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第一個層面,是口頭語言。所謂“口頭語言”,又簡稱為“口語”,是指“口頭上交際使用的語言。與書面語相對。是書面語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一般地說,它比書面語靈活簡短,但不及書面語完整謹嚴,而且可能帶有方言特征。當某種語言的文字產生以后,口語和書面語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而共同存在、共同發展。”
播音主持以口語為經常使用的語言,尤其是電視娛樂節目(如游戲類、益智類、真人秀等)中,主持人經常以“脫口秀”的口頭語言形式,并運用小幽默、“甩包袱”等藝術手法,獲得現場互動的親和力。此外,在新聞訪談節目中,也經常使用口頭語言。口頭語言的使用,除了規范化、標準化以外,要凸顯口頭語言生活氣息濃厚、接地氣等優長。但要注意防止濫用廢話廢詞的“語病”,例如“這個”、“那個”、“這種”、“那種”等廢話。就連央視大腕白巖松在近年來主持的新聞訪談節目中,也經常出現多余的“這種”的用詞語病,應當盡早克服。
二 、表情語言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第二個層面,是表情語言。所謂“表情語言”,指的是表現在面部或姿態上的思想感情,又以眼神為主,素有“眼睛是心靈之窗”的說法。播音主持的表情語言,要自然、真誠、適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溫不火”。但主持人的表情語言,又與演員在舞臺上或屏幕上的表情語言不同,要強調“生活化”,而不要“戲劇化”、“夸張化”。
三、肢體語言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第三個層面,是肢體語言。所謂肢體語言,指的是主持人頭部、四肢、軀干的動作語言。例如手勢、點頭、搖頭、側身、邁步等等。要注意充分顯示出主持人文雅、莊重、大方的風度與氣質。
四、服飾語言
只有準確性還不夠,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還應具有嚴密性。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科學,數學課本中的每一個公式、定理都是前人不斷推理、證明得到的,容不得后人輕易更改。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必須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嚴密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縝密、嚴謹。如在講“角的平分線”一節時,有的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角的平分線”說成“角的角平分線”,聽起來似乎無妨大礙,但“角的角平分線”是一個語法錯誤,是數學中不存在的一個概念。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能過于隨意,必須講究課堂語言的嚴密性,特別是在解釋相關數學概念和講解題目的過程中,更應注重語言的嚴密性,保證學生獲得的是準確無誤的知識。
二、數學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規范性就是要求數學教學語言必須標準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學用語的規范化,即口齒清楚,語言流暢,邏輯嚴密,杜絕口頭禪。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使用專業術語,不能受生活習慣、環境等的影響。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以概括性的語言、精練的詞匯引導學生,在語言運用上要多使用經過提煉的規范化的教學語言。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地鉆研教材,在課前就做好精心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在備課時就要有組織課堂語言的準備。如在講解“對稱軸”一節時,有的教師將“對稱點所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表述為“一組對稱點的垂直平分線”,還有的教師把“圖像經過點”說成“點經過圖像”。導致這些表述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對課堂語言使用不重視,課堂語言缺乏專業性,從而造成課堂語言不標準、不規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良習慣,很容易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三、數學教學語言的激勵性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數學課堂上,經常遇到部分學生不愿聽課,上課無精打采,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師都希望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往往不知從何入手。其實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依靠課堂語言發揮作用,通過激勵性語言的使用來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讓學生喜歡聽,從而喜歡上數學課,喜歡學數學。
四、數學課堂語言的趣味性
