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數學哲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哲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哲學論文

        第1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創造力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研究過程和演化系統,隨著創造力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根據創造力本身的特點,綜合運用多學科、多視角的方法來研究創造力的產生、發展和應用,得出了多種與創造力有關的跨學科的應用理論[2]。創造力在心理學、教育學、藝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人們對創造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浪漫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自由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是美的締造者,同時也創造了生活,而哲學家謝林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藝術創造是人類文明史以來的最高成就。這些研究創造力的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學科的研究探索之中,與此同時,現代許多學科領域的最新理論和實驗成果也都成為了創造力研究所關注的領域。人是創造力的主體,創造力的生理研究是研究創造力產生和應用的根本出發點,它主要關注的是與創造力有關的行為和傾向。霍佩(Hoppe)和凱爾(Kyle)對人類大腦左右半球的研究指出,人們對只是對他們所看到的事物進行描述,而不是表達他們對事物的反應;他們的想象力也相對貧乏。這方面的研究多反映在腦電圖(EEG)上。馬丁代爾(Martindale)和漢森福斯(Hasenfus)指出,EEG也隨著創造力產生的不同階段而變化。他們在對位于右腦顳葉區的EEG的檢測結果中發現,在一些杰出的創造者身上,豁朗階段的a波要比驗證階段顯得更加頻繁,出現的次數也相對較多,這表明其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梅德尼克(Mednick)等研究者描述了聯想過程是如何有助于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3]。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對元認知的研究,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個體在元認知的自我監控下,從而達到個體自身的發展,在監控的狀態下可以更好地發揮自我的創造力。弗爾登豪森認為,除了知識基礎、人格因素之外,元認知技能也是創造力產生的重要因素,創造性的過程是一種元認知的策略,是對一系列新信息的加工和對原有經驗知識的運用。多數研究表明,創造力的產生不僅與先天的生理機能相關,而且與后天的培養和環境因素也有關。創造潛能可能與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兄弟姐妹的數量等密切相關,其中關于出生順序的研究成果最多,在青少年時期反叛的孩子在長大以后并不一定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但是根據研究表明,大多數創造性的個體具有叛逆和反傳統的精神。萊什納(Lesner)和希爾曼(Hillman)提出,個體創造力的發展需要經歷創造性的內化綜合階段、創造性的外化綜合階段、創造性的自我評估和提升階段,并且每一個階段對創造力的形成都會有不同的影響,上一個階段與接下來的進程是密切相關的,每個環節緊密相扣,否則都可能對個體創造力的形成產生不良效應。教育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和認同,在傳統教育中,個人和團體往往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教授和學習中,忽視了對創造性技能的培養。杜德克(Dudek)等對1445名小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研究后指出,不同學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與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的高低緊密相關。他們還發現學校內部的課堂間也存在顯著差異,“中間課堂”(IntermediateClassroom)對發散思維有影響。

        二、有關“創造”概念的哲學考量

        從廣義上理解,創造力研究(CreativityResearch)應包括“創造心理學”和“創造工程學”;狹義的理解,則指的是側重于理論研究的創造力心理學。發展之初,創造力的研究是心理學領域關注的熱點之一,到目前為止,關于創造力的研究已經成為眾多學科不可回避的研究領域之一。但就其本身而言,至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學科領域可以給創造自身特殊性所涉及的問題給予一個科學而全面的回應,文章希望通過哲學的視角對該問題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關于創造概念的出現,漢語“創造”一詞出現在文獻中,最早是在陳壽《三國志•魏志》,“諸葛誕創造兇亂”作“制造、引發(某種局面)”講,但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創(造)在公元前476年左右成書的《考工記》中就已出現。中國古代的創(造)一詞體現在禮儀制定、基業開拓,物器制造、文章創造等方面,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創造”的考量不僅涉及政治決策、社會管理等社會科學領域,而且在制造工具和器具方面的自然科學領域也開始有了創造的思想。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張岱年認為“新類與新級由未有而為有,謂之創造,亦曰創辟,亦曰開辟。創造即前所未有之出現。宇宙歷程之中常有新類發生、新級成立,幫宇宙為創造的歷程”。創造其實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死亡到新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新的事物,這就是創造的目的和結果,唯有不斷地唯創必“新”,整個人類世界,甚至宇宙才能不斷的進化和發展。傅世俠、羅玲玲提出的“元創造”現代創造學或“創造力研究”將“唯創必新”作為研究創造力的理論前提,但是其中的“新”已涉及到從何而來的問題,是誰創造了世界,世界的本原及其發展又是怎樣,因而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對于該問題的解讀,僅僅依賴自然科學的研究是無法達到的,只有通過哲學形而上的思辨來進行探索,應當說創造的產生過程是人類身體機能(物質的)和主觀能動性(精神的)發揮共同作用的結果,創造的產品也是自然界中原本沒有的,它既可以是人工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精神產品。研究世界的本原及其形成過程、人和宇宙的關系、人的內在本性,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主要任務。雖然有關自我意識的知識并沒有明確顯現在古希臘的哲學中,但是已發現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古希臘的哲學家已經認識到理性的作用,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知識,并且在知識中部分有了關于真理的邏各斯,以普羅泰格拉為首的哲學家首先提出了關于人的感性的低級的自我意識,而柏拉圖對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從理性的角度開啟了人們對創造思考的萌芽。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實在是理念,人們可以通過對事物理念的不斷思索,從而使心靈和靈魂上升到完滿的、德性的、正義的實體,也就是達到古希臘哲學家一直所追求的“最高的善”,一種幸福和快樂的狀態,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也只是對事物本身的摹寫,并沒有從中產生所謂“新”的東西,所謂的“新”其實早就存在于理念之中,人們所要做的只是把這些知識或技藝通過思索的方式體現在現實生活之中。雖然這種哲學的邏輯進路其實并沒有給研究創造性留下任何余地,但是它預示了人的主觀能動和自我意識的出現,這種自我意識不是來自“神創”,而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才是創造的主體,人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所達到的,心靈才是創造力本原的驅動力。14世紀,人們在經歷了中世紀“神創論”的黑暗以后,迎來了人類思想解放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文藝復興。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對“人”內在本性的研究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人性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人們開始崇尚人文主義,人本身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尊重,人們認識到了自身的力量,對自身的價值也有了重新的認識。人們通過理性認識到了自身,人的能力不是上帝所賦予的,而是人生來就有的,人們懂得了用科學和技術來武裝自己,尊重科學知識,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等一些文藝復興運動的倡導者,紛紛以作品的形式來表現對思想自由和解放的渴望,要求進一步打破“中世紀”以來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他們的藝術作品大多“摹寫”自然界中的事物,大膽的設想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事物,在大腦中形成“摹寫-加工-創作”的一系列過程。但是他們認為的藝術作品還沒有上升到獨立創造的成果境界,始終認為是一種臨摹的創作狀態。雖然這些天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對自然事物的摹寫,但是正是人性光輝的顯現,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創造自然界中沒有的事物,也許這些所謂“創造品”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們對人類自身創造力探索所做出的努力。在這個時期,個人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現。凡此種種,可以說“創造”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存在,雖然還沒有完全清晰地顯現出來,但是它已經確實地存在在那里了。19世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的認識,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從而將人放到了創造主體的地位。馬克思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人自身通過實踐活動對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質進行調整、控制和改造,為了滿足對自身有用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質,人就利用自身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人類通過自身的自然力來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認識到了人類本身的自然,這種人類本身的自然也會隨之變化。這種人類本身擁有的自然是人類潛力的發揮,并且人類一直努力將這種自然力控制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內。馬克思認為,人們只有認識到了自身具有創造能力,才能以勞動的形式將這種能力運用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人是創造的根本主體。19世紀后期,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對創造力進行了哲學的解讀,基于他自己對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的濃厚興趣以及知識功底,他提出了創造進化論的觀點。他認為創造是一個不斷的、可持續的系統演化過程,生命的本質在于創造,生命的每一個瞬間是一種創造,我們在連續地創造我們自己,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因為變化,變化是因為成熟,而成熟在于不斷地自我創造。創造保證了生命的不斷延續,生命的每一次新陳代謝都是對創造最好的闡釋,正是由于這些“新”的變化才保證了自然界的生機盎然。創造的顯現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是生命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自然進化和人類進化的統一,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本能與人的非連續性的自我意識和智力的良性綜合。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創造力的產生沒有任何邏輯推導性可言,從經驗上升到公理的邏輯推理中,這個過程既沒有完全拋棄經驗,也沒有和經驗相結合,更不是憑借純粹的邏輯思考從經驗中獲取,科學概念和公理是人類思維從無到有、自由創造的結晶。對于創造力的理解,不同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創造”的概念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些成果為哲學研究創造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有益的啟示。

