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一屠暮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種類型父母易養出不孝子(資料圖)
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種
著名心理專家、華師一附中高級心理咨詢師尹鄧安說,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種。孩子潛意識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時不會表現出來,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觸發后才會爆發出來。從廖天野發給《南方都市報》的《致歉信》來看,除工作壓力之外,其與父母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婆媳相處的瑣碎矛盾是他打罵父母的導火索。
尹鄧安說,不孝子完全是父母培養出來的。特別是以下幾種類型的父母更容易養出不孝子: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會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動去打別人。特別是孩子在五六歲時被父母影響最深遠。因為五六歲是個體心理成長的關鍵期。
啰嗦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里,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里。”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反感,認為父母不值得尊重,進一步就會頂撞父母。
包辦溺愛的父母
父母包辦溺愛,就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孝順的機會,讓孩子心理變得越來越冷漠。
另外,廖天野迫于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在單位必須要將各種個性和情緒收起來。這種壓抑積壓到一定的程度,必會尋找宣泄的出口。工作中低調而溫和,而面對最親密的家人,卻無法再繼續“自我壓抑”下去。
三種類型父母易養出不孝子(資料圖)
父母應該學會“裝”
尹鄧安說,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
培養孩子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憐憫弱者與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回事。當孩子長大后,父母逐漸老去,也會成為一個弱者。對社會來說,弱者是索取少、奉獻多的一群人,而對孩子來說,父母也屬于索取少、奉獻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窮人的人往往不孝順父母。
尹鄧安說,很多人喜歡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官大、錢多、關系硬,這樣的人不僅絕對培養不出孝子,還會培養孩子的非道德行為。
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體驗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醫院,并受到了別人的稱贊,這時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道德體驗感,今后還會不斷地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同樣如此。所以,父母平時要試著讓孩子為家里做點事,并及時稱贊孩子,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行業英語 教師 發展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得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各領域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它的教育特點是“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要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引入相應的行業英語課程,改進教學方法,真正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行業英語課程的開設為行業英語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行業英語教師的發展,又為行業英語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師的發展目標
行業英語,也即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指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及與其今后的職業相關的技能英語,是基礎英語的后續課程,是架設在基礎英語和專業領域英語實際應用之間的橋梁,其課程特點是緊跟市場、結合學生實際、緊密圍繞行業和企業對外語技能的要求,強化就業導向和能力本位。基于此,行業英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行業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行業理論功底、全面的行業業務知識和行業課程教學的經驗,了解本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 并且在本行業某一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二是行業英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即能夠熟練地使用英語講解行業知識,能夠勝任雙語教學。三是行業英語教師需要具備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能夠在行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以及其他相應的職業技能。四是行業英語教師還應該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定期到企業、行業實踐,親身體驗畢業生的工作環境,了解用人單位的最新需求。
二、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師的發展途徑
根據應用語言學家克蘭多爾(Crandall)的論述,教師發展是一個終生持續成長的過程,包括集體或個人自主的學習,教師發展只能由教師自己進行,并且是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進行的研究行為。高職行業英語教師的發展應根據行業發展需求,設計和調整發展目標,尋求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途徑,使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態度、專業素質及教學技能在實踐和反思中獲得提升。
(一)加強與同事之間的協同合作
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認識到合作教學的重要性,并對其可行性及具體操作方法作了相應研究。筆者認為,同事間互利和諧的合作能促進各自的健康發展。
1.行業英語教師應當積極與專業教師合作,共同承擔行業英語的教學任務。行業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合作教學具有很大的價值。通常學生所遇到的困難不是單純地缺乏專業知識或英語技能,而是無法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行業英語教學中,英語技能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是不可分割的。行業英語教師、專業教師及學生構成了一個三角關系,其中的每一方都需要其他兩方的協助和反饋。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行業英語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目標情景(target situation)有足夠的認識;而行業英語教師又能讓專業教師明確學生以及行業英語教師自身所面臨的語言問題;學生則需要從語言和專業知識兩個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來自行業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反饋意見將有助于學生制訂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以行業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合作為基礎的模式是最為行之有效的行業英語教學模式。一方面,其合作的模式可以是長期且固定的,雙方教師結成對,共同確定教學計劃、編寫教學材料,并在長期合作中不斷摸索總結適應有效的學習方案。另一方面,雙方的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和靈活的,專業教師只在有需要時充當顧問,幫助行業英語教師解決一些專業知識難題。
2.行業英語教師之間要積極開展觀摩課活動。這有益于促進行業英語教師的專業拓展。在觀摩課活動中,觀課者與授課者都抱著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解決教學難題的美好愿望,并且不涉及褒貶評價和獎懲利益。授課者注重學習與發展,能主動嘗試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樂于反思、請教與切磋;觀課者以學習者、研究者和指導者的多重身份觀課,有較強的針對性,更多地關注課堂教學與課堂行為的有效性。同事互助觀課能夠全面滿足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師各時期的職業發展需求,促進同事間的真誠合作,真正形成一個學習型團隊。
3.行業英語教師要調整心態,營造既有競爭又合作共進的良好氛圍。同事合作的延伸形式是對外交流,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師要經常與校外同行交流教學心得,經常閱讀學術刊物,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在對外交流受限的情況下,則要善于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學校教師之間的合作機會。
(二)注重教學體驗,形成獨特風格
