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導論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便必不可少。《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從多方面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特點。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進行文化導入,發揮出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多維立體的西方世界,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步地運用英語進行得體自然的交際。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明確地指出了大學生們應該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且能用英語進行靈活得體的交流。這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文化意識。
順應形勢的需要,《新編大學英語》應運而生。該套教材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編寫,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聽、說、讀、寫、譯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選用的語料也具有規范性、知識性,同時兼具時代性和趣味性,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從多方面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導入,發揮出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多維立體的西方世界,正是教師們應該著重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二、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定的文化必然有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內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前蘇聯語言學家朱利·洛特門說過“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其中心的”。因此,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我們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文化導入,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充分了解語言內容背后的文化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而語言交際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則。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為文化外在表現的語言,在其本身的特點和使用上無不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在交際中語法錯誤往往能夠被容忍,語用失誤卻容易產生誤解。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森認為“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對外國人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相反,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度無理。”由于漢英文化之間具有巨大的差異,學習者往往會受到母語即漢語的負遷移影響,如果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只是依賴于漢語文化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不僅自己望文生義,也會因為交際不當使對方造成誤解。因而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將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對漢英文化的異同進行比較,對于不同于母語文化的英語文化特征著重指出,使學生對英語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從而減少母語文化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
此外,學生學習了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也能使他們知識面得以擴大,視野得以拓寬,最終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以優化。
三、文化導入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由于大學英語并非英語專業,其教學課時相對有限,而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內容包羅萬象,因此大學英語里的文化教學不可能像英語專業所開設的英美文化課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應該與英語語言教學相結合,恰當而有效的進行導入。以下是筆者在進行《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三冊教學的時候,運用不同的方法結合課文進行的文化導入。
(一)文化差異對比
因為漢英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對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和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干擾,要克服這種干擾,只有去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發現漢英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且重點是差異和沖突。
以第四單元“擇業規劃”為例,作者在分析了當今學生找工作的誤區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其中提到換工作的觀念,作者指出“換工作和改職業在任何年齡都會發生”,并鼓勵學生如果發現選擇的職業不適合自己,可以馬上重新開始新的工作。在這點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中國換工作是否也和歐美一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重新開始。在激烈的討論中,漢英文化的差異性也得到了分析。因為中國文化重視群體,強調“大一統”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因此兩者也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雖然也換工作,但換工作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不僅包括本人,還有其他許多周邊因素,而歐美人相對換工作就比較簡單,因為他們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本人的發展。
又比如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社會問題”,通過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掛的鑰匙體現出美國家庭模式的轉變,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顧孩子這一類型轉變為夫妻雙方都要工作,而孩子無人照顧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家庭經濟支出的增長所帶來的必然的后果。這一現象在中國早已發生,即所謂的雙職工家庭,且如今中國家庭的另一新現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通過這些類似的對比分析,學生對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能夠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自發地運用文化差異對比分析去了解英語文化不同于漢語文化的獨特之處。因此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是文化導入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二)課文背景知識介紹
在上每一個單元之前,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知識需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一般包括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這是因為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描述所產生的背景,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導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單元“音樂”的閱讀課文《甲殼蟲樂隊》為例,甲殼蟲樂隊作為西方音樂文化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樂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眾傾聽的聲音,具有從英國當時文學領域導入的工人階級的現實主義風格,一直被認為當成引導搖滾從流行音樂走向嚴肅藝術的標簽,影響了歐美的一代年輕人,時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通過對甲殼蟲樂隊的成員、音樂作品、音樂風格以及產生的巨大影響的介紹,學生對歐美搖滾樂的知識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導入的輔助作用也得以體現出來。
(三)多媒體手段
在信息發達的當下,多媒體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尤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種視頻、音頻以及最新的語料都能通過多媒體手段形象具體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學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導入也不例外。
第二單元“神話與傳說”主題非常有趣,可以讓學生分組制作幻燈片來給大家講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話傳說。或者可以讓學生先欣賞有關于神話傳說的影片,然后進行相應的討論。
同樣,第七單元的“旅行的樂趣”,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歐美國家的風情,并適當的導入相關的旅游英語表達方式。而第九單元“音樂”還能讓學生學唱一些簡單又好聽的英文歌曲,因為歌曲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文化風格和特色,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不斷輸入英語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的實踐,使所學的知識真正融會貫通。
例如第五單元“語言”,課文講述了海倫凱勒學習語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課文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英語的感受用英語互相交流,討論學習的難點。多數學生均表示“中國式英語”是他們最頭痛的問題,可是明知道使用不當,也很難改正。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便面臨話在嘴邊卻苦于無法恰當表達的局面,筆者根據這個也是眾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通病,指出“中國式英語”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對英語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機強調了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學生分析了之前錯誤表達的文化根源,同時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表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英語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 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 水文氣象導論 水文學原理 課程建設
