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應急資源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條為加強對地質資料的管理,保護地質資料匯交人權益,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對資源保護、開發與經濟建設的作用,根據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適用本辦法。
依照《條例》規定應當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其匯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巖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本辦法所稱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是指為滿足工程建設項目需要,開展地質工作所形成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工程地質勘查(察)、水文地質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質資料。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將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以下簡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承擔地質資料的接收和驗收工作。
發展改革、經貿、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應當協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質資料的匯交
第六條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政府出資的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承擔有關地質工作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前二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人可以委托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直接匯交。有多個出資人的,各出資人共同承擔地質資料匯交義務。
第七條地質資料匯交范圍依照本辦法附件所確定的范圍執行。
除成果地質資料(包括文字報告及附圖、附表、附件等)、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外,其他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由匯交義務承擔人匯交地質資料目錄。
原始地質資料已在成果地質資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質資料復印件。
依照《條例》第九條規定,應當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將其地質資料目錄同時抄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八條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依照《條例》第十條第(四)項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工作已先行通過驗收或者分階段驗收的,自驗收之日起180日內匯交地質資料。
第九條匯交人應當匯交兩份紙質資料以及相應的電子文檔,紙質資料內容與相應的電子文檔資料內容應當一致。
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地質資料時,應當隨附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復印件。
匯交經過評審、鑒定、驗收的地質資料,應當隨附評審、鑒定、驗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復印件。
第十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匯交的地質資料之日起15日內完成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出具地質資料匯交憑證;對驗收不合格的,退回匯交人補充、更正后,在60日內重新匯交。
第三章地質資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匯交的地質資料由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自行歸檔保管,其目錄應當于每年3月底前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護、安全等必要設施,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的館舍建造以及設施配置參照國家有關檔案館設計規范執行。
地質資料檔案工作人員應當忠于職守,維護史實,遵紀守法,具備相應的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專業知識。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相應的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考核。
第十三條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至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止對資料內容予以保護;有效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將其資料內容予以公開。
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予以公開。對資料內容需要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匯交時辦理保護登記手續,保護期自辦理保護登記之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5年;需要延續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保護期屆滿前30日內,到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延長期限不得超過5年,未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的,不再予以保護。
第十四條政府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不得辦理保護登記手續。
前款所稱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的范圍按照國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關于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執行。
依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補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補交時未提出保護申請的,不再辦理保護登記手續。
第十五條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只公開資料目錄。但是匯交人書面同意提前公開其匯交的地質資料的,自收到書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予以公開。