1.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策略的選擇。第一,要淡化短期功利觀和應試教育思想,改進教法,指導學法,為學生行業英語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第二,要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第三,要加強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第四,要分析行業英語的語言結構特點和語類類別,注重語類情景下的讀寫教學,以讀促寫,以寫促學。除此之外,還要導入跨文化意識,不要過多強調語法的作用,組織學生模擬在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真實場景等。第五,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大教學容量,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拓展行業知識,訓練英語技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第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
2.加強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的風格。對于高職行業英語教師來說,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提高的途徑就是反思。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與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這是一個需要付出極大努力和需要教師相互合作的過程,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活動,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使自己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轉貼于
(三)加強溝通學習,促進內涵發展
1.加強師生關系情境下的教師學習。作為學習者的教師,在師生關系情境中的學習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為學生而學、因學生而學、向學生學習。“為學生而學”是指教師為了教好學生而進行學習。“因學生而學”是指教師在與學生互動時,無意中因學生而學到新知識或獲得新領悟等。“向學生學習”是指教師主動地、有意識地向學生學習。這三類學習活動可以促進教師在智能方面的發展,促成師生的知識拓展和重構。師生關系情境下的教師學習,有利于師生所在的文化圈的重建。教師的學習不僅可以促進班級學習文化的建設,還有助于社會文化圈的重構。師生關系情境下的教師學習還可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間接地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想在師生關系情境中做好學習者,需要重視兩個要素。第一,樹立先進的學習理念和師生關系理念是前提。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習的建構性質決定了課程參與者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沒有人是知識的權威,師生之間應通過平等交流,實現知識、智慧、情志的共贏。同時,師生關系也是一個交互生成的過程,教師應積極更新理念,正確看待學生的價值。第二,增強師生交往是實現這種學習的重要條件。高職行業英語教師需要在授課前熟悉學生的情況,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中創造更多的交往機會。
2.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高職行業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備課所需的行業方面的資料。高職行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強大的搜索引擎工具,如百度、谷歌等,查找與行業有關的圖片、音像和文字等資料,同時還可以從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網站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擴大知識面,充實自己,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對于許多問題都不能深入開展討論,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充分,而網絡恰好能彌補課堂的不足,師生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交流各自的學習結果,共同提高。
(四)積極參加培訓,加強對相關行業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述,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它的教育特點是“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因此,行業英語教學應與行業特點相結合,行業英語教師更要深入了解行業,不斷鍛煉和提升自己。
1.培訓是促使行業英語教師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承擔行業英語教學的教師應該接受一定的培訓,這種培訓包括兩個方面:語言培訓與專業培訓。具體來說,包括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和掌握所教專業的知識結構、教學方法及所教專業的英語語體特征等。培訓形式包括學術講座、科研進修、訪學、網上學習、國內外短期培訓、合作研究等。
2.到相關行業兼職學習,熟悉行業文化。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企業兼職,融入行業,熟悉行業文化氛圍,領會行業文化內涵。這樣就有利于教師結合原有的純語言教學和單一的技能訓練,嘗試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行業文化,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及行業文化適應能力。進行適時適度的行業文化導入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以及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在行業英語教學中,通過行業文化的導入,可以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感受行業(或職業)文化,逐步了解、認同和自覺遵守相關行業的素質要求,形成較好的職業素質,為高職生完成從專業知識到職業能力遷移架設橋梁,為學生順利就業做好準備。
關鍵詞:工程項目;混凝土;施工工藝;沿海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當前建筑業中,混凝土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混凝土的使用量上,我國一直據世界前茅。針對混凝土在施工當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本文給出了一定的分析與研究。
1混凝土性能
1.1和易性
在混凝土拌合物當中,和易性是最主要的性能。其主要表現在可塑性、流動性、易抹面性和拌合物的稠度等方面。
1.2強度
在施工過后,當混凝土硬化,其抗彎、抗拉、抗壓等能力才是整個工程最為關鍵的。對于混凝土的強度來說,水灰比、攪拌、用料、成型等工序都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對于混凝性來說,抗壓強度、抗拉強度的比值提高都是關鍵。
1.3耐久性
在正常標準范圍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但是如果在寒冷的區域,如在飽水狀態下受到凍融頻繁的作用,就很容易損壞混凝土。所以,工程當中所使用的混凝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抗凍性。對于不透水的工程而言,就需要混凝土擁有較強的耐腐蝕性以及抗滲性。例如:在沿海工程橋梁建設中,這就對混凝土的耐久性有了更多的要求。
2工程建設中混凝土的施工技術
2.1 混凝土的配合比、攪拌
2.1.1 配合比例
在混凝土配合比的選擇當中,我們需要考慮到所有的性能,特別是針對沿海地區混凝土施工的特殊性,尤為要注意。另外,在試驗與試配當中還需要以一般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等手段作為標準,只有當混凝土的配合比滿足了項目建設要求,才能夠將其運用到正常的施工當中,禁止憑借施工人員以往的經驗隨意的配置配合比,為工程帶來不必要的安全隱患。另外,在配合比的設計當中還需要考慮到工程造價和建筑物性能等方面問題。如果在配料環節出現了漏配、錯配或者少配的現象,應該禁止混凝土進倉。在配置混凝土的時候,相對標注值,石與砂的含水率都會產生一定的偏離。因此,應該對石與砂的含水率進行測試,確保其能夠滿足工程提出的要求,然后再進行施工。
2.1.2攪拌
想要發揮材料最優質的性能,就需要做到混凝土的均勻攪拌。所以,在配置混凝土期間,施工人員首先要選擇好攪拌機械,然后再采取適合的攪拌方式,其中最需要掌握的是投料的量(每次)、順序以及混凝土攪拌時間的長短。在投料中,無論是何種形式下的攪拌機都會存在一定的進料容量差異,所以,我們應該將攪拌機確定在超載范圍之內,這樣才可以確保混凝土攪拌的均勻性不受到任何的影響,當然投料量也不能夠超過攪拌機承受的限度。在混凝土配料時主要是根據攪拌機型號以及施工配合比進行,然后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原材料量的控制。因此,在混凝土投入上,都需要將所有材料經過仔細的計算之后,才允許其投入到攪拌機當中。在沿海區域,很多混凝土攪拌都是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主要是由于其一,由于專業化,原材料控制較好,配合比較優化,原材料計量較準確,混凝土質量較好;其二,減少了現場攪拌對環境的污染;其三減少了現場的工作量。因此,在沿海區域的工程,很多都選擇使用商品混凝土來減少對工期、質量等方面的控制。
2.2運輸混凝土
當配置混凝土的環節完成后,就需要將混凝土運輸到需要施工的區域。一般來說,都是采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來進行預拌混凝土的運輸,如果是從現場攪拌站來,一般都是采取的雙輪手推車或者是小型機動翻斗車。在垂直運輸混凝土的時候主要是使用塔式起重機、混凝土泵或者是井架等方面的工具。在現場使用中,最常用的運輸方式就是雙輪手推車。在運輸混凝土中,對于運輸車輛的選擇,主要是考慮到現場條件、施工路徑等方面。
