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遠程研修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研修;校本研修;互聯網+培訓
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遠程培訓項目的子項目,該項目以教育技術信息化為基礎,以走向校本服務為目標,研修內容涵蓋義務教育階段各科目,研修時間跨度長達一年之久,是一種迥異于以往的國培項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為一種新的培訓模式,它將網絡研修的優勢與校本研修的優勢進行整合,既強化雙方優勢,又避免兩種研修模式獨立運行所存在的劣勢,使1+1產生遠大于2的效果。
一、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師培訓目標大致經歷了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繼續教育等階段。培訓的內容主要包含專業能力知識和公共課程。如教材教法過關、聚焦課堂、師德師風、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訓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訓以及新世紀以來的遠程培訓。從總體上看,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兩者的培訓質量和實效性要高于遠程培訓,但亦非令人十分滿意。集中培訓需耗費較多的經濟投入與時間成本,培訓經費是集中培訓組織者面臨的第一道問題,工學矛盾則會壓抑培訓參與者的積極性。校本培訓立足學校,志于解決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問題,較為有效節約培訓成本和解決工學矛盾問題,是一種參與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訓模式。校本培訓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對封閉的,是小團體之間智慧火花碰撞,該培訓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緩慢、專家引領不足、課程資源稀缺等不足。遠程培訓模式是互聯網+培訓的有益嘗試,它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將專家講座、視頻等生成性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中,學員通過網絡跨越時空與地域限制,可重復研習,在網絡上完成作業和開展教研活動,受眾量大和經濟性是其最大優勢,其劣勢在于它是一種“空”對“空”的培訓形式,對學習欲望不強的學員約束力不足,容易“出現學習資源打開著,人卻不在電腦前”的現象。在培訓工作推進困難境況下,既要考慮培訓承受能力,擴大培訓數量,又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網絡培訓與校本培訓的對接成為培訓模式創新的探索方向,其創新路徑就是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整合,該整合旨在推動網上研修和網下研修結合、虛擬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的混合式學習,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和教師專業自主發展。這也是教師培訓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
二、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實施情況
2013年,教育部啟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建設網絡社區,從各省選出50000名左右教師,通過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不少于80學時的專項培訓。培訓學科共22個學科。其中小學品德與生活等9個學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個學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階段的形式進行:第一階段為培訓準備階段。主要包括培訓方案的細化和完善、培訓平臺功能優化、培訓課程資源整理等。第二階段主要是通過集中和線下的培訓方式對該項目的培訓者進行培訓,旨在提高各地區培訓者對整合培訓模式的了解和運用,以指導本地區學員開展研修活動。第三階段為全員遠程培訓。由學員組建群組在網絡平臺開展課程學習、在線研討、在線問答等活動;圍繞網絡上的研修心得在線下進行基于教師個體經驗的備課、團隊互助的協同備課和課后反思性備課等三次備課,并圍繞三次備課和上課,跟進開展計劃研討、備課研討和分工觀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第四階段為項目總結反思階段。各地區各學校做好培訓總結,研究此類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訓模式創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創新網絡研修,依托網絡社區,從相關省份選出50000萬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不少于120學時的線上線下培訓(80學時線上學習+40學時線下學習),重點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一步創新遠程培訓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提高校本研修質量,促進教師學用結合,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2015年教育部將繼續實施該項目,擬通過建設示范性網絡社區和教師工作坊,對80000萬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和培養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領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師教研員進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
三、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訓理念創新。培訓理念在培訓系統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培訓理念就有什么樣的培訓效果。一方面,傳統的培訓大多采取單一的集中、遠程或校本的培訓模式,割裂了這三種培訓模式的關聯,在發揮這些單純培訓模式的優勢時也難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擾,無法克服培訓模式本身攜帶的矛盾。網絡與校本的結合,打破長期以來困擾網絡培訓的質量不高和校本培訓的引領性不足的問題,它是一種新的理念,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實用性、持續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訓更加注重“培訓”,或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學技能、課題科研技能等強調教育技術技能為主的培訓,即“授之以魚”或“授之以漁”。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訓”,即以學員自我體悟為主的 “內生式的研修”,強調在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下,學員自我修煉、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發展,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培訓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的趨勢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了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議題,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通過網絡研修社區和教師工作坊的形式,將研修教師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構建起學習共同體。通過大力推動教師網上和網下研修結合、虛擬學習和現場實踐結合,推進高等學校、培訓機構與中小學結對幫扶,引進優質培訓資源,直接將最新知識理念、學科前沿知識傳給一線教師,又通過建立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打開校本培訓封閉之門。
