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化教學理念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政治;課堂
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出發,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為宗旨,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用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的思維去看待現實社會,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到思想政治課堂就在身邊,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的趣味與神奇,體驗思想政治課的魅力。
一、構建以生活為基礎的教學理念
1.教育理念生活化
為了有效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首先要做的是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來展開教學,即一切為了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來進行教學。只有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才能夠將教學理念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才會真正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這樣學生才會真正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感覺。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改變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一種平等的、和諧的關系。只有在這樣的關系中,學生才會感覺到輕松和自由,從而感覺到學習的樂趣。才能真正地做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系。
2.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而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就要求向這些方面轉化。知識就是教授學生有關社會的各方面的知識,以便學生更加熟悉和了解這個社會,這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親身體驗,了解什么是社會,多參與一些生活實踐。過程與方法,是要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沒有統一的定論,這就需要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自己體會,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來發現社會的本質是什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需要的是“生活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要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以便能夠正確地選擇人生道路。
3.課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就必須不失時機地通過布置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用所學知識驗證課堂設想,體驗所學的知識,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經濟生活》模塊“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后,讓學生以消費者的權利意識為主題,給出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展開調查,在專題研究活動中剖析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使學科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學生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得以體驗。
二、實施以生活化為內容的教學過程
1.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主動探究、深入思考,這樣學習效果大增。例如:在教學“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時,就選取近幾年當地土特產品價格的變化,中秋節前后月餅價格的變化,情人節前后的玫瑰花價格等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進行引入,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而分析“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感受到經濟現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很感興趣,教學效果也很好。
2.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識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所在。日益變化的社會現實生活是思想政治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掘這些生活資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供求影響價格》時,出示了兩幅漫畫:一是中秋節前月餅柜臺前人頭攢動,月餅價格居高不下;二是中秋節后月餅柜臺前冷冷清清,商家降價促銷。兩幅生活中常見的生動形象的漫畫,立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很多商品在節前價格高,到了節后價格就降低?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是什么?價格與價值、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先獨立探究,然后把學生按座位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探究,把遺留的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3.用生活化作業加深對知識理解
作業不僅要有檢查和鞏固作用,同時還具備深化和提高功能。只有充分明確作業的作用,教師才能在作業設計與評價等方面有所革新,才能讓作業真正成為溝通政治教學與生活的橋梁,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作業設計中,既可以采取時政點評以培養學生的時政敏感度;也可以采取調查報告和小論文的形式,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還可以通過模擬情景、辯論賽等形式。靈活多樣的生活化作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學需要我們攜手共度,需要做到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巧妙地將理論知識引入到生活實際中去,這樣學生才會體會到“生活化”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建坤.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社會大壞境,都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回歸生活,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生命體驗,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讓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從而認同所學的內容。基于此,教師必須通過構建簡約實效的課堂,改變教學行為,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效。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不僅是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要求。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不斷改進,成果頗豐,但也存在許多問題。
1.對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認識不深
目前,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都認可教學回歸生活的理念,卻沒有認識到它與創設教學情境、教學內容等之間的關系,沒有真正從回歸生活的角度設計與實施教學,沒有全面把握教材和學生實際,對如何把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仍然困惑。
2.對學生的身心特點把握不到位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對學習者的分析,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狀態。但很多教師總是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教學,認為沒必要分析學習者的身心特點。這就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期望把握不到位,也就無法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
3.教學內容單調死板