2.3 混凝土施工的工藝程序
2.3.1澆筑
在澆筑混凝土之前,對于模板的尺寸、強度以及標高等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對于預埋件數量、鋼筋、保護成厚度也需要嚴格檢查,確定詳細的數據;對于鋼筋當中的雜質以及模板上殘留的雜物也需要做好清理工作;如果模板當中存在縫隙和孔洞,也需要將其堵塞嚴實;然后再使用清水將木模板做好濕潤處理,但是不能夠有積水的存在。如果澆筑是在地基或者是基土上進行,就需要將上面的雜物和淤泥加以處理,并且做好相應的排水工作。如果遇到雨雪天氣,盡量避免露天澆筑施工。混凝土澆筑都需要遵守從低向高的順序,并且參照搗實和構造形式等嚴格把好每一層厚度的關卡。在澆筑豎向的混凝土時,需要在底部添入一定量的水泥砂漿,并且在澆筑的時候嚴格禁止出現離析現象;在澆筑3米之上時,需要采用串筒、振動等方式讓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澆筑當中,對于預埋件、鋼筋、模板等使用情況都需要嚴格監視,如果出現了位移或者是變形的情況,就需要立刻進行調整。在混凝土完成了澆筑之后,還需要確保混凝土均勻性,能夠將模板空間充分地利用。在新舊混凝土連接時,也需要確保其緊密型,能夠在拆模之后保持表面平整。當然,持續不斷地澆筑混凝土,才是最好保持完整性的方式。
2.3.2 施工縫
在項目建設當中,設備、施工技術、人員都會受到諸多的限制,對于澆筑混凝土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其連貫性。如果出現不得不中斷澆筑的情況,中斷的間隔時間應該比初凝所利用的時間長,所以,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該針對施工方案將施工縫的位置做好選擇。考慮到新舊混凝土結合力較弱,因此選擇的位置應該選擇受剪力結構較小的位置。
2.3.3搗實
搗實主要是為了混凝土的密實以及成型,如此才能夠確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外觀,其性能以及強度也能夠滿足施工設計標準。在澆筑開始時,就需要立刻做好振搗工作,如此才能夠確保混凝土能夠均勻的分布在模板之內的所有位置之中。另外,必須將混凝土中的所有氣泡排除掉,才能夠將混凝土攪拌物的密實度最大化。振搗主要分為了人工與機械兩種方式,人工振搗主要是通過人力夯實混凝土,從而讓其成型。如果施工設備不夠或者是出現了塑性混凝土的時候,就可以采取人工的方式。如果使用機械進行振搗,不僅能夠提高施工操作效果,也能夠確保混凝土擁有較大的強度,對于模板周轉速度也有一定的幫助。
2.4 混凝土的養護技術
養護混凝土有利用水泥的水化,能夠將混凝土硬化速度大幅度提高,也能夠避免在成型之后,混凝土受到了天氣的影響出現收縮或者裂縫。在澆筑完畢之后,就需要進行灑水養護,確保混凝土的表面始終維持在濕潤的狀態,但是在沿海地區,缺少淡水,一般是采取薄膜法等方式,盡可能節約淡水的使用。養護中主要是:其一,在澆筑完成之后的2到18h之間進行灑水養護(塑性混凝土),如果混凝土塑性低,在養護時需要盡快完成噴霧;其二,在養護中,也要保持養護連貫性,盡可能保持養護期間混凝土表面濕潤;其三,一般保持養護時間在28d以上。
總之,對于工程建設項目來說,混凝土施工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沿海區域,更要注重混凝土的施工工藝。所以,在施工期間,不論是設計人員、施工人員還是監理單位,都需要把握混凝土施工工藝,從材料、攪拌、運輸、澆筑、振搗、養護等多方面入手,確保混凝土質量不會對整個工程質量產生影響,如此才能夠確保工程項目的整體性能以及使用壽命,這樣也是提高施工單位經濟效益,維護人員生命安全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黃紅霆.淺談房屋建筑施工技術[J]. 職業時空. 2011(07):113-115
從培養面向工程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進行探索,為此,組織開展了土木工程專業結構模型競賽。文章系統地介紹了結構模型競賽的比賽設計、結構模型設計及制作的主要過程、比賽結果及問題分析總結。通過這一創新活動,學生掌握了力學基本原理與分析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適用條件、結構構件的力學性能和計算原理,提高了實踐能力。為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競賽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進行主動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也使教師意識到重教學、重實踐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積極思考學科發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土木工程;結構模型;競賽;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TU-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03006
土木工程專業結構模型設計大賽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一個新興實踐教學環節[1-3]。一些著名高校有多年舉辦全校性結構設計大賽的傳統。
從培養面向工程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為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東莞理工學院以舉辦結構模型設計大賽的方式促進學生學思結合、學以致用。這也是學校每年定期舉行的重要競賽。
結構模型設計過程是熟練運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過程,通過這一創新活動,學生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力學基本原理與分析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適用條件、結構構件的力學性能和計算原理等[4-6],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今后從事結構設計、施工、管理及研究開發等實踐性工作打下基礎。同時,教師通過結構競賽活動能意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更加意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
目前結構模型設計大賽中,模型主要受力構件的材料多為白卡紙、竹條、木條或塑料管,為達到預期效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采用木條作為主要受力構件。組委會提供一定數量的木條、鐵釘、螺絲、萬能膠及工具箱,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一簡支橋梁模型。競賽所制作橋梁需同時滿足承重及跨中撓度要求,不考慮橋梁在設計使用期的疲勞問題,只考慮強度和剛度問題[7]。制作完成后進行稱重、加載,按比賽規則得出各參賽隊伍成績及排名,并頒發獎項。特邀專業評委打分、點評及總結發言,以期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
一、競賽細則
(一)競賽要求
比賽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跨度為1 800mm的縮尺人行桁架天橋,模型總長度為2 000mm,兩端各留100mm搭接在加載支座,橋體寬度不超過400mm,上承式桁架橋梁模型深度不超過300mm,下承式桁架橋梁模型高度不設限制,詳見圖1。
加載裝置設置兩個支座,距離1 800mm。支座為模型提供豎向支承,不提供水平作用力和轉動約束,支座高度為400mm。
(二)指導與監督
進行橋梁模型制作前,學生需進行結構選型及設計,并向指導教師提交一份設計報告。設計報告必須包括結構選型、力學計算、構件連接方法、施工方法以及施工順序的安排等內容,指導教師對設計及計算進行審核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模型制作在實驗室中進行,學生自由選擇空閑時間,并且可以借用實驗室工具。在制作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監督與指導,保證制作的規范,并避免在模型裁剪和裝配過程中造成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
(三)結構測試及評分
結構測試在實驗室進行。學生需在模型上標記對應的組號,以便于評委教師和參賽學生辨認;工作人員提前使用電子秤對模型的自重進行測定,并做好記錄。
在模型結構測試前進行答辯環節,學生對作品進行簡短的介紹。評委教師對作品的建筑造型、結構方案、理論分析、制造工藝等進行提問,根據學生答辯表現和對作品的觀察評分。為活躍現場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在場所有學生均對建筑造型這一項進行評分。
測試步驟分兩步:(1)將橋梁模型按規定要求放置于兩個支承支座上,見圖1。該作品參賽組中的一位成員勻速步行通過橋梁模型,如橋梁發生破壞則該作品直接被淘汰。(2)工作人員對橋梁模型進行重力加載。模型采用砝碼進行靜力加載。加載直至破壞,以此獲取結構的極限承載力。根據評分及計算標準,得出每組的最終成績及排名,并頒發獎項,評分標準詳見表1。
二、模型制作
(一)材料選用
目前實際工程常用的結構材料有混凝土、鋼材、砌體等。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土木工程競賽中的混凝土輕舟和鋼橋項目,所用材料為輕質混凝土和鋼材,模型的設計、加工和制作與實踐工程更為接近。但制作此類模型的經濟及時間成本較高,較難在高校中普及。國內舉辦的各種級別的結構競賽活動,一般模型尺寸很小,鋼材、混凝土、砌體等常見建筑材料并不適用,多以便于手工制作的木片、竹片、有機玻璃、PVC材料、硬卡紙或鋁材燈作為模型制作材料,桿件之間采用膠水或白膠作為粘結劑[8]。通過論證,本次結構模型設計大賽采用木條作為橋梁的主要制作材料,鐵釘、萬能膠、木板及螺絲作為節點連接材料。競賽所選桐木條容重輕、力學性能均勻,為較為合適的結構模型制作材料,相關力學性能詳見表2。
參賽材料由組委會統一提供,包括:(1)4根2m長截面尺寸為30mm x 12mm的木條;(2)22根1m長截面尺寸為30mm x 8mm的木l;(3)8根1m長截面尺寸為 30mm x 12mm的木條;(4)6塊150mm x 150mm 大小厚度為3mm的木板;(5)螺絲、鐵釘和萬能膠作為構件連接;(6)工具箱(包括錘子、鋸子、螺絲刀和卷尺等用品);(7)一塊工作木板(約為900mm x 500mm 面積,30mm厚度),以供學生用作操作平臺對材料進行切割、鉆孔及使用萬能膠等。
(二)設計原則和理論計算