再次,培訓實效的突破。培訓實效是中小學教師培訓項目的生命。教師能夠通過參加培訓使自身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使教學技能更加豐富,使自身更加專業化成長,這樣的培訓才是有實效的,才能夠持續發展。沒有實效的培訓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投入的財政經費和參訓教師的時間精力常沉沒在這些無效的培訓之中。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具有較強的培訓實效,是因為它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培訓模式。問題是事物的矛盾所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癥,將這些教學問題提出來,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專家請教,也可以通過網絡研究優秀專家的視頻課例,認真學習,認真反思,不斷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是一種聚散靈活現學現用的研修模式,易于達到理論學習探討與教學實踐互動相結合,教師需求差異與個性化專題研究相匹配,培訓學習與教學應用無縫對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論滲透、注重實踐過程、注重針對性、注重應用、注重后續跟蹤指導。參加研修的教師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屬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規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參與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的教師必須經歷結構化、規范化的研修打磨過程,強化校本、師本、生本問題的篩選,聚焦問題針對性地開展研討,提高了研修教師發現問題的意識和捕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研修教師得到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訓團隊的壯大。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作為新的培訓模式,其試行和推廣必然仰賴于強有力的組織力量。該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塊、學科模塊和技術支持模塊等三個并行并進的模塊組成。最重要是學科模塊,該模塊是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的落腳點。學科模塊中包含指導專家組、學科指導組和研修組。這些組通過工作坊的形式將專家、指導教師和學員融匯在一起,開展網上交流、討論、質疑、分享經驗、同伴互助、表達困難、獲取指導和網下實踐、反思、自主學習、行為跟進等活動。隨著研修活動的開展,研修團隊也隨著參與研修人員的增加而不斷壯大,從而引領和帶動更多的新手參與研修。
當然,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還存在一些問題。1.區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因經費充足,項目實施較為順暢,欠發達地區則進展緩慢。城市設備充足,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基礎也較好,開展有聲有色,農村教師受限于設備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動力等因素,進展緩慢。2.工學矛盾依然突出。參加研修的教師大都是各個學科骨干,都承擔較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任務,在教學與研修的沖突中常因無法分身而顧此失彼,導致學員積極性不高。3.研修平臺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常出現問題,如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過高導致平臺無法打開、視頻不能觀看、作業評論不能提交、上課錄像無法上傳等,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研修平臺管理功能也需優化,研修平臺因功能不完善,無法督促學員學習,學情統計困難,需大力改進平臺的相關技術。
四、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模式的發展策略
(一)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的經費投入,積極創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人們可以通過教育改善生存狀態,提升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針對學生,對教師同樣不可或缺,教師需要通過培訓等形式的繼續教育來促進專業發展。對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而言,接受培訓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機會。貧困地區教師的調訓率和參訓率明顯低于城市發達地區,許多城市教師一年內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多達數次,而邊遠貧困地區教師從業多年依然未參加過培訓,造成城市地區教師培訓“倦怠感”和邊遠貧困地區教師培訓“饑餓感”的困境。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的培訓經費投入,改善當地培訓硬件條件,積極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模式在邊遠地區落地生根,充分發揮其“普惠性”,讓培訓事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邊遠貧困地區教師。這正是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
(二)推動培訓機制創新,激發研修團隊活力。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是內驅力與外驅力相結合的培訓。校本研修推動整個研修團隊不斷自我審視、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過研修團隊內部喚醒推動個體研修活力。網絡研修則為研修團隊提供豐富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便利的學習方式,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寬廣的視野,從外部引導和推動教師研修向更高水平發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能否有機整合關系到該培訓模式的成敗。這就需要在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過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態鼓勵基層首創精神,將基層首創之經驗加以提煉升華,并使之制度化以進一步促進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塊、學科模塊和技術支持模塊的各部分是互相關聯協調,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一模塊的缺失都會影響培訓效果。專家指導組、學科指導組、研修組和學員之間必須構建有一套相互協調、靈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運行機制,確保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學科指導的傳幫帶作用。研修團隊中各個角色的定位要進一步清晰,并制定相應的工作職責,保證研修進展順利。此外,在培訓中需要建立管理員、指導老師、學員的評優評先體系,通過激勵措施,激活研修個體的正能量,讓個體研修活力競相迸發,讓培訓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師考核評定標準,緩解工學矛盾。教師工作量是衡量教師工作情況的重要尺度。教師工作量除了應該包括常規的教學、備課、作業批改、自習輔導、行政事務等方面的外,可將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動納入工作量統計,教研活動是對日常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的探討、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動能夠誘發教師研究興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對學校改進教學活動和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師只能依靠個體力量支撐其成長,整個學科乃至學校都會因為缺少研究團隊和教學實踐研究而難以得到質的提高。通過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將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納入工作量統計,賦予教師有更多的空檔時間用于研修,才能有效減少工學矛盾,提高教師研修積極性,提高研修質量。
