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研究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國研究生教育評價現狀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研究生教育呈現出由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型,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經過長期知識積累、理論總結和實驗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監督及管理水平。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三級(國家級-省級-校級)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工作[1](簡稱“全國百篇”,該評選自1999年開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開展),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每個省每年都進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在國家對研究生培養“質量主導”的影響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視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和遴選。本文重點探討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培育。
采取評選優秀學位論文這一舉措,有利于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評優也逐漸成為各高校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重要平臺。[2]不過,這一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表現在評價標準方面,現行優秀學位論文評選遵照的一系列評價標準往往主要來自官方條款,與具體學科和專業領域結合不夠密切。另外,這些評價標準在具體操作中會受到評審專家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偏移,這些主觀因素可能包括對評價標準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執行尺度上的誤差,還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相對更客觀、公正地評選出優秀學位論文,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
2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原則性建議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保證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基礎和前提。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使之評價指標內涵明確、測量標準盡量統一,兼顧不同學科專業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師“光環效應”和評審專家“主觀片面”帶來的誤差,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2.1 指導性原則
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綜合體現,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引導高等學校在各自層次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是這樣規定的,[3]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著重點是在打基礎和進行能力訓練,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如優秀學位論文應有創新思維,提出新見解、新觀點,進而推動研究生教育中對創新性的培養。
2.2 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統一性是指根據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學位論文共同要求的評價標準。多樣性是指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而設計的不同的指標分類和特征描述。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兼顧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兼顧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精心設計各模塊指標,使之既能夠反映不同評估對象的實質,又可以相互兼容,從而保證評價標準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實事求是原則
評價指標應該符合實際、客觀可信,才能較確切地反映出評估對象的真實水平。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從評估目標出發,切忌從主觀臆想出發,脫離具體實際。評價標準應忠實于評估目標,每個指標都能如實地反映客觀的本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相互獨立,不重復、不矛盾。由此簡化了指標,保證了評估的科學性,防止因評價指標過細,看似會提高評價精度,卻給專家帶來過多的麻煩,引起人為的偏差,反而會降低評價的準確性。
2.4 可操作性原則
制定評價標準必須簡單易行才具有實際意義,離開了可操作性,無論怎樣科學合理,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要把抽象的、復雜的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在“質”的規定上, 應確定關鍵指標, 剔除無關或相關度不大的指標, 形成簡易可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如學術性學位論文選題意義應突出理論創新、發展學科知識,而專業學位應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選題應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應用價值。
2.5 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盡量建立在可測量的基礎上,對于能夠量化的指標逐項量化,力求簡約,在權重確定時要用數學等邏輯方式來驗證,做到客觀、公正、合理。而對于論文的創新性、寫作能力與學風等指標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除了給出一個綜合評分,還應加上一個綜合評語,最后綜合多位專家意見,使意見趨于一致。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即防止因過度量化而割裂評價的本質,又防止因主觀權力過大導致不公平。
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不是一成不變,而應該與時俱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3 優秀學位論文培育策略建議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如何培育優秀學位論文進行深刻分析和認識的過程,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工作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3.1 把好選題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確定好的選題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產出的關鍵前提。確定選題之前應進行大量文獻閱讀,對所選課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導師和研究生應就論文選題是否為學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確等方面進行詳細、深入的論證。開題報告還應經過導師組嚴格論證,對于不適當的選題,一定要堅決給予否定,開題報告必須經過導師和學院主管領導簽字同意后,才可以開始論文寫作。由于論文寫作周期比較長,經常會出現前松后緊現象,因此還須重視中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3.2 實施培育工程
為了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取得突破,許多高校設立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4]同樣,我們也可以設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單位應制定培育計劃,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從已經開題的研二學生中選拔優秀學位論文的種子選手,重點資助有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進行開展科學研究的初級訓練。培育基金立項前,研究生管理部門對項目申請書進行嚴格的形式把關,導師組對項目研究內容和技術創新的新穎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對學科發展的意義等材料進行認真嚴格審查和答辯論證。培育基金立項后,加強過程管理,中期對項目進展隨時檢查, 發現問題, 及時解決,幫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計劃。并進行嚴格的項目結題驗收,對結題報告、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綜合打分,評出優、良、中、差,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學院,與再申請直接掛鉤, 建立獎罰政策。
3.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優秀學位論文評選是評學生,也是評導師。研究生論文是否優秀與導師的精心指導是分不開的。導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治學態度甚至為人處世的方式都對其所指導的研究生影響深遠。創新型的人才須由具有創新意識的導師來培養,優秀的導師能夠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指引學生在科研活動中少走彎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真正將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治學嚴謹的教師選拔成為導師。優秀的導師隊伍是指導研究生寫出優秀學位論文的關鍵。其次,加強考核,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導師競爭上崗制度和流動原則,打破導師終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內沒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擔任導師,或者保留導師資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學校應定期召開研究生導師經驗交流會,交流培養經驗、共同探索、相互借鑒、以老帶新,促進導師隊伍建設。
3.4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
研究生培養單位優越的科研條件是優秀學位論文產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臺、豐富的圖書資料、完善的硬件設施、充足的科研經費以及良好的學術環境等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條件,此外,學科建設也是科研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科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不僅是一種條件,更是一種環境。”[5]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走向學術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學位論出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首先,導師要多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臺,讓研究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6]加強科研實踐訓練,培養科研能力,為研究生做好學位論文夯實基本功。其次,加強圖書館和網絡建設,及時更新學術資源,為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學術資源保障。努力完善實驗室設施、設備,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物質條件。再次,科研經費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條件,學校通過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專項培育基金,對每位入選者及其導師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鼓勵各學院提供配套經費支持。最后,注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做學科前沿的報告,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激發創新思維,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創新思想的優秀學位論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就業方式、生活方式、利益關系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轉型期所特有的各種矛盾交織、觀念沖突、利益凋整的現象,給正處于社會選擇階段的研究生帶來了價值觀上的強烈沖擊和影響。與80年代的研究生相比,處于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的研究生在價值觀念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在價值取向上自我意識強化
