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稻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內河水道,通航安全,調查報告
表1 容桂水道主要通航資料
橋梁
航標
碼頭、船廠
航道錨地
吸水口
渡口
跨河電纜
監管船艇
船舶日均流量
(均安/08.7.18)
7座
39個
18個
2塊
9處
13道
22道
9艘
216艘次
2.通航安全中人的因素。
2.1.船員的責任心、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對通航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
受船員市場化影響,公司對船員的管理與服務不到位,造成船員的責任心、技術能力、職業素養都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方面船員的個體化發展,擇業的自由度變大,臨時觀念占主導,對工作報以應付的態度為數不少,在此環境下,公司對船員也難以實施嚴格的管理;另一方面,高級船員供不應求,供需失衡,在這種情況下,船公司也希望船員能更快晉升,以滿足其用人需求,這就造成一部分船員技術基礎打得不夠牢固,對一些緊迫局面和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欠缺;再一方面,一些內河航運公司對船員的關心不夠,如教育、家庭生活、心理需求等方面,使得船員在心理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扭曲和情緒化,對船舶安全帶來了潛在的威脅。
調查統計中發現船員責任心不強、不作為、不認真履行職責是轄區事故險情發生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是船公司在船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面對現在的船員市場現狀,如何加強對船員的管理,很多船公司缺乏有效的措施。
2.2.內河航運公司對船舶安全管理及營運重視不夠。
部分內河航運公司將安全工作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對船舶管理不到位,特別是一些船舶管理公司或變相掛靠公司,船多管理人員少,對船船舶的安全管理缺少有效的監督,導致岸基的海務、機務管理作用未充分發揮,抗風險能力未能適時跟進。有些船舶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基礎薄弱、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重效益、輕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遵章守法觀念相對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制約船舶安全管理及營運。
3.通航安全中船舶的因素。
以順德轄區水域常見的砂石船舶為例,根據現場檢查反饋情況主要集中于幾個問題上。一、超載。砂石船船東急功近利,安全意識不強,常常超載快跑。二、配員不足。砂石船相比其他船舶有自身的特點:航程短,航線單一,離岸線近,高素質船員相對較少。三、內河船舶包括砂石船舶的整體質量方面相對海船及近、遠洋船船舶質量狀況較差。主要原因:船東對造船規范要求不熟悉,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僅從降低成本方面考慮從而選擇規模小、技術力量差的小船廠;為早日投產,僅追求造船速度及貪圖便宜,往往只考慮船速、裝貨容積、船舶最大凈高等與營運有關的因素,很少考慮消防、救生及結構等方面的因素;造船時圖紙不全,有的甚至是借用圖紙,邊做邊改,導致問題在“娘胎里”已經產生。
目前海事部門的主要措施和對策有:一、現場監管。加強現場巡航檢查力度,保持監管的高壓態勢。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如CCTV+AIS+VHF等,進行監控。三、專項整治,包括砂石船專項整治、噸位丈量、安全大檢查及安全生產年等活動。四、源頭管理,把好船舶質量檢查關,交通部門:嚴把船廠的入門資質的標準,包括造船設施設備、人員、場地及船舶下水等方面;船檢部門:嚴格船廠資質檢驗監督,從源頭上消除低質量船舶進入水運市場;海事部門:對準備投入營運的船舶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五、對船公司管理,引導、督促船公司發展規范化,落實安全主體責任。
目前還需要或正在完善的有:一、內河船舶裝配AIS數量較少或者裝了但不用,實際上造成了監管的短板。二、內河雷達的應用,由于河道寬度較窄、岸上建筑物及回波干擾等影響,實際上雷達在內河中的沒有有效應用。三、船員管理,培訓、評估、考試、發證,通過對人的行為管理從而影響船舶。
4.通航環境。
4.1.風。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明顯的冬季風及夏季風。冬季風風向偏北,盛期為12月至次年2月。夏季風風向偏南和東南,盛期為6月至8月。年平均風速2.5M/S,1-7月平均風速2.5-2.7M/S,8-12月平均風速2.3-2.5M/S。年平均風向:偏北風頻率39%,偏南風頻率30%,偏東風頻率17%,偏西風頻率3%。此外,春末夏初常有雷雨大風,俗稱“石湖風”,屬于災害性天氣。臺風方面,全年除1-4月外,5-12月都有臺風在珠江附近登陸。其中7-9月最多,約為70%,屬于臺風旺季。
4.2.霧。主要出現在12月至次年5月,其中3月份平均霧日7.9天,10、11月份平均霧日2-3天,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年平均天數為38天。
4.3.雨。平均雨季為4-9月,旱季為10月至次年3月,平均年降雨天數為147.6天。全年雷暴天數為80天,各月均有雷暴出現,5-8月各月有10天以上,占全年雷暴日數的70%,其中8月最多,達到15天。
4.4.潮汐。珠江水系潮汐和珠江口一樣,屬于不規則半日潮,在1個太陽日內2漲2落,且2次和低潮均不相同,潮差及歷時也不相等。1年中夏潮高于冬潮,最出現在汛期,以7月出現次數最多,最低潮位多出現于枯水期12月至次年3月,以1月出現最多。月最大潮差出現在農歷朔望附近,最小潮差出現在上下弦附近。
4.5.水流。據統計,多年平均流量西江馬口站為7490立方米/秒,北江三水站為1240立方米/秒,容桂水道分流量約占馬口站42%,即3150立方米/秒,經小欖水道和容桂水道兩次分流后及順德支流匯入后,流量減少約50%,約為1590立方米/秒,容桂水道李家沙段約為200立方米/秒,沙灣水道入口約為870立方米/秒。漲潮主流流速0.22-0.92公里/小時,退潮主流流速2.3-2.6公里/小時。
4.6.對2007-2009年順德轄區事故險情發生原因及地段作一統計,見下圖.