近年來,全球各地出現了很多極端水文氣象事件和破紀錄事件,包括歐洲和俄羅斯的熱浪、美國的卡特里娜(Katrina)颶風、緬甸的納爾吉斯(Nargis)熱帶氣旋、巴基斯坦的水災和亞馬遜盆地、澳洲及東非的旱災,以及我國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1]。為解決洪澇、干旱、臺風、山洪、泥石流等種種極端水文氣象事件,擁有“氣象人才”搖籃美譽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憑借在大氣科學方面的雄厚實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氣科學(水文氣象)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成為我國首家培養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本科生的高校,同時也是目前我國唯一具有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高校。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成立,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現本專業有3屆本科生,總人數160人。
課程建設是教學建設的基本內容、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是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奠基性工程。對于年輕的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來說,迫切需要開展課程建設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水文氣象導論和水文學原理課程建設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觀點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1.水文氣象導論課程的建設和完善
1.1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剛進大學的新生對所學專業及就業去向普遍感到比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學習基礎課程階段不及時引導,則會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起來甚為被動,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可能會直接導致4年大學生活缺乏規劃,得過且過。因此在大學一年級上學期開設專業導論課,甚為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專業知識鏈的構成,掌握大學時期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2]。水文氣象導論是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入門課程,它是一門面向大學新生、引導學生了解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入門課程,是解決新生對未來大學生活疑問與困惑的課程。水文氣象導論的開設,對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大學新生起著啟蒙和指導作用,它在整個專業教學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1.2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及授課方式探討
水文氣象導論課程主要回答學生對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最關心的三個問題: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是干什么的、學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1)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是“最好的”;(2)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很有用。以問題激發興趣,以興趣喚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帶動學習,在一個個具體的水文氣象問題案例中引發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氣象導論》書籍可以直接借鑒。構建水文氣象導論課程知識體系時,首先,應通過一個個具體水文氣象極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學生深有感觸,通過分析和關鍵問題的延展式探討,啟發學生思索和了解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是干什么的及為什么要學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即使學生意識到作為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學生的無比光榮的使命;其次,通過講述水文氣象學的發展簡史,引申亟須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氣象和水文相結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決一些工程建設和實際生產課題,并對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科學研究方法有一個初步了解。在此節的講述過程中,除了講述水文氣象學科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發現和重要人物及當時的自然和社會背景之外,還應當重點剖析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科學思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學科的重大發現激勵學生,以學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學生,以科學家對待實驗的態度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接下來以現在亟須解決的問題為引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文獻,相互探討教學方法,從而刺激學生求知欲與探索欲,達到訓練思維的目的,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討結果的基礎上,總結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所需要學習的知識,使學生對本專業整體框架有一個了解。
2.水文學原理課程的建設和完善
2.1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環要素監測、精細降水預報、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設計標準和水文氣象集合預報和流量概率預報。水文學原理主要闡述水文現象的成因和機理,通常涵蓋的主要內容有水文循環過程、蒸發及下滲過程與機理、土壤水形與運移、洪水波運動、產匯流機理等[3]。水文學原理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和基礎特征,是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考慮到本課程對學生前期知識體系的要求(此課程需要開設在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水力學等先行課程之后),目前將其安排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水文學原理起著聯系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橋梁作用,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如果不打好該基礎,不能牢固掌握靈活應用它,學生就無法學好工程水文學、水文氣象集合預報等相關課程,因此,水文學原理在整個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及授課方式的探討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所使用的水文學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學原理》。該教材章節內容豐富、涉及知識廣,難度相對較高。在教學計劃中,本課程計劃學時只有48學時,而水文學原理具有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僅僅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和灌輸,會使整個課程顯得枯燥、乏味。水文學原理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采用提問及互動探討授課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加上學時的限制,則要求教師除了認真鉆研、精心備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準確構建本課程知識體系。
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是一個新生的專業,構建水文學原理課程知識體系時,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復制克隆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知識體系,應根據自身專業的特點,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知識體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節湖水運動、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質及河流生態環境章節可以不做講解;第八章產流機制和第十二章流域產流都是產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講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講解;鑒于天氣學原理、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的開設,第四章降水第二節降水類型及影響因素,第五節雷達測雨可簡單帶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4]。在每章的講解中,以問題為先導,帶動好奇,然后以好奇帶動求知,各章節主線問題見表1所示。
表1 水文學原理課程章節主線問題
3.結語
針對大氣科學(水文氣象)專業學生,本文給出了水文氣象導論和水文學原理課程建設和完善的一些建議。另外,建議教師可以嘗試每次快結束時課預留10分鐘做Q-A環節(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國教授講課,每講完一個問題,教授就要問“Any questions”?有問題立即解決。在我國則不能照搬,但Q-A環節的增加對學生和教師都有很大益處。“石本無火,相撞方顯靈光。水本無華,相蕩方顯漣漪”。
參考文獻: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導論課程在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J].集美大學學報,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學原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4]侯立柱.“水文學原理”課程創新性教學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1,(4):92-94.
