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男生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刊訊(記者 李配亮) 3月12日上午,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座談會在省教育廳舉行。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趙玉池一行高度評價了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省教育廳巡視員郭玉鑒出席座談會并講話。省教育廳基教處、外資辦等相關部門處室負責人參加座談會。省教育廳外資辦副主任宋捷主持座談會。
郭玉鑒巡視員就云南省基礎教育基本情況和云南教育國際化基本情況作了介紹。他介紹說,從1992至2011年的20年間,在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等主管部門的長期關心與大力支持下,云南實施了第一、第四、第五個基礎教育發展項目,以及“西南扶貧”項目教育子項目、“貧困社區發展項目”教育子項目、英國贈款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共有8 549.4萬美元世行貸款、56 192.9萬元人民幣配套資金,折合人民幣12.8億元投入了云南的基礎教育。這些資金全部用于7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3個省級貧困縣,覆蓋人口達2 849.44萬人,約為全省總人口的63%,覆蓋學生總數達431.92萬人,約為全省總學生數的67%。這些項目的實施,緩解了各項事業發展中教育投資不足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不斷為云南教育改革與發展引進新理念、方法和技術,并在項目實施中逐步本土化與規范化,推動了項目區義務教育發展,對促進教育普及與公平,減輕貧困和消除兩極分化,提高項目區人口素質和社會教育存量,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為改進教育投資管理,提高投資效益,推進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與管理專家,全面、深入地影響了區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份動力和基石。
省教育廳外資辦主任陳永進就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情況作了匯報。據了解,中英西南項目自2006年11月啟動以來,在云南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每年資助15 769名弱勢兒童并改進寄宿制學校管理,多輪次培訓全體教師并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在315所學校實施學校發展計劃,并在115所學校開展新型教育督導,對全部校長、教育局干部進行了領導力提升培訓,實施項目監測評估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培養和任用了一批女性干部,開展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改進項目管理和教育管理活動。項目實施促進了教育公平發展、教學有效進步、優秀人才涌現、管理模式變革、機構能力提升、制度深化改革,有力地配合與支持了瀾滄等6個項目縣如期實現“普九”目標。為推進項目區基礎教育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提升管理作出了突出貢獻。
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就參與式教學等情況作了深入了解,并對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考察組評價說:“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自開展以來,能取得如此好成績,我們很受鼓舞。”
據了解,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將到彝良縣和瀾滄縣檢查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產出一、產出二、產出三、產出四、產出五和項目管理的實施、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等情況。
農村初中地理課程“起點高,入門難”教學難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初中地理課程學習從“地球”、“地圖”開始,這些起步知識十分抽象繁雜,難以闡明。學生沒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空間概念、綜合分析比較能力、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的儲備等是難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說靈活運用了。
2.農村學生的素質及年齡、生活經驗的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理解力和課堂教學的效果。農村學生生活單純,在知識層面、接受能力、活動能力等方面相對于城市學生較為薄弱;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又偏小,思維能力有限,一進入初中就要接觸諸如經緯網、地球“五帶”現象、等高線地形圖、板塊運動等抽象難懂的陌生知識,難免理解困難,力不從心;在課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師的思路,知識消化有限,以至于問題累積成山,成了障礙。
3.課程設置有偏差,教學時數偏少及邊緣化,嚴重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順利進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節課,被安排在《課程表》的邊緣。由于放假、“活動”等原因,地理課時往往被擠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課。實際授課時數與教參的“建議”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讀完”課文,來不及復習就馬上段考。因此學生成績一片飄紅。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學“起點高,入門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成為七年級學生地理學習的“攔門虎”,大大挫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甚至“談虎色變”,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這個教學難題呢?根據它產生的原因,我們很容易得出解決這一難題的對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對于教學課時,由于課程設置的關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課時太少,很難改變到段考時匆匆“讀完”新課的被動局面。在教學制度沒有多少改革的情況下,教師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課堂教學中想辦法,把握好課堂40分鐘,盡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學難題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農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學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來說,我們的本土教學,在破解“起點高,入門難”這一地理教學難題時,應該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保證地理教學時間
如上分析,七年級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學“地球”、“地圖”、“海洋與陸地”三個單元內容,要保證平均每周有150分鐘的教與學的時間,才能完成課本知識的傳授、解惑和演練運用。萬一被節假日或各種活動沖掉課時,必須想辦法補回才行。學校領導和教育部門要考慮到這些情況,調劑好相關“活動”時間,以盡量不擠占各科教學課時為宜。
2.熟悉學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自己就要準備一桶水。地理學科因其綜合性強,要求教師具備的地理素質特別高,教學技能特別強。新版教科書(以商務星球版為例)不像舊版教科書那樣講述得全面、詳盡,而是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圖片多而文字說明十分簡潔、濃縮。很多重要的知識點分散在正文、讀圖、思考、活動和閱讀各個欄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練習題在教參書中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在課堂教學中,要補充相當多的地理基礎知識,將濃縮的知識點“稀釋”,引導學生學會讀圖、用圖,依圖求知、據圖理解、記憶,從課本各個欄目的解析中總結、歸納出知識要點、地理事物的規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沒有諸如《課程標準新教案》、《中學教材全解》等教學輔導書,一切全靠教師個人的聰明才智、專業技能和實踐摸索。因此,教師(特別是非專業地理教師)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備相當的地理知識和教學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學情(農村初中學生),是難以恰當處理,應用自如的。
3.重視概念教學和直觀教學,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方法
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農村孩子來說,地理是一門新課程,沒有相關知識的儲備,腦中一片空白,認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幾個要點:
(1)重視概念教學,傳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地理課一開始就出現許多陌生難懂的地理名詞,對這些名詞,雖然不要求背誦其定義,但要理解其含義,包括其由來、特點,以及與之相似概念的區別,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想盡辦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將這些名詞的含義或特征表達清楚,或歸納出“規律”、“要訣”之類形式,讓學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學等高線地形圖各部位名稱時,講解圖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訣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判讀,就像武打小說師傅傳授徒弟武功時既傳招式又傳口訣一樣。各部位名稱的口訣可以這樣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緩坡線圈疏,陡坡線距密;鞍部鏡片連,脊谷數值辨。……山谷凹陷處,小河沖向前。”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記,后兩句改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來”,效果更佳。