        三、技術創造力的哲學意蘊探析

        首先,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認識不斷地變化,發展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是一種特殊的實踐形式。對創造的哲學意蘊探討,必須進一步引入實踐的概念,并把它作為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不同于一般的生命活動,實踐是人的主動的、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存在的具體形式。實踐是“做事”,是行動,是實際地改變物質世界的過程。它面向未來,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其中包括了選擇和創造。直覺、想象、設計等觀念中的東西也是在實踐的探索過程中得以具體化、現實化、實在化的。實踐哲學超越了意識哲學,也不同于生命哲學,它為哲學安置創造性提供了適當的框架。海德格爾從生存論著手分析切入存在論問題,實際上就是把哲學本身確立為一種實踐的哲學,雖然他本人并未使用“實踐哲學”這個術語。用實踐哲學取代意識哲學或知識論哲學,已經成為今天哲學發展的主要趨勢。馬克思、杜威、海德格爾都為此做出了貢獻。客觀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對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進一步地揭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使人們的認識能力和認知水平也不斷提高。因此,可以說,實踐是認識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列寧也曾經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技術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是通過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創造出自然界中本來不存在的事物,對這些技術人工物和人工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來達到和滿足人類本身的目的以及欲望。創造力是人類的特有的自我認知意識,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運用自身智力優勢來利用和改造客觀世界。創造力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物,但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它指導人們利用周圍一切可利用的工具來改造自然界,物質工具成為了創造力得以實現的中介,甚至可以說創造力成為了實踐的“主人”。從人類的漫長科技史中考察得知,人類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離不開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太陽中心論的發現者伽利略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得到了有關太陽、地球、月亮軌道距離的觀測數據,創造性地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打破了地球中心論,為后來的天文學發展,甚至可以說為人類登月的偉大創舉奠定了基礎。其次,創造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時代特性人作為人是一個可以認識、可以確定的實體,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利用和改造了自然界,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人是創造力的主體,在創造力的產生和應用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離開了人這個主體創造力將不會技術哲學視野下的創造觀探析存在。創造力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力,是人類大腦所特有的機能,創造是人類大腦對外部信息和感性材料進行選取、加工、整理,進行跳躍性地思考產生新的有價值的東西的過程。黑格爾曾經指出,只要人不摧毀世界的那種死氣沉沉的客觀性,不認識到處在事物和規律固定形式“背后”的他自身以及他自己的生命,那么這個世界就是疏遠和不真實的。一旦他達到了自我意識,那么他就踏上了通向它本身的真理的征途。這里提到的自我意識可以理解為人所具有的創造力,這種自我意識是一種潛在的認知過程,并沒有直接地顯現在人們面前,創造力是一個需要人們長期不斷地發掘和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永遠是創造力得以實現的物質載體,創造力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最后,創造體現了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創造的本質就在于“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類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人們通常將“創”和“新”聯系在一起,對創新最早的解讀開始于經濟學領域,認為“創”的目的在于推陳出新,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哲學范疇下的“新”更多地表現事物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擺脫舊的關系的束縛,打破以往的規矩,產生新的事物或者發現新的客觀規律。創造使人們不斷發明和創造新的事物,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和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包括物質上新的技術人工物和人工自然的出現,也包括精神上和思想上新觀念和新理論的提出,可以說這些人類迄今為止的文明成就都是創造的結果。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時代最顯著的標志物,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已經逐漸被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技術人工物所取代,這是創造過程的必然結果,人們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創造和發明,造就了人類引以為豪的現代化的今天。

        四、創造力研究發展的未來與反思

        第2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一、 作者

        1.作者的確定:論文作者必須是直接參與論文選題、設計、研究、資料分析與解釋的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撰寫論文關鍵內容,能對論文內容負責并能進行答辯者。只參加過局部工作或某項實驗,或為論文提供部分指導及協助者,不能列為作者,可在文末致謝。作者姓名不分單位、職務,一律按對本文貢獻大小,依次排列在文題之下。第一作者是論文的主要責任者。

        2.綜合類文章的作者:綜合類文章的作者系整理、執筆、綜合者,除文獻綜述的作者寫法與論文相同外,其余論文的作者姓名一般放在文末,并加括號,如(李××整理)。

        3.論文指導者:論文指導者系指自始至終對本文的研究工作進行指導者,如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導師等,可列為第二作者或最后作者。

        4.集體作者:集體作者只應在該項工作由某一單位主持,集體創作,且人員較多,難以區分主次的情況下使用,如×××協作組,但須在文末標明論文執筆者或資料整理者。

        5.外籍作者:外籍人員可以是第一作者,也可以是第二或其次的作者。歸國留學人員,在國外學習期間,與外籍同事共同進行的,或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根據科研項目所寫成的論文,以及在國外收集資料和數據,歸國以后獨立撰寫完成的論文,可按實際情況由歸國人員作為第一作者,而外籍人員作為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外籍作者的責任和權力與國內作者相同,但投稿時應附外籍作者的授權書,即同意對論文負責。外籍作者作者單位:100710北京,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姓名的書寫方法,應按照其本國的慣例。

        6.作者排序的確定與數量:作者的排列順序由論文的第一作者負責,并應征得所有作者的認可,力求準確、公正。一經發稿,一般不允許再作改動。但如作者姓名有誤,則必須改正。對作者數量不作硬性規定,但一般不宜過多,以6位以內為合適。

