介。克拉斯納強調說,機制本身也可以成為權力的源泉。(注:StephenKrasner,StructuralConflict:TheThirdWorldAgainstGlobalLiberalism(Berkela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5),pp.7-9.)因此,即使非常弱小的國家也會對某一問題領域的集體政策施加相應的影響。例如,在國際電訊聯盟中,由于實行基于平等原則的一國一票制,小國可以參與集體決策并擁有相當的影響。如果國際機制沒有重要的作用,行為體也就不必為確定國際機制的內容而激烈地討價還價,在國際機制建立之后也不會繼續進行“戰斗”。(注:StephenKrasner,"GlobalCommunicationsandNationalPower:LifeonthePareto
Frontier",WorldPolitics,1991,Vol.43,pp.351-353.)
而基歐漢則使用囚徒困境來分析基于利益的國際機制理論,即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機制理論。所謂“囚徒困境”,指的是兩個犯罪嫌疑人作案被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里審訊。警察告訴他們,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合作),則各判刑3年;如果都抵賴(合作),則各判1年;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個抵賴(不合作),則坦白者釋放,而抵賴者判4年。
在孤立的囚徒困境中,合作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行為者發現不合作是理性的。在國際合作的單一博弈中,每一方都有不合作的主導戰略即背棄。如果雙方放棄了自我理性的戰略則結果更好,但這只能在一方期望未來合作可能性的情況下發生。機制的部分作用正是產生和促進這種期望。(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編者按】.46.)
基歐漢明確指出,國際機制的功能理論建立在獨特的環境前提下:活躍在特定問題領域的國家擁有只能通過合作才能實現的共同利益。該前提不可忽視,而正統的現實主義在批評基歐漢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國家之間確實存在共同利益,而國際政治并不完全是零和游戲,例如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和七大工業國之間就存在這種情況。當然,國家之間擁有共同利益并不一定合作,共同利益的存在是合作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合作意味著既有利益沖突又有互補利益。當行為體調整他們的行為以適應對方的實際或期望的傾向時,就會出現合作。(注: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TwoApproaches",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
1988,Vol.32,p.380.)合作是互相協調作為政治協調過程的結果出現的。(注: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p.52.)基歐漢認為,國家為追求共同利益而創立了國際機制。國家發現自己困在囚徒困境中,但由于機制為協議的達成提供了談判的規則、原則、規范和決策程序的框架,即使自我中心主義者之間也可以相互合作。基歐漢用囚徒困境理論解釋機制的作用,其出發點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一國對他國的選擇是不確定的,因而錯過了許多達成共同獲益的機會或從已經達成的協議中抽身。而機制則向國家提供信息或降低信息成本,從而促進合作。(注: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p.245.)在囚徒困境中,監督安排的機制降低了雙方的恐懼,使得合作更為順利。機制多是在大的國際原則和規范框架中形成的,從而在問題之間建立“聯系”,違背某種協定會有影響其他目標的可能。而且,機制促使政治關系的存續時間更長。所以,機制增加了環境的“反復出現”,從而使未來的期望挫敗了背棄行為的發生。在囚徒困境中進行多重博弈,則合作增加。(注: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p.76.)
基歐漢利用博弈論分析機制試圖克服的集體行為問題,認為囚徒困境抓住了國際政治中許多問題的核心方面。(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編者按】.44.)但是,許多學者如斯泰恩(ArthurStein)、奧伊(KennethOye)等則強調,博弈論的囚徒困境模式只代表了集體行動問題的一種,而機制與所有合作問題有關,博弈論的應用是有限度的。
博弈論對我們認識國際機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也確實存在某些問題。例如,博弈論把國家作為統一的理體,而忽略了國家內部的因素。而國內政治是在某些特定問題領域如貿易、環境、國際安全等影響國際機制的重要因素。(注:AndrewKyddandDuncanSnidal,"ProgressinGame-Theo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gimes",inRegimeTheory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ed.VolkerRittberger(Oxford:ClarendonPress,1993),pp.113.)實際上,應用到具體機制分析的博弈模型太少、太理想化。博弈論有四種基本的理論模型,對博弈過程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但用于國際機制分析的主要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它關于單一行為體、完整信息、沒有錯誤或錯覺的論述被批評家認為是錯誤分析了國際政治的核心方面。例如,關于完美信息的論述忽視了傳播和信息,而這正是自由制度主義機制理論的核心方面。(注:AndrewKyddandDuncanSnidal,"Progress;inGame-Theo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gimes",inRegimeTheory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ed.VolkerRittberger(Oxford:ClarendonPress,1993),pp.134-135.)