第十六條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有償利用的具體事項由利用人與地質資料匯交人協商確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因救災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查閱人應當持同級人民政府或者省級有關部門出具的介紹信、查閱人工作證,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無償提供查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也可以根據相關應急預案的規定,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主動提供查詢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因規劃、決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經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無償提供查閱。
第十七條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持單位證明或者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以查閱、摘錄、復制。復制地質資料的,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可以收取復制工本費。工本費的具體標準由省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核定。
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提供查詢服務。
第十八條涉及國家秘密或者著作權的地質資料的保護、公開和利用,按照保守國家秘密法、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四款和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經驗收不合格,匯交人逾期拒不補充、更正的,視為不匯交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二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閱、摘錄、復制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的;
(三)未按規定保管地質資料,造成地質資料損毀、散失或者保密地質資料泄密的;
(四)超過核定的標準收取復制工本費的;
(五)其他、、的行為。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的原始檔案,由各級城市建設檔案機構按照《*省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接收和管理,匯交人應當將其復制件匯交至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
第二十四條本辦法實施前,匯交人依法應當匯交而沒有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清查后,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補充匯交;其他由各承擔地質工作單位自行歸檔保管的地質資料的目錄,于本辦法實施后180日內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2.*省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3.*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附件1
*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其地質圖、礦產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各類礦產勘查地質報告、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類礦山生產的勘探報告、資源儲量報告、閉坑地質報告。
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
(一)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
(二)供水能力≥3萬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報告。
(三)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報告以及巖溶地質報告。
四、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三)建設工程引起地質環境變化專題調查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報告。
(五)一、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五、地震地質工作資料
地震地質調查、考察、研究報告。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區域物探、區域化探調查報告;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報告;遙感地質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報告。
七、地質、礦產科學研究及綜合分析資料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科技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八、其他地質資料
旅游地質、農業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以及土壤、沼澤調查等地質報告。附件2
*省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資料分類資料匯交細目〖3〗指標單位匯交范圍備注水利與漁業水利工程(水庫)庫容量億立方米≥0.1灌溉工程受益面積萬畝≥5標準海塘、江堤保護耕地萬畝≥100水產冷庫儲藏能力噸≥5000漁業港口大中型交通鐵路鐵路干線鐵路隧道長度米≥1000鐵路橋梁長度米≥1000火車站等級級三級以上公路等級級一級以上港口、碼頭大中型獨立公路大橋長度米≥1000獨立公路立交橋型式互通式公路隧道長度米≥1000飛機場飛行區指標4C及以上內河通航建筑通航噸級噸≥300通信電信樞紐、通信調度中心縣(市、區)級以上通信工程電纜長度公里≥500電力核電站所有抽水蓄能電站所有水電站裝機容量萬千瓦≥5火電站單機容量萬千瓦≥5輸變電工程電壓萬伏≥22工業鋼鐵廠年產量萬噸≥100石油化工廠年加工原油萬噸≥50水泥廠年產量萬噸≥100氟化工廠年產單體萬噸≥4其他工業企業占地面積畝≥200非城區50畝以上輸油、氣管線長度公里≥120沉井、沉箱、過江管線、頂管工程及架空索道大中型教科文衛(獨立)學校在校人數人≥3000高教園區占地面積畝≥200體育場(館)座位座≥2000影劇院座位座≥1200會展中心大型醫院、療養院床位張≥500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城市道路長度公里≥3隧道長度米≥250橋梁(含立交、高架)長度米≥100地下鐵道所有城市防洪工程保護人口萬人≥20城市引、供水工程日供水萬噸≥5水廠日供水萬方≥5燃氣廠日供氣萬方≥30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萬方≥5住宅區、商業區和城市改造工程占地面積畝≥200城市垃圾處理場容積萬方≥500人防掘開式工程底層面積平方米≥3000坑地道工程長度米≥1500其它糧食中轉庫及儲庫庫容億斤≥1.5油庫庫容萬方≥5冷庫儲藏能力萬噸≥1火藥庫建筑面積萬平方米≥2其他重點工程地下儲庫、洞(硐)室省級以上一般建筑樓層數層≥20高聳構筑物高度米≥100高邊坡工程高度米≥100礦山(甲類)年產礦石萬噸≥10乙類礦山≥100旅游區、地質公園等建設項目省級以上項目新建村莊人口人≥1000附件3