4.7.對順德轄區事故險情發生原因及地段進行統計分析。
(一)0000-0700時段事故險情多發。主要是船員思想麻痹,疲勞駕駛,疏忽了望。
(二)能見度的影響巨大,特別是霧霾天氣情況下,船舶雷達應用在內河中存在局限性,要嚴格遵守霧航規定,不能盲目航行。
(三)交叉河口及橋區。客觀上交叉河口及橋區對通航環境有影響,但這已是既定事實。主要原因是船員沒有做到謹慎駕駛,疏忽了望及沒有遵守《內規》等。
(四)靠離碼頭及碼頭區附近,屬于船舶密集區,造成事故險情主要原因是船員沒有做到謹慎駕駛及準備不充分等。
(五)漁船。漁船管理不規范且難度大,建議聯合漁政整治。
5.結論及建議。
關鍵詞 氣候特點;水稻病蟲害;發生;危害;江西興國
興國縣位于江西南部,贛南北端,境內面積山區占32%,丘陵區占59.8%,平原區占7.4%,縣城位于東經115°01′~115°51′、北緯26°03′~26°41′,海拔130 m,是一個以水稻為主,多種經營的綜合性農業經濟作物縣。常年種植早、中、晚水稻面積3.6萬hm2左右,占可耕地面積的52%,稻谷年產量一般穩定在18萬t。為掌握當地氣象與水稻病蟲害的相互關系和動態,筆者就興國縣30多年的氣候因素與水稻病蟲發生期、發生量、危害程度的關系進行探討,現綜述如下。
1主要氣候特點
興國年平均積溫為6 919 ℃,年平均降水量1 528 mm;其中1—4月積溫1 432 ℃,降水量550 mm。年降水量898 mm, 1—4月300 mm以下屬嚴重少雨干旱;年降水量2 284 mm,1—4月達750 mm為特別多雨。最低年積溫6 700 ℃,1—4月1 270 ℃以下,最高年積溫7 150 ℃,1—4月1 600 ℃, 1月達300 ℃以上,其余介于兩者之間為一般或次于。
2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及危害概況
由于二熟、三熟的作物耕作制,為水稻病蟲提供了有利生境,常年因病蟲需要防治的面積為6.67萬hm2左右,受害嚴重的水稻白穗率為87%,葉被害77%,禾葉整塊枯白,穗期穿頂倒伏或死稻,降低產量和品質。據不完全統計,一般年份損失稻谷5 000 t左右,通過防治能挽回稻谷5 000 t以上。
3氣象與水稻害蟲發生期的關系
(1)春季回暖早,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生長發育會加速。如1973年,它們的始蛾分別是3月25日、3月28日,均屬早發生。原因是受當年2—3月氣溫高的影響,尤其3月下旬平均氣溫達20.0 ℃,明顯高過常年發育起點溫度。
(2)正常冬暖利于稻飛虱越冬和早發生。如1987年3月30日稻飛虱始見,1月氣溫320 ℃,比常年高,出現也最早。
(3)春旱致使稻縱卷葉螟發生延遲。如1971年6月1日始蛾,屬最遲始蛾期,原因是受嚴重春旱的影響(1—4月降水量僅為206 mm)。氣候條件與發生期關系密切,在氣溫偏高的年份,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發生較早,反之延遲。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稻縱卷葉螟發生會延遲,尤其在氣候罕見之年,差異更加明顯。
4氣候與水稻害蟲發生量的關系
適宜范圍內的氣溫、降水有利于水稻害蟲生長發育和大量發生,反之抑制發生。冬春溫暖非常有利于稻飛虱越冬和繁殖,如1987年5月燈光誘蟲8 363只,比1988年16只多數百倍,原因是1—4月積溫高達1 656 ℃,為常年最高,冬春少雨干旱有利于三化螟越冬后活蟲率提高,發生量增多,1971年活蟲最多,達30.51萬只/hm2,且年中各世生數量猛增,是重發生年;嚴重少雨干旱和特別多雨高濕都不適宜稻縱卷葉螟的發生,如2003、2002、1997各年燈光誘蛾分別是100、111、108只,其降水依次為941、2 208、2 284 mm,是降水程度上2個極端和發生少的重要原因。總體來說,季節或年度發生程度的消長,主要起作用的因素是溫度和降水,但因害蟲不同,各因素起主導作用并不同,其中溫度對稻飛虱影響最大,降水對稻縱卷葉螟影響最大。
5氣候與水稻病害的關系
在海拔600 m以上的賀堂山區,山高日照少,水土溫度低,霧多濕度大,易影響水稻早生快發和抗病力。興國縣8月中旬,正值一季晚稻破口露穗階段,是水稻感病期;加上天氣常晴雨相間,氣溫26 ℃左右,適宜稻瘟菌大量繁殖。因此,常出現穗頸稻瘟暴發,發病株率高達98%,嚴重受害稻田顆粒無收。6月中旬及前后的梅雨季節,高溫多雨氣候極有利于紋枯病盛發,常在一些禾苗生長青綠茂密、通風不良及長期積水田嚴重發生,使禾苗倒伏,品質和產量受影響。此外,8月底前后,不時有臺風暴雨侵襲,稻田受淹后,在沿河低洼地帶,田間郁閉嚴重的老病區,易發生白葉枯病,受害重的水稻影響后期正常成熟。
6小結
6.1氣象因素影響程度
無論是氣溫、降水、日照、濕度等的變化都直接或間接影響水稻病蟲的發生期遲早、發生量多少、危害程度輕重,多種因素之間綜合作用,影響最大的是氣溫,其次是降水。
6.2特殊氣候條件下,差異表現明顯
如1973年3月下旬平均氣溫20.0 ℃,或1—3月1 090 ℃積溫的異暖條件,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發生早;在1—4月降水量僅為206 mm的異常春旱下,稻縱卷葉螟發生會延遲,稻飛虱、三化螟重發生;在年降水1 000 mm以下,2 200 mm以上的干旱和洪澇之年稻縱卷葉螟發生數量少。總之,在自然條件下,發生早的年份,發生量會增多,危害程度會加重,否則相反。
7參考文獻
[1] 柏龍彪,蔣明華,尹華,等.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03-104,106.
[2] 朱蘊茜,潘益農,沙光明,等.揚州地區水稻病蟲害和溫、濕度關系的調查報告[J].中國西部科技,2007(15):29-32.
1、綜合性強。農業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及范圍很廣的科學體系。從農業結構上來看,它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從自然條件看,它涉及水、土、光、熱、氣等非生物因素;從農業生產的一個周期來看,它包括播種、施肥、中耕、灌溉、防護、收割、加工、運輸、入倉、經營等許多環節。所以,農業科技檔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科技檔案門類。因此,對農業科技檔案進行科學的分類管理,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水平。
2、外業形成量大。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不同,它不是在車間廠房里作業,而是在田間作業,既使農業科學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進行。這種情況決定了農業科技檔案外業形成量大這樣一個特點。即大量的農業科技檔案是在野外、田間形成的。這一特點帶來了農業科技檔案形成、積累、管理的復雜性,因此,在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中應十分注意這個問題。
3、地域性強。農業生產離不開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陽光、氣候等。農業生產的布局、品種、栽培技術等,都因地域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糧作區、畜牧區、林果區、水產區之分。糧作區也有水稻、旱作區的區別,水稻區也有因地域條件的差別而選用不同的品種,采用不同的栽培技術。作為農業生產伴生物的農業科技檔案,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圍內,農業科技檔案的種類、內容、成份都有很大差異,在形成、管理上也相應帶有自己的特點。研究把握這個特點,是做好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產生效益
1、借閱(借出和室內查閱)、復制工作產生效益
幾年來,總站檔案室為有關人員查閱寫總結、論文、調查報告、匯報、規劃、報獎、填報資料、項目申報等查閱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論文在國家、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以技術檔案為依據,一是2008年落實了省級重點農業新技術項目15項3748.75萬畝次,總增產116700.74萬公斤,總增收221125.136萬元。其中:(1)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442萬畝、畝產173.4公斤、畝增產20.4公斤;(2)大豆壟三栽培技術383萬畝、畝產169.6公斤、畝增產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綜合栽培技術94萬畝、畝產164.6公斤、畝增產11.6公斤(4)大豆45㎝雙條密植栽培技術44.6萬畝、畝產189公斤、畝增產38.7公斤(5)強筋小麥保優節本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6)優質小麥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產栽培技術59.5萬畝、畝產618.6公斤(8)專用玉米栽培技術369萬畝、畝產633.1公斤、畝增產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術300.2萬畝、畝產591.2公斤、畝增產47.2公斤(10)水稻節水增效配套技術250萬畝、畝產572.6公斤、畝增產27.2公斤(11)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200萬畝、畝產561.3公斤、畝增產6.8公斤(12)水稻溫室-大棚兩段育苗高產栽培技術20.2萬畝、畝產695.8公斤、畝增產121.9公斤(13)大豆、小麥、玉米、水稻生產技術規程1382萬畝(大豆生產技術規程401.5萬畝、畝產166公斤、畝增產13公斤;小麥生產技術規程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玉米生產技術規程730萬畝、畝產626.3公斤、畝增產27.3公斤;水稻生產技術規程250萬畝、畝產594.6公斤、畝增產59.2公斤),(14)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術97.5萬畝(大豆套種經濟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5.6萬畝;玉米間種經濟作物或雜豆69萬畝;水稻育秧大棚綜合利用260萬畝;小麥后茬復種、復栽秋菜0.5萬畝)(15)高效可持續農業——科學輪作體系的示范與推廣105.75萬畝(北部、東部地區建立玉米—豆—經等輪作方式大豆11萬畝;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方式玉米91.75萬畝;山區以玉米—大豆—雜糧—經濟作物方式玉米3萬畝)。二是落實了市本級重點農業新技術12項,涵蓋了糧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術、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計劃推廣5195.5萬畝次、完成5448.6萬畝。為全市的農業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主動提供利用產生效益
近年來,總站主動到基層參加技術活動、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提供信息資料、舉辦展覽、調查問卷等,在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關鍵詞:新課改;地理;基礎教育;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2-0077-02
