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制教育發言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職英語并不是和中學一樣針對某一個板塊進行深化,相對來說,高職英語更為系統,出現的語法例子也就會相對增多,幫助學生強化語法技能的同時還能幫助大學生在語法上有一個系統化的概念,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的學習英語。但當前高校教師在理解交際的教學上出現了一些錯誤:首先,教師認為學生不能順利講英語,是太過重視語法的正確使用,以為語言的正確性與流利性相互對立,并不能和諧統一。其次,學生在實際交談時不需要考慮語法學習,能說就行,語法對于實際生活毫無用處。以上兩種觀點都是導致學生不能學好語法的重要因素[1]。抽樣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語法的掌握上普遍較差,導致英語交談水平無法提高。例如:一些老師自身英語水平較差,根本無法正確的教導學生。還有部分老師常年使用漢語,在英語方面的理解經會和漢語混為一談,都會讓學生在學習語法時受阻。因此,英語語法教學必須實行變革,讓大學生重新認識英語語法的重要性。當然也有很多老師水平較高,并且關于英語語法的教學也有全面的認識,知道語法教學是大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下的高職教育中老師在講解課本內容時乏味無趣,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活力與激情,自己就失去了學習興趣,從而出現課堂上玩手機、說小話、打瞌睡以及逃課的現象。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無法真正的學到知識,相反還會養成許多壞習慣,導致英語語法的教學目的也就無法實現。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高職英語語法的教學
1.相關準備工作。首先,英語語法的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新型的教學模式。首先,在英語語法教學中,讓學生分組學習,學生可以在互相交流、溝通過程中學習英語。即老師在課堂上按照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一般是四個到五個人,在活動開始前,老師需要指導訓練每個小組,盡可能讓每個組中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當活動結束后,組內實行互評,每個組也要互評,讓學生以及團隊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2]。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老師還應確定教學活動的主題,并按照課本知識安排話題,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話題進行討論。如在過去進行時的語法教學上,總是容易出現過去進行時與正在進行時或是與過去完成時混淆的現象,例如:學習Iwasplayingmygamethistimeyesterday,這個句子時,學生通常會在playing部分忘記加ing或是容易將was變為is,這就需要老師告訴學生過去進行時表示的是過去正在進行的某一個動作,所以是be動詞的過去式加上動詞的ing形式,這樣就便于學生記憶。
2.小組的活動。開展高職語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語言的形式仔細觀察,發現并總結語言中存在的語法規律;再結合學生所學語法知識與技能,將教學內容用句子形式轉化出來,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句子中的語法知識,找到學習英語語法的有效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可能帶領學生發現相關規律,在適當時機給予部分提示。還要多鼓勵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在英語語法上的學習積極性。老師還要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在知識上的一些錯誤理解及時糾正[3]。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時不時的對之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回顧,學生自主總結之前學習的語法規律。例如總結虛擬語氣的語法時,如果從句主語是第三人稱的單數,be動詞是謂語動詞時,可以使用was來替代were。但如果是倒裝虛擬ifIwereyou,asitwere的句型,就只可以用were,因為ifIwereyou是固定不變的,不管任何情況,這樣的句型都只可以使用were的動詞形式。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將實踐與書本理論相互結合起來,豐富所學的知識。在此過程中,老師還要密切注意學生所使用句子是否與語法規則相符,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此外,老師要經常訓練學生課堂知識,讓學生能有一個深刻的記憶,進而提高交際過程英語使用的能力。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小組的活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進行平等自主的交流。
三、結語
(一)支架式教學法的概念
支架式教學首先要為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建構一種概念框架,并將這一概念框架應用于滿足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因此,支架式教學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學由5個環節組成:
1.搭腳手架:即圍繞著學習的主要內容,并按照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構建一個概念性的知識框架。
2.進入情境:就是通過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景,激發他們對問題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3.獨立探索:讓學生圍繞學習的中心內容,在一定的教學情景和問題情境中對問題進行獨立的探究,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潛力,并全面掌握知識框架。
4.協作學習:目的是為了在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基礎上加深知識的理解,使知識更為全面。
5.效果評價:即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習小組對學生個人的評價[3]。
(二)支架式教學法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支架式學習法作為一種旨在加強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解能力,且對于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方法,擺脫了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的弊端,是一種適合在高職院校和其他類學校廣泛推廣的教學理念。支架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可以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得以證實。
1.理論上的必要性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法的教學思想是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支架式教學法就是旨在盡量縮短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其實際的發展水平幾個方面潛能之間的差距[4]。支架式教學首先提出的框架是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構建,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因而,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2.實踐上的必要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培養學生對書本上的英語基礎知識而忽視學生對英語知識進行有效運用的能力。高職英語教學與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社會對應于人才的需求脫節,長此以往,必將對社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也會嚴重影響高職教育的水平及其社會影響力。為改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英語教師可采用支架式教學方法,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從而使其英語基礎知識在深層次的概念框架中得以鞏固,并能有效培養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隱性能力,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效率。
二、支架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根據支架式教學方法的5個環節
開展教學工作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有效運用支架式教學方法,首先要了解支架式教學法的基本精神理念,將支架式教學法的5個環節巧妙地運用到英語課堂中。這就要求高職英語教師首先要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課堂中構建本次課堂的主要任務,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英語教學要將語言基本理論與語言交流結合,發揮語言學科的特點,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結合起來,以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并把探究轉為持久的興趣,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想學、要學、樂學。
(二)注重教學課堂的靈活性,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