在《黃河東流去》中,作者對民間語言、群眾語言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大量采用民歌、民諺,更多的是吸納、化用、升華了民間口語。如“籮面雨”、“一火車話”、“蘿卜快了不洗泥”、“剃頭的頭發長”、“遠怕鬼,近怕水”“,笑臉求人,不如黑臉求土”、“千行百行,種莊稼才是正行”、“美不美,泉中水,親不親,是鄉鄰”、“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米湯蘿卜絲兒,吃了去病根兒”“、再破舊的窩,也比籠子好”、“貴人買貴物,窮人買豆腐”、“第七次跌倒,八次再爬起來”、“張飛賣秤錘,硬人碰硬貨”“、窮在大街沒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土地爺也是長了雙狗眼,誰家富就巴結誰”等等畫龍點睛的語言,它們承載和傳播著濃郁的中原文化氣息,更使作品對生活的描寫地道的河南化,給人以原汁原味、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正如評論家孫廣舉所說“這種語言準確生動、樸實渾厚、幽默詼諧、句式簡短明快,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還有一些,或為民謠,或為諺語,也是多姿多彩。與以往相比,作者更注意對這類語言的選擇和提煉。就像余非說的“:茅臺酒是提煉,酒精也是提煉,差別是細微的,但厲害,就厲害在這細微的地方。”[3](P251)正是作家對豐富而粗糙的群眾語言的咀嚼、消化、開采、提煉與加工,才有了“一朵紅云飛過來”、“窮人老墳里不長彎腰樹”、“天不轉地轉,山不轉路轉”、“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鐵打鏈子九尺九,哥拴脖子妹拴手,不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門手牽手”等質樸鮮活的民歌謠諺。它們或親切真摯、或鋒利潑辣、或充滿哲理,不僅是生動活潑的人民口頭語匯,也是優美精巧的文學語言,被廣泛采擷到作品之中,使作家的語言在通俗、自然之中,又加入了諧趣、剔透的特色。
純熟地道的中原方言、民歌俗諺的恰當使用,如花在錦,燦然可觀,活化了中原精神,增加了小說鮮明醇厚的地域特色。李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創作風格:“民歌、民間故事、地方戲劇、古典戲曲、古文及古典詩詞,中國農村和小鎮,特別是中原地區的風俗人情,中國的音樂和繪畫,特別是石刻、寫意畫,嗩吶和箏的音樂旋律,民間排鼓和鐃鈸的明快節奏……這一切是形成我創作風格的最初最基本的因素。”[3](P292-293)正是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中原文化對其創作的巨大影響,從而使得李凖小說語言既有天然的質樸美,又能“寓華于樸”、“寓諧于樸”,既增強了生活氣息,又體現出作者更高的美學追求。這一風格的形成是李凖長期深入農村,精心選擇提煉、學習鍛造語言的過程。負載于民間歷史傳說、幽默笑話、地方戲曲隨之流注到他的血液之中,因此他的小說語言總是那么樸素、自然、醇厚、精致。李凖說“:在運用語言技巧上,我首先是學民間戲曲說唱的流暢和明快。象河南豫劇、曲子、墜子等藝術形式,都是敘述味道很濃,而又樸實流暢的。”[4](P66)這種學習,不是生搬硬套,是融會貫通,因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其語言風格在諸多作家中也是相當有個性的。據傳,河南文壇流傳著這樣一個佳話:李凖三句話說哭常香玉。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李凖文學語言的個性與功力了。李凖談到他對文學語言美的理想狀態和理想境界時,用了一個比喻,說河南豫菜宴席上招待客人的最后一道湯,叫濃后淡!看起來像清水一樣,可喝起來,味道鮮美極了!實際上,李凖小說語言正如豫菜的特色,看起來很淡,卻越品越有味;是大巧之樸,濃后之淡———從人民群眾豐富無比的口語中淘金,達到用最普通的語言表現最普通的情感,實現語言回到最自然的狀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學藝術傳統,也有極其豐富的語言藝術財富。李凖小說的語言成就,不僅僅體現在他對鮮活民眾口語的采擷、運用上,同時,小說中包含的詩詞韻文也相當可觀,可謂行行見詩意,處處聽琴音。而且更為可貴的是,這些詩詞韻文除了少數直接引用前人佳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作者對優秀古典語言的巧妙吸收和精彩化用。他曾說:“語言我們要向三方面學習。一是向群眾的語言學習,第二個就是外國的語言學習,再一個就是向古典學習了,這個太重要了……凡有成就的作者,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在古典文學中間吸收到豐富營養的。”[1](P69)“中國古代作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杜牧、蘇軾和曹雪芹。”李凖將優秀古典詩詞、小說和傳統戲曲中的經典語言恰如其分地為己所用,妥貼、自然,不露斧鑿之痕,既保持了明快、曉暢、本色的語言風格,又融入了凝煉、雋永、典雅的特色,被茅盾先生熱情贊譽為“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有行云流水之勢,無描頭畫角之態”。他的作品“,基本上是屬于‘茶葉’、‘絲綢’一類的中國風格”[3](P292)的產品,顯示出濃厚的民族化特色和化不開的“中原氣息”。正是大量醇厚的古典語言化用,李凖小說顯得尤為厚重。特別是《黃河東流去》的語言風格較之前期創作,顯得更加多姿多彩。“鬼斧神工,峭壁雄流”的隸體大字“、長安一片月”、“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的古詩佳句,寫出了祖國山河的秀麗與壯美。徐秋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婚禮證婚詞,古詩新詞雜揉,別有風味。還有一些明珠一般,冠于章篇之首的引詩,不僅“標其目、顯其志”,還以濃烈的詩情,渲染烘托著所繪故事———首章引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令人仿佛觸目而視古往今來、傾天而注、一瀉萬里的黃河氣勢,并有通貫全書、氣蓋萬言的力量,也為壯麗多姿的人物出場埋下了伏筆;第二章引詩,則又變為一首民歌:“風來了,雨來了,漫漫黃水壓過來了”,自然如口語,雋永像史筆,寥寥數語,寫出了決堤而來的黃水給黃河岸邊帶來的禍患與災難,極平實的語言,卻寓含著數百萬人民的悲憤與幽怨;第三章的引詩又一變為一首流行歌曲,如胸中滾動著的怒潮。雪梅私奔、聽藍五吹嗩吶一如抒情詩,委婉細膩、情義纏綿、幽怨不已:委婉凄涼的嗩吶,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把人的感情帶進一個動人的境界:生離死別的淚水,英雄氣短的悲聲,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當那個“門”字的最后余韻還在低徐回蕩,雪梅眼中的淚珠,卻像珍珠斷線似地灑落在雪青布衫的衣襟上。
