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概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應用技術大學,是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技術進步的產物,是基于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服務國家技術技能創新積累。立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直接融入區域產業發展,集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類型。就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而言,主要是為地方或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著重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對于應用技術大學經濟類專業學生而言,掌握《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理論,提升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經濟現象和問題的能力尤顯重要。因此,探討和分析應用技術大學《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問卷調查及考核情況
2014年1月,《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結束,為了充分了解本學期《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效果,筆者對廣東白云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13級經濟統計專業學生25人(1個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134人(兩個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9份,收回有效問卷159份。問卷內容主要涉及3個方面情況的調查:課前預習情況、課后復習情況和上課聽講情況。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從統計情況看。統計專業學生的“聽講復習”比率較國貿專業高5.87個百分點,“預習聽講復習”的比率較國貿專業高8.33個百分點。“不預習不聽講不復習”的學生比率比國貿專業低9.43個百分點。
筆者對以上班級考核成績進行了統計,如表2所示。統計專業學生的優秀率比國貿專業高3.25個百分點,良好率比國貿專業高14.78個百分點,中等成績比率比國貿專業高23.37個百分點,不及格率比國貿專業低29.31個百分點。從統計結果來看,統計專業取得的效果要整體優于國貿專業。
二、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層面分析
廣東白云學院是應用技術大學,其服務定位特征是:立足地方,面向一線,培養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應用技術技能人才(現場工程師,如電子技術工程師、機械技術工程師、企業經濟師、企業管理工程師、服裝設計師等)。其辦學模式特征是:校企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一般是學校理論教學(對學生是理論學習+實驗實訓)+企業實踐教學(對學生是企業現場學習)。由于實踐教學階段占用較多時間,因而在理論學習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有限。
結合調查問卷以及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能做到提前預習的學生只占調查學生總數的20.13%:二是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夠扎實。《微觀經濟學》重點內容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及市場結構理論等等,掌握這些知識,都需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如供求理論涉及到需求函數、供給函數、需求價格彈性等公式。在計算過程中不是對公式不理解,就是出現化簡約分等低級錯誤。又如,邊際分析法是《微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邊際”指的是一個微小的增量帶來的變化,數學上涉及到微積分中的“導數”、“偏導數”等概念)但有的數學基礎稍差的學生就很難理解邊際的含義,因為他們不能夠很好的正確的理解導數的定義和含義;三是英語詞匯積累較少。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很多專業名詞,這些專業名詞都有相應的英文字母,在學習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對這些英文字母感覺很頭痛,因而,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四是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微觀經濟學》中,有很多理論是用簡潔直觀的圖形來進行解釋和表達的,而有的學生卻不能很好的理解這些圖形的含義,不愿意動筆動腦去想象圖形的變化及意義,這大大影響了對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二)教師層面分析
對于應用技術大學的經濟學任課教師而言,要上好經濟學的課程,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把經濟學的精髓傳授給學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定的功夫。筆者在過去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程的課時安排比較緊張。一般《微觀經濟學》在新生第一個學期安排,共54個課時。對于有預習和復習,且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而言,掌握好微觀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然而對于只聽講的學生而言,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從表2統計可知,國貿專業的不及格率達到了37.31%;二是大班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對于人數超過40人的大班教學,教師不能很好的與學生互動,教學效果就差些,而且總存在學習不認真、為了出勤而出勤的學生;三是教學任務繁重。這些年,經管專業學生數增加,經濟學教師與學生比例嚴重失衡,教師所帶班級數較多,教學任務繁重,有時完全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沒有更多的時間鉆研經濟學前沿知識和了解經濟動態,更無法生動的講授經濟學理論。
三、如何優化教學效果
(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好一門課程最主要的動力也是來自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任課教師要很好的思考這個問題。對于初學者而言,第一堂課相當重要。教師一定要在第一堂課上樹立課堂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強調經濟學課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要努力讓學生增加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二)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選擇合適的教材,教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對于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還沿襲著高中時的學習方法,以教科書作為自主學習的途徑。學習方法的根本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選擇合適教材對初學者顯得尤為重要,要注重教材的內容,應當由淺入深,文字描述應盡量通俗易懂,要注重章節之間的聯系,盡量用少一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多用一些身邊熟悉的案例和圖形,還應當配有相應數量和難度的練習題。有這樣的教材,學生就不僅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學習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要上好第一堂課