從國際機制理論的角度而言,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應用還沒有挖掘出來。博弈論也有自身理論的突破,雙重博弈論重視不確定性,這與國際機制理論不謀而合。國際機制理論強調機制如何通過改變對他者的信念和期望來影響國家行為,認為信息和信念是國際機制的根本。博弈論也對信息與信念的影響越來越關注。機制促進共享的信念指出適合的協調點,從而便利納什均衡的選擇。而且,機制通過培養國家之間變化的信念而創造新的均衡。反之,如果不能發展和維持適當的信念,將導致機制的敗落和博弈的失敗。(注:AndrewKyddandDuncanSnidal,"ProgressinGame-Theo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gimes",inRegimeTheoryandInternational
關鍵詞:博弈論視角;ERP實施;雙方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8-0012-03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企業經營隨著科技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企業要能快速反映市場需要,更能結合供應鏈、客戶關系管理與數據倉庫進行有效管理,為企業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信息化運籌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ERP(企業資源計劃)應運而生。ERP系統要求企業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新審視,對客戶、企業自身與供應商組成的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進行新的設計,優化流程中的各項活動,消除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重復勞動,實現業務處理的合理化、標準化、規范化。但ERP 的實施是一項周期長、工序多的復雜系統工程,我國企業在實施ERP 的過程中成功率低下,在國內企業所有的ERP 系統實施項目中,一般只有10%~20%能按期按照預算成功實施,實現系統集成;約有30%~40%的沒有實現系統集成或只是實現部分集成;約50%的實施項目遭到失敗。筆者試運用博弈論基本知識,對實施ERP的兩個參與者的博弈關系進行模型建立及分析,其中一個參與者是提供ERP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另一個參與者是上馬ERP項目的企業。目的在于從博弈的視角對ERP的實施進行思考,基于博弈理論分析ERP實施雙方關系,從而對ERP實施問題提出建議。
一、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及內涵
博弈論是研究利益沖突各方如何決策及決策結果的,也稱為對策論。博弈論往往利用數學工具,建立博弈各方的理論模型,然后進行分析。博弈論最早是由美國數學家馮?紐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出版的《經濟行為和對策論》一書中提出的,并構建了博弈論的理論框架。1950―1954年間,美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納什連續發表多篇博弈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納什均衡”,奠定了現代博弈論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博弈論開始進入主流經濟學領域,成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應用經濟學科的核心分析工具,得到了廣泛而成功的應用。該理論的充分發展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完善市場經濟起到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博弈論對于社會科學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講,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行動者( 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而實際上它正深入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被各門社會科學所應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該理論正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范式中的核心工具之一,以至于我們可以稱博弈論是“社會科學的數學”,或者說是關于社會的數學。博弈論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 rational) 。所謂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論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間如何進行策略選擇的。一般博弈雙方的博弈結果有三種情況:負和博弈,指的是由于博弈雙方的沖突和矛盾造成的兩敗俱傷。零和博弈,指的是博弈雙方中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損,且得益與受損在量上相等。正和博弈,指的是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競爭、威脅還是暫時讓步,博弈論模型的求解目標就是使自身最終的利益最大化,這種解是以雙方采取“最好策略”為前提,各方最終達到一個力量均衡,也就是說誰也無法通過偏離均衡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博弈論求解的本質思想。
二、ERP實施雙方博弈關系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ERP項目實施企業(下稱企業)是能夠獨立決策和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ERP供應商(下稱供應商)也是能夠獨立決策和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所以企業和供應商可以看作為雙方博弈關系中的局中人或參與者(下稱參與者)。ERP項目的實施是供應商根據企業中存在的管理問題,在與企業相關人員充分交流后,針對企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ERP解決方案。企業組織人員對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可行性是指基于企業的管理問題和擁有的資源,該方案是否切實可行,有效性是指該方案實施后,是否能提高管理水平或帶來經濟效益的預期。對于企業而言,如果評估結果達到一定的標準,則企業決定實施該方案,否則不實施該方案。這里所說的標準可以是IT行業的相關標準,也可以是由企業組織相關專家制定的標準。對于供應商而言,企業能夠滿足其報價,則決定提供服務,否則不提供。由此可見,雙方由合作前到合作關系確立的決策是同時的,只有雙方都決定合作才能確立合作關系。所以供應商跟企業合作前的博弈是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
文章從博弈的視角分析ERP實施雙方的關系。一些供應商基于自身良好的技術條件,較高的職業素養以及豐富的成功實施經驗,會根據企業的管理現狀提供一份高效的ERP解決方案。但是也存在一些供應商急功近利,急于拉單以及盲目地做出一些不現實的承諾,因此,他們提供的是低效的解決方案。本文僅從高效和低效兩個維度對供應商提供的ERP解決方案進行分類。所以供應商的策略有兩個,即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和提供低效的解決方案。企業在充分評估供應商提供的方案和所需付出的費用后,評估達到相應標準則選擇實施該方案,否則選擇不實施,所以企業的兩個策略是實施和不實施。本文據此構造了雙方的博弈關系模型,如表1中的四組數據所示:
