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端午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二閭大夫屈原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歷五月初五定為了端午節。每年一到這個日子,賽龍舟、吃粽子就是主要的活動。據說人們賽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不讓河里的魚兒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不過,在我外婆家,至今還保留著端午節吃粽子、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外婆會給我們一家包粽子吃。她和我媽先去采摘一些新鮮的竹葉,清洗干凈——先放進熱水中煮一煮,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以后,外婆就開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接著往里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后用棉線綁住。一個粽子“寶寶”就誕生了。外婆喜歡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歡吃白粽;媽媽喜歡吃肉粽;外公喜歡吃黑米粽……哪些穿著綠衣裳的寶寶在爐火上煮著,還沒出鍋呢,空氣里就已經彌漫著粽子的香味了,叫人饞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馬拿出來狂吃。
端午節前夕,媽媽會給我在褲子或衣服上佩戴香囊。我的香囊是藍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聞到。聽媽媽說,香囊里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那香軟可口的棕子讓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可我還是在最近的學習中,才具體地了解到這美味可口的棕子,竟然還有一段古老而又動人的來歷呢!
相傳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他的祖國被秦國侵占,心如刀割,在農歷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投江自殺了。百姓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紛紛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飯團、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吃飽了,不去咬傷屈原的身體。后來百姓們又想出用樹葉包飯團,外纏彩帶的辦法,這就和我們今天的棕子有些相似了。
貴陽人包的棕子,又小巧又可愛,那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激凌。每當端午節來臨又正好趕上我們上學的日子,我的媽媽就會給我準備一小串用線連成的各種口味的棕子,有肉餡的、有花生餡的、有大棗餡的、還有綠豆餡的等等,還要為我精心挑選兩個最厲害的煮熟了的鴨蛋去學校和同學們比賽,我們的規則是這樣的:誰的鴨蛋撞不破,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最后的贏家,那時的課堂歡聲笑語,那聲音簡直成了一片歡樂而又興奮的海洋,我們的教室也變成了一片狼籍的戰場……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農歷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種,其中,流傳最廣的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傳說,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一代代人的生活,也使我們的記憶里多了很多感動和溫暖。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蒿、辦詩會、公祭屈原,這是端午節里的主要活動。這是看得到的端午,除了這些,還有看不到的端午,那就是端午精神。傳統節日是為了加強人們的心靈溝通,文化認同。
端午是唯一具有愛國主義文化特征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紀念屈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抗戰開始的,是從六朝就開始了。屈原是個功臣,分裂時代的時候需要這樣的人物,所以紀念屈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的選擇。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多災多難,中國需要屈原這樣的功臣,有了這樣的功臣,中華民族才會屹立不倒。每當政權更替,尤其是外族外敵入侵的時候,屈原的精神價值立刻顯現出來,給人們很大的精神力量。這種愛國的精神過去雖久,但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種精神。在面對暴恐分子制造的各種恐怖勢力氛圍,我們的以及特警那種保衛國家,保護國家的主人——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精神。是可以與其相提并論的,正是這種精神,才讓暴恐分子成為人民心中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正是這種精神,才讓人民感覺到美好生活的幸福!