研究生是一個知識和智力相對密集的青年群體。他們具有樂于思考并且善于獨立思考、觀察敏銳、認識問題的角度獨特、吸收新鮮事物快、人生觀、價值觀趨于基本穩定、自主、自立等群體特征。這些特征,在研究生價值觀上表現為自我意識強化,注重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更加追求內在價值的自我實現,追求自我的完善。調查表明,對于“攻瀆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認為讀研是“為了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價值”;193%的研究生具有偉大的抱負——“為振興祖國”;7.1%的研究生則希望能“有更好的學習lT作環境”,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改善生活”。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適合個人利益之需要”與“應國家利益之需要”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73.4%與19.3%),說明研究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趨于向自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2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更加務實和偏重物質利益
當代研究生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正逐漸由過去的抽象理想主義轉變為明顯增強的現實性和務實觀。現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據1994年《研究生價值觀研究》課題組所做的“武漢地區高校研究生價值觀問卷調查”,54.1%的研究生傾向于“不管最終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決每一階段最迫切的具體問題就行了”,充分說明了研究生價值觀實用性傾向增強。當問及“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您是否準備接著報:考博士研究生”時,回答“準備”的僅占10.2%,回答“沒想好”的占21.1%,“不準備”的占67.6%,說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暫時放棄了對更高學歷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還是很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狀況而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這說明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得不遷就于現實。
3.在價值觀念上表現出復雜化與矛盾性
當代研究生求知欲強,對于各種社會思潮和前沿學科接觸和了解較多,出于學術和科研的角度多給予兼收并蓄,加之思想觀念上的開放性、自主性,使得他們往往采取多重選擇的態度,這易于造成其價值觀念的復雜化和矛盾性。表現為:
(1)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由于在價值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生價值取向上受到現實生活的嚴重沖擊,使得研究生在個人與社會價值的選擇中陷入矛盾沖突之中。由于現實生活的沖擊,大學教師及科技工作人員的相對清貧,又使得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到更加適合個人發展的、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做貢獻。
(2)N想與現實的矛盾。現實生活的壓力,使研究生在理想與現實、學業與賺錢之間,產生了人生價值選擇的矛盾。由于目前研究生生活待遇普遍偏低,在當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條件下,普通獎學金已難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賺錢與學業關系的處理上,選擇“上學期間既要爭取賺錢,又不能影響學業”的研究生高達45.1%,這反映了當代研究生在人生價值選擇中的矛盾心態。
(3)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矛盾。例如在婚戀觀上處于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在婚戀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復雜化的態勢。據調查,在“您贊同現代婚姻應以感情為重的說法嗎”的問題答案中,選擇“基本贊成”的高達93.9%,僅有6.1%的人表示“不太贊成”和“反對”。在“擇偶條件,您最看重的因素”中,“人品”和“性格”兩項分別以84.5%和57.6%居第一、二位,遠遠高出其它選項。這說明當代研究生的婚戀選擇還是以傳統的道德婚姻觀為主,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礎,在擇偶條件中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內在品性。然而在性觀念上,研究生們對婚前的態度十分寬容。經調查發現,研究生認為戀人問婚前屬正常行為,無可指責的比例為18.9%,而屬可以理解的比例高達55.2%,二者相加為74.1%,加上部分“說不清楚”的比例,足見有80%以上的研究生對婚前持贊同或寬容態度,而明確表示屬于道德墮落的研究生僅占6.0%。
二、新時期研究生價值觀成因的探討
伴隨新世紀的到來,研究生價值觀念嬗變的趨勢和特征更加凸顯。知識經濟的來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經濟體制的轉換、社會結構的轉型和文化氛圍的變換是當今研究生價值觀發生嬗變的根本原因。
1.經濟變革是基礎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排斥市場經濟,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為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市場經濟對研究生的影響,可以說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研究生增強主體意識,促進他們樹立務實、競爭、進取、平等、注重功利實用等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有可能使研究生只顧眼前行為和利益,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價值的實現,淡化對理想的追求和獻身精神。
2.社會轉型是條件
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轉型。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是高度集權的“行政一體化”體系,改革開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差別的擴大,利益主體的分化,必然導致研究生重視物質利益及價值觀多樣化。改革開放也引發了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動,使得不同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升有降。特別是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階層在社會上地位、作用、價值的凸現,促使研究生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重視物質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更高價值目標的追求,其價值取向趨向實利。
3.多元文化碰撞是誘因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大變動,當前研究生所處的文化氛圍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期,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對當前研究生價值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促使研究生崇尚自我價值,但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念也使部分研究生忽視了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價值觀念向極端個人主義傾斜。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主要來源于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
三、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對策
當代研究生是一個極為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從觀念到行為迅速地適應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變革,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推崇功利,注重短期效應的價值觀念體系,正逐漸由模糊而日漸清晰。因而,必須高度重視當代我國研究生的價值觀教育。
1.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的教育工作
對研究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更多地懂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多地掌握當代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更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同黨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現代意識,認真貫徹實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引導他們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創造者和實踐者,成為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另一方面,在講傳統、講歷史的同時應更多地研究2l世紀青年人的思想活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注意不同地區研究生的政治背景和成長條件,把現代思想和傳統觀念相結合,思考研究生價值觀教育T作的內容和方式.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寓價值觀教育于科研特別是人文科學的學術活動之中
校園文化是研究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校園學術文化建設對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活動為載體,以學術為中介,使價值觀念主旋律浸潤其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增強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實表明對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可以通過充滿求真、務實和理性的校園科技活動培養科學精神和思維方式,提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全方位的文化環境,對于研究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是非常有效的。
總之,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研究生,社會發展需要他們的巨大智慧,而這巨大智慧的發揮有賴于其正確價值觀的指導,同時,他們的價值觀念又影響著社會主導性價值取向。因而,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生價值觀變化的趨向,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丁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研究生價值取向嬗變研究”課題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價值觀調查.青年研究,1997,(5).
[2]裴勁松等.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及對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7—8).
[3]楊雄第五代青年價值觀特點和變化趨勢.青少年研究,2000,(2)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與實踐
1重新修訂生物化學教學大綱,調整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比重
根據學校制定的“應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思路,重新修訂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根據開設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的各專業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實驗能力,對現有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按不同學科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進行模塊設置,根據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特點,大幅增加實驗教學課時,過去我校生物化學共10個實驗,30學時,調整后共16個實驗48學時,實驗課與理論課的比例達到4:5.同時,完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大綱,遵循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進行,突出學生基本知識能力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力求將生物化學前沿動態及時引入到實驗教學中.