表1 供應商,企業的收益組合
對上表進行的分析如下,若供應商和企業采取的策略組合是(高效,實施),則受益組合為(2,2)。即是供應商提供了高效的ERP解決方案,企業對方案進行評估后也決定在供應商提出的條件下實施該方案。成功實施方案后,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從而企業有了2個單位的收益;供應商獲得此次經濟報酬和成功實施ERP經驗,從而供應商也獲得2個單位的收益。此時的博弈是正和博弈。若供應商和企業采取的策略組合是(低效,實施),則受益組合為(1,-1)。即是供應商提供的是低效的ERP解決方案,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企業評估后決定實施該方案。項目完成后,企業僅僅是從IT設備中獲得收益,而方案中ERP思想價值并沒有給企業帶來收益,所以企業付出的正好是供應商得到的,企業獲益-1個單位,供應商獲益1個單位。此時的博弈是零和博弈。若供應商和企業采取的策略組合是(高效,不實施),則受益組合為(-1,-2)。即是供應商提供了高效的ERP解決方案,但是企業在評估中因為其他的因素導致評估結果不達標,從而決定不實施該方案。此時,企業由于沒有實施ERP解決方案,企業的管理問題繼續惡化以及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業獲益-2個單位,而供應商提供的已經是高效的方案,失去的僅是此次的被肯定,所以供應商的獲益是-1個單位。此時的博弈是負和博弈。若供應商和企業采取的策略組合是(低效,不實施),則受益組合為(-2,-2)。即是供應商提供的是低效的ERP解決方案,企業通過評估正確地判定該方案不達標,從而決定不實施該方案。企業由于沒有實施ERP解決方案獲益-2個單位,供應商不僅失去了此次被肯定,而且該方案本身是低效的,說明供應商在提供ERP解決方案上還需要不斷提高,本身還是低水平,因此供應商獲益-2個單位。此時的博弈是負和博弈。
三、基于博弈視角提出對策
通過上述對ERP實施雙方之間的博弈關系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出供應商和企業的策略組合以及相應的利益得失。不同的策略組合得到不同博弈結果,包括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負和博弈。
(一) 避免負和博弈,企業需積極實施ERP項目
目前,企業面臨兩方面問題:第一是市場競爭,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今后的競爭不再是單獨的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企業聯盟與企業聯盟或者是供需鏈與供需鏈之間的競爭。第二是企業內部管理,它要求及時掌握、正確分析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做出準確的決策,這是企業的發展基礎。而ERP的發展歷程既展現了管理思想與信息技術不斷結合,又說明了ERP在企業競爭中所發揮的作用。ERP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有:集成財務信息,集成客戶訂單信息,標準化和加速生產進程,降低庫存,標準化人力資源信息和集成不同時間、不同來源的信息等。所以,積極實施ERP是企業面對未來的最佳選擇。
(二) 減少零和博弈,供應商需提高自身水平以提供高效的ERP解決方案
供應商應竭盡全力使系統更高效、有彈性,容易實施和使用,并且隨著最新技術的引入,他們還要對自己的產品不斷升級。供應商還應提品及一系列書面材料,并且有責任解決項目實施小組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供應商的另一個角色是充當培訓者―為企業將來系統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人物提供培訓。供應商不僅提供培訓,還要提供項目支持并在實施過程中實現質量控制。供應商應該盡全力改進企業的現有流程以使之適合初始的ERP軟件包,這可以優化系統的實際績效并且最大程度地增大將來操作人員的滿意度。他們還有責任對系統客戶化進行分析和界定,詳細說明每個領域某項做法的優劣并最終提供一個高效的解決方案。供應商還應留下技術文獻資料,因為項目完成后,供應商的顧問將會離開企業,然而他們的知識還要留在企業中,因此,供應商應該培養足夠掌握相關知識的企業員工以保證項目繼續開展下去。
(三) 增加正和博弈,供應商和企業應竭誠合作以實現雙贏
ERP 實施中要講求合作,注意效果。ERP 的實施需要供應商( 軟件人員、管理顧問)與企業之間的緊密配合,供應商應該在自己的培訓內容中除了技術內容之外增加一些人際關系處理技巧、企業的文化認知與敏感性訓練等內容,以使得外部項目組能夠更快的與目標企業的項目小組產生認同感,減小來自目標企業的抵觸干擾,在項目組進行技術指導時,注意溝通方式,不能只向企業相關人員如何去做的指令,同時要告訴相關指令的原因與意義 ,只有這樣,外部軟件設計人員和管理咨詢顧問才能夠獲得企業的全面信息,將技術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以更好地成功實施ERP項目,從而使供應商和企業能夠獲得雙贏。
四、結論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伴隨著的是我國的企業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是就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管理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深化,我國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此形勢下,已有大中型企業完成了ERP項目的實施或正在上馬ERP項目,且已初步獲得成效。實踐表明,ERP的成功實施可降低庫存20%~35%,平均提高生產線生產率5%~10%、裝配線生產率25%~40% ,降低采購成本5%、制造成本12%,按時交貨率達到90%~97%。近期有大量的中小企業也開始接觸并實施ERP項目,這一切說明企業的管理者們已經認識到ERP對企業未來命運的重要影響。基于對這種趨勢的把握,筆者從博弈的角度對ERP實施前雙方的關系進行了模型建立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供應商提供高效的ERP解決方案以及企業實施ERP解決方案是雙方最佳的選擇。
ERP在我國企業中應用趨勢是可喜的,中國作為經濟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國家,企業成長很快,企業管理水平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快速提升,ERP 則是最理想的法寶。但是,ERP能適用我國企業并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是漫長的,還需要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們不斷地努力。文章只是研究了ERP實施前雙方的關系,還需要重視的有實施中的雙方關系,以及系統運行后的雙方關系。除了實施雙方關系外,ERP本土化、行業化以及客戶化也有探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毛基業,郭迅華,朱巖.管理信息系統――基礎、應用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史波,劉西林.企業ERP實施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14):103-123.
[3] 郭兆.企業實施ERP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企業技術開發,2009,(1):70-88.
[4] 于立,王禹庚.ERP實施模式的博弈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1):60-62.