還有把古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意境,溶化在自己作品之中,創造了具有新的時代特色的意境美。[5]石頭夢一段,又如童話般的幽默小品,但諧中寓悲,令人淚垂;徐秋齋傳遞道德火把時的獨白,那種哲理性議論“,猛一看是學習西方,實際上我主要學的中國古文傳統”[3](P284)。精彩開篇以“世界上有多少偉大的河流啊!”總領全章,引介了世界各大著名江河。接著,筆鋒一轉,描繪了我國雄偉壯觀的長江、黃河。而對于黃河,像一把利劍劈開了崇山峻嶺,她是一條古老的、多災的河流,是倔強的母親和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段文字,可謂一幅世界河流的鳥瞰圖,既寫出了世界大河的奇姿異態,也襯托了秀麗山河的美好可愛以及黃河的古老與多難。從中,我們看到了李凖自然親切、明晰條暢的敘事藝術,并可隱約窺視到作家對古典文學敘事技巧的借鑒。“我的散文,是學習了中國韻文的規律,就是賦,受它們的影響寫出來的。”[3](P283)一如作者所言,“人們是需要各種藝術欣賞和情緒的。需要‘張’,也需要‘弛’,需要‘金戈鐵馬’,也需要‘沁人心脾’。”他的創作尤其是《黃河東流去》,就體現了這一美學思想和追求風格,也惟有如此,才能營造出一個蒼茫浩瀚的藝術境界,譜寫出中華民族氣勢浩瀚的壯偉頌歌。評論家孫蓀曾說“,一個作家對于文學的貢獻,可以有許多方面,但絕對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是他對語言的創造。”[6]我們從對李凖小說語言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到,對于文學家來說,作品的語言風格是其天資、閱歷、氣質、審美、學識等因素的綜合體現“,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作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善于學習、吸收、創造與眾不同的語言特色,形成自己穩定獨特的個性風貌;作為優秀的作品,也應該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在這方面,李凖算得上一個大家,他的小說尤其《黃河東流去》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雖然語言并不是音樂課的主要內容,但是音樂課的課堂語言應具有文學色彩,準確、生動、形象和組織有序的語言無疑可為一堂音樂課增色添彩。音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音樂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說標準、流暢的普通話,切忌夾帶方言。教師在講解和范唱時,要做到音色優美,通過訓練、調節以及借鑒聲樂中的正確發聲方法,不斷美化自己的音質,標準的普通話和優質的音色會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的美感享受,能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教學內容的印象。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標準的語言發音,為將來唱歌做到字正腔圓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烘托出音樂藝術的美,使學生受益終生。音樂教師不僅要將音樂語言的特點展現出來,同時還應該將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表達出來。由于很多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出來的,并且由于樂作品中表達的情感以及塑造的人物性格特點、烘托的藝術氛圍都是依靠教師的語速和語調進行表現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精辟簡練、生動形象、語句優美且具有文學魅力的語言進行引導和解讀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含義,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理解音樂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而且充分表現出音樂作品創作的情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融入音樂中感受作品,激發音樂的價值和藝術的魅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音樂教師素質中的形體語言藝術