第一堂課應當是對《微觀經濟學》整體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進行概括,梳理各章節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微觀經濟學》整個框架有初步的了解,對今后的學習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經濟學理論。平時對經濟知識了解比較少,理論思考甚少,如果不首先理清框架,梳理出理論體系,從整體上把握這門課,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對本課程產生抽象模糊的印象,聽課也會云里霧里。上好第一堂課,理清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好《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又可以激發出學生探索經濟學領域知識的強烈欲望。
(四)要注重小班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設計
從問卷調查和期末考核結果來看,經濟統計專業和國貿專業只聽講的學生分別占40%和41.04%,然而,經濟統計專業學生的考試成績要明顯優于國貿專業學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經濟統計專業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對堂課有很好的掌控性,可以很好的運用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方式,而學生又能積極配合互動,很好的參與到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就能夠消化吸收所講知識。但是,當班級人數較多時,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在同一個水平,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難以照顧到所有層次的學生;而且對大班教學時,學生之間難免相互影響,既要維護班級紀律,又要講授知識點,難以兼顧,有時經常需要對同一個問題重復講解,影響效果也影響進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漲。所有這些都會對大班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經濟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115-02
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財經類高等院校普遍將《宏觀經濟學》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使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由于《宏觀經濟學》一般在低年級開設,學生缺乏對《宏觀經濟學》的了解,而該課程的理論性、發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樣性、實踐的多變性、與經濟現實的聯系性等都表明了學習的難度,使得以傳統“滿堂灌”、“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鑒此,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宏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為基本出發點,對《宏觀經濟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要做好一門課程的教學,首先必須搞清楚其主要特點。從整體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特點很鮮明的課程。從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以及發展脈絡來看,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1.《宏觀經濟學》理論具有系統性、發展性的特點。概括地說,《宏觀經濟學》研究一國的整體經濟運行狀況和政府如何采取經濟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控的社會科學,其內容主要包括短期經濟波動和長期經濟增長問題,并涉及到了就業、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等問題,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其理論還在不斷地發展之中。這都會給初學者帶來疑問與困惑。
2.抽象化的理論與數理化的模型并存。首先,《宏觀經濟學》較多地運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它通過適當的假設,從社會經濟現象中提煉和選擇主要因素,并抽象為概念,創造了一個純粹、簡化的邏輯理論分析框架和環境。因此,給社會經驗和實踐有限的學生帶來了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的困難。其次,《宏觀經濟學》大量運用了數理模型和數學推導。通過引入數學工具,利用數學符號表示概念,并使用大量的數學公式和數理模型去演繹社會經濟現象和活動,從而構建了數理化、模型化的宏觀經濟理論系統。這些把數學工具運用到邏輯推理的分析方法對于初學者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的確令人費解,尤其對于數學基礎欠佳的學生更是難上加難。
3.《宏觀經濟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且實踐性強。從發展歷程來看,《宏觀經濟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而發展起來的,是對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經驗總結,由此形成了學派林立的局面,產生了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其涉及面較廣,僅近現代就有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新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新制度學派等。更為重要的是,諸多學派間的理論既有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由此使得內容更為豐富復雜。從實踐意義上說,《宏觀經濟學》理論以社會經濟總體和總量作為研究對象,把就業、利息、通貨膨脹、經濟波動以及經濟增長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納入研究體系,進而分析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內容,不僅是對社會經濟實踐的提煉與總結,更是能用于指導經濟實踐活動,使得其理論表現出很強的實踐性。這既是與其他社會學科迥異之處,更是學習中的難點。
二、《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體會
為解決以上難點,開展教學改革極為必要。具體就財經類院校而言,應根據主要專業的要求、學生情況,基于《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邏輯框架及其特點,從教學方法、模式以及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
1.基于財經專業特點,優選教材、參考書。考慮到《宏觀經濟學》的教材版本在內容框架和結構體系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以及財經類院校的專業要求和生源情況,基于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本文認為基礎教材的選擇應以“我”為主,即有條件的學校最好采用本校教師團隊自己編寫的教材,使之更切合實際要求。在參考書的選擇上,應選擇合適的國內外參考書若干本。就財經類院校的特點而言,人大版高鴻業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曼昆編寫的《宏觀經濟學》以及多恩布什等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是比較適用的。這些參考書的顯著特色是將《宏觀經濟學》的短期和長期、超長期分版塊論述,直觀地展示出了《宏觀經濟學》的模型結構,更有利于學生認識不同模型的特點、區別及其適用范圍。