        7.作者姓名的書寫:作者姓名的書寫應準確,切忌字跡潦草,不可將姓名寫錯或用不正規的寫法,如將姓“蕭、傅、侯”任意寫為“肖、付、候”等,應以本人正式檔案為準。

        二、 作者單位

        第3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在“新音樂”的影響與沖擊前,成長于文化哲學視界中的中國音樂藝術,溫暖地存在于最適合其生存與滋長的本土文化土壤里而不斷的生根、延續、復興、發展與興盛起來。當中國音樂藝術步入20世紀上半葉時,根植于民族的中國音樂藝術已然成為了主角,擁有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表現形式,演繹著具有代表性的聲樂表演形式:戲曲和器樂演奏形式———絲竹樂的繁榮,一度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這種發展態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葉。但在西方多元文化與音樂模式的影響與沖擊下,中國音樂藝術這一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藝術形式以其流變與融合的姿態從我們的視線中逐漸被擱淺,以傳統音樂為主流的中國音樂藝術逐漸退出了主流音樂范疇。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音樂藝術就此消弭,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與底蘊作為存在的支撐,有多民族、多地域不同音樂風格元素為載體,進而轉型為“民間音樂”[2]。這一轉型并不意味著落寞與遺忘,而是全新的蛻變與升華,更是中國音樂藝術走向多元化的開始,在文化哲學背景下實現了更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音樂藝術的另一種質地的改變。誠如上述所闡述的緣由,當西方音樂藝術以其迅速而強有力的影響力,充斥著中國音樂藝術市場的同時,兩個全新的概念本土“民間音樂”與舶來品“新音樂”同時并存于音樂藝術中。存在于中國音樂藝術中的“新音樂”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西方音樂,之所以稱之為“新音樂”,是相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而言的音樂表現形式。當然,如同中國文化受世界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等影響一樣,借鑒西方音樂而不斷創新與變革的中國音樂藝術也相當理智地充分考慮到中國特色與中國音樂實踐。這是一個被改造但又不斷革新的過程,是一個被接受但又堅持自我的過程,是一個被認同但又絕對保持自身價值取向的過程,更是一個在紛繁復雜的音樂體系中自我價值被實現的過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礪、融合、碰撞與排異,“新音樂”終究以一種主體性的姿態,昂首為中國音樂藝術輸入了新鮮的動力與血脈,讓中國音樂藝術在傳統音樂觀的基礎上,為自己的靈魂重塑了一個新的自我,找尋到了一個全新的音樂藝術呈現形式。當時間定格到20世紀下半葉時,這種“新音樂”已經主宰了中國音樂藝術的主流。但人們一直在強調,盡管新音樂占據了相當的位置,但流變為“民間音樂”的傳統音樂藝術定不會被擱置與陳列在音樂博物館里,而是在民間,伴隨著中國各民族人們的生產、生活、娛樂而口傳心授下來,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深厚的哲學根基為依托,交織著多民族文化與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愁苦憂傷,以其特殊的方式深刻地感染著、默默地繁衍著、積極地演變著。或許音樂藝術正是在此消彼長的循環中不斷發展起來的。當人們以自己的生活、生產、娛樂方式進行精神解鎖時,必然會對音樂表達形式形成一種定勢。隨著這種生活或生產方式的減弱且消亡深感痛惜的時候,在此種音樂藝術沒落的時候,伴隨另一種生活或生產方式的音樂藝術又誕生了,這便是一種新的更替。在這往復的更替中,人們一定會深刻的認識到作為中國音樂藝術奇葩中的傳統音樂,就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與背景中生生不息地變化著、發展著。不論是當初的傳統音樂對西方音樂的排斥,但人們還看到了西方音樂對于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由此,作為依然登上中國社會音樂藝術舞臺主流音樂的“新音樂”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下的民間音樂,迄今仍是兩種不同體制的音樂。必須看到,在21世紀的中國音樂藝術發展道路中,不論今后一段時間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如何,這兩種體制仍會并存著,而且相互影響著。

        二、中國音樂藝術發展走向

        當音樂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充斥著文化體制內涵時,一股吶喊從未平息。在現有文化體制下自然而然的并存著民間音樂和新音樂兩種音樂體制。隨著經濟發展、科技滲透以及文化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社會意識受社會存在的影響,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藝術呈現出向總體趨同方向發展的態勢。

        1.兩股思潮的交融從主體上辨析,人們考源的是宏觀意義上的中國音樂藝術,而從微觀層面上來看,中國音樂藝術是兩股思潮的交融。這兩個有著本質內在聯系的音樂潮流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著象征社會主流音樂的新音樂與象征著中國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傳統(民間)音樂的匯集。兩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國音樂藝術的總體趨向,即中國音樂藝術一方面將由引進的新音樂和具有時代氣息的流行音樂元素共同建構,而新音樂并非完全被同化,在與世界多元的主流音樂趨同性發展的總體趨勢中,按照自己的存在方式,繼續保持著個性鮮明的民族化特色。另一方面,承襲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的新音樂又與中國民族音樂聯系緊密,這是因為無論哪一種音樂方式,都會伴隨著中國各地域民俗活動的開展、精神價值追求以及大眾化音樂藝術審美心理需求的普適性而在更大的范疇內有著較深層次的發展,這種根植不是突兀的嫁接,而是在原有的中國音樂藝術民族性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音樂理論與音樂風格題材和創作手法,創造出與中國大眾音樂藝術欣賞水平相匹配的音樂藝術作品。由此,有相當一部分音樂家、音樂教育者、音樂愛好者轉移了創作層面,甚至改變了原有的創作風格,踏入到中國音樂藝術民族化的音樂傳播之路。

        2.文化構架下中國音樂藝術民族性的凸顯每一種藝術都會在其萌芽、發展、興盛與衰落的過程中呈現出適應期與轉型期,在轉變的過程中,甚或找到一個新的發展途徑,形成質的突破與發展,沖出束縛與桎梏,擺脫長期以來禁錮在思想上的枷鎖。因此,作為中國音樂藝術當中的另一條支脈,在充分強調個性鮮明與膨脹的社會需求中,有了新的詮釋。民族性的凸顯加之突破自我的創新,使之迅速形成反彈趨勢。“新民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風的現代演奏方式,真正在中國音樂藝術界刮起了一陣新風。從大眾需求角度來看,當國學再一次走入人們視野的時候,隨即所產生的文化背后的關于中國民族化音樂藝術的熱捧自然順水推舟地成為民眾所青睞的對象。大眾已然具有了選擇的權利,而且這種看似平靜的選擇卻蘊涵著對一種全新音樂存在方式的認可與希冀。大眾文化層面的提升,對于審美認知以及反映在音樂藝術追求等方面更為理智,而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動輒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民族樂器、民族聲樂,甚至民族舞蹈都已經納入到更為廣闊的視野中,大眾已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或是表層膚淺認知的受眾。在大的文化背景支撐下這一觀念已經被擱淺,個人需求、愛好、審美情趣以及音樂價值追求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音樂藝術發展的推動力。在整個進程與流變中,中國音樂藝術儼然扮演了一個相當具有民族化的角色,持續的升溫讓這種具有民族化的中國音樂藝術走勢強勁,這與中國藝術教育發展與普及息息相關。