形體語言是指適當的肢體動作和豐富的眼神、口型以及面部表情等。肢體語言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表達充分,彌補文學語言的不足,還能使教師利用學生肢體語言的反饋信息更好的課堂交流。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與學生的求知欲融合到一起,表現出點頭、微笑、目不轉睛等反應,就是肢體語言的一些反應。例如,合唱時指揮就是顯而易見的肢體語言。另外,在教唱歌曲或者欣賞音樂作品時,教師都會用手勢或眼神等身體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情感,以便學生更直觀、深刻地理解作品。口型、身體姿態與表情也是形體語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教師應該像一個演員,在課堂上用精湛的表演來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增加課堂的吸引力,也是教師素質修養和精神內涵的一種表現。另外,無聲的口型與自信友好的面部表情,也是音樂教學中形體語言的另一表現形式,鼓勵和信賴的表情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所以,教師善于把握課堂氣氛,力求姿態自然、大方得體,正確應用形體語言以及學生的反饋信息,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3.音樂教師課堂語言的幽默藝術
幽默的語言是人們之間交流的劑,教師幽默的語言藝術不僅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其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在音樂課堂教師中,教師巧妙的運用幽默的語言,可以達到點石成金,春風化雨的神奇作用,從而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處于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比如,在課堂音樂教學中,對于一些愛表現自己的學生張口就是大唱,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唱得聲音越大,唱得歌就好殊不知,這些“道理”不僅唱不出優美動聽的歌聲,而且對自己的嗓子也有很大的損傷,同時也會擾亂課堂秩序,與其他學生的歌聲不和諧、不一致。針對這些情況,如果教師采用粗暴或者非常嚴厲的行為進行制止的話,不僅打消學生唱歌的積極性,而且對損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這時,可以采用具有幽默藝術幽默的語言提醒他們:“剛剛在合唱時,老師好像剛剛聽到有大灰狼的嚎叫聲,似乎還有小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你們聽見了嗎?”學生聽后哈哈大笑起來。然后,教師就可以將正確的唱歌方法教給同學們,這樣同學們再進行合唱時,就和諧優美了。在音樂教學中,巧妙運用具有幽默藝術的語言進行指導學生唱歌,不僅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使課堂富有藝術感和感染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總結
一、用抑揚頓挫的語言感染學生的心靈
教師在講課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在語音、音量、聲調、語速、停頓時間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可利用昂揚頓挫的語言創設獨特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執教《安塞腰鼓》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把作者描述的我國西北的腰鼓聲轉化為課堂語言。文中的腰鼓聲有時是“鏗鏘的節奏,心靈的激蕩”,有時是“慷慨激昂”,有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在變化中彰顯魅力,與語言的藝術如出一轍。教師不妨思考,如何運用這種抑揚頓挫,在語文課堂上創設充滿心靈震撼的語言環境,洗滌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享受學習獲取知識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稍瞬即逝的,而是深層次的內在收獲。
二、用巧妙生動的評價語言激勵學生
精妙的課堂評價語言對學生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教師的一句評語會對學生的心境產生不同的影響,他們或因教師的評價更加積極學習,或因教師的評價消極應付,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執教九年級上冊《雨說》這篇抒情詩時,一位學生把詩讀得很平淡,筆者在反饋中并沒有簡單地指出他朗讀時的缺點,而是針對他的朗讀進行了細致的點評:“聽了你的朗讀,老師覺得這首詩對兒童的叮嚀還不夠,作者希望中國兒童能夠快樂幸福、充滿朝氣的愿望表達還欠缺一些,如果你在朗讀時語氣再緩和、溫柔一些就更好了,你能再嘗試嗎?”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明白了該如何讀這首詩,朗讀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當他第二遍朗讀時,筆者感覺到了他感情的運用。教學中,評價無處不在,教師不能忽略哪怕是很簡短的評價語。當學生回答完教師的提問后,如果學生答得好,教師要及時表揚,可以用“見解獨到”“對了,你很會看文章”“說得很有道理”等語言進行評價;如果學生發言不太好,說不到要點,品味不到位時,為了不使學生感到挫敗,教師可以豎起拇指說:“你這樣回答已經很棒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你真行”“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好嗎”“你說得太好了,我怎么沒想到呢”等等。實踐證明,教師運用語言藝術進行生動巧妙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使他們感到一種滿足,一種驅動,課堂也因此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用博學多聞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的語言文庫
