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學習經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升;方法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活動也需要進行創新,力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迫于高考的壓力和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將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的位置,教學缺乏活力,達不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本文就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指出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詩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和語法,語文知識當中有豐富的內涵,需要學生通過學習和閱讀去挖掘,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過于古板,而需要進行詩意教學,讓學生體味語文學習的樂趣,培養其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才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點。因此說,在閱讀教學當中,老師需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l考慮到他們的感受,對癥下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提升其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閱讀當中,提升教學的效率。
詩意教學需要老師將閱讀材料當中的內容有效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圖景,而不是讓學生單純的通過自己的想象去閱讀,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老師可以展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展現閱讀內容,或者是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在講解《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放映有關荷塘月色的相關視頻或者是圖片,并配上樂曲,給學生展現出一副有聲有色的圖景,營造詩情畫意的場面。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會出荷塘月色之美,也能夠從閱讀當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學
新課改背景之下,語文閱讀教材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要想更好的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個性化教學的開展,能夠充分的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這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個性化教學當中,尤其需要注重對學生個體情感的培養和挖掘。個性化教學,就是要凸顯出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挖掘不同學生的潛力,因此說,在閱讀教學當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個體情感的培養。閱讀材料是融入了情感的文化,因此只有在情感的推動之下,學生才能夠體味到閱讀的樂趣,為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閱讀材料當中藝術形象的感人魅力,吸引學生去研究,去探索。例如《孔乙己》當中的孔乙己,《祝福》當中的祥林嫂,這些都是備受欺凌的人物形象,老師需要利用這些藝術形象當中的人格特點作為出發點,去感染學生,讓其能夠融入其中,切實的體味到人物的特點和情感,這樣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傳統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實際接收到多少知識老師并沒有進行調查。這種只注重知識的傳播而不注重方法的講授的教學方法,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實現。而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轉變思想,要引導學生去閱讀,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上,老師鼓勵學生閱讀,并傳授給學生閱讀技巧。
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層次對其提出不同的閱讀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努力閱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層次。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并鼓勵學生,傳授給他們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摘錄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或者是印象深刻的段落摘錄在特定的本上,并不定期的翻看,學習其中的語句和寫作方法,這樣既能夠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也能夠提升寫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當中,老師還需要給與學生一定的鼓勵,并對其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提示,這樣學生才會有閱讀的激情,不會被一點小小的困難所打倒。老師可以將閱讀重點告訴學生,讓學生抓住閱讀的關鍵,并講述閱讀材料的中心內容,這樣就能夠避免出現閱讀理解錯誤的情況,也能夠提升閱讀的效率。時間長之后,學生就能夠自覺的按照老師的方法開展閱讀,進而提升閱讀的效率。
四、強化訓練和學生體驗相結合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強化訓練的方式提升教學效率,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學生的體驗相結合,并把握好度。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方式發生了變革,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學生通過課堂自我學習能夠提升語文素養。而老師在強化訓練的過程當中,需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寶庫,對于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強化訓練時,老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注重每個人的體驗,并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到答案。但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老師不能夠簡單的判定誰對誰錯,而是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這就是閱讀教學的魅力所在,老師通過強化教學挖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提升自身的閱讀技巧。
五、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閱讀教學效率,能夠更好的挖掘學生的閱讀潛力,對于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就以此為中心,對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對于今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趙賀平.淺析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J].考試周刊,2016(84):30.
[2]劉元林.小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南北橋,2017(3):42.