關鍵詞:博弈 會計準則 納什均衡
中圖分類號:F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151-02
20世紀初,會計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這豐富了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會計學的發展。會計準則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在會計準則乃至整個會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強烈的經濟色彩。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在不斷地影響著會計的行為規范與會計準則模式的取向。會計準則就是在這種經濟學科的影響下得到演變和發展并且變得更加完善。會計準則規范會計信息的生成和供給,從而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進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利益協調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既是社會的博弈規則,也是社會的博弈均衡。會計準則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它是約束利益相關者行為的規則,也是利益相關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本文擬借鑒博弈論的研究思路分析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
一、博弈論與會計準則
一般認為,博弈理論始于1944年。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vonNeumann)和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概括了經濟主體的典型行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與廣義型(擴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經濟博弈論大廈的基石,也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創立。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博弈論在經濟學與管理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并已逐步成為經濟與管理理論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多次授予博弈論方面的學者也充分說明了博弈論受到的高度重視。隨著張維迎教授的《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問世,中國的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也掀起了對博弈論研究的。在會計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是關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因為會計準則本身就是各方博弈的結果。目前,國內已有了一些運用博弈論分析關于會計準則制定的文獻,如王建新提出“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公共選擇的公共契約與博弈論有著廣泛的聯系,準則的制定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形成是博弈的均衡”;李高亮提出“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會計準則制定的標準等。縱觀這些文獻,一般都是在宏觀的層面,通過對會計準則的制定進行博弈分析,得出了“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需要各方進行充分博弈,而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博弈過程極度不充分”的結論。但是,根據運用博弈論研究會計準則的宗旨不僅僅是接受均衡結果,還要充分了解形成過程,從而創造條件達到良性均衡。
二、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博弈均衡
制度既是社會的博弈規則,也是社會的博弈均衡。會計準則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它是約束利益相關者行為的規則,也是利益相關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
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政府、債權者、投資者、企業經營者、供應商等,他們均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關注會計信息的披露。但是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各異,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會計準則產生過程中的決策也不相同。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過程顯然構成了一個重復博弈過程,我們把博弈重復進行的方式等同于博弈規則,并認為博弈規則是由參與者的策略互動而自發產生的,存在于參與者的意識中。
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理性的參與人均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在充分衡量自身的收益和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最佳選擇。但是還應當看到,各個參與人之間的決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一方的決策必須以其他各方的決策為前提,他們的決策過程顯然構成了一個重復博弈的過程。
政府、經營者、投資者、債權人和供應商構成這一博弈的主體,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點不同,行為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具體而言,政府部門關注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社會經濟運行狀況、資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便履行其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職能;企業經營者關注企業的利潤水平、經管責任的履行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在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投資者關注企業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進行合理的投資決策,取得最大的投資成果;債權人關注企業資本結構、資產的流動性、償債能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保證其債權的安全性;供應商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便與企業之間保持著廣泛、持久、高級的合作關系。
雖然博弈參與者的行為特征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通過重復博弈, 他們的行動會逐步演化成一個穩定結果(行動組合)。博弈參與者基于個人經驗對博弈進行的方式形成了大致的認識,認識的趨同導致其決策結果也逐步趨于相同。換句話說,參與者雖然不了解其他參與者的行動決策規則的全部細節,但可以知道一些概要表征或稱為濃縮信息。博弈參與者依靠這些濃縮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狀態下的行動規則。當博弈參與者關于其他參與者行動規則的信息穩定下來的時候,他們自己的行動規則才能趨于穩定,成為博弈的指南。當他們在反復博弈中獲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種共同的信念,使博弈參與者的行動規則趨于一致并成為公認的博弈規則時,會計準則也便隨之產生。我們稱這種狀態為“納什均衡”。
