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學前教育政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教育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前教育政策

        第1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廣西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現狀

        (一)辦園規模與結構。1.辦園數量。2008~2012年,廣西的幼兒園總數(含小學附設幼兒園和學前班)由4585所增加至2012年的7554所,增長64.8%;同期全區民辦幼兒園由3957所增加至6905所(這一數據尚不包含大量的無證民辦幼兒園),增長74.5%;公辦幼兒園(含小學附設幼兒園和學前班)由628所增加至649所,僅增長3.3%,遠低于民辦幼兒園的增長幅度。2.在園人數。2008~2012年,全區學前教育在園人數從107.15萬人增加至165.93萬人,增長54.9%;同期民辦幼兒園在園人數從35.70萬人增加至83.19萬人,增長133%,民辦學前教育在園人數增幅遠高于全區學前教育在園人數增長幅度,成為廣西學前教育資源的提供主體。3.結構分布。統計數據表明,縣鎮和農村的民辦幼兒園是全區民辦幼兒園的主體。2008~2012年,縣鎮和農村的民辦幼兒園占全區民辦幼兒園的比例最高的年份達到86.4%,最低的年份也達到75.2%。

        (二)運轉情況。1.經費來源。根據實地調研,全區民辦幼兒園的辦園經費主要來源于幼兒園舉辦者的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及收取的保教費收入。2012年開始,中央和自治區開始實施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獎補政策,各地具有辦園資質且在教育部門登記注冊并得到社會普遍認可、辦園質量較高的民辦幼兒園獲得了一定的財政扶持。對于大量的無證民辦幼兒園來說,由于辦園條件不達標,未在教育部門登記注冊并取得相應的辦園資質,導致其無法獲得任何補助,收取的保教費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經費來源。2.開支范圍。大部分民辦幼兒園雖然辦園規模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開支范圍與規模較大的公辦幼兒園并無顯著差異,其開支范圍包含支付教學場地租金、購置各種教育教學設備、發放教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含五險支出)、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培訓、進行校舍維修費用等。

        (三)扶持情況。1.中央和自治區層面。2011年9月,財政部、教育部出臺了支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的獎補政策,下發了《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11]408號),其政策要點是:對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工作較好的省份,給予適當獎勵性補助。獎補資金應全額用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重點用于支付園舍租金,補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設施設備,校舍維修改造,彌補公用經費不足等,其中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該專項資金1.11億元,自治區財政配套5000萬元。①2.市、縣層面。各市、縣由于財力有限,用于扶持民辦幼兒園的資金較少,只有少數市出臺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從2010年開始,柳州市及所轄縣(區)政府出資為有辦園資質的民辦幼兒園統一配備了安全協管員,有效地支持了民辦幼兒園的有序發展,并于2013年出臺了《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獎補方案》,在進一步促進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大部分市、縣出臺的支持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的扶持政策偏少,扶持力度不足。

        二、廣西民辦學前教育發展困境

        近年來,廣西民辦學前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吸納的在園人數持續增多,在緩解公辦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日漸凸顯。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廣西民辦學前教育總體辦學水平仍偏低,大多數民辦幼兒園都面臨著教育教學基礎設施條件差、安全隱患多、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和穩定性不強、行業發展規范性不高、扶持政策偏少等一些共性問題。

        (一)辦園條件較差。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廣西的民辦幼兒園大多采用租用教學場地的形式辦園,設置在民宅內,是家庭作坊式辦園,園舍面積與最近出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幼兒園辦園基本標準》(桂教基教[2013]52號)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民辦幼兒園特別是那些未在教育部門登記注冊的無證民辦幼兒園園舍破舊,生均占地面積和生均建筑面積均不能較好地滿足在園幼兒需求,與公辦幼兒園存在較大差距。如桂林市公辦幼兒園生均占地面積1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積10.1平方米,但民辦幼兒園生均占地面積和生均建筑面積僅為8.6平方米和5.5平方米,兩者差距較大。園舍面積和建設不達標的現象在農村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①幼兒園的園舍由活動輔助用房、辦公及輔助用房和生活用房三部分構成。但從全區民辦幼兒園的配套設施建設情況來看,整體條件較差,相當部分的民辦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幼兒教室、室內設施設備、宿舍、廚房、廁所及活動場地和活動器械等均不能很好地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需求,活動及輔助用房不足,幼兒教育所需的學具和玩具偏少,拓展性練習設施欠缺,整體配套設施不足。廣西的民辦幼兒園特別是未在教育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幼兒園教育教學設施普遍較差,一些城中村和農村民辦幼兒園租用的場地多由民宅改建而成,改擴建后仍不符合有關辦園標準,采光、通風和消防通道等方面均存在設計缺陷。同時,各地尚未出臺民辦幼兒園校車管理辦法,民辦幼兒園通常采用自有機動車輛或租用其他個人自有機動車輛接送幼兒,而民辦幼兒園舉辦者為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超員、超載現象時有發生,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二)辦園規模偏小。根據自治區教育廳2013年10月出臺的有關辦園標準規定,今后新建的幼兒園規模最少不低于6個班180人,最多不超過12個班360人,并明確指出,幼兒園辦園基本標準適用于廣西各類幼兒園,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劃、設置、評估和管理幼兒園的依據。同時,辦園標準在班級人數方面也有明確規定,小班(3~4周歲)為21~25人;中班(4~5周歲)為26~30人;大班(5~6周歲)為31~35人。2012年,全區6905所民辦幼兒園吸納在園幼兒83.19萬人,全區民辦幼兒園園均規模僅120.5人,園均規模遠低于新出臺的辦園標準規定的人數下限,總體規模偏小。

        (三)教師水平偏低。從全區學前教育專任教師配備情況來看:2012年,全區學前教育生師比達到36.99,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區學前教育專任教師合計44857人,其中高級職稱人數為3812人,未取得職稱的人數達到34457人,占全部專任教師的76.8%。而民辦幼兒園專業教師配備不足、職稱偏低的現象更加突出,很多民辦幼兒園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民辦幼兒園,向社會聘請人員擔任教師的現象較為普遍,專業教師配備嚴重不足。雖然“國培”和“區培”計劃已把學前教育列入其中,但當前民辦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受益面還偏小,普遍缺乏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培訓,專業化水平不高,教學手段傳統,且有些幼兒園保教不分,實行一人包班制,往往由“教孩子”變成了簡單的“管孩子”,不適合幼兒教育和成長規律。

        (四)教師流動性強。根據調研,當前全區民辦幼兒園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其工資待遇普遍在1200~1500元之間(扣除五險后),有的甚至還不足1000元。現階段,物價水平普遍較高,生活成本持續攀升,這樣的工資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都存在一定困難,嚴重影響了民辦幼兒園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教師流動性極強,不利于學前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收費不夠規范。據調查,各地教育部門對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并無統一規定,主要是由幼兒園舉辦者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確定,各地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且隨意性較強,其所確定的收費標準僅需在教育部門備案即可,收費公示制度不嚴格。如河池市金城江區的一所幼兒園,在學期開始,發現生源不足的情況下,立即調整收費標準,收費政策執行缺乏嚴肅性和規范性。同時,一些民辦幼兒園常以開設特色班、興趣班的名義另行收取其他費用。