高職英語教學在運用支架式的教學方法時,不能按部就班地將教學過程生搬硬套,英語老師應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探索出靈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發揚民主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從參與中找到自信,從成功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心理學告訴我們:獲得成功是引發興趣的直接動力和因素。學生經常把自己在某方面獲得教師的鼓勵視為一種成功,促進自己不斷進步。營造民主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探究精神,并從探究中感受到成功感。總之,通過民主性和探究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研究偵查權配置的六大誤區
個人認為,目前對優化偵查權配置的研究存在六大誤區:
一是只看表面問題,不重視原因分析。許多人提到偵查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會列舉立案不實、超期羈押、刑訊逼供等問題,但往往沒有深入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二是過分注重對偵查權力的監督,不重視對偵查權的保障。單從法律條文看,我國公安機關的偵查權似乎比一些國家的范圍要寬。但在實踐中由于相關制度不配套和存在缺陷,以及對公民違反程序性規定缺乏明確、有效的處罰措施,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偵查權往往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很顯然,單一謀求將警察的手腳死死捆住,不應該是優化偵查權配置的基本方向。
三是過分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對被害人的權利重視不夠。在偵查活動中,應當依法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但同時更要注重使被破壞的社會秩序得到恢復,使被害人遭受的損失及時得到彌補,只有這樣,偵查工作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刑事訴訟活動也才能順利進行。
四是只就事論事設計制度,而忽視相關配套制度的研究。例如,為防止刑訊逼供,有人提出要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對訊問全程錄音錄像。這一制度對防治刑訊逼供的確有積極作用,公安機關也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但是,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使錄音錄像制度發揮作用,相關配套制度也必須跟進。錄音錄像的核心要求是要做到“全程”,如何保證有足夠的偵查人員承擔每一次訊問時錄音錄像的任務?此外,由此帶來的裝備、人員的保障方面的問題也需要一并考慮。如果沒有這些配套制度的落實,訊問錄音錄像制度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五是只重視對公安機關的監督,而不重視對其他偵查機關以及審判機關的監督。學者一提監督制約,就必然奉“決定權、執行權相分離”是唯一的最高標準和最大價值追求。但是,在表述時往往只針對公安機關,走入“雙重標準”的思維模式,罔顧其他機關自己立案、自己偵查、自己批捕、自己審判等客觀事實。無論是對偵查權、權實施監督,還是對審判權、執行權實施監督,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標準也應當是統一的。
六是關注確保公正的措施多,關注提高效率的措施少。“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偵查機關的偵查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甚至過多地束縛偵查機關的手腳,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破案率下降,被害人的權益得不到及時的補償,社會秩序得不到及時恢復。
影響偵查工作開展的四大因素
在我們這樣一個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正處于社會深刻變化的國家,偵查工作任務非常艱巨。與之相比,偵查權的配置遠遠不能適應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現實需要,公安機關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制約偵查工作開展。受經濟水平限制,我國對偵查機關的投入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高素質執法人員少、培訓體系不健全、辦案力量嚴重不足、經費緊缺及裝備匱乏等等。中國的警力配置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20*年公安機關實有人數約190萬,按人口比例只有1‰多一點,而日本為2.2‰,美國為3.5‰,俄羅斯為8.46‰。緊張的警力使絕大多數民警常年超負荷工作,偵查人員每人手中同時要經辦多個案件,往往只能先處置緊急情況,暫時先放緩其他案件,這就使得看起來很長的羈押期限遠遠不夠用,調查取證工作也無法深入進行,不得不采取先抓人再搜集證據的做法。經費緊張更是長期困擾公安機關的難題,國外警方普遍應用的高科技偵破手段在我國大部分地方都因經費原因而無法采用。
二是社會高速轉型給偵查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種明顯不同于西方經驗的轉型期,一些在發達國家不是問題的事情在現階段的中國可能就會成為突出問題,如流動人口犯罪問題日益嚴峻,一般大城市可以達到犯罪的一半以上,在深圳等一些外來人口集中的城市,流動人口犯罪達到90%以上。但社會管理遠遠沒有跟上,信用體制缺位,對于在本地沒有居所、沒有生活來源、沒有家庭親友的流動人口,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很難起到約束作用。另一個問題是犯罪的高發態勢。近年來,我國刑事案件發案數一直居高不下,犯罪立案數不斷增加,從*年的360萬起不斷增長到近年來的460多萬起。同時,犯罪的手段不斷更新,智能化、組織化、暴力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大大增加了偵查工作的難度。
三是執法環境給偵查工作造成很大困擾。受社會文化水平制約,公眾心理受傳統報應觀念支配,對犯罪持強烈憎恨態度,認為對犯罪分子就得“抓起來”,如果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就是放縱犯罪分子。相當一部分群眾還沒有養成尊重法律的習慣,不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暴力襲警、圍攻執行取證和抓捕任務的民警的事件屢見不鮮。國外人們普遍自覺履行的作證義務,在中國很難實行。
四是法律賦予公安機關的手段、措施欠缺功效。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在立案方面,刑事訴訟對立案前的審查能夠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沒有明確規定。而對于多數案件來說,如不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審查,難以判斷是否應當立案;(二)在強制措施方面,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逮捕條件比較原則,實踐中一些地方出于各種因素考慮,又將逮捕條件等同于條件甚至定罪條件來掌握,使很多本應在逮捕之后做的偵查工作不得不在拘留期限內完成,偵查工作倉促。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條件不明確,執行方式單一,對保證人履行監督義務約束不夠,公安機關往往不敢采用這兩種非羈押措施;(三)在調查取證方面,沒有明確規定技術偵查等特殊偵查措施,缺少強制作證等規定,偵查機關提取物證和其他證據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約,不得不依賴于口供;(四)現場處置權不明。很多國家規定,在執法現場嫌疑人或者相對人如果不聽從警察指令,警察可以依法采取任何可用的強制措施直至使用武器,而不用擔心承擔法律責任。我國因為法律規定不明確,警察往往會因為顧慮承擔責任,不敢采取必要的強制手段,不能有效控制現場和嫌疑人。
優化偵查權,絕不能通過簡單地“弱化”偵查權實現。如果法律沒有賦予偵查機關有效的偵破手段,就會迫使部分偵查人員在各方面限時破案的壓力下,采取非法的手段獲取證據。所以,不論是加強人權保障,還是推進依法治國,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能力,使之能夠依法有效地偵破案件,而不必冒險違法辦案,這也是優化偵查權配置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
優化偵查權配置的總體思路
我國的偵查權究竟應當如何配置,個人認為主要應當考慮以下思路:
一是必須保障偵查機關能夠及時有效地查獲犯罪、收集證據。在犯罪手段不斷升級、危害不斷加大的今天,偵查機關必須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犯罪總是在暗處,要想徹底發現和清除并非易事,即使是在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破案率也難以超過30%,因此,他們對于偵查機關的授權是非常充分的。例如,在意大利特殊偵查措施是警方調查有組織犯罪的常規方法,偵查人員在懷疑某人可能涉嫌黑手黨犯罪時,可以向法官申請最長達5年的限制人身自由措施。“9·11事件”后,美國制定了愛國者法,賦予執法部門更大權力來預防、偵查和打擊恐怖犯罪,如第203條規定執法部門在未經司法審查的情況下有權獲得與美國公民有關的敏感信息。
二是必須處理好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關系。公民基本人權的實現需要穩定的治安環境。保障人權要以提高打擊犯罪能力為前提條件,通過立法保障偵查權的有效實施,是加強人權保障、解決執法不規范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偵查權的配置問題不解決,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能力仍維持在當前水平,而將“無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非法證據排除”、“訊問時間限制”、“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律師全程介入偵查階段”、“聘請律師不需要批準”、“律師會見不受監聽”等內容全部寫入刑事訴訟法,就會使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最終無法收到預期效果。
關鍵字: 高等職業教育 教育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特點
1.引言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能力差,以及學習自信心不足等共性問題。“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因此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那種純理論或純技能教學既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更不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在教學中變“讓學生適應教育”為“讓教育適應學生”一直是我們崇尚的教育理念。