2.基于與《微觀經濟學》的比較開展教學。在學習《宏觀經濟學》之前,學生們已經系統學習了《微觀經濟學》,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宏觀經濟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考慮到學生已具有《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教師應從比較的角度去介紹《宏觀經濟學》,讓學生對這門課程形成更為清晰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熱情。一方面,基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將相關知識點進行無縫連接,以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將《微觀經濟學》經濟學中的消費者、生產者行為理論中的均衡分析與《宏觀經濟學》中的IS-LM模型、AS-AD模型的均衡分析聯系起來;將《微觀經濟學》中的預算約束內容與《宏觀經濟學》的消費理論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基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和認識新課程的內容,并形成與之相適合的方法論體系。在教學中,一是要從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角度講授《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方法以及框架的特點;二是要結合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的發展來考察《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由此,讓學生體會到《宏觀經濟學》涉及和解釋的核心問題與《微觀經濟學》是完全不同的,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理解宏觀經濟理論。
3.把握《宏觀經濟學》理論的脈絡和思維趨勢開展教學。在財經類院校,《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不僅關系到經濟學理論的掌握,還關系到財經類學生經濟學特有的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為財經類各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很多知名的教師都提出了經濟學的學習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為主要目的。其中,阮守武(2007)認為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方福前(2004)認為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經濟學原理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成新華(2008)認為《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不是僅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經濟學思維。為此,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將整個課程的思路和邏輯給學生講授清楚,并強調《宏觀經濟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如先考察國民收入的核算,才有基于此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分析,而后才有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其次,要強調宏觀經濟理論學習的循序漸進。《宏觀經濟學》理論模型的分析過程,其實是逐漸放松假設,增加內生變量的過程,這就要求在講授時注重邏輯順序,把握思維趨勢,并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再次,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梳理各個流派之間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強化學生多元化經濟學思維的培養。尤其是,強調不同流派的區別與聯系,讓學生深入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宏觀經濟學》。
4.適當采用案例教學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宏觀經濟學》的優美之處不僅在于其規范、嚴謹的理論分析,還在于其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和應用。因此,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是不可或缺且意義重大的。這對于財經類院校尤其重要,因為從案例教學的淵源而言,上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首創時的目的就是培養實用型、高素質和創新能力強的管理人才。為做好財經類院校《宏觀經濟學》的案例教學:需要將理論與經濟熱點問題相結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為讓學生深入理解《宏觀經濟學》理論知識,并將所學理論轉化為應用能力,可將國外成熟、先進的宏觀經濟實踐以案例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以增強《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現實感。通過國內案例的引入,將更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方福前.有針對性地講好西方經濟學課[J].中國高等教育,2004,(13-14).
產業經濟,也許對于許多人而言,不過是瀏覽報刊時,連概念都未來得及形成便一掃而過的詞眼,但對于每位產經人,卻永遠有一種溫暖的親切感和充足的幸福感。我與產業經濟的結緣實屬偶然,如今要用文字去一一述說它的內涵,有興奮,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宏觀與微觀中,發現產經的意義
談到經濟學,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一門研究有限資源如何實現最優配置的學科。那么何為產業經濟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什么是產業。產業即為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大至部門,小至行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文化、教育……總之,它概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活動。
產業經濟學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對于這個富有學術意味的命題,或許我可以隨手翻開《現代產業經濟研究》,指著一段加引號的表述完整嚴密幾經修改完善的定義向你逐字解釋,這樣的方式嚴謹省事,卻毫無意義。產業經濟千姿百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對于我而言,它是經濟學研究中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一片博大精深的領域,我們可以稱之為中觀經濟領域。
首先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出發來感受微經、宏經、產經三者的區別與聯系。我們每天所進行的個人消費,所購買產品的價格波動,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怎樣實現利潤最大化等問題,都屬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即社會經濟主體(如家庭、企業、政府)的決策問題;而國民經濟增長,政府利稅調整,通貨膨脹及緊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涉及到國民經濟宏觀現象的問題,均屬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范疇。簡而言之,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是廠商和消費者個體的關系,而宏觀分析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產出問題。在這兩者之間仍存在一片廣闊的研究領域,如一些生產、產品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經濟組織集團之間的聯系及其互動發展,這些經濟組織集團本身的演進發展及其在各個地區的分布等經濟現象,對這些經濟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研究就屬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因此可以發現,產業經濟學既與宏經、微經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內容,它是聯系宏觀和微觀的橋梁。這也是產業經濟學之所以被既注重經濟總體水平的增長,同時又需要關注民生的政府所偏愛的原因之一吧!