(1)重讀一遍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2)專業基礎知識的拓展:細讀《信息技術與應用導論》、《c++精髓-軟件工程方法》,做好筆記,需要時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知識的學習:專心學好本學年的所有課程,做到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復習并完成相關的作業與練習。
(4)課外知識的學習:多去圖書館閱讀近期各類雜志,例如《程序員》、《軟件學報》等,重點關注信息技術領域的相關報道和有關新技術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過實行上面的計劃,我想應該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進入大二后,我覺得重點就應該放在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上了。因此,經過認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計劃:
(1)抽取時間閱讀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2)專業基礎知識的拓展:細讀《80x86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c++語言實現》、《計算機組成原理》,掌握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知識的學習:專心學好本學年的所有課程,加深對《離散數學》、《數字電路》、《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的課程的理解,掌握好相應的各類實踐技能。
(4)課外知識的學習:登陸圖書館數據庫閱讀相關論文,提高自己的論文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經過前兩年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我想自己應該對計算機領域有了整體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計算機領域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并擁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學習過程中,我參照系里安排的課程做了如下的計劃:
(1)閱讀一些管理溝通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溝通和管理組織能力。
(2)專業知識的拓展:細讀《數據庫系統導論》、《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掌握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掌握有關數據庫、計算機網絡及操作系統的原理和應用。
(3)課外知識的學習:查閱信息技術論文(特別是多閱讀英語論文),擴展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知識面,跟上當前最新的技術和應用。
[關鍵詞] CDIO;市場營銷;專業導論
[基金項目] 廣東白云學院2010年度院級科研項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市場營銷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BYJY201018
[作者簡介] 黃軍校,廣東白云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講師、經濟師、營銷師,研究方向:營銷管理,廣東 廣州,510450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3-0102-0002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它是現代工業產品從構思、研發、制造、運行乃至終結廢棄的全生產過程,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幾所瑞典大學在瓦倫堡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4年的跨國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個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國際CDIO工程教育合作組織。目前已有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所成員高校參與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夠領導現代工業產品、過程或系統開發的現代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目標,以現代工程實際為背景環境,采用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并讓學生在現代學習和實踐環境中取得豐富的設計-制作和主動學習的經驗,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一體化成長。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大多數專業沒有開設專業導論課程,這種情況常常導致許多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只知課本知識點,不見專業全貌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對專業導論課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到位以及相應的制度政策引導不夠。開設專業導論課對幫助大學生盡早了解所學專業性質、培養專業興趣、掌握專業學習方法、規劃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導航作用。高等學校應該在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集中優勢師資、編寫特色教材等環節著手進行改革,全面推進專業導論課的開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專業教育質量的因素很多,諸如人才培養方案、師資與設備、生源質量、教風學風、實習基地等等,其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無疑是其最根本的問題,而在課程中設置學科概論或專業導論課則是非常必要的。
專業導論課的應用研究在國外多集中在工程教育類,在國內多集中在工科、理科等學科教育范圍,而對于文經管性質的本科專業和課程則關注和研究得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市場營銷專業為出發點,對《市場營銷專業導論》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在目前屬于較有創新性的分析和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進步,招生規模擴大、教育經費總投入增加、教學設施改善、學科建設投入加大、國際交流合作增加。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還顯得很不適應。我國工程教育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學科知識傳授,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教育和訓練方面還存在許多缺陷。在實踐中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特色的面向全球化的工程教育體系已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高等學校如何面對有思想、有主見、憑興趣做事的新一代大學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其熱愛所學專業、安心學習,是值得思考的一個課題。專業導論課是引導學生走入專業知識殿堂的向導,在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培養中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向各行各業培養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指導,為適應社會、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廣東白云學院堅持“質量至上”的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質量工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行高職“2+1”和本科“3+1”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大成功。學院響應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大膽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全面啟動了基于CDIO理念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此增強應用型本科的辦學活力。 而在CDIO教學理念中專業導論課的開設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和環節。
《專業導論》課程是為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特別開設的專業引導課。該課程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專業發展基本情況(過去、現在和未來)、專業課程設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關于專業學習的基本要求等,使學生對專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為大學專業學習打好基礎。《專業導論》課程的基本要求是,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專業的性質、特點,以及當前專業對所培養人才的要求,了解專業發展方向、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就業及上升通道,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和學習觀,確立學習目標和掌握學習方法,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礎。
大學一年級新生處于重要的轉折期,如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定式,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激發學生科學研究、探索的興趣,培養其初步的應用創新能力;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市場營銷專業材料、撰寫論文及表達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對市場營銷專業的總體認識和未來就業前景的規劃,是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也是本項目研究和探索的聚焦點。