2重新整合生化實驗教學內容,構建“三大板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系
將實驗內容劃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大板塊,課時比例3:1:1,構建一個既突出專業特點,又能逐步提高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綜合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2].(1)精選“驗證性實驗”內容,夯實學生實驗基本技能,在驗證性實驗板快中,教學目標重點要突出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熟悉掌握生化實驗中的常規儀器的使用方法.驗證性實驗的開設主要為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的實施奠定了基礎.(2)開設“綜合性實驗”,強化培養學生綜合研究素質,在綜合性驗板塊中,教學目標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研究素質的培養.綜合實驗的開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綜合性”實驗題目整合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興趣,在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將自然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3].(3)增加設計性實驗和科研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設計性實驗”模塊中,應針對教學大綱科學、理性的設計實驗,實驗題目自擬,要有綜合性并應具有一定的難度;設計性實驗的題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導學生設計出一些有創意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應提出有懸念性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思路.在“設計性實驗”模塊中[4],學生應該充分突出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激發創造熱情.學生學會如何查閱相關文獻、選擇實驗材料、確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試劑、分析實驗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問題,整個實驗由學生獨立完成.在“設計性實驗”模塊中,指導教師應該對實驗學生進行分組,分析學生自定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實驗室開放工作,保障實驗藥品、儀器的正常供應;對實驗過程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對各組實驗結果和過程進行考評.通過開設設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實行開放式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探索
(1)生物化學實驗時間的開放,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受實驗條件和時間安排等條件影響,學生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去做事先就規定好的實驗,填寫實驗報告,無法發揮學生實驗創造力.為了讓學生能夠比較自由安排自己的實驗時間,我們對實驗時間實行開放管理.采用預約制,實驗室在時間上盡可能開放,學生通過預約隨時都可以進入實驗室.學生和實驗指導教師互動,實驗指導教師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網絡資源,實現網上選課,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做相關實驗[5].(2)生物化學實驗內容的有限開放,根據學生專業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圍內選擇實驗項目,完成實驗教學大綱的實驗內容外,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內容,供學生自由選擇.這些開放性的實驗內容,由學生自己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方法,選用實驗設備,配置實驗試劑,實驗前將方案和指導老師討論,審核可行后,由學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學實驗室的開放,采取實驗室的科學管理,多室實驗設備共享,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室資源,打破各個科室的保護壁壘.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綜合能力的培訓.對實驗室人事分配方案進行了調整,責、權、利明確,調動實驗室人員的積極性.采取開放式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后,實驗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實驗室和實驗設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優化了實驗室的現有資源[5].
4生物化學實驗室建設和實驗設備更新及管理
(1)規范和完善實驗室制度建設[6],現行實驗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時展的需要,需要補充一些新規定和措施,用規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規范實驗室的操作和儀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標,細化工作責任,達到有效管理的目標,更好地發揮實驗室制度的功能,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打好基礎.(2)加強實驗室儀器設備等硬件設備的建設,對一些實驗儀器和實驗用品,應該愛護、細心使用,對一些精密的大型實驗儀器,應該建立“儀器管理檔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記證明”制度,填寫使用登記證明.定期對實驗室硬件設施進行調試和維護.(3)加大實驗室建設的投資力度,更新實驗室設施,擴大實驗室硬件投資規模,根據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一些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性能好的儀器和設備,進行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更新,擴大實驗室硬件投資規模,確保生物化學實驗室的建設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不斷增加實驗室的實驗功能和科研的實力.另外,加強實驗室軟件投資和建設,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員的培養制度、技術人員的定期培訓制度、培訓方法和方式.(4)增加實驗室建設的管理經費,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增加實驗室經費投入,促進實驗室建設,增加實驗室建設管理經費,提高實驗室材料的管理經費,加大學生培養經費,強化實驗室培訓功能經費,協調好培養教育經費.
5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考核手段改革
為保證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應充分重視學生對實驗課成績評定這一環節,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的考核辦法.在生化實驗教學評價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驗能力,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設計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加強實驗課綜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準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實驗考核體系.將生物化學實驗成績分為4部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研究性實驗各占總成績的30%,實驗技能競賽成績占10%.每次實驗成績細分為4部分:前期預習情況占20%,實驗過程完成情況占30%,實驗技能掌握運用情況占25%,實驗結果與討論情況占25%.通過這種方法,改變了學生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促進學生認真做實驗,規范書寫實驗報告,認真分析實驗結果,這種考核方法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實驗理論和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教師有了可參照的執行標準,改變了過去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主觀隨意性的成績評定方式.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手段多元化
1傳統生化教學手段的改進與完善
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提高他們的科學思維及動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外,我們還積極實施自主性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實驗的教育效率.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提高實驗教育效率.傳統上的實驗課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遵照實驗指導,按部就班地依照實驗步驟去做試驗,這樣學生很難達到訓練科學思維和提高實驗創新能力的目的.針對這種教學模式的不足,我們實施自主性教學模式,表現在讓學生自己培養實驗材料、自主配制實驗試劑等操作技能,讓學生自己查閱數據,進行試驗細節的論證和討論,讓學生走上講臺,向大家介紹與實驗內容相關的知識和注意事項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培養動手操作和科學研究與思維能力,提高實驗的教育效率.實驗的學時是有限的,我們提倡廣泛的實驗后的公開討論和辯論,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特別是建議學生把問題和解釋寫成報告的形式,教師必須給與認真地答復.
2新型生化試驗教學手段的應用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驗教學過程中,利用國內外期刊全文數據庫網站,下載學術論文,對傳統生化試驗方法、材料進行改進,做到試驗方法、試驗內容不斷創新,激發學生的做實驗的熱情和積極性;利用國內外生物化學相關的網絡資源及論壇,如“生物資源網”、“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實驗網”“、中國生物化工網”以及各個生物化學精品課程網站等,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及時掌握生化實驗領域中的最新新技術.(2)運用多媒體化實驗教學,運用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和虛擬儀器等多種電子媒體和技術設備,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個生物化學實驗的多媒體課件,并在實驗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實驗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記憶牢固、運用準確.在開展多媒體實驗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將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到教學軟件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7].在開展多媒體實驗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一定要服從實驗教學目的,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特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方法有效運用技術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化實驗教學手段,可以節省實驗教學時間,降低實驗教學的難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3)構建網上虛擬生化實驗教學的新體系,虛擬實驗教學是基于互聯網絡或校園網設施條件,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在電腦屏幕上創造出模擬的儀器性能、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實驗者可以像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預定的實驗項目,從而達到真實或接近真實實驗的效果[8].運用虛擬實驗教學手段網上實驗教學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高度共享,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推動各院校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發揮各院校的優勢和特色,促進新內容、新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共同發展實驗教學.運用虛擬實驗教學手段學生可以完成對于一些在現實的實驗室里難以執行實驗計劃,如有高危險性的實驗、涉及高精密儀器的實驗、實驗場地及實驗材料缺乏等等的實驗.而且可以讓學生接觸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儀器.虛擬實驗室能夠彌補現實實驗室的不足,發揮現實實驗室的作用;運用虛擬實驗教學手段可以與現實實驗相輔相成.在虛擬實驗室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隨時上機進入虛擬實驗室進行操作,完成各種分析測試任務.在計算機上對虛擬實驗達到熟練后再進入實驗室進行真實操作就會輕車熟路,大大增加現實實驗的操作熟練度和速度,因此虛擬和現實實驗相結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運用虛擬實驗教學手段可以節約成本,降低損失.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網絡的優勢,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技術等可以仿真出可視化的實驗環境,引入多種多樣先進、昂貴的實驗儀器設備,同時降低誤操作的危害與損耗.