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地理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一門具有較高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和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回歸自然,到社會進行實踐,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生活來增長知識、提高各項能力和地理素養。它強調以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為中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因此,在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既可以獲得知識,還可以豐富情感、發展能力和完善獨立的人格。新的地理課程目標倡導以活動帶知識與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通過綜合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能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現象、地理表象,并將知識應用在實踐中。作為地理教師,要在課內外精心設計地理綜合實踐活動,合理開展活動。
一、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現在的學生對外接觸較少,多數時間圍繞著書本、手機、電腦等,而地理與生產生活、自然環境聯系密切,從而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補上這一課。從活動內容上看,應本著從身邊學起的教學理念,以中學地理知識為基礎,以鄉土為依托,通過實地考察、調查采訪、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再通過網上查詢、設計制作,融合歷史、政治、生物等多學科,來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就變成了一件快樂又輕松的事情。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II教材66頁有這樣一個活動,“調查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可以從當地的農業生產類型、主要農產品及商品率、農業區位等方面入手。請你從這幾方面調查家鄉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家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并寫出調查報告。附:農產品商品率=(農產品出售量/農產品總產量)×100%”。通過當地農科所和鎮政府的幫忙,聯系了學校附近的一位普通農戶、一位種糧大戶和一位花木種植戶,然后組織學生去農戶家實地調查。種糧大戶承包了130畝農田,100畝農田為雙季水稻,畝產為1000千克;30畝單季水稻,畝產為1218千克。收割的稻谷110500千克到市場出售,按國家政策規定每畝農田政府補貼100元。普通農戶家有4.3畝農田,3.5畝種植雙季水稻,畝產為950千克,其他0.8畝種植桑樹,收割的稻谷中的500千克拿到市場出售,按國家政策規定也得到了每畝100元的補貼。花木種植大戶種植了35畝的花木。針對本材料,引導學生從三位農戶的生產規模、單產高低及原因、農產品用途、勞動力數量、農業機械、技術投入和經濟效益等角度進行調查分析和比較。學生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較短時間順利地完成了調查,還寫出了像模像樣的調查報告。通過此項活動,使多數韭菜、小麥都分不清楚的學生對農事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早稻、晚稻不同的種植收割時間,懂得了早稻與晚稻的區別等農業生產實際。對于有農事經歷的學生而言,做起調研來更是得心應手。活動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季節判斷、農業區位因素、農業地域類型特點、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知識。除此,還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報效家鄉和開發家鄉的熱情,寓勞動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于地理教學中,順利完成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收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一位張姓學生綜合了其他調查報告,在地理教師的指導下參加了市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獲得了市一等獎。可見,利用鄉土等周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結合教材知識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良好,成績顯著。因此,教師要走出校園深入政府的職能機關、田間地頭,收集生產生活的相關信息,要重視當地地方志等資料的收集整理,挖掘相關現象、事物中隱含的地理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分析學生應利用的手段、方法,分析活動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預設相應的解決措施,根據地理學習的相關文件等設計實踐活動的目標。
二、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意義
在上選修“旅游地理”時,筆者開展了“為家鄉旅游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基本要求:選擇家鄉的一個旅游景點設計一則廣告。具體要求:簡潔明了、容易記憶、圖文并茂及形式多樣;能激發游客旅游的興趣。參考資料:家鄉的廣告宣傳片、景點的相關新聞、景點實地考察、其他旅游景點的廣告(上網、電視廣告等)。學生對本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有的單獨一個人,有的三五成群組成小組,遞交了形式不一的成果,有廣告詞、宣傳歌詞、flash宣傳片、動漫廣告等。通過本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的基本途徑”。無論是個人還是小組,每個學生都承擔了一定的工作和責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頭腦和身體,自主地進行思考和行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為更好地把握景點特色,需要到景點考察,培養了學生的野外活動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使廣告設計得更好,需要查找相關資料,提高了學生資料查找和比較、分析的能力;廣告設計涉及其他學科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動手能力。所有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極為有利的。另外,還提高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學習的責任感。因為活動是以家鄉景點為素材,引領學生了解家鄉、認識家鄉,樹立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現行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多遠離家鄉,學生難以理解和形成切身感受,本實踐活動彌補了這一不足,讓學生積極融入到地理學習中,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學習。學生從中尋求感興趣的點,從而獲得親身參與及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的整體認識,增進對自然的關愛及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創新精神,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品質。另外,還讓學生感受到學地理的有用之處,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因此,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對地理知識的遷移和發展,還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增加師生交流機會,促進彼此間的了解和溝通。
三、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應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評價、教師評價和社區(單位)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減少結果評價的比重。教師應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參與態度及成果實現中的作用,更應注重對學生在活動中取得的進步、能力的提升的肯定和贊賞,擯棄平時地理成績好壞的成見,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評價最好采用評語形式,切忌用分數評價,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的美好并享受活動帶來的成功喜悅。
四、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應注意的問題
(1)設計要合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開放的模式,沒有成熟的路徑可走,所以對于活動的選取和設計,教師要十分謹慎。活動方案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難易程度要適當,操作性要強。
(2)準備要充分。由于活動場所和方式的多樣性,教師要有預見活動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提前做好準備。材料工具要準備充足,安全問題充分考慮,教師要提前進行野外考察,學生外出的有專人負責,做好從學校出發到安全歸校的防范措施。
(3)內容要適當。在活動中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則,活動內容要恰當。在活動中使學生的活動能力、知識水平要處于“最近發展區”,還要善于通過設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欲望。挖掘個體潛能,讓每個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都有成功的機會。
五、結束語
總之,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真實地了解家鄉的地理現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教師通過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地理課程改革,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唐玉法,張立平.鄉土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實踐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3(35).