此次結構設計競賽,參賽作品結構形式以上承式或下承式桁架橋為主。學生賽前可通過查閱專業教材、橋梁書籍、橋梁設計規范、網絡信息等,激發設計靈感,進行結構選型論證,開展橋梁初步設計,并通過力學計算對結構進行優化,驗算受力最不利位置作強化處理。競賽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互相學習,遇到無法解決的專業問題請教指導教師,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強化所學力學等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三)制作過程(圖2)
學生進行結構選型、設計、力學驗算后,可以著手開始模型的制作。首先,學生須對競賽組委會所提供材料和工具進行一定的熟悉,并對用料進行恰當的選擇及合理的規劃,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提供材料為作品服務。接著,學生根據設計方案對木條材料進行切割,完成后便可以對結構模型進行試組裝,根據組裝效果進行調整或重新切割木條材料。最后,對模型進行最終的拼裝、固定及節點處理。節點處理是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其制作質量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模型的整體性、極限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狀態,進而影響到比賽的成績。此次作品,節點處理較為理想的方式是同時利用鐵釘鉚接和萬能膠粘貼加固,此處理方式在正式加載中表現出較為優越的穩定性和連接強度,不易在節點處發生破壞或失效。模型制作完成后,學生可對模型的承載力和穩定性進行簡單的測試和評估。橋梁模型試通行后,對測試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對模型進一步加固和完善。
(四) 決賽
結構模型創新設計考核內容和成績評定標準如下:模型除需滿足造型、方案、工藝、理論計算等要求外,更為側重橋梁模型的承載力和穩定性能,所用材料數量的多少也直接影響成績的高低。決賽前抽簽決定各隊模型上場順序,并對模型逐一進行稱重,如表1,按“承載力”除以“質量”換算分數,模型滿足輕質高強的原則,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理解結構設計概念,優化結構設計,減輕模型自重,優先考慮較為經濟、合理的結構選型。
加載環節開始前,先請每組學生代表從自行制作的橋梁模型步行通過,如橋梁未發生破壞,進行后續加載工作,以此增加競賽趣味性、互動性。
模型使用砝碼進行靜力加載直至破壞,單個砝碼20kg,即重力為200kN。在橋梁模型跨中頂部按每級荷載200kN進行逐級加載,每次加載停留5秒,如模型發生破壞則加載結束,并記錄極限承載力。
參賽作品中以節點破壞、失穩破壞、極限荷載破壞等破壞模式為主,而優秀作品更多地表現為節點破壞、極限荷載破壞,具有較高極限承載力、較好穩定性能。通過對比發現,具有較高承載能力、剛度性能的作品的結構選型更為合理,節點處理更為精細。
(五)競賽分析
此次結構模型競賽,大部分作品均具有較為美觀的外形,表現出質輕高強的特性,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能滿足剛度要求。部分作品因節點處理不當或制作工藝粗糙,造成作品發生節點斷裂破壞;部分作品設計及制作過程重點考慮承載能力,而忽略穩定性要求,側向未設置連桿,造成作品發生扭轉失穩破壞;部分作品整體剛度較低,跨中撓度變形過大。從競賽模型出現的問題可看出部分學生對結構力學課程中桁架設計部分知識仍存在掌握不牢固、結構概念不清晰、專業知識仍有待加強的問題。
結構模型競賽是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專業課程關鍵力學知識的一次綜合檢驗。學生在設計、制作及加載破壞環節充分學習、思考相關力學概念。加載過程的受力及破壞模式較為形象地展示出極限承載力破壞、失穩破壞、節點破壞等破壞過程及形態。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其中,并通過評委教師與參賽學生的問答環節、討論環節,達到了與課堂、課件不一樣的學習效果。
對于專業教師、學科負責人、培養方案的制定者而言,通過指導參賽隊伍及過程中的師生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難點及重點,從學生參賽作品設計及競賽加載破壞模式,總結出學生對結構設計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薄弱環節,以便在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中進行針對性的加深講解和強化訓練。
三、結構模型競賽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促進
(一)學科建設
舉辦土木工程專業結構模型競賽能進一步完善教學培養體系、豐富教學手段和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推土木工程學科建設及發展。以結構模型競賽為契機及載體,檢驗本科教學水平及質量,從中發現學生專業知識體系中的短板,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促進院系學科建設與發展。
此次結構模型競賽,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學生積極思考結構選型、設計計算、節點處理等關鍵理論和技術難題,查閱專業教材、文獻,甚至超前學習相關知識并請教指導教師。由此可見,結構設計競賽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具有顯著的積極效果。
(二)師資隊伍建設
以土木工程專業結構模型競賽為載體,通過對學生選拔考核、學生賽前指導教師遴選、賽前培訓、競賽等環節,調動專業教師尤其是青年專業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情,促進教學改革,逐步形成教師教學梯隊和科研團隊,進一步夯實青年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
(三)學生能力的提升
設立結構模型競賽可以促進學生將所學的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結構力學知識體系有效地串聯起來,并且對結構設計形成初步認識。在競賽中促使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考察學生對土木工程相關專業課程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程中的能力[9-10]。同r,通過此次競賽,為學校進行其他綜合性實驗及開展相關的科技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開設這樣的創新性試驗課程能增加學生對學習結構專業知識的興趣。在模型設計與制作、受力分析與計算、加載試驗等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結構力學等課程的主動學習及思考,實現教師講授為主轉換為學生是實驗的主體,達到“以練促學”的目的。
競賽是極其艱苦和復雜的過程,參賽學生在反復多次的嘗試、失敗、改進中得到專業的鍛煉,并樹立面對障礙迎難而上的信心和決心,鑄就堅毅的品格和必要的專業素質,激發了創新意識和培養了創新能力。
四、結語
文章通過對此次結構模型設計競賽的設計理念和基本過程的介紹,闡述了競賽對學科發展的積極意義以及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傳統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課程教學側重于理論計算、受力傳力的理解,無法對破壞模式有較為形象的闡述及展現。通過設立結構模型設計競賽,突出加載破壞環節,學生能直觀地觀摩、理解節點破壞、失穩破壞、極限承載力狀態等不同破壞模式的差異及相應的優化設計方法,對后續結構設計理論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設立結構模型設計競賽,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習掌握力學基本原理與分析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適用條件、結構構件的力學性能和計算原理,把“學生枯燥的書本學習”轉換為“學生靈活理解運用專業知識進行主動創新”。該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并理解橋梁常見結構形式上承式桁架、下承式桁架的結構力學基本原理及桁架發生承載力破壞、失穩破壞、節點破壞等不同破壞模式的原因及其設計加強措施。學生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從結構設計初步選型到結構優化及制作環節,對結構力學概念及原理進行主動思考并進行創新創作,遇到困難主動尋求解決方法,克服阻力完成比賽,提高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比課堂教學而言,結構競賽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加深了學生對結構工作性能和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除此以外,教師隊伍通過本次結構競賽活動意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更加意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參考文獻:
[1]金偉良,2005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作品選編[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2]戴潔. 結構設計大賽之橋梁模型設計[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42~43.
[3]顧凌贊,殷怡,徐燕,劉寶兵.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研究與競賽指導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1(23):131-132.
[4]程濤.結構模型競賽與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33-139.
[5]吳勇明.大學生結構模型設計競賽若干問題的探討[J],建筑技術開發,2007,34(5):22-24.
[6]袁劍波,鄭健龍.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
[7]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8]陳俊嶺,黃皇.結構模型競賽在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103-107.
[9]金凌志,曹霞,李豫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2):16-18 .
