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稅制國際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稅制國際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稅制國際化論文

        第1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納稅籌劃

        [論文摘 要]會計準則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的行為規范,是處理會計工作的指導方針。由于我國實施了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與舊準則相比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只有準確理解新舊會計準則下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做好會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新準則與原1+16項準則(以下簡稱“原準則”)、企業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等相比,更強調公允價值,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本文試通過比較新舊準則的差異,系統介紹新準則的重大變化及主要內容。

        一、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必要性

        (一)國際上的客觀形勢

        1.會計準則發展的最重要規則應當是“適應環境”。而我國新會計準則出臺的原因,就是“環境使然”,是順應國內外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會計與經濟國際化協調的客觀要求。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已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潮。我國很多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境外融資與對外投資同時并存。企業能否從境外融資,關鍵因素是能否提供與國際市場趨同的財務報表。而現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2.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必然要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

        2004年歐盟在評估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時,就設置了獨立于雙邊協定和WTO規則之外的條款: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審計。諸如此類的“霸王條款”是促動我國推動建設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會計準則的最直接外部動力。

        (二)國內的實際狀況

        1.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逐步形成了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并存的多種分配制度逐漸趨于合理和完善。這就要求會計準則要覆蓋不同所有制、不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并要求建立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新會計準則。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并、管理層收購、融資租賃、物價變動影響和國際結算等,迫切需要許多包括新的會計技術與方法的新會計準則。

        二、新會計準則的重大變化

        (一)新會計準則的特點

        1.新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2.新會計準則實現了會計理念、內容的創新

        3.新會計準則體現了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

        (二)新會計準則內容上的重大變化

        我國政府推行會計國際趨同的態度既積極,又不乏現實。新準則考慮到了中國經濟目前的特點,針對特殊類別交易(如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和特定類型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采掘業等)的會計核算提供了具體的規定,并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包括不允許轉回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針對某些政府補助的特殊會計處理和不具有投資關系的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不作為關聯方交易披露等。

        企業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主要是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和會計核算廣泛遵循的原則,是具體會計準則制定的依據。具體會計準則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就具體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1.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2.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準則

        (1)存貨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

        (2)資產減值準備不能轉回

        (3)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

        (4)資產置換又能產生利潤

        (5)合并報表側重實體理論

        (6)投資性房產計價有可選擇性

        (7)證券投資按交易所市價計價

        (8)研究與開發費用分別對待

        (9)股份支付會計處理有新規定

        (10)所得稅會計處理發生變化

        三、新會計準則與稅收籌劃的融合

        隨著新會計準則新稅制的出臺,對財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會做帳做好帳,不僅要遵守好企業會計準則及新稅制改制要求的條條框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會把各種準則與制度融會貫通,站在一定的高度,實現稅企籌劃。所謂稅企籌劃,是指通過對納稅業務進行事先策劃,制定一整套的納稅操作方案,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它不是偷稅,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稅或節稅,它具有事先策劃性、非違法性、權利性、規范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減輕企業稅收負擔,降低涉稅風險,獲取資金時間價值,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等。

        作為新型的財務人員應當為企業做好稅企籌劃。這不僅是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從目前企業進行避稅籌劃活動的現狀來看存在以下現象:⑴由于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納稅人試圖“合理避稅”而進行偷漏逃稅,或者是只要能少交稅款,怎樣做都行。這種情況已嚴重地破壞了稅法的嚴肅性,影響了國家財稅的及時、足額的入庫;⑵沒有理論支撐的盲目的減輕稅負。這種情況并不利于企業從全局著眼進行系統策劃,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企業財務人員對稅務理論與實務水平的提升。以上兩種情況都應是我們財務人員在進行稅企籌劃時所應避開的。中國的會計制度與稅收政策差異較大,不同的優惠政策所帶來的預期稅收利益和籌劃成本,以及對稅后利潤總額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由此,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趨勢來看,要求我們財務人員不僅要精通財務管理、會計準則,而且還要當好一位稅企籌劃大師。真正把稅企籌劃落到實處,盡力爭取稅收政策的傾斜和照顧,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獲取稅收利益,更好的規范企業財務核算,減少涉稅風險,真正實現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第2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以下簡稱“新準則”)摒棄了過去的處理方法,在差異分類、核算方法、虧損處理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新準則主要在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及其相關信息的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與舊準則相比,會計重心由原來的以損益表為重心轉向了以資產負債表為重心,從而使新準則中計稅差異、會計處理方法等發生了變化。

        隨著《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的頒布實施,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核算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所得稅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所得稅核算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而以往使用的應付稅款法、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則直接被淘汰。這一變化將對所得稅的會計核算、企業、及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新會計準則中所得稅與以前的不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會計準則所得稅計量基礎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所得稅的計量基礎有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

        (一)收付實現制

        收付實現制亦稱現金制,所有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均以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為標準,即只有收到現金的收入才能確認為實現的收入,只有付出現金的費用才能確認為實際發生的費用。國家征收所得稅的目的是公平征稅,而且稅法強調“有支付能力”原則。所以,稅法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這種計量基礎盡管不能將收入與費用恰當地配比起來,但在會計和管理上較權責發生制簡便而客觀。

        (二)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亦稱應計制,所有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均以權利已經形成或義務己經發生為標準,即一項收入只有當期享有了該項收入的權利才能確認為實現的收入,一項費用只有當期承擔該項費用的責任才能確認為實際發生的費用。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向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所以,從凈收益的計量及其結果來看,企業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較之收付實現制會計提供的凈收益信息更為公平而合理。

        二、新所得稅會計準則中暫時性差異采用的是全面分攤法

        (一)部分分攤法

        部分分攤法是指僅對一次性非重復發生的暫時性差異作跨期所得稅分攤,而對重復發生的暫時性差異則不作跨期分攤。對重復發生的暫時性差異來說,當舊的差異轉回時,又有新的暫時性差異發生將其轉回,而使原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永遠不需要支付或不可抵減,會計確認以后不能轉回的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是毫無意義的,故可以不作跨期攤配。主張部分分攤法的人認為,重復發生的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負債是一種遙遙無期的負債,通常不會產生現金流出,不需要跨期分攤。因此,采用部分分攤法時,只對那些預期在將來能夠轉回的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予以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全面分攤法

        全面分攤法是指對所有的暫時性差異無論是否重復發生都要作跨期分攤,以反映他們對所得稅的全部影響過程。主張全面分攤法者認為,根據暫時性差異的定義可知,既然它是暫時性的就不會是永久性的,每一種暫時性差異總是要轉回的,這是由持續經營的假設決定的。新所得稅會計準則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按照暫時性差異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本準則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規定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除外。這正是新所得稅會計準則中暫時性差異采用全面分攤法的體現。

        三、可抵扣的虧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新準則規定:企業對按稅法規定能夠結轉后期的可抵扣的虧損,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于抵扣的未來應稅利潤為限,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應當對五年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否能在以后經營期內的應稅利潤充分轉回作出判斷,如果不能,企業不應確認為所得稅資產。

        另外,新會計準則中還有以下幾種變化。

        (一)減值確認的變化,舊會計準則沒有規定對“遞延稅款”賬戶借項計提減值準備。新會計準則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規定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對“遞延所得稅資產”賬戶計提減值準備。現行準則第二十條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

        (二)企業虧損處理的變化,經營虧損的處理由前溯和后轉兩種方法。我們國家采用的是后轉。舊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可以接轉以后期間的尚可抵扣的虧損,在虧損彌補當期不確認所得稅利益。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對于能夠結轉以后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即以后結轉抵減所得稅的利益在虧損當年確認,稱之為當期確認法。按照該方法,企業應當對五年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否能有足夠的利潤來抵扣進行判斷,如果不能取得足夠的利潤來抵扣虧損,則不應當確認。

        (三)報表附注披露的變化,舊會計準則只要求企業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所得稅有關的下列信息:所得稅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會計利潤的關系說明等等。雖然披露的內容更加詳細,加大會計工作量。但是可以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四)所得稅項目列報和披露的變化,新準則規定企業應在資產類科目中設置“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核算企業由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及按能夠結轉后期的尚可抵扣的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稅利潤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在負債類科目中設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核算企業由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這種處理方法可以清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更有利于企業的正確決策。舊準則規定損益項目僅包括企業本期所得稅費用,具體是在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項目下設置“減:所得稅”項目,以反映企業本期所得稅費用;而新準則規定,損益類科目不僅包括企業當期所得稅費用,還包括遞延所得稅費用。新準則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對所得稅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與計入權益項目相關的當期和遞延所得稅的總額等項目單獨披露,內容方面的列報和披露,新準則更詳盡、完整、規范。

        綜上所述,中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取向、新的企業所得稅制的基本框架應該是:統一的納稅義務人,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統一的稅率,推進所得稅制的國際化;統一的稅基,實施中央與地方同源共享的分稅方式,解決好企業所得稅的隸屬關系問題。因此企業所得稅的問題要從理論上加以明確,以保證企業所得稅的順利實施;要進行考慮,制定完善的法規體系;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增加企業所得稅的透明度通過會計和稅法的規范處理和監督,才能使我國企業的改革順利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第3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科技革命的加速和知識經濟的興起,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和企業內貿易趨勢越來越明顯。一國可以通過加工貿易方式與發達國家之間開展高級形態的產業內加工貿易業務,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因此可以說,加工貿易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高新技術國際分工的有效途徑。

        一 、引言

        一般貿易出口是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實現價值的重要環節,是我省的傳統貿易方式。隨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在外貿體制改革、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等因素綜合作用下,“九五”開始,加工貿易也在浙江的貿易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什么是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指從境外保稅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下稱進口料件),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制成成品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1。由于浙江加工貿易的特殊稅制安排,可以在保證出口的同時,有效緩解出口退稅的壓力,因此一般貿易有向加工貿易發展的趨向。

        三 、浙江省發展加工貿易的原因以及面臨的問題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各國的勞動生產率是一樣的(即各國生產函數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這種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各國生產要素稟賦比率的不同;另一個是生產各種商品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不同,亦即使用的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2。而我省的勞動力相對豐裕,有適合進行加工貿易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源。在加工勞動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較優勢,而且我省有較多的科技人才,有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潛力。