關鍵詞 富硒土地;現狀;開發利用;保護;建議;浙江嘉興;秀洲區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39-01
嘉興市秀洲區為浙北平原重要的富硒土壤區。經2011年調查,秀洲區內一級富硒土地占耕地面積的38.1%;二級富硒土地占28.9%;三級富硒土地占22%。一、二級富硒土地占耕地總面積的67%。調查成果顯示采集的農產品樣品絕大部分達到富硒農產品標準。富硒土地的開發是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先決條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價值,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本文結合秀洲區富硒土地利用的現狀,提出了發展當地富硒農業的建議。
1 秀洲區富硒土地現狀
秀洲區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東臨上海,西靠杭州,南瀕杭州灣,北接蘇州,處于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位置,距離上海、杭州、蘇州均不超過90 km,處于“上海100 km經濟圈、杭州灣經濟圈和環太湖經濟圈”的中心。2011年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對秀洲區開展了富硒土地資源調查,編制了《秀洲區富硒土地資源調查可行性報告》,經過近10個月的努力,采集了富硒土壤樣品1 317件、以雪菜和稻谷為主的農產品樣品近150件。經權威機構測定,全區富硒地塊土地面積約80.66 km2,涉及油車港、王江涇兩鎮,耕地面積約4 000 hm2,表層土壤硒含量為0.33~0.57 mg/kg。通過調查確認,秀洲區為浙北平原重要的富硒土壤區,根據富硒土地圈定標準及方法,秀洲區內一級富硒土地1 559 hm2,占耕地面積的38.1%;二級富硒土地1 184.33 hm2,占28.9%;三級富硒土地900.73 hm2,占22%。一、二級富硒土地總共2 743.33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7%。更加可喜的是,調查成果顯示,采集的農產品樣品絕大部分達到富硒農產品標準,其中,雪菜、毛豆等94件果蔬類樣品符合富硒食品標準,8件水稻樣品符合富硒稻谷標準,其余大部分的小麥、油菜籽樣品也均符合富硒標準[1-2]。
2 秀洲區富硒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議
富硒土地的開發是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先決條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價值,為秀洲區打造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秀洲區的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現就秀洲區富硒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3-4]。
2.1 合理區劃,直接利用,種植培育天然富硒農產品
富硒耕地的直接利用相對比較簡單,按本地資源與環境的實際,結合市場需求和農業種植結構,比較經濟效益,選擇既易富硒又具市場前景且比較效益較高的農產品種類,直接在已知的富硒耕地上種植和培育富硒農產品。在明確富硒土壤分布和富硒優勢農作物品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規劃種植區域,打造規模化、產業化、高效益的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
2.2 非農用土地富硒耕作土層異地利用
富硒土壤層的異地利用只適用于已規劃批準農轉建設用地征占的富硒耕地,這類用地富硒土層的異地利用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相對較為復雜。富硒耕作土壤是寶貴的土地資源,應采用表土剝離、異地培肥等工程手段,快速改善新開發耕地的質量。富硒土層的異地利用,還應當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對農田土壤性狀了解和把握的優勢,使富硒土層的異地再利用一舉多得,收效更為顯著。
2.3 開展富硒農產品種植田間試驗
富硒土地利用與富硒農產品開發,必須首先解決富硒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全硒高而水溶硒低的問題。開展農田土壤改良與種植對比試驗,是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時,可在富硒耕地上開展田間試驗工作。基本技術思路是通過農田土壤改良,改變土壤的理化特性(氧化還原電位、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孔隙度和吸附性等),提高農田土壤中硒元素的可溶性和水溶硒含量,為提高農產品中硒含量和提升農產品質量與品質創造條件。
2.4 將富硒土地資源納入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
富硒土地作為一種特色的地質資源,開發好秀洲區的富硒土地資源對于秀洲區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打造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建議把富硒土地資源的利用納入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
2.5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秀洲富硒”的知名度
政府要加強引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幾家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富硒農產品的開發,扶植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富硒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政策上對這些企業給予鼓勵與優惠。加大宣傳與引導力度,讓廣大農民群眾自愿種植富硒農產品,政府要加強宣傳,提高“秀洲富硒”的知名度[5]。
2.6 重點發展“富硒蔬菜”種植,提升上海蔬菜品質
由于富硒土壤是一種在成因上比較獨特的土壤,農產品中的硒與土壤硒全量和腐植酸態硒關系密切。因此,建議在土地利用過程中,以旱種和天然種植為主,確立以發展富硒蔬菜種植為基礎,全力提升上海蔬菜品質為目標。
根據富硒土壤中的硒主要賦存于有機態尤其是腐殖酸態,在氧化條件下十分有利于硒的釋放。鑒于水田多屬于還原環境不利于硒的活化,以及棚栽蔬菜生長周期短阻礙農作物對硒的積累,建議減少水稻種植,縮小設施農業的規模,最大限度地提高富硒區農產品中的硒含量。
由于秀洲區以種植水稻為主,而在區內富硒稻等谷物類的富硒概率不高。因此,要依據富硒土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富硒農產品,建議在棚外以種植蔬菜為主,首選容易富硒的鮮大豆類、薯類、鮮玉米等,其次選擇較易富硒的大棚葡萄、油菜籽、葉菜類等,充分利用距離上海近且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讓天然富硒農產品成為上海人補硒的美味佳肴。秀洲地區雪菜種植可觀,而且這種蔬菜極易富硒,并且已經打入了國際市場,建議擴大種植面積,規模化生產,利用上海地區的有利運輸條件,實現創收創匯、增收增效。
3 結語
秀洲區富硒土地是開發天然富硒農產品的先決條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才能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才能為秀洲區打造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下一步工作,秀洲區國土分局將會同農業部門謀劃富硒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王江涇、油車港兩鎮分區劃片規劃好農產品種植品種,打造大米、蔬菜、水果等優質富硒農產品品牌,以提升農產品價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根據已有的階段性調查成果,抓緊編制《富硒土壤標準研究報告》《秀洲區富硒土地資源調查報告》和秀洲區富硒土地資源登記卡,爭取早日編制完成全區富硒土地資源分布圖,建立富硒土地資源檔案,為富硒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4 參考文獻
[1] 賈良.嘉興市秀洲區農產品對硒吸收積聚能力調查[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2):244-245.
[2] 胡艷華,王加恩,蔡子華,等.浙北嘉善地區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地質科技情報,2010(6):88-92.
[3] 酈逸根,董巖翔,鄭潔,等.浙江富硒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J].第四紀研究,2005(3):57-64.
(1.北京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1;2.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摘要: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轉基因食品相關法律問題也日益顯現,實踐要求對其進行立法完善。國外立法相繼對轉基因食品問題進行規制,預防潛在的危險,對此,筆者也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進行《刑法》完善方面的思考,《刑法》作為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最后保障,亟需完善,通過《刑法》內容的完善,打擊轉基因食品的犯罪行為并有效預防犯罪。
關鍵詞 :轉基因食品;問題;思考;刑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3-0068-03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人們開始認識轉基因食品,當然其中也伴隨著一系列的轉基因食品問題,如湖南衡陽的“黃金大米案”、“星聯”玉米等等。隨著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問題日益顯現在人們面前,2014年兩會期間,轉基因食品問題也成為熱議的話題。針對轉基因食品存在的潛在危險性,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尚未明確,同時我國的與轉基因食品相關立法較少,《刑法》作為對國家安全和人民權利的最后保障,需要完善避免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性可能造成的危害。
一、我國轉基因食品問題現狀
(一)我國轉基因食品存在的諸多問題
1.轉基因農作物的非法種植。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下屬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頒發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意味著中國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行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種植的國家。2005前后,轉基因利益集團就公然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2萬多畝,這些水稻從湖北流到廣州、中山、順德、珠海等城市,流入家樂福等大超市。后釀成國際性的轉基因污染事件,湖北省才鏟除了轉基因水稻,但其當事人張啟發等人則沒有受到任何法律和道義上的制裁。張啟發不僅沒有任何的悔過表現,反倒變本加厲,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的開幕式上大聲叫喊:“轉基因食品是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政府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2010年3月10日,兩會期間,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表示,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目前我國仍未允許轉基因大米的商業化生產和進入市場流通,但是實際上,轉基因農作物在中國境內悄無聲息地生長著,并計入銷售流通領域。
2.轉基因種子的非法銷售。2010年3月10日,兩會期間,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表示,農業部從未批準過轉基因糧食種子在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幾天之后,全球性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超市生鮮散裝食品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稱,沃爾瑪出售非法轉基因大米、伊藤洋華堂超市出售非法轉基因木瓜。2010年4月5日,中國新聞周刊更是爆出,轉基因主糧的非法商業化進程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轉基因水稻種子很容易買到,轉基因種子的業務網點已經遍及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四川、湖南、河南、浙江等地。