(2)重視直觀教學和立體思維的建立。直觀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立體概念、空間思維能力,對農村初中的地理教學尤為重要,是破解“起點高,入門難”這個難題的重要法寶。比如經緯網概念的建立,需要學生從平面思維過渡到立體思維,在頭腦中建立立體圖像,形成“腦地球”。具體做法是加強教學直觀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種圖像或多媒體動畫,二是要利用經緯度地球儀實物演示,三是要每個學生都直接觀察地球儀,自己動手用彩帶代替經緯線“編織”經緯網;自己動手畫“經緯網”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儀”等。學生通過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才能領會經緯網的真諦。經緯網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兩者要多對比。地球儀上的立體世界地圖要與地圖冊中的平面世界地圖多對比,以此理解球面與平面的關系:球面可以展開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攏成球面。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立體概念。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立體思維,例如用籃球、排球等實物來理解地球儀,用籃球網兜和比賽場上的排球網來理解立體經緯網和平面經緯網等。
(3)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方法。地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堂”。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總結和推廣,教師可用的教學方法有了更多選擇。其中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地圖的三要素、等高線地形圖的成圖原理、板塊構造學說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實驗或實踐活動的方法能使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主動的討論與探究。
4.重視學生的“學”和地理能力的培養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決了“把學習交還學生”的教育難題,主要是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更關鍵的是要逐步把學習地理的方法教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學生們要養成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獲取、駕馭已掌握知識的技能,利用已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這是學好初中地理的捷徑。
在七年級,加強學法指導和培養地理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地球”、“地圖”、“海洋與陸地”這三個單元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觀察,細思考,從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然后求證。(2)抓住關鍵詞,通過對比明確地理事物、名稱的各自特點,明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3)建立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思維。(4)學會看地圖,繪簡單地圖,使用地圖;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圖”的形象和觀念。(5)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能課前預習,進行質疑;課堂認真聽課,做筆記,積極思考、回答問題;課后及時復習,做作業,自覺自主學習。(6)喚醒生活體驗,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社會見聞結合起來,用“地理”的眼光審視身邊事物。(7)學會綜合分析、對比歸納的方法。(8)有條件的學校要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的地理知識,學會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應該逐步滲透在教學中,有的在以后各章節的學習中還要進一步加強。
5.構建現代化的、和諧的地理課堂,讓學生想學、勤學、樂學、會學
新課標教學基本理念還有:“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前面提到的教學方式、方法都是基于這些教學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農村初中都能具備好的教學條件,貫穿新的教學理念,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和適宜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時間較充分時,“起點高,入門難”的教學難題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和認知規律,創設出適宜的問題情景,循循善誘,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那么,學生對初中地理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通道,想學、勤學、樂學乃至會學。即使開始學不好,后來也能快速改善,變差為優。
此外,地理課程可以作合理調整教學順序、暫時降低教學要求等靈活處理。比如對初中地理的入門課程,“地球”、“地圖”的教學,應盡量降低難度,教學檢測也要降低難度。有些內容,如經緯網的運用、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詳略、在有指向標或經緯網的地圖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與運用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和知識的增長,到八年級時再深入教學、提高要求,會容易達標一些。在七年級,對于一些水平高的學生,有時間作詳細的教學輔導,也是能夠達到新課標要求的;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到八年級時比較易于理解掌握,教學也容易、輕松一些。
因此,綜觀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起點高,入門難”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課程設置、教學體制、評價機制、教學條件、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生素質等問題,非教師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動。短時間內,農村初中七年級秋季期段考學生地理成績大部分飄紅的現象可能難以改變。但是隨著教與學的時間推移,通過老師正確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成績會逐步提高,“開門紅”將會漸漸淡化;到八年級會考時,通過增加課時、反復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取得畢業考試好成績。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課改的深入發展,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和諧課堂的創設運用,初中地理教學“入門難”的問題將會逐步解決。即是說,破解“起點高,入門難”是一個時效問題。本文闡述的內容,就是解決這一教學難題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經過多年實踐驗證的經驗之談。
參考資料:
1.《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地理學科由于在蘇州市只參加會考而不參加中考,導致大多數家長與學生對其重視度不夠,致使出現了許多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找出初中地理教學中困難生形成的原因,并根據這些原因的特點提出對策,對于提高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初中地理成績,為學生今后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一、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
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指的是:學生在地理課上不聽講,課后不做作業或馬虎應付作業,不會分析習題,邏輯能力不強,消極對待考試,對學科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對地理學科有抵觸性,我通常將以上學生稱之為地理學習困難生。
二、地理教學困難生的形成原因
1.不能正確認識學科的合理性、重要性。正如上文提到的,地理在蘇州市不參加中考,學生了解不到地理的重要性,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認識不到地理的應用價值,沒有良好的學習觀。學生大多不知道學習地理的用處,不能了解地理的實用意義,覺得學與不學對生活影響不大,這種錯誤的學習觀點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了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
3.缺乏學習的恒心與毅力。地理學科有著文理互通的特性,不僅有一些文科死記硬背的東西,而且需要理科的邏輯思維以及判斷能力才能學好,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開始回避,成為了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
4.對于地理教學中困難生的形成,也有教師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科學的教學方法,或者對學生的錯誤評價都會導致學生成為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
三、地理教學中困難生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
地理教學中困難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課上消極,課下積極;2.上課分神,搞小動作;3.課上不參與互動,課后不做作業;4.無視課堂紀律;5.認真學了,但不會做題。
地理教學中困難生在課堂的表現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學習成績,還會對其他同學起到不良的影響,這些學生打擾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思路,降低其他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對其他學生的學習態度起到負面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學中困難生的轉化很有必要。