[10]楊曉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 14 (4):28-30 .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ap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som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bility were carried out by organizing a structural model design competition. This paper presented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design competition, including the competition design, main process of structural model design and manufacture,competition results and problem analysis. Through this competition, students deeply understood and mastered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mechanics, basic propertie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alculation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members, and their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ere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the competition guided students to initiative innovation through flexible us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ir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nd actively thinked about new direction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關鍵詞】“五型城區”;旅宣翻譯;文化特質;凸顯策略
2013年對于未央區來說,既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又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區的關鍵時期。建立“經濟增長先導區、城市形象展示區、社會管理示范區、現代都市宜居區、執政為民模范區”的“五型城區”,既是未央踐行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區建設的具體路徑,也是未央交給歷史考題的一份時代答卷。2013年是漢長安城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關鍵時期,提升未央區旅游形象,不得不重視未央區旅游景點旅游宣傳材料的翻譯問題。西安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未央區也將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區域,今后往來于西安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多,并且會經常舉行國際性會議。西安景點標牌上的英文翻譯如果不準確一定會鬧笑話。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館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說是傳遞某種文化傳統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任何一個博物館展覽中,文物的選擇定位和解釋對有效的文化傳遞都有重要的意義。精當得體的考古詞匯翻譯對中國文化文明傳播能夠做出重要貢獻,準確、規范的跨文化翻譯對塑造國際化都市形象意義不可小覷。因此本文重點考察旅宣翻譯中的文化特質及應對策略。
一、中華文化特質的內涵
國學大師曾仕強在《中華文化的特質》一書中寫到中華文化的特質包含“至圣先師、易為源頭、持經達變、維護和平、天人合一、虛懷若谷、孝道為先、實事求是、泰然自足、明禮守法、從容就義、利用厚生、與時俱進、和諧人生、精神不朽”。“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樣。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一個是點點滴滴摸索著建立起來的,一個是全盤了解以后,才開始形成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做學問的方式。”這些特質至今仍對中華兒女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西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陣地, 其豐厚的人文旅游文化資源在體現中華文化特質和精神之余, 還蘊含著獨特的地域特色, 主要表現在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遺產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兩方面。
二、旅游宣傳材料翻譯的現狀
旅宣材料涉及面廣, 影響范圍廣泛, 旅宣翻譯中如果采取不加推敲的直譯或者意譯, 不考慮文化特質等因素, 那么不恰當的譯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會很大, 而據觀察和調研, 這樣的譯文依舊存在。本研究選取西安市未央區的旅游資源為例, 僅以未央區兩大主要旅游景點——漢陽陵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所考察的情況分析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問題, 進行簡要的歸納和述評。
(一)譯名的規范問題
就文化特質而言, 旅宣翻譯中存在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譯名的規范及一致性問題。這是實地調研及資料收集中所發現的最為直觀的問題。
1. 在某些景區景點公示牌的翻譯中竟然會有明顯的語法甚至是拼寫錯誤, 這一點讓人頗為意外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里,圓形下水道井蓋上的英文是daminggo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ork,井蓋制作方把英文“公園”park譯成了“豬肉”pork。類似的錯誤和不恰當的翻譯在西安市城市公示語中常有發生,給城市旅游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漢陽陵博物館官網對苑區旅游路線圖的英文翻譯中“地下博物館(外藏坑展示廳)”的譯文為“UNDERG ROUND MUSEUM”很明顯,出現了拼寫錯誤,應改寫為“UNDERGROUND MUSEUM”才對;漢陽陵博物館解說詞中有這樣一句描寫:“帝陵坐西向東,被81條呈放射狀的陪葬坑簇擁著,其四周則分布著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及禮制建筑遺址等”,英文譯文為:“The emperor’s tomb is surrounded by 81 burial pits radiating from the centeral mound.”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307頁,這里的centeral應為central, 屬拼寫錯誤,centre可以寫為center, 但central不可寫為centeral。
2. 譯名的矛盾和不一致問題
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一些旅游景點翻譯中出現的矛盾與不一致問題,例如“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官網給出的英譯為“Da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漢陽陵博物館”的官網英譯為“Han Yang Ling Mausoleum”, 參考其它著名景點的翻譯發現,“秦始皇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 其英文譯名“The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早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可及使用, 所以,大明宮和漢陽陵是否應該使用漢語拼音譯為“Daminggong National Heritage Park ”和“Hanyang Mausoleum”,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二)欠額翻譯
欠額翻譯是旅宣翻譯中很常見的一個問題,即沒有完整呈現原語和語言文化內涵的翻譯,最簡潔準確的翻譯是能夠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中找出傳達同樣意思的語句,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和民族特色,要把蘊含深厚底蘊的中華文化用英語表達出來絕非易事。例如,漢陽陵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漢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執政期間,他崇奉‘黃老之術’,輕搖薄賦,減笞去刑,和親匈奴,與民休息,據史書記載,當時社會“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與其父漢文帝劉恒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治國安邦的黃金時代,被后世贊譽為“文景之治”,為其子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漢語短小精悍的一段文字卻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向游客介紹了西漢時期盛世太平的淵源, 以及“文景之治”的名由。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段英譯文: “Emperor Jindi (188BC—141BC), named Liu Qi, was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uring his 17-year reign, he adhered to the philosophy of Yellow Emperor and Saint Laozi, whose main doctrine was to follow the natural principles. He developed a peaceful relationship with the Huns through intermarriage, and reduced the burden of tax and penalt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tate revenu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was brimming with coins that the ropes, used for tying, decayed, leaving them impossible to count. Foods in state storage was permeated, most of them decayed”.Emperor Jindi, together with his father Emperor Wendi, opened a golden era of harmony in the early feudal society, which was later regarded as “the Great Reign of Wen and Jin”, 譯文簡潔介紹了文帝景帝在位時的盛世局面,但是豐富的文化內涵卻稍顯流失,例如“黃老之術”對于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國友人顯得陌生,在“follow the natural principles”的基礎上還可以補充出“無為而治”的內涵意義,即“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減笞去刑”可以補充翻譯為“bamboo rod used for beatings”向游客解釋出“笞”為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一種刑罰。“文景之治”可以譯為“Glorious Time of Peace and Prosperity—Administration of Wenjing”或者“Wenjing’s Flourishing Age”。由于文化差異,原語文化中的特質很難用英語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就是典型的欠額翻譯。
三、文化特質與凸顯策略
作為旅游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旅宣翻譯必須符合國際化的趨勢,在做到符合國際規范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除了傳遞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彰顯地方特色,使更多的受眾群體接受和認可,有效地達到傳播和發揚地域文化。本研究中針對文化特質所提出的凸顯策略就是希望在國際化語境下和打造未央“五型城區”目標下如何彰顯特色、提高服務水平。
(一)規范和“音譯+注釋”的創造
規范的翻譯實際上就是凸顯了文化特質,同一文化概念可能會因為不規范不一致的譯名而影響被接受和認可的程度。王德剛等指出, 解說詞要避免錯字病句和其它不規范的現象, 書面材料解說內容要突出旅游區的文化和科學的內涵。Newmark分別討論了翻譯專有名詞、機構名稱及文化概念應該注意的細節及技巧。如果某一文化概念已有權威部門或機構給出的譯名, 而且這一譯名已獲得廣泛的認可, 這就是既有的規范。比如前文中說提到的秦始皇陵的英文譯名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一權威機構的認可,體現了其科學性和權威性,這種情況下,遵守規范的翻譯就是凸顯了文化特質。
在旅宣翻譯中許多文化專有詞匯或文化負載詞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表述,這種文化、詞匯“空缺”是翻譯者面對的一個問題,將英文中沒有對應的標注成拼音是我們見到的普遍做法,筆者認為,從凸顯文化特質角度看,拼音加括號中的注解不僅表明該詞匯是中國文化有的概念,而且可以讓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友人進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這就是通過“音譯+注釋”的方式達到翻譯中在規范的同時有條件的創造,這需要靈活掌握。例如,漢陽陵的解說詞中關于刑徒墓地有提到”鉗”、”釱”等類鐵制刑具,譯文中用“clamp”和“Di”表達,從文化角度講不夠清晰,查閱資料得知鉗和釱是古代的兩種刑具,指以鉗束頸,以釱箍足,因此,凸顯文化特質的翻譯便是用注釋的方法加以說明,即 “clamp the neck, bind feet with metal hoops.”