        不同貿易方式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總體上看,浙江外貿長期是高一般貿易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對浙江國民財富的貢獻和綜合效應高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在浙江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我國仍處于加工貿易的傳統發展階段,加工貿易的主體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省加工貿易的產品加工環節單一,產業鏈條短,僅從事簡單的組裝、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環節,產品增值率低,加工貿易管理措施滯后,手續復雜,結構不夠合理3。原材料供應緊張以及出口退稅等都使加工貿易受到一定的困難,當然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我們應對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對策。

        四 、浙江省應怎樣發展加工貿易

        我省在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要及時作出各種對策,以促進我省的經濟增長,對此我作出了以下幾點:

        (一) 積極引導和鼓勵出口企業開展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具有“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特點,在發展加工貿易過程中能帶來國外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方法以及市場信息,而且能拓寬與國際接軌的渠道,促進外資進入,而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與質量的提高,又能進一步推動加工貿易發展,同時有利于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4。

        我省應積極鼓勵加工企業,簡化境外加工貿易業務的審批程序。建議對境外加工貿易,可實行登記制;對部分國有企業,可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那些經營管理不善的國有企業不能到境外從事加工貿易。加強商會、行業協會的協調和服務。充分發揮我省進出口商會、行業協會作用,對我省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企業、行業進行協調。同時,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結合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制定我省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行業政策。對于各行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規劃,要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地轉移我省的成熟產業和多余生產力,擴大我省成套設備和原材料的出口。

        (二)促進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增長

        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料件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結轉至另一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后復出口的經營活動。未經加工的保稅進口料件不得直接結轉。國家下調出口退稅率和海關修訂的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管理辦法,為這種轉化創造了條件。出口退稅率低于增值稅后,一般貿易出口轉為加工貿易出口,可節省企業稅負。

        浙江省有30%左右的原料是以一般貿易直接或間接進口的,從理論上講,這部分進出口基本上可以轉化為加工貿易。據測算,浙江省一般貿易出口的傳統產

        品有15%是可以轉化為加工貿易的,目前只轉化了2%左右,發展加工貿易潛力還很大5。但由企業的管理局限和深加工結轉的原料、半成品、成品還沒有建立流轉順暢的交易平臺,這些都影響了傳統產品開展加工貿易。因此,促進深加工結轉刻不容緩,我省要嚴格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管理。利用計算機異地報關系統和加工貿易分冊,規范加工貿易的深加工結轉管理。

        (三) 優化加工貿易的發展環境

        我們應該努力為加工貿易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下放外資項目審批和加工貿易合同審批權,簡化審批手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建立健全關貿、稅貿、銀貿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聯動機制和管理合力,及時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加工貿易進出口提供更多的便利。

        面對我省加工貿易滯后的嚴峻形勢,各級各部門必須齊心協力,加大對加工貿易的支持力度,為進一步擴大我市的加工貿易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是進一步加大加工貿易的宣傳力度。利用新聞媒介和輿論陣地,推廣先進經驗,進行政策推薦,加強業務指導,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加工貿易業務。二是加快加工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通過向外引進、組織培訓、崗位鍛煉等方式,造就一批加工貿易人才。三是不斷加強加工貿易信息工作。幫助重點加工貿易企業建立“聯網監管”模式,企業與外經貿局、海關、國稅等部門實行聯網,及時解決企業在出口退稅、貨物通關、分類管理等環節中遇到的問題。

        (四)加快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

        我省外貿企業中中小型民營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開展對外貿易起步較晚,國際化經營經驗不足,再加上管理體制不順,生產技術落后,缺乏專業外貿人才,不懂加工貿易操作流程,使開展加工貿易受到很大制約6。企業領導要樹立國際化經營的意識,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一是走出去,在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設立分支機構或直接投資,及時掌握國外信息,組織生產、銷售;二是引進來,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資金,在國內合作興辦企業或公司,利用國外合作商在信息和渠道方面的優勢,迅速打入國際市場。

        適應新形勢下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要繼續加強推進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工作,使加工貿易的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的軌道。一是加強外經貿、海關、稅務、外管、銀行等部門的合作,并對各部門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進行整合,制定規范的加工貿易辦理流程,使企業一目了然,提高辦事效率。二是要盡快實現加工貿易企業與外經貿專用網、海關聯網,并對加工貿易實行統一的格式標準,實現數據共享以利于提高加工貿易的通關效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與外匯、稅務、銀行、檢驗檢疫等其他部門的統一聯網,形成信息化的“大通關”機制。三是各部門要根據國家對口部門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擬訂進一步促進我省加工貿易發展的管理辦法;對已建立的促進加工貿易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要經常性地開展活動,以研究解決我省加工貿易工作的重大問題。

        第4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校;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11-0094-03

        為了加強全國高校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2011年4月23日,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舉辦了全國高校財政學特色專業研究研討會,教育部領導和河北省財政廳領導及全國22所高校教師參加了此次會議并提交論文近30篇。

        中國財政學研究會會長、教育部領導和河北省財政廳等領導分別致辭。河北經貿大學財稅學院古建芹院長主持開幕式并介紹了會議主旨:承擔財政學質量工程特色專業建設任務,在特色專業建設中的困惑,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使各學校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成效顯著,使經費運用有效率;河北經貿大學在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中遇到許多問題,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本次大會承擔著為各校加強財政學教學工作搭建交流平臺的責任。

        會議共分為三個議題:財政學專業建設主題、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題、財政學專業教學改革主題。與會代表圍繞這三個主題,就如何加強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及此次會議宗旨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現將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關于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主題

        針對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這一主題,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討。中國人民大學安體富教授首先對我國財政學的歷史淵源進行了闡述,總結了國內各財政學家達成的共識:(1)財政學的主體是國家。(2)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剩余產品。(3)財政學的目的是滿足公共需要。(4)具體表現形式是價格體制。安體富教授還特別指出:要將如何處理財政學與經濟的關系作為一個重大課題加以研究,同時在借鑒西方財政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立足中國實踐、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學;他還指出研究財政學不僅要有思想理論、制度、研究方法的創新,還要有中國財政學研究的模式。

        中國財政學學會會長、中央財經大學馬海濤教授針對我國財政學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特色是時間的積累,把握好特色不僅僅是口號,并強調四個做法:(1)財政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2)深化學科的縱向研究。(3)體現財政學特色,明確培養目標。(4)財政學科建設要體現特色,不能僅以就業為指揮棒。馬海濤教授的前三個提法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認同。但是對于馬海濤教授第四個觀點,南京審計學院裴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財政學方向與設立問題,地方性學院要考慮就業的因素,建議應結合學校實際進行專業定位,構建與學校類型相適應的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江西財經大學蔣金法教授支持其觀點,認為財政學發展要市場化、國際化:(1)各院校培養要有區別,有分工。(2)地方院校應以應用型為主,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特色和財政學優勢建設學科。(3)國際化是財政學研究的需求。

        河北經貿大學張晉武教授則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1)在學術門派固步自封的情況下,全國不可能都搞出特色來,一些基本的東西都一樣,都是為地方經濟服務,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內容。(2)就業導向對學科建設的影響。要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搞通識教育,一方面專業又搞得太細,存在相互矛盾。(3)基礎能力的缺陷是本科教學中最嚴重的問題。應簡化課程,探討科學教學法,發揮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首都經貿大學姚東旭教授認為:(1)當下對特色專業建設在認識上有誤區,特色專業不是在全國相互比較上存在特色,而是在區域性上比較,應是在整個專業范圍內存在特色。(2)要重新認識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實踐來看,其受社會需求影響過大。財政學專業設置偏窄,應該有寬泛的范疇。(3)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重視就業,同時也不要被就業率所影響。

        河北大學孫健夫教授從財政學特色專業的目標定位、財政學特色專業的課程體系、教材建設、雙語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了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思路。

        二、關于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的途徑

        遼寧大學楊志安教授在全面總結遼寧大學建設國家級質量工程――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項舉措:(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即從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人手,如建設教學實踐基地、組織學生社團、舉辦學術沙龍、專家講學等形式。(2)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如“名教授執教核心課”、“用外語講授專業課”、“本科生導師制”等。(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如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到國內外進修,獎勵和資助高水平科研成果,優化引進人才的特殊政策等。(4)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課后閱讀、學生科研及教學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培養。

        新疆財經大學趙國春從區域性地方財經院校的視角出發,她認為新疆財經大學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院校,要保持自己的培養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要明確,規劃要到位,建設財政學特色專業有三條途徑:(1)設立一個財政教學實驗規劃區,支撐專業建設。(2)加強師資的核心力量,注重培養本土博士,回流人才,提倡民漢教師融合,民漢教學一體化。(3)借助外力提高教學水平,邊遠地區院校要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使用高科技教學手段等。

        集美大學黃書猛教授認為地方性院校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1)做好專業建設目標定位,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地方特色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加強教材與課程建設,加大科研力度,突出研究特色,加強實驗教學和學生創業指導中心建設。(3)地方院校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要從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最基礎的方面做起。

        安徽財經大學經庭如教授從如何強化財政學專業實踐能力出發,贊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1)請進來。要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導師和講師。(2)走出去。選擇老師到財稅、國稅、地稅部門掛職,提高業務能力。(3)鼓勵申報課題,強化科研能力。

        河北經貿大學王曉潔教授從探析特色專業建設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角度出發,她認為當前教育的功利主義,使得特色專業建設成為形象工程。財政學特色建設從立項到評估,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效果卻有待商榷。她指出特色教育和通識教育可以兼容,應秉承通識教育之精神,加強教師修養。

        河北經貿大學石丁教授介紹了河北經貿大學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他認為:要建立注重個性、分流培養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走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方向為支撐的專業發展路徑;要突出實用性的教學模式,提高實驗類課程比重,增加實習時間等;注重提倡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師隊伍建設思路等。

        三、關于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與會代表都主張人才培養要注重學生個性,加強學生科研能力和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但在具體

        方式上有所不同。

        江西財經大學肖建華教授認為,要注重培養專業加個性、分類培養的能力復合型創業人才,建立“三個課堂、四類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山東大學李齊云教授認同肖建華教授的觀點,即要構建寬口徑學科平臺與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并以山東大學本科生為例,闡述了具體做法。

        西安財經學院李社寧教授對如何建設創新財稅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注重與實際部門的聯系;二是鼓勵學生考公務員,注重解決學生就業問題。

        河北經貿大學古建芹教授認為財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寬厚專業基礎及相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簡稱為“一基兩翼三心四力”。

        廣東商學院姚鳳民教授從提高大學生教學參與度視角提出了探究式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思路,主要包括轉換教學理念、以問題為指引展開互動、精簡教學內容、以講述思路為主等。