(四)是升級平臺技術,提升研修質量。網絡平臺是開展網絡研修的重要載體,是教師開展網絡研修的聚集場所。網絡平臺的用戶使用體驗直接關系到教師參加網絡研修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必須加快平臺改進升級,破解平臺兼容性、便捷性、實用性、交互性不足的問題,提升網絡平臺使用的滿意度。要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改變教師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師的應用操作能力,減少操作失誤,增加平臺使用興趣感和愉悅感。通過平臺技術的完善與學員自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促進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有機整合,提升教師研修質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動培訓模式應用。互聯網+培訓是培訓的發展趨勢,它既改變培訓者的教學模式,也推動學習者學習模式的轉變,因此要加強對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總結研修模式利弊,推動培訓模式應用。一是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教師資格定期注冊、評聘、考核、晉升和獎勵相掛鉤,從政策上為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應用打下堅實基礎。二是通過整合研修示范課評選、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成果比賽和優秀課程征集等活動,大力宣傳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模式的優勢。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資源庫建設,搭建優質資源庫服務共享平臺,鼓勵研修教師上傳自制課例持續充實校本研修資源,為研修教師提供貼近實際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個研修整合創新實驗區、網絡研修社區和實驗校,不斷推進研修整合模式深入發展。
關鍵詞:微課;高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實踐
G633.67
一、微課及自主學習概述
微課是當前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應用的一個熱點,作為當前一種較為流行的教育資源,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微課教學正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利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談起微課,我們自然會想到國內“微課第一人”胡鐵生老師。在他看來,“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我們常說:微課形式“微”,內容“精”,整體效果追求“妙”。它有四個主要特點: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于擴充。
二、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自主學習中如何應用微課
課題研究過程,本人恰好處于緊鑼密鼓的培訓研修中。2015福建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就是其中一個。這次培訓很深入,省教院為期一周的集中培訓后是網絡研修社區中的遠程研修。網絡研修課程很豐富,有通識類的、技術素養類的、組織與管理類的、學習與發展類的以及評估與診斷類的。我們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課程選擇,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結合《微課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自主學習中的實踐研究》課題,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關于微課方面的課程來學習。學習后,收獲很大。
(一) 正確認識微課,慎選知識點,精心教學設計
英特爾前總裁貝瑞特曾說過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微課制作過程中,教學設計是核心。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容易學,學得好。教學設計要生動、新穎、核心、精煉。微課簡短精悍,切入課題要新穎、迅速。講授線索要鮮明。在微課的設計中,小結是比不可少的。好的微課小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微課小結不在于而在于精。微課設計要有自己獨特的亮點。這個亮點可以是深入淺出的講授也可以是細致入微的剖析。
微課不是學科知識的系統梳理,不是45分鐘課堂的濃縮,不是課堂授課的電子化;而是清晰簡約的知識講解,是另辟奚徑的難點剖析。微課知識點的確定要慎重,可以是某重點或難點知識,或是需要重復練習的技能,或者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內容,比如一些拓展性的內容。以教科版《信息技術基礎》“圖像加工――寫意生活CD封面” 為案例,進行基于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實驗。
這節課使用矩形選框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摳圖,以及使用文字工具、漸變工具、畫筆工具初步潤色作品都是操作型的知識點,很適合制作成微課。教材中是以制作“寫意生活CD封面”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籃球”、“校園小景”、“街舞”三張圖片的特點完成摳圖、初步合成圖像,對合成圖像進行潤色、美化完成作品,任務還是挺重的。通過微課視頻的幫助,任務全部布置給學生,盡管時間有限但是學生完成得較好。《圖像信息的采集與加工》這部分內容很有的擴展。如果按照傳統套路,教師先講,學生再練,由于教師講解的時間太長,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課堂任務,要好幾課時才能完成作品。
(二) 學生高效的自主學習要基于教師“精心”的“先學”設計
實踐證明,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微課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有效的。當然我們要正確看待微課的課堂作用。微課是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益的,但它并不是萬能的。不是一上信息技術課,教師就把微課扔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看微課視頻就可以了。微課無法了解這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班級有不同的班情,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特征,靈活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解讀不同學生遇到的疑難雜癥。微課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把微課作為一個有力的工具,輔助自己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讓自己分身有術對學生進行更加個性化的答疑和指導,而不是讓微課完全替代自己。學生高效的自主學習要基于教師“精心”的“先學”設計。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針對性為宗旨、以濃縮性為原則、以多樣性為特征、以引導性為方式、以分享性為精神,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挖掘微課潛在價值,以深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三) 微課應用實踐之“他山之石”
上海特級教師周飛老師在《微課程應用實踐與思考》中,從what,why,how三個層面,引領我們系統地認識微課程。他結合普陀J課堂實踐案例,思考微課程的應用,很接地氣,引發了我們對微課程應用的思考。周老師《微課程應用實踐與思考》是在“普陀J課堂”實踐基礎上的經驗之談。采用一校名師,全區共享的策略,構建學科達人團隊。按“五步驟、三循環”的流程制作微課程。他在如何使用微視頻開展教學,總結到,微視頻教學能否有效關鍵點一是“先學”如何學,主要是學習資源的使用;關鍵點二是“后教”怎么教,主要是教學模式的探索。先學之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超前性。從時間上講,先學后教就是學生獨立學習在先,教師課堂教學在后,即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二是獨立性。獨立性是先學最本質的特性。
三、應用問題與展望
信息技術教師對微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微課的開發途徑越來越多樣化,設計過程越來越精細化,微課的應用面越來越廣,但微課質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信息技術教師無論在教學理念還是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上,都要有意識的轉變和提升。盡管信息技術教師有優勢,但在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在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這條路徑上學無止境,信息技術教師要將信息化教學成為習慣和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鋼 . 淺談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 (20)
摘 要 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專業知識、先進技術等,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網絡研修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不受時間限制,自主學習,促進同行之間相互交流,增強教學意識。