        3.文化哲學涵蓋下的中國音樂藝術發展走向與喚醒在探究中國音樂藝術發展走向時,把中國音樂藝術置于世界音樂發展的總體局勢中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評價,旨在能夠以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哲學底蘊為依托,進一步尋求中國音樂藝術發展新的喚醒。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于革命的過程是否具有推動力和可持續性。正因如此,在研究過程中,才不會完全摒棄或是保守固封,盡管理論知識貧瘠,但在精神世界中,渴望著能夠挖掘并達及音樂世界的烏托邦,這一理念與理想,必然會在研究中得以實現。在21世紀,從世界主流音樂的發展態勢審視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脈絡,人們可以更為理智地去進行遠景的勾勒,不論是哪一種音樂形式或是音樂載體,都將被放置于文化哲學的視界中進行詮釋。這種被文化哲學侵染的中國音樂藝術也定會呈現出更為穩定的發展狀態,甚至在構建全新的中國音樂藝術體系時,新音樂元素、多元化的融合、先進的音樂創作手法、創新的音樂理念以及根植在民族傳統音樂靈魂下的新視野,都將是不可或缺的。音樂藝術內涵的拓展與深厚,審美價值觀的不斷升華,音樂創作中的循序漸進,音樂理論的融合與革新,新觀念的提出與完善,追求以音色對比變化為個性特征的作曲思維,拼貼、組合、次序、混搭等全新演繹形式都為中國音樂藝術提供了成長與成熟的土壤,一條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新途徑正在日漸明朗。呼吸著具有西方色彩的音樂元素,糅合著含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兩者的交替、合并、革新與突破,無不深刻地喚醒著演繹單一旋律的中國音樂藝術新境界。以文化哲學為核心的中國音樂藝術這條主線,一桿天秤,左右逢源,一頭連起世界流行音樂的新思維,一頭搭建具有傳統音樂色彩的民族風,都是主流,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無限魅力與存在價值。今天,人們所厘定與定格的中國音樂藝術,不僅僅回頭看其經歷的種種,而是去構想一個完美的未來,一個屬于中國音樂藝術特有的表現方式與途徑,奠定的也必然是最為堅實的音樂藝術發展之路。融合也好,借鑒也罷,但都不能夠丟棄屬于中國音樂藝術最核心的價值———文化哲學,這是中國音樂藝術能夠深具內涵的保障,更是中國音樂藝術演變中亙古不變的理性支撐。

        三、結語

        第4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手術前的自動控制鎮痛泵的控制是以消耗手術后的整體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鎮痛問題,合理的控制整體的循環系統,實現有效化的自動控制鎮痛護理管理,加深綜合性的呼吸監控、循環控制護理,實現合理的綜合性呼吸頻率和幅度控制,逐步加深綜合性的呼吸抑制控制,防止出現低氧血癥,定時加強血氧的飽和度,按照醫生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血壓控制,監控其脈搏、體溫、呼吸等問題,指導PCA的系統控制結束。由于會造成緊張的問題,會影響患者的整體睡眠問題,按照患者的整體鎮痛問題防止出現疼痛問題,從而有效加深綜合性的鎮痛效果。觀察患者的綜合性的鎮痛泵導管的整體暢通問題,防止出現一定的皮膚紅腫問題,逐步改善患者的整體導管的控制,防止出現扭曲,影響藥物的整體輸入,防止出現鎮痛效果。由于麻醉或鎮痛藥物的控制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反應,造成呼吸中樞的抑制問題,影響患者的整體呼吸衰竭問題,PCA的陣痛造成呼吸的抑制比率逐漸降低,造成整體危害逐漸增加,呼吸運動、口唇顏色和整體臨床表現進行合理的控制,手術后需要合理的進行吸氧控制,加強綜合性的臨床護理狀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頻率,觀察患者的整體神智狀態,改善患者的整體表情變化情況。患者一旦出現嗜睡、表情淡漠或呼吸減慢等問題,需要合理的控制整體患者的•綜合性臨床性狀況,加強氧量的給予,停止綜合性的鎮痛泵,及時匯報患者,完成相關的處理過程控制,采用鎮痛藥物完善綜合性的呼吸觀察控制,防止出現綜合性的觀察管理。

        2.臨床外科的其他的相關護理過程

        在手術中,需要合理的控制血量,逐步改善綜合性的血容量控制,防止出現低血壓問題。術后的護理需要合理的觀察血壓變化問題,改善整體的記錄過程,防止出現血壓的降低,快速地輸液控制速度,實現有效化的血壓下降,造成低血壓的20%降低,采用合理的鎮痛藥控制,逐步完成充分的血容量控制。惡心嘔吐問題的臨床醫學護理過程控制,是采用術后的鎮痛藥物控制,減少患者的整體胃腸道反映問題控制,以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患者在主觀上會出現一系列的相關心理影響,會出現煩躁、恐懼等問題的心理控制,距離的嘔吐會增加腹部壓力,防止引起上口的初學問題,造成疼痛控制,影響患者的整體食欲。患者一旦出現強烈的嘔吐現象,應該及時告訴匯報醫生,完善整體的協助護理,加強患者的綜合性呼吸狀態控制。尿潴留需要合理的對鎮痛藥進行中樞的神經系統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反射作用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腹肌收縮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生理干擾控制,加深綜合性的個體差異管理,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防止出現PCA患者的整體尿滯留問題。在術前需要合理的在控制患者的整體大小便,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膀胱按摩方法控制管理,采用合理的留置導尿控制。拔管錢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功能鍛煉,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尿道管理后進行排尿,做好護理過程控制,改善綜合性的負擔問題,實現合理的綜合性術后排尿時間控制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尿管滯留時間,實現有效化的綜合體優化控制。的排氣時間控制采用合理的綜合性胃蠕動抑制控制過程,改善PCA鎮痛的整體效果,實現合理的病人術后活動管理,加深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情況分析,實現有效化的術后1過度,加強患者的整體創下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的整體地位變化,保護胃腸患者的綜合性恢復能力控制,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腹部控制問題。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防止出現瘙癢問題,逐步采用的組織釋放完善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皮膚清潔護理。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合理的控制,逐步緩解患者的整體皮膚狀況,病情嚴重的問題需要合理的降低或停止PCA。對于PCEA的綜合性護理主要是對于防止托管問題的護理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鎮痛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護理人員需要和醫生進行合理的溝通,保證三通的效果,實現合理的綜合性治療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藥業滲透靜脈炎控制。