*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含數據庫),實際材料圖,主干剖面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物化探、重砂成果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工程布置圖、鉆孔柱狀圖,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圖,各種巖礦測試、分析數據匯總表(或數據庫),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地質資料。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中段采空區平面圖、剖面圖,探采對比資料,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三、水文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平面圖,所有鉆孔柱狀圖,各類試驗、測試、監測原始數據、測量結果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資料。
四、工程地質資料
軟土地區鉆進基巖鉆孔柱狀圖、不良地質工點控制性鉆孔柱狀圖、深度超過30米的鉆孔柱狀圖、實際材料圖,各類工程布置圖。
五、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鉆孔綜合成果圖,各種調查、測試、監測原始數據及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各類測量、分析測試原始數據匯總表,實際材料圖。
關鍵詞: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明;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93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00504
1引言
自然保護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建立自然保護區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途徑[1,2] ,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環境,防止物種滅絕的重要方式[3],而野生動物的保護成效是衡量自然保護區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的重要指標[4]。河口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復雜多樣的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價值功能多樣性、區域開放性、水資源和水環境依賴性、保護對象特殊性、社會影響復雜性等特點[5]。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人類活動最頻繁、經濟發展最成熟的區域之一,探索珠江口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建設水平及發展對策,對協調好人類、資源、環境、經濟間關系,建立人魚共處、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文明具有示范作用。
2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概況
2.1黃唇魚簡介
黃唇魚(Bahaba taipingensis)俗名大鷗、白花魚、金錢鳘、黃甘,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唇魚屬,近海大型暖溫性底層魚類。黃唇魚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于我國的南海和東海,1988年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CR)。
黃唇魚體長、側扁,尾柄細長、吻突出,頭部被圓鱗、體被銀元般櫛鱗,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胸鰭腋下有一黑斑,成魚一般體長100~150 cm,體重15~30 kg,大者重達100 kg,長1.8 m。黃唇魚一般生活于50 m深水域,4~6月份洄游到咸淡水交匯的河口海域產卵,以魚、蝦為食,喜居水深、有魚礁、水流較緩的海域。黃唇魚鰾的形態獨特,在石首魚科系統發育上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具有扶正固本、大補真元等藥效,特別適用于治療結核、風濕性心臟病、婦女經虧等癥,黑市交易價高達200萬元/kg。
2.2黃唇魚自然保護區設立情況
為有效保護黃唇魚這一珍貴資源,促進其恢復、增殖和合理開發利用, 2005年,東莞市在黃唇魚現存僅有的產卵場――珠江口虎門海域設立了東莞市黃唇魚市級自然保護區,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黃唇魚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屬野生動物類海洋自然保護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側,位于珠江出海口中最大的虎門口。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東起威遠島西岸,西與廣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積686 hm2。地理坐標為:東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
3黃唇魚自然保護區保護現狀
3.1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3.1.1水質環境現狀
根據東莞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多年監測數據顯示,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揮發酚、氰化物、總鉻、鋅、鉛、鎘、砷等指標符合海水水質一類標準,溶解氧、化學需氧量、六價鉻、銅等符合海水水質二類標準,pH值、石油類、生化需氧量符合海水水質三類標準,活性磷酸鹽、無機氮劣于海水水質四類標準,為主要污染物。
3.1.2沉積物現狀
根據監測數據,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沉積物中硫化物、石油類、有機碳、“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聯苯、鎘、汞、鉻等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準,鋅、鉛、銅、砷等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二類標準,沉積物生態風險相對較低。
3.2生物資源保護現狀
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所在水域為珠江口伶仃洋,這里咸淡水交匯,水動力結構復雜多變,潮汐往復流、垂直密度流等相互影響,加上灣口的匯集作用以及獨特的底形底貌,使這里水生生物資源特別豐富,是黃唇魚、棘頭梅童魚、鳳鱭等魚類的產卵場以及花鱸、中華海鲇等多種經濟魚類的索餌場及棲息地。
3.2.1浮游生物資源現狀
經調查鑒定,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藍藻、綠藻、金藻和黃藻共6大門類22科87種,平均密度為379.58×104 cells/m3,多樣性指數分布平均為3.96,均勻度平均為0.77,優勢種為旋鏈角毛藻、中肋骨條藻和愛氏角毛藻。浮游動物有6個生物類群共26種,平均密度為255.00 ind/m3,優勢種為橈足類小擬哲水蚤、小哲水蚤和駝背隆哲水蚤。
3.2.2底棲生物資源現狀
經調查鑒定,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底棲生物共4門8科12種,平均生物量為5.41 g/m2,平均棲息密度為53.75 ind/m2。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變化范圍在1.0000~2.1556之間,平均為1.5994;均勻度分布范圍在0.8867~1.0000之間,平均值為0.9412。主要優勢種有3種,分別為膜質偽才女蟲、小頭蟲和光滑河藍蛤。
3.2.3潮間帶生物資源現狀