理論和實踐中,體味產經的豐富
我一直很喜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概括產業經濟學的專業特色。試想在上午的反壟斷經濟學課上,剛剛討論過政府競爭政策的制定,中午關注新聞時,就看到發改委對于電信和聯通涉嫌價格壟斷案的調查,便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現實世界中發現經濟學的影子,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各樣的現象,這是學習產業經濟學樂趣無窮的過程。
產業經濟學的課程設置可以說是產業經濟學區分于其他商科專業如經濟學、金融學的重要體現。經濟學更側重基礎理論的學習,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和解釋等,而金融學相對而言偏向實務,例如建立金融模型,對于數學和計算機的要求相對較高。與這兩者不同的是,產業經濟學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色,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上,我們相繼學習了產業經濟學、企業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投資學等專業課程,無論是研究企業行為、政府政策還是產業的空間布局,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而又是產業經濟的整體研究范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大三的我回顧這一兩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越來越感覺到它們的價值所在,產業經濟這樣一個原本迷糊的學術名詞在我腦海中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
興趣和夢想中,確定產經人的未來
不知道這樣的兩個詞能否引發你們對于就業的一點聯想。除少數潛心學術的同學會選擇做研究這條出路,大多數人是需要走上社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相關領域做出貢獻的。產業經濟學屬于典型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其學科設置的初衷便是培養學生成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合格的專業工作人才,因此,對于就業的關注,是產經人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
產業經濟學有著廣泛的令人心動的就業去向。畢業生可以去政府部門,分析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變遷和產業競爭等方面政策,這是中國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在追求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的“抓手”;可以到銀行工作,做信貸審核員,根據行業發展背景和企業組織、經營、競爭的知識,對信貸投放進行分析判斷,做好信貸審核工作,這是銀行最基礎的工作,是行長必備的素質;可以到證券和基金公司工作,從事投資策略分析、行業研究甚至首席經濟學家,主要內容是對行業變化、企業經營進行深入研究,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決策咨詢,這是當今經濟學專業最有“錢途”的工作;可以到各行業的公司工作,一般進入公司戰略發展部,尤其是大公司,主要內容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競爭狀況和發展挑戰與機遇,企業組織、經營和競爭戰略的制定和變革等,是未來成為cEO的基礎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或自己投資,例如與他人合伙創業、合伙成立投資管理公司,加入私募基金公司等。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現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經濟學基礎; 教學有效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44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11- 0067- 03
“經濟學基礎”作為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為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奠定了基礎。但是,從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情況來看,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對經濟學基礎課程進行改革,改變其教學現狀,提高該課程教學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1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經濟學基礎課程是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的經濟分析方法,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生產活動,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經濟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學好其他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提高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十分重要。
教學有效性問題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中提出很多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從最早研究單一的教師因素擴展到教學活動,再到后來提出的教學環境,這些因素都可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可以說,教學有效性的需要通過各個影響因素的優化與合理配置而實現。因此,筆者認為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就是結合該課程的特點,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來滿足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雙方共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能把教師所教授的經濟理論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經濟學認知,使其能夠運用正確的經濟學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經濟問題。在教學中,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學習方法,能用所學理論去分析經濟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由于經濟學基礎課程有較強的理論性,包含大量的概念、數理推導和經濟模型,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原理通常需要用大量的圖形或者數理推導來進行分析,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問題。
2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2.1經濟學基礎課程本身的原因
經濟學基礎課程作為理論經濟學,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揭示了西方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對實際經濟生活的抽象與概括。在教學中,教師側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經濟模型的講解和推導,授課內容理論性較強,很抽象;經濟學用到的分析方法,如邊際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法,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盡管許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學習價值很高,但與趣味性強的其他專業課相比,學生缺乏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熱情,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降低。
2.2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性質之間的矛盾
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課程體系設置體現的是“能力本位”的思想,突出實踐與技能訓練,這就使人們普遍認為其培養的是技術性、應用型的人才,強調的是“會多少”。就高職經管類專業而言,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的工作是會計、工程造價員、保險人、導游等,無論是服務崗位,還是管理崗位,其任職條件更多地傾向于崗位能力及職業資格,要求學生具備處理相關業務的能力。高職院校學制三年,一般專業都會有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期,各類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的課時較少,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系統地、完整地講完授課內容很難。所以,專業基礎課常被忽略,這種情況造成學生從思想意識上不重視對這門課程的學習。