回歸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師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和素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而,很多教師認為教給學生知識是最重要的,挖掘生活中的信息技術思想和文化并不緊迫,從而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死板,學生毫無興趣,浪費教學資源。此外,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不夠立體化,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回歸生活的途徑
如何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回歸生活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筆者從教材、教師、課堂等方面給出方法。
1.完善教材內容
鑒于教學內容單一、不夠生活化,教師可以從現有教材出發,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教材內容。
(1)走進學生生活
生活的豐富性要求教材內容不單純是教科書,而是多種形式的綜合。教師應整合教科書、課件、光盤等媒介形式,建立課程資源包,把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收集起來,不斷更新,優勝劣汰。在教學過程中則適當運用、各有側重。如利用課件展示學習資料,就更容易貼近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掌握知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強調生活世界與知識的聯系,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概念原理等內容聯系在一起,多角度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也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介紹社會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在打開學生眼界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對于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實踐操作主題,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轉化而來,從生活事件中選擇有價值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為了學生生活
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就是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必然要在教材目標中體現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教學目標要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解釋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即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明確哪些知識適用于學生,哪些知識不適用,從而選取生活化的學習主題,讓學生親自感受信息技術的實際運用,真正掌握知識。
案例:解決生活問題
創設情境:運用Wo rd文檔為自己制訂一份詳盡的“五一”自助游計劃。
要求:目的地不限,寫一份計劃書。
內容:具體交通工具和時間、餐飲和住宿安排、景點簡介、當地文化等,并列出搜索引擎、網站等資料。
反思:這樣的主題會讓學生覺得真實有用,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提高信息技術素養。
2.創新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必須回歸生活。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不斷創新教學設計,使教學設計生活化。
(1)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對教學能否回歸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先形成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教學回歸生活才有可能。一方面,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現教育的生活化,促進學生不斷進步。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踐行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使師生關系融洽,并不斷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2)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要求學生學會獲取、管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表達和交流思想的習慣,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信息技術教學要想真正地回歸生活,就必須從回歸生活的理念出發,使教學目標指向學生的實際,具有現實性。
(3)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的基本環節,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互動,共同學習知識。在這一交流過程中,教師必須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教與學的實踐中,使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困惑,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3.建設智慧課堂
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是培育學生的智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也必然要堅持“智慧育人”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智慧,使得學生能夠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教學向生活的回歸。
(1)明確智慧課堂的本質
智慧課堂的本質是要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生命體驗,有效喚醒每一位學生的智慧。即學習內容是學生需要的、有意義的;學習機制是主動的、激勵的;學習方式是自主體驗的、合作交流的。這樣的課堂形態體現著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對學生智慧的喚醒。這樣,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以學生的共性問題來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實現智慧教育的目的。
(2)實現智慧課堂的策略
要建設智慧課堂,必須選擇“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學生先帶著學習指導自讀文本,帶著自學成果嘗試解決問題,結合自學指導的問題與嘗試解決的過程進行合作互議。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信息素養得到培養,從而全面發展。
4.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回歸生活的理念想要真正實踐,離不開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只有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專業化、精英化,才能在教學中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把握好學生學習的真實基礎,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投入學習、自主探索、深入思考。
(1)堅定崇高的教育信念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面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生時,必須堅定“只要努力過、付出過,自己就會有成為優秀教師的那一天”的信念。教師只有有一種奮進的信念,有一顆追求的心,才能順應時展的要求,實現“教育即生活”的目標。
(2)提升教學技能
新時期,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對課堂,除了宏觀上的把握,更需要在細節上下工夫。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捕捉到生活信息,才能把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生活問題信息化,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回歸。
回歸生活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育目的,以學生生活經驗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生活與教學的聯系,讓學生重視生活經歷。這需要教師不斷改革創新,學生不斷實踐反思,從而教學相長,實現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參考文獻
陳艾華.新時期高中信息技術課創新教學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6).