在這種均衡狀態下,只要參與者對別人行動規則的信念是可維持的,偏離自己形成的行動規則就是不合算的。違背這一信念只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由此可見,會計準則可視為對應著利益相關者共享的那部分均衡信念,可定義為利益相關者的共有信念,即制定者、執行者、監督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次數越多,會計準則的完善程度越高,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便越接近納什均衡狀態。
博弈形成的會計準則是一種相對的均衡規則,即在時間和內容上都具有相對性。這樣,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利益相關者就必須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博弈,如此循環往復,納什均衡就會不斷地被打破,并從低級的一般納什均衡向高級的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邁進。同時,在整個博弈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個人理性(各個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偏好)與團體理性(追求全社會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偏好)趨于一致,從而提高會計準則的效力,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三、博弈理論在準則制定中的應用
博弈理論應用于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研究,拓展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思路和方法――從一般納什均衡到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從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體現的是會計準則的制定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以及伴隨會計環境變遷而螺旋上升的一種動態博弈的過程。
作為博弈規則的會計準則,它能否得到有效執行,直接與會計準則是否為利益相關者的重復博弈結果相關。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他們通過博弈參與者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后成為自我實施的某種制度或信念。只有制定者、執行者、監督者在掌握相對充分的信息基礎上,通過合作博弈才能形成一套公認的、最終實現自我實施的會計準則。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要提高公開性和公正性,才能推動策略的互動。
在均衡決策下所產生的會計準則將是社會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場規則,任何人若為暫時獲得收益而違反這一均衡策略,必然遭到更大的損失。這一均衡可以使會計準則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各自利益兼顧,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會計準則才可以發揮長期的效力。這樣,會計準則經過多次博弈而不斷得到改善,更嚴格地說是納什均衡的均衡點會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逼近,使個人效用最大化與全社會福利水平最大化趨于一致,從而實現帕累托改進。
博弈理論認為,制度是一種歷史的和現實的長期重復博弈的結果。會計準則及其制定權制度安排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也是利益相關者長期重復博弈的結果。要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公正、公平、權威和效率性等高質量特征,就必須保證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充分參與及其制定機構的獨立性。因此,基于博弈理論的會計準則制定者參與范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高亮.博弈論在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2004(10)
4.王建新.會計準則制定的博弈過程與我國會計準則[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1)
關鍵詞:激勵 博弈 信息不對稱 需求補償 需求主動激發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在給定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以求最大化效用,以及不同決策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博弈論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決策主體(player),又可以譯為參與人或局中人;給定的信息結構,可以理解為參與人可選擇的策略和行動空間,又叫策略集;效用(utility),是可以定義或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參與人真正關心的東西,又稱偏好或支付函數。參與人,策略集和效用構成了一個基本的博弈。激勵可以解釋為: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響人們的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強化、引導或改變人們的行為向有利于組織目標發展的行為過程。激勵涉及的對象分別是委托人和人,而在現實管理實踐中,委托人可以指所有者,相應的人可以指經營者;另外,委托人也可以指管理者,相應的人可以指一般員工;雙方只要形成了委托關系即可。從博弈論角度看,他們就是決策的主體,即博弈的參與人;委托人和人雙方在激勵與被激勵過程中有多種選擇的策略和行動空間,這就形成了激勵博弈的策略集;委托人和人雙方在激勵與被激勵中各自獲得各自的好處,這就構成了博弈雙方的效用。通過上面分析可看出,激勵已典型的具備了博弈所必需的三個基本要素。
從管理學視角來看,現有的激勵理論共有三大分支: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是激勵理論的基礎和根本。本文應用博弈論的思想,重新解讀和分析內容型激勵理論,以期對該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
博弈論視角下的內容型激勵理論不足分析
內容型激勵理論認為,需求是激勵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激勵的關鍵在于辨別人的需求并予以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ERG理論、X和Y理論、三種需求理論和雙因素理論都屬于內容型激勵理論范疇。歸總來看,上述的這些內容型激勵理論都遵循著這樣一條邏輯線:人(被激勵者)確認自身的需求委托人(激勵者)識別委托人(激勵者)滿足人(被激勵者)的需求。內容型激勵理論假設了如下兩個條件:委托人一定能夠識別人的真正需求;委托人能夠和愿意滿足人的需求。
從博弈論視角來審視這兩個假設條件,可發現這兩個條件都存在著一定的瑕疵。首先,委托人不一定能夠識別人的真正需求。不能識別的原因有二:人本身不一定都能明確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因為人有些時候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什么;即使人能夠明確自己的真正需求,但由于人并未向委托人傳遞需求信息或傳遞需求信息有誤,導致委托人不一定就能夠真正確認出人的需求。激勵屬于典型的博弈,博弈信息不完全也是一種博弈的常態。其次,委托人不一定能夠和愿意滿足人的需求。委托人有可能沒有能夠滿足人需求的條件;委托人即使有滿足人需求的條件,但也不一定就愿意滿足人的需求。因為博弈雙方在采取行動時都會考慮采取相應的策略會不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效用。當委托人認為滿足人的需求后而不能給自己帶來較大的效用時,委托人當然也就不愿意滿足人的需求了。