2.3學生自身的原因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其他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其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尤其是數學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而經濟學基礎課程本身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中存在一種片面認識: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要會操作、能實踐就行了,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論知識。所以,很多學生認為基礎課程是可有可無的,把大量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與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有關的外語課和專業課等課程上。
3提高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探討
經濟學基礎課程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教學效果不僅關系到學生對該門課程內容學習掌握的程度,還對其他專業課的教學有一定的影響。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經濟學基礎課程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多年來在高職院校的經濟學教學實踐,本文認為,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要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提高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有效性。
3.1對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選擇
經濟學基礎課程是對西方百年來經濟理論發展的總結,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授其全部內容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選擇。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由于實訓課占了一定的比例,所能安排的理論課時就極為有限。
目前,大多數經管類高職院校(包括本院)經濟學基礎課程安排用一學期講完,安排的學時也僅在60學時左右,微觀與宏觀內容一起講授,因此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很重要。在進行內容選擇時,一是應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進行選擇,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基礎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二是要根據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高職學生的特點來進行選擇,教學內容應通俗易懂,淡化數理推導,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重在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將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進行比較,應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宏觀經濟學為輔。具體就微觀經濟學來說,它主要在于講清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應主要介紹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理論等。就宏觀經濟學來說,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失業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其教學內容與現實經濟要緊密聯系,主要讓學生能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對整體宏觀經濟環境有所認識。為符合高職院校本身的教學情況,多數職業院校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自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優化,使教學內容更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3.2積極開展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是學的前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興趣就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特點,讓學生們普遍感到經濟學理論難以理解、難以掌握,學習熱情不高,而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經濟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可以用現實的經濟熱點問題作為教學案例,這些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的案例和事實,讓學生感到經濟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應注意一點,由于課時有限,案例不能過多、過于復雜,應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對于經濟理論的應用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案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討論、分析、歸納和總結,既可以節約課堂授課時間,又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其學習的能動性。
3.3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實效性
當代社會,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得到了廣泛應用。高職院校應積極為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形式將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要素有機結合,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有效地擴大了教學容量、學生能全方位地獲取大量信息,開闊其知識面。同時,多媒體教學能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能收到課本文字達不到的效果,使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形象化、生動化,經濟學中大量的圖表、公式及曲線變動情況,可以用計算機動畫模擬顯示出來,使圖形、曲線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3.4考核方式由終結性考核向過程性考核方式轉變
教學的效果要通過課程考核來衡量,考核方式單一帶來的后果是教學低效率,僅憑期末的考試成績不能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要突出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控制,提高教學有效性,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有效的途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形式,提高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目前,我院學生的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由教師按照教學實際情況,采用課堂討論或布置課程論文等方式來評定。通過學生的課堂回答和論文內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讓學生用所學的微觀經濟學中的某個理論對身邊的某個經濟現象進行闡釋,可以調動學生查閱資料、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同時,加深了對微觀經濟理論的理解。期末考試成績由客觀考題組成,取消概念、原理等需要死記硬背的考題,應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原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總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精選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特色、加強教學的針對性,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使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感受到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學習經濟學等理論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因為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最基本保證。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俊. 目標與激勵: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有效性分析[J].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6):101-104.