一、改革教材內容
傳統的教材內容對學生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單一的“打基礎”的作用。對于創新教育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從創新的角度考慮,以往中學生物教材在內容上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知識相對陳舊。因為傳統觀點的影響,教材更新周期長的影響等原因,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很難納入中學教材。尤其是有爭議的新觀點更不可能編入教材,可是生命科學大量的創新經歷表明,創新不僅需要“公認無誤”的經典的基礎知識,更需要最新的知識進展作為基礎,那些“不確定性”較強的有爭議的結論或觀點往往給創新帶來契機。第二,教學內容組成單一,僅僅包括本學科的“雙基”。科技創新的實踐告訴我們,僅有本學科的“雙基”是絕對不夠的,還需要大量跨學科的東西,需要大量實踐的東西,比如需要科研、產業、市場的知識與實踐等,再如需要許多通用的或學科專門的方法技術。此外創新所需要的懷疑、批判等創新精神,直覺、求異等創新思維能力,都不是單靠“雙基”的傳授就能培養的。所以創新需要更為廣闊的教材內容作為基礎,作為保障。由此可見,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教材內容。應該說人教社新版高中試驗本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有益的嘗試。從內容上考慮,適應創新教育的教材應該具備如下功能:
1.基礎功能
即給學生提供創新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技術,特別是對創新起著直接推動作用的新知識、新技術。實現這一功能就要求教材能夠及時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及時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補充必要的新知識。這么做,即便學生不直接參與創新,對其較好地理解和適應科技、經濟、社會的有關創新也是大有稗益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又必須解放思想,打破陳規舊習的束縛。比如,在美國能源部(DepartineniofEnergy)等單位的贊助下,美國課程研究機構BSCS從1992年至1998年先后設計了四個相互補充的“基因組(教學)模式(GenomeModu1eS)”,把科學家正在進行的“人類基因組計劃(ThehumanGenomeproject),一個宏偉的著名的科研項目的最新動態和相關內容及時納入了中學生物學課堂,使學生跟上科學創新的步伐。如果按照我們過去的習慣,這種正在進行之中的、尚無最終結果的研究根本不允許編入中學教材,顯然我們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處理上過于保守。只有徹底摒棄這些保守的思想,教材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學生打好創新的基礎。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的,“課程的設置和各門學科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更新內容,使課程內容能夠跟上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并且要考慮到21世紀科學文化發展的趨勢,才能跟上發展的步伐。”
2.素材功能
即能夠給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素材。實現這一功能就要求教材能依照不同年級學生、不同層次創新活動的目標、特點和規律,選編相關的內容。1996年出版的美國《國家理科教育標準》明確提出“學習科學是要學生做什么,而不是把什么做好了提供給他們。”既然要學生做什么,那就不僅要布置做的任務,還要提供做的素材。
例如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試驗本)編入了植物的向光性與感應性實驗設計的內容,首次將設計教學引入中學課堂。以向光性實驗設計為例,提供的素材,包括有關向光性的一些實例和概念、實驗材料和用具,如幼苗和錫紙、不透光的紙盒。應該說教材的這一改革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開了個好頭。但遺憾的是在創新素材方面,個別地方有越俎代庖之嫌,個別地方又顯得不足。例如,不透光的盒子完全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以提供創新的余地,又可檢驗其實驗條件設計的嚴謹性,而在方法步驟的提示上又太簡單,部分學生可能無從下手。筆者看到美國文獻介紹高中的同一設計,盒子就要求學生自行選擇或制作,但要求不透光,故有人選擇裝膠卷的塑料盒,因為它們已被證明是不透光的,這一選擇過程鍛煉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所以提供創新素材是教材改革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3.樣榜功能
即能夠給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典型的樣榜或范例。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缺乏經驗和必要的技能,必須給他們提供樣榜,使其從仿效創新開始,逐步發展到獨立的原創創新。為此,教材應能比較清晰地勾畫出一個個創新活動的基本過程,特別是創新要素如何重組,新構想、新觀點、新方案如何閃現等。諸如DNA雙螺旋發現的過程、克隆羊誕生的過程等就可以經過恰當簡化處理,編入中學教材。過去的教材也有科學史的例子,但多數側重于宣傳科學家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等精神,創新過程體現較少或體現的力度不夠。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教材和新版高中教材(實驗本)都編入了一些體現創新過程的實例,值得提倡。當然還應有更多的不同的方式。例如,能否提供范例后再安排相應的仿創活動,以真正發揮范例的作用。
4.引導功能
即能夠引導學生對特定課題進行探索,實現創新。學生創新當然是要他們自己獨立提出先前從未有過的想法、觀念、方案、模型、實物等,但學生的創新能力畢竟是從零開始,從低到高逐步發展的,決不可能指望他們在某一天內突然具備高超的創新技能。要想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盡快發展,就需要加以引導。中學教材也應該具有這一功能。比如上述植物向光性實驗的設計,美國高中通過一定提示,要求學生不能僅用一側小孔做出的結果得出結論,而要用前后左右四個孔做四組或先后四次實驗,才能綜合得出實驗結論,最后還要再在盒子頂端開孔,把四個側孔全封閉加以驗證。由此鍛煉學生從一組實驗現象才能得出實驗結論,通過驗證加理性思維才能從實驗結論得到一般結論的科學思維。創新能力也從朦朧的原始意識發展到能實用的階段,無論是對學生今后升學,還是對學生走向社會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改革教材內容的表述方式
我國傳統的生物學教材之所以是結論式的教材,另一重要原因是教材的表述方式。首先,重要知識概念均以不容置辯的定義形式出現,遣詞嚴謹,似乎滴水不漏,其結果教師只能死扣字眼地教,學生只能原封不動地接受,別無選擇。這種貌似嚴謹的表述方式帶有很大的副作用,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發展。例如人教社1997年新版高中生物(實驗本)在談到細胞核核孔時寫道“大分子物質可以自由通過核孔而進入細胞質內”,這種絕對結論式的表述,有可能誤導學生認為大分子物質都可以自由通過核孔,必然影響他們今后對核孔選擇性運輸功能的理解。顯然這樣的表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筆者曾從一所農業大學聘請一位博士生導師給中學教師迸修班講學,學員竟以他對一個概念前后三次表述所用詞語不同為由,認為他“教學水平太差”,可見傳統教學模式危害之深。其次,以往中學生物學教材都習慣于知識概念的羅列,很少考慮知識發現或發明的過程,更談不上對學生自身認識過程的引導、啟發和促進,這是教材表述方式的第二個缺陷。這樣除去深度廣度上的區別外,大、中、小學的生物學教材、自然教材幾乎一個模式,忽略了中、小學生發展的迫切切需要,當然也無從談起創新。筆者曾看到國外一本生物學教材以活動定位的方式表述“脈傅”的概念,從搭脈、測量脈博等一系列活動的指導開始,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脈搏概念及其產上的機理,進而掌握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形中發展了探索、創新的能力。國內有些教材也借鑒了類似的做法,但在“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之后,緊接著又是明確嚴謹的結論式表述,似乎舍此不能讓學生掌握知識概念。其結果是很多教師根本不要學生看和想,很多學生也根本不愿去看去想,依然以直接背誦結論定義取代之。由此可見要實行創新教育,教材的表述方式非改革不可。筆者認為下列表述方式值得參考借鑒。
1.不同觀點對比表述
學生的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求異思維,但是學生不可能天生具備這些能力。同樣要從仿效開始。教材如何才能提供仿效的樣板和“批判”、“求異”的途徑呢?較好的辦法之一是適當引進不同觀點間的爭論,讓學生體會科學家是如何提出不同觀點,如何進行科學爭論的,科學真理是如何從爭論中誕生的。這是對傳統中學教材編寫觀的挑戰。傳統觀念認為中學教材只能收入得到一致公認的結論,避免攪亂學生的思想。其實這恰恰是把科學教育當成科學知識傳遞過程的錯誤觀點的典型反映。歷史上高中生物學教材曾經有過嘗試,雖然不夠徹底,但畢竟是一次良好的嘗試。1964年版高中教材曾同時介紹了有關遺傳機理的相互對立的兩種理論:孟德爾—摩爾根理論和米丘林理論。事實表明這一做法并未引起學生思維混亂。再如以后的教材同時例舉了有關生物進化的拉馬克理論和達爾文理論(雖然在處理上尚待改進)。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一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改革,創出教材的全新局面。問題是要注意選擇一些并非全對全錯的對立觀點,注意體現觀點與證據之間的聯系,不要急于在文字表述中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2.不強求統一結論的問題式表述
教材在內容和表述方式上改革的另一種形式,是可以借鑒發現法的學習材料,少量知識在處理時,只留下問題,不得出統一結論,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有興趣者還可自己去設法驗證,尤其是高中教材或初中高年級的教材完全可以這樣做。現有部分教材己有嘗試,但都放在“課外讀”、“課后實驗”之類的欄目中,力度還很不夠,生物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大量的事實表明,許多公認的結論具有時間性和階段性,過了一定時間,便可能得到新的證據,使原有結論發生重大改變,甚至被。如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運動的動力問題,高中新版教材仍很絕對地說是“紡錘絲牽引著染色體(子染色體)運動”,細胞生物學界對此結論己有許多證據提出反對意見,教材如此絕對地下結論不利于學生今后接受新觀點,也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建立。我們主張這樣的問題可用留下問題的方式來表述,因為在中學階段染色體運動動力問題不是理解重點內容的關鍵。留下問題的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教育學生認識證據條件與結論的關系,學會運用證據和條件推導結論,從而具備創新的基本功。丁肇中曾說,科學的發展是多數服從少數,科學要有進展是極少數人把所有人的觀念,才能前進。留下問題,不強求統一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在科學辯論中不迷信多數,堅持科學證據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體育教學主體認識實踐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只強調統一目標,統一內容,統一標準,很少考慮學生的體育需要。這種施加影響、改造受教育者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單一主體觀的影響過程,這種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往往只注重教師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個問題成了嚴重阻礙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主體觀,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1、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1)學生主體自主活動缺乏。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都比較注重自己的主體作用,對怎樣控制課堂、把握教學及怎樣講課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在教師主體作用得以發揮的背后,卻是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主體思維活動。
(2)學生主體之間交往缺乏。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課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師與全班學生的交流,而教師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就嚴重缺乏,由于學生主體性得不到重視,使本來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啟迪、探索樂趣的課堂變得嚴肅和沉悶,壓抑了學生活潑的個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覺得體育課枯燥、呆板。
(3)良好的課堂氣氛缺乏。教師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總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學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現在學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二、在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踐
1、教師轉變角色,提高主體學習效能。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把體育課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娛樂課堂,樹立學生學好體育的信心。做到:(1)備課時心中有學生;(2)在課堂上眼中有學生。要會創設情景使學生感到積極參與的價值。同時,讓學生分享教學的決策權;讓學生參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2、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其樂融融;對學習是否積極;學習信心是否增強等。實踐告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來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發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2)充分發揚教學民主;(3)教師要善于調控學生情緒,并能用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學生。(4)要創設條件和契機讓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決策。
