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新型城鎮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型城鎮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型城鎮化論文

        第1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新型城鎮化核心要解決我國舊型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是人的問題,即農民工的半市民化,2.34億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真正享受城鎮的公共服務,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未能融入到城市社會。二是地的問題,建設用地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城鎮人口數量增長的速度,城市的容積率比發達國家要低得多,城市人口的人均占比面積高于發達國家,人均占地面積從2000年的130平米上升到2012年的142平米。三是業的問題,即產業發展和就業問題。產業發展呈現“東高西低”,農民工為尋求就業,跨區域大范圍的流動,導致城鎮和社會也是高流動。四是生態的問題,一些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日趨嚴重,交通的擁堵、環境污染的加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邏輯是堅持城鎮化要從“市”而來,走市場化的發展新模式,切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要通過政府引導,依靠制度創新建立跨城鄉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土地和資本市場,打破城鄉二元市場結構格局,推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人、地、業、生態等要素的協調互動發展。城鎮化金融支持路徑的選擇取決于城鎮化的發展邏輯,要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路徑。

        二、新型城鎮化金融需求分析

        金融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核心支持因素,是協調人、業、地、生態等要素的中樞環節。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在快速推進之中,城鎮化將引發巨大的潛在投融資需求。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金融需求結構上表現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融資需求占比將大幅提升,在金融需求量上呈現出資金數量大、周期長、低成本等特點,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需求。

        相較于農村地區,城市和城鎮的重要特征就是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根據世界銀行定義,基礎設施可以分為經濟基礎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其中,經濟基礎設施是指長期使用的工程構筑、設備、設施及其為經濟生產和家庭所提供的服務,具體包括電力、通信、自來水、管道煤氣、排污等公共設施,水利、道路等公共工程,以及鐵路、交通、港口、機場等交通設施。社會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教育、衛生保健等公共服務設施。據測算,每轉移一個農村人口需要增加城建費用約6萬元,那么僅僅當前轉移就業的2億農村戶籍的城鎮人口就將產生12萬億元的建設資金需求。隨著未來人口的自然增長以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金需求將繼續擴大。

        (二)人口城鎮化的金融需求。

        人口城鎮化主要是部分農業人口選擇從事非農業勞動,轉而進入城鎮生活,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農民進入城市生活,在住房、教育及醫療、社會保障和個體經營方面,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

        (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鎮化的加快,必然伴隨著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轉換。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金融資源來支持新型城鎮各類產業的調整以及集約型、低碳型產業的發展,推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小微企業的發展,為新進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

        (四)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需求。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強農惠農仍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巨大。綜上,根據新型城鎮化規劃,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比率要達到60%左右,未來人口城鎮化比率將以每年接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每年將有大約1300萬人進入城市。按照2012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2012年的抽樣調查研究顯示,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增城鎮人口每增加一人,財政支出平均需要8萬元,那么未來每年城鎮化需要的新增財政支出就將達到10400億元。財政資金的配套是解決城鎮化金融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剩余部分資金缺口仍然要通過其他制度設計予以安排。

        三、新型城鎮化金融供給分析

        在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資金供給存在不同的特點。1986-1990年期間,以財政投入為主、銀行信貸為輔,1991-1997年期間,以土地資源收益為主、銀行信貸為輔,1998至今,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渠道有政府財政資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政府融資平臺、地方債等五個方面。

        (一)政府財政資金。

        包括中央政府的專項補助、國債資金、地方政府預算內的城建資金以及土地出讓金收入等等,而土地出讓收入成為地方財政支持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重要甚至主要來源。近年來,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30%以上,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0%左右。

        (二)政策性金融投入。

        它是介于財政投資和商業銀行貸款之間的融資來源,在我國主要是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要求,向新型城鎮化中的基礎設施等提供融資。

        (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借入。

        主要是設立城司,通過土地或用財政等政府信用作抵押,從銀行取得貸款或者發行建設債券,國家審計署的公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9256.49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資金有87%投向了市政建設、土地收儲、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等基礎性、公益性領域。

        (四)地方政府債券。

        2011年和2012年兩年中央政府在確定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內,本著自愿原則,選擇經濟基礎較好、債務負擔較輕、資本市場發育成熟的上海、浙江、廣東、深圳作為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的試點省(市),其余地區仍由中央財政發行。今年國家又批準了京滬蘇浙等十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

        (五)商業金融支持。

        商業金融體系有著較強的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的能力,各地在城鎮化過程中,通過大力發展商業銀行、豐富信貸產品,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推動人口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協調發展。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現有金融體制難以有效匹配城鎮化建設資金供求雙方,與城鎮化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比,金融供給總量明顯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財政收入難以長期支持城鎮化,尤其是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二是政策性金融提供資金及服務能力有限。三是平臺融資額度有限且容易累積風險。四是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的融資有限,大量的社會資本未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五是農村金融服務存在金融抑制現象,難以滿足城鎮化建設需要。

        四、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

        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供給問題,核心是理順城府和市場功能邊界問題。在城鎮化建設中,政府與市場功能邊界劃分存在以下影響因素。

        1.資金規模與投入周期。

        投資規模大、建設與回收周期長的城鎮化建設項目,普遍具有外部性,存在商業效益較低或投資風險較大的問題,呈現明顯的公共產品特征,難以通過完全的市場商業性渠道獲得金融支持。然而政府資金規模有限,如何調動市場力量,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區域差異與金融發展水平。