吳軍其.新理念信息技術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陳麗娟.中學回歸生活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胡秀琴.走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育 生活化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利用語文,兩者之間相互關聯,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積極倡導小學語文教育的生活化發展,使得學生可以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魅力,由此實現學生語文興趣的喚醒,使得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顯得尤為必要。
一、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概念。所謂小學語文生活化,是指將語文教學活動放置到生活背景中去,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激發其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實踐性活動在語文教學體系中的比重。
2.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之所以倡導以生活化的方式去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具體來講可從如下的幾個角度進行探析:其一,從語文教育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來看,語文教育最終需要學生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去,而生活實踐的不斷發展會對于語文教育的內容、方向和形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二,從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實踐經驗來看,以生活化的方式去開展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實現其積極性的激發,這對于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二、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1.積極樹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育理念。作為教學行為主體的雙方,教師和學生都應該積極改變語文教育理念,積極樹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育理念,正視小學語文教育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以便更好地促進小學語文生活化的發展和進步。為此,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積極針對語文教師群體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的培訓和教育,使得教師意識到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對于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應用、實現教學質量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其二,積極在學生群體內開展語文生活化的宣傳,使得學生意識到語文與生活之間是離不開的,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語文考試,而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養。
2.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還需要從語文課程體系入手,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簡單來講,要重構小學語文教學課程體系,增大實踐性課程內容的比重,充分展現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特點。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依據新課改教材的教學大綱,積極將實踐性活動融入到課程體系中獲取,盡可能地實現原來語文教學內容的重構,以體現出實踐性特點;其二,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語文實踐性活動,比如語文作文比賽、語文演講比賽、語文情節表演、語文詩歌創作等活動,使得語文教學以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其三,積極將能夠體現語文知識的相關案例納入到課堂中去,充分展現出語文課堂內容的實踐性,構建完善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體系。
3.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創新。既然是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內容,就需要遵循生活化語文知識的特點,積極采取對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推動。為此,積極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必要。具體來講,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積極利用情境教學法,以創設具體情境的方式,使得學生融入到語文情境中去,以實現其實際語文素養的提升,保證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去;其二,改變以往傳統考試評價機制,形成語文創新評價思維,從學生實際語文運用能力的角度去考量學生的成績,以便鼓勵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實際生活化教學中去;其三,重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管理和控制,實現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靈活調整,強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動手、動嘴、動腦,以形體語言的方式去學習語文。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是處理小學語文教育與語文應用之間關系的最佳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正視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性和生活性的特點,高度重視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積極實現語文教學內容的重構,促進教學模式的革新,以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相信隨著在此方面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不斷覺醒、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革新、生活化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將朝著更加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龐善鳳 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年,09期。
[2]時從榮 淺析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年,26期。
[3]陳繼紅 環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年,03期。
長期以來,小學學科教學(尤其是語文、數學、英語)偏重“科學世界”,而忽視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導致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數學課,覺得語文課“老一套”,數學課“太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缺少與生活的溝通,固守舊有的教學思想與觀念,導致知識目標至高無上,能力目標被不斷放大,思想和情感目標則成為點綴與裝飾。課堂教學僅僅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輕視在生活大課堂中探索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評價偏重于書本知識的掌握,滿足于形式上的模仿與套用,由此,教學沒有了激情,沒有了創造,沒有了靈性,沒有了活力。數學教學呼喚個性化的教學,關注個性,關注生命,關注智慧。教學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才能使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教學改革源于教學思想的變革,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實踐。那么,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思想與理念開展教學實踐呢?“回歸生活”就是對人的每時每刻所經歷的感性世界的崇尚。只有把握住回歸生活的教學方向,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才能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樹立“生活數學觀”,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加強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研究與準確把握學科教學生活化的課堂特征,操作結構和教學方式,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創設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經驗,注重生活體驗,探索社會生活,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研究過程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構想及實踐。