        (六)扶持政策偏少。總體來看,各級財政對于民辦幼兒園的扶持政策起步較晚,且補助形式較為單一。當前,廣西對民辦幼兒園的扶持主要以實物補助為主,尚未將獎補資金用于補助幼兒園教學場地租金等方面的開支。根據調研,部分民辦學前教育機構負責人認為,對于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幼兒園,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所需的硬件條件已具備,財政給予的實物補助有些屬于重復建設,與辦園主體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同時,財政對困難幼兒資助力度偏小。

        三、扶持廣西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的投入政策建議

        (一)明確地方政府的扶持責任。明確學前教育扶持與發展責任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級政府間的支出責任劃分問題,《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11]408號)中第四條有關專項資金管理應遵循的原則中明確規定:一是地方為主。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的主要責任在地方政府。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標準以及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辦法由各地自行制定。二是激勵引導。發揮獎補資金作用,引導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健康發展,激勵幼兒園舉辦方采取措施提高質量。三是中央獎補。地方政府在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方面有舉措、有投入的,中央給予獎補。因此,地方政府在扶持民辦學前教育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地應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將民辦學前教育適度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疇,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并優化用于各教育階段的資金支出結構,將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用于引導民辦幼兒園的持續、健康發展,爭取中央和自治區更多的獎補資金,進一步發揮中央和自治區財政獎補資金的引導作用。

        (二)界定民辦學前教育扶持范圍。《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11]408號)中第二十條規定:獎補資金由各地按計劃安排使用。獎補資金應全額用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重點用于支付園舍租金,補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設施設備,校舍維修改造,彌補公用經費不足等。各地的教育和財政等部門應加強配合,根據本地民辦學前教育發展實際,進一步細化財政資金獎補實施細則,明確獎補條件和獎補對象。筆者認為,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獎補資金應主要用于三個方面,即獎補民辦幼兒園舉辦者、具有資質的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并要求接受獎補的對象分別符合一定的條件。一是對民辦幼兒園舉辦者而言,其申請獎補資金應符合以下條件:受教育主管部門委托、收費在普惠標準范圍內、辦園質量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在上年度辦園中無重大安全責任事故、上年度收支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二是對民辦幼兒園教師而言,要具備以下條件:具有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或中等師范教育畢業及以上學歷,取得幼兒園及以上教師資格證書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保育員而言,要求其具備高中畢業及以上學歷,并受過幼兒保育職業培訓。三是對于受資助的幼兒而言,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家庭納入城鄉低保范圍的;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亡故的;身體有殘疾的;父母離異、生活確有困難的。

        (三)確定民辦學前教育扶持標準。一是制定民辦幼兒園教育舉辦者獎補標準。為確保獎補資金分配的科學合理性,建議自治區層面出臺全區民辦幼兒園辦園質量評估指導意見。通過對民辦幼兒園的辦園硬件設施、師資配備情況、保教質量和安全狀況等多個方面分別設置一定的權重,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對民辦幼兒園的辦園質量進行綜合評估。按照各地民辦幼兒園總數的10%、20%、40%、30%的比例將民辦幼兒園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檔次,實施民辦幼兒園獎補資金分級管理,并按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根據民辦學前教育舉辦者提供學前資源的數量、質量和貢獻度進行相應獎勵。此外,還可設立單項獎補項目,鼓勵民辦幼兒園舉辦者提高辦園質量,如按照當地民辦幼兒園總數的5%~10%的比例設立辦園規模獎、管理達標獎、教學質量獎等獎項,并按三個等次,按2萬元、1萬元、5000元的標準進行獎勵(此標準僅供參考,具體的獎勵標準各地可根據財力實際進行測算后制定),并明確獎勵資金可用于支付場地租金,鼓勵民辦幼兒園升等創優,主動提高辦園水平。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還要進一步完善按年度考核的動態管理與調整長效機制,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幼兒園辦園基本標準》中的有關辦園條件,完善機會平等、優勝劣汰的等級動態調整機制,有效激發民辦幼兒園辦園主體改善辦園條件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積極主動性。二是制定幼兒教育和保育員獎補標準。對在教育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幼兒園工作并具有資質的幼兒教師和保育員的“五險”支出進行一定補助(各地可依據財力實際和民辦幼兒園的發展情況,按單位應負擔部分的15%~20%的比例進行補助),鼓勵民辦幼兒園聘用具有學前教育資格的教師,確保民辦幼兒園的師資水平與教育質量。三是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幼兒補助標準。建議按照幼兒家庭困難程度,分特別困難、中等困難和一般困難三個等次,并遵循就近入園的原則,按幼兒在當地低收費、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費支出平均水平的30%、20%、10%進行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幼兒補助由幼兒園統計、公示后上報。

        (四)創新民辦學前教育扶持形式。建議由自治區財政設立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獎補專項資金,統籌利用好自治區專項資金和中央財政獎補資金,重點用于對扶持民辦學前教育發展較好的市、縣給予獎勵性補助。探索實施實物補助、公用經費補助及場地租金補助相結合的方式。一是對教育教學設備較為緊缺的幼兒園給予一定的實物補助。二是對納入學前教育發展規劃、接受當地教育部門委托辦園的普惠性幼兒園舉辦者撥付一定的公費經費,促進民辦幼兒園降低收費標準、走普惠性發展道路,確保適齡兒童均有條件入園。三是在局部地區試點民辦幼兒園場地租金補償。建議自治區財政按民辦學前教育發展獎補專項資金總額的5%~10%,在民辦幼兒園發展較好的地市進行試點,按照民辦幼兒園的評估情況結合其當地的租金實際,按照一定比例對民辦幼兒園舉辦者進行適當的租金補助,待條件成熟后再逐步擴大補助范圍。四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的資助可采用現金補助或發放教育券的形式。

        第2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從理論上來講,財政學將公共產品界定為滿足公共需要的物品。從學前教育的主要類型看,學前教育既包含公辦園這種由政府承擔主要經費的公共教育服務,又包括民辦園這種私人產品性質的教育服務。結合財政學的規定,我們將學前教育認定為準公共產品。因此,政府應該在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承擔主要責任,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促進學前教育的普及和有效率地發展,同時保證學前教育財政支出及資源配置達到公平和效率。

        一、學前教育發展的財政支出規模、結構分析

        (一)學前教育財政支出規模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財政用于學前教育支出正在逐年增長,其中2007-2009年增長速率較緩,從2010年開始增長迅速,至2014年我國用于學前教育事業的財政支出增長到2048.76億元,相當于2007年度的學前教育經費的13倍。

        2.財政用于學前教育的支出結構

        (1)學前教育經費生均支出、占教育財政總支出、總教育經費比重

        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4年,我國學前教育經費的支出值正在逐年增加,且增長較快,尤其是2010年后。2007-2009年,全國幼兒生均教育經費都不足1000元,遠遠沒有達到標準。從2010年開始增長較快,但是生均教育經費還是較低。

        2007-2014八年來財政支出和學前教育經費都在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長。2007-2009年,全國幼兒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2%左右,從2010年開始這個比重有了較快增長;2007-2009年,全國幼兒教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的比重平均保持在1.38%左右,從2010年開始這個比重成倍增長,至2014年達到了6.2%,這說明2010年《綱要》頒布以后,中央財政對學前教育的關注空前提高,財政經費增長較快,但總體而言,這個比例還是過小。