四、如何轉化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
對于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困難生,一定要深刻了解意識到教學中困難生的弊病到底在哪里,做到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教學:
1.溝通
與學生建立友誼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多與學生進行生活上的溝通,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興趣愛好,可以讓教師在課上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進行互動教學。溝通,簡單來說就是與學生交朋友,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喜歡教師,利用“愛屋及烏”的思想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溝通中,要注意適當的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在生活學習中,尊重他們,不要因為學生學習的好壞來決定教師對學生的喜歡與厭惡,要尊重每一名學生,通過打動學生心靈的方式,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此外還要善于發現每一名學生的優點,肯定他們,讓他們有更好的心態來面對生活與學習,樹立學生對學習的信心與希望,有了對學習的信心與希望,學生才會有動力學習。只有在不斷的尊重學生與賞識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才能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才會尋求幫助,也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2.舉例生動活躍,發散學生思維
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轉化為教學例子,現在學生都喜歡看一些青春幽默的電視劇,上課的時候,可以與學生討論,如上課時候利用《愛情公寓》中曾小賢為了與諾瀾在視頻中一起過圣誕節,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時差的例子來與學生探討時差的形成原因、每個時區時差的不同等問題。這樣課堂就顯的不再枯燥,并且能讓每個同學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問題所在,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地理在實際應用中的認識。
只有學生認識到了地理學科在實際中應用的廣泛,學生才能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同時一些生活中的地理學科方面的現象,學生也能更好的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從學習到運用,再從發現到學習,這樣的良好循環,能使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3.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要改變學生對學習地理重要性的認識,首先要從教學理念出發,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課改政策,普及素質教育,教師應該根據這些政策對自身教學方法的不足進行整合,適當的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改變自身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更換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
科學的教學理念不僅是對教師而言,還需要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督促,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督促學生做課堂筆記,進行課后復習,對習題要反復練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總結:
【關鍵詞】初中男生;歌唱;性別;變聲期
一、國外研究現狀
男性唱歌在國外似乎一直都不被鼓勵和支持,在中學合唱團招募男成員非常困難,這可能是因為其對男子氣慨有了強烈的認知,歌唱對于他們而言是女性風格的做為,他們的消極態度與變聲期也有關系。
(一)性別定型
Hall(2005)Tibbetts(1975)Welch、Sergeant& White(1997)發現,男性對唱歌的負面態度在五歲之前就形成了,在接受正規教育時就表現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差異,甚至在兩歲就已經開始對唱歌持拒絕態度;Gates(1989)和Swanson(1984)調查顯示,中學合唱團的女性成員已經超過男性的一半;Swanson(1984)Castelli(1986)、Gates(1989)、Gastler、Koza和Mizener(1993)Phillips(1995)也發現,中學男生不喜歡唱歌,拒絕歌唱,他們認為唱歌這件事情不酷,因此為學校合唱團招募男成員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難題;B. Gasder(1993)調查了55個兒童合唱團,發現女孩和男孩的比例為2:1,在此之前Gates (1989)在中學樂團的調查中得出了5:2的驚人比例;1988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做了一項調查,只有23%的七、八年級學生參與合唱活動,Mizener在1993年的調查中發現這個數據已經下降到12%,如果這些數據準確無誤,那么就意味著當時只有3.3%的男生參與歌唱活動,他們不愿意被人嘲笑參與到一個女性風格的活動當中;Moira Szabo(1999)認為,中學男生不參與歌唱活動一方面是不受父母的支持,另一方面則是他和他們的父母都認為唱歌屬于女性活動,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偏見,Koza(1990,1993)提出,音樂在一些家長們心中是柔軟的,懦弱的,甚至是娘娘腔的,關于歌唱和音樂,女孩在這方面的興趣顯得更加理所應當;Harold、Eccles、Yoon,、Aberback,、Freedman-Doan(1991)調查發現男孩在體育上的興趣得到家長更多的鼓勵,而對于女孩則更加鼓勵學習音樂;Kennedy(2002)調查研究了初中男生在合唱團的參與情況,她采訪調查了八、九年級的歌唱情況,她發現男生們仍然不享受歌唱。研究證明,同伴的影響可以幫助男生們克服加入合唱團的障礙,她發現了積極的一面,男孩們在歌唱時會為自己的能力和音樂家的向往感到自豪;Harrison (2007)翻閱了1916-2005年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小男孩還是成年男性對唱歌的興趣都不大,他們都喜歡選擇比較陽剛的樂器,男性對歌唱的守舊古板印象限制了他們對音樂的選擇。
(二)變聲期
Swanson (1984)認為男孩變聲期是青春期重要的、微妙的經歷,認真對待敏感的他們;Castelli(1986)提出,變聲期是男生退出合唱團的主要原因;Gates (1989)發現,六年級男生對歌唱的興趣顯著下降,性別鑒定、網絡教育、社會期望、變聲期是合唱團招募男成員的主要障礙;Killian(1997)重申了男生變聲期聲樂教學的重要性,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Moira Szabo(1999)提出,應該讓男生在變聲期間意識到自己音域的變化,順應自然的發展,如果能在小學期間就培養他們對唱歌積極的態度,會大大激發他們的歌唱興趣;Shawn Taylor(2009)提出在男孩的聲音不斷在變化,變聲期間很多變化不可預測,老師們需要適應這種變化,選擇適合其聲音的音樂,用充足的資源應對這種變化,讓男生們在合唱中找到真實的聲音。
由此可見,國外關于初中男生歌唱認知有大量的研究,關于變聲期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關注,但關于歌唱的性別定型我們就并沒有明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根據中國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習、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
二、國內研究現狀
相比于國外學者的研究,國內學者關于男性唱歌認知的成果甚少,基本都是從專業角度去探討唱歌這件事本身,而中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價值觀不同,關于國內初中男生對唱歌的認知值得進一步討論。
孫仲瑜指出,初中階段正值學生變聲期,男生們因為變聲的緣故會覺得自己聲音很難聽,不愿意唱歌,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聲音最尷尬的時期,沙啞、粗拙,聲帶不能保持平衡,變聲期沒過渡好,對唱歌的興趣也會消退;駱碧華認為,變聲期的學生身體發育給心理也帶來不少變化,盲目的成熟、激動、大聲喧嘩,非常容易傷害聲帶,教師要耐心地引導,用優美的音樂感染他們;杜磊(1987)指出,處于變聲期的學生很迷茫,他們大多都不知道變聲是怎么一回事,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這個生理現象,另一方面要在音樂課時鼓勵學生,不要讓自然的生理變化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自卑;郭彪、郟國瑜指出,變聲期聲帶長期處于充血狀態,喉部氣管同時在迅速增長,各種肌肉出現不協調現象,很多男生聲帶反應遲鈍、音域變窄,一般只有一個八度左右(b―c2),聲音的不舒適會減退其對歌唱的熱情;郭煉研究發現,由于初中生處在特殊的年齡段,此時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給組建合唱團帶來許多困難,由于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孩子性成熟提前,變聲期也隨之提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很多孩子變得不聽話,男生本來適合歌唱的就不多,再去掉一些叛逆不愿意參與的,合唱團能選擇的所剩無幾,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老師、家長雙向夾擊,很多學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活動,削弱了音樂興趣;朱小義說,初中男生在變聲期間嗓音變化明顯,聲帶一般加長6~10毫米,音高降低一個八度,此時錯誤的發聲方式會讓他們失去對唱歌的自信;孫茴指出,我國中學合唱團普遍存在“陰盛陽衰”的情況,男生歌唱的有利因素為:變聲期喉結增大,聲音變粗,男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肺活量比較大,喜歡挑戰,在期間男生的聲帶容易閉合不全,并且很少有男生從小接觸音樂,表現作品會弱一些,再加上天性比女生好動,在聲樂教學上要比女生困難許多。
我國關于初中男生歌唱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渡過變聲期、正確發聲的階段,忽視了男生歌唱態度的歸因,正如很多人認為舞蹈更適合女孩一樣,男生歌唱一直受到多方面的言論、思想壓力。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僅要關注初中男生變聲期問題,更要從心理上讓其認可男性歌唱的魅力,從而積極地、自然地歌唱。
參考文獻:
[1]Warzecha.M,(2013).Boys’Perceptions of Sing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32(1),43-51.