關鍵詞 網絡研修;數學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9-0016-02
網絡研修是一種依托網絡平臺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的新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研修已經很快融入各學科教學中。網絡研修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拉近了專家、教師、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相互交流、互動、研討、學習。數學作為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學科,應用于各行各業的技術領域。信息時代的知識不斷更新,對教師專業成長提出新的挑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是數學教師的首要任務。
1 網絡研修的特點
網絡研修利用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的教學平臺,不受時空和人員限制,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內容豐富、理念新穎、技術先進、實用便捷的優秀課程資源,為教師、學者等提供交流平臺。網絡研修具有以下特點。
研修形式多樣化[1] 目前比較成熟的研修平臺有校園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絡社區。校園網站功能豐富,可以在線交流、遠程視頻,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庫,還可以與其他教育網站相鏈接,便于教師網上學習。鼓勵建立數學交流微信群,各個成員可以將平時看到的好的教學理念、方法分享到群里供大家閱讀,對于數學教學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大家可以相互討論,傳授教課經驗。與傳統模式相比,網絡研修平臺可以實現多個主體之間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相互交流、探討,教師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同伴之間互幫互助,增長專業知識,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機會。
網絡研修方便快捷 上網學習,足不出戶、不影響工作,體現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及學生在工作與學習的同時,閑暇時間可以網上發帖及回帖留言,或通過微信語音、視頻現場解決,有利于協作學習。師生之間交流利用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在校園網站中教師通過班級公告的管理功能可以迅速掌握班級學習問題,學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見解到網絡中,通過相互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感受到成就感。
網絡研修促進資源分享 網絡的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師互動、資源共享;網絡研修讓教師之間溝通更加靈活便捷,遇到問題能夠及時討論、解決;也讓教師的時間更加靈活、更加自主,業余時間也能夠開闊眼界。
2 網絡研修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表現
教材多媒化 現代數學教學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結構鮮明。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如步步高家教機等,這些多媒體學習工具不僅包括文字和圖形,還融入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數學本來就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教學內容多媒體化,使教學課程更生動、形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資源全球化 憑借互聯網平臺,網絡研修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知識的海洋,融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供各大教育學者共享。現在網上有很多類型的教育資源,如教育網站、輔助學習的工具(步步高家教機、讀書郎、好記星等)、虛擬圖書館、電子書刊等。
教學個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使每個學生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2]。
學習自主化 現代教育理念與以往有所不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不再要求教師和學生去學習某一科目,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培養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方向。
管理自動化 計算機管理教學系統的廣泛應用,減輕了教師教學的工作量。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對考試內容自動進行測試與評分,根據常見的學習問題設置自動診斷、回復,學習任務自動分配等。如網絡在線考試系統,在一個大的數據庫下隨機抽選相關試題進行作答,交卷后自動評分,并對錯題進行解析。
環境虛擬化 電子網絡化教育的盛行,標志著現代教育模式已經逐漸從課堂教育走出來。教育環境的虛擬化使教學活動不再受空間、時間限制,教學活動可以選擇在虛擬教室、虛擬圖書館、微信群、社區論壇等場所進行。各學校為了擴大招生、提高升學率,利用局域網在校園網站上開展網上教育,有的還進行遠程教育。虛擬教育成為未來信息化學校的發展方向。
3 對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看法
增強了數學教師的教學意識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3]。通過遠程網絡培訓,可以讓數學教師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勤于總結,善于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更能深入人心、理解學習。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教材內容的教學,也要注重學習者的心理特征。通過網絡研修學習,使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意識,態度和藹、語言平和,以學生為主,縮減了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才會更喜歡學習數學。
促進數學教師之間的行業交流 網絡研修屬于網絡交流平臺,貼近一線、貼近教師、貼近學生、貼近學術。在網絡研修過程中,教師可以吸取他人經驗,獲得最新的教學信息,幫助其成長;可以提出問題,教師之間互幫互助;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獲得專家引領。網絡研修實現了多個教師之間的零距離交流,打破了教師之間的鴻溝。校園中建立的網站、博客、社交平臺等都能夠成為教師進行深度學習的平臺,成為他們教研的中心、成長的搖籃。
降低了學習成本,保證了質量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各學校就要改善教育設施和技術,提升師資力量,專門為教師提供教室、設施(桌椅、麥克風、音響等),讓幾十人聚集在一起上課,每天教學任務繁重,有時不方便到場學習,教室、設施空置,造成資源浪費。通過網絡研修,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學習,與各專家、學者在線交流,教學能力得到提升,還節約了學校成本,一舉兩得。
4 結語
網絡研修已成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中知識結構及能力素質的一部分,提升了教學研究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數學教師的不斷自我“充電”,滿足了現代教育事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與繼續教育網絡學習是分不開的,學習讓人生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宋雅麗.搭建網絡研修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3):82-84.
通過本次的培訓分清楚了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這兩個概念。教育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但卻并不同于信息技術。教育技術中的技術包括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托,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是要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有形技術,將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而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為我們的課堂增添情趣,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奠定基礎。