        (2)各教育階段學前教育經費量比較

        通過2007-2011五年教育經費對比圖(圖2)更能直觀的表現各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量比較,其中高等學校的教育經費多于中學教育經費,再多于小學教育經費,而幼兒園教育經費最少,甚至不足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的八分之一。

        (3)省際、區域、城鄉之間比較

        財政經費在省際、區域、城鄉之間等存在較大差距。東、中、西部財政經費的占有量準循著東部占有率大于中部占有率,西部的占有率最低的順序,東南沿海城市基本上已經解決“無學上”問題,但是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城鎮以及鄉村地區仍面臨“上學難”的問題,這種公共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勢必將直接激化社會上收入不均,機會不均的矛盾,成為破壞公平效率的重大問題。此外,不僅省際之間,邊、少、窮與其他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財政傾斜。

        二、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財政支出政策存在問題

        1.政府財政資金總體支出不足

        2007年至2014年學前教育經費逐年增長,但是絕對總量依然不多,平均到我國入學兒童數量上,我國學前教育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學前教育的財政支出不足直接反映在公辦幼兒園數量少,基本被機關部門和事業單位壟斷,這些公辦門檻都比較高,造成市場上對民辦園的需求直接成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導致對民辦幼兒園的補助不足,民辦園的配件設施等教育資源不足。造成學前教育資源匱乏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財政資金并未在預算內單獨列項。政府下撥的教育經費在被劃撥使用時隨意性較大,再加上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很有可能使教育資金大多投入到其他教育事業,導致學前教育資金缺乏。

        2.財政支出分配不均

        我國的財政支出在區域之間、省際之間以以及城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財政傾斜”。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出現經濟分層現象是由地理、歷史、政策等綜合原因決定的,但教育分層現象更直接的原因卻是財政支出的“財政傾斜”。當前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的配備遠遠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的要求。更普遍的是公私?W園的資源配給矛盾,公辦園的數量雖少卻得到了絕大多數的財政支出,顯然,這些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將導致對社會公平的直接破壞。

        3.財政支出方式單一,存在管理體制障礙

        由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較緩,學前教育不僅在制度建設方面有所缺失,在財政支出方式上也欠缺創新性。在新西蘭等英語國家,政府創新推出了教育學券政策,通過這種方式對適齡入學兒童提供財政資金,不僅解決了幼兒入學的學費負擔,也沒有破壞市場的活性;另外印度也制定了專門的財政政策保證幼兒教師的工資補助,有效控制了教師人才的流失度。相比之下,我們國家以財政資金撥付的支出方式就顯得十分單一。

        此外,我國學前教育管理制度上也有諸多缺陷,如政府職責定位不清晰、監督制度不完全等。一方面政府對對政府承擔學前教育主要責任的認識有失偏頗,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將“政府主導”等同于“政府辦園”,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效率;另一方面很多學前教育工作者,不少地方學前教育工作者也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履職弱化,甚至很多地方存在責任推諉現象。政府整體職責定位不清晰,隨之會影響各級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權責配置。

        三、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財政支出政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支出,推進學前教育的普惠性公平

        加大對學前教育財政資金投入,具體的做法包括:增加公辦幼兒園,降低公辦園的門檻,打破事業單位、機關單位壟斷公辦園的的局面;加強財政支出對民辦園的補助與支持;將財政直接補貼于學前教育從業教師的工資及福利待遇,充分保證學前教育的師資力量,留住人才;致力于改善學前教育的教學資源,包括強化硬件設施,加強學園的安全保障,保障入學兒童的衛生健康,為幼兒學前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學和成長環境等。

        (二)規范學前教育財政支出機制,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率

        1.加強學前教育財政支出制度,健全管理體制

        加強學前教育的立法,是保障學前教育的根本手段。在法律制定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本國的國情和目前學前教育的具體發展情況,制定符合本國特色的法律文件。此外,在財政經費的使用過程中,還應實現對學前教育經費的專項管理,促使資金使用透明化,保障資金的使用效率。

        2.財政支出還應該注重效率,適當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

        與單一的公辦、民辦園等途徑來比較,總體效益最高的學前教育財政支出模式應該是“財政支出為主、家庭支出為輔”的模式。因此,財政支出資金應當“好鋼用在刀刃上”,重點保障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師資力量,特別是更多地照顧經濟欠發達地區學園的基本建設。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規律,財政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等學前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的補助可以帶來更多的公共效益,使財政支出和公共資源的分配達到最有效率。

        第3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完成《教育規劃綱要》規定的

        任務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接下來的8年時間內,要在全國范圍內完成《教育規劃綱要》所規定的各項任務,必須先搞清楚當前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才能集中資源和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

        《教育規劃綱要》規定“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具體的指標是一年的毛入園率要達到95%,兩年的毛入園率要達到80%,三年的毛入園率要達到70%,在園幼兒人數將達到4000萬。要完成這個“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任務,重點和難點都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在中西部偏遠的、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

        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之間的差距在擴大。近些年來,盡管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似乎要高于經濟發達地區,兩者之間的相對差距在減小,但是絕對差距仍在擴大。根據教育部《201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全國普通小學生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最高的北京市已達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貴州省僅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雖然沒有提及學前教育的人均經費,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地區在完成“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任務時會面臨完全不同的情況。就這一點而言,國家需要集中資源和力量解決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問題。

        在我國,同一地區不同兒童享有的教育資源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以城市為例,由于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大批農民帶著他們的子女進入到城市來,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但我國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沒有為這些農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教育資源,至少沒有提供和城市兒童同樣的教育資源。隨著農民工人數以及他們留城時間的增加,城鄉二元體制可能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甚至會成為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全的隱患。就這一點而言,國家需要集中資源和力量解決如何相對合理地化解由于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學前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在我國,城鄉教育資源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資、編制等問題,各級各類教師越來越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即使是農村的教師,也越來越集中在鄉鎮或公路沿線地區。而在農村,完小以下的小學教師編制嚴重不足,幼兒園教師的編制更加稀少。《教育規劃綱要》規定,要“采取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要“發揮鄉鎮中心幼兒園對村幼兒園的示范指導作用”,問題是鄉鎮中心幼兒園,尤其是村幼兒園的學前教育資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資質的幼兒園教師到底有多少?據報道,我國如要完成《教育規劃綱要》規定的任務,在未來的8年中還需增加80萬名左右的幼兒園教師。就這一點而言,國家需要集中資源和力量解決鄉鎮和村學前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特別是鄉鎮和村的幼兒園教師問題。

        要從宏觀的角度思考

        學前教育問題

        學前教育對于兒童身心健康、習慣養成和智力發展等固然具有重要價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動準則。但是,只是這樣去理解學前教育,去實施學前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前教育還涉及“為什么”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對于“學前教育為什么”這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在談及這個問題時,如果離開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泛泛而論,是沒有意義的。當今我國政府以特別的關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從宏觀層面上看到了學前教育對于改善民生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學前教育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它也是當今我國正在大力建設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包括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調理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過這樣的政策導向,兼顧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妥善處理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公平正義能體現在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各項活動的起點、過程和結果之中。