(二)解釋性翻譯中的增加與省略
解釋性翻譯,也稱釋譯,釋譯, 就是一種帶有語言之間解釋性的一種翻譯方式。鑒于文本功能,釋譯可以是增加信息,也可能省去一定信息。在旅游宣傳材料翻譯語境下,有效地傳遞出原語的信息和內涵才能實現引發讀者的興趣。由于文化差異,中英雙語翻譯很難做到語言形式上的完全對應,所以,在旅宣翻譯中,釋譯中的增刪可以凸顯文化特質。例如漢陽陵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帝陵坐西向東,被81條呈放射狀的陪葬坑簇擁著,其四周則分布著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及禮制建筑遺址等;寬110米的司馬道向東直通5公里之外的陽陵邑。”英文譯文為:“To the west of them, lies the emperor and empress`tomb, northern and southern burial pits and the remains of ancestral construction. The emperor`s tomb is surrounded by 81 burial pits radiating from the centeral mound.”巧妙地增加了 “central mound (中心丘)”這一詞匯,便于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陵墓合葬坑的地理方位。另一處描寫為:“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美輪美奐的出土文物、獨一無二的地下遺址博物館、秀麗宜人的園林風光,使漢陽陵博物館日益發展成為國內外獨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置身其中,一定會使您驚嘆不已、流連忘返。” 英語譯文為“Profound Han culture, exquisite relics, unique underground museum and pleasant scenery make Han Yangling Museum the most charming and attractive museum locally and abroad.”對最后一句信息的省略完全不會影響譯文的總體完整性,而且避免了譯文的冗長。因此,在旅游宣傳材料的翻譯中適當的增刪和改動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所做的靈活處理,目的都是更好地凸顯文化特質。
(三)語義整合
為了凸顯文化特質,在旅游宣傳材料翻譯中漢英文化審美和欣賞角度的差異,在突出漢語文化特質的同時也要考慮英語讀者的接受度。考慮到英語和漢語行文習慣的差異,翻譯中可以做結構上的調整和信息的整合,既能符合目標與讀者的閱讀習慣,又能達到突出重點,行文流暢、生動,層次分明的效果。這一點對翻譯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即力求達到翻譯中的“信”、“達”、“雅”,在充分體會原語語言的所有信息點的前提下,把握重點,吃透內涵,用最恰當的方式在譯文中自然地呈現出來。例如漢陽陵簡介中有一段對陶俑的描寫為:“陵區內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堅執鋭、嚴陣以待,仕女俑寬衣博帶、美目流盼,動物俑累千成萬、生動異常。”英語譯文為:“Objects unearthed from the 200 odd burial pits include armored warrior figures with weapons, elegant palace maids with Han costumes, countless animals with vivid expressions.”整個句子的翻譯結構正確,思想完整,表達準確,清晰簡潔。句中對意義相近的并列成分使用了詞性一致的排比結構,即詞性相同的詞連成一串,形成平行結構。這種結構使句子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增強了感染力,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選擇正確的結構和對原文信息的整合無疑能夠使邏輯關系簡單清晰,一目了然。因此在凸顯文化特質時,注意選擇合適的主動或被動結構凸顯主題,整合原文中的重點信息,采用符合文體要求的句型結構的同時突出文化特質信息。這點也同樣適用于所有旅宣材料的翻譯。
四、結語
在未央區打造“五型城區”的目標下,在西安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環境下,旅游宣傳材料翻譯中凸顯文化特質符合旅游資源策劃和開發的要求。本文以漢陽陵博物館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例,分析了目前未央區旅宣材料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從凸顯文化特質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然而文化概念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對其特質的理解和挖掘需要有更為豐富的語料基礎,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更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從事翻譯和旅游職業的人員必須注意這些細節,才能提高旅游文化的內涵,為西安市建立國際化旅游品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 Amsterdam:Amsterdam New York,2005.
[2]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 王穎,呂和發.公示語漢英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4] 吳敏煥.漢陽陵地下遺址博物館文本的漢英翻譯淺析——從目的論的角度分析[J].西部文化,2012(9):29.
關鍵詞:實習;校內基地;校園景觀;三位一體;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001-04
土木工程是應用型很強的學科,致力于培養在土木工程生產第一線從事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人才。實習(通常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是高校特別是工科院校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強對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效、高質量的實習教學,對訓練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順利步入工作崗位和社會大舞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針對現有單純依靠校外基地實習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南華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擬以雨母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校園實習資源,提出“校園景觀+校內基地+校外基地”三位一體新型實習模式,將為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開辟新的思路和新的教學模式。
一、當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養中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傳統的單一依靠校外基地實習的模式及實習管理方法已暴露出不少問題,影響了學生實習效果,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往往不能滿足建筑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1.施工現場實習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近年學校連年擴招,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如南華大學建筑工程專業一個年級8個班(包括船山學院)約320名學生。如此龐大的隊伍在往返施工現場的交通住宿過程中管理組織難度大,易發生安全事故。同時,建筑工程施工場地通常比較狹小,300多名沒有任何現場經驗的學生涌入工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實習地點、內容和時間難以和實習企業相協調。目前學生的實習時間一般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事先安排好的,而建筑施工企業的作業地點、作業內容和時間是不定的,這就往往導致在實習期內找不到合適的工地、合適的項目作為實習項目。而且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無法固定,每年都需要更換和重新聯系,大大增加了實習指導老師聯系實習單位的難度。