通過培訓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改過去的“多媒體可有可無”的落后思想,我們積極采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并初顯成效,可以說終于嘗到了信息化教學的甜頭。相信這些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證。但是,信息化教學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年了,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面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發展。那樣才可以說是真正發揮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優點。從而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心得體會
20xx年6月,我很榮幸地參加了山西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輔導教師的網上遠程學習,在這之前,已經參加過初級培訓的學習,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時就已經確實感受到遠程學習的優越性,使自己在教學理論上又上一個臺階,在此,我記錄一點自己中級培訓以來的一些收獲。
一、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
此次培訓,在每個學習模塊中,都設置必選案例和可選案例,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會遇到的情況,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對我們教師的要求。網絡研修,好處多多。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即時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學習,減少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效率。可以說網頁學習的互動性,有助于我和眾多教師及時學習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現代教育技能得到了提升。
隨著學校信息化的不斷建設和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整合,如何將信息技術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究的,通過這次幾個模塊的學習,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電腦操作技術,為以后的教育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多天網上的學習培訓、聽講座、觀看教學視頻、參與教學的交流、研討、等方式進行的一系列學習活動,使我了解到了最新的一些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模式、教學的設計等方面的知識。
在這次培訓中專家、輔導員也讓我很感動。不斷的解答我們的疑問。我能深深感受到輔導老師們的工作態度。每位學員的作業他都要認真的評判,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大家都只知道培訓期間的簡報都做得又快又好,可以想象在我們都休息的時候,輔導老師還在做著簡報、公告等。最讓我感動的是,連我們提的問題輔導老師都要一一解答。如果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那應該沒什么,但是我知道,輔導老師肯定不止回答一個人的。反正我能感受到輔導老師整天都在網上輔導著我們。
培訓視頻中的一些專家、學者或有經驗的教師,從自己切身的實踐經驗出發,暢談了他們在教育教學各個領域的獨特見解。在這些專家的引領下,我的思想受到極大的震撼:平常我在上課時,考慮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課,對于學生長期全面的發展考慮得并不周全。專家們的講座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過學習使我知道在選擇或設計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時,應追求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相互促進。教師應注意有機組合各種技術手段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學習活動,并積極探索和組織學生開展信息技術環境有的學習方式,如基于網絡的探究性學習、遠程協作學習等,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結合。具體獲得能力如下: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關鍵詞】國培 導課 任務驅動 課堂常規
2010年寒假,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骨干教師遠程培訓”。歷時兩個月的網上培訓,從主題研修、寫培訓日志到提交作業、討論交流,我認真聽老師講座,與學科同仁在論壇上交流學習,真是獲益匪淺。正如專家張京善“專題講座”里提到的“一堂好的信息技術課 , 得益于老師課前大量的準備、組織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尤其是信息這一學科,有效的教學設計、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憑著我對這一學科的興趣與熱情,我的信息課堂不斷在進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積累了許多教學經驗,精心備過的課,歷歷在目,做研究也許我不夠專業,但談起信息技術具體教學設計,我愿與大家共勉。
精彩的導課――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一
導課是老師帶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角色,感受電腦魅力的重要手段。信息這一學科慣用激趣導入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學生情境選擇適當的導入方法,力求簡潔、新穎、激趣、實用,一般是游戲導入、故事導入,為新課的學習做下鋪墊,時間不宜過長。幾年的課堂實踐,自己設計的導課歷歷在目,有的神秘、引人入勝、有的激趣、做下鋪墊。
例如:小學四年級下《圖形的選定和移動》一課,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畫圖”中“選定”工具,我選擇了學生喜愛的喜羊羊,用FALSH做了喜羊羊與朋友野餐的小課件,并適時提問:“喜羊羊非常的善良、可愛,而且還很好客呢。這一天,喜羊羊把它的朋友們請到了家中來做野餐,它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來招待朋友。可是好朋友們卻誰都不肯吃,喜羊羊想知道為什么?同學們快幫喜羊羊找找問題出在哪兒了?原來是喜羊羊將朋友各自喜好的食物搞錯了。現在就請同學們動手幫助喜羊羊重新分配一下食物吧?”再引出“選定工具”“移動工具”學生很樂意為小動物重新分配食物,學的很快,任務完成很順利,從導課到新課一氣呵成,學生興趣高漲。
開展豐富多彩的比賽――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二
教學中的比賽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有一種極強的表現欲,而開展比賽活動恰好能把學生的表現欲轉化成學習熱情。
譬如,四年級學生在初認識鍵盤時,如何讓學生對枯燥的鍵盤感興趣,且又能提高學生的輸入水平呢?除了利用形象直觀的動畫課件讓他們一鍵盤交上朋友,我發現一些學生在進行打字練習時總在比較誰打得快,我就抓住這一信息,在全班開展打字比賽。我印制了一些表格,上面有時間、速度、準確率的指標,每人一張,利用“快打一族”軟件,全班同時開始,打完后記錄自己的成績,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和表揚,鼓勵成績差一點的學生迎頭趕上。比賽前期的練習,學生們都非常認真,希望在比賽時能獲勝。這樣的比賽只需5分鐘左右,我爭取每節課課前三分鐘組織一次,學生不僅認識了鍵盤而且提高了輸入速度和準確率,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更有力的鞭策。
簡捷實用的課件――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三
多媒體教學已走入各學科的課堂,我們信息教師更要做到率先引領、示范創新,在信息課上使用圖片、視頻、動畫演示來輔助教學,可以原創或從網上下載再修改,簡捷實用。現將自己的幾個作品和“拿來”用的不錯的介紹給大家;
如:四年級《圖形的選定與移動》,讓學生在畫圖軟件中學習選定與移動工具,我用FLASH課件,利用給小動物們分配食物、給窗戶貼窗花、布置喜羊羊的家,讓學生練習選定、移動、改變大小等操作,孩子們帶著任務練的興趣盎然,看著他們布置一新的家、貼上的美麗窗花,感覺這個課件素材太適合他們了。
“任務驅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四
全面建設二星級數字校園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未來十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及措施。沈陽市也曾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提出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和教學深度融合,其中重點就是推進數字校園建設。