對于上述兩個假設條件不能完全成立時,如何去實施激勵,內容型激勵并未給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另外,既有的內容型激勵理論將委托人和人框定在合作博弈下,這與現實情況也不完全相符,因為很多時候激勵博弈雙方也進行激勵的非合作博弈。總體而言,既有的內容型激勵理論未進行嚴格的激勵博弈分析,這是內容型激勵理論的一大缺憾。
內容型激勵的博弈特點及博弈擴展模型
(一)內容型激勵的博弈特點
1.博弈信息非對稱性。內容型激勵從本質上來說是激勵博弈雙方在非對稱信息下的博弈。例如,在博弈開局時,委托人是不知道人真正需求的。人也不知道委托人是否能夠和愿意滿足自己的需求。
2.博弈的動態序列性。博弈的類型可以從參與人行動的次序分為靜態博弈和動態序列博弈。內容型激勵屬于一種動態序列博弈,即激勵博弈雙方依次行動。如人首先表明其需求,則委托人決定是否(愿不愿意)和能否(有沒有相應資源)滿足其需求。或者委托人首先表明激勵物,人決定是否為之努力。
3.博弈合作與否可選擇性。根據博弈雙方是否合作,可將博弈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者的區別在于參與人在博弈過程中是否能夠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博弈雙方能夠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的,該種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倘若不能,則稱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在大多數時候,內容型激勵博弈雙方的這種博弈屬于合作式的博弈,雙方都追求一種雙贏的結局,但也往往存在著非合作式博弈的情況。例如,委托人在得知人的真正需求后,在權衡效用后有可能不愿意拿出相應激勵物完全滿足人的需求,從而采取降低激勵物標準的策略。
(二)內容型激勵博弈擴展模型
內容型激勵是以人確認自身需求為博弈開局。人確認自身需求有兩種情況:一是人能夠確認自身需求;二是人不能夠確認自身需求。以此兩種不同的博弈開局,激勵博弈雙方可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并且不同的策略選擇對應著不同的效用組合,由此便構建了兩種不同的激勵博弈局。
1.人能夠確認自身需求。人作為理性人時,是能夠明確認知自己需求的。圖1的模型模擬了人能夠確認自身需求時委托人和人之間的博弈過程。如圖1所示,人首先選擇是否向委托人傳遞自己的需求信息。委托人根據人是否選擇傳遞自己的需求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當人主動傳遞需求信息時,委托人可采取三種行動策略,分別為:完全滿足人需求、部分滿足人需求和不滿足人需求。當然雙方在三種情況下的收益也是不一樣的,完全滿足人的需求時雙方收益最高,部分滿足人需求的雙方收益次之,而不滿足人需求的雙方收益最小,更有可能產生負效應即人心理產生不滿而采取消極行為致使委托人利益受損。當人不向委托人傳遞需求信息時,委托人可采取兩種行動策略,分別為試探性滿足人的需求和不采取任何行動。當委托人不采取任何行動時,雙方都無任何額外收益。當委托人試探性滿足人的需求時,人可選擇接受激勵和不接受激勵,當人選擇接受激勵時雙方的收益較高(僅次于完全滿足人需求的情況)。當人選擇不接受激勵時雙方的收益也都為正數,因為委托人激勵人,人雖然拒絕了激勵,但在精神上還是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因而會努力工作,而使雙方的收益略有提高。
轉貼于
從對圖1所分析的情況來看,雙方選擇完全合作博弈(委托人得知人的需求后完全滿足其需求)最好。但很多時候,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滿足人的需求,因為委托人所擁有的激勵資源(稀缺資源)是有限的,滿足不了人的需求。另外,委托人可以認為人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實際價值,不值得去完全滿足。
2.人不能夠確認自身需求。人作為非理性人時,是不能夠明確認知自己需求的。圖2的模型模擬了人不能夠確認自身需求時委托人和人之間的博弈過程。如圖2所示,人首先選擇是否向委托人傳遞自己不能確認需求的信息。委托人根據人是否選擇傳遞自己不能確認需求的信息而采取不同的策略。當人主動傳遞不能確認需求信息時,委托人可采取兩種行動策略,分別為主動激發和無行動。當委托人采取無行動策略時,雙方都無任何額外收益。當委托人采取主動激發策略時,人有三種行動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這三種行動策略中,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較高。因為人作為非理性人,不知自身的真正需求,當有激勵時,只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便會主動接受之。
人雖接受,但對其的激勵性并不是最高的,不如人得到自身真正需求的激勵物時激勵程度高,故而雙方的收益相對較高,為(8,8)和(5,5),而不如圖1中完全滿足情況下雙方的收益(10,10)高。當人不傳遞不能確認需求信息時,委托人也可采取兩種行動策略,分別為試探性滿足和無行動。當委托人采取無行動策略時,雙方都無任何額外收益。當委托人采取試探性滿足策略時,人有三種行動策略:接受、不完全接受和不接受。在這三種行動策略中,人采取接受和不完全接受策略的概率較高。其原因與上述采取主動激發策略時一致。
博弈論視角下內容型激勵的難點及解決對策
通過上述的內容型激勵博弈擴展分析,可以發現內容型激勵的三大難點,分別是:激勵博弈中信息的不對稱、人需求的有效補償和人需求的有效主動激發。如要使現實管理實踐中的激勵達到較好效果,則要重點解決好上述三大難點。
(一)激勵博弈中信息不對稱的消減
內容型激勵博弈雙方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現象在激勵過程中有多處體現。例如,人不向委托人傳遞自身需求信息時,委托人便不知人是不能確認自身需求還是能夠確認而不愿傳遞自身需求信息,導致委托人不能準確采用相應策略。再以第一種博弈開局為例,當人主動傳遞需求信息時,委托人可采取三種行動策略。這時,人便不知委托人會采取哪一種行動策略,導致人傳遞需求信息的心理負擔也很重。
激勵的本質目的追求的是激勵博弈雙方“雙贏”。這種雙贏應是一種合作式“雙贏”。但由于激勵博弈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這種本應合作式的博弈變成了非合作式的博弈,從而致使雙方的博弈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由此可看出,激勵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致使激勵的成本上升,甚至使激勵效果下降,因而要消減激勵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
消減激勵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方法有激勵制度化和建立激勵溝通機制。激勵制度化和建立激勵溝通機制的實施主體均為委托人。激勵制度化就是委托人這一方將對人的獎勵和懲罰形成制度,并向人公布,主動表明自身的激勵行動策略。制度設計要重點注意兩點:積極鼓勵人主動傳遞自身需求信息以及傳遞自身不能確認需求的信息;委托人要向人表明自己會盡力完全滿足人的需求的。另外,委托人也要建立起激勵溝通機制。激勵溝通機制建立的目的主要有三個:委托人緊緊把握住人的真正需求或者快速確認人不能確認自身需求的情況;激勵博弈雙方可就激勵物和激勵方式等激勵事項進行充分交流和溝通;委托人快速確認出人的需求滿足程度,以期進一步采取激勵行動策略。
(二)人需求的有效補償
當人表明自身需求時,委托人大多數時候會努力完全滿足人需求的,否則委托人有一定的損失風險。但有些時候委托人卻不具備人所需求的激勵物,這有可能不具備財力,或者有可能暫時還未開發出(也有可能不便開發)此種激勵物。這就出現了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滿足人需求的困境。此時,委托人如選擇不滿足人的行動策略,其損失風險較大(見圖1)。如委托人選擇不完全滿足人需求的策略,雙方都有所收益,但還是不如完全滿足人需求時的收益大(見圖1)。故而,當委托人認為人的需求值得完全滿足,但又無相應激勵物時,委托人可采取人需求有效補償的策略。有效補償激勵策略目標是爭取最大程度上滿足人需求,可采取的具體策略有替代策略和組合替代策略。