抓好新生入學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縮短他們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專業導論課是將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就業教育等融為一體的課程,進行專業導論課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場營銷專業是廣東白云學院的重點發展專業,主要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統計學、會計學、經濟法、市場調查、財務管理、國際市場營銷、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廣東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事業第一線,從事商品銷售、營銷管理以及商務策劃領域工作,具有市場營銷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廣東白云學院為應用型本科大學,強調地方服務和區域特色,目前該課程在學院內已經開設。而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到本專業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專業素養的培養。為適應該院CDIO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建設《市場營銷專業導論》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市場營銷專業導論》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必修課。市場營銷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本課程主要講述市場營銷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內容和理論框架、市場營銷的學科性質、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及市場營銷的分類、特點,并能夠合理運用。《市場營銷專業導論》是市場營銷專業必修課程,是本專業低年級的入門導入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市場營銷意識,了解市場營銷的基本內涵,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領域和職業取向,為專業學習和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一個專業基礎。讓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在態度上養成良好的市場營銷意識,并產生對市場營銷領域和學科的認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專業學習的方向和良好的學習目標,為個人專業的職業發展提供導向。
關鍵詞:論文寫作 教學框架 教學環節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本科畢業論文正是考查學生這種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標。《論文寫作》是為中文類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專業限選課,一般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此時的學生在過去兩年的專業學習中打下了一定的專業課基礎,也有了理論的儲備,初步具備從事論文寫作的條件。該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溫儒編的《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該教材是為中文學科本科學術論文寫作訓練而編寫的,編者強調應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兩個結合,即將寫作訓練與專題課結合,將寫作訓練與本科畢業論文結合,這也決定了本教材的導向,即較少涉及理論而多提供學術性寫作的范文,多往研究方法、規范和一般科研寫作的路上引導。本教材在導言之后分為八個專題,即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涉及的八個學科領域,包括: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為中文類本科生的學年論文及畢業論文寫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一、教學框架:總論與專題的合理設置
該教材編者原來設想該課程不是由一位教師單獨講授,而是分給各個教研室,由中文各學科老師共同完成,但在我院實際教學中均由一位教師單獨講授。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總論與專題結合的教學框架,加強了總論部分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本課程簡介、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選題、如何擬定寫作計劃、材料搜集與觀點設定、論文構思與常見問題、修改與定稿、學術規范。詳盡的總論之后才開始分專題例文選讀。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該課程的學習與探索中來,在第一堂課時就必須介紹該課程的內容、要求與意義,使學生明白該課程將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幫助,盡快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首先告知學生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不僅考查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學術實踐能力。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學術論文(優秀的論文一般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文獻的要求,對話性,遞進感和規范性);學會選題:如判斷其是否有學術意義。圈定合適的研究范圍;保持客觀、公正的研究立場,不人為拔高自己的研究對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則包括學科知識的掌握、思想上的發現、邏輯思維和理論分析能力、文字表達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表達,錯別字、病句、空話連篇、矯揉造作、嘩眾取寵的文風都是不提倡的。對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與要求:如開列核心期刊目錄,使學生有途徑閱讀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尋找規范的文本閱讀,閱讀并伴隨思考: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對我有何啟發?在研究方法、觀點梳理、語言表達、資料搜集方面有何可學之處?要求學生從本課程開始具備選題意識,多閱讀一些作家作品以及相關的經典研究成果,并隨時記錄閱讀心得,以便尋找到合適的論題;要求學生學會查找相關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如紙質圖書的第一手材料、超星數字圖書館、CNKI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晟后讓學生思考論文寫作的意義。相當多同學僅僅將論文寫作作為畢業的手段,事實上通過論文寫作,學生將學會一種學習的方法,獲得一種思維的能力,死記硬背的知識未必伴隨終身,而智慧和能力則讓人終身受益。
總論部分的重點包括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選題、如何擬定寫作計劃、材料搜集與觀點設定、論文構思與常見問題、修改與定稿、學術規范等。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筆者模擬學生寫作畢業論文的實際運作流程,就各個環節應當注意的問題加以強調,尤其側重于思路的啟發和規范的引導,使學生學會論文操作的具體模式。
而在分專題例文選讀部分,由于本教材每個專題前均有該學科專家所寫的導論,每篇范文前均有專家簡明扼要的點評,筆者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將導論、點評與具體例文結合。使學生對范文有了多向度的觀照視角,對不同學科的特點、研究方法、文章得失及文風有了深切的體會。從而在自己寫作畢業論文時能找到有針對性的參照物,做到事半功倍。
二、教學環節:規范、實例與細讀
學生以往的閱讀體驗多偏于感性,對學術論文的體制多有隔膜,故而筆者認為,在論文寫作教學中首要確立的是規范。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具體要求主要強調四個方面:首先是創造性,畢業論文本就是對學生創造性、思考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一次綜合訓練,盡量要求學生在選題、立論、材料運用方面有自己的獨創;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這分為幾種情況:或者是填補空白,或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推進,或是指出前人論述的謬誤并加以新的闡發;第三則要求理論性,要求運用抽象思維進行提煉總結,避免僅僅是堆垛材料,或是停留在感性賞析的層面;最后是學術規范問題,從道德層面來說,明確要求不可抄襲。從文本層面來看,要求語言規范典雅,條理清晰,論證嚴謹,行文符合文體規范。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基于死記硬背型的學習方法,對論文寫作中的一些基礎概念存在教條化的理解,實際操作時則錯誤百出。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重點強化學生經常出現問題的摘要、關鍵詞、注釋等部分的教學,要求學會實際操作而非僅僅熟知概念。在教導學生擬定寫作計劃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方面:1、選題價值與意義;2、前人相關的研究狀況;3、論文準備解決的基本問題;4、研究的主要角度與理論方法;5、材料搜集的主要方面;6、難點與可能的突破點。這事實上也是規范的開題報告所必須解決的內容。在材料搜集與觀點設定方面要求學生查找以下資料:1、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2、與所選論題有關的各種材料,特別是可以支持論點的原始材料:3、有助于建立研究范式和方法的理論資料。此時教師可通過列出書目訓練學生篩選第一手資料及質量較高文本的能力。在檢索文獻資料的方法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追溯法、常用法和循環法。此外還需重點強調閱讀筆記的制作。要求學生注明書名、版本、摘抄頁碼,學會重點摘抄與自己論點相關的文字內容,如有個人見解可以加注。以上均為規范的確立。