據了解,數字校園即是寬帶網絡覆蓋全部學校,接入帶寬達到千兆以上,骨干網到二級站帶寬達到萬兆以上,所有學校建成有線、無線全覆蓋的校園網絡,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實驗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現數字資源全覆蓋。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去年和今年沈陽市均完成300多所數字校園建設。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全市公辦中小學和各區縣職教中心完成一星級數字校園建設,部分學校達到二星級;市屬10所中職學校(含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部分達到數字校園二星級標準。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辦中小學、公辦幼兒園和全部市屬學校完成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部分學校達到三星級;自有校舍的民辦學校完成20所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
2017年,全市中小學(含自有校舍的民辦學校)、公辦幼兒園、區縣職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不少于100所學校建成三星級數字校園,啟動普惠性幼兒園(自有園舍)數字校園建設,實現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今年,沈陽市正式推出“公益學堂”項目,通過教育網絡本年度完成8大類2000節網絡課程。至2016年,將豐富“公益學堂”課程,打造“沈陽公益學堂”品牌;推出網上家長學校。2017年,還將開發離線學習課程資源,實現基礎教育階段教學資源全覆蓋;推出沈陽市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社會提供教育公共服務。
此外,還將重點建設教育管理與決策支持服務系統,統籌規劃電子學生證融合平臺、終端建設,建好教育信息化評估系統、教育行政管理系統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與決策支持服務系統市級層面的基本架構;建立電子學生證市級融合平臺;區域建成功能齊全的教育門戶網站;建立電子學生證區域中心,發放電子學生證,構建基礎應用等。
至2016年,將實現覆蓋全市各區縣的教育遠程跟蹤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評估系統二期建設;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統,實現市、區兩級應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號一證,完善成長軌跡、綜合素質評價等拓展應用;形成較完善的區域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建立市、區、校三級聯動的評價機制等。
建名師空間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環境,加快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網絡培訓、校本研修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師培訓任務;全部教師和城區初中以上學生開通網上個人學習空間;啟動“一師一優課”活動,完成2萬名教師網上曬課;創建30個“名師空間”;評選30個優秀專題教育社區;建立10個智慧課堂試點。
至2016年,將完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以評促學,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師培訓任務;繼續開展“一師一優課”活動,累計完成3萬名教師網上曬課;總結網絡教研的創新模式和優秀成果;累計創建50個“名師空間”;評選60個優秀專題教育社區;擴大智慧課堂的試點數量;全部初中以上學生開通網上學習空間。
2017年,將全面完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師生利用個人學習空間開展各種教與學活動;“一師一優課”活動累計完成全部教師的網上曬課;累計建成100個名師空間;優秀專題教育社區數量累計達到100個;累計建成50個智慧課堂。
打造特色數字校園品牌工程
PAD課堂實現“一對一”教學、數字化展示板實時全區教育信息、遠程網絡資源實現微課程特色建設……沈陽大東區數字校園應用巡展呈現了“數字化”、“互聯網+”這些時下熱詞在教育中的應用成果。靈活多變的各式數字化應用技術,令課堂、校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大東區依托數字校園建設,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以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級和有效應用為重點,以區域特色資源和微課程建設應用為突破口,以大東區教育網為傳播平臺,以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持與服務為支撐,努力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各個領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創新、遠程網絡培訓及資源建設等領域的問題。
大東區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對基礎硬件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提升和建設,區內所有41所學校實施了高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并將原有1252個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來的“三機一幕”模式升級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觸摸一體機模式。錄播教室、IPAD教室、數字化實驗室以及數字電視臺走入學校,實現了有線與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在數字高清視頻監控、信息系統、無線AP管理等方面,實現了區域平臺的統一管控,呈現了區域數字校園建設的亮點。
例如數字高清監控系統,在區域統一平臺上可以監控到學校每個點位的情況,實現了區域統一控制;信息系統,可以將區內信息實時到學校的LED、觸控終端上,實現信息的點對點;無線網絡方面,實現網絡全覆蓋,數字廣播方面,學校教師在操場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對廣播播放內容及節目設定的控制。到目前為止,全區完成了25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二星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和四所高中三星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總計投入資金6900余萬元。今年底,預計投入2200萬元,完成8所二星數字校園建設及14所二星升級三星的數字校園建設。
關鍵詞:網絡;研修;教師;發展
幾年來,我們依托國家教育行政院的中國教育干部培訓網,開展干部、教師各層次網絡研修活動,建設網絡雙向視頻系統,開展網絡視頻集體備課,建立名師工作室和QQ群等,開展網絡研討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干部、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一、以干部“職級管理”為手段,依托網絡研修,促進干部隊伍專業化發展
為了探索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有效載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從2008年開始,我們開展了中小學領導干部“職級管理”工作。2011年8月,又啟動了第二輪干部“職級管理”工作。所謂“職級管理”就是以學校領導干部現有職務應承擔的工作職責為基礎,以領導干部培訓、學校督導評估和班子考核情況為主要依據,對學校領導干部的基本素質、能力作風、工作績效等進行等級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實施職務任免等管理機制。我們以干部“職級管理”為手段,依托遠程培訓,開展網絡研修,不斷促進干部隊伍專業化發展。
1.引進優質教育培訓資源,開展遠程培訓,促進學校領導干部專業發展
從2009年起,我們與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聯合辦學,一是利用其優質、高端的網絡培訓資源,結合本市實際,精選培訓內容,以網上視頻必修課、選修課為主體,進行在線專題研討、作業考核、成果提交為研修內容,開展學校領導干部全員網上自主研修。二是根據教育教學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采取專題輔導、校長論壇、經驗交流、現場會等延伸和拓展網絡研修形式,強化崗位實踐,為領導干部搭建展示的平臺,使其在對比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使網絡研修成果的轉化,不斷提高學校領導干部專業水平。三是在網絡研修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需要組織優秀的學校領導走出去到國內名校進行實踐考察、掛職鍛煉,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等。