[2]孫仲瑜.變聲期青少年的歌唱訓練[J].教育科研情況交流,1983,(01).
關鍵詞:麗水市;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一、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
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喜歡程度是開展中學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條件之一,調查表明:不管是初中的還是高中的男生,對課體育活動喜歡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女生普遍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喜歡程度就沒有男生高。
早操和課間操是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生在對早操的課間操的態度上,女生的態度比男生好些,在不喜歡的統計中去高中女生占的比例明顯比初中女生要少,但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對做早操和課間操不喜歡占了15.52%和10%,男生在喜歡和比較喜歡的選擇中都低于女生。從這些結果顯示:對做早操和課間操的認識還不夠深,不太喜歡和不喜歡的比例相當大,可見,有關部門要加強激發中學生對做早操和課間操的積極性。
二、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反映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進行強身健體,從而達到增強體魄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的前提。在調查的麗水市的中學生中,初中女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與次數占的比例比高中要高的多,一般時間選擇在30―60分鐘之間,占了66.1%,到了高中,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占的比例就相對較少了,只占了38.7%。而高中女生少于15分鐘的活動時間所占的比例比初中要多,比初中女生多了10.7%。參加課外體育活動1小時以上的學生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活動的時間相對來說短,一星期中每天都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更少。從時間上看,男、女生最經常參加的時間分別是30至60分鐘和15至30。從活動時間和次數上看初中好于高中,男生好于女生。這是由于高中相對來說課業任務比初中重,初中生要參加體育中考和沒有巨大的高考壓力有關。所以從調查情況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受的學習壓力增大,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在減少,這種現象,同我們倡導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意愿是相違背的,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三、中學生喜愛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選擇
在對麗水市的7所中學調查中可發現:男生選擇籃球為最多,初中男生占了63.8%,高中男生則占了78.6%,這與麗水較重視籃球有關,其次是乒乓球和足球。而女生則選擇羽毛球和乒乓球的人數較多。但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對田徑類的跑步選擇的人很少,初中男生占11.5%,女生占9.7%,高中男生占14.3%,女生占28.6%。這就反映了男女生之間的選擇存在的差異。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有多種原因的,客觀上的原因是我們麗水現在的學校普遍是球類的場地比較多,尤其是籃球場,其他的一些設施較少,學校在組織活動的內容也比較單調,因此,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開展中要積極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主觀上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不感興趣等,當然也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有的學生可能本身矮小,體質差或身體有缺陷等不同原因都是導致學生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
四、影響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
影響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基本可以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主觀因素上主要是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態度和體育價值,還有本身的愛好和興趣等,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識已經是越來越積極,覺得參加體育運動是浪費時間的態度已日益減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也越來越廣泛,很多體育運動項目廣受學生的喜歡,從中可以看出:主觀因素已經不是影響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而從調查的結果顯示:功課繁重,沒時間已經成為主要原因,初中男女生各占53.4%和50.9%,高中男女生各占64.3%和60%。雖然現在國家已經提倡減負,但是,由于我國現有的教育現狀,并不是能把這項改革完好的落實。在麗水的各中學,尤其是高中,學生每天基本上都在進行著題海戰術。
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是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教師的組織和管理也是影響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調查表明:缺少場地、器材,缺少組織管理和參加其他的興趣小組也是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很多學校由于近年來的不斷擴招,造成活動的空間越來越窄,這就表明學校在課外體育活動方面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保證及運動環境,從而制約和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造成愿望和實際行動的差距。學生本身的運動興趣已不是影響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原因,學生基本都有自己有喜愛的運動,只是苦于器材和場地不夠用。
五、結論和建議
1.結論
(1)中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喜歡程度普遍較好。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主要受自身興趣和愛好的影響,學校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也間接影響著學生參加的積極性。