        不同區域的城鎮化發展階段不同,其金融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以東中西部固定資產資金來源結構為例,根據2013年統計年鑒,西部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相對滯后,國家預算內資金投入占比達12.8%,城鎮化建設對財政資金依賴度大大高于東部地區的3.5%與中部地區的4.2%;國內銀行信貸仍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西部地區金融市場不發達,資金主要依賴于銀行信貸,國內貸款投入比例為16.0%,中部與東部地區則分別為8.6%和14.2%;自籌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企事業單位貸款、發行債券等,西部地區地方與市場力量較弱,自籌資金比例僅為59.3%,中部與東部地區則分別為76.2%和61.2%。

        3.信息透明度。

        對于村鎮、中西部地區以及部分建設項目,信息透明度相對較低,信息不對稱致使商業性金融機構難以發展業務。各級政府需要對這些領域進行合理規劃,搭建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實現市場與政府信息共享,提升信息透明度,健全相關保障機制,保證城鎮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4.風險收益水平。

        在城鎮化建設中,部分項目具有公共物品特征與公益性質,如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難以產生現金流,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等政策予以支持,保證還款來源。此外,一些行業、項目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較高,擔保不易落實,還款來源有限,商業性金融機構無力承擔,也需要政府介入保障。因此,為解決城鎮化建設資金供需的矛盾,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創新融資模式,明確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定位,處理好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關系,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構建差異化、個性化的長效金融支持體系。

        (一)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建立透明的收費制度加強項目現金流建設,推進公私合營PPP項目的選擇,以責權利對等的合約規范各種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吸引社會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財政資金主要支持無現金流、無收益的純公益性項目,并通過建立財政資金引導基金,全方位吸納社會各類資金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政府要積極推進信息透明度、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二)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融合發展。

        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在支持農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方面的作用,拓寬低成本、長周期、安全性高的融資來源渠道;發揮商業性金融在促進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方面的優勢,加強對城鎮化建設中能產生現金流的經營性項目的支持力度,增強對重點產業及中小城市、中小企業的金融供給,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產城融合發展。

        (三)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

        賦予更多地方政府自主舉債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不斷創新市場債等融資工具;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進資產證券化,建立產業鏈投資基金,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

        (四)推進城鎮化金融支持模式動態化發展。

        第2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1.1國內高鐵客運樞紐布局概況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修建“四縱四橫”客運專線,中國進入高速鐵路快速建設期,對中國城市和區域發展產生一系列影響。以京滬高鐵為例,全線共布置23個站點,在布局上呈現出城市邊緣新區為主的態勢,超過14個站布置于建成區,僅有2個站布置于建成區內,其中20個為新建站,僅有3個為既有站改建。上述統計體現了國內高鐵“新”和“郊”的特點。

        1.2選址理論概述

        關于鐵路站點選址的理論在國外最早出現,主要可以歸納為連續型選址模型、離散型選址模型、綜合型選址模型。前兩種,主要用于確定選址備選方案,第三種則是對已提供的備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選出最優方案。(1)連續型選址模型代表性方法為重心法,通過一種連續模擬方法尋找物體系統的幾何重心,以確定高鐵客運站設置的最佳地理位置。該方法因其應用較靈活,不限于備選方案提供的位置,通常在鐵路樞紐內進行單個站場選址中予以應用。然而,這種模型的計算只考慮了客流量需求或總費用,并未涉及站場選址與城市發展規劃、既有基礎設施、自然環境等之間的協調關系,計算得到的結果較難直接釆用,常常僅作參考。(2)離散型模型選址方法常常以運輸成本與建設成本相加得到的總成本最低為目標函數來進行樞紐布局規劃。(3)綜合型選址模型都是在給定選址決策備選方案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決策需求及現實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再采用某種合適的綜合評價方法,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理論評價法、神經網絡及GIS等方法對備選方案進行評價擇優。該方法計算過程過于理想化,選址結果可能由于采集指標的差異出現迥異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適應性有待提升。國內也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計算的方法以模糊質量功能展開(FQFD)理論為代表,以高鐵客運站為產品,通過對使用者的需求分析,獲得全局利益最佳的選址方案。

        1.3評價分析

        上述理論對于問題的研究廣泛而深入,但是結合工程規劃過程的實際應用,筆者認為需要更多地結合城市特征和既有規劃邊界條件。因此,在研究中,筆者認為國內高鐵站點布局需要重點考慮以下條件。其一,既有鐵路站點周邊往往與城市商貿中心在地理空間上疊加。城市的發展往往依托對外交通設施,而國內早期城市開發建設階段并未嚴格按照規劃或在缺失規劃的情況下即開始建設,往往出現既有鐵路站點周邊高密度開發、鐵路沿線帶狀開發的城市用地格局。此種“火車站即市中心”的現狀便成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背景,短期內不會出現巨大調整。因此,高鐵客運樞紐的選址應充分考慮這個既有約束條件,不宜過分強調交通的引導,更切實際的做法是協調既有城市格局和樞紐布局。其二,一體化開發的高鐵客運樞紐影響范圍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Schutz(1998)、Po(l2002)等提出了“3個發展區”的結構模型:即第一圈層(primarydevelopmentzones)、第二圈層(secondarydevelopmentzones)和第三圈層(tertiarydevelopmentzones)。第一圈層為核心地區,距離車站約5~10min距離,主要發展高等級的商務辦公功能,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第二圈層為影響地區,距離車站約10~15min距離,也主要集中商務辦公及配套功能,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對較高;第三圈層為的影響地區,會引起相應功能的變化,但整體影響不明顯。因此,對于不同規模的城市,高鐵樞紐與城市的帶動關系不盡相同。其三,高鐵建設的良性循環需要有良好的經濟可持續性。作為一種交通方式,高鐵的存在與發展對于其他交通方式,尤其是短途航空有影響,平衡好各自運輸特征、發揮各自優勢才能獲得最佳的社會效益。作為高投入的交通設施,平衡好前期投入和后期運營效益是未來建設可持續性的前提。只講投入、不講產出的投入性建設不利于創造未來良好的運營環境,也將給城市經營者埋下隱患。