[3]竇冰 游俊嵐.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66-67.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新課程標準 閱讀能力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由興趣、情感、動機、意志、性格等組成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疏導,在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等的同時,預防學生學習的不良心理,使學生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覺檢查自己的閱讀行為,不斷地把有關學習的變量和所采用的方法進行對照、檢查、評估閱讀方法的有效度,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行為,并采取補救措施。下面就闡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一些措施。
一、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內學習方式
今天我們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就是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技能等方面和諧發展。因此,它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它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發展人的個性,體現人文關懷。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它有以下的特征:學習者參與制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情感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共同完成有明確分工的互學習。其特征是:成員“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期望所有的學生能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活動有效性的途徑”。
所謂探究式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并借助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形成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自主、合作、探究,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主人。學習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進行加工、理解、提煉,從而自主地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借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閱讀,形成獨到的見解,并通過交流學習體會表達個性閱讀的收獲,展示個性的思想。
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有設定目標、自主閱讀、鑒賞品味、交流研討、擴展延伸、經驗總結這樣幾個環節,各環節之間緊密聯系,把感知和鑒賞討論結合在一起;全體學生參與了整個學習活動,查資料、做記錄、分析鑒賞、討論與交流,親自體會發現的快樂;在探討的過程中,認識到人物與環境的關系,把握了小說的三要素及鑒賞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教學中,我們發現,當學生把個性的思想表達出來和大家交流的時候,他個人所受到的教育是教師永遠也給不了的。這樣的學習方式就是對學生個體生命、思想、行為的尊重,為個體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體現了語文閱讀教學更深廣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充滿人文性的教學。
二、優化課堂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
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應當是“教師教――學生學”,是師生雙方的協同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人類長期實踐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道德品質和世界觀,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課堂閱讀教學在學生學習系統知識的同時,還要做到整體素質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從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雙向交叉點中去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最佳結合點,從教育科學和學習科學的高層面去探求教與學兩大行為的最佳協調點,從師生合作與教學媒體傳輸的運行機制中來研討認知發展和情意發展的最佳融合點,從課堂的空間和時間的統籌把握中,來謀劃針對性和效益的最佳平衡點。”
1.師生和諧相處,相互促進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者和學者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學生是教學過程中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有組織、有計劃地啟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引導學生,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學質量也就越高。所以,在課堂上,在師生交往中,教師要擺正主體與主導的師生關系,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靈活巧妙地組織教學,設計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教學效果更加優化。
2.激發學習興趣,自主學習原則。巴班斯基曾說過:“如果沒有學生積極的、自覺的學習,怎么教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使課堂閱讀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感興趣,可以發揮全部才能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如果興趣低或無興趣,他的才能只能發揮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所以說,閱讀興趣的有無會直接影響閱讀的過程和結果。而民主、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積極動腦思考,自由暢談,并從中獲得成功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強烈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
3.營造寬松環境,愉快學習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要珍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給他們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多元的精神空間。在課堂上,要作到使師生的情感始終處于一種最佳的和諧狀態,教師就要注意在授課過程中,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在和諧的教育環境中,興趣盎然地參與閱讀活動,并“不失事機地把這種最初發生的愉快情感和認知興趣引導到熱情而緊張的追求知識,探求真理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正確方向上去”。同時師生之間要崇尚教學民主,相互信任,溝通心靈,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只有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展露;只有在課堂上形成濃厚的民主氣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習,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
三、改變評價模式,在閱讀中幫助學生樹立批判意識
關鍵詞:課外閱讀 精心引領 推薦書目 適當訓練
讀寫結合