《多變的價格》一節在高中《思想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對價格機制進行了初步的介紹,它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如果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上存在問題,那我們可能失去整個《思想政治·經濟生活》教學的基石。高中《思想政治·經濟生活》教學的“常識性”,并不代表它的常理性、公理性和淺顯性,而是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筆者認為,在本節課教學中,要建立有效課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要注意課本中所指影響價格因素是影響需求與供給的微觀因素
的確,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很多,如生產成本、季節變化、氣候、地域、生產條件、經濟政策、傳統文化、、消費習慣等都是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更進一步說,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來影響的,確切的說,上述各因素是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微觀因素,這些微觀因素首先通過影響需求和供給,再通過需求和供給的作用來影響價格的。課本中給出的四個鏡頭反映的都是影響需求與供給微觀因素。
2 要注意影響價格的宏觀因素
作為剛剛接觸經濟學知識的青年學生,他們雖然對經濟學知識的學習才剛剛開始,但他們身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對經濟問題的思考早已有了,特別是當今媒體非常發達,經濟話題已經是老百姓茶余飯后不可缺少的內容。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新詞匯,諸如金融危機、控制物價的過快上漲等等,都會給同學們深刻的影響,也給他們以思考的空間。而課本中所給出的四個鏡頭,均是通過微觀經濟因素影響需求和供給,進而影響價格的事例,沒有考慮宏觀經濟因素。于是出現了老師在按部就班地按課本講授,同學們在七嘴八舌地說什么“炒作”、“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的現象。其實經濟現象是非常復雜的,對某一經濟問題的解釋也往往有多種答案。本節內容在設計時,就暗含了一個影響價格變動其它宏觀經濟因素不變的假設。有時,這些宏觀經濟因素可能成為影響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如果老師不能很好的把握這一點,做不到胸有成竹,就很可能出現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將自己和學生帶入更加迷茫的境地。教師在講授完本節內容后,可適當加入“通貨膨脹”、“炒作”、“心理預期”等問題進行討論,以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
3 要注意需求規律與供給規律的例外
在論述價格對消費者的影響時,課本中論述“一般來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這種商品的購買。”即需求規律。但是也有需求規律的例外,如有些奢侈品,因價格大幅降低,失去了炫耀功能,對其需求量反而會下降。在論述價格變動調節生產規模時,課本中從生產者的角度闡述了供給規律,即某種商品價格越高,供給量就越大,即供給規律。但是市場上存在供給規律的例外情況的特殊商品,如古董、字畫等,無論價格再高,它的供給量是不變的。這部分內容雖然不是《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用幾句話給學生交待清楚,有助于對課本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避免帶來不必要的疑惑。
4 要明確以下幾個概念的涵義與區別
要深刻理解價格變化,對需求與需求量、需求變化與需求量變化、供給與供給量、供給變化與供給量變化這四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至關重要。特別要明確,需求變化是需求曲線本身的水平移動,而需求量變化是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同樣,供給變化是供給曲線本身的水平移動,而供給量變化是供給曲線點的移動。本節內容并不要求學生掌握以上幾組概念,但是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注意這些概念的涵義與區別,勢必使自己的思路處于混亂和模糊狀態,課堂效果會大打折扣。
西方經濟學因其并非中國土生土長,而是引自西方國家而得名。它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二百多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教育部指定的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全國各個本科院校的財經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它不僅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還是服務于其他專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學習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應實現的幾大目標
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以外,還應著重實現下述目標:
1.幫助學生形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之余,能夠做到活學活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要的是教師自己要養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優點以及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形成方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最終學會用專業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經濟學及其相關專業知識,也是保障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有效手段。
2.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是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應做到能夠與時代并進。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西方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通性。經濟學的基礎性地位更加說明了在這種共通性之中,經濟學知識的掌握和主動向其他課程滲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穿插引入其他課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經濟學的方法去解釋其他課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用其課程的知識和觀點來解釋經濟學課程學習中的一些問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其所學的各門課程,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三、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理論性強導致趣味性不夠。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闡述,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對于初學者和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會存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較強的理論性也使得課堂教學過程充斥著資料性信息,導致課堂氣氛的輕松性不夠,也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令教師無法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不利于其對教學方式的及時調整。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導致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數學化傾向導致理解力不夠。西方經濟學知識闡述的一大特點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及西方經濟學專業術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難以掌握。近年來,經濟學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能夠增加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嚴謹性。然而,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推導很容易令人忽視現實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牽連性。在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不應因數學方法本身而強調數學方法,而應加強對基礎理論的定性分析。因為數學的方法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從當前西方經濟學界研究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成分比較多見。目前中國選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經濟學為主。如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源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早期版本,宏觀經濟學來源于凱恩斯的理論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未能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還缺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問題的分析。即使學生課堂上能夠記住一些抽象的理論、模型、案例、圖表和專業術語,但由于現實性不夠,學生不僅不能將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更不能實際運用 [3]。