        2理論基礎

        2.1城市分區模型

        洛斯烏姆(Russwurm)提出的“區域城市”模型提出了將城市三分區的空間定義。該模型將城市地域劃分為“城區—邊緣區—影響區”3個分區。(1)城區———城市核心區。這一地區大致包含了相當于城市建成區和城市新區地帶的范圍,總體特征是沒有農業用地。(2)邊緣區———位于城市核心區,其土地利用已處于農村轉變為城市的高級階段,是城市郊區化和鄉村城市化的地區,包括城郊結合部的鄉鎮、村落。(3)影響區———位于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對其周圍地區多種經濟因素共同作用所波及的最大地域范圍,包括城市建成區以外的市域范圍。

        2.2高鐵樞紐布局

        根據高鐵站在城市中的位置不同,高鐵站的選址可以劃分為3種方式:城區內部、城市邊緣區、城市影響區。根據“三分區”城市分區模型,高鐵客運站點出行特征具有較大的差異,對高鐵站點選址影響明顯。選址在城區內部的高鐵站通常是利用原有鐵路站點進行改建的。選址于邊緣區和影響區的站點往往以新建站為主。由于城區內外在產業、人口密度、交通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呈現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國內外實際站點的建設運營情況。

        3選址決策方法

        結合國內現狀,采取城市三分區空間劃分理論,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強的決策方法。設定該方法應用的假定前提:(1)未來高鐵樞紐建設投資主體,以投資經濟效益最高為終極目標。(2)城區是高鐵樞紐站點建設的最佳位置,是實現投資經濟效益的最理想策略,邊緣區和影響區依次為次優和最劣策略。(3)政府從經營城市的角度出發,以高鐵樞紐建設的城市全面提升影響最大、可持續性發展最強為終極目標。

        3.1選址流程

        階段一———選址于城區。根據站點建設條件的要求,分析站點新建(對于無鐵路通行的城市)或者改擴建的可行性(以下簡稱該過程為模塊一)。若可行,進而對多種因素(選取最關鍵的5個因素)進行分析評判,得到方案的評價指標(以下簡稱該過程為模塊二)。若評價指標可接受,滿足既定的規劃目標,則選擇城區方案。若新建或改擴建不可行,則重新選址,進入階段二(在邊緣區選址)。階段二———選址于城市邊緣區。在城市邊緣區內選址,分析站點新建或者改擴建的可行性。若可行,進行模塊二的指標評價。若評價指標可接受,滿足既定的規劃目標,則選擇邊緣區方案。若不可行,則重新選址,進入階段三(在影響區選址)階段三———選址于城市影響區。在城市影響區內選址,分析站點新建或者改擴建的可行性。若可行,進行模塊二的指標評價。若評價指標可接受,滿足既定的規劃目標,則選擇影響區方案。若不可行,則重新評估城市鐵路建站的可行性。可出現兩種結果,即該城市不適宜建設高鐵樞紐或者橫向比較3個階段選址方案取其優者。

        3.2評價指標的定義與評價方法

        為了對3個階段方案的優劣性評判,選取高鐵樞紐建設對城市影響最顯著的5個量化指標。

        4結語

        第3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1城市大班額現象突出,農村生源不足

        學校布局的調整雖然提高了各個校區的教育水平,但撤點并校使得農村教學點大幅減少,城鎮教育區穩中有降,加之農民工進城務工,大量農村學生涌向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的狀態,城區學校學生爆滿,大班額現象突出,而同期農村卻出現了“學生荒”的相悖現象,農村生源不足,大量教育資源閑置。2014年,利川市城區共有小學9所、初中4所、高中2所、中職1所,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學校學生逐漸逼近全市學生的一半。以位于城區最中心的利川市民族實驗小學為例,校園面積不足20畝,按照國家標準最多只能接收700名學生,如今卻容納了3000多名學生,平均班額連年遞增,到2013年秋季,已經達到81.2人,最大班額曾經超過100人。而同時許多原本可以接收500名以上的農村中小學,現在只有一兩百人。

        2農村教師流失嚴重,城鄉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差異大

        首先,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村鎮學校工作條件及生活環境相對較差,降低了教師服務于農村的積極性;其次,高學歷、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農村本就缺乏,偏低的勞動報酬難以吸引新一批優質教師來農村教學;最后,城鎮多數學校實行考試招聘教師制度,受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村教師都會參加招考,使得農村教師資源“只出不進”。教師年齡結構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更加明顯。在調查的62位教師中有30名在利川市里任教,另外32名教師在鄉鎮初中任教。農村教師年齡明顯集中在36-50歲之間,其中41-45歲區間年齡所占比例最大為34.4%,分布曲線較為陡峭,年齡結構亟需優化;而城市教師各個年齡區間分布則較為均衡,相對集中在25-45歲之間,其中31-35歲區間所占比例最大為26.7%,且分布曲線較為平緩,年齡結構較為合理。通過計算,抽樣的城市教師平均年齡為39.7,農村教師平均年齡為403,城市教師更加年輕化。