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潮間帶生物共有2門8科13種,其中軟體動物5科7種,占種類總數的53.85 %,節肢動物3科6種,占種類總數的46.15 %。平均生物量為202.20 g/m2,平均棲息密度為1096.00 ind/m2。多樣性指數的變化范圍較大,在0.2307~1.7081之間,平均值為0.7558;均勻度的變化范圍為0.1455~1.0000,平均值為0.4708,優勢種為沼蛤和鱗笠藤壺。
3.2.4游泳生物資源現狀
游泳生物88種,隸屬于16目40科,其中魚類55種,頭足類6種,甲殼類27種。平均重量密度和個體密度分別為327.02 kg/km2和52033 ind/ km2。對比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個體密度,均為魚類最多,其次是甲殼類,最少是頭足類。漁獲物的優勢種分別為棘頭梅童魚、風鱭、脊尾白蝦、紅狼牙y虎魚、七絲鱭、日本y、近緣新對蝦、短吻、鋸緣青蟹。
3.2.5黃唇魚資源現狀
20世紀60、70年代珠江口黃唇魚年產量約為180 t,為全國最高,曾創下一網捕獲1.5 t黃唇魚的記錄。80年代初,黃唇魚仍是虎門海域魚類優勢種,資源量及出現頻率排在第6位,占漁獲總量的9.0%[6]。改革開放后隨著過度捕撈和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黃唇魚資源量急劇下降,罕見蹤跡,目前已瀕臨滅絕,每年大概只有數百尾幼魚被誤捕的記錄。
3.3管理機構設立情況
為確保黃唇魚相關保護措施落實到位,更好地保護黃唇魚種質資源及其棲息環境,2005年成立了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掛靠在東莞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定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實施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巡護與宣傳,組織開展黃唇魚救護、馴養、繁殖和相關研究。
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成立后,設立了黃唇魚救護基地,納入全國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網絡,并成為全省首批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同時,在2011年被認定為東莞市科普教育基地。
3.4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3.4.1抓制度建設,保護區建設管理漸有章法
科學編制功能區劃,在2006年出臺《東莞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上,2011年出臺《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確定了保護區界址坐標,劃定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明確各功能區的具體管理要求,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內進行項目建設和傾廢排污等可能破壞保護區的活動。認真謀劃保護區升級,2014年出臺《東莞市創建黃唇魚省級自然保護區方案》,著手編制《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提出2017年建成黃唇魚省級自然保護區,2020年保護區建設完備,成東莞瀕危物種保護、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普、特色旅游四張名片。編制規范性文件,落實“一區一法”制度,編制的《東莞市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明確了保護區地理范圍及保護對象、各相關機構職責和相關法律責任,規范了涉及保護區的社會和經濟活動。
3.4.2 抓設施建設,保護區各項功能日趨完備
加強黃唇魚救護基地建設,通過政企合作形式建立黃唇魚救護基地,開展黃唇魚救護、馴養、繁育研究等工作。對保護區陸岸確標立界,結合威遠島相關規劃,完成黃唇魚自然保護區陸岸確標立界,在保護區陸岸界址點共設置界標9個、標示牌3塊,強化了保護區的法定地位。完善巡護及科研設備,結合管理要求,先后設計修造巡查監測艇2艘,購置PCR儀等專業分子生物學研究設備,完善了保護區管護和基礎研究功能。整治修復保護區岸線,對威遠島西南側保護區岸線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整治,建設了主題廣場、景墻、休閑棧道、親海平臺、沙灘等公共設施,拉近了保護區與人的距離。
3.4.3抓日常管護,保護區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
堅持執法巡查,開展“海劍”、“護漁”等專項行動,堅決制止違法用海、違法捕撈、違法采砂傾廢排污等行為,累計巡查280多次,航程近3000海里。定期監視監測,每年制定海洋環境監測方案,每季度開展常規監測,監測項目達20多項。注重救護放生,對漁民誤捕的黃唇魚幼魚進行救護,10年來累計救護放生黃唇魚400多尾,救護成功率達80 %以上,使保護區的黃唇魚數量逐漸增加。
3.4.4抓技術科研,黃唇魚人工繁育有望突破
黃唇魚繁育條件較為苛刻,除需對生態環境有較高要求外,親體一般還需10年左右才進入繁育期。目前國內尚無黃唇魚人工繁育成功案例。多年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以積累的環境監測及黃唇魚生物學基礎數據為基礎,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大力推動技術攻堅。先后開展《黃唇魚救護與馴養研究》和《黃唇魚種質儲備及繁殖生物學研究》等科研課題,突破了黃唇魚人工馴養難題,儲備的親體達8齡,取得“黃唇魚全人工馴養”國家發明專利,為突破黃唇魚人工繁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4.5抓科普宣傳,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
積極通過多種渠道開展保護區宣傳工作,引起了社會的關心關注,取得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一是做好常規宣傳,包括樹立警示牌、懸掛宣傳橫幅、制作派發宣傳冊以及通過各媒體宣傳報道,特別是在電視臺播出專題節目,每天在電視臺海洋天氣預報欄目中播報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公益宣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二是發揮科普功能,海洋與漁業科普教育基地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定期組織社會各界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活動,積極倡導關注海洋,珍愛黃唇魚,保護生態環境理念,4年來累計接待參觀約80批2000人次。
4存在的問題
黃唇魚自然保護區設立以來,通過扎實推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管理還不夠完善,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建設仍面臨著繁重而艱巨的任務。
4.1保護區基礎建設尚不夠完備
按照《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規范》,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應建立基本辦公和生活設施、救護基地、管護碼頭、宣教中心等基本設施建設。目前,相關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救護基地用地仍為租用,不利于長遠發展。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掛靠的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遠離保護區,不利于保護區日常管理。此外,當前黃唇魚科普教育基地場地偏小,科普參觀接待能力不足,黃唇魚科博館由于用地指標問題也尚未進入立項階段。