        事實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都將學前教育的價值主要放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等方面,并將此價值取向作為制定有關學前教育政策的依據。例如,在美國,政府出錢舉辦的學前教育機構都是為窮人服務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標中,與學前教育有關的只有一條:為入小學做好準備。美國沒有將學前教育歸入義務教育,國家之所以出錢辦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是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學前兒童進行補償性教育。因為沒有這樣的補償性教育,那些兒童在上小學初期就可能會學業失敗,就可能會輟學;因為沒有這樣的補償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費成倍甚至更多的錢去發救濟金,去應對犯罪,去建造監獄。相反,有了這樣的補償性教育,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就大部分被扼殺在萌芽之中了。數十年來,歷屆美國政府都因有這樣的思路而出錢舉辦學前教育。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成功的。當初在美國,許多學者和專家,特別是有兒童發展理論背景的學者和專家都反對政府這樣做,甚至掀起了一場反對政府這樣做的運動,但是在“什么為‘大’,什么為‘小’”的道理面前,這些學者和專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攏”。在2009年版的《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實踐(第三版)》(DAP)中,曾經竭力反對政府這樣做的全兒教育協會(NAEYC)所發表的新的聲明也開始接近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態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關行動。

        “什么為‘大’,什么為‘小’?”不用細說,宏觀為大,微觀為小;社會的根本利益為大,學前教育本身為小。

        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做些什么

        我國不是一個教育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我們是在運用占全世界比例極小的教育經費教育著占全世界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應該對當今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有怎樣的思考?應該確定怎樣的學前教育政策導向?應該如何集中資源和力量去解決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筆者認為,在《教育規劃綱要》規定的期限內,我國學前教育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有效地推進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僅包括教育經費和園舍的落實,而且包括教師的配置。對于能夠安心在最基層的農村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教師,要給予政策上的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學資源,包括切實可用的教育教學材料和培訓。

        第4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內涵

        成本原是經濟學的概念,后來逐漸應用到教育領域。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一是指國家用于教育過程的一切直接和間接勞動( 活勞動和物化勞動) 消耗的總和; 二是指培養每一個學生消耗的全部費用,即單位產出的消耗量。因此,學前教育成本可以定義為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期間內所消耗的價值總和,即一定學習期間內培養幼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耗費,包括教育機會成本、教育變動成本和教育固定成本。

        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最早由美國的學者約翰斯通提出,起初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他認為,教育是一種有投資、有收益的活動,能夠滿足多個主體的需要,其受益人主要包括國家、受教育者個人、納稅人、企業、家庭、學校。這些主體應根據所獲利益的多少來分擔相應的教育費用比例,同時還要考慮主體的支付能力。因而,教育成本分擔指的是教育費用在各個受益主體之間的分攤。主要涉及到教育成本分擔的主體是誰、每個主體各自分擔的比例是多少、各主體采用何種方式分擔等三個關鍵問題。對于上述問題,我國多個政策文本有所涉及。

        如2010 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 2020年)》曾明確提出: 學前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并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給予財政補助。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 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從中可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主體為政府、家庭及社會三方,且政府是學前教育成本最主要的分擔者。此外,如同高等教育一樣,學前教育在成本分擔中亦遵循受益原則與能力支付原則,即受益多者多支付,受益少者少支付; 能力強者多支付,能力弱者少支付。但鑒于學前教育具有極強的公益性與普惠性,教育公平原則是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應遵循的另一基本原則。

        二、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現狀分析

        (一) 政府的財政投入規模偏小,且分擔成本比例偏低

        20082013年我國幼兒園教育經費投入狀況。

        1. 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性投入明顯偏少首先,國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GDP 的比例偏低。如表1 所示: 20082013年,我國幼兒園的財政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由2008 年的132. 94 億元增長至2013 年的862. 37億元。但其占GDP 的比例最高僅達到0. 14%,這與上世紀90 年代歐盟委員會保育協作組織提出的1% 的目標相差甚遠。而早在2008 年,OECD 國家這一比例的平均值就已達到0. 52%。我國較OECD 成員國平均水平相差甚遠,與此同時還遠遠低于巴西( O. 4%) 、墨西哥( 0. 7%) 等發展中國家。其次,國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偏低。如表1 所示: 20082013 年,我國幼兒園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各級各類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13 年達到3. 52%。同期的普通高校、普通中學、普通小學的占比分別為19. 6%、30. 14%、31. 21%。但當年幼兒園的在園人數卻占到了各級各類學校學校在校生總和的11. 3%,意味著國家用不到4%的教育財政投入負擔11. 3% 的在校學生教育費用。據相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的平均值達到或超過了7%,特別是與我國國情較為接近的巴西、墨西哥、蒙古等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均達到或超過了8%,其中巴西為8%,墨西哥為8. 9%,蒙古更是達到了18% 。可見,目前我國政府的財政投入偏重于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階段在整個教育系統中不被政府所重視,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努力程度不夠,致使其投入經費明顯偏低。

        再次,國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學前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偏低。如下所示: 20082013 年幼兒園各類教育經費均保持增長趨勢,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年均增長率高達69%,但仍低于年均增長率為72. 43%的學雜費。表明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并非學前教育經費增長的主推力,學前教育經費之所以增長主要源于家庭投入,政府把本該由自己承擔的學前教育的公共責任轉嫁到了家庭層面。因而,雖然從2010 年起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學前教育經費的比例有所回升,但在2013 年僅達到40. 81%。而在同年,OECD 國家這一比例的平均值就已達到77. 55%,其中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達到了80%。可見,在我國未來學前教育普及和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加大對學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學前教育財政性投入的比例,維護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2. 政府分擔學前教育成本比例偏低

        從公共財政的角度考慮,學前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佩里研究小組自20 世紀60 年代起對123 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進行了近40 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待這些兒童長大到27 歲時,財政投入回報率為1. 7∶ 16; 到40 歲時,投入的回報率已高達1∶ 17. 07。其中,對幼兒個人的回報率為1 ∶ 4. 17; 對社會的回報率為1 ∶12.9。教育經濟學家帕卡羅伯洛斯認為,沿著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順序,各個教育階段產生的社會效益在減小,個人收益在增加。這也就意味著作為人生奠基階段的學前教育相對于其他階段教育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最為可觀的,其個人收益在高等教育階段則彰顯得最為明顯。這種觀點與我國著名教育經濟學家王善邁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后者曾研究過我國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得出了初等教育的社會收益率( 30. 50%) 遠遠高于高等教育的收益率( 11. 00%) 的結論。可見,學前教育的公共受益率高于其私人收益率,根據受益原則,政府理應成為最主要的分擔者。2008 - 2013 年我國幼兒園生均學雜費占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各分擔主體分擔成本比例變動趨勢如所示。

        顯示,20082013 年,政府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波動較大,呈先下滑后回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68. 11%跌落至2010 年的34%,又從2011 的41. 78%緩慢回升至2013 年的50. 1%。顯然,政府分擔的成本比例較之2010 年以前有了實質性的下滑。表明政府已逐步由學前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擔主體演變為重要分擔者,這既與政府的學前教育收益情況即根本受益者身份明顯不符,也與我國目前政府主導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政策不符。