        四、關于財政學專業教學改革主題

        廣東商學院于海峰教授從五個方面對財政學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創新模式設計:(1)基礎支持平臺建設,包括實驗室環境、師資隊伍和實驗經驗交流等。(2)創新實驗體系構建呈梯狀結構,主要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引導式綜合實驗、開放式仿真式實驗四個模塊構成。(3)立體實驗模式結構,從實驗操作、實驗項目研究、綜合仿真三個方面進行。(4)建立實驗效果反饋機制,從建立反饋機制管理制度、實驗效果評價、反饋效果的應用與參考三個方面入手。(5)專業知識深入實踐,通過網絡平臺或專業實習等來強化專業知識。

        中山大學林江教授提出,財政學特色專業建設要吸引學生、老師的注意力,同時要拓寬財政領域,多設一些分支學科。如政府方面對產業的扶持,從財政學方面進行研究,即產業財政學;還有區域財政學,如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啟示,發展高端服務區;實驗財政學,將計量與統計用于其中;政治財政學,研究腐敗問題;國際財政學,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處理財政關系;還有金融財政學等分支。

        中央財經大學曾康華提出,在目前我國財政學課程體系構建中,要著重和國際接軌,注重使用外文教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這些方面與國際相比還較弱,這主要表現在英語和數學兩個方面。

        天津財經大學李蘭英教授對財政學專業考試形式進行了思考,認為在考試內容上應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參與意識”、“角色意識”。

        第5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摘要】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走勢進一步惡化。2008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以來,我國出口額大幅減少。對于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國來說,必須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具有清醒認識。本文根據中國當前的出口形勢,分析出口減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出口;金融危機;出口退稅;對策

        2008年10月份我國出口額同比增幅低于20%,11月份的出口額同比增長僅為-2.2%,出現7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報告預計,2009年我國出口將大體保持2008年的規模,進口比2008年下降5-10%,導致“衰退型順差”擴大,使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但與總出口對總產出的實際貢獻下降相背離,出口總量下降對總產出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減弱。截止到2009年5月,我國第一季度的出口形勢也已知曉,如何在今年下半年和未來幾年內恢復我國出口大國地位,保持中國經濟增長高速增長,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

        1我國出口整體形勢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形勢仍很嚴峻,進出口貿易額相抵,進出口貿易總額4287億美元,貿易順差623億美元,同比增加209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額2455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9.7%;進口貿易額1832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30.9%。第一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8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減少56億美元。具體形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截止到2009年4月):

        1.1出口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出口的貢獻要遠低于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僅僅是-0.2個百分點,而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則達到4.3個百分點,最終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為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大大高于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充當了第一驅動力,成為支撐GDP增長的中流砥柱。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2月份出口增長額是-25.7%,3月份達到-17.1%,形勢仍然嚴峻。雖然整體趨勢下滑,但是,從月度環比狀況看,我國出口下滑趨勢在收窄,我國各主要的經濟指標出現了較好、向上、積極的跡象。單從采購經理指數(PMI)上來看,我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捷報頻傳,這有可能成為扭轉全年整體出口的良好開頭。

        1.2出口產品的整體結構: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但在出口產品結構中的比例上升勢頭明顯,其中機電產品出口累計1981.28億美元,同比下降21.22%,但環比增長逾四分之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累計982.50億美元,同比下降23.1%,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29%。其中,3月份當月出口274.5億美元,同比下降20.8%,為連續第5個月同比下降(圖1所示)。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我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出口增長減緩并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紡織品出口202.15億美元,同期下降15.2%;服裝出口315.0億美元,同期下降6.6%。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鋼材出口持續低位運行,凈出口量迅速下降47.8%,鋼坯和粗煅材下降96.8%。農產品出口量下降顯著,玉米出口量下降88.9%,大米下降12.5%。

        1.3出口貿易方式:我國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599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6%,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貿易降幅5個百分點,但較前兩個月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體降幅收窄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374.2億美元,下降20.5%;進口2619.9億美元,下降28.7%;其項下累計貿易順差75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表1、表2)

        1.4出口的國別:到2009年4月份,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85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8.9%,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32%。其中,我國對美出口626.8億美元,下降15.7%;自美進口231.4億美元,下降17.4%;累計實現對美貿易順差395.4億美元。截止至今年4月,我國對歐盟進出口貿易持續下降。我國與歐盟雙邊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102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降幅低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降幅5.1個百分點,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我國對歐盟出口674.9億美元,下降22.1%;我國自歐盟進口350億美元,下降15.1%;累計實現對歐盟貿易順差334.9億美元。截止至4月,中日雙邊貿易降幅居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日本從我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回退至次席。中日雙邊貿易額為645億美元,下降23.15%,降幅列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分別高出同期我國與歐盟和美國的雙邊貿易降幅3.4個和8.8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0.7%。其中,自日本進口348.0億美元,下降29.6%,被歐盟超越退到我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對日出口297.0億美元,下降16.2%。累計貿易逆差51.0億美元,下降71.9%。

        2我國出口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了對宏觀政策的協調,各國聯手應對危機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全球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出口增幅出現大幅度下降,是全球金融危機等國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國際上,金融危機還在發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

        首先,外部需求嚴重萎縮。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沖擊是外需下降。我國外貿依存度較大,尤其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高,在美國消費疲軟及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下,出口受到嚴重沖擊在所難免。受發達國家衰退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進出口下滑,貿易收入下降,外來投資減少,經濟面臨的困難還在加劇。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初曾預測,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下降9%,將出現二戰以來最大降幅。再加上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下降,貿易額降幅可能更大。

        其次,國際貿易融資困難。目前,全球流動性緊缺尚未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紛紛收縮信貸規模,各國貿易融資條件普遍惡化,國外進口商和經銷商資金壓力加大,紛紛采取減庫存、壓訂單等方式規避風險。據出口普遍企業反映,國外進口商訂單短期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由于進口商貿易融資困難,出口企業收款延長,收匯風險上升,出口壞賬增加。由于這場危機,如果進口商要求把信用證支付改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為遠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賴賬,出口企業將無能為力。再加上國內銀行為防范風險對出口企業慎貸、惜貸等現象普遍,貸款規模迅速收縮,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緩解。對于出口商來說,貸款規模收縮導致企業流動性資金減少,現金鏈斷裂影響支付,這將引起連鎖反應。原本融資已經相當困難的出口企業無法回籠資金,資金鏈斷掉就有可能使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第三,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據2009年3月份WTO審核成員國應對金融危機措施的報告,過去幾個月各國貿易限制措施顯著增多,主要是提高關稅、設置非關稅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等,中國是主要受害者。貿易摩擦出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擴展,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反傾銷等傳統領域向反補貼、技術壁壘的新的形勢延伸,從具體產品層面向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層面發展。今年一季度,共有11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25起,其中反傾銷18起,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國就業形勢相當嚴峻,許多國家可能進一步寄希望于貿易保護轉嫁國內就業矛盾。

        (2)國內方面,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等因素也造成我國出口增速放緩。

        首先,部分出口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制造成本和環保成本急升的困境。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匯率改革以來,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生產型企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主要是以下問題:(1)勞動力的短缺與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國沿海地區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和外商投資出口型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其贏利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價工資。隨著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企業要依法為工人上“三險”,支付加班工資,造成企業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也導致了制造成本迅速提高。這對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出口加工企業影響尤其突出,(2)制造成本的急劇提升。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金屬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出口企業成本加大。綜合計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了20%至30%,成為推動企業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3)環保執行力度的加大和環保成本的提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節能減排法的實施,各級政府開始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和懲治力度,污水處理、廢氣回收凈化等強制性環保措施成為企業運行的先決條件,對排放不達標企業和環境違法企業實施限期整改、依法關閉等措施,從根本上加大了污染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出口企業經營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出口增長深受制約。從2007年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開始,尤其是2007年11月份以來人民幣升值呈現出加速之勢后,我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受到較大的沖擊,產品競爭優勢下降。人民幣的加速升值不僅導致出口企業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而且迫使出口加工企業壓力陡然提升,直接影響到出口加工工業的利潤。伴隨著人民幣的匯率升值,同樣美元的收匯轉換成人民幣的數字在急劇下降,同時這個數字還直接沖銷了出口企業的利潤。

        第三,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我國自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多次調整。實施出口退稅制度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工業制成品成為出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逐年增長。2006年9月和2007年,按照保護國內資源、緩解貿易摩擦、鼓勵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原則,國家取消了對大部分非金屬類礦物產品、煤炭、金屬陶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對鋼材、陶瓷、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產品和完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了對重大技術裝備、生物醫療產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措施推動了我國企業在加工貿易價值鏈地位的提升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然而政策的出臺卻造成了我國出口增長的明顯減緩,這些都減小了我國出口商品的規模和數量。從2008年12月1日起,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上調377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約占中國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稅則號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稅的降低將直接提高相關企業的成本和定價,影響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相當部分的出口企業利潤減少。

        此外,我國出口退稅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口退稅率調整過于頻繁,對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了負面影響;退稅率不合理,不利于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退稅周期過長也是突出問題,長達數月的出口退稅周期,令出口企業無法及時利用這筆資金。因此,要進一步規范出口退稅制度,以達到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目的。

        3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相關對策分析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外需明顯放緩、人民幣升值、貿易融資困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內外綜合因素的作用,將繼續影響我國的出口。中國的出口形勢依然很嚴峻,為幫助國內出口企業度過難關,改善我國出口貿易困境,應當主要從出退稅、匯率穩定和國家金融政策支持等幾個方面積極應對:

        第一、國家應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出口退稅制度作為國家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此政策的頻繁變動,不利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長期規劃,更無法避免由此所損失的制度穩定性與可預測性。因此,要依據我國對外貿易長遠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來規范出口退稅制度,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使出口生產企業能根據穩定的出口退稅制度合理規劃其生產經營活動,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全局。從長期來看,這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此外,國家還要適時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力度。目前我國出口退稅是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的,按計劃分配,帶有極強的計劃性。這與出口貿易市場化相矛盾,也使得國家退稅政策不能及時兌現,對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有重要貢獻的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的出口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出口退稅在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過程中的調控力度。

        第二、國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國家目前的一些金融優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一般中小型出口企業難以受惠。在當前出口企業新訂單數量明顯減少的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方面應考慮給予中小型出口企業適當的扶持,應加大向出口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和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協調金融部門切實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發展資本市場。盡快規范民間借貸市場,開拓新型融資方式建立融資租賃市場。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等措施,保持外貿穩定增長。另外,政府作為主導建立一個由政府、商協會、企業三位一體的應對國外貿易壁壘的工作機制。