多年來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一直在積極進行著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知識點多、覆蓋面寬、系統要素多、各種協議交互復雜等特點,我們摸索實施了多種既適應高職學生特點又適合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學方法
2.1項目教學法
使用目的:以工程項目為主線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完整地認識并掌握整個項目的工作過程。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協調、團隊合作的職業素養。
實施過程:(1)工程項目介紹;(2)分解工作過程;(3)確定分組方案及各組指導教師,并指定項目負責人;(4)項目方案設計及論證;(5)制定工作計劃及角色分配方案;(6)根據項目方案領取材料、工具、設備、軟件等;(7)項目具體實施;(8)項目測試;(9)撰寫相關項目文檔;(10)成果展示;(11)項目負責人總結經驗與不足;(12)教師點評。
實施場地:在設計教室、專業實驗實訓室或機房,采用實訓專用周(以4―8周為宜)形式進行。
實施效果: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這種被動的教學情境,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摸索創新。通過項目教學的實施,學生充分認識到分工協作的重要性,增強了對實際工作過程的認識,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探究式的自我學習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習興趣與自信心。
適應課程:學期項目實訓類課程,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綜合性、跨學科課程。
注意事項:項目教學重在訓練學生對一個產品的整個工作過程的認知與參與,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不等同于單科技能訓練,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多教師對“項目”存在這樣的誤解。
2.2理實一體化教學法
使用目的:貫徹“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以真實任務驅動,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
實施過程:(1)確定學習目標;(2)給出學習內容導航;(3)任務描述及分解;(3)教師課堂講解和演示(如在機房進行的課程,教師通過“極域電子教室”軟件對學生機進行廣播教學);(4)學生進行課堂實踐訓練(如人手一機);(5)課外拓展訓練(學生的課外實踐作業);(6)同步綜合項目實訓;(6)通過階段項目測試,完成形成性考核。具體過程見圖1。
實施場地:在理實一體化教室、專業實驗實訓室或機房,采取四節課連上的形式進行。
實施效果: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精講多練,邊講邊練。充分發揮課堂效率,學生現場學習現場制作,使實踐動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學生學習及參與的興趣極高。
適應課程:綜合布線技術、路由器和交換機配置、微機組裝維護、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數據庫應用(SQL Server 2005)、網頁制作、動畫設計、圖形圖像處理等操作性較強的課程。
注意事項:良好的教學硬件環境是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重要保障,再加上教師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及把握,對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這種教學方法深得學生歡迎。
2.3任務驅動教學法
使用目的:教學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導,教師加以引導展開進行。教師設計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以此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使學生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實施過程:(1)設計任務;(2)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地引出任務;(3)師生共同分析任務,找出完成任務需要解決的問題;(4)學生展開探索,完成任務;(5)任務展示、評價;(6)總結歸納,完成知識的建構。
實施場地:在多媒體教室、專業實驗實訓室或機房進行。
實施效果: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解新概念、新知識點,然后舉例說明,最后學生再做練習鞏固所學內容,這種環節經常導致學生不明白所學何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與之不同,學生是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帶著任務對新知識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重在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應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的課程眾多,在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如微機組裝維護、程序設計語言和專業核心課程如動態網頁設計、企業網絡組建等操作型課程及理論知識點較多的課程都可采用。
注意事項: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要盡可能貼近實際生活情景,這樣學生才能置身其中。任務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起點不宜過高,學生在完成一個任務時獲得的成就感是下一階段學習最好的動力,否則學生一旦產生畏懼情緒,極易失去學習、探究的興趣。
2.4案例教學法
使用目的:以現有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的展示或運行效果,首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過分析案例的解決思路和實現方法,引出該案例中用到的知識點,再舉一反三,啟發學生對案例進一步討論、歸納、完善和擴充,最后達到知識的快速獲取和能力的培養。
實施過程:(1)設計或精選案例;(2)運行案例、展示結果;(3)案例分析、新知識講解;(4)案例功能實現;(5)案例啟示、功能拓展;(6)歸納總結、消化提升。具體過程見圖
實施場地:在多媒體教室、專業實驗實訓室或設計教室進行。
實施效果:傳統的學科教育不適用高職學生,高職教育強調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法突破了傳統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要求,同時解決了專業課程中知識點多但課時不足的矛盾,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適應課程:大多數專業課程都適用案例教學,如動畫設計、圖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VB程序設計、網絡技術等課程。
注意事項:高質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選編的案例要典型、實用、與時俱進。案例可以是針對一個章節,也可以是一個案例貫穿整個課程。
2.5動畫演示教學法
使用目的:將計算機網絡中一些抽象的原理與概念用生動的圖像和動畫表現出來,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實施過程: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對課程中涉及的組織結構、工作原理和信息流程等較為抽象的概念通過 Flash 動畫、多媒體課件或制作視頻等形式進行演示,把采用傳統方法需要20多分鐘才能講清的內容,采用動畫解析后只需3―5分鐘,就可以講得更清楚和透徹,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實施場地:在多媒體教室、理實一體化教室或機房進行。
實施效果:通過動畫演示教學法,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
適應課程:適用所有專業課程。
注意事項:動畫演示僅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方式,應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
2.6虛擬實驗教學法
使用目的:彌補實驗環境或實驗設備不足,增強實驗教學的效果。
實施過程:通過校園上的思科網絡,銳捷網絡模擬實驗軟件,以及網上實驗課堂,讓學生通過模擬軟件及網上實驗課堂先熟悉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和過程,然后才讓學生到實驗室,在真實的交換機和路由器上進行配置實驗。網絡安全課程的一些實驗,由于實驗設備缺乏,就只能采取虛擬實驗。
實施場地:在機房或專業實驗實訓室進行。
實施效果:一些實驗內容受學校實驗環境或實驗設備的限制,不能在真實環境中操作,虛擬實驗教學通過軟件仿真,學生仍然能夠學習掌握這部分實驗內容。
適應課程: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網絡安全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
注意事項:進行虛擬實驗時,應盡量減少虛擬實驗環境與真實環境的差距。
3.結語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說:“每種教學方法按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一種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種目的。”
可見,機械地套用某一種教學法是很危險的,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為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局限性,有其適用的對象、條件和范圍等,只有將教學方法進行恰當選擇、合理組合、正確運用,才能發揮教學方法的作用。一門課可采取多種教學法,針對各章節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能死板硬套,最忌通篇使用一種教學法,同時還需兼顧傳統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務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5.