2.分層管理,優化培訓模式,促進領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網絡研修過程中,一是為加強遠程培訓和網絡研修的針對性和內容的實用性,我們把全體領導干部劃分為責任校長班、教學校長班、后勤校長班、村小校長班等,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托管為主,地方培訓中心自主管理為輔,建立“主題培訓―實踐歷練―深化反思―總結提升―行為跟進”的模式,開展專題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二是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強化領導干部的校本研修,建立“發現問題―提煉問題―專題研究―總結反思―解決問題―成果幅射”的模式,督促和引領每位領導干部樹立主動研修意識,自主確定具體的研修內容,及時總結研修成果,突出校本研修的實效性。三是結合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積極開展專題研究及課題研究,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領導力。
3.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網絡研修考核機制,努力培養學習型、專家型校長
為了便于評價領導干部的研修效果,我們以網絡學習、專題培訓、校本研修和成果考查為評價指標,制定了《舒蘭市學校領導干部培訓工作考核評價細則》,加強培訓的過程性管理和學習效果的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職級管理”督導評估指標之中。在研修過程中定期登記個人成績,每月發一期簡報,通報干部學習情況,平時抽查各校領導的校本研修手冊,學年末統一收繳,進行量化賦分。通過網上學習、市級培訓和校本研修,促進領導干部的專業發展,培養學習型、專家型校長。
二、以教師“兩修三課”活動為載體,加強網絡研修,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為了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2008年開始,我們開展了舒蘭市中小學教師“兩修三課”活動,目前已經進行了一個半周期。“兩修”是指教師為了增強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履行職責,努力適應新課改需要而進行的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研修活動。研修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三個方面,“兩修”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研修等級,以此來引導教師不斷地提高專業素質,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各級名師。“三課”是指達標課、優質課和示范課三個課型,是建立在“兩修”三個等級之上的,也是判斷教師實際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三個梯度。“兩修”和“三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有著內在聯系,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有機整體。“修”是前提、是基礎,“課”是效果、是目的,“兩修”是教師專業素質培養的核心內容,“三課”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修專業知識、修專業技能都是為了更好地設計、組織、實施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不斷增強課堂教學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師自主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一是按照“兩修三課”活動要求,教師制訂學期研修計劃,確定個人發展目標,利用統一下載的“資源包”及學校指定的研修內容,通過“自學―實踐―反思―再實踐”的成長模式認真學習,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反思、解決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二是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邊工作邊訓練,堅持不懈,練“絕活兒”。我們以“三字一畫”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為重點開展教師練功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全員性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成果展示活動,并召開一次“問題研究”成果匯報會、經驗交流會等。教學“問題研究”基本功要同“共實踐、深探究、展成果”活動結合起來,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三是加強了教師自主研修的組織與管理,各學校建立了教師自主研修的考核機制,建立教師研修手冊,考核結果納入教師的業績評價中。
2.利用網絡平臺,參與各級各類遠程培訓,強化教師網絡研修
幾年來,我們利用“兩修三課”活動載體開展教師自主研修和校本研修,同時,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遠程培訓,進行網絡研修等。一是組織班主任教師參加“國培計劃(2011)小學班主任”培訓;二是組織中小學專任教師分期、分批參加“國培計劃(2012)”――示范性遠程培訓項目培訓;三是參加國培計劃(2011)――縣級培訓機構培訓者遠程培訓;四是組織教師參加新課標(2011版)遠程培訓研修。通過網絡培訓、研修,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專業素質和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加強網絡平臺建設,發揮網絡研培優勢,拓展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
近幾年,我們加強了網絡平臺建設,先后建設了省網絡視頻系統、吉林市城域網和舒蘭市視頻雙向系統,為開展多渠道網絡研修提供了設施保障。
1.充分利用雙向視頻系統,開展網絡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提高教研員、教師素質
一是開展遠程備課活動,我們利用雙向視頻系統,面向全體學科教師進行分學科遠程備課、集體備課等。每學期根據不同學科的需要,安排視頻集體備課,全市中小學學科教師全員參加遠程視頻備課,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發揮了網絡的優勢。二是開展網絡區域教研組研討活動。我市在基地校“共同體”活動中,把發揮“共同體”名優教師作用,打造區域教研團隊作為一項工作內容,各“共同體”將學科骨干教師調動起來,成立“區域教研組”,由共同體建立網絡視頻會議或QQ群,聯合開展了網絡學科集體備課、專題研討等活動,同時,各共同體利用網絡視頻會議進行了交流經驗成果。由于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各校間合作發展的意識越來越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有了明顯的提高。
2.利用網絡平臺,建設名師工作室,開展網絡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我們以“舒蘭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網”為平臺,以我市“兩修三課”活動評選的11名舒蘭名師為主持人,建設了11個舒蘭名師工作室,吸納各學科省、市骨干教師為成員在工作室中進行網絡研修活動,上傳教學資源等,從而為跨時空的交流搭建一個更加堅實的平臺,使我市名優骨干教師素質、水平進一步提升,進而發揮名優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帶動和促進其他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3-029-02
一、構建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必要性