(2)中學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明顯不足,初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好于高中生,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大、負擔重,所以高中生參加的時間和次數較少。
(3)中學生喜愛的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是多種多樣,但男女生之間還是存在著差異性,活動量較大的項目,深受男生青睞,不直接對抗、有一定娛樂性質的球類是女生的首選。
(4)絕大多數中學生都認為“學業緊張、考試壓力大、沒有時間”成為阻礙他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且高中更為明顯。場地設施的不足也是制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
2.建議
(1)抓好早操、課間操,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
對中學的早操和課間操校領導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可采用班級評比制度、班主任負責制度等一系列方法來加強管理,提高早操和課間操的質量。
(2)學校領導要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學校的場地和設施的配備要跟上,尤其是鄉鎮的中學,要加大資金在體育方面。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要加強對體育活動的管理,落實每一項與體育有關的工作,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整體效益。
劉昊洋跟在女生主持人的后面走上舞臺,上一個節目是二重唱。按照彩排,兩位歌手下臺前,應該把無線話筒交給兩位主持人,但此時出現了意外情況,歌手帶走了無線話筒,舞臺上只剩下一只有線話筒被固定在話筒架上。接下來的第一句話本來應該是劉昊洋說,可話筒沒了,他一時慌了神。負責晚會的邵老師看出了問題,驚得一頭冷汗。邵老師正著急,劉昊洋身邊的女生主持人鎮定地走到話筒架前,為下一個節目報幕,尷尬的冷場終于被打破。
“你看,男生就是呆些。”邵老師聽到別的老師議論。“能挑出男生做主持人就不錯了。”邵老師回答他們。為了給A中晚會挑選男生主持人,邵老師沒少下工夫,“女生出色的很多,男生能上臺的就太少了。”老師們對男生“比較呆”的評價沒有貶義,特別是在文藝活動中,男生充當“配角”,已經成為許多中小學的“傳統”。
不僅是文藝活動,在劉昊洋的班級中,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其他表現,女生總是顯得“突出”。劉昊洋成績不錯,不過,班上成績排前幾名的還是女生占了多數,而且,在競選班干部時,女生往往受到同學們的青睞,班長、副班長都是女生。
班主任鄭老師也注意到了“陰盛陽衰”的局面。鄭老師的班級一共23人,男女生比例相當。如果以每1/3學生人數作為一個成績陣營,排在第一陣營的七八個學生中,男生只有3人。成績最差的陣營里,男生倒是占了多數。
在這樣一個女生“強勢”的環境里,劉昊洋已經習慣了女生處處優秀的現狀。女生學習成績好,愛好廣泛,能說會道,更有“人緣”。甚至在體能上,女生也不比男生差,升入高中后進行的軍訓中,“撐不住”的不一定是女生。
不過,與那些沒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男同學相比,劉昊洋起碼還有與女生競爭的機會,更多的男孩兒,在之前的考試中就已經被淘汰了。
A中是上海市一所普通中學,生源按片區劃分,不擇校,因此,學校男女生比例代表了升學競爭的自然結果。A中擁有初中和高中兩個學部,初中在校學生600多人,男生人數略多,占54.46%。但到了高中階段,男生人數驟然下降,近300名學生中,男生只占43.4%。
誰淘汰了男孩兒?
A中男生們的處境不是特例,如今各類中小學里,女生的出色已經顯而易見。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中學里,男生比不過女生的狀況存在多年。上海一所重點高中的校長說,10年前,他的學校就已經明顯出現女生人數多于男生的狀況,他一度戲稱自己快要變成“女中”校長了。
作為上海某示范性實驗高中理科班的競賽尖子生,小盧2011年被保送到了清華大學。開學伊始,他得知,這一屆3300多名本科新生的男女生比例接近2:1――而根據一份學生自行上傳到清華校內BBS上的清單,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女比例為4.22:1。不光女生總體數量在上升,原先由男生一統天下的院系,如建筑學院里,女生也不再是“稀有物種”,甚至出現持平局面。
再回看高校人才的輸出口――高中,尤其是示范性實驗高中,“陰盛陽衰”的現象似乎更加明顯。過去“女多男少”的差距約4%~6%,2011學年開學后,上海部分重點高中班級男女生比例竟相差10%~20%。
據媒體在2011年新學期開學后作的調查,七寶中學2011年錄取的高一新生共481人,女生271名,男生210名;復旦附中高一某平行班,男生不到1/3。有校長感嘆,以前是女生“略勝一籌”,現在是比例嚴重失調。
男孩兒都去哪兒了?據A中初中部2011年中考升學情況統計顯示,升入市示范性實驗高中(俗稱重點高中)的22人中,女生13人,男生9人。同時,進入中專職校的63人中,女生27人,男生36人。也就是說,A中初中部成績最好的學生中,女生占多數,成績較差的學生中,男生占多數。初中階段的男生,有一部分因為中考的淘汰,不能進入普通高中。
在中國現狀下,進不了普通高中,意味著一個學生很難再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在普通高校里,女生人數多于男生的現象,也正在蔓延。2009年被高校錄取的上海高中生里,不論“一本”“二本”還是“高職高專”,女生人數都要多于男生。
學校階段的陰盛陽衰,很可能已經延續到成人后直到婚戀階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須要比自己優秀,而學業又與職業、社會地位相關,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許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學業危機。
世界性“男孩兒危機”
這樣的情況并非中國特有,在10多年前,國外學者已經注意到這種現象,并把它命名為“男孩兒危機”,男孩兒的“學業危機”是“男孩兒危機”里最明顯的一個表現。
20世紀末,西方學者出版了一系列討論“男孩兒危機”的著作,在很多國家,男孩兒不如女孩兒的情況讓學者們感到焦慮。
學者很早就發現,不僅是考試制度,現代盛行的教育方式,對于男孩兒的天性來說也是一種束縛。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學校中‘紀律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師必須常常花大部分時間抑制學生的身體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學校很重視寧靜;鼓勵沉默,獎勵呆板一律的姿勢和運動;助長機械地刺激學生的理智興趣的態度。教師的職責在于使學生遵守這些要求,如有違反就要加以懲罰。”
在每個人的記憶里,應該都有一個班上最搗蛋的同學,而這個最讓老師頭疼的同學,恐怕十有八九是男生。男生的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更喜歡體育活動、動手實踐、挑戰和觀察,但現代學校教育,需要學生安靜、服從、按部就班。
學業危機只是“男孩兒危機”的一個表現,事實上,不論體質還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年間,中國城市和鄉村的男學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發力、力量素質等指標,全都在下降。
男生都是“笨小孩兒”?