良好的語言修養是教師必備的條件,無論教育方式多么的現代化,都替代不了教師的“講”。“講”的藝術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錘煉。
掌握嫻熟的語言藝術需要有強大的語言文庫作為支撐。更新、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庫是現代語文教師必須做的。現代的語文教師要通曉電腦、科技、網絡、哲學等,更要集百家之所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更新自己的語言文庫。只有才華橫溢、博學多聞的語文教師,才能以個人的才學“征服”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教師不僅僅要學習經典,還要跟得上時代,不斷更新自己的語言文庫,學習網絡用語。一方面,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網絡用語應用廣泛,教師要學習網絡用語,便于使用網絡;另一方面,學生往往喜歡網絡化的語言,在生活中他們也經常使用,教師要懂得學生就要懂得學生的語言。網絡是現代教師要不斷學習的方向,也是這個時代教師應具有的一個重要能力。一個才華橫溢和博學多聞的教師引經據典、睿智幽默,必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如沐春風。
四、適當采用幽默的語言
人每天都要說話,但要把“話”說好,說得精彩,卻不容易。
教師每天授課,要做到用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就會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倍增,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的課堂語言,能彰顯語文課堂的魅力,它可以使淚水盈眶的人眉開眼笑,心思凝重的人心情舒暢。魏書生老師的課能夠如此吸引學生,就是因為他適當地采用了幽默的語言,營造了一種歡樂向上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例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時,在導入部分借用了小品《鐘點工》中趙本山的開場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腦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對。追求了一輩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在筆者模仿了小品中的這一情節后,學生都笑了,并開始思考幸福的含義。這樣類似的引用往往能讓學生開懷大笑,起到了妙趣橫生的幽默效果,不僅能烘托課堂氣氛,還能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筆者發現,課堂內容與小品相結合,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合情合理地把小品中的流行俏皮話穿插在教學中,學生會感到興奮,對教師而言,這也是對語言藝術的一種追求。如何借用當下的流行語、網絡語言、影視小品作品中的幽默語,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運用語言的藝術。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博學多聞,運用抑揚頓挫、機智幽默的語言,巧妙生動的評價,才能使教育成為一門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教師面對的是人的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因此,課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生命。只有運用語言的藝術,語文課才能煥發生機。語文教師用語應該在規范化的同時具有藝術性,就像綜藝節目的主持人一樣,讓豐富的語言藝術給語文課堂注入一股股春風,讓學生在輕松、幽默的語言氛圍中如沐春風,這也是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長久工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紹振.幽默答辨50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3]郭啟明.教師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外國文學之所以受到歡迎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還在于其語言的生動,這是外國文學的語言藝術重要的表現之一。語言生動實際上就是通過語言的表達,使所描寫或者象征的人或者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能夠使外國文學顯得真實而傳神,甚至讓讀者深陷其中的世界,猶如身臨其境。在外國文學中的許多作品都是完全由文學語言來進行對自我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表達,看似簡單的語言中卻包羅著深刻的哲理,充滿深意和意境。甚至在作品中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似乎每一句語言的設置、每一個情節的設定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在作品中,讀者可以清晰的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
二、語言形象