[2]郝桂英.關于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程教學的探索.教育與職業,2007,(17).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atriculated by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is becoming poorer,which challeng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student-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 suited for high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such as Advantage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Stratifie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Live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關鍵詞: 高職教育;高職教師;教學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teach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1-0292-02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考生源的不斷減少,高職高專錄取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越來越低,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自制能力相對較差,面對這樣的學生,高職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及時轉變傳統的“填鴨式”的講學方法,確立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學內容的設計要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課堂上適當提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鼓勵其根據自己的設想去動手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學生培養成國家社會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通過對高職教育教學實踐與實際調查,下面就探索適合高職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學方法談談個人膚淺的思考。
1 揚長教學法
高職生屬于專科層次,但實際錄取分數較低,近年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為二百分左右,進入高職學院的學生大多數是因為高考失利,與重點學校失之交臂,因此對于學業和未來發展普遍存在消極情緒,甚至有自卑心理。高職教師應該重建他們的信心,充分開發他們自身的潛能和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所以平時不管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實踐教學中,應該增加與他們互動的次數,而且對他們應當多表揚和鼓勵,少批評,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2 理實一體化教學法
理實一體化教學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步進行的教學模式,課堂和車間為一體,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為一體,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為一體,讓學生有計劃地按照教師確定的課題和學習要求進行專門的理論結合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法在教學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充分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不至于感覺到枯燥無味和理論知識的深奧難懂。比如在《汽車傳動系統檢測與維修》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可以利用精美多媒體課件PPT、移動黑板、視頻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講解,使講課內容既不晦澀難懂又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同時在講完相關章節后,要及時帶學生進行試訓操作,并在操作中通過老師提問、小組內部討論和小組之間相互討論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復習和思考。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好多課程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一些比較深奧難懂的課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 分層教學法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分層教育教學法是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學生分層編組、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類指導”四個方面的分層,同時在分層教學上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編寫不同的教學大綱、選訂不同的教材、配備不同的教師、實行不同的成績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使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充滿自信地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比如在《發動機檢測與修復》實訓課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掌握汽車專業知識程度將學生分成幾組,分別給學生分配難度不等的發動機檢測項目,既可以使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增強了學習信心和興趣,進入良性循環的學習狀態,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又可以使學生能很好的跟上教學進度,為后續的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4 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是指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圍繞某一理論問題或實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討論、對話、辯論等,以求得正確認識的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法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廣闊的前景和積極的意義:首先,討論式教學法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提高其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對事務的處理能力,使得師生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從而共同創新、共同提高;其次,高職教育比較注重實踐,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采用討論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去不斷的探索,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維系師生之間的默契關系,教師在主導課堂進度時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問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便由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傾聽者,同時針對學生的疑問進一步優化課堂內容,改進講授方式。比如在《汽車及配件營銷》這門課中就可以采取討論式教學法,通過假定一些營銷案列,讓學生運用汽車營銷相關知識進行討論思考,積極發言,各抒己見,這樣就使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應用會更加靈活,獨立思維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鍛煉。
5 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同時深入現場,通過對現場事實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從事實材料中提煉出新觀點,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比如《汽車綜合故障診斷》課程中,最好帶領學生去維修店或4S店,現場去分析汽車故障原因,提出解決故障的辦法,最終成功的解決故障,使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
6 實訓教學法
高職教育以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為核心,要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使學生經受專業相關崗位的專門訓練,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適應崗位能力,使學生達到對口企業要求的職業水平,實現與企業無縫對接。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運用到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比如《汽車維護》,在上這門課時,就以汽車4S店實際的維護項目為依托,在實訓過程給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動手能力,使他們提前適應對口崗位的要求,從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總之,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社會形勢的發展及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變革和創新,將學生培養成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高收入、高社會認可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拂聞.淺談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J].職教論壇,2004(20).