        3城鄉教育投入分配不均,農村教師職稱晉升困難

        在恩施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各地區農村教師職稱晉升困難是普遍現象。在調查的61名教師中,對于評選職稱的看法,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指標有限,為83.6%,其次是論資排輩嚴重,為38.3%。教師職稱低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教師勞動報酬偏低。2014年,利川市中小學教師月平均收入為2100元,處于當地平均水平以下,而當下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物價不斷上漲,這使得教師群體的購買力嚴重縮水,生活質量難以提高。對于“職稱晉升難”的原因,主要應歸因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利川市城區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政府財政有能力加大教育投資預算,提高對高職稱教師的優厚待遇,所以職稱晉升相對簡單;而農村地區政府財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問題難以上升到戰略地位,無法維持對高職稱教師的經費支持,所以職稱晉升相對困難。

        二恩施州新型城鎮化下優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

        1合理布局城鄉生源結構,嚴格執行小班化教學改革

        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學校或教學點,強化規范化建設,在教師配置上以及經費保障上采取傾斜性政策,合理減少城區學校的農村學生數量,降低農村教育成本。同時,城區教育建設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城市人口目標合理規劃中小學校,重點學校要嚴格控制招生人數,強化小班化教學改革。

        2優化農村教師年齡結構,減少優質資源流失

        通過采取在工資待遇、深造進修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的措施,在保證農村教師不再向城鎮轉移的前提下,吸引更多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落戶農村,優化農村師資結構,緩解目前恩施州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匱乏的問題,滿足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教育資源的剛性需求。

        3重點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

        第4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結合指標設置原則,最終設置兩系統的輸入指標有農業從業人員、城鎮從業人員、農業投資總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輸出指標有農業產業化率、鄉鎮企業利潤率、城鎮化率、人均GDP。數據來源2013年四川統計年鑒和各市州統計局。以2012年四川省的21個地級市州區域為決策單元,運用線性規劃軟件LINDO,將各個區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對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作出客觀的評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先計算出C2R模型中各個系統之間的相對有效性,以確定其協調程度以及發展效度;對DEA非有效的區域,再計算其C2GS2模型的相對有效性,重新界定其協調效度,即以C2GS2模型計算出的協調效度作為該區域的最終協調效度。通過計算四川省新型城鎮與農業產業化的平均協調發展綜合效度低于0.5。其中比較高的是成都(0.6)和樂山(0.8),其余市州均在0.6以下。成都在加快城鎮化的同時也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世界生態田園城市,政府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各個區縣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品牌,如金堂的臍橙,已形成了較大規模,并向品牌發展戰略上靠攏,努力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品。樂山市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比如五通橋牛華芽菜協會采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農戶不僅可以出售新鮮的青菜,還可以對青菜進行加工后出售給企業,獲得一定的加工費。總的來說,四川省農業產業化對新型城鎮化的綜合協調發展效度較低,說明農業的生產經營還處于傳統階段,急需改革,與不斷進行的新型城鎮化比較還處于落后階段,兩者的協調性差。

        二、在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推進城市群建設。

        成都平原城市群優勢很明顯,全國第四大航空港、西部交通樞紐和西部金融中心,進一步加強鞏固成都在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財富論壇也給成都帶來了極大地機遇,全球500強企業一半以上進駐成都,打造國際經濟金融、IT中心。同時積極建設綿陽科技中心和德陽制造業中心,形成成德綿經濟帶。川南城市群具有產業和區位優勢,宜賓、瀘州的白酒、化工業發達,優先發展白酒產業,推進白酒金三角發展。并且川南四個城市都靠近長江或支流,瀘州、宜賓是省內重要的碼頭港口。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也很發達。川東北城市群的資源優勢主要是天然氣,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天然氣發展產業來壯大經濟實力。攀西城市群的旅游資源和農業資源、礦產資源很豐富,以涼山和攀枝花為支撐點,涼山優先發展旅游業,追求“綠色GDP”,變劣勢為優勢,攀枝花重點發展鐵礦產業。

        2.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并行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加快農民組織化進程。

        首先,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政府要提供資金、政策支持,為龍頭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對龍頭企業的稅收方面給予優惠。龍頭企業自身要改善管理水平,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發揮好輻射帶頭作用。另外,積極組建各類農產品行業協會,加速農民組織化。農產品協會負責與政府溝通,為農民或龍頭企業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分工合作,反對不正當競爭,一致對外,反傾銷、反歧視。同時因其帶有公益性,省及地方政府應給予農產品行業協會資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區域農業信息平臺。

        第5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 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的實證研究 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 瀏陽市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基本評價 基于Logislic模型的新疆城鎮化發展水平與趨勢的實證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陜西城鎮化發展水平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下城鎮家庭住房水平的綜合評價 全面提高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水平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及對策研究 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基于DEA交叉評價的新型城鎮化水平研究 基于改進熵值法的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測度 著力提升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 城市化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 傳統農區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水平評價 新常態背景下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構建 基于PP-DEA模型的區域城鎮化發展差異的綜合評價 基于旅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12-31.

        [2] 王周偉.柳閆.中國省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系統評價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1):1-8.