3.轉基因食品的非法人體試驗。美國塔夫茨大學,在湖南省衡陽市一所小學選取72名6歲到8歲的健康兒童,其中24名孩子被當成小白鼠,在21天的時間里每日午餐進食60克轉基因大米。此事經媒體曝光,遭到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和人們的聲討。無論“黃金大米”本身的安全性如何,這次事件,依然暴露出我國轉基因監管方面的軟肋。信息公開,程序透明,才能避免恐慌,也才能科學地證偽或證實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為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的危險性,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因而轉基因食品的非法人體試驗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1]。
除此之外,基于轉基因農作物的非法種植、非法銷售,轉基因食品的非法研發、非法運輸等問題都需要法律予以規制,不能任由其發展。
(二)歐盟對中國出口轉基因食品的態度
2011年12月,歐盟首次專門針對中國米制品轉基因成分的2011/884/EU決議,自該決議實施后,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共通報了56批來自中國的含轉基因成分的米制品。歐盟認為,為了防止未經授權的轉基因食品和飼料進入歐盟市場,應繼續實施針對中國米制品的緊急措施。2013年,歐盟2013/287/EU決議,修改2011/ 884/EU號決議,就我國輸入歐盟米制品中的轉基因大米成分出臺緊急措施。此次修訂將決議的適用范圍調整擴大到未去殼米、糙米、米粉、大米淀粉等27大類產品。對中國輸歐不能提交轉基因成分分析報告和由國家質檢總局(AQSIQ)簽發衛生證書的貨物,歐盟將采取退貨和銷毀處理措施,對已提交轉基因成分分析報告和衛生證書的貨物,歐盟將逐批開展轉基因檢測分析。
(三)學者和社會人士對轉基因食品問題的態度
面對中國轉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性問題,非法種植、銷售等問題,很多學者、社會人士紛紛發出倡議,要求政府立即調查轉基因事件,調查其中的賣國行為、腐敗行為、瀆職行為,追究非法種植、銷售轉基因主糧的責任,立即停止全國各地的轉基因主糧推廣工作,重新評估轉基因作物的風險,加快人大轉基因作物立法,并將其置于威脅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的重大事件來處理。重新組建最高級別的國家糧食安全委員會,使食品安全、營養、環境、衛生、醫學、國家安全等各個領域的專家以及人民群眾都參與到轉基因主糧安全性的討論上來,給人民群眾一個真實、全面的、客觀的、科學的調查結果。
2013年12月8日到12月18,崔永元走訪了美國洛杉磯、圣地亞哥、芝加哥等六個地區,對當地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進行了將近30場訪問,目的是初步了解轉基因食品在美國的情況,以及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伴隨著歐盟的退貨調查,湖南的“黃金大米案”,崔永元與方舟子的討論及崔永元自費赴美國了解轉基因食品情況等一系列事件在網絡、新聞上的報道,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論證愈來愈激烈,2014年兩會期間,轉基因食品問題也成為人們和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二、國外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態度及刑事立法概況
對于轉基因食品研究表明,轉基因農作物產量高,對于解決世界糧食危機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帶來嚴重危害。世界許多國家均對轉基因食品進行立法規制,并主要分為兩大陣營:美國為首的邁阿密集團和歐盟集團。邁阿密集團對轉基因食品的規定相對寬松,而歐盟集團認為轉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潛在的巨大風險,且沒有轉基因食品對人類不構成危險的結論,歐盟采取“預防在先”的謹慎原則。目前世界各國應對轉基因食品問題的時候,仍然以行政法和經濟法為主,但是也有一部分國家地區認為刑法有必要介入[2]。
(一)大陸法系國家
芬蘭規定基因技術罪,違反《基因技術法案》及相關禁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生產、使用、進口、販賣或者向市場投放轉基因食品,疏于履行注意義務、報告危險情況、記錄轉基因物質等造成他人生命健康的危害,處以罰金或監禁。法國刑法典中規定了非法實施人體實驗罪,違反規定在當事人身上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處以3年有期徒刑及高額罰金。這樣的立法雖然不是直接針對轉基因食品實驗而制定,但是對于轉基因食品技術的研究控制和濫用控制意義重大。韓國實施轉基因食物的強制性標簽制度,未標識或者標識錯誤,處3年有期徒刑或高額罰款。
(二)英美法系國家
美國作為判例法國家,州法院和聯邦法院法官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和對相關的法律解釋,通過解釋和判例法來預防和懲治利用轉基因技術進行的犯罪行為,雖然美國目前沒有一部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刑法規制的法律,但是法官釋法和判例制度,使其能夠對轉基因食品方面的犯罪進行懲治[3]。
三、我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立法概況
中國目前僅有的關于轉基因食品的行政法規《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一些部門規章《進出境轉基因食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及地方規章等,遠遠不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轉基因食品問題。面對轉基因食品可能造成的侵害,亟需完善法律規范,尤其是《刑法》,有效地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權利,避免突況發生時緊急臨時頒布法律的情況再次發生。
2003年的非典時期,中國政府20余天就極有效率地制定并頒布實行了《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條例》,毫無疑問,這是中國政府本著對人民的極端負責精神而制定的,但是,面對經常可能發生的公共安全衛生問題,這種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么以前就沒有制定相關的緊急事件應急條例?以此為鑒,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法律需要及時完善。我們今天越來越面臨著一個主體交往行為復雜的社會。用狄驥的話說,我們處在一個異常復雜的“社會連帶關系”之中,要使這一關系安定有序,就必須在我們交往之先有統一的規則在旁(盡管在終極意義上,法律永遠受制于社會的經濟結構),而不是出了問題,才請法律出來亡羊補牢[4]。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如今面對轉基因食品可能潛在的危險性,有必要通過法律對其進行規制,不能任由其隨意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可適用的法律法規欠缺,可以說近似是一個空白區,因而亟需立法完善,規范轉基因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及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等環節。執法機構在行政執法時也需要嚴格執法,保證轉基因食品在我國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展,當然也包括我國的《刑法》中關于轉基因食品犯罪的完善,使轉基因食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展,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約束。
四、完善我國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刑法規制
《刑法》是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權利的最后一道屏障,解決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刑法的刑事懲罰,預防犯罪,震懾犯罪分子。目前,面對轉基因食品潛在的問題,刑法必然需要予以反應,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轉基因食品對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風險已經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我國對此必須采取有效的規制措施,不能充耳不聞。國家應當本著法治的原則,在促進生物科技發展的同時,確保人民的生命健康,盡快形成相應的法律文件。有些學者認為可以在分則增加一章轉基因食品犯罪,對此我不認同,單獨增加一章不僅會破壞分則的整體結構,而且會與刑法分則章節區分的標準相違背。完善轉基因食品犯罪在《刑法》的規定,我認為可以根據轉基因食品犯罪侵害的法益,將轉基因食品犯罪增加到侵害相同法益的類罪名條文下面,這樣不會破壞刑法分則的整體結構。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增加利用轉基因食品危害公共安全罪,并區分故意和過失進行定罪量刑。轉基因食品的非法生產、加工、銷售的涉及面廣,可能危害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這必然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通過此處的完善,有效應對未知的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危險。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中增加走私轉基因食品罪,遏止轉基因食品的非法入境。非法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罪、非法銷售轉基因食品罪,對于種植和銷售的行為,因為轉基因食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受影響的范圍廣,因而在給予自由刑處罰的同時,給予財產刑,以達到有效懲罰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在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犯罪行為中,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試驗過程中發生的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行為,增加規定利用轉基因食品侵害公民身體健康罪,打擊非法進行轉基因食品的人體試驗,處以自由刑的同時給予財產刑,通過這種規定,司法實踐中遇到類似“黃金大米案”的情形,可以給予嚴厲的刑罰制裁,有效預防類似犯罪的發生。對于轉基因犯罪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我認為直接適用我國《刑法》現有規定即可。一些專家學者這認為中國大范圍的私自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并非法流入市場的行為,是國外勢力與國內不法分子勾結企圖通過轉基因食品的流入,操縱國家糧食安全,屬于背叛國家罪的一種形式,我認為在《刑法》第一百零二條背叛國家罪的規定雖然沒有列明具體的行為方式,但是也不排除利用轉基因食品危害國家糧食安全進而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的行為,因而,此類犯罪直接適用背叛國家罪即可。
在國際社會對轉基因食品普遍關注、嚴格管理,大型跨國企業和高端技術企業不斷擴張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立法機關應不斷完善我國立法,政府部門應當按照現有法律規定嚴格執法,明確轉基因食品安全標準及其研發、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環節的規則。《刑法》作為保護國家安全、公民生命健康及國家生態環境的最后保障,必須積極應對,針對轉基因食品可能產生侵害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的立法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德敏,鄧禾.對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討[J].重慶大學學報,2004(10):13-15.
〔2〕常超,伍金娥.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6):19-21.
〔3〕許鵬元.美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管制及立法[J].東方企業文化,2007(9):16-18.