        3.結語

        第5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1漢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的傳入在某種程度上給當時的人們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時也產生了中國傳統插花的雛形——佛教插花。佛門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于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借花獻佛”一詞就源于此,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佛教的十供養像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為普遍。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經里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東漢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如江蘇連云港市孔望山的東漢佛教造像已出現了用蓮花供佛的圖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執一枝三瓣蓮花,用以供佛。東漢的康孟祥譯的《修行本起經》中寫道,“須臾佛到,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徹照花瓶,變為琉璃……”。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扎根的同時,佛教插花也傳入了中國。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經的講授會堂上供花,主要有3種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銀線穿各色珠子以及蓮花瓣、花形剪紙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經講堂時散下,以助其盛。東晉高僧法顯在其《佛國記》中記載佛像出巡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眾華,紛紛而下”。后秦的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亦有“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以諸華(花)香而散其處”。故而在佛畫中多見飛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種盆碗狀的器皿內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寶瓶插上蓮花,供養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寶瓶,象征光明、清凈。在北魏時代的龍門石窟浮雕中,有一幅賓陽中洞的石浮雕畫——《帝后禮佛圖》,極為著名。此圖表現北魏皇室成員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貴族婦女,手執花束,以一枝盛開的蓮花為主,兩邊各襯一枝比主花低的蓮雷、蓮蓬,比例恰當,十分美觀,表現了當時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時,以貯水容器插貯切花已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為其母求平安,獻花供佛,眾僧將所獻的蓮花插于銅罌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齊書》記載:“沙門于殿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懸缽花于經案。宣旨使御府為銅花,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無萎謝之憂,插于床邊,象征對佛教之信奉。漢魏六朝時期,道教插花藝術也已有雛形。在早期的道教儀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習俗,并用大量的實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著長生、成仙等愿望,這些成為道教插花的基礎。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說,在漢代的畫像石藝術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畫像石。西王母身邊常有仙人隨侍,手執嘉禾、靈芝,西王母本人手執嘉禾,如山東倉山縣城前村畫像。在當時,道教把西王母敬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靈芝相伴。又如《拾遺記》,記有青蓮、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雙重影響下,漢魏六朝時期的插花的類型主要以宗教插花為主,其特點是追求清靜恬淡,莊嚴肅穆。花材也多以與宗教有關的蓮、靈芝、果實類等為主。

        2隋唐的院體花在宮中流行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園藝技術的進步,為賞花、插花的廣泛流行提供了物質基礎。隋唐時,思想界實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學進入全盛時期。當時,佛教中的禪宗盛行,禪宗六祖慧能,主張以頓悟之法領悟佛家真理。他喜愛梅花,所過之處常插梅花作為標志。隱含著佛理之喻,對后世禪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盧愣迦繪的《六尊者圖》中有缸插牡丹,為禪家花較早的圖畫記載。在舉世聞名的敦煌佛教壁畫中,繪著人們去拜佛時多執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許多窟中繪有的手執托盤的飛天,凌空飛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寫照。在《西游記》中描繪的觀世音菩薩就有手托寶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講經法會上,也設有瓶花為裝飾。一幅繪有唐代高僧玄奘講經的《玄奘講學圖》上,繪有兩瓶蓮花,花葉相稱,成對裝飾于講經堂前,瓶中花型對成,組織嚴謹,以正中一高枝為主,兩邊各配對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長生、成仙,多吟誦使人長壽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諸位神仙手持的盤花、瓶花更是豐富的插花藝術資料。哲學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時,隋唐時期,國家大一同,社會、政局較為穩定,呈現繁榮的景象。這種繁榮也影響著藝術領域,雍容華貴的氣質、大氣自由的精神貫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時期,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唐代插花藝術提供了發展的漲力。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藝術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導“勢壯為美”,“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在花材的選取上,講究雍容華貴的氣質,主要以花形碩大的牡丹、芍藥為主,此外,還經常選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等十種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貴壯麗的風格為主,故此時期的主要類型為宮體花,亦稱院體花。宮體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時期的宮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藥為主,體現富麗之感。此花形體碩壯,色彩艷麗,花枝繁盛,結構嚴謹,裝飾味濃,充滿宮廷煊赫堂皇的氣勢,莊嚴大方。此種花型要求襯托平衡,避免過疏過密,花枝長度約為花器高度加半徑之和。

        3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爭輝

        宋元時期,中國插花進入了普及時期。宋時,國力已不如唐時強盛,但畢竟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經濟文化更加進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種進一步豐富,而其觀賞更具多樣性。插花藝術因而得以繼續發展。元代繼承宋代插花之余緒,也顯得絢麗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發展到了宋代被統稱為理學。理學是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學為代表。強調理高于一切,認為應存天理,滅人欲,極為重視道德思想;更進一步提倡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要求人們靜觀萬物,從中體會到時光變遷,宇宙奧秘。理學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經濟發展的表現,宋代的社會動蕩不定,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于山水之間,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更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藝術更深入地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達著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顯得意味深長。理性內涵加清麗外形,具有清純美麗的形態。宋代的社會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氣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內斂;不再激情洶涌,而是冷靜地思考。宋朝的時代精神就是清雅、雋秀之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這與唐代喜用牡丹的富麗不同。司馬光《獨樂園記》記述了他遷居洛陽后,難與時人相同而獨居獨樂園讀書游賞的情趣。文中還記載了許多花卉,在其中獨自逍遙“遷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圣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總是把哲思與花木、與大自然相聯系。所以,文人義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選取上喜用松、竹、梅、柏、蘭、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達人生抱負、理想等。表現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內涵加上清麗的外形,自有純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為主。理念花以瓶花為多,以理為表,以意為理,或解說教義,或闡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諷時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結構以清為精神之所在,以疏為意念之依歸,注重枝葉的線條美。

        元朝的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中后期,極為注重吸收以儒學為主的思想文化,繼承了宋代的理學思想。與此同時,在藝術領域也繼承了宋代的緒統,尤其是花卉文化繼承宋代之風流,同時又具有時代特色。元朝實行的種族歧視制度,使漢族文人受到元統治者的歧視,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閑適自在,不屑為官。所以,元代的藝術中有這種閑散、淡雅的味道。另外,還受到文人畫和花鳥畫的影響,插花多為借花消愁或表達個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蘭等名花表現文人清雅、閑韻、傷逝等情感,從而出現了“心象花”。心象花,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積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現出浪漫、無拘無束、輕巧秀麗和瀟灑,表達個人內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種多樣,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純屬作者心里的表達,他人不易領會其中之含義。這種花型與院體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競相崢嶸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萌芽的壯大,花卉商業生產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領域,明代的王守仁繼承發揚了宋陸九淵開創的心學思想,完成了心學體系。明中期以后,心學幾乎取代朱程理學,在思想領域影響頗大。心學認為,“心外無物,無外無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認為“心”與“物”二合一,不可分離。雖然這是一種主觀唯心學說,但也表現出當時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靈的發展。將自我與宇宙萬物結合起來,寄托著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間,駕御著宇宙事物自由地觀照、思考自然與人生。詩人、花藝家袁宏道便以此為依據,提倡在文章中抒發真形,不加矯飾。他的《瓶史》寫及插花,構圖、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純真美,遠離名利等污濁之物。這些思潮,都繼承了老莊的哲學,又有時代之特征。明清時期的陳腐禮教,森嚴的等級關系,腐敗的朝政,都促使這種思潮出現,產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嚴重的思想扼制,沒有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又是不堪忍受的,這更促使人們轉向自然,更加愛花,以花為伴侶,抒發真情,隱逸于其間。如明代的高啟《尋胡隱者》詩:“渡水復渡水,看花復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有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著名的《病梅館》一文借用當時的人不愛自然之梅,偏愛病態的梅花,映射封建階級嚴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選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楓等情趣木本,還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張謙德、袁宏道、陳氵昊子等無不如此。在這種背景下,明清時期出現了4種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以及象形花,貫穿于明清時期的插花藝術發展中,而這4種花型又不是相續發展,而是交錯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類花型為院體花和理念花結合之產物。結構以中立型為骨干,花材有10余種,以瓶花為主,花器比例為二比一,有高大壯麗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場,不為祈福,主要講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較為樸實,花材則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等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陳設環境的襯托,使作品清雅脫俗。寫景花,模仿盆景表現手法,描寫贊美自然景觀,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達到具備風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盤花為多。在色彩選擇上,多采用綠色、棕色系統之色彩,如深綠、淺綠、棕色、黃色、白色等。寫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與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盤、平盤、平板等,花材則可采用松、柏、杉、柳、楓,或梅、竹、桃、梨、櫻等樹枝,以及枯干、樹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點綴,必能表達出山野景況,通過插花藝術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效果”,可以解說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懷,或狂熱瀟灑,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與古董的自然結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澤為造型基礎,進行設計布置,根據時令、場所、個人愛好、時代特征進行創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點、線、面、塊的組合,予以技巧的運用。象形花名目繁多,應用極廣,有的以花頭編扎而成,有的以常綠花、葉綁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狀有鳥、獸、魚、蟲、人物、亭臺等。花材多用、月季、桂花、黃楊、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第6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代主義 設計 關系