3、“讓學生扮演主角”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學習活動形成有機聯系,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習自主性。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想,甚至還會悟出不同方法的優缺點,這有利于知識技能的內化,并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三、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主體性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絕不能貶低和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其發展程度主要取決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響。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所掌握的體育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教法手段、運動經驗、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優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持和主導作用。體育教學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純粹發現式,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探究式。
四、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
學生在體能、技能、愛好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后天的學習上,而且與先天的因素有關。如:一個學生無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績可達14秒,另一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績。這就是客觀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是后天難以彌補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用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對待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對所有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就會造成有些學生獲益;另一些學生則可能遭受挫折或失敗。要在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就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把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力求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和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和活動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要給學生創造自由展示的課堂時空
創造性來自個人智慧和潛能的自由發揮,因此,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就要給學生自由發展的天地,不能總用硬性的教學安排把學生捆綁住,要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個人興趣,要留時間讓學生干一點自己喜歡干的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反之,過分強調有序、強調精細安排,就會僵化、會顧此失彼,無法面對千變萬化的學生,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
3、要重視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多年來我們體育教師在教法上還是沿用前蘇聯的三段教學法。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主要是從技術學習的角度把教學設計成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模式。教學的落腳點是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操作上采取由淺入深,從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漸進方式。這種課堂結構的弊端是重教學內容輕教學對象,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的過程輕學的過程,顯然,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實現。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重視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讓教師從關注教材、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體育課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舞臺。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
(一)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基本內容
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由自身素質、學習研究素質和拓展性素質,依據這三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的擴展范圍,進一步確定分級指標,才可構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內容,探索或實施有自身特色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其中自身素質指標應該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素質;學習研究素質指標應該包含在研究生開展的學習科研活動中所體現跟人文素質相關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質應該包括醫學研究生在日常的體育活動等拓展性的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素質。
(二)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方法
從上面各具體指標可以看出,高校已經認識到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所要考慮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測評方法參差不齊,差別很大,高校還在沿用傳統的定量的測評方法,把許多測評的內容量化。目前,高校運用最多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醫學研究生在一學期所開設的所有關于人文素質提升的相關課程的成績,“X”指關涉人文素質提升的各獎項的總數,“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質相關活動的開展。
二、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評價體系的實施
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評價體系的實施首先需要在高校根據確立的教育指標評價體系的分項指標,組成由控制相關指標的相關職能部門人員構成的教育評價領導小組。負責評價體系指標的確立和宏觀政策的制定;同時要成立具體的教育評價工作小組,由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教師、學生工作部門的領導、部分學生干部等,負責具體評價工作的組織和落實。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學語文;大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學語文教學特色
中學語文教學當然包括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但高中語文教學與大學本科階段的語文教學有緊密的聯系,時間銜接自然,課程內容的照應與過渡更顯著,故本文中學的語文教學主要談高中部分,高中語文與大學語文關系密切。
高中學生在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系統學習后,經中考升入高中,此時最大的求學目標便是高考升學,正如眾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課程都圍繞著高考指揮棒來轉,為對付此國內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語文課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應試教育化,綜合能力弱
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目的肯定是為了對付高考,所以凡是與高考相關的利于高考的教學訓練活動都會進行,而凡是與高考無關的或在其次的教學訓練活動都不會進行,或進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寶貴時間。高考是個指揮棒,歷年高考真題也是個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動向,嚴摳語文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就是語文教師制勝的秘笈和法寶,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較弱。
(二)重視打基礎,口徑較狹窄
因為高中的語文教學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所以一般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也呈現出重視打好基礎,語文的知識面、涉獵面都顯得較為狹窄,特別是學理科的學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識點上,對未來學習的適應口徑較窄。
(三)集中在課堂,實踐活動少
由于高中階段應試教育的特點所限,高中語文學習也主要集中在課堂上,以課堂教師講授學習為主,社會實踐活動較少,課外閱讀靠學生自覺和學有余力。高中學生語文課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動,但一般來說科研活動都有限。
鑒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語文教學特色,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注重學生課內外學習相結合,不但為應試,圍繞高考指揮棒轉(這是現實國情所定),還應為學生將來大學的學業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礎,更應重在激趣,激發、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樹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不知會為多少孩子打開探究世界之大門,會激發多少孩子對浩瀚宇宙蒼穹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獻身科學的熱情,語文課程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
二、大學本科生語文教學特色
一般地我國大學對本科生都開設有較多的人文類選修課,包括大學語文這類課程,有的學校還將大學語文課作為必修課,有的作為選修課。大學里的語文課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寬口徑,重素質
大一新生經過高考千軍萬馬的廝殺,闖過獨木橋,進入大學后,真可謂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們擺脫了高考的束縛,進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學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被激發出來。相較于高中的應試教育,大學語文的教學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視野更廣,層次更深,內涵更豐富。寬口徑,為以后的學業和事業打下良好的綜合素質基礎,讓大學生的學業、事業適應性更強。
(二)多討論,有實踐
大學語文課都會有討論環節,討論課較多,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參與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思考,各抒己見。有的討論甚至引發辯論,給學生更多啟迪和收獲。
大學生有較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講座、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這些都可成為大學語文學習和發揮的第二課堂,如成為作文的素材來源,為多種文體實踐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學生積極參與性強。
(三)時間自由,閱讀較充裕
大學生活學生自主掌握的時間較多,相較高中學習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閱讀的時間較充裕。鑒于大學語文學習教學的這些特點,筆者認為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開列出參考書目,推薦對的好書讓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文素質,教師還可多出一些思考題,供學生思考學習,激活其思維,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開拓視野,如讀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申報一些人文類的科研課題,進行科研活動。
三、研究生語文教學特色
這里所說的研究生語文教學包含廣義和狹義的兩個方面,廣義的語文教學可以包括語言文學類(鑒賞的、專題的等)的選修課程,狹義的語文教學主要指研究生學科教育(語文)專業的教學工作。本文主要談談狹義的研究生語文學科教育專業的教學特色。
(一)心智成熟,適應性強