1轉基因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發展狀況
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煙草問世后,1986年首批轉基因作物被批準進行田間試驗,1988年美國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大豆作物,標志著轉基因技術商業化的伊始。在諸多爭論中,轉基因技術在作物種植中的應用仍迅猛發展,成為應用較快的農業新技術[4]。國家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數據指出,1996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有6個,2003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增加到18個,到2008年增加到25個,包括15個發展中國家和10個發達國家[5]。2008年的強勢增長為將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增長提供了非常廣闊和穩定的基礎。預計到2015年,即商業化的第2個10年的最后一年,將有40個以上的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同時ISAAA對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了統計,200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1.25億hm2,是1996年的67倍,占全球作物種植總面積的8%。其中,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6580萬hm2,高于2007年的586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53%,名列第1;其次是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3730萬hm2,高于2007年的352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90%;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1550萬hm2,高于2007年的150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2%;轉基因油菜種植面積590萬hm2,高于2007年的55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5%。我國是全球最早開發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還有小面積的轉基因馬鈴薯和南瓜[6]。2007年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為380萬hm2,占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3.3%,居世界第6位。其中,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已達350萬hm2,占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0%。轉基因玉米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范云六院士的科研團隊研究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獲得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7],標志著中國轉基因玉米從此正式跨入產業化階段,該研究所此前已將專利轉讓給中國奧瑞金公司。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可實現以環保、節能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綠色磷”的夢想,具有巨大的產業優勢和應用前景;在轉基因水稻方面[8],首次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課題組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汕優63,為水稻轉基因的發展打開了先河。
2轉基因作物的利與弊
2.1轉基因作物的優勢
目前轉基因作物為社會、經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2.1.1提高產量和農民收益。從社會需求來講,雖然雜交育種極大地緩解了全球的糧食問題,但世界人口增長十分迅速,糧食需求與供應的矛盾仍然日益突出。以我國為例,據推算,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而全國年需糧食將達到7200億~8000億kg[9]。按目前的增長速度,屆時我國糧食的需求和生產能力之間將存在著1700億~2000億kg的巨大缺口[9],我國將面臨著糧食安全的嚴峻挑戰。美國農業資源管理局(ARMS)的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轉基因農作物種植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控制病蟲害來提高產量[10];此外報告還指出,實際上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比傳統玉米增產9%,而且還減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助于解決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問題。另外,對我國轉基因棉花種植情況進行了調查[11],結果表明,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棉農家庭收入,其凈產值和家庭經營及生活消費支出有較大的相關關系。
2.1.2改善品質,滿足多元化需求。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農作物品質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已成功開發出油酸含量由原來的25%增加到85%的轉基因大豆新品系;硬脂酸含量由原來的2%提高到40%的轉基因油菜種子及含油量提高25%的“超油1號”“超油2號”油菜品種[12];以及富含鐵、鋅和VA,能防止貧血病和預防VA缺乏的水稻新品種等一批特優作物品種[13]。另外,目前按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通過利用一些有利基因,增加食物的品種和可口性。
2.1.3增強農作物抗逆性。抗蟲、抗病毒、抗除草劑是目前主要的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的方向,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在不斷深入和完善。例如,沈法富等將抗鹽堿羅布麻DNA導入魯棉6號,育成了2個耐鹽堿品系,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14]。目前,國內的轉基因水稻研究趨勢主要是抗病蟲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5],如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林敏博士研究團隊分離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抗草甘膦EPSP合酶基因和N-乙酰轉移酶基因,已獲得抗草甘膦轉基因油菜、玉米、小麥和棉花。郭三堆研究員主持研發的抗蟲棉技術與基因專利;黃大昉教授研究團隊分離克隆了眾多的Bt抗蟲新基因,并成功轉化到主要作物上。2.1.4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種植抗病蟲害、抗除草劑的轉基因農作物可以顯著減少作物生長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據ISAAA報告,1996~2006年因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累計少使用殺蟲劑有效成分約30萬t,使全球農藥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降低了15.5%,2007年減少使用殺蟲劑14萬t[16]。此外,據了解,全球農業用水占淡水總量的70%,而到2050年人口將增加50%,達到92億,這明顯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17]。在全球淡水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預計未來具有抗干旱特性的轉基因作物將對全球農業生產系統,特別是對干旱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具有更大的意義。
2.2轉基因作物的潛在危險
2.2.1基因環境污染問題。①轉基因作物通過基因漂移使得同種或近源野生種獲得某種抗性而成為更加難以防除的“超級雜草”;②轉基因作物會通過基因漂移,使得外來基因在農家種或野生種中固定,由于其具有競爭優勢,會導致原品種的遺傳多樣性減小甚至喪失;③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雜草化”。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逆的轉基因植物,由于其在生存競爭性,如生長勢、越冬性、耐受性、種子產量等方面強于野生植物,將會迅速地成為新的優勢種群,進而可能演變成農田雜草[18],尤其是對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雜草特性的作物,如甘蔗、苜蓿、大麥、水稻、馬鈴薯、小麥等,由于具備了比原親本植物更強的生存能力而有更多的機會變為雜草[19],如此情況下,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農業損失和生態災難[20],如加拿大農田的“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
2.2.2糧食危機問題。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據綠色和平國際組織統計,目前我國頒發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的3個品種涉及的基因:Bt、CpTI和CpTI/Bt,均涉及多個國外公司和研究機構所擁有的專利。一旦商業化種植,這些擁有專利的國外公司很可能利用專利獲取高額利潤,甚至控制我國的農業。轉基因大豆占據我國大豆市場的例子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另外,阿根廷的慘痛教訓也值得深思和警醒。在南美大陸,阿根廷農業資源豐富,那里的傳統農業曾是成功的典范。但是孟山都開始引進轉基因大豆,最初階段,為了吸引農戶選用自己的品種,孟山都并不收取技術使用費,隨后阿根廷成為了轉基因大豆的“試驗場”,阿根廷大豆市場被控制之后,孟山都開始向農民收取專利費用,盡管農戶強烈抗議,阿根廷政府也意識到了轉基因大豆動搖了其糧食安全但已無力回天。