[2]孫波.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芻議[J].學術探索,2012(3).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論文摘要]本文從案例教學法的原則、研究階段、創新研究、研究注意事項四方面,分析了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案例教學法創新方法、這一教學方法反映職業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整體素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等法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適應崗位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管理型”高等法律職業人才。結合培養目標在教學中應注重案例教學法的創新研究。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傳授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通過列舉案例、講評案例、討論案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另外,案例教學法,在提高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也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對高等法律職業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的原則
(一)聯系實際原則。聯系實際原則是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應緊密結合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各種教學與實際的聯系,注重學以致用,使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學習知識、認識社會,提高他們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知能并重原則。知能并重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們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啟發誘導原則。啟發誘導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以啟發為指導,并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智力活動,從質疑問題、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和積極主動精神通過反復的比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關理論知識。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的良好載體。
二、案例教學法的研究階段
(一)案例策劃階段。主要任務是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正確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鉆研教材內容,深入了解本班學生的情況。其次是提出這次執教的教學目標。第三,確定教學思路。第四,設計教學工具。
(二)案例展開階段。中心任務是放手發動學生、充分依靠學生來完成學習任務。要切實貫徹“以學定教”原則,靈活運用事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引導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正確發揮任課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案例總結階段。主要任務是評析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提煉教學經驗與教訓。要求任課教師把自己的認識水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
(四)案例的撰寫、制作階段。撰寫案例應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經過起草、反復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誕生了。案例作為一種作品,大多是由三個部分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開和案例的總結。案例展開部分的寫作須突出三個要點:突出主要問題或主要任務;突出主要學習步驟;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案例教學法的創新研究
(一)列舉案例法。列舉案例法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說明法學理論、法律制度或某項法律條款的內容或某一實踐問題而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目的在于揭示現象、說明問題。列舉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現實發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為教學需要對真人真事進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講案例的主要內容;可以是十分嚴肅的案例,也可以有輕松自由的氣氛。這要根據講課的具體內容由教師自主靈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講評案例法。講評案例法是指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教學內容而對某一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從中挖掘出比較深刻的東西,并通過講評案例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當然,也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播放庭審錄像,邊看邊講評,這樣的效果更好。
(三)討論案例法。對某一法學課程的主要章節進行講授后,為了鞏固學習效果,檢驗學習水平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案例這一方法要求教師必須事先準備好有一定針對性和難度、有不同意見和結論的案例。這類案例必須具各主要情節和細節,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有關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和有關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可分小組討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教師還要對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意見進行評析,給出標準答案并說明理由。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討論案例法的關鍵和目的。
(四)旁聽案例法。教師為配合講課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組織學生進行旁聽。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能使學生對于各類訴訟有一個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旁聽案例法作為一種現場教學方法,還能加強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五)實習案例法。實習案例法就是模擬法庭。在學習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模擬法庭。由學生親自當法官審理案件或參加庭審,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實體法的法律規定解決實踐問題,提高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實習案例法是一種具備綜合內容的學習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識,更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以及組織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 案列教學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教師應當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樹立創造性教育觀念。要從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人類就不能進步,案例教學法以傳授已有的知識為起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運用系列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當首先給學生講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預期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并自覺地向這一目標邁進。