關于男孩兒“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的甚至追溯到男性基因的悲劇宿命。男性擁有Y染色體,與女性的X染色體相比,Y染色體脆弱、不穩定、易變異。有人計算Y染色體衰亡的速度,預言男性將最終消失。這樣的解釋或許“聳人聽聞”,不過從生物學角度看,男性生理上的“落后”,從一出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有一項研究認為,一名剛出生的女嬰的身體機能,已經與出生6周左右的男嬰不相上下。
一些家長能夠接受嬰幼兒期的男孩兒比女孩兒落后的現實,然而,一旦將孩子送進學校,一夜之間,家長們似乎就忘記了男孩兒女孩兒之間的差別。
由于大腦結構的不同,女性在語言能力上普遍比男性更強,在偏重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現代學校教育中,女性很容易表現出優勢。在上海市楊浦區某中學理科實驗班的面試中,面試老師發現,女生們普遍表達自如、詞匯豐富,而男生大多內斂、緊張。女生很容易給面試老師留下較好的印象。
男孩兒的晚熟不僅表現在身體機能上,與同齡女孩兒相比,男孩兒的心智發育也更晚,自控能力更差,因此,他們更容易成癮。A中班主任鄭老師說,他班級里成績較差的男生,普遍存在沉迷電腦游戲的問題,沉迷游戲的后果,不僅是影響學習成績,也限制了他們與其他同學溝通的能力。
不管是家長、學校還是整個社會,似乎都很難接受男孩兒更加脆弱的現實,通常的觀念中,男孩兒總是被看作更聰明、情感上不那么敏感,因此男孩兒不需要更多的關注。男生暫時“落后”的現象,很容易被家長和教育者忽略,而層層淘汰的考試制度,很可能讓那些“開竅”較晚的男生錯失各種機會。
現代教育忽略了男生與女生的不同,男生的學業危機,正是這種不同被忽略后的結果。
“男孩兒危機”的背后
現代教育體系中,男生為什么顯得更“笨”?《拯救男孩兒》一書的作者指出,“男孩兒危機”其實是教育危機。《拯救男孩兒》的作者之一李文道說,目前的教育對于男孩兒來說更不利,相比而言,女孩兒更容易適應目前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不過,一些學者提出“男孩兒危機”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觀點認為,在目前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處于弱勢的仍然是女性。
2011年,還是高中生的李申儒撰寫了調查報告《男孩兒視角的“男孩兒危機”研究》,他用大量的調查和統計數據證明,男生學業上落后于女生,已經是一個客觀的現實。但是,時隔一年,李申儒對于“男孩兒危機”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李申儒認為,學業危機并不是“男孩兒危機”的核心,因為男孩兒們學業上暫時落后的局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扭轉,男孩兒們最嚴重的危機,是缺乏應有的勇氣和責任感。
來自大同中學的一些數據也許可以說明,男孩兒的學業危機的確存在,但可能僅限于某一個階段。大同中學高二年級教師仇璋瑛查看成績排名表后發現,排名年級前20%的學生中女生占多數,但取最拔尖的10個學生看,還是男生稍多。“高中是個轉折期,高一高二階段男生或許不具備明顯優勢,但到了高三,部分男生后勁很足,他們不是缺乏優勢,只是顯現得比較晚。”
復旦附中副校長吳堅說,該校連續幾屆的高三畢業班,能被北大、清華、復旦等名牌大學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男生占60%~65%,女生反而不見有多大的優勢。華師大二附中2011屆畢業生中,考取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港大的學生共有183人,其中男生占到約65%。
“我不太贊同‘危機’的說法,事情沒那么嚴重。”上海市大同中學教師王菲認為,不能把問題完全歸結于現行教育制度。“以前的社會誘惑少,現在孩子接觸的信息豐富、玩的東西也多,相對來說女生自控能力好,表現欲望強,所以投入相同的教育精力,女生更容易產出回報。”
正如李申儒所看到的,除了學業上的暫時落后,“男孩兒危機”更體現為男孩兒們缺少社會公認的“男子氣概”。
關于男孩兒們的“男子氣概”,女生們最有發言權。大同中學理科班學生李奕說:“有些男生在姿態和外觀上確實有女性化的表現,或者說心理上呈現中性化,這可能與家庭教育中母親等女性長輩管得多有關。”
李奕把男生們過于“溫柔”的特點,甚至歸結到城市文化上,她覺得,身邊很多男士,都像動畫片中的“灰太狼”。社會文化的“中性化”傾向,滲透到了學校。A中鄭老師還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過去,追逐時尚幾乎是女生的專利,她們喜歡看時尚電視節目和雜志,喜歡明星。但現在,男生也有同樣的愛好。
關鍵詞: 江西省高安中學 中長跑心理障礙 現狀調查
1.引言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中長跑項目是中學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往往最害怕的項目就是中長跑項目。要提高學生的中長跑成績,關鍵是幫助學生掃除中長跑的心理障礙。
本文以江西省高安中學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分層抽取210人進行調查,其中初一年級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初二年級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初三年級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問卷在班主任或體育教師的協助下當場填寫并回收,問卷回收情況見表1。
問卷用再測驗法進行信度檢驗,相隔20天后,向上次發放對象再次發放問卷并回收。對兩次回收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得出R=0.87,P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情緒和性格類型傾向的調查
情緒及性格類型傾向調查問卷把情緒分為穩定型、中間型和不穩定型三種;把性格分為內向型、中間型和外向型三種;根據年齡常模計算問卷得分并轉化為標準分,然后根據標準分判定情緒及性格類型。意志問卷按性質分為六種類型,五種狀況即劣、差、及格、良好、優秀。
2.1.1初中女生的情緒和性格類型傾向的調查
情緒傾向是產生初中生中長跑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表2可知高安中學情緒傾向中間型的女生相對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女生的人數較大些,而傾向穩定型的女生人數最少。
性格傾向也能對初中生中長跑心理障礙的形成產生影響。從表3可知高安中學性格傾向外向型和中間型的女生占主要部分,而性格傾向內向型的女生占比例比較小。
2.1.2初中男生的情緒和性格類型傾向的調查
從表4可知高安中學初中男生情緒傾向穩定型和中間型人數占主要部分,情緒傾向不穩定性人數占少部分。
從表5可知高安中學初中大部分男生性格傾向外向型和中間型,只有很少部分男生性格傾向是內向型。
從女生和男生的調查結果反映出,研究對象的性格類型中,男生性格內向型占12.50%,女生性格內向型占18.61%。性格內向不愛活動,對中長跑學習抱有消極、機械、被動的態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嚴重影響中長跑的學習和自主鍛煉。
2.2中長跑意志品質狀況的調查
從表6可知,高安中學初中女生的意志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意志優秀、良好的女生人數不多,只占少部分,大部分的女生意志都表現為差和劣。
從表7可知,男生意志表現為差和劣的人數比例遠大于意志表現為優秀、良好的人數比例,意志表現及格的人數比例也不高。
從通過女生和男生的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研究對象的意志品質狀況不佳,實際考察也是如此,他們往往表現出怕苦怕累,一點困難也無法克服,更有甚者在課中假裝身體不舒服而逃避中長跑,這種現象在初中生身上表現更為嚴重。
2.3中長跑心理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
2.3.1認識和發展障礙
剛進初中,學生對運動鍛煉僅憑直接興趣參與,他們不懂得中長跑對其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亦不了解中長跑過程中的生理反應和一般的自我處理,跑動中出現極點時的難受感易使學生形成條件反射,造成極強的心理負效應。而且,初中生心理不成熟,依賴性強,意志品質差,也制約學生對中長跑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往往僅憑外界的壓力(老師的壓力、體質測驗和升學考試等)進行鍛煉。
2.3.2對動作技術結構不夠重視
由于受上課時間因素的影響,部分老師一開始只重視學生的有氧耐力訓練,而忽視動作結構的經濟性和實效性,如果錯誤動作一旦定形,不僅對學生進入成年后發揮最大運動潛能,延長運動壽命,創造成績非常不利,而且由于青少年的骨骼承受的壓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年人,骨骼容易變形,甚至畸形。青少年在開始接觸中長跑時,對中長跑的技術結構動作要領模糊不清。
2.3.3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練習內容缺乏新意,講解語言單調、貧乏,動作示范不規范,沒有吸引力。另外,練習手段的重復雷同,運動負荷大,使學生感到體育課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恐懼心理。
3.結語
在青少年開始接觸中長跑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一個正確動作的結構要領。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模仿相結合進行,密切注意學生在跑動過程中的動作結構,當出現錯誤動作時,應及時給予提醒糾正。必須教會學生放松擺臂呼吸節奏體力分配等技巧,以及意志品質對中長跑水平的影響等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充分了解中長跑的實用價值,不僅鍛煉身體素質,而且錘煉其毅力等精神品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2006-12-20.
[2]黃漢升.季克異等.中國體育教師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關鍵詞】 抑郁;心理學,應用;問卷調查;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兒童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礙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并常與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伴隨存在,如常伴隨有焦慮障礙(30%~75%)、品行障礙(30%)、注意缺陷伴多動障礙 (24%)、物質濫用(20%~30%)等[1],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和社會功能。值得關注的是,兒童抑郁與自殺行為密切關聯,約49.3%的抑郁障礙兒童有自殺意念[2],而自殺死亡者中患抑郁癥狀的比例高達25%[3]。目前,國外兒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5%~35%[4-8],國內為10%~40%[9-12]。本研究采用兒童抑郁量表對合肥市9 258名8~18歲城鄉中小學生進行抑郁癥狀的評定,了解兒童抑郁癥狀流行狀況與特點,為進行兒童抑郁預防干預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合肥市市區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5所,鄉村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計抽取小學三年級至高三在校學生9 984名,收回有效問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學生5 356名,鄉村學生3 902名;小學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齡(13.70±2.69)歲。2周后再選取小學三年級、五年級、初一和高一各2~3個班級的在校學生501名為調查對象進行復測。