2.2.3后續安全隱患問題。2009年11月,國家農業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頒布了2個轉基因水稻、1個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此次頒發的轉基因安全證書,簡單來講是中國的轉基因技術向主要糧食作物進軍,這在世界上是走在前端的,但是轉基因作物的安全隱患一直是人們爭議的熱點之一。諸如:轉基因作物使作物的抗蟲性增強,試想昆蟲都無法下口的水稻,對人體有沒有危害?轉基因作物里面到底轉入了什么樣的基因,對人體免疫系統有無危害,人們有權知道,國際上除了美國之外,像歐盟、日本、韓國都強烈反對轉基因作物,美國雖然大規模種植了轉基因大豆和玉米,但是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和做動物飼料,用做生物燃料等,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不能保障?這樣的強烈質疑比比皆是,對主要糧食進行轉基因,人們對其安全性不無擔憂。盡管支持轉基因作物的主要學者談到獲批的轉基因水稻產品早在1999年就已經開始進行安全性評價,前后共有10多t的轉基因水稻投入到動物試驗中,除了研發單位外,還委托了國家疾控中心等專業第三方,進行了全方位的嚴格審查,但是10年的試驗期限真的能保證轉基因的安全性嗎?答案是不確定的,這個不確定令人想起了太多的歷史教訓。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即越戰期間的“橙劑”除草劑案。越戰期間,越共部隊以叢林為掩護,與美軍抗戰,美國為了減少美軍的傷亡人數,向南越叢林噴灑了7571萬L的橙劑和其他有毒除草劑。如今戰爭已遠去,但是這次噴灑的除草劑,不僅使480萬越南人深受其害,而且也使參與噴灑除草劑的美國退伍軍人深受糖尿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癌癥等疾病的折磨,使他們的孩子備受出生缺陷和白血病等疾病的纏繞。據俄羅斯越俄熱帶中心公布的分析結果,橙劑對人的健康危害是長久的,時間上不止是10年,可能長達100年以上。因此,表面上看來安全有效的產品,很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在多年以后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
2.2.4生物多樣性保持問題。盡管轉基因作物能夠增加作物的生產力,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少用農藥,少用農田,避免砍伐森林,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但現實世界復雜得多,特別是存在因為管理問題,會造成轉基因作物對其他作物的擠占,而且轉基因品種大多由大公司運營,很容易形成少部分品種的壟斷,威脅其他品種的生存,如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3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前景
雖然人們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仍心存疑慮,但同時潛在的優勢使其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別是隨著世界人口的劇增,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自然資源的匱乏,農業土壤鹽堿化,生態環境的惡化,利用轉基因技術將能更加高效、快捷地培育出符合人們意愿的農作物品種,從而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3.1種植農戶開始接受轉基因作物
從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逐年大幅度擴增上來看,農戶極高的種植率反映出轉基因作物推廣良好,并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大型和小型農戶帶來重要的經濟、環境、健康和社會利益[17]。另外,據了解,接近100%的重復種植率,這反映出農戶對產品的滿意度,產品能夠帶來明顯的利潤,包括更方便靈活的作物管理、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的生產率和更高的單位面積凈利潤、健康和社會利益、通過減少使用常規農藥而使環境更加干凈清潔,這無疑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2復合型轉基因作物是未來的需求趨勢
從農戶對轉基因作物用種類型需求來看,復合性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18],并且符合農戶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據了解,很多國家,尤其是菲律賓、南非、哥倫比亞、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希望將來能夠推廣復合性狀作物。未來的復合性狀產品將包括抗蟲、耐除草劑和耐干旱性,加上營養改良性狀,如增強型維他命原A金米。
3.3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開放的轉基因大豆領域,出現了幾乎整個大豆產業被國外公司把持的事實,對我國有著十分深刻的教訓。所以一旦在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上也重蹈覆轍,失去市場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黃大昉表示,是因為近年來我國對轉基因大豆科研和生產缺乏扶持,特別是對轉基因大豆發展的忽視,導致我國大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嚴重滑坡,無法適應國內對食用油和飼料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轉基因大豆的教訓表明,唯有發展和掌握轉基因核心技術,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保障我國農業持續穩定的增長。
3.4加強轉基因安全管理體系
復旦大學教授、國際生物安全研究學會主席盧寶榮指出,我國已經建立完善的轉基因食品評價和管理體系[21]。任何一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商品化,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申報、審批,得到相關證實才能進行商品化。另外,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張大兵指出,我國的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歐盟等地區的技術非常接近,轉基因食品檢測的時間也很快,這些說明我國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有相對嚴格的保障,但由于轉基因食品涉及面較廣,安全管理體系仍應加強并提高其相應的要求標準。
關鍵詞 檳榔黃化病;空間分布型;抽樣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25-02
檳榔(Areca catechu L.)種植業已成為海南省熱帶作物產業中僅次于天然橡膠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據海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全省檳榔面積8.67萬hm2,收獲檳榔果面積4.8萬hm2,年產鮮果逾60萬t,檳榔產值達50億元。檳榔黃化病是一種嚴重危害檳榔生產的毀滅性傳染病害,該病害于1981年首次在我國海南省屯昌縣境內原海南藥材場的檳榔種植園內發生,現在已逐漸蔓延至瓊海、萬寧、陵水、三亞、保亭、定安、樂東、五指山、瓊中等10個市縣[1-4]。對海南主要檳榔產區黃化病危害的調查結果表明,各地區平均發病率為23.81%[5]。通過電鏡觀察、抗菌素注射診斷、PCR檢測和系統發育樹構建等一系列研究,已經證實海南檳榔黃化病是由植原體引起[6-8]。
植物病害空間分布型是植物病害發生流行的一種特性,調查和研究其分布規律,是研究植病生態學中的重要內容[9]。目前已有包括香蕉束頂病、柑橘黃龍病、香蕉枯萎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多種病害的病株田間空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的研究報道[10-13],但還未見有關檳榔黃化病空間分布型的研究報道。作為植原體引起的病害,目前尚無有效的藥劑防治措施。加強病害監測和調查,及時清除發病的植株是防控檳榔黃化病最及時有效的措施之一。為了明確檳榔黃化病在田間的空間分布信息及其抽樣調查方法,提高其監測預警與持續控制水平,筆者于2015年對檳榔黃化病的空間分布型和抽樣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檳榔植株樣品采集
2015年7―8月在海南瓊海和萬寧選取6個發病程度不同的檳榔種植園,其中瓊海市陽江鎮嶺下村屬輕病園區,每個園采集了400株檳榔樣品,瓊海市石壁鎮石壁村、萬寧市長豐鎮馬坡村和萬寧市南橋鎮橋北村屬中病園區,每個園采集了100株檳榔植株樣品。以每10株檳榔植株為1個樣方,每株檳榔采集倒數第2片或第3片葉片。
1.2 檳榔黃化病植株確定
采集的樣品室內提取DNA后,采用車海彥等[14]建立的檳榔黃化病植原體分子檢測技術進行檢測。分別計算每個樣本的檳榔黃化病植株的病株率,病株率(%)=檢測到植原體的植株數/采集樣品的植株數×100。
1.3 空間分布型確定
首先計算樣方發病株數均值(m)、方差(S2)及平均擁擠度m*,同時計算檳榔黃化病植株的聚集度指標(擴散系數C、叢生指數I、CA指標和聚集度指數m*/m)[15]。采用Iwao的m*-m回歸分析法和Taylor冪法則等3種方法測定檳榔黃化病植株的分布格局和內部結構[16-17]。
1.4 抽樣技術研究
采用Iwao的理論抽樣數模型確定不同發病密度時的最適理論抽樣數[18]。
n=(t/D)2[(α+1)/m+β-1]
其中:n為最適抽樣數,m為樣方發病株數均值(株/樣方),t為一定置信度下的t分布值,取t=1.96,D為允許誤差值,取D=0.1、0.2、0.3,α、β為回歸模型中的參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聚集度指標
田間檳榔黃化病的聚集度指標的檢驗見表1,6個種植園中,有4個種植園檢測到植原體的病株率1,表明這2個種植園中檳榔黃化病病株在田間為聚集分布。表明檳榔黃化病在不同發病率條件下呈現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發病率較低時呈現均勻分布,然后隨病株率上升表現聚集分布。
2.2 回歸分析法
2.2.1 Iwao的m*-m回歸分析。將表1中平均發病株數和擁擠度應用Iwao回歸法分別進行線性回歸,建立田間檳榔黃化病病株m*-m回歸式m*=1.319 m-0.330(r=0.971,P=0.001 2)(圖1)式中a=-0.3301,表明個體群在田間聚集分布趨勢。
2.2.2 Taylor冪法則。將表1中樣方發病株數均值和方差按Taylor冪法則公式轉換為對數分別進行線性回歸,建立田間檳榔黃化病病株回歸式lg S2=1.191 lgm-0.010(r=0.968,P=0.001 2)(圖2),式中β=1.191>1,表明田間檳榔黃化病病株的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賴性,隨著病株密度的提高,其聚集度也愈高。
2.3 理論抽樣數模型
應用Iwao的理論抽樣公式來確定理論抽樣數n,建立最適理論抽樣模型為:
n=(t/D)2(0.77/m+0.319)
根據最適理論抽樣數模型得出檳榔黃化病在不同發病密度、不同允許誤差水平時的理論抽樣數(表2)。同一允許誤差值下,隨著發病密度的增高,抽樣數逐漸減少。
3 結論與討論
植物病害的空間分布信息是抽樣設計的基礎,它不僅有助于確定或改進抽樣設計方案,而且可對研究資料提出適當的統計處理方法,對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通過聚集度指標法、Iwao回歸法和Taylor冪法則測定檢驗結果,結果表明:檳榔黃化病在田間發病程度較低(病株率
理論上,種苗帶病的結果可能導致新檳榔園中病株的空間分布型呈均勻分布,因此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種苗是檳榔黃化病傳播的方式之一,這和香蕉束頂病的研究結果一樣,該病也是由種苗傳入的[10]。而介體的傳毒可能導致均勻分布或有一定的發病中心(即聚集分布),這取決于介體的遷移和傳毒特性以及影響介體遷移和傳毒的栽培和其他各種環境條件。在印度,已經證實了檳榔黃化病主要靠棕櫚長翅蠟蟬(Proutistia moesta)傳播[19],這也可以證明我國也可能存在檳榔黃化病的傳播介體。
采用無病種苗、鏟除病株并結合防治介體等措施是目前防控檳榔黃化病的有效措施[3,20]。本研究結果中,發病程度低時病株在檳榔園中呈均勻分布,當發病程度提高后轉為聚集分布,存在發病中心,這正好從理論上證明了通過及時鏟除檳榔黃化病病株可以控制病害的進一步發生,說明病害早期監測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田間理論抽樣數隨精確度的提高、病株密度的下降而增多。因此,在實際調查中應選擇適當的允許誤差,既能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又能避免過大的工作量。
4 參考文獻
[1] 趙健生,楊生雨.檳榔黃化病的調查報告[J].熱帶作物科技,1985(1):64-69.