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對論文寫作課態度不夠積極,先人為主地認為該課程過于理性,枯燥無味,純粹為完成學業的目來上課。為扭轉這種局面,筆者在教學中始終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并側重實例教學,盡量使偏于理性 的論文寫作課生動起來。如在選題過程教學中。不提倡學生找教師要題目(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摸索的機會,而且由于學養問題,教師能熟練操作的選題未必適合學生),而是要求學生自主思考,查找資料,找到選題后才和教師進行討論,以便進一步篩選和深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讓學生模擬選題并列出開題報告,這調動了學生自主選題的積極性,絕大多數學生認真思考自己的畢業選題,并就可行性及持續發展性和筆者進行熱烈的討論。學生選題往往存在過大或過小的現象。過大者,大而無當,動輒是跨文化研究,過小者,過于停留細節,作為賞析文章合格,作畢業論文則不合適,還有些選題構想很好,但需要相當多的學術儲備,作為普通本科生可能還不具備這種能力,這時就要量力而行,忍痛割愛,這些情況都需要教師要加以引導。筆者講授該課程已有幾輪,平時注意搜集往屆學生的選題構思、開題報告及論文全文以備教學之用。為讓學生更感性理解選題進程,筆者多采用往屆學生的選題案例進行教學。就以往學生的選題偏差、糾正、深入,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如何集中并深化選題,找到合適的論述范圍與角度。在選題類型方面注重通過前人研究實例及往屆學生實例使學生理解什么是有學術意義同時又是自己有能力解決的選題。在學生經常出現問題的開題報告格式及表述、摘要、正文行文等方面,筆者大多采用往屆學生存在問題的實例,通過課堂互動環節,讓本屆學生指出問題并修改。這極大地引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并在這種課堂實踐練習中學會正確的表述方式。事實證明這些實例更接近學生水平,有親切感而無隔膜,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論文并非憑空出產,它建立在學生認真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本細讀能力也很關鍵。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只會照抄文學史教科書的若干結論,卻缺乏對作家作品的解讀能力。為解決部分學生在文本細讀能力方面的薄弱現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補充了大量例文,包括學術論文和文學文本,并與教材中的例文相結合。如結合專題導論補充例文:在講解比較文學專題導論部分時,補充了帕斯捷爾納克《二月》一詩的多個中譯本以使學生理解譯本選擇的重要性;還原教材例文中研究對象的原文,讓學生在對原文的解讀中理解研究者的論述:如在講解吳曉東《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時,補充了《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與敘事視角有關的節選,讓學生意識到自以為非常熟悉的材料也存在大量被忽略之處;補充與教材例文同一研究對象而在方法、角度方面均有不同的新例文,使學生在細讀中拓展思維能力:如講解吳宇宏《試論汪曾祺的傳統性》一文時,輔以季紅真《論汪曾祺散文文體與文章學傳統》(《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使學生了解不同的研究視角及論文結構。
關鍵詞:應用型;基于項目;實踐訓練;答辯考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由教育部提出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正逐漸成為應用型院校轉型的目標。那么如何讓在校大學生具備軟件項目開發的技能和知識也是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培養學生軟件開發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為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1]《軟件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任務也由原來軟件開發理論知識的講授轉變為軟件開發基本技能和文檔撰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通過學習這門課使學生能夠了解軟件開發的流程,并且知道在開發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讓學生能夠直接進入到項目組里,參與軟件項目開發。這樣改革的好處是多樣的:1.這樣除了對學生應用能力進行了培養,而且讓學生對軟件項目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后續為以后的其它專業課的學習也打下了基礎;2.在同步開設的其他課程中,進行橫向聯合,讓學生都針對同一項目進行訓練,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3.對各門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有所觸動,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國內各個高校的軟件專業中都開設有《軟件工程導論》這門課。多數學校還是當作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來講授,這樣的學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學,學生基礎比較扎實,對枯燥的理論可以接受,但是只學理論沒有實踐造成的后果是學完就忘,學生只會答題;還有一些學校對《軟件工程導論》課程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將理論基于一種開發環境的軟件開發,試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但是多數是面向對象開發方式,理論多實踐少,落到實際課堂教學上還是教師說的多,學生做的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對課程的教學改革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目前《軟件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軟件開發基礎知識,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2]、項目管理這些內容,采用的是結構化的軟件開發方法。之前我們只講理論知識,特別是開發過程中的一些技術和軟件,但是學生學完即使會做題也不會開發項目。現在,我們將教師實際參與開發的項目帶領學生從需求開始分析,進行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加入到授課內容中,結合實際的項目開發的內容,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邊學理論知識,邊完成自己的項目,可以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項目中,做到學有所用。希望培養學生整體軟件開發的方法、軟件項目管理能力、軟件需求分析能力、數據庫設計能力、人機交互設計能力、軟件測試計劃及方案的制定能力、課程報告撰寫能力、學習態度等各方面能力。
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軟件工程導論》是一門理論課,多數是在多媒體教室由教師講授為主進行授課。現在,在開課之初,我們要求每個學生申報一個題目,整個學習過程中學到哪個階段,學生就自己去完成所申報題目的該階段的任務,這樣課堂上老師講怎么開發軟件,在課下布置了大量的階段性文檔要求學生去完成,而且各個階段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隨著各階段任務的完成,學生也體會到了項目開發的過程、方法。為了保證學生提交的階段文檔的質量和保證學生的項目能夠順利進行,我們將階段評審添加到了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提交的階段任務文檔有:《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軟件概要設計說明書》、《軟件測試報告》和《課程綜合報告》。其中《課程綜合報告》中要求按照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去排版和完成,希望同學們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在畢業設計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和成績。在教學改革時我們還嘗試著和同時開設的《數據庫原理與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課聯合起來,分別針對同一題目進行階段訓練,在最終答辯的時候由三門課的老師同時參與答辯,答辯成績被記入到三門課的最終成績里,比如《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學習如何設計數據庫就應用在了《軟件工程導論》課的總體設計階段,學生需要畫出E-R圖,給出主要表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最終就是根據《軟件工程導論課》分析和設計的結果用JAVA語言開發出一個小項目,這樣學生不僅寫出了階段文檔,最終還能做出一個實際的項目,增加了完整性和學習積極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原來我們都是采用試卷考核的方式,但是試卷考核只能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并不能考核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而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軟件開發實踐能力,所以由試卷考核改為答辯考核和平時階段性評審。[3]這也要求在開課之初就制定出比較詳細和全面的考核方案,我們的考核方案從課程報告、答辯平時表現這三大方面出發進行考核,具體考核標準如表1。而且,在課程報告提交時,我們有統一的文檔格式和內容要求,包括需求分析報告,概要設計報告、測試報告、課程設計報告,在平時授課階段就需要提交上來;而答辯時,將學生答辯的項目原型與學生之前提交的需求、設計進行對應,審核是否是按照需求和設計進行的開發;而且在近幾次的答辯中,我們將答辯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這樣可以看出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項目綜合運用能力的高低。《軟件工程導論》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希望將枯燥、抽象的理論課變成充滿趣味和挑戰的實訓課,讓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能夠知道項目開發各階段的工作內容,且能夠開發一個簡單的項目,避免在畢業設計時犯一些軟件開發的常識性錯誤,比如項目開發流程弄錯,如何進行分析和設計等等。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自己申報題目,從需求分析到最終分析設計結束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來做,通過學習軟件工程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軟件開發過程,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獨立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性,為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菁華.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必須實現三個根本轉變[J].職業教育,2016.