3.實習經費不足。由于物價飛漲,實習交通住宿費大幅增長,使得實習經費支出不斷增加,而學校對實習經費的投入增長緩慢,導致實習經費嚴重不足,從而影響了實習地點的選擇和實習質量。
4.學生實習真正參與生產實踐的機會少,實習效果差。由于施工現場條件不足、學生人數過多、實習時間短、現場工程師或施工員出于工程進度與安全考慮等原因,學生多是跟著施工人員參觀工程施工現場,很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走馬觀花,未達到實綱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要求。
二、三位一體實習新模式的構建
針對現有單純依靠校外實習基地所存在的弊端,南華大學城建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擬以南華雨目校區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校園實習資源,提出“校園景觀+校內基地+校外基地”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的新型實習模式的構想,將實習理念融入校園景觀建設,建設校內教學模型實習基地,并以校內景觀和校內實習基地作為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的場所,在學生具有一定現場經驗后再去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畢業實習。新的實習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實習經費不足、聯系校外實習基地難度大、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等問題,并將實習教學融入學生日常生活,貫穿于本科學習的全程,能有效提高實習的效果。
1.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包括建筑教學模型基地建設及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庫的建立。建筑教學模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觀與實訓操作的場地,土木電子信息庫的建立將豐富實習教學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1)建筑教學模型實習基地建設。在校內實習基地中建設新型實體比例建筑教學模型(見圖1)。該建筑教學模型,包括基坑支護工程模型、承重筏板基礎、基礎工程模型、主體工程模型,所述基坑支護工程模型設于承重筏板基礎四周,在承重筏板基礎上依次設基礎工程模型和主體工程模型。該教學模型通過將磚混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鋼結構等四種常用結構按基礎工程、基坑支護、主體工程、屋面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實訓操作區等內容有機地安排在模型內,建筑類院校教學時用到的建筑節點全部涵蓋其中。通過本模型可進行參觀觀摩、質量檢測,也可進行磚墻砌筑、鋼筋綁扎、模板支設、測量放線等工種操作。實體比例建筑教學模型主要展示內容和實訓內容展示見表1和表2。
(2)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庫建立。為了使學生全面了解土木工程建造施工組織過程,計劃廣泛收集國內外建筑尤其是先進施工技術和著名建筑建造資料,采用多媒體資料,以立體模型、多媒體教學軟件、圖片等多種手段,創建施工現場立體氛圍,全方位展現房屋、橋梁、道路、基礎、隧道等建筑的建造過程,構筑形象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并將上述資料上傳到網上或制作成光盤,建成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庫,供學生在線觀看或借閱觀看,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2.校園景觀建設與學生實習的有機結合。在南華大學雨母新校區建設中融入學生實習的理念,并利用現有校園景觀進一步充實校園實習基地建設,實現實習基地與校內景觀游園二合一的設想,真正寓學習于休閑。(1)現有校園實習資源的利用。校園內都有辦公建筑、文教建筑、體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各種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同時校園內還存在一定的道路系統,甚至可能存在常見的橋梁。對于建筑認識實習來說,可以根據建筑功能、結構、層數等角度選擇實習對象,一般有圖書館、教學樓、宿舍、教師公寓、實驗樓、體育館、文化科技中心等建筑,以這些建筑為對象,使學生獲得建筑分類、建筑結構類型、建筑構造等知識。對于道路橋梁認識實習來說,以校內各種道路系統為對象,使學生獲得道路的基本知識;如果校內存在橋梁,還可以獲得橋梁的基本知識。對上述實習資源進行選擇,采用標志牌予以標示、介紹,作為校內景觀實習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把實習的理念納入到校園景觀環境規劃中。在新校區建設中,在保證校園道路、綠化、水體、休閑設施等景觀要素的設計符合校園景觀設計風格的前提下,把其中的一些雕塑、假山、建筑小品等用建筑構件(如磚砌條形、鋼筋混凝土等各種基礎,仿真桁架結構、網架結構等空間結構,圓或方攢尖頂亭子等梁柱結構)來替代,使實習基地與校園景觀一體化,完成實習與校內景觀游園二合一的設想,真正使學生寓學習于休閑。在校園水體上設置各種類型的橋,不僅可以作為實習對象,又可以解決交通問題。結合道路與水面的交匯情況,設置獨木橋、磚或石砌拱橋、浮橋、亭橋或廊橋等傳統橋梁;仿真設置鋼筋混凝土或鋼材梁式橋、鋼拱橋、懸索橋、斜拉橋等現代橋梁。橋的設計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縮小比例,但基本構造要完整,同時考慮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校園內設置的一些休閑桌椅,除了考慮美觀效果外,適當考慮實習的需要,在選材上采用鋼材、天然石材、木材、水磨石板、水泥制品等。
3.新實習模式適用學院及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建成后將適用南華大學城市建設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核資源與核燃料工程學院、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多個與土木工程相關的專業及學科方向,能夠為近1200名學生提供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實驗等多個實踐環節的教學場地和教學條件(見表3),甚至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一個科學研究的實驗場地。
三、新實習模式的優勢
1.實習更加便捷,提高了實習效果。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使得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習不再受時間場地限制,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部分課程實驗在校內進行,學生還可以動手進行操作實訓,使實習更加便捷高效,大大減少了傳統實習的舟車勞頓,節約了實習的成本。
校內實習可以貫穿于整個大學四年,指導老師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教學材料和指導學生實習,而學生也有了足夠的時間和場地繼續動手實干,甚至是科學創新。學生在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之前,先在校內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中已掌握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對施工過程有所了解,將更加明確自己的畢業實習目的,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生實習的效果。
2.學習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校園景觀建成以后,既是校園內特色的休閑場所,又是進行實習教學的場所。各個實習構件均有名稱標志和相關介紹,學生完全可以在日常休閑、散步、觀景的同時,學習到建筑、橋梁方面的專業知識,真正達到寓學于樂的效果。
3.增添了校園特色及人文景觀。以建筑構筑物為景觀要素的校園景觀及校內建筑模型實習基地將成為人文特色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生實習教學的場所,同時也是校園特色景觀。