1.2 調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提供的中文版兒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題,包含5個分量表:負面情緒、人際問題、效能低下、缺乏和負性自尊。每題都由描述不同頻度的3句話組成,分別列舉了一般反應、中等抑郁癥狀和嚴重抑郁癥狀,并按0~2記分,總分在0~54分范圍內,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評估時段為最近2周。該量表在國內外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DI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89。根據Benedikte等[16]研究結果,將19分確定為抑郁癥狀的劃界分。
1.3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技術培訓,統一方法和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由學生獨立填寫問卷,調查員現場進行問卷驗收。
1.4 數據分析 采用Epi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性別分布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其中男生為15.1%(745/4 919),女生為13.3%(579/4 3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03,P=0.013)。城鄉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38,P=0.118)。考慮年級、地區和性別對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進一步按城鄉和年級分組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表明,抑郁癥狀檢出率僅城市小學男生(13.2%)和女生(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鄉村小學、鄉村初中和鄉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學段分布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分別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總體呈現隨年級升高而上升的趨勢(χ2趨=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學。進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高中>初中>小學(χ2趨勢=23.654,P=0.000),而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城鄉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年級間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抑郁癥狀檢出率在農村小學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 χ2趨勢=10.603,P=0.001),在城市小學、農村高中的學生中僅顯示為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抑郁癥狀評分的年齡分布 按照不同年齡段繪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線圖。由圖1可見,8~10歲組抑郁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11歲組最低,而12歲后CDI平均值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線圖呈現2次交叉,在13~16歲之間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
3 討論
3.1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的流行特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總體上男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但進一步分組分析表明,僅城市小學男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學、鄉村中小學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張洪波等[10]和劉鳳瑜[14]采用CDI進行測評的研究結果相符,與國內諸多采用其他抑郁評定量表的研究結果[12,17]不一致,與國外的相關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現以上差異的原因可能為:(1)造成與國內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除與研究樣本設計、樣本數量、調查對象及統計分析等方面有關外,主要與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有關,使用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所獲得的抑郁癥狀檢出率以及男、女性別差異各異[20];(2)造成與國外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外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對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各異。因此,選擇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國際比較交流的抑郁評定量表是進行抑郁研究的基礎。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CDI得分均值顯示,男、女生CDI平均值總體走向呈現近似“U”字形,即自8歲組CDI平均值開始下降,直至11歲組后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歲組上升較快,與俞大維等[15]研究結果相似;不同年齡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線圖存在2次交叉,呈現13~16歲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認為,兒童期(13歲以前)男女抑郁癥狀檢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時期,女性檢出率明顯上升,與男性之比大約為2∶1。可能與兒童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青春期有關的生物學因素改變有關,而女童進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變更明顯,因此,在進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現抑郁情緒。針對出現13歲前(小學階段)和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與小學男、女生的性別特點有關[14]:通常小學男生比女生活潑、頑皮、具有破壞性、愛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評、痛打和責怪,功課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擔的壓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不安、煩惱、憂愁、孤獨等,抑郁水平常常會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現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與張洪波等[17]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高中階段的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造成出現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混雜因素(如地區)有關,故不認為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級中小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表明,城市學校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學最低;而鄉村學校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既往研究[14-15]不盡一致;前者可能與學校環境的改變、升學壓力及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物學因素的改變有關。出現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觸時間有關,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更多地選擇住校生活和學習,受父母管制的時間少,同時與同學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多,生活環境更寬松,所以出現的心理癥狀也較少[22]。但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表現為年齡越小,檢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促進宜盡早進行。
4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張洪波,許娟,王堅杰,等.合肥市小學生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2):809-811.
