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客家飲食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方優秀文化;特色文化課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培養教育年輕一代的重要內容?!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第十八條明確提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遍L期以來,學院立足贛南革命老區、客家搖籃這一地域優勢,堅持“價值引領為先、人文素養為重、全面發展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進地方優秀文化進校園,積極開展以蘇區與客家文化為載體的特色文化課程改革,創新了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課程教學,探索出了一條依托地方優秀文化開展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之路。
一、構建“二類型、三模塊”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煉體現時代要求的蘇區和客家文化精華,根據各專業屬性、培養層次、培養要求構建了邏輯清晰的特色文化課程體系,形成了“知識傳授型、技能訓練型、素質拓展型”文化課程模塊,同時為配合上述顯性課程的教學,以優化文化育人環境,強化文化熏陶實踐過程,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為著力點,開發了大量隱性文化課程,形成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配合的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見圖1)。
1. 依據課程性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顯性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的通識教育課“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以及有關專業的專業課程,如:“客家音樂”、“中央蘇區文藝研究”等系列課程。
圖1 特色文化課程結構
第二類是隱性課程,該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之外,隱藏于顯性課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博物館”、“客家文化資料室”為依托的各類現場觀摩、講解訓練、研究討論等系列課程活動,以及“紅色班級”建設,“紅土情”校園文化節,客家體育運動會,“紅色之旅”和“史跡考察”等活動。上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輔相成,兩者以合力的形式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
2. 依據課程功能,分為三大模塊。第一模塊是知識傳授型課程。該類課程以傳授地方優秀文化知識為目標,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開發了“蘇區體育”、“中央蘇區教育簡論”、“中央蘇區文藝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樂”、“中央蘇區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蘇區精神與文化”等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重點放在基本知識的傳授上。
第二模塊是技能訓練型課程。該類課程以文化技能訓練為目標,主要包括結合不同學科、專業而開設的“紅色記憶—中央蘇區故事集”、“客家音樂民俗與田野采風”、“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飲食文化研究”等課程。課程內容側重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與各種技能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及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塊是素質拓展型課程。該類課程屬于通識教育類課程,主要有“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客家文化叢談”等,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課程內容以歷史發展為線索,貫徹史論結合、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對蘇區與客家文化進行了系統簡述。主要目的是擴展學生的地方文化視野,拓展其繼承文化傳統的素質。
二、創新“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的聯動式教學體系
通過十多年來的課程實施方法改革,不斷探索與積累,建立了三個基本要素(知識、能力、素質)共同作用,三個空間維度(課堂、社團、社會)相互聯接,三種互動方式(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交互運用的聯動式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體系(見圖2)。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要求,借助“課堂、社團、社會”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開展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蘇區文化、客家文化精華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
圖2“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聯動式教學體系模型
1. 貫徹“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原則。利用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以蘇區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動”,有力地促進廣大學生學習和掌握蘇區歷史與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追求卓越”的職業品格,成為“下得去、穩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具有濃厚本土情感和社會責任的時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發展學生社團、校內外課程實踐基地。學生社團和校內外實踐基地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和提升素質的重要載體。學院成立了“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協會”、“客家文化協會”等學生社團,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點”、“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遠縣鎮崗圍民間美術教學實踐點”等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共和國搖籃瑞金、蘇區模范縣興國等縣市設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在贛州市周邊中小學建立了10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開展課程教學互動活動。在社團活動方面,通過教師、專家等引導,堅持在學生中開展“紅色班級”建設活動,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興國班”等一批紅色班級。借助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與客家文物博物館及谷雨詩社等學生群團組織,每年開展“大學生紅色故事會”、“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紅歌大賽”、“蘇區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主題藝術作品展”等系列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還堅持舉辦“客家文化展”、“客家書畫攝影作品展”、“客家音樂舞蹈匯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在社會實踐方面,利用蘇區和客家文化的直觀性、親近性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動,學院成立了“紅色宣講團”,聯合井岡山大學組建了“贛中南紅色文化宣講團”,讓學生深入同學中宣講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發揮學生自我宣講、自我教育的互動作用。組織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隊員向贛州市中小學生宣講和傳播蘇區精神。同時,積極組織大學生服務團下鄉村宣傳和傳播客家文化知識。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蘇區、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質的認識與了解,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總之,該教學體系通過“課堂、社團、社會”與“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創造條件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
學院采取各種措施,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保證有效實施特色文化課程。
1. 成立課程建設的研發機構。贛南是中央蘇區所在地,蘇區精神的發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搖籃。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蘇區和客家文化,成為學院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育人質量,弘揚蘇區精神,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資源。學院建成“中央蘇區研究中心”與“客家研究中心”,發揮研究基地的研究優勢,將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
2. 挖掘課程建設的實物資源。學院注重教育教學的直觀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先后建設了“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和“客家文物博物館”,通過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展示,系統勾勒蘇區與客家歷史文化沿革與概貌。學生通過參觀活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之間開展講解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對學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專門的課程教學團隊。學院通過內培外引,打造由專家、教師、老等組成的優秀教育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省級教學名師、學術骨干組成的高素養校內專業教育教學團隊。通過柔性引進等方式,聘請了著名黨史、文化史專家為學院特聘教授,定期來校開設專題講座與交流。近幾年來,學院先后邀請了中央黨史研究室、總參謀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與大學生共話成長,播撒紅色文化種子,促進大學生提升思想境界、豐富精神家園。定期邀請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現場教學,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與直觀性。
4. 制訂加強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為了加強對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統籌規劃,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使特色文化課程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學院出臺了有關加強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先后出臺了《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關于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推進“蘇區精神進校園”工作方案》等,充分發揮二級學院及教師在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中的作用,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
5. 形成以科研促教學的課程建設機制。為了加強特色文化課程建設,學院非常重視科研促教學,通過科學研究為教學源源不斷地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把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及科研新成果及時融入到文化育人中,實現地方優秀文化研究、育人、傳承創新一體化。學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引入課程建設的導向政策,建立了教學科研雙重考核制度,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激勵機制;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激勵機制;對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機制;創造科研成果促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良好氛圍。近幾年來,主編出版《中央蘇區研究叢書》(十卷本)、《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校園文化學簡論》等專著,獲江西省第十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雜志上公開發表50多篇教研論文。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在教研與科研的帶動下,文化育人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出版了全國第一部“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教材,“校園文化學”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內容緊跟學科前沿,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教學改革成果“傳承地域優秀文化 創建特色文化課程”獲江西省第十三批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