所謂替代策略,就是將人所需求的而此時委托人又不具備的激勵物,替代轉換為人認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備的激勵物。所謂替代組和策略,就是將人所需求的而此時委托人又不具備的激勵物,替代轉換為人認可的而委托人又具備的激勵組合物(激勵組合物為一組激勵物)。通過替代和替代組合策略,有效補償了人的真正需求。在現實管理實踐中,補償需求策略也是一種常見的激勵模式。
(三)人需求的有效主動激發
人有時也會是“非理性人”,自己也不知自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所以,委托人不必一味的去被動的確認和滿足人的需求,也可以主動激發人的需求。由圖2可知,當人不能確認自身需求時,委托人最好主動采取激發人需求的策略。委托人主動率先表明激勵目標或激勵物,以求引導和激發人的需求,從而促使人采取相應的激勵行動。人會完全接收或不完全接收委托人的激勵導向,因為這樣會使自己受益。而不太會選擇根本不接收委托人的激勵導向,因為那樣自己將會無任何受益。從收益最大化角度來看,委托人期望人完全接受自己的主動激發,因為這樣雙方收益要較人不完全接受激發時的高(見圖2)。
為了促使人能夠完全接受自己的主動激發,委托人可設計出若干套激勵物套餐,供人自主選擇。由于激勵物套餐種類繁多,人的可選擇空間加大,這也直接加大了人完全接受的可能性。當然,人的激勵物套餐的選擇也要得到委托人的認同。當雙方達成一致協議后,激勵便由激勵初始博弈階段進入了激勵行動博弈階段。本文暫不對激勵行動博弈進行探討。
結論
內容型激勵理論是激勵理論的基礎和根本。內容型激勵理論假設了如下兩個條件:
委托人一定能夠識別人的真正需求;委托人能夠和愿意滿足人的需求。從博弈論視角來審視這兩個假設條件,可發現這兩個條件都存在著一定的瑕疵。
在現實中進行內容型激勵時,委托人要盡可能主動消減激勵博弈中信息的不對稱;當不能完全滿足人需求時,要盡可能做好人需求的有效補償;當人不能確認自身需求時,委托人要盡可能有效主動激發人需求。
參考文獻:
1.因內思·馬可.信息經濟學引論:激勵與合約[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Fudenberg,D.Holmstrom,B.,and Milgrom,B.Short-term contracts andlong-term agenc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0
3.Rogerson,W.The first order approach to principal 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5.53(6)
4.Radner,R.Monitoring cooperative agreements in a repeated principal -agent relationship[J].Econometrica.1981.49
5.馬丁J·奧斯本.博弈論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博弈論;廣告營銷;市場容量;市場定價;非合作均衡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10-0158-03
廣告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并為廣大公眾媒介所認可,進而降低消費者的有關產品信息搜尋及質量甄別的成本,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從而擴大需求,幫助廠商進入市場,使企業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并以削弱對手的競爭來增加企業利潤。但到底投入多少、利用何種對策來做廣告及如何與競爭對手作廣告投入比較分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對抗競爭性的廣告投入中,包括產品市場定價中,其實在假定市場容量一定的情況下是個博弈問題。
一、標準式博弈的非合作均衡
博弈是無處不在的。貿易爭端用博弈論來分析是可以的,但對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論來理解就有點不可思議,因為自己就一個人,和誰進行游戲?實際上,并非只有一個人,還有一個叫做“自然”(Nature)的參與者。“自然”可以理解為無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現在有兩種策略,讓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據生病的信息判斷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對應的策略。上帝采取讓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藥的策略來對付;上帝采取不讓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這正是一場人和上帝進行博弈的游戲。“自然”是研究單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個農夫種莊稼也是同自然進行博弈的一個過程。 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早、多雨、風調雨順。農夫對應的策略分別是:防旱、防澇、放心地休息。當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種策略并不確定,于是農夫只有根據經驗判斷或氣象預報來確定自己的行動。如果估計今年的早情較重,就可早做防早準備;如果估計水情嚴重,就早做防澇準備;如果估計是風調雨順,農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如象棋對局的參與者是以將對方的軍為目標,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勝利,古羅馬競技場中角斗士在爭奪兩人中僅有的一個生存權。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發展,而股市中人們所爭的很實在,就是金錢。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有一種資源為人們所需要,而資源的總量具是稀缺的或是有限的,這時就會發生競爭,競爭需要有一個具體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這種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競爭各方之間就會走到一起開始一場博弈。
因此,形成一個博弈有2個或2個以上的參與者(Player)。在博弈中存在一個必須的因素。博弈要有參與各方爭奪的資源或收益(Resources或Pay off)。資源指的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如礦山、石油、土地、水資源等,還包括了各種社會資源,如人脈、信譽、學歷、職位等。
不可否認的是,一方面,博弈者之間會發生沖突;另一方面,他們當中也包含著合作的潛力。資源是有主觀性的。人們之所以會參與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預期將來所獲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競爭博弈的吸引力和參與者的關注程度。
策略選擇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牽涉到分析關鍵因素、確定局勢特征這些理論化的內容。而博弈論中的策略選擇,是先對局勢和整體狀況進行分析,確定局勢特征,找出其中關鍵因素,然后在最重要的目標上進行策略選擇。由此可見,博弈對局中的策略是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這直接對整個局勢造成重大影響。
“博弈論”的英文是“Game Theory”,實際上Game的本意是游戲,博弈論直接翻譯成中文最貼切的直譯是“游戲理論”。更準確點說,是一種競合的智力游戲。通俗地說,博弈就是個人或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與既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僅僅一次或是進行多次地選擇策略并實施,從而得到某種結果的過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打交道,這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矛盾和沖突。
二、博弈論在廣告營銷中的典型應用