        第三、優化出口結構,實現出口戰略轉型。我國外貿的根本出路在轉型,高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在鞏固和發展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基礎上,逐步轉型升級,按照節能減排目標控制“兩高一資”的產品出口,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盡管我國的出口產品現在具有低成本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延,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斷上漲,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和環境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愈來愈小,甚至有可能被擠出部分市場。金融危機或為中國經濟轉型創造了良機,出口增長模式的轉型才能實現。出口企業接受金融風暴最好的洗禮方式,就是迅速抓住機遇,進行更快更充分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最終化“危”為“機”。

        第6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近幾年,教育部也對專業建設、辦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增加了力度,陸續了《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2016)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2017)。對高校的專業引進退出機制,對專業優勝劣汰,淘汰落后專業,調整專業,設置重點發展優勢學科。在新的形勢下,獨立學院的發展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 特別是人才的培養要滿足社會大環境的需求。

        1人才培養模式所包含的要素

        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涉及三方面,分別是培養什么人;用什么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那么總結下來,有三個要素是重點。一是培養目標和特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立足點和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結果的依據。二是課程設置,課程是圍繞培養目標和特色的展開,是教育內容,為實現教育目標經選擇而納入教育活動過程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的總體。三是培養方式,培養方式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內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總和。培養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動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動的程序。

        2國外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本文主要選擇了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個國家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其中數據收集的方式主要通過文獻的整理,對留學生的采訪來獲取,一共研究了16所來自美國和澳洲的公立和私立學校。

        21美國會計的培養目標

        1989 年,美國會計學會組建了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了:“會計專業教育應該為學生成為職業會計師做好準備,而不是在進入職業界的時候成為職業會計師。” 會計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二是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既注重基本知識的教育,更注重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美國高校的會計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培養學生未來在會計職業上需要的能力,并不是單單培養專業技術能力。

        211課程設置

        學校的會計課程都基本為通識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會計類專業課程三大類。大部分學校對通識教育的學分都有規定,不能在教學中占的比重過小,以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學院為例,通識教育的學分不得低于全部課程一半的學分,而專業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不得多于全部課程一半的學分。會計的專業必修課程一半設置在6門左右,學分在30分左右,這些課程分別是財務會計Ⅰ,財務會計Ⅱ,成本會計學,財務會計 Ⅲ,審計學原理以及聯邦稅制。另外,學校為了鼓勵學生從事科研和實踐,也會安排科研項目和實習計劃的學分,一般在12學分左右。

        212教學方式

        在專業核心課程上也引入案例研究,項目研究,專題講座和文獻總結等形式,例如,芝加哥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會計專業很早采用了“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師扮演引路人和點撥者,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則通過小組協作、案例研究、模擬操作、文章研討等方式在上課前花大量的時間準備資料做展示,做媒體資料和在課堂上進行演講說明,還要和同學們進行討論。考試不再是成績判定的最后結果,平時的參與度和課堂表現反而占的分數達60%~80%。特別是在審計、成本會計、財務與管理會計等課程上,都用了企業案例和項目研究等教學手法。另外,教材選用上也更靈活,老師并不是按照書上的章節順序進行講解,而是自己準備講課的內容,或者把財經類的媒體,如《華爾街日報》《商業周刊》等也成為教學材料的部分。

        22澳大利亞會計的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和澳大利亞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職業要求是“讓學生渴望不斷地進行知識的發展與創造;愿意開始并參與變革:重視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活中的事實、正確、誠實與道德的標準;承擔責任、義務并主張權利;欣賞自己及其他的文化與風俗。具備繼續學習、增長知識、嚴謹的分析能力和創造力;擁有完整的、廣闊的學歷和知識;清晰地交流與流暢地寫作;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擁有解決問題與做出決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夠清楚地陳述自己的意見;邏輯地推論和從觀點中辨別事實。”這也是澳洲很多大學的制定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遵從的方向。

        關于課程設置方面,澳大利亞大學??計教學活動形式多樣,每個大學都不太一樣,以莫納什大學會計專業為例,一般設置基礎商業知識、專業基礎知識、職業技能培養、專業選修課四個模塊;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為例,其會計專業本科只有兩門必修課,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其他課程,例如財務報表分析、高階管理會計學、審計學、公司治理、公司法等都是屬于專業選修課,主要學生能達到學分要求,課程選擇上的限制是很少的。會計本科的教學方式以課程學習為主,其教學活動內容一般由四個部分共同組成,包括授課、小組討論與輔導、課堂練習與輔導、計算機實驗室練習。這四個方面相互補充、互為作用。

        本科階段的學位教育采用學分制,莫納什大學的會計專業需要完成144學分左右即可拿到學士學位,其中選修課程在48個學分,專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能課程占96個學分,本科全日制學習時間為3年,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每門課程每周上課三個學時,修完一門課程并及格可獲得25個學分,即在本科兩年半的時間內學習18門課程即可獲得會計學本科學位或雙學位。

        3中國獨立學院會計人才的培養情況

        本次研究選取了四川省的三所獨立院校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和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這三所獨立院校是搜狐網在2016年評選出的中國獨立院校綜合排名前20強,具有代表性。

        31培養目標

        總體上,三個學校的培養目標有以下內容,第一,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和人文修養。第二,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方面基本理論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第三,都點明了畢業生未來可從事的崗位和所具備的技能,例如,可在各類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工商部門、稅務部門等從事會計、審計、稅務等工作,也可以在大型跨國企業、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咨詢公司就業或考研、出國深造。三所學校都意識到了,培養會計人才最終培養的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加大了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安排,同時也增加了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在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中也凸顯了和國際會計準則接軌,走國際化的路線。第二,增加了學生計算機技能、外語技能、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職業判斷力的培養。

        32課程設置

        三個學校的會計學專業開設情況如下,每個學校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自身的資源都設置了不同的會計學方向,見下表。

        會計學(公司會計方向、金融會計方向、稅務會計方向、內外部審計方向)、會計學(CPA方向)、會計學(ACCA方向)

        在課程體系上,三個學校都兼顧了以下的教學體系見下圖。

        三所高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總結圖

        其中以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為例,會計專業畢業的學分大約是166學分左右,其中課程體系包含了五個主要部分,分別是通識教育課程占35%,58個學分;系級平臺課(專業基礎課)占15%學分;專業核心課26個學分,占16%;實踐教學環節占24個學分,約14%;專業和其他選修課占20%的學分比例。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會計專業的總體學分約172學分,課程體系包含了四個主要部分,其中通識教育約70個學分,大約40%,比例在三個學校中比較高;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大約占60個學分,約35%;實踐實習環節占42個學分,占25%。

        不難看出,四川省的獨立院校在課程配置上,越來越向國外高校靠攏,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通識教育課程都達到了35%以上的設置,另外,在實踐環節上也增加了學分比重,三個學校平均達到了20%左右的水平,并且學校和校外的企業建立了多家產學研基地,為學生的實踐實習打下基礎。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在實踐學分里加入了“創業創新”的模塊,把創業創新的培訓和課程也納入了學分的一部分。同時院校們都加強了“以?促教、以賽促學”的模式,積極地帶領學生參與到一些省級和國家級的比賽,同時把相關的參賽軟件和會計實戰流程,引入到課堂中來,比如引入了網中網財務軟件,用友ERP沙盤以及金蝶軟件等,為學生搭建了針對會計專業課程(如,成本會計,會計基礎,審計,納稅申報,企業經營模擬實戰,ERP沙盤等)實訓課平臺,這些財務軟件平臺都實現了企業運營,整體決策,企業管理,財務管理和會計賬目等綜合管理能力的考察。同時,學校開設了“云教學”手段,實現了網絡上老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老師在網絡平臺上授課答疑,學生在網絡上參與討論,完成教學作業。各個學校近幾年都加大了商科或者是會計實驗室的投入,其中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的商科實驗教學中心和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的會計實驗教學中心擬被列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3教學方式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在課堂教學上推行“雅典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的模式,已經向國內外的知名高校學習,摒棄了“填鴨式”教學,上課老師們采用案例分析,小組展示,研究報告和專題研究等多樣化的形式鼓勵學生們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三所學校都有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可達50%~60%),降低期末考試的分值比例的趨勢,更加關注同學們的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表現,避免了一考定成績。另外,美國和澳洲流行的導師制,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學分制的學習形式,也在這三所高校中實行。教師們都設置有課后答疑和輔導的Office Hours,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還設置了兩個半天的教師坐班時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另外,英語教學和計算機教育的重視,也展現了學校緊跟時代的變化,讓學生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師資方面,學校積極引進海歸教師,雙師型導師,聘任與拓展兼職教師,如聘請國外相關合作院校教師擔任兼職教師; 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大型企業集團老總、相關行業組織精英擔任兼職教師。

        在國際化方面,學校都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和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學校合作開展了游學,留學等多項合作。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也是西南地區高校中,首先推行“雙語教學”課程的首家學校,早在2002年開始,就引進了國外的教材和外教,開始試點在學校的商科專業開始國際化教學,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授課,鍛煉了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現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也開設了部分會計專業課程為“雙語教學”,三個學校平均聘用約20名左右的外教師資隊伍和60人左右的海歸隊伍,主要從事雙語教學和國際課程的教學工作。專業下面開設方向等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可以看到有兩所學校已經引進了國籍證書接軌的相關課程,實現了“課證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比如ACCA、AICPA方向班等,同時學校還開設有國內CPA證書專業,以及開設國內會計資格證書等相關會計類培訓課程。 對于中文專業課程,各個院校也積極地開發了自編教材,適合獨立院校的學生使用。

        對于考核方式,獨立院校也逐漸引入了多種考核形式,開卷,閉卷,提交論文,免考資格獲取,上機操作,課堂測驗等形式,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避免了在期末積壓性考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4結論

        比較了國外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看到近幾年,四川的這三所獨立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改進并且加強了教學方式的改革,已經在方方面面縮短了和外國優質高校的差距,甚至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更加貼合中國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教學理念也逐漸和國際接軌,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 國際化模式授課,學生會有一個“磨合”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和大學的“翻轉課堂”授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已經習慣了“填鴨式”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課知識,在實施案例分析法和小組展示等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和接受期,從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老師們還需要多多支持和鼓勵學生勇于進行獨立思考和自我學習管理。