在文學領域范圍內,文學語言是主宰文學的命脈的,因此文學語言對于文學而言有著不容小覷、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外國文學也是一樣。在文學語言中,形象性是最基本的一個語言特征也是語言藝術應用中的基本特征。所謂語言的形象,與生動是有差別的,語言的生動可以使讀者了解作品中作者表達的內容,而語言的形象能使文學在更高的層次上。這就涉及到一個詞匯——感知。
對比語言生動而言,形象有兩個方面的性質。首先是其抽象性,換句話說,形象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感知能力在思維中幻想出來的形象;第二就是表象性,無論是在讀者還是作者的頭腦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從這一點上來講,形象具有表象性。這兩個性質是形象矛盾的兩個極端,但是又符合外國文學中的語言藝術。
這實際上作者通過這里用這種語言藝術方法對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進行描繪,展現給讀者,成功的讓讀者在其中體會深意。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19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簡•奧斯丁創作的《傲慢與偏見》,在這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性格沒有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內容和行為等表現出來,詳細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把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具象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三、結論
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的運用,需要講求一定的方法,以保證語言運用的有效性與真實性。
1.語言要真實幽默,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性
小學班主任在對待學生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真誠,爭取能夠與學生成為彼此信賴的朋友。要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首先教師就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保持幽默風趣,始終讓課堂氣氛保持著活躍,讓學生覺得教師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這樣學生才愿意與教師溝通,班級管理才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例如,課堂上兩個學生發生了爭執,班主任看著這兩個學生沒有說話,當時的氣氛非常緊張,過了一小會,班主任說了一句:“不玩拉倒,沒你更好。”這句話一出,課堂上所有學生都笑了,課堂氣氛瞬間的和諧,之后班主任與這兩個學生進行了交談,并通過協調,很好地處理了他們兩個之間的矛盾。
2.注重差異
班主任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言之有別,由于每位學生的興趣與自身的特點不同,就需要教師要采用不同的管理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以保證有效性。例如,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班主任要了解學生,要明白,這樣的學生很難接受班主任的批評,尤其在眾多的學生面前進行批評。那么班主任就要平靜地與學生溝通,并且要保持和氣的語言,注意語言的婉轉,這樣內向的學生才能夠更容易接受班主任話語,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對于那些比較外向的、性格剛烈的學生,班主任一定不要用過激的語言去刺激學生,避免這樣的學生從內心反感班主任的講話,并對班主任產生抵觸的心理。另外,還有一些學生自卑感比較強,對待這樣的學生,班主任要少一些批評,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與表揚,讓他們在班主任的肯定之下,樹立起自信心,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也有一些小學生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強,目中無人,那么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直接點出他們的缺點,用激烈的言辭去激發他們,讓他們通過自我反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改正。總而言之,班主任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管理的語言藝術,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水平,以免在管理的過程中傷害到學生。
二、結束語
解析化學,特殊理會
巧妙地采用特殊化的記憶方式去理解化學,讓充滿激情的學生體驗化學課堂教學的快樂,這不僅能給化學課堂教學注入超出尋常的活力,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滿腔熱情.例:二氧化碳氣體的密度1.977g/L,可記憶為“要點酒吃吃”;地殼中列前三位元素O、Si、Al可記憶為“養閨女”;再例:學生常常很難記住一些人體必要的微量元素.教師則幫助它們重新排列:鐵、鉻、錳、鉬、銅、硒、氟、鋅、鈷(鐵哥們,摸點東西不辛苦),學生聽了往往覺得非常有趣,一下就容易記住了.