        一、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一)藝術家和設計師分合

        在現代主義階段,有一社會分工的存在,藝術家和設計師分屬不同的職業,二者是有區分的。但,由于學科的交叉性現象和職業的自由選擇性,藝術家從事設計,設計師從事藝術的現象時有發生,加上藝術家對設計的貢獻,設計師對藝術的鑒賞,因而出現了十分復雜的情況。藝術家和設計師有所交叉,有所影響,這是二者合的體現。所以,二者有分有合,是一個復雜的共同影響的狀況。

        (二)形式化因素上的一致

        藝術發展到現代,風格開始從古典寫實過渡到現代抽象,重視于對食物外形具象描繪的手法讓位于對作者的內心和外界世界感受的具象非具象手法。就現代設計而言,從表面上來看,是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機器批量生產要求的標準化、統一化,客觀上需要其產品形式和結構的盡量簡潔而精煉,所以出現了設計簡潔的藝術化外形和精煉的產品結構。其實,這一結果的出現是由于時代所帶來的現代設計功能主義的興起而引發的。可以說,是由于工業化的發展,要求設計適應機械化大生產的需求形式趨向于簡潔化。而相應時代潮流變化的藝術也出現了抽象化、幾何形式化的趨勢,這種抽象幾何化的藝術形式剛好與設計簡潔化的要求合拍,走向了共同的形式結合,促進了現代設計的發展。

        (三)互為影響與會合

        藝術性的審美觀念向設計性的審美觀念轉變。現代主義時期,藝術的審美觀與傳統相比發生很大變化,從傳統的“模仿”向抽象與移情為特征的“表現”發展。繪畫性的語言被要求具備邏輯語言所具有的共樣性質,即一致性和完備性。模仿的內在含義是忠實于自然事物,表現則意味著自然事物之獨立性的喪失,意味著主體通過形式構成而將內在之不可呈現出來的東西顯示出來。繪畫性的再現性向分析性轉化,這一點又巧妙地為設計所用。這種觀念支配著藝術家們設計創作,使其在設計中注重設計形式感,并賦予這種現代形式以新的理念。現代主義之前,不管是設計還是藝術,均重視裝飾性;現代主義時期,工業化機械大生產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人們開始覺得機械是一種工業時代美的標志,設計和藝術分別出現了“功能決定形式”和歌頌機器文明的未來主義、先鋒派等流派,雖然出現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在標志著裝飾性語言向功能性語言過渡這點上是一致的。而后來,現代設計和藝術也達成了形式上、結構上的統一。

        二、藝術與哲學

        (一)哲學是藝術的思想根源

        西方現代哲學在本體論上,大多具有唯心主義色彩,在認識論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義色彩,在人生哲學上大多具有悲觀主義色彩。西方現代哲學對西方現代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如果沒有西方現代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所謂西方現代藝術。西方現代藝術的思想根源是各種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與后現代為西方現代藝術從美學思想到創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現代藝術與后現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現代藝術在形式上大多標新立異,追求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其中一些藝術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增加了藝術的表現手段。但是,現代藝術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把一些藝術主張推向極端,使得作品怪誕離奇、隱晦費解、抽象混亂,有時達到了極端荒謬的程度。從哲學與藝術的關系看,現代派藝術又用藝術的方式宣傳了西方現代哲學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現代哲學流派,就會有相應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二)藝術是哲學思考世界的重要途徑

        藝術同時是哲學家審視世界、思考社會、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哲學和宗教一樣屬于系統的、理論的邏輯意識體系,哲學家的作品同樣需要藝術,否則再精妙的理論也會顯得枯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思想基礎,除了叔本華、尼采唯意志論之外,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海德格爾生存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都對其產生和發展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藝術與文學

        就文學的現代主義而言,它表現為文學從既成的準則、傳統、常規中的解脫,它是觀察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義的新方式,是表現形式、風格等方面的嘗試(有些是卓有成就的)”。這個解釋突出地表明了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特性,那就是對傳統的反叛和刻意地求新。

        (一)從屬關系

        文學是一門藝術,但藝術絕不僅僅是文學。如果說藝術是一條寬廣長流的大河,那么文學就是其中的一條分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文學就是語言文化的藝術,扮演著藝術生活的主角,藝術的產生往往就需要堅實的文學做基礎。但藝術不僅僅是文學,它卻包含廣泛,我的個人理解就是:一切美好的東西與事物都是藝術。藝術本身就包含褒義,它可以說是人們精神和思想上的一種向往,是用行為和行動去美化一種事物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 和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 保爾?蘇利約.理性的美[M].1904

        第7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手稿》;異化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35-02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基礎內容。理論角度上,研究異化理論對于研究哲學深遠意義;現實角度上,它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導向作用。我國學術界針對馬克思的異化內涵、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針對我國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筆者從異化的內涵、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這兩方面做如下綜述。

        一、國內學者對異化概念的理解

        黃楠森在《人的本質的異化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中提出,歷史上異化概念有三個用法,即“(1)黑格爾的用法指矛盾的轉化, 或矛盾。(2)費爾巴哈的用法, 指由于認識上的錯誤而產生出與主體對擾的結果。(3)馬克思的用法, 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 即剝削剩余價值。”他認為,異化概念不能濫用,就如黃楠森提到的:“馬克思講的異化就是勞動異化,就是剝削剩余價值,他講的異化勞動就是雇傭勞動。這一點是很明顯的。”[1]

        孫英在《異化概念新議》中從兩個角度論述異化概念,即作為一般科學術語的異化和作為人道主義基本概念的異化。他認為作為后者是前者在人的行為上的具體推演。他通過對國內國內學界異化的流行定義進行辨析,最后得到的結論是,“異化也就相應地分為兩類: 一類是被自己活動及其結果所奴役的異化, 如工人的異化勞動, 另一類則是被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之外的力量所奴役的異化。”[2]