4.2黃唇魚生存環境仍受到威脅
受珠江三角洲大環境影響,整個珠江口海域無機氮和磷酸鹽污染嚴重,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海域水質尚未達到自然保護區要求的海水一類水質標準。20世紀末大范圍地填海造地,造成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岸線大部分消失,岸邊的紅樹林全部被破環,削弱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此外,由于歷史原因,黃唇魚自然保護區沿岸存在多處違法搭建構筑物,多用于開設大排檔和安放繒網捕魚,破壞了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對黃唇魚及其它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很大威脅。
4.3保護區地位需進一步加強
當前的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為市級,受行政區劃影響,保護區的黃唇魚棲息區域無法管理,影響了黃唇魚的保護效果,亟需升格為省級甚至國家級。同時,盡管東莞市政府制定的保護區管理規范性文件即將,但法律效力層次較低,不能作為執法的依據,從依法行政管理的角度,仍需進一步上升到立法層面。
5對策與建議
為提高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建設水平,切實有效保護和利用黃唇魚及保護區資源,應該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嚴管護、強基礎、謀發展、創示范”,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能力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創新管理機制,大力推進保護區各項工作。
5.1加強領導,繼續扶持自然保護區發展
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把黃唇魚保護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延續實施行之有效的各項扶持措施,制定更加有利于保護區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鞏固建設成果。要切實加強管護隊伍建設,強化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要通過啟動創建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積極開展保護區提檔升級工作,使其成為珠江口的生態名片和文明窗口。
5.2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要切實保障黃唇魚人工馴養繁殖、救護、監測、宣教、應急防控等工作所需的經費,確保基本業務正常開展。要積極拓寬投資渠道,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資金的大力支持,重點推進管護基礎、科普宣教、環境監測系統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整治,結合威遠島打造歷史文化生態旅游島的發展定位,整治修復威遠炮臺至上涌閘口段保護區岸線,改善保護區生態環境。要在擴建保護區建立和恢復生態廊道下功夫,將黃唇魚救護基地劃入黃唇魚自然保護區范圍,為黃唇魚未來馴養繁殖研究、資源保護、發展特色旅游和產業化提供基礎保障。要將保護區建設管理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把保護區建設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充分發揮保護區的生態、社會、經濟、文化效益,形成保護區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互利共贏的局面。
5.3嚴格監管,全面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
要嚴格執行國家和省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有關規定,嚴厲打擊、取締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開展的任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從嚴控制在自然保護區內的非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海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嚴肅查處在保護區內違法用海、違法排污、違法建設的行為。要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保護好環境。要抓好碧海行動計劃的實施,切實解決珠江三角洲區域全流域的水污染問題。要建立起以環境容量為基礎、以海洋環境功能區劃為指導、以排污許可證為主要管理手段的排污總量控制體系,不斷改善珠江口海域生態環境。
5.4健全機制,努力營造黃唇魚保護的良好氛圍
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保護區管理機構,增加管護人員,加強保護區機構建設和人才引進工作,使專業人員占有一定比例,提高科研水平。要充分利用 “海洋宣傳日”、“野生動植物宣傳月”等生態保護的節日,形成全社會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交流合作,認真開展各項救護繁殖研究,早日突破黃唇魚人工繁育技術難題。要對照省級保護區創建標準,出臺保護區管理辦法、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實現對保護區的依法依規管理,為保護區建設管護保駕護航。
6結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唇魚是典型的洄游性瀕危保護物種,黃唇魚自然保護區地處典型的珠江口經濟和生態環境,切實加強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珠江口黃金水域專門劃出一個區域來保護黃唇魚,體現了東莞市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視。正是黃唇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10年來的堅持努力,避免了黃唇魚物種的滅絕,改善了黃唇魚棲息的生態環境,珠江口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仍處于搶救性建設階段,各項措施還需一一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呼延佼奇,肖靜,于博威,等.我國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4,34(22).6391~6396.
[2]劉文敬,白潔,馬靜,等.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3(2):49~53.
[3]王獻溥,崔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108~121.
[4]關博,崔國發,樸正吉.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成效評價研究綜述[J].世界林業研究,2012,25(6):40~45.
[5]余春華,陳永柏,陳大慶.河流型魚類自然保護區管理思考[J].淡水漁業,2014,44(6):109~112.
[6]盧偉華,葉普仁.黃唇魚Bahaba flavolabiata(Lin)資源調查報告[J].現代漁業信息,2002,17(5):10~14.
[7]高志全.東莞將建黃唇魚省級保護區[N].東莞日報,2014-09-17(6).
[8]李希國,盧偉華,張漢霞,等.野生黃唇魚救護技術研究[J].現代漁業信息,2014(4).
[9]林義浩,黃志保,溫其添.廣東北江黃唇魚資源狀況及保護開發意見[J].淡水漁業,1984(8).
[10]葉普仁,盧偉華.黃唇魚生物學[J].水產科技,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