[2]韓萬江.軟件工程實例教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3.
“環境學導論”是環境工程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更新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對環境學的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論文通過教學實踐探討了多種教學方法和途徑,注重案例教學與科學前沿,實踐與學生的參與性、優化考核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環境學;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環境學導論是臨沂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首門專業基礎課,具有導引性,對于學生專業思想的培養、學科發展歷程和前沿動態概述、環境科學理論與方法系統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后續專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該課程使學生了解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污染控制方法和環境評價、管理等理論,該課程涉及的知識貫穿于整個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是環境工程的學科基礎[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學導論的課程內容也隨應不斷更新;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如何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環境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同時較全面的認識環境工程專業,并激發學生對后續環境工程專業課的學習熱情,是環境學任課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2]。本文結合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點以及教學實踐,對《環境學導論》課程教學提出了幾點具體的改革實施方法與思考,與從事相關課程教學的同行們交流。
一課程定位
環境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導引性,對于學生專業思想的培養、學科發展歷程和前沿動態概述、環境科學理論與方法系統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后續專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概要了解環境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掌握基礎理論和關鍵知識點。包括環境科學發展歷程,環境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及其分支學科,現代環境科學發展趨勢,學科前沿和環境熱點問題;現代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參考信息和技術支持。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外,為學生提供豐富、有益的接觸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培養學生的知識面和國際視角,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素質,努力提升學生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
二明確教學目標
臨沂大學以“全國知名、區域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大學”為奮斗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理論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概要了解環境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掌握基礎理論和關鍵知識點。包括環境科學發展歷程,環境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及其分支學科,現代環境科學發展趨勢,學科前沿和環境熱點問題;現代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參考信息和技術支持。
三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一)案例分析法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導入理論和知識的講授本門課程的內容圍繞著環境熱點問題,因此在講授理論內容之前,我們先從身邊或歷史上公認的環境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此時再導入理論講授,所講內容既有針對性又不顯得枯燥,也能激發學生對環境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探討興趣,并在有些章節中要求學生自己制作環境問題案例和講課,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例如在學習“煤煙型”污染的相關知識時,結合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向學生介紹英國治理霧霾的經驗,提出結合我們國家實際狀況,提出治理霧霾的相關建議,并以課程論文的形式形成書面作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礎知識教學與學科前沿講座相結合
課堂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科前沿進展進行介紹。本專業教師多數都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結合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向學生介紹最新環境學領域的研究進展;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的各種相關的講座,以便學生掌握學科的前沿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開展學習討論或辯論,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氣候變化”這一全球環境問題,可以從土地利用、生物多樣性等多角度去分析該問題。此外,要積極關注國家政策,及時向同學傳遞信息并鼓勵他們做一些政策宣傳,提高自身與公眾的環保意識。另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課件設計與制作。按照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要求認真組織教案,經過近幾年的課程建設,理論課教案均制成電子教案演示,教學內容達到圖、文、聲并茂。采用多媒體音像教學條件播放電影、電視、VCD\DVD環境問題資料片;采用PPT電子教案,更新內容、應用最新資料容易、方便,實現無紙化,節約了資源。構建網絡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隨著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立,環境學導論課程構建了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通過班級QQ群的方式在網上組織學生討論;二是教師采用提供大量參考資料或者資料名稱和搜索途徑給學生的方式,由學生自行查找,再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擴充教學內容。目前,環境學課程已經建立了課程網站以提供豐富的學生學習資源,讓更多學生共享教育資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了環境學導論課程學習的開放性。
(四)實踐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分析身邊的環境問題,收集分析資料結合課堂講授的問題確定研究題目,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并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最后形成調查報告。讓學生留意垃圾運輸車收集垃圾的路線、垃圾箱的設置是否合理、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垃圾填埋場,觀察整個垃圾處理流程。結合調查、參觀,再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種靈活的學習形式,基本上能讓學生對相關知識有著較全面了解。
(五)優化教學評價與考核
以健全學生課外學習體系作為突破口,以改革作業內容和形式作為基本點。一是強化預習性作業。教師精心設計預習性作業,并在教學組織前布置給學生。二是提高實踐性作業比重。實踐性作業一般包括實習、觀摩、調查等形式,教師根據課堂的性質、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需要科學確定實踐性作業,并通實習報告、調研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督促。三是增加鞏固提高性作業的數量。健全課外學習體系,增加鞏固提高性作業的數量,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增加以研究、拓展為主要內容的提高性作業數量,通過練習題、讀書筆記、論文、實習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督促[4]。(六)其他環境學導論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課程內容的構建與改革中不能脫離本課程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要求,因此,我們積極吸收行業專家參與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聘請了臨沂首創水務有限公司、臨沂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臨沂市垃圾處理廠的工程師為課程兼職教師,他們主要參與學生的實踐教學,滿足了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求[5,6]。
四結語
環境學是一門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和完善。此外,我們構建了兩個“內外”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即課內與課外結合(課內講授課后練習與復習,課外預習與學習加課內講練)、校內與校外結合(校內學習加校外實習,校內教師加校外實踐指導教師),拓展學生對環境學課程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使學生既能在理論知識的創新上更進一步,更能應對當前的環境問題,成為新時代的專業環保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強,井文涌,王翊亭.環境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左玉輝.環境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楊迎春,劉盛余.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146-147.