基于上述對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改革的審視和反思,以現代認知心理學、生活認識論、活動建構理論為依據,我展開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構想,并進行了操作實踐。
1.整合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課程資源的廣泛引入,使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課程學習的資源不僅來自教材,而且來自于老師和同學的交往、各種媒體及日常生活。我們認為,凡是能讓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經驗、感受等的載體與渠道都是有價值的學習資源。生活化課堂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便于學生更廣泛、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學習。為了讓動態、鮮活、感性的生活資源走進數學學習,拓展學科實踐的空間,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我們開展了“師生共建”的學習實踐活動。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要努力突出三個方面。
①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圍繞學習的主題收集生活素材,可通過課前讓學生收集的方式進行準備,在新課引入階段或抽象、疑難的認知環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素材,再現學生的生活情景,建立豐富的感性形象,促進學生的理解與認識的深入。
②教學媒體的有機整合。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的題例和文本,雖然題例的素材與情節是學生所熟悉的,但呈現的方式是文本化的、靜態的。通過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地選用相關的教學媒體,可以使創設的教學情境更為形象生動,教學氛圍更加社會化、生活化。
③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如加減法的簡便計算的教學,通過創設購物情境,將教學環境資源與學生的探究興趣有機整合,將學生自主探索、個性生成的對購物時應找回的錢的不同的算式,與學生對“從一個數中連續減去兩個數”的不同算法的個性化的理解有機整合,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生活事實的理解和表述,與規范的數學結論的導出和建立有機整合,將生活數學和書本數學有機整合,使學生在豐富中完善認識,在歷練中建構理解。
2.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認知觀認為:知識總是要適應于它應用的環境、目的和任務。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保持和使用其所學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在自然環境中或在適當的情景中組織學習活動,促進知與行的結合。利用情境進行學習活動是課堂生活化的必然要求,讓學生盡可能地進入現實的環境或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保持其所學的知識,我們精心組織、科學引導,促進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或在情境中進行活動性學習。
3.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呵護與現實存在的尊重。生活化的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將自己放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做到:營造融洽的學習生活氛圍,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信任學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激發學生走進生活探究實踐的欲望,欣賞學生的生活實踐成果。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的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所取得的成果
通過教育實踐,生活化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操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體表現為:
1.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與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科學把握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感悟、生活經驗、生活實踐的結合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強化學生感性體驗,促進學生自主建構,形成“挖掘生活資源—創設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經驗—豐富生活體驗—聯系生活應用—回歸生活實踐”的教學模式。
2.把握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進程
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緊緊抓住素材、情境、實例、經驗、延伸這一組關鍵詞,使課堂教學進程凸現濃濃的生活化情韻。
(1)捕捉生活素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學習。
(2)創設生活情境。在真實的生活背景或模擬的生活情景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啟迪學生的思維活動。
(3)采擷生活實例。生活實例是知識的源頭活水,生活原型與課本知識之間需要通過實例進行聯結與溝通。
(4)激活生活經驗。基于經驗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生活化最顯著的特征,生活經驗是學生感知的基礎,因此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縮短文本感知與學生個體認識之間的距離。
(5)回歸生活實踐。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引導學生將習得的知識、技能、方法、思想回歸于生活實踐中,進行驗證、運用與發展。
通過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學科教學生活化的操作個案、案例和教學片段,學生拓展實踐學習作品,教學論文。教師教學觀念得到了根本轉變,開發利用資源,重組教材,創設情境,激活經驗,向生活世界延伸拓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與用的意識和操作能力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和素養獲得提升。教學實驗使教學直面學生的生活,能將學科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強,形象化思維活躍,動手實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切實得到提高。
三、存在問題及需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實踐;作用與措施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生活實踐與數學教學的過程,存在著嚴重的分離現象。而在現今,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就對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性方面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探討,期望可以為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1、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現今,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的目的性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中,應著重的形成一種數學的思維方式。并學會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知識,有效的解決實際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數學素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進行積累與鍛煉。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習慣與學習觀念的形成的關鍵點,因此小學中進行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可以有效的篤實學生的生活化認知的基礎,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形成。
1.2、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力