端午文化高揚愛國主義的大旗,反對民族分裂,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和鮮明的現實意義。在民族團結月談端午文化的現實意義,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端午節是一個和諧的節日。過端午,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在節日到來時家人團聚吃粽子,敲響歡樂的鑼鼓,唱喊嘹亮的號子,舉行龍舟競渡,其中透露出的祥和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節日的魅力和溫情。其次,端午是一個民族團結的節日。一盤粽子代表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緊緊的粽繩象征著民族團結,晶瑩剔透的心表達我們透亮的愛國心。在我國,有29個民族都過端午節,在這個多民族和諧發展的時代,對于弘揚愛國主義、反對民族分裂,建設和諧社會、加強民族團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我們xx多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下,尤其需要端午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精神、這種力量。這是我們今天在傳承端午節的過程中應該強調的。在我們xx最大的愛國主義就是加強民族團結。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
(來源:文章屋網 )
1 結合教材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是能否學好初中物理的關鍵,筆者結合新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編排形式新穎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順序進行重新安排切合學生的實際;抓住課題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教師能充分重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能比較容易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在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時我們發現,學生對課本上那些具有現代氣息、形象直觀的插圖看得很投入,我們就因勢利導,讓他們回答這幅圖是什么意思,那幅圖說明課文中哪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印象深了,便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看得很認真,教師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課前要提示學生課后去閱讀,并把“閱讀材料”中的內容稍加宣染,引起學生的普遍重視和強力的興趣。
認真做好新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學生隨堂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小實驗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順利地得出規律,啟發引導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演示實驗方面不但要做好做成功,還要幫助學生把實驗操作好。
2 疏通教材是重點
新教材的編排主要注意聯系實際,適當降低了難度。但由于農村初中學生基礎較差,學習中還是會感到有困難的,他們一遇困難一般都會產生為難情緒。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鉆研新教材,備好課,力求講得簡潔、淺顯、容易理解。在教學中盡量為學生疏通教材,使他們不感到物理知識難學,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在初二學生對新教材中力、聲、熱、光等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都感到很親切,不覺得它深奧.但也不排除他們在學習中有為難之處.如第一章第二節最后的一個條目“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學生在記錄數字時,總寫不正確,可以說是個小難點.教師在這里不必花很大力氣講解舉例,否則適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簡化些,就講一種目前學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結果的記錄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畫圖:用刻度尺測一木塊的長度,讓學生寫出結果就行了.這樣疏通教材,使學生不覺得這個地方有困難.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為選學內容,新教材是必學內容.按理說這是個難點,但由于新教材寫得好,簡潔明了易懂,教師就不要再拓寬加深了,學生一般學習都較平穩。只有在做過“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后,教師才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變速運動由于速度是變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訴學生這是和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這方面的定量計算,在這一階段只限于嚴格要求解題方式和物理量單位的問題。這樣處理教材,使已經降低難度的新教材顯得更平坦了,學生踏上這個軌道就會感到輕松自如。
3 了解學生,信任學生
初中物理教學從一開始就應注重了解學生,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師自己看到希望。
對學生的了解,一方面從課堂教學、書面作業去進行,另一方面通過接近、談話來進行。初二學生開始學物理猶如小學生啟蒙時的情景,只要老師接觸他們,就特別愛說、愛問。他們問得最多的話是:“物理好學嗎?”“物理怎樣學?聽人家說,物理難學,是嗎?”那種迫切要求學好物理的愿望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及時給他們解釋,積極給他們鼓勵,并且要認真回答問題,不能敷衍他們,要讓他們有信心學好物理。
根據中央、省、合肥市文明辦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的部署和《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要求,市教體局決定端午節期間在全市中小學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目的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節日民俗、志愿服務、經典誦讀等活動,引導廣大師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
二、活動內容
1.開展“溫情端午”主題活動。以“溫情端午”為主題,著力增強人們對傳統美德的認知。各校要結合實際,開展民俗知識講座,舉辦關愛老人、包粽子送溫情等活動。
2.開展傳統文化宣傳活動。各校要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利用各類校刊、廣播、宣傳欄、主題班(隊)會等宣傳陣地,充分宣傳端午節的歷史淵源與當代意義,傳承文化,傳播文明。
3.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各校要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
4.開展各類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精心設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為重點服務對象,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以普及端午傳統習俗為切入點,開展民俗講座等志愿服務活動;以“清潔城市美麗家園”為主題,組織志愿者走上街頭,開展文明勸導、清理牛皮癬等活動。
三、活動要求