活化化學,表述靈動
常言道:教學有法無定法,關鍵在得法.運用到化學課堂教學中再恰當也不過了.化學教師談吐得體,用詞新穎,表情豐富,富有激情的教學手法,都來自于自身長期積累的教學功底.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把化學知識講授得通俗易懂,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置身課堂,心曠神怡,興趣盎然,把學習化學當成了一種快樂的享受.例:CO還原CuO,此反應化學方程式既不屬于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也不屬于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為了幫助學生記住,可以標出“#”符號,可以理解為“四不象”,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一類,學生看了這個字,忍俊不禁,豈會再錯.再例:用CO和H2“早出晚歸”,而酒精燈“遲到早退”比喻CO和H2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玻璃管內黑色CuO粉末變為光亮紅色的Cu,可理喻為CO和H2使CuO從“黑暗走向了光明”;實驗結束時,先停止通CO和H2最后停止加熱,則防止生成的銅再度被氧化變成了氧化銅可謂之“濤聲依舊”.
亮麗化學,多變新異
“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極易造成學生學習枯燥,感覺沒有新意,教師則時常授予合乎當代學生認知的教學方式,讓新意的亮點頻頻出現于課堂,那么課堂教學就會充滿活力.教者激情奔放,學者情緒高漲,教學雙方都相得益彰,教學效果大為增強.例:講授“空氣”,教師與學生互動,每人可以伸出雙手,然后輕輕捧起,讓學生感受手中之物的存在.或者讓學生猜謎,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再例: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原子本身沒有改變.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學生互相交換位置,讓學生學生感受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最小的粒子.如此的課堂教學,一定讓學生終身難忘!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評價性語言應當保持精練,原則上不要出現一句不必要的話語,教師應將所要表達的內容以最為精練的話語表達出來。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言簡意賅地進行表達,才能夠讓學生在聽講過程中聽得明白,不再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另外,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評價性語言除了包括口頭語言之外,還應當包括肢體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看似不經意的動作,都能夠對學生表達出肯定、關愛之意,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影響。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注重對所要表達的語言進行篩選,去除重復的詞匯,對語法進行進一步的提煉與完善,保證學生能夠聽得明白、理解得透徹。
例如,學生在問題回答過程中出現了觀點片面或是不正確的狀況,筆者就會直截了當地指出:這位同學,你能夠積極思考發言,很好,但是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完全正確,我們還需要聽一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如此,既以這樣簡練的語言指出了這位學生在問題回答中的不完善之處,又沒有直接越俎代庖,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自主思維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其他學生及合作小組。在這樣的教學評價中,筆者成功地將精練的語言和啟發引導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同時,筆者還將評價語言從口語向肢體語言拓展,以眼神、動作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評價。如學生在回答較為深奧的問題時,以自己的獨立思維回答出了較好的答案,此時,教師既可以以口頭語言表揚的方式進行評價,又可以通過肯定的眼神或者拍一拍肩膀讓其坐下這樣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肯定。教學評價語言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不僅能夠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進行評價活動,還能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評價性語言應當具有“激勵促進”作用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發展階段的學生最為明顯的心理特點就是敏感、自尊心強,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展示自己的成功。因此,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肯定,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與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語言,因此,評價性語言藝術對學生學習的狀態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當強化課堂評價性語言的激勵性,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滿足和成功的喜悅,以積極的情感保證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筆者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著眼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多加以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此外,筆者在評價語言中注重發掘與教學同步的閃光點,對于學困生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再者,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激勵的環節中,筆者還注重體現“階梯原則”,即在運用教學評價進行激勵促進的過程中,對不同學習基礎與能力的學生,分別確定不同的階梯門檻,簡而言之,即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不同難度的激勵評價標準。對于語文學習成績優秀、能力較強的學生,只有在其回答出較為深奧的問題并實現了積極思維的情況下,才進行教學評價激勵,以保證他們的思維狀況處于積極狀態。而對于班級中語文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而言,則將要求與標準降低,只要他們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表現較為積極,或是取得了進步與突破,就進行表揚激勵,以此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的階梯性評價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能較好地發揮教學評價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