        侯才在《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中提到,“馬克思對異化概念的使用和對異化現象的研究大體經歷了由自然的異化到政治的異化再到經濟的異化的這一過程。”[3]文中從博士論文的“對自然的任何關系本身同時也就是自然的異化”,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政治國家的彼岸存在無非就是要確定它們這些特殊領域的異化”,再到《論猶太人問題》的“金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進行了論述,充分展現了馬克思異化概念的變化過程。

        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一文中,反對“社會主義異化論”對馬克思異化觀的曲解,認為它“故意舍去了‘異化’的條件性、暫時性, 把它變成了超社會、超歷史的永恒的范疇。”[4]他認為,對待異化概念要從的基本觀點出發去評價分析。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對當代資本主義異化現象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異化現象的認識

        沙光學在《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及當代意義探析》中提到:“新的異化現象在當代西方社會有繼續深化的趨勢,這與統治階級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他們更善于借助科學技術的‘中介’,將異化當作一種統治人民、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勞動條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須認清異化現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要尋找解放自己的途徑。”[5]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的異化現象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新的時代會以新的形式出現。正如沙光學所說的,工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解放,必須從根源上認清異化現象本身及其危害,尋找到科學的途徑“解放自己”。

        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也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但是與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的本質,而社會主義社會正是要廢除了私有制。他提到:“這種本質區別的基本表現恰恰在于社會主義廢除了私有制, 廢除了剝削和消滅勞動的異化性質。”[4]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要消滅異化,社會主義本身也具有克服異化的力量,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使命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消滅異化創造條件,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主流”[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出現的異化現象和資本主義出現的異化現象是有本質差別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異化,而社會制度的本質就是消滅異化。

        “有的是由于缺乏經驗,或由于不認識客觀規律而造成的工作上的失誤;有的則是主觀主義大發作,根本違反自然規律和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所致。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雖然難以避免,但隨著人們的經驗的積累和對客觀規律認識的深入,又可以逐步得到解決。”葉汝賢在《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中這樣提道,“這些問題并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本身的產物,它的性質也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異化的對抗性質。用經濟異化的觀點來對這些問題加以概括,就會混淆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界限。”[7]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對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指導作用

        1.社會發展方面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我們周遭的現實, 我們驚異地發現, 這些在國際社會已被批評、拋棄的‘發展異化’問題仍在劇烈地困擾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所謂發展異化就是將發展的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將發展的目的與手段顛倒過來,割裂發展的本意并扭曲發展的本質,致使發展的重心錯位,發展的價值失衡,最后將發展變成‘無發展的增長’或‘惡性發展’。”[6]我國現階段出現的地區貧富差距、權力濫用、道德滑坡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異化現象的某些特點。由于我國現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外加國外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異化現象在我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存在的。

        “我們必須消除‘發展異化’現象及其產生的思想根源,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發展觀”,楊建華接著提到。我國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完善正是解決異化問題的途徑。劉柱海也堅持這一觀點,他在《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現實導向意義》中提出:“我們既不能聽任異化現象在我國各個地方蔓延,也不能過于保守,我們應該大膽充分利用其積極的作用來建設我們社會主義。同時,我們也應該把經濟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必須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避免走資本主義老路。”[8]由此看來,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的發展。

        2.人的發展方面

        馬克思在《手稿》中解決異化問題的途徑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9]。這樣看來,人只有全面發展才能擺脫異化。

        楊建華在《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中指出:“人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標, 其他發展都是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或機會。而人的發展反過來能積極促進社會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只有依靠人才能獲得發展;人是發展的動力, 沒有人的參與, 發展是不可能的。社會的發展與否, 完全取決于人的素質和人的發展;人的發展程度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志。”[6]

        從上述的總結梳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階段性成果,涉及的面較廣,有許多獨特的思想觀點。筆者認為,《手稿》歷久彌新,雖然經過百年的洗禮,但并沒有失去其價值,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指導意義越加強大。尤其是其中深刻的人本學思想。衣俊卿教授曾經說過,哲學以人的解放為核心的批判性實踐哲學。對于《手稿》的研究,我們也更應該注重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的分析,通過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解放、全面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手稿》的研究,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我們都應該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發現異化、揚棄異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樣一個過程。

        首先,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國民經濟學時,通過分析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的異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生產無法成為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本質,由此結果導致了人的發展的歪曲和喪失,人的全面發展無從談起。

        提出問題后,需要解決問題。馬克思解決異化問題的方式就是揚棄異化,恢復人的主體意識,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實現人得到全面發展。換句話說,揚棄異化的過程也就是人全面發展的過程。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發展也是存在異化現象的。

        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盡管由于我們的商品經濟還不很發達,但仍然是存在異化現象的。商品經濟中的人們容易產生商品意識,用物的價值去衡量人的價值,但是卻失去了人的主體意識以及其存在的意義。人的本質應該是從事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但是現在的很多人往往為了經濟利益、金錢的誘惑,在物質方面不知足地追求。這樣,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是通追求。這樣,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是通過發揚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自身的價值以及為社會做出貢獻。個人應該將社會發展的目標和理想視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積極地以自己的本質力量投入到社會主義實踐中,在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同時促進社會和人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楠森.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1984, (1).

        [2]孫英.異化概念新議[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3]侯才.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J].哲學研究,2001,(10).

        [4]葉汝賢.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J].學術研究,1984,(1).

        [5]沙光學.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及當代意義探析[J].傳承,2009,(3).

        [6]楊建華.發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1).

        [7]葉汝賢.剖析“社會主義異化論” [J].學術研究,1984,(1).

        第8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美國科學史學會;科學史獎;科學史

        1924年1月12日美國科學史學會于美國波士頓成立,是迄今全球上規模最大、成立最早、影響最為深遠、發展極為迅速的科學史組織,每年所產生的各大獎項在美國科學史上都極具影響力。對于年度美國科學史大會的獲獎者及其作品進行及時的評述無疑對于當下科學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內森·萊茵戈爾德獎

        1995年由紐約的艾達和舒曼夫婦創立,后來更名為內森·萊茵戈爾德獎。內森·萊茵戈爾德獎主要是獎勵本年度撰寫世界優秀科學史論文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11年度的內森·萊茵戈爾德獎獲獎者是哈佛大學的詹姆斯伯格曼。其論文的題目是:和機會作戰——基于概率科學談布魯希爾氣象臺和美國信號局的預報爭議。其論文立意清晰,作者主要介紹了布魯希爾氣象臺和美國信號服務局在19世紀80年代之爭的細節。在地勢優越的馬薩諸賽州,布魯希爾氣象臺首席氣象學家克萊頓萊姆一覽無遺地觀測到在25英里半徑的地方且能有效地依靠當地的天氣模式進行觀測。文中列述了當下二次文獻與史學的相關問題,結果是這部作品成功地征服了不同的觀眾。此文章不像之前的“學術爭議”確定孰是孰非,而是讓“戰斗的機會”的讀者學會自己定義什么算是成功預測天氣,使得本土與世界、理論與實踐、數字與圖片這些復雜的關系變成大家所能理解的東西。