        第二, 國際證書方向的課程需要用雙語教學,同時本部分獨立院校也陸續開設了雙語教學的課程,但是學習效果受學生的英文水平以及自主學習的情況影響。關于雙語課程怎么學好,老師和學生要多溝通,對于消極對待英語教學的同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加引導。

        第三, 課堂管理和學生考核的管理要加強。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組作業、作業展示、課題研究等形式上課,教學過程難免會出現松散的情況,老師們要加強課堂的監管以及學生課業表現的考核,只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要求,才能夠真正體現“翻轉課堂”的價值,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學到東西。其實這種互動式教學形式,老師不是更?p松,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準備上課內容,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成績進行考核,加強課后輔導和教學引導等。

        第7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臺灣;現代服務業;轉移;引資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3.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1-0089-04

        1.現代服務業的理論認識與界定

        所謂“現代服務業”,顧名思義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既體現為新型的服務模式,也包括由新型經營形態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知識密集度、高增值度等特點。例如傳統的銀行業、商業與運輸業,在采用高科技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提高其技術含量之后,就逐漸演變為現代銀行業、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配送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軟件業、教育服務等則都以為消費者提供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作為主要服務內容,屬于知識密集性行業。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其中的生產業,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技術與管理資訊、資金融通、品牌行銷、物流配送等廣泛的上下游服務支持,具有很高的產業關聯度,因此不僅可以使服務過程本身產生知識的增值,更能通過制造業企業的技術提升與品牌拓展而形成乘數效應、產生更大增值。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動態概念,并無明確的行業劃分標準;而根據上述有關現代服務業的特征分析,結合臺灣地區的行業標準分類,本文將現代服務業的研究范圍限定于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服務業、文化運動及休閑服務業等行業,既包含生產業,也包含消費業,尤以前者為重要。生產業為制造業企業的生產過程提供直接或間接的、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的中間投入,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研究臺灣現代服務業中相關生產業的發展及對外投資趨勢,在當前背景下更具緊迫性和現實意義。消費業對于活絡內需經濟、促進勞務出口(主要是旅游觀光行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2.臺灣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考察:從結構面到政策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服務業逐漸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81年的新臺幣(下同)9 06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9 448億元,實質年均增長率7.48%,占GDP的比重也由1981年的49.99%上升到2007年的71.06%,占比超過七成;近年來服務業增長率有所下降,僅維持在4%上下,但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50%。在吸納就業方面,2000年以來服務業就業人數基本都在550萬人以上,就業比重達58%,且有年均1.06%的增長;勞動生產率超過農業與工業部門。顯示臺灣已逐步完成工業化過程而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具體來說,對臺灣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可以通過內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對外貿易、政策整合等角度加以分析。

        2.1內部產業結構

        各類現代服務業的增加值及所占GDP比重如表1所示,各行業增長率及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如表2所示。近年來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業①占GDP比重較為穩定,分別維持在6%、10%、2.5%、1.8%和3%上下,其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與金融及保險業的比重略有下降,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醫療保健業的比重則略有上升。與此相比,批發及零售業(18%)、不動產及租賃業(8%以上)、政府服務(10%以上)等傳統服務業占有更大比重。2000~2007年,各類行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6%、3.8%、5.2%、3.11%和3.24%,與GDP及服務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3.8%和3.4%相比,幾類生產業的增長較快。

        2.2就業結構

        各類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及所占就業總人數比重如表3所示,其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的就業人數比重近年來超過6%,其后依次是教育服務業(5.5%以上)、金融及保險業(4%上下)、醫療保健服務業(約3.3%)、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3%上下)和文化運動及休閑服務業(1%以上),上述六類行業的就業人數約占到服務業就業總人數的一半。

        進一步,通過計算各行業的就業人口吸納率,可以衡量各行業在吸納新增就業人口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所謂就業人口吸納率,是指某行業新增就業人口占新增就業總人口的比重。2002與2003年服務業整體的新增就業人口吸納率高達100%以上,顯示在經濟總體蕭條、制造業失業率上升時期,對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所起到的顯著作用;2004~2007年間服務業的吸納率基本也都在60%以上(僅2005年略低,為22.4%)。上述六類行業的吸納率并不穩定,其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在2005年的吸納率高達78%,其余年份則保持在一位數;金融及保險業在2002和2005年的吸納率較高為9.9%和12.8%;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在2002和2007年的吸納率較高為25.4%和20.7%;教育與醫療保健服務業在新增就業人口吸納方面表現較為突出,2001~2007年二者的平均吸納率分別為11.3%和9.1%,遠高于二者的就業比重;而文化休閑服務業則呈現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的趨勢。

        2.3 對外服務貿易

        雖然受制于生產與消費同時發生的特性,服務多無法采取商品所常用的國際貿易形式,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實現全球布局,因此逐漸衍生出若干種國際服務貿易形式。由于缺乏相關統計信息,目前可用的服務貿易資料只能取自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有關勞務收支部分。雖然沒有行業分類信息,但考慮現代服務業相對于傳統服務業具有更強的跨境交付可能性,可以將勞務收支簡單視同現代服務業的對外貿易加以分析。

        由圖1可見,1991年以來臺灣勞務進出口額呈不斷上升趨勢,勞務出口收入額由1991年的84.7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92.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8.62%;勞務進口支出額由1991年的169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6.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4.70%。雖然一直處于勞務收支逆差狀態,但逆差額則在不斷減少,顯示現代服務業的對外貿易競爭力在逐漸增強。

        2.4政策整合

        為了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及履行加入WTO之后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承諾,近年來臺灣當局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條例,用以推進島內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國際環境接軌并增強國際競爭力。

        島內金融業在施行混業經營與監管之后,“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相繼對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等各業法規予以修訂,放寬經營彈性、降低市場準入條件、強化問題金融機構退出機制、給予并購租稅優惠;并制訂《金融服務法草案》,整合金融各業管理規范。旨在建構金融安全網、強化金融體系健全穩定、促進市場公平競爭、降低金融市場運營風險,吸引國際金融機構來臺開發業務,并推動島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業務的經營。“財政部”亦通過對相關稅法的修訂,檢討金融商品業務稅制,促進稅負合理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租稅環境,增強金融業國際競爭力。

        在運輸、倉儲及通信業,“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新聞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部門,針對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電信和廣播電視通訊傳播管理等事項,制訂或修訂相關法規,推動相關事業發展及新興科技的引入,保障消費者權益與市場公平有效競爭,促進多元文化均衡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金管會”、“內政部”等部門對于《會計師法》、《技師法》、《建筑師法》等法規予以修訂,進一步規范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業資格、提升其專業水準,完善執業方式與制度,保障相關利害人權益,強化國際競爭能力,推動永續經營。

        針對教育、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消費行業,教育、衛生、內政相關部門亦籍由對相關法規的修訂,建立服務機構彈性調整機制、提升資源整合運用效率,規范從業資格、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營造各類機構(如公、私立大學)公平競爭環境,以期提升服務品質、促進各業良好發展。

        3.臺灣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與趨勢

        第一,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度不斷增強。隨著臺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島內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漸趨成熟,而包括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在內的生產業則是現代服務業的重中之重。面臨全球競爭壓力升高,以及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產業傾向于采取專業分工的經營策略,所需服務向外購發展,亟須外部服務業的支持,以取得更專業、有效率與精致化的服務,與產業內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進行分工,進而提升整體競爭力。各類服務活動與功能的區隔卻越來越精密,由此推動臺灣服務業向專業性、整合性方向發展,并不斷創新服務形式、提高服務品質,目前涉及的范圍包括倉儲、物流、中介、廣告和市場研究、信息咨詢、法律、會展、稅務、審計、房地產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勞動力培訓、工程和產品維修及售后服務等眾多形式。作為中間投入型的支援產業,臺灣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度不斷增強。

        第二,空間集聚現象明顯。臺灣現代服務業以城市或科學園區為中心的空間集聚現象日益明顯。城市區域在相關軟硬件設施建設方面相對完善,資金、信息、人才較為聚集,加之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信息傳遞突破了空間限制,使得城市的許多主要機能如財務控管、生產管理、研發、設計、行銷策略等指揮控制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而擁有完善發達的現代服務業設施的城市,利用所掌握的先進創新技術,大力發展信息資訊產業,也易于成為國際化城市以及全球資訊匯聚的中心。臺灣現代服務業的集聚以臺北都會區為最,臺北已成為金融、網絡服務、專業咨詢、市場中介、教育培訓等行業的匯聚中心,各類服務業在此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暢通、人力資源豐富、行業之間相互支持的優勢,從而實現提升經營績效、進行全球化布局的目標;其次如新竹、臺中、臺南、高雄等都會區域也都聚集了一定規模的現代服務業企業,但專業化的重心略有不同。

        第三,全球化布局逐漸拓展。受臺灣制造業代工經營模式的影響,一直以來臺灣缺乏自有品牌及行銷渠道;其對亞太(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的跨境投資,多為運用當地低廉勞動力與土地,與當地的生產網絡關系薄弱,所生產的產品也未必以當地市場銷售為主,因此對于因研發生產及開拓投資地消費市場所需的生產并無旺盛需求。臺灣代工廠商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雖高,但卻未能同步帶動島內其他相關服務業如行銷企劃、廣告、市場調查、全球通路物流、顧客服務、公關、專利權法律服務等的同步成長。隨著臺灣制造業幾波次的大規模外移,以滿足內需為主的臺灣服務業市場規模不斷萎縮,要求現代服務業提升其國際化水平,跟隨制造業步伐而實現全球化布局。截至2006年底,臺灣對海外服務業投資5 450項,占對海外投資總項數的47.39%,服務業投資總額292.7億美元,占對海外投資總額的59.94%;而2000年至今服務業投資總額即達185.54億美元,占比68.84%。可見服務業投資已經成為臺灣對海外投資的主力軍。在服務業當中,金融投資及其輔助業對海外投資規模高居榜首,投資金額202億美元,占海外投資比重41.37%,而運輸倉儲及通信業與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比重都在4%左右。

        4.吸引臺灣現代服務業投資的相關策略

        吸引臺灣現代服務業對祖國大陸投資,既可以促成已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制造業企業與其上游的生產業在融資、研發、管理和行銷等各個方面形成專業化分工,有效降低制造業企業的交易成本與市場風險,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和產業競爭力;更能通過知識外溢效應的發揮,為當地的服務企業提供在經營、管理及品牌行銷等方面學習和模仿的范本,推動本土企業經營的規范化與國際化;同時也為完善大陸各地區的商務服務環境、培育市場消費潛力、增進地方就業等發揮作用。