        [3] 安徽統計局.2015年安徽統計年鑒[EB/OL].http:///tjj/web/tjnj_view.jsp_index,2015-12-31.

        [4] 李丁.黑龍江省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 趙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我國省際2000~2011年的經驗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1):116-124.

        [6] 鄭瑞玲,黃明華.蘇州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J].城鎮化研究,2015(5):12-16.

        [7] 張引,楊慶媛.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與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5(7):79-86.

        [8] 趙爽,吳紅霞.基于灰色關聯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J].企業經濟,2015(5):153-156.

        第6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 城鎮化 公共圖書館 新型城鎮化

        分類號 G258.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2.01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Niu Yongping, Xiao 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derives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maximum utility according to the budget line. Because of the externality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 will be less than the investment of other aspects. Through data comparison, it proves that the investment of public library lags behi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vestment in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be increas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ervice content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model should be explored.

        Keywords Urbanization. Public library. New-style urbanization.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關于城鎮化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通過文獻梳理可以將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著重對圖書館面臨的問題、作用等的規范分析,二是注重對城鎮化進程中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發展機制進行實證分析。本文擬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首先提出政府的效用函數,找到其財政投入的均衡條件,從而得到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的投入幅度,然后通過數據比較,證明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投入滯后于城鎮化進程,最后提出結論和建議。

        1 城鎮化進程中公共圖書館投入的模型分析

        我們可以假設,在城鎮化進程中,政府財政有兩個投入選擇方向:一個是建設公共圖書館,一個是其它項目(例如房地產項目)。L為政府財政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的投入量,R為政府財政在房地產建設方面的投入量。政府的預算函數為:■。其中PL和PR分別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價格(成本)和房地產方面的建設價格(成本),為財政支出。為簡便見,設定PL=PR。

        3 推進公共圖書館建設,服務新型城鎮化

        2014年3月6日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第十六章第三節提到:要加強公共文化、公共體育、就業服務、社保經辦和便民利民服務設施建設。而公共圖書館建設應該是公共文化的主要方面。我們認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建設。

        3.1 跟上城鎮化步伐,擴大覆蓋面積

        2014年3月5日總理提出“三個一億人”概念,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實際上指出了新型城鎮化的三種基本途徑:轉移人口城鎮化、本地城鎮化和就近城鎮化。其中轉移人口城鎮化又可以分為城市新區、產業新城和原地膨脹模式,這對公共圖書館的布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兩者要求首先建設中心圖書館,然后逐步向社區、街道延伸;后者則要求原中心圖書館進入新出現的社區、居民點。相比之下,產業新城模式對于公共圖書館建設的需求更為強烈。一些地方的產業新城除了廠房就是宿舍,幾乎可以稱為文化荒漠,文化設施的極度匱乏不僅降低了轉移人口的生活質量,對當地社會環境也存在不良影響。本地城鎮化通常伴隨著商業開發,公共圖書館不能僅僅成為被商業氣息所包圍的點綴,而應該成為能夠引導、滿足居民文化訴求、信息訴求的“圣地”。同時要注意城鎮化涉及到城市、鄉村兩套公共圖書館體系,尤其是農村新社區更加需要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此外,要認識到城鎮化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于那些短期內難以實現城鎮化的地區同樣要加強覆蓋,不可厚此薄彼。

        3.2 逐步完善服務內容

        城鎮化增量人口需要什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首先是生存,然后是提升生活質量,最后是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公共圖書館首先要提供城鎮化增量人口所需要的成本分擔信息和產業支撐信息,例如涉及城鎮化方面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等內容,也包括就業選擇、就業信息、就業培訓在內的實用型信息資源;其次是文化知識與技能知識,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進一步補充文化知識以及提高生活、職業技能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實踐證明,存在相當比例的城鎮化增量人口在知識、技能需求方面處于茫然無助的狀態,公共圖書館在這一方面大有可為;第三是各種教育知識或信息。眾所周知,很多農村人口為了下一代教育而選擇進城買房或舉家搬遷到城市,為了孩子在城市租房的也大有人在,這類人口在青少年及兒童(素質)教育方面的知識需求非常強烈,而這方面的書籍價格并不低廉,公共圖書館傳統的借閱服務恰恰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知識傳播、擴散的功能。第四是咨詢查詢、藝術欣賞等多層次需求。公共圖書館至少可以在兩方面提供助益:一方面為用戶提供專業化的信息咨詢、信息傳遞服務,另一方面是用專注高雅文化的傳播理念驅散當前彌漫于一些城鎮的庸俗文化氣息。

        3.3 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

        考察發達國家的經驗,公共圖書館資金來源除政府財政外,還包括相當比例的社會捐助如基金會、企業、家族及個人捐款。我國國民一直有樂善好施的優秀傳統,但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盡快出臺關于社會捐助的法律法規,從稅收減免、福利調整等方面鼓勵和引導針對圖書館事業的社會捐助。對于部分商業性的捐助,也可以通過冠名、舉辦各種活動對捐助者進行回饋。此外,通過吸引公眾及志愿者參與圖書館建設也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可以降低圖書館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圖書館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逐步將圖書館從一個知識倉庫轉向一個人人參與的知識傳播平臺。

        最后,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圖書館的標志不在于宏大的建筑、價格高昂的服務器、各種先進的終端設備,而在于公眾能否與之發生聯系,能否通過利用圖書館從中得到幫助。

        參考文獻:

        [ 1 ] 譚小華.城鎮化與兵團圖書館事業的發展[J].圖書館建設,2004(6):65-67.