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環節,其建設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是永無止境的。針對現有單純依靠校外基地實習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南華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以雨母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校園實習資源,提出了“校園景觀+校內基地+校外基地”三位一體新型實習模式,提高土木專業實習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屠彬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學經濟系,帶著“經世濟民”的理想來到北大。入學后,屠彬既無法忍受花大把時間學數學,也不認同老師們所說的方法論。在她眼里,世界充滿偶然,而非模式化,并不能用經濟學里的“建模”來認知。不久,屠彬轉到英語系。她加入了山鷹社——一個以遠足、登山、攀巖和社會科學考察聞名的學生社團。因為科考活動,她去了、新疆,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出的巨大火花。“去田野考察!”這聲音在她心里響起,再也按不下去。
2007年,屠彬畢業。“回想起剛畢業那會兒,自己可真夠憤世嫉俗的。”她笑著說,“那時候的大學生不像現在的學生這么焦慮。”不喜歡條條框框,屠彬的就業目標不是進政府、企業。跨專業保研到人類學和考研接連失敗,她索性決定直接到基層去,報名參加了“青年實踐者項目”,成為一名“青年實踐者”。
因為這項目,屠彬在張家口某縣待了近兩年。她和同事常跑駐點的十個村,與村民們一起開會商議怎樣使用有限的項目撥款,是在村里打井還是修路,或者是辦文化活動中心。撥款怎么用,得全村人開會,每次開會,屠彬都要想清楚怎么引導村民討論,有了沖突矛盾要怎么化解……村里人看她是“城里來的姑娘”、“學問人”,可是一開會村民們就各說各的。開始的時候,屠彬害怕村民們背地里議論她:“連個會議都組織不好。”一來二去地商談中,她成了沒底氣的那一方。
慢慢的,從陌生到熟悉,從害怕到主動,屠彬學會了跟村民協商、跟地方官員打交道,她最大的個人成長是明白了怎樣去理解不同的個體。“批判離自己很遠的群體很容易,可以很輕易地批判他們官僚、腐敗。我不再輕易地把他們背后豐富的故事抽象成一句簡單的話,一個草率的判斷。”
屠彬找到了和村民們的共性,學會理解他們的生活。村里有一個40來歲的中年人,跟其他人不太一樣的是他知道什么是志愿者。看到村頭的地面不平整,他會開著自家的拖拉機去壓地。和屠彬熟了,有次他開玩笑說:“你們大學生來到農村,就是體驗生活吧。體驗體驗也挺好的。我之前去城里打工,也是去體驗生活的。我體驗了很長時間,現在的冬天也還去。但是,我回來了,覺得種地最踏實。”樸素的道理和深刻的認知讓屠彬觸動。“知道什么對自己好,這感覺真好,我覺得我們很像。”曾經的課堂上,屠彬討論過城市化、流動人口等問題,那些討論大多停留在理論上,離她的生活很遠。后來,屠彬在地鐵上看到農民工,會特意站得近一點。那一點點的善意和親近的感覺,對她來說是很私人化的聯結。
兩年的志愿者生活,讓初生牛犢的屠彬不再抱有過度批判的態度。“這種理解和寬容恰恰是成為一個文化交流者的必要條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狀,存在都有一定原因,改變也不能一蹴而就。”她說。
回回血
2009年,屠彬準備出國留學。那時候,gap year(間隔年)和基層經驗還沒有那么火,也很少有申請人將基層經歷寫進PS(個人陳述)里。考過了托福和GRE的屠彬,憑直覺選了感興趣的方向,寫下了自己的經歷和想說的話。最終,她拿到斯坦福大學的offer,漂洋過海去念“國際比較教育”的碩士,探討不同國家的不同教育政策。
屠彬在北大修過心理學雙學位,之后一直堅持選修與心理學相關的課程。結束學業回國后,屠彬確定自己想做與年輕人成長相關的職業方向,還沒細想,有人推薦了一份工作,做跨文化領導力培訓,她接受了。
“我之前很草根,但是這份工作聽起來很高端。”屠彬的工作是負責安排并陪同對中國感興趣的外企高管在中國主要城市開展考察,拜訪當地不同領域的機構和公司。于是,她成了五星級酒店的常客、高級晚宴的座上賓。“有機會體驗了那樣的生活,才確定不是自己最在乎的東西……”她淡然地說。
2012年8月,一直心有他屬的屠彬開始休長假,試圖找到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回回血”。3個月的假期結束后,屠彬下定決心,辭職。放棄了比下有余的工資,她不是沒有恐懼,事實上,做出決定的最大障礙就是恐懼,不然她也不會等待這么久。她在人人日志里寫:“可是,我要自由,從來沒有這么確定我要自由,代價是把和自由一起的動蕩、風險、責任、不安全感全部一起接過來,只能成套購買,不得打散零沽。”
辭職后,屠彬成了自由職業者,她參與到幾個公益性的青少年成長項目里。聽上去不靠譜,可她完全沒閑著,甚至還更忙一些。在給朋友的信里,屠彬寫:“我終于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中心都放回青少年的群體,以及個人成長、親密關系、文化覺察的主題。這個感覺,像回家一樣。”
84畝地夢想空間
2013年8月底,在北京青公館的黃油青年會上,屠彬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起出場,用藝術的方式介紹他們在做的事情。
戲劇是屠彬在做的項目“84畝地夢想空間”要推廣的一個方向。這個文青的主意來源于她在基層時就在做的項目。那時,她為鄉村的孩子組織過“成長夏令營”,培訓大學生志愿者后,讓志愿者們帶領孩子畫畫、唱歌、做各種劇場游戲。大學生和孩子們都玩得很好,反響不錯。在美國的碩士生活,讓她加強了“藝術是展現人真實一面”的想法。
教育劇場、創意藝術、社區共融、一人一故事、行為藝術……屠彬他們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他們還請來香港的導師開工作坊,和青年人一起用藝術探索自己,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探討各種社會問題。
最近,屠彬在嘗試“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即興演出,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演員把故事演出來作為禮物送給觀眾。“這是探索自己的過程,并不要求你分享很隱私的東西,你愿意說什么就說什么,可以說到很內心很深的東西,也可以說很日常,剛發生的事情,當下的感受。”對年輕人來說,探索自己,就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在黃油青年會上,他們用壓縮版的“一人一故事”形式分享了三個故事。第二個故事引發了很多觀眾的共鳴。分享者彈著夏威夷吉他,一敲一打,語音單調:“我之前的生活就是這樣,擠地鐵、上班、下班、擠地鐵、擠地鐵、上班……”隨后,分享者放下了吉他,用舞蹈動作表達藝術給他帶來的解壓和探索。在場的人看懂了,并且被打動了。
分享的第一個故事其實是屠彬的故事。在工作不順、心情一塌糊涂的狀態里,屠彬被兩個朋友拉著去看她們發現的一幢“別墅”。屠彬清楚地記得,那天回家時,朋友笑著看著她的眼睛說:“屠彬,你終于又找到你的夢想了。”那時她才恍然大悟,這個別墅、這個可能的青年空間,就是她幾年前就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表演“絢紫色夢想”的段落是屠彬重新被點燃時,看到美麗的夕陽西下的顏色。那天,她站在天通苑北站門口的臺階上,人們來來往往,這些人好像一下子都和她有了關聯。后來,屠彬知道那個下午是她找到生命中meaning的一天。“也許你會有看不到生命里的色彩的時候,那么你要問自己,是什么曾經讓你興奮,激發你不眠不休創造的沖動。找到它,然后追隨它。”她說。
2、《敘世》:這首歌詞由蒼梧洛書填詞,阿杰和清弄一起演唱的,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個負心悲傷的故事,像網友說的那樣,“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書生可能再也不會回頭了。這首歌真的是悲傷又超好聽。
3、《初心共老》:這首歌是由慕斯和小乖歌唱的,開頭便是煙花爆竹的聲音,讓人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良辰共許,初心共老。小鹿覺得這首歌唱得溫柔,詞也很美,真的是很好聽的一首歌。
4、《日暮歸途》:這首歌是由橙翼和阿杰一起唱的,這首歌想必是對單身狗的暴擊,有一種夫唱婦隨的感覺。這首歌更是一種俠客夫婦仗劍行走江湖的感覺,真的是超級超級喜歡這首歌,畫面感十足。
5、《夜雨陳酒》:這首歌由流浪的蛙蛙演唱,流浪的蛙蛙又被叫做牛蛙君,覺得哇嬸唱歌真的有一種特別的韻味,怎么說呢,網友說這首歌就像是成龍在唱,哈哈。這首歌有種“桃花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首詩的感覺,里面戲腔也是超好聽。
6、《人間朝暮》:這首歌由少司命和CRITTY一起演唱,真的是超喜歡小司的這種獨特而又有魔性的聲音,讓人欲罷不能。這首歌的詞也是非常的美,“都道初心不曾負,而初心是何物”聽到這句真的是心生感傷,人間從未如此深情過。
7、《扶桑樹》:這首歌由孟萌和劉泓君一起演唱,是《俠嵐》第五季的主題曲,小鹿真的是偏愛這種戲腔的歌曲,而這首歌的戲腔配上這部動漫的劇情,一種悲傷之感讓人心痛。
8、《傾盡天下》:這首歌在熟悉不過了,是由河圖演唱的,很多人都是因為這首歌愛上了古風,更是被稱為經典,所以這首歌被稱為古風圈最好聽的一首歌,燕兒覺得并不過分,雖然近兩年興起的古風歌很多,但是這首歌的人氣依舊無歌超越。
9、《上邪》:這首小曲兒的上邪也很不錯,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個凄美的故事,要從陜西西安考古學家發現的墓說起,根據墓志銘來斷,這是古代一位將軍與一位皇室公主的合葬墓,但館內只有一具男尸,根據實際記載,墓志銘女子封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