小學的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由于受到小學生生理特點的影響,對于知識的理解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在教師講解完知識后,在上課時可能掌握了知識,但若與實際生活沒有聯系,就會導致知識點的掌握不牢固。有的學生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講述的內容,更談不上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的講述與生活實踐進行結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經驗結合,同時引領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理解知識,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力,同時加深學生的印象,進而更好的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知識。
1.3、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小學生而言,學習的興趣性十分關鍵。當學生處在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將知識的講解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授課,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具體感與熟悉感,可以啟發學生的探知的欲望。因此,在具體的教授中,教師應該積極的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狀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經驗等,進而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4、實現“教育回歸生活”的主要方式
伴隨著新課改,“教育回歸生活”理念的提出,教學中與生活實踐的結合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在教學中,實現教育回歸到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應該在教學中注重與實際生活的結合。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關鍵的基礎時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教學中通過課堂的著重介紹,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
2、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措施
2.1、生活情境設置,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后,通過生活情境的設置,可以將知識加以運用。具體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諸如學生可以扮演營業員;收銀員;工人等,用數學知識安排生活,進而體驗運用知識的樂趣。在具體的情景模式中,帶動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力。學生通過實際知識的運用,進而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
2.2、實際教學前,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實踐
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較少,因此,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的生活。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因人而異,可以依據不同的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差異性,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具體的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者是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諸如,在進行梯形面積的計算的課程中,可以首先安排學生進行日常的觀察,觀察在生活中存在梯形面積的物體,通過具體的觀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出梯形形狀,并自己指出梯形的長;寬;高。并讓學生量出具體的尺寸,最后再講解面積的算法,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3、善于運用生活素材,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的學習過程,對比語文而言,較為枯燥、抽象。特別是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運用生活的素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課程特點;學生特點等進行教授。諸如在進行月份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舉起小拳頭,用拳頭的凹凸部位記錄月份的大小,既生動又容易識別,學生在好奇心的帶動下,可以有效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
3、結語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知識又為生活服務。小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數學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為未來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橋梁
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
一、聯系生活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采擷數學實例,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你的體重大約是( )千克 ;學校教學大樓大約高( )米;一個蘋果大約重( )克。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積累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數學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材中設計的許多案例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就盡量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看一個“猴子騎車”的動畫,從中讓他們體會到:騎那種裝有圓形做的輪子比較安全,也不會顛簸的厲害。同時也感知了“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相等”。這樣引入新知,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血有肉,生動有趣,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好數學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因此,易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活用數學知識,優化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他們肯定是十分樂意的,這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也真正達到了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學分數乘法知識后,小學數學論文給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買門票方案”,公園只售兩種門票:個人票每張5元,10人一張的團體票每張30元,購買5張以上團體票者可優惠1/10。我們班有37人去公園游玩,按以上規定買票,你認為怎樣買最合算?如果讓學生分組討論“買門票方案”。這樣的題目學生可能會想出多種方法:
方法 1:按每張5元購買,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買3張團體票,再買7張個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買4張團體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買票時請3位其他游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團體票,然后讓他們各自出3元錢,我們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請13位其他游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這樣我們合算,他們13位游客也合算。
四、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里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名師幫帶標兵申報材料
一、勤勤懇懇工作
前蘇聯教育學家普林斯基曾經這樣說:“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在教學實踐中,以現代教育理念積極探索民主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探究,促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語文學科教學逐步走向生活化、情境化,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每次學生評議都名列前茅,更有兩次在任高三畢業班課時,以滿分的學生評議名列全校第一。連續六年任高三補習班語文課,所任學科每年的高考成績都位居同年級第一。