        縱觀世界范疇,學前教育成本分擔可分為四種模式: 即以愛爾蘭為代表的政府單方負擔型; 以印度等國為代表的三分均擔型; 以法國、瑞士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分擔型; 以韓國、日本為代表的私人主導分擔型。而在政府主導分擔型的國家中,其學前教育財政支出中都是政府一方占絕對優勢,一般占總支出的50% 以上。實際上,隨著學前教育社會價值的日益凸顯,世界各國政府普遍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已成大勢所趨。因而,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負擔的學前教育成本比例要遠遠高于50%,我國政府分擔的學前教育成本比例明顯偏低。

        ( 二) 家庭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不合理

        1. 各個收入階層的學前教育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異

        近年來,隨著國民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及儲蓄率都有了大幅增長,加之受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理念的影響,幼兒家長對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普遍很高。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家庭的學前教育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影響了家長對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如圖1 所示,20082013 年我國幼兒園生均學雜費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均呈增長態勢。但顯而易見的是,后者較之前者的增長幅度更大,到了2013 年,幼兒園生均學雜費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僅為10. 61%,但卻占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9. 32%。二者的差異極為懸殊,表明幼兒園生均學雜費較之農村居民收入而言已有了實質性增長,這必然對普通農村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壓力。

        如表2 所示: 我國農村家庭對幼兒園學費的支付能力明顯弱于城鎮家庭,且城鄉不同收入階層間的學前教育支付能力差異巨大,城市最高收入戶的支付能力是最低收入戶的13. 07 倍。比照當年幼兒園2198. 86 元的生均學費標準,可以發現農村最低收入戶缺乏學前教育支付能力,農村中等偏下收入戶和城市最低收入戶支付幼兒園學費后已所剩無幾,勉強具備學前教育支付能力。而學前教育需求是家庭對學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當家庭缺乏支付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強時,會直接影響到其學前教育需求。這意味著當年有將近40% 的農村家庭與10%的城市家庭的幼兒將被迫失去入園就讀的機會,或被迫選擇質量較為低劣的幼兒園就讀,這將有違于學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更不利于消除貧富之間的差距。

        2. 家庭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偏高

        學前教育是兼顧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屬性的準公共產品,但由于其公共收益率遠大于私人收益率,因而學前教育在性質上更加接近于公共產品。若家庭分擔的成本比例偏高,則明顯有違其公益性。圖1 顯示,20082013 年我國家庭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呈現增長后逐漸下滑的趨勢。而同期政府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則呈反方向的變動趨勢,表明這兩者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伴隨著政府分擔比例的滑落,家庭的分擔比例必然會有所提升。2010 年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在這以前家庭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均低于30%,到了2010 年,這一比例攀升至53. 4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后呈下滑趨勢,但最低水平仍然達到43. 9%。據計算,這一時期,家庭年均負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為39. 32%。而同期家庭對普通小學、普通中學教育成本的年均分擔比例分別為2%、7. 54%,即使是更加接近于私人產品的高等教育,家庭年均負擔成本的比例僅為31. 85%,相對于國內其他教育階段,家庭負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明顯偏高。

        ( 三) 社會力量尚未真正參與到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

        社會分擔的學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繳納教育附加稅; 二是直接向幼兒園提供各種資助和捐贈; 三是對幼兒園的培訓合同支付費用。由于企業繳納的附加稅最終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成為政府撥款的一部分,幼兒園的各類培訓合同支付費用很難準確計量,故在此僅對第二種形式即社會捐贈經費予以分析。

        結合表1、圖1 可見,20082013 年間,社會捐贈經費由2008 年的1. 52 億元增長至2013 年的5. 02 億元,但其占學前教育經費總額的比例從未超過0. 76%。因而,社會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微乎其微,除2010 年超過10% 外,其余年份基本徘徊在6% ~ 10%之間。表明目前我國社會捐資助學的氛圍沒有形成,企業、個人、基金組織向幼兒園捐資助學的熱情普遍不高,致使社會分擔學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微不足道。

        三、關于構建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建議

        (一) 構建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是前提目前我國教育系統在會計制度上仍然實行收付實現制,僅對一些經營性業務實行成本核算,在統計時一般用幼兒園的各項教育經費支出代替幼兒培養成本。且在實踐操作中,各地幼兒園、各類幼兒園的經費支出項目并不統一、固定,致使學前教育經費短缺與學前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低下并存。一方面,政府的財政撥款大量流向一些城市的示范園與實驗園,但這些幼兒園的教育經費支出中常常包括了一些與培養幼兒無關的費用,教育經費使用效率較為低下; 另一方面,受政府財政撥款的限制,許多農村幼兒園與民辦的普惠性幼兒園在發展中舉步維艱,只能通過壓縮各項教育經費開支( 包括一些與培養幼兒有關的費用) 的做法來維持幼兒園的生存,這將不利于這些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鑒于此,建議幼兒園全面實行成本核算制。教育部應該對各類幼兒園的成本內涵、成本項目、成本核算周期、成本核算方法做出明確統一規定。各省應結合本省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的支付能力、學前教育收益率等因素,按照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各類幼兒園的收費標準。此外,建議各地教育局在幼兒園開學前召開收費聽證會,將各類幼兒園成本核算的相關內容及收費標準公之于眾,邀請家長、幼兒園管理人員、幼教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力求做到幼兒園收費的公開化與透明化。

        (二) 構建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是核心

        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是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強化其在成本分擔中的主導責任顯得尤為迫切。

        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學前教育財政預算單列,規定公辦幼兒園與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生均撥款的最低標準。《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曾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在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中占合理比例,各地根據實際研制公辦幼兒園生均經費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但這些要求尚未真正落實,導致學前教育經費經常被其他教育階段擠占或挪用,學前教育生均財政撥款難以長效增長。鑒于此,建議國家采取相關舉措,督促各級政府將學前教育財政預算單列,教育管理部門在綜合考慮每年在園幼兒數量、幼兒園教師編制數、幼兒園生均最低公用經費標準等因素的基礎上,測算出每年公辦幼兒園與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生均財政撥款的最低標準。各地政府應以此為依據進行財政撥款,若在落實中出現問題,應及時給予追責。同時,對撥款額度高出國家規定限度的省份或地區,國家撥付專項資金及時予以獎勵。

        其次,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責任,立法保障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有關于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中的責任問題,至今尚無定論。綜觀世界各國實際,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以新西蘭為代表的單級政府分擔型; 第二類是以英國、德國、墨西哥為代表的二級政府分擔型,其中英國的學前教育經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擔,德國由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公關共擔,墨西哥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共擔;第三類是以法國、美國為代表的多級政府分擔型。其中,法國的學前教育經費以中央政府投入為主、省級地方政府投入為輔,美國則是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省級政府為輔。對此,我國的指導思想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即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主體責任是縣一級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主要起管理監督的作用。但分稅制實施后,各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存在很大差距,從而影響了其對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中央政府、省級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對貧困省份、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予以財政補償勢在必行。因此,明確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責任問題是保障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的前提。國家和省級政府的責任主要為立法、統籌、監管、投資,其中立法是其根本責任。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制定了獨立的學前教育法案,如美國的《兒童保育法案》與《兒童早期教育法案》、英國的《兒童法案》、韓國的《學前教育法》等。我國的相關法律尚且處于空白狀態,僅在《教育法》中對教育經費問題零星有所涉及,制定專門的《學前教育法》已成當務之急。此外,以縣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則擔負著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主體責任,同時統籌規劃整個縣域各類幼兒園經費的配置,監督各類幼兒園經費的使用情況。