[4]羅斯,雷鳴,彭亮,曾清如.關于《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8:189-190.
[5]黃飛,章家恩,蔡昆爭.“環境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大學教育,2015,9:144-145.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我校“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雙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介紹了該課程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目的和相關的學科體系建設,以及教材的選擇與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了不同層次本科院校進行雙語教學應從實際出發進行專業課程設置,依據不同教學目的進行雙語課程體系建設,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與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我國教育部早于2001年就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于意見》中明文要求國內高校積極推動以英語等外語進行的教學模式。而后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和2007年2月教育部又多次發文鼓勵和推動雙語教學的開展。2007年8月,教育部為落實上述文件精神,引發了((關于啟動2007年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 137號),更提出從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目的是加強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學生今后自身的發展。對于高校工科類本科生來說,無論他們畢業后是攻讀更高學位,還是從事各種技術性工作,具備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和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
1、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用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雙語雙元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收兩種語言與多元文化環境的熏染
1.1課程設置目的材料學科國際性強,學術理論發展更新快,因此在許多高校都很早開展了雙語教學工作。北京化工大學對“高分子物理”課程也進行了雙語教學試驗。他們的做法是進行分層教學,即對部分英語水平好的學生實行了雙語教學。華東理工大學對“陶瓷基復合材料’,課程進行了雙語教學。合肥工業大學也于2005年開始進行“高分子物理”課程的雙語教學,武漢理工大學“材料概論”實行了雙語教學,天津大學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材料概論”課程實行了雙語教學,重慶工學院開設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課程,唐山學院在三上開設了“材料概論”雙語課程等。
我院開展雙語教學勢在必行。原擬定開設的雙語課程是“高分子物理”,這門課程是高分子材料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學時多,內容雜,理論性強,在以中文講解過程中尚有部分同學感到學習吃力,且是學生研究生人學考試常考的專業課程。鑒于我校是省屬二本院校,學生人學英語水平與重點院校之間就有一定的差距,英語水平又參差不齊,因此從2007級教學計劃開始加人了幾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這門雙語課程,旨在使學生進人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全面了解專業知識體系,尤其是幫助一部分學生及早具備一定的專業文獻查閱能力。
1.2課程體系建設鑒于前述的教學目的,因此“高分子材料技術導論”課程設置在三年級上期,任選課,18學時,1學分。
該課程教學大綱大體包括高分子學科的基礎知識如學科發展建設、高分子材料基本分類與命名等,高分子基本結構知識,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主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基本性質和簡單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內容。原定為任選的意義在于實質上實行分級教學,即英語水平好的同學選修,為自己更早更快地進行外文文獻的查閱及外文教材的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而“高分子材料技術導論”的內容實際包括了整個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學”,即使英語水平相對較差不選修的學生,也不會因此而使整個學習平臺短缺。
1.3教學方法與體會在實際教學中.確立了教學目標與體系設置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教材選擇的問題。它是影響學生對課程消化吸收的一個重要環節。
對于雙語教學,我校制定了幾種方案,其中包括對教材選用、課堂英文使用比例和板書中英文比例等的規定。既是雙語教學,其目的旨在加強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因此,教材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應該是最佳選擇。誠然,不少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確實比國內的教材更能反映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知識,且語言原汁原味,但在實際使用中,大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認識,即其存在與我國教學大綱不完全相符、內容過于全面且難度無法調節等問題,在實際講課過程中,教師為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往往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性講解,實際教學內容覆蓋率低,且學生學習起來知識點散,不易系統組織,同時也造成了教材的浪費(原版英文教材或引進影印版的定價相對都不菲)。 外文原版教材直接拿來就用,效果打折;而國內出版的雙語教材相對較少,適合的也不多見。針對教材問題,我選擇的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引進的“國外名校名著”系列,Joel R.Fried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同時參考了David LBowe:的“a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 ,L.H.Sperling的“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al science”和天津大學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在此基礎上,我制作了與本學院教學大綱配套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使用全英文板書,內容精練,R輔以大量圖片,形象清晰,既彌補了教材的不足,也使學生易于掌握重要知識。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提前把課件主要內容打印出來給學生進行預習,而把其中重點的詞匯(知識點概念)預留下來。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中根據課件內容看相關部分知識,對要學習的內容做大致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減少了做筆記的時間,同時根據老師的講解,只記錄那些余下的重要的概念名詞。既能夠留出更多時間用于聽老師講課,理解專業知識內容而不過多的停留在單詞本意的認知上,又讓學生自己動手抄寫重要的名詞,強化了記憶。