4.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中,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教學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普遍缺失。學生大都是被動地聽,而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而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談。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拋棄課本和教案。少數教師甚至跳過了備課環節,直接從互聯網下載教學課件,上課時對著課件“照本宣科”,時常出現講授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知識點錯誤等情形,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
四、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增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適宜性。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法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勢,將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改善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如可將傳統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以及其他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相融合,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例如在教學中適當使用黑板板書介紹關鍵概念或推導重要數學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強化教學效果,或采用參與式教學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增強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2.增強理論與現實的貼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應盡量選擇精練易懂、所舉實例符合中國現實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編寫適合本院學生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之外,應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際操作條件,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實踐熱情。
關鍵詞:經濟學;案例教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39-02
在中國高等院校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中重視運用案例教學,是近幾年的事情,開始主要是在國內一些著名大學的經濟學院(系)中進行的。今后,隨著中國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會受到沖擊并發生深刻的變革,案例教學將會在各類高校經濟學教學中得到大力推廣和應用。可以說,中國對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探索,方興未艾,其前景是極其廣闊的。
一、經濟學課程需要應用案例教學法
首先,經濟學分析的問題是對現實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設條件之上的,很多理論離開了假設或者假設變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學生學習這些理論時有一定的難度;其次,微觀經濟學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靜態和動態分析、邊際分析、短期和長期分析、局部與一般分析等等,這些分析方法學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很難了解其中經濟學含義;再次,圖形較多且復雜,上述各種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圖形表達出來,由于理解這些圖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如果學生對所使用的數學知識所要表達的經濟學含義難以理解的話,那么就更難理解圖形所要表達的經濟學含義;最后,數學知識運用頻繁,在經濟理論中,許多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通過數學證明其自變量的變化是如何導致因變量變化及變化的程度,對數學知識掌握一般且缺乏應用能力的學生來說,掌握這些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太過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高職生則會感到難懂又難學,往往會產生厭學情緒。
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中介性的載體,將經濟學理論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恰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我們可以根據經濟學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的案例教學,使學生在理解、鞏固和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原理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的一些經濟問題。
二、經濟學課程具備案例教學的條件
經濟學作為一門解釋、概括和預測經濟現象的理論學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學的條件。
第一,經濟學雖然是理論經濟學,但是經濟學的理論是從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是解釋和預測經濟實踐的理論,如果離開了實踐的支撐,理論便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其理論的成長和創新都與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聯系得非常緊密,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有著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應用性,任何一個規律和原理,都針對著某一特定的實際的經濟運行環節。因而案例在經濟學中具有廣泛的基礎,其理論大都可以在實踐中找出與其相關的案例來佐證。
第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相對于其他學科,對于初學者而言更加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案例中的情景設定必然不會產生陌生感。其實,現實經濟活動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選擇的案例,這就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這些案例可以為學生提供關于理論運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視角和技巧等,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經濟學教學內容在很多方面表現為邏輯推導、圖表、公式及其數學證明等內容,比較抽象,因而,單純的講授法往往會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難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會應用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問題。經濟案例可以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因而案例教學的介人,有利于經濟學原理的學習和運用。
三、經濟學案例教學方式的選擇
1.講解式。講解式講授案例側重于講述與解釋方式呈現案例,用于說明和論證經濟學原理與規律。教師在講解某一章節基本原理過程中,可以使用各種案例作為理論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論講解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如在講授“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自己選擇就業還是就學來解釋;在講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以學生自己喝水的親身體會為例,喝第一杯水、第二杯水、到第三杯水的感覺,以此講解說明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通過鄰居種花及工廠污染來講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等。此外,還可以引入一些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作為案例,使學生“樂”起來,使學生感到了經濟學就是身邊的學問,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理論。