        按照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分類,服務貿易的開展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與自然人流動四種方式,而上述積極影響的實現,以服務提供者在境外設立商業機構、為當地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商業存在方式最為明顯。這一點與制造業領域注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而非單純從國外進口貨物的策略是一致的。因此,要吸引臺資現代服務業將資金、人力等關鍵生產要素轉移到大陸地區發展,必須明確臺資現代服務業在區位選擇中的考量因素,并對地方投資環境予以自我診斷和系統完善。

        第一,改革政府管理體制,優化區域行政環境。包括政府管理體制在內的區域行政環境是影響臺商投資經營的重要乃至首要因素。為了改善區域政策與行政環境,應及時改革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逐步放棄政府機構“條塊分管”的管理模式,確定統一管理現代服務業的政府協調政策、制度和監管機構,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取消不合理的規定,強化對臺資服務業項目投資的引導、支持與監管,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確立服務型政府的工作導向,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切實保障地方政策法令的合理性、穩定性和透明性。

        第二,推進服務業市場化進程,合理引導臺資流向。不斷推進各地區服務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與市場化進程,同時根據現代服務業中不同行業門類的性質,采取不同的產業政策,引導臺資流向各地區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打破現有的行業壟斷與所有制壟斷,推動服務業市場化進程,對于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吸引臺商投資以及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鼓勵臺資流向產業關聯度高、知識密集度高的物流、通信、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等生產行業,充分發揮其先進模式的作用以及對于制造業的支持,并有效利用其知識和技術外溢所帶來的外部效應;引導本土企業與臺商在會展、旅游、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并加強政府指導與協調;防止臺資向投機性質較強的領域集中。

        第三,進一步培育制造業企業集聚,推動產業升級。生產業作為制造業的上游產業,對于制造業有較高的依賴性。生產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動力即在于追隨臺灣島內制造業客戶企業的外移步伐,鞏固客戶群體并拓展市場份額,從而保持并提升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作為“一對多”性質的服務提供商,加之服務產品的可復制性,只有面對較多的客戶群體,才能確保服務效率和贏利水平,因此(臺資)制造業的集聚程度成為臺資服務業流向的重要指針。可以預期,一個地區吸引臺資制造業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其未來吸引臺資服務業的比重。同時,推動現有制造業企業實現技術升級與產業升級,引導制造業企業向服務領域拓展或轉型,也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可行思路。

        第四,創新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儲備機制。現代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并且在跨境流動中,不能像制造業那樣可以把技術、銷售、生產環節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和成本最低原則異地分設,而必須是集技術核心、管理經營、服務內涵為一體的整體引進,同時還要根據消費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創新,因此對于高素質、專業化服務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較熟練的人力資源的空間聚集是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外商服務業投資的關鍵所在。因此,目前應重新對地方人才工作的目標加以定位,推進人力資源配置、保障與激勵機制的全面革新。根據現代服務業的特點,重視教育培訓事業尤其是企業崗位培訓事業,力求培養大批能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勝任一般工作的從業人員,以及培養一批熟悉世貿組織規則的、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化技術人才。重視人力資源的保有與引進機制的不斷優化創新,規范現代服務業的從業資格認定,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知識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五,加強區域現代服務業合作。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的運營突破了空間地域的局限,使現代服務業的運營網絡、產業關聯及其乘數效應得以在更寬廣的區域內發生。大陸各地區在吸引臺灣現代服務業投資過程中,應認識到現代服務業的上述低地域依賴特征,重視區域間的合作聯動;不僅要考慮自身的需求與優勢,更應對跨區域的生產布局與地域相對優勢有系統性的把握,科學研判臺資現代服務業未來在大陸地區的網絡格局與關聯模式,由此盡早制定出與周邊區域在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引資過程中的有效合作戰略與實現途徑。

        第六,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機制,為臺灣現代服務業在大陸發展提供保障。外資的基本特征是流動性和逐利性,臺資也不例外,由此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例如臺資服務業的進入,會加速地方臺資企業獨立生態系統的形成,進一步降低其根植性以及與本地企業的關聯,減少臺資企業正向外部性的發揮;通過競爭搶奪當地市場份額,形成對當地服務產業的擠出效應;臺資服務業企業與制造業企業通過企業聯盟乃至企業購并,在融資、貿易等方面變外部交易為內部交易,繞開政府在相關方面的限制規定,導致政府的調控意圖難以實現,不利于市場秩序的維持和掌控;等等。因此必須對臺資現代服務業進入所帶來的影響和風險以及當地服務業的承受能力加以全面評估和衡量,加強對臺資投向的引導和規范;建立和完善對現代服務業的經常調研制度及其信息的檢測、預測和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現代服務業利用臺外資風險的監控與預警系統,及早化解可能的市場風險與負面社會影響。維護好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市場競爭秩序,確保現代服務業有序發展。

        注 釋:

        ① 由于統計分類的原因,醫療保健業中包含對社會福利業的統計.

        參考文獻:

        [1]張傳國.臺商大陸投資的產業積聚問題[J].臺灣研究集刊,2005,(3).

        [2]蘇美祥.加入WTO對臺灣金融服務業的影響[J].海峽科技與產業,2003,(2).

        [3]王惠,殷存毅.臺灣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在祖國大陸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亞太經濟,2004,(5).

        [4]賈妍.現代服務業人才發展戰略實例剖析[J].商業時代,2008,(30).

        [5]張樹林.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分析[J].北方經貿,2006,(6).

        [6]代文.現代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R].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簡介]王華 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助教,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臺灣經濟與兩岸合作、經濟統計。

        第8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定價;跨境資本流動;科學發展

        我國房地產如何定價?定價的環境和基本依據是什么?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跨境資本流動會對房地產定價產生什么影響?合理的房地產價格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國房地產定價是否出現了困境?如何才能找到擺脫困境的出路?我們認為這些都是我國房地產業發展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我國房地產定價的困境和定價的依據

        我國房地產供求從福利化、計劃化轉向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中,房地產定價的困境就一直存在,特別是在房地產價格高企的時候尤為突出。由于住房涉及到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在我國,又由于房地產定價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了各個階層或各個集團的利益,于是乎房地產定價就成了極其敏感的、政治色彩濃厚的社會大問題。與此相應,在我國現階段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以政策博弈為導向,以定價博弈為核心的房地產定價的社會輿論。房地產定價社會輿論的形成既體現了人們對房地產價格的普遍關心和對居住條件改善的意愿,以及對國家房地產政策高度關注和熱情參與;同時又反映了部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對房地產政策和房地產定價的過度聚焦。由此可能產生的誤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種群體性的、選擇性的價值取向和對房地產政策的理解。

        除了日益興盛的社會輿論,還有在其后各大利益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強力影響,客觀上形成了一個人為因素作用的環境,直接或間接地作用到我國的房地產定價上,由此形成了我國房地產定價的困境。其主要表現為,我國房地產定價社會輿論有脫離定價基本環境和偏離定價基本依據,受人為因素作用的傾向。在這里,我們先從我國房地產定價基本因素的討論開始。

        第一,在一般商品經濟條件下,房地產和其他生活資料一樣,都要在價值上得到體現,并具有特殊的價值規定。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房地產定價要受到商品經濟內在規律,主要是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的制約。土地是大自然的“賜予物”,是具有自然力的綜合體,其具有特殊的價值規定: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可供建造住宅用的土地的有限性;二是土地的差異性,即土地本身的級差性和固定性。具體土地定位之間要靠交通運輸聯系,這些特性都要在價值上得到表現。在任何商品經濟條件下都存在由于土地差別帶來的超額利潤;不論是私有還是公有的土地所有權都要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按利息率計算的地租的購買價格,表現為土地價格。以使用土地為條件的住宅(或商品房)所處位置的差別,土地上的住宅(或商品房)的價值規定也因此得到補充,從而住宅(或商品房)價格的構成也得到補充,即以使用土地為條件的住宅(或商品房)價格。

        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房地產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土地國有(或集體所有),房地產開發商或商品房購得者獲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沒有土地所有權。土地公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的形式仍然是地租。在我國,房地產開發和經營企業向土地公有權的代表一地方政府支付土地使用權的購置費用,即地租,以及各種稅費;地方(或國家)政府應該把這部分收益作為發展地方(或國家)社會經濟和社會事業之用,造福于全民。

        第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經濟開放使得其房地產定價具有了國際化的傾向,人們往往會把某國一地房地產的定價與異國相似的他地來進行比較,出現一種“看齊效應”。而且當一國經濟金融高度化發展,房地產越來越表現出兩種特性:一是消費性,和其他生活消費品一樣,房屋用于解決人們居住;二是金融性,作為金融資產的一部分,不動產用于投資。這樣,房地產成為人們組合投資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房地產定價又具有了一般金融資產定價的屬性。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跨境資本(或資金)的流動,在一國房地產市場上流動方向的切換、流動規模的擴張收縮、流動速度快慢直接影響著當地房地產價格的決定和變動。當跨境資本大規模地、快速地流向某房地產市場,它所代表的是對這一房地產的強勁需求,會推動該房地產價格迅速上升;當跨境資本大規模地、快速地撤離出某房地產市場,它所代表的是對這一房地產的強勁供給,會拉動該房地產價格迅速下降。跨境資本流動不僅會影響到房地產市場上價格的決定和變動;而且還會影響到一國財富的形成和財富的國際間轉移。當然,國內資金流動也會產生上述的作用,所不同的只是在這個市場形成的財富轉移暫時發生在國內。

        在我國房地產定價上,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開放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在這一環境下,房地產定價既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堅持發揮土地公有制下的市場機制作用,遵循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等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又要適應開放經濟條件下,跨境資本流動對房地產定價和一國財富在國際轉移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定價的市場機制和我國房地產定價的調控機制。充分發揮這些機制的作用來促進我國房地產的合理定價;促進對房地產開發經營收益的合理征稅和房地產財政收益的合理分配;防范跨境資本對我國財富的投機性掠奪和促進國民財富不斷增長;最終讓我國民眾都能住得上房,能住較好的房;讓越來越多的人能買得起房,能買上好房。