通過雙語教學發現,學生中那些英語程度較好的,一般比較歡迎雙語教學課,甚至希望在課程體系設置內加大雙語教學課程比例及課堂英語講授的比例;但英語基礎較差的,甚至根本聽不懂也看不懂的學生,則對雙語課程有抵觸情緒,不太愿意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更無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作業的要求了。這一方面與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由此而形成的學生對于英語教學課程的興趣有關。但通過這一學期的授課我認為在沒有專業英語課程學習之前,開設專業性強的雙語課程,對于僅僅有大學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講,難度還是有些過大了。學生閱讀外文教材或參考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對于三年級專業基礎課程任務相對還比較重的學生學習來說,占用的精力讓一些學生也不能勝任。
2、結合本學期的授課情況和學生最后的學習情況.我對做好雙語教學工作有以下幾點建議
2.1為了優化教學效果,宜采用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形式,尤其是分班式教學。課程設置主要取決于雙語課程設置的目的。如果是普遍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專業知識的認知,必須學習的課程,可以進行分層教學。不同的班級采用雙(英)語教學的比例不同;如果是使學生提前進行英語專業知識的講授,目的在于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學生先可以進行外文文獻的查閱,可以做一些選修課。此外,對于理論知識相對較淺的一些專業課程,如“豁結劑”或“高分子材料學”等,在三下“專業英語”課程學過之后開設成雙語課程也應該較適宜。如天津科技大學開設了“高分子粘合劑”雙語課程,取得了一定成績。
但是,有的學校為了使學生適應大量專業單詞而把雙語教學與專業英語課程融合成一門課程的做法,我覺得還有待進一步商榷。因為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著重于專業詞匯的記憶與文章理解翻譯等內容;而無論哪種性質的雙語課程都應該是專業知識性的教學。個人以為,也可以在二年級開設“科技英語”課程,代替通常的專業英語,比如材料學科可以選擇融合金屬、陶瓷與高分子材料在內的專業英文文獻,這樣,在三年級開設各門雙語課程只需輔以少量專業詞匯為基礎,而不影響正常的知識性教學進程。
[關鍵詞]麻省理工學院;環境工程課程體系;分析與啟示;公共衛生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環境工程專業設置在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里(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簡稱CEE),是獲得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協會認證的專業。多年來,MIT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一直在全美國排名前十名,2014年被USNews排名全美本科環境健康專業第6[1],在全美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無疑是MIT環境工程專業持續保持強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因為環境問題而引發的健康問題,已引發人們廣泛關注,迫切需要對我國高校環境工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借鑒國外知名大學在環境工程教學上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研究旨在通過對MIT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分析,從中得到對我國環境工程課程體系改革有益的經驗。
一、MIT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計劃概況
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發展能力,以應對現代社會挑戰。使學生能將科學的力量融入社會價值和社會目標中。培養學生成為環境工程領域的專家,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界領導者和問題解決者, 富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有能力就職于環境工程設計、教育、法律、醫學和公共衛生等部門或行業,能夠從事相關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工作。
學制:4年
學位:學士學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總學分:384 units。說明:MIT幾乎每門課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時學時。學時包括課堂教學+實驗或設計或野外考察+學生課外準備三部分時間,無實驗或設計或野外考察的為0。如Engineering Mechanics I(Units: 3-2-7),即工程力學I,周學時是12小時,其中3小時課堂教學、2小時實驗和7小時課外自學(后文中只寫總學時)。每學期每門課的1unit=14小時。2個6-unit的實驗課程算1門課程。可以把MIT的學時等同于國內的學分。
教學日歷:秋季(9月-12月);春季(5月-8月)
教學計劃實施過程大體如下:
(1)大學一年級,主要學習MIT要求的基礎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一般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課程是每學期上1門。
(2)大學二年級,繼續學習MIT要求的基礎科學,同時學習專業基礎課。
(3)大三、大四年級,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環境工程專業課程(必修、限制性選修和任選)。第八學期主要學習畢業論文設計。
獲取一個本科學士學位共需完成32~34門課程的學習。
畢業要求:修完MIT和CEE要求的課程,且每門課程成績不低于3(5分制)。
二、MIT環境工程課程體系
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兩個部分,即MIT的基本要求(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簡稱GIRs)和CEE的專業要求(Department Program) 。MIT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如下[2]:
(一)基本要求(GIRs)
MIT的基本要求學17門課,共12×17=204學分
(1)6門自然科學
數學:從單變量微積分、單變量微積分及應用和微積分及理論I等3門中選1門;從多變量微積分I、多變量微積分II、多變量微積分Ⅲ、多變量微積分及應用和微積分及理論II等5門中選1門。
物理:從4門不同要求的經典力學課程中選1門;從2門不同要求的電力與磁力課程中選1門。
化學:從固態化學導論和2門不同要求的化學科學原理的課程中選1門。
生物學:從3門不同要求的生物學導論課程中選1門。
(2)人文、藝術、社科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HASS)
基礎HASS課程:選3門不同類別的課程。
專業性HASS課程:選3~4門課程。
其他HASS選修課程:選2門或1門。
(3)科技限制性選修課
從生態學I: 地球系統、工程力學I和微分方程3門中選2門。
(4)設計實踐課程
土木與環境工程設計概論I和土木與環境工程設計概論II。
(5)表達要求
4門寫說表達課程。其中2門包含在人文社科類里,不再計算學分;另2門是與專業有關的課程,主修課中已有,也不再計學分。
(6)體育要求
一般要求第四學期結束前修成。要求通過游泳測試;上完4節體育課。
(二)、專業課程要求
(1)必修課程(Required Subjects)
必修課程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共168學分。其中,與GIRs重復課程的學分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