        (三) 構建政府對不利處境家庭幼兒的財政補償機制是保障

        學前教育在成本分擔中必須遵循支付能力原則與教育公平原則。即幼兒園的學雜費標準在制定時必須考慮到普通家庭的支付能力,政府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對支付能力較弱的地區或家庭的幼兒給予財政補償,以促進學前教育公平的實現。首先,政府應以幼兒園的生均培養成本為主要依據,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幼兒園收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受制于生均培養成本、家庭支付能力、學前教育收益率、幼兒園性質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考慮到家庭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有學者呼吁將居民收入水平與支付能力作為幼兒園收費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但我國居民的貨幣收入尚未完全透明化,在操作計量時困難重重。因而,建議采用國際通行做法,即按照年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收費,至于具體的比例則可參照高等教育的相關經驗。我國政府明文規定,高校學費以生均培養成本為主要依據,且高校學費標準占年生均培養成本的比例不能超過25%,這為幼兒園的收費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思路。但幼兒園的收費依然有別于高校收費,主要基于如下兩點原因: 第一,學前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性質不同。高等教育處于學校教育金字塔的頂端,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不具備普惠性,因此家庭承擔的教育成本比例較高; 而學前教育處于學校教育金字塔的底端,是一種全社會適齡幼兒都應接受的大眾式教育,具有普惠性及社會福利性,因此家庭承擔的教育成本比例要低。第二,學前教育與高等教育具體分擔的教育成本不同。高等教育階段,家庭需要額外承擔個人機會成本,即法定勞動年齡段學生因上學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學齡前幼兒由于尚不具備勞動力價值,因此并不存在個人機會成本。據此,從理論上而言,幼兒家庭分擔的成本比例應低于25%。但考慮到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政府投資過少、社會分擔能力較弱及國民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的客觀現實,建議將幼兒家庭分擔成本比例的上限定為30%。

        第5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習慣

        初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認清和擺正中學思想政治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本文指出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 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1.1 教師觀念轉變問題 教學觀念是教師進行一切教學行為的指導。

        教師觀念的轉變首先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只有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以便從根本上推動課改。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只是忠實的執行教學計劃,充當傳聲筒、錄放機的角色,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重學習成績,輕學習的過程與參與;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統一要求,輕因材施教。只注重結果,忽視過程,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這說明教師教學觀念的改革還遠遠不到位。而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在思維方式、素質發展、品格形成等方面都大同小異;學習困難的學生往往成為被教師遺棄的對象,其個人素質得不到開發、個人潛力得不到挖掘、個人得不到足夠重視,而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放棄的情緒。

        1.2 教師對新課改理解問題 教師對新課改綱要和課程標理解不夠透徹。

        有些老師關于課改的目標是什么,還不太清楚,關于課程改革中的教學方法改革,心中沒底。許多老師片面的理解新課改,認為新課改就是少講,多練;有的為了追求少講,一節課完全放給學生,導致學生盲目的學習;有的認為新課改就是讓學生討論,從而讓學生討論。把一節有機聯系的課變成了討論課。學生看似討論熱烈,但一節課下來還是什么都不知,收獲甚微。

        1.3 教師教學方式問題 教師面對新課程的改革,還面臨著教學方式的矛盾。

        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更好地駕馭課堂的能力。許多教師仍沒有從課程內容的傳授者中解放出來。課前,備課主要是備“書”――吃透教材,變教材內容為講述內容。課堂上教師根據己經制定好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按部就班地單向傳遞知識,學生配合教師活動,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另外,許多教師受考試成績的束縛太緊,既想大膽嘗試改革,有所創新,又擔心會影響考試成績,可謂進退維谷。

        2 解決的對策

        2.1 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政治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今天,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倡導下,現代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和諧課堂”為目標,教材、教學條件等物的因素被歸置回本來的位置――即教師和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運用對象,“圍繞著目標的達成,學生是直接的決定性因素,教師是非直接的、非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優化課堂結構,必須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教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有效整合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鼓勵者、促進者、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的作用(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情境設計和模擬以及“活動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感受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用處,從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2)強化學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我介紹兩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之進行強化的學法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種是基于“知識框架”的學習法。“知識框架”法需要明確四大基本原則:第一,主題在中央;第二,每個分主題都有一個主要的分支:第三,每個概念用一個詞來表達;第四,如果可能的話,給每個畫幅畫。有一句名詩是這樣寫的:“領新標異二月花,刪繁就簡三秋樹”。我對“知識框架”法的要求就是這樣:一是知識重構,二是簡潔明了。

        另一種是“點線面一體化”的分解綜合學習法。點,即是知識要點、知識基本點:面,即是知識網絡、知識“大廈”;線,即是點與面之間知識的內在聯系。

        2.2 養成分析綜合、辯證思考、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

        哲學政治探究性教學圍繞目標與情境,以“探究共享”為價值理念,注重思考、表達和交流,形成正確的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此,教師應該多采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適宜探究的教學法。

        2.2.1 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也稱為“情景教學法”,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內課外相結合,圍繞實際案例進行探究共享,綜合運用自學、討論、啟發、講授和談話等手段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與方法,活躍學生的辯證思維,養成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實施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重在組織、堅持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所以教師要成為教學的“組織者”

        2.2.2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以問題探究為主要線索和鏈條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實施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探討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生成新問題的問題探究中生成教學過程。

        2.2.3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劃分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去發現、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對任務進行反恩。實施基于任務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形成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以生為本,以情感人,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勇于探索,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基礎。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突出學法的創新,使教法創新與學法創新并重,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科學化,提高學習效率,全面完成初中政治課所擔負的教育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任松燕.論中學思想政治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功能[D].西南大學,2006

        第6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論文關鍵詞:場域,前言課,策略

         

        新課程教學改革給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如:充分運用案例來呈現理論知識,使課程的學習趨于生活化、現實化;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培養等。然而,要在教學中順利實現這些變化并非易事,特別是對高一新生來說尤其困難。

        一、場域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就政治學科本身而言,初、高中兩個階段差別較大。首先,從教材來講,與初中的社會學科相比,高中政治教材不但是獨立編制、自成體系的,而且在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其次,從考試方式來講,與高中閉卷考試不同,初中階段期中、期末考試直至中考,社會學科都是開卷考試的,這直接導致“學校忽視、家長輕視、學生無視”等現象的出現,進而割裂初、高中政治課學習的有效銜接;最后,從教學目標來講,初中教育主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而高中教學則更加重視能力的培養。鑒于上述問題,隨著教育場域的變化(即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網絡,本文主要指初中學習環境和網絡向高中學習環境和網絡的轉變。),如何上好高中政治前言課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貫徹和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高中政治課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等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場域變遷后的前言課現狀