        二、我國房地產定價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我國房地產定價出現困境,究其根源: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充分,特別是表現在房地產這一涉及到眾多方面基本利益的市場尤其是這樣;二是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還不成熟,國民中的大多數人轉為向市場要住房的時間也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三是我國還處在轉軌經濟中,人為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還會繼續存在,特別是反映在房地產市場上;四是在經濟不斷開放條件下,人們對跨境資本在一國房地產定價中的影響,以及國際資本對一國財富的投機性掠奪的現實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五是社會民眾對在房地產開發經營領域中發生的,貪污腐化,蠶食公有資產現象的深惡痛絕,把一種內心的痛恨和無奈發泄在房地產定價上。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房地產定價困境的存在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在長期中產生的不利影響:

        第一,影響到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根本性改善

        人為因素作用在短時間內有可能壓低或拔高房地產的價格,造成房地產市場短期失衡,要么買超要么賣超,其結果受益的只可能是少數房地產開發經營者或是少數房地產購買者。但在長期中,不符合規律和常理的定價,一定會損害大多數的房地產買賣雙方,不利于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根本性改善。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大幅度波動,有可能引爆經濟危機,使大多數人遭殃。

        第二,影響到我國社會居住人口的合理流動和布局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尤其是特大城市及周邊城市和地區經濟高度發展,居住人口有不斷集中的趨勢;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居住人口也相對稀少。如果東部國際化大都市及周邊大中城市的房地產定價被人為因素壓低,甚至政府還出臺刺激購房政策,這樣就會起到人口流動的導向作用。最終可能會導致東部大城市擁擠不堪,城市問題積重難返,居民生活質量下降;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居民生活質量難以改善;并由此不斷引起居住人口向東流。當在社會居住人口遷移中的行政手段逐漸被取消或失靈的情況下,住房費用貴賤對居住人口遷移的導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效的。論文寫作

        第三,影響到我國房地產業的財政收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持力度

        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土地收歸全民所有,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地私有給極少數人帶來巨大利益的條件,而為廣大民眾從土地上獲得利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廣大人民不僅從土地上獲得可居住的條件,而且還可從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所得收益和其他財政收益上分享社會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帶來的福祉。人為因素干預往往會破壞房地產較準確、較合理的定價,滋生房地產開發經營上的,貪污腐化,蠶食公有資產現象,會使房地產財政收益流失,無法實現收益最大化,最終影響到改善社會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財政上的持續支持力度。

        第四,影響到我國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房地產較合理的定價和保持房地產價格的相對穩定是我國房地產行業良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基本保證。房地產市場定價功能萎縮、價格波動劇烈,人為因素導致價格扭曲,定價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的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大起大落,必將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的、良性的發展。

        第五,影響到我國國民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財富分配上的利益

        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價值洼地”,發掘投機機會的跨境資本就會伺機進入我國的各個市場。我國房地產市場定價如果脫離了全球經濟環境,片面追求低定價,那么境外資本就可能伺機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掠奪。其結果不僅引起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震蕩,而且造成我國國民財富的流失。第六,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公平和效率原則的實現

        住房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資料,房地產合理定價能體現社會對房地產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和效率,起到獎勤罰懶激勵機制的作用,鼓勵勞動大眾通過辛勤、誠實的工作換取自己的生活條件。房地產定價不合理,可能使少數人享受了低價的住房條件,而使多數人支付高價才能得到住房條件;又可能使少數人獲得多處或大量的住房條件,而使多數人難以得到基本的住房條件。這就完全有可能破壞社會公平和效率原則的實現,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地、穩定地科學發展和保持社會的和諧。

        三、我國房地產定價擺脫困境的出路

        我國房地產供求、定價已經步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就應該力排人為因素的干擾,讓一個不斷建立和完善的房地產定價的市場機制和調控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確保房地產合理定價,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波動,保持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開發經營領域中存在的“權力尋租”、“壟斷尋租”和其他巧取豪奪的現象,并防范跨境資本在我國房地產領域里進行掠奪性投機,讓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持續增長的對居住條件的需求。具體我們可以考慮:

        第一,堅持我國住宅用地的可持續地、有限地供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定價中的作用

        那種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加快加大批地力度,增加供地來降低城市房價,特別是大城市的房價”的觀點值得商榷。我認為單純地用增加城市土地供給來控制房價的思路和對策不可取。我國可用于建造居住房屋的土地,相對于不斷增長的人口來說只會是越來越稀缺,其供給應該是一種適應人口不斷增長能夠持續提供的、有諸多限制條件的一種供給,從長期來看,其貨幣價格也會是持續上漲的。與此相應,建造在其上的住宅(或商品房)也是這樣。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我國保經濟增長的土地(其中不少是用于住宅建設的)和保土地資源(特別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根基)之間存在不斷擴大的矛盾;與此同時,超大城市的人口居住密度在持續提高,居住環境難以改善。

        所以,一是我國應該明確制定國家和地方長期住宅土地開發規劃,有計劃的、有限制的、勻速的增加土地供給,同時將一定期間內計劃供給中的部分土地作為調節房地產價格波動的用地。用國家和地方的法規來加以對住宅用地的運用和監督。二是堅持國有土地使用權第三方拍賣制度,拍賣獲得的購置費用收入應進入國家專項資金。按一定比例返回給地方的部分,應作為當地社會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專項用途資金。

        第二,堅持我國住宅的市場化定價,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和供求機制的調節作用

        那種認為合理的房價就是應該讓“購房者能買得起房”,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提法在我國現階段至少是不現實的。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美國,有政客試圖“讓窮人買得上房”,再加上虛擬金融的助推,其結果是引爆了“次貸危機”。因此,房價要達到需求者都能買得起的愿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現流行的“世界慣用的房價收入的經典比例”,其在我國的適用性也值得商榷。孰不知:一是環境和條件不同,即使是再“經典”的這種比例也不能生搬硬套。具體地講,一個人少地多的國家與另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一個高福利、高稅收的“兩高”的國家與另一個“兩低”的國家,還有兩國的房價構成和稅收體制不同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到這個比例高低。二是這個比例實際上是在成熟的房價定價機制發生作用后形成的,而不是產生在其前。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種種原因造成了對家庭收入難以測定的現狀,因此很難計算準確的房價收入比,以此來預測住房的需求大多不“靠譜”。

        在我國現階段唯有堅持房地產市場化定價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宏觀調控有效,經過一定時期才能形成較為合理的房價,到時也就可能得出我國國情的、較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需求和其他生活資料一樣,其變化與人均GDP高低存在著一種相對穩定的關系。我國在人均GDP還偏低的情況下,通過商品房市場購置自有住宅的家庭和個人只能是民眾中的一部分,相當部分的家庭和個人要通過租房(住廉租房),或購買經濟適用房來解決居住條件。隨著人均GDP不斷提高,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能夠購房或改善居住條件,這是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合乎邏輯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個短時期中,用“齊步走”方式來完成。

        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體系和機制,保持房地產價格的相對合理和穩定

        我國房地產價格出現偏高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房地產開發經營者為了贏利最大化捂盤惜售或抬高房價造成的;這里也有市場供求短期內失衡的因素存在。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體系和機制來發揮作用,其中主要包括:(1)調控房地產收益的體系和機制。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稅收政策,對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活動中獲得利潤所得進行征稅,使這個行業獲得的平均利潤所得與社會其他行業獲得的平均利潤所得保持一個相對合理比例,使房地產開發和經營者獲得一個在較長時期中合理的、正常的平均利潤所得。(2)調控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及價格的土地儲備、使用的體系和機制。把規劃用于住宅建設的土地中的部分用于調控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及價格的土地儲備,要做到土地儲備專用。各地要有專門的土地儲備使用委員會,根據房地產市場供求及價格狀況,來決定儲備土地的投放,保持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

        第四,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收益的分配體系和機制,合理分配房地產收益

        我國房地產價格出現偏高現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沖動。在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地方開發建設熱潮興起下出現的資金“饑渴”與財政稅收普遍“不足”的矛盾突出。土地出讓收入以及從房地產開發經營中獲得稅費等收益已成為許多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外收入的重要來源。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搞“土地財政”和“房地產收入”,其結果無形中起到了對當地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推波助瀾作用。

        因此,我們要建立和完善國家和地方在房地產收益上的分配體系和機制,合理分配房地產收益,并確定該收益必須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及改善民生。其中的大部分應該用于建造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來滿足老弱病殘者和低收入家庭居住;用于改造城鎮基礎設施;以及用于動拆遷補償等等。以實現居住條件上的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第9篇:稅制國際化論文范文

        摘要:本文從國際貿易模式的變化出發,結合其對我國勞動力收入差距的影響,分析了貿易與城鄉收入差距變化之間的關系和由此帶來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并就解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發展;人力資源;教育回報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雖然在八十年代中期有所縮小,卻在此后的20年中不斷拉大。更應發人深思的是我國的貧困人口雖然從3億下降到3千萬,但其下降速度在進入21世紀以后愈加趨緩,甚至在2004年出現了脫貧人口返貧導致的貧困人口數目反彈的現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其并存的問題都與迅速擴大并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息息相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南北”貿易,主要集中于傳統的產業間貿易:發達國家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如汽車和機器設備)交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如衣服和鞋類)。根據國際貿易理論中傳統的Heckscher-Ohlin模型,這種貿易方式會使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國更集中生產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勞動力,尤其是低技術勞動力)的產品,從而提高這些要素在國內的相對收入。但是,新型貿易方式“外包”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盛行,發達國家為避開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以及受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低價格勞動力、新興市場和各種稅收和其他政策優惠的吸引,將其制成品生產的部分工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此引發了大量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中國優惠而穩定的政策,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對各國投資形成了巨大磁場。跨國公司的進入提高了對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如同傳統貿易方式帶來的結果一如既往地為保障和提高廣大勞動者的收入做出了貢獻。然而,跨國公司通常擁有領先于我國企業原有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因此他們的進入和“外包”的方式雖然帶來了大量貿易,但同時也提高了勞動力市場上對我國高教育和高技術勞動力的需求,從而降低了我國廣大低技術勞動力的相對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難看出,日益擴大和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與我國的“減貧”工作、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貿易引發的收入增加和教育回報對提高農村人口教育會產生如何影響?貿易加速了農業人口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進程,而這種遷徙在城鎮和農村中同時帶來了棘手的入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提高農村人口收入和長期發展又會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下文將從分析貿易對農村教育回報的影響和我國農村和城鎮教育的現狀入手,分析經濟發展和貿易模式變化對農村人口結構變化產生的影響,并嘗試對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提出政策建議。