(一)順應區域經濟結構化轉型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發展,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而高職教育則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增強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區域經濟產業競爭力。人才是關鍵,而產業的轉型與發展離不開人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迫切需要從技能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引進中來推進科技的導向作用。高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陣地,在構建技能型專門人才實踐中,有助于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為此,加大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研究,從區域經濟人才需求上來優化高職教育改革方向,著力從人才供應上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二)高職教育為區域技術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轉化是推動區域生產力升級的重要力量。當前高職院校要從校企聯盟上凸顯學科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銜接,尤其是從校企合作中發揮高職教育科技研發優勢,推進區域經濟技術創新發展。高職教育作為技術人才的集散地,在明確科技發展重要導向上,積極從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來實現成果轉化,推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教育社會服務職能的延伸,從與區域經濟關系對接中來深化合作,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區域經濟對高職教育自身學科建設與優化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作,特別是從校企合作發展中來優化高職院校辦學方向,推進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從服務區域經濟過程中,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及人才需求方向,著力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院校轉型上,強化對高職教育學科建設與區域社會產業結構的對接,促進信息、知識、技能、思想等雙向流動。由此可見,區域產業在高職教育科研優勢資源的補充下獲得師資、技術的保障,而高職教育從人才培養模式上拓寬了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也從高職師資與企業實踐銜接中提升了教學質量,改善了高職辦學方向。師資上的交流與互助促進了企業人才的穩定,也增強了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深度發展,反過來又促進高職院校研究方向及教學內容的轉變。因此,從區域經濟服務上,從高職教育轉型上,建立兩者的有效對接是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促進高職院校自身辦學方向轉型的重要保障。
二、當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中的問題
強化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合作與對接,在相互影響和促進中來推進雙方的可持續發展。但在面對區域經濟社會轉型中,對于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帶來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被動性和滯后性問題,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一)高職院校在服務區域經濟中積極性不強
從當前高職院校自身發展來看,盡管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上進行了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人才培養關系梳理中也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職教育面向社會發展的重要轉變。然而,在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結構對接上,作為技術創新為主的區域經濟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高職教育形成了鮮明的落差,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出現動力不足,意識不強。
(二)高職人才定位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不一致
盡管教育部在高職教育發展方向上提出了專門性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而對于高職教育實踐中,在人才培養上難以從社會需求上進行開發,也難以從滿足企業生產方式上來調整教育方案。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矛盾制約了高職教育的規模與發展水平的提升。特別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高職教育與現實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是難以均衡協調的。再加上校園形態與高校具有相似性,教學方式還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在知識結構與多學科知識融入中難以真正促進就業導向。最后是教學層次相對較低,辦學特色不明顯,當前的“2+1”將“1”作為放羊式頂崗實習,不利于學生從崗位上增強職業技能,導致學生思維邏輯不足,創新精神欠缺。
(三)高職學科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不一致
對于高職教育學科建設與改革來說,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尤其是從滿足社會發展人才上來優化專業結構,才是順應時展,體現社會服務功能的必然選擇。但當前高職教育中的學科設置多存在同質同構現象,與區域經濟不對接的專業還較多,學生從中并不能獲得既有的能力。如電子商務、會計、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不僅就業率低,薪資水平也較低;而相對的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專業,人才卻相對短缺,如新材料技術、新產品、新能源等專業,在高職院校又缺乏相應專業設置,造成人才培養結構性失衡現象嚴重。
(四)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機制不完善
從各省及地方高校發展政策來看,盡管從宏觀機制上頒布了促進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協同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過于框架性,難以實現對接工作的深入,特別是對于高校自身調整辦學方向上,由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產業脫節現象較多,在學科組織結構上、在師資隊伍能力上、在教學方法創新上、科技成果轉化上等方面顯得薄弱,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良性互動。還有對于校企合作中的體制建設不完善,高職畢業生在實訓、實習工作中難以凸顯學科專業特點,在實踐性及實踐能力上缺乏與職業崗位的勝任力,導致畢業生總體水平欠佳。
三、構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的有效路徑和策略
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的良性對接,需要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區域產業經濟、企業等方面的協同。為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對接路徑。
(一)高職教育要明確辦學方向及教育觀
從高職教育的發展上來融入區域經濟,特別是從高職院校辦學方向上面向企業,凸顯區域經濟在高職教育中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高職教育不能封閉教學,更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校企合作更要從高職教育的自身優勢上深化合作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從合作中來育人,從合作中來推進就業,吸納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到辦學中,平衡產業、行業、企業、院校間的關系。一方面從相互協作上來樹立發展理念,凸顯地方政府在宏觀政策及高職教育方面的優惠措施,強化高職教育資源的配置合理化,調動區域產業,尤其是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從企業參與中來深化辦學體制,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從高職教育改革上,結合國家教育發展綱要思想,從構建高職教育體系上深化自身改革,積極探索與區域企業協作共建的路子。
(二)注重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學科的協同與對接
對于高職院校學科建設來說,要凸顯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從就業導向上優化課程組織、學科建設,增強高職院校專業與區域產業崗位的對接。如加大對區域產業崗位的調研和預測,積極從現有學科結構中進行調整。如針對區域工業發展需要來凸顯相應學科的設置,從師資隊伍建設上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學科專業性。同時,在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培養上,專業建設要圍繞“一個結合”、“一個配套”上來落實好“產業、崗位、能力、課程”的全面融合,并從“基地、師資”相配套上來推進可持續發展。如開放辦學體制,主動與區域企業建立關聯,從校企產業聯盟、校企人才培養上發揮區域人才培養優勢,著力從高職院校自身學科結構與設置上,主動與企業合作辦學,共建課程資源、優化師資上的交流,拓寬校企合作基地建設,發揮高職育人目標,促進高職畢業生穩步就業。
(三)強化高職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務范圍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5-0013-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加快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和國家教育管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努力形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嶄新課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悄然帶動了教育革命,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大批量地涌現出來,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改革。教師作為履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人們越來越準確的意識到,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只有隨著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才更能持續的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優質教育的持久性發展。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為目標,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強調“工學結合”和“就業導向”這要求高職教師既要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又要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所有這一切在信息時代是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