        二、約瑟夫H.海澤教育獎

        海澤獎是1998年美國科學史學會設立的一個獎項,這個獎項主要獎勵對科學史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教育者。本年度的約瑟夫H.海澤教育獎被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及相關科學研究機構史密斯森學會的亨森摘得,她是史密斯研究所的科學史小組的組長,同時她還兼任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博物館研究課程。亨森在教育界中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她出版了許多的作品深受讀者歡迎。她的作品富有啟示且具有教育意義,這些意義主要包括在展覽廣泛的議題,并使用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歷史來源。與其說她是史密斯研究所的科學史小組的主任,她更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因為海森特別注重學生的哲學思維培養。在過去一段時期內,人們對她所做的事情留有深刻的印象。顯然,從大量研究人員和廣泛的話題范圍內,她是一名優秀的和受人愛戴的學者,她在她的崗位上以極大的精力和創造力培養了許多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

        三、普賴斯/韋伯特獎

        普賴斯/韋伯特獎主要獎勵在ISIS上發表的優秀論文作品。本年度獲獎者是西班牙獨立大學的巴爾韋德,她在ISIS上(Vol.100, No.3)發表了《克里索斯托莫馬丁內資(1638—1694)骨史與整個身體的視覺闡析》。她借鑒了解剖學歷史和技術及視覺表現的修辭為此提供了強大的可視化分析,及西班牙17世紀早期現代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在科學史研究中增加科學分析的方法使得對科學理論的描述性解釋更具哲學味,另一方面在科學哲學研究中增加修辭性方法使得對科學理論的語境說明更具歷史性,精辟地詮釋了克里索斯托莫馬丁內資及其前人的研究,從而展示了一個在學術與宗教大背景下人類本質和知識生產的一個多變的世界。

        四、羅西特科學中的婦女史獎

        羅西特科學中的婦女史獎主要獎勵授予四年內或發表研究“女性在科學中的貢獻”方面的優秀著作及論文。一位華人學者獲得了今年的有關女性的歷史著作獎,她叫吳懿禮,來自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她的獲獎著作是《女士的分娩產及晚期中華醫藥》。作者的觀點是,從宋代開始,從婦女懷孕、分娩、產后這段時間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高危的時期,這種觀點受到人們對宇宙周期的質疑。作者的文章描述了早期女性身體差異很小,助產和干預是危險和無用的。作者暗示掌握普遍身體和宇宙學框架的男醫生其權威性要遠遠超過婦科醫藥。女人的再生產:晚期的醫藥、隱喻和分娩一文轉變了政治、宗教、文化的傳統。她為學者挖掘與理解遠古時代性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五、沃森·戴維斯和海倫·邁爾斯·戴維斯獎

        戴維斯獎于1985年設立,旨在獎勵授予科普類作品,同時也是美國科學史學會專著獎。著名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Oreskes獲得了2011年度最佳讀者獎,她與美國加利福尼亞技術研究所的M.Conway合著《商人的疑惑》,此書是2011年美國最為暢銷之作之一,書中寫出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例如20世紀中葉一些學者聯合起來迷惑大眾、混淆科學的歷史。

        六、菲澤獎菲澤獎史創于1958年,是由菲澤公司贊助旨在獎勵授予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史專著的作者。今年的菲澤獎被劍橋大學的羅賓遜獲得。他獲獎的是出版于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學歷史:古伊拉克的數學。作者利用邏輯分析方法使人們從另一層面認識到中世紀古伊拉克數學哲學與數學史之間的密不可分性。文章包括三個楔形文字文本,通過羅賓遜自己的努力使得古代伊拉克數學顯示成為一門精通技術的藝術之作。其中作者解釋和界定了考古證據,解讀了瑣碎的文本并分析了數學的相關公式。作者通過古代伊拉克官員、商人甚至是家系之中的歷史所留下的符號與數字獲得信息。羅賓遜嫻熟地使用這些公式清晰地闡釋了相關問題。

        七、薩頓獎

        最后一個也是最有份量的大獎是薩頓獎,這是美國科學史學會乃至世界科學史界的最高獎,薩頓獎相當于科學界的諾貝爾獎。此獎項創立于1955年,是由ISIS雜志創始人薩頓創立,旨在獎勵世界學術團體選出的優秀科學史學家。本年度這一象征科學史界最高成就的榮譽的薩頓獎得主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此獎以獎勵他一生在科學史領域獲得的杰出成就。理查德教授擁有三個不同的學位,分別是內布拉斯加大學生物學碩士、路易斯大學哲學碩士、芝加哥大學科學史博士學位。1992年他曾就任于芝加哥大學科學史申請中心的主任,2004年他被任命為莫菲斯科學史主任教授,同時,負責分管歷史系、哲學系、心理學系、科學史研究中心。理查德教授在芝加哥大學執教過程中,芝加哥大學已經授予了他無數的獎項。

        八、啟示與借鑒

        通過本屆科學史頒獎典禮可以看到一個共性問題,許多學者在關于科學史的研究并不像傳統意義上單純的事實搜集與整理,而更多地傾向于對科學發展規律的重新認知與把握。兩者的滲透與交流則造就出一個沿著科學歷史性的科學哲學,這也為我們今后研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提供了一個更為開闊的視角。正如拉卡托斯有一句名言:“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乏力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其實,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它的哲學思考,真正的科學是富于哲理性的。本次大會為世界學者研究與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不僅是傳播中西方科學史的良好媒介,同時也為全球科學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魏訖東.愛西斯與科學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News of the Profession [J].ISIS, 2011(03).

        [3]2011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Prize Citations [J].ISIS, 2012(03).

        第9篇:數學哲學論文范文

        建所五十余年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共編輯、撰寫和出版學術專著及相關文集30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7000余篇,曾獲得近20余項國家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多項部委科技成果獎以及中國圖書獎。研究所在中國數學史、天文學史方面的研究有數十年的歷史,在國際科技史界享有巨大聲譽。近年來,研究所積極組織力量和資源,推動在西方科學技術史、中外科學技術交流與比較以及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科學技術史(理科一級學科)和科學技術哲學(哲學二級學科)設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點,所內外共有近20余位博士生導師參與招生,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十名左右。在科學技術史方面,現設有科學史、技術史兩個二級學科;各二級學科下還設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西方科技史、醫學史、生命科學史、科技戰略和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在科學技術哲學方面,設有科學哲學、科學文化現象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體制化研究等研究方向。

        歡迎您報考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我們一道共同繁榮我國科技史事業。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55號 郵政編碼:100190

        部 門:研究生部  聯 系 人:代丹

        聯系電話:010-57552514 電子郵件:daidan@ihns.ac.cn

        圖文傳真:010-57552514 網  址:ihns.ac.cn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13年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信息表

        < src=233.com/NewsFiles/2012-10/22/01.jpg border=0>

        注:1、表中導師可能重復出現,但這只表示可能的招生范圍,其年度招生人數仍受備注限制。

        2、綜合試卷涉及世界通史、中國通史、科學社會學以及科學哲學中的基本知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