[2] 俞浩,馮淑芬,鄭建華.海南島檳榔“黃化病”問題調查報告[J].熱帶作物研究,1986(3):45-49.
[3] 羅大全.海南檳榔黃化病研究現狀[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07(6):24-26.
[4] 羅大全.重視海南檳榔黃化病的發生及防控[J].中國熱帶農業,2009(3):11-13.
[5] 周亞奎,戰晴晴,楊新全,等.海南檳榔黃化病發生及對產量的影響調查[J].中國森林病蟲,2014,33(2):24-25.
[6] 羅大全,陳慕容,葉沙冰,等.海南檳榔黃化病的病原鑒定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01,22(3):43-46.
[7] 羅大全,陳慕容,葉沙冰,等.多聚酶鏈式反應檢測海南檳榔黃化病[J].熱帶農業科學,2002,22(6):13-16.
[8] 周亞奎,甘炳春,張爭,等.利用巢式PCR對海南檳榔(Areca catechu L.)黃化病的初步檢測[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2):381-384.
[9] 馬占鴻.植病流行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3-167.
[10] 周仲駒,黃志宏,鄭國璋,等.香蕉束頂病的研究V.病株的空間分布型及其抽樣[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7,26(2):177-181.
[11] 余繼華,汪恩國,林云彪,等.早熟柑橘黃龍病空間格局參數特征及其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5):351-355.
[12] 劉磊,梁昌聰,曾迪,等.香蕉枯萎病田間分布型及病原菌在植株上的分布[J].生態學報,2015,35(14):4742-4753.
[13] 陳觀浩,梁盛銘,任惠,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空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J].植物保護,2014,40(1):131-133.
[14] 車海彥.海南省植原體病害多樣性調查及檳榔黃化病植原體的分子檢測技術研究[D].楊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15] 丁巖欽.昆蟲數學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29-58.
[16] IWAO S.A new regression method for analysis the aggregation pattern of animal population[J].Researches on Population Ecology,1968,10(1):1-20.
[17] TAYLOR L R.Aggregation variance and mean[J].Nature,1961,189:732-735.
[18] IWAO S,KUNO E.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aggregation pattern in biological populations[M]//PATIL G P,PIELOU E C,WATERS W E. Statistical Ecology,vol. 1,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Philade-lphia,1971:461-513.
環境調查報告一 這是一張人們破壞環境的照片。照片里是一堵被畫花的墻壁,照片旁邊還寫著一句話:還墻壁一張的臉。它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要愛護環境。
我在活動中,嘗到了現代科技的甜頭,用數碼相機更加清晰;電郵讓溝通更加舒暢。環境調查報告。
環境你我他,環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愛環保,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更美好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終歸結于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于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于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
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的現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環境調查報告。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食品污染
食品是構成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于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種。
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制品都離不開霉菌。但其中百余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曲霉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后,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曲霉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曲霉毒素有關。
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絳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藥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
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癥。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
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環節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本,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卻遭受到空前的破壞。其中,土壤污染像一把軟刀子,正在剝奪大片肥田沃土的生產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無法消除這些有害物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減退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時發現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無明顯表現,卻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化肥和農藥。生活污水和人畜糞尿中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養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糞肥一般會使農作物增產。但這些廢水、廢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蟲及蟲卵等則進入農田,沉積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觸了污染的土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
現代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大量殘留在土壤中。它們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從而使農作物減產。使用農藥則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動植物和人。
大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塵埃等有害物質會自然地或隨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煉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鎘、鉛等有害物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
因此在工廠周圍和公路兩側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鉻、錳、鎳等還能在人體不同部位引起癌癥。
土壤中金屬含量過高也會使植物受害。據實驗,每公斤土壤含銅20毫克時,小麥就會枯死,達到250毫克時,水稻也會枯死。每公斤土壤含鋅超過50毫克,就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響很難被消除。有機農藥分解很慢,重金屬根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繼續污染的情況下,三五年內仍含較高的有害物質,并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類。所以,受到嚴重污染的土地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飼料或肥料。
環境調查報告二 設區市城考取得實質進展
[空氣質量]20xx年,全省空氣質量二級及以上天數平均達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平均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島、廊坊、承德、滄州、衡水、邢臺、保定、張家口等8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上年增加3個。石家莊、唐山、邯鄲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準。
[水環境]城市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平均為82、58%,比2012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有8個城市超過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島、滄州、石家莊、唐山、衡水、邯鄲、承德7市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為100%。
[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平均為97、03%,比2012年上升2、68個百分點,其中秦皇島、邢臺、邯鄲、張家口等4市增幅較大,分別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個百分點。
[醫療廢物]唐山、廊坊、邯鄲、張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要求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鄲3市經環保驗收后穩定運行一年以上,張家口市2012年12月通過環保驗收,承德市未通過環保驗收),比上年增加兩個市,其余6個設區城市尚未建成,除衡水外其他5市采用的是非典期間建設的焚燒處理設施進行處置。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平均為81、76%,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承德、張家口、衡水等3個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增幅較大,均在10%以上。
[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平均值為81、76%,比上年提高了1、95個百分點。除邢臺、衡水外,其余9個設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在85%以上,唐山、張家口等兩城市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增幅較大。
[綠化]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1、89%,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廊坊、秦皇島、唐山、邯鄲、承德、石家莊、邢臺等7個城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在4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兩個城市。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11個設區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平均為80、71%,比上年提高了1、76個百分點。廊坊、邢臺、唐山等3個城市的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超過了85%。
縣級城考指標有較大進步
2012年,22個縣級城市中13個城市上報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9個上報了手動監測數據,安國、高碑店兩市2012年新建了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并投入運行。依據監測結果,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狀況良好,平均達標率為90、91%。除涿州、三河兩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0外,其余各市均為100%。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平均為99、67%,比2012年增加了0、3個百分點,有18個市的工業固體廢物得到了全部處置,處置利用率達到了100%。
醫療廢物處置方面,遷安建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辛集、藁城、晉州、新樂、鹿泉、任丘、河間、霸州、三河等9個縣級城市均通過合法途徑將全部醫療廢物送往所在的設區城市進行集中處置。
22個縣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平均為72、84%,比2012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其中15個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了80%,比2012年增加3個城市;遵化、安國、高碑店、泊頭、黃驊、霸州等6個縣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增幅較大。定州、河間兩市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
22個縣級城市中,遷安市、辛集市、遵化市、武安市、霸州市、冀州市等6家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建成并通過驗收,藁城市、鹿泉市、沙河市、深州市等4家已建成,晉州市、泊頭市等兩家正在建設。
22個縣級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平均值達到41、14%,比2012年提高了4、76個百分點,其中南宮、霸州、高碑店、遵化、新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河間、新樂、任丘等3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足35%。
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二級標準,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升級改造才能確保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廠建設亟待加強,近一半縣級城市未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11個設區城市中目前只有廊坊、唐山、邯鄲、張家口、承德5市按有關規劃建成了醫廢集中處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