講解式講授的案例主要是針對知識點,能起到加強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但這種方式由于其形式單一,往往導致教學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和靈活性,而且在這種形式下,教師講的多,學生參與少,師生間缺乏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因此,還需要其他的案例講授方式。
2.討論式。討論式即是由教師提供案例,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從而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討論式的案例教學,教師可以在某章或某一問題系統講授后,提出一個或幾個案例,在課前以書面形式將案例素材交給學生閱讀并準備,再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一個城市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車”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講完市場結構理論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企業為什么要創造自己的品牌等等。討論中應當注意,所選案例要符合所講的理論問題,也不宜過分復雜,過分復雜會使學生難以解決案例所涉及的各種問題。教師在討論時應啟發引導、組織調控,創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在寬松、自主的狀態下,大膽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
3.辯論式。在案例教學中,采用專題辯論的方法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參與的興趣。組織辯論就需要選擇一些綜合性案例。選擇案例后,將學生分為正反兩組,通過場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充分發揮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功能。如在講授市場結構理論后組織學生辯論“彩電價格戰是好還是不好”,講完收人分配理論后組織學生辯論“中國現階段的收人分配是效率優先好還是公平優先好?”等專題。組織專題辯論可以調動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去查閱大量資料,拓展知識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一方式需要教師多花精力去組織、調動學生來參加,并且要維護好辯論秩序,使正反雙方都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教學課時有限,組織辯論往往需要較多的時間,因此,組織辯論最好利用課外的時間。
教師在討論式和辯論式的案例教學中,其角色定位是要領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作出決策和選擇,從而解決案例中的特定問題,進而從案例中獲得某種感悟,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探尋特定案例所蘊涵的復雜性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
四、經濟學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案例的作用,發揮案例教學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學的誤區。經濟學案例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思想和方法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避免忽視案例的作用,又要避免僅介紹案例,而忽視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其運用。
2.案例與理論怎樣結合的問題。 案例教學大體分為四種基本模式,一是案例導入型,先“案”后“理”;二是案例證明型,先“理”后“案”;三是復合型,“案”和“理”有規律地結合。不同模式的案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教學中處理的方式、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案例導入型案例在新課前先引出,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證明型案例一般在講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現,起到印證原理、加深理解、鞏固知識的作用。復合型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時機要視教學實際情況而定,因為它們是“案”、“理”同步或“案、理”有規律結合,在此案例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能夠恰到好處地創造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實現自主學習。因此,在經濟學案例教學中,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好案例與理論結合模式,使案例教學發揮更大的效果。
3.應選擇恰當的案例。目前,經濟學教學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從國外的經濟學教材中摘取的,就是從目前相對比較成熟的MBA教學案例中移植過來,缺乏符合經濟學教學特點、既有中國特色又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的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的案例。經濟學也是一門跟現實有很強聯系的實踐性學科,學生要學好經濟學,應該立足于實踐,而不能只是面對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外國經濟社會的案例情景,面對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問題。顯然,這樣的案例不足以支持學好經濟學的。在教學中,應該努力使用本土化案例,借鑒其原理、方法來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實踐,服務于中國社會實踐。
4.案例和有關專業相結合。經濟學是經濟類各專業的基礎課。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應該盡量和其他學科相結合,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運用學科知識交叉的能力。如在講述收人分配的衡量指標―基尼系數時,可與現在中國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和高校助學貸款等結合起來;講外部效應理論時可以和環境污染與發展戰略關系聯系起來;講效用論可以和心理學聯系起來等等。這樣,在進行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時候,就不會局限于經濟學自身的范圍,而是拓展到其他學科,這不僅僅能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對其他課程和相關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了解,更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樹立運用交叉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光.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雁.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學研究,2008,(1):55-57.
[3]饒龍先.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商業經濟,2007,(10):123-124.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學術輸入的進化歷程大致如下:最初開放由官方主導,為官者要抓大趨勢,所以“管用學”是經濟學,但由于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的不科學,不能像數理一樣,確確切切證明一加一等于二;到民企陸續出臺,微觀經濟學嫌不夠用,社會就開始推舉管理學,今天由媒體以至培訓課程,“洋大師”以至本土機場光盤培訓大師,基本上全是美式管理學的派生產品;再到股票交易所出臺或企業涉外上市,最新的治理學登場;而傳承學,目前只淪為私人銀行、高級壽險中介、哄高凈值者的出臺前奏樂。
回顧敝事務所的客戶發展史,可以看出華人企業發展尤其是傳承方面的微縮。從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區間來比較華人在傳承方面的進化,以65歲開始啟動傳承問題為中位數,1990年代啟動的現在是80多歲,2000年代的是70多歲,2010年代是60多歲,開始啟動傳承工程越往后,其觀念就貼近現實,越不相信性善論。
以近幾宗個案為例,新鴻基的三個王子內爭,由激烈內斗,引致到香港廉政公署介入并正式,這個當然有內部高層提供機密資料,至于是兄弟閱墻互相掀瘡疤,還有高級家臣作“無間道”,甚至借此渾水摸大魚,坊間猜測重重。但據聞廉署事件后,由于懼怕入獄,三兄弟坐在一起談的時間,比過去十年加在一起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