在高考語文能力層級中,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索等是難度較高的能力等級要求,這樣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閱讀及深入的思考過程中培養。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于更新閱讀教學理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語文閱讀文本很難有明確的梯度劃分,因此學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視文本的深入閱讀,這就向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要帶著學生、伴著學生一起閱讀、一起成長。只有教師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個性思考。
一、精心引領,以興趣促進閱讀,關注社會熱點
知識改變世界,讀書豐富人生。閱讀是認識自然與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學習中必要的環節和手段。認真而細致的閱讀,可以增加知識積累,可以充實精神生活,可以開拓思考空間,可以陶冶審美情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那么語文學習必將成為無源之水。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是否會很好地閱讀。能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迅速閱讀的學生,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順利些。”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到課外,營造閱讀的氛圍,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地積極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過這種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性的閱讀習慣和方法,為其日后深入地自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培養了對閱讀的興趣,然而,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教師所倡導的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學生也有他們關注的熱點、熱門書籍等,對于學生的這種自發性閱讀,教師應該辯證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們喜歡的作品,把握他們的脈搏,與他們在閱讀上進行互動交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督促學生、鞭策學生去看更多的書,以期獲得更寬廣的視野。學生大量地閱讀,思維會大大超前,對社會生活的關注會加大,對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使學生能感悟語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真切更豐富的人生哲理,從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二、推薦書目,以佳作吸引學生,培養人文情懷
課外閱讀能延伸教材內容、拓寬認知視野,這就需要教師選擇一些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學生,力求文質兼美,既要重經典,又要兼具時代性。一本好書能使學生了解這個世界和更好地認識自己,培養學生內在的一種人文情懷。
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多層次的,可以是主題閱讀,也可以是專門閱讀,比如雜文之類的文體閱讀,以某位作家的作品為主的專集閱讀等。教師可以按照“散文小說詩歌類”“傳記類”“藝術社會哲學類”等類別向學生推薦作品,或者分成:“小說”,比如四大名著選讀,魯迅作品選讀,金庸作品選讀等;“散文”,比如《論語》《古文觀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園》《瓦爾登湖》等;“戲劇”,比如關漢卿、王實甫、、莎士比亞等作者的作品;“詩歌”,比如《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爾詩選》《余光中詩選》《普希金詩選》等;“傳記”,比如《馬克思傳》《居里夫人傳》《拿破侖傳》等。把閱讀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熟悉民族歷史,增強民族情感,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真正領略優秀作品的人文內涵。同時,對這些作品進行一些簡要的介紹或者選擇一些片段讓學生“先睹為快”,讓學生在這些書的引導之下,主動購書、看書,并且互相之間交換書籍、交流閱讀感受等,在班級中形成濃郁的讀書氛圍。
三、適當訓練,以問題帶動閱讀,加強閱讀指導
從高一起始就應該教會學生做閱讀的“減法”,就是說要讓學生重視對概括能力的培養,學會在極短的閱讀時間內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內容(主題、結構)等,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文章的效率。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想學好語文,不進行一定的語文實踐和訓練肯定是不行的。教師要用新的課改理念、新的語文課標和新的培養目標來指導語文教學,要徹底摒棄教師機械地訓練、學生被動地學習的教學模式,但是對于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的語文教學傳統應該繼續發揚,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學生閱讀的開始階段,教師不妨把考綱上“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印發給學生,這些要求雖然指向考試,但是它的內容實際上也是能力點的要求。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從“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等角度有意識地加以重視,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說有小說的要求,兩種類型都要抓,分門別類地進行不同的鑒賞閱讀。
四、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多感悟,提高寫作水平
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有效性的核心。閱讀如果只是停留在讀的層面,學生盡管也有收獲,但是這種收獲的多少無法檢驗衡量,只有與寫作結合,為寫作服務,這樣的閱讀才能真正有效。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是閱讀能力的最高體現;反之,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是寫作的必要鋪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與作品的人物進行思想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內容呈現出來。魯迅先生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練習,此外并無心得與方法。”這是先生的經驗總結,“多看”即多閱讀,這是寫好文章的根本途徑之一。語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樣,文辭積淀是提升語言的基礎,模仿和借鑒是提升語言的捷徑。這些都需要學生的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感悟,從而轉化成自己的一種風格。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讀寫結合”,也就落實了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達到高度統一的要求,也就達到了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務,不是簡單的摘抄好詞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點評與感悟的內容。點評,主要是結合考綱的要求,從“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等角度展開對文本的細致閱讀,比如將“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和“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品味精彩語言的表現力”的要求與文章中具體的字詞句聯系起來,將能力訓練落到實處,學生掌握方法并養成習慣之后,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去開展閱讀活動,在一次次的點評中不斷積累閱讀的感受與體會。感悟,主要是針對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文字,它帶給人較多的觸動與思考,學生通過“感悟”的過程將書中的思想與自身的體會連接,聯系生活,聯系社會,獲得更為真切有效也更為具體深刻的認識,這些思考不僅對于語文學習,甚至對于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