二、信息化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師專業發展,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張傳燧,王中華(2007)指出教育信息化包括六個方面: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與培訓;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教育信息產業化和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建設。以教育信息化為龍頭,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新內涵和新特點,相應地,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也應做出適切性調整。曹立明(2013)認為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應包括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素質體系上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師應該具備專業的知識體系主要涵蓋學科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知識以及信息化技術知識;能力體系主要涵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基礎實踐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素質體系主要包括教師對高職教育的認同和信仰、所從事專業的專業素養、與職業資格相對應的職業素養以及與時俱進的信息素養等。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特性和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特性。
三、信息化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與問題
顧小清(2004)研究發現,目前多數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說期望短期見效的。這些項目實際上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沒有產生真正的影響,至少是沒有顯見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給培訓者帶來“受挫感”的體驗。曹建霞(2008)通過問卷調查指出,信息化環境已經初步顯示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技術的發展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榮譽感,促進了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意識,使教師實現不斷的自我調整和“更新”,將自我發展納入職業生涯。但是在調查的過程中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大多數人對信息化時代自己的職業規劃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支持本學科的網上教學平臺。有些老師甚至選擇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數語帶過。這說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隨之而來的新要求新標準,很多老師還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信息化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唐國華(2005)從職業規律的角度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可以通過橫向晉升、內部交流、團隊建設、職業道路引導等措施來促進信息化下教師的專業發展。金鑫(2009)從制度層面探究了政府在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平臺效應,建議建立并完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提高高職教師的專業待遇,賦予教師更多的自和責任,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保證教師參與教育變革,為高職教師創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并且促使各項政策制度不斷地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以及完善化。曹立明(2013)提出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樹立現代信息化職業教育理念;加強基于“雙師型”的教師專業培訓;開展基于現代信息基礎的教學與科研;組建基于網絡合作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以及推進信息化環境下的數字教學資源建設。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還利用信息化的一個或某個方面來探討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王英讓(2012)等以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虛擬學習社區在教育教學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王麗(2008)的基于教育博客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個案研究。還有針對專門學科進行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如戴煒棟,王雪梅(2011)的信息化環境中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闡釋了信息化環境中培養外語教師專業能力不斷發展的信息以及通信技術素養的不斷提高。研究發現,教師們對于信息在專業發展中的運用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認同,反映出教師在信息技術整合的整體觀念方面具有個體性和差異性,這與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對專業發展的認識和投入,對技術的興趣和知識等因素都有很大關系。
五、小結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高職院校;英語課堂
傳統的英語課堂通常采用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3P教學法。該教學法將語言教學分為三個階段: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操練)和Production(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演示和操練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然后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從而實現語言輸出,形成學習成果。[1]
筆者在多年的高職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以3P教學法為主導的課堂存在明顯缺陷:其一,以教師為中心,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需要,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二,過分強調語言的結構和功能,學生無法有效地將所學語言知識運用于真實交際場合的語言實踐。
任務型教學法優于3P教學法,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任務型教學法廣泛應用于本科院校的語言教學中,但專門針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實證研究尚為不足。為克服以3P教學法為主導的課堂存在的缺陷,筆者對某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進行了一學期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教改實驗,以探尋任務型教學法是否有利于提高高職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文獻回顧
1.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發展
為改善“語言結構為本”的傳統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T)應運而生。TBLT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初英籍印度語言學家N.S.Prabhu在印度南部Bangalore地區主持進行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交際教學改革試驗(the Bangalore 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 簡稱BCTP)。該試驗驗證了一個假設:不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與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相比,前者更能使學生使用語言。[2]
“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關鍵。究竟什么樣的任務符合任務型教學的要求呢?
Nunan對任務下的定義是:在課堂上用目標語做一件事,涉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操作、運用和互動。學生的注意力應集中在調動語法知識表達意義,而非強調語言形式。任務應該意義完整,可作為交際任務自成一體。[3]
Skehan在綜述了Candlin、Nunan和Long等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任務”的五個主要特征,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表達意義是首要目的、學習者需要解決某個交際問題、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聯系、完成任務是首要的考慮、任務的評估基于任務的執行結果。[4]
2.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研究