進入“十二五”規劃,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實施遠程培訓,已經成為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由原來單一的集中培訓轉向了以網絡平臺為主體的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型培訓模式。這種培訓模式基本上能做到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參與,改變了傳統的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參訓人數少,農村中小學教師參與培訓機會少的問題以及參訓教師工作和學習時間相沖突的矛盾,擴大了參訓教師的數量,符合教育大眾化以及終身教育的理念。這種培訓模式也體現了教師繼續教育的公平,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專業素養提供了發展平臺。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2011)》指出:教師培訓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將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采取混合學習模式,開展大規模的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參與培訓數量的擴大,也相應地要求中小學教師培訓向注重實效的內涵式方向發展。從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評估以及參訓教師所在學校和參訓教師的反饋來看,遠程培訓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認的,但也難免有缺憾。多年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管理的實踐證明,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構建,是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向內涵式方向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內涵
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是參與遠程網絡研修的教師群體所共有的,在參與遠程培訓過程中通過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組織管理,通過輔導教師的專業引領,通過參訓教師們的參與及互動交流,在提供培訓資源的網絡平臺和參與網絡研修及校本研修的學校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這個特殊文化的建構,有助于為參加遠程培訓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一個共同學習、交流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從而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實現。
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同伴群體文化,這是基于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文化。這個文化群體里的教師們以網絡培訓為平臺,以網絡平臺提供的資源和任務為驅動,相互交流,互為學習,共同分享同伴智慧,這個群體文化,沒有地域限制,以虛擬的網絡為家園,并形成一種網絡研修的文化認同感。
2.網絡研修文化,是基于網絡培訓平臺形成的以農村中小學教師為研修主體包括各級教師培訓機構、遠程培訓網絡班主任、輔導教師以及學校共同形成的文化共同體。
3.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研修是以教師所在學校為基本場域,以促進本校教師、學生和學校的發展為根本,以學校和教師個人的教育改革實踐為基礎,開展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方式而建立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研究平臺。構建校本研修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自主成長,并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校本研修文化是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環境。
4.遠程培訓管理文化,是指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過程中,由各級遠程培訓項目管理機構即由省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以及學校管理層共同形成的,旨在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文化共同體,這個文化共同體在遠程培訓過程中擔當著組織領導和管理的角色,是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保障。
三、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構建策略
1.市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中的管理布局。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過程中,參與管理的市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過程中起著整體管理布局的作用。培訓前組建一個務實、有責任感、懂培訓的管理團隊,這是實現培訓有效性的一個關鍵。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管理團隊,即是由市級總管理員、市級各學科班主任組成的市級管理團隊;由市級學科專家組成的市級遠程培訓輔導員團隊;在縣級,就是區縣教師培訓機構遴選的區縣各學科遠程培訓班主任管理團隊和區縣學科遠程培訓輔導教師團隊;具體到一個學校,則是由學校中層擔任的校點班主任和骨干教師擔任的輔導員構成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最基層最直接的學校管理團隊和輔導員團隊。
網絡上建成的管理文化團隊,除了在遠程培訓平臺上進行管理,也需要在網下的實際面對面中進行遠程培訓管理研討,總結管理經驗,提出問題建議,共同探討遠程培訓管理有效途徑,結成虛擬和實際相結合的培訓管理文化共同體。在遠程培訓初期階段,探討決策促進遠程培訓有效性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保障,以及班級管理員、學科輔導專家在遠程培訓中所要擔當的重要角色;在培訓中期,及時培訓過程中項目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在培訓后期,分析遠程培訓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布置參訓教師利用網絡研修所學得的理論知識進行有助于教學實踐的校本研修,探索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策略。不同層級的管理團隊,從網上的虛擬交流,到現實團隊中的共同研討,因此形成一個經驗豐富,對遠程培訓認識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文化團體,形成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獨特的管理文化。
2.班級管理員和輔導教師在遠程培訓班級文化構建中的專業引領。在遠程培訓中,每個學科在網絡上基本就是以市際和縣域為單位建立一個班級,班級管理員和輔導教師在遠程培訓班級研修文化構建中起著專業引領的作用。這些不同層級的管理團隊和輔導團隊,在網絡上,及時地進行組織管理、督促,網上交流、答疑,進行網上學科專業引領,在虛擬的班級組織管理中,通過與參訓教師的電話聯系、網上交談以及論壇上的問題交流,擔當著專業引領、培訓跟進的作用。他們從學科的角度、班級管理的角度發起與遠程培訓課程設置或者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師們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參訓教師在論壇上進行問題交流,形成網絡虛擬班級良好互動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參訓教師們產生一種遠程培訓班級文化認同感,從而以網絡培訓平臺的任務為驅動,積極主動完成遠程培訓,獲得遠程培訓實效性。班級管理員和學科輔導員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網絡虛擬班級文化構建的組織管理者和專業引領者。
3.參訓教師在網絡研修文化和校本研修文化中的再創造。借助網絡平臺提供培訓資源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在網絡平臺上形成虛擬的教師網絡研修文化共同體。在這個平臺上,來自不同區域的教師們可以針對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在平臺提供的相應板塊里相互交流,來自不同學校文化環境的教師們形成了網絡研修文化,在這個文化共同體里,教師們可以依據自身教學的特色進行創造,進行觀點的碰撞和融合,同時也做到同伴互助,影響參訓教師們在遠程培訓中獲得教育教學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方法。
每個學校參加遠程培訓的教師團隊,他們既是遠程培訓網絡研修文化共同體,同時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文化共同體。從網絡研修文化回到校本研修文化,是把網絡學習資源轉化為可以促進教學實踐的知識能力結構的過程,是從理論到實踐、學以致用的最直接表現。這個轉化可以通過學科教研會、課堂教學競賽、送教下鄉以及校際交流活動等形式,進行遠程培訓的校本研修。從遠程培訓網絡研修文化到校本研修文化的構建,不僅使教師個人發展了,教研組研究能力提高了,學校整個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過遠程培訓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培訓,教師的自我發展帶動了學生的發展,最后也實現了影響和促進學校發展的終極目標。這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的途徑,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發展和農村學校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