(一)組織師生參與。各中小學校要充分挖掘端午節深厚文化內涵,精心設計師生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活動項目,把廣大師生吸引到活動中來,增強“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發揮陣地作用。各中小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陣地的作用,精心組織師生喜聞樂見的、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的節日慶祝活動。
(三)做好資料歸檔。各中小學校要注意收集保存端午節主題活動圖片報道、視頻等資料,活動總結及活動圖片于6月1日前報市教體局創建辦(聯系人: );省級、合肥市級文明單位應同時將開展活動的相關圖片、新聞報道及時上傳至xx省文明單位大展臺和合肥市文明創建動態管理系統。
初二學生拿到物理課本后,一般都顯得很自豪,想學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發現,他們因受“物理難學”說法的影響,對物理學習產生了一種害怕、畏難心理,而且女同學占多數.因此,為使初二學生能自然地、比較平穩地踏上學習物理的軌道,起始階段的教學應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消除畏懼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
初二學生一開始的那種自豪感和迫切心情畢竟是短暫的,當他們進入課程教學后,能否保持較濃厚的興趣,是他們能否學好物理的關鍵.1994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較原教材能比較容易達到這一目的.新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編排形式新穎;內容順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學生的實際;課題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教師能充分重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能比較容易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在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時我們發現,學生對課本上那些具有現代氣息、形象直觀的插圖看得很投入,我們就因勢利導,讓他們回答這幅圖是什么意思,那幅圖說明課文中哪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印象深了,便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看得很認真,教師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課前要提示學生課后去閱讀,并把“閱讀材料”中的內容稍加宣染,引起學生的普遍重視和興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學生隨堂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小實險較原教材多很多.認真做好這些實驗,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順利地得出規律,啟發引導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前半學期的實驗,一定要認真做、全部做、幫助學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這樣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實驗1,趣味性很強.在演示這個實驗時,為使實驗效果好,杯子應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當教師用木尺敲擊硬塑料片時,前排的一個學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勢,他擔心雞蛋會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雞蛋落到杯子里,學生一陣緊張后又興奮起來.又如第三章第二節的演示實驗2,若用一般的橡皮筋來做既看不出振動快慢,又聽不出音調高低,如用鋼直尺來做,把一端壓在桌子邊緣上,撥動另一端,鋼直尺的振動快慢非常明顯,音調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
不僅教師的演示實驗要做好做成功,還要幫助學生把實驗做好.第一章第二節分組實驗的第三步“把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若干圈”,若按書上的圖排繞,學生的兩只手不能松.要測出線圈的總長度,必須抓住銅絲兩端連同線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讓另一學生拿著尺來測量,這樣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測出準確結果.對于一個初學物理第一次做實驗的初二學生來說,很難做好.教師發現這種情況后,和學生一起動腦筋,想出一個改進方法:把銅絲的一頭彎曲折回壓在鉛筆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繞,既緊密又不易松動,學生可一手抓住銅絲的另一頭,一手拿刻度尺輕松自如地測量.學生高興地笑了,對后面的實驗充滿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難點
新教材注意聯系實際,適當降低了難度.但由于農村初中學生基礎較差,學習中還是會感到有困難的,他們一遇困難一般都會產生為難情緒.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鉆研新教材,備好課,力求講得簡潔、淺顯、容易理解.在教學中盡量為學生疏通教材,使他們不感到物理知識難學,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在初二學生對新教材中力、聲、熱、光等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都感到很親切,不覺得它深奧.但也不排除他們在學習中有為難之處.如第一章第二節最后的一個條目“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學生在記錄數字時,總寫不正確,可以說是個小難點.教師在這里不必花很大力氣講解舉例,否則適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簡化些,就講一種目前學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結果的記錄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畫圖:用刻度尺測一木塊的長度,讓學生寫出結果就行了.這樣疏通教材,使學生不覺得這個地方有困難.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為選學內容,新教材是必學內容.按理說這是個難點,但由于新教材寫得好,簡潔明了易懂,教師就不要再拓寬加深了,學生一般學習都較平穩.只有在做過“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后,教師才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變速運動由于速度是變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訴學生這是和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這方面的定量計算,在這一階段只限于嚴格要求解題方式和物理量單位的問題.這樣處理教材,使已經降低難度的新教材顯得更平坦了,學生踏上這個軌道就會感到輕松自如.
三、了解學生,信任學生
初中物理教學從一開始就應注重了解學生,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師自己看到希望.
對學生的了解,一方面從課堂教學、書面作業去進行,另一方面通過接近、談話來進行.初二學生開始學物理猶如小學生啟蒙時的情景,只要老師接觸他們,就特別愛說、愛問.他們問得最多的話是:“物理好學嗎?”“物理怎樣學?聽人家說,物理難學,是嗎?”那種迫切要求學好物理的愿望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及時給他們解釋,積極給他們鼓勵,并且要認真回答問題,不能敷衍他們,要讓他們有信心學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