        [ 2 ] 劉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4(7):51-55.

        [ 3 ] 李玉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鎮社區圖書館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5(5):57-60.

        [ 4 ] 倪四秀,徐佳寧.江蘇省城鎮化與區域圖書館協同發展實證研究[J].情報探索,2015(2):108-112.

        [ 5 ] 倪海燕.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圖書館發展模式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12):5-7.

        [ 6 ] 范興坤.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圖書館發展的社會基礎與政策趨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5):44-52.

        [ 7 ] 朱善利.微觀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88-90.

        [ 8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5-106.

        [ 9 ] 范躍進.微觀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10-111.

        [10] 牛勇平,肖紅.山東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比較及煙臺的對策[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5(5):25-31.

        牛勇平 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山東煙臺,264005。

        第7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土地流轉 農民權益 制度改革

        一、引言

        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巨大推動力,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而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現狀綜述

        (一)新型城鎮化與土地流轉的關系

        所謂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1)合理的農地流轉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2)合理的農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條件。

        (3)合理的農地流轉必然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弊端

        (1)農村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

        首先,流轉權限規定不明。

        其次,土地流轉方式的相關規定亦不明確具體。

        第三,權利的設立與流轉公示方式不明。

        (2)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風險保障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風險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我國現行法規不利于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生的糾紛。

        (3) 農村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

        第一,在農民之間土地流轉不規范;第二,有的農戶與專業化農業公司簽訂的合同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撐;第三,在所簽訂的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合同文本中,存在著與國家現行法律抵觸的內容,合同文本缺乏規范性,未經司法部門的司法鑒定。第四,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缺乏規范,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4)農村土地產權界定不明晰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土地產權關系不明晰、產權虛置、管理工作混亂、農民的合法土地權利缺乏法律保障,導致了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不愿放棄農村土地,土地資源很難進入市場進行流通或流轉。土地資源長久閑置,造成巨大浪費,也影響了城鎮化進程。

        三、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法律保障

        (一)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化發展有賴于土地產權制度的明晰,賦與土地使用者真正意義上的流轉權利,建立起權責明晰、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二)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雙方應當地位平等,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之上,政府的介入失去了實質的意義。

        (三)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

        針對我國現行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應出臺相關法規,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程序。

        (四) 修訂和完善 《土地管理法》

        根據現行法律,當農戶承包的土地被國家依法征用時容易引起爭議。因此,適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中存有互相矛盾的條款,并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權益分成,對于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具有重要意義。

        四、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滯后,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加速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流轉就有必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大力提高農村醫療和養老的保障力度。

        (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法制環境

        政府門要盡快出臺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關于土地流轉合同書的規范格式,制定出關于土地流轉申報、審批、登記的一系列配套程序,以及對于合同糾紛的調解辦法,為依法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創造有序、明確、統一的法律政策依據。

        (三)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

        (1)完善農民利益表達的溝通機制。

        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法律宣傳,讓農民了解知曉關于農村土地的法律法規,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關于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的重大事項,要由農民統一投票決定,并進行村務公開,細化程序、細則,進行民主監督。

        (2)完善農民利益的法律保障機制。

        利益保障機制的核心就是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依法保護、受損補償和受害保護。

        (四)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體系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培育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成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對流轉信息進行統一收集與,對農戶和業主進行咨詢與指導。

        五、結論與展望

        土地資源是農民基本的生活資料,亦是農民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同時也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涉及的法律問題已成為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問題,對此,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的構建,同時加強政府職能,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以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與課題1: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年度項目;項目名稱: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征收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B022;參與課題2:2013年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3-269HSD )

        參考文獻:

        [1]馬興彬.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3(6).

        [2]劉B.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2013(5).

        第8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一種全新的城鎮建設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統籌城市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為引擎,注重經濟發展生態化的重要性,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公共服務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在于以人為本,即實現人的城鎮化,能夠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衛生、戶籍、就業、公共服務等公用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農業現代化是以現代工業技術裝備為依托,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不斷改造傳統農業,并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等改革手段,運用現代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協調推進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新型城鎮化本質就是“農轉非”的過程,即人口與生活方式兩種形式的轉化,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助于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享受城市生活,從而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創造健康條件。新型城鎮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源動力,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人才和市場支持,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需求市場,同時新型城鎮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

        二、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體現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強調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都強調了人在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口的城鎮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中國大多數農民到城鎮定居,實現農民的市民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逐步實現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再教育機會不斷改善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農村的人口,通過農業生產關系的深度改革,以農業工人的身份再就業,從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

        2.突出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體現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共贏,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不斷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通過戶籍制度、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改革途徑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新型城鎮化在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同時更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逐步打破“城鄉分割”、“重城輕鄉”的偏見,切實將“三農”問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提高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影響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并為城市發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導集約化發展模式。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資源浪費嚴重、城鎮化不健康的擴張、生態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衛生等問題日益引起廣大居民關注,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原則,注重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合理有度地開發土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科學規劃耕地和建設用地,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共性問題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共性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河北省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方面發展緩慢,鄉鎮一級污水處理廠尚未建設,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滯后,收集處理率不高。城鎮化建設推進過程中,單純追求GDP,更多關注看得見、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視工程”,而廣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卻相對滯后。農業建設方面,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現有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已經嚴重不適應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農業建設的技術裝備水平較低,抗災減災能力不強。