[11]湯,蘇林雁,朱焱,等.小學生抑郁癥狀現況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64-266.
[12]王凱,蘇林雁.8~10歲兒童抑郁癥狀的隨訪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展的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維,李旭.兒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等.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陳祉妍,楊小冬,李新影.我國兒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評工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關鍵詞 烏魯木齊初中生體育行為
學生是學校體育的主體,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體育態度和參與體育行為是學生學習領域目標的首要內容。中學階段,他們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正處在形成、提高、發展的關鍵期。青少年時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一經養成,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初中生的體育意識與行為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重智輕體的觀念占主導地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差。本研究旨在了解烏魯木齊市初中生體育行為的現狀,掌握其基本特征,以培養初中生良好的體育行為提供理論基礎。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烏魯木齊市的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十一中學、五十六中學、七十中學和七十三中學5所450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從中國學術期刊網里檢索和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出《體育與健康行為調查問卷》,分別對烏魯木齊市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十一中學、五十六中學、七十中學和七十三中學5所中學的各年級男女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40份(其中7年級147份、8年級144份、9年級149份;男生216份、女生224份),有效回收率為97.78%。
3.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數據統計件,對所回收有效問卷中的各項數據進行分類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初中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從表1顯示,初中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的總體情況不是很好,只有57.05%學生才能制定自己的鍛煉健身計劃,42.95%的學生根本對自己的健身計劃不關注。從性別顯示,男生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明顯要高于女生的5%。男生對體育活動的關注度、對體育活動的所持有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都比女生要強。因此教師應強化男生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更要加強女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增強其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她們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和態度從而達到良好的體育行為。
表1不同性別學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表2不同年級學生制定鍛煉健身計劃情況
從表2顯示,7年級學生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最高,占總人數的59.18%,9年級次之,而 8年級為自己制定過鍛煉健身計劃的人數百分比最低占總人數的54.86%。導致這方面的原因有:7年級的年齡最小,對事物的好奇心強,所激發出的興趣也較大,興趣決定了他們的態度,但是興趣的持久度很低,隨著年齡的增大興趣也隨之減弱,態度自然也隨之變低。9年級由于中考的需要,體育成績的不可忽視,體育態度也提高了。但是比年齡小兩歲的7年級還是要低些。教師在這方面應該有所認識,針對不同年級、年齡、性格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體育態度較好的要強化,要加強采用合適、有效、積極、促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激發其體育課的興趣,增強其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方式和正確的體育態度從而達到良好的體育行為。
(二)初中生鍛煉身體情況。
表3 不同性別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從表3結果顯示:男生無論是上體育課、有意識鍛煉行為還是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都明顯要高于女生人數的百分比,男生能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3.61%,而女生占總人數的54.91%,導致這方面的主要原因:由于男女的性別差異,身體及生理特征也有較大不同,初中階段男、女生又處于青春發育期。所以學校體育課應開展一些適合女生項目的課程,從而激發女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體育老師也采取創新教學方法,不再是傳統的教學法。
表4 不同年級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從表4顯示:九年級學生自覺參加鍛煉的情況最好,占總人數的65.77%,8年級鍛煉的情況不好,占總人數的61.81%。導致這方面的原因:這是由于教學改革在初中生中考時要有體育加試這一科目,學生要想考取好的高中就必須重視這一科目的成績。所以9年級的學生有意識鍛煉行為就較高些。7年級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由于年齡小,性格沒有定性,好動是他們顯著的特征。在新環境的熏陶下,感覺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并認真的參加體育鍛煉活動。而8年級的初中生大多數正處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學生對事物缺乏好奇心,做事沒有耐心,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不積極。所以教師應針對這個時期的各年級初中生不同的的生理、心理特點,區別對待,采用更為適合、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其體育學習和自覺鍛煉的積極性。
(三)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特征。
表5 不同性別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性別因素對初中男女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有一定的影響。男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為主,每周一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最低。男生每周二次以上參與體育鍛煉的占40.74%,遠高于女生的20.09%;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為主,占39.29%。說明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要高于女生,女生參與體育鍛煉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由于男女生的性別差異,身體及生理特征也有較大不同,而初中階段男、女生又處于青春發育期,男生的有意識鍛煉行為較高。所以教師應針對男、女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采用更為適合、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其體育課的興趣,正確其體育態度從而增強其體育意識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
表6 不同年級初中生體育鍛煉的頻度情況
從表8可以看出,年級因素對初中男女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有一定的影響。七年級與八年級的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為主,而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以每周二次以上為主,占38.26%。可能導致的原因: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形成了一種健康的體育行為理念。二、九年級的同學由于中考體育加試,老師、家長開始比較關注,學校也加強了體育鍛煉的次數。而7年級、8年級的學生缺乏健康體育理念。所以教師也應該給低年級的學生加強體育的相關理論知識,是學生轉變一種新的體育健康態度,最終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烏魯木齊市初中生男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但仍有相當數量的男生尚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女生同樣也是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行為,小部分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男生的體育與健康行為要好于女生的體育與健康行為,男女生有一定差異。
2.烏魯木齊市初中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初中生尚未具有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行為。且各年級(年齡)有一定的差異。
(二)建議。
1.多種方式培養體育興趣和態度。針對初中生存在的體育興趣,各年級、男女生初中生體育態度差異性,可以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加強體育興趣,培養正確的體育態度。
2.加強初中生對體育健康態度的認知,多數初中生已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對培養其體育行為較為有利。
3.體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敬業愛崗,踏實工作,銳意改革,不斷創新,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不斷發展的需要。
4.優化校園體育教學、體育文化環境。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與健康教程標準解讀(實驗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唐健.大學體育與健康[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