在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之外,我還不斷強化教科研意識,努力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習型、科研型、學者型的教師。我先后參與了國家級課題“中國漢語文母語教學環境的人文透視與改善對策研究”、“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研究,并被聘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研究員”;先后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十余篇,并有兩篇被評為“語文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二、扎扎實實幫帶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完善自我人格與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時,我更注重發揮自身的帶動和示范作用,積極承擔指導青年教師任務,努力為青年教師成長供獻自己的力量。20__年以來,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負責幫帶、指導栗超中、申玉清兩名青年教師,這兩名老師在本學年都擔任高三課,其中,申玉清老師是第一年上高三。為了使她能更好地勝任高三課程,我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教學、教研、課堂授課環節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她,特別是為她講解了進入復習階段后指導學生學習的要點,使她雖是第一次上高三,卻能在教學上做到游刃有余。
我為了使兩名青年教師真正有一個大的提高,首先是和他們進行教學互動。在他們沒課時,我讓他們聽我的課,在我沒課時,我就去主動聽他們的課,通過互相聽、評課,讓他們對比檢查我和他們上課時的不同側重點,互相取長補短,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其次,以自己對教學的精益態度和對教育的敬業精神感染、影響他們,促使他們盡快提高自己。有一次上課,我為了給學生講清一個詞——“履新”的準確含義,查遍了幾部大字典和古漢語字典,還上網查了幾家網站的不同說法,最后經綜合比較才得出較為準確的解釋。他們一開始認為我這樣做不值得,說為了一個詞耽擱這么長時間,如果都要這樣做,哪里有這么大的精力。我就向他們解釋:語文不光是天生浪漫,如果把握不住一個一個的詞,還怎么向學生講授她內有的魅力?如果不注重細節,語文就失去了她博大精深的基礎。經過我耐心的解釋,他們終于理解了要備好一節語文課是要注重每一個細節的道理。通過類似的小事,我以自己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正確理解和對事業的一絲不茍的嚴細精神感染和帶動他們達到對語文學科的深刻理解,從而促使他們真正融入到語文枯燥而雙美妙的境界。第三,共同探討教學研究。青年教師具有創新意識強、闖勁足,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緣于此,我通過和他們共同研討教學課題的方式,發揮他們這方面的優勢,培養他們教研的興趣,促使他們在教研上有所進步。經過他們自身的努力,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多條教學心得,并寫成論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發表,其中栗超中老師還擔任了省級課題的研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今年的高考中,栗超中老師所任班級的語文課榮獲普通班第一名,所帶班級超額完成學校交給的任務;申玉清老師所任班級的語文課榮獲普通班第三名。
除了具體幫帶這兩名青年教師外,我還在校內多次作觀摩課、示范課,給全校青年教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別是20__年11月,市教科所舉行了青年教師優質課交流活動,目的在于推廣全新的教學理念,我與邯鄲一中、漢光中學的教師在我校分別作課,講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新的教學理念,頗受市教科所領導的好評;20__年10月,在縣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下,配合縣首屆名師幫帶活動實施方案,我為全縣高中語文教師作了關于作文教學的示范課,由于采用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這節示范課不僅獲得了一等獎,更搏得了全體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在這節首屆名師示范帶動課之后,我又就如何做好高考備考工作做了專題講座,為全縣高中語文教師講解了高考備考工作的要點及具體操作辦法;20__年12月,結合“邯鄲市市級骨干教師培訓”學習,我為全校語文教師做了《“新課程·新理念”下的教學反思》講座,幫助我校語文教師明確現代教學理念,把準當代教育脈搏,重塑自我,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于很具價值,后又在全校范圍內大力推廣,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校教科研的發展;20__年4月,在我校進行的名師幫帶活動中,我作了“名師示范展示課”,以教學理念新、站位高、挖掘深,受到青年教師的高度稱贊。業
[關鍵詞]教學實踐;教學因素
1 有效教學的意蘊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而有效教學是一條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其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有效性是指:
1.1 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
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牛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1.2 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1.3 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
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1.4 教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通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1.5 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的教學策略
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設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2 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和家長不得不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發展狀態,其直接后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問的活動實現知識信息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從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師生互動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
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
3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實踐
3.1 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①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②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后經過討淪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④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制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墻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 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注意進行角色轉換,重新給教師和學生定位,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和關注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彌補課堂傳授間接經驗的不足,多組織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致力人文關懷,關愛每一位后進生,要關心幫助他們,以達到共同進步。
3.3 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要注意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要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要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技術院校 語文應用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27-01
1 職業技術院校對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改革
1.1 確立新的職業技術院校語言能力培養的理念