        2.發展理念相對滯后。從河北省城鎮化建設發展理念滯后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產業生產集約化程度較低;第二產業以鋼鐵、煤炭、建筑材料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產業發展的失衡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2014-2015兩年的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連續兩次有7個城市入選。農業發展理念的滯后主要體現在現代管理手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較少和農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十二五”以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量有了顯著增加,但相對發展緩慢,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于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和科技推廣應用難度逐漸加大,成為制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障礙。

        3.創新驅動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創新驅動力不足問題。城鎮化建設中交通阻塞、內澇成災、環境污染、信息分享滯后等問題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技術發展滯后,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創新技術的配套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創新驅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自主研發能力有待于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落后于農業科學研究,農業科技人員緊缺,基層農技服務隊伍老齡化,農民在接受和運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三點建議

        1.統籌謀劃,強化基礎工作的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穩健推進離不開扎實的基礎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園林綠化、信息技術、土地資源規劃、居民戶籍制度改革等。各級政府應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統籌謀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建設推進過程中,切實注重解決農民問題。一是解決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可通過合理規劃第三產業的發展,引導閑置的人力資源投身新型服務產業,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其謀生技能;二是切實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戶籍管理,消除城鄉兩種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農民工的主人公意識,使其真正享受城鎮化的各種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關形象,正確處理好政府與民眾的關系,通過走基層、勤調研等形式掌握基層居民的民聲所需,切實解決大眾關注的基本問題,樹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轉變發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產業職業技能培訓、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培訓,不斷拓寬各種類型培養渠道,開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使廣大農民理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現代農業以及新型職業的應用技巧,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作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對象,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相關政策措施,為其創業、再就業提供便利條件。要加強城鄉協調謀劃,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一是重點在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系統水源地保護和綜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分區分類管理,促進雙方良性發展。優化城鄉環境,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建設。二是轉變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發展的血液中,實現城市建設的人口、經濟和環境齊頭并進協調發展。三是倡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農業資源現象的查處力度。四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發展步伐,實行“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凸顯農業多功能特征。

        第9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農民利益保護;征地拆遷

        中圖分類號:F29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2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成為一種城鎮化過程中的新嘗試,它的建設變村莊為社區,變傳統農民為社區居民。具備城鎮功能的新型農村社區的出現對優化和發展城鎮化體系是一個創新和進步,對未來村莊發展,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缺少自我保護意識,農民利益受損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的農民利益保護問題也就亟待解決。

        一、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進程

        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時間當中,城市空間擴大了二三倍,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2.6%。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鎮化。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①越來越多的傳統農民變成了社區居民,而越來越多的村莊變成了社區。

        二、農民利益保護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

        這部分我將以兩個步驟來論述,一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二是農民利益保護對于新型農村建設的重要性,以此邏輯來論證農民利益保護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

        第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總結為以下四點

        首先,其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新型農村社區促進生產要素城鄉一體化配置,在空間上促進了生產要素城鄉流動。其次,擴大了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根據對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型調查結果看,進入新型農村社區的家庭在固定資產花費上的支出為15至20萬元,涉及到幾十個行業的產品。據測算,未來十年我國將有四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至少可產生10萬億元的國內消費需求,對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做出重要貢獻。②再次,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更能體現新型城鎮化之“新”。與傳統城鎮化不同,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采取的是社區、產業園區和公共服務區配套建設的模式。進入社區的居民不僅可以在產業園區實現非農就業,還可以全面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項公共服務。最后,其體現了以人為本,改善農民生活。新型農村社區成員整體納入城鎮管理體系,不僅完成了農村居民到城鎮居民身份的轉變,還可以降低居民身份和職業身份轉變的成本。

        第二,農民利益保護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是保護農民利益是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前提條件。廣大農民群體占我國多數基礎,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城鄉經濟共同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保護農民利益有利于穩定農民情緒,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二是保護農民利益更體現新型農村社區之“新”。新型農村社區有別于傳統的行政村,是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實現社區化之后,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所以保護農民利益契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涵。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農民利益問題

        1.強制性拆遷和征地,引起大量“失地農民”不滿

        在拆遷和征地過程中有以下三個問題:第一,補償標準不規范。一方面,地區之間補償標準不平衡,城鄉之間有天壤之別。另一方面,城郊征地拆遷補償遠高于國家規定的補償標準,如淑蒲縣糧食儲備庫征地拆遷補償給農民每畝45000元,高于國家規定補償標準近兩倍。③第二,安置工作嚴重滯后。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安置補償和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等。從調查情況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安置工作缺乏統籌安排,造成一部分農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其一,缺乏長效機制。有的地方政府一次性將有限的征地拆遷補償款補給農民,農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就業崗位。其二,缺乏規范的管理,一定程度上犧牲農民的某些利益,僅是象征性的給農民一些補償。第三,行政權力濫用。特別在一些落后地區,自然資源等方面不具優勢。從市場角度來看,沒有大的商機,這些縣市為改變這種情況,推出各種招商引資政策,強行要農民進行拆遷,停耕停種,農民土地使用權受到侵害。

        2.傳統農民面對競爭不具優勢不能改善生活

        傳統農民一生從事農耕,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更沒有一技之長,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失去土地后,失去了工作。而面對更多機會卻因為自己沒有競爭優勢而望塵莫及,失去了生活最基本的保障,走入貧困。多數農民靠打散工苦力等方式來維持生活,大部分農民普遍認為經濟來源沒有以前穩定了。