碩士研究生經過大學的學習,有的還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他們具有一定的學習、工作經驗,一般心智都比較成熟,社會適應性較強,有的人還已成家,所以碩士研究生一般來說,都有一定的寶貴閱歷,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導師主要在關鍵處點撥,起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廣度,具學術創新性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的學術性,具有探索性。語文學科教育探討大、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規律,主要研究教學法,也涉及教材的編選、評價等,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更應突出其創新性,力求出彩出亮點,給大中小學的一線語文教師以啟發和借鑒,并力求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上升歸納為一定的理論,使之具有普適價值。由此,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最后定稿結論中都必須非常強調有深廣度,具備一定的學術性,有創新點,這樣的論文還可投稿發表出成果。
(三)討論為主,重視成果
碩士研究生語文學科教育課堂更重視討論,討論和教師講授約各占50%。因研究生課堂一般人數有限,比較便于組織開展討論,教師可事先布置若干討論題或閱讀材料,到時研究生們積極參與,暢所欲言,教師及時點評、總結,這樣的教學常能達到預期目標。
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考試更多的也是寫論文形式,教師、學校都鼓勵研究生在校期間盡量多地發表文章,重視成果,為未來讀博進一步深造和事業打下良好基礎。碩士研究生或就業或進一步深造,在學術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師對語文學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語文教學上也會著重講學習研究的方法,教師可提出供學生探索的一些問題,圖書資料查閱獲取的途徑,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則,鼓勵研究生將平時的課業論文、畢業論文等修改后積極投稿發表等,有異于大學本科的語文教學,研究生語文教學常常是小課堂和導師制,研究生還可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做研究,其學術性和創新性都大大加強了。
四、中學大學研究生語文教學的銜接與拓展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日漸豐富起來。重慶市理工類高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
1.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
近年來,重慶市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大學生心理衛生、心理咨詢輔導以及情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而且在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學生自我認識、加強學生情緒管理、改善學生人際交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詢機構
為了能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適應環境,培養大學生適應能力,重慶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詢類的組織機構,成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3.創辦心理熱線與廣播節目
高校通過創辦心理熱線與廣播節目,向全校師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由專職心理學教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心理問題,使許多內向、自卑、不善于面對面表達的學生從中受益。
4.興辦心理素質教育網站
許多高校充分利用網絡便利、隱秘以及快捷的優勢,通過興辦符合大學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展師生網上咨詢和互動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質教育的社團組織
為了使心理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廣,許多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社團組織,通過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比賽、心語講座、放映心理學電影以及進行團體心理咨詢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應對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良性發展。
6.實現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轉化
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以及服務工作,許多高校運用心理學專業軟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建檔,并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以期系統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新時期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也從單一的課程教育模式轉化為具有“點、線、面”全面教育特點的“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結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國高校的現代心理學教育發展比較晚,且過程曲折,改革開放以后,心理學在我國才開始進入初步發展時期。當前,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學生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上,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以及學生心理問題預防不夠重視,存在深入研究不夠、投入經費不足、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等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2.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不規范,教學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還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沒有統一科學的課程評估標準,任課教師缺少學科背景和專業能力,課程教學效果較差,課程建設和管理缺位,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詢機構建設不完善,心理咨詢老師專業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涉及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知識,是一項專業性特別強的工作。盡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絕大多數由輔導員兼任,專業化程度低,具有高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人員少,這極大地影響了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順利進行。
4.應對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缺乏有效性,輕事前預防,重事后檢討
當前,我國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存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是大學生因為情感、升學、工作等壓力,自殺及心理犯罪事件頻發。目前多數高校僅僅以開展心理素質課程學習、開設心理咨詢中心等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但卻無法做出實效性檢驗、無法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輕視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從而使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教育觀念落后
第一,社會教育。長期以來,社會發展在需要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忽視了人才的心理素質培養。社會在選擇人才的時候,重視重點院校或者重點學科的畢業生,認為學習好的學生能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導致很多學生重視社會需求,忽視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大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學校重視學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財力都有重大投入,獎勵措施無不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考察,很少以學生的心理素質優劣為考察標準,“重文化,輕心理”的現象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從遵循“學而優則仕”到“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成功人士作為孩子的學習對象,特別是有些專制的家長除了讓孩子學習應有的文化知識外,摒棄了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在心理素質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無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個人教育。用人單位大都以學生的知識能力來招聘人才,為了贏取學校和家庭的贊譽,為了畢業能找到好工作,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得不十分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發展,以至于部分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壓力過大而導致心理問題頻發。
2.體制機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體制。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一般被納入學生工作管理體系,由學生工作處統一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及管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教育管理體制以省時省力適應大學生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學生心理狀況的巨大變化,這種突出管理職能的體制無法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進行整體有效推進,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第二,人才培養機制。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都會或多或少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但差異性明顯、實效性缺乏。文科類高校多,理工類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課程開設,輕實踐培訓;重教學計劃完成,輕教育效果評估。第三,考核機制。高校在進行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只重視課程教育以及課外咨詢,想通過課程學習等達到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目的,卻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這里不僅指課程結束后的課程考試,而且還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考核。
3.保障條件缺乏
第一,專業支撐。與文科類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高校利用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優勢相比,許多理工類院校缺乏與心理素質教育有關的學科條件支撐,僅僅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較文科類院校,氛圍明顯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關培訓學習。理工類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缺乏相關實踐培訓,不僅受教育學生缺少實際的心理訓練,教師也沒有定期開展心理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比專業課教師的培訓機會要少得多,在應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上往往失去了先機。第三,心理素質教育整體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與其他素質教育缺乏有機聯系和相互支持,難以發揮素質教育的整體效果。心理素質教育只是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業壓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識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質教育劃入邊緣教育范圍。缺乏對心理素質教育進行有系統、有意識、有針對性的研究,應對學生心理問題采取臨時補救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終影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對策建議
1.切實發揮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作用,提高對心理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深刻認識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必須緊扣素質教育目標,明晰心理素質培養內涵,切實把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到學校整體教育規劃中來。必須重視體制機制建設,加大經費、人員、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投入,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中,推動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質教育教學制度,加強教學基本條件和基本環節建設