一直以來,職業技術院校都已專業為主,認為只有學生擁有了一技之長才能夠在社會上有立足,所以語文應用能力培養便逐漸被院校忽視。正是由于對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不重視,才導致社會上的人才培養不夠全面,學生自身的人文修養以及心理素質普遍較低,不斷惡性循環,結果培養出來的人才缺少信心,甚至自身一技之長的發揮空間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由此看來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應用培養是改革的基本內容,只有合理的安排才能給教學留出選擇內容的余地。所以新的職業技術院校語言能力培養占有著主導的地位,與此同時,還要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點,注重學生發展的本質需求,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語言文化、為學生在社會上立足提供重要的保障的目的。國家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而在各大職業技術院校則需要將學生的發展需求定為核心,不到要處理好學生學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學生對待知識與實踐的看法。在生活中要學會積累點點滴滴的素材,了解社會以及思考人生,為發展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打下夯實的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受到了改進,從課上小組間互相討論,到對內容提出假設和問題,再到老師與學生之間研究交流,最后是老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闡述,與傳統教育相比對老師在課堂上的指導進行弱化,突出了學生們的主動學習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這也是為學生擁有良好的語言應用能力尋找到了突破口。只要這種新理念得到合理引導,學生才能更好地去學習語文,在學生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的情況下,語文的應用能力也隨之升高,二者便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1.2 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的改進
眾所周知,職業技術院校對語言能力培養方面的教學多數不夠細致,能達到要求的也寥寥無幾,無論是寫作能力,還是口語能力都不足以達到語文能力培養的要求。新的培養理念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更加重視,因為由于學生缺少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而且符合現代社會的語文表達能力要求在逐漸升高,成為了一種必備的生存方式。閱讀理念則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思考能力,所以對口語表達能力也有著良好的作用,但是要想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則需要培養興趣的目的,則必須經常練習,才能成為自己的一種學習習慣,通過這種形式來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但是存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職業技術院校的基礎能力比較低,大多數學生掌握的知識不過扎實,尤其是在口語表達和閱讀方面,所以進行學的效果并不理想,這時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自身要求進行相應的改變,達到有的放矢的目的。這樣根據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做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有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學生懶惰、愛玩的思想對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缺少興趣的現象。所以重點培養學生口語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是新的職業技術院校語言應用培養的理念。
2 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內容及途徑
2.1 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內容
中國職業技術院校教育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做到為社會提供語文能力較高的高素質工作者,還要承擔培養專業人才的重任。所以好的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教育要努力做到著眼于提高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的前景,這與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內容的設定密不可分。讓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更具有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應自然的引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才能使得學生在已有的生活情境中融入更豐富的語文知識。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應用培養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業技術院校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判斷是否真正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標準準則之一。第二,職業技術學院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重點從閱讀能力以及寫作方面進行課程教學,在教學流程中滲透歷史知識,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歷史背景,從而提高對語文教學的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以及寫作的能力。由此看來,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引入歷史內容是必不可缺的,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也應該重點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課堂引入歷史文化兩個方面進行開展。
2.2 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途徑
職業技術院校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時,要向社會需求的實用性以及技能型人才的方向發展,而不只是培養以語文知識為基本的研究性學生。所以職業技術院校強調的是語言知識、語言應用能力和相應的核心課程以及課程計劃、課程流程互相融合,促使各個實踐環節得到完好的展示。目前,大多數職業技術院學的教學途徑存在兩個現象,首先,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由于對語文篇目進行夠過度的剖析,使得學生對于一些肢解內容很難理解,導致課上缺少了趣味性和生動性。這種程式化的語文教學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未必能達到預期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效果。其次,語文課堂應具有較高的實踐性,而這種實踐能力則需要在豐富的語文背景下高效進行,但是目前課堂的情況是缺乏語文與實際和生活之間的聯系。針對職業技術院校語文教學的弊端,確立新的教學理念。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的教學內容要與現實生活現狀緊密相連,因為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也是學生學習的源泉。讓課堂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可以使融入生活的語文文化更易于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語文應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提高學生與老師的共同認識也是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需要老師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老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記錄進行分析與總結。二者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為職業技術院校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提供了有力途徑。
3 結論
本篇論文從兩大方面對職業技術院校的語文應用能力培養教學進行闡述,分別是語文應用能力培養教學的改革以及新的培養內容和教學途徑。由于目前職業技術院校受到學生生源不足、學生語文水平普遍低下等一類問題的考驗,所以新的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理念便受到廣大學者和教育機構的重視。新的教學理念解決了由于課堂內容的乏味以及單一導致學生對學習語文,提到自身應用能力的興致較低的問題,而且還創造了更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環境,為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