        對于高中政治前言課,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并不重視教育教學論文,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沒什么可說的,內容、具體的學習方法可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展開;其二,內容不怎么重要,幾乎沒什么考點,講不講無所謂;其三,課時較緊,把寶貴的教學時間花在“前言”上,不劃算。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很多學生對高中政治課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的思維,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不少學生還在向教師詢問高中政治考試是不是還是開卷考試?課本內容是不是背背就行了?單從這一方面來講,學生對高中政治課的認識就存在偏差和誤解,學習方法仍固守在原有的思維印記中。因此,作為高中政治課的處女之行,上好政治前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前言課該怎么上?筆者通過個人的教學實踐,把前言課的教學策略進行展現。

        三、場域變遷后的前言課教學策略

        (一)、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驅力,也是推動學生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

        措施一:在高一《經濟常識》前言課中,筆者出示了“緣聚政治課”的課題,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這一課題所吸引。因為這樣的課題容易從情感上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產生心理上的互動效應。接下來讓學生對于今后政治課的期待暢所欲言,并對老師的教學提出設想,從而更好的加深師生交流,從感性上提高了學生對于新老師、新課堂的期待和興趣,使今后的教學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二: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來自對新奇事物的追求。生動形象、趣味盎然的感性事例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寓教于樂,更能在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樂趣。我以“在暑假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時政?最感興趣的國內外大事是什么?”這一問題作開場白,引起同學們一片熱議;我接下來提出要求:首先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兩分鐘,寫下來;然后形成四人討論小組,相互交流,共同商定一個主題;最后確定一位代表發言,班級分享和評價。在該互動活動中,獨立思考是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避免學生的依賴性。組內交流,共商主題,就是防止在“所謂”的討論中漫無目的的“閑聊”,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是在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除此之外,也給學生一個先期導向,讓學生初步感知到高中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因為這一環節直接關系到班級對小組的評價。這一過程解決了課堂秩序和課堂討論、有效學習和過程功能的矛盾,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措施三:結合各小組的發言,對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進行了變化,將備課過程中準備的一些假期中國內外發生的時政新聞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其中涉及內容廣泛,圖文并茂,既有經濟現象,也有政治現象、文化現象,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筆者進一步追問:“在上述現象中,哪些屬于經濟現象?”此時學生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分辨經濟現象中,興趣被完全激發出來了。

        這一過程教師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教育教學論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學生的時間和能力。為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養成關注時政,關注生活的良好習慣奠定了基礎。

        (二)、理解內容 明確學習的重要性

        這節課在知識點上,要完成“經濟”這一抽象概念及經濟知識重要性的教學。特別是“經濟”概念,它就是一條知識脈絡,貫穿《經濟生活》的四個單元。如何突破?

        措施一:如何識別經濟現象呢?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回答:“與錢有關的現象。”一方面,肯定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下發《家庭經濟生活問卷調查表》,通過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得出,我們的經濟生活離不開物質資料的生產。很自然地過渡到本框的學習內容上,從而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錢能干什么?”,“錢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干什么?”,“如何花錢?”,“如何掙錢?”,“如何管錢?”。這些問題貼近生活,與實際關系密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紛紛給出了意見,在此及時回歸教材,讓學生結合教材當中對于經濟概念的解釋,從具體到抽象,達到明理的效果,課堂生成較為自然。接著,讓學生運用這一概念,去理解分辨哪些時政新聞屬于經濟現象,又從抽象到具體,這樣一個演繹過程,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又還原到現實生活中,真正讓其感受到學習高中政治課的有用性,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措施二:講述本地現實生活中(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經濟故事:被人們喻為“江南雞王”、“老板的加工廠”――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發展歷程。短短的十年來,已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160多個城市開設“不老神雞”連鎖店,有專賣店600多家,不老神造就了28個百萬富翁,實現6000多人的就業。是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一家全國性的連鎖經營企業。讓學生從身邊的故事中體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經濟知識,經濟知識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而且讓學生感受經濟知識有用、不難,有研究價值,初步感知這一經濟現象背后蘊藏的經濟知識,從而產生以經濟專業的視角思考經濟問題的需求,為學生今后主動學習《經濟生活》打好基礎。至此,學習《經濟常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比教師單純講述該課程的重要性效果明顯。

        (三)、掌握方法 注重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課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復雜情感的人,前言課所要實現的目標不但要煥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還要培養學生對經濟知識重要性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經濟現象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對社會經濟現象有全面的、深刻的認識的情感需求,通過講述不老神的故事,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規律以及公民更多的社會責任教育教學論文,并將其轉化為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由此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價值。

        前言課的教學還要讓學生對高中《經濟知識》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評價方式等有所了解,從而實現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的轉變。因此在教學過程就學習方法適時導入。向學生提出以下建議:(1)課前預習,完成教材知識的梳理。(2)課堂上積極思考,提出困惑,發表觀點,參與小組活動。(3)關心時政,理論聯系實際,能為教學提供很好的材料。其實,這里不僅是為學習《經濟常識》導入方法,也是為整個高中階段政治課的學習導入了方法。

        一節課要完成以上目標,必須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太多的教學信息資料,但必須典型,因此教學資料的選擇很重要,這是情境創設,激發興趣,引導思考,現成探究的最主要的前提。不需要有很多的課堂問題,但應該有一組邏輯性較強的啟發性問題,既能節約時間,又有很強的針對性。

        高中政治《經濟常識》前言課,從學科教學來說,是整個高中階段政治課的第一課,言的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言的能否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言的能否引導教學的行為,關系到整個高中階段政治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愿我們一起開好頭,上出前言課的精彩。

        參考文獻:

        [1]葛步紅.上好《思想政治》的前言課.思想政治課教學[J].2006(08).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

        [3][法]布迪厄,華康德.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第7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新課改下初中政治教學的現狀

        (一)缺乏對初中思想政治課進行全面的認識

        政治思想課的教師對于政治教學工作還沒有進行深刻的認識,所以,關于一些創新教育工作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另外,政治思想課的教育目標是影響學生塑造一個正確的思想認識,并沒有過多像主科方面對學生進行時間上的占有,相對而言政治思想課在教師的潛意識里被給予了相應的忽略,同時,也自然而然地紛紛為主科的學習讓出一部分時間。

        (二)對于初中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初中是銜接小學與高中的重要轉折點,大多數都認為初中最重要的目標是考上一個好的高中。這種現象導致了中學教師過于重視應試教育,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學生提高成績,贏得好的分數。在初中政治課上也體現出這一現象,教師在課堂中僅僅向學生大量灌輸知識點與重要的考點,以求學生能夠得到一個好的成績。從而,進一步忽略了初中生對思想方面的認識。

        (三)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我國的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接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的應試教育與教育內容的限制,使得我國的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保持在這個狀態,從單一的教學思想、單一的教育模式、單一的教學教育體制、單一的教育計劃、單一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出發,使得學生的發展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和教師彼此之間缺乏一定的信任或產生了隔閡。