首先,必須把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加強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使大學生能系統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其次,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心理咨詢必須是有相關學科背景和相關認證資格的教師來承擔,并定期進行專業化、系統化培訓,加大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再次,要進一步促進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規范化并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考核評估機制。最后,要積極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加強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戀愛、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心理問題的研究,加強對獨生子女、理工科、邊遠農村以及單親家庭的學生的心理干預,切實幫助廣大學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們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
3.積極拓展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促進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不能單靠咨詢輔導,也不能單靠課程教學,應當積極探索、拓展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實現素質教育整體發展。特別要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實現人才的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而心理素質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基礎。
4.完善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確保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的有效預防和指導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是個人素質的關鍵組成
隨著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和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社會對勞動者的職業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職業道德素質過硬,才能有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才能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發自內心地對本專業或行業形成熱愛之情,不斷激發自身潛能,刻苦鉆研業務問題,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同時,職業道德素質的提升,對于調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身體狀況,提高身心素質,進而為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是行業前景的隱性動力
行業發展需要接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的人才,因而,在每年的就業季中,很多單位爭相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拋出橄欖枝。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從業人員中所占比例的增大也意味著整個工作團隊學歷水平和專業素質的提升。如果說專業學位研究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當下或未來行業發展重要的顯性動力,那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就是關乎一個行業發展前景的隱形動力。這是因為,第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決定了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影響著他們的工作效率。能否做到扎根于自身崗位,愛崗敬業,認真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是體現一個員工合格與否的重要標志,更是影響工作成績和效果的關鍵環節。每個行業或者每個具體工作單位都是由其內部成員聯合構成的有機整體,只有每個員工都成為這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只有每個個體兢兢業業地工作,才能促進整個行業或單位的有效運轉和不斷前進。第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水平,關乎著員工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推動著團隊意識的提升。從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把整體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員工之間在工作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這樣才能夠形成融洽的合作關系,建立牢固的團隊意識。第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代表著整個單位員工的職業形象,影響著員工隊伍的精神風貌。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工作團隊中學歷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的一言一行是一個企業形象和文化的“活招牌”,而且對其他同事和員工的職業道德水平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作用。
(三)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道德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勞動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標準,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勞動部門是構成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享有勞動的權利也都應該承擔勞動的義務,因而幾乎所有符合勞動條件的社會成員都或早或晚地成為從業者大軍中的一員。因此,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的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因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不僅是從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每個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從業者,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對行業和社會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他們自己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更是整個從業者群體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集約化的發展要求,培養更多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提高從業者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從業者之中的比重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改善行業發展現狀,推動社會經濟進步,是提高社會物質文明的生力軍。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從而改善整個就業者群體的整體職業道德現狀,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如果教育碩士都具備高尚的師德,臨床碩士都具備大醫精誠的品質,法律碩士都能夠把公平正義作為信仰,會計碩士都能兢兢業業地不做假賬,工程碩士都能把保證質量作為根本要求等等,那么在這些高素質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推動下,社會文明的程度必將提升。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分析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亟待提升
專業學位研究生是高素質人才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的多樣性決定了他們對應行業或領域的多樣性,隨著社會各行業對專門人才的引進力度的增大,專業研究生在從業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他們的職業道德素質水平影響了從業者整體的職業道德水平,對于其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也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鑒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對他們在現實中表現出的職業道德素養更應該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總體上來看,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對職業道德的內容和要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大多也能夠恪守職業道德的基本準則,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貢獻力量。但盡管如此,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仍亟待提升。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的基本理論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刻。一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一知半解,對自己從事的專業所應具備的專業職業道德模糊不清,對如何在工作實踐當中踐行職業道德規范更是不知所措,理論認識上的模糊必然引發實際工作中的不良效果。第二,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擇業中受功利主義導向嚴重。專業學位研究生絕大多數沒有過工作的經歷,就業是走向社會的重要步驟,然而在擇業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以高薪、大城市、著名單位等為選擇的關鍵詞,完全忽視了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實際需要。第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職業道德表現不盡如人意。存在科研中弄虛作假、在工作接受灰色收入、在教學中對待學生不平等,在會計工作中粗心大意等現象,看重個人得失而忽略整體利益的現象也較為常見。總之,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整體的職業道德修養著實令人擔憂。
(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要大力加強
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不高首先歸咎于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不高,既有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在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職業道德板塊的不完善,更有工作單位吸納人才和培養人才過程中在職業道德素質衡量標準上的模糊。第一,就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而言,他們相比于其他從業者來說,自身具備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樣,他們大多感覺自身已經具備很好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因而無需特別重視。此外,他們清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成功就業的“硬道理”,所以主要把時間和經歷投入到這兩個方面的培養和訓練當中,無暇顧及職業道德素質水平的高低,也并未認識到職業道德素養在其未來職業發展中將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單位來看,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起步較晚,這些培養單位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都處于不斷的摸索和完善的過程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機械地照搬和使用,常常把科研水平的高低當成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方面,較少體現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更沒有展現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從工作單位的角度來說,工作單位渴望吸納具備較高職業道德素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從而提高整個隊伍的創新力和創造力。但是他們在選拔人才過程中對職業道德素質的衡量往往拘泥于學生簡歷中的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調查。當專業學位研究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很多單位對員工職業道德素質的衡量也缺乏清晰準確的標準,從而在外在上影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視。