        一、國際貿易模式變化和農村教育回報

        改革開放初期的和貿易開放為從農業中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發展帶來了契機。他們紛紛進入城鎮,由農民變為生產工人,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過程中進行簡單重復的工作,從而賺得比在農村農業生產更高的工資。然而,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間,技術、制度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把經濟全球化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外包”盛行: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或工序被分割,并根據各環節所需稟賦特點分布到不同國家。在貿易方面,外包模式帶來了中間品貿易快速增長,同時使南北貿易重新變得重要,而發展中國家更多地參與到機械、電子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環節中。這些環節在發達國家屬于低技術勞動密集型,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相對落后,跟隨跨國企業進入發展中國家的這些生產環節在當地則相對成為技術密集型生產。更重要的是,由于生產技術在發達國家不斷更新,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環節的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因此對于跨國公司所在的發展中國家雇員的教育和技術水平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如同眾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也成為了世界生產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圖1描述了十多年來中國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其中初級產品的比重從八十年代末接近40%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10%。在制成品貿易結構方面,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國成為玩具和服裝等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全球生產和出口基地。在最近的十多年間,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把許多高端的產品生產過程中密集運用勞動力資源的環節轉移到了中國。典型的例子包括Dell把全亞洲市場的個人和商用電腦裝配設立在廈門的生產基地,以及Nokia在蘇州啟動了旨在服務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歐洲和北美市場的全球第二個3G網絡產品生產基地。技術密集產品中組裝等勞動密集型工序的轉移使中國進口大量的高技術含量中間品,同時由于成品服務于海外市場,中國成為組裝加工后的成品或半成品的出口基地,由此出口品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比例迅速增加。

        分工和貿易結構變化對國內要素產生了收入分配效應。盡管從國家整體來看,分工深化和貿易擴張通常會提高各參與國的福利,但對于不同要素收入的影響卻不盡相同。

        首先,貿易提高了國內豐裕要素——勞動力的收入。在資本積累加速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貿易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近十年來電子加工產業等的迅速發展。出口部門從農業人口中吸收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由于在中國長期存在二元的經濟結構,大量的閑置勞動力滯留在農村,所以提高勞動力要素收入更多地表現在貿易加速了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超過1.25億人,比上年增長了6.4%,而以往各個年份的增長比例大多還高于這一數值。盡管缺乏精確的估計,但是從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結構來看,貿易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貿易發展,從貿易模式來看加工貿易增長最快:《海關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加工貿易在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上升,并逐漸超過一般貿易。2004年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例達55.24%。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一直占據著很高的比例①,而近十年迅速增長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更多只是中國出口了其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出的中間品。因此,中國仍在對世界持續輸出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出自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其次,貿易擴大了不同勞動力之間的收入差距。其一是制造業與農林牧漁業就業人員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大(見圖2)。由于農產品貿易WTO談判進展緩慢,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實際保護仍然非常高,因此中國農民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獲益相對較小。與此同時,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加快了中國制造企業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速度,而農業的技術進步卻相當緩慢,部門間技術進步的差異擴大了就業人員的收入差距。其二,外包生產模式導致制造業中不同技能的勞動者之間收入差距擴大。Feenstra和Hanson從勞動市場需求變化角度論證了外包模式會擴大發展中國家不同技能勞動者的回報差距[1]。Acemoglu從技術進步角度闡明國際貿易會引發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偏向,使得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能力使用貿易和國際化生產帶來的電腦等信息技術工具;由此,高技能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更快,從而回報增加也就越快。[2]

        通常,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跟技能高度正相關,因此貿易會擴大我國不同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收入差距。Zhang等的實證研究表明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勞動力市場上教育的回報不斷增加。

        貿易的分配效益帶來了以下啟示:提高教育是農村人口脫離貧困以及在長期中提高收入的關鍵因素。其一由于貿易擴大了制造業與農業間收入差距,農村家庭收入中來自打工工資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教育對于農村勞動力是否能從農業轉移到制造業起著重要的影響。其二由于貿易提高教育回報,所以教育就成為影響打工者未來收入增加和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上升以及存在的問題

        鑒于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以及農村人口在城市化建設中角色轉變的重要性,農村人口包括伴隨父母來到城市中的學齡少年受教育問題將成為今后三十年中國教育事業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影響不僅涉及到農村人口脫貧,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增加和結構優化,以及諸多社會問題的得以解決或是緩和的保證。

        中國農村人口的教育結構在過去十五年迅速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是國家積極的教育政策以及國際貿易等因素帶來的農村家庭收入提高等非政策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際貿易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影響農村人口教育:提高農村家庭收入從而為家庭教育投資奠定基礎和加速農村人口流動到城鎮中就業而獲得更好的受教育機會。

        收入提高對教育的影響相對比較簡單:教育作為一種奢侈品,其收入彈性大于1。考慮到中國目前教育經費來源結構,收入提高對于農村家庭孩子接受教育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盡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公共品,理應由政府來負擔,但中國目前情況使政府財政支出尚不足覆蓋義務教育開支。因此,教育花費對于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重大開支。《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顯示,教育花費占農村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這一指數分別為25.9%和23.3%。因此,即使沒有人口遷徙,貿易帶來的農村家庭收入快速提高對于降低農村兒童輟學率以及幫助農村青少年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都有積極意義。

        人口遷徙入城務工子女受教育的影響則較復雜。首先分析其積極方面:若把打工家庭分為舉家外出和父母外出子女留守兩類,遷徙入城家庭的孩子受到教育的平均數量和質量無疑高很多。城市學校軟硬件設施都比農村高,當城市小學在三四年級就開始英語和計算機教育時,大部分農村孩子還只是從圖片上見過電腦。同時,生活環境的改變,包括普通話推行、老師及同學傳播的信息和思維習慣等,入城家庭的孩子會比一直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在后期更容易融入現代經濟生活節奏中。最后,入城家庭及其子女自覺和自發受教育的意識會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在無形中提高:入城家庭能真切感受到知識差距帶來的物質收入差距,而這種激勵比在電視上看一百遍“知識就是力量”的公益廣告更為真切。

        盡管農村受教育在不斷改善,但目前仍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首先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和投入結構不合理:2004年我國用于教育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8%,遠低于世界平均比例4.4%①;同時,經費支出中用于義務教育的比例太低,2001年此比例僅占全國教育經費的47%②,遠低于包括諸如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該比例③;最后,經費在城鄉之間的分配也有較大差異。

        按照當前的體制安排,教育投入由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擔,農村基礎教育很大部分由縣或鄉鎮政府負擔費用。對于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縣政府本身財稅收入較低,地方政府提高基礎教育便必然遇到資金硬約束。加上教育投入的回報期長,地方政府對此的關注和積極性自然會遠低于GDP、產業結構或是財稅收入。因此,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其實由農村家庭負擔了很大比例。根據統計數據①,歷年農村家庭直接負擔的義務教育投入都超過了農村義務教育總投資的30%。由于農村家庭大多不止一個孩子,教育帶給普通農村家庭的經濟壓力就愈發明顯。

        農村教育的第二個問題是地區間教育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投入和成效要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根據各地區農村居民勞動力文化狀況這一指標,2005年在東部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農村勞動力中大專以上比例超過了7%,其中北京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或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8%。而在最為落后的五個中西部省份貴州、云南、、青海和寧夏,大專以上的比例無一超過0.6%,而小學或文盲的比例卻都大于50%。

        這種不平衡一方面來自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引發的家庭收入增長不等,進而對教育投資產生不均等影響;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分擔機制加劇了地區間教育差距。1994年實行分稅制后,中央財力明顯加強,地方財政收入則相應被削弱。財政收入中,中央財政所占比例由1993年的22%上升至54.6%。而地方部分,省級財政占了總財政收入的30%左右,縣財政只有10%左右。但教育經費的承擔比例則剛好反過來,以2004年為例,中央級教育支出只占預算內教育撥款的7.43%,大部分由各地縣政府來承擔。這種財權和事權上的錯位使農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地縣政府的財政收入,無疑經濟發展較好的東部省份的財政收入從而教育投入要高得多。經濟發展差異與教育不均衡互為因果,如果缺乏政策性的引導很難打破這一循環。

        第三點是人口遷徙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盡管總體來說,目前城市中務工族子女受教育的條件相比農村有很大提高,但是該群體所需的平等受教育機會問題也不容忽視。城市公立學校對非本地戶口兒童的收費歧視現象較為突出。以北京2005年為例,流動人口子女進公立小學和中學就讀都需比當地兒童多繳納兩項費用:2000—5000元的一次性贊助費以及每學期大約600元的借讀費。收入本就處于城市底層的入城打工者面臨這樣的經濟壓力使得相當大比例的務工族子女只能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或將孩子留在家鄉。打工子弟學校處于教育邊緣,條件比公立學校差,并且從制度、資源和人員配置上都很不穩定。值得欣慰的是,這一情況在東部很多城市,尤其是工業聚集的地區得到了很大緩減。根據我們在廣東順德和江蘇常州等地的走訪了解,大部分工業聚集地都為職工開設幾乎不收費的員工子女學校(集中在小學和學前教育)或是對職工子女上本地公立學校提供資助,很大程度上緩減外來子女上學給務工人員的經濟壓力。

        除了舉家外出戶,還有很大比例的務工人員子女由于經濟原因、戶口制度以及各省份間教育考試制度的割裂而留在農村。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當年不能與父母外出同行的農村兒童比例高達56.17%,全國6—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到2000萬人。對于這一群體,除了父母收入增加可以帶來對教育投入的增加,貿易帶來的更多是負面影響。首先,孩子在中小學甚至是學前階段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大都由年紀較大、文化背景更差的爺爺奶奶或是親戚朋友照顧,因此很難對這些孩子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和健康的性格和人生觀的教育和培養。此外,家庭間長期缺乏親子交流帶來的社會問題也不可忽視。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國際貿易發展和全球經濟融合是時代的趨勢和特征,這一經濟背景給中國農村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和挑戰:貿易發展加快了農村人口向制造業的轉移,提高了轉移人口的收入;同時,當代貿易模式提高了教育回報,考慮到教育水平同樣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制造業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村教育問題成為農村人口收入提高和長期發展的關鍵。國際貿易是對農村人口受教育最重要的非政策影響因素之一,收入效應和人口遷徙效應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然而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欧美华人在线视频 | 网站不卡在线观看资源精品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