在廣告營銷中,無時無刻不在對弈。一個人只要會有力地揮動斧頭,便能成為合格的伐木工人,因為樹木只有引頸待斧,無法逃避;而廣告營銷的對手,卻會虛虛實實,聲東擊西――做出一個成功的廣告營銷,實在不易。博弈論,正是這樣一門藝術,是教你看清對手打算如何戰勝你,然后戰而勝之的藝術。如今,它已經顛覆了經濟學的宏微觀基礎,改變了政治、軍事、日常生活的思維定勢,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席卷廣告領地。所謂博弈論聽似拗牙聱齒,看似深不可測,但其思想極易理解。簡單說來博弈論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
(一)廣告營銷中的廣告投入博弈
每個博弈者在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時,不但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還必須考慮到他的決策行為對其他人的可能影響,以及其他人的反應行為的可能后果,通過選擇最佳行動計劃,來尋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競爭激烈的廣告營銷中,博弈更為常見。在廣告營銷中,廣告和價格戰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傳播學中,廣告也是一種信號傳遞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商家或廠家可以通過大頻率地投入各種廣告,獲得較高的宣傳效用。這樣,消費者幾乎無需多少成本,就可以從廣告中獲得各種所需的產品質量信息。
生活中有很多電視廣告既無商品定價又無具體購買地點,只有影視明星的搔首弄姿的表演。這種廣告往往是除了顯示一下商標外,完全沒有對產品性能的說明。這種廣告是否也有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效果,廠家投入的資金是否是作無用功呢?答案是這種廣告當然有很好的作用。假設有一家企業A開發出一種很有市場潛力的飲料,該產品飲后對人的健康確實有好處。但同時,另一家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B,也準備向市場推出一種偽劣產品飲料。兩個企業都會向公眾宣布其產品質量過硬、絕對上乘。但公眾是理性的,不會僅僅憑廣告宣傳就相信它們。但產品真好,消費者能夠識別出來。所以,生產好飲料的企業A對自己的市場有信心,它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B生產的偽劣產品終究會被消費者識破,顧客會跑到自己這里來,從而自己的市場會不斷擴大,銷售收入及利潤會不斷增長,而企業B開始可以蒙騙一部分消費者,但時間一長,產品的問題會暴露出來,市場會不斷縮小,收入及未來利潤都不會有企業A的大。這樣一來,企業A的未來預期收入遠大于企業B。因此,如果企業A請一位當紅明星打廣告,由于是當紅明星,他們打廣告有很高的市場價格,就可以使企業B不敢模仿。譬如,假定企業A的預期收入為3千萬元,企業B的預期收入為1千萬元。當紅明星打廣告的市場價格為2千萬元, 那么,企業A可以請明星打廣告但企業B就請不起。
消費者可能會認為,請不起當紅明星打廣告的企業B是生產偽劣產品的。企業B就沒有市場。當企業A請了當紅明星打廣告時,企業B發現這位明星的市場價格太高,自己難以模仿企業A,開始就會放棄生產偽劣產品的計劃。所以,企業A通過請當紅明星打廣告來清除掉了潛在的市場模仿者。企業A并不在乎明星在廣告節目表演了什么,當然更無所謂廣告節目是否介紹產品價格等信息了。企業A請當紅明星打廣告,就已經在告訴公眾:它是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這種廣告的價值正在于,當紅明星出場費高低代表了企業A的產品質量高低。
然而,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用于做廣告。對于低質量產品,消費者最多只會購買一次,如果做廣告的成本高于產品一次銷售所得的利潤,這時低質量產品做廣告就不合算。可見,較高的廣告成本將屏蔽掉一部分低質量產品。如果廣告成本高于產品第一輪銷售所得的利潤,又低于多輪銷售所得的利潤,那么高質量產品做廣告將有利可圖。從這個角度說,高成本廣告中的產品應該是高質量產品。結果,廣告作為市場信號,傳遞了高質量產品的信息。
(二)廣告營銷中的價格博弈
而在價格戰中,比如兩個空調廠家之間的價格戰,雙方都要判斷對方是否降價來決定自己是否降價,顯而易見,廠家之間的博弈目標就是盡可能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賺取最多的收益。事實上,這種有利益(或效用)的爭奪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礎。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效用最大化,參與博弈的博弈者正是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爭斗。參與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對抗的關系,以爭得效用的多少決定勝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博弈。更深一步說,價格戰是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企業之間的價格戰與“囚徒困境”博弈具有相似性。我們假設如下博弈雙方的收益值,如果兩個廠家都不降價,則他們分別可以獲得5000萬元的業務收入;如果同時降價,則只能獲得4500萬元的業務收入;如果一方降價另一方不降價,則降價方可以得到7000萬元的業務收入,不降價方只能得到2800萬元的業務收入。這樣,給定在B降價的條件下,A降價會得到4500萬元業務收入,A如果不降價則只能得到2800萬元的業務收入,所以A的占優策略是降價;如果B不降價,A要降價,會得到7000萬元的業務收入,而A要是不降價的話,只能得到5000元的業務收入,A的占優策略同樣是降價。反之B的占優策略也同樣是降價。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復博弈的結果就是價格大戰越來越激烈,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此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會選擇降價策略(納什均衡),而且這個策略組合是各博弈方都不愿意單獨改變自己穩定性的策略組合。無論是對兩廠家總體,還是對任一單個廠家而言,雙方不降價(5000,5000)都比雙方降價(4500,4500)好得多。但是參與博弈的企業是以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極大化的原則行事,每個企業都意識到在對方不降價時自己降價所獲得的巨大好處,以及對方降價而自己不降價時將蒙受的損失,因而最終實現的是雙方都選擇降價的納什均衡。
三、廣告營銷的價格博弈前提條件
將此博弈重復有限次,博弈雙方的策略選擇也不會改變。這在博弈理論中已經有嚴格的證明。根據前述“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廠家之間的價格戰博弈只要符合羅伯特,艾克斯羅德提出的兩個條件:(1)T>R>P>S;(2)R>(T+S)/2,此時,各廠家的最佳選擇都是選擇該博弈唯一的非帕累托最優的“納什均衡”,就會陷入“囚徒困境”,都會選擇降價,價格戰將會愈演愈烈,進而出現惡性價格戰。要避免出現“囚徒困境”、避免惡性價格戰,唯一的方法是改變博弈結構,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兩個條件。改變博弈結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博弈方主動改變,二是有新的當事人參與博弈,迫使原博弈方的收益值發生改變。
從實踐上來講,博弈論在廣告營銷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這種“仙人指路”的神奇力量,緣何而來?因為,它總是以迥異的角度,“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讓我們不僅能用自己的眼睛,同時還能用對手的眼睛看世界;不僅能用自己的腦袋,還能用對手的腦袋想問題。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艾克斯羅德著,吳堅忠譯,對策中的制勝之道――合 作的進化[M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陶章華,企業“競爭-合作”博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博 士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