(三)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路徑急需改進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構的職業道德教育水平直接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相掛鉤。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路徑亟待優化。第一,在職業道德課程的設置上“,大部分高校既沒有開設針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課,也沒有就業指導課,即使部分高校開設了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有關的課程,但也局限于形式,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第二,少數在本科生與研究生階段均開設職業道德教育的高校中,兩個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內容設置上很不科學。大多數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是對本科時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重復,或者二者前后差別較大缺乏有效的銜接,這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會產生對已經學過的內容失去興趣,或是因其缺乏連貫性而厭惡學習。第三,從職業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上看,尚未形成以專業研究生導師為主要引導力量,以所有教師為集合力量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大多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把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優化學生的就業去向為主要職責,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更沒有及時有效地在職業道德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其他教師則是把教授自己分內的課程為主要任務,對其他方面的教育漠不關心,因而造成了教育和引導上的缺失。第四,在從整體的環境上看,至今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無論是高校、工作單位還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錯誤價值觀的沖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職業道德觀念也容易發生偏差。
三、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有效路徑探析
(一)以傳統文化中的職業道德精神引領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精華,不僅是幾千年文明的積淀,更融入到了每個中華兒女血液當中。傳統道德是當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價值向導。在傳統文化的諸多流派當中,儒家極具代表性,“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準則體系,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這些在現代職業道德建設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當前要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精粹,結合時代特征和實際情況”,重建現代職業道德體系,塑造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精神。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傳統文化的學習既要提供外部條件的保障,又要激發其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理論自覺。第一,應該大力弘揚國學教育,增強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當下社會,多元文化盛行,此消彼長,如果不積極加強國學教育,不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宣傳,那么傳統文化的地位很可能不知不覺地就會被其他的思想所擠占,因此,必須占領輿論的高地,以自信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大力普及和文化傳播。第二,要將傳統文化的內容與當下社會的文化傳播形式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傳統文化因其表達方式,語言風格可能與現代社會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其實質內容卻永不會過時,因而,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包裝至關重要。第三,要分析研究,對傳統道德內容進行甄別,取其精華,將傳統文化中有關職業道德的內容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
(二)以強化理論和完善課程為基點加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重視
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理論的學習是增強其職業道德素質的首要步驟亦是基礎環節。第一,高校應充分重視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將職業道德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必修課程。這既是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理論修養的需要,也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平臺,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職業道德的時間,不被其他方面的活動所擠壓或占用。第二,形成健全的職業道德課程體系,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課程依托。既要設置專門的職業道德課程,同時也要將職業道德的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和其他學科的課程教育當中,使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職業道德教育既要大張旗鼓又要潛移默化。第三,要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科學設置。既要避免與本科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相重疊,同時要避免與本科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相脫節,應該做到逐步深化,有效銜接。將通識課、專業課、其他課程中的職業道德內容的分布作出統一的部署和安排,注重針對性與實效性。這樣既可以通過教育來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又能通過職業道德的完善來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整體質量,為構建全面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打下基礎。
(三)優化校園氛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環境對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業學位研究生大都是全日制在校學生,主要的生活和活動空間都是學校,校園文化對其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如何建設優質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是我們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第一,應該經常在校園中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融入在這些文化活動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在活動的過程當中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比如,開展一些關于職業道德知識的問答活動、關于職業道德的辯論活動、舉辦和職業道德相關的講座等等。第二,樹立先進的榜樣,用榜樣的模范作用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發展形成有效的引領。既可以選擇本校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作為楷模,也可以選擇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良好道德的學生,同齡人的榜樣效應是最大的,整體道德高尚,必然帶動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第三,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把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作為評價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要標準,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等方式鼓勵職業道德素質較高的學生,從而激發廣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職業道德學習的熱情和提升對自身的職業道德要求。
(四)以實習基地建設為依托使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在參與中獲得提升
職業道德,顧名思義,是在從事某種職業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教育,不僅要體現在學校中對他們開展職業道德知識的教育,更要為他們創造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崗位中切身體會職業道德對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在人生中的價值,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鍛煉。第一,高校要加強與校外企業、醫院、學校等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相對口的單位的聯系和溝通,積極為學生創造實習的環境,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只有深入到職業當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從事職業,形成對職業的熱愛,對自我的職業道德確立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第二,安排專業的人員,加強在實習過程當中對職業道德的指導。把學生送到單位去實習,不代表把培養和教育的責任都推給實習單位,而是高校要安排專業人員及時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鼓勵學生正確的行為,糾正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第三,要準確記錄學生在實習中職業道德方面的表現,并納入學生的總成績。職業道德表現作為實習成績的重要方面,與平時在校期間的評獎評優等活動相掛鉤,并在就業時將職業道德表現提供給用人單位,以供參考。這樣就從外在約束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時刻注重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
(五)以強化導師育人功能為重點增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的引導
導師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接觸和交流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職責,不僅要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知識教育和科研指導,而且更要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確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幫助專業學位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一方面,導師要通過講授的方式,把有關職業道德的知識傳遞給專業學位研究生,讓他們對職業道德形成基本的認識,對于學生在學習和踐行職業道德中遇到的困境和難題予以及時準確的解答。另一方面,導師要以身作則,成為踐行職業道德的楷模,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導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愛崗敬業精神,因為導師的人格光芒會在與學生長期接觸的過程中,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職業道德高尚的導師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生涯中道德品質的影響者和指路人。
(六)以信息技術和網絡為平臺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德建設新路徑
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一個年輕的群體,他們崇尚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并廣泛使用網絡信息平臺,因而,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是對專業研究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的且容易被他們所接受的形式。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通常是兩年,其中第二年為實踐時間,他們會被安排到不同的實習單位,比較分散,很難組織對他們的集中教育和培訓,因此,拓展教育路徑,采用方便快捷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例如通過微博、微信等形式,及時地與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生活實際,并且把能夠幫助他們形成職業道德觀念的消息經常傳遞給他們,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影響。此外,大力發展網絡平臺建設,成立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網絡課堂,把職業道德基礎知識、職業道德的先進人物事例、職業道德的活動等相關內容填充到網絡課堂中,并且根據實際不斷地完善和更新,這樣既貼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活實際,又機動靈活地組織他們進行自我學習。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