        3.生活方式的改變使部分農民社會心態變化

        農民社會心態變化有以下三點:第一,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土地對農民來說至關重要,它是農民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基本保障和投資資本,農民在失地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家庭財富。加之,現行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還有所欠缺,很多資源他們無法真正享受,從而導致大部分失地農民對生活缺乏安全感。④第二,享樂主義思想較為嚴重:由于征地補償資金是一次性打到農民的賬戶上,從而使得原本不是很富裕的農民一夜暴富,大部分農民無計劃地亂揮霍土地補償資金的現象比較普遍。第三,自我認同感不強:由于失地農民確實存在文化素質和技能低等因素的影響,在就業方面無法與其他群體競爭;而失地農民與城鎮居民的文化背景、生產生活方式差異的存在,使失地農民在融入到城鎮生活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文化摩擦,讓失地農民對城市無所適從,自我認同感不強,社會參與意識淡薄。

        4.缺乏合適的利益表達渠道而更多出現

        自90年代后,逐漸增多。是農民利益受損后表達錯位的一種方式。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關于征地拆遷等問題出現的摩擦,傳統農民法律意識薄弱,利益表達沒有合適的渠道,所以只好用表達利益,給自己給新型農村建設過程都帶來了巨大損失。

        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利益保護的應對策略

        根據以上提出的問題,總結給出以下應對策略:

        1.用法律法規構建制度化體系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保護農民利益最根本最核心的對策就是應當建立起以法律為基礎的制度化體系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讓農民利益有法可依。保護機制構成有以下三點:

        第一,逐步完善失地農民就業保障體系,就業服務、就業保護和就業保險等方面進行建設和完善。首先,地方政府應從征地所獲得的收入中撥出專門的資金,用于建立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基金和就業基地建設基金。其次,做好失地農民就業服務工作。政府應成立專門的失地農民就業指導小組,幫助失地農民聯系工作,同時也要給予這種能吸納眾多失地農民就業的企業以政策上的優惠和支持,有針對性地發放政策型貸款,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

        第二,逐步完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多渠道籌集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可以從土地征收中的土地補償安置費和土地流轉后的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基金;同時也可以接受社會各界的慈善捐款;把這些款項交由專門的金融機構進行管理,專款專用到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險中。其次,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采用政府和個人共同出資的辦法,保證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再次,建立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相應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使失地農民能夠病有所醫。

        第三,完善土地征地和補償機制。征地補償方案應聽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嚴格實行先安置后拆遷。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不準動工用地。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財產權和監督權。依法依規制定補償標準,及時足額給予農民補償。定期開展征地補償安置專項治理,確保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一方面,嚴格界定土地的征收范圍,堅決查處濫占耕地的行為,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市場,使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都可以進入市場公平交易。通過城鄉一體化土地交易市場的建立,使政府能夠以稅收形式獲得利益,從而彌補地方財政的不足。以此既可以避免政府利用行政強制權力從土地征收中謀取巨額利益,也可以解決政府不依賴“土地財政”后地方財政不足的問題,同時又保護了農民的合法利益。

        2.完善社區組織,提高社區服務能力

        第一,構建并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特色化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積極開展便民服務和服務,結合本社區的需求情況,實施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社區服務。

        第二,實現資金投入的多元化,開發便利的新型農村社區市場服務。一方面社區經濟組織要充分利用吸收外部經濟因素,發展農村社區商貿服務業,也為失業或失地農民提供一定再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另一方面,社區組織牽頭,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農業規模產業,鼓勵農民參與進來。亦可開發新型農村旅游業帶動發展等有自己特色的市場服務。

        第三,吸引新型社區人才,完善社區服務。缺乏專業型管理人才和崗位的新型農村社區現狀。一是開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相關專業畢業生進入社區行政和事業人員編制序列的綠色通道,參照大學生村官有關政策,給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業崗位適當的傾斜;二是探索確保這些應有型人才流動的長效機制,創造事業平臺、擴大就業機會;嚴格選聘程序、突出能力要求;規范考核機制、健全選拔程序。這樣,既破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情況,又實現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際需求的有效接軌,一舉兩得。

        3.努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形成政府指導和村民自治的合力

        這一點需要政府和農民兩方向的雙向努力。一方面,政府應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化現有法律法規對提高農民素質的約束力度,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和完善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創新農民受教育模式,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另一方面,農民自己也需要努力堅持學習,抓住新型農村建設契機完善自己提高技能改善自己生活,自覺參與和監督社區的建設,提高利益保護意識,依法表達利益,全面提升自己,知法懂法,用知識保護自己的利益。

        注釋:

        ①《: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國城市經濟地攤網。

        ②數據來源:人民網。

        ③事例來源:《關于征地拆遷中損害農民利益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網友1JJ2161710博客。

        ④《中國失地農民的心態研究》,中國利川網,2013年10月。

        參考文獻:

        [1]新型農村社區:城鎮化的新嘗試.中國報道,2013-3-9.

        [2]曾現銀.我國新型農村建設中農民利益保護問題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3]以新型農村社區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國建筑新聞2012年11月

        [4]失地農民的社會心態研究.中國利川網,2013,10.

        [5]莊亮主.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失地農民利益的重要性.環球網論壇.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ⅴs日韩在线 | 欧美激情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在线精品专区 | 久久久精亚洲二区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