近年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也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操作模式,其中有些已經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如Willis(1996)提出的三段式任務型語言操作模式:任務準備階段(the pre-task stage),介紹教學主題并說明任務內容;任務執行階段(the task cycle stage),執行任務―準備報告―匯報成果;語言聚焦階段(the language focus stage),進行語言結構分析與練習。[5]
Willis認為,與3P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的教學中心由教師轉移到了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機會,呈現的內容更有針對性,并且學生使用和接觸語言的方式也更接近日常生活。[6]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探討的主要問題是:任務型教學法是否有利于提高高職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具體問題是:與3P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是否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導的課堂上是否收獲更大?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2012級兩個班共99名一年級新生參與了本次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教改實驗。教學設計方面,以Nunan關于任務型教學法的專著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為理論基礎;課堂教學方面,以Willis提出的三段式任務型語言操作模式為實施步驟。
學期末,筆者隨堂發放了自行設計的課程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2份。下面以三個課堂活動為例,具體說明筆者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
三、教學實踐
綜合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是由文秋芳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教材以不同主題為編寫單元,涉及社會、風俗、文化、倫理、環保等內容。現以第二單元Food、glorious food!為例,具體說明筆者是如何設計任務的。
任務一:教師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有關食物的小故事,然后讓學生討論六個與食物相關的話題,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上臺演講,展示討論結果。
任務二:學生觀看一個大學生自編自演的關于西餐禮儀的視頻,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視頻中男主角約會失敗的原因,并從中總結出西餐禮儀,最后自編自演一個有關中餐禮儀的短劇。
任務三:學生參考課本上一份以食物為主題的調查問卷,小組合作設計一份與食物相關的調查問卷,并在全班同學中展開調研,最后各組匯報調研結果。
教師在設計這三個任務時緊緊圍繞單元主題,并著重考慮了Nunan提出的設計任務時應關注的4個因素:①任務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為目的;②信息輸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難度適中的視聽說素材;③任務類型,目的明確、繁簡適度、形式多樣,以表達意義為主、具有挑戰性;④教師和學生角色,教師扮演合作者、輸入者和監控者的身份,學生則處于積極、自主、靈活的學習主體地位。[7]
下面以任務一為例,詳細說明教師如何將Willis提出的三段式任務型語言操作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
任務主題:關于食物的討論
1.任務準備階段
(1)介紹主題:教師首先展示兩張相片,并配合手繪圖畫,講述兩個關于自己旅行時品嘗過的特色小吃的故事,由此引出單元主題;
(2)說明任務:教師給出6個與食物相關的話題(春節、童年、冬天、大學、愛情、軍訓),引導學生參與頭腦風暴活動,盡量多地說出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和短語;
2.任務執行階段
(1)執行任務:各小組抽簽選定話題,然后展開小組討論。學生可使用任何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自由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教室,并注意觀察任務的進展情況。
(2)準備報告: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報告的目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然后學生自行協商決定小組分工,決定由誰記錄討論要點、誰負責制作ppt,誰匯報成果等。在這個階段,教師隨時準備提供必要的語言幫助,但不刻意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
(3)匯報成果:經過一周的課后準備和演練,各小組代表輪流向全班同學簡要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其他小組注意傾聽。教師鼓勵其他小組對報告結果進行提問或評論,然后就各組表現作出簡要點評。
3.語言聚焦階段
(1)語言結構分析:教師根據自己傾聽匯報成果的筆記,將學生常犯的錯誤列出來,首先讓全班同學一起嘗試找出問題所在,然后歸納和總結重點語言項目。
(2)練習:教師根據語言結構分析中的重點語言項目帶領學生進行其它形式的操練,以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此外,全班同學在學期初就根據教師的要求準備一本學習筆記本,活動結束后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錯誤等。
四、結果與討論
1.教學效果評估
為獲得學生對任務型教改實驗的反饋,筆者自行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學期末共發放問卷99份,收回有效問卷92份。統計并分析問卷數據結果如下:58%的學生喜歡任務型教學法,55%的學生認為任務型教學法能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50%的學生感覺這門課的收獲較大或很大,66%的學生希望下學期繼續這樣的教學方式,77%的學生認為任務占用的課外時間正好,59%的學生認為小組成員的分工合理。
對于“你對這學期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方式有什么意見或建議?”這個開放式問題,大部分學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如,“課堂有趣、新穎,學了很多,興趣大增”、“能帶動學生積極性,我很喜歡您的課堂”、“課堂有趣,氣氛不錯”、“課堂活動很多,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增進友誼”、“希望下學期同學們也可以在合作中,在老師的幫助下,繼續愉快的英語學習”等等。
根據調查問卷數據和課堂觀察筆記,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與傳統的3P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更大。究其原因,至少有3點:①課堂實現了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②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言操練機會,③學生使用和接觸語言的方式更接近日常生活。
2.問題與反思
這是筆者首次嘗試在高職英語課堂實踐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問題和不足,下面從任務設計和任務執行這兩方面具體說明。
任務設計方面:任務的選擇基于教師對學生語言水平、語言能力和興趣愛好的猜測之上,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根據多數研究者的意見,任務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真實性原則、目的性原則、過程原則、信息交流原則和意義表達原則。[8]但由于時間、精力、資源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師很難將上述原則全部貫徹到每個任務的設計中。Prabhu根據BCTP的實踐總結出,主要的任務類型有三種:信息溝通活動(information gap activity)、推理活動(reasoning-gap activity)和觀點表達活動(opinion-gap activity)。[9]此次教改實驗中的任務局限于觀點表達活動,形式不夠靈活多樣。各單元任務的先后順序沒能完全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而是依靠教師對意義復雜程度的常識性判斷來排列,不符合學生認知循序漸進的規律。
任務執行方面:任務準備階段,介紹主題部分占用的時間過多,本意為調動學生興趣的熱身游戲或故事有時喧賓奪主,影響后續活動的進行;任務說明部分,教師很難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領會復雜任務的具體實施步驟。任務執行階段,教師觀察到很多問題,如部分學生完全用中文與組員交流;少數學生采取“搭便車”的態度,不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部分學生不能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匯報,也不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評價等。語言聚焦階段,由于教師在學生匯報成果時還要兼顧組織課堂、觀察學生,很難細致地對匯報中出現的語言問題做筆記,因此在及時、全面地進行語言結構分析方面還做得不夠。練習方面,對重點語言項目的操練還比較薄弱。
五、結 語
筆者在高職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堂實踐了一學期的任務型教學法。根據學生反饋和教師觀察,與傳統的3P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更大,教改實驗的整體效果較為理想,但仍需在任務設計、任務編排和任務執行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為更好地實踐任務型教學法,筆者今后將閱讀更多有關任務型教學的文獻和著作,獲得啟發與靈感;與擔任相同課程的同事集體備課,分享心得體會;與兄弟院校的同行加強交流合作,學習他人寶貴經驗;計劃今后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水平和特點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馬平.任務型教學法與英語專業基礎英語教學[J].外國
語文,2011,(2):133-136.
[2] [6]廖曉青.Bangalore交際教學實驗簡介[J].國外外語
教學,2002,(2):24-28.
[3] [4][7][9]Nun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4,3,40-65,57.
[5] 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