        二、初中政治教學改革發展的緊迫性

        政治教學對于學生的思想認識與感知社會的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可以確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并且能夠直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從而,體現出政治教學在初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然,隨著世界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全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外流的文化逐漸地侵襲了本土的文化,而恰恰處在青春期的少年對新鮮事物很容易產生好奇,接受能力也特別快,對于一件事情的危害性認識并不深刻,正確的是非觀念很不成熟。所以,不良的文化與習俗很容易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認識。新的教育改革在不斷地推進,新的教育目標要求教學工作一切要從學生出發,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要先提高學生思想認識與分析態度,而政治課就是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思想態度,影響學生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說教育改革就是改變的政治課的地位。所以,一個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的形成必然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隨時關注,把握好學生的發展方式,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初中政治教學改革發展的策略途徑

        (一)發展新的教學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整個教學工作與學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改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更能體現其價值性,新式的教學改革改變的傳統應試教育成績的重要性,主要從學生的思想層面與認識進行新的改善,創新一個相對完善并且具有一定科學性質的教育體制,促進教師對學生產更多的關愛。不斷產生新的教育工作的形式與內容使得初中政治教學工作產生了更大的意義。

        (二)開拓新的教育形式

        想要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就要使得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現性,開拓更多的教育方式是改善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一切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出發,完善政治教學中的單一內容,使得政治課堂上更加具有生氣以吸引學生對課堂產生熱情。將政治與其他學科進行統一整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對政治的關注程度。開展更多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深入其中,并且可以將自己置身在社會中,對學生有一個真正的鍛煉作用。

        (三)增進師生情感

        一個具有活躍氣氛的課堂,離不開師生之間愉快的溝通。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不要意味壓制學生的看法,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惑,讓學生能夠主動加入課堂中。教師可以依據當今的社會熱點來引發學生對某一事態的積極討論,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與疑問,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第8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國在相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水平。但是,從我國的教學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關的教育教學模式過于老套、死板,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以至于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目標。第三,偏向于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性。這一系列問題都直接導致了我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方面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的建立是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學水平的關鍵。如創建良好的評價機制是教學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總體來講,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的相關的實踐活動要求不高,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根據實際教育教學情況制訂相應的評價機制,將學生的日常訓練、課堂參與情況以及實踐活動都納入到最終的評價體系中,如此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所提升。

        2.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課堂教學偏向理論,沒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一味地理論性教學也使得政治教學缺乏生活氣息。政治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相應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在這樣的前提下就要求政治教學能夠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學生實際應用的一系列檢測能夠更好地評價和掌握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應用程度,同時我們也應當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將學生的課外實踐成績納入到學科最終成績中,這樣的評價機制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將政治課堂的生活化落實到實處。

        3.創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大綱同等重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從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課程考試的成績,而產生這一狀況與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師錯誤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這使政治教學不僅失去了生活性,也逐漸喪失了趣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相關教職人員能夠進一步創新教學理念,政治教學不僅是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教職人員應當明確政治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政治教學生活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治教學的水平,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政治課堂學習當中,在提升課堂趣味性的同時更進一步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4.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以往我國的政治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說教式”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我國教育模式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以知識教學為重,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情境教學是將思想政治教學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同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育過程中來,同時使得思想教育課程不再晦澀難懂。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以及學案導學式教學方式與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

        5.創建主題教育活動

        創建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又一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如進行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以及社會實踐等都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參與到學習中來,更好地吸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因素,促進精神境界的進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都是各大院校極為重視的,其教育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型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融合能夠使大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更加具有責任感,同時也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充實,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格日樂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60-63.

        第9篇: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英語;整合策略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小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加速了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進程,整合教學模式成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催化劑。但是,我認為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教學時一定要掌握好“度”的問題,力爭做到既“揚長”又“補短”。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根據我在張家口市萬全區第三小學從事小學英語教學中積累的經驗,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長處一、拓寬整合渠道,活化教材內容

        1.通過形象化策略突破重難點。我們知道動態的演示將抽象化為形象,這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定向和產生動力的作用。例如在教“Can I help you?”這個句型時,我先設計了一個滑稽動畫課件演示出有人嘴里喊著“Help”落水的情景,當學生有疑問時,我點明這個單詞并說明其有救助、拯救之義。這生動形象的畫面,無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興趣。接著我再同時出現“餐館、商店、警察與迷路人”三個畫面,然后用字幕效果顯示Can I help you?這句話,最后用三個氣泡帶者三種答案出現,讓學生在不同場合尋找不同的答案,并配以鼓掌及失望聲,學生們爭先恐后的發言。這時,學生的觀察、思維的表達都進入了最佳狀態,他們用眼、用耳、用心來真正理解這個句型,為整堂課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2.引導學生參與個性化學習。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應用Powerpoint課件等媒體方法,新課內容可隨時調整,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使課堂教學生動、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圖文和和聲像,并能較好地支持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活動,可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后,在教學有關“課本劇方面的內容時”,我待學生初步掌握相關知識后為學生提供幾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場景,讓他們用英語進行描述。面對栩栩如生的畫面,學生會在各類角色中猶如身臨其境,表演的有聲有色。這些嘗試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個性化學習的要求。整個過程圖文并茂、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創造出對話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處二、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自主學習

        1.拓展文化視野。沒有興趣,就沒有熱情與動力,所以教師設計的作業要新穎、有創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尤其英語學習離不開文化背景,要指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西方社會觀點,西方語言產生的歷史背景等。教師應努力優化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課外環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我們的校園網、網絡資源,使教學打破了時空限制。許多英語報刊上都附有網址,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網上資源,學生通過這一途徑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等。

        2.利用網絡建檔。有人說:“讓學生學好英語的最好辦法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英語學習的進步。”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聯網的微機室建立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檔案。學習檔案是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進步,是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是一種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工具。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用錄音、影視文件、文本等方式記錄下來比考試分數有更大的信度。如在剛學完一個對話后,通過計算機的錄音功能將自己的朗讀聲錄下來,過幾天,去聽聽自己的錄音;并把對話再次朗讀一遍錄下來,再聽聽,比較前后兩次的不同,找找差距,看自己是否在進步。

        補短一、注意生理特點,體現人機交互

        由于小學生對新事物普遍存在著好奇心,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整合中一味地追求表現上的新穎、動感等效果,無論什么圖形、圖像、動畫、影像等一股腦兒的展現出來,這樣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學習時偏離主題。我曾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界面上不單有諸如“向前、向后、內容簡介、講解、演示、結論”等按鈕,而且還在清潔的界面上增加了某一動畫片的卡通人物。當前進一頁時,卡通人物沒有消失,還添加了一個小鳥翩翩起舞的動畫,再前進一頁,又添加了“綠茵鮮花,…”,給我們的感覺是這些點綴,讓學生眼花繚亂,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無疑影響了教學效果。

        補短二、照顧思維進程,體現循序漸進

        在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電腦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進程,同時,教師往往忙于操作計算機,注意力偏離學生的思維,有些處理雖然精妙,但大多歸老師包辦,加上學生受已有知識水平的限制,常常導致多媒體的播放進程與學生的思維進程不一致,學生的思維遠遠跟不上電腦設計的思維,造成學生茫然失措。例如在教學plus and minus時,學生剛剛才學會讀,如果要他們向純英語進行練習時,思維進程就要慢一些,而我們如果不注意,只知往下點擊,彈出一道道例題,這樣的進程使學生應接不暇,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教師合理控制節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補短三、重視情感反饋,促進人機交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青草久久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